当前经济环境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1 08:59:54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篇(1)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的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定不稳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握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所谓“稳中求进”就是要在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民生改善方面再上一个台阶。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经济工作,以稳健的步伐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

(一)继续增进经济宏观调控,确保结构稳步调整

目前,结构调整中还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改革方面,不调整收入分配,就稳不住需求;不改革资源价格,就不能满足民生贫富协调;不改革投资分布,就无法促进节能减排。从当前经济法制情况来看,一方面,税制要进行一些力度较大的改革,如促进服务业的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的改革,减轻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成本。努力减轻小微企业税负等。另一方面,政府职能必须改革,应该从执法监管更多地向为企业服务转型。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来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立法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的不良行为。产业调控方面,当前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投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着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地区旅游产业。

科学地处理好发展速度、结构和物价三者之间的关系,工作重点是解决社会上比较突出的经济矛盾和社会问题,有效规避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和挑战。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运动规律。继续发挥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方面关于政府财政支出、政府性税收、地方政府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货币政策轻微调整,再对多种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维护市场上货币供需平衡,保持货币利率稳定,维持物价稳定,充分利用好市场规律以防止经济危机的产生。除了分别采用宏观调控手段外,还要统筹运用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使之形成交叉配合的效果,体现在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对策,根据具体情况或帮助或扶持,加大社会基层投入,对不发达地区进行技术或经济扶持,进一步增强“十二五”规划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科技创新,继续维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等。加强成本预算,严格监管和控制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二)继续坚持以“三农”为基础、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为重心的工作中心

进一步加大政府颁布的关于农村农民生活生产方面的政策力度,努力实现科技农业,改变农业增收而农民减收的现象。工作重心仍然是搞好粮食生产,有步骤、有计划地对粮食最低收购价进行提高,增加农民的农业补贴,努力改善主要生产粮食地区的经济补偿。搞好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安全运输、安全仓储,从而使流通秩序得到一定的规范,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水是生命之源,一切之本。因此,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首位,加大政府对水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进一步加强科技农业政策,努力实现科技和农业的结合,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从而实现富农、富国目标。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创造开发出符合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充分发挥经济自主协调作用

1.扩大内需,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快提高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制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广大国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原本成金字塔型的结构收入转变为橄榄型;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使政府、科研、企业、居民消费都可以通过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得到资金,从而充分利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努力增加农村的收入,充分发掘农村市场;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管和服务作用,对商业欺诈行为、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拉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2.优化产业格局,发挥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作用。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制造技术水平,提高服务业比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重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协调均衡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政府、企业节能减排意识和做好关于节能减排相关制度的宣传,争取从根源上杜绝;加强和落实监管制度,在社会上形成严格的监管氛围,明确减排目标,强化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加快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加大环境绿化和保护,重点保护与生活相关的资源,如水体、大气、农业方面的防治。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联系起来。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通过三次产业间的比例以及区域资源是否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等标准来衡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规律,抢占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要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四)深化税制改革,促进居民消费需求

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实施新个人所得税法,来自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将下降8%;来自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将下降12.5%;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大大减轻企业税收负担,这从税收方面进一步减轻实体经济运行支出,间接提高中小微企业的运行成本。实施结构性减税,是稳中求进及防止物价上涨的有力手段,是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税种进行税务水平削减的措施,这样可以体现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在解决不同的经济问题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用结构性的政策性减税措施加上退税、抵免等多种减轻税赋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欲望,真正做到以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发展,这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

(五)优化社会管理,切实惠及民生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一直是广大人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急需着力解决的大事。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支出,推进义务教育,做好优质教育,明确教育的起始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立一个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普惠性、均衡性、公平性的基础教育,也努力让每个孩子进入人生竞争公平的同一起跑线。

要努力让政策起到最大化的作用,将政策的有效性切实发挥出来。应时刻关注经济发展的走势,能够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经济形势的消极影响削弱。同时,大力鼓励和扶植创业者,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他们的创业影响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极大促进了闲置人员的就业。除此之外,各大就业招聘网应积极改进,能够实时、有效地作出就业信息的更新,帮助求职者和企业能够及时联系起来,促进两者的有效结合。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医保、加强管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深化改革。医疗改革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自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医疗改革,尽管整个过程中有效解决了在医疗体系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就医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医院就医的人数远远多于普通区县医院,普通区县医院在建设上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进一步提升医疗实力,帮助各个医院做出有效的就医分流。虽然人民政府不断在增加医保费用,但医保费用的流转仍存在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许多问题都要切实解决才能惠及民生。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将越发突显出来,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养老政策的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二是用于养老的财政资金需要增加投入。三是养老的专业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四是“奢侈”养老的情况需要严加杜绝。五是为养老起辅助作用的志愿者服务需要完善加强。

总之,要统筹兼顾,保证各项工作任务之间的协调发展,确保工作要做到全面、有序、务实。政府投入要有正确的投向,要以民生为最终目标。经济增长要切实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世界经济趋势总体来讲主线运行的趋势还是处于低迷的状态。对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不能给出明确的结论,这里存在很多不确定及不稳定的因素。世界经济饱受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美国财政危机、新兴经济体自身的经济增速的减缓等影响,很多经济体系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国际经济的前进步伐稍显沉重,欧债危机持续,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如何找到有效的补救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下一步走势。美国财政也正处在悬崖边缘,减税法案到期、债务上限触顶、财政开支削减,各种问题汇集到一起,若国会两党不能达成相关的协议,导致大规模财政紧缩,那么最后将逼迫美国经济跳下悬崖,税务加重、失业率走高、经济陷入衰退。

世界经济的这样一种发展状况,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以及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都会受到牵连,中国经济需要在复杂局势中强调“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呈现一个倒S型的走势,但从宏观角度考虑,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仍然是处于高位,中国经济发展与欧洲国家、美国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欧美国家缺乏经济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而中国的发展是更倾向于担心经济发展会过热过快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良运行。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有所保留的,重点是怎样合理运用和发挥这种经济发展的潜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投资和出口带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以内需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不够成熟,需求拉动还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需求结构仍然需要进一步调整。

从经济发展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以及影响供需的因素分析当前经济的发展。从需求结构分析,投资需求出现从高位回落的现象。按照不同的行业划分,制造业投资增速较高,其次是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最慢的是第三产业;按照不同的地域划分,西部投资增速较高,其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增速最慢;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从消费结构分析,从2010年开始消费出现平稳下降的趋势,从影响因素上来看有两点:一是房地产行业的商品房消费,商品房面积和销售额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在大城市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受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家居用品及家电等与房地产消费直接相关的消费行业也出现明显的回落;二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影响,汽车行业的消费也处于一种近似零增长的状态。从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面分析,出口目前投资增速的下降幅度较大,总体经济的外贸顺差也在明显缩小。

三、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采取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

(一)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

适当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经济学意义来讲,就是货币政策的调整开始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这也取决于欧债危机能否顺利渡过难关。如果世界经济出现了二次探底,那么中国经济也不可能免受牵连,这也不可避免地致使货币政策进行宽松政策的调整。但是,如果没有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那么货币政策仍然是在稳健的环境下继续运行,不会发生向宽松政策的转型,对部分小型企业、实体经济、房地产市场上的刚性需求可能会走向宽松。

从财政政策来讲,积极地财政扩张政策仍然是主要趋势,财政赤字仍然保持一定的规模,在赤字、国债和公债这个层面之下,财政支出要重点突出优化结构,在有效供给的事项上重点把握,如水利、保障房、教育、医改、城市公共交通等方面。水利方面,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之后明确今后会有4万亿元的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并且,在农村发展的“三农”主题之下的建设方面,水利也是其中支持的重点;教育投资方面,政府也承诺在财力投入支持教育的这个部分份额将达到GDP的4%c;保障性住房方面,中央三令五申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后几年的保障性住房将达到3600万套,这种支出在今后几年中也将会有一种财政的延续性,财政的资金支持应有效拉动着民间资本、社会资本以可持续的发展机制融入其中。在财政收入方面,经过多年的财政方面的改革,财政资金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改革前半段开始的政府财力的预算内、预算外、制度外资金三块划分,演变到规则上的只有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的划分,到现在的在整个财政运行系统里面的只有财政预算一项内容,构成了政府资金运作的一个完整清晰的全覆盖模式,这样一种管理上的完整性和资金运作透明度的提高,是政府工作提高绩效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充分发挥货币组合的优势

如何防范金融领域存在的潜在突发风险,既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复杂问题,也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面临更多的“两难”选择问题。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实现国家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货币政策组8合,是解决“两难”问题的有效措施。

我国的金融由于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外需可能进一步减弱,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长也可能放缓。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保持必要的货币支出力度,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对目前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支持作用。另外,在保持财政政策基调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支出的力度和重点应作适当调整,有利于我们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稳定市场金融需求。为了进一步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保持适度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由于经济增长会有所减缓、结构性减税力度继续加大等原因,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而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出还需要继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需要通过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加以解决。实施积极货币政策,需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支持重点,财政力量要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支持重点民生领域改革,更加注重加强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加注重有保有压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在财政收入方面应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措施。同时,注重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风险的防范。积极财政政策赋予了新的内涵,更加注重结构性减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资本流动性不断扩张,同时国内货币存量仍然较大。为防止刚刚略有回落的物价涨幅再次反弹,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宜保持稳定。另一方面,过去一年多在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作用下,我国货币信贷增速逐步回归常态,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同时造成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困难。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货币供给总量的宏观调控不宜再紧。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应兼顾控制通货膨胀、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三重目标。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应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确定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保持社会融资、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同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货币政策虽方向不变,但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小企业、在建项目等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

(三)积极谋求经济科学发展的途径

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又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发展因素,需要在整个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把握好方向和力度,具体运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1.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前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经济运行的首要前提,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的形势下,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稳定本身也是一种增长。把握住这样的大前提,一方面要把握好当前受影响较小的经济发展动力,使其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要针对受影响比较大的经济体系,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从政策环境、自身问题整体把握,使其能从低迷的状态中复苏,防止过快回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从当前经济目标任务可以看出,整个经济工作的大方向没有改变,对于整个经济的平稳回调的态势能够接受,未来的政策重点是稳定增长,取代盲目的只看增长速度。无论预调微调,都是在原有的政策取向中的修正。

2.有效控制物价上涨是保障。当前经济处于下行趋势,但是物价水平却没有因为经济形势的低落而下降,反而因为需求的增加而有一种价格上涨的趋势。采取综合措施控制物价的反弹,是保障居民消费的重要前提。物价是关系到民生的关键性的话题,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民生问题得到优化和改善,人们生活的更加稳定和谐。当前,应该从多个角度维持物价的稳定,包括提高生产与供给水平、完善税制改革,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等。

除稳增长外,控物价、促和谐等目标任务也透露出“稳”的信号: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当前主要是要稳住物价,控制货币量突然过速增加。同时,要密切注视国际价格的因素,如油价、粮价等,防止输入性的物价压力。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主要依靠出口、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是不够的,也是不能长久的。内部需求才是发挥大国优势的着眼点,现在国外经济环境的不景气给中国发展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也正说明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扩大内需也是很早就提出的经济发展的又一强劲动力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有着足够的经济能量来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渡过危机,目前要做的是如何将这种巨大的经济能量引发出来,这是一项巨大的金融工程。

4.改善民生问题是根本。扩大内需重要洛脚点就是要改善民生。虽然现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不能改变,不能因为经济的发展而不顾民生问题的存在,包括一直存在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医疗保险、住房保障、教育等等问题,经济的发展或好转一定要以民生问题的改善为前提,这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增加消费、扩大内需是未来经济工作的方向。内部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必须要更多立足国内需求。而拉动内需的重点,更多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当前出口格局较弱,投资需要培养新的增长点,消费对GDP贡献的占比逐年会有明显提升。财政扶植的投资需更多围绕民生,以此带动消费需求。当前财政支出的更多比例要调整到民生方面。农村养老体系、城市居民养老体系要逐步完善。同时,完善医疗制度改革,减少百姓医疗成本、改善医疗服务。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篇(2)

产业转移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自进入 工业 化 社会 以后,全球范围内就曾出现过多次明显的产业转移,只是每次转移都有不同特点。去年爆发于美国的 金融 危机 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萧条,企业发展受到很大摧残,而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也拉开了序幕。就我国而言,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完成产业的改造调整以及行业转移也就成为了当前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产业转移是一种常态存在

产业转移出现的 历史 很是悠久,自从商品社会形成后,产业转移就开始出现,虽然开始时期的转移并不是很明显。就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而言,产业转移存在于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而且这种转移是以一定的产业发展状况为前提的,正如上世纪30年代,日本著名 经济学 家赤松要在对本国棉纺工业发展研究后,提出了产业转移的雁行发展模式,即“其中第一只雁代表该行业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代表国内生产的浪潮,第三只雁代表出口的浪潮”,即当进入到工业化时期,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落后,不得不把某些产品的 市场 向发达国家开放。等到这种产品的国内需求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也就为本国生产这种产品准备了基本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这时国内已初步掌握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由于本国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优势,该产品的进口也就逐步让位于本国自己生产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的利用以及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最终实现这种产品的出口,达到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同样,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之间。

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永远处于相对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就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一般说来,产业迁出地为了完 成本 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需要把一些科技含量低、不再适合本地发展的企业移动出去,而产业迁入地为了发展本地的经济,调整本地的产业结构,也需要做二传手,接纳经济上一层次地区的产业,同时又把本地的产业向经济下一层次转移,也就是说,后发展地区通过承接发展地区的产业转移完成经济发展模式后,再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从而使得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周期性的行为,地区与地区都在通过产业转移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

二、当前国内产业转移的遵循原则

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萧条,对国内的产业链条产生了极大冲击。这种经济状况的出现就迫使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成为必然,而要顺畅地进行改造和升级,对原来的产业实施转移就是惟一选择。不容否认,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自己建立或承接过来的产业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高能源消耗型领域,在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下,大部分难以维系,而这些地区为了腾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必须把这些产业转移出去。所以对产业迁入地而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尽量避免迁出地原来所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

首先,在选择迁入产业时,应该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与“生态选择”之间的不对等匹配,使得一些地区选择了以牺牲生态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简单模式,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不但严重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也为以后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难以排除的障碍,进而导致经济的滑坡和倒退。如广东清远曾承接了由广东东莞转移的以“劳动力和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传统产业,现在已对其境内的河流造成严重污染,使得人畜饮水都处于困难状态。而若想治理这种污染,则要投入大量的 人力 、物力和财力,这无疑是产业转移的不慎重造成的难以短期内解决的后果。

其次,在选择迁入产业时,应严格遵循“耕地保护”原则。我国人多地少,可用耕地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所以在2007年,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 经济 社会 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 民族 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 历史 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发展 工业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要占用土地,所以对于产业迁入区,一定要做好土地使用规划,尽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以为后人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第三,在选择迁入产业时,必须以能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为最大原则。“保民生”的第一内涵就是保就业,以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所以一个产业的选择,在能给本地区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必须能为本区域的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因为在当前经济 环境 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更愿意在自己户口所在地或其附近,寻找就业机会,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可以节省部分流动 成本 ,二是可以照顾家庭,还能免受外地人的歧视。”而这样做也可以更好地保障民生的运行,为农民增收和方便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第四,在选择迁入产业时,应辩证看待原来的区域空间分工理论。在人们的下意识中,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发展的就是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而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企业,其落脚点自然而然就是中西部,这在人们的脑子中已成为固定思维模式,即东部淘汰的就是中西部能够接纳的。应该说这种模式对经济待开发地区是个很大误区,它使得东部地区的一些经济发展弯路在这些地区继续重演。所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选择迁入产业时,必须打破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辩证地分析原来的区域空间分工理论,不能一味地将“高梯度”与“低梯度”对立起来,要在综合分析本地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产业转移的选择。

产业转移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确实为经济启动和复苏做出过很大贡献,但也的确因“急于求成”而带来了一些无法消除的弊端,所以能否吸取上一轮产业转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将成为本轮产业转移成败的关键。

此外,就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在迁出产业时,不要盲目为迁出而迁出,必须充分考虑到整体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把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可实现自己持续发展的基地。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在承接迁入产业时,要做好各种规划和准备,完善 法律 法规,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选择迁入产业,从而营造出健康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势头。

三、结论

任何事物都存在双面性,产业转移也不例外。既然我们已经历了以前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所以用辩证地、冷静地眼光来审视新一轮产业转移就有了特别意义。

就产业迁入地来说,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科技的发展使迁入的产业得以不断升级,进而提升其技术含量。如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快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实施知识产权和专利带动战略,重视发明专利,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形成带动力强、关联度高、优势资源集中的战略产品,从而为本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奠定技术基础。

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的同时,产业迁入地还必须在固有的基础上,做强做大内源型经济,做优做强外源型经济,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内源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切实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并推动本地企业与迁入企业开展产品,设计、销售、研发等方面合作。而具有土地资源优势的地区要预留必要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承接具有产业链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的产业高端项目,并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强与本地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

参考文献: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篇(3)

在看到外部环境出现积极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全球仍处于应对金融危机的状态之中,世界经济实现持续复苏的基础依然比较脆弱。

首先,增长乏力与债台高筑问题并存,保增长与控风险之间难以找到平衡。实体经济尚未走出困境,支撑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一方面,传统产业复苏缓慢。除美国之外主要经济体的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标普公司预计全年多数欧洲国家房价继续下跌,其中法国、西班牙、荷兰的房价跌幅将分别达5%、8%和5.9%。普华永道等五家机构联合预测,今年全球汽车产量增速仅为2.2%,比去年下降2.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虽方兴未艾,但技术大变革还处于孕育期,一时还抵消不了传统产业低迷的影响,难以承担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任。

增长动力缺乏致使各国经济和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除美国之外,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仍在艰难度日。2012年四季度欧元区经济负增长0.9%,欧盟委员会5月预测,欧元区经济2013年负增长0.4%;日本经济2012年二、三季度环比连续负增长,四季度零增长,IMF在4月份预测,日本经济2013年仅增长1.6%。就业方面,主要经济体失业率仍居高不下。虽然美国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但7.5%的失业率依然远高于过去20年间5.95%的平均水平;欧元区失业率还在走高,2013年3月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2.1%(参见表2)。

由于搞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债务问题就成为如影相随的痼疾,特别是欧洲经济近20年基本上在低速与衰退的边缘挣扎,问题积重难返,现有“央行买单”和“定期给钱”的救助方式不能根治欧债危机。目前,欧洲还没有在削减债务和促进增长之间找到恰当平衡。最新的发展是,德国希望其他成员国严格按期压缩财政支出和削减债务,而法国和意大利要求暂缓财政紧缩以提振经济,双方的分歧直接影响欧债救援机制的落实;3月塞浦路斯为得到欧盟救助而对该国银行的大额储户存款征税,欧盟又提出今后可能让大额储户以这种方式承担其它成员国的银行损失,导致欧元兑美元汇率快速下跌;今年9月举行的议会选举有可能导致德国政局变化,也会给欧洲财政一体化带来新的变数。可以说,欧债危机的“引信”没有拆除,甚至可能出现新的炸弹。

除了欧洲国家,美国和日本的债务问题也相当严重。IMF预测,2013年美国、日本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08.1%和245.3%,比去年上升1.6个和7.4个百分点。特别是美国财政悬崖的问题悬而未决。这么多年来,美国政府一直靠借债过日子,去年底国债规模突破了16.4万亿美元的法定上限,今年1月份,围绕是否重新设定新的国债法定上限,共和、民主两党展开了激烈角力,最后形成的妥协方案是,将债务上限设定问题延迟到5月19日。接下来的时间里,美国两党的分歧随时可能引发类似2011年美国评级下调导致的金融地震。

其次,量化宽松与通胀压力的矛盾突出,流动性泛滥后遗症显性化压力日益增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利率水平也降到了历史低点。去年下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持续加码,在维持超低利率水平的同时,美联储连续推出第三、第四轮无上限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区宣布实施“无限量冲销式购债计划(OMT)”,今年5月又将基准利率由0.75%下调至05%,日本也从今年4月起实施“无上限债券购买计划”。可以说,西方大国对外转嫁内部经济困难的意图十分明显。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流动性也比较泛滥,特别是通过降息释放的货币供给相当庞大,比如,南非2012年把基准利率下调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5%。

在全球主要货币大量放水的背景下,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再度全面加大。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能源原材料需求低迷,加上美国、加拿大对页岩气的开发取得积极进展,改善了能源供给,能源、矿产、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相对稳定,但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的问题迟早会发酵暴露,国际游资炒作大宗商品的温床迟早会孕育出恶果,新兴经济体有可能再一次被“剪羊毛”。

第三,经济性与非经济性干扰因素交织,保护主义障碍进一步强化。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国对国际市场激烈争夺、对国内市场大力保护,贸易战、汇率战全面升级。我国是各类保护主义行为的最大受害者,去年共遭受23个国家启动的84起贸易救济调查,增幅达16.7%。未来一个时期,保护主义可能持续强化。贸易方面,针对我国的“两扩散、两挂钩”的态势日趋明显。“两扩散”是指地域扩散和行业扩散,对我国实施贸易壁垒的不仅有发达经济体也有新兴市场经济体,涉及的行业不仅有陶瓷、钢材等传统产业也有光伏、风电、通信设备等新兴产业。“两挂钩”是指贸易问题与气候变化挂钩,与知识产权保护挂钩。德、英、法、美、日、韩等国都制定了碳标签制度,即要求产品标示生命周期(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全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信息,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即将颁布关于产品碳足迹的国际标准ISO14067,是否“低碳”将成为限制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新门槛。美国则借保护知识产权为由频繁对我国企业开展“337调查”,2012年实施13起,今年以来又实施4起。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篇(4)

环境经济学科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是分不开的。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环境展开了大规模的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一些工业化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表现出了空前的增长热潮。虽然在极短的时期内,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大加剧了对耕地、淡水、森林、矿产的消耗,引发了深重的环境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仅20世纪50~60年代的“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万的人直接死亡。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与农业社会时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不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严重削弱了自然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支持能力,给人类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严峻的环境形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的环保意识空前高涨,环境运动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一大批社会有识之士也加入到宣传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62年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写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引起的轰动。该书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永远失去“明媚的春天”。该书的问世,对公众的环境意识施加了重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前景的关注。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意义上的探讨。从20世纪50年代起,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取得了比较重大的进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经济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探讨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途径等课题。同时发现传统经济理论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两大失误在于,一是低估了环境负外部性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广泛影响。仅仅把外部性当做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偶然、个别的现象,而忽视了在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环境资源过程中外部性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这一事实,因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后果。二是传统经济理论片面强调GN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指标的作用,而忽略了GNP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不仅使环境研究有了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在严峻的环境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这意味着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客观条件正在逐步成熟,随着大量的有关环境经济研究成果如各种关于环境问题的学术研讨会、期刊、教科书等的迅猛增加,环境经济学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并且随着环境现实的发展变化与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得以迅速发展。其发展轨迹实际上沿着两个方向同时抑或交替地向前推进,一是微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深入,二是宏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拓展。

微观环境经济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内探讨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治理途径以及与环境治理相关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与环境价值评估技术等内容。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在于环境资源配置上的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干预产生的政府失灵。最初对市场失灵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外部性理论上。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现象,有负外部性与正外部性之分。前者是指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情况,而后者则是指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情况。一般认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负环境外部性所致。譬如工厂向外排放废气对空气造成的污染虽然损害了周围地区居民的利益,却往往并没有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本,而是将其直接转嫁给社会。这样一来,工厂就没有动机减少废气排放,从而造成空气的过度污染。下图简单描述了这一情形。图中P代表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MPC代表厂商生产的边际私人成本,MSC代表厂商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由于厂商并没有考虑污染排放给他人造成的损害,因此边际私人成本要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厂商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时将会生产Q单位的产量,此时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收益。但如果按照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生产,厂商只应该生产Q[*]关水平产量,此时社会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收益一致。显然,由于厂商没有考虑生产的负外部性,生产水平超过了社会最优生产水平,从而产生过度污染。

运用外部性理论来解释环境恶化的原因实际上来源于庇古的思想。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就对此进行了分析,只是当初环境问题尚不突出,因此也就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罢了。不仅如此,庇古还提出了纠正外部性的办法——对引起外部性的活动征税或补贴(后者适用于正外部)。庇古税也因此成为环境经济学家们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开出的最早的经济药方。看起来,外部性理论已经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比较完美的分析,但很快人们就有了新的发现,这源于科斯1960年《社会成本》一书的发表。由科斯等人创立的产权理论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按照产权理论,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是由于市场缺陷而是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所致。哈丁(Hardin1968)关于“公地悲剧”的研究最能说明这一点。其大意是,在中世纪英格兰的一些农村地区,有供社区成员放牧的公地。当时做出这项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原因有二。一是草地的细分存在困难,二是牲畜的食草范围难以控制。然而,社区成员为了从公地上获取最大利益,竞相增加牲畜头数,结果导致公地上出现过度放牧现象,进而造成公地退化,甚至毁灭的悲剧。经济学家们以公地悲剧为例说明如果没有排他性产权安排,必然会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因此,产权学派开出的治理环境药方是明确环境资源的产权,然后让市场来决定环境资源的配置。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不论产权界定给谁,市场都会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效果。产权理论并不是对外部性理论的替代,而是进一步丰富了经济学家们对环境问题的解释。在这两种理论的指导下,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以直接管制、征税、排污权交易等各种途径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由于环境治理必然涉及到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两个方面,因此,费用效益分析这一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也自然被用来进行环境政策分析。环境经济学家认为,环境治理的目标并不是环境质量越高越好,因为随着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进一步改善环境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相应地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效益则会越来越小,因此,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分析,最优环境质量目标应是在环境治理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水平上。环境经济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不同环境政策手段的效率与成本是不一样的,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既定环境目标也是环境经济学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与费用效益分析密切相关的是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因为环境资源本身是非市场交易产品,其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动表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市场对环境资源配置才会失灵。所以,为了给环境资源“定价”,一系列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如意愿调查法、旅行成本法、享乐价格法、生产函数法等也成了环境经济学不断探索的新领域。公共选择学派的兴起为人们探讨环境问题提供了又一个新的理论武器。以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重新审视了政府的性质与作用,将“经济人”概念进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人或国家人身份参与政治或公共选择的人们的行为中,即承认政府追求的也是某种特殊利益而不是全民利益,政府也有失灵的情况。公共选择学派的这一理论同样被环境经济学家们应用于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政府失灵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没有纠正现行环境市场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二是一部分经济政策甚至人为地扭曲了市场价格,如不适当的资源补贴价格政策。当然,指出政府失灵也并不是完全否认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甚至排除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干预。环境经济学家的观点是,解决政府失灵的关键还是在于提高决策当局对环境问题的正确和全面理解,以及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当然,这也有赖于经济学家们提出更好的理论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微观环境经济分析主要遵循古典传统,从资源的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探讨,使经济学在解释与解决环境问题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人们也同时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恶化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是分不开的。因此,很有必要从宏观的角度来探索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并从宏观上提出协调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措施。这也是宏观环境经济分析面临的主要任务。传统宏观经济理论主要讨论国民收入增长与就业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宏观经济学并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其讨论范围。但是随着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环境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宏观经济理论与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开始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是宏观理论模型还是应用模型的研究都试图表明宏观经济发展与环境是怎样相互影响的以及环境与能源政策是怎样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等问题。当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宏观分析可以应用很多不同的模型,如一些模型包含了很多描述环境方面的方程,而有些则包含很少这类方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梅多斯等人受民间国际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的委托,就当前的增长趋势与未来人类困境关系进行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他们于1972年提交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建立了一个精心设计的以电子计算机模拟计算为基础的世界模型。模型包括决定全球经济增长和人类未来的五个基本因素: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并得出了“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持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100年内某个时候达到极限,最可能的结果是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这两方面发生颇为突然的、无法控制的衰退或下降的可怕结论。《增长极限》的发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关于人类增长前景的大讨论,也标志着环境问题开始正式纳入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之中。随着人们对增长认识的不断深入,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思想很快被纳入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之中,使宏观环境经济分析有了新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反映经济福利指标GNP的合理性。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如何建立把资源退化、环境破坏等影响因素包括在新的国民收入指标或者称为绿色国民收入指标的问题。随后,这一问题也开始逐步成为宏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一部分。戴利在1991年发表的《避免不经济的增长》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学家应该研究最优经济规模的观点,从新的角度探讨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外,对环境问题的宏观经济分析也逐步扩展到国际维度,如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经济分析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治理等问题都可以用新的宏观经济模型进行分析。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篇(5)

关键词财务报告经济环境影响

一、经济环境与财务报告的关系

对于一个企业的财务报告来说,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可以推动财务报告的发展变化。当前的新经济环境,指的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生产是面向国际的,因此,根据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企业的财务报告也应逐渐走向完善,新的经济环境促使企业的财务报告发展变化,进而也推动了企业利润表、企业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告的发展。

二、经济环境对财务报告内容的影响

1.财务报告应充分面向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企业跨国化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也就面临着资本等向国外流动的现象;而且,经济全球化也把各国的企业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因此,在财务报告这方面也应该充分面向全球化,同时,根据使用的人群逐渐广泛和多样化,财务报告内容也应涉及多方面,对固定资产、产品专利权、商标权等内容也应加入财务报告分析当中。

2.财务报告中应涉及对无形资产的说明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无形资产等信息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对于当今的财务报告来说,大多数内容偏向说明一些设备等有形资产,而对于无形资产的说明则较为不足,如,对企业人力资本、商品知识资本、商品的信誉、质量等方面无形资本的涉及极为有限。我们说,当前科学技术在发展,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趋势下,企业会计在财务报告分析方面就要多关注一些无形的资产,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富,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甚至于占企业总价值60%-80%,因此,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报告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做适时调整。以此来适应新经济的大潮,使企业的财务报告分析内容不断完善和进步。

三、财务报告随经济环境变化的主要方面

1.财务报告内容要时效化

信息化的社会经济下,对信息经济的时效性要求极为重要,及时化和有效化的信息对于商家来说就犹如滚滚的财富,可以为商家带来无限的利润和商机,因此,财务报告内容就要充分体现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注意完善财务报告的内容,扩大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范围,财务报告内容要体现多样化的信息,如:未来经济信息、知识产业信息等一些相关的无形经济。比如说,在写本市区今年房价方面的财务报告中,就应在结合当前房价的背景下充分分析未来房价的发展趋势,做到长远的发展,以此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多方面的需求。

2.完善和进一步改进财务报告的体系

(1)在对社会责任的报告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新技术等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当地的产业资源造成浪费,会对企业周围的土地、河流造成影响,如,皮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严重的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皮革有一定的毒素,一些废气排放到空气中也会严重污染大气,因此,企业在财务报告内容中就要加入对社会责任的报告内容,这样做可以让企业明确它自身的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和了解,从而可以协调企业和经济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管理和发展。

(2)财务报告内容中增加预测报告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企业的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为了与经济环境发展保持同步,财务报告内容就应增加预测内容,面向企业未来的发展,如,在财务报告内容中可以反映一些预期经营成果问题、反应未来的财务状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做了预测,而且也是企业财务报告内容完善的一大关键性体现。

(3)财务报告内容方面增加相关企业的财务信息报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财务报告在评估一个企业的发展情况时,就要加入对相关企业信息的评估,这样才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说明企业最真实的状况。这些新的变化对于企业财务报告拟定的会计来说,就要努力改变传统的财务报告分析模式,在尝试增加相关企业的财务报告内容上做好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使得企业的财务报告内容在联系当前环境发展的前提下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改变。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的新经济环境下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内容做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财务报告内容在增加预测、增加社会责任等体系方面不仅有利于财务报告内容的完善化和科学化,而且有利于适应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经济环境。我们应充分分析财务报告内容,同时,在结合经济环境的变化基础下,努力调整企业的财务报告,以此来使财务报告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在财务报告内容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财务报告信息的时效性,信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时效性的信又是最为有价值的,因此,财务报告内容应保证其及时性和有效性,在这一点上也体现出了企业的财务报告内容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来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篇(6)

一、基于投资学理论的酒店投资前市场分析概述

(一)投资学相关理论概述

投资学,它是以投资领域为客体,研究投资运动规律及其管理原理的一门经济理论学科。投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投资领域的经济关系和投资运动规律以及其他经济规律在投资领域的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包括:投资与经济增长、投资主体、投资资金的筹措、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与经济结构、投资的风险与决策、证券投资、投资经济效益。

酒店投资相关理论如下:首先是酒店投资的行业环境研究,其中包括了外部一般环境研究,或称总体环境,是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于社会的各类组织均会面对的环境,大致可归纳为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五个方面,其中经济环境又分为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的研究包括了以下三点,即地理位置是制约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气候条件及其变化、资源状况则与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外部特殊环境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城市酒店需求评价、区域酒店业供给规模评价、酒店业发展趋势预测、旅游业发展趋势预测、现有竞争对手研究、潜在投资者、市场信息的充分程度。酒店选址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酒店选址考察因素、酒店选址的宏观选择因素、酒店选址的微观选择因素;最后还包括了酒店业的盈利模式,酒店业投资的策略以及酒店业投资存在的风险的研究。

(二)酒店投资前市场分析的定义

广义的酒店投资前市场分析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系统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与投资决策有关的资料、情报、数据等各种信息,以了解酒店的投资环境,市场潜力和竞争市场的大小、位置、性质及特征,以及投资酒店的区位分析和服务产品分析,并向投资决策相关人员沟通分析结果,以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狭义的酒店投资前市场分析就是酒店投资前的市场调查研究。它是以科学方法收集目前酒店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酒店产品的事实、意见、动机等有关材料,并予以研究分析的手段。在全球经济发展强国,酒店投资前市场分析研究已成为非常成熟的服务行业。由于统计学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发展,促使酒店投资前市场调查与分析工作飞速发展。

(三)酒店投资前市场分析与可行性分析之间的关系

酒店投资前市场分析主要研究投资酒店的潜在供需状况及市场竞争状况,以判断市场需求是否足够大,从而确定能否投资及投资的具体方向。可行性分析是关于酒店的潜在需求和经济可行性的研究,包括市场分析和一些附加步骤,考虑了建立酒店所需的全部投资以及预期的经济收益,市场和可行性分析针对的都是处于筹划过程中的酒店。

二、酒店投资环境分析

酒店投资前市场投资环境只对那些产生于酒店外部,且组织行为无法改变和控制,而又对酒店产生较大影响的不容忽视的社会因素和力量,如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制的、技术的、文化的等各个方面。例如,如每个周末、每年的法定假日就是非旅游的宏观环境因素变化而给酒店业带来的发展良机。因此,研究酒店投资前的市场环境对于投资决策和投资后酒店的正常运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很多学者对投资环境都有一定的研究:付晓东、胡铁成将投资环境定义为:围绕投资主体、投资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因素)的集合,也是影响或制约投资活动及其结果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与一定投资项目相关的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是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投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陈康幼认为投资环境是指投资的一定区域内对投资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的外部条件的总和。这些外部条件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自然地理、基础设施、服务等。戴园晨指出投资环境的科学内涵是指资金得以有效运营的外部条件,它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作为一个系统总是由作为部分的子系统所组成,具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黄东兵,刘尔成认为投资环境就是指环绕直接投资形式的投资主体和投资地点的一切时间、空间领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中影响投资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根据以上观点,本文所指的酒店投资前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国际环境

从目前的国际大环境来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如家等酒店连锁集团最近在财务报表上出现了亏损,因此,人们对于酒店的投资也开始谨慎起来。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呼吁理性面对酒店的投资,防止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情况的出现。然而,由于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人们的旅游需求在金融危机后仍然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另外,金融危机后美元不断贬值,而人民币则升值比预期强烈。因此,从国际大环境看,中国有望因为其杰出的经济表现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赢得国际投资者的青睐,国际投资环境前景看好。

(二)国内环境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篇(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加快,房地产行业、市政工程建设行业、医院等行业迅猛发展起来。就拿市政工程来说,工程项目朝着大型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而政府为了维持市场秩序,会实行宏观调控,制定一定的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约束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规模越来越大的市政工程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越来越复杂。工程建设时间长、政策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所以在进行项目投资时需要考虑的内容越来越多,经济决策的制定变得越来越复杂。投资者要对项目的建设成本、销售收入、销售税费、市场变化、附加值、不确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项目投资的经济分析的重要性

企业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在市场中寻找发展点,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因此,在市场发展中寻找合适的项目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在市场中寻找到合适的项目,然后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做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科学合理经济决策的制定离不开正确的经济分析。当企业做出完整的经济分析之后,就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说,经济分析是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基础。

经济分析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的,要对影响项目的相关因素进行科学判断和分析,对项目的收益、成本、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进行分析,正确分析项目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合理预测市场发展形势,从而促进经济决策的正确性。

经济分析除了在经济决策制定前进行,伴随着项目的建设,经济分析也要实时跟踪,并对市场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对前期经济分析中的不合理地方进行适当调整,使经济分析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并据此不断调整经济决策,提高经济决策的正确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

二、可行性评估与不可行性分析

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最常规的就是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由企业员工和相关专家组成经济分析小组,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在进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中,要综合分析项目的各方面资料,要分析政策环境、市场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在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下撰写可行性评估报告。而在可行性分析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往往需要提出许多假设和前提条件,而评估小组人员在提出假设时又往往过于理想化,然后由过于理想化的假设推导出理想的可行性结论,这样就会影响到经济决策的正确性。

可行性评估是一项科学活动,而专家在进行这项科学活动时,往往是从学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专家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的话,在进行可行性评估时不负责任,那么就会忽略许多问题,最终使得可行性评估不准确,进而影响到企业经济决策的正确性。而要追究专家的责任又很难。正确的可行性评估是要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不确定性评估,从风险的角度对项目进行经济分析。然后再制定出不同的经济决策,尽量制定出期望值高风险小的决策方案。

任何项目投资中都必须进行可行性评估,但不可行性分析也很重要。不可行性分析就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思考项目投资,通过调查研究,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决策方案,并否定决策方案。进行不可行性分析不是为了否定决策方案而存在的,它的目的在于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尽可能的优化决策方案,使企业在项目投资中获得更大收益。

比如说,企业对某高校的高科技科研进行投资,在这项投资中,企业要组织专业人员对该项目进行财务分析,制作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和不可行性分析报告。由于高科技产品的科研投资一般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分析小组对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以及收益率进行分析,并对企业的财务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市场发展形势以及预测的高科技产品的效果进行财务分析,制定出可行性报告和不可行性报告。而决策部分对这两份报告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分析该投资项目,然后再根据风险性和投资收益率的对比制定出合适的投资决策,既保证目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又加快科研进程,使高校尽快研制出高科技产品,缩短投资回报期,尽量提高产品的性能,从而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由于高科技产品的投资属于高风险投资,所以,制定不可行性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待项目。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出高水平的不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从而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许多企业在进行经济分析时都忽略了不可行性分析,只将注意力集中于可行性分析,容易忽略项目建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要认识到经济决策中可行性评估和不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性,综合两种分析结果,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在进行高科技产品项目的投资中,面对科研的长期性和产品性能的预测的变化性,项目不可行。但是,从内部收益率和项目带来的业务增加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上来说,该项目又是可行的。因此,企业财务部门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不可行性分析报告,综合统计多方面的信息,做好市场调查,客观预测市场发展形势以及产品的性能以及产品研发所需的时间,做好调查报告。

三、项目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项目是未来的,而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就使项目具有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项目建设中会遇到许多前期规划中没有考虑到或是考虑不周全的问题,项目建设完成后在销售时也会遇到许多不确定情况,这些因素既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科学技术,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只有在前期经济分析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正确预测未来发展形势,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做出正确判断和预测,才能提高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正确性。

在进行经济分析时,预测项目成本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全面掌握项目各方面的信息,对项目成本进行计量分析,从而确定项目各项活动的成本以及总计成本。但是,由于企业获得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时间约束性,许多信息都只能在事件发生后才能出现,比如说:高新科技产品的效用,在产品研发出来之前是无法准确判断其效用的,只能从理论和理想的角度去预测,而当产品研发出来之后,获得的效用信息对经济决策已经毫无帮助了。所以说,信息的时间约束性影响到了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另外,企业在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处理分析的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人在同一条信息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而对信息的处理深度以及处理的正确性就影响到了企业经济决策的正确性。

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对项目进行经济分析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经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到了经济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比如说:在房地产行业,房地产项目投资中,在进行经济分析时就要考虑到政策环境的变化。我国的房价屡高不下,老百姓强烈反映买房难,而政府为了使老百姓居有其所,会出台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来控制房价,规范房地产行业建设。而政策环境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当进行规模很大的房地产项目投资时,企业就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环境的变化,预测政策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政策环境对以后房屋销售的影响。

项目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众多,企业只有不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提高员工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正确分析项目投资风险,不断优化项目经济决策方案,最终提高经济决策的正确性,使企业在项目投资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四、影响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因素

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制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企业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而投资风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内外因素决定的。

(一)影响经济决策的外部因素

所谓外部因素,不外乎是政策、法律、体制和市场的限制。当经济决策进入到政策壁垒、体制壁垒、市场壁垒中后,项目投资的风险就加大了,而要减小投资风险,提高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减少不合理投资风险,那么就要对政策、体制、市场和法律进行深入分析,做出正确判断。

第一,为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政府会在不同时期制定出不同的经济政策。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首先要分析该项目处于怎样的政策环境中,政策壁垒是大是小。当政府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时,政策壁垒小,投资的风险也相应减小,企业发挥的空间扩大。

第二,项目投资决策需要经过政府的审批,这就要考虑到体制环境。当项目审批的程序简单时,审批时间就越短,体制壁垒就小,投资风险自然也小。

第三,在项目投资中会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比如说:有合同签订管理方面的法律,也有反垄断法,还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企业在做出经济决策时,要尽可能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第四,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拿市政工程项目来说,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占了整个项目造价的一大半,而市场的变化使得原材料价格发生变化,当原材料价格高出事先预估价格很多时,项目的收益就会受到影响。

企业要正确分析这些外部因素,努力制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二)影响经济决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上来说,企业需要有健全的项目投资经济决策责任制和动力机制,确保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做出科学的经济分析,然后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制定出最优化的经济决策方案,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科学性,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的项目规模越来越大,项目越来越复杂,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必须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项目投资的可行性评估和不可行性分析,从整体上认识项目,不断优化经济决策方案,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玉.浅论企业项目投资经济评估[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7)

[2]巩玉凤.关于房地产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2(9)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篇(8)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 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2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

1.3 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 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2、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 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2.2 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1)特定的时空观念。(2)统筹观点。(3)理论联系实践。(4)公众参与。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1)系统的工作思想。(2)制度和技术并重。(3)建立长效机制。(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4、未来展望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篇(9)

一、材料辨析题

它不同于简单的是非辨析题,要求作答时既要辨别,又要分析,还要评判。解答此类题时应先分析道理,再评判是非,其中析是“关健”,是主体,如何把握分析要领:

(1)要顺着试题所指示的问题,找出分析的目标,试题所揭示的问题,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即采用“顺藤摸瓜”的方法。

(2)寻找课本中对试题所提问的论述。

(3)透过分析,对相应观点作出评判。

如:电视台记者去一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采访,下面是记者与该企业经理的一段对话。

记者:请简要谈谈你对发展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

经理:发展经济必然带来环境污染。

记者: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理?

经理:治理环境污染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请结合思想政治课中的有关知识,对该企业经理的上述观点作简要评析。

题中所提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二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顺着第一个问题我们应找到课本中相关的论述: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 的,环境既是经济的基础,又是其制约因素。如果只讲发燕尾服经济,不顾环境承受能力,必然造成环境污染,但这会严重影响今后经济的发展。只有实施可持续发的发展战略,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保证经济健康持久地发展。顺着第二个问题找到教材中的论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经济,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又必须保护环境。因此,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即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既要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也要反对不准发展的“零增长”的观点。

二、错误推理型辨析题

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往往列举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后一部分由此推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从而使结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考生判断时往往容易出错,说明理由时不得要领。 这类题型,可分三步作答:1)透过现象抓住本质。(2)运用所学知识,辨别题目观点的正误。(3)结合课本原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理论述。

三、复合型辨析题

这种题型一般是以复句的形式出现,题目包含两层以上的含义,前一个观点可能正确或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前一个又是后一个观点的一部分,后一个观点可能正确或错误,也可能正误混杂。这类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解答此类题,必须认真审题,弄清题目到底有几层意思,然后逐层辨析。不能简单的全面肯定,而应该按照“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补充什么”的思路进行析,最后归纳出答案,即肯定题目中的合理因素,然后否定题目中的不合理因素,最后补充题目中的模糊之处。

如:一切扰乱公共秩序地违法行为都要依据刑法予以惩处。

(1)(肯定)一切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是否应当予以惩处?如果公共秩序遭到破坏,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败坏社会风气。因此,一切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惩处。

(2)(否定)一切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是环都要依据刑法予以惩处?违法行为有一般违法行为与严重违法之分,对那些尚不够刑罚处罚的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示能依据刑法予以惩处,而只能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予以制裁。

(3)(补充)哪些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要依据刑法予以惩处?对那些严重扰乱公共秩序、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

四、正误观点辨析题

这类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答题时只需要对题目作简单的辨加别分析即可。当然,这类题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来说相当严格,它既包含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或解答、推理能力,又包含了对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附加条件型

即题目中观点或材料是孤立和抽象的,它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又是错误的。解答此类题时不能笼统地表态,要根据不同条件作具体分析,考虑要全面,要角度分析。

六、理由不全型

题目中所讲的理由是正确的,但不全面,尚需补充其它理由。解答时应先点明题目的正确之外,并说明理由,然后补充所缺理由并阐明根据。这类辨析题的解答要领总的如下:

(1)如果题目用古汉语、格言、俗语等作材料,先分析其含义,明确题中所述概念.。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篇(10)

2 港口建设项目环境价值损失评价二因素

2.1港口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港口行业是一个前景非常良好的产业。港口作为海上运输和陆上运输的节点,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现代物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港口业作为崛起的新型产业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着。目前中国外贸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2%,外贸进出口货物的90%通过港口由海运完成。

港口建设项目无论是在建造过程还是在运营过程中,都会对环境、人类很多负面影响,而这些影响越来越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对港口建设项目加大环境影响评估,无论是在建港前期的可行性研究中,还是在建成后的营运期中都要对环境影响做充分,细致,合理的评估,把环境影响,经济损害降到最小。在这一过程中,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经济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2.2完善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实施20多年来,发展社会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工作较为薄弱,没有很好的开展。建设项目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多只是定性地描述,未能用价值直接表达。因而,不能真正反映项目是否可行,从而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协调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系”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该加强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工作。对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定量分析,使得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的审批更加客观、准确。

2003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一次将环境影响评价从单纯的建设项目扩展到各类发展规划,对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该法更加突出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并通过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和后评价制度,将环境影响评价落实到规划执行和建设项目运行的整个过程中。该法颁布施行,为在规划层面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法律依据。

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是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多大的经济影响尚未回答的问题。对环境影响进行经济价值货币化评估,无论对于政府宏观综合决策,或是运用经济杠杆控制环境污染,还是今后实行排污权交易都非常重要。为使我国的环境评价制度尽早与国际接轨,开展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工作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3 环境损失与收益纳入项目经济评估体系

上一篇: 人生价值的实现 下一篇: 初中孩子的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