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光学笔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8 10:44:20

初中物理光学笔记

初中物理光学笔记篇(1)

笔者在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中,将STEAM理念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融合,组织项目活动,运用数学、科学知识,融入审美要求,借助信息技术达成最终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人才。(一)实验生活化,实践关键能力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性质的品质,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笔者认为,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必要且可行的。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认识物理规律,通过物理实验的现象、效果可体现物质本来的样貌。当前,一些视频、软件、平台等确实解决了不少实际无法操作或现象不明显等问题,但有些违背了自然规律(缺乏真实可靠性),如光传播到界面只存在折射等。笔者专注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引导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基础,结合生活情境将真实的物理实验应用到实践中。以“光的折射”为例,光路斜射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光不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偏折,而由此引发的“潭清疑水浅”“鱼叉扠鱼”等活动可直接让学生通过项目实验完成。这样既能呈现物理实验生活化的真实性,又能展示物理现象的客观性——突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中的地位。(二)融合STEAM生活化理念,践行核心素养培养。笔者根据STEAM理念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结合中学物理的学科特色和本质,针对某个或者多个问题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合作的能力。中学物理STEAM教学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都存在交集[3]。根据认识发展阶段理论,初中学生已初步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通过实验教学让抽象的物理规律变得具体,组织STEAM项目活动,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培养协同创新能力。现在一些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主动性不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的教学应该变得“新潮”“时尚”,积极探究如何捕捉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STEAM教学不仅可以整合学科知识,综合所有能为初中物理学科所用的知识,而且能针对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提高学生审辨式思维能力和创新合作意识。STEAM教学与传统的探究教学共同之处是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动探究,不同之处是STEAM教学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知识,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有策略性地培养小组合作创新能力[4]。因此,笔者主张借助STEAM理念开展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三)开展项目式教学,突解疑难问题。以项目式教学的模式践行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方法。教师设计并实施完整的项目活动,将生活化实践教学提升到新高度,积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教师开展初中物理实验项目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审辨式思维与创新生活化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化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提高生活化实践的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发展。

初中物理光学笔记篇(2)

光学在初中阶段属于比较简单的知识,许多学生都是通过学习声学、光学中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从而产生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也有不少学生在光学的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如果这些知识点处理不好,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才能既可以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习,又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光学中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显微镜和望远镜四个光学重难点知识在教学中的处理提出自己的一些方法,以供大家参考和探讨。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知识的处理

教师在传授“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一般都在是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后再给学生归纳结论为:平面镜所成像与物体等大、等距离、正立、虚像。看似把这个知识点解决了,但在日后的考试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等大”这一特点不理解,觉得物体在远离镜面时,像在缩小,因为学生看到的实际感觉是缩小的。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个困惑,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把第三章“视觉”的知识提前讲解给学生,告诉他们远离镜子时像变小的真实原因是人的视角引起的,并利用视角和学生分析像是怎样感觉缩小的,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的本质,学生才能真正从本质上理解为什么像和物体始终是等大的,才能更好地理解记忆知识。

二.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知识的处理

在人教版物理教材上关于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知识归纳了两条,分别是: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这两句话由于理论性较强,而且需要逆向思考,初中学生的逆向思考能力相对较差,有些学生琢磨不透。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加强理解,可以补充这样几个笔记:1.看到的透明物体是什么颜色,它就透过什么颜色;2.看到的不透明物体是什么颜色,它就反射什么颜色;3.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4.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其中第1、2两条笔记可以让学生避免逆向思考,而且这两条笔记吻合日常生活常识,是平时生活的体验,易于理解记忆,而且把这两条笔记对比后可以总结出“不管物体是否透明都有共同特点,就是物体是什么颜色,就透过或反射什么颜色”,第3、4两条笔记是作为特殊情况的解释。如果学生能把这四条笔记理解了,这个知识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记忆和理解

许多教师在讲到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都会给出以下类似表格给予总结,并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表格如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大、缩小 虚、实

u>2f 倒 缩小 实 f

U=2f 倒 等大 实 V=2f

f

U=f 得到平行光

u

根据我们教学经验,很多学生对这块表格的理解难度较大,往往都是通过死记硬背地记忆,但记忆的时间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他们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慢慢地就把这个知识给忘记了。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加强理解记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归纳四条笔记,分别是: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两倍焦距为中心,你进我退;像距越大,像就越大。第一句话是以U=f为特殊点,归纳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将得到的是虚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得到的是实像。第二句话是以U=2f为特殊点,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得到的是缩小的像,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内时得到的是放大的像。第三句话是引用的作战策略,可以更生动地加强学生印象,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两倍焦距为中心,当物距进入两倍焦距以内时,像距就退出到两倍焦距以外,当物距退出到两倍焦距以外时,像距就进入两倍焦距以内。第四句则很好地解决了像的大小问题,以物体在两倍焦距时是刚好等大的,如果像距增大了,对应的像也会变大,如果像距缩小了,像也会变小。把这四句话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就不难了。

四.显微镜、望远镜的理解记忆

教师在传授显微镜、望远镜知识时,由于这节知识在中考中考察的几率不高,许多老师不够重视,仅仅把两者比较学习,重要的原理要求学生在书本上相应的内容划线,但学生学习的东西多了,又会慢慢忘记。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显微镜、望远镜的知识归纳成如下表格:

显微镜 望远镜

目镜 相当于放大镜 相当于放大镜

初中物理光学笔记篇(3)

按照人们接受和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一般过程,笔者认为力学应该放在电学前面,也就是初二下学期开始学习是比较合适的,而电学应该放在力学之后。但力学的抽象性比电学更强,概念的逻辑性更让学生难以理解,因而很多学生在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的物理学习时就已经是学得晕晕乎乎,很多学生因而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使物理课成为了很多学生的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也让许多物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得不面对大量的失败的教学对象。这对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都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那么,初中物理老师在力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在此算是抛砖引玉,举例说明我在多年物理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在刚开始学习力学时,教师首先就要提出“力”的概念,而教材给山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定义中的“作用”一词首先让学生不明白,什么是“作用”?因为这个词本身就比较抽象,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形象的事物来代替这个抽象的概念。上课时可以用两只气球,让它们互相挤压,产生明显的形变。同时用一只皮球撞击地面或是墙面,观察皮球的运动变化。从两个角度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作用”,让学生看得见。而看见的目的就是用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补充抽象思维的不足,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形象化,对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同时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也有利于理解力学概念中的逻辑联系。

例如,在重力这一节,有一道问题是讲跳高运动员用“跨越式”“俯卧式”和“背越式”三种姿势跳过横杆,强调三种姿势起跳,人的重心升高高度几乎一样,而采取哪种方式能够跳过的横杆最高?要解答这道问题,就要弄清楚初中物理“重心”的概念。教材中的定义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这又是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什么是“等效作用点”,在教学中,首先要说明重心是一个点,是一个等效的点,换句话说本身是不存在的,是人为规定的,规定的目的就是能够把一个大的物件理解成一个小点,便于以后学习中理解有关的计算。只有学生理解了“重心”这个点本身在物体上就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为了方便学习和计算,人为规定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重心有时在物体上,有时在物体外,才能理解“背越式”跳高时,人的重心始终比横杆低,而人却可以整体越过横杆这个问题。重心的学习过程,实质是把一个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成了一个点,就如同把光用光线描绘出来一样,把一个不易描述的东西具体化为一个容易理解和感知的事物,这在物理学中有很多事例。

再例如,在摩擦力这一节中概念就很多,比如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三类。但在具体区分时有时也不是那么容易,有这样一道问题:用铅笔刀削铅笔,问这时的摩擦是滚动摩擦还是滑动摩擦?从滑动和

转贴于

滚动的概念上是很难区分这个问题的,那么在教学中怎么让学生们理解这是滑动摩擦而不是滚动摩擦呢?笔者就用另一个事例来说明,在教学中,我就用铅笔分别在我的手掌上滚动和在铅笔刀中转动,让学生看到这两个场景后,自己去体会它们有什么区别,然后再明确它们的区别在于滚动摩擦时一个物体不仅在转动,关键是相对于另一物体接触面的位置,明显发生了改变。例如铅笔在手掌上转动,其在手掌面的位置也明显地发生了变化,而铅笔在铅笔刀中转动,位置与铅笔刀没有明显改变。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它们的区别,并可以以此类推,比如自行车的刹车皮和钢圈之间的摩擦,就属于滑动摩擦。这里,笔者通过直观的实验,使学生在思维中首先看到一个形象的事物,能够区分不同面的转动情况从而理解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不同点,然后举一反三,培养知识解答能力。

初中物理光学笔记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对板书设计不够重视,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但笔者认为,板书设计对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非常重要。黑板上的板书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摘要,可以说是一堂课的“眼睛”,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方便学生重复联系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方便学生记录和理解记忆,不断循环提升。

有经验的教师对板书设计总是高度重视,在课前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笔者对板书设计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在课前要充分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教材结构,把握知识脉络,明确能力要求,明晰思想方法,精心设计好完整翔实的课堂板书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各个板块的主次关系、先后关系、联系纽带便会了然于胸。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会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在组织教学时,教师才会敢于放手,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展示。同时由于课前已经设计好了板书,在对应时间点必须把板书内容书写在黑板上,借助板书的调控教师可以更加从容地担当起导演的角色,能够收放自如,课堂会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有序展开。

二、板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本节课主要知识点且与教材结构基本保持一致

例如,在学习“声音是什么”一节时,板书设计如下:(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声音是一种波叫声波,声音具有能量。(4)声速。这样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顺序与教材基本一致,也方便学生对照教材进行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三、板书设计应该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能科学有效地帮助学生比较学习和理解记忆

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巧妙揭示出来,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例如学习“汽化和液化”时,为了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板书设计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如下:

这样的板书设计有利于较全面地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这类知识点有相近之处且容易混淆,适宜用表格等较直观的方式加以区分,学生会很快加深理解,也便于记忆。板书设计的形式必须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表格,也可以是图形、知识树结构等等,但一定要追求实效,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

四、板书设计应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对典型例题的关键部分应予以板书,对于易错点也应该予以呈现

在课堂上学习例题时,笔者通常用课件投影出示题目后,先由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然后交流展示,学生在交流展示时要力求说出思考过程、解题关键、易错之处以及拓展延伸。学生展示完毕后,由于题目往往较长可以不全部记录,但关键点是需要记录的,方便日后进一步的理解消化。下面是笔者在教学水沸腾图象时的板书设计和指导学生作记录的摘录:

例题: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______图线。

本题为一常见题,考查学生观察图形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笔者建议板书记录如下:

学生简要记录这一道例题的关键后,课后又进一步加深记忆理解,在后来的检测中,类似题目多数学生都能顺利解决。

同样对于易错点在和学生讨论后也可以在黑板上加以板书突出。例如在分析“早晨太阳升起时,人眼看见太阳了,太阳的实际位置仍然在地平线下方”的原因时,学生知道了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这一现象,但认为光是在大气层外的真空和大气层两种介质表面发生了折射。错误之处在于误以为真空也是一种介质,教师和学生讨论分析后可以板书出易错点“真空不是介质,一无所有”。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易错点的重复出错。

五、教师的板书设计必须与学生的课堂笔记有机衔接

学生物理课堂笔记从记载形式可以分为:直接记录在课本上,用纸张记录后粘贴在课本里以及用专门笔记本记录等。笔者对这些记录形式进行了比较,发现直接记录在课本上的好处是可以节省学生课堂上用于记录的时间,许多需要记录的内容可以直接在课本上圈画出来,把需要补充的内容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即可,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讨论,缺点是系统性不强,图表等板书难以完整记录,需要课后用较多时间进一步整理完善。这一记录形式适合于记忆性内容较多的章节,如声现象、物态变化等,这些章节多数需要记录的内容课本上都有了,学生只要圈画后稍加补充即可。用纸张记录后夹在课本里,这一记录形式灵活性较高,适合记录课堂容量较大,难以完整记录的内容,课后仍需要进行进一步整理,如光的折射这一部分课本上本身有较多的表格和配图,学生只要用记录纸补充就能取得较好效果。用专用笔记本记录则是通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比较系统地记录教师板书的内容,不足之处是用时较多,优点是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检查,方便学生的自主复习。具体采取哪一种记录方式需要根据学生基础并结合教师的授课风格而确定,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记好笔记。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精心板书,将需要学生记录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注意整体布局,美观大方,知识脉络清晰,方便学生快速记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留有一定时间便于大多数学生记录板书内容,可适当指导一些速记的方法。毋庸讳言,学生记录板书可能会压缩学生讨论等活动的时间,但是学生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思考和加深记忆的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做好物理课堂笔记的习惯。物理课堂笔记的节与节之间要留有一定间距,以便课后或者以后进一步学习时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应自己尝试用不同的色笔和符号将笔记进行圈画标注,注重突出重难点和关键内容。对于常见的填空题也可直接将关键词用横线画出。如果遇到字数过多且课本上有相关内容的板书,教师可以先写上见课本多少页,课后再由学生自己补充完善到笔记本上,这样可以节省课堂记录的时间。

初中物理光学笔记篇(5)

初中物理相对来说简单、浅显,直观性的知识较多,而深层次、分析推理非常深奥的知识并不多。换句话说,就是记忆性的知识点较多,而理解性的知识点相对较少。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头脑尽管并不见得非常聪明,但他在学习初中物理时肯花时间去背去记,结果往往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由此可见,“记”对于学好初中物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些学生受制于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很难记住一些东西,或刚记住了一些东西而过不久就忘记了,导致物理成绩一直不太理想。笔者在15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物理现象或规律的巧记方法,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对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进行记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变复杂为简单

光的反射定律内容较多,有四十多字,有些学生记起来较为吃力,而且背得非常枯燥,但是形象的口诀“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可帮助学生记忆,而对于光的折射定理口诀可改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相等”。对于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可编口诀为“空斜入水入角大,水斜入空入角小”。简单的几个字就概括了所有的内容,学生记起来也非常的容易。

又如六种物态变化中,“三种吸热三种放热”,不少学生往往记不清楚,背起来又很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编口诀为“熔汽升华都吸热,双凝液化皆放热”。这样记起来就非常方便,不容易忘记。

二、变抽象为具体

滑动变阻器的接法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有些学生掌握不好,搞不清楚同时接上柱或同时接下柱会有什么后果,还搞不清楚接入电阻的大小情况。针对这种现象,笔者编成口诀让这个知识点具体化:“两上最亮不变阻,两下最暗不变阻,一上一下接法好,接入电阻下柱定。”结果,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又如,容器受到的液体压力与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关系,一直是液体压强中的一个难点。由于知识点比较抽象,讲解起来也比较吃力,许多学生对于这个问题难于理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把知识点具体化,编口诀为“上面大,重力大;上面小,重力小;上下相等力相等”,即液体上宽下窄,重力大于压力;反之则压力大于重力,若上下一样宽(即规则容器)则重力和压力相等,这样学生就较为容易记住了这个知识点,学起来较为轻松。

再如,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有些学生做起来就显得比较吃力,搞不清楚比热容大小对温差的影响。这个知识点也比较抽象,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知识点来编口诀“容大吸热升温慢;容小升温吸热少”帮助记忆,即比热容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如果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升高速度较慢,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升高速度较快;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热量较多,比热容小的物质吸收的热量少。

三、变枯燥为生动

初中物理光学笔记篇(6)

教师利用学科的特点长期引导和训练学生重复某些学习动作而形成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所以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阅读,它不是漫无目的的把书读一遍,而是要求学生在带着任务的情况下去疏通教材。例如,教师在讲《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这一节内容前先提出如以下3个问题: 1.怎么验证植物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2.你知道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什么吗?请你制定一个探究其成分的方案。3.生物圈中氧气的来源是什么?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哪些?教师通过预习展示这环节,就会知道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知识。对于氧气、二氧化碳的验证和绿色植物怎样维持生物圈的二氧化碳―氧气平衡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则不能解决的,教师就把这些问题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讲课时只针对这部分学生不理解的知识讲清楚讲透彻。这样,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听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可见有效预习,能避免教师在上课时面面俱到,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生物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记笔记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学生上课做好笔记尤为重要,对他们以后的复习有较大的益处。但是学生记笔记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他们常常将课上教师的话一字不落的写在笔记本上或者只记老师黑板上的板书内容。生物课上,教师提醒并指导学生笔记本多多记本节课的知识点、自己存在的问题、课堂的探究发现、教师课堂上补充的内容等。例如:教师在教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时,帮助学生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指导学生笔记本上记录:1.在人体血液循环中体循环的过程是:左心室主动脉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过程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2.体循环中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中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最好学生自己能够把这个血液循环过程及血液成分变化形成图表。课后学生对笔记进行整理和完善。学期结束时,在班上进行生物优秀笔记的评选,对优秀的笔记进行表扬并奖励,并把优秀的笔记放在教室后面的桌子上进行展览,让其他学生学习并反思。

三、实验的习惯

实验是学生学习和了解生物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在上实验课时,我发现一部分学生不会做实验,别的同学在做实验时,有的同学在很悠闲的聊天,或这边看看那边瞧瞧而已。鉴此,在做实验前教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教师再指出这个实验方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完善实验方案,这种习惯形成后学生就会用科学的态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实验时必须很仔细很小心,也需要学生有很好的耐心。在上实验课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把实验做成功,进而对实验课真正产生兴趣。对于在实验中失败的小组,教师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在失败中修正自己的方法和步骤。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做实验也就不可能有预设的实验现象,他们就自己随便将实验结果写在报告册上。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务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一丝不苟完成实验过程、真实记录实验结果的良好习惯。

四、思考的习惯

虽然初中生物学上的知识点很多,但是这些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1.新学的知识、以前学过知识之间会有联系。例如,教师在教授《能量的释放和利用》时里面有植物呼吸作用的知识,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了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当然这两个知识可以联系起来。学生可以比较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实质和气体变化分别是什么。通过比较学生复习了光合作用的知识,对呼吸作用知识理解也更加深刻了。2.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会有联系。例如教师在讲授《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时要用到数学的知识。学生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细胞分裂一次形成两个细胞,分裂两次形成四个细胞。那么,这个细胞经过n次分裂后形成多少个细胞?3.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教师在教授《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时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平时我们不能暴饮暴食?设置这些问题,能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生物学知识。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学会问“为什么”,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

五、复习的习惯

在考试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画出概念图、表格或者用比较等手段来进行复习。例如:学完第22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之后,用比较的方法找出遗传和变异的相同点和异同点,这样学生记忆起来就很方便。又如,在复习神经系统时,我和学生一起归纳了神经系统的概念图,这样就条理很清楚。当然学生在每天结束学习后都问一下自己:“你今天学了什么内容?”在下一次上课时,教师在让学生做练习之前也给学生复习的时间,这样学生对知识有了印象,练习的效果肯定比不复习的好。复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回忆起以前的知识,还能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得到升华。

六、错题整理习惯

初中物理光学笔记篇(7)

作者简介:唐顺宇,男,本科学历,中教一级,多年担任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成果优异,辅导多名学生在全国中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获奖。

作为物理教师,都知道初中阶段的教育对象是未经选拔的全部小学生,学生之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差异很大。物理学科是集语文基础、数学基础、物理知识和实践知识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初中生由于受到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知识积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还不具备综合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从物理教材的安排上来看,初中物理定性讨论的内容占用相当大的比例,而定量讨论的内容比例较小。其目的是使学生经过二年初中阶段的学习,对物理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知识结构上来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学生观察、思考、综合的能力,增强了实验内容,力求使学生做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轻松地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物理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首先就要对物理概念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并且有较牢固的记忆。而人脑对知识的记忆过程是一个反复、反复、再反复的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记忆方法,做不到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就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形成一种不科学的学习方法,长此下去,将会对物理知识失去兴趣。另外,物理概念、定理、法则等,如果不将它们与实际联系起来,不赋予它们“血”与“肉”,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去记忆,只能是枯燥无味的文字条款,靠死记硬背,其反复记忆的次数将会成倍的增加,而且遗忘得也快。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较轻松且较牢固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又能做到灵活应用,是广大教师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普遍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对有些物理概念,想给学生解释清楚,但由于受教材、大纲的制约又无法真正给学生讲清楚。好像我们在一种朦胧的境界中给学生传授知识,既要保证传授知识的正确性,又不能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给学生讲解的很透彻。而对学生来说,所能达到的水准也只能是学过这个概念,记住这个概念,争取会用这个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而对这样并不十分理解的物理概念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实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现象,人们记忆较深刻的,不容易遗忘的一些事情、一些知识甚至一句话,都有这样的特点,即事物的特殊性和文字的趣味性。根据人脑记忆的这一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些简单有效的记忆方法,尽管从科学性上考虑并不十分严谨,但对学生的学习、记忆、应用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好处。

一、光的反射定律的记忆

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定律。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学习,达到学生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目的。光的反射定律是说: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并且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的情况。其表述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从定律的文字表述上来看,因果关系的运用很严密。反射光线、反射角为结果,是因变量;入射光线、入射角是自变量。但是在实际运用反射定律作图时,其严密性就不一定显得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对于光路来说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光线沿入射光路方向入射,将沿反射光路方向反射。反之,如果沿反射光路方向入射,那么将沿入射光路方向反射。所以,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记忆光的反射定律的基础上,做出结论,作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的一种补充记忆:

三线一面,

二线两边,

角度相等,

随着改变。

二、光的折射定律的记忆

光的折射是说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在两种界面一般会发生改变的一种现象。在初中物理的光学部分,只是定性讨论折射光线的大致走向,而学生所学到的光的折射也仅仅从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一种较粗糙的规律。教材中对光的折射规律是这样描述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在讲解、演示光的折射规律时,限定条件光是由空气中斜射向水或其它介质中是必要的,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随着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断丰富,作为学生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这一限定条件显得有点多余,而且还会限定学生的思维。 前面学过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近似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3/4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光在玻璃中的速度为2/3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利用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无论光从哪种介质中入射,在哪种介质中折射,其角度的判定是:光在哪种介质的传播速度大,在这种介质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就大,而且入射角、折射角的相对大小与光在这两种介质的相对传播速度大小相对应,它们可以是水与空气,也可能是水与玻璃。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开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根据教材学习体会光的折射规律,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后,进行章节总结时,做出一种适合记忆的表述:

三线一面,哪块哪大,

二线两边,不要搞差,

角度相等,垂直入射,

随着改变。方向不变。

“哪块哪大”是指光在哪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在这种介质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就大。

三、有关热现象的记忆

在热现象有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对物态变化、吸热或放热的记忆都非常清楚,但遇到具体的问题,就会感到束手无策、错误百出。其主要原因是:不知道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是由什么物态变化为什么物态,这是由于学生受理解问题、认知问题、抽象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所制约。在教学工作中,笔者采用了一种直观的、不太规范的教学思路,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记忆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物态的区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得到较好的应用。如:

由“无”变硬是凝华,

看不见的是气态,

由硬变“无”是升华

能看见的是固液,

由流变硬是融化,

有硬度的是固体,

由硬变流是熔化,

能流动的是液态。

由流变“无”是汽化,

由“无”变流是液化。

注:“无”并非在本质的无,而仅为人们看不见,直观上的“无”。

初中物理光学笔记篇(8)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手段需要与时俱进,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人才,各学科的教学中都要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由此可见本文研究内容具有显示意义。

一、情景引入

合理的情景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加之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下面列举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教学实例,分析如果通过情景引入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例1: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昆虫知识时,采用情景引入的教学手段,上课后笔者借鉴法布尔的《昆虫记》来创设情景:“在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既有天上飞的,也有地上跑的,海域水里游的,那么大家说,天上飞的大多都是哪一类生物?”学生们很快就回答是“鸟类”,此时学生们的注意力已经比较集中,笔者继续引入主题:“天上飞的生物不只有鸟类,下面我要介绍的这种生物不属于鸟类,却也可以飞行,这种生物与其它生物不同,它可以发光,尾巴上仿佛有一盏灯,大家知道是这时什么生物吗?”学生们立即就回答是“萤火虫”,这时笔者直奔主题:“大家知道萤火虫属于哪类生物吗?”学生们回答出了“昆虫”,接下来笔者继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昆虫家族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世界上的昆虫有100多万种,当我们走在田野间,随时都能见到很多昆虫,有些昆虫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十分相似,因此能起到隐藏自己的目的,也有很多昆虫的颜色非常漂亮,蝗虫是昆虫中的代表,大家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响应,纷纷回答蝗虫的特点:“蝗虫属于昆虫纲,以禾木科植物为食”;“蝗虫的身体十分坚硬”;“蝗虫繁殖能力非常强,可以引起蝗虫灾害”;“蝗虫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

随后笔者带领学生分析蝗虫的结构,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首先笔者让学生们回想自己见过的蝗虫,并观察蝗虫图片,回答蝗虫主要具有由什么部位组成,学生们回答出了“头、胸、腹”,接下来笔者让学生观察蝗虫头部,分析蝗虫头部的特点,经过自主探究之后,学生们找出了蝗虫头部的特征:“有触角”、“有复眼”、“有单眼”、“有口器”…之后笔者让学生们思考这些器官都有什么作用,学生们回答出:“触角具有嗅觉和触觉功能”、“单眼可以发光”、“复眼具有视觉功能”、“口是蝗虫的禁食器官”……

最终笔者顺利带领学生学习了昆虫的有关知识,并让学生思索消灭害虫的方法,一些学生们认为农药容易让害虫产生抗药性,因此应该“以虫治虫”,由此可见,情景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加之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二、梳理总结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自行梳理一些知识点,进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面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教学实例。

例2:当学生们学习了“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之后,笔者让学生自行归纳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学生们认为“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联系在于:只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才能实现,只有“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光合作用”才能进行,“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是相互的依存的关系。而学生们认为二者的却别在于:“呼吸作用”的部位是所有活细胞,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呼吸作用”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均可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氧和有机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和有机物;“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光合作用”是储存能量,制造有机物。这样一来,让学生自行梳理知识点,就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三、总结

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人才,各学科的教学中都要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初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合理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要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后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丽娜.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初中物理光学笔记篇(9)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227-02

交互电子白板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并和信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感应技术等深度整合的媒体技术,是集软件系统、硬件系统、资源系统为一体的集成化平台。[1]它既能像黑板一样自由板书,又可以像PPT一样方便地呈现、处理数字材料,实现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等功能。总之,交互电子白板功能强大,方便易用。

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2012年初,洛阳市为中小学全部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这给洛阳教育战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探索电子白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我们成立了“电子白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发现,交互电子白板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知识形象化,进而有效提升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交互电子白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一一进行阐述。

一、视频使抽象内容直观,教学难点变简单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生命现象的奇趣多变,都给人们留下美妙的感觉。然而,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看到,那么在交互电子白板课件中插入视频文件,可以在生物课堂上再现大自然的奥妙,把学生不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学生平时观察不到的抽象生物结构直观化,使教学难点变得简单而容易理解。

例如,我们知道,病毒是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的微生物,那么在讲授的时候,课件中插入“病毒侵染细菌的过程”视频,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病毒的生活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图示遮盖练习,加强学生记忆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2]。制作电子白板课件时,把生物教学中的结构图、示意图做成识图练习,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反复练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细菌的细胞结构模式图、心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等,这些图示有的比较抽象,有的较难记忆。为了加强学生识记,常常用直观、生动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识记效果,把图的结构名称用遮盖效果进行遮盖(如图1)。学习时,点击打开;练习时,点击将结构的名称遮盖,让学生思考回答,再点击打开,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课堂上重复练习,让学生趣味盎然,使难记的知识在愉快的活动中轻松掌握。

三、聚光灯真神奇,集中学生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某种事物的能力。由于注意,人们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问题,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3]交互电子白板软件中的聚光灯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聚光灯是电子白板软件中“魔术笔”的功能之一。点击“魔术笔”,在屏幕上画圆圈,就会呈现聚光灯效果,所画的圆圈中间是白亮的,而周围全部都暗下来,这样可以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要求注意观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专注于所教知识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图2所示。聚光灯可以拖动,可以变大变小,使用灵活,点击聚光灯右上角的“?茚”可以退出聚光灯。

四、放大镜放大微细,学生观察更清晰

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敏锐的观察力可以使我们避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真正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变化的趋势。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细心地观察,而电子白板中放大镜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观察。放大镜是“魔术笔”的又一功能。点击“魔术笔”,在屏幕上画方框,就会呈现放大镜效果。放大镜的效果能让学生对于细节观察得更清楚(如图3所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放大镜与聚光灯一样,可以调整大小,也可以拖动,点击放大镜右上角的“?茚”可以退出放大镜。

五、单项选择练习,反馈及时巩固记忆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交互电子白板最大的亮点是可以创建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具有互动效果的学习情境,能如游戏一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其中。单选题就是交互电子白板中的一个具有交互功能的程序,可以激起学生的挑战心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单选题”功能最大的魅力是它的即时评价功能。学生完成单选题形式的练习,就像做闯关游戏一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在做单选题时,答案选择错误时,不能进入下一题,直到选对才允许进入下一题的操作(如图4)。而且下一个人再做时,备选答案的顺序又随机变动,这次答案是A,下次答案可能是D,正确答案的位置不断变化,这就促使学生动脑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记忆选项。完成所有的练习题目后,软件即时给练习者一个总的评价(如图5)。学生在课堂练习环节做单选题时,参与的热情通常很高,往往是一人在台上做练习,其他同学都积极参与并完全沉浸到做题的过程中,为台上同学做错惋惜,为台上同学做不出来而着急。通常一位学生刚做完,其他学生马上举手,要进行闯关练习。特别是平时成绩不好、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这时也积极参与,这使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利用交互电子白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然而,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还有很多,课题组将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探索,以期达到学生“积极参与、快乐学习、思维活跃、高效记忆”的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光学笔记篇(10)

基础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基本概念(定义),基本规律(定律),基本方法。要理解和掌握好物理概念,就要研究和思考这个概念是怎样引入的?定义如何?有什么物理意义?学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真正理解呢?理解的标准是对每个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 如:对于“凸透镜”一节的概念的理解,“透镜”就是可以让光“透”过的光学元件,所以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关于“凸透镜”“凹透镜”的定义则从透镜的形状和“凹、凸”两个字的形状上找相似点,而关于“焦点”则是利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可以把地面上的纸“烧焦”这个角度去考虑。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把学过的大量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记忆下来,成为自己知识信息库中的信息。前面学过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学过的东西记住了,到时才能从大脑信息库中将信息提取出来。反复自我检查,反复应用,是巩固记忆的必要步骤。有人以为,理解了就一定能记住,这是对人的思维和记忆规律的误解。一个人的一生见过、理解过无数的事物,但只有那极少数(有人统计认为不足5%)经常反复作用在我们头脑中,而且反复应用的事物,我们才能记住。所以每次课后的复习,单元复习,解题应用,实验操作,学期学年复习等,都应有计划做好安排,才能不断巩固自己的记忆。

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分析综合方法应用更为普遍,如下面介绍的顺藤摸瓜法,发散思维法和逆推法就是这些方法的具体体现.

(1)顺藤摸瓜法,即正向推理法,它是从已知条件推论其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大多数的题目的分析过程都用到。

(2)发散思维法,即从某条物理规律出发,找出规律的多种表述,这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并联电路的电阻是“越串越大,越并越小”,串连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3)逆推法,即根据所求问题逆推需要哪些条件,再看题目给出哪些条件,找出隐含条件或过度条件,最后解决问题。

三、重视课堂上的学习上课

上一篇: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 下一篇: 客户信息服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