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8 10:44:20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1)

纵观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地区,如江阴华西村等,大多是依靠农业起家、工业发家、三产发家。一方面,当地工业发达使农民进了工厂成为了产业工人,另一方面,农业是集中规模的高效农业,并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住房保证有整齐划一的联排别墅,出行有宽阔的大路,身份也逐渐向市民转换。因此,要大力实施以工促农战略,加快各级各类工业园区载体建设,建立产业对口转移机制,引进一批带动性强、规模大的项目,加快发展步伐,以工业项目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滞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较低。我国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85:1,而发达国家为3:1。为此,要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前伸后延,做强农业产业链两端,发展加工、储藏、市场等配套体系,使农民不但在生产环节,而且在加工流通环节都能够取得收益,得到更多的收入。

二、着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维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的基础上,将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是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所必须实现的一个突破,也是一个重大难点。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解决了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当时八亿农民的温饱问题,而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未来农村种田主要是三种人:一是种植能手、种植大户;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农业企业,带着资本和技术下乡。这三种人种田都需要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做支撑。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规模经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千家万户小农业的经营格局还难以改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面还不广,处在“小马拉大车”的境地,不仅阻断了产业链的连接,迟缓了农业机械化的进行,而且阻碍了优质、标准、无公害生产技术的使用与研发。因此,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形式,大力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同时,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在规范经营、利益分配、监督约束等方面强化管理和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借鉴先进地区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及在其基础上出现的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如苏南等地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迅速,苏州昆山农户户均土地达到146亩。他们的经验有两条: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租赁市场建设,二是大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大大降低了农业规模经营的交易成本,提供一个能迅速把土地集中起来,又不侵犯农民产权的制度安排。

三、加大对三农的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一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资金缺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症结所在,目前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远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金融网点,鼓励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金融组织。现有的贷款渠道如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门槛太高,利率接近高利贷,农民资金互助社有关政策很好,但运作不规范、存在不稳定因素,要出台相应细则规范其操作程序。要开发适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担保机构,积极探索宅基地、农民林地、农业机械等抵质押贷款方式,切实解决农民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

二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目前各类政府支农资金不少,但效果不一,有必要拓宽和创新财政支农思路和工作机制。一是转变财政直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转为村集体参股龙头企业的股份,使村集体随着企业发展相应增加收入;二是转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由主要扶持农民转为扶持村集体与扶持村民相结合,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给村,通过在工业园区建标准厂房等措施,达到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的目的。

四、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从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看,目前有两大困境:一是“非农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二是“弱质化”,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当下的农村,有的村都变成了“空心村”,剩下妇女、儿童、老人所谓的“369部队”,新生代农民又外出打工,不愿种田,出现大规模的抛荒和“望天收”的现象,科学种田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根本无从谈起。所以,现在必须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一要培育现代职业农民,注重对农业龙头企业领办人、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农技人员、农村经纪人、大学生村官等进行培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形成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二要加大农民创业增收扶持力度。积极完善农民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农民创业基地,打造创业基地,推动农民集群创业,切实增加农民创业投资收入。同时,鼓励农民走出去,在国内外转移就业。

五、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现有大量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灌排不畅、交通不便。尤其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交通现代化的推进,破坏了原有的灌排渠道和水系,相当部分农田路、桥、渠、闸、站、电不配套。加之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见效慢、无直接收益,民间资本介入的程度不高,现有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为此,要在各级部门加大投入力度情况下,积极扶持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中小河流整治,提高农村水利设施防洪防汛和水环境保障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六、推进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是创新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人为地造成了城乡割裂,加剧了社会分化。中小城市在制度创新上可积极争取先行先试的办法。一是放宽户籍限制,实行以具有稳定就业一定年限、固定住所(包括租房)和居住期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机制,引导常年在城镇就业、愿意和能够在城镇定居的农民转化为市民。二是进一步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逐步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本地各项社会管理,促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大幅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推进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农村低保与城镇低保衔接并轨。对于“土地换保障”的新模式,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支付能力、财政承受能力及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等因素,实行征地经济补偿、社会保障、政府养老相结合。

三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在整体的教育状况一边是农村学校学生数量逐年减少,学校“吃不饱”;一边是城市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学校“撑死了”。因此,要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与城区同步。同时,要关心农村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救助体系。

七、着力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努力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科学划分城镇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形成工业、农业、商贸、居住、生态等若干片区,切实做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协调,并强化规划的强制约束力。

二是实现中心镇由“镇”到“城”的跨越。要强化中心镇建设的宣传和组织领导工作,加强对中心镇建设的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推进项目和产业向中心镇倾斜和集聚。应适时制定考核验收标准,对经济实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口集聚、环境生态、建成区面积等达到相应标准的中心镇,率先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真正实现中心镇由“镇”到“城”的跨越。

八、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和督查考核

一是完善基层管理的组织体系。要继续深化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制度,优化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提高科学发展能力。要健全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管理服务站和综治办为依托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可打破行政村建制束缚,探索建立“城乡联合党委”。要进一步完善村干部工资报酬制度,赋予农村基层干部相应的责权,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

二是健全城乡统筹发展考评体系。要根据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分类考核体系,突出转变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特色发展等内容,最大限度地反映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情况,以激励基层找准薄弱环节,创新思路举措,突破重点难点,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马剑.城乡一体化探析[J].中国市场,2011,(12).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2)

会议明确,我市将分阶段作出贯彻部署,出台系列政策意见。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坚持规划为先,全面提升城乡发展引领水平;坚持建管并举,全力提升城市化现代化水平;坚持生态为基,全力提升城乡生态环境水平;坚持统筹为要,全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要实施好城乡规划战略和总体布局,有序推进镇总体规划、镇控制性详规、新社区规划的全覆盖工作,重视和加强老城风貌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要全力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帮促经济薄弱地区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3)

村民自治是法律赋予村民的基本权利,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实现途径,关系着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但长期以来,村民自治中部分村民对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不高、村民委员会选举程序不规范、一些民选干部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等问题同时存在,成为村民自治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障碍。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各级政府对农村投入不断加大,一方面,村级组织行政化的趋势愈发明显,甚至有可能演变成为新一级政府或半政府,与村民民主自治的宗旨不相符合;另一方面,民主选举村委会,一些有钱的“能人”或有势力的家族贿选或干预选举,出现村内资源为少数人控制占有,农村被家族势力控制等负面现象,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引发新的干群矛盾。为改变上述状况,成都市探索了常态化的村民议事会制度,有效地发挥了农民的智慧,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同时,村党组织作为议事会的召集者,为群众办了很多好事、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增强党在基层的凝聚力找到了群众欢迎的载体,提高了党组织在农村的威信和号召力。目前,议事会在成都等地农村已经成为“村民自治的代言人”和“基层工作的多面手”。

(一)制度建设。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民政局发文确定了村民议事会组织规则和具体实施规范。

一是明确村民议事会的职责。村民议事会受村民会议委托和监督,根据授权行使村级自治事务决策权、监督权、议事权,其决定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监事会负责监督。村民议事会的议事内容主要包括: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规划、集体资产使用和管理、村级财务收支、扶贫开发项目、村级公共服务项目等。

二是村民议事会成员由选举产生。议事会成员为村内居民(包括在本村长期居住的户籍在外地人员),由村民“一户一票”选举产生。为保证议事会成员的广泛代表性,每个村民小组有两个以上村民议事会成员名额,每个村的村民议事会成员不少于21人,其中村组干部不超过50%。监事会成员由议事会成员担任并由议事会讨论决定。

三是议事程序民主公开。成都市推行村级资金使用的“六步工作法”,即:宣传动员、收集民意、梳理讨论、议决公示、实施监督、评议整改,要求村民知晓率和满意度达到90%以上。在确定村级公共服务项目等议事过程中,邛崃市创立了“三步量分法”,第一步按照“一户一表”界定实施范围,第二步“议事会票决”界定实施项目,第三步“一户一票”决定实施先后顺序,公开高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二)组织保障。成都市对村支部书记采取“公推直选”的形式确定,确保村书记在村民中的公信力。村民议事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村党组织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一是严把会议召集。村民议事会召集人由村级党组织书记担任,确保议事会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规范议事。

二是严把议题审查。村党组织负责接收和审查村民议事会的议题,不符合村民自治权限、违反政策法律的议题等不予上会;涉及本村长远发展和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重大议题,在提交议事会决议前,召开党员大会,提出建议方案。

(三)议事保障。议事会制度的建立在制度上保障了“有事能议”,但要真正议出效果,还得益于以下两点:

一是群众有热情。成都市议事会制度的探索和完善伴随着一系列村民关注的利益分配。如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分配救灾物资过程中,一些村庄摸索出村民议事制度;成都市农村土地确权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由议事会协调解决,由于关系到切身利益,激发了群众关注和参与议事过程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民主议事不再走形式,议事效果也比较好,得到群众认可。

二是议事有效率。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常态化地召开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比较困难,成都探索建立人数较少的议事会制度,解决了这一难题,既做到了“有人议事”,又提高了议事效率。村民议事会成员由其所属村民小组选出,村民小组选民可以罢免任期内本村民小组的议事会成员,这增强了议事会成员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议事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四)经费保障。2008年成都市设立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对每个行政村给予不少于20万元的经费,由各村自主决定用于本村的道路、农田水利、文体活动、环境整治、社区管理等支出,2013年这一补助标准已提高到40万元以上。再加上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常态化投入,使村内“有事可议”、“有钱办事”、“议则受益”,同时也从制度上保证了公共财政投入的使用效果。

二、加强乡镇公共服务,集中推进小城镇建设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政府,是政府职能的最终承担者,适应乡村治理变迁的需要,推进乡镇政府改革,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重要一环。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均将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乡镇政府有意识地避免大包大揽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方式。乡镇经济发展职能主要体现在发挥农村资源与市场主体对接的服务和纽带作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再由村级组织直接参与经营,而是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带动等市场化形式实现,政府不再承担市场风险可能引发的矛盾。随着公共财政投入农村的增多,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得以完善和加强,群众普遍受益,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一)多策并举推动乡镇转变职能。一是整合乡镇行政资源。成都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打破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格局,将县级部门的城镇管理、镇村规划等事业站、所及派驻机构归口镇政府管理。乡镇因事设岗,配备必要编制,在机构设置上促进乡镇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提升行政效能。二是创新乡镇领导选举方式。成都市新津县推广乡镇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制度,增强党组织书记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三是扩大小城镇管理权限。在选拔任用中层干部、评议考核派驻干部、选用新进人员等方面赋予小城镇一定权限;将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等领域涉及县级部门的96项审批、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事项下放乡镇,使小城镇“看得见、管得到”,提高了行政效能。

(二)依靠并服务于市场力量发展农村经济。调查发现,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少了行政性的直接介入,开始更多地体现在扶持、引导和服务各种市场力量在农村的发展。例如:成都市进行了农地确权,为市场化的农地整理创造了清晰的产权条件,并对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土地合作社、土地银行、租赁等不同方式实现农地依法、有序流转,实现农民出租土地、打工收入和股权分红等收入来源多样化,增加了农民和村集体收入。

(三)协调推进小城镇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既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又需要政府的规划引导。成都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一是统筹编制土地、产业、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大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梯次衔接、以大带小、功能配套的产业分工和发展方向。二是推进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群集约发展。在资金、土地、能源等要素配置上,优先支持符合规划要求和产业定位的重点项目,为城镇化提供有效的产业依托;配套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农民就近向城镇集中居住。三是整合农村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发展。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服务业,都需要新增建设用地。成都市运用“耕地增减挂钩”政策,整合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在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节约出的土地用于城镇的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海口市也开展了30万亩土地整理项目,琼山区规划整合乐来、谷桥两个行政村468亩土地资源,引进项目开发,一方面解决了城镇化发展的用地问题,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增加了农民和集体收入。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成都市通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推动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一是推进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前,成都市已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消除城乡在社保制度方面的差异。二是推进社会事业一体化。2008年,统一城乡小学和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保障,卫生、文化投入也向乡村倾斜。三是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耕地不减少。为保护耕地和提高农民参保能力,成都市县两级财政从土地收益中设立耕地保护基金,按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的标准奖励农民,并鼓励农民用于购买养老保险,在保护耕地的同时,提高了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四是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制度,为推进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铺平了道路。2010年,成都市全面放开农民到城镇登记入户政策,实现了城乡居民自由迁徙。

(五)创新社会服务方式。一是村庄便民服务直接向村内延伸。邛崃市通过建立市、镇和村三级政务大厅,便民服务采取村委代办制,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二是村庄便民服务定点定时向乡镇集中。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要求逢集场日,村(社区)干部轮流到乡镇和乡镇干部一起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群众利用到乡镇赶集的时间即可办理所需服务,既比村级代办更快捷,又可节约增设村级服务人员和服务中心等硬件建设等成本。三是发挥社会组织在城镇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城镇化的发展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都市新津县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返乡大学生、失地农民等组建物管公司、家政技能培训中心等各种社会组织,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将道路保洁、景观绿化、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大幅降低了财政支出,提高了服务效果。南充市顺庆区各乡村成立了“乡友会”、“村友会”、“和事佬协会”,充分发挥本乡本村能人的带动、协调和教化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困难和问题

(一)推广村民“议事会”制度存障碍。一是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只在成都市层面给予了制度规范,缺少上级法律制度的认可和规范。二是缺乏财力支持。目前我国大部分村庄为“空壳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如果缺少类似成都“村级公共服务资金”等公共财政常态化的支持,议事会制度将面临“无事可议”、村民不关注、议事成形式等情况。

(二)农业经济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传统的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弱、信息来源渠道少,大部分即便成立了农业合作组织,还是缺少信息、技术和市场销售渠道,目前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类似服务的很少,许多农民没有真正感受到专业合作社带来的收益,加入的积极性不高。而合作社内部治理多数不健全,成为少数人牟取私利的工具。二是大资本投入农业农民受益少。目前农业生产受益少,这为大企业低成本地投入农业创造了条件。一些地方领导反映,这些投资短期内增加了农民收入,但这些企业一般与农民签订了长期的土地租赁合同,农民很难再享受到土地的增值收益。

(三)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土地制度需完善。一是进城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处置难。农民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享受城市各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后,是否应该放弃其承包地和宅基地,地方对此有不同看法。如果进城农民仍然保留土地资源,确实不利于耕地的规模化经营,造成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浪费;农民要放弃其土地权益,就要研究农民通过市场交易或者通过政府赎买等方式获取合理补偿的政策,而不能强制农民放弃损害其利益。二是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不明确。现有土地制度规定:不得以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等方式提供给非本集体组织成员用于非农业建设。地方反映,利用农民宅基地整理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招商引资发展二三产业,如果保留集体用地性质,存在与现行政策相违背的风险,如果采取征地变为国有,农民将难以获得持续的土地收益,形成资本对农村新的盘剥,成为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城镇化配套措施所需成本较高。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一些地方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领域,限于财力,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标准较低,而在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软件方面考虑得更少。这既降低了人们到小城镇就业居住的吸引力,又很容易造成转移到城镇居住的农民无业而贫困化。因此,要统筹推进城乡、大中城市和小城镇间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等配套建设,需要较高的成本,而乡村自身创造的财政资源少,大部分地方财政难以承担,需要中央层面加以支持解决。地方反映,目前各部门下达到乡村的项目资金种类增加很快,但整体规模不大,多属于要求基层配套的硬件建设,很难与地方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不但解决不了农村面上的问题,还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分散、浪费。

四、几点思考

(一)探索村级治理新机制。随着公共财政投入农村的资金日益增多,经济发展带来农村土地等资源的价值快速增长,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容易导致农村资源被家族势力等少数人掌控利用,形成新的干群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在坚持村民自治的前提下,把民主选举与民主协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公共事务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才可能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真正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因此,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政权稳定的基石,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组织保障,是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果的有效方式,是新时期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目前,各部门都在开展涉农项目,但绝大部分是抓少数的“点”,很少研究可在面上推广的政策新机制,造成资金的分散、浪费,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成都等地的议事会制度建立了一个农村建设、经济、文化、服务和谐发展的民主决策平台,各部门到农村的资金都可以运用这一平台发挥更大的使用效益,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则为这一平台发挥作用提供了基本的财力保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作为探索村级治理新机制的一种模式加以总结推广。

(二)研究促进小城镇发展新机制。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让农民就近进城,是城镇化的主要趋势。德国有60%的人口、80%的中小企业分布在2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中。成都市和海口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也表明,依托大中城市产业分工,产业定位更具特色的城镇化非常具有生命力,是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居住的有效实现途径,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

同时,政府支持小城镇发展要尊重产业和人口自然聚集的市场规律,不能是圈地搞建设,也不能再走大拆大建的造城、造村运动。城镇的发展要保持长久的活力,必须坚持量力而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有科学合理、定位准确、功能完备的城镇规划,既需要政府的投入和引导,更要建立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和调动城乡社会资源的体制机制。为此,有必要探索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新机制,优先选择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小城镇,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构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地方政府管理、城镇居民参与的财政资源整合使用平台,促进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提高小城镇政府服务和管理能力。

(三)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路径。党的十提出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其中之一,就是要减少行政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的管理,在财力保障到位的情况下,让大多数公共服务由县级基层政府来提供,以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大,对于乡镇的发展定位要因地制宜、分类处理:一些乡镇经济比较发达,少数乡镇人口、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等,甚至超过中等县市,这类乡镇要赋予其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以及提供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履行职责所需的必要财力,支持其向中小城市发展;对于欠发达的乡镇,过多的机构设置反而促使有限的财力用于养人,造成人浮于事、管理僵化的局面,可以考虑改乡镇为乡公所等政府派出机构,重点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并与村民自治等社会组织相互补充,形成高效的乡村治理机制。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4)

前言: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持续扩大内需的长远之策,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动力,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学者们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自的领域。因此,真实全面理清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利用新型城镇化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做好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 对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研究

(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协调;(二)城镇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四)在空间布局上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各具特色城镇的协调发展;(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永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二、对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城乡土地置换的“农转非”模式。这一模式提供了城镇化与农业人口转移的可行路线图:在农地确权的基础上,以土地指标交易带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集体土地流转,推动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化与农业人口转移。

(二)就业导向的就地型城镇化模式。在逐步引导农民流转耕地、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同时,通过产业发展规划来进行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安置,之后再考虑新型城镇的规划与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只有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进而实现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

1、新型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和引领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转移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新型城镇建设可以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1)新型城镇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城镇为农民提供市场及多功能的服务。(2)新型城镇是区域商品、技术、人才、资金、信息、金融的中心,可以驱动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城乡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科技向农村、农业的渗透,把城市和农村形成一个整体。

3、新型城镇化能够提高农民素质。新型城镇所昭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对农民群众有直接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城乡二元分割影响和制约着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造成了城乡分离,限制了劳动力、资金、物资、信息和技术等各种要素的顺畅流动,城市文明也不能向农村推广和普及,大大延缓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1、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的不完全城镇化。

农民失地却难以在城镇就业、或即便实现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的同时却难以实现身份转变的名义城镇化与实际城镇化差异。

2、农民主体地位被忽略的被动城镇化。

在土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时,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性拆村并居的农民被上楼,但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四、 以新型城镇化来引领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原有体制框架下,孤立地进行城市和乡村建设,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一)基于户籍制度问题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户籍制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劳动就业、子女教育、住房等制度,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因此必须做到:

1、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能够逐步地在城镇就业、落户,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实现社会身份的真正转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经济社会发展权益。

2、尽快把进城农民纳入所落户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进城农民与所在城市户籍居民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并把进城农民全部纳入到所落户城市的就业、失业统计范围,共享就业指导和服务。

(二)基于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建议

进城农民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就业技能偏低等原因面临着同工不同酬、工资拖欠等问题,其社会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因此,必须全面提高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

1、要加强城乡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劳动性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鼓励扶持自主创业,确保就业形势稳定。2、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作用,积极为进城农民中的困难家庭、特殊家庭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确保这些家庭能够有人就业,有基本稳定的生活经济来源。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并做到应保尽保。3、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城乡敬老院、学校,扩建城乡医院,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同等化奠定基础。4、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深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大病救助水平。

(三)基于公共服务问题的政策建议

城乡之间存在教育、医疗服务、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均等问题,拉大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差距。因此,必须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1、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平等交换。 2、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好农民向小城镇聚集的基本条件。3、创新居民社区建设。对农村社区,要重点抓好规范提升,充实服务内容,推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建设集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

(四)基于生态文明问题的政策建议

坚持以生态理念引领科学发展,将生态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每一个领域。

1、规划农村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生态建设示范村,推动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全力打造生态之市、宜居之城、养生之地。

2、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城乡区域文化,把历史、园林、旅游、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中。(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段应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15-21

[2]王 瑾.城镇化建设对城乡统筹的促进机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1):47-56

[3]朱宝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综合改革[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9(3):34-45

[4]赖 明.城乡统筹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J]建设科技.2012(12):29-44

[5]陈锡文.统筹城乡发展方略[J].财经杂志.2008(5):7-23.

[6]毛丹,秦学.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及其对乐山的启示[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0(3):55-67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5)

一、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正确把握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路径

月18日结束的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今天上午,省市都作了会议精神的传达。我听了以后觉得,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但核心问题没有变。第一个没有变,科学发展观仍然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其实,科学发展观已经包括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而我们从上到下,对统筹发展的认识还是有个过程的。第二个没有变的就是转变发展方式,这是“十二五”的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包括很多内容,我们可以从最近的报道中发现“包容性增长”这个新的理念。“包容性增长”说明我们也在调整发展方式,原来我们比较看重GDP的增长,未来可能会考虑均衡发展、统筹发展。中央现在明确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而且要有实质性进展。这些都是指导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我们今天会议讨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实质上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我区的现状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已经到了需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十分紧迫的时刻。刚才听了“十个统筹”明年工作方案,我觉得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这项工作已经启动,但只是初步的,还没有站在统筹的高度来做这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先温习一下黄坤明书记在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几个重点,这对我们下一步工作十分有益。市对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的要求,以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以网络化大都市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品质共享,促进城乡互动、优势互补,推动五县(市)和八城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整体提升我市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着力提升五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富裕程度,努力使成为全省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在这里,我着重提一下新型城市化这个概念。新型城市化这个概念,是我省在年提出来的。新型城市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这次市委工作会议提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主要路径,对我们下一步工作很有指导意义。我们提倡统筹这个概念,首先就应该理解什么叫统筹,怎么样做是统筹。市里明确提出主要路径是: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做大做强市区、县(市)城、中心镇,实现“强城带乡、强工补农”。确立经营农村理念,以村庄整治、农居优化、土地整理为切入点,在五县(市)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三个置换”,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努力实现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优化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方式“三个优化”,推进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

二、进一步修改完善工作方案,争取在“十个统筹”的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接下来,我就刚才的“十项统筹”工作方案谈一些建议和想法。建国同志负责的《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机制年工作方案》比较细致。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间,体制和机制一定要跟着转变。改革开放三十年里,就是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来推动一个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很重要,这个方案研究得比较多、比较透。“十二五”期间,能不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体制机制方面一定要创新。祖民同志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年工作方案》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建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围绕“一副三组团”这个空间格局,抓住区域统筹这个重点进行深化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从宏观上说是个区域统筹,从微观上说是个项目统筹。我们要抓住统筹这个概念,避免各部门单打独斗。同时,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的“吃水线”,一定要做到适度超前。美玉同志负责的《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年工作方案》,建议在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问题方面进行深化研究。旭微同志负责的《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年工作方案》,建议重点在生态文明相互之间的统筹工作上进行深化研究。生态文明是转变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支点和杠杆,下一步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生态文明是一种倒逼机制。设定好生态文明的标准,势必倒逼我们节约、集约,低污染、低排放。沈昱同志负责的《统筹城乡各类规划年工作方案》,建议重点理清规划体系,明确各规划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规划协调机制和相互促进、相互制衡的机制,做好各类规划的衔接,努力做到规划“一张蓝图”全覆盖。立春同志负责的《统筹资源要素配置年工作方案》,关键就是解决一个“好钢用到刀刃上”的问题。资源一定是稀缺的,特别是优质资源是很少的。怎么把优质资源引进来、培育起来并且用在“刀刃”上,使得资源能够再生和可持续,这方面要进行深化研究。建忠同志负责的《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和管理年工作方案》,重点是农办、国土、建设等部门一起,做好土地统筹资源工作的文章,形成规模经营优势。冬冬同志负责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年工作方案》,关键是要按照统筹的理念,抓好五大产业集群、三十一大产业集聚基地的发展,推进“3+1”现代产业体系的成型。美娟同志负责的《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年工作方案》,关键也是解决一个机制的问题。一个重点是全覆盖的问题,另一个重点是像我们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怎么做好提高和改善的文章。一个地方的社会事业能够得到提高和改善,这个地方的社会功能则会相对完善,这个地方就能集聚人气。就以我们的创新基地为例,如果没有好的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就很难留住到这里来创业的归国留学生。在研究统筹问题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发展。我们的统筹城乡区域,最终是为了发展。振伟同志负责的《统筹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年工作方案》,重点是从统筹的角度出发,创新思路,在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等方面进行深化研究。

三、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要提高认识。我们要提高对“统筹”的认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市也是我们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将区位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的历史性机遇。我们三面拱卫,与主城区无缝衔接,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的资源要素我们都可以共享,包括高铁、地铁等,但是当西部县市发展起来以后,我们这种优势就会发生变化,优势也会消失的。现在,我们的区位优势仍然存在,如何抓住这些优势让我们走到更高的层面上,是我们要做的。若还是“乡乡点火、村村冒烟”是走不下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来推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做好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要搞好统筹。大家在发言中提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我们搞十个方面的统筹,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已经打破了原来的分工格局。我们在做这篇统筹文章的时候,千万不要再走原来的那种传统的“单打一”的老路。我们应该将“十二五”规划、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和明年的工作目标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不要产生“两张皮”现象。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6)

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浙江的城镇化走出了一条持续探索、创新实践,具有浙江特色的道路。

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拉开帷幕。1998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城市化战略。2004年,率先制定实施城乡一体化纲要。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城市工作会议,率先提出并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2012年,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出台了《浙江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

新型城市化核心要义是推动城市化的科学发展,基本内涵是坚持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道路。

“1998年以来是城市化建设由自发推进转为快速推进阶段,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城市化战略,伴随着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开发区建设,大中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明显强化。2003年以来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阶段,以率先在全国出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为标志,全省确定了积极推进城市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方略,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2008年以来至今是统筹城乡发展进入重点突破和全面攻坚的新阶段,对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省人大财经委同志介绍。

2010年4月,随着一份气势恢弘的蓝图——浙中城市群规划的火热出炉,“浙中城市群”首次展现在聚光灯下。以金华为中心的浙中地区是继杭州湾、温台两大城市群后,最具集结空间潜力的城市群落所在。

据介绍,我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和促进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编制实施了环杭州湾、温台、金衢丽三大城市群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浙中城市群规划等。在规划的引领下,环杭州湾、温台、浙中三大城市群正在加快形成,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区初显雏形。

城市群的“涟漪”在扩散。我省把县(市)域总体规划作为统筹县(市)域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总平台”,编制实施县(市)域总体规划,实现了县(市)域范围城乡规划全覆盖、要素全统筹、建设一盘棋,得到了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充分肯定。全省200个中心镇中,2/3以上完成了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改。27个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完成总体规划修改。

生产要素在流动,发展能量在聚合。随着新型城市化推进,城市的集聚功能得到加强。目前,占全省陆域面积2.6%的城镇建设用地承载了全省79%以上的GDP总量。杭、甬、温三大城市市区集聚了全省16.7%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3的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良性互动,城市生活和生态功能建设得到提高,城市整体素质、城市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全面提升。”省人大财经委调研指出。

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同志介绍,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导向是着力优化城市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以城市群、都市区为主体,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为支撑,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城乡互动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浙江城镇化建设呈现三大亮点

早在2010年4月的上海世博会上,宁波滕头村的“乡村案例馆”在主题为“城市让明天更美好”的展会上,表达了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展示是短暂的,但滕头村留下的思考却发人深省:城市和乡村究竟应该是什么关系?城乡之间如何互补互动、融合一体?

2013年5月,全国人大财经委城镇化专题调研选定浙江作为实地调研的重要一站。调研组高度肯定近年来浙江城镇化工作所取得的成就,着重强调了浙江城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注重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二是浙江重点发展小城市和中心镇,加快小城镇建设;三是新型城镇化重点解决了农民就业非农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驱动”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浙江下大力气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自2003年开始,启动了两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村庄整治建设为“龙头”,把村庄整治建设与“乡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等工程的实施结合起来,积极培育823个中心村,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60%,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有效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了一批“美丽乡村”、“清洁乡村”和“幸福乡村”。其中,湖州安吉县还荣获“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称号。

浙江省农办负责人介绍,在浙江,所有村庄的村容环境整治都被纳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同时,“美丽乡村”以美为形,更要“以业为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发展特色产业、生态农业,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繁荣乡土文化都是‘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曾有人对中国城乡之间繁荣与衰败的巨大落差作出这样的描述。如今,人们在浙江看到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见证着浙江正在走一条统筹城乡、缩小城乡差距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6年4次强县扩权改革的基础上,2008年浙江又全面实施扩权强县改革,加强市一级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合公共资源等方面的职能,市县统筹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大力培育200个中心镇,对27个人口数量多、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宁波市选择7个镇开展卫星城市试点,温州市选择5个镇开展“镇级市”培育试点。

“2010年12月,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选择了27个‘特大’镇,通过科学定位、规划引导、功能完善、政策扶持、体制创新等举措,加快“特大”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目前,这些镇已展现出全新发展态势、释放出巨大发展活力。”省人大财经委有关同志介绍说。

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是浙江城镇化之路的着力点。近年来,浙江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国人大财经委城镇化专题调研组指出,浙江的城镇化发展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二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促进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水平。

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同志介绍,我省探索与新型城市化道路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管理有效、流动有序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200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的若干意见》,2009年全面推行了居住证制度,加快完善与之配套的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政策,目前全省已发放居住证20万余本,11个市以及90个县(市、区)均明确了居住证申领条件、申领程序和持证人可享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具体待遇。全面取消县(市)及以下地区的户口迁移限制,近5年全省城镇建成区净迁入人口达300多万人。

此外,在农民工落户、就业、居住、卫生健康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农民工权益维护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通过试点突破、示范引领,着力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率先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率先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率先推进社会保险“五费合征”,率先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率先构建“3+1”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率先实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集中供养……

统筹城乡发展需破除现有体制机制束缚

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城乡二元体制彻底打破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仍存在“建设取向”的片面倾向,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新一轮的批土地、上项目、搞建设,对新型城镇化过程涉及的人口导入和农民市民化等关键问题缺乏整体考量。对此,省人大财经委建议,国家对此应予以重视,进一步引导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规律,将推进重点从有形的城市建设转向无形的制度改革,切实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使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实现叠加效应。

浙江是农民工流入大省,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吸收大量外来农业人口转移进城市的问题。省人大财经委建议从全国统筹的角度逐步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建议中央财政考虑安排专项转移支付,同时采取发放教育券、医疗券等“钱随人走”的方式,将中央财政相关补助资金支付到农民工输入地。在土地问题上,建议中央考虑建立相应的机制,对跨省流入的农民工大省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数量。

此外,省人大财经委建议还要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尽快形成有利于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土地收益制度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探索实行城乡之间人地挂钩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和外来人口的数量挂钩,合理安排不同地区建设用地指标,以土地联动带动人口联动,防止“城扩人不增”。

相关链接

全国各地对城镇化发展的积极探索

长三角地区率先推动城乡规划对接,重点发展县域及中心镇,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政策制度框架体系不断健全。如江苏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重,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珠三角地区以解决外来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为重点,通过积分落户等制度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建设。

天津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推进“三区联动”(农民居住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和“三改一化”(村改居、农改非、村集体股改,城乡一体化)。

山东通过“城中村”改造或者城乡接合部“村改居”等方式,盘活集体土地资源,让农民在变成市民的同时变成股民,消除农民进城后顾之忧。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7)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从实践来看,城乡规划与两型社会的本质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对于城乡规划指标体系而言,实际上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统计数值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主要是针对城乡规划中的关键性内容和目标所构建的一个整体框架,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和结构性。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分析

(一)概念研究

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城乡规划指标体系,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两型社会,另一方面则是指城乡规划指标体系,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两型社会与城乡规划指标体系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性和对应结合点。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源于城乡规划,而又反作用、服务于现代城乡规划工作,因此可以说其同时体现和反映出了两型社会与城乡规划内容,二者相互对应。对于两型社会城乡规划而又,要从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两方面进行剖析,集约、高效地利用当前的土地、水以及能源资源,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布设生态、产业、居住以及人文景观等空间,从而创造出一个友好、宜居的生存环境,实现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实践中,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城乡规划体系编制标准、设计要求的分析与研究,可将城乡规划之内容分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城建设计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城市规划标准是一种编制准则,旨在确保规划编制及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总则、城市设计、城市用地、道路交通与市政公共设施以及环境卫生和防灾等方面的附录说明。而两型社会城市规划则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资源要素评价与调查、环境容量及自然生态的适宜度、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规划目标、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生态功能区划及相关土地布局、人口容量是否适宜、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园林绿地规划以及资源应用保护和市规划管理策略研究等。对于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而言,它主要是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建设服务的,因此在内容和结构上与普通的城市规划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笔者认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应当把两型社会目标内容与当前的城市规划标准一起纳入到该体系之中,从而使二者结合的更为紧密。

(二)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从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很多内容与现代城市用地以及市政建设规划标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对应关系,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恰巧可以填补二者在具体规划层面上的空白。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也建构了很多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发现,这些综合指标体系所关注的多是宏观结构问题,尤其对社会经济指标研究的更为深刻,严重忽略了城乡规划建设问题,即便有这方面的研究,可操作性也比较差。而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则与之有所不同,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两型社会城市圈的规划建设提供服务,在内容、结构上与前者有所区别。在笔者看来,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还应当对城乡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以此作为基础,加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的构建。

两型社会城乡规划的目的在于两型社会建设,并与城乡规划研究领域进行有效对接,主要包括下表中的内容。由表中所列内容可以看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内容和城乡用地、共用设施建设、综合交通以及绿地规划等内容相对应,这正好填补了二者在规划领域的联系空白。

规划内容 两型社会城乡规划

用地规划 环境容量、生态功能区划、城乡统筹、土地恢复、公共设施、土地混合应用、以及两型社会社区规划和开发强度

综合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人行慢行系统以及可达性改善和道路体系生态化

基础设施规划 流域整合、水资源节约保护、雨水收集、

污水净化、资源供应节约控制、资源回收利用、再生能源供应、环境卫生规划 以及垃圾废品的收集与处理

城市建筑设计控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物建筑保护、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地方人文特色设计以及空间立体资源开发与应用

二、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选择

在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建构过程中,建议将工作重点放在城乡规划层面,应当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宏观指标适当地精简,集中力量加强物质规划指标的建设。在当前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层面上,可将社会经济领域的指标作为两型社会之基数,即战略性、概括性目标;同时,还要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个方面的指标加强重视,使之能够与城乡规划内容有效地衔接在一起,进而以此来指导物质规划指标。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确保两型社会目标的落实,在设计框架时建议采用MECE法筛选指标因。对于MECE法而言,其重点是辅助探寻影响预期效益的所有关键性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这对于帮助管理人员进行方案排序和分析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上述指标体系同时兼顾了两型社会城乡建设与城乡规划方面的相关内容,因此指标体系可采用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MECE矩阵模式,作为体系架构。同时,该指标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在城乡规划领域的落实,因此指标体系采用矩阵结构方式进行架构。横向上是两型社会建设内容和目标,其中有基数指标、环境友好指标以及资源节约指标等类型,同时也包含了社会、经济、资源消耗、节约潜能、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响应和环境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内容;而竖向上则以城乡规划为主要内容,包含用地规划、城市建设设计、综合交通规划、公用设施规划(其中主要是给排水、电力、能源、电力以及供热、燃气和通信环卫等设施等等,

三、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构建策略

构建和完善指标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规划理念,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城乡公共资源,以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基础,建立高效的指标体系。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将资源、环境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另一方面则应当站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高度,保障人文指标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显示,由于当前国内城乡众多,而且城乡类型与产业发展水平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两型社会城乡规划领域指标体系总体框架构建过程中,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国内城乡建设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在总结当前国内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规划指标体系的特殊功能,比反映、比较、监测以及预测和评价等,注重城乡规划的综合协调发展,坚持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引导性、简洁性以及客观性可拓展等几个方面的原则。

对于两型社会城乡规划而言,其具体实践要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应当强化制度建设,建立空间管控标准体系,严格根据现代城乡规划体系之要求和相关标准,以空间发展目标、用地特征为主要依据,划清界限、加强规模化管理。在此过程中,还要制定一系列的管控性指标,以此来对城乡规划体系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检测。同时,建议国家及相关部门,制定和健全法律、法规以及各项程序,对城乡规划目标进行细化,尤其是要不断强化对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确保管控指标法律效力的实现,对城乡规划体系中的相关强制性指标进行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实践中,还要确保城乡管理机制及相关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规划分层管理、完善机制,必要时还要建立规划管委会,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与工作委员会,加强对城乡规划整体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规划方案进行编制与审议。实践中,还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可以覆盖城乡规划全局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保证所制定的规划管理机制能够对城乡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整合,并根据具体情况对规划管理范围进行扩大,以确保管理范围与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规划体系框架的整体性、规范性。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规划体系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全面提高现代化城乡规划之效能。

(二)建议出台一系列与城乡规划体系框架构建相配套的政策

针对当前的现状,笔者建议出台城乡规划与发展管理政策,以此作为城乡规划的智力支持及政策引导,通过不断优化现代城乡规划发展体系,提高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客观实效性,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对于制定的城乡规划管理政策而言,应当明确目标、职责,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还要根据规划体系的具体落实和执行状况,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意见。坚持合理分层与分工明确的指导理念和原则,保证城乡规划体系的全面贯彻与执行。 针对具体城乡规划工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科学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工作方针、细化实践程序;建立系统的、规范的空间发展规划模式,在宏观目标的指引下制定和细化城乡规划执行程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规划实施、执行监督实践中来,以保障城乡规划体系框架的整体效果。同时,还要创建与当前的城乡规划体系框架相配套的管理与评估机制,切实将城乡规划研究与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工程项目来抓,在全面开展管理工作时,建议采取适当的辅奖励措施,积极调动一切管理人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城乡规划体系框架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和完善现代城乡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体系中应当建立分层机制,对规划分层指导进一步明确,根据城乡规划具体职能对城乡层级进行明确,规定衔接、指导关系,巩固城乡规划组织结构,开展各项规划工作。总体目标规划过程中,应当提高专业规划认知水平,在强调规划全面协调实践中,应当对专业规划加强引导,同时还要注意专业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遵循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各项细节性的工作,认真做到与整体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一,以紧凑型城乡建设为理念,实施节约、高效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两型社会资源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在城乡规划体系编制过程中,应当关注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紧凑型的城市是成为现代城乡规划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城乡规划中,应当注意与TOD之间的结合模式实施,有效利用各项土地资源。在不断提高当前居民居住品质的条件下,可适当进行高容积率的开发,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同时,还要对立体开发模式进行全面创新,积极挖掘地下空间的可应用价值。比如,北京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通过对本地生态环境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生态绿色边界,即EGB,如下所示:

从实际操作来看,该生态边界即为城市开发的最后底线,其周边范围即为需要特别保护的生态建设用地。在对经济、人口以及产业和土地规模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城乡开发优先级及其建设用地之规模进行确定,并划定了城市增长边界。当城市增长边界、生态边界划定以后,在对公共服务半径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又确定了现代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边界,以此来调整规划用地,并将其作为日后发展规划依据。从长沙市城乡规划实践来看,其主要根据节约用地、 建设节俭以及设施节能之要求,开发紧型城乡组团模式,有效协调人口密度、生态环境以及土地资源开发强度等因素(如下图所示),因此在构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第二,加强空间规划与事业合理发展合理分工的现代合作模式构建。实践中可以看到,通过有效建立和落实分工合作模式,可最大程度上确保城乡规划体系的构建与落实效果,并在此各城乡规划委员会的正确指导下,发挥职能部门的自身优势。在城乡规划体系整体框架构建与落实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各主管部门的职责,尤其要在规划部门统一组织下,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从而为城乡规划提供保障。

第三,既要强调总体规划之优势,又要重视各专业规划自身的职能作用。 实践中,通过科学制定政策、强化规划的针对性与独特性,充分发挥各专业规划部门的实际应用价值,不断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效率、加大新理论的贯彻落实力度, 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领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专业规划工作的细化操作,强化对专业规划资质审核、管理机制。

结语: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建设问题已日渐突现,因此应当以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结构调整步伐。在当前两型社会建设时代背景下,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文关怀,加大对环境与资源的关注力度,使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型建设完美契合,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

参考文献:

[1]洪亮平 程望杰.“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2(01).

[2]饶国祥.“两型社会”背景下城乡规划的理念突破与实践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5).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8)

各位委员、各位同志: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既抓城市发展,又抓新农村建设,更从促进长远发展的角度,通盘谋划全市资源利用、产业布局、区域发展,初步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市政协举办此次“统筹城乡发展”政协论坛,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动员广大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共同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为办好此次论坛,市政协从今年上半年就着手开展筹备工作。市政协主席会议多次研究,对论坛的指导思想、主题内容、组织领导等提出具体要求,并成立了论坛筹备小组,由朱正海副主席负责,市政协城乡建设(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办公室、研究室承担具体组织工作。在论坛动员会后,广大政协委员和有关人士,市各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市级机关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认真选择课题,深入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统筹城乡发展献计献策。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100多篇,内容比较丰富,涉及到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在此,我代表市政协,向全体论文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有11位同志进行了大会发言。他们结合和自身工作的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就统筹城乡发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讲得都很好。本次“政协论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既是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主题召开的一次献计献策会,也是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次团结鼓劲会。刚才,洪锦华副书记在讲话中对本次“政协论坛”的举办,特别是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要认真研究,在今后工作中吸收大家的意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会后,市政协要进一步梳理、汇总论文的主要观点,报送市委、市政府,供研究参考,促进论坛成果的转化,使“政协论坛”在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服务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协助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广大政协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此次论坛活动为新的起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准确把握人民政协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的着力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一是要凝心聚力谋“统筹”。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促进城乡统筹作为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落实到政协开展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宣传市委、市政府贯彻中央要求、推进城乡统筹的政策措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二是要建言献策促“统筹”。要围绕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要课题,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优化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特别是在推进市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当务之急要着力抓什么,具体工作该怎样推进等等,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建言献策,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把政协工作与党政全局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政协真正成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要委员参与助“统筹”。政协委员分布在各个行业、各条战线,在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要动员和组织广大委员积极投身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走门串户、联系群众”、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界别活动周”等形式,了解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群众在想什么、迫切需要什么,并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要发挥人才荟萃的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下乡服务活动,把党的政策、先进文化、致富信息和文明习俗送到田间地头,送进农村千家万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城乡百姓。四是要尽职尽责保“统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措施。政协要围绕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组织委员开展协商议政、专题视察、监督检查等活动,运用提案、建议案、社情民意等形式,督促相关部门、有关方面认真加以落实,使党委、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确保这些措施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9)

我乡33个行政村通过去年村两委换届选举都选出了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团结战斗的村两委班子,使我乡的基层组织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是乡党委政府并没有对此盲目乐观,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村的长期稳定发展仅靠一支班子队伍是远远不够的,成功地选出村两委班子只是完成了工作的第一步,而在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础上,实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从而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群众团结一心奔小康的必然要求。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可充分实现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是群众所需、政策所引、民主所趋。因此,我们乡党委政府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作为实现农村自治的核心内容来抓,切实摆上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二、明确条件,民主选举成立组织

为了使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在产生后能真正发挥作用,从理财小组和议事会的产生到理财、议事过程都必须充分体现出“民主”两字,为此,我们首先经群众大会表决,制定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民主议事会成员的资格条件,即:必须是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有参政议政能力和相应的政策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主持正义,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乡党委要求各村的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都必须经民主选举产生,各村的理财小组和议事会选举都必须由管区第一书记负总责,亲自严格把握选举的各个环节,真正把民主落到实处。乡党委还规定:各村的两委干部不得成为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成员,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成员要按照村民的居住区域或生产区域,按照各个姓氏宗族的大小,按照文化年龄层次等几个原则分配名额,每户一张选票选举产生。在经民主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议事会后,及时明确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求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定期评议村委会成员,对多数村民代表不信任的村委会成员,可劝其辞职或提请村民会议予以罢免;改变或撤销村委会不适当的决定;讨论决定本村公益事业,重大经济项目的承包和宅基地使用等方案;参与讨论村里重大事务,及时反映村民的意愿和要求,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积极向群众宣传,带头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上级决议以及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的重大事项;支持帮助村委会开展工作;联系群众,融洽关系,化解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现在全乡33个行政村全都选举产生了由10-15人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和议事会。

三、规范运作,确保实现民主管理。

为了避免出现议事会产生后各村出现议事会事实上对抗党支部,甚至凌驾于党支部之上的情况发生,乡党委从三个方面对议事会进行了准确定位,充分体现出了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议事会是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这个关系。

1、定程序。议事会必须由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或由2/3以上村民代表提议决定并有3/4以上的议事会成员参加才能召开,议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成员列席参加。会议议题一般应在会前三天通知议事会成员,议事会成员要主动广泛征求村民对议题的意见和要求。在会上村委会主任要首先通报前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和村级财务政务情况,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议事会要讨论如何确保任务完成,对村级的重大事项,议事会成员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

2、定议题。每次会议的议题要由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或由2/3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决定,不能由议事会成员想议什么就议什么。会议议题应主要讨论决定村里的社会公益事业、重大经济项目的承包、基础设施建设、宅基地的统一规划使用、解决影响本村稳定和经济发展矛盾的工作措施等。

3、定规则。议事会议事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少数服从多数、民主集中制原则,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要由与会成员半数以上通过方可有效。凡议事会通过的决定、决议要向全村群众公开,由村委会负责实施,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或另作决定。议事会成员要带头宣传贯彻会议通过的决定,帮助支持村委会开展工作。会议要有专人记录,并存档备查。

为了使议事会充分发挥作用,乡里成立了一支由政工书记任组长,、经管站、土管所、司法所、派出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党建工作队,对各村的民主议事会实行垂直管理。要求每个村每月必须召开一次议事会,会后要把议事的情况书面上报乡党建工作队,并对各村的议事会工作情况不定期抽查,形成了一个对议事会长期有效的约束管理机制。议事会的有效运行在维护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2月份,我乡西江店村决定抓住“村村通”这一契机,计划修建村级公路6.2公里,但在高达25万元的公路配套资金筹集和管理的问题上群众意见不一,修路工作难以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村党支部组织本村民主议事会成员就修路问题召开了议事会,进行了讨论。到会的15名民主议事会成员首先一致同意修建公路;在配套资金筹集问题上,有的成员说可以全村群众集资,有的成员说可以卖掉村里的老学校和发包村集体果园。最后经过表决,以10人同意的结果通过了第二种方案;在修路款的管理问题上,通过村民代表选举,成立了修路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修路资金的管理,村两委只负责组织、规划、协调、实施工作。修路资金管理委员会及时向村两委和议事会汇报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定期向群众公开。议题讨论通过后,西江店村的群众很快统一了思想,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现全村的公路建设已经完成。据统计,今年以来,全乡通过民主议事会顺利解决重大村务问题169个,解决村与群众矛盾问题16个,处理遗留问题29个,扫除经济发展障碍37处。

四、严格监督,切实推行村务公开。

我乡在抓好民主议事的基础上,狠抓了村务公开,各村设立1-3块固定的专用村务公开栏,乡分别为每管区选配了一名专职会计,各村民主选举了民主理财小组,每村明确了3名德高望重的社会监督员,负责对本村村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乡政府规定每月10日为“村务公开日”。各村将上月帐目以及其他村务集中公布,由监督员对群众进行公正解释,由管区会计拍照立据,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我乡实行“三严”抓村务公开,即严格公开内容、严格公开时间、严格公开程序。公开内容:村财务收支(要详细注明每笔财务收支情况)、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党员发展、宅基划分等常规公开内容,以及土地征用及补偿、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一事一议”筹资、村村通油路等政策落实情况。严格公开的程序:民主理财小组先行审核村委会的收支项目,而后由村委会提出公开的具体内容和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确认,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公开方案进行审查,经村两委会讨论决定后由村委会进行公开。公开后,村两委成员虚心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解答有关疑问,对多数村民不满意的,涉及什么问题就解决加快,全市初步形成了“三纵五横”城乡道路交通骨干框架,每百平方公里已拥有上等级公路55公里,实现了镇镇村村通公路,道路全部达到刚性化或黑色化,各县级市基本实现“乡镇上高速公路不超过30分钟,穿越全境不超过1小时”。以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资源布局日趋合理、配置不断优化,全市农村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次、农村致富带头人2万名,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已达到13.5年。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同时,按一定比例配备预防保健人员,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每个县级市办好一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所卫生监督所,在每个中心镇办好一所卫生院、一所卫生监督分所。

农村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发展更加和谐

城市统领农村,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实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方面,市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规划制定,城乡一体。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这些年来,无论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等总体规划,还是制定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人口与就业规划等一些相关规划,市都是按照以城市统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通盘考虑,以谋求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交融发展。尤其是在生产力总体布局上,市始终按照发挥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的要求,打破城乡分割和区域封闭,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调整和重组,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理念。

信息资源,城乡共享。市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现代科技、人才资源、产业政策、招商引资、项目开发、调控措施、投资环境、集约用地等,做到城乡联网共享共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篇(10)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实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然而,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匹配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应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镇村之间建立起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本文以青岛城乡公交一体化为例,从背景、发展现状、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五个方面加以分析研究,以此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发展。

关键词 ]青岛;城乡公交;城乡公交一体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241

1城乡公交一体化背景

从国家层面看,2011年交通运输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交运发〔2011〕490号),将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大工程。2012年10月10日国务院召开第2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为公交优先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从山东省层面看,依据上述政策要求,2013年10月1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鲁政办发〔2013〕29号),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试点工作,计划用2年时间,在全省12个县级市完成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即墨市被列入第一批试点城市。

从青岛市层面看,为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青岛成功申报为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并提出了实施公交全域统筹的政策,制定了《青岛市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青岛市公交全域统筹实施导则》,确立了加快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交通格局,推进城乡居民公交服务均等化目标。

综上,交通运输作为基础性、先导性的行业,其属性决定了必须承担起服务城市发展的重任。青岛实施公交全域统筹,是实现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青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现状

即墨市已率先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在其示范引领下,青岛辖属的平度市、胶州市、莱西市也已开通城乡公交、镇村公交。由此打破了青岛原来的城乡客运二元化格局。由于即墨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其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已成为样板工程。并且从运营时间较长、管理模式较为成熟、实施效果较为明显的角度来考虑,本文选取即墨市的城乡公交一体化为案例,对青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行研究。

为落实山东省交通厅部署的即墨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任务,即墨市于2012年12月26日率先启动开通镇村公交。2013年1月1日又顺利开通城乡公交。2013年1月,即墨城乡公交实现收入167万元,旅客发送量44万人次。随后的几个月,城乡公交旅客发送量和客运收入逐月增长,6月实现客运收入341万元,旅客发送量92万人次,两项指标分别比1月增长104%、109%,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双双实现倍增。

目前,即墨市已形成城乡公交三级运营体系,即一线客运(城区公交)、二线客运(城区至乡镇驻地)和三线客运(村村通)。现有城乡公交车辆210部,城乡公交线路59条,线路总长1595.5千米,覆盖到全区所有镇村,城乡通达率达100%。

3即墨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效果

即墨城乡公交一体化作为县域城乡公交全域覆盖的全国首例,有力推进了青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示范效应。同时,即墨城乡公交一体化立足市场需求,高起点、高标准地创新经营管理,形成了“主辅结合、普快结合”的城乡公交线网布局,从而实现了良好的经营效果。

一是农村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镇村公交开通后,每村基本建成港湾式停靠站,1524个站点分布在公交线路上,确保村民在镇村上就能坐上公交车,并且镇村公交、城乡公交、城区公交实现无缝衔接,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零换乘”出行服务。

二是农村居民出行更加实惠。村村通公交票价仅为1元。城乡公交票价比原客运班车票价下调了30%~40%。按照上表即墨市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后的全年发送量计算,群众节约乘车费用支出为4232万元,平均每人获得让利37.31元。同时65~69岁老人乘车享受半价优惠,70岁以上老人乘车免费。

三是农村居民出行更加温馨。即墨城乡公交开通后,实施品牌化运作,对城乡公交的车辆配置、车内卫生、温馨提示、车门门轴等细节进行了精细设计,同时强化司乘人员优质服务,让农村居民体验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温馨、舒适的出行环境。

四是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就业。即墨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后改善了城乡发展环境,促进了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城乡公交的开通促进了乡镇居民远距离就业,改变因距离限制的就业状况,增加了乡镇居民就业机会,推进了城镇化发展进程。

4城乡公交一体化对策建议

即墨作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典型,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但从其发展中也反映出城乡公交一体化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道路环境不安全、公交线网不衔接等,制约着城乡公交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推进体制协调统一。由市政府成立专门的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的领导小组,加强协调配合,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落实好相关工作,为城乡公交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

二是系统研制无缝规划。科学编制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打破区域封锁,各(区)市规划布局、优化完善各自的城乡公交线网,让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及综合性规划相协调。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国土部门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满足城乡公交发展对场站设施用地需要。对不满足城乡公交运营条件的农村公路,实施改造建设,保障镇村公交延伸发展,实现村村通工程。

四是加快监管体系建设。将城乡公交一体化列入民生实事项目,纳入各(区)市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交通运输部门加强对城乡公交运营企业的服务质量考核。

五是抓紧政策落实到位。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保障体系,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和改造计划及资金更多投向服务于村村通公交的项目,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城乡公交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国务院,2014.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2〕64号,2012.

上一篇: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 下一篇: 初中物理光学笔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