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6 16:03:35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篇(1)

【分类号】:S67

在林木组织培养中,按照植物细胞全能型理论不同的外植体经过人工诱导,都能够重新开始细胞分裂和器官分化,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这种经过离体培养的外植体重新形成完整的植株由于不同的植物种类、不同的外植体类型、培养基中激素不同、培养条件不同等在林业科研和生产中一般有几种组培扩繁的方法,即微体扦插增殖途径、器官发生途径、体细胞发生途径。

1 微体扦插途径

将外植体剪成带1~2枚叶片的单芽或多芽茎段,接种到伸长培养基上。一定时间后腋芽萌发形成嫩梢,再将此嫩梢剪成单芽或多芽茎段,进行伸长培养,如此多带继代培养、扦插,直到一定产量后,再进行生根培养,即可获得完整的植株;也可以一边扦插继代,一边生根培养。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一般只需添加NAA等生长素不而细胞分裂素不是必须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增殖培养困难,顶端优势明显或生长迅速,或对组培苗质量要求较高的木本植物,特别适合引种数量少,需要保存这个种质资源,优点:该方法一次成苗,培养过程简单,适用范围广,移栽容易成活,遗传性状稳定。缺点是繁殖初期速度较慢。需要注意的是外植体木质化的部位不宜选取。

2 器官发生途径

器官发生是指在离体条件下,先将外植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经过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不定芽诱导培养、生根培养,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的激素的添加比较复杂,愈伤组织诱导一般添加6-BA与NAA或2,4-D,诱导芽阶段细胞分裂素则需要较高的水平,该方法在培养过程中脱分化形成大量的愈伤组织,,可以在短期内在分化出大量的小植株,繁殖系数很高,但通过这种方法再生的植株在遗传上的稳定性较差,而且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愈伤组织再生植株能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

3 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

体细胞胚胎发生是指双倍体或单倍体的体细胞(非合子细胞)在特定条件下,未经过性细胞融合而通过与合子胚胎发生类似的途径发育出新个体的形态发生途径。在林木组织培养中,可利用植物叶片、子房、花药、未成熟胚诱导体细胞发生,最后发育为完整的小植株。该途径形成的胚状体具有数量多,结构完整、繁殖速度快的特点,在该发生途径中非常重要的因子是培养基中的生长调节物质和含氮化合物,特别是生长素常用的生长素是2,4-D,NH4+ 对胚状体的形成起作用,因此培养基中常常添加水解酪蛋白、谷氨酰胺等,在林木组培扩繁中有五针松、挪威云杉、落叶松等针叶树用该方法的报道,在很多文献中报道ABA对体细胞的成熟影响巨大,一般用来抑制胚的早熟萌发,在许多植物的组织培养中都有关于Ag+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报道,Ag+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作用在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中可能具有体细胞胚的数量显著增加的相似的效果但总体来说,能诱导的林木种类还不多,发生机理尚不清楚。

参考文献:

[1]崔凯荣,陈克明,王晓哲,等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的某些现状[J]. 植物学通报, 1993.10(3):14~20

[2]王雪婧,罗建勋.石大兴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进展[J].四川林业科技 2007(2)

[3]崔凯荣,戴若兰.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分子生物学[D].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篇(2)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篇(3)

[2]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简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10).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篇(4)

当前在各项经济生活中,文化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对科学技术等各领域进行着渗透和影响,文化艺术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绿色朝阳产业,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在新的时期也呈现了新的发展,得到了极大提高,主要表现为:社会认知进一步提高,带动和创造了一些附属产业及价值。所以艺术类专业还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用一种新的观念来看待艺术这一朝阳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途径和方式的更新与转变,通过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相结合,未来艺术的发展将更迅猛,以更多元的形式综合发展,逐步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媒体、社会文化、医疗保健等领域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即便是艺术在形式上如何变化,艺术本原还是需要基于最基础的艺术理论来支撑,在支撑之上才能进行发展和变化。所以在此之上我们需要培养伴随着艺术产业而发展的专业型职业性艺术类人才。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就市场而言,培养现代社会专业型职业性艺术类人才是可行也是非常迫切的,这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开设艺术类专业提供了论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具备艺术类别里某一特定职业和艺术职业群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专业人才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符合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呈现出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专业与实际能力薄弱,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师资队伍缺乏双重性,就业观念偏狭等问题,同时在招生上因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和个人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学习吃力,老师教学吃力,致使毕业生质量不高,达不到一个艺术类从业者必备的基本技能。在新的时期,一方面要借鉴普通高教艺术类专业的良好经验,另一方面要努力摸索创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理性思考和定位,转变观念,努力扭转“夹缝中求生存”的被动局面。

三、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分析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稳健发展和新兴社会艺术的蓬勃兴起之下,艺术教育开始全面迈入高等职业化的道路,伴随职业教育的兴起而发展。“职业”二字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教育的特殊属性,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基准的,面向市场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教育则是为与艺术相关的行业培养的各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也是非常贴切的。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即要把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教育的远见卓识联系起来加以把握,又要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发生影响,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确定是对高职教育体系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对于艺术职业学院而言,教育理念要体现出社会现状、职业需求、以人为本以及发展空间的思想理念。结合社会现状。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更加直接,具有协同性。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开办要以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其发展的标准和模式,合理地设置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其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要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社会文化的先进性。迎合职业需求。要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就要紧密结合相关于社会各领域和各层次对于艺术文化类的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置其专业和专业的方向,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应用和第一线性,就要以动态的职业观来迎合社会对艺术文化类职业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职业教育是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展的产物,旨在将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应用型、实用型教学的出发点,提升人的潜能,关照人的发展,特别在高职的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培养中,不能盲目地追求学生在该职业能力上的培养,而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上都要具有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色,以人为本,在强调基础职业技能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尊重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本身的一大基本特性,高职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其发展程度和水平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能只偏重本身的学历教育而忽视非学历教育,要树立为继续教育创造条件的观念,将高职教育面向终身,按照终身教育理念来发展。

(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即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第一位,就业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可见高职教育是以特色和质量为突破口,并且具有最鲜明的职业技能性。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定位,以及与其它专业的区别,若在培养目标上认识不清,则会导致其在培养目标上的无针对性,而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职艺术类专业应该是为社会培养专门化的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艺术理论素养,具备教学、辅导等方面的能力,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并与基础教育相衔接,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等艺术职业性人才,基础专业和实践能力强是它的主要特性,应该具有师范性、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师范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育与本科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专门的艺术院校及本科类院校是培养在某一方面专业突出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专业要求高、精、尖。高职艺术类专业要求学生在专业上全面发展,在艺术类的岗位上其工作内容专业基础的方向和思路正确。“基础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在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的同时,也作为今后再教育的基础,现阶段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是终身学习艺术的一个基础,要学会学习,学会传授,也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专业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基本素养,能够适应艺术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当今环境下,也要适应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新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和拓展。“实践性”是指要增强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基础,能胜任面向社会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需求,与社会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设置

对于教学工作而言,灵活主动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在于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高职教育需要根据各分科的分工和社会产业结构的需要,结合专业目录设置适合的学科门类。同时,专业设置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作,能体现和反映出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市场就业方向,专业的设置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发展规划、目标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顺应现代产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突出院校与区域,与所属行业所需求的特色型专业。就高职教育艺术专业而言,要考虑:(1)艺术类专业和艺术相关行业和区域的现实发展对所需要的音乐类人才相适应。(2)高职院校与艺术相关行业和区域上是否联系紧密,是否能根据市场、以及招生计划的完成情况对该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和调整艺术类的专业以及专业的方向,优化课程结构。(3)逐步提高现有的专业的办学条件和水平,把握艺术类行业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和变化,并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训场所。

(四)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课程编制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所确定的基本框架。高职的课程模式都是由高职教育的目标、性质和功能来具体呈现和操作的,要实现高职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吻合,课程模式的设立和建设十分重要,需要正确地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内涵,把握课程体系的目标,并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课程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方面,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来说,课程模式的构建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1)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基础的课程要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专业的课程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艺术基础类的课程设置与其它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实践和理论上要处理得当;要让各个课程之间进行合理的衔接,形成以艺术类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为要求的课程模式和体系。(2)在实践实训教学方面,要摸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并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力、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职业技能,如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最基础的各项表演,对于基础教育教学的把握,让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的素质进行结合,并将实践的教学体系和理论的教学体系互相渗透。(3)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要积极实行以实践为基准的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在考试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结合艺术生的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探索适应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要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考核的方式和方法。

(五)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将教育的理念进行贯彻的中间环节,是对培养目标进行实现的过程,它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活动的途径。职业教育的培养途径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系列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基本途径、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综合途径是培养途径的主要内容。在高职艺术专业中最基本的途径是采用一般性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艺术实践,这也是普遍认同和采纳的培养途径的方式;最主要的培养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属于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是指学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第二课堂、校风、学风,对学生思想理念和素质,艺术个性的培养等产生的积极的影响;综合途径是高职教育所倡导的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六)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它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对于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能够使人才培养的过程规范化、制度化。院校包括在管理机构、工作岗位、专业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需要形成科学的制度化,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正确实施提供保障。高职艺术类专业培养制度在学生基本培养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学工管理、主辅修制度的建立上要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和特色,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篇(5)

1995年国家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全国师范类院校重视教师教育专业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度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得到强化;随着社会重视学历、资历,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高等教育规模迅猛扩大等现象的出现,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一度出现滑坡的现象。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中都提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重庆乃至全国各高校掀起了实践育人工作经验交流热潮。

一、强化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意义

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而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又是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所以强化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是做好实践育人的首要工作,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基础性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规模迅猛扩大,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的出现,实践教学成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薄弱环节,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也被弱化;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进一步要求高校加强实践育人的工作,同时也体现出强化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工作的必要性。

二、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内容

200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中要求从业者“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通知中还指出“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能力通用技能应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和教育技术能力”五部分;对于教师教育艺体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实践能力还包括:音乐演奏技能、舞蹈表演技能、美术创作技能、体育竞技与示范等基本能力。

三、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途径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在大学期间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同时交叉进行。其中校内培养途径主要有课程培养、“导师制”指导、技能训练和比赛、学生社团活动等方面,学生在校内主要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学校实践活动等来达到培养基本实践能力的目的;校外培养途径主要是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践)和毕业实习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

(一)校内培养途径

1、课程培养途径

课程培养是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重庆文理学院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其中基本实践能力开设的课程有:教师口语、书写基础、写作(含应用文写作)、班队工作与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基础性实践能力的课程开设时间都在一年以上,开设课时都在60课时左右,与基本实践能力五大部分相关的课程学分超过了该专业总学分的四分之一。通过课程培养途径,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基本实践能力,在教师职业活动中更好的辅助教育教学工作。

2、导师制培养途径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在对本科生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选聘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导师们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制定成才计划,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快速成长的教育制度[1]。导师制能够把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的训练、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有效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更好地突显导师制的育人功能。

3、技能训练培养途径

教师教育专业技能是基本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文理学院对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学生要求以班为单位集中上早、晚自习,除规范大学生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外,还有一目的就是加强大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实施方案,安排技能“小先生”集中早晚自习时间授课,学生充分利用早晚自习的时间开展训练,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

4、技能比赛培养途径

重庆文理学院从班到二级学院再到学校都有结合专业要求开展的技能比赛,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教师教育专业采取“以赛促训”原则,把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中的“赛”和“训”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制定出详细的技能训练计划表。

5、学生社团培养途径

学生社团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团体,是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力量。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以10个学生社团为平台,把教师教育专业基本实践能力化分成了:听、说、读、写、看、思、做、研八个方面,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突出”。10个学生社团涵盖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不同方面;社团创办的主旨以提高学生在相关教师教育专业基本实践能力方面的素质,每个学生社团都有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以比赛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学生在校内外获得的奖项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实践证明,学生社团这种培养途径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校外培养途径

1、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培养途径

在重庆文理学院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项目要达到10学分要求,具体的认定办法参照《重庆文理学院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工作实施办法》进行。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实行项目推动制,主要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技人文素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从业技能等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认定学分,内容包含了思想道德方面、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各类科技学术竞赛、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方面。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培养途径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2]。

2、认知实习培养途径

认知实习就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景,从而使之了解专业的价值观、态度、理论及工作技巧与应用[3]。重庆文理学院教师教育专业都要求学生在大学第一、二学期到中小学中去,开展为期两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合格者记2学分。观摩主要课程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了解班队活动的开展情况,多方感受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以增加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感性认识。

3、专业实习培养途径

教师教育专业实习(实践)就是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后,利用正常的学习期间,到中小学校见习,目的在于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重庆文理学院教师教育专业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学生第四至第六学期开展,时间在2-3个周,合格者记2-3学分;由具体专业课程老师安排时间和内容,统一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去实践,实践后组织召开座谈会相互交流,查找各自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修正和弥补。只有把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在专业实践方面的能力。

4、毕业实习培养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四学生处于职业探索和职业准备阶段,同时他们又具有很大的潜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重庆文理学院加大了教师教育专业毕业实习的时间,用大四年级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做好毕业实习,目的就在于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实习时间,努力实践专业基本知识,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的能力,加强专业技能的实践。通过毕业实习时间的延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能更好地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基本实践能力。

四、结语

本文把握教育发展阶段的特性,把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作为指导思想。从强化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现实意义、教师教育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内容、校内和校外的培养途径等方面,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探析,以期能为高校在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育人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23-02

1995年国家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全国师范类院校重视教师教育专业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度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得到强化;随着社会重视学历、资历,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高等教育规模迅猛扩大等现象的出现,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一度出现滑坡的现象。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中都提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重庆乃至全国各高校掀起了实践育人工作经验交流热潮。

一、强化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意义

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而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又是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所以强化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是做好实践育人的首要工作,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基础性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规模迅猛扩大,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的出现,实践教学成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薄弱环节,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也被弱化;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进一步要求高校加强实践育人的工作,同时也体现出强化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工作的必要性。

二、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内容

200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中要求从业者“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通知中还指出“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能力通用技能应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和教育技术能力”五部分;对于教师教育艺体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实践能力还包括:音乐演奏技能、舞蹈表演技能、美术创作技能、体育竞技与示范等基本能力。

三、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途径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在大学期间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同时交叉进行。其中校内培养途径主要有课程培养、“导师制”指导、技能训练和比赛、学生社团活动等方面,学生在校内主要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学校实践活动等来达到培养基本实践能力的目的;校外培养途径主要是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践)和毕业实习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

(一)校内培养途径

1、课程培养途径

课程培养是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重庆文理学院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其中基本实践能力开设的课程有:教师口语、书写基础、写作(含应用文写作)、班队工作与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基础性实践能力的课程开设时间都在一年以上,开设课时都在60课时左右,与基本实践能力五大部分相关的课程学分超过了该专业总学分的四分之一。通过课程培养途径,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基本实践能力,在教师职业活动中更好的辅助教育教学工作。

2、导师制培养途径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在对本科生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选聘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导师们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制定成才计划,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快速成长的教育制度[1]。导师制能够把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的训练、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有效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更好地突显导师制的育人功能。

3、技能训练培养途径

教师教育专业技能是基本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文理学院对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学生要求以班为单位集中上早、晚自习,除规范大学生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外,还有一目的就是加强大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实施方案,安排技能“小先生”集中早晚自习时间授课,学生充分利用早晚自习的时间开展训练,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

4、技能比赛培养途径

重庆文理学院从班到二级学院再到学校都有结合专业要求开展的技能比赛,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教师教育专业采取“以赛促训”原则,把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中的“赛”和“训”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制定出详细的技能训练计划表。

5、学生社团培养途径

学生社团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团体,是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力量。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以10个学生社团为平台,把教师教育专业基本实践能力化分成了:听、说、读、写、看、思、做、研八个方面,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突出”。10个学生社团涵盖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不同方面;社团创办的主旨以提高学生在相关教师教育专业基本实践能力方面的素质,每个学生社团都有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以比赛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学生在校内外获得的奖项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实践证明,学生社团这种培养途径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校外培养途径

1、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培养途径

在重庆文理学院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项目要达到10学分要求,具体的认定办法参照《重庆文理学院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工作实施办法》进行。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实行项目推动制,主要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技人文素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从业技能等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认定学分,内容包含了思想道德方面、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各类科技学术竞赛、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方面。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培养途径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2]。

2、认知实习培养途径

认知实习就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景,从而使之了解专业的价值观、态度、理论及工作技巧与应用[3]。重庆文理学院教师教育专业都要求学生在大学第一、二学期到中小学中去,开展为期两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合格者记2学分。观摩主要课程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了解班队活动的开展情况,多方感受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以增加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感性认识。

3、专业实习培养途径

教师教育专业实习(实践)就是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后,利用正常的学习期间,到中小学校见习,目的在于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重庆文理学院教师教育专业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学生第四至第六学期开展,时间在2-3个周,合格者记2-3学分;由具体专业课程老师安排时间和内容,统一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去实践,实践后组织召开座谈会相互交流,查找各自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修正和弥补。只有把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在专业实践方面的能力。

4、毕业实习培养途径

总书记在全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四学生处于职业探索和职业准备阶段,同时他们又具有很大的潜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重庆文理学院加大了教师教育专业毕业实习的时间,用大四年级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做好毕业实习,目的就在于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实习时间,努力实践专业基本知识,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的能力,加强专业技能的实践。通过毕业实习时间的延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能更好地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基本实践能力。

四、结语

本文把握教育发展阶段的特性,把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作为指导思想。从强化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现实意义、教师教育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内容、校内和校外的培养途径等方面,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探析,以期能为高校在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育人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篇(7)

在高中阶段,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很多,既有人文学科如语文、历史、政治等教学过程的积累,也有来自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高中校园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又与社会文化有较大的区别,其一方面要适应社会变化发展,使高中生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又要结合高中实际来开展切实有效的活动承载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一名高中生,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教育功能、调节作用、多样形式来积极为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服务,不断摸索人文素养发展的经验,才能使高中生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人文精神,从而为自身学习发展服务。

1利用校园文化的综合教育功能来拓展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途径

校园文化作为高中学校的重要精神食粮,其属于较高层次的育人手段与育人方式。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校园文化不是单一的人文素养培养,也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教育,其是综合的人文素养培养系统。其二,校园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具有较强的价值导向性,对时代潮流与正能量的把握比较准确,能更好引导高中生的成长发展。其三,校园文化通过文化激励与人文精神塑造,把高中学校的精神传承、发展理念等学校精神内核理念渗透其中,从而使高中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校园文化熏陶,自觉提高人文素养。从这三方面来看,校园文化的综合教育功能为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途径提供更广阔的天空,如果说人文学科教育是纵深的人文素养培养,那么校园文化就是横向的人文素养培养系统。从这一个角度上来看,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以高中每年的迎新晚会活动来看,表现上看是文艺晚会的表演。但从更深层来观察,迎新晚会活动的人文素养培养途径很多。就迎新而言不仅仅包括对新一年到来的辞旧迎新祝福,传承中国文化新年文化的内涵,更是对高一新生的欢迎与展示。从节目形式到节目内容,从师生参与程度到外界反响等,都是学校精神面貌、发展理念、育人观念的人文素养传播。尽管每一个学校都会有歌舞表演、相声、器乐等艺术形式,但其内容编排、内涵表现及师生观感却千差万别,这种差别所体现出的恰恰是校园文化所承载的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多样化与拓展。

2发挥校园文化的调节作用来丰富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内涵

由于高中生的学习负担较重,且面临高考检测的压力,因此传统上一般高中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往往体现在人文学科教育上。但事实上,适当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能丰富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内涵。随着新时期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通过校园文化来展示学生个性也成为了重要手段。而人文素养的内涵也在这种影响上进一步丰富,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就更成为了新时代高中生的人文标签。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校园文化来放飞高中生思想,形成独立人格就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也是调节学生学习压力的重要方式。以高中生校园辩论赛为例,高中生从辩题选择、辩论观点、辩论技巧到论述逻辑等辩论环节都有了重大的变化,进一步丰富了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内涵。如在辩题上,高中生不仅直面同性恋的社会问题,更对高考指控棒提出了全新的认识,这就产生了“允许同性恋结婚是社会进步还是倒退”、“高考一考定终生是人生的喜还是悲”等尖锐的辩题。这些辩题的产生就说明,高中生通过校园文化来为自己正名,把个性化发展与追求纳入到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文素养的内涵。当然,作为辩论赛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调动高中生语言、思维、知识储备、能力运用等综合性人文活动,整个参与过程就是一个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通过学生个性化发展与这类校园文化的结合,使其赋予了人文素养内涵时代性的特征,当然也就从根本上丰富了高中的人文素养内涵。

3运用校园文化的各类活动来加强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人文素养既是人文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又是人文精神与内在品质有机统一。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项高中学校人文性建设活动,其旨在通过常态性文化活动来渗透人素养,从而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与人文学科教育相比,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培养的人文素养更综合、更全面,能更好地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换言之,要加强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各类活动的开展。如前所述,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综合教育功能既能对学生人文学科所培养的人文素养进行整合,又能丰富人文素养的内涵。因而运用丰富多样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加强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校园文化的各类活动对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各有优势,但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整合为一个系统性、体系性工程,对加强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无以比拟的作用。德、智、体、美、劳在校园文化活动都有表现,使其均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就要依靠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校运会上所展示的精神追求、互助精神及集体荣誉感等人文素养;合唱比赛所展示的审美内涵、音律配合等;辩论赛所体现了知识运用、思维灵活等……这些活动中不仅仅会促进了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且还会深化高中生对人文素养的思考,从而达到在思想观念上形成对高中生的冲击,无形中强化了高中生对人文素养培养的认识。综上所述,高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方法方式受学业影响并不十分丰富,就要更好地利用好校园文化活动这一平台,通过对人文素养培养途径、人文素养内涵及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优势等三方面考察,来调动校园文化的机制作用发挥,使校园文化从内容上、形式上、途径上、作用上等全方位配合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使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曾芬钰.论“校园文化”与“文化校园”建设[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6(03)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篇(8)

1 前言

为了了解什么是体育动机,如何培养体育动机以及体育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以使更深入地了解体育动机的现状,通过对29篇科研论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群的体育动机各不相同,锻炼宗旨也不尽相同,不同外界条件对体育动机的培养,也有不同程度影响,因此,欲正确培养人们的体育动机,则对体育动机现状的了解显的尤为重要。

2 历史发展

(1)2000年至2012年间体育动机的发展状况。2000~2012年间体育动机的培养偏重与外部条件的影响和激发,如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体育教学条件的简陋。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枯燥,都影响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其产生消极的锻炼态度,他们的体育动机也因而变得被动、消极,而这一时期人们对体育动机本身和如何科学地去进行身体锻炼的认识还不深刻。所以这一时期体育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培养、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体育的各类动机使之达到教高水平,另外,这一时期培养学生不同的需求,从而激发其体育动机。给予适当的反馈信息,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锻炼具有效果的,从而激发其体育动机。由此看来,影响这一时期体育动机的因素有很多,只要因素既是教师的引导,体育教师对体育动机如何认识及其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对学生培养自身体育动机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体育动机的培养还受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完善的管理制度等的影响。

(2)2000~2012年大学生体育动机及其培养态势。2000~2012年间,有了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随着社会发展和体育教育设施的改善,体育的趣味性大大增加,这为学生培养体育动机有很大影响,以至于使学生养成了长久参加体育锻炼的效果。这一时期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多为内因,由于内部体育动机是由体育活动本身所激发的,它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体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产生兴趣,培养和激发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内部动机。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机器性,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从事体育运动。这一时期从事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其能力和素质仍是影响起体育教学效果和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建议教师发挥其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内部体育动机,是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的更快,更广泛。

3 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要靠多方面的条件才能促成,除了体育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激发,改进体育设施,增设体育科目对他们的诱惑,还有充足的时间和金钱,对美的崇尚,对健康的需求,都正激发着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动机。培养体育动机关键在与使体育动机的激发,体育动机的激发过程是使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需要充分的客观要求转变为需要的过程。所以体育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激发是培养的前提,培养又能进一步促进和加强已有的动机,而在激发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关键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仍显得异常明显,教师除了按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体育基本知识传受学生外,教师本身的运动技能、品格、信念、价值观、师生之间的日常交往和人际关系,同学间的信息交流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无疑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动机的良好途径。

4 趋势预测

根据2000~2012年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需要的条件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对场地、器材、设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技术、能力也有越来越高的期待,而对他们体育动机的激发和培养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体育明星的明星效应,社会媒体对体育的传播,各种体育项目比赛奖励的诱惑,身体健康的需要,形体美、气质佳的需求,这些都可以影响现代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向多元化方面发展,培养途径也逐渐多样化,而影响因素也更多,但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动机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也有更多的大学生正在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5 结论

(1)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习体能。技能和心理的培养,还要注意对学生终身使用的体育健身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传播。强化健身意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2)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大学生完善体质发展体能,形成对终身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大学生完善体制发展体能,形成对终身体育理性认识的最重要阶段。因此,大学体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终身体育的树立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3)老师要想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体育教师应该向学生传完身养生之道,授增强体质之业,解强身体之惑,在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向学生传授实用的体育锻炼原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小龙,陈龙,姚花云,唐小梅,邓圆圆.当今大学生体育动机的调查研究[N].邵阳: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2]王和平.当代大学生体育动机及同一与差异性的研究[N].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3] 胡卓生,姚晓琪.关于培养学生体育动机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

[4] 晁岳刚,邢继庆.培养与激发我院学生学习体育动机的途径[N].牡丹江: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

[5] 郝建东.浅析体育动机与高校体育教育[N].延西安大学学报,2004

[6] 林峰,胡剑秋.学生体育动机的形成与培养途径[N].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

[7] 高文倩,谢香道.浅析体育动机对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1

[8]刘超群,刘生杰.体育动机对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

[9]高文倩,谢香道.浅析体育动机对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1

[10] 刘振国.激发并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J],山西教育,2004

[11] 晁岳刚,邢继庆.培养与激发我院学生学习体育动机的途径N].牡丹江: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

[12] 刘超群,刘生杰.体育动机对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篇(9)

引言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自律培养、心理健康培养、人文素养培养、创新创业培养等等。一直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在高职院校中都被视为重点工作,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特征决定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使用型人才为宗旨的职业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高职院校的要求之一。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效却不大,新形势下必须要进一步创新其途径和方法。

1.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问题

1.1工作与学生的实际不符,效果不佳

虽然高职院校经常会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该项工作的开展却未起到较好的结果[1]。在高职院校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当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时,学生在课桌低下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等。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讲师所讲的内容皆为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陈腔滥调,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十分枯燥,难以集中注意力。

1.2工作方法不科学,影响工作效果

高职院校内部关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般以大规模的讲座形式为主,这种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式缺乏科学性,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较为不佳。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生源上就具有一定的差距[2]。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主要表现为基础较差,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纪律观念不强等,对于这样的学生高职院校仍然采用大规模讲座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模式,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思想误区。例如,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评价思想政治工作时采用的皆是笔试测验的形式,这种形式只能测量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根本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将思想政治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导致实质上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不佳。

1.3工作者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工作开展的进展以及工作的效率。对于我国各高职院校而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工作仍然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正是由于高职院校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理想。首先,我国各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有效的技术交流平台,工作者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及时的评价,导致思想政治培养工作难以有新的进展,培养方法和内容严重滞后。其次,部分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职业心和责任心[3]。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管理学生,任由高职学生继续下去。这样的放纵行为在无形中更加剧了学生的不守规则行为,造成恶性循环。

2.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1提高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

首先,需要高职院校保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将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工作首位。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只有做好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使学生具有坚毅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关系着学生暂时的发展,还关系着学生的一生,甚至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安全[4]。只有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有利于社会安定;其次,提高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还要求学校要将工作落实到位,要注视工作开展的效果,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2.2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第一,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选拔中要更加重视人才的素质。身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掌握专业的思想政治知识、具有高学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此外,工作者必须还有具备较强的责任心,能够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为己任;第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授方式的培训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培训[5]。培训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培训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形势会不断发生变化。为了提高培养的实用性,学校必须及时就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对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工作者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创新培养途径,重视培养效果

思想政治培养与一般学科不同,思想政治培养需要各方面培养的相互配合:第一,学校课堂培养。较强高职院校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基础。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培养的重视,要求高职能够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提升实际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重视校外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内,还应该适当延伸至校外。在各项活动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行为处事的能力等等,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提高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提高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并创新培养途径,重视培养效果。(作者单位: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闫丹.论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科技信息,2013,25:58+101.

[2] 丁慧琼,高华.融合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91-93.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方法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7-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就得需要学生进行创新,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的过程,基于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很关键的,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当前,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以知识为基础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知识创新。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内核,是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竞技场的“入场卷”,谁能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21世纪的主角。前国家主席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全党群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由此可见,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进行“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探索创新的运行规律,是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重大举措。

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质扼杀殆尽,它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之路越走越窄。要想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突围出来,就必须寻找其薄弱处下手,而这个薄弱处正是长期被忽略和冷落的创新教育。只有从这里突出重围,才能进入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在于我们要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就为我们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只有坚持创新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创新精神,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深入进行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才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 创新人才。因此说,通过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邓小平同志“三个方向”指示为指导,以同志的有关创新教育的理论为依据,已培养出21世纪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原则,以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我校的科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理论与实践操作体系。

1.树立小学“在自然科学体系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从小培养进行创新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一些设计、发现、发明和创造力发法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创新教育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初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对活动操作本身比较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创新中来。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根据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以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出现,然后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质疑,发现和提出自然科学问题。

2.建立自然学科教学的课程设计及教材体系

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创新的实际,我校开发了以自然学科教材与科技活动为主的创新教育课的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教材内容以科学学科教材及我校汇编的《点燃神奇的火花》一书为主,采取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为1:1.经过近三年的尝试与开展,我校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开发,创造性活动能够有效地开展起来。

3.建立综合教育途径和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建立以科学学科与辅助教学为主的包括课外小组活动,科技教育管理以及科技竞赛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综合教育途径,形成活泼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方法体系。我校在科学教学中已形成了以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推测的途径,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用实验来说话的思想,从而达到学习科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教育科学版《种子的发芽试验(一)》一节课时,从谈话开始,通过对植物的一生从种子开始,提问它的发芽需要什么引入,学生会很快说出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教师再给予分析与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通过选择一个研究对象设计对照实验,并进行实验,同时强调学生要观察和记录,在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证明,小学生思维的可塑性非常大,思维的潜能是无限的,有待于我们全方位的进行开发。不仅要在小学的科学学科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训练,还应在小学的各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开发教育,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小学进行创新素质培养的测量和评价体系,建立这项实验研究外部激励体制,以推动这项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宝书,李蝶娜主编.《创新教育实践研究》2000年第二篇.

上一篇: 水利水电规划 下一篇: 出口贸易经济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