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5 17:25:22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篇(1)

随着素质教育和学分制的推行,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由空间得到较大的提升,自发成立社团从而实现共同目标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社团日益成为高校学生中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团体。因此,深入探索社团管理和文化建设,重视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进一步发挥学生社团干部在促进社团健康和谐发展中的领航作用,进而扩大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已然成为高校共青团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新特点

高校学生社团是青年大学生提升民主自我管理和政治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实践创新能力。[1]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成为高校共青团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工作领域,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呈现出新的特点。

1、学生社团数量增加,种类多样化

目前高校社团的数量、类型和参与人数都大幅增加。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2014年重庆市35所本专科高职院校中,社团数量为2366个,总人数达197601,占大学生总数的29.9%。充分的说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仅意识到社团可增加他们接触社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还可以从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上得到提升,高校社团呈现出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以笔者所在重庆工商大学为例,2014年全校社团共72个,类别及比例分别是:政治理论类(1.4%)、学术科技类(21%)、兴趣爱好类(50%)、社会公益类(5.5%)、创新创业类(8.3%)、体育竞技类(13.8%)。多样化的发展,是未来社团发展的一个趋势,但是多样化背后的不均衡发展也逐渐暴露出来,不同类型的社团发展得参差不齐,现实效果远远低于预期,许多新兴社团出现昙花一现的现状。

2、学生社团活动多,精品活动少

社团的数量和规模在逐年上升,伴随而来的社团活动也蓬勃发展。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2014年全校各类学生社团共计开展社团活动约700余次,主要包括技能培训、素质拓展、文化交流、体育竞技、公益活动、文体比赛、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等,全年参与社团活动的人次达18000人次。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高,活动涉及领域广。但总体来看,活动形式停留在日常训练和拓展活动上较多,有高水平的学术和科研引领的高质量的社团活动比较缺乏,品牌型的精品活动较少。同时,社团文化建设薄弱,核心价值观不明确,社团精神不突出,难以传承。

3、学生社团干部管理能力普遍不高,学生社团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学生社团干部是学生社团的具体领导者,是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基石。[2]目前,学生社团干部呈现出低年级化,普遍缺乏管理经验;社团干部的选拔和培训也没有成熟系统的制度和机制。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学生社团干部90%都是二年级学生,社团干部产生程序基本是会长推荐,会员公选,最后交由社团联合会和团委老师任命。学生社团干部在一年级的时间里得到的锻炼不多,对社团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加之缺乏系统的培训,指导教师和指导单位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不足,显得力不从心,善始者多善终者少; 加上学生社团是以自愿为原则建立起来的群众性组织,其松散性、流动性的特征也较为明显,社团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二、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的特点

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中核心成员,是学生社团发展的领航人,在促进社团和谐健康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应是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抓手。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较之于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学生社团干部有着显著的特点。

1、数量多,管理分散

随着学生社团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学生社团干部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加,其影响力越来越广的同时,管理难度也在增大。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全校72个学生社团,社长、副社长(除去各社团执行机构自行任命的部长不算)就有217人,管理全校近10000社团会员。这些学生社团干部归属不同的学院,很多还跟社团的指导学院不一致,导致了指导学院对学生社团干部疏于管理。同时,会员也来自不同的专业,对于数量庞大的社团来说,社团干部工作的覆盖面就更大,无疑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2、组织观念不深、思想认识水平不高

大学生社团大多是基于某个共同爱好而组建的非官方的学生组织,虽然有固定的组织结构,但却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也就是是否参与社团组织的活动,是否服从社团的统一安排,全靠社团会员的自觉或自我约束。[3]学生社团干部在社团较为自由和松散的环境中,很难达到与学生会干部一致的组织观念和政治素养。他们考虑问题和实施活动上缺乏大局意识,缺乏对学校中心思想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无法将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线紧密结合,缺乏对社团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无法内化成为自身的责任,没有找到自身应有的价值。

3、专业水平强,管理能力弱

学生社团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成立的,因此,作为推选出来的学生社团干部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同时,他们热心社团工作,服务意识强,表现欲强,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威信。但是,他们往往更重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对工作随性而为,忽略了对管理协调能力的学习和提升。在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对如何管理、如何协作、如何在管理与协作过程中实现社团组织建设的最优化缺乏思考;缺乏对社团建设的科学规划,对组织框架的合理选择;缺乏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4、抗压能力差,流动性大

学生社团干部的成长经历各有不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一定的历练和系统的培养,常常表现出抗压能力差,流动性大的特点。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受其能力、资源等方面限制,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但面对这些困难时,部分学生社团干部往往会一蹶不振,埋怨各种客观因素,颓废拖沓,选择逃避而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缺乏抗压能力,缺乏责任和担当。其次,大学生社团具有明显的流动性大的特点,而流动性大就会影响社团精神的继承和延续。很多社团干部只关心任期内的工作,对未来的发展缺乏思考,对于下一任的培养也不够重视,任期结束后对社团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三、高校学生社团干部差异化培养的意义

学生社团干部对社团的建设具有极大的自,作为学生社团的领航人和决策者,学生社团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一个社团发展好坏的重要因素。如果思想认识不够,就不能跟学校的发展保持一致,缺乏大局意识;管理能力不够,会严重影响到社团活动质量和长远发展;纪律观念不够,就容易走入误区,产生不安定的因素;协调能力不够,社团的内部会出现混乱;创新能力不够,社团难以持续和发展壮大。因此,面对日益繁荣的高校社团文化,面对自主意识越发强烈的大学生,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需要正规化和系统化。重视肩负学生社团发展重任的干部群体,抓住核心要素,才能在面对庞大的社团管理工作上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也必须看到对学生社团干部培养的差异性。如果用管理学生会干部的模式去管理学生社团干部,预期和收效会大打折扣。学生会具有行政化的特点,学生会干部体系已经形成系统的培养过程,政治素质比较过硬,组织观念深。而学生社团干部却不同,一是他们的动机不同,二是特点有显著的差异,三是数量庞大、可能面临的管理问题千差万别,如果用统一而严肃的管理方法,未必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学生社团干部差异化培养的切入点和关键要素,寻求合理的途径和方法,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贡献。

四、高校学生社团干部差异化培养的途径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头脑,培养学生社团干部坚定的政治素养

无论是什么组织的学生干部,首先都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素养。学生社团干部只有有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让学生社团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传播积极的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六个字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4]高校最终的目的是育人,既然社团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那么就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导社团,引导大学生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上做到知行合一,坚定正确的价值追求,用积极的正能量去营造更和谐的社团文化和校园氛围。学生社团干部必须用核心价值观去引领社团,将核心思想内化为社团自身的文化和灵魂,这样才能让社团有持续的生命力,才能找到其所存在的社会价值。

2、用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作为核心要素,提高学生社团干部的组织观念

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要由小及大,从他们能看到和体会到的现实入手,从社团价值的角度,从社团评优的角度入手,激发他们对社团应有的责任意识,进而逐渐培养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局意识。从宏观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学生社团及学生社团干部,从实际操作层面,应该紧紧抓住社团的价值所在、社团集体荣誉、社团成员的归属、社团干部的口碑等作为切入点,慢慢引导学生社团干部在组织观念和思想认识上的逐步提高,进而再加强理论水平和管理艺术的培训,才能真正的让他们自发的,主动的学习和提高。

3、用常态化、有针对性地培养机制和考核,强化学生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有计划地对学生社团负责人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把学生社团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纳入到团学干部体系,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从事社团工作及其业绩。[5]因此,对于学生社团干部应建立起常态化的培养机制,突出针对性。即不能套用模板,要有针对性的设置培训主题,不能让培训流于“走形式”。第一,定期举办“学生社团干部培训班”、“社团主题沙龙”、“学生社团干部素质拓展培训”等,分批次、分类别进行学习;加大学校层面对学生社团干部的重视,提升学生社团干部的自我价值和责任意识。第二,选送优秀的学生社团干部参加精英团校培训班,加大其与学生会干部的交流。第三,与兄弟院校建立学生社团干部的交流机制,组织一些考察活动,外出学习调研,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第四,重视学生社团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定期心理辅导,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第五,加大在社团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动态监督和指导。

与此同时,高校团委、社团的指导单位和指导教师要强化责任意识,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强对学生社团干部的考核和评价,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培养、考核、评价贯穿到学生干部的整个任期,动态监管,时时关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断成长。

4、用创新的思维和开放式的管理理念,提升学生社团干部的潜能和活力

学生社团有鲜明的特点,它的自发性,民主性,平等性和自主性决定了对于学生社团和学生社团干部的管理要有开放性的思维。第一,要合理放权。高校团委不能在学生社团建设上大包大揽,要完善和引导社团具备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形成更高层面的相互关系。要敢于放权、善于放权,让社团干部能够更多地参与社团的管理工作。第二,要鼓励创新。要鼓励学生社团干部勇于创新,发挥社团集体智慧,在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社团建设上只要是积极健康的,年轻人喜欢的要敢想敢做,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社团才能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覃恺,曾令辉.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J].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75-78.

[2] 白晋平.浅谈艺术类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大众文艺, 2011.1.272-273.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篇(2)

本文从分析目前高校团学干部的创新能力及培养现状出发,找到在培养团学干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团学干部的管理和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有效培养团学干部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目前高校团学干部的创新能力及培养现状

(一)政治觉悟不够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欠佳。受激烈竞争的环境影响,大部分高校的团学干部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各有不同,行为方式也各式各样,不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政治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指导自己在工作中实践,而是以个人利益出发,这种做法极容易忽视大局及整体的利益,难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难以牢固自身的思想防线,更难以坚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因此我们亟需重塑大学精神文化,培养大学生政治上坚定党的崇高理想,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逆向思维、大胆质疑、善于否定的良好品质。

(二)工作中不注重自身发展,上传下达,创新不足。团学工作事务琐碎,外加各个高校目前注重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团学干部队伍中大多数人对于各项实践活动乐此不疲,而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却缺乏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团学干部要处理比学生更多的事务,但在处理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上难以做到合理调配。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团学干部执行力很强,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知识而导致工作创新性不强。

多数团学干部在吸取前辈工作经验的同时,并没有进行一定的创新,而是一届又一届,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老到不能再老的方法。显然这些只是做到了上传下达,只是为了稳妥不出差错,并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创新精神。因此团学干部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把团务工作做好做新,这也是新时期团学工作基本要求之一。

二、如何提高高校团学干部的创新能力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提高团学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团学干部管理的最佳境界是思想的高度统一,这就需要定期对团学干部进行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的培训,以此完成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有机结合,方向一致。从而促进学团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提高学团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二)引导学团干部从“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两手抓。一名优秀的学生需要做的仅仅是自我管理,而一名优秀的团学干部,除了做到这些,还需要参与到管理中来。参与管理可以提高团学干部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在2013年“五四”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因此,各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善于实践”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或缺的环节,以各项活动作为锻炼的平台,促进团学干部“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提供创新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有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大学生。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建设创新型的大学文化。当前,世界大学掀起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热潮,尽管侧重点不同,但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教育,重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共同点。创新型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支撑大学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社会职能;有利于充分利用大学有限资源,提高学生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大学文化环境,形成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凸显能人、名人、强人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化宣传文化氛围,形成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人人想创新、谋创新、干创新、成创新,创新光荣的舆论氛围等。

(四)建立完善的创建竞争激励机制。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是创新型国家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大学文化及育人创新性短缺的矛盾。以历史的眼光纵观大学的本质功能,就不难发现,大学从来都是通过创新文化来完成培育人才的根本任务的。我国当下突出强调建设创新型大学文化,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在当前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时代需要。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社会需求和人才素质需求的研究,使创新型大学文化建设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推进大学制度改革, 抓好制度建设,完善对创新的实践和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培养团学干部的爱岗敬业精神,从而激发创新动力。目前,竞争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流,它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建立考核制度及完善激励机制,在考核过后,必要地对学生团干部进行奖惩,以此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能力。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篇(3)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固然需要广大教职工的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尤其是在高校扩招以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生干部更是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支主力军,其作用是辅导员或其他教师无法代替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素质扎实、工作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呢?笔者作为团学指导老师在指导团学工作中总结经验,阐述和分析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充分体现高校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学生干部的定义

学生干部是指高校学生在班级、社团及其他学生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承担相应工作职责的学生群体,是现阶段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中坚力量。学生干部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骨干力量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有着双重身份,即学生和协助学校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服务者,同时也面临着双重任务,即工作和学习专业知识。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中的主要力量,他们是学校各项活动的筹划者、组织者,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是同学的亲密朋友,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院、系部各项事务的上传下达、关系到学生工作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高校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应当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完成。

二、学生干部应当具备的能力

(一)学习能力

学生干部的第一个身份首先是学生,作为一名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当然就是学习。总书记在和团十六大代表座谈时,向全国广大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之一就是希望团员青年要勤奋刻苦学习。学习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看清形势的变化,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二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段.学生干部更应当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刻苦的学习态度,在同学中起到模范和表率作用。

(二)沟通能力

作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沟通能力是学生干部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基于一定的需求,通过语言、文字、图像、行为等方式交流思想、观点、情感等信息,以期获得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达成共识并产生一致行为的活动。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 而且能够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沟通在学生干部的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协调好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主动听取同学们的意见,主动配合学院工作,争取广泛有力的支持,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协调好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认真做好老师的助手,及时反映同学们的心声.为老师的工作提供最真实的思路来源, 及时更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以适应当前学生的需求。

(三)管理能力

所谓管理,是指通过与其他人的共同努力,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地把工作做好的过程。流行的管理学教材都将其定义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内容。 高校学生干部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多重的身份,无论是在管理个人事务;处理各项日常事务;还是开展各项活动,都需要具备规划和实施的能力。小到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大到管理一个部门、一个组织,必须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才能保障班级、部门的有效运转。学生干部不仅要管理好自己、他人,而且要管理好相关的物资,如:经费、活动用品等。在人员的管理上,要学会与人沟通,合理分配工作,具有一定的领导力和亲和力,并且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在物资的管理上,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并善于发现并开发新途径,使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和使用。

(四)创新能力

创新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意识和观念基础上提升的一种综合能力。 学生干部作为广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即使这个群体中并不是每个学生干部都是优秀的,但是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必须要以更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面对学习和工作时,不能墨守成规,应当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广大同学的想象力。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只有树立创新意识,建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才能使学生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在团学工作方面,创新才是生命力,活动的一味重复,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当前团学干部队伍本身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自我管理,自我表率。

作为学生干部,管理、约束其他同学是其重要职责之一。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对同学和对自己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标准,宽于待己,严于律人,这在学生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缺乏自我表率主要表现在:1.许多学生干部特别是非主要学生干部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起不了模范带头作用,有的甚至做出一些与学生干部身份不符的事情。2.工作上严于律人,生活中宽于待己。有的学生当了干部,就觉得高人一等,在同学面前摆架子、指手划脚,在工作面前说的多,做的少,缺乏脚踏实地干工作的精神;在荣誉面前,存在“非我莫属”的思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搞特殊化,让广大同学很反感。

2.只重工作,忽视学业。

在团学发展中学生干部需要做的工作也是不计其数的,但是一些学生干部只意识到作为学生干部的身份,而忽视了自己也是普通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学习是自己最大的任务,将自己精力绝大部分投入到了学生活动的开展中去,废寝忘食、尽职尽责,学生工作是做得有声有色,但学习成绩也很一般,有的甚至挂课。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学习上的不适应。所以如果一个学生干部丧失了学习能力这必定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这种不适应在学生干部身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把专业学习放在首位。他们认为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而当学生干部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忽视了业务素质特别是思维素质方面的学习,客观上存在混文凭的思想。另一方面,不能积极主动地充实自己。他们社会工作干得不错,专业学习成绩也不错,但在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之外,不会积极主动地、有目的的读一些本专业以外的书,尝试做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缺乏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1.学生干部在高校是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老师工作的得力助手。但在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用,在工作中上传下达不到位。对上,报喜多,报忧少,出谋划策的工作做的少,跑“龙套”的时候多。2.平时工作死板,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探索精神不足,求稳怕错,表现在工作中就是缺活力,生活中没有朝气。 这也正如上文所述,创新能力也是每个学生干部所必备的。

三、缺乏成形的考核制度和合适的激励机制

当然也不能将责任完全归结于学生方面,目前学院没有成形的考核制度是大多数学生组织都面临这样的现实。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制度执行力不强,影响工作效率。学生干部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都没有一个反馈,更没有专门的培训,对于组织内的人才成长很不利。在团学内部缺乏问责机制,所以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成员被动的接受任务,执行任务。高校团学,应可以划分为非营利性组织,组织成员在组织内的工作动力不是物质的获取。目前团学可以给成员提供的就是一些例如优秀干部的称号,激励的形式单一化;并且这些激励也只能针对少数成员,对于大多数成员缺乏一种普遍激励措施。我院实行给学生干部加操行分的制度,但往往也给少部分同学钻空子,为了多拿操行分而竞选学生干部,而并非是为了给同学们做实事。

四、团学干部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搞好学生干部能力培养工作

培养学生干部突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院管理中往往偏重教师的作用和意见,轻视甚至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把学生干部当作被动的执行命令的“机器人”,因而学生干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人的价值和尊严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同时,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学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必须要有独挡一面的能力。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是培养学生干部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

1.发扬民主。让学生干部以不同形式参与学生工作决策、执行、管理与监督,尊重他们的民利,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不能过分干预学生干部的想法做法,适当放手,以召唤他们的责任感。

2.关心成长。深入了解学生干部需求,关心学生干部各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为学生干部提供辅导与服务,老师与学生干部之间建立起平等、信任、合作的良好关系。

3.提供平台。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生干部成才的必备条件。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为学生干部提供锻炼的舞台。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个人发展潜力,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干部的特长与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4.讲求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老师对学生干部应当多引导、多帮助,少说教、少压制,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要热心真诚,引导学生要入情入理,鼓励学生要饱含热情,批评学生要注意方式,避免激化矛盾,处理问题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富有人情味并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干部自身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团学倡导的“自我管理”应该包括两方而含义:一是作为个体对自己的管理,二是作为一个组织,由组织的成员对自己所在的组织进行管理。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不仅需要依靠学生干部的自身素质修养,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干部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获得锻炼。比如强调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组织运作,完善工作流程等。让学生明白一个管理规范的组织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应该如何做好一个被管理者,如何做好一个管理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与管理水平;如何平衡各种不同事务间的关系。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学生干部动力

1、目标的激励。

积极寻求新形势下学生干部素质与学院发展的共同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学院发展形势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因而,可以动员全体师生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朝着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共同目标迈进。 确立双向需求的目标。学生到校后是为了使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担任学生干部是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自身思想政治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从而把自己培养成社会有用乃至杰出之才。而学校总是千方百计改善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

2、机制的激励。

在大学这个大背景下学生组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干部虽“官”小,但是责任大、任务重,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然而,这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对其予以培养、指导、鞭策、鼓励。每年年初开展上一年度学生干部工作考核,每人必须公开述职,总结成绩,指出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优秀学生干部并予以表彰,对工作不负责造成不良影响或没有工作实绩或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坚决除名。

(四)、正确定位指导老师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自我服务能力

在指导团学的工作中,指导老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指导老师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非“领导者”的角色。团学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领导团学的应该是学生自己,指导老师不应喧宾夺主。指导老师应当指导学生会形成属于它特有的良好氛围和传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逐渐积累、逐渐沉淀。指导老师应当成为“发动机”、“维修机”。当学生面临问题时,指导老师就要作为“维修机”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然后作为“发动机”为他们的“热情”加油。指导老师千万不能因为学生不会做,做错了而替他们做。学生不会做时,要耐心教他们做。如果不是非常紧急并极其重要的工作,即使不能尽善尽美地完成也要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和感受。笔者认为考量一个指导老师工作好坏的标准,不在于学生开展的活动有多好,而在于学生通过组织参与活动获得的进步有多大,收获有多少。

总之,如何指导好学生会工作,如何培养好学生会干部,不仅仅需要有传统教育理论的支撑,还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操作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天牧,周凯.浅谈高校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的二元性[ 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报,2010,(3) :86―88.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24-02

高校团学干部是高校团学工作的参与者和领导者,是联系师生的纽带,团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团学干部的素质能力将直接决定高校团组织工作的成效。因此,培养一支优秀的团学干部队伍成为了高校团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如何培养团学干部方面,全国各高校都有许多的模式和方法,就培养效果,尤其是在团学会干部培养规范化方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主题。

1 高校团学干部培养机制存在的不足

(1)过度依赖讲座的作用。新一届的团学会干部选拔后,高校普遍的做法是集中进行一段时间的讲座培训。这些讲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时间过于短暂,同时过于集中,学生一下消化不了;培训人数过多,讲授效果一般,加之学生刚刚当选,没有经历过实践,理解不深刻,不能充分吸收讲座的内容。

(2)培养体系不够系统,高校除了讲座,还会采取听报告、经验交流、会议培训等方法,但这些都过于分散,随意性强,系统性、科学性不强,缺乏一定的规范,对内容之间的联系研究也不够。

(3)忽视了对团学干部自身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高校在培训团学干部时,基本会强调政治坚定、思想作风、工作能力、服务意识这几大块。而对团学干部应该具备的领导素养、演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把握全局、识人做人能力等综合素质缺乏有效的训练和培训。

(4)缺乏培训效果的检验体系不够健全。高校在对团学会干部培训后,就放手让团学会干部去自由发挥。缺乏对团学干部工作中表现进行跟踪,监督,同时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措施去验证培训的效果。

(5)没有对团学会干部任职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高校普遍在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没有对团学会干部任职结束后进行总结。这个环节也非常重要,总结经验教训,点评优缺点,更能有效的促进工作的开展。

2 高校团学会干部培养规范化的探析

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团学干部队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团学会干部的培养要更加系统化、精细化,首先是在内容上要规范化、具体化。内容的规范化要从不同角度去确定团学干部的培养目标,增强实际意义,服务于团学工作,贴近学生管理工作,又要培养过程的各方面。其次,培养内容又要体现出延续性和科学性,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内容的改变,不断进行修订和改进。按照团学干部的整个培养过程,笔者总结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规范团学会干部的培养体系。

团学会干部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每一届团学会干部培训都要有个科学的、统一的规划,同时也摈弃那些过时的,不切合实际的一些课程。把讲座、经验交流、会议报告、综合素质提升、跟踪培养机制、考核点评、总结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

(2)规范提高团学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在提高团学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主要精心选择培训教程,针对当代大学生团学干部的特点和团学工作的发展、党的理论发展,选择适合的培训内容,如:中共共产党的光荣党史;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梦的内涵;参加团学活动的必要性;团学干部的经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以及结合时事热点,尤其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增强学生担任团学干部的光荣感和使命感,熏陶和培养团学干部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这些课程既要体现各级党委对团学干部的要求,每次培训前,都要广泛听取各位党课、团课专家教授的意见;也要满足团学干部对提升自我的要求。在培训课程结束后,也要采取多种形式,尤其是问卷调查和座谈两种形式,聆听团学干部的心声,充分采纳来自于团学干部的意见。将这两部分建议都汇总,进行分析研究,作为修改和提高下次培训课程的依据,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3)规范提升团学干部综合素质的内容。

在这方面,主要是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与业务培训,提升团学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并使他们在工作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感染力。具体如:演讲的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文体特长训练,文字能力,策划活动组织能力,沟通解决问题能力、传统文化等。在这些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加强培训的针对性、趣味性、实用性。不同的能力培养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演讲水平的提高,需要现场模拟,反复训练,掌握演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达到所要求的目标。组织能力的提高,就需要结合实际活动案例来进行,从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入手,由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学生干部对新晋团学干部进行分析组织活动的各种注意事项,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语言表达能力则进行普通话和说话的语速、发音、运气、停顿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干部能语言流畅,富有一定的语言感染力;文体特长训练则让学生干部任选一种体育、文艺表演,进行长时间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干部能有一项或者多项比较在行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在工作交往中的影响力;文字能力侧重让所有团学干部具备基本的新闻写作、总结、计划、策划书等撰写能力,还重点训练团学干部撰写申报材料的能力和水平。传统文化培养则侧重于选择传统文化经典书籍进行考核,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孟子》、《诗经》、《大学》、《唐诗宋词三百首》等,要求团学会干部在一定的时间段读完,再进行规范性考核。这些培训和训练,要根据团学工作的发展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修订,确保所有培训内容的规范化和有效性。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干部能切实感到自身能力有所提高,增强他们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工作的本领和服务学生的水平。

(4)规范团学干部跟踪培养机制。

作为高校团学工作的管理者,往往在培训结束后,就忽略了对团学干部在工作中表现的跟踪,其实这个阶段尤其重要,这既是检验培训效果的好机会,又是结合实际案列教育和提升团学干部的好时机。只有进行有计划的跟踪培养,才能确保提高团学干部的工作绩效,又减少团学干部的独自探索时间,保障工作的延续性。同时需要在跟踪培养机制上进行相应的规范,如:跟踪检验时间的确定,跟踪检验团学干部绩效的方式,根据检验结果教育提高团学干部的方法和形式,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检验方法又要有所变化。只有切实规范做好了以上几方面工作,才能保障团学干部工作方法和态度得到很好的传承和提高,才能有效地将团学工作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5)规范团学干部任期结束的考核点评机制。

在每一届团学干部任期结束后,总结和考核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肯定表扬任期表现好的团学干部,又对所有团学干部在工作中的优良作风和方法加以鼓励和推崇,成为他们终生受用的财富,同时还充分吸收每届工作中的创新点,并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说明和点评,避免团学干部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出现类似的情况,也作为宝贵的经验教训供团学干部进行吸收和提高。正因为如此,规范考核点评机制就尤为重要,如采取工作汇报的形式,汇报的同时,进行逐一点评和交流;采取调查问卷和座谈形式收集团学干部在工作中的优点、问题、闪光点;归纳总结所有的问题通过讲座的形式集中讲授;还可以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深入剖析。

团学干部是高校学生中的生力军,要加强团的建设,促进团学工作的提高和发展,培养和提高团学干部是关键,培养团学干部的关键又在于提高培养的质量,质量的提高又很有必要加强培养的规范化。在团学干部培养的规范化方面,目前我国高校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创新和提高,尤其是在规范化培养团学干部的模式和方法上,我们作为高校团工作的管理者,任重道远,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提高团学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推动高校团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小平.高校大学生团学干部培养机制的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86-89.

[2] 邢立付.浅谈团学干部能力素质的提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111-112.

[3] 鲁宁,叶斌.高校团学干部培养体系探索与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1(3):192-193.

[4] 沈崴.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过程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95-96.

[5] 房昱.加强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团学干部建设与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49.

[6] 周乃武,蒋丽娟.论新时期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与管理[J].出国与就业,2010(8):22.

[7] 马雪迎.浅谈团学干部的培养机制[J].党团建设,2010(21):226-227.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篇(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5-01

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管理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培养是高校团委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培养成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情况。作为高校团委部门的一名老师,一定要在主观意识上对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加以提升,让学生干部成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之所以这里强调学生干部的培养,是因为学生干部更容易了解广大学生的意识动向,更容易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发现去观察,从而方便学生更为真实更为全面的掌握学生实际情况,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应该多组织什么类型的活动,宣传什么样的精神。就目前高校团委学生干部培养情况来看,总体效果还是比较可观的,很多学生干部在完成自己学业要求的同时,也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起到了学生管理和模范榜样的作用。高素质优秀的学生干部对于团委工作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团委工作效率和效果。

1.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要提高学生干部的培养水平,就必须正视当前高校团委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去完善和改进。

(1)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最重要也是首要的一点,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对学校相关管理制度有正确的思想认知,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是现在大多数的90后学生干部,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就已经受到了一些社会腐朽思想的污染,自身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学校团委应该多方面考察并分析学生干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2)学生干部对权利和责任的认识不足

学生干部作为辅助学校团委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利,而且是学生群体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部分,他们对于权利和责任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学校学生管理水平。据了解学生干部中存在“官味”较深的“领导”,这些人容易在日常工作中扩大自身权利范围,不能俯下身子切实为学生服务,甚至于有些学生干部把学校团委赋予他的“权利”变成获得利益的手段,“权利”与“责任”完全不对等。之所以有些学生不服从学校管理,与学校规章制度作“斗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部分学生干部没有按照团委的要求,或者曲解团委所赋予的“权利”,使得学生产生抵触和误解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学生把团委看作是学生干部的“撑腰人”敢怒不敢言。这绝非危言耸听,如果学校团委不能切实了解学生干部对于权利和责任的认识,那么必然会有这些情况的发生。

(3)学生干部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

部分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学校传统活动项目的组织上,为了不出错,很少有什么创新之处,基本就是沿袭以往的做法。新一届的学生干部照搬上届方式,顶多就是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做些小变动,完全是应付学校团委规定。如何在学校要求的范围之内,大胆尝试努力创新是未来学校团委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2.提升学校学生干部培养水平措施

虽然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学校团委更为全面地了解学校学生干部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提升培养水平,才能够将这一群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培养学生干部优秀的思想政治觉悟

思想政治觉悟是决定一个人日常工作情况的关键因素,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直接影响着其工作效率和效果。学生干部是学校团委工作重要辅助力量,从学生干部的选拔到日后的培养,思想道德教育都要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学生干部在思想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度,才能够切实履行学校所赋予的权利,才能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起到表率的作用,才能够提高学校的学生管理水平。

(2)提高学生干部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学生干部是团委在广大学生群体中选出的具有一定领导能力和表率作用的学生,不论是思想道德上,还是专业学习成绩上都应该成为佼佼者。学校团委在对学生干部的考察内容上,一定要将专业能力作为考察标准之一。作为“学生”“干部”,首要的还是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其次就是学生的管理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干部在毕业就业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企业不再将学生干部作为招聘的首选,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干部的专业技能低有着一定的关系。学生干部往往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忽视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殊不知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既要在工作中努力创新,还要在学生上做出表率。但这里并不是说学生的管理能力不重要,学校提倡的是全面发展。学校团委在注重学生干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组织管理的能力。通过一些活动锻炼学生干部这方面的能力,从引导者逐渐向协助者角色转变,让学生干部在校园内就能够体验一项任务的整个完成流程,对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指导。

(3)提高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

学生干部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学校政策的落实与学生情况的反应,都需要学生干部来开展,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学生干部要认真学习学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切实履行职责,保证学生能够遵守学校规定;同时要以服务者身份全心全意的为同学服务,做他们感情上的知心人,生活上的帮助者。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及时汇总并向学校相关领导汇报,能够协调处理学校政策与学生意愿不相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学生干部工作指南[M]. 袁富善.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25.

[2]高校学生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策略[J]. 关银锋. 《文教资料》. 2010年第06期.

[3]胡周友. 浅谈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J]. 安徽文学, 2008,(4).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篇(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团学干部培养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我国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能够持续不断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高职院校团学干部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基层工作的主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其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骨干力量,站在传承文化、探索真理、创新知识的最前沿,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团学干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团学干部的培养也逐渐规范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团学干部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求团学干部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骨干能力,更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在高职院校团学干部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团学干部的主体思想,造就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有着现实的社会意义。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内容不管表述有什么不同,灵魂是统一的。高职院校是重要的社会组织,总是站在传承文化、探索真理、创新知识、培养人才的最前列,意味着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这是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高职院校在团学干部的培养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用,立足服务国家、社会、人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应用性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团学干部培养中应用的问题与分析

目前,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团学干部培养的过程当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高职院校团学干部自身定位不明、吸引力不断减弱

高职院校团学干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大学生,承担着众多的团组织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自己的学业,两者没有有效协调好,统筹兼顾的话,必须会产生冲突,有些团学干部不能合理地对自身进行定位,不能合理利用时间和精力,导致成绩下降或者工作效率低下,这些都影响了团学干部的说服力。高职院校团学干部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是校园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有些团学干部心态上高人一等,工作中指手画脚,不能及时传达大学生诉求,只为自己谋取利益,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许多大学生对于团学干部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失去群众基础,对团学干部吸引力不断减弱,不利于团学工作的发展。

2、高职院校团学干部选拔机制存在不足、自主发挥空间太小

高职院校需要让团学干部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团学干部在上任之前对岗位性质、特点的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与此同时,在对团学干部的选拔、分配过程当中,又出现简单粗暴的情况,直接由学校领导或教师干涉、任命,没有有效的选拔机制,这样影响团学干部的公信力,没有保护学生的民主嗬,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平等、公正的内涵。另外,有些高职院校在日常的团学工作中,领导或老师直接机械地决策、布置和安排任务,导致团学干部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自主发挥空间太小,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也不利于团学组织的发展。

3、高职院校团学干部的培训有所缺乏、流动性过大

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原因,团学干部大多实际工作周期为半年或一年,甚至只有几个月,适应期较长,流动性过大,致使工作经验缺乏,工作开展效率不高。并且,有些高职院校对团学干部的培训相对缺乏,只是局限于一些讲话或讲座,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培养方案和措施,新一届团学干部开展工作,只能听取上一届团学干部的建议,从中获取经验。就算有简单的培训,也缺乏真正能适用于日常工作的理论、管理、交际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就更少,不能够满足团学干部的实际工作需要,影响团学干部的不断成长和发展,不可避免团学干部的流动,也难以保持团学工作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4、高职院校团学干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考核缺乏客观

高职院校团学干部来源于学生,其言行举止、工作考核需要受到广泛的监督,并加以约束。在日常的工作中,有些团学干部盲目被动,缺乏工作方法,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没有个人的主见,坐等领导或老师的指示安排。还有些团学干部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只注意个人利益,认为付出就要回报,服务、奉献精神不强,甚至为了争名夺利,造成内部矛盾,影响团学组织的形象和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多数高职院校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以主观衡量为主,缺乏客观评估,忽视了对团学干部个人综合素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考核,有时候也没有让团学干部进行自我表达的机会,缺乏激励机制,不能更好地提高团学干部的工作热情,考核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团学干部培养中应用的的对策与建议

高职院校在对团学干部的培养中,要采取有效的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团学干部的选拔机制,有效培养团学干部的综合能力,建全监督、激励、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团学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提高对团学干部的吸引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团学干部的吸引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搭建平台,让团学干部认清自身的定位,提高服务意识,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制定规划和目标,明确锻炼自身能力的动机。加强团学干部团队合作意识,扩大交际圈,使团学干部与大学生之间团结一致,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学会尊重和互助,保持诚信和友善,发挥模范的作用,树立威信,增强在大学生当中的号召力。明确团学工作的性质、特点和类型,激发团学干部的热情,增强团学干部的自信,保持工作有序进行,在大学生中间起到引领和带动的作用,把高职院校团学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不断提高活力和吸引力。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健全对团学干部的选拔

高职院校健全对团学干部的选拔工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让团学干部在上岗之前,就要通过座谈会、讲座、团体活动等各种形式,加强其思想动机、奉献精神等的教育和引导,让其充分了解团学组织岗位的性质、特点和任务,提高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使其能够尽快进行工作状态、融入到团组织当中。与此同时,选拔避免出现简单粗暴、直接任命的情况,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平等、公正的内涵,增强团学干部的公信力,并且在团学组织的实际工作开展中,要充分发挥团学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团学干部创新精神,给予其更大的自主空间。并且,通过对团学干部生日纪念等方式,逐渐培养其对组织的规属感,调动团学干部的工作热情和活力,使其更好地成长成才,使团学组织不断向前发展。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注重对团学干部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不断注重对团学干部的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在现阶段,除了在团学干部选拔、上任之前进行前期培训,还要在组织管理、语言表达、交际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建立培养的有效机制。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不能简简单单让团学干部独自摸索,要不断培养团学干部的综合素质,让其做到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并且根据团学干部自身的个性特长,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计划,使团学干部能够在其最为专长、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得到锻炼,从而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也能更好地促M团学干部的成长。对团学干部的培养还要特别注重长期性,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团学干部队伍的流动,提高工作成效,保持高职院校团学组织工作的延续性。

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重视对团学干部的考核

高职院校还要重视对团学干部的监督和考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让团学干部不断地、广泛地接受广大师生的指导和监督,畅通相关的渠道和平台,对于团学干部平时出现的失当、失职的言行举止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改进,以有效地提高团学干部的公信力。与此同时,要不断扩大团学干部的标准和范围,定期对团学干部进行必要的考核,由高职院校各渠道的师生代表对团学干部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评测。加强思想引领,让团学干部虚心接受监督,有利于团学干部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有效的约束,并且能够促使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改进工作成效,发挥团学干部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团学干部的监督和考核中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保证团学干部健康成长成才,进而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学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篇(7)

1.高校对团学干部的培养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有效方式。高校应当大力鼓励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高校的基层工作和活动当中。在现阶段许多高校都把对团学干部的培养作为有效促进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主要方式。团学干部主要是由班级团干、学生会干部和社团干部,他们是连接高校和大学生的主要纽带,团学干部能够向所在大学生传达学校的相关指示,也可以向高校反映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和建议,并且能够结合大学生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使一些决定能够有效地落实。团学干部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高校老师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有效组织班级和学校的日常活动。通过对活动创新,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工作。2.高校对团学干部的培养能够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团学干部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团学干部在大学生当中具有较高的威信,所以他们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服务和管理。3.团学干部可以有效地组织高校的课外活动。当前我国高校正在努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牌,高校的课外活动主要是通过高校社团间的交流来开展的,团学干部可以有效促进各个社团之间的交流,带领社团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使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良性发展的有序地进行,真正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团学干部培养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不足

1.高校目前所实行的团学干部选拔机制存在明显不足。团学干部的选拔关系到团学干部的队伍建设和团学工作的开展,团学干部选拔的目的是为了把合适的学生放在合适的干部岗位中发挥其作用,让大学生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竞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我国目前的许多高校在干部选拔中存在问题,例如,高校干预团学干部的选拔,导致团学干部具有较高指向性和流失性,学校直接任命团学干部等。这些都直接地影响团学干部的公信力,不能保证学生的民利。只有在民主选举的前提下,团学干部才能够树立起较强的威信。团学干部肩负着促进学校校和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任务,如果团学干部没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威信,就会使学校和学生间得不到有效交流和互动,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2.当前高校缺乏对团学干部的合理培训。我国的很多高校对于团学干部的培训和培养方面还是一片空白,缺乏系统完整的培养方案和措施,有的部分学校对于团学干部的培养工作也仅仅是局限于平时的讲座和领导讲话。对于团学干部如何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及如何采取合理适当的工作技巧的培训力度都存在明显不足。团学干部在当选之后,很多情况下只能够从上届干部那里获取经验,听取别人的建议,有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满足不了当前我国高校团学工作的需要。在对团学干部的培训内容方面,基本上是以党的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管理和交际等方面的培训,不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和学生自身能力提高的要求。

3.团学干部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减弱。高校团学干部是为大学生服务的,团学干部要代表共青团来发挥好自身的工作职能,积极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能力工作,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团学干部还要帮助学校的社团有序开展文化活动,充分维护大学生的正常权益,向学校及时表达大学生的合理诉求。但在我国现阶段高校管理中,团学干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在不断地削弱,许多高校的团学工作还是沿用过去的老形式,还有些高校的干部甚至利用自身的权力为己谋取私益,这是违背了团学干部初衷的,使许多团学干部在学生中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不利于高校团学的发展。4.高校对团学干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完善。高校的团学干部来自大学生,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的表现必须受到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团学干部的监督和约束的机制还很不完善,缺少应有的监管。某些团学干部在参加竞选时候的动机不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比较注重个人眼前的利益,一切都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付出就一定要得到回报,造成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不强,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脱离了广大的学生群众。

三、促进高校团学干部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校要努力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要不断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在对团学干部的培养方面,要采用创新的机制,使团学干部发挥其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高校团学干部培养的主要宗旨和目标。1.高校要重视对团学干部的监督与定期考核。在对高校团学干部选拔的过程中,要本着自愿、公开、公正的原则,要按照合理的程序进行,选举过程需要受到其他大学生的监督,使那些学习优秀、素质高、能力强的同学加入到高校的团学干部队伍中来,注重选举过程的公平公正,在选举过程当中要让所有的竞选人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为更多学生参与到团学干部选举中来提供重要的平台。要不断扩大团学干部的标准和范围,定期对团学干部进行考核和测评,由高校的大学生以及教师对团学干部的各项工作进行评测,使团学干部能够接受高校大学生的监督,有利于他们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对自己的行为也可以进行有效的约束。2.高校要建立健全团学干部选拔机制。高校要规范对团学干部的选拔机制,首先要注重对团学干部思想政治观的考核,高校的团学干部要有纯正的思想动机以及甘于奉献的精神。其次要对团学干部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最后要树立团学干部的责任意识,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的荣誉感,只有这样才可以去更好地关心和帮助同学,才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高校只有重视对参选的团学干部进行这三方面的考察,才能保证选举出的团学干部在同学当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能够让其他同学所信服,能够使团学干部在高校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当中带领其他同学不断向前发展。3.高校要注重对团学干部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一,团学干部的工作能力与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有关,所以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勤于学习和勇于实践。第二,由于每所高校面临的具体问题都不同,高校的团学干部应当立足于高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做出及时、正确的决定。第三,团学干部应当具有自己的个性,要拥有某方面的特长。高校在对团学干部培养的过程当中,要按照不同人的特点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使团学干部能够在其最为专长的岗位上得到锻炼,从而更好地促进团学干部的成长。第四,高校之间的团学干部还可以相互沟通、交流日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使大家共同进步。第五,对团学干部的培养还应当注重社会实践,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对高校的团学干部进行有目的性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应时展的需求,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所以高校应当制定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团学干部工作的热情,使他们能够树立起工作的自信心,更好地进行高校团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易玲.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篇(8)

高校团校是在共青团组织下,以学生干部或优秀团员为受众,学校培养青年干部和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团员已经是大学学生群体的主体,利用团校的平台做好基层团建,带动大学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共青团组织的不断发展,传统团校并不能满足青年干部的教育需求,许多问题也十分突出。比如,有的团校办学模式单一,受众面窄,活动缺乏新意造成教育效果欠佳;有的团校铺张浪费,团校学习与实际学生工作脱节,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团校管理机制滞后,带动不了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做不好基层团员们的工作。因此,强调学生干部在团校和基层团建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通过改进团校的管理机制、转变团校执行部门的工作态势、创新团校模式以适应高校基层团建对解决传统团校带来的问题有所帮助。

一、改进团校的管理机制,突出学生干部作用

(一)改进传统团校策划模式,推进探索项目制团校

好的团校运行机制是培养青年干部和人才的重要前提。团章中也规定:要加强对团学干部的培养,建立正规的培训制度,办好各级团校和培训班。以往团校活动都以单个活动为单位,缺乏整体性。在学生干部眼中,许多团校定位不明,活动之间没有联系,教育效果有限。通过团校领导和学生干部对团校定位的再理解,推进探索项目制团校,提升团校活动的系统性,坚持用学生骨干、用好学生骨干。这样,团校作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平台就会更好适应各种环境。项目制团校通过以辅导员集体作为项目监制监督把关学生干部的学年项目工作,以一条工作主线串联团校所有活动,以项目表代替传统的策划书,更好整合团学资源,理顺团校办学思路。

(二)设立支部“法人”,控制基层团建质量

推进团校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改革,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学习制度,激励制度,评测制度,约束制度和反馈制度。建立健全团校的负责制度,并以团校学员发展为中心,积极推动由团校学员带动支部建设,由支部建设推动团组织建设,通过设立团校学员为支部负责人,培养学生干部的“法人”意识,突出学生干部作用,控制基层团建质量。

二、转变团校执行部门工作态势,丰富团校活动内涵

团校核心意义在于为青年学生干部理论、文化知识,认识社会国家发展大局,提高思想觉悟提供资源和保障。团校又以品行塑造、行为养成和素质拓展为着力点,提升干部培养质量。团校要紧密围绕基层团建中心,通过团校系列精品课程的设计和举办,打通组工系统部门间的障碍,联合例如组织部等部门,更好地通过团校学员上传下达团组织建设的精神,让学生干部通过团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以及班级团学工作的历练,增加团校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突破传统闭门开会的形式,以培养核心骨干,通过骨干驱动团支部建设,联合组工平台部门,整合团学资源,做好基层团建的发动机。

三、创新团校模式,助力基层团建

团校模式呆板、课程形式单一、活动培训僵化,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干部的教育需求和素质拓展,同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一)完善激励机制

学生干部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更多更有意义的东西需要创新团校模式,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干部服务班级及支部团员的主动性,以提升支部凝聚力。团校可以用人性化机制去管理学生干部,注重程序问题,做好对接和反馈工作,以班级及支部建设方案和内容评测团校学员。

(二)创新团校形式

团校可以通过活泼生动的形式和内容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干部领会培训教育的意义,策划如茶话会、沙龙等创新模式,结合新时代科技增添团校乐趣,丰富团校内涵。

(三)建立“双线”模式

双线,即线上和线下。线下由辅导员和团支书为抓手,推送班团建设和团日活动建设方案,表彰优秀班团体。线上,结合如易班等网络工具平台,建设特色班团风采项目,由团校驱动考评“双线”团组织建设。

四、结语

在新时期如何成为优秀的团干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四个“必须”,表明推动共青团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关键在团干部。培养团干部的团校要以反对“”为基本,培养团干部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创新模式,创造机遇,迎接挑战,保证基层团建在新时期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48-02

共青团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之一,是高校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实现个人成长的重要平台。团校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共青团工作系统、共青团思想引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同样肩负了培养高素质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二级团校作为高校团校的重要补充和延展,在学院共青团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院学生干部的培养、学生思想引领建设以及学院共青团工作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具有特别的意义,但目前,二级团校的建设由于设置相对不规范、资金相对短缺、师资较为缺乏、制度不够完善等,使二级团校的建设工作未能落实到实处,也使共青团工作无法进行提升。在新形势下,如何在高校中办好二级团校,提高学院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和思想建设,成为高校学院团委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二级团校设立的必要性

二级团校顾名思义是指高校二级单位在校党委、团委领导下紧紧围绕学习型组织建设,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共青团干部的重要组织平台。是高校中以学院为单位开设的共青团干部培养学校,它依托于学院团委,服务于学院共青团工作,致力于学院共青团干部的培养,对于学院共青团工作的总结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二级团校是高校团校的重要补充和功能延展。(1)二级团校扩展了教育资源。二级团校具有其灵活性和多样性。各学院可根据自身特色,以学院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为其量身制订课程方案。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平台更多,可以邀请更多的校内外人力资源给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和宣讲,解决了团校时间短而导致的工作浮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入的弊端。并且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以及内容,使学生干部更加深刻地领会培训内容及其意义。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素质拓展、礼仪培训、视频制作、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培训形式,克服从前单一讲授、僵化的模式,做到新而活。(2)二级团校扩大了受益人群。二级团校的培训对象不仅包涵了各班级的班长、团支书,还包括了类似于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各班班委成员,甚至延展到学院各大社团主要学生干部与学院各级学生会主要学生干部。这样有利于整体规划,提高针对性,也有利于扩大培训的受益面。(3)二级团校提高了教育实效。二级团校的开设,更利于贴近学院实际,无论是思想引导教育还是工作技能培训,对于学院中的学生干部,更为实用,也更为有效。高校团校教育通常有固定的时间限制,短期培训为主,以思想引导为主,注重理论学习。而二级团校教育可更贴合学院学生实际需求,便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干部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并能熟练应用。在各学院设立二级团校,建设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重实效的教育培训格局,扩大了学生干部人群的受益人数,使培训对象涵盖从校级学生组织骨干、班长、团支书到学院社团、学生会干部、各班班委。

二级团校有利于结合学院共青团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共青团各项工作,如文体、科技、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可以二级团校中实践课程为依托开展,既锻炼了学生的可迁移技能,又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际工作。

2.二级团校有利于学院共青团工作系统化。(1)二级团校有利于资源整合,使共青团工作更具条理化。二级团校作为学院共青团重要的组织建设,发挥了有效作用,办好二级团校,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文艺、体育等工作整合,使共青团工作融入二级团校中,也通过二级团校促进共青团工作的提升。共青团工作相对复杂,多临时性,不系统,无理论,就无法从理论上进行创新。通过二级团校将共青团工作进行系统规划,资源整合。在相应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实践课程,如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促进共青团工作的提升。(2)二级团校有利于培养人才,使共青团工作更具战斗力。轻培养、重使用的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培养出的学生干部还未经锻炼就卸任也使整个培养过程变得似乎可有可无,团委老师不愿意花精力去做,而学生也不愿意去学,经过培养的干部和未经培养的干部差别不明显,战斗力差。二级团校能将学生干部培养系统化,在实践课程进行的同时,理论知识课程贯穿全年,让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体会真知,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型学生干部队伍。(3)二级团校有利于实践运行,使共青团工作更具实效化。高校团校很大部分在于思想引导和方法介绍,而对于具体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未进行良好认证,更没有实践平台,思想引导工作与培养人才的目的较好平台,二级团校的老师多是辅导员或团委老师,较好把握学生状况,二级团校更具有针对性。

二级团校实践平台更具体,除去理论教育,多为与共青团工作相关的实践类课程,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工作,提高共青团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校二级团校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培训主题模糊,教育效果不明显。二级团校对于团校培养没有明确的目标,将所有的共青团工作都压在团校上,或是将团校独立于共青团工作,安排学生干部参与培训,没有明显的教育效果。

2.培训方式单一,形式多样性不强。目前团校培训主要以集中授课为主,分散学习为辅的模式进行,理论教学多以讲授的模式,偏于政治说教,形式单一僵化,忽视了广大同学的实际需求。仅以讲座、座谈等形式,很难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更无法达到育人的目的。

3.培训对象笼统化,针对性不强。一期团校所有人都上一样的班,年级不分、职位不分、基础不分,不同基础与工作经历,对同样课程的消化程度不同。对于学生干部而言,由于自身的经历和兴趣不同,他们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有的可能是表达能力,有的可能是组织能力,有的可能是社交能力等。强调普遍教育,效果就不会很理想。

三、高校二级团校建设的走向

1.明确团校要求,加强信念教育。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导致各种文化互相激荡,这些纷繁复杂的情况势必对青年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二级团校应帮助大学生辩证看待国际局势,进一步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建立长效机制,使团校工作规范化。科学规范制度化建设。从体制出发,设立团校领导班子和执行机构,加强体制建设。建立班级管理制度,保障各项信息的积极落实,便于管理;同时各班之间进行绩效屏蔽,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同时设立成绩考核制度,每年进行结业考核,在学生干部选拔时优先考虑,实现“不培训不上岗”和“上岗必培训”的目标。

3.完善课程设计,使团课教学科学化。团校作为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场所,其课程的开课必须为其设立的目的而进行服务,在确定团校工作目标的基础上,理应将团校课程科学化,设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有教材或者组织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编写教材或者课件。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和座谈会获取的情况,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安排上课形式、培训内容等。

4.进行层次培养,使团校效果实效化。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级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尽可能满足学员多元化需求。学以致用,注重实践。结合共青团工作,给学生干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其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德芬.学习型组织:团校培训的新模式[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1):21-23.

[2]许宏刚.团校办学模式刍议[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33-35.

高校团学干部的培养篇(10)

1 培养高职院校党团骨干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党团建设在高职院校定位有待提高

党团骨干培养建设在我国目前开展难度较大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党团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被高职院校所重视,其工作的开展也没有被高校所重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因为办学的主观影响、人才养成模式、课程安排等问题上都偏向于就业的实用性与可应用性,致使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存在注重工作专业、工作能力,忽略了思想建设、党团建设人员培养方面的问题。当中很多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的专业素质、从业技能的养成过分看重,没有摆正党团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应有重要地位。很多学校认为党团建设工作只是上级领导派遣的工作任务,只是按相关规定要求刻板勉强完成,认为党团建设工作没有在学校内部大力开展的必要,更不要说着力开展高校党团骨干培养的工作了。

1.2 党团工作队伍人员质量参差不齐

在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党团工作的工作人员大多非专职工作人员,普遍兼职较多,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党团开展工作分为两级管理,由组织部门开展,教学系部按要求参与。各个专业一般都没有设立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团员的教育培养,测试考核都是由学校直接接手。特别在民办高校中,学校党团组织不完善,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党团工作的开展,更阻碍了骨干培养工作前行的道路。

1.3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加大党团骨干培养难度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制大多为3年,一部分专业的学制是2年。通常学生都是在自身学校工作学习2年至2年半的时间,其余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开始外出实习就业。而我国对党员的建设开展工作程序要求严格,一名高校学生从最初提交入党申请到最后成为正式党员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上的矛盾增添了党团工作开展的难度,也直接致使高职院校的党团建设工作出现不良风气,使党团骨干培养工作陷入僵局。

2 高职院校党团骨干培养工作几大着力点

2.1 明确工作主题与中心

高职院校学生党团骨干培养工作要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和服务大局两个方面齐头并进。高职院校党员骨干培养的基本理念是:围绕工作重心抓好党团工作,抓好党团工作促进重心工作。在党团工作与中心工作中找到共同的切入点,做到“互不耽误,共同进步”的目标,最大程度上避免“两张皮”的情况发生。要抓好党团骨干培养这一工作,首先要开展好党团的建设工作,党团建设的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坚定树立教育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服务的认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对知识的创新以及对社会的服务,并且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作为对学校党团工作开展的检验标杆,促使高职院校的当团骨干培养建设工作与其学校的教育发展两两促进,与新社会协调并进,与改革发展相互协调、推进。

2.2 需要先进的思想与认识

高职院校是社会培养工作人才、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养成的重要摇篮,集中培育了我国知识的栋梁,也是青少年步入社会不可缺失的重要踏板。要用先进的党团建设理论教育推进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认识,设定远大的工作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坚定心中对党团工作的崇高信念,使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在具有先进思想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先进化的思想理念完成好日后的学习工作,为社会做出应有的伟大贡献。

2.3 基层党团建设是重中之重

基层的党团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党团骨干力量的根基,如果基层的党团建设工作不能良好的开展,那么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骨干培养工作,更无法发挥党的根本作用。放眼眼下面临的这些问题,需要研究探索并加以创新改善高职院校基层的党团建设组织设立形式,把大学生党团组织不仅仅建立在班上与年级,也深入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工作与活动中深化我国高职院校的党团建设工作,并选取优秀的人才作为骨干进行培养,使党团建设工作不只像原来只停留在基本的理论工作,更要紧密贴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发展新的培养形式迎合新社会的发展需要。并且在使学生开展好党团建设工作,培养优秀骨干力量的同时,也要逐步弥补教职工党员在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发展党员工作的对象更全面化,并着力开展年轻教师与在校大学生,改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制度,传播全新的理念,使高职学生或其他在校大学生作为党团工作的先锋力量,为我国党团组织贡献杰出的力量。

2.4 “行-企-校”联动推进工作是有效之举

在高职院校的党团骨干培养中,“行-企-校”联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行-企-校”联动可以鼓舞在校学生的学习斗志,使在校学生对党、团组织树立正确的认识,并且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往的党团建设都是由学校自行开展的,有企业的参与后,更能使党团工作更“接地气”,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使党团工作与骨干培养成果落实到实处。

3 高职院校党团骨干培养工作的对策探讨

3.1 项目化建设

项目化建设作为一种强有力推进高校教育办学、科研研究的有效方式的同时,这一举措也可以应用到高职院校的党团建设与骨干培养中。高校的团委、党委可以建立严密的管理体制对党团建设工作进行分化,把遇到的难点问题、热点话题、工作重点分别设置成相关的课题研究项目,将课题项目分为申报和委派两大类,基层部门与部门内全体党员团员将个人与所在部门的实际相结合,争取1年申报1个项目;学校的党委、团委按照当前工作开展面临的疑难问题综合每个基层组织与内部人员的实际情况委派工作任务。通过党团建设工作的项目化建设可以从两点推进高职院校的党团建设与骨干培养工作。第一,有效解决当前工作遇到的困难,将工作的重点突出,成立专门的研究项目,将力量整合起来,攻破每一个疑难问题。第二,更好开展骨干培养工作,为党团骨干力量的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在项目研究中,不仅解决了当前的疑难问题,也在这一过程中给党团优秀人才一个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使党团骨干培养工作更加清晰化,具有方向性,也锻炼了党员团员的个人能力及团队协调能力。

3.2 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传播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党团建设与骨干培养离不开互联网的传播。需要对网络的发展走向进行深入探索,加强战略性与前瞻性的能力;也要合理化运行互联网这一强大的信息传播平台,将党团科学化并且落到实处,在网络的平台上生根发芽。可以在互联网开办党团建设工作的专业网站,在网站内规划具体的工作版块,包括学习促进的,重点难点研究的,骨干力量培养的,党团最新指示的等等,这样使得党团建设工作的传播方式更广泛了,也作为大众更能接受的传播途径便于年轻师生学习浏览学习了,为我国高职院校党团建设工作与骨干培养工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4 “行-企-校”合作共同培养高职院校党团骨干浅谈

“行-企-校”合作是培养高职院校党团骨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很大程度上使得高职院校的党团骨干有了日后重要的工作保障。需要从四大方面着力开展,分别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将现有的模式进行合理改革,解决行企校合作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使得行企校的合作上升一个新的台阶,共同培养我国的党团骨干人才。

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各方面发展事业都取得辉煌的成绩,经济、科技也飞速发展,当前高职院校的师生也要看清当前社会形势,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加深对党团工作的认识,将学校中学习的党团先进思想理念运用到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去。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党团建设与骨干培养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笔者在上文也提出了几点简要的建议,“行-企-校”联动作为改善高校党团骨干培养的新形势,希望能更多运用到日后的开展当中去。展望未来,我国的发展离不开新社会的年轻人,希望你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暑假安全防护 下一篇: 电力营销合理化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