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探究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4 16:19:52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它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中去;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圆的周长》时,在课前运用CAI课件演示一个动感的画面:一只蚂蚁沿着一个圆爬行了一周,并用动画的效果把它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问学生怎样算蚂蚁爬行的路程(即圆的周长),这时学生个个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还积极动手操作、验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多种多样。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的教学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最终目的,而是在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探求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为目的,即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所以,在课堂上要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达到手、脑并用,使学生愿学、乐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尽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现实情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猜猜自带的圆柱体物品的表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算的,然后我以旁观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验证猜想、最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全程投入,运用各种方法(剪、拼、补等),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做法,看到他们都在兴致盎然地“做数学”,都在数学活动的乐园中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答案,都在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我感受到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集体智慧是不可估量的。

二、数学课堂中,只有“做”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我们力图“让课堂成为一个各抒已见的场所,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一个聆听他人发言、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以猜想――验证――结论的顺序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后归纳出圆周率的概念,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测量,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圆周率的概念与取值,最后引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些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践的结果。利用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整堂课学生在主动参与猜想―验证―设疑―解疑的活动中,明白了数学知识可以先依据旧知进行猜想,再对猜想进行验证,然后在验证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直至获取真知。这样,学生就在“做”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为他们今后自己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次在学生体验到探索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时,我也体验到“做中学”这种科学教育理念给工作带来的快乐和丰硕的收获。事实上,当学生在“做中学”的同时,我也在“做中学”,我们都在“做中学”的科学乐园里一起经历着探究和发现的快乐,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三、数学课堂中,只有“做”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镜中,愉快学习,学得轻松,学得开心,他们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他们有了充分自主活动的时空,有了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他们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在争论中活跃了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朵朵智慧的火花。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圆的周长》时,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时,有一组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64份,然后沿着半径剪开,再拉直,求出圆周率。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能够发挥想象,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迸发。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2)

什么是探究?探究即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

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内涵:通过动手尝试、实践与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与综合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性的规律,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实验、思考、验证等探究活动,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擦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概念的生成

教学案例1:《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

课前叫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矩形纸和小剪刀或小刀。开课伊始,我叫同学们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虚线剪下,打开后,叫同学们观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然后根据操作结果来探究菱形的特征。

评注:《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概括出菱形的特征,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让已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体验成为科学的结论,进而理解菱形的概念并从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形成探究创新的意识。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案例2:《日历中的规律》

探究性活动1:课前探究

问题①:日历的由来、日历的作用;问题②:月历表中的数字规律。

探究性活动2:学生探究成果交流

下图是2011年8月的月历:

问题①:日历中数字的排列方式中每一横行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每一竖列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②:在这个月历表中,十字框出5个数,这5个数之间有哪些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十字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这5个数的和能是45吗?能是54吗?若5个数的和是50则十字框中是哪5个数?

问题③:问在这个月历表中,用长方形框出9个数,这 9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方框成立吗? 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吗?如果九个数之和是90,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中的9个数吗?

探究性活动3:应用反思、拓展创新

将上述月历表改成将自然数1~1001按如图的方式排列成一个长方形阵列,用一个正方形框出9个数,这9个数之和能否等于:①2008 ②2025 ③2016 ④2034?若可能,求出框中最中间的数,若不可能,说明理由。

探究性活动4:课后探究

日历当中还有许多规律,等待着同学们课后去继续发现。如:(1)今天是12月6号,星期三,请问:①再过8天是星期几?②再过20天是星期几?③2012年12月31日是星期几?

(2)除闰年之外,公历年中的每年第一天总是同最后一天的星期数相同。

(3)只要公历不是闰年,1月1日是星期几;10月1日也是星期几;4月1日与7月1日、9月1日与12月1日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世纪的第一天都不会是星期三、五或星期天;每隔28年公历中的月、日、星期的日子就会重复一次。

......

评注:日历表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图表,日历的由来、日历表中数字规律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为此执教者设计了一条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可行性的“任务链”,完成了“课前自主研究学习――课堂合作探究学习――课后自主拓展学习”这一系列步骤。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共享资源,互助合作,从做中学,在学中用。重视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实现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教学活动从封闭式的知识型变成开放式的智能型。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下述两条那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灌输的、死记硬背的:其一是合理联系;其二是实质联系。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要从新知识产生的过程设计问题,突出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学生原有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将公式简单地告诉学生;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等探究性活动得出结论,再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论证。

探究1:依次连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做中点四边形。它是什么图形?(人教版,八年级下册P128活动3)

探究2:依次连结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探究3:依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探究4:依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探究5:依次连结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探究6:依次连结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探究7:依次连结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充分掌握四边形这一章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强化沟通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等。使学生感悟出: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是什么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性质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它是通过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学生亲历探究才能进行概括,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案例5 :如图1,在ΔABC中,∠C=90°。在ΔABC外,分别以AB、BC、CA为边作正方形,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记为S 1,S 2,S 3 。探索S 1,S 2,S 3之间的关系。

探究2:如图2,在ΔABC中,∠C=90°。在ΔABC外,分别以AB、BC、CA为边作正三角形,这三个正三角形的面积分别记为S 1,S 2,S 3。探索S 1,S 2,S 3 之间的关系。

探究3:如图3,在ΔABC中,∠C=90°。在ΔABC外,分别以AB、BC、CA为直径作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分别记为S 1,S 2,S 3。探索S 1,S 2,S 3 之间的关系。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进入试点实验阶段,对于正在实行课程方案的广大非实验区的一线教师,不能坐等新课程体系的到来,应该利用现行教材,研究摸索出适合新课程实施下的课堂教学 的新形式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也是学校的常规教学顺利走向新课程的关键。走进新课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的主角。 我们把《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式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展开教学。人民出版社教材: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放一小团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有什么结果。参考书针对实验难度大特意加了三点说明。1。密封性要好……:2。管内保持足够的氧气……:3。所有棉花的燃点要低,实验要用硝化棉。硝化棉的制作:取浓硝酸和浓硫酸按体积比1:2……。同一实验,97年出版的京教本写到:在一个厚玻璃筒里放一块浸过乙醚的棉花。先行高一课本185页也有这个实验“…把浸有乙醚的一小块棉花……。这是一个所有的初高中教师不知教过多少遍的难以成功的实验,一些教师为使这个验证性实验顺利进行,课下苦心准备硝化棉和乙醚,另有一些教师干脆在黑板上讲实验,让学生记结论。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使课程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我们把课堂教学分为三步:一、巧妙地把学生引向对教学内容的探究 按照课本“照方抓药”在学生睁大眼睛等待棉花燃烧时,看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白烟”换用力气大的同学重做一遍,筒内棉花还是不能燃烧。教师则岩石急于弥补这一失误又不知所措的样子,以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这就巧妙地把学生引向对教学内容的探究 ,要目的明确,忌随心所欲。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用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讲授"平抛运动"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的演示实验比较多。如抛出的粉笔头、桌上滚落的玻璃球、水流的喷射、平抛运动演示仪、闪光照相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这一规律。我们利用演示实验都应清楚地显示出演示内容的本质特征。当然实验时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再比如,讲"摩擦力"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实验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调整吊盘上的重物的重量,使木块在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檫力。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这时发现,必须增加吊盘上的重物,使拉力增大,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压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檫力也增大。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檫力f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N大小成正比"的结论,即f=μN。然后进一步得出动摩擦因素与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和它们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很清楚的认知思路,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演示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规律了。对老师而言,这样的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中。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这物体指的是(筒内气体)而不是(棉花)。燃烧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A与空气或氧气直接接触。B温度达到燃点。与空气直接接触可采用的办法是:用活塞将棉花送进筒底的过程即是将旧气排出换新气的过程再重复一次即可。 温度到达燃点的办法是:降低燃点,换用硝化棉或用乙醚浸过的棉花,增加压缩气体的内能,使之达到普通棉花的燃点。筒内气体体积一定,内能的增量有限,不足以点燃一小团棉花,。减少棉花的用量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同学们热烈讨论 ,C为最佳方案。正如卡文迪许所说:用最平常的仪器,做出最好的成果,才算是真本事。我们把教材中的一小团棉花改用几十根棉絮,让一个女同学走上讲台,成功地完成实验。在我们的预料之外的是,一个男同学走上讲台顺手从课本上撕下一小纸屑,放入厚玻璃筒内活塞压下去,小纸屑燃着了!这一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让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和差错,不仅会殆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必须确保成功。 成功的演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它是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准确的抓住关键,成功的进行演示。例如,静电实验我们一般认为比较难做,其实关键在于静电电压高而电量少。因其电压高,通常所说的绝缘体在高压下变成了导电体;因其电量少,电荷容易漏。从原理上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找到改进静电演示实验的关键--解决绝缘问题。只要对仪器进行简单的改进就行了。 其次,要注意环境条件。有些实验的成败与环境等外界条件很有关系。例如,空气的湿度对静电实验很有影响,某些电学实验跟电源电压的稳定性有关。因此,教师在课前要选择好所需的仪器和材料,仔细地进行检查,熟悉仪器的使用性能,了解实验的精确程度,估计实验时间,观察教室里即将演示的环境等。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提高演示的成功率,但不能保证课堂上一定不出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一是要镇定,切忌手忙脚乱,应认真思考和分析,尽可能及时找出原因,迅速排除故障;二是要实事求是,实验失败不可简单地用"仪器不行"来搪塞过去,更不能编造数据,弄虚作假。应当向学生如实说明实验失败的原因,申明下次再做。这种负责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必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序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演示中的启发性,首先在于以趣激疑。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例如,静电植绒实验中,当启动手摇感应起电机时,下极板上的小纸屑不断地飞舞,粘附在涂有胶水的上极板上,形成了美丽的图案。而对这一美妙神气的现象,学生的问题必将油然而生。 运用演示引 发问题,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虽然它是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的突破口,但要推进思维的展开,仍需有教师不断的引导。例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学生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这样的实验就成为了推进思维的向导。 演示实验一般情况可采用这样的几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建立初步表象;再做实验,又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规律;应用规律来说明问题,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过程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演示实验切忌难易不分,草草了事。有些新教师做实验,常常以能显示实验现象为满足,急急表演,匆匆收场。这样的实验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忽视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达到实验所需的目的。总之,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用观察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又用思维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才能使我们的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对待演示实验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实验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学到的探究方法再用于实践 本节实验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也是一个难以成功的实验,气体对塞子做功时,瓶内应该有雾出现,可是按课本装置却看不见雾,我们不能片面追求所谓正确结果“有雾,是因为你们离的远没看清”而抹煞学生的“求真”精神,使学生的创造性成分白白流失。经引导学生能分析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气体对塞子做功较少,需要液化的水蒸汽太多,造成雾的浓度小。雾的浓度由 内能的变化量/气体总量的比值决定。按数学知识,这问题很简单,增大分子减少分母即可。方法是:增大内能变化量,即是增加气体对塞子做的功,改正的办法是。打气筒接在侧壁上,以免塞子负重跳不高。 减少气体总量,用带有支管的试管代替小瓶。将图2-11中课本实验的打气筒接到右图试管的支管上。改进后的实验,雾很浓,持续时间也较长,教师里最后排的同学也看得清清楚楚。 本节课每用精湛引言的导入,而用课本上不成功的实验,激发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把学僧巧妙地引向“主动、探究、合作”之路。由师生的共同探究活动不仅解决来历困惑多年的两个实验难题,而且又升华到学生 压燃纸屑。这一开放性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要明显直观,忌模糊不清,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着。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光杠杆、放大电路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另外,仪器摆放的位置,被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通常可采用演示板、磁性黑板、染色、生烟、衬托背景、照明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 其次,仪器简单,过程明了。演示之所以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受其它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例如,我们用椭圆墨水瓶演示微小形变现象,效果就比用复杂的光杆系统装置要好。又如,用旋转电枢(或磁铁)的方法演示电动机的原理就比搬一个真的电动机来做实验更能突出物理原理。 第三,要多种感官并用。有资料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单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单靠视觉,从图象获得知识,只能记住45%左右;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记住65%"。因此,调动学生各部分感官的协调并用,比单一渠道要好。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各种感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以强化有效刺激,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规律的理解。例如,讲加速度时,学生视觉感受到加速度影响速度的变化可能不很明显,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演示时,速度的变化可以用音高变化来表示。使学生听觉、视觉共同作用可能比单纯用视觉更直接。因而对变化率的概念比较容易建立。 演示实验切忌模糊不清。学生看不到清晰的实验过程和明显的实验结果,搞不清实验所演示的规律、原理,无助于物理教学。与其浪费时间,不如不做。 整个教学过程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的模拟过程,在失败、分析、改进再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做功与内能改变的关系,也体会到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领略科学家获得成功时的喜悦,这种效果是验证性实验无法比拟的:学生当一切所学知识忘掉的时候,最后剩下的是方法和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身份有知识的传授者变成里研究者,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这正是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的转型的要求。当然,过程的开放,也许回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4)

0 前言

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跨入21世纪,课程教材及其改革越来越来成为当今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程教材改革的核心之一。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以学生为本――健身育人”的重要使命。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不仅能显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程序,而且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使体育教学真正为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大学生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1.1 大学生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的价值及应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人们将许多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取得显著的效果,其中探究式教学更是得到大力提倡和普及。“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信息处理能力、科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强调亲身实践于探索,发展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灵活运用知识以及形成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同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也符合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2 大学生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内涵

探究式体育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什么是探究式;第二层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它具体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掌握一种体育与健康技能的一种教学形式。

2 大学生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2.1 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

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是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学习过程中认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大脑中的直观反映。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进入体育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问题,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最终目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最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探究体育锻炼以及掌握体育技能的过程,学会了探究体育锻炼和学习的方法,注重锻炼和学习过程的学习,重心应放在体育探究性学习各阶段中的活动以及解决锻炼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方式。

2.2 体现“实践本位”的教学观,注重将实践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和参与的过程中发挥和锻炼自己的能力是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的重要体现。通过体育教学探究教学法可以改变体育教师示范、学生机械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体育教学改革实质是教与学的转变,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指挥者、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双重关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调动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体育实践活动去探究体育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告诉学生要怎么做,而是要求他们靠自己去发现,在整个体育教学探究过程的大部分时间里,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练习、去尝试、去反思、去总结,这样学生做花样跳绳的自主性变强了,自变大了。在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同伴之间相互探讨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学生之间平等对话与交往,充满对知识渴望和探究欲望,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观察以及不断体会动作要领,分析、总结成败经验,最终既较好地掌握了动作要领,也提高了主动探究的意识。

2.3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体育课堂探究式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参与活,并且富有创造性,体育教师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给予示范和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和纠正错误动作,但教师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指导作用,不能过多地花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选择,全面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多元需要,重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与次同时,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学生,受广泛学生喜欢,这样学生的体育和锻炼积极性和锻炼效果才能提高。重视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并不意味着提倡“放羊式”的教学,也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地进行活动,而是给他们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围绕学习目标尽情地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并学会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

2.4 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观,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法要始终将学生置于动态的学习情景之中,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去发现、探索,建立一种平等、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体会到探索创新的甘甜;让自主探究伴随学生的成长,使他们成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体育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无论是器材的摆放,还是场地的布置,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合理设计,认真执行。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同时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引学生正确的探索方向,才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探究的学习效果。

3 大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

3.1 大学生要加强对体育课堂“学习环境”的探究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的促使学生整体而有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传统的体育课堂教育模式是以“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的知识传授系统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导致他们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的主动意识与自觉行为比较匮乏,不利于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大量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意识与自觉行为,并不一定伴随着认识效果自然而然的产生和发展,它需要体育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并给予专门的评价与培养。因此,要彻底改变这种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就要求体育教师本身能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心理承受规律,创设探究式学习环境,以学生为教学的本体,从内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心底接受体育教学。在探究式学习环境中,重视探求体育课堂教学艺术,通过教学上的艺术性、动感性、趣味性揭示体育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练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效。体育教师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和合作的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帮助体质较弱的学生和体育学习锻炼中有困难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学好。在体育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环境中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敏锐的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了解他们在锻炼中的情绪表现,及时有效地运用语言、手势、眼神等手段交流情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锻炼中的良好表现,多鼓励和表扬他们,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锻炼热情。

3.2 大学生要加强对体育课堂“自主学习”的探究

要让学生成为知识探究的主体就要改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把体育教学的主体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从“填鸭式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移。体育课堂教学中要达到这个目标,体育教师就得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思维过程和掌握过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堂教学既有其它课程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它是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和身体练习相互渗透的一个学习过程。要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强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主要包括体育发展的历史、文化、美学以及锻炼基础知识等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传授基本技能、技术时,要结合有关运动心理学、生物力学、生理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等方面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点拨,让学生能用体育的专业知识去理解体育的内涵,解释体育现象、领会体育原理,从而确立“终生体育“的理念并逐步掌握一些体育活动基础知识,同时逐步具备参与组织一些小型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2)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语言和思维训练。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各年龄段学生适宜的体育教材内容和适合他们锻炼的运动项目特点,不断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形成、巩固和运用,同时学会进行思维具体的锻炼方法和对运动技术和运动过程的语言表达训练。(3)提高学生科学思辨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发展他们模拟、比较、纠错、讲评等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多层次思考,启发他们的各种思维,从而使其达到“知其所以然”并能“举一反三”的实际效果。

3.3 大学生要加强体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探究

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健身育人”功能,要深刻把握体育课的动态性与外向性特征,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把人文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体育教师要在把握体育课堂时空特点的基础上有时、有序、有机地进行人文教育,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守纪律、懂礼貌的习惯,在耐力项目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顽强、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同时也可以在进行队列、游戏、教学竞赛时激发学生强烈的团队意识和朝气蓬勃的拼搏、进取精神。体育教学有自身的独特性,体育的教学群体组织形式,为学生们互相观察、学习、交往提供便利,有助于他们提升与他人的协同练习,对抗、竞争等群体性技能。教师可根据不同教材和具体项目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如在进行各类体育练习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身体素质,将之分成各类小组,在相互的帮助与激励下完成练习任务,并从中领会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在进行游戏创编时,也可让学生自由结对,自由组成教学小组,寻找游戏同伴与集体的过程以及游戏的创编与进行过程,既能让他们各显其能,又能让他们群策群力,从而充分发挥个人与群体的潜能与作用。

3.4 大学生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的探究

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由“探究”到“创新”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更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并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并进一步由探究知识到创新技能发展,将终身体育的理念和能力根植其身心。那么学习将是学生终其一生都不会舍弃的人生态度。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布鲁纳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时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但成功的教师能将学习的理念根植于学生的身心,与之血肉相连的话,对知识的吸取就如同呼吸一样必不可少了。学生由“师学”到“研究性学习”、由“跟练者”向“实践者”的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体育综合学力的形成也是渐进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实践中,学生们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4 大学生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建议

4.1 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空间

体育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因此,体育教师时刻牢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要“喧宾夺主”,在教学过程中“放手”创造让学生自发、自由锻炼的空间。

4.2 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要合理定位,确立新型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助手、参谋、顾问、向导、解惑的作用,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所传授的更主要的是方法、技能的传授,所以在探究性学习中,体育教师主要以传授知识和方法为主,而并非全程主导课堂教学。

4.3 体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要照顾全面,使每个学生都受益

体育课堂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探究为主要活动,因此也就要求全体学生参与研究过程。对于一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养成的学习被动、依赖性强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处于“不学习状态”,这不是我们的希望,更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要高度重视。

4.4 体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主要应围绕“问题”进行。因此,每节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都要提出几个问题来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研究交流和探究,这样便于他们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刚红光.“探究式教学法”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1(22).

[2]李国帅.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探究式学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5)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学采取的都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从课堂的主导地位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要将应试教育思想转变为素质教育思想;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想构建具有探究性的物理课堂,就要将转变观念作为首要任务,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学生推向课堂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探究性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进而,也为物理课堂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二、多方面渗透,做好探究性课堂价值的展示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我们一直采取的都是“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模式,导致学生严重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本文就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物理课堂当中进行概述,以期能够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1.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也就是说,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确保探究性物理课堂的实现。

例如,在教学《抛体运动的规律》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将粉笔从手里抛出去,请问,粉笔做什么运动?(2)思考:平抛运动的特点?(3)联想一下,一个粉笔从手中落下,竖直方向受什么力,有没有加速度,有没有初速度?(4)是否可以把平抛运动看成是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两个运动的合成,这两个方向上的运动各有什么特点。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2.组织探究实验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效地开展实验课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探究性物理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组织具有探究性的物理实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确保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教学《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我引导学生用重物、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电源、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等实验器材进行小组自主实验,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而且,也能确保物理学科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6)

“课堂教学中讲全面性与课堂练习少的矛盾”是存在的。我们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生,怕学生不懂”的思想负担,因此,课堂教学都比较严谨、面面俱到,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练习少之又少,其结果是学生听得懂课,不会运用知识,能力得不到提高,课后做练习或考试,解题能力差,考试成绩不理想,由此,也造成一些学生的困惑——老师讲课我听得很明白,可是为什么却不会做练习呢?

有些老师把课堂练习少的原因归咎于教学过程的全面性。作为教学,教师的讲是不可缺少的,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其实,不管哪一个学科哪一本教材哪一节课,都有教师要讲的东西。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苦功夫,要加强对教材的钻研,将需要由教师讲的内容和不需要讲而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展现的内容区分开来,做到该讲的要讲清楚,该强调的要强调明确,不该多讲的或可以不讲的坚决不讲,语言精简扼要,在这方面省时省力,为设计课堂练习腾出空间。因此,教师要加强其备课能力的训练。

有的老师把课堂练习少的原因归咎于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太强。他们认为教学过程过于追求其逻辑性和严谨性,势必会造成教学时问的耗费,影响课堂练习时间。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逻辑性、严谨性是必须的,它有利于教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这对于学习理科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老师把不能进行课堂练习的原因归咎于课堂教学的逻辑性、严谨性是不正确的,之所以不能做更多的练习,是因为我们老师教学的基本功不纯熟,是基本功出了问题。要想节约时间以增加课堂练习量,教师必须做到思路清晰、引导简洁到位;语言表达精确、精炼、不啰嗦、不重复;节奏快慢合理有序;内容过渡简洁、自然;分析问题切中关键,一语道破玄机;讲演实验步骤清楚、动作娴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节节快速、高效、具有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讲练结合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个人教学水平。

二、区分两类不同的教学内容,正确地处理“探究与练习”的关系。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7)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自主有效课堂就从这一点出发,强调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探究中进行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参与和过程、平等与合作、鼓励和创新,并将教学目标放在学生对过程的经历和体验的获取上,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经历地理问题的产生和知识的形成。这一课堂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自我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知识,形成学科素养。所以这一课堂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调动学习兴趣、丰富地理素养、关注学生的地理生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这一课堂的引领者,根据本人的了解和实践,以下对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如何自主有效地实施探究式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策略。

一、探究式自主有效地理课堂出现的问题

探究式自主有效课堂多以小组合作为载体,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完成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但从课堂组织情况看,往往会出现以下现象:

1、直接导入新课。新课导入是唤醒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点金石,出于某些原因,教师往往在新课导入上过于仓促和直接。

2、出示涵盖本节课知识点的问题组。很多情况下,课堂成了以涵盖知识点的问题为牵引,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小组讨论展示,教师根据问题进行讲解点拨。

3、单独拿出一个问题,让同桌(一帮一)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过程中,教师要求同桌之间探究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

4、在一节课上,组织多次活动,有直问直答性的,有探究性的,有演示性的,有讲解性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总是那么一两个同学是主角。

5、在探究讨论中,班内小组成员围在一起讨论,老师则是以监督的态度观之或者简单地进行加减分的评价。

二、探究式自主有效地理课堂解决策略

以上几种现象说明这样的课堂对于“探究式”和“自主有效”甚至是如何使用小组合作这一工具,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差,反思及解决策略如下:

1、教师改变理念,创设有效的探究情境和探究空间。探究式自主有效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为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地理知识,又培养探究能力,同时更关注生活。为此,教师要进行角色定位,不仅做地理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地理学习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要充分利用生活情境、时政问题、地理趣闻、地图绘制、图片展示、节目表演、资料搜集等多种探究形式,适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民主的、和谐的探究空间和探究情境。

2、提高问题设计的探究性,增强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现象2、3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限于将课本知识和地图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生可能去查课本、查地图,复原了本课知识,但是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形成学科思维、体验地理规律、关注地理生活并不是有效的,因为这仅将课堂进行了表面性组织而并未深入。现象4所列举的活动在一节课上多次合作探究,然而探究可能需要合作,但是合作并不一定就是探究。真正的探究需要以地理课本知识为工具,去解释和分析周围的地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探究其本原,并且要提高问题设计的探究性和有效性,避免问题泛滥。如《长江的开发》一节,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漂流探险组、航运开发组、水能开发组、洪涝治理组分别进行探究,这样就能使小组带着问题有效地开展合作探究。

3、教师要进行有效参与、有效指导、有效鼓励和有效评价。教师要尽可能地深入到小组中间,倾听小组的探究过程并给以有效指导,这当然和教师的学科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在小组展示时,应该“站在高处”给学生点拨和评价,使探究不要偏离方向并突出重难点。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32-01

探究性教学是我们在新时期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的形势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随着这种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我们也开始不断地总结其在教学中的相关经验。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究性教学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思考过程,也更加关注学生本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针对我们的高中历史学科,有关探究性教学的一些基本技巧我们也做了一些全面的整理和总结。今天,我就来具体的谈一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开展课堂探究的基本技巧,希望可以给广大的同行们带去一点教学上的帮助,共同为教好我们的高中历史这门学科做出努力。

1.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师在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精心设计一些课堂教学问题,并尽量将这些问题编制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跟随问题的步伐去思考,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是驱动教学的关键,因此,不论是我们的教师还是我们的学生本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勇于发问,积极地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以及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师在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精心设计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可以遵循一个规律进行讲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找准这些基本的规律,把握好其中的重要知识点,指导学生依照这些知识点进行课堂探究,进而掌握好所学知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深刻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再根据探究教学的要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问题,进而将整个教学流程完整地设计出来。

2.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师在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师的指导程度以及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水平层次,探究学习可以分为引导探究、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三种层次。针对我们的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其中的引导探究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按照教师预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要配合好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自身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对比较差一些。因此,在我们的探究性教学中这种引导性探究教学是一种低水平的探究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学习在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在我们的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值得学生去讨论的,例如一些重大战争事件带给人们的启示,以及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应该借鉴的一些内容等,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三种自主探究学习,是最高层次的探究学习,它特别强调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自行提问、自主选择探究材料和探究方法,这种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锻炼和能力的要求是最高的,也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多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去学习。

3.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师在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帮助学生梳理探究性学习的收获,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成就,进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任何时候教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针对我们的探究性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帮助学生梳理探究性学习的收获,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成就,进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学生只有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进步,才会更加有信心去求知、求学,我们要把握好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进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这也可以为我们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做准备。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9)

一、探究性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有效的学习策略

所谓探究性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从中掌握探究能力,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全面发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想方设法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热情,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为学掌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抓好几个转变,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快实现从偏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的转变,从偏重教法研究向学法研究的转变,从重视单一认知向重视全面发展转变,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从重视成果继承向重视发现、创新转变。教师不仅重视探究和思考的结果,尤其是要重视探究方法、过程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在新课程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反馈三个方面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高效率学习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我们在引导学生预习时一直坚持用设计预习提纲来明确预习任务,采用编制“学案”来完成教学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营造一种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依据问题思考,遇到难点迫使自己查阅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形成。

2.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要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必先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发挥实验魅力,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强化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化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及国防科技等知识,强化了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在课后总结反馈中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化学教学认知结构,理解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总结过程,本身就是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训练过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自觉把握思维方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52-001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调查研究,最终通过表达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各个阶段的教学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这一要求,探究性教学模式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乐于应用的教学策略,本文将具体论述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情境,进行探究性课堂导入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都以平铺直叙的形式进行当堂课堂教学内容的阐述,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的效果并不明显。初中生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学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初采取生动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堂铺垫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设情境是指在探究性实验开始之初,根据当堂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课堂相关知识点,进行相关实例的展示或者是语言的渲染,使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探究性教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课堂导入是基础环节,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地位。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设置趣味性的合理导入。例如在进行《压强》这一教学内容的课堂之初,教师可以分别交给男同学和女同学两个不同口径的钉子(男生的钉子口径大,女生的钉子又细又尖),要求这两名学生在木板上进行钉钉子比赛,并请学生进行结果的预测。相信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学生都会预测男同学会获胜,于是在出人意料的结果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就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开展了。接下来在学生的好奇中,教师可以进行压强计算公式的明确:p=F/s。同时基于课堂之初的教学导入,教师也可以很轻松的明确受力面积与压强之间关系。

这就是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部分,创设情境、合理导入,在课堂之初就以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开始,使整个教学过程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不但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够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氛围。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穿插有效的课堂提问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提问多是教师问一个问题,全体学生进行整体回答,这样的提问模式会使很多学生不认真听讲,并且会有一部分同学在回答的过程中随声附和。而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有效的课堂提问,分层提问,科学教学。

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所教授的相关内容进行趣味性有效性的问题设立,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分层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这样的提问不但避免了传统满堂问的弊端,还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全神贯注思考问题。当然探究性实验教学关于课堂提问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求问题的有效性,要求教师设立的问题既能够与课堂相关,又能够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例如在进行浮力相关教学内容时,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教师在明确与浮力有关的相关条件时再进行浮力相关公式与知识点的讲解,但是这样的讲解方式太单一枯燥,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在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空瓶压入水中的方式感受浮力的大小,让学生感受随着瓶身浸入水中深浅浮力大小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总结影响浮力大小的条件与因素。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还要继续追问依据,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答案揭晓。相信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在思考中得到了进步与提升,这就是有效课堂提问的作用。

在课堂中穿插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环节,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与提升。课堂提问要求教师的问题要合理并且有效,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个人素质进行分层提问,避免满堂问,避免无效问题。

三、要求教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实验,并且课后积极延伸

探究性试验教学的另外两个要求一为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自主实验并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堂内容结束后积极进行课堂内容课外延伸。

自主实验方面是探究型教学实验的最重要要求,要求教师能够依据实验的难易程度合理给学生自由实验的空间,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不断互动与交流。另外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和教材内容的限制,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实验结束之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内容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使课堂内容得到合理延伸。

这两个方面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使学生在课后依然不断完善自身物理方面的学习。

总之,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以合理导入为开端,并在课堂进行中设置合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同时,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合理延伸。这一连续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文致力于明确整个探究性实验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整体应用过程。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更多的物理教学工作者能够了解探究性实验教学,并且在日后的物理教学工作中加以应用和不断将该教学内容的方法加以合理完善并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企业经济纠纷案件 下一篇: 网络安全市场调研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