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市场风险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3 16:27:30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1)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如今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控机制,因此其在合同洽谈、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等多个环节中,往往存在对合作的主要细节把控不到位,合同内容体系不够严谨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相关法律纠纷等相关事件的产生。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构建全面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而做好风险把控工作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要求,这一内容就包括合作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1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开展状况分析

事实上,我国在茶叶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且种植面积最大的茶叶的原产地国家,在世界上茶叶贸易交易中,无论是交易价格,还是茶叶类型,我国茶叶企业都具有一定话语权。一直以来,我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交易中都极具竞争优势,因此想要充分了解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合同风险,就必须对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状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了解其具体状况,结合相关贸易类型,从而为有效分析其潜在风险提供基础和帮助。

1.1我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茶叶企业在世界茶叶贸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21世纪以来,随着其他茶叶生产国家不断发展,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和总额受到影响,在茶叶贸易总量和增长速度上出现明显下滑,我国茶叶贸易不仅发展缓慢,而且受其他产茶国家冲击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如今我们在确保现有市场份额基础上,以茶叶品质提升为突破口,有效提升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水平含量,从而提升我国茶叶企业在国家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国际茶叶贸易市场情况看,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新型茶叶国家更具优势。

1.2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茶叶国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份额,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薄弱主要表现在:首先,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滑,其他茶叶产业国对我国茶叶生产冲击力进一步加大。其次,我国茶叶产业科技含量低,生产落后问题进一步突出。再者,目前我国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先进、完善的经营思路,其整体产品体系建设缺乏创新力和多元化,茶叶贸易缺乏持久张力。

1.3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及发展机遇分析

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一些优势:首先,当前世界茶叶贸易的产品类型格局中,主要有绿茶、红茶,虽然在红茶贸易上优势不足,但在绿茶国际贸易中,我国有一批具有丰富品质、成熟品牌体系的绿茶企业。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目前在国际绿茶市场中,我国有着极强的价格制定权和话语权。此外,我国浓厚的茶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茶叶贸易市场中的独有竞争力,而茶文化在与茶叶贸易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充分展示出了我国茶文化强大的输出实力和内涵价值。目前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有所弱化,在全球市场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茶叶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大受影响。然而机遇历来都是与挑战并存的,因此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水平提升也处在一定机遇期。随着茶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人们品茶需求量进一步扩大等等一系列积极因素都为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而我国有着茶叶生长的良好基础,因此只要我们注重提升茶叶产品品质,丰富发展茶叶产品结构体系,就一定能为整个茶叶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升提供重要基础。随着国际茶叶贸易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当前只要我们能抓住重大发展机遇期,就一定能为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提升寻求到机遇。

2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各个环节中的合同风险表现

在茶叶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茶叶企业往往占有一席之地。而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签订相关合同。通过合同签订,从而对买卖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有效约定,也对整个交易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法律约束。茶叶企业在茶叶交易过程中,往往需要提前预定产品,这与茶叶企业多为产品导向型企业有很大关系,因此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需要签订相关法律合同,而在这些合同中,就会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包括在商务洽谈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以及合同履约执行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等等。

2.1洽谈合同过程中的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具有共同利益点,通过双方利益置换,从而达到双方利益共赢。因此在合作初期,双方需要反复洽谈、磋商相关合作意见和信息,而这些洽谈的内容就成为双方签订合同的有效参考,或者成为合同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合作双方最终所签订的合同是其整个洽谈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见之和。事实上,在双方合作洽谈过程中,很少有一次洽谈就达成最终合作意向的,都需要双方进行不断磋商,最终就合作事项达成一致看法,而在沟通过程中,就会通过一系列沟通方式进行交流和磋商,最终双方交换意见完成后,就形成了正式的合作合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对双方合作的信函和邮件等内容,进行妥善保存。要及时对双方沟通信息进行更新和研究,确保双方合作洽谈内容能达到一致。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一旦与买方或者卖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洽谈具体合作细节,而在这一过程中,茶叶企业必须慎重沟通合同的每一个细节和具体条款,并且给与对方准确答复。此外,针对双方意见沟通信息也要进行有效保存。同时,在与对方洽谈贸易过程中,针对涉及双方合作利益的问题,必须据实回答,不能夸大,从而影响双方后期实质性合作。比如买方提出某一茶叶的购买需求,茶叶企业必须从自身生产实力出发,不能盲目答应,既要合作诚信,同时也要合理、有效保护自身利益。

2.2签订合作合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在合作双方达成一致合作意向后,双方需要结合合作基础文本,拟定具体的合作合同细则,并签订具体的合作合同。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内容进行认真审理,不能出现疏忽。事实上,很多合同的违约问题,都是由于细节把控不到位所造成的,所以在签订正式合同时,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和重要条款进行有效把控。在这一环节,需要充分注重三个方面的规范化,一是对相关合同术语的规范化应用。事实上,在国际贸易合作开展过程中,往往有一些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都有着相应内涵,想要有效规避其风险,就必须对风险内容进行深度把控。其次是在付款方式的选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普遍使用的是直接汇款和信用证等方式,因此,茶叶企业必须对自身付款方式进行有效了解,从而避免因付款问题造成合同合作风险。最后,是出现问题之后,解决双方争议方式的具体选择。无论是仲裁,还是提请诉讼,都尽量选择合作双方容易执行,且能够对我国茶叶企业起到有效保护作用的方法。

2.3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同完成商谈和签订后,最重要的过程是合同履约。在合同履约过程中,茶叶企业应该注重对合同履约条件的把控,同时针对双方合作进程的具体实施情况予以及时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把握两大细节,一是对双方具体合作条款的内容进行认真对照,并按照相关要求予以执行。比如在合同中,会对双方货物交付时间和相关进度予以约定,而茶叶企业就要结合这一要求,按照约定严格执行。此外,在货款的收取上,也要及时予以跟进,当双方合作过程中出现其他因素影响时,要及时上报双方管理层,从而继续决定合同执行情况。此外,是在茶叶交付和货款收取过程中,要及时予以检查,并及时给与对方反馈,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及时与对方沟通,验证。

3结语

随着全球国际贸易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当中。而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同时也有着最体系化的茶叶生产技术和最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历史已逾千年,因此在整个茶叶国际贸易体系中,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到今天,我国在国际绿茶市场上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对国际绿茶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话语权。结合长期以来的国际茶叶贸易实践活动来看,茶叶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就需要其在贸易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合同签订时的内容和与合同相关的各个细节进行认真研究,同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合理把控,从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不足。

作者:陈羽佳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潘秋香.企业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法律防控[J].法制世界,2013(6):151-154.

[2]柴玮.从世界茶叶供需看中国茶业国际贸易[J].世界农业,2013(17):89-95.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2)

[摘要]茶叶产业链上茶农、茶商、茶企等参与主体利益分配差距的扩大使产业链中的道德风险受到了挑战,从而影响了茶叶产业链的整体运行绩效。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访调研,分析安溪茶业产业链的发展阶段及特征,产业链上茶农、茶商、茶企三个参与主体利益分配的变化情况,其中存在的道德风险,探索用文化、道德、制度等手段调节参与主体利益关系,防范道德风险。

[

关键词 ]茶叶;产业链;道德风险;防范

安溪县是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由于茶叶产业链上茶农、茶商、茶企等参与主体利益分配差距的扩大,产业链中的道德风险受到了挑战,从而影响了茶叶产业链的整体运行绩效。本文在深入茶农、茶商、茶企实访调查的基础上,着重从文化、道德、制度等角度,探索协调化解茶产业参与主体利益矛盾冲突以及防范道德风险的途径。

一、安溪县茶叶产业链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溪县茶叶产业链的发展经历了自由培育、整合拓展、转型升级等三个发展阶段,并在产业集中度、价值总量、联接方式、企业规模数量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自由培育发展阶段,产业集中度低,价值总量小,企业数量较多、规模较小,以市场为主进行产业链接。在整合拓展阶段,产业集中度较高,价值总量较大,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大,以市场、一体化联盟并重进行产业链接。在转型升级阶段,产业集中度高,价值总量大,企业数量少、规模大,以市场、一体化联盟为主进行产业链接。

二、当前安溪县茶叶产业链主体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

由于茶农、茶商、茶企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利益分配比例也是不同的。具体情况如下:

1、茶农在茶叶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茶叶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使得大部分茶农只是茶叶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在茶叶产业链上处于先天不利的地位。

2、茶商在茶叶产业链中处于中端,在利益分配格局中处于茶农和茶企之间。目前安溪有在外茶叶营销大军10多万人,开设茶店、茶庄、茶馆有5万多家。由于茶商分布广泛,在茶叶产业链中的收益情况比较复杂,很难取得详细的数据。

3、茶企在茶叶产业链中利益分配情况。目前安溪县茶业企业550多家,部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部级龙头企业5家。年产值超亿元的7家,1000万元以上的50家,500万元以上的200家,有80多家企业形成了“外接市场、内连基地、带动农户”的贸工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

综上所述,在安溪茶叶产业链中,茶农、茶商、茶企等参与主体利益分配的比例,茶企高于茶商,茶商高于茶农,从2006年开始利益分配格局出现较大的调整,参与主体利益分配的差距于2012年开始有进一步加剧的倾向,尤其是茶企与茶农收益差距越来越大,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三、利益主体分配格局调整对安溪县茶叶产业链转型升级带来的道德风险

一是从茶农层面看,茶农处于茶叶产业链的最低端,是安溪县茶产业中最重要的茶叶种植主体、采摘主体和初制加工主体,是茶叶生产技术的拥有者和创造者,决定了茶叶的安全和质量。如果利益分配格局向畸型化发展,茶农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往省钱、省工和速产方向发展。因此,茶农开始放弃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耕种,大量使用价格低廉化合肥料,大量使用锄草剂、叶面素,最终导致茶园土壤板结酸化、茶园地力下降、茶青质量下降。

二是从茶商层面看,茶商在茶叶产业链中处于中间位置,是茶农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纽带,是茶叶销售的主力军,在传递市场信息、宣传品牌、市场开拓延伸、消费方向引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果利益分配格局向畸型化发展,茶商作为商人“唯利是图”的负面影响便展现出来,产生了兼营主营其他茶类、大量收购外地劣质铁观音、大肆压低毛茶收购价格等行为。

三是从茶企层面看,茶企在茶叶产业链中,居于主导地位。如果利益分配格局向畸型化发展,企业之间形成恶性竞争,各唱各自调,存在品牌混乱、大量收购外来茶、对外宣传口颈不一致、贬低别人抬高自已等现象,也给市场带来了混乱,龙头作用最终也就缺失。随着产业链的升级,一些规模较小企业在竞争中由于处于不利的地位,就有可能出现转移资金投向其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茶农、茶商的资金利润都存在被企业转移的风险,矛盾的冲突就会更加的剧烈。

四、防范茶叶产业链中道德风险的途径

(一)在内涵层面上,建议注意整理和挖掘安溪茶文化中的感恩文化,并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安溪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恩因子,比如,“进门就泡茶”,“新娘请茶”、“用茶祭祖”等等。除民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外,改革开放以来在茶农的生产实践中也出现很多感恩、知恩、报恩的故事。这些都需要整理和发掘。

(二)在宣传层面上,建议开展“感恩铁观音”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感恩铁观音”为主题,把这一理念贯穿安溪茶产业生产种植、加工制作、市场营销、文化传播、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三)在载体层面上,建议构建形式多样、主题丰富、喜闻乐见、富有人情味的各种载体。比如,开展感恩铁观音系列主题活动、茶农茶企茶商互助友爱主题活动、感恩消费者系列活动等等。

(四)在制度层面上,建议安溪县茶管委要统筹协调,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和作用,以“感恩铁观音”这一理念为统领,加强涉茶各环节的宣传、教育和监管、指导,形成宣传合力。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要在本单位中深入开展感恩活动,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感恩社会、感恩人民、感恩工作等,积极为茶产业的发展服务,贡献自已的智慧和力量。

(五)在运作层面上,建议按照协商、合作、共赢的理念,对产业链进行整合管理,以此防范道德风险,促进参与主体利益分配相协调。要以保护茶农的利益为基础,通过实行直接补贴、确定最低收购价等方式,提高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让茶农真正把茶树当成摇钱树来细心呵护,以此来保护茶叶的质量。要以加强合作社建设为抓手,引导茶农、茶商、茶企通过参与合作社建设来形成利益共同体。要以培育扶持茶业龙头企业为关键,发挥他们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带动茶农、茶商共同促进茶叶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权.安溪县茶叶产业链的整合管理研究[D].福建福州:福建农业大学,2011.

[2]余文权,孙威江,吴国章,赵丽.安溪县茶叶产业链运行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164-171.

[3]钱峰燕.茶叶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以浙江为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江苏浙江:浙江大学,2005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歙县茶业面临的问题

歙县是全国产茶大县,全县现有茶园26.7万亩,目前年产茶量达6,000吨以上,年茶叶总产值超过亿元。其中,黄山毛峰、顶谷大方茶位列全国十大名茶。随着茶叶商品化、市场化的推进,歙县茶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茶叶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瓦解,原有的以生产大队为主要生产单位的集体茶厂也随之解体。如今歙县几乎每一户茶农都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初制厂,这一方面增加了茶农对茶叶生产的固定投入;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农户的制茶技术难于统一,又产生了茶叶品质不一致的问题,影响了茶叶的价格。

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同时也决定了茶农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总之,这种“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小生产模式阻碍了歙县茶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广大茶农的利益。

(二)茶叶交易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1、集市式的市场组织。从1984年开始,随着茶叶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茶叶由大产品变成了小产品。在初级市场,茶叶的交易主要是单个农户分散地到附近的集市销售自家的茶叶的方式。一方面由于单次交易的量少,增加了茶叶的平均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茶农受自身素质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市场信息,因此难以平等地分享茶叶的经营利润。

2、茶叶经营的产业链比较长。茶叶既是农产品也是再加工产品,其经营的产业链比较长。茶叶从生产到交到最终顾客手中,需要经过诸多环节,如图1所示。(图1)

茶叶经营的产业链很长,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被中间商剥夺一定的利润,从而导致茶叶在产区和销区的价格差的拉大。据统计,在产区和销区,茶叶价格相差甚远,有的高档名优茶甚至相差近千元/斤,普通的大宗茶价格也至少相差十几元/斤。另外,由于在产区茶叶初级市场的交易较为分散,政府对其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茶叶商贩时常利用这一“契机”恶意压低茶叶价格,严重剥夺了茶农的利益。

3、打“白条”现象较为严重。最近几年以来,歙县地区众多的茶叶收购商在一定程度上由竞争走向了联合,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由于这种联合的出现,茶叶收购商们为了共同的利益,一方面恶意压低茶叶的价格;另一方面对茶农恶意赊账。有些茶商经常不及时兑现茶农的货款,他们往往要等到9月份以后甚至过年前后才付账,甚至有的茶商都不能向茶农付清当年的账款。另外,还有一些茶商到付账时不直接付给茶农账款,而是到快过年时以货物的形式向茶农抵债,但是往往他们的货物价格都比一般商店偏高。即使这样,茶农还是得买他的货,否则就拿不到钱。这使得茶农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财富,有“钱”没法花,有的家庭除了茶叶之外其他收入很少,在没拿到茶叶账款之前只好借钱生活,茶农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歙县茶业面临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茶叶生产规模小,茶叶品牌没有做大做强。歙县由于受山区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不仅每个家庭拥有的茶园少,而且各个家庭拥有的茶园也极其分散,不便于规模化的经营。歙县有一些名牌茶叶,如黄山毛峰、顶谷大方等,但是由于茶叶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光有名牌,没有较硬的品牌还是不够的。此外,茶叶流通体制还不完善,大型的流通组织尚未形成,流通网络仍未健全。茶农无法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茶叶流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流通成本较高,影响了茶农收入的提高。

(二)政府对农村茶叶初级市场的管理不到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渐显现。由于规模小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众多农民之间又难以形成联合,使得单个的农户在茶叶交易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茶叶收购商数量相对较少,基于共同的利益容易形成联合,他们共同压低茶叶价格,剥夺农民的利益。同时,由于当地政府对初级茶叶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给一些投机商们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茶农的利益。

(三)农业保险制度尚未形成。农业不仅是产品的再生产,而且是自然的再生产。由于目前农业生产的规模小,农业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单个农户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极弱(这里的风险主要是指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生产的风险一旦发生,农民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由此致贫,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和弱质性,商业保险机构基本不愿意为农业投保。目前,农业的风险发生时,主要由政府提供一定的救助(救助主要是针对自然风险,对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只由政府提供少量的补贴)。总之,目前农业保险制度尚未正式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农业生产的风险主要由农民自身承担,这便无法彻底消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三、发展歙县茶业的对策

(一)整合资源,扩大茶园经营规模,提高效益。首先,各农户可以通过和其他农户交换农地的方式使原先分散各处的茶园集中到一处或少数几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方便茶农对茶园的经营和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其次,各农户可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整合家族内部各农户的茶叶初制厂,共同出资购买更加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扩大茶业初制厂的规模,提高茶叶初制厂的加工能力,改进茶叶加工技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茶叶的质量,提高茶业的经营效益。

(二)加强政府的扶持与引导。首先,政府要派专门的农技人员深入到茶叶产区进行实地考察,对茶叶产区的土壤进行抽样检测,并根据土壤检测结果指导茶农科学施肥,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减少施用化肥的投入。另外,农技人员要与气象部门合作,根据季节变化对茶树病虫害进行科学预测,并指导茶农及时使用低毒且有效的农药(特别是生物农药),从而降低茶叶的农残;其次,各级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奖惩措施鼓励农民少用农药或使用低毒农药。如:歙县政府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对本县生产的茶叶的农残进行科学检测,并对低农残的茶叶实施价格补贴;对农残过高的茶叶征收一定比率的农残费。使农民意识到过量使用农药不仅无利可图,还会蒙受损失。从而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农药使用量,降低茶叶的农残,打造真正的“绿色品牌”,提升本县茶业的竞争力,把歙县茶业的品牌做大做强。

(三)进一步规范茶叶交易市场

1、完善茶叶初级交易市场。茶叶初级交易市场上交易的都是茶叶鲜叶和茶叶初制品,加工深度都不高,所以其价格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茶叶收购商们已经达成共识,他们往往只根据日期来规定茶叶的基本价格,茶叶销售价格往往因茶叶的相对质量和茶商的偏好在基本价格附近浮动。价格是由茶商说了算,价格往往偏低。但是,由于茶叶价格的时效性很强,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歙县政府在茶季应安排专人搜集茶叶市场信息,每天给当地各种茶叶制定一个“指导价”(茶商收购茶叶时不得低于此价),并专门派乡镇工作人员到各自所管辖的茶区初级交易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为茶农排忧解难。从而从政策层面上解除茶农在茶叶交易中所处的弱势地位,保护茶农的利益。

2、让茶农参与到茶叶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减少中间商对农民的盘剥。政府要引导茶农“跳出”农业发展农业,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走产、供、销一条龙的道路。实现“一部分农户专门生产茶叶,一部分农户专门供应茶叶生产所需物资,一部分农户专门搞深加工,另一部分农户专搞茶叶的收购和销售”的格局,让承担着不同职能的农户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此外,政府要采用农科教结合的方式,派专门的技术人员以当地学校为场所,利用周末或晚间对从事不同行业的茶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茶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由掌握了专门知识的农民参与,从而实现茶叶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专业化,提高茶叶经营的效益,保护茶农利益。

(四)加大对茶叶流通市场的管理。首先,政府应对本地初级茶叶交易市场上的茶商进行摸底调查,对违反茶叶市场交易规则,严重损害茶农利益的茶商,一旦查出,取消其收购茶叶的资格。对有茶叶经营潜力却缺乏资金的茶商,政府应给予金融上的支持(如适度放宽贷款额度,给予一定程度的贴息等);其次,政府应牵头培育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茶商,让茶农在卖茶时有最后一道“保护网”,从根本上解决卖茶难的问题,使得“打白条”现象彻底消失。

此外,各级政府应积极开拓茶业的国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要求政府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对茶业的管理,严格控制茶叶的农残和重金属含量,统一茶叶的质量标准,努力开发茶叶新品种(特别是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茶叶或茶叶饮品),将歙县茶业的品牌逐步做大做强。此外,政府应积极在国际市场上与WTO成员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积极对话,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争取有利的条件。

(五)加强茶文化宣传,大力发展“茶旅游”(如观光农业)。歙县是古徽州府衙所在地,这里孕育着浓厚的徽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歙县政府可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茶文化与徽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大力宣传,进一步扩大歙县茶业的知名度。并以现有的茶园为载体发展“观光农业”。

(六)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科学确定农地使用权的转让价格,保障农民对承包地的收益权。通过土地制度的调整,使有限的土地有偿地交由有经营能力的农业生产能手经营,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让一部分农民“跳出”有限的土地资源的限制,寻求其他致富道路。

(七)加快农业生产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政府应大规模实施农业普查,条件成熟时可以制定《农业生产法》,对农业生产中禁用的农药,违规开垦荒地等事宜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从而奠定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的制度基础。此外,政府还应制定科学的农产品定价方法,从而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增收。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德元,何开荫.变迁――安徽农村改革论述[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2]詹罗九,郑孝和等.中国茶业经济的转型[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张琳.提高我国茶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基于杭州西湖龙井茶业发展的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4)

合同管理的法律研究,是为经济合同管理提供依据和保障的关键。为了能更好的保障企业利益,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减少法律风险,促进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从目前我国茶叶企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合同管理中因为主体不符合法律规定,不符合法定程序,双方无法满足规定义务而导致的风险还十分普遍。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必须要深入研究合同管理法律的相关规定,确保合同管理的合法性与规范性。

1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的具体表现

1.1合同中具有不同的主体,而在合同的签订中,如果合同的主体没有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这样就会导致合同无效

在发生这种情况时,虽然合同无效,但是合同中的主体都要遵守合同中的争议的那部分条款,因为这部分条款是对合同的当事人具有一定的约束效力,而合同的当事人因为合同的无效而带来的一些财力上的损失,这对企业的经营来讲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我国对于合同的管理很严格,只要是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合同就属于无效合同,这是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上有明确规定的。针对一些行业,尤其是一些与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行业,国家都会针对这个行业进行严格的管控,对这些行业都会制定准入制度,使得只有符合一定标准的人和主体才能够进入相关的市场,保证市场的安全有序性。建筑企业是其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行业,我国的《建筑法》中规定,只要是从事建筑行业,无论是施工企业还是设计单位等等,都必须取得该行业的一些合格的证书,才能够进行一些相关的建筑工程的实施,一旦发现有人承包的工程之后但不具有相关的资质能力,那么即使签订合同,这个合同也是无效的。

1.2合同的签订都有一定法律程序的规定,只有在符合法律程序的规定下进行签订的合同才有效

比如,在建筑工程合同的签订时,要经过招标、投标的过程,作为招标方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对投标的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查,不能与投标的单位串通,更不能进行内定,而投标单位不仅要将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展示,而且还要求投标方不能对招标方进行贿赂等不正当的方式进行标的的获得。当建设施工的合同是在合同的双方违反相关的法规等的情况下进行签订的,这种合同不具有合同本身的效力,因为这种合同按照法律规定是无效合同,这种合同会给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带来一定的法律方面的风险。

1.3所有的合同中都会对合同中的双方当事人针对相应的合同标的所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行使的权利有明确的定义

而一旦其中一位当事人没有按照合同履行相应的义务,或者是没有能力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时,就会给合同中的另一当事人带来一定的风险。这就是合同在执行的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对当事人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因为合同中的当事人在市场中进行活动和经营,就会存在一定的从市场衍生出来的风险,在经营的过程中也一定会面对企业内部的风险,这些对企业的支付能力以及生产能力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就会连带合同中的另一方也会被波及,进而会面对一些风险。

1.4一个合同在签订的时候,对合同中的内容都有一定的规定,以及对合同当事人所行使的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的定义

而合同在签订之后,执行的过程中还是会面对合同内容变更以及合同的主体变更的情况,这时候就对另一主体来讲就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在合同的主体方发生变更之后,针对合同的债务人来讲就会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因为合同的债务人对第三方主体的履约能力等信息都不了解,这就存在一定的未知风险。还存在一种情况,在合同正常履行的时候,针对一些时间长且合同中的权利义务比较复杂的内容,因为合同制定时双方当事人不能够将日后发生的变化全部考虑到,随着一些外界信息的变化,就可能导致一些合同的内容没有继续履行的必要,这时候就需要对合同的内容进行变更,还存在一些与合同中内容相关的应该在合同中加以体现,这时候也需要对合同的内容进行变更,这种内容的变更对于双方的当事人来讲都是一种风险。

1.5因诚信缺失导致的合同欺诈

因为进行合同欺诈的成本低,能够带来很大的暴利,所以有一些不法的行为人就会进行合同欺诈。进行合同欺诈的对象主要是一些诚实守信的企业,因为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相信市场中的主体都是诚实守信的。合同欺诈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常见的有对一些证件的伪造、对自己能力的隐瞒,抓住一些企业对新业务的信息的缺乏,使用经济利益作为诱饵来让人们上当。当企业受到合同欺诈之后,应该积极的使用法律武器对自己权益进行维护,对于一些涉及金额数大的应该及时向相关的法律部分报案,使得不法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

2防范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的措施

2.1茶叶企业首先应该对企业内部所存在的合同管理的风险进行梳理

其次,应该建立一个监察部门,专门针对茶叶企业中存在的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进行检查,同时对相应的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解决。最后,根据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指导相关的措施来规避这些风险,使得茶叶企业能够快速的发展。同时茶叶企业还应该选择一些在经济管理以及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知识的人来组建相应的监察部门,使得监察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为茶叶企业解决一些在经营中的风险案件,保证茶叶企业能够顺利的持续经营,不受到风险的威胁。

2.2茶叶企业应该制定一个针对合同评审的机制,同时实行合同的会签制度,在事先对合同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在这个合同的评审机制中,茶叶企业中的相关部门以及相关的分支公司就是这个机制的主体,是对合同风险进行事先控制的关口。当茶叶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必须先通过各相关部门和分支公司,使得相关部分能够根据自身的角度来对合同审查,进而针对合同中缺少的内容进行补充,只有在所有的相关部分在合同的会签单上签署同意之后,合同才可以签订。合同的这种评审机制是对合同风险的事先防范,而这种事先防范的结果却远比事后的救济好很多。事先防范的成本不仅比事后防范的成本低,投入小,而且起到的作用也是超过事后救济的。如果茶叶企业能够将合同的评审机制落实到位,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就能够获得很大的收益,减少一些诉讼的发生。

2.3茶叶企业要提高企业中的员工的法律水平

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定期的为员工进行一些培训,使得茶叶企业的员工能够懂得合同以及合同中的一些相关条款的效力,进而员工能够严格按照合同中的规定去工作,使得茶叶企业能够对合同的履行有一个良好的管控。使得员工都能够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履行合同中规定的职责。合同的签订对于企业来讲就像是写日记中的日期一样,是整个合同的开始,而对茶叶来讲,合同内容的执行才是重点,就像是日记中的主体部分一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日记是对自己的事情进行记录,那么茶叶企业也是一样,应该在执行合同内容的时候要做一些相应的记录,进行记载留档,特别是在一些合同的内容发生变化之后,其中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上发生变化的情况,针对于一方承担了合同中未做规定的事物的义务,应该对合同进行一些相关内容的补充或者备注记载,此类文件应该移交给另一当事人签字,如果对方拒绝签字或者不做任何回答的,经办人应该将这类文件交给当事人作为证据进行保存。

2.4茶叶企业想要建立一个信用等级的评价制度,就需要做好合同中当事人的登记,保证当事人诚实登记

茶叶企业应该针对这些合同当事人进行相应的调查,常用的调查制度的内容包括:

2.4.1履约能力

履约能力的调查通过三方面来进行,首先是合同当事人的财务状况,其次是合同当事人的生产能力,最后是合同当事人的经营能力。其中对财产状况的调查应该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所有者权益表等财务报表的调查来获得;生产能力的调查主要是对固定资产以及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等因素进行调查;经营能力的调查包括对市场份额以及销售渠道的调查。

2.4.2履约信用的调查

可以通过对相关企业的经营历史以及在金融机构的信用报告和政府的评价中获得。主要的调查方式包括三种:从官方渠道:年检材料,审计报告。委托金融机构:信用情况。直接了解:函电、洽谈会。茶叶企业在对相关的企业进行调查之后,对相关的企业进行层级的划分,对于一些能够在各个方面调查结果良好的情况下同时在之前与茶叶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的企业进行红色标记,对于一些调查结果差的企业以及曾经在合作过程中表现较差的企业进行黑色标记。在针对企业建立的客户登记之后,茶叶企业应该将这些信息在茶叶企业内部的网站中进行公布,避免在日后的合作中与黑名单中的企业建立合同关系。茶叶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自身对合同风险的防范能力和意识,同时针对一些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要进行未雨绸缪,使得茶叶企业能够不受法律风险的干扰。

3结束语

企业经济交往中,合同管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一旦合同管理出现问题,那么必然会增加相关的法律风险。为了降低这些风险,相关工作者必须要深入研究合同管理法律条文,以此作为依据,指导经济合同管理行为,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因素,保障企业利益,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茶叶企业为对象,对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剖析,并从法律视角,对其相关管理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茶叶企业相关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黄道协.企业合同管理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12-14.

[2]钟小平,付晓楠,张焱等.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4(12):56-57.

[3]朱江伟.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14(1):2-5.

[4]林艳.浅析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财务监管[J].商,2013(23):45-48.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5)

一、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现状分析

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作为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从古至今,我国一直与国外许多国家在茶叶出口上保持着贸易往来,茶叶出口总值曾经一度占到中国出口总值的80%~90%。但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的动荡导致中国茶业经济走向衰落。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茶叶经济迅速发展,出口数量从8.69万吨增加到20.21万吨,年均增长率7.3%。进入20世纪90年代,外贸体制进行改革,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开始形成新的竞争状态,茶叶出口企业民营化、公司化,这增进了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的活力,加快了茶叶出口的发展。自2000年以后,茶叶出口出现了新一轮的增长,商务部数据显示,到2008年,中国出口茶叶数量达到29.7万吨,金额为6.8亿美元,平均单价2298.1美元/吨,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全球很多行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受到了严重制约,而我国的茶叶行业出口量却逐年增加,这足以显现茶叶出口行业的优势和其市场生存能力,因此我国的茶叶出口行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发展前景广阔。

二、我国茶叶出口行业前景分析

(一)定量指标分析

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147万吨,增长了117.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30亿元,是世界茶叶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自2005年开始,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图1为2003~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2003年开始,我国的茶叶出口产量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并分别于2012年突破出口总额10亿美元大关。面对茶叶出口行业如此良好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将5000万美元的投资用于发展我国的茶叶出口行业,这样不仅能够快速收回投资成本、加大我国茶叶出口的规模,也有利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

据海关统计,我国出口的茶叶主要分为五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及花茶。2012年,我国茶叶出口稳中有增,具体数据如下:绿茶出口量为24.87万吨,出口金额为7.56亿美元,同比上升6.98%。红茶出口3.58万吨,出口金额1.19亿美元,同比9.30%;乌龙茶出口1.74万吨,同比下降3.2%,出口金额7.99万美元,同比上升7.74%;普洱茶出口4288吨,出口金额3622万美元,同比上升22.60%;花茶出口7322吨,同比下降0.25%,出口金额5155万美元,同比上升11.30%。表1为2003~2012年间我国所有茶叶出口的贸易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2003~2011年,虽然中国茶叶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形状并不一样,出口数量虽是逐年上升,说明这段时间我国茶叶出口平均单价偏低。自2003年开始,我国茶叶出口金额快速增加,说明我国茶叶出口行业对新的国际贸易形势能够迅速调整和适应,通过提高茶叶产品的质量、保证茶叶产品的安全、提供相关的茶艺服务等手段来改善这种不利的贸易环境,为我国茶叶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2012年虽受国际环境影响,在出口量下降的情况下,出口金额总量仍保持上升。

根据表1中的数据,用一元回归预测技术中的平均值法来预测2013年的茶叶出口总量,首先设回归方程为:

y^=a^+b^x+ε

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a和b都是待定参数,ε是均值为零的随机变量,因此求出位置参数a^,b^的估计值a,b则就可以估计因变量的值。

y=a+bx

现通过观察n组数据,(xi,yi)i=1,2xi表示出口金额,yi表示出口总量),将数据分为1、2两组,2003年到2007年为一组,2008年到2012年为一组。把数据分别代入回归方程中,再把组内的数据进行相加,得到一个一元一次的联立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得和的值。具体解法如下所示。

前五组数据:26.0=a+3.7b28.0=a+4.4b28.7=a+4.8b28.7=a+5.5b28.9=a+6.1b,相加求和得:140.3=5a+24.5b(1)

后五组数据:29.70=a+6.80b30.30=a+7.05b30.24=a+7.84b32.26=a+9.65b31.3=a+10.42b,相加求和得:153.8=5a+41.76b(2)

将(1)式和(2)式相加可得:

140.3=5a+24.5b153.8=5a+41.76b

从而解得:

则有回归方程为:y=24.24+0.78x

有上面可知2012年的茶叶出口总金额预计为11.08亿美元,则有y=33.46,即全部出口总数量为32.88万吨。

(二)风险分析

1.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外国安全意识增强和保护本国利益等外部原因及生产技术落后、品质低下、标准体系落后和缺乏品牌等内部原因导致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

2.缺乏自有品牌。我国90%以上茶叶企业欠缺自主研发产品能力,贸易企业与科研机构缺乏合作,产品不能根据市场不同偏好生产适销对路商品,新品种研发能力相对不足。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但企业十分重视茶叶新产品开发,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

3.技术落后导致生产成本高。出口多为原料性产品,沦为外商的生产车间,只能获取微薄的加工费,更多的利润被国外品牌商赚取,竞争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

4.无统一的标准、技术指标来衡量茶产品质量,对企业无资质管理,有产品即可进入国际市场,经营秩序较乱。

三、我国茶叶出口行业投资可行性分析

(一)经济可行性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茶叶出口正在日益增长,且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的增加,并且在国际茶叶出口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虽然,目前世界茶叶贸易主打产品是红茶,占茶叶贸易量的85%左右。但是,近10年来,国际市场上的绿茶需求量明显增长。我国绿茶的品质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80%以上,弥补了我国红茶市场份额的不足。据茶叶商会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绿茶出口总量25.74万吨,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的80%左右,出口金额7.06亿美元,占总出口金额的73%左右,同比分别上升9.93%和24.62%。下表列出了2000~2007年全球四大产茶国茶叶出口金额市场占有率。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2000年至2007年这几年中国的茶叶出口金额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并且在2007年已经位居第二仅次于肯尼亚。目前,我国的茶叶出口金额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肯尼亚,位于世界第一。这种茶叶出口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此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其经济价值也不言而喻隐藏其中。

(二)技术可行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抑制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障碍,对茶叶的生产成本、出口等均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针对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我们在技术已经基本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提高茶叶生产水平和品质、提高茶叶的安全系数技术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对WTO的相关进出口规则也能应对自如,在茶叶出口预警机制的建立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我国在茶叶出口技术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的技术可行性。

(1)提高茶叶生产水平和茶叶品质。在这方面,我国的技术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开发茶叶新品种,改善茶叶种植方式等方面也都有较高的水平。同时,在茶叶食品的安全方面,对残余农药的处理方面都能做到很好的控制。

(2)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茶叶出口预警机制来应对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我国茶叶出口所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这些预警机制密切关注进口国的各类标准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防范工作,从而达到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目的。并且对已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所限而不能出口的茶叶,要及时客观地查明原因,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

(3)我国已经建立了茶叶科技创新体系。在全国提倡产业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茶叶科研也得到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茶叶研究开发体系领域齐全,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茶叶育种、茶叶栽培、茶叶加工等方面都已经实现了科学化生产管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我国的茶叶出口行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并能够快速发展。因此,将5000万元用于茶叶出口行业的投资是完全可行的,因为中国的茶叶出口占世界茶叶出口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在行业的投资不仅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能够很快收回成本并能够获得很大的利润。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现状的分析,对茶叶出口行业投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首先运用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技术对茶叶出口行业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初步估算出我国未来茶叶出口行业的发展趋势,然后根据现在的出口贸易状况对其进行风险分析,最后分别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对我国茶叶出口行业投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得出整个投资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伟英.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对策[J].茶叶通讯,2006(01).

[2]李玲娣.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及应对措施[J].中国对外贸易,2010(22).

[3]管曦.世界主要产茶国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分析[J].中国茶叶,2011(04).

[4]霍丽玥.世界茶叶市场状况与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分析[J].世界市场透视,2000(06).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6)

我个人觉得,从提升企业对渠道掌控,或者对货源掌控能力建设来说,这种想法都没有错。企业打破行业分工,同时介入产业链上下游多个环节,形成一定内部供需关系,将生产、营销或其他活动置于同一所有权控制之下,通过行政的内部化手段来抵御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这种垂直一体化战略可能为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比如保证稳定的货源供应和合理的价格。因此,向上下游延伸,实施垂直一体化能避免价格被上下游所控制。另外,以垂直一体化介入上下游,有可能提高本行业的进入门槛,参与上下游活动也可能获得某些额外的竞争力,比如商业信息上的优势。

虽然向上下游延伸可能为企业带来优势,这种大而全的产业链看似为企业筑起一道华丽而美好的长城,但也存在相当风险。如果企业主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以下一些弊端:

首先垂直一体化经营会导致企业专业化不足并分散核心能力,同时还增加了企业内部协同和联动的风险。在目前大多数茶叶企业实力比较弱小,还没有建立起运营团队,企业经营主要依靠企业老板自己的个人能力来运作情况下,显然“固本”更为重要。在山东有一家以铁观音销售为主的企业跟我谈他的想法,想回安溪建茶叶基地和加工厂。但是这么一来,他的经营活动就会发生很大改变,以前是一个中心,在济南做好销售就可以。但如果在安溪建基地,自己加工茶叶,就变成两个中心,甚至三个中心,要兼顾茶叶的茶园、茶厂和销售。如果没有一个合适团队帮助管理茶叶生产或者销售,那么他的精力至少一半要投到茶叶生产上,甚至还要更多的时间。对于目前企业还主要依靠他个人关系来进行销售情况下,如果建了茶叶基地和加工厂,他就不会像过去那样有足够的时间来维护他身边现有客户,茶叶销售势必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地位。所以,如果没有三头六臂,产业链的延伸只能让企业疲于奔命。

另外,生产型企业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有不少企业的产品在区域内名气不小,但是跨出本区域,问题就来了。有一家在信阳生产红茶的企业,在当地发展不错,想要到北京开设专卖店。在听了他的想法之后,我首先问他现在生产红茶与北京市场销售红茶相比较优势在哪里?是价格优势,还是品质特点优势?经过仔细分析,发现他们目前生产成本比贵州、广西、福建等其它产地的红茶的成本高出不少,而且在品质上由于信阳红茶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市场公认的品质风格,因此并不具备规模发展和市场突围的优势。接下来我又问他是否有在北京开设经销店的资源情况,结果发现,目前他的资金实力、人才储备、市场资源都不足以支持在北京开展业务。最后,他放弃了到北京去开专卖店想法,专心做好红茶生产,巩固当地市场。

茶叶企业如果要向上下游延伸,实施一体化经营,就必须掌控稀缺的资源。在台湾阿里山,我们可以看到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小型茶叶企业,这些农户不仅拥有阿里山高山茶园这一稀缺资源,而且阿里山也是台湾重要的旅游观光地,每年的大量游客足以支撑他们所生产茶叶的销售。如果不具备对稀缺资源掌控能力,茶叶企业实行“全产业链”经营,需要考虑号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管理水平与生产链的相匹配。随着茶叶企业向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必然会提高企业管理的难度,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产业链条扩大一是会增加了对员工的监管难度,二是会增加企业内部协调难度,三是会增加企业决策难度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很可能会因为一体化经营而下降。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7)

茶叶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农业产业, 2010年全国有20 个省 (区 、 市 ) 生产茶叶 , 从业人员约8000 万人 , 茶 叶 产 业 总 产 值 达558 亿元, 出口总额达 7.84 亿美元。

(一 ) 生产情况 。 2010 年全国茶叶种植面积达195 万公顷, 约占世界茶园面积的2/3, 茶叶产量达 141.3 万吨 , 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 分别比 2000 年增长了81%和 107%。 从产品结构看 , 各大茶类的生产结构近5 年来基本稳定, 基本格局是绿茶占73%-75%, 红茶占 6%左右, 乌龙茶占11%-12%, 黑茶占 6%左右, 其他茶类占4%-5%。 从生产区域看 , 茶产区分布辽阔,但生产区域相对集中,浙江、贵州、 江西、 福建、 四川、 云南、 安徽、湖北、 江苏等 15 省 (区) 茶园面积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98%, 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99% , 产值占全国茶叶总产值的98%以上。

(二)销售情况。从2008 年起, 中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2010年国内茶叶消费总量达111.06万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饮食观念兴起,国内茶叶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特别是中高档茶和品牌茶消费增长更为明显。从消费品种看,绿茶消费仍是主流,特别是名优茶的消费,近年发展很快,市场前景看好;红茶消费在国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普通红茶、 中低档红茶销售量继续下降;乌龙茶是近几年茶叶消费的热点,保持了增长势头,高档乌龙茶已成为礼品茶的首选;普洱茶市场总体趋于平稳并呈缓慢恢复性增长,近两年普洱茶价格始终在理性消费水平; 茉莉花茶消费市场总体比较稳定,产销基本平衡。此外,深加工茶和保健茶消费显著提高,快速消费茶尤其是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的消费量均有较大提高。

(三 ) 出口情况 。 2003 年以来 , 我国茶叶出口金额逐年增长, 年增长率基本维持 在10% 以 上 。 2010 年 全 国 茶 叶 出 口30.24 万吨 , 同比持平 ; 出口金额再创新高, 达7.84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11.2%。 茶叶出口产地主要集中于浙江、 安徽 、 湖南、 福建和重庆, 上述 5 省 (市) 茶叶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近90%; 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摩洛哥、 日本、 香港、 美国、 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其中摩洛哥占比约为20%, 位居第一。 近年来, 茶叶出口品种继续改善, 产品质量有所好转, 茶叶出口量值均稳步小幅增长, 同时茶叶出口价格也基本保持平稳, 略有提升。

二、我国茶叶行业主要风险点与发展趋势

(一 ) 主要风险 。 一是经营风险 。 我国茶叶种植加工管理粗放、 技术水平不高,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茶叶单产与世界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茶叶企业经营规模偏小, 绝大多数茶叶企业还处于几百万销售额的规模,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茶叶优势品牌缺失,有名茶无名牌的矛盾仍很突出。

二是财务风险。近年来茶叶企业由于技改投入、新产品开发和扩大再生产导致资金需求大幅增长,行业整体贷款增幅较大,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可能出现融资受限和资金紧张, 造成短期偿债压力加大。茶叶行业基本上属于微利,一般茶叶种植与加工企业利润率都在5%-10% 之间,茶叶出口企业利润率基本在5%以下,且茶叶原材料成本、劳动力工资、贷款利率以及人民币汇率等都影响着企业效益。

三是市场风险。目前全国有茶叶种植企业6 万家、 茶叶加工企业 5 万家, 呈现 “小规模、 大群体, 小生产、 大市场” 的格局,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茶制品消费市场需求结构不断变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茶叶企业如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产品销售将受到不利影响。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各种非关税 “绿色壁垒” 给茶叶出口带来一定难度。

(二 ) 发展趋势 。 一是产业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 在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政策扶持下, 政府部门及茶叶行业内部正在加紧整合科研、 生产、 加工、 流通等方面的力量, 逐步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涌现了 一 批 “龙 头 企 业+基 地+农 户 ”、“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 “专业市场+经销户+农户” 等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 大大提高了产销一体化程度。 二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十年来, 通过推广无性系良种、 优质化栽培等技术, 我国茶叶整体品质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通过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茶叶安全质量。三是产业链不断拓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深加工产品成为市场新宠,茶饮料、茶食品、速溶茶以及利用茶叶提取物开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天然药物、健康食品、茶饮料、个人护理品、植物农药、动物保健品等终端产品正在不断发展。 2010年,中国茶叶深加工领域采用不到中国茶叶总产量5%的中低档原料 , 创造了占中国茶叶年总产值1/3 的产值,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产业布局更趋合理。进入本世纪后,我国茶叶种植区域结构调整明显加快, “东茶西移”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内地转移,中西部地区正逐步成为茶叶原料的重要生产基地。 而东部地区由于劳动力、土地成本的提升,正逐步转向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的优质茶 、 有机茶种植 ,扩大规模化茶叶示范园区建设, 加强茶叶技术研究和茶叶优质品种培育栽培, 加大发展茶叶深加工、 深度转化以及茶叶出口等产业上。

三、农发行茶叶行业贷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农发行自2006 年开办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以来, 紧紧围绕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 在茶叶领域积极探索了 “政府+农发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 的产业链扶持方式 , 大力支持产业化龙头茶业企业的发展。 在区域选择上, 重点支持具有品牌效应、 规模化经营的特色优势地区的茶叶产业。 在客户的选择上, 突出支持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选择带动农户多、 产业链完整、 经营规范的茶叶企业, 较好地推进了茶叶企业的发展。但同时,农发行茶叶行业贷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支持力度不够大。截至2011 年6 月末, 全行支持的茶类产业龙头企业仅71 家, 贷款余额不足 15 亿元, 其中支持的 国 家 级 龙 头 企 业 仅2 家 , 贷 款 余 额3000 万元以上的仅 15 家, 这与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农村金融中地位,以及与我国茶叶行业规模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符。

(二)信贷风险隐患较多。茶叶行业涉及面广,包括种植、加工和流通等各个领域,在生产经营、财务成本和市场流通等环节均存在诸多风险隐患。尽管茶叶作为人民生活必需品,总体上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相对较小,但在当前全球通胀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仍须高度关注茶叶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 利润率下降和流动性不足等风险。

(三 ) 抵押资源不足 。 茶叶种植企业主要资产为茶叶基地, 但目前农业用地流转不普及、 制度不健全, 因此茶园评估困难、 价值不高; 茶叶加工企业主要资产是茶叶原材料及应收款项等, 房地产相对较少, 加工设备比较简陋 , 实际价值不高 ,造成茶叶企业普遍存在可抵押担保资源不足问题。

(四 ) 贷后管理难度较大 。 茶叶种植企业贷款资金投向主要用于购置种苗、 肥料及工资等, 形成的实物是茶树, 很难测算其实际投入; 茶叶加工企业贷款资金主要投向收购茶叶及结算资金占用, 而茶叶由于品种多、 数量大、 价格杂, 且库存存放不规范, 茶叶存货数量与金额很难准确测算; 同时, 茶叶企业结算资金占用单位较多、 分布范围较广, 特别是出口企业销售对象在国外, 核实难度更大, 因此茶叶企业贷后监管存在较大难度。

四、 农发行茶叶行业信贷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茶叶作为我国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具有绿色、健康、消费、经济等多种属性,有别于一般性的林业、农业种植业与加工业,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业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支持“三农”是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基本职责,农发行应在有效防控风险前提下,加大信贷支农、信贷支茶力度,在促进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坚持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是在区域上,优先支持具有历史、气候、环境、生产、销售、品牌等优势的茶叶产业区域,引导茶叶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流通市场向优势产区集聚。 二是在产业上, 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中心, 优先支持无公害、 绿色、 有机的茶叶种植业及精深加工业, 支持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市场+经销户+农户 ” 以及 “科技型企业+基地+农户” 等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 积极支持实施 “ 精品战略 、 名牌战略、 绿色战略和文化战略” 4 大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名优茶二次创业。 三是在客户上, 择优支持具有区域特色、 产业集群和品牌优势, 经济效益好、 诚信程度高、 抗风险能力强的或全国行业内百强企业、 全省排名前十位的大中型企业, 着力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 带动力的产销一体化和外向型茶叶龙头企业。 四是在贷款品种上, 稳步发展茶业短期贷款业务, 加大茶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 推进优质茶叶基地建设、 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建设,以及大中型茶叶流通市场改扩改项目建设等。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8)

1前言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阶段,受到经济、科技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社会各个行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茶叶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茶叶企业所需要面临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以经济法律风险管理问题最为突出。茶叶企业所面临的经济法律风险管理问题,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合同风险问题、破产风险问题,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茶叶企业就必须从这三个问题出发,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从而促进整体的发展。

2茶叶企业的经济法律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茶叶企业面对的经济法律风险管理问题是由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合同风险问题、破产风险问题所组成,因此,在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之前,这一章节首先从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合同风险问题、破产风险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明确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加深经济法律风险管理问题的理解,从而为后续对策的提出奠定基础。

2.1知识产权风险问题

茶叶企业面对的经济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之一就是知识产权风险问题,由于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企业都是拥有知识产权,这一权利的存在能够促使企业更好的研发产品,从而促进自身得到发展。茶叶企业是以经营茶叶产品为主的企业,由于茶叶企业的特殊性,造成茶叶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有所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茶叶企业在经营活动开展中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并且未意识到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具有重要的作用,导致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不少的风险;第二,知识产权的管理需要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来参与,才能进行良好的管理,但是在茶叶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知识产权管理的风险。第三,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知识产权管理的良好开展需要有完善的风险防范制度来予以保障,但是,在实际中,茶叶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制度是不完善的,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发展。

2.2合同风险问题

茶叶企业面对的经济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之二就是合同风险问题,由于茶叶企业无论是在对内的经营活动还是在对外的贸易中,都会涉及到合同的管理,合同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企业要面临的法律风险、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以及经济利益,由此可见,茶叶企业开展良好的合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茶叶企业面临着不少的合同风险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合同的洽谈和协商环节中,茶叶企业未注重将相关的沟通内容保存下来,增加了合同洽谈与协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第二,在合同的签订环节中,茶叶企业没有从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将一些细节予以落实,从而增加了合同签订环节的风险;第三,在合同的履行环节中,茶叶企业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说,未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增加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2.3破产风险问题

茶叶企业面对的经济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之三就是破产风险问题,由于任何企业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的活动都是以市场经济变化为风向标,而存在于市场上的企业不会如常青树一样一直存在,当企业的资产不足或者是缺乏流动性资金,就会面临破产风险,一旦企业遭遇到破产风险,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不仅会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剧债权人的负担,而且也会带来一定的动荡,影响企业得到整体发展。茶叶企业面临破产风险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茶叶自身内部管理不到位,不仅存在工作人员能力不强、素质不高的问题,而且也存在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无法为茶叶企业的外部活动提供充足的保障作用,从而加剧茶叶企业的破产风险。第二,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发展时代,但是在茶叶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投入力度低,科技使用率不高,不仅导致茶叶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效率不高,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茶叶企业的破产风险。

3解决茶叶企业经济法律风险管理问题的措施研究

在各自明确茶叶企业存在的识产权风险问题、合同风险问题、破产风险问题之后,这一章节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为实际茶叶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见,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3.1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人才引进和制度的建设

解决茶叶企业面对的经济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之一的知识产权风险问题,所能采取的措施表现如下:第一,意识影响行为,行为的做出需要在意识的指导下才能进行,由此可见,要想做出正确的行为,首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因此,茶叶企业在解决知识产权风险问题中,内部人员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意识的指导下开展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而促进整体发展。第二,要想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规避知识产权带来的风险,具备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是关键,由于知识产权人才在各个方面的要求是较高的,因此,茶叶企业要重视这一方面人才的引进,使得企业内部具有一定数量的知识产权人才,从而促使知识产权工作得到良好的开展。第三,完善与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相关的制度,在制度的作用下,明确各个部门或者是工作人员的职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知识产权风险。

3.2多方面入手,做好合同洽谈、签订、履行工作

解决茶叶企业面对的经济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之二的合同风险问题,所能采取的措施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合同的洽谈和协商环节中,由于要经过多次的沟通才能实现意见达成一致这一目标,合作双方在沟通过程中会采用多种形式,比如说会使用邮件、信函等形式,茶叶企业要注重对双方合作的信函、邮件等内容进行妥善的保存,并且茶叶企业要及时对双方沟通的信息进行更新和研究,确保双方合作洽谈内容能够达成一致,与此同时,在沟通中,茶叶企业要做到据实回答,切勿夸大,以此来增强实质性的合作。第二,在合同的签订环节中,茶叶企业要明确所签订合同的具体内容,以及要承担的义务和具有的权利,以此来规避风险的产生。第三,在合同的履行环节中,茶叶企业要从合同出发,严格遵守合同内容和要求,认真履行,从而促进整体发展。

3.3提高人员工作能力,提升企业偿债能力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9)

一、王湾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运行与发展

桐柏王湾茶叶专业合作社前身为桐柏县吴城镇茶叶协会,由吴城镇利用当地适应种茶的产业优势,以农民为主体,采取“政府引导、能人带头、农户自愿”的办法,于2006年 5月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协会依法进行规范改造,于2008年9月9日,由程春生等55名种茶大户正式在桐柏工商局注册成立了“桐柏王湾茶叶专业合作社”。协会和合作社成立以来,围绕培养壮大茶叶产业,对内着力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统一引进优良品种,加强老茶园改造,开展新技术培训,强化生产协作与分工,对外组织注册商标,统一生产销售,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架起茶农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至2008年底,会员增加到230人,入社茶园面积新增1500亩,形成了3000亩的王湾茶叶无公害生产基地,使每亩丰产茶园纯收入可达5000~8000元,社员户均收入20000元以上,比入社前户均增收2000元,带动周边农户300余户种植茶叶1000余亩,户均增收500元以上,有效地拉动了茶叶规模化的发展。2008年2月协会被南阳市科技表彰为“三创一带”先进单位,理事长程春生为先进个人;2008年4月理事长程春生当选为桐柏县劳动模范;2008年12月,合作社被省科技厅表彰为科普先进集体,理事长程春生为先进个人;2009年3月理事长程春生被县委县政府推选为南阳市人大代表;2009年11月合作社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其主要的运作模式:

1.统一生产销售,规避市场风险

2006年协会为促进茶农生产经营,提高王湾茶叶在市场的竞争力,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了王湾茶叶商标,统一印制产品包装,统一品质管理,统一打造品牌,带领会员和农户抱团创市场。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协会筹建了茶叶购销公司,一方面统一购进优良品种和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统一实行生产技术标准,统一收购农户的干茶叶产品,统一包装销售,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解决了农户的卖茶难的后顾之忧。为了打破传统卖季节茶的习惯,协会又新建一个三吨位的茶叶保鲜库,使茶农的干茶产品能长期稳定的运作,有效的回避了市场的风险。

2.培育品牌,架起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桥梁

为了打造“王湾茶叶”品牌促进对外销售,合作社(协会)组织社员严格执行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精选名茶参展各类茶事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王湾”绿茶在桐柏县名优茶评比活动中,多次荣获“金奖”、“银奖”、“一等奖”、“二等奖”,2008年4月,在信阳第十六届茶文化节“盛弘杯”名优绿茶评比中荣获“银奖”。20 08年10月,在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中国(郑州)国际茶叶博览会上,王湾茶叶专业合作社选送的“王湾茶叶”,经严格评审茶获“金奖”。向外闯市场,不仅使“王湾茶叶”受到省内外一致好,也把“王湾茶叶”推向了大市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良性循环,增加了茶农的经济收入,有效地拉动了茶叶的规模化发展。

3.严格依法加强内部管理,促进规范化建设

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法》的基本原则和各项规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议事制度、社务公开制度和民主协商、一人一票的规定,民主选举理事会、监事会。按照“以人为本,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科学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生产在家,服务靠社”。运作上着力办理一家一户想干干不了,或干了不划算的事,实现既分工又协作,并以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技术服务为后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生产标准,统一商品和包装,统一对外销售。财务管理上,建立个人账户,年终结算拿出70%的盈余额,按社员和合作社的交易量(额),返还给社员,既体现了多劳多得,又规范了产品销售市场,提升了“王湾茶”的品牌价值。

二、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在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1.架起了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新桥梁

市场风险是农户分散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茶叶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生产加工销售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规律运转,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一方面,解决茶产品销售不畅等难题,降低了销售成本,极大地规避了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合作社以社员为带动,联合千家万户,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其规模优势、品牌优势逐渐凸现出来,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2.开辟了农民增收新途径

茶叶专业合作社成功解决了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经营难题。把单个农户组织起来,统一生产技术服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新渠道。

3.搭建了农业信息技术服务新平台

桐柏县王湾茶叶专业合作社依托资源和产业,由种茶大户、农村能人牵头组建起来,这些人信息灵、懂技术、会经营,通过合作社平台把信息、技术直接播到农户,增强了农户获取信息、技术能力,解决了农户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求,产品难销等问题。合作社上联科研院所,下联千家万户,既是先进技术的需求者,也是直接应用者、受益者和传播者,使新信息、新品种、新技术便捷、高效进入农户,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有,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促进农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4.提供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新载体

合作社是以专业技术能手、率先致富经济能人为核心的,自身示范带动效果好,对农民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县无公害茶叶产业发展较快,有5.1万亩已建和规划面积获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近500t桐柏茶叶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得了市场准入的金字招牌,打响了桐柏山淮河源农产品品牌。

5.培育了农民自觉入市依法履责的新意识

合作社带领农民走向了市场,使农民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也使农民懂得了一些市场运作的游戏规则。成立合作社后,会员成了进入市场的主体,章程与合同的履行是每个会员的义务,加之合作社会员的亲缘地缘关系约束,使会员的诚信意识得到了提高,懂得了维护全局,就等于维护自己的长远利益的道理。合作社质量意识、对外形象和履约意识明显增强,近年来未发生过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等现象和安全事故。

三、启示与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建设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县茶叶生产还存在着发展步伐较慢,标准化建设滞后,质量安全水平低,市场风险大、茶农收入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难以与全球一体化的大市场相对接。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主抓产品而不注重生产者和生产组织的做法,转向依靠广大农户的联合与合作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提高,最终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王湾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实践证明,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对推动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解决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和农产品销售,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助于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相对接,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当前,合作社是个新生的农民组织,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培育和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必须站在培育产业的高度,各方配合,共同促进。

1.加强产业规划,培育市场竞争主体

一是县委政府要把茶叶规模化发展纳入财政支持重点,设立专项资金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促进茶园种植规模发展。要高起点规划,发挥茶园建设的多种功能,使其既能保护水土流失,美化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经济增收,同时对打造新桐柏淮源文化旅游事业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二是要以茶叶专业合作社为生产单位,统一打造“桐柏玉叶”品牌,把桐柏茶叶与桐柏历史文化融合到一起,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和国内外大型茶博会,来提高桐柏茶的知名度打造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桐柏茶叶的市场化发展。三是要鼓励对茶叶发展有事业心的能人,走出家门,到郑州、北京等茶叶大市场上去发展,或诚招大市场的商代销桐柏茶叶,来增加茶叶的利润空间,提高桐柏茶的品质,拉动茶农长期稳定的经济增收。

2.落实有关扶持政策,依法促进规范化建设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10)

一、景德镇茶叶产业链优化意义

产业链是指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个含义:一是产业链是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四是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上,茶叶产业链单个环节的获利空间不断缩小。鉴于此,运用茶叶产业链管理理论对茶产业的产业链进行优化来提升瓷都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茶叶产业链集成化的管理可以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整个链条的收益大于各个环节受益的总和。通过茶叶产业链管理的导入,实现茶叶产业资金物质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推动景德镇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解决广大茶农分散经营方式与多变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分担茶农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使茶叶生产经营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延长茶叶产业链的长度和拓宽产业链的宽度,提高整个茶叶产业各环节的经济效益和获利空间。

二、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现状及分析

由于技术及人才等现实条件等影响,景德镇的茶叶产业链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个茶叶产业链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优化。茶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茶叶经营体制是以农户生产方式为主;大型的生产加工企业很少,这种模式的生产方式下就决定了景德镇市茶叶的生产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专业人才缺乏和科研开发能力弱;实施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难度大;自我发展缺乏资金和实力,无法抵御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茶叶的附加值不高。目前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生产链严重脱节,实行的是分散的管理经营体制,缺少能够统揽全局的管理机制。现有的产业链条不能形成团体优势,容易造成生产上的脱节。

(1)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价值链分析。茶叶流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茶农、加工企业以及批发或零售企业,其分别代表了茶叶的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茶叶的三个环节构成了茶叶的价值。根据价值链各环节处于产业链中不同的地位,其增值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茶农,即茶叶的种植者在产业链的收益是最低的,而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收益比较大。主要原因是景德镇茶叶具有典型的产地特征,茶叶的种植产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等,这些因素是人很难以控制的;其次是景德镇市经济比较落后,龙头企业很少这就造成了生产商在产业链当中处于垄断地位,与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茶叶上游环节供应者较多,而且可以向对个下游环节的提供茶叶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环节可以控制特殊农产品的生产,使得其在茶叶产业链中占绝对的优势。

(2)景德镇茶叶产业链信息链管理现状分析。景德镇产业链之间的信息沟通存在很大障碍或者说产业链之间共享信息的程度不高。例如茶农与初级加工者之间或者是初级加工者和下游客户之间主要是通过市场关系进行联系,很少有合作的情况出现。由于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使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所拥有的信息存在很大缺陷。各个主体之间为了不让竞争对手了解到自己更多的信息,把自己的有关的信息屏蔽起来,这就很难使产业链之间的信息实现共享。

(3)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物流链分析。目前,景德镇市茶叶产业链的物流环节主要是产业链内部的成员来完成,很少企业将运输外包给其他物流公司。茶叶加工企业在采购时多数都有自己的车辆,很少的情况才会采用对方的物流进行采购。因景德镇茶叶生产者之间比较松散,种植基地小而分散,稳定性比较差,他们需要从规模较少、分散的茶农手中收购其茶叶原料。加上在茶叶鲜叶采摘季节还会有外地茶叶加工企业来收购茶叶鲜叶,为了保证按质保量地完成茶叶原料的采购,茶叶加工企业必须动用自己的车队而很少使用对方物流。

(4)景德镇市茶叶产业链组织链管理分析。在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当中,上游的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的。相比较而言,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联系的较少。茶农与生产者双方主要签订的是短期买卖合同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景德镇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客户关系与上游的茶农的关系相同之处即是他们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联系的。由于下游客户的范围比茶农更泛,导致下游客户与茶叶加工企业的联系更加的松散。在景德镇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客户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都是在市场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下游客户和茶叶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很不稳定,即使交易大部分也是在市场上随机完成的,只有很少部分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来维持双方之间的合作。

三、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景德镇茶叶产业信息闭塞,茶叶市场信息的收集、传递速度比较滞后,难以及时地了解国内市场上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当不能及时应对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时,就只能机械式的来适应市场。只有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企业),才能使他们能够对信息及时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加之由于信息的收集工作比较困难这样很难预测出未来的市场的需求,从而丧失一些重要的商业机会。

(2)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使物流成本上升。景德镇很多茶农甚至加工企业都简单地认为运输费用就是物流成本。景德镇茶产业对茶叶物流投入不够重视,仅仅是一些物流装备上的投入,很少在物流过程中通过资金投入和购买设备建厂房来进行生产加工,没能形成增值。景德镇物流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很难满足茶叶物流应有的要求,导致茶叶在物流环节上损耗很大。那些茶农、茶叶加工者等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信息、收集和传送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较高。这些都是在增加茶叶的物流成本。

四、景德镇茶叶产业链的优化措施

(一)提升景德镇茶叶产业链各环节在价值链中的增值能力

(1)提升茶叶种植环节的价值。茶叶的种植是保障茶叶品质的关键环节,所以在种植环节:1)研发茶叶种植技术。将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应用到产业的种植上,充分提高茶叶的内在品质。2)注重茶叶鲜叶的内在质量。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强鲜叶产品的质量管理,从源头上保证景德镇茶叶的高质量,为提高市场知名度,为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奠定基础。3)优化茶叶种植品种,加大优质品种的种植比例。

(2)提升茶产品研发和营销力度增加茶产品价值。景德镇茶叶质量上乘,但由于知名度低,其市场价格偏低。所以应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打造高端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充分运用多种媒介扩大其知名度,如瓷博会,互联网等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丰富茶叶功能,为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附加值。

(二)建立现代信息系统,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

景德镇信息闭塞,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很难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建立各个地区市场信息联网现代系统,其次企业应投入人力和物力构建网络、数据库和服务等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内外联动是企业及时有效地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社区管理现状的调查 下一篇: 安全防范的基本要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