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3 16:27:23

风险管理研究

风险管理研究篇(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088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改变了项目管理模式,而项目管理需要综合管理。项目管理是指“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项目管理要让其管理的项目得到高效率的指导计划,并且还要使其得到正确地指导与有序地组织。其目的是让整个项目在全程中相互协调,并得到最有效地控制管理。本文所说的科研项目管理指的是项目管理中一种特殊范畴。它有其自身的领域范围,有其独特的评价标准,并且和普通的项目管理相比,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本文就科研项目管理自身的特点,分析讨论其成功标准和风险。

1 科研项目管理自身所具备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项目管理基本可分为9个管理领域。其主体领域分别是质量管理、费用管理、范围管理和时间管理。有4个辅助领域,分别为: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还有一项负责综合管理――整体管理,也叫计划管理。而科研项目管理是这些管理项目中的一种,这种管理方法是以科研项目为主的。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对科研项目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和控制,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把各部分有序分工,做到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利用资源,使资金和人才得到合理分配。

1.1 创新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除了包含这些基本的管理性质之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强调创新,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即把简单的顺序逻辑排列组合开来,形成一种新的方案。科研项目创新管理应用各种措施方案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在这样的氛围下,使创新管理在复杂的系统中得到有效利用。另外,对管理本身来说,它也是一种创新,即寻求最有效的、成功的管理方式。

1.2 风险管理

科研项目具有创新性,因而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许多风险。有些不确定性因素可用灰色系统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还可用概率论或模糊数学的方法,科研项目可根据这些理论来分析。在管理时,第一时间对风险进行评估处理是非常重要的,预算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对风险采用有效监控手段,以最少的成本完成科研项目规定的总目标。

2 科研项目管理的成功标准

如今项目的质量、时间、成本只是部分重要的限制条件,而不是评价标准,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利益的满足才是项目中令人关注的焦点。项目管理专家罗伯特指出,在项目后的验收中,实现了商业价值就可以说项目取得成功。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会使研究结果更准确。科研项目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 时间安排

科研项目有严格的时间规定,项目工程中的每个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目标,每个项目都有各自的时间安排,科研项目引进项目管理的方法,各个部分分工明确,时间规划和任务分配都得到了合理安排和管理,使得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

2.2 费用和利益

一个成功的科研项目应该是最小的费用支出和最大的利润获取。超出了科研费用往往只能被搁置,由此,费用管理显得相当重要。费用管理指的是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评估和计划管理。对成本进行监控,保证费用在项目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费用管理与控制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都要进行,它是科研项目取得成功的基本要求。

2.3 创新性

科研项目需要创新,这是它的一大特色,没有创新也就不能称其为科研项目,创新越大胆,它的成功性就越高,科研项目在自身项目开始时就要追求最先进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技术创新是科研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科研项目管理的风险分析

3.1 科研项目自身的风险

风险由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两部分组成,静态风险就是经济正常运行下的风险;而动态风险就是由于社会经济变动而导致的风险。风险因素主要有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两大类别,管理风险指在管理科研项目上管理技能不够完善而存在的风险,科研项目中的信息搜集的程度越高,管理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因此,风险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搜集大量信息。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更强,且风险程度更高。当科研项目达到另一个新阶段,系统比之前更加复杂多变,技术上的风险就进一步加大,因此,技术风险比管理风险更有难度。

3.2 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

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不能简单量化和系统化内容,风险管理大致分为3部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计划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就是辨别风险事件自身属性,科研项目的风险评估就是分析以往数据,项目组人员自行裁断其风险值,这种量化分析了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便于应对。风险识别指找出潜在风险事件以防以外发生,在科研项目中,可对比其他科研项目进行分析,查找资料,其目的是找到造成科研项目失败的真正原因,以免重复犯错。风险应对计划的相关内容是做出风险的相应解决方案,这种应对方案是以项目成功为前提的,被作为系统标准来处理所遇到的风险事件。

主要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研究篇(2)

1.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的意义

对于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研究,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开展的比较早,研究也比较深入。而我国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管理理论相比西方国家而言还要落后很多。目前,从我国现有的造价管理理论的学术杂志中可以看到,涉及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章就非常少,实际上从目前来看,在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上我国基本上还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在进一步学习和吸收国际现有的的成果上,要进一步结合我们的国情去研究我国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的方法。

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的在建项目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要想很好的完成建设项目,就必须进行项目的风险管理。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虽然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也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与工程造价的管理与风险管理的结合却存在这许多空白点,也有待开发和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入,大量的国家投资项目及各种各样的企业投资项目正在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对这些项目进行管理,急需对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性有着比较准确的预测和估计,以便全面提高投资工程的经济效益。

2.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的策略

2.1完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控制环境

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管理的控制环境直接影响着项目组成员的控制意识和可控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控制环境的因素有许多方面,而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管理成员的素质,尤其是造价工程师的素质。管理者的素质在项目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对项目风险性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有了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会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同时还可以为企业节约更多成本。因此,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利于完善项目内部控制环境。

2.2对工程项目造价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在工程项目中,良好的风险评估有利于提高整个项目内部控制效果。如果对整个项目造价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那么在项目开工前,管理人员就会对影响项目造价的关键因素做充分的准备,因此就能够对整个项目尽可能的采用有利的措施来化解已知的造价风险。例如,在某个招标过程中,投标方在投标前就已充分分析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对可能减少工程量的项目报低价,而对可能增加工程量的项目报高价,这样在工程决算时,增加的工程款将大大超过减少的款项,承包商也因此会获得可观的利润。工程项目造价在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一般要经历风险辨别、分析、管理、控制等过程。但特别要注意的是,当工程项目在建设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风险管理。

2.3为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评估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整个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是为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而对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会出现在整个项目组织内的各个职能部门。工程项目应该按照业务的流程设立控制活动,并对重要的业务环节制订详细的控制措施。

2.4加强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

如果各组织成员要顺利的开展工作,就必须要做到及时准确的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将自己所掌握的优质信息反馈给其他成员。项目信息系统是整个项目控制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项目管理人员能够正确地使用信息系统,那么该项目将有可能大大的降低成本,因此,加强信息沟通体系的建设对整个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认真的执行且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加强项目的内部监督。通过上述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内容研究,对于提高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水平,丰富管理措施及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风险管理研究篇(3)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

风险管理研究篇(4)

虽然金融市场多标度分形的理论研究,能分析出金融资产价格在不同时间纬度上的波动信息,为探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提供一个新的方式。但是当前很多研究仅限于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多标度分形特征的检验,还没能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分析中找出实际可操作的金融管理决策信息。本文提出了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利用多标度分形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全新的风险管理研究模式。

一、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现代的投资理论最关注的是收益的提高和风险的控制,非常重视对风险进行控制,而投资组合理论恰恰是控制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核心思想就是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今年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金融市场并不是随机游走的,市场价格也并非随机、独立、不可预测的,颠覆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人们开始研究新的理论来解释有效市场假说无法解释的现象,分形市场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多标度分形理论

(一)分形的由来

分形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分形之父”法国著名数学家MandeIbrot提出的,他在《Science》上发表《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这一论文的出现标志着分形理论的开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MandeIbrot发表新著将分形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合理的解释了一些VaR无法解释的现象,给予了分形新的活力和应用方向,先进分形几何以及广泛应用于金融、工程等领域。

(二)分形市场理论

分形市场理论是分形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由于在现实的金融市场存在着许多VaR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P/E效应,BTM效应等,分形市场理论是VaR与实际金融市场不相符而产生的新理论。分形市场假说认为:金融市场是由众多大小不一的投资者共同组成的,不同投资者因为接触到的信息不同,对于信息的理解不一样,从而对于信息的处理上也大不相同,投资者存在着一些非理性行为,因此分形理论更加贴合市场实际。

(三)多标度分形理论的发展

多标度分形理论是随着单分形理论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理论,借助统计学思维,研究概率的分布规律,可以说多重分形是由分形结构上定义的多个单标度组成的无限集合,表现出不同区域质量分布的标度性质。传统的单分型理论仅仅只能表明资产价格变化的宏观规律,无法对局部进行细致的描绘。多标度分形理论用一个普函数表现各个时间标度的特征,从局部细节出发最终研究整体变化,不仅能分析出市场稳定模式下的投资风险,还能对市场出现剧烈变化时候的风险进行评估,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目前多标度分形理论在市场中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检验市场是否存在多标度分形特征,并将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分析出来,第二是利用多标度分形理论建立金融投资数据模型,用来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管理。2014年,相关研究者利用MF-DXA和主成分析法,对中国与美国股市收盘价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和美国股市的相关性存在着明显的多标度分形特征,该研究表明金融市场的多重分形特征是普遍存在的。多标度分形特征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由各个时间序列的不同分布形态产生的,这种情况下即使随机打乱序列也不能消除多重分形性;其次,是由于不同波动之间的相关性产生的,这时的随机打乱序列能消除多重分形性。目前在理论与实践各个方面,成功将多标度分形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分析的成果还不是很多,多标度分形理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基于多标度分形理论的风险测度指标

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波动性。金融风险指投资者收益的不稳定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由多个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化所产生的风险;信用风险,指由于违约而导致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由于资金流动性降低而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由于交易系统不健全、管理水平不够或其他人为原因而导致资金损失的风险。

(一)风险相对测度法

风险相对测度法是对市场因素变化与资产收益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通过测量得到的结论可以判断资产收益的波动情况。这种测量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资产价值作用于市场因子的敏感性,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方法应用于实际测量市场风险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方面,只能检测出相应的损失比例,不能测量出损失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这种方法非常依赖测度对象,比如Beta只能应用在股票类资产的测定上,久期、凸性适合债券类资产,这种方法很难测量出一些资产组合的风险;最后,对于假设条件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在计算资产组合Gamma值时,需要假定波动率和无风险率为常数,但是实际这两个值并不是常数,测量的结果并不准确。

(二)风险绝对测度法

风险管理研究篇(5)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2-0153-03

1 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

1.1 决策阶段的风险因素

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调查、投资机会分析、可行性研究的质量、承发包模式的选择等方面。包括对项目技术评价不当、对施工承发包模式选择不当。这些问题都会给建筑项目带来风险,影响建筑项目的顺利实施。

1.2 决策阶段的风险控制和管理

项目决策阶段是整个项目实施的关键阶段,决策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功能、质量以及投资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此阶段应充分估计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此阶段风险管理重点应该放在选择一个信誉度比较高、相关经验比较丰富、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一般业主单位都没有足够的相关专业人员,要委托咨询机构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全面分析评价项目风险及项目的可行性。业主的任务就是考察了解咨询机构的信誉、相关经验、参与人员的素质等咨询机构的详细情况,通过组织招标选择合适的咨询机构来完成高质量的项目可行性研究,以使项目决策更加科学

合理。

2 勘察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

2.1 勘察设计阶段的风险因素

勘察设计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勘察设计人员素质、地质勘察质量、设计依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设计监督检查、设计招投标质量等。

2.2 勘察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在勘察设计阶段不确定因素较多,如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建筑与结构方案的选择、建筑材料的选择、性能标准的确定、规范的采用等设计内容对建筑项目的工期、质量和投资都有直接影响,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必须加以控制和管理。

第一,选择一个好的勘察设计机构至关重要,通过勘察设计招标或设计竞赛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勘察设计机构完成设计工作。招标前要做好投标单位的资质审查、实力、信誉综合考察工作,坚决把不符合条件的低水平的勘察设计单位排除在外。第二,设计任务书或设计委托书要详实、科学、合理,要有专人负责落实,经过实地勘察,专家论证,对待建筑项目的环境、地质资料及日后的使用情况、装修标准等提出具体的明确要求。第三,要对各勘察设计单位的多种勘察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多方论证,选择最优方案。第四,业主要全过程参与监督勘察设计。由于长期以来勘察设计阶段的监督控制一直被忽视,一方面勘察成果、设计图纸质量得不到保证,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造成工程质量低下;另一方面,不合理的设计影响项目的使用功能,功能剩余或不足,造成投资增大或运行成本增高。

3 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

3.1 施工前期准备阶段的风险管理

3.1.1 施工前期准备阶段的风险因素:施工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施工招标、主要材料设备招标、合同签订、有关手续报批等。该阶段风险主要来源于招标机构的素质、合同条款的严谨性和完整性、承发包模式的选择、有关主管部门的协调及有关政策法规的调整等。建筑项目招标一般由招标机构。招标机构人员素质不高,有些甚至在活动中缺乏诚信,编制的招标文件存在内容不全,主要合同条款模糊不清,评标方法不合理、不符合实际情况;投标单位的资质不符、弄虚作假、不讲诚信、串通投标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施工队伍的正确选择,给建筑项目施工带来风险。合同签订风险主要表现在合同文件的规定不严谨、不完整、不规范,条款有遗漏,表达模糊,甚至错误。合同类型选择不当、承发包模式选择不合适等都会给合同管理带来难度和风险。一个建筑项目的审批往往要经过多个主管部门,任何一个部门对项目的错误批示和指令或拖延变化都会给项目带来风险。

3.1.2 施工前期准备阶段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在施工准备阶段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做到提前预防和控制,以免在施工中发生。项目施工招标中,要对拟参与招标的单位进行考察,选择一个信誉好、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招标机构进行招标,并对招标文件的编制及整个招标过程进行跟踪监督。施工合同签订过程中,要咨询相关专业人员的意见,对容易出现风险的条款特别是涉及建筑项目的质量、投资、工期的条款,如计价方式、付款方式、质量保证、工期要求、材料设备价格、人工费调整、变更调整、索赔处理等问题,进行逐条逐句的分析制定,并制约和监督施工方严格按合同执行。建筑项目报批过程中,要主动协调好与有关主管部门的关系,争取得到它们的支持,使建筑项目的各种手续得到及时批复。

3.2 施工中的风险管理

3.2.1 施工中的风险因素:施工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施工人员、监理人员、业主管理人员素质,施工工艺的科学性、合理性,施工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资金供应,原材料设备供应,合同管理,通货膨胀,自然条件和不可抗力以及政策、法律等方面。主要包括:洪水、地震、火灾、台风、雷电等不可抗力,恶劣的气候条件对施工的影响,造价、索赔管理不力产生合同纠纷以及参加项目建设人员的能力、效率、责任心、品德等因素都构成在建筑项目施工中的风险。

3.2.2 施工中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施工中的风险错综复杂,涉及方方面面,既有技术方面的风险,也有非技术方面的风险,在施工实践中,要加以识别、分析和预测,进行控制和管理,达到消除或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的目的。

人员方面的问题,要加强人员管理,提高素质教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责任心,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定期召开例会、协调会,互通情况,发现风险苗头,立即采取措施,使风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查,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特殊专业工程的处理、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采用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进行论证,保证施工图纸符合实地情况,对不合理、不科学的施工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确保施工方案和工艺、设备科学、合理、先进、适用;对于原材料、设备供应的风险,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建筑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设备通过公开招标或竞标的办法进行采购订货,达到及时准确到位,质优价廉;对于通货膨胀的风险,要提前进行预测,通过识别,确实存在通胀压力的话,要通过提前订货、预付款或其他方式来转移风险;资金供应方面的风险也是风险控制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资金没有落实到位或需要贷款部分的资金供应,要提前与贷款银行、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协议,包括贷款期限、时间、规模、利率以及贷款和利息的偿还方式都要明确,并有备选方案,确保所需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到位;合同风险管理要坚持按合同办事,正确行使合同赋予的权利,尽量减少施工中的变更,变更是增大风险的重要因素,容易发生索赔事件。当变更不可避免时,要签订新的变更协议、备忘录或下达变更指令等,尽量避免或减少索赔事件发生。一旦索赔事件发生,要保存证据,争取主动,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同时要行使好反索赔的权利,施工方、监理方、供货方如有违约行为或不合理的索赔要求,要坚决进行反索赔。

4 运行阶段的风险管理

4.1 运行阶段的风险因素

运行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城市规划、经营决策、市场波动、流动资金供应、技术进步、产品竞争力等,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调整、行业政策的变化、城市规划布局调整、社会保障、材料、能源供应、安全、维护、保养、资产闲置、污染、健康损害等因素以及运行期末的报废处理或再生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粉尘和噪声等对环境的污染风险等。

4.2 运行阶段的风险控制和管理

组织专门人员认真研究讨论所在国有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项目所在地城市规划及动向,如有变化,预测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早做出恰当安排;对经营决策和市场波动方面的风险,要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对本项目原材料供需状况、价格状况以及生产的产品市场供应状况、需求状况、价格状况,竞争力状况开展经常性的调研工作,预测存在的风险,及时调整生产和营销策略;对于流动资金供应风险的控制要加强流动资金需求量的预测,优化库存结构,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提前签订流动资金贷款协议;对于技术方面的风险,要加快技术进步,不断研究开发出适应市场竞争力要求的新产品或替代产品。运行期末的报废处理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研究报废处理办法,尽量提高循环再生利用程度,减少环境污染等。

5 结语

建筑项目风险管理就是针对项目的不同阶段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通过各种风险控制手段、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以避免项目风险的发生或在风险发生时使损失量降低到最低限度,来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获得项目的预期收益。

参考文献

[1] 夏飞,刘鑫.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研究[J].财贸经济,2006,(8).

[2] 王作功,贾元华,王海星,高咏玲.基于模糊综合模

风险管理研究篇(6)

我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大约开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自90 年代开始我国风险管理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比较典型代表作有:风险全生命周期和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理论。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学者们认为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的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规划、搜集信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反馈6个主要部分。2006 年 6 月20 日,国资委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进一步强化了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企业管理中的主要风险

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同时按照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识,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

三、企业实施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因分析

(一)解决企业面临问题的需要

(二)国家的相关规定

2005年以来,证监会、沪深证券交易所、国资委分别出台了多部法规。2008年5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个部门联合题为“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这个通知明确规定了2009年7月1日起,将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是中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这些相关规定表明中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已初步搭建,中国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各类风险事件频发

如果企业存在未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或企业的风险管理失效,将会导致企业毁灭股东价值,将会出现客户流失、信誉丧失、合作伙伴丢失、营业中断或直接破产风险。

四、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一般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企业政策、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监控。企业实施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监控阶段。企业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过程,协调运用各种科学有效方法措施对风险进行管控,随时监控企业运行管理状况和风险动态,全面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可能损失。

五、企业应对风险管理的策略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参与的程度。同时领导层要做出表率,这样可既以推动员工参于风险建设的积极性,也为企业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给予充分的指导支持。

(一)全面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的灵魂和核心,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的全员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使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把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1、培育全员风险管理文化,应建立岗前风险管理培训体制,加强员工素质教育和培训,通过业务轮训、普法教育、在职自学等形式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制度等核心内容进行培训。

2、培育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关键要在日常具体工作中体现出来。必须要做到工作有明确标准、业务有系统流程、操作有详细手册、过程有动态监控和事后有严格考核,让风险管理入脑入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3、应当同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并建立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

4、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应把风险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分支,与廉洁文化、站所文化、安全文化共同策划、共同组织、共同实施,以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完整性。领导班子要重视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主管领导负责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日常工作,部门负责人要在培育风险文化中起到表率带头作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还应大力加强员工法律知识素质教育,形成人人讲诚信、依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精心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一般应由软机制和硬机制两个部分组成。软机制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文化和危机意识上,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有助于风险的预警和应对。硬机制主要指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应急的机制、人力资源配置、财力资源配备和启动程序等。

1、要建立风险预警的监测系统,确保企业内部信息畅通无阻,确保信息的及时反馈,确保企业各职能部门人员岗位责任清晰、权责明确,防止管理人员对危及企业的内外部信息置若罔闻、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现象发生,引导各级管理人员树立强烈的风险理念和危机意识。

2、要应用科学手段,如情景分析、数据对比、风险案例研究等方法尽可能量化风险预警指标,确定企业的预警指标上限。

3、要根据企业常见的战略、市场、财务、运营、法律等五类风险,分析导致风险出现的主要因素,及时对主要因素的内外部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传递。

4、要以重大风险、事件和决策、重要业务流程为关注核心,对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关键控制活动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测,重点采用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测试和穿行测试等方式方法对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问题持续改进。

5、内部审计、纪检监察和企业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包括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内的各相关部门和业务单元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考评,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6、要深入研究国内外企业特别是同行单位的兴衰案例,从国内外企业的成长和衰落过程中吸取教训,借鉴经验,并获取风险爆发征兆、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处置方案等有效信息。

(三)科学采用风险管理方法

如何防范风险,有效利用机会风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现代风险管理方法有很多,比如:风险坐标图、蒙特卡罗方法、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压力测试、五因子法、风险解构识别法、事故树法、因子识别法等。重点如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压力测试两种方法。

(四)合理规避风险管理中的误区

国资委2006年6月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法规,很多企业根据要求开始在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但是管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对风险管理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使得风险管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1、存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两者关系认识混淆的现象。有些管理者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同起来,产生了内部控制可保证企业成功并使其财务报告绝对合法,内部控制可以防止企业决策的失误,建立了内部控制就等同于实施了科学管理等。产生以上混淆现象主要在于没有将内部控制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本质性要求。

2、重视内部控制设计而不注重其执行的效果。公司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设计内部控制上,设计了很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而在如何保证制度实施层面,则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管理实际中具体控制活动和监督等方面存在各种不足,很难保证已设计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得到较好执行。如果企业用空的制度来实施管理,企业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管理风险,反而得不偿失。

3、过分关注内部控制细节而忽视了企业风险管理。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所有细小、微不足道的控制上,如某些企业请销假的规定长达数十页,极其繁琐,表面上控制得很好,但浪费了许多管理资源,还会忽视企业重大风险。

4、风险管理没有全面推广。风险监控不光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职能部门也应参与管理实施,风险管理部门应将风险评估分析结果传达至相关业务部门以确保风险得到合理管控。有些企业职能部门把风险管理跟日常业务工作分离开来搞“两张皮”,片面的认为风险管理就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而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配合完成分配下来的额外工作。这是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片面认识,而带来的就是各级人员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消极怠工。然而,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应该是一项长期、系统并融合在各项企业管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级管理人员要认识到风险评估、分析、有效应对都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全面参与,才能使得风险管理工作全面有效实施。

风险管理研究篇(7)

中图分类号: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项目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

建设项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一项风险较大的活动。工程风险管理是依据项目所处的风险环境和预先设定的目标,对风险从认识、分析至采取防范处理措施等一系列工作的过程,以合理的成本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关于工程风险管理基本原理的提法各不相同,但主要内容包括了风险的识别、估计、评价、应对和监控,主要任务是将风险减至可以接受的程度,并进行合理的风险责任分配,是一个循环动态的过程。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运用各种方法对项目的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和识别。风险估计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后果大小,以及出现时间和影响范围的确认。风险评价对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并对风险进行重要性排序,评价工程总体风险。风险应对是制定应对策略和技术手段的过程。风险监控指监测并记录工程项目的各种风险状态,并监视残余风险和识别新风险,保证项目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

二、我国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手段落后。我国的建设项目管理发展时间短,基础不牢,项目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没有把其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在建设项目中资金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决策者更难以“挤出”风险管理费用,从而忽略项目风险。另外,一些承包商因急需找到任务,承揽了自己技术能力不及的项目,不能及时解决各类技术问题,项目落实后,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处理项目风险的手段单一而落后,对项目潜在的风险缺乏前瞻性的推断,大多以凭直觉、经验的态度来对待风险,仅通过定性的分析,避免定量的分析。以致于那些科学定量分析难度大、专业化程度高、费用高的项目被以简单的风险处理手段而敷衍,最后被风险吞噬,导致项目以失败而告终,严重影响到了建设项目风险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

2、风险管理责任机制不健全。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类型的管理都需要健全的体制来规范,必要的责任人员来执行,合理的规章制度来遵守。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各个项目运作主体在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积极参与,且在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风险管理效应,从而构建规范有效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与操作规范。然而国内多数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一个自始至终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组织,“项目上马建班子,项目完工散摊子”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在项目的组织结构上未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和与相应的职能,缺乏专职人员来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加之建设项目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特殊性,如参与主体多、利益牵涉广、责权利定义模糊等等,出了事故相互推托,使得化解、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求更高,增加了项目的运行风险。

3、风险管理信息监测体系不完善。建设项目风险主要是由于不确定性事件造成的,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存在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加之信息的不完备使得人们无法充分认识到一个项目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从信息学角度来看,信息的不完备性是绝对的,而信息的完备性是相对的,信息传递和获取的滞后性是造成这一客观规律的根本原因。风险存在于建设项目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部门,要想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风险的发生,就必须在项目生命期内将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观念、措施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环节中去,建立起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预警系统。然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对经验的积累与数据的分析,未能建立一个全面有效、通畅的信息监测体系。当风险到来时,由于缺乏全面的、可靠的数据支持,各部门信息传递的脱节,以致于不能及时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经常凭经验临时决策来处理风险,管理成效低。

4、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制度依据尚不完善。我国已经出台了有关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由于缺乏针对工程建设的具体规定,在实践操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在新修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虽增设了有关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的条款,但其覆盖范围有限且属于推荐性,没有法律强制力。《保险法》中虽然规定了工程保险的相关条款,但却没有针对工程建设的具体法律,缺乏实际操作性。因此,相关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完善。

三、完善建设项目风险体系的有效途径

1、完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适应有关工程建设方面的风险管理。《担保法》虽然有担保业务的相关规定,但缺乏针对工程建设方面的具体规定。目前,工程保险发挥了一定的风险保障作用,但缺乏对建设工程各方参与保险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今后的有关立法中,需考虑有关工程担保、工程保险的内容,在有关合同示范文本中制定相关条款,以及研究制定各种相关的系列合同示范文本,以利于工程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2、培育发展工程担保市场,积极发展工程风险管理中介机构。工程担保是风险转移的重要手段,并能够强化建筑市场的守信机制,有助于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除了现行的银行担保外,还应当积极发展其他具备条件的机构担当担保人,发展承包商之间的同业担保。对于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也应允许开展担保业务。工程担保公司的设立,国家应尽快制定审批要求,确定业务范围,规范运作,并进行有效监督,形成竞争机制。

目前,我国缺乏专门的建设工程保险经纪人、保险人和风险管理咨询公司,应积极引导、扶持工程风险管理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3、适当采用强制性措施加快风险管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当前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应强调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促进风险管理观念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推广。如在大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增加风险管理报告的要求;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需包含风险管理的内容、拟定相应的制度。另外,应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明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有了充分的自,为了回避风险较少损失,必然会积极运用科学与灵活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

4、加强与建筑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对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视。目前,我国的相关行业协会对于风险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涉及的很少。有关行业应发挥其优势,组织相关机构进行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提供咨询服务与培训,加强国内外信息交流,尽快建设我国风险管理信息中心,为项目风险管理提供服务。

5、建立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企业首先要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企业内部应注重相关资料和经验的积累、分析,掌握不同工程项目的风险规律,并进行记录归档,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资料库,为今后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承包商应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做好风险识别阶段的工作,以便运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程项目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需要项目管理者对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视和加强。虽然国内项目风险管理近些年得到了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改进,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以促进我国在项目风险管理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研究篇(8)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个人认为,在现今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模式下,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一定的优化,能够增强高校的实力,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同时也是避免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有效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更是有着重大效益。分析高校财务风险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和特点,对于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来说更是必然的要求。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界定

高校财务风险,指的是在高校的各种财务活动中,由于很多不明确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财务支出和收入与预期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偏离,最终导致高校财务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界定,有利于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并且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界定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

1.负债方面的风险。负债风险是最显著的风险,也是最常见的风险,从高校财务受到各个方面广泛关注开始,很多研究人员都将高校财务风险看做为负债风险,这样做能够比较实在地反映国内高校财务风险。但是这样定义高校财务风险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这并不代表高校的全部风险。其他不确定因素也会导致高校财务损失,若将财务风险定义为负债风险,则忽略了其他不利因素,不利于全面认识高校财务风险。

2.不确定方面的风险。不确定因素同样会带给高校财务风险,形成不确定性的财务损失,它包括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作用。这些因素虽然不确定,但这都是在客观存在的,如高校管理者对高校财务状况的预计错误,环境改生变化,造成了不能承受的损失,甚至影响其生存,这种损失是可以计量的。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

概括起来说,高校财务风险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负债风险,第二是经营管理风险,第三是投资风险。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一些高校的外债已经高至二十亿元,如加上内债,这一金额更高,高额外债增加了高校财务成本,已经超过了高校的承受范围。有许多高校由于投资和经营管理不善,已经遭受到了比较严重的财务损失,甚至达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现状分析,从负债风险、校办企业连带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等方面入手,我们得知:

1.高负债的风险。由于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为保持各个方面正常运行,还要额外为新校区建设和管理找银行进行贷款,或借用专项资金形成的内债,而这也只是暂时解决了问题,严重的问题依然存在着,如高校银行贷款的到期还本付息问题,专项资金使用问题。有数据显示,江苏地区有一百一十五所高校外债债已经达到了二至八亿元,如加上内债,负债额与更大,这已经远远超出了高校所能承受的负债范围。

2.高校经营管理风险。在改革开放之后,高校迎来发展的积极有利的一面,同时还得面对其带来的困难。改革开放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了大众教育,但是办学经费短缺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特别是地方高校更是如此。此时高校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就会逐渐变成制约高校发展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对教育经费的使用并没有赋予应有的重视,财务管理只是作为高校的一种服务职能,对已存在的资产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充分地利用,从而导致资源浪费,财务压力加大。

3.投资失误风险。投资本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外投资,二是校内投资。由于高校经营观念淡薄,对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有限,导致对外投资管理混乱,知识产权流失等现象普遍存在,使得高校财务风险危机较为严重。在校内投资方面,一些基本建设项目论证不充分,规划不科学,设备重复购置现象也同样比较严重,导致大量资金的浪费,加重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特点

高校财务风险接近于广义上的企业财务风险概念,除了企业财务风险的一般特性外,也有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有:

1.潜伏性。由于高校本身是处于卖方市场,高等教育相对来说处于供不应求状况下。一些比如教学质量、科研水平、设施改善等的运营质量的下降带来的财务风险短期内难以显现。

2.难评价。高校属于二类事业单位,提供的是高等教育带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没有实行成本管理和核算,评价财务实力和财务风险普遍用支付能力取代盈利能力,难以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价。

3.隐蔽性。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不能有效地执行成本、收入的配比原则,事实的负债隐藏在会计报表外不能完全披露出来,这种隐性负债很容易造成财务危机。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迅速发展。但是其中产生的财务风险不容轻视。高校的财务风险一旦发生,不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产生深层次的社会危害。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已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应完善高校内控制度,从制度上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调整发展思路,改变规模扩张式发展路线,走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和思想准备。总而言之,要防止高校财务风险的爆发,保障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冼永光.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及运用[J].企业经济,2011(03).

[2]贾蕊.高校贷款风险生成机理及其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3]孙运珍.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浅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0(01).

风险管理研究篇(9)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化经营已经成为各国银行业占据国际市场份额的手段,网络银行应运而生。网络银行,是银行的一个虚拟平台,主要是通过IT技术来拓展银行业务,同时,网络银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新型现代化银行服务。但是,网络银行所固有的虚拟化的特征,逐渐显露出其潜在的风险,我国传统的银行业管理受到了挑战。倘若银行无法及时地控制风险,我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影响。因此,做好网络银行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是当前银行业的首要问题。

2 网络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网络银行业务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制度

网络银行属于新兴事物,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

2.2 网络银行的经营和管理体系不健全

网络银行自身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可供借鉴,只能靠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完善。

2.3 网络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风险往往就在内控制度的薄弱处产生。

2.4 现存监管模式无法适应网络银行发展

网络银行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去洞察到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将其规避掉,而目前的监管模式显然无法适应。

3 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

3.1 政府层面的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

3.1.1 大力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方面,我国起步较晚,信息技术相对还比较落后,我国网络银行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这对我国的网络银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让银行风险减少到最小,我国应该发展本国自主研究的计算机系统,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

3.1.2 健全网络银行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因而远远跟不上网络银行的发展要求。对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优良经验,不断完善与之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另外,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制裁失信行为,通过法律规范信用行为。同时建立一套统一的信用评级体系,统一规范,统一监督管理,促进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

3.1.3 加强国内外网络银行风险控制的协调与合作

国内方面,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机构主要是:人民银行、银监会,各机构之间需要不断交流,取长补短,切实提高网络银行的管理水平。

国际方面,网络银行依靠IT技术为国内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可以为国外客户服务,但同时增加了网络银行的跨境风险,所以更有必要加强与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之间的密切合作,以便建立起全球监管体系。我国应积极参与到国际跨境活动的管理工作中,研讨如何统一规范和管理网络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境业务活动。

3.2 行业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

3.2.1 及时调整和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观念

随着网络银行的迅猛发展,金融服务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以后的金融业务越来越倾向于综合化,从而向客户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3.2.2 完善网络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和完善网络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对银行的监督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3 企业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

对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透彻的研究,强化内部监察,防卫违规行为及法律风险。同时要对日常安全加强管理,在日常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严格办事,树立银行的良好形象。开展全员培训,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顺应时展的高素质队伍。

3.4 社会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

参与网络银行监管的有专业性强、拥有各方面专业人才的信息科技、安全管理、公安部门、电信部门等行业。只有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聚合到一起,网络银行才能规避掉可能出现的风险,顺应时展的潮流,健康而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研究篇(10)

一、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风险”一词在字典中的释义是“危险或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PMBOK将风险定义为“一种不确定性的事件或条件,其一旦发生,则必将对项目目标之一或更多——时间,成本,范围或质量——造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1]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制定的PMBOK则把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定量分析、风险应对设计和风险监视控制六个部分[2]。对于ERP项目实施的风险管理而言,我们也将这几方面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二、ERP项目的风险管理

对ERP项目进行风险管理,主要是依托项目本身目标,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对项目实施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在这方面,我们希望实现下列风险管理目标:1.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其中包括设计、采购、实施、测试、上线、试运行的顺利进行;2.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同时,工程进度不延误;3.风险管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4.在项目启动等里程碑阶段,召开项目风险管理会议,识别项目风险、评价项目风险管理效果,并实时监控风险控制和风险发展情况;5.定期提交项目风险状态报告;6.为项目组提供里程碑等决策依据。

任何ERP项目实施初期,都面临项目团队组建问题,如果我们要进行风险管理,则还应拟定项目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并明确组织内各角色职责。一般来说这个团队不会独立于项目团队之外组建,均是在项目团队中增加一些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专家)或为人员明确相关风险管理职责、角色(项目经理风险管理职责)。团队组建后,我就来谈谈项目实施中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

(一)ERP项目的风险识别

作为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步,首先需要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在具体执行项目风险识别工作中,主要应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头脑风暴法;2.德尔菲法;3.检查表法;4.流程图法;5.SWOT;6.6Ws框架等等。

在ERP项目中,我们多采用了头脑风暴法和检查表法。选用这两种方法的原因,是他们作为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头脑风暴法是开放式的识别方法,而检查表法是根据历史风险管理经验的逐条检查的封闭式方法。两者结合使用,可以更充分的进行风险识别。由于头脑风暴法是开放式讨论形成结论的方法,因此,一定要重点考虑参会人员专业能力、业务知识、及专业背景经验构成来保证讨论效果。根据我们以往项目举个例子:业主方项目经理2人、承包商项目经理1人、业主方ERP系统专家2人、承包商ERP管理技术专家2人、业主方业务及流程专家2人。

在头脑风暴法识别项目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和应用部分对应的检查表工具开展风险识别工作,形成我们的风险识别列表,同时作为下一步风险评估的对象。

(二)ERP项目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预测和识别项目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对收集的大量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运用现代计算和分析评估技术,估测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基于风险识别列表中的风险条目,对项目风险的这种定性、定量分析和描述,是对项目风险预测和识别的深化,为管理项目风险奠定了基础。

一般来说,我们先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初步风险评估:1.设计风险;2.实施风险;3.进度风险;4.管理风险;5.人力资源风险;6.费用风险。根据这6方面对风险项目进行评估后,可以将这些方面的影响程度结合发生概率形成风险优先列表。

风险评价一般会将风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进行评价。定性评价在相应领域有很多方法,比如: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而定量评价虽然也会存在一定主观性,但一定要有相应的标准或规范作为依据,并将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风险影响程度进行量化。ERP实施项目定量分析过程是:选取客观、标准的规范文档作为依据-〉量化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通过专家定量打分得出定量评价结果。

(三)ERP项目的风险应对及监控

风险应对是根据项目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综合考虑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对项目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较为普遍应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有以下六种,每一种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实施风险应对时应综合考虑采取一种或几种策略:1.减轻风险;2.预防风险;3.回避风险;4.转移风险;5.自留风险;6.后备措施。对ERP项目风险管理而言,我们一般将这几种策略结合在“风险评估”章节提到的6大风险类型,形成风险策略矩阵,来规划各类风险的应对方式和大体方向。进而在之前阶段评估出的细化风险项目的基础上,逐条制定应对方案,形成风险应对措施列表,进行具体的风险应对控制工作。

风险监控的普遍方法是:1.审核检查;2.项目风险报告;3.风险预警;在ERP项目中,我们也需要拟定相应机制进行落实。一般常用到有风险监控决策机制,问题处置机制,变更请求控制,风险再评估与风险应对计划修订,风险处置应急机制等。

三、结尾

项目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研究领域,从出现到成熟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且在各个风险管理环节也已经存在着标准、全面的方法论和工具。因此做好ERP项目实施风险管理,除了需要管理层掌握好风险管理的知识和工具,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战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形成风险管理思路,合理运用方法、工具,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风险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Olga Perminova,Magnus Gustafsson,Kim Wikstr?m. Defining uncertainty in projects-a new perspective[J].Int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8,26:73-79.

上一篇: 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管理 下一篇: 高血压指导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