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建筑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3 16:27:21

特色建筑设计

特色建筑设计篇(1)

事实上,每种文化都不可能承受或完全抵制来自现代文明的冲击,我们不必为了保存一个独立的自我而去打碎镜子,当然也不能永远望着镜子止步不前,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中国当代建筑需要这种批判式的地域性精神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去实实在在地关心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轨迹,去调节人们现实的生活状态。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1)研究和创造地域建筑良性空间特色。就现实而言,我国各地区自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差异都很大,形成的建筑空间也各具特色。例如,陕北的地下窑洞空间与西南地区的吊脚楼建筑空间就有很大不同,设计师要结合各自的现实条件,争取最大限度地保留并更新创造各自良性的特色建筑空间。

(2)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环境。只有从特定的地域、文化出发,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环境,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环境与人的关系,让三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例如,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芝贝欧文化中心,受到传统的启迪,借助于现代的技术,皮亚诺从当地的文化和建筑物的性质入手,大规模地转引了当地民间技术肋架的构成方式,复苏了当地乡村“村落”的簇拥空间的原型,反映了技术、传统和自然三者之间的一种真正的和非凡的结合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3)确立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观。合理的生态观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则,对人类的居住环境进行设计,反映生态区域特征,并与自然环境共同衍进、协同发展。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一直在进行建筑的生物气候学研究,他结合东南亚的气候条件,形成一套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手法:若在高层建筑中引入绿化开敞空间,设计“两层皮”的外墙,形成复合空间或空气间层等,他是受生物气候地方主义影响而进行可持续性设计的典型代表。

特色建筑设计篇(2)

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徽州老房子多是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外墙很少开窗,因此老房子总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

我真正领略徽派建筑是在西递村。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西递村在黟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

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工艺特征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徽州古建“三绝”

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

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

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

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

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

特色建筑设计篇(3)

从地域特色设计风格研究,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因素对于城市地铁建筑设 计风格的形成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是由于自然和文化之间本 就存在着必然关联,而文化统一性的展现正是将文化与自然有机 结合,并赋予了地铁建筑以不同的文化设计底蕴。

1 地铁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

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典型的建筑标志既是城市发展的标 志,同时也是城市基本风貌与人文精神的有效象征,代表着一 个城市文明的发展进程。 基于地域特色的地铁建筑设计,既涵 盖了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同时也是对城市地域特征的一 种浓缩, 这一独立性特征能够更好地展现城市的发展面貌,凸 显文化与自然之间的适应性。

1.1 地铁建筑设计是地域文化特色的缩影

作为城市地铁建筑设计过程中重要的文化构成范畴,地域特 色的展现表现出设计师独特的创作理念,将地域文化特色浓缩于 地铁建筑设计过程之中,使得特定历史条件及地理环境之下的地 域文化特色能够被永久保留下来。 自然环境是城市文化孕育的土 壤,而针对建筑个性的呈现,地铁建筑设计中的艺术审美通过地域 特色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给人以更加直接与亲切的感觉,是人文 情感与艺术风格的有效结合。时代气息渲染之下,地铁建筑设计成 为了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典型象征, 而这一特征与人文环境中的 文化气质显然是一脉相承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革新,形成了有 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此外,地铁建筑设计作为城市地域文化沿袭的 代表,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的存 在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受到了当地文化资源的限制, 其中 深刻的地域发展痕迹也同样在地铁建筑设计中有所呈现。在《走向 新建筑》中提到,发现问题作为建筑设计的起点,而其终点位置应 当表现在对人心的一种深刻感悟。城市设计原则指导下,地铁建筑 设计的发展更加重视自身地域特色的融入, 而这也将城市文化的 特征更加完整地体现在了建筑设计过程之中。

1.2 地铁建筑设计突出了地域文化的主题

地域文化主题与地铁建筑设计之间的关联作为城市文化的窗 口与现代化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着紧密关联, 而个性化的地铁建筑 设计在彰显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使得地铁建筑成为了当地旅游的一个景点。 在不少国家中,地铁建筑设计正是以地域文化旅 游作为自身的设计主题, 凸显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的有效结 合,比如莫斯科地铁。 这一建筑设计将俄罗斯文化融入地铁设计元 素当中,使得外地游客对此连连称赞。 换言之,现代化地铁建筑设 计已经绝非仅仅表现为单处的交通和出行工具, 而是作为典型的 城市地标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 将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巧 妙融合地铁设计之中, 在突出其中文化功能的同时也将当地的民 族文化精粹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例如巴黎地铁,在百余年的发展 历程中,巴黎地铁的设计经过了千变万化的发展,如今的三百八十 个地铁站各具设计特色,极具地域特色的广告和海报设计、隧道处 的各种符号形象都成为了巴黎涂鸦文化的典型象征, 浓厚的浪漫 气息不禁让我们感慨巴黎地铁建筑设计的精妙绝伦。 地域文化主 题无论是表现为城市符号或是文字,都是文化浓缩的精品,而地铁 建筑设计正是抓住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并将这一主题文化通过建 筑载体的方式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感。

2 地域特色在地铁建筑设计中的呈现

从空间属性角度分析,地铁建筑设计与其余建筑存在着明 显的异同,这主要是由于地铁建筑设计不同于其他建筑设计在 整体风格及使用功能方面有着更加广泛的系统化特征,其中公 共运输系统的设计更是关系到地铁自身的运量、疏密以及安全 舒适等因素。 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地域特色在地铁建筑设计 中的呈现也被赋予了更加现实的设计涵义。

2.1 地域文化成为了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地域文化与地铁设计的结合方面考虑,突出其中的地域文 化并非是对传统设计风格的全盘否定,而是需要从传统风格中吸 收必要的养分来更好地投入到现代化地铁设计工作当中,突出视 觉语言和原创设计对于创新地铁建筑设计的积极影响。 作为地域 文化发展的集中呈现, 建筑设计的内涵有着其本身的发展规律, 而对于地铁建筑设计而言更是如此。 针对不同地区存在的不同地 域特色, 在地铁设计中的凝结正是将文化作为整体设计的核心, 凸显地方文化赋予地铁建筑的独特魅力。 地域痕迹在地铁建筑设 计中的呈现在国际化地铁建筑设计中最为常见,这足以说明杰出 建筑设计大师们对于地域文化元素的青睐。 巴黎地铁的设计充满 了人文化内涵,地铁设计风格中的浪漫元素通过地铁作品表达出 来。 而莫斯科地铁也有着突出的“地下宫殿”美誉,它是莫斯科工 程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将建筑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表达 得淋漓尽致。 权力美学主旨下,莫斯科地铁建筑设计采用了昂贵 的建筑石料和照明灯具,更透过艺术彩绘的方式尽显其中的皇族 气息。 可见,时代特点映衬下的地铁建筑设计更加能够凸显其中 的地域特色,成为城市建筑设计的文化象征。

2.2 地域视觉设计在地铁建筑中的出现

对于地铁建筑设计而言,其中地域视觉设计效果的呈现主要 是通过公共生活空间与公共色彩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应来得到呈 现的,因此特定的公共建筑标识能够极大地提升地铁建筑设计的 视觉呈现效果,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与精神教化作用。 自然多变 的环境因素决定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多样性,而如何凸显地铁建筑 设计中的地域特色就成为了这一时期城市建筑设计发展的主流 方向。以地域视觉设计为代表的地铁建筑设计风格在展现自身地 域特色的同时也为城市视觉形象提供了有效的传播途径。 由于地 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被称作为“metro”,因此字母 M 成为了不 少国家地铁设计的标志,比如意大利。 又或是在德国是蓝色的字 母 U,而西班牙是红色的字母 C,这些都作为地铁标志存在于国 家地域文化特色当中,并给人以极其深刻的视觉印象。

3 结束语

随着国内地铁建筑设计发展的日臻成熟,城市设计主旨与 地铁建筑设计的相互结合使得现阶段地铁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入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纵观不同城市地铁建筑设 计的风格呈现,无论是城市文化还是人文文化的渗透都使得地 铁建筑设计中的地域特色更加显著,城市发展的文化功能越发 突出。 从文化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分析,地域特色与地铁建筑设 计的相互融合已然成为现实,文化功能在突出地铁建筑设计主 题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使得建筑本身的文化涵义更加充沛,是对 城市发展历史及地域文化价值的高度浓缩。 总之,地铁建筑设 计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除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文化渗透 力之外,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也有积极影响。

特色建筑设计篇(4)

引言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国城市正逐渐从功能城市转变为文化城市。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它留存在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形成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建筑的灵魂。《北京宣言》是中国城市实行“文化城市”转型的重要力量。

随着文化城市的建设,当今中国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们会从地方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此时出现了很多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建筑作品。

尽管在文化与建筑的关系中,建筑若可以成为文化景观,但这样的景观的形成并不是通过建筑师的设计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历史的发展,文化的沉淀,逐渐保留下来,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代表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而本文要做的,不是模仿地方建筑的传统建筑特征,而是将地方文化特色灵活地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使现代建筑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一、基址概况

临洮马家窑文化产业园位于临洮县西侧,西侧是临康公路,东临电渠,北侧是规划纬四路,南侧为6班幼儿园。用地为高差6米的台地,高台标高1878.94-1879.87,低处标高1870.75-1872.67;整体呈南低北高,东低西高走势。用地范围内无大树、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场地表面无岩溶地裂缝,场地内无河流通过。

二、设计原则与理念

1、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了适合小学学校教学特点。

2、学校文化原则:体现当地小学的文化特征,创造亲切、和谐、现代化的校园氛围。

3、尊重自然现状。将规划内容与现状地形地貌有机结合,利用地形的聚合空间,创造一个充满尺度、宜人、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历史生活积淀下来的文化表象。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往往被当地人所忽略。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打开思维的固有框框,继承并发扬地方文化特色,让地方文化得以传承。

马家窑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要与临洮县实际相结合,园区各类管网及园区道路要合理设置,与县城总体规划有效衔接,科学合理地布局,使规划更加具有操作性、可行性。要对马家窑文化产业园合理定位,要充分了解马家窑的文化底蕴,在进一步挖掘马家窑文化的深刻内涵后再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反映马家窑文化时期人们的总体生活方式。

三、马家窖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挑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爽朗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凝结着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精神的寄托。除作为口常生活用具的缸、碗、盆、壶、瓶、钵、罐等外,还有祭祀、庆贺专用的陶质乐器“土鼓”。土鼓像一口深腹缸,口沿外有蒙兽皮的鉴纽,中部有对称的散音孔,可以放在地上敲击,也可以由二人抬着,边走边敲。每当丰收或有喜庆祭祀时,人们手持玉璧,载歌载舞,用上鼓伴奏。

马家窑文化的建筑、石器制作、骨器制作、纺织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房屋为半地穴式,分方形和圆形两种,并进行了地面的防潮处理。在筑平的地面上抹一层草泥,然后在上面盖一层白石,表面打磨得很光滑。房屋用木柱支撑,下面还垫有石柱础。骨器如骨匕、骨刀、骨锥等均磨制精良,刀部锋利,式样美观。特别是缝纫用的骨针,其大小相当于现在用的中号钢针,四五千年前的先民们能制造出如此精细的骨针,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由于中外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建筑行业也蓬勃发展,设计方案不断推陈出新,以西方现代简约主义为代表的风格很受欢迎。但是受地方文化等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全盘照搬,而应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如陶艺、石器等,将之融合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四、地方文化特色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地方文化特色在建筑设计方而的表现手法各种各样,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法则,更没有既定的套路,借助于何种表现手段,主要取决于设计者对建筑所处地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用地现状、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等的考虑与权衡,以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在此对建筑符号、空间、布局等方而进行分析和举例,仅为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

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建筑历史留给我们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符号。对于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选择和应用,比较适合的方式应该是“去其形,取其意”,避免对于符号的生搬硬套。即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念化,按照现代建筑的抽象审关观来表达城市传统文化的意境,使传统文化的运用更契合于现代文明的体现,这样的现代建筑设计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更不失其现代感,才是真正有生机、发展着的建筑,而不是非古非今的异类。

(二)建筑空间尺度的延续:

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并不是唯一可以在建筑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方式。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建筑,都会由于当地的风俗习惯或历史原因而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建筑空间尺度,而对这种传统的延续,可以使建筑形成地方特有的亲切感。

(三)整体布局的借鉴:

由于地理区位的影响,不同城市的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建筑整体布局亦各不相同,包括空间的使用,水系的运用,采光通风的考虑等等,这些都与所在环境的地理区位、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是地方文化的影射。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实际上也是地方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

五、小结

“地方文化特色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反映着最近几年来建筑行业的走向,不同的时代都要在建筑上表现不同时代的特征。一个城市应该有不同时期的建筑作品,应该有足够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因此,城市中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应推陈出新,使建筑在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拥有体现现代文明的建筑形态和功能特色。尊重历史,致力现在,放眼未来!

参考文献

特色建筑设计篇(5)

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建筑装饰的美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单位需要做好建筑外墙的美化工作,在保证施工的质量的同时,还要合理的应用色彩,从而提高建筑外墙的艺术感。建筑外墙装饰可以增加美感,在讲求个性的时代,人们不喜欢过于单一的建筑外墙形式,只有运用好色彩,才能增强建筑外墙的艺术感,从而提高建筑的整体施工水平。

1 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的特点

1.1 外墙装饰艺术

建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古代建筑装饰风格就有着独特的类型,一些民间的园林艺术运用了彩画,还有一些皇家的建筑,应用了玻璃瓦、彩画以及砖雕,这可以体现出当时的人文历史,也可以增加建筑装饰的多样性。外墙装饰可以使建筑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对外墙进行砌筑时,应考虑到建筑需要体现的艺术效果,设计师不同的理念会设计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1.2 外墙墙体的艺术表现

外墙是建筑的重要组成,在古代建筑外墙就有着多种类型,外墙是由泥巴、木头以及青砖构成的,还有的皇家建筑采用了特殊的技术处理形式,使得建筑外墙的艺术感油然而生。在民间比较流行的外墙装饰是马头墙,还有的宗教建筑采用了砖雕,美观性非常强,而且还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建筑外墙是自然艺术的体现,可以将大自然的元素体现在建筑中,使建筑可以更加切近大自然,很多建筑的外墙还体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比如在广西一带,多采用的是毛竹墙或者石板墙,这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当地的人文风情,也可以了解到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外墙既是自然的表现,也是艺术美感的表现。在现代社会,建筑的装饰类型越来越多,施工单位采用了多种科学技术,这增强了建筑外墙的美感,而且应用多媒体技术后,施工更加简便,外墙的艺术美感更加强烈。在现代社会中,建筑外墙的施工水平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体现出建筑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在建筑市场中,建筑材料越来越多,施工的工艺也越来越多,这很好的阐释了外墙设计的现念。

2 建筑外墙的色彩设计

2.1 外墙色彩装饰的类型

外墙色彩装饰是当前建筑行业比较常见的外墙设计方法,很多外墙采用了绘画的方式,绘画的内容有广告,也有艺术形式,还有超现实主义的绘画类型。有的建筑为了增强与大自然的联系,在外墙上绘画了逼真的阳台,有的画出了窗户,在观赏时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种绘画形式还给人的心理产生了错觉感,逼真的画作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在给人视觉美感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纽约的墙面艺术成为了城市的重要标志。

在外墙色彩装饰中还很好的应用了自然环境色彩,建筑装饰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引进了自然环境色彩,比如在黄土高原地区,建筑外墙一般是黄褐色,而在沿海地区,建筑一般为蓝红相间,这种形式增加了建筑的地方韵味。建筑行业发展很好的将自然环境色彩应用在建筑外墙装饰的创作中,这在提现当地地理环境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建筑外墙装饰的多样化发展。

建筑外墙色彩还有人工加工的环境色,这一类型的环境色主要是加入人的思维和灵感,经过人工的出现的一种较为新颖的色彩。其中在世界上备受关注的建筑外墙当属意大利的都灵,都灵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地区特色规划的城市,都灵的城市规划中强调了环境的固定规格,对用色做一精密的计划,甚至包括广场及街道都采用统一的用色系统。从而这一规划成为都灵享誉世界的原因,受到后世建筑家们的关注,而“都灵黄”也成为建筑中专有的代名词。

2.2 外墙色彩的特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因而其建筑色彩也有诸多的不同,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这一民族的体现都结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融合成当地民族喜爱的色彩。建筑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同地方的建筑有诸多的不同,对地区的寺庙而言,建筑物清真寺造型都象征着伊斯兰教的教义思想。再如皇宫的正红色象征着皇家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制度,从而来说,建筑色彩一般都象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

不同的建筑物有着不同的功能性,因而需要从外墙颜色来区分其功能性,从而才能够体现出被人熟知的功能意义,如寺庙与民居能通过外墙的色彩明显的体现出来,寺庙的颜色一般是红砖,而居民的居所一般用灰瓦。尤其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建筑物还具有一定权利的象征,如:紫禁城,城内的建筑物以红色为主,体现出皇家的至高无上的威严权力,也体现出一定意义的功能性。

建筑物上施以色彩之后能使人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和效果。不同的色彩象征着不同意义甚至同一色彩的不同着色也体现出不同的内涵体现。如:红色具有暖感性,蓝色具有冷感性。轻重感:明度越高的色彩越轻,如黄色;明度越低的色彩越重,如绿、黑色;强弱感:暗而艳的色彩;兴奋沉静感:明亮鲜艳的粉红色,能使人产生兴奋感;深暗而浑的墨绿令人沉静等。

2.3 外墙色彩形成的独特氛围

色彩作为一种直观的直觉艺术,特殊的色彩能够形成与众不同的氛围。就中国的紫禁城来说,外墙装饰一般选用红色,目的在于显示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体现出高大威严。如路易斯・巴拉贡精湛熟练的运用粉红、紫色、土黄及红氧化物涂抹在建筑物的外墙上,营造成一个具有特别色彩与气氛的天井及内院,能够创造出一个色彩的室外空间,给人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这一独特的空间运用手法,能够为人们营造出拥挤闹市的氛围,再如中国香港理工大学,建筑物的外墙是红棕色,在闹市中营造出一块带有自然、朴实的学习氛围及天地,这些外墙色彩的应用形成了独特的氛围。

结束语

建筑行业发展很快,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建筑外墙的美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装修单位需要体现出外墙的艺术感,也要合理的应用色彩,做好建筑外墙的设计工作。建筑外墙装饰可以体现出一个地区的自然气候与地理环境特征,也可以体现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现代社会,建筑材料以及工艺技术越来越多,这有效提高了建筑外墙的艺术感以及美观性,设计人员在合理应用色彩后,有效提高了建筑的视觉美感。

参考文献

[1]瞿文明.简述高层建筑外墙装饰施工技术[J].现代装饰(理论),2014(8).

特色建筑设计篇(6)

在传统建筑中,建筑物考虑的最多的是避雨遮风的使用效益,很少结合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一般建筑,由于建筑物大部分和自然环境相隔离,因此,室内环境往往不利于保持身心健康;绿色建筑在整合传统建筑特点的过程中,将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有效连接,对室内环境品质有了很大改善。由于建筑物商品化,在传统建筑物中,建筑风格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和特点;绿色建筑一般不采用建筑风格,在充分利用当地风俗特点的同时,根据当地历史文化,结合当地风俗特点,在自然和人相互和谐的同时,创造出更加新颖独特的建筑美学。在普通建筑物中,一般能耗较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建筑物在使用以及建造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占全球总能源消耗的50%左右,生成了34%的污染源;绿色建筑由于广泛利用地热能、太阳能、沼气、风能,产生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普通建筑物在拆除、建造时,由于没有注重到相关因素,对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绿色建筑在吸收建筑物原材料加工、开采、运输、建筑物拆除、废弃过程中,根据环境要求,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标准,在污染最小化的过程中,对人类进行负责。

二、促进绿色建筑设计的改进措施

为了从根本上增强绿色建筑设计效益,必须将绿色建筑体系硬件、软件设施有机的联系起来,从建筑师实践经验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保障绿色设计以及建筑创作技术。

(一)绿色建筑节地节能设计

为了确保土地利用效益,从建筑角度来看,节能用地作为当前建房活动节省用地面积,让绿化面积不损失、少损失的重要手段,必须提高用地效率。例如:建设高层、多层建筑,减小建筑密度,增强建筑容积率,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环境,提高城市容量;在城市居住区中,对后续发展保留发展余地,增强住宅用地集约面积,在完善绿化面积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住宅区生态环境建设;在乡村、城镇建设中,根据坡地、零散地特点,在因地制宜的过程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障地方材料充分利用,让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相互融合,增强绿化面积使用效益。另外,由于寒冷气团频繁侵袭,在和世界维度相比,我国寒冷的天气相对较长,供暖日相对较多;为了保障建筑温度,必须提高供暖设施,在优化冬季室温的同时,节省供暖能源。目前,我国建筑节约能源技术根据内容不同可以分成护墙、采暖、空调通风等,北方冬季一般通过集中供暖的方式,进行供暖。

(二)绿色建筑设计节能环保材料以及高新技术应用

绿色建筑作为相互作用、协调的智能系统,建筑结构、外层材料是能源交换的主要界面,在自然能源转换、收集的过程中,必须有效防止能源流失;在具备气候调节能力的同时,保障气候环境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在建筑材料选择中,结合材料性能,保障材料始终没有毒性物质释放。室内环保材料主要指建筑物主体结构完工后,对建筑物内部墙面、地面、顶棚进行的装饰、美化处理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在达到装饰的目的的同时,不断满足材料功能。室内建筑材料一般分为:地面、墙体、装饰线、紧固件、顶部、胶粘剂以及连接剂等类型。让装饰材料在绿色建筑中充分展现适用、经济、美观的作用,避免不环保材料释放的苯、甲醛以及苯系物对居民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建筑装修风格中,装修材料是室内环境的主要危害;因此,在装修时,必须选用符合环保指标以及国家标准的装修材料,充分展现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势。

特色建筑设计篇(7)

Abstract: The article is after for these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building development from architectural concept, characteristic, evaluation criterion and our country, the relevant ideas and methods of green building design for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hoping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o the same industry.

Keywords: energy-saving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绿色建筑的特征

1.1.1生态性

生态性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及使用中需要遵守相关的生态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情况,及当地的气候特征等相关条件,最大化的运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缩减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损耗,选择使用环保性原料,有效的使用自然资源,所排放的原料没有任何的伤害性,同时还能够继续使用。

1.1.2安全舒适性

在挑选建筑物方位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附近没有发生洪水灾害、泥石流及含氮土壤的不良影响的地方,建筑所在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建筑所使用的原料和装修材料要保证不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形成任何的危害性,与此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和工程作业中应当重视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

1.1.3先进性

先进性的绿色建筑指的是把绿色和只能有效的结合在一体,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以绿色理念促进智能化。绿色智能化是技术的综合,其基本体系包含了安全防范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信息网络系统。当前我们国家的一些城市的公共建筑当中逐渐实现了利用计算机网络掌控技术对建筑损耗和室内热湿环境及空气质量开展远程监测掌控,同时优化系统运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上的浪费。

2.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及评价标准

当下整个社会人们的环保意识在逐渐增加,绿色建筑也慢慢的变成开发商、设计师的追求目标。虽然现在看来,绿色建筑所取得的生态效果和对社会环境带来的好处是很大的,但是由于我们之前 绿色建筑上投入了很多,短期内无法回收成本,这就造成了一些投资者失去了之前的积极性。加上由于我们缺乏绿色建筑高科技,一些人觉得只要有先进、智能、高成本就可以称得上是绿色建筑,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浪费。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一套科学适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3.绿色建筑的设计

3.1绿色建筑要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

建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所以必然要跟当地周围的环境有效的统一起来,为此,绿色建筑的地址选择上一定要展现人文绿色和生态绿色的完美结合,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一些特征,最大限度的运用自然采光、通风等避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能源上的浪费;再者需要搜集、查找当地居民的一些资料,从居民建筑所要服务的对象上入手,找出一套完全适合当地居民生活习惯的建筑模式,以便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3.2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

人类的生存中能源是最根本性的东西,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资源。从能源危机发生之后,能源节约、资源的再次利用成为全球都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准的提升,能源上的损耗和资源浪费情况也在不断的加重,尤其在建筑能源损耗上更是非常严重。据统计,建筑能耗总量占到了社会总能耗量的46.7%,因此引导设计师树立生态节能的理念,合理节省和利用能源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建筑的节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3.2.1体型设计

绿色建筑的体型设计需要兼顾到当地的气候、太阳辐射力度、建筑物的朝向、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及局部风环境等,同时要权衡建筑的热量得失情况,最后优化组合。通常情况下,建筑体型系统越大,外表面积就会越大,室内热量会比较容易散发出去,建筑平面形式对控制建筑体形系数、降低建筑能耗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在满足总体规划和建筑使用功能及建筑面积一定的前提下,应选择合理的建筑平面,使其平面更加规整,减少不必要的凹凸变化。

3.2.2围护结构的设计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可以通过提高和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实现,例如通过真空玻璃技术或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复合保温和外墙自保温等形式提高外墙面的热工性能;采用新型的屋面保温材料和利用种植屋面来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外遮阳对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有显著的效果,遮阳方案的设计应该考虑太阳辐射强度随地点、日期、时间变化的特点选择最佳方案,调整遮阳的效果。另外,地面的热工性能对室内气温也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建筑楼地面构造设计,不但可以提高舒适度,还有利于建筑的节能。窗墙面积比也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其设定要兼顾保温隔热及采光等方面。

3.2.3绿色能源的利用

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是在无污染、可再生的清洁性能源,分布是非常广泛的,并且它们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很小的,为此就成为绿色建筑能源最好的选择,科学使用这些能源不仅仅可以保护环境,而且可以在建筑中对环境减少不良影响,是绿色建筑能源的最佳选择。譬如,当下我国通常会使用的被动式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PV系统等都是充分利用这种绿色能源的结果。通过实现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壤蓄热蓄冷等来减少建筑制冷、采暖和照明的能耗量。

3.2.4绿色建材的选用

以往建筑材料是资源损耗度非常高、对生态环境污染非常大的行业,那样根本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针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直接影响着 “绿色”的程度。提升绿色建筑,真正的切实到现实中去就要大力度的推进建材生产和建材产品的绿色化程度。我们国家在1999年召开的首届全国绿色建材发展与运用研讨会上提出的绿色建材理念,即选用有关清洁生产科技,尽量不使用天然性的资源和能源,使用那些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这样就能够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继续回收利用,有助于环境的保护。

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人员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到在建筑外形上的简单,不存有大量的装饰性构件;建筑空间内要合理运用隔断,这样就能够避免再次装修的时候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及资源上的浪费;与此同时争取运用低能耗和对环境形成影响力小的建筑结构体系。当下我们国家使用工业废渣研制出来的高性能水泥,具有强度高、耐久性优异、环境负荷低等特征,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水泥料的使用数量。运用废橡胶制作的橡胶混凝土目前也成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建材,不仅仅能够起到很好的减震降噪、隔热隔声效果,还具有良好的延性与韧性。国内外绿色建材品种还有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纸面石膏板、GRC条板、复合轻质板3E板、硅钙秸秆轻体墙板、喷涂聚脲弹性体、纸蜂窝石膏板隔断墙等,这些在今后的建筑建材中可以灵活的使用。

3.3绿色建筑的节水及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设计

在绿色建筑中水资源节约问题上,日常用水的节约是很大的一个方面,应该提倡人们使用节水型器皿。在适应的空间之内经过对有关技术经济的对比,有效的把雨水和污水进行收集处理,然后再次利用。设置中水和下水处理系统,把处理之后的中水和下水用来当做景观绿化用水和冲洗道路汽车等。我们当下绿色建筑评定的标准是要求办公楼、商场类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15%。

4.结束语

绿色建筑是目前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的需要,它的出现与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完全吻合,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经过不断的探究,完善政府在建筑节能上的职能,增加建筑节能理念的宣传和学习,我国的绿色建筑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广泛的发展空间。

特色建筑设计篇(8)

一、地铁建筑特点解析

建筑的空间属性与大部分的建筑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地铁及城铁统称为大众捷运系统(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它是指:在城市内的主要运输通道,以专用动力车辆行驶于地面、高架或地下的专用路轨,并提供班次密集、运量大、速度快、安全舒适等服务的公共运输系统。从这一定义出发,可以总结出地铁空间的六个独特属性:

1. 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属性:根据美国著名都市社会学者科斯特(Manuel Castells1942-)的论点,交通是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元素”(exchange element),是都市流动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

2. 活动过渡的中介属性:地铁作为一项交通工具,常常被视为地面起点与地面另一个迄点之间的过渡,是一个空间压缩的“介面”(interface)。因此,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在地铁站的设计上往往忽略了美学上的考虑。

3. 高速变化的流动属性:城市里移动速度的改变,也造成了人们对空间体验以及与城市关系的改变。地铁乘客的视觉焦点因为熟睹而游离、焦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是高速流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互动的降低,城市旅程因此越来越单调、抽象。

4. 专用路权的排他属性:地铁运输造成旅程单调的抽象原因,不仅因为流动的高速化,更因为路权的专用性,即地铁行驶在隔离式专用路轨上(exclusive right-of-way), 这一属性隔绝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视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目的纯粹的、排他性强烈的疏离感。

5.人潮汇集属性:地铁一方面是一种 “大众空间”, 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另一方面,地铁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以及阶级,地铁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浓厚“普遍性格”的空间。

6. 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标”属性:地铁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通过地铁建筑可以反映其科技水平和美学标准。

二、地域文化—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伟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

倡导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并不意味抱着传统不放手,而是要从中汲取养分,创造全新的视觉语言,提倡原创设计。一部建筑史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不同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纵观国际地铁建筑的设计,不难看出他们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一提到巴黎的地铁,到过巴黎或对现代艺术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猎的人,都会对建筑设计师赫克托·吉马德(Hector Guimard)的“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关键时刻的巴黎,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巧妙地与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运输科技结合,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地铁风格”(Style 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气质从其作品中彰显出来。在巴黎现有的86座“新艺术”风格的地铁建筑中,当属地铁二号线西侧终点站“皇太子妃门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马特区十二号线的“阿贝斯站”(Abbesses)与高耸的“埃菲尔铁塔”(TourEiffel,1889)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体现出地铁建筑的地标性。

莫斯科地铁以”地下宫殿“的美誉而著称于世。莫斯科地铁不仅是工程上的奇迹,也是建筑美学上的重要作品。莫斯科地铁是权力美学的体现,它采用了贵重的天然石料,独特的照明灯具,更饰以名师高手创作的大量雕塑和彩绘,尽显其艺术瑰宝之奇丽,具有帝俄时代的宫殿风格。如共青团广场地铁站的拱顶是描绘前苏联青年劳动、战斗和生活的马赛克镶嵌画;马雅可夫斯基站犹如这位大诗人的纪念厅,用高强度不锈钢筑成轻巧的列拱,地面铺白色大理石,用红色大理石镶边,中间有一条紫红色的大理石通道纵贯候车厅,犹如庄重的红色地毯,直抵候车厅尽头诗人的半身像。巧妙地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融合,使其成为莫斯科的象征。

里斯本地铁的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只有两条线路,总长19公里,其中17公里为地下路段。但其地铁的公共艺术却非常有特色,几乎全是各种壁面瓷砖艺术品,间或一些陶瓷雕塑创作,在地铁公共艺术领域里,享有极高的声誉。里斯本的地铁公共艺术之所以出名,除了参与设计的艺术家的杰出作品,更因为其忠实地反映了这个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传统—陶瓷艺术。

以上典型案例说明地域文化是地铁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是设计师在设计中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结语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建筑设计的起点是问题的发现,终点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境界。” 中国地铁发展日益成熟,在城市设计主旨思想的指导下,也逐步形成了地铁建筑艺术。我国的几大城市在建和已建的地铁工程中,也都把城市文化以及人文文化融入地铁建筑之中。地铁的“城市动脉”和“城市文化”的特征将会越来越显著,倡导北京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①布正伟:《自在生成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哈尔滨,1999。

特色建筑设计篇(9)

 

一、地铁建筑特点解析

      建筑的空间属性与大部分的建筑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地铁及城铁统称为大众捷运系统(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它是指:在城市内的主要运输通道,以专用动力车辆行驶于地面、高架或地下的专用路轨,并提供班次密集、运量大、速度快、安全舒适等服务的公共运输系统。从这一定义出发,可以总结出地铁空间的六个独特属性:

      1. 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属性:根据美国著名都市社会学者科斯特(Manuel Castells1942-)的论点,交通是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元素”(exchange element),是都市流动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

      2. 活动过渡的中介属性:地铁作为一项交通工具,常常被视为地面起点与地面另一个迄点之间的过渡,是一个空间压缩的“介面”(interface)。因此,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在地铁站的设计上往往忽略了美学上的考虑。

      3. 高速变化的流动属性:城市里移动速度的改变,也造成了人们对空间体验以及与城市关系的改变。地铁乘客的视觉焦点因为熟睹而游离、焦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是高速流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互动的降低,城市旅程因此越来越单调、抽象。

      4. 专用路权的排他属性:地铁运输造成旅程单调的抽象原因,不仅因为流动的高速化,更因为路权的专用性,即地铁行驶在隔离式专用路轨上(exclusive right-of-way), 这一属性隔绝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视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目的纯粹的、排他性强烈的疏离感。

      5.人潮汇集属性:地铁一方面是一种 “大众空间”, 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另一方面,地铁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以及阶级,地铁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浓厚“普遍性格”的空间。

      6. 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标”属性:地铁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通过地铁建筑可以反映其科技水平和美学标准。

二、地域文化—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伟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 倡导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并不意味抱着传统不放手,而是要从中汲取养分,创造全新的视觉语言,提倡原创设计。一部建筑史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不同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纵观国际地铁建筑的设计,不难看出他们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一提到巴黎的地铁,到过巴黎或对现代艺术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猎的人,都会对建筑设计师赫克托·吉马德(Hector Guimard)的“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关键时刻的巴黎,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巧妙地与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运输科技结合,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地铁风格”(Style 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气质从其作品中彰显出来。在巴黎现有的86座“新艺术”风格的地铁建筑中,当属地铁二号线西侧终点站“皇太子妃门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马特区十二号线的“阿贝斯站”(Abbesses)与高耸的“埃菲尔铁塔”(TourEiffel,1889)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体现出地铁建筑的地标性。

      莫斯科地铁以”地下宫殿“的美誉而著称于世。莫斯科地铁不仅是工程上的奇迹,也是建筑美学上的重要作品。莫斯科地铁是权力美学的体现,它采用了贵重的天然石料,独特的照明灯具,更饰以名师高手创作的大量雕塑和彩绘,尽显其艺术瑰宝之奇丽,具有帝俄时代的宫殿风格。如共青团广场地铁站的拱顶是描绘前苏联青年劳动、战斗和生活的马赛克镶嵌画;马雅可夫斯基站犹如这位大诗人的纪念厅,用高强度不锈钢筑成轻巧的列拱,地面铺白色大理石,用红色大理石镶边,中间有一条紫红色的大理石通道纵贯候车厅,犹如庄重的红色地毯,直抵候车厅尽头诗人的半身像。巧妙地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融合,使其成为莫斯科的象征。

      里斯本地铁的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只有两条线路,总长19公里,其中17公里为地下路段。但其地铁的公共艺术却非常有特色,几乎全是各种壁面瓷砖艺术品,间或一些陶瓷雕塑创作,在地铁公共艺术领域里,享有极高的声誉。里斯本的地铁公共艺术之所以出名,除了参与设计的艺术家的杰出作品,更因为其忠实地反映了这个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传统—陶瓷艺术。

      以上典型案例说明地域文化是地铁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是设计师在设计中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结语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建筑设计的起点是问题的发现,终点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境界。” 中国地铁发展日益成熟,在城市设计主旨思想的指导下,也逐步形成了地铁建筑艺术。我国的几大城市在建和已建的地铁工程中,也都把城市文化以及人文文化融入地铁建筑之中。地铁的“城市动脉”和“城市文化”的特征将会越来越显著,倡导北京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特色建筑设计篇(10)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构合理的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前提是城市活动的原有模式与理想形态所提供的场所能否吻合,同时影响与被影响着城市的活力。因而,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模式,不能做武断的判定。城市发展的过程犹如生物的生长过程,动态而开放,同时需要有规律地生长和突变。城市新陈代谢的痕迹、现状和未来,是城市改造和更新的依据。

1依山就势的规划布局

对于当今城市快速发展下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遇山推山,遇水填水,只为寻求更高容积率的做法,是对地形的极度不尊重的态度,也是对社会发展不负责的行为。因此,与其在住宅区建成后,挖空心思拿各种噱头吸引住户,不如一开始对地形规划就做出研究和遵从的姿态。对于建筑物和聚落来说,地形是最大的潜在力量。要建造适合于地形的建筑和聚落。要善于利用地形,赋予地形新的意义,建筑物的天际线是新的地形。通过山的地形,可以看出聚落的空间结构。即使地面平坦没有变化,人们也可以通过建筑物变化而感受到假象的地形。不仅是作为物理性的构筑物,它还蕴涵了各种“场”所包含的深意。人们在城市不断通过尝试和记忆而逐渐形成一个认知地图,时刻伴随他们将过去的生活空间与有关的世界模式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有关城市意识的空白是通过自己所居住的房间、空间、楼梯、街道、商店和城市景观等一系列景象逐渐填充,形成相对稳定的地图。认同的对象是实在的环境要素,是人类感觉归属的基础。

2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布置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都具有原本应该存在的场所,而事物真正回归到这一场所时,它也就恢复了其本来的面貌,这就是运动的原因。城市聚落的发展告诉我们,场所中蕴藏有历史的力和自然的力,当场所中“力”聚集,才能达到所需表现的“意”,是设计存在的本质。

在中国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社会地位也在提升,全球关注的目光使得千年的文化再度受到高度的评价和推崇。因此,与其照搬欧陆风情的外壳,不如寻找和发展传统的特色。从空间布局的角度而言,因地制宜的院落空间是传统民居区别其他建筑文化的最大特征:1)方向性,是除了均质空间之外给空间以秩序的最基本的因素。一个地区的建筑井井有条的原因之一,都在于有共同的方向性。根据日照、风向决定住宅机能上的构造,使之成为建筑和环境配置的依据。不限定在轴线或东西方位,但是朝向的考虑仍然是当今购买住房或其他建筑的首要考虑条件之一。2)在空间上有流通性的,界线模糊的设计。从苏州大多人群而言,住宅设计考虑到舒适地度过梅雨季节,有着通透的门窗设计是吸引其投资房产的重点之一。3)材料的使用和耐久性的考虑。虽然国内建筑设计界不仅在设计上,同时也在材料使用上有着不同时间上的流行趋势,但是原始和有历史传统的材料更加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使用需要,如原木、青瓦和麻石的再度流行就证明了这一点。走访老民居街巷,我们看到天井多数置正厅两侧且对称分布,屋场沿横轴伸展;也有在中轴线上的,屋场沿纵向步步升高,呈窄而深的布局。其中的包容力不仅体现于布局造型对多种风格的兼收并蓄,还体现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荣。建筑本身既反映了自给自足、诗书传家的农耕文化,同时倡导天人感应的道家文化的印记也无处不在,如房屋设计可见五行相生相克理念等,与此还兼顾尊卑有等、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儒家礼教。这从苏州园林文化建筑中都默默体现着一中深远的文化。

3个性鲜明的建筑形式符号

建筑符号形态传递一定的信息,且表达一定的概念,是人对建筑的视觉感知以及理解其符号意义的客观前提,与人的心理结构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感受活动有关联。由于各人躯体的和社会的经验不同,空间与实体给人的体验和感受也不同,人们对建筑环境的感知也不同。但是在特定社会成长的群体,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方对建筑环境的感知也会趋向一致。大众希望看到具有个性、历史感和地方传统的建筑形象。因此,除了空间布局上的考虑外,建筑形态上的学习和运用也是当今建筑设计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方式。

人们情感发生的场所是构成聚落环境的灵魂和人性的地理,历史文物和情感场所构成人类的存在空间,情感场所或许是一栋普通的建筑物,或是一些特定的地点,让人们感到自我的存在。分析当地传统建筑中那些给人们以情绪与情感影响的各种空间与实体(也即情感场所)的构成方式及其构成要素,提取恰当的形式符号,将有助于创造出独特的地域建筑风貌。姑苏文化的浪漫主义人文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性格特征,让资本萌芽的初期在混沌的状态下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组织:我们似乎看到晋商和徽派混搭的建筑风格的影子,但又再生出“本地化”的依山就势、随遇而安的古城形态。在当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古迹逐渐消亡,出现历史断层,设计中的“非理性状态”:感觉好却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仅仅笼统用“感性”一词概括,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何有效借鉴,将理性思维和感性表达统一到平衡的境界,构想混沌,但现实有序地运用于设计,不是仅仅模仿与重复,才是研究过去的原动力。可以肯定,创造性地继承传统中合理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必须的,传统形式符号的变形与简化并不能形成建筑创作的全部。分析当下特定的城市和特定的建筑环境,包括历史、文脉、自然地理、人文风俗的各方面的环境特征,这才是建构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基本途径。应立足现代,放眼未来,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提炼出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根”或“遗传基因”。

在现今融合多元化的世界环境中,可持续发展、保护地方特色,是当今世界两大主要课题。独特的地方文化遗产无疑是城市参与未来竞争的王牌,如王树的博物馆。创造性地保护城市整体环境、历史性的建筑和传统的建筑技术,创造性地保护历史性街道、建筑、景观等,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如同使汉墓文物维持出土时的鲜艳,而不是在接触空气后就开始暗淡甚至无光。现代化进程与历史维护怎样双赢,实现四度空间的持续和谐发展,是建筑设计业界需要认真考虑的。

参考文献:

[1]王钊.生态视野下的聚落形态和美学特征研究[D].天津大学,2006.

上一篇: 互联网的优劣势 下一篇: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