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小讲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1 09:23:14

内科护理小讲课

内科护理小讲课篇(1)

临床实习是实习护士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从护生转向护士角色的重要阶段,是培养护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关键时期[1]。内科疾病的特点往往病因复杂、病程慢长、易反复、见效慢,护生在内科实习中感觉枯燥乏味,提高护生在内科实习的积极性,已成为内科带教老师关注的问题。多媒体教学因其具有集声、像、动画、音乐等为一体的优势,正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因此,本研究探讨护生参与多媒体小讲课与内科临床带教效果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2011学年在我院内科实习的本科生50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为高中起点,学制四年,年龄22-23岁。实验组为2011学年25名护生,其中男生2名,女生23名;对照组为2010学年25名护生,其中男生3名,女生22名。将两组的年龄、性别、在校理论成绩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课程安排在内科各专科单元(4周)实习结束后。

1.2 方法

1.2.1 制定计划 由内科总带教根据护生的教学大纲要求,选择难易适中、能代表本学科特点或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为讲课内容。我院内科有6个专科单元。专科单元可供选题围绕“脑梗塞患者的护理”“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气胸患者的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消化性溃疡的护理”“冠心病患者的护理”“高血压患者的护理”“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护理”“慢性肾炎患者的护理”“尿毒症患者的护理”开展。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由病区带教老师提前2周通知护生。护生围绕提纲查阅资料、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编写教案和讲稿,制作PowerPoint课件并穿插与讲课相关的图片、动画、录像上交给带教老师给予指导。

1.2.2 讲课方法 每次讲课共3学时,每学时50分钟。对照组全部课时均由老师授课,授课时间2学时,还有1学时安排一部分思考题和案例分析,护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授课老师课堂总结。实验组由25名参与备课的护生上讲台给全班同学授课,授课时间2学时,讲课过程中可以师生互动,授课者可以将自己在该专科实习经验和案例分享给大家。授课结束,由该专科带教老师用1学时的时间进行总结,解答学生争议较大、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加深护生对授课内容的完整性理解。

1.2.3 考核方法 护生在内科实习结束后,两组均参加专科理论和专科操作技能考试,题目难度系数一致。理论考试实行闭卷式考核,分数为100分。操作考试由2名带教老师同时打分,取平均分,总分为100分。综合素质考核内容包括护生的工作态度、仪表仪容、服务态度、心理素质、工作能力、劳动纪律六方面评分,依次为5分、4分、3分、2分、1分进行打分,总分30分。对于2011学年参与授课的护生根据授课表现记入综合素质考评,提问及回答的同学根据表现也记入综合素质考评,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内科实习课程结束后,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学生以护生为主参与多媒体小讲课的看法。发放问卷50份,收回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4 小讲课成绩评分标准:由该专科病区2名带教老师和内科总带教一起参与考核评分 评分标准见表一。

表一 多媒体教学讲课评分标准

1.2.5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护生考试成绩及评价:两组护生在理论、技能、综合素质考试成绩的比较 见表二。

表二 两组护生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综合素质成绩(x±s,分)

2.2 护生小讲课质量评价:我院2010年实习本科护生25名及2011年实习本科护生25名对小讲课效果的评价比较 见表三。

3 讨论

3.1 调动护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意味着学生不再局限于在课堂进行学习,也不再仅仅通过教师和书本,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由表三可看出实验组88%的护生对内科护理学的兴趣有了提高(P<0.05)。由于护生对内科护理学产生了兴趣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往往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重视内科护理学内容相关的考核。由表一可看出实验组的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让护生参与制作多媒体小讲课方式并上台演讲能有效地利用更多途径和方法去获取知识,拓宽学生们的学习领域,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3.2 培养护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由表三看出实验组中88%的护生赞同团队的合作力有所提高(P<0.01)。让学生2或3人一组共同参收集与讲课相关的资料、文献、视频,分工合作,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引导同学集体发现、分析不足,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善意地帮助他人,树立良性竞争、团结协作的精神。

3.3 提高护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 由表三看出实验组中80%的护生赞同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P<0.01)。96%护生认为提高了制作PPT课件的水平(P<0.01)。护生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下临床采集相关资料,能够从容、自信地面对各种场面、各种环境,促使自己主动地与医生、护士、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语言沟通交流,在社交场所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由表一可看出实验组护生的综合素质高于对照组(P<0.01)。参与式小讲课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

3.4 提高护生的心理素质 由表一看出实验组护生由于心理素质稳定,在动手操作考试中发挥正常,操作技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这种教学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参与教学过程,并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强护生的自信心和迎刃而上积极品质。给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优势,在即将面临的就业面试中能发挥正常。

3.5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独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表三看出实验组中84%护生认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P<0.01),学生小讲课实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转换,加强了师生合作,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临床护理核心能力,传授知识、沟通能力、授课能力也是提高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2]。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查找、分析资料、计算机应用以及对各种信息资料充分利用的能力。学会有效运用已有知识去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较好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6 提高应变能力 由表三看出76%护生赞同培养了评判性思维能力(P<0.01),84%护生赞同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均(P<0.01)。逻辑思维的提高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在讲课的过程中,对讲课时间的控制和环境的适应,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应用,有效提高护生的自信,提高了护生的应变能力,减轻了护生对应聘和面试的压力。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正常发挥自己水平。

3.7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临床护理教学 由表三看出实验组中76%护生认为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P<0.01),小讲课有益于促进教师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除了帮助护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思维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不是不需要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这就要求教师能及时调整自身知识结构,注重收集整理国内外护理新知识、新技术的动态发展资料,扩充更新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4 小结

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最终目的是传授专业知识,最终的对象是学生,这是不能变更的教学主题[5]。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媒体综合运用的代表,正在为传统教学过渡到未来教学架起一座桥梁。让护生参与多媒体小讲课的形式虽然有上述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参与小讲课制作、演讲及互动的同学其表现记入综合素质成绩,对未能上台的同学,略显不公。②讲课时间有限,不能充分给护生上台的机会。③极少数对护理专业不感兴趣的护生,对待小讲课,敷衍了事。因此,笔者认为在内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全部采用以护生为主的小讲课,有所不妥,而是在以老师为前提的讲课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护生参与授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既能参与其中,又能得到临床带教老师传授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丽,宋艳洁.浅谈临床实习护生带教工作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105.

[2]赖银英,麻安秀.两种不同层次的护生小讲课考核成绩的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09,8(2):74-75.

内科护理小讲课篇(2)

2结果

2.12组护生出科时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平时成绩及总成绩比较,见表1。2.2实验组护生对于小讲课教学法的评价,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小讲课教学法已在医学、护理教学中逐渐推广应用,小讲课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探索式教学,具有激励学生独立学习和引导自我学习的优点。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而实习科室需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及时的指导以及课后的反馈以保证教学的效果。通过对比研究,该教学法切实可行,实验组在理论成绩考核、操作成绩考核以及总成绩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实验组护生对小讲课的评价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护理教学有促进作用。3.1小讲课可调动护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开展小讲课深受实习学生欢迎,92.05%认为此项活动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护生通过自己准备、修改和完成小讲课,结合老师的点评和自我总结,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深入研究了自己选择的题目,增加了很多教材上所没有的新知识,比如妇产科门诊常见的霉菌性阴道炎,目前的新理论是尽量少冲洗或不冲洗阴道。这就促使护生积极主动地寻求答案,有利于培养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3.2小讲课提高了授课综合能力调查结果显示,93.18%认为此项活动提高了授课综合能力,护生准备小讲课大约需要2周时间,涉及到妇产科专业理论知识、科学文献检索、网络信息搜索、Pow-erPoint使用、讲案撰写、语言表达和沟通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本次教学创新,护生都充分利用了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Pow-erPoint软件具有可视性强,图文清晰、直观、色彩强的特点[3],将妇产科枯燥、抽象的理论赋予直观、生动的形象。护生备课时反复斟酌措辞是否恰当,听者是否易于明白和理解;收集第一手资料时,要向老师请教,要与患者交流;讲课时要用标准的普通话、精练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调,以及利用各种非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充分调动了护生各种感官获取知识的能力,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也为以后教学内容的落实打好基础[4],从而进一步扎实了专科理论基础,开阔了眼界。3.3小讲课增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与感情调查结果显示,95.45%护生认为小讲课增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与感情。为准备小讲课,实习学生和带教老师相互探讨、选题,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认真钻研妇产科专业知识的要点,了解国内外相关专业知识的最新进展,这也打破了之前带教老师与护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师生有了更好的互动,从而增强了师生感情和护生的学习热情。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对于不清楚的知识点护生会主动向老师们请教,在内容选择和安排中,也积极与各位护士老师以及医生们探讨学习,使护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得到及时纠正。

内科护理小讲课篇(3)

由于一些所特有的疾病在临床上缺乏典型病例,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的腹泻病等已很难见到,加上临床见习常常缺乏典型的病例,甚至没有相关的患者,教学内容和临床疾病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好儿科护理学这门课,协调授课内容与临床见习的矛盾,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摆脱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面临的困境,也为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下面是我对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作的一些改革尝试:

1教材建设

目前我校护理专科生使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以后应由我校儿科专家、教授和护士长等尝试着编写一本适合护理专科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本书从护理临床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了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

2教师建设

以往历届护理专科生的儿科护理学都是由护理系内儿教研室的教师承担。

以后应有自己的专职儿科护理教师,并充分利用临床的护理教学力量,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既解决了专职护理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较好地发挥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教学中的作用,兼职护理教师每次授课前均要进行试讲,由教学组长严格把关,保证教学质量。

3教学内容更新

以往儿科护理的教学是理论授课和生产实习为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脱节。

3.1调整授课内容,该精讲的必须精讲,如总论、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一些临床极少见的疾病,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学,如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同时开设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习内容的不足。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较系统地了解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学科[1]。

3、2补充见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认真制订见习计划,细化带教内容,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增加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老师边操作边介绍。如蓝光照射箱、保暖箱、超声雾化治疗仪等,使学生增加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为早下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同时组织安排学生下社区幼儿园1次,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给予初步的评价,写一份体检报告。另外安排学生外出参观1次,主要是儿童专科医院,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现状和发展的认识。

4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

加强临床思维改革后我们除原有传统讲授外,增加病例讨论课、自学课和讲座课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病情判断能力。

4.1精讲课 及时收集教学图片,在讲课时,注重把握重点和难点。在授课形式上采用多媒体幻灯、相关疾病的VCD、录像、模型或国内外各种典型教学图片。这种“由形象中来又回到象中去”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深刻的记忆,也补充临床病例的缺乏现象,每次课后根据所学内容布置2~3题简单病例分小组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儿科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4.2病例讨论课 在整个课程中组织1~2次病例讨论课。

课前1周将病史摘要分发给同学,每组6~8人,按要求准备该病例的病史、诊断、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等。然后课堂集中先由各小组同学代表上台发言, 对该病例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时间为10分钟,其他同学向发言者提问,然后老师总结该病例的病史特点,介绍临床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围绕本病讲课时间 2学时。通过病例讨论课,学生学会收集临床资料、寻找疾病诊断和护理问题。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都得到提 高。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

4.3自学课:儿科学内容很多,由于学时有限。有些内容只能通过自学来完成。对儿科临床常见住院疾病的某些章节,我们采用自学为主,,根据疾病特点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老师随时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并提高总结归纳水平。通过自学,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4开展第二课堂,了解学科动态为满足学有余力同学的需要,结合教研室老师专业特色,我们开设儿童保健专题讲座,讲解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意外事故的预防等;儿童心理专题讲座,讲授小儿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措施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多动综合症等。让学生了解并关注儿童健康已从单纯的躯体健康发展到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全的综合问题,更好地贯彻整体护理的主导思想。

4.5改革考核方法,以往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常常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应试教育,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不能马上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改革后的理论考试成绩为60%,并制定考核认知领域方面的目标层次,即记忆、领会、应用、 分析、综合能力等,其中基础层次目标(理解+记忆占2/3),高层次目标(综合分析占1/3),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价。护理操作成绩为30%,包括儿科常用护理技术,如小儿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头皮静脉注射,小儿喂药方法、保暖箱和蓝光箱操作及适应证。综合素质成绩为10%,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病例讨论发言、体检报告的书写、爱伤护伤的观念和学习主动性等项目。这样的考评方法,既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内科护理小讲课篇(4)

    1、教学设计

    1.1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教材为曹伟新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外科护理学》第九章第二节烧伤内容,课时40min.内容包括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处理、护理等。其中部分内容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感染等相关章节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相关课程内容融合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其中的护理规律,融会贯通地学习。授课对象为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根据其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烧伤病理生理,掌握烧伤面积计算和分类,掌握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②能力目标。准确进行输液护理,维持有效呼吸,会妥善护理烧伤创面,促进患者舒适,掌握烧伤病情观察方法和要点。

    ③情感目标。重视患者情感和自尊需求,提供人文关怀。

    1.2教学方法

    1.2.1目标教学法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在讲解烧伤抗休克治疗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输液管理。为达此目标,将教材中抗休克治疗和输液相关护理内容整合,综合为5个问题系统讲授:什么时候开始输液、部位及液体种类选择、液体量计算、如何安排输液、输液效果观察,使学生明确重点,掌握输液时机、输液通道选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输液量的安排以及病情观察等临床护理技能。在讲解重度烧伤内容时,配合临床实例图片,以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讲授,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学生的同理心,培养爱伤观念,提高其人文修养。

    1.2.2比较法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容易混淆、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如在讲解不同深度烧伤体征特点时,分别将工、Ⅱ、Ⅲ度烧伤进行比较,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进行比较,并将I、Ⅱ、Ⅲ度烧伤特点分别归纳为“红斑”、“水疱”、“焦痂”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关键词掌握重点。

    1.2.3案例练习法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_3].如在讲解吸入性损伤时,先以案例讲解,然后播放临床典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其临床表现、提出护理措施,使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学会以科学的思维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

    1.2.4数据延伸法烧伤课程知识点分布零散,采用数据延伸法进行课堂小结,如提问学生“5、6、7”、“1.5mL”、“3O~50mL/h”等数据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学生就能够立即思考“5、6、7”是指成人的双上肢体表面积,“1.5mL”是指成人烧伤后第一个24h的输液总量为每1烧伤面积(Ⅱ。、Ⅲ。)每公斤体质量应补充胶体液和电解质液共1.5mL,“30~50mL/h”代表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后成人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50mL/h.数据延伸法可有效的突出重点,提高学生辨析力,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1.2.5教学过程以临床烧伤病例导入本次课程,多媒体课件封面选择红色火焰为模板,凸显本次课主题。烧伤分类和临床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播放典型图片,简易口诀、板书、对比举例、体现关键词等方式讲解烧伤面积计算和深度判断;病理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讲解时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章节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并拓展讲解不同阶段护理工作重点,体现护理专业特色,介绍目前国内外对烧伤瘢痕预防和治疗新进展,体现学科知识更新;在讲解烧伤处理和护理内容时,将两部分内容整合一起,综合为烧伤急救、维持有效呼吸、抗休克治疗与护理、创面处理与护理、营养支持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等,使教学安排既遵循教学规律,又结构合理、知识一体化。讲授时插入大量的临床护理图片,如气管切开吸痰、中心静脉导管建立及维护、烧伤翻身床使用等,以临床病例引导,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授课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并掌握牢固。教学结束前采用数据延伸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小结,留思考题,让学生温习并巩固知识点。

内科护理小讲课篇(5)

1、教学设计

1.1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教材为曹伟新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外科护理学》第九章第二节烧伤内容,课时40min.内容包括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处理、护理等。其中部分内容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感染等相关章节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相关课程内容融合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其中的护理规律,融会贯通地学习。授课对象为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根据其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烧伤病理生理,掌握烧伤面积计算和分类,掌握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②能力目标。准确进行输液护理,维持有效呼吸,会妥善护理烧伤创面,促进患者舒适,掌握烧伤病情观察方法和要点。

③情感目标。重视患者情感和自尊需求,提供人文关怀。

1.2教学方法

1.2.1目标教学法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在讲解烧伤抗休克治疗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输液管理。为达此目标,将教材中抗休克治疗和输液相关护理内容整合,综合为5个问题系统讲授:什么时候开始输液、部位及液体种类选择、液体量计算、如何安排输液、输液效果观察,使学生明确重点,掌握输液时机、输液通道选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输液量的安排以及病情观察等临床护理技能。在讲解重度烧伤内容时,配合临床实例图片,以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讲授,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学生的同理心,培养爱伤观念,提高其人文修养。

1.2.2比较法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容易混淆、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如在讲解不同深度烧伤体征特点时,分别将工、Ⅱ、Ⅲ度烧伤进行比较,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进行比较,并将I、Ⅱ、Ⅲ度烧伤特点分别归纳为“红斑”、“水疱”、“焦痂”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关键词掌握重点。

1.2.3案例练习法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_3].如在讲解吸入性损伤时,先以案例讲解,然后播放临床典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其临床表现、提出护理措施,使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学会以科学的思维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

1.2.4数据延伸法烧伤课程知识点分布零散,采用数据延伸法进行课堂小结,如提问学生“5、6、7”、“1.5mL”、“3O~50mL/h”等数据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学生就能够立即思考“5、6、7”是指成人的双上肢体表面积,“1.5mL”是指成人烧伤后第一个24h的输液总量为每1烧伤面积(Ⅱ。、Ⅲ。)每公斤体质量应补充胶体液和电解质液共1.5mL,“30~50mL/h”代表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后成人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50mL/h.数据延伸法可有效的突出重点,提高学生辨析力,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1.2.5教学过程以临床烧伤病例导入本次课程,多媒体课件封面选择红色火焰为模板,凸显本次课主题。烧伤分类和临床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播放典型图片,简易口诀、板书、对比举例、体现关键词等方式讲解烧伤面积计算和深度判断;病理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讲解时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章节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并拓展讲解不同阶段护理工作重点,体现护理专业特色,介绍目前国内外对烧伤瘢痕预防和治疗新进展,体现学科知识更新;在讲解烧伤处理和护理内容时,将两部分内容整合一起,综合为烧伤急救、维持有效呼吸、抗休克治疗与护理、创面处理与护理、营养支持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等,使教学安排既遵循教学规律,又结构合理、知识一体化。讲授时插入大量的临床护理图片,如气管切开吸痰、中心静脉导管建立及维护、烧伤翻身床使用等,以临床病例引导,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授课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并掌握牢固。教学结束前采用数据延伸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小结,留思考题,让学生温习并巩固知识点。

内科护理小讲课篇(6)

1教学设计

1.1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教材为曹伟新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外科护理学》第九章第二节烧伤内容,课时40min.内容包括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处理、护理等。其中部分内容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感染等相关章节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相关课程内容融合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其中的护理规律,融会贯通地学习。授课对象为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根据其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烧伤病理生理,掌握烧伤面积计算和分类,掌握并发症预防和护理。②能力目标。准确进行输液护理,维持有效呼吸,会妥善护理烧伤创面,促进患者舒适,掌握烧伤病情观察方法和要点。③情感目标。重视患者情感和自尊需求,提供人文关怀。

1.2教学方法1.2.1目标教学法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在讲解烧伤抗休克治疗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输液管理。为达此目标,将教材中抗休克治疗和输液相关护理内容整合,综合为5个问题系统讲授:什么时候开始输液、部位及液体种类选择、液体量计算、如何安排输液、输液效果观察,使学生明确重点,掌握输液时机、输液通道选择、输液量的安排以及病情观察等临床护理技能。在讲解重度烧伤内容时,配合临床实例图片,以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讲授,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学生的同理心,培养爱伤观念,提高其人文修养。

1.2.2比较法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容易混淆、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如在讲解不同深度烧伤体征特点时,分别将工、Ⅱ、Ⅲ度烧伤进行比较,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进行比较,并将I、Ⅱ、Ⅲ度烧伤特点分别归纳为“红斑”、“水疱”、“焦痂”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关键词掌握重点。

1.2.3案例练习法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吸入性损伤时,先以案例讲解,然后播放临床典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其临床表现、提出护理措施,使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学会以科学的思维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

1.2.4数据延伸法烧伤课程知识点分布零散,采用数据延伸法进行课堂小结,如提问学生“5、6、7”、“1.5mL”、“30~50mL/h”等数据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学生就能够立即思考“5、6、7”是指成人的双上肢体表面积,“1.5mL”是指成人烧伤后第一个24h的输液总量为每1烧伤面积,每公斤体质量应补充胶体液和电解质液共1.5mL,“30~50mL/h”代表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后成人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50mL/h.数据延伸法可有效的突出重点,提高学生辨析力,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1.2.5教学过程以临床烧伤病例导入本次课程,多媒体课件封面选择红色火焰为模板,凸显本次课主题。烧伤分类和临床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播放典型图片,简易口诀、板书、对比举例、体现关键词等方式讲解烧伤面积计算和深度判断;病理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讲解时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章节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并拓展讲解不同阶段护理工作重点,体现护理专业特色,介绍目前国内外对烧伤瘢痕预防和治疗新进展,体现学科知识更新;在讲解烧伤处理和护理内容时,将两部分内容整合一起,综合为烧伤急救、维持有效呼吸、抗休克治疗与护理、创面处理与护理、营养支持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等,使教学安排既遵循教学规律,又结构合理、知识一体化。讲授时插入大量的临床护理图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气管切开吸痰、中心静脉导管建立及维护、烧伤翻身床使用等,以临床病例引导,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授课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并掌握牢固。教学结束前采用数据延伸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小结,留思考题,让学生温习并巩固知识点。

内科护理小讲课篇(7)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进入我院急诊科 的15名新护士(3名护理本科生,12名护理大专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人女14人,年龄21岁~29岁,按学历随机分为3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分别由3名从事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10年 以,上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老师带教,其中主管护师2人, 护师1人,采用PBL教学法对新护士教学3个月后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1.2教学方法

1.2.1时间安排:每周五下午由各组带教老师组织理论授课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月底由各组成员就讨论的题目作简短的小讲课,3个月后进行全面考核评价。

1.2.2教学内容及方式: ①理论授课,带教老师在小组讨论前以科室典型病人为例,讲述该疾病的基本概念、病理特征、症状、体征以及治疗护理要点等介绍一些有关疾病的治疗护理方面最新进展等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讨论。②小组讨论,在小组活动前带教老师事先告知讨论的主题,要求组内成员利用图书、杂志、课本及网络等资源做有关课题的资料收集和自主学习,运用新学的知识分析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讨论时针对理论授课的题材围绕疾病相关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汇报与 讨论,归纳众多观点和解释,提出病人的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 断,制定护理计划,得出初步结论,然后每组将讨论结果以书面的形式呈报给指导教师,带教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进一步回答问题,并对每组的初步方案中的知识、技能的不足之处加以点评和补充。③护理小讲课,每月底进行一次护理小讲课,题目以小组讨论过的病例或某疾病诊治护理的新动态新进展为主,制作成幻灯片课件讲授,组内成员依次进行,时间限制在10min,要求急诊科所有护士参与并在讲课完毕进行讨论提出指导意见。

1.2.3效果评价:3个月后由带教老师对12名护士进行综合考评包括护理小讲课、护理理论考试和对教学满意度调查3个内容,每 项总分均为100分。护理讲课考评包括仪表着装、个人表现、选题、课件内容、课题实用性5个方面。护理理论考试由3名带教老师共同参照护理“三基”理论及急诊疾病护理常规出题进行考核,题型有填空、单选、多选及问答,满分100分。 护士对PBL教学满意度的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评价调查表,内容包括教学方法、内容、教学计划、效果、教师素质5方面,每方面设非 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5个选项,设分值为20分、15分、10分、5分、0分,满分100分。所有评价一次完成,先进行护理小讲课,然后进行理论考核和教学满意度调查,护理小讲课由3名带教老师单个评分最后汇总,理论考试时间为 1h,教学满意度调查表当场发放填写并收回,试卷由教学小组3名带教老师进行集中评阅,考核资料及调查资料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结果

从2012年2月开始共组织教学活动10次,急诊科15名新护士全部参与综合考核评价。经过3个月的PBL教学,急诊科新护士护理小讲课得分94.58分±3.96分,护理理论及实践知识得分94.25分±4.13分,新护士对PBL教学法的满意度评价得分96.66分±2.05分。

3讨论

传统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偏重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这种模式,虽然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会造成学生临床思维和创 造能力训练不足。PBL教学法是由美国Barrows教授于1969年 首次提出[2],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急诊科新护士带教中开展PBL联合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经过3个月的教学,新护士护理理论知识考试、护理讲课、评价以及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得分均大于90分,说明这种教学方式对提高新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等综合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护士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3],学会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在问题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小讲课的方式使护士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起到巩固理论知识和促进更新业务能力的作用,对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的理解也得以加深。

总之, PBL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与不同性格和特点的人交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评判性思维、团队精神及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有利于基本功的训练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内科护理小讲课篇(8)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生;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7256(2011)15-0111-02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习护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的关键性环节[1]。因此,有效的临床带教能让实习护生更快地适应临床,实现护理角色的转变。现将神经外科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神经外科是我院重点科室之一,护理组分为神经外科和脑病中心两个护理单元,脑病中心开展床位70张,除开展神经外科常规手术外,还包括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脑血管的介入手术等。护理人员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7人。每年接收大专学历的实习护生30~40名。

1.2方法

1.2.1制订带教计划我院安排实习护生在科实习时间为4周,因我科护理专科性强,病情较复杂多变,因此时间较紧迫。为了能够让实习生更好地了解临床知识,合理地制订带教计划就显得相当重要。我科根据实习护生的实习大纲及科室特点精心制定带教计划,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①切合实际,除神经外科常规护理以外,尽量以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带教为主;②合理安排时间,什么时候进行小讲课、护理教学查房、操作演示等必须严格标明;③责任落实到人,带教形式主要采取“一对一”的固定跟班模式,带教老师职责明确,严格要求,要求人人熟知带教内容。

内科护理小讲课篇(9)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预防及临床护理等。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小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小儿疾病的防治与保健,能为小儿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服务,以增强小儿体质,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和促进小儿健康。

 

儿科护理学不仅与基础学科联系紧密,而且与内、外科护理和护理学基础都有密切的关系,在开课时,学生对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学习儿科护理学仍然存在较大困难。再加上绝大多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这就更加使我们的教学难以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1.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1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浓厚的兴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且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厌学心理较为严重,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去了解学生、多和学生交流与沟通,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在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教师还要多加留心,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因势利导,把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取得好的成绩。

 

1.2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取舍教学相容     作为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要熟练掌握教学大纲以及课本内容,同时对课本知识重新整理归纳,找准重点、突出难点、化繁为简。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教学时,像疾病的发病机理等内容可以简单讲授,但要重点讲解护理评估要点和护理措施。中职学生大多数缺乏自学及归纳整理知识点的能力,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强,所以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力争做到通俗易懂。对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不是讲得越多、讲得越深就越好,而要掌握好量以及授课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1传统讲授法     对于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来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抓住要领,突出重点,使讲课内容少而精,做到深入浅出、系统连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2.2多媒体教学法    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如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制作课件时,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音、动画共存,这样就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直观性、立体感、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比如,讲解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使枯燥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色彩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 比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

 

2.3案例教学法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儿腹泻、婴幼儿肺炎、佝 偻病、缺铁性贫血等常见疾病的讲解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积极通读教材,查阅资料,自己开动脑筋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发言讨论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

 

内科护理小讲课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8-0154-02

由于护士资格考试新大纲的变化,病例分析题占80%,会从多角度来考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护理要点、健康教育以及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人际沟通等内容,所以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应试能力,并突出专业能力培养[1]。近年笔者所在学校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针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具体措施如下。

1 课程内容的整合

根据新护士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大纲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历年护士资格考试中高频出现的考点作为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内容,减少或删除与护士资格考试联系较少的内容。并且将教材中前后重复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整合,比如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护理、助产专业使用的《儿科护理学》第2版[1]。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第一章绪论中的第四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与第四章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中的第一节不同年龄期小儿的保健特点进行整合,讲完小儿各年龄期的特点后立即根据这些特点提出各期的保健原则和措施,这样可加强同学们对前后相关知识的连贯;将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中的第三节小儿腹泻与第五章住院患儿的护理中的第五节小儿液体疗法进行整合,这样在讲到小儿腹泻的对症治疗时根据如何纠正重型腹泻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立即讲解小儿液体疗法,这样使同学们可将抽象的液体疗法的有关知识立即应用到小儿腹泻的具体病例中,从而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也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将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的第四节肺炎与第十一章急症患儿的护理的第四节充血性心力衰竭进行整合,这样在讲到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急救治疗和护理措施时就可前后联系起来,这样就可将有关心力衰竭的急救要点和护理措施及时应用到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具体病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将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中的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第三节病毒性脑膜炎、第十六章结核病患儿的护理中的第四节结核性脑膜炎与第十七章急症患儿的护理的第二节急性颅内高压进行整合,这样不仅可以通过一张表格将上述三种脑膜炎进行很好的比较和鉴别,同时也可将三种脑膜炎的共同特点即颅内高压的急救护理措施讲解得更加完整和透彻。通过以上前后相关知识的整合,不仅避免了有些知识点的重复讲解从而节约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而且将前后相关知识串起来讲解可以加深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差,且这些学生性格大多活泼好动,对平铺直叙的传统理论学习缺乏兴趣,而对要求自己动手的实践教学的热情却很高,基于这些特点,笔者所在学校在儿科护理的理论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中后期涉及到各系统疾病的护理的讲解时,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全部采用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将护士资格考试的重要知识点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具体措施如下。

课前,教师将一个根据下节课的内容而精心选择的临床典型病例布置给学生,并且根据该病例特点提出相关的问题,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的放矢,这些问题一定是针对护士资格考试新大纲的重点内容以及历年护士资格考试出现的高频考点而提出来,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先去自学教材及一些教学辅导材料的相关内容,尽量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比如讲到小儿肺炎时,就在课前给同学布置一个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一个典型病例,然后提出几个问题:(1)该患儿的初步临床诊断是什么?诊断的依据是什么?(2)该患儿当前存在的主要的护理问题是什么?(3)应当采取哪些护理措施来解决当前存在的护理问题?(4)在配合医生用药方面应注意什么问题?(5)是否需要吸氧?如果需要选择那种吸氧方式?吸氧时注意什么问题?(6)如何保持该患儿的呼吸道通畅?(7)针对该患儿应进行的最重要的健康教育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高频考点。并且每次上课前都将全班分为四大组,让各组组长组织大家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或者相互讨论尽量找出问题的答案,并且选派几个同学代表小组做好课堂上角色扮演的准备。

课堂上,老师准备好病床、婴儿模型、听诊器、体温计等用具,将讲台前设置成一个仿真模拟病房,然后让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上台根据该病例进行角色扮演,一个同学扮演家长怀抱婴儿模型,一个同学扮演护士,护士首先进行健康史的收集,然后进行身体状况的检查,最后提出该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是什么,再根据这些护理问题提出主要的护理措施有哪些,并给患者家属做健康宣教等。课堂上老师就是一个引导者和记录者,学生如果某个地方出现卡壳现象教师就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并且记录下四组同学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好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以便课后总结时用。角色扮演后再次请出每组的代表来回答老师事先针对该病例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且根据学生的表演及回答问题的情况给每组同学打分并评出优胜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而病例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4]。

课后教师还应做总结性发言,指出各组学生在角色扮演和病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好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最后教师再结合护士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并结合教材中本章节的内容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快速地串讲一遍,并且要求同学用红笔将这些知识点标记下来,以便今后考试复习时容易抓住重点。课后还应将这些重要知识点涉及到有关A1、A2、A3、A4型选择题让同学在《儿科护理学笔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同步辅导丛书)中勾画下来,课后作为本节课的作业去完成,各小组组长还应不定期抽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最后布置下节课所需要的病例让同学去预习和查找资料[5]。

上述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要上网或者深入到临床第一线搜集大量的临床典型病例,并且要选择和编写出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和能突出教材重点内容一些典型病案,这些病案应难易适中[6]。其次针对病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新大纲和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出现的高频考点,所以教师一定要熟悉新大纲的要求和经常查阅资料分析历年护士资格考试的考试题目;最后教师还应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归纳总结考试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精确、简练、细致、透彻以便于学生牢记[7]。比如讲到先天性心脏病时,应总结出先天性心脏病的最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是超声心动图;出现特异性紫绀的患者应考虑动脉导管未闭;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栓;法洛四联症的胸部正位X线片显示心脏呈“靴型”;法洛四联症出现脑缺氧发作时最应采用的是膝胸卧位等,这些知识点往往会出现在考试中,所以在教学中应加以强化。

当然因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去完成角色扮演和病例的分析是保证该教学方法顺利实施的关键。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来辅助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利用多媒体再现可以形象、直观、生动,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典型案例视频,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病例讨论的兴趣[8]。讲到先天性心脏病时用语言无法描述的心脏杂音;讲到新生儿黄疸时小儿出现的皮肤黏膜黄疸;讲到缺铁性贫血小儿出现的面色苍白;讲到佝偻病的典型骨骼改变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也弥补了护理专业学生儿科临床见习机会有限,临床患者接触较少的不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转变

过去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都是根据期末考试的成绩来定。而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笔者要求理论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而儿科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考核占20%,这样就迫使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要去实验室加强儿科护理操作的训练,为今后顺利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而理论考试中期末考试只能占60%,平时成绩占40%。而平时每个月都实行一次月考,几次月考的平均成绩就是该学生的主要平时成绩,另外平时成绩还要参考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和病例分析,是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此外要求无论月考还是期末考试的题型全部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题型来出,即A1型选择题占20%,A2型选择题占60%,A3/A4型选择题占20%。并且所有考题都紧密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和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出现的高频考点来出题,为学生今后顺利通过执业资格考试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近年笔者所在学校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评价模式的转变,提高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并且教师注重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点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笔者所在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执业考试通过率。

参考文献

[1]金梅,李若琼.护士执业考试知识点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91-92.

[2]叶春香.儿科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

[3]黄丽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前内科护理学辅导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93.

[4]范生泉.病理学模块教学设计与应用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11):77-78.

[5]张梅珍.儿科护理学笔记[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

[6]陈选朝.论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的教学艺术[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103-104.

上一篇: 工程管理合同范本 下一篇: 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