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1 09:23: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生价值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人生价值概念

篇(1)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完成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正确科学的物理概念,这就需要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材料;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物理现象进行科学思维(分析与比较、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把新的物理概念与已有的物理概念进行联系与比较,通过同化与顺应来认识和理解刚建立的物理概念.在物理概念的建立的过程中,还要用到数学方法来表述物理概念.形成了初步的物理概念以后还要经过积极应用来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

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有三个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它是教学理念;另一个是中观(介观)层面,它是教学方法;再一个是微观层面,它是认知教学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不仅使认知心理学找到了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也使认知心理学产生了更加接近教学实际的一次分化——认知教学心理学.认知教学心理学理论强调学习中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第一,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录或吸收;第二,学习依赖于知识,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第三,学习与产生学习的情境具有高度一致性.日趋成熟的认知教学心理学不仅为我们洞察知识和能力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及方法论框架,也为我们处置教学问题,造就人的各种胜任能力,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技术基础.学习效果好的应源于,科学的认知策略、良好的智慧品质、优化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谓的学习方法就是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寻出的通向良好学习效果的对学习对象的操作方式.所以说物理概念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智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事实上,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历史的阶段,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粗糙到严格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讲物理概念,应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讲,讲怎样反复纠正错误的概念,现在的概念是什么,使学生懂得所学的东西、将来是要有发展的,不是死的.这样就把概念讲活了.否则,学生就以为物理概念是天经地义的、绝对不能破坏的,从而形成一种僵化的思想.事实不是这样,物理学永远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

2概念教学的程序

概念属于智慧技能,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物理概念的学习在整个物理学习中处于核心地位.

概念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表象—概括—定义—再认识—系统化.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的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因素起着积极的作用,也发展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果我们的教学中能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习得.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知识的习得可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领会、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结合物理概念的特点,其教学的过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概念的领会、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应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概念的教学水平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运用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1感知阶段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把头脑中的各种感觉按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综合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映象,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的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因素起着积极的作用,也发展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感知方式有两种:直接感知与间接感知.

直接感知是通过观察、实验、参观、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对象,对有关物理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观念.

间接感知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具,使学生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观念.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两种感知方式应当相互配合使用,互为补充,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形成表象、观念.

2.2理解阶段教学

理解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它是指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能够突出事物的重要的、本质的特征,能够区分相似的事物,能够比较确切地得出概括性的结论.这属于抽象思维阶段.

2.3运用阶段教学

从教学目的讲,第一,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第二是解决物理问题形成的技能与技巧,发展学生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物理情景,把握、分析物理问题的意图,对物理问题进行抽象与类化,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物理表象,寻找物理量,运用物理规律建立物理模型.

其次,运用数学进行解题,然后验证.

总之运用是由认知到行动的过程.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经.

运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步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方法和准确性;二是熟练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速度和效率,同样,也达到巩固、深化、活化概念的作用.

综合上应当指出:以上三个阶段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是相互依赖的、相互作用的.

3概念教学的注意事项

(1)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石,是学生正确认识物理世界的基础,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思维的起点在哪里?思维的起点正是对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因为,概念是思维内容的基本单位,物理概念是揭示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2)许多概念是以一定的物理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这一概念又是其他概念的基础.这样可以说物理学大厦就是由一个概念建立在另一概念的基础上的概念建筑.如果某一概念掌握不好,势必影响后一概念的学习.因此在概念的学习中注意复习原来的有关概念.为新概念的学习打好基础.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学习需要两方面的准备,一是一定的知识储备;二是学生的心理机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不能超前学习和讲完)

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了解苦与乐、生与死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提高人生价值。

3.运用:使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并学会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

【教学方法】

情景展示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朗读等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完成任务的能力,组成4个学习小组,按照任务需要准备材料,完成任务。

第一组:制作PPT,演示本次课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第二组:收集资料,制作PPT或多媒体,有选择地介绍近几年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

第三组:收集资料,制作PPT,介绍我市我校杰出校友在就业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典型事例。

第四组:收集近年来现实社会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并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对苦与乐、生与死的理解与看法。

2.导入新课

在讲新课前,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同学们,你觉得人活着为了什么?

要求全体学生不记名写在纸上,老师马上收上来,与学生一起分享答案。

生1:为了讨个好老婆,过上好日子。

生2:为了爹妈生活得更幸福。

生3:吃喝玩乐,享受生活。

生4:住别墅、开宝马、有美女陪伴。

生5:为社会做点事。

……

设计意图:使学生内心产生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活思维。

讲授新课:

教师:人活着为了什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观问题,在我国当代青年中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其实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讨论已发生过多次,例如:1979―1980年围绕潘晓提出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论题为中心的讨论,张华救老农值不值得等问题的讨论,都涉及什么是人生价值及衡量标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生价值?

引出课题“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板书)

一、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板书)

刚才同学们畅想了一下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此我们先要搞清本次课要牵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根据分工

活动一:请第一组代表展示并讲解本次课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重要概念:社会价值、自我价值、苦与乐、生与死的含义。

重要原理:人生价值、苦与乐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学们弄清楚了以上重要概念和原理后,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既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又体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呢?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

二、人如何才能活得有价值呢?(板书)

活动二:请第二组代表展示制作的PPT或多媒体视频,有选择地介绍近几年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

1.介绍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中千手观音主演邰丽华的感人事迹。(视频展示)

2.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事迹。

3.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三栖尖兵何祥美感人事迹。

(视频时间长短,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剪辑)

教师围绕观看的视频内容组织学生讨论问题:(1)大家思考一下,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呢?(2)他们的事迹为什么会感动中国?他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发言交流(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懂得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看他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到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也就是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以上人物都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楷模。同时让学生从这些普通人不平凡的事迹中获得情感的认同。

活动三:小组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P147调查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应聘提出三大必备条件: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有75%的企业负责人特别强调:“目前不少大学生在应聘时,各种证书可以拿出一大堆,而职业技能和素养却体现不出,专业知识基础也相对薄弱。”在个人基本素质方面,89%的企业希望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79%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时都欠缺一定的社会协作能力,必须接受一定培训;还有76%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当提高自我认识、准确定位。在基本职业技能方面,企业认为学生应具备的技能为:写作能力、钻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在职业素养方面,有89%的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具备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

请同学们讨论谈谈这个调查结果对职校学生就业有什么启发?(学生讨论,每组派代表课堂交流)

教师总结:人的先天条件无法改变,因此后天的努力和奋斗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想多赚钱,过上好日子、活得有价值与人的素质、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辩证思维能力。

三、我们职校学生怎样做才能活得有意义呢?(板书)

活动四:请第三组代表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制作的PPT,介绍我市我校杰出校友在就业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典型事例。

创业典型:孙晓东(杰出校友、苏州天堂居集团公司董事长,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张权方(杰出校友、常州市家装行业精英)。

就业典型:邓建军(常州人、百度搜索称为共和国的脊梁、蓝领精英)、储永坚(杰出校友、常州市首届十佳金蓝领)。

课本P148小王的做法给你什么启示?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学生讨论并谈体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今后就业方向畅谈自己对人生的规划,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途径等。

设计意图:用学生兄长的成才典型例子告诉在校的同学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在劳动中奉献社会,既实现了自己的自我价值,又更好地体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奋斗”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学生收集杰出校友的资料,也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教育过程。

教师总结:人生价值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松完成的,也不都是靠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更多的人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从一点一滴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小事做起,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在就业创业中一步一步地逐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要有恒心、有毅力,有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让自己过上美好的生活。

四、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板书)

活动五:请第四组代表展示收集的近年来现实社会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并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对苦与乐、生与死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1.大学生徐本禹的事迹(去贵州贫困山区支教,当选为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死得光荣――武文斌事迹(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我们一定要多救人,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这是一个普通的战士对老百姓的承诺,更是对共和国的承诺。

3.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沈浩事迹。

4.原河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国税局局长李真受贿、贪污案被判死刑的警示。

5.江西省原副省长贪污受贿被判死刑的警示。

(以上典型案例可有选择地利用)

学生讨论并谈感受:学生们对苦乐观和生死观有自己的看法(略)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通过分析现实社会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给学生以强烈的对比,从而在内心产生强力的碰撞,引导学生只有遵纪守法、诚实劳动、为国奉献,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事例对比中学会思考,并在思考中体验、感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师总结引导:苦与乐是客观存在的,要在劳动中创造快乐,并保持乐观的态度,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苦”,在困难面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

怎样才能做到生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勇于进取,迎接挑战。

崇尚真理,在国家民族危难时视死如归。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要生的精彩,死的有意义,要以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为指导,更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才能提高人生价值。

活动六:配乐诗朗诵

最后全班同学齐声朗诵配乐诗“有的人”作为本课结束

(课件显示)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使学生的正面情感体验达到,有多重收获。

本课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二是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提高人生价值。

作业:

树立正确人生价值活动设计方案:(400―500字)

由于种种原因,你正在面临死亡,终期将至,时间只允许你再做最后5件事,你会做哪5件事,并排出先后次序,然后写下你的遗嘱(只写50字以内)。每个成员认真思考后写下决定和遗嘱,谈谈你在写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这些感受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课体验、感悟到:人生在世,有很多事值得我们去做,要使自己活得有价值,一定要珍惜现在,活好自己的每一天,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精彩而有意义。

教学反思:

篇(3)

人活着一般都有自己的生活欲求和人生看法,人的生活欲求和人生看法不仅实实在在地普遍存在,而且还因人而异或因时而异而有不同的内容。在人生理论里,我们把具有稳定性、综合性、持续性的,表现为非“冲动”之形式的,人在人生方向上对自身意义的价值定位称为“人生价值观”或“人生价值取向”。通俗地说,“人生价值观”或“人生价值取向”就是人对人生价值的最一般看法或取向。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定位和实际追求,人们会在纵横纷纭的社会利益关系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不一定一旦完成就一成不变。这,就是人生价值①的择定。

当然,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时,也往往会对别人的人生价值定位作出期望和预设。也就是说,人们一般不仅会对自己的人生应怎样作出心理期望和预设,而且往往会对他人尤其是对其亲近的人的人生应怎样作出心理期望和预设。这,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择定。因为人的存在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必定既具有自我性,又具有非自我性。

人的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其基本原则是利倾性原则。从个人角度说,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定位是围绕着人自己心理认定的利益进行的——既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利益,也包括以社会为中心并内化为自身需求的利益,它都直接或非直接、直观或非直观、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价值主体的利益倾向。

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依择定主体划分,可以分为自为和他为两种,即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两种。自命价值就是自己心理择定的价值定位或价值期望;他命价值就是他者择定而赋予个人的价值定位或价值期望。按价值择定主体的实际状况分,他命价值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我谓之“单性他命价值”。“单性他命价值”是指特定的社会个体对某一社会成员即对真正价值主体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其择定主体通常指一两个数的亲属、老师、朋友、同学、同事等。单性他命价值的择定主体一般与真正的价值主体关系较亲近,对价值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第二种类型我谓之“合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对某一社会成员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如某一单位、某一村庄、某一城市社区对某人的价值期望。这种社会群体和真正的价值主体在空间上较接近,能通过社会言论等对价值主体的价值定位之选择发生较直接的影响。第三种类型我谓之“复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是指整个社会尤其一个国家内的社会整体对价值主体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这种价值期望一般通过社会的主导性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的主导性舆论倾向对价值主体的人生价值定位之选择发生相关的影响。

单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因择定主体与真正的价值主体的亲近性不同,而一般情况下呈现出具体性、直接性递减和抽象性、间接性递增的排列趋势。特别是复性他命价值,因为它是整个主流性社会文化对价值主体的一种最普遍、最一般的价值期望,所以它往往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符合一般社会历史进程的价值期望——这里假定主流性的社会文化就是最合理的社会文化。当然,应当说明的是:文中把他命价值分为单性、合性、复性三种类型,是为了分析相对于价值主体的他者对价值主体自我价值定位的不同影响力,即为了分析非自我价值期望的多样性。实际上,三者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并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为了深入地认清人生价值观尤其是“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的问题,下面再来详细分析人生价值观中的自命价值这一内容。

人对人生价值的自我定位和追求,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物利的享有,第二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名位的享有,第三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道义的享有。鉴于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名誉追求、地位追求和道义追求也是一种利益追求,我们为讨论的需要就把这三个层次分别简称为“物利实现”、“名利实现”、“义利实现”,并把其价值定位的对象性体现分别称为“物利”(物质之利益)、“名利”(名位之利益)、“义利”(道义之利益)。

物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物质利益的享有;名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的享有;义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社会道义的享有。而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和社会道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对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和社会道义的追求一般也就是对他人或社会实际利益的增长的推进。换句话说,具体的实际利益一般情况下的非共享性和非共生性,决定了对他人、对社会实际利益的增长的推进,往往同时就也是对自我实际利益(尤其是非精神之实际利益)的付出。当然,这里的“义利实现”是泛指一切自觉地把实现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为自我人生价值追求的价值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他人或社会给予的荣誉、地位、尊严等精神性利益,一般就必须为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出贡献,作出自己的付出;要实现自我认可也是社会认可的社会道义,一般也必须为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出贡献,作自己的付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付出。可见,名利实现的层次是对物利实现的层次的一种超越;义利实现的层次呢,也是对名利实现的层次的一种超越。物利实现为享有直接的物利,名利实现为享有外在的名誉、地位,义利实现则为享有社会道义及他人、社会实际福祉的增进。每一种层次的超越,都是对自我物利的相对否定和对他者物利的相对肯定,都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实际上,在进步而合理的社会道德观和社会评价下,要获得他人、社会的巨大承认,要获得外予的名誉、地位、尊严,则他必须为他人或社会作出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创造,更多的成就,更多的付出。如果说名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定位还不是一种真正高尚、自觉的人生价值取向,那么义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定位则是一种主要为他人、为社会谋福祉的高尚而自觉的人生价值取向了。

转贴于 义利实现的追求是对自我能力实现的追求,是对他人或社会实际福祉的增长的追求,它已经提升到了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有较高的人生境界,而把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潜能并以此来推进他人、社会实际福祉的增长。这种义利实现的追求的最重要目的,不是为了自身物质利益,也不是为了社会名位,而是为了他人的福祉,为了社会的福祉,为了自我认可的一种道义或事业。可以说,借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概念,本文所论及的义利实现之追求就是一种合乎社会道义的自我实现之追求,就是一种人生的利益指向和社会道义的利益指向相吻合的人生价值追求。

把自命价值分为三个层次,也是为了讨论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单个的人往往既有名利实现的追求,也有物利实现的追求,甚至还有义利实现的追求。但我们认为一般一个人只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追求,并且这种主导性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追求在人的一生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物利、名利、义利实现的归纳与分类,也不能完全包括所有的人生价值取向类型,比如某些艺术的、宗教的人生追求,其主导性的人生价值定位往往既不在于物利实现,也不在于名利实现,更与所谓的社会道义的实现相距甚远。也就是说,有些人的人生价值定位及实际追求可能浮于这三种类型之间,也可能浮于这三种类型之外,也可能是这三种类型中的一种。

总之,从整个社会来看,自命人生价值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层次相关的上述三种基本类型。而从社会个体来看,自命价值也不是唯一的和不变的,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一样,都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

很明显,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是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生价值定位或人生价值期望,两者往往是不一致而有冲突的。自命人生价值最能体现社会个体的自我利益要求,最能体现社会个体对自我人生的模式预设和价值追求;而他命人生价值最能体现他人、社会的利益要求,最能体现他人、社会对个体人生的模式预设和价值期望。各种人生价值观的矛盾和困惑,往往恰恰发生在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的冲突中,发生在自命价值和单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的各种冲突甚至是他命价值的内部的各种冲突中(如下图)。特别是他命价值中的复性他命价值,是社会整体对个人人生的最一般的模式预设和价值期望,它与自命人生价值的内容往往具有最大的差异和距离。自命价值最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具体性,而他命价值中的复性他命价值最具有非个体性、非直接性、非具体性,自命价值与复性他命价值往往也就存在最大的矛盾和冲突。——本文的“复性他命价值”这一概念与传统人生理论中的“社会价值”这一概念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人生价值矛盾关系图②③

A:自命价值

B:他命价值

B1:单性他命价值

B2 :合性他命价值

B3:复性他命价值

在承认人生价值观和人生价值事实是两回事的前提下,通过对人生价值定位的自命和他命的区别,通过对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各自内容的分析和相互关系的考察,我可以看到他命人生价值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可以看到自命人生价值的多样性和变动性。而一个人人生价值观的实际矛盾和心理困惑,就存在于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的冲突中,存在于具体的自命价值之内容和具体的他命价值之内容在排列组合上可能构成的种种关系中。依据我们现有社会的主导性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的主导性利益倾向,则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应不断地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超越,从物利实现向义利实现发展,从而不断地与他命价值中的最高价值类型——“复性他命价值”趋于吻合,也即与主流社会赋予的价值期望趋于吻合。只有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尤其自命价值和复性他命价值双向运动,特别是自命价值向复性他命价值趋向运动,自命价值与他命价值的实际紧张关系才能得以缓和或消除,自我和他人、社会的多维关系才能得以协调和统一。

【 注 释 】

① 本文文中的“人生价值”是“人生意义”意义上的人生价值,而不是“人生功过”意义的人生价值。前者属于人生观,后者属于人生事实;前者指向人生的未来,后指向人生的过去;前者存在于人的主观心理中,后者存在于人的客观事实中。本文的讨论,都是在人生观的层面上展开,而不是在人生的实际功过层面上展开。

篇(4)

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但除了要理解生命、珍惜生命之外,还要懂得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人生的价值,从而获得成长过程中身心的健康、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社会的和谐。

大学阶段不但是学习技能、储备知识的时期,而且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价值是什么”等问题,对于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以及今后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观的内涵

1.人生观的概念

世界观包括人生观,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人生的意义与目的的基本看法,在人们的整个观念世界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人们不断面对、体验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地形成了与自己的人生阅历、实际经验息息相关的根本看法与价值的判断和对整个人生的生活态度等,这就是一个人的总体人生观。

2.世界观的概念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一系列看法。因此,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3.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密切联系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世界观是人们根据整个世界的观点视角形成的思维方式与评价方式,人生观是人们对自己的人生的总体评价以及对未来人生的探讨。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就是用世界的观点去评价与决定人生的行为方式和评价体系,也就是说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作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世界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促进巩固的作用,人生观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世界观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人生观对世界观具有影响的作用。作为整个观念体系的整体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二、人生观的基础是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指人与动物相互区别的最根本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说明了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中所固有的抽象存在物,他在现实的意义上,是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它是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属性。

1.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进化的产物,人有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本能的要求。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物质主体,自然属性对社会属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人的本质属性是具有社会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2.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存在于他和别人的社会关系中,离开社会关系,他便不能生产劳动,不能生存。每一个人,又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社会中,都使人成为不同性质的人。因此,要认识人的本质,就必须把人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来把握。

3.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们正是在不断面对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密切相关的关乎人生的总体观点和根本态度,并在社会中形成了人生的价值选择与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三、人生观与人生价值

1.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一个内容普遍又复杂的概念,它被广泛应用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美学等领域之中。但是,价值的本质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不同含义与重点,就一般的价值而言,它具有哲学中的意义,即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与事物特有属性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价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在价值之中我们可以把“值不值得”与“美不美”,作为一种价值的判断。

针对价值的含义,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它作为一种关系的范畴,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客体自身;二是价值客体是指除主体之外的自然界、社会以及客体中的人;三是主体需要就是人的需要,包括人的自然与社会的需要。总之,“价值”的概念是从人们满足外界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

2.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态。人的价值的实现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满足人的需要与人对社会的奉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指对自我的肯定,即个体满足自我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人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金钱以及名誉的利益以及社会对个体条件的物质满足,包括奖励机制以及授予荣誉称号等。人生的社会价值,表现为对社会的贡献,为社会以及他人作出的努力。

3.人生价值的地位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能够决定着人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会作出贡献,还是为了私人的利益损害国家以及集体的利益。当然,这种为了私人的利益损害国家及集体的利益则不属于正确的价值观,属于利己主义的行为理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实现其社会的价值,也就是为社会作出贡献,不图任何回报的大无畏精神。所以,要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特性与评价为主要根据。虽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人生目的,他们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有很多误差,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这样才能使生活更加有意义,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才会实施一种正确的行为。理论指导着实践,实践决定着理论。正确的人生观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为了避免在实践的过程中陷入误区,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这样才能在正确的观点与态度的指导之下,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并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为他人及社会作贡献,避免为了私人利益,与眼前的利益陷入拜金主义与自私自利的位置上去,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为社会和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篇(5)

近年来出现的“逃课”和“淘课”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笔者尝试把网络公开课这种主题探讨式的讲座模式引入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课堂主题小讲座。如果教学完全按照书本知识逻辑授课,教学就变成知识点的认知与解释,兜转在概念里,少了趣味,少了心灵的触动和人生的感悟,脱离学情。于是,笔者跳出教材自身的知识逻辑,对教材进行课堂化开发,根据学情,重整教材,开设“德育课堂小讲座”。

所谓德育课堂小讲座,是指以反映某些具体的德育内容为中心而精心设计的一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多方位渗透的多功能课型,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课”,而是兼有学科课程之形和活动课程之功能,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下面,笔者就德育课堂小讲座进行案例说明。

二、例谈德育课堂小讲座

比如:哲学《奉献与人生》这课知识结构简单,内容思想性、可探讨性强,很适合做主题小讲座,笔者给这个内容的主题讲座取了一个诗意又富哲理的名字《灵魂的香味》,奉献实际上是人们追求高尚的灵魂,它能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人生幸福,使人生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沁人心脾、感人肺腑的芬芳。

德育课堂小讲座时间为一课时,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把自己变成一个“讲故事的人”,娓娓道出案例故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思考、领悟。

德育课堂小讲座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节“小讲座”的对象只针对职高二年级下学期后半学期学前教育专业,清一色的女生,讲座的内容不仅直接关系着她们的专业学习,也影响着她们的生活态度。

主题讲座《灵魂的香味》的内容主要分两方面:

第一:努力做有用的人

故事1:她就是这样一位人――卡门?戴尔?奥利菲斯。

师:猜一猜这场走秀时她的年龄?

生:议论、猜测。

师:这是2013巴黎时装周的走秀,82岁的她压轴出场。鹤发奶奶表现怎样?逊色吗?

生:惊奇,触动,纷纷感叹。

师:工作中的她用自己女王般坚毅的眼神,整洁、谦逊、守时的专业态度缔造T台的不老神话,生活中的她笑容总是温暖明快。

师:通常这种年龄的人有句口头禅:“老了,不中用了”,你觉得这句话适用于她吗?你能说说她到底哪里触动了我们?

生:不适用。美丽、自信、优雅,不枉此生。

师:奥利菲斯惊艳了时光,也惊讶了我们。虽然年老,但没有不中用,她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为向我们展示了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活着,如果他对社会、他人、自己是有用的,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越有用,他存在的价值就越大。有价值,才有幸福,所以要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要过早的放弃自己,鹤发奶奶如此,我们年轻人更应如此。

选择卡门?戴尔?奥利菲斯的故事开讲,除了开场“抓眼球”、女性、励志等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课本的价值、人生价值的抽象概念解释进行了简单生动的处理,用通俗的“有用、无用”去解释,并帮助学生端正人生态度,认识到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不断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价值的人生自然幸福。

故事2:廖智――5?12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

师:截肢后的廖智如果放弃自己,可能会是怎样?

生:颓废,人生毫无意义,生活的会不幸福。

师:廖智是怎样诠释人生的价值?

生:思考回答。

师:廖智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勇敢坚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又奉献社会,实现社会价值 ,廖智就是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廖智为年轻女性,又习舞蹈,对学生在专业学习、克服人生困境、实现人生价值方面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年长的奥利菲斯,遇难残疾的廖智,她们都在努力地做好自己,同学们,你们年轻、健康,更应该要活的有用,要活出价值,切勿潦潦无为。

故事3:某青年,职高毕业后,尝试做过几份工作后,以不会做和太辛苦为由,拒绝上班,然后就呆家里啃老,天天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每个月还逼父母要千元零花钱,不给就对父母恶语相加、大打出手。

师: 他这样活着,你觉得他的人生有价值吗?为什么?

生:不付出,不奉献,只有索取,太没用了,人生没有价值。

师:由此可见,判断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看他索取了多少,关键是看他奉献了多少。

师:如果,这位是你的兄弟姐妹,你会如何劝告?

生:要懂得付出,要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否则,活着就等于死了,毫无意义,被人看不起,还连累家人。

这种类似的现象在学生中是有出现的,通过这个反面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不努力,不付出,只会索取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会被人唾弃,明白判断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奉献。

其实,我们去劳动,肯付出,做奉献,看似服务别人,其实是为了自己。

第二:助人其实是助己

故事4:有一绘本名叫《盲人的灯光》,讲的是有个人独自走夜路,遇到了一个提灯走来的人。但他却发现,提着灯的人居然是盲人。

师:盲人为什么提灯?

生:照亮别人。

生:是为了让别人看见他,好不要撞着他。

师:其实我们的人生也一样,照亮别人,更照亮了自己,助人实则助己。

用这个绘本素材,既可简单生动的点出奉献、付出对于实现人生价值重要意义,又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绘本小故事、大智慧,多看有利于今后进行幼儿教育。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升华,要通过我们的教学,回归教书的育人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我们学生的认知由社会历史领域带入人生价值领域,实现由历史到回归现实的转变。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概念;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得与失的关系。

(3)情感目标:学会感恩、懂得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3.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的贡献。

难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

二、说学情

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对象所面临的是一个物欲横流、崇尚金钱和权力的时代;另一方面,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因此,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告别误区,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育人目标显得十分重要。

三、说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节课具体的内容,我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对比分析

PPT展示两张图片:黄晓明一场奢华的婚礼和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的图片。并请学生思考:这段时间中国舆论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两个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和演员黄晓明的婚礼,一位在世界医学界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生命的杰出女性。一位是纵横中国娱乐圈高颜值的当红演员,赚得盆满钵满的演员。试问,大家为什么会关注他们?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什么?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都实现了人生价值。两个纵横交叉的风云人物在一遍遍冲刷着我们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一片争议。有人说,100个黄晓明也比不上一个屠呦呦,也有人说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秀。那么到底如何衡量人的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点明本节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屠呦呦和黄晓明的共同点,导出人生价值的概念。通过对比分析屠呦呦和黄晓明的不同点,引发学生关于如何衡量人身价值大小的思考,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走进生活,案例分析

材料一:播放视频《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视频。

PPT展示诺贝尔奖委员会写给屠呦呦的颁奖词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请学生阅读颁奖词并思考:

探究1.屠呦呦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殊荣?

2.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为社会、为她自己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3.屠呦呦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屠呦呦历经艰辛提取出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东方神药”而受益。她为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实现了社会价值。并通过PPT展示: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另一方面屠呦呦的卓越贡献没有白费,给她带来了荣誉、地位、收入。从此她的名字将代表中国永远载入历史史册,刻入科学发展的丰碑,为屠呦呦的人生添上了一抹浓重的夕阳红。她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并通过PPT展示:自我价值,那社会对个人需求的满足(索取)。人生价值是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PPT展示板书:

1.人生价值

(1)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

(2)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

教师讲解: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二者密不可分。

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则根据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对个人需要给予相应的满足,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其次,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才有资格和权利得到社会或他人的回报。一个人,只要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必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索取)

PPT展示板书:

2.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1)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2)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设计意图:“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深度挖掘屠呦呦的材料,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走出误区,告别迷惑

PPT展示:

材料二:当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晓明的婚礼,铺天盖地全是后者消息的时候,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①屠呦呦获奖和黄晓明婚礼,你更关注谁?为什么?

②你认为谁的贡献更大?社会进步究竟靠谁在推动?请说明理由。

思考①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很难评价屠呦呦的贡献大还是黄晓明的贡献大,因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屠呦呦侧重于物质贡献,黄晓明侧重于精神贡献。但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不是看他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比较,人的社会价值是主要的、根本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思考②

教师总结:社会进步要靠全体中国人的参与与努力。只有每个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作为青年人,我们要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践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贡献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PPT展示板书:

3.人生价值贵在奉献,社会价值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设计意图:对于身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生而言,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很难理解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因此,设计这一环节,企图通过价值观的冲突、辨析,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告别迷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教学活动推向。

人生价值贵在奉献,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呢?

PPT展示:

材料三:屠呦呦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直到第191次实验,才真正发现了青蒿有效成分,甚至自身试毒弄坏肝脏。

请同学们思考:

探究1:屠呦呦拥有今天的成就容易吗?

探究2:屠呦呦如何一步步走上科学的神圣殿堂的?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1.屠呦呦取得这一荣誉来之不易,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教师不复述材料中的语言,并通过PPT展示:成功―劳动。

2.青蒿素的提取,解决了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为当今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通过PPT展示:成功―劳动―奉献

这给我们启示,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体现自身价值,增强幸福感。

(四)饮水思源,热爱人生

师总结并同时播放《感恩的心》:屠呦呦从“三无科学家”成为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从幕后走向台前,是与她这么多年艰辛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地奉献着。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像屠呦呦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是他们在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为自己活着,有的人为别人活着,但是,我们不应忘记“饮水思源”的古训,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应该感谢像屠呦呦那样默默奉献的人们!

在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感谢很多很多人――

感谢我的父母家人,因为他们……

感谢我的老师,因为他们……

感谢我的同学朋友,因为他们……

感谢爱因斯坦、爱迪生,因为他们……

感谢孔子、苏格拉底、曹雪芹、托尔斯泰,因为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激感共鸣,实现情感升华,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小结形成系统

五、说教学反思

篇(7)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价值实现,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来指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应该是图书馆的工作是为学校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虽然从事的是平凡的工作,或者一辈子不像科学家那样有重大的科研成果,不像官员那样升迁的仕途。但是,只要是有益于社会,就应将自身的价值紧紧贴近社会、贴近工作单位、贴近本职工作岗位做好平凡的工作。

所谓职业道德,是用于调整人们在职业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有什么样的职业就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如:教育的职业道德集中表现就是“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医生的职业道德集中表现就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等等。

图书馆内虽有各种不同的职业分工和岗位,但其职业道德可以描述如下:忠于职守,热情服务,细致周到,减少差错,遵守纪律,不断学习其核心点是“服务”,服务无小事,要实现这一职业道德,关键在于自觉履行。

二、职业道德是人生价值实现的保证

人生价值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智能资源,二是体能资源,两者的结合并向社会释放出来,便形成人的价值利用。“人的价值利用”是人生价值对外展现过程。我们之所以说职业道德是人生价值实现的保证,这是因为图书馆给每一个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展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只要全身心地工作,其价值就能彰显出来。大量事实说明,凡是干出事业的人,都是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人。因此我们说,要干好工作,必须用本职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来规范自我,约束自我。人有七情六欲,有某种期望可以理解,因为我们身处在这逐利的时代是别无选择的,但我们要用道德的智慧来约束自己,不能忘却真正的人生意义。人活在世间,会有不顺心的时候,这时要善于心理调适,不要影响本职工作,以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

三、职业责任是职业道德的核心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写道:“我躺在床上,梦想着生活是多么的甜美,猛然醒来,我才发现生活就是责任和义务”,英国道德家斯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中曾经引用以下这么一段话:“职责,是把整个道德大厦连接起来的黏合剂,如果没有这种黏合剂,人们的能力,善良之心,积存,正赢之心,自爱之心与追求幸福之心都难以持久,这样的话,人类的生存结构就会一蹶不振,人们就能无可奈何地站在一片废墟之中,独自哀叹”。这些语言把职业责任是职业道德的核心的道理说得再透彻不过了。因此,我们认为,要做遵守职业首先的模范,必须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全国模范导游员文花枝在危难时刻,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游客,反映了她尽职尽责的职业责任感,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没有遇到文花枝那样的危难,但同样应该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因此,我们应该为师生提供的每一项服务中做起,努力工作打造图书馆的良好形象,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四、各项规章制度是职业道德的规范化

职业道德体现在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热情服务”,但光热情服务是不够的,还必须自觉遵守学校和图书馆的相关制度,尤其不能突破职业纪律的底线,不堪设想一个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能实现其价值。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3-0017-02

一、引言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之一。从理论上来说,理想信念具有实践性、超越性、时代性、多元层次性等特征;从实践上来说,理想信念是包含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在内的综合活动。这表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论”和“方法论”。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修养》)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固然,导致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失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与教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教学方式的把握也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笔者认为,要想在理想信念的课程教学方面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探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研究方式。本文拟以《修养》课中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的内容为出发点,对《修养》课程教学中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做一必要的探究,从而为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以求教于各位教育同仁。

二、人生价值的完整理解

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是《修养》课中两个密切相关的核心范畴。就目前高校《修养》课程的内容设置来看,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各分两章(第一章和第三章)来讲述。在对人的价值观的诸多理论中,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是迄今为止最为合理、也最为全面的。因此,对人的价值的准确把握,就成为我们确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探究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论依据。关于对人生价值观的特征,我们可以做如下三个方面的理解。

首先,认为,人的价值是其生存价值、享受价值和创造价值的统一。人首先要存在,然后才有人的活动。所以“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1]这就是人的内在价值,它是人的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人的价值观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再次,人的价值观坚持劳动贡献与主体素质统一的价值标准。人的社会价值既然是人满足社会需要的属性,那么人就必须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人类和社会做出贡献以确证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主体素质包含诸多因素:知识文化教养、劳动生产技能、思维创造能力、政治觉悟、理想情操、道德品质、审美能力、个性等等。”[2]主体素质是在为社会劳动贡献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可以促使人们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的价值本质在于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把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同造福于人类的贡献相统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内在本质表明人应该自我价值肯定,但是这种肯定应该是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只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存在物,把人生看作是一个价值过程,从而自觉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去追求人生的最高价值,才是自觉的自我肯定。“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人的外在价值则说明一个人只有以他的贡献为人类谋利益,才是有价值的人,而且人的价值总是同这种贡献成正比例的。

“人们追求崇高的生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的过程,也就是为了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升华,而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作出实际努力的过程。”[5]所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还必须要有在道德境界上的攀登和升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关系做一大体界定:人生价值是指主体人的主观目的、需要和才能在与客体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性和积极意义。“人生理想是一种尚未实现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实现了的人生理想。人生理想是人们选择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动机,人生价值是把这种动机付诸于现实的结果。”[6]前文已经提及,本文拟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视角对《修养》课教学中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做一必要的提炼与总结,因此关注的焦点不在于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之间具体的逻辑关系(此问题将另文讨论)。

三、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哲学宗旨是“转识成智”,即从知识之学到智慧之学,具体说来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我这里所指的理论是指哲学理论。指智慧,就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某种见解,某种真理性的认识,它和人的自由发展是密切相关的。”[7]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就在为学生提供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等方面的一些重要理念,通过在学习、生活中对这些理念的自觉践行,从而达到塑造人、完善人的目标。

(一)通过直观教学法,透视生命的价值,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起点。 “人类精神的任何活动领域,都是在现实中吸取理想,再把理想转化为现实。”[7]生命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升华,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也就是生命的升华教育,即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具有公民素质的人,就是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培养自由、自尊、尊严、个性和有创造性的生命个体。”[8]

树立关爱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是激发学生的对生命、生活的热情,培养其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在《思修》人生价值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生命教育的相关理念渗透在其中。从内容上来说,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的理念。关爱生命一方面要领悟生命的宝贵性。生命的宝贵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生命是短暂的;其二,生命是不可重复的;其三,生命是脆弱的;其四,生命是不可替代的。关爱生命的另一方面就是敬畏生命。其次要树立欣赏生命的理念。生命的不同阶段,有着各种不同的美,不仅要求我们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和呵护生命,而且要求我们完善生命、展示生命和激扬生命。再次要树立尊重生命的理念。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和唯一性,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兴趣和爱好。

(二)运用教育叙事研究,使学生正确理解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诸多关系。从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内容来说,需要正确处理诸如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理想与奋斗的关系等。人生的理想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合题。正确协调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的关系,是《修养》课中理想信念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才能科学回答人生价值的问题。 “人生理想正在于通过创造性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从群己关系、自我与社会关系上讲。”[7]个人理想,就是个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包括道德需求方面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是一定社会的人们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它影响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为个人理想的形成和实现提供了条件。个人理想应当与其相处时代的共同理想相一致,把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为了使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更具有理论的说服力,我们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课程教学方式。叙事包含着个体层面、社会层面的基本结构性经验,是个体乃至人类的一种知识组织方式和基本的思想模式。通过描述个体生活以及对个体生活故事进行解构和重构,叙事研究获得了对个体行为与经验的解释性理解,发现了隐匿于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从外延来看,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研究对叙事研究方法的一种整体性借用,那些运用叙事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研究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叙事研究;从内涵来看,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属性在于它聚焦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分析现象之中个体的一系列教育生活故事所包含的基本结构性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9]相对于传统的研究范式而言,教育叙事研究更强调与人们教育经验的联系,即以教师自身的真实教育生活为基础,并通过故事叙述来描述教师在真实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以及总体教育生活。“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描述研究参与者的个体生活,搜集和叙说作为个人的研究参与者的生活故事,撰写基于研究参与者个人生活经历的叙事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质的研究形式,教育叙事研究的一个本质特点是:关注个人,通过搜集故事来建构田野文本数据,报告个人生活经历,并探讨这些经历之于此一特定个人的意义。”[10]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形态有历史故事(历史文献研究、历史人物研究、历史事件研究)、民间故事和自传故事等。[11]

(三)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案例教学和事例研究教学,凝炼《思修》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怀精神等综合素质,这些都是理想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前文已提及,主体素质包含知识文化教养、劳动生产技能、思维创造能力、政治觉悟、理想情操、道德品质、审美能力、个性等诸多因素,这些素质都是人的生命展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修养》课程的一条主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培养、提升学生的三方面的素质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大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我们也不妨说,“形式无内容则空,内容无形式则盲。”在此,我们以《思修》课中绪论部分和第二章中的相关内容为依托,阐述案例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

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素质,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修养》课中第二章是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修养》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四观教育”即“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任务。爱国主义是一种理性义务(道德要求)、政治责任(政治原则)和法律义务(法律规范),爱国主义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这些是从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即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来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爱国主义是“四观教育”教育的升华,当然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关于这方面的案例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俯拾即是,当然我们需要选择能充分说明问题的例子。比如在在对爱国主义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时,我们会给同学播放《东京审判》中梅汝博士为争取自己席位的视频片段。“如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国家,我认为法庭座次应该按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牺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实属顺理成章。” 他义正言辞地维护了当时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以上只是从《修养》课程中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内容的角度,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做了一些思考。笔者始终认为,《修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基本就是一个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只是各部分内容对学生素质关注的焦点不同而已。况且,《修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事例研究也是《修养》课程理想的教学模式。事例研究模式不同于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教师的举例是为了说明问题或证明某种观点,是教师在讲授模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而事例研究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与讲授模式相对立的,事例研究模式强调“事例中心,参与中学”。[12]事例研究模式是以事例为载体,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事例研究模式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成功运用。每学期开学,教师会要求学生成立一个6到8人组成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要民主推荐一名组长,而这个学习小组就是事例研究模式开展的主体。教师一般在每学期前两周会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讲解示范。之后,教师让学生准备下次课堂上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做主题发言,再请其他同学讨论,最后教师做适当点评。我将这一事例教学命名为“每周道德与法律发现及其评论”。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很受学生欢迎,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范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以“每周道德与法律发现及其评论”为载体的事例研究模式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具体的事例研究中,同学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思考。事实上,这就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和“转识成智”的过程,也是主体素质不断丰富的过程,亦是学生理想人格生成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理想和人格的关系来说,人格是理想的承担者,理想是人格的主观体现。人的认识、意愿、感情、想象等因素综合地体现在理想之中。在把理想化为现实的过程中,人格也得到了培养。” [8]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肖群忠.“人的价值”的含义与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1988(4).

[3]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夏国乘,易宪容.论人的价值和人生理想[J].社会科学,1986(11).

[6] 万俊人.论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J].哲学动态,1988(4).

[7]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 李朝东.现代教育观念的知识学反思[J].教育研究,2004(2).

[9] 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2008(5).

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30—02

生命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已有10多年,无论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所发展。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生命教育只能说处在起步阶段,实践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理论上也不够深入。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也是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就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一些探索,希望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一、生命教育内涵的基本观点

生命教育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

1.广义的生命教育。王北生认为: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罗楚春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王云峰等(2006)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

实际上,以上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全人教育,只是这种观点针对当前教育工具主义、无人教育的情况而更加强调、关注人的生命而已。

2.狭义的生命教育。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指的是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

以上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培养个体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

那么究竟哪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实际意义呢?这就需要我们循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的实践轨迹探寻其内涵,以便找到生命教育的本来面目。

二、生命教育的实践轨迹

1.美国的“生命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的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忘记”了教育为人发展服务的功能。随之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美国的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暴力袭击、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国际知名作家、演说家杰·唐纳·华特士提出,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训练学生谋取职业或获取知识,还应该引导他们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作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他认为,这一教育目标只能通过education for life(生命教育)来实现。为了实践其教育理想,1968年华特士在美国建立了阿南达学校(AnandaSchools)。阿南达学校的目标就是教导学生生活的艺术。

可见,美国的生命教育,是关于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地生活、如何有意义地生活、如何迎接挑战、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动。

2.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1974年,澳大利亚的ReyTedNoffs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问题,提出了life eduction(生命教育)。他于1979年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tion Centre,简称LEC),其宗旨为“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同时,它还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有效决策、沟通、谈判的能力。

可见,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以预防滥用药物、暴力与艾滋病等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孩子们的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3.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1997年,由于台湾学校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杀事件,台湾前教育厅厅长陈英豪认为必须在校园实行生命教育,这是台湾“生命教育”一词的正式提出。台湾教育当局认为,生命教育的议题应该包括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殡葬礼仪五大项,随后还将已经实施多年的情绪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其中。

可见,台湾生命教育已经由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扩展到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探讨。

4.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20世纪我国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工具主义教育”,是“无人的教育”。应试教育使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创造精神日益丧失,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制约,生命、健康受到损害,自杀、暴力、犯罪现象增多,价值观念模糊。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港台而来的生命教育正契合了大陆的这些教育问题,迅速形成一股研究热潮,生命教育开始付诸实践。2004年开始辽宁、上海、湖南、湖北、黑龙江、山东、云南等各省份开始出台各种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性文件。其中以云南省于2008年启动的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推展力度最大。2010年7月29日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生命教育”列入其中,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中国生命教育时代已经到来。

可见,大陆的生命教育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云南省的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界定比较准确,也比较好理解。

从以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生命教育都是针对当前教育工具主义严重从而导致的青少年自杀、吸毒、暴力、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薄弱、性越轨行为增多等现象提出的,它更侧重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它不突出科学教育方面,更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突出智育方面,更偏重德育、美育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不突出人的认知方面,更偏重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这与前述的狭义的生命教育内涵是一致的。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实际就是教育的概念,也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它不符合生命教育的原初内涵,也无特定内涵和特定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培养个体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

三、生命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内涵辨析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将生命教育与一些相近概念进行比较来加深理解。

1.生命教育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德育”概念的使用大体分狭义、广义两种情况。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然而,德育概念更多是在广义上使用,“学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理论、制度或是实践层面上,广义的“德育”已成为主流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合称。但是广义的理解更加通行。如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定义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但在随后的解释中则把法制教育及心理教育也涵盖于内了。所以广义的德育和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等同,两个概念越来越多地在广义上使用,越来越趋向于相互指代。

可以看出,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在内容上与生命教育有重合和交叉,但二者都有自己的内容和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更强调阶级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价值取向上更关注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而生命教育更注重个体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价值取向上更关注个体生命的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强调社会和精神层面,而生命教育的内容除了社会与精神层面的,还有生理和心理层面的。

2.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于20世纪90年代针对我国教育别强调应试教育从而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差、思想品德差、心理素质差、身体素质差等等情况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际上,素质教育就是全人教育。而生命教育是针对教育工具主义严重从而导致的青少年自杀、暴力现象严重、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薄弱、性越轨行为增多等现象提出的,它更侧重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生命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关系。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它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人为教育的最为基本的目的。因此,生命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生命教育继承了人文主义教育的衣钵,如肯定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捍卫人的尊严;注重现实的人生意义和对世俗幸福的追求;要求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以发展健全人格为任务等等。但是,生命教育却超越了人文主义教育。传统人文主义认为,是科学和技术导致西方社会精神和文化的堕落,这种观念导致人文主义教育走向科学的对立面。而生命教育不排斥科学和科学教育,生物学、心理学等生命科学以及科学精神都是生命教育的宝贵资源。从这一意义上来看,生命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篇(10)

但这些身陷困境仍坚毅不屈的人们却更让人肃然起敬,在这里,我们把司马迁和屈原的生死抉择作个比较:他们同样是遭受挫折,但他们却做出了相反的决定,司马迁选择了生,屈原选择了死,虽然两者选择方式不同,但都表明了在生命的自我选择中实现了生命意义的超越,而司马迁的生命超越则是敢于直面人生的苦难,通过著述摆脱对生命价值的困惑和疑问,在对历史的思考与描述中获得生命的尊严与生存的终极意义。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实现人生价值;屈原的“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

在生与死的抉择上,对生死有这样一种状态,就是人在选择死亡的时候,这种死是否是必须的,比如刘胡兰、、谭嗣同这些人来说,他们无法选择苟活,他们的死是必须的,他们只有赴死才能体现人生价值。

但在人们自身可以选择生死的情况之下,笔者认为活着比死去更具有意义。每个人都有理想,在人们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一旦理想得不到实现,就选择以死明志,那么理想永远不会成为现实。也就不会有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越国也永远不会复国,也就是说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就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从而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生存之道,在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在践行理想的过程中,任何选择死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比如《渔父・楚辞》中屈原说的“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正说明了屈原在“美政”的理想无法实现时,就用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有人说这一行为表达了屈原宁死不屈,对自己理想的珍爱、执着,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但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屈原投身汨罗,以此结束了生命,那么,试问一个人都已经失去了生命,那么如何去执着、珍爱自己的理想,人死了,理想便不复存在,那么,又如何体现所谓的价值取向呢?我想屈原的死并不是浑浊的世道所致,而是他自己的性格所决定,一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在“美政”的理想破灭之后,除了死,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吧!而这种死是毫无意义,在这里,笔者并非批判三闾大夫,只是提出这样的质问罢了。

上一篇: 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下一篇: 自然环境特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