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的思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8 17:12:36

人生观的思考

人生观的思考篇(1)

1、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

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交往,更重要的是人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庸碌无为;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的因素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无论是个人事业的成功,人生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正确的人生观作为指导。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素质如何,他们的人生观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兴旺和发达。当今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们的团队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差,看待问题易带主观片面性;随着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还表现在社会责任感不强,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不少人缺少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和思想意识。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意志脆弱,以上这些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各大高校当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些也引起了政府、高校、家长,社会的高度关注。

对于大学生当中出现的问题,党和国家也连续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当中就指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重大战略任务联系在一起。作为高校的一线教师,通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了解认为,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以及如何能取得成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科学的人生观有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科学的人生观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不良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乐观、进取、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可靠的接班人。

2、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尤其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门一打开,人们首先看到了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及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相比之下,中国在许多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抱怨和指责祖国落后,盲目倾羡西方,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驱使下,才会出现大学生的人生观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正是因为国内各种错误思潮影响,社会上出现一些错误人生观,更重要的是受到了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作为大学生虽然生理上达到鼎盛时期,但心理正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些东西都深深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那么,我们下面就来分析大学生当中出现了那些错误的人生观。

(1)拜金主义人生观

思政课本上我们可以得出,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的思想道德观念,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并且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一些学生的思想在剧烈波动.由于主、客观上的多种原因,使一些学生步人拜金主义的误区。“炫富”,“拜金女”等现象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不断发生,而媒体和网络对于大学生人生观的扭曲,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也是比较大的。近年来,全国多家电视台纷纷推出的相亲类节目,异常火爆,也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视狂潮,而在这种新的婚恋模式中也出现了裸的拜金狂潮,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使得对于财富的无尽追求甚至是不择手段,社会理想价值流失,经济效益大行其道,实际意味着人生观价值观的崩塌与断裂。这些都给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构建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2)享乐主义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当代中国大学生绝大多数是有理想、有抱负、好学上进,勇于进取,也具备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如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是享乐主义。有的学生一味讲究吃穿,追求物质享乐。作为正在求学的大学生,衣食住行都是靠家里提供的,家里的父母省吃俭用供他们读书,子女更应该体谅父母的辛苦,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我们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学子们在校吃喝风泛滥,过生日请,同学之间帮个忙请,获得荣誉、奖学金请,庆祝考试过关,情绪糟糕或者情绪好的时候请,为了满足同学强行要求而请,找到异性朋友请,中奖请等等,大部分学生用于请客的钱远远超过买书、报等所花的费用。 某记者在采访时发现,100%的被采访对象都曾请过客。现在的学生请客讲面子,讲排场,某高校学生请客吃饭一顿饭的标准达到800元,甚至更多,有些学生追求时髦,几百元一套的时装,百十元一件的牛仔裤,已属常见。女生当中,急嫁族的出现,也折射出我们大学生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一结婚什么都有了,不用奋斗了,可以享受了,以上这些思想严重影响了整个大学生群体朝气蓬勃的氛围,也是社会不健康的思想倾向。

(3)个人主义人生观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全国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全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在国内外,以及自身成长环境的各种方面的影响下,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但在某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混乱, 比如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计划经济时代那一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很大不同,其中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不少学生中依然占据上风。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形式传入中国后,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大,通过十多年的教学,我们看到的是,有些大学生在学校某一些事件中,将个人需要置于集体利益之上,极度的自我中心主义泛滥倾向程度加深。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及其与集体利益相互关系的一种道德原则。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不惜牺牲集体利益去谋取个人利益。凡是主张个人主义道德原则的人,为人处事总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自己有利就干,对自己不利就不干。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统统置于脑后。什么都是一切以自己的个人需要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手段。

3、加强大学生人生观的对策

(1)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人生观教育

大学生能否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绝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在复杂的人生体验中,大学生怎样认识生活,把握自己,找准人生的航向是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内外等一些复杂的因素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那么,作为一个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根据大学生不同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形成强烈爱国情感,使他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追求远大目标的抱负,勇于奉献的积极观念,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目标不能仅仅只是一个口号,更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报效自己的祖国。

(2)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人生观教育

进行人生观教育,往往进行更多的是在课堂上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进一步地发挥了理论效力,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勤俭节约,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形成认同,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因此,我们学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及事后对学生的了解,反馈过来的是,实践活动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3)加强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应确立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在校内,我们可以树立他们身边的榜样,让他们更有真实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产生认同感,达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目的,另外呢,现在的大学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不仅仅希望从书本上获得知识,还有更多的是从社会、媒体和网络上得到丰富的资源。在社会上,媒体和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有正面的和负面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大学生的交往交流,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应该了解学生们获得资源的途径,了解学生的动向,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对他们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引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大学生人生观正确与否,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玮,袁建勤.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文教资料. 2011-3

[2]谌红桃,高晓琴.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性别差异调查及其原因探析.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5

人生观的思考篇(2)

 中学、中学教师也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指责为无能,不负责任等,使中学和中学教师感到困惑,更为严峻的是现在的学校基本上是由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和独生子女家长组成,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学校和教师在方方面面面临各种挑战,因此,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社会瞬息万变,中学生人生观教育也应该因时而变,要进一步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形势下中学人生观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要求中学教师在包括人生观教育等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不断创新上下功夫。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必须改进和完善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紧迫课题。探索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

 一、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目前、中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际效果之所以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主体未能应时代要求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因此,我们要深化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研究,积极探讨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

 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适应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是适应教育内容变化的需要,是适应新的教育理论的需要,是消除传统中学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局限的需要。

 二、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在新的形势下进行中学生人生观教育,应有方法上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并不是主观随意性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么,在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呢?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性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整体性原则,即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它有特定的方法要素、结构方式和运行机制。

 第三,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相结合的原则;第四,与时俱进原则。

 三、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设想

 第一,教育方法理念的创新。

 教育方法理念的转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单纯强调经验应用向经验运用和理论提升相结合的转变。二是从教育方法上的权力压制性向教育方法上的平等性要求与权威性引导相结合的转变。三是从注重单独的方法要素功能的优化向注重要素结构整体功能的优化转变。

第二,教育方法结构体系的创新。

 依据对人生观具有系统的结构分析,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结构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宏观结构体系。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宏观结构体系是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部门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方法体系,它包括确立人生观教育目标的方法、确定人生观教育内容的方法、制定人生观教育计划的方法、实施并监督计划执行的方法、人生观教育效果评估的方法等。如调查研究的方法、借鉴比较的方法等。

 第二个层次是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中观结构体系。如学校教育应注意方法的系统性;家庭教育可通过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强化受教育者的认知行为和行为践行的自觉性;社会教育应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对新闻、影视、广告等都应严格把关,当好“守门人”,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人生观的教育。

 第三个是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微观结构体系,即人生观教育活动的方法体系。这有两个方面:

 一是具体的人生观教育活动都包含的价值认知、情感激发、意志磨练和行为养成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他方法也应有自己的特殊性;

 二是对某一特定的教育对象而言,人生观教育是“终生教育”,而人的一生有不同的阶段,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身心、生活环境以及人生际遇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这两种情况决定了人生观教育的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以及人生观教育的不同阶段中,都应有相关的方法。

 第三,方法运用的创新。

 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体系中的每一方法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方法运用的创新首先是要强调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协调。

人生观的思考篇(3)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民族的未来。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

一、什么是人生观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区别在于是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还是错误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和活动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确立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实际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是人们的一种信念,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

二、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其主流是好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个性心理尚未成熟,致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少数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仍然严重存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

1.对待人生的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于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把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大小及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但是一些西方社会低级、庸俗的文化意识和错误的社会风气必然波及到我国大学校园,对青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中存在着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倾向,他们人生追求中,重实惠轻理想追求、重利益轻奉献、重个人主义轻集体主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的不良苗头。

2.对待金钱的看法。

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杜林致教授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总体上对金钱持积极、认可的态度,但不把金钱视为成功的标志,并且认同合理理财,积极投资、愿意参与慈善捐款。即便如此,2008年人民网针对中国大学生金钱观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的大学生是拜金主义者。学生中跟风攀比现象呈抬头趋势,日常生活里比谁的衣服是名牌,谁的化妆品高级,谁的手机最潮……加上一些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社会阴暗面的过分渲染都导致了大学生不安分的消费心理,产生许多消费误区。校园里一度流行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找工作看钱途”等口头禅。因此,专家呼吁,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金钱观”和理财意识需要科学引导。对金钱的过分看重会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急功近利、思想偏激。

3.对待职业的选择。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今天,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多数学生都能放下“天之骄子”的光环,勇敢地面对竞争,摆正位置,调整心态,甚至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可是令人担忧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过于注重物质利益而淡化了社会责任,忽视了社会需求,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甚至寄希望于社会关系上,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捷径。这些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教育的对策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小小的社会,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我们无法消除各类消极因素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环境,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抵制腐朽没落的道德观、金钱观,提高学生的抗诱惑能力,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学生们对自己有较准确的定位,加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确努力学习的目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理性地面对各种失败,增强抗挫、抗压能力,努力提高前进的动力。

1.加强自我管理。

人生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心理塑造工作,需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良师益友的引导。

大学生在蜕变过程中,应从本校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同时,主动选修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立场坚定;吸取前人的优秀思想,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健全的心理、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情趣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树立健康人生观。

2.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开篇就阐明了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要作用:“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由此可见,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虽然意识渐趋成熟,不再迷信父母的权威,希望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自己所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社会交往、爱情婚恋、人生发展等重大问题,但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对家庭还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仍然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开放式教育的高校,主要是宏观上的指导,无论是课任老师还是辅导员都不可能经常对每位学生的生活细节,心理变化关心到位。家长更应积极配合学校,经常提醒孩子在学会自理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加强学校教育。

在大学的德育工作中,人生观教育一直是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当前大学生人生观念的现状中我们不难看出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基本是端正的。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校园,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好主平台的作用,积极探索人生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和典范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大学生在人生观教育中认识人生,感悟人生,并且从中受到教育。就高等院校而言,应该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成为社会伦理的向导、人类良知的灯塔,充分发挥对青年学生的引领、示范和陶冶作用。

4.加强社会舆论导向,校内校外双结合。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依靠大学生自身、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而且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社会各界和大众传媒都有责任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出一份力。青年大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群体,他们接受各方面的文化影响比其他阶层多,社会大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大学生教育的整体构架才能平衡,才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国家的储备人才,中间力量的大学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及成才使命感,立足现实,从大局出发,把个人的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何士青,夏岚.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学校思想教育CNKI:SUN:XXDJ.0.1994-03-002.

[2]左云,陈冰俐,乌进高娃.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的思考篇(4)

敬爱的党组织:

第二次党课——***员的人生价值观,余四川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引导我忙呢对价值和人生价值观展开思考。在学习党课之前,虽然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一个大概的方向——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现在逐渐清晰。从进入党课开始学习,就多了一份使命感,这份使命感让自己感受到了责任,也感受到在向***人一步步靠近的那份心灵的踏实;同时还有期望,期望一天天进步,一天天对自己对他人更有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对什么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追求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对不同的人看重的东西和追求的不同。比如商人中有只看重利益的人,而有的人思想觉悟高,一直都在向***靠近,在发展企业的同时还不忘为国家为人民做点实事。其中湖南三一集团的董事长梁稳根的****信念就打动了我。在教师的行业里,有只关注学生成绩的老师,也有同时关注学习和思想、生活点点滴滴的成长的老师。在政客里,有只关注自己的仕途、钱途的官员,也有真真切切为人民干实事的父母官。不同的价值观就能引导走向不同的方向,达到不同的高度。正如说的“生命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同样是活着,意义却大不相同。《***文选》中说到,“一个***员,第一,他是普通人,第二,他是普通人中的先进分子。”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先进份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呢?一个***员的人生价值观又会是什么呢?只有心中有人民有群众才能做到为他们说话、做实事。***人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高的价值主体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创造一名***人应有的人生价值。“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对人民负责。”在社会中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了的并不容易。“全心全意,诚心诚意。”只有全心全意了,才能真心的为他人着想,只有全心全意了,才会千方百计的为他人服务。

把李瑞环的话“为人民办事,必须真心实意地办,尽心竭力地办,坚持不懈地办。”融入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在心里播种一份****信念。

人生观的思考篇(5)

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载体,不仅有利于广泛传播思想领域的“精神旗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而且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覆盖面,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所以,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积极影响。

(一)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提供了新载体

当代社会,网络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它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他们时时处处关注的重要媒介。当前,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和特殊的“数字符号”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内容,扩展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了大学生的自由活动空间。网络中的“红色文化”不仅可为广大青年学生所共享,而且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为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提供了新载体。其二,为大学生认识人的本质,了解现实人生拓展了新空间。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网络文化从根本上使“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日趋淡化,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对大学生而言,网络空间有利于他们在“虚拟世界”中领悟人的“类特性”“类生活”等,从而有利于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真正领会人的本质是现实化了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最终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科学人生观。另外,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也为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判断创造了新条件。

但从根本上说,网络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外各种思潮、思想在相互摩擦、碰撞的过程中,逐步与网络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面临“西化”风险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它融图、文、声、像于一炉,集报刊、广播、影视、动画为一体,以其极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吸引了广大青年学生。由于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民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文化产品,它往往会充当西方国家瓦解中国青年学生意志和价值的“工具”。某些西方媒体本着“摧毁一个民族,从舆论开始”的企图,假借“民主”“自由”“人权”的外衣,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以此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弱化大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文化帝国主义”“网络文化霸权主义”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极大冲击,导致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根基不稳、徘徊不定,甚至面临被腐蚀的危机。

(三)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面临“多元化”侵蚀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思想活跃、观念更新、文化交融的新时代。西方文化殖民主义者利用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公开性、全球性特征,大肆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论”向我国推行,这些形形、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创造,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面临“多元价值”的腐蚀。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四)大学生道德人格面临“虚无化”可能

网络文化的公开性、平等性既满足了大学生独立行为、平等相处的向往,也满足了大学生自由表达意愿的心理需求,然而,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包罗万象、异彩纷呈、形式多样,既有主流、高雅、正确的信息,也有边缘、低俗、错误的,甚至灰色、黄色、暴力的信息。大学生既是网络文化的消费者、接受者、传播者,又是推动其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青少年“网络犯罪”“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网上交友”“网上色情”“网络游戏”引发的社会问题比比皆是。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人际关系疏远、交往能力下降、道德判断力削弱,直接造成部分大学生网民道德人格的滑坡,甚至有缺失迹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网民树立科学人生观的价值导向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是坚定大学生网民理想信念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最根本、最高层次的,具有统治功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3]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国际环境中,大学生成为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焦点,要战胜这种“无烟战争”,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化,推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网上传播,进学生头脑。历史与实践证明:“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4]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彻底划清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网络文化各领域,是引领大学生网民有效抵御多元价值侵蚀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对当代中国而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这一核心价值追求帮助大学生抵御多元价值的侵蚀显得尤为重要。它既可以从根源上强化大学生网民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使他们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个人理想内化为行为动力外化为人生实践,还能使他们把自我价值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人生奋斗目标。

坚持以“两种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生动活泼的网络舆论氛围,是健全大学生网民道德人格的动力和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激发人民锐意革新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抵御各种腐朽、错误、颓废思想的尖锐武器。以“两种精神”和荣辱观为动力和基础,塑造高尚的“网络民族精神”“网络时代精神”和“网络道德品行”,是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应有之义。利用报刊、广播、影视等媒介,开展网上榜样示范、先进典型等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网络舆论氛围,唱响网络文化主旋律,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网民树立自觉意识,远离垃圾信息,走进“红色网站”,更有利于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健全人格。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网络文化的思想根基,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的理论精髓,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网络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应对挑战,化解矛盾,是时代的呼唤和永恒的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1-10-2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人生观的思考篇(6)

江苏省镇江、宁波等一些职业学校先后开展了“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个以构建主义为教育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以项目实施为评价核心的“学中做、做中学”职业教学平台。学生在“工作室制”整个学程中经历三种教学形态,分别完成三个阶段的职业成长任务:

阶段一:是以理论学习为教学形态的基础课学习任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不分专业地学习文化基础课,以超越功利与实用的通识教育为通行于不同人群职场中的学生提供知识和价值观,完成的是职业成长中社会基本素养培育任务;

阶段二:是以实训为教学形态的专业课学习任务阶段。在这个阶段,同学们开始分专业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校成立由专业教师与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本专业真实项目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高度仿真职场业务的大赛项目,设计出以专业课程学习包和工作包为形态的虚拟工作项目,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接受各种任务包,开展跨年级小组合作任务式项目学习,并接受职业证书和技能大赛等专业考试,完成的是职业成长中基本专业素养的任务;

阶段三:是以顶岗实践为教学形态的实习升学任务阶段。学校实训基地有学生自己成立的企业和老师根据学校规范要求申报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专业工作室,同学们在老师工作室或者同学自己成立的企业开展顶岗实习,接受社会真实工作项目任务的磨炼,完成的是职业成长中企业真实项目的综合实习任务。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自我构建学习方式: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不再从概念理解起步,而是从领受工作任务开始。工作项目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工作任务分解知识与能力要求,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边学边完成项目任务。在顶岗实习阶段,能力强的学生在工作室老师与企业师傅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成立自己的公司,和同学们一起在自己的公司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在整个项目任务实践中,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以自我构建方式获得,为今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式提供积极体验。

2.教师组织教学方式:首先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事,在工作任务驱动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为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成立了工作小组,各小组按专业混合编班,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学习方向的学生成为工作上的“同事”,与不同层次人开展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今后社会实践中的合作奠定积极的体验。其次是分阶段、模块化开展的全程项目教学将学生和老师从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师生关系发生变化,老师不仅是老师,还是同事、领导和上下级关系,建立“面向过程和产品”的学习评价制度,包括理论知识与项目实施两项评价考核。

3.校企平等合作方式:“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打造共同的利益纽带,开创平等互助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按照企业的工作场景在校内建成与企业环境高度统一的虚拟车间与实训实习基地。基地中,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项目小组,企业派出专门技术人员充当“师傅”,与教师共同指导项目小组在虚拟车间完成企业委托的产品或项目。在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和工作室组织专门师资和企业专业人士开设创业集训营,对有意愿开设微型企业的学生进行集中政策法规、企业管理等方面培训。

三、教育生态观下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把教育学与生态学联系起来,形成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根据生态学相关理论,人类社会系统属于人造生态系统,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生态紧密相连的,把职业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规范环境中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更有助于职业教育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站在教育生态观视角下,“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生态观,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很好地融合,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做出尝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高度统一:“工作室制”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主线、以工作室为中心的与工作环境高度一致的规范环境,为学生提供教育环境与职业环境高度统一的教育生态环境。教室布置成有隔断的办公间,同学们面对自己的办公空间而不是统一面对黑板和老师;实训教学设施设备完全模拟企业设施设备配备,学生使用的都是与企业一样的生产设备;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在企业的学习过程一样,在做中学和学中做,边做边学。

2.教育结构与企业结构高度一致:学校参照企业的真实项目模拟出实训实习项目,师生关系变成师徒关系,同学关系变成同事关系,学校的评价分析与企业一样,是针对工作项目的评价与分析,学校的教育结构与企业的生态结构一致。

人生观的思考篇(7)

敬爱的党组织:

第二次党课——***员的人生价值观,余四川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引导我忙呢对价值和人生价值观展开思考。在学习党课之前,虽然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一个大概的方向——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现在逐渐清晰。从进入党课开始学习,就多了一份使命感,这份使命感让自己感受到了责任,也感受到在向***人一步步靠近的那份心灵的踏实;同时还有期望,期望一天天进步,一天天对自己对他人更有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对什么最重要、最贵重、最值得追求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对不同的人看重的东西和追求的不同。比如商人中有只看重利益的人,而有的人思想觉悟高,一直都在向***靠近,在发展企业的同时还不忘为国家为人民做点实事。其中湖南三一集团的董事长梁稳根的****信念就打动了我。在教师的行业里,有只关注学生成绩的老师,也有同时关注学习和思想、生活点点滴滴的成长的老师。在政客里,有只关注自己的仕途、钱途的官员,也有真真切切为人民干实事的父母官。不同的价值观就能引导走向不同的方向,达到不同的高度。正如毛主席说的“生命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同样是活着,意义却大不相同。

《***文选》中说到,“一个***员,第一,他是普通人,第二,他是普通人中的先进分子。”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先进份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呢一个***员的人生价值观又会是什么呢只有心中有人民有群众才能做到为他们说话、做实事。***人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高的价值主体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创造一名***人应有的人生价值。“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对人民负责。”在社会中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了的并不容易。“全心全意,诚心诚意。”只有全心全意了,才能真心的为他人着想,只有全心全意了,才会千方百计的为他人服务。

把李瑞环的话“为人民办事,必须真心实意地办,尽心竭力地办,坚持不懈地办。”融入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在心里播种一份****信念。

人生观的思考篇(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93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90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自控能力比较弱,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会过多地重视外部管控,对学生内在潜力、心智的开发等方面不够重视。此外,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管理也日趋粗放。所以,必须要探索出一种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满足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一)管理方法的机械化

目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管理方法趋于机械化的现象,出现机械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具有惰性,机械化的管理方法往往操作比较方便,也比较容易见效;第二,管理人员缺乏整体的、系统的管理理念,在面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往往采取应急式的管理方法;第三,受传统的管理理念的影响,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可以预先掌控、规划,能够通过分解、重组的传统方式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被管理者与管理者间的不平等

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下,被管理者处于管理者的下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使用的行政管理体系是直线式的,形成了线性管理链条,直接导致了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困难的现象。学生只能与基层辅导教师直接接触,与学校其他的管理者无法沟通,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向管理者反馈,并获得帮助。此外,信息交流、沟通困难逐渐导致了管理理念、管理态度的转变,长此以往,极易形成,人本主义教育观不可能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下得到贯彻与落实。

(三)管理中心的偏离

第一,部分高职院校目前所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权力中心”现象,即强调学生必须要绝对服从。此种管理模式下,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所用的词汇多为禁止、不准、不允许等,学校的权利无限膨胀,肆意剥夺学生的权利,苛刻要求学生的义务。第二,部分高职院校目前所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教师中心”现象。教师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者,扮演着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主宰者角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而作为被管教者、被动接受管理的学生,面对教师的指令,只能安分守己地行动。第三,部分高职院校目前所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管理中心”现象。管理只是一种方法、手段,实施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目的,“管理”的存在价值具体体现在其是否可以达成所要实现的目标、目的。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为了“管理”而“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管理”已经从一种方法、手段转变成了目的、目标本身。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在人本主义教育观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应该是尊重学生,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其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管理制度应以引导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依据,应该是不可侵犯、严格奉行的硬性规定。第二,学生管理制度应该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第三,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在尊重学生的人格自由、人格尊严的基础上进行构建。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为目标,并与院校的实际学情相结合,建立符合学生特点与教育规律的学生管理制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尊重学生的价值与尊严

学生具有个人价值与尊严,高职院校应该对学生的个人价值与尊严进行无条件的尊重与维护。无论学生的行为对错、情绪表达是否合理,高职院校都应该以关注的态度维护、接纳学生。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同,履行好自己的管理职责。管理者可以采取法理交融、情理交融的沟通方式,重视说服教育,也可以借助深度交谈、心理咨询等专业手段实现教育提升、解决问题的目标。

(三)正确认识人本主义教育观

在人本主义教育观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遵循人本主义教育观下的“学校以领导为本、领导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操作模式。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构筑合理的学生管理平台,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氛围,从而给学校领导构建能够施展自己构想的平台;学校领导应该对教师予以帮助、服务,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支持条件与和谐的工作环境;教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

(四)重视学生的认同感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90后,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自控能力比较弱,叛逆心理比较强,因此传统命令式、强制式的管理模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的独特性,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应该关心、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内心需要与合理要求,并通过换位思考、法理交融、情理交融的方式,获得学生的认同,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学生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在人本主义教育观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做到尊重学生的价值与尊严,重视学生的认同感,正确认识人本主义教育观,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从而实现有序、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

人生观的思考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04-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时代,高校女大学生已占据半壁江山。然而,由于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男强女弱”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趋突出,严重伤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造成女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女生就业观念的陈旧、落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与社会文化问题有密切关系。因此,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人文因素,对有效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她们实现就业非常必要。

一、女性就业观误区

笔者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多年,长期大量接触女生,并在担任大学生职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女生进行了就业观的调查,发现女生就业难与就业观误区有关。这种就业观误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男强女弱”传统观念桎梏下的女性自卑心理

自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以来,女生就已经意识到她们将来的就业比男生困难。所以,女生就业准备比较充分,注重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整体学业成绩优于男生,综合能力较强。但学历、能力的提升并未能从意识上根本改变女生传统观念中“男强女弱”的自卑心理。在调查中,65%的女生认为“男大学生能力比女大学生强”,72%的女大学生认为“女生自信心低于男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自信,不敢与男生竞争,尤其是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人数较少的时候,自卑感更加明显,总是担心用人单位有“男士优先”潜规则。在回答“如果两个同等学历的异性大学生同时应聘同一职位,你认为就业单位可能会选:A男生、B女生”问题时,95.6%女生选择A男生,这表明女生自信心严重不足。根据《全国大学生调查报告:未婚同居被认可》统计,90%以上男性对自己性别的满意度较高,而25%以上的女生表示在可能的情况下愿意改变自己的性别。说明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性强于女性。在这种自卑心理的支配下,女生在就业时表现缩手缩脚、过于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有的求职受挫后,无法调试自己的心理,变得悲观失望。

(二)女生自信心不足催生的依赖心理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校女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中,有54.8%的人都希望家里帮找到单位,32.1%的女大学生希望教师、学校帮找到单位,这在独生子女、贫困女生、家庭条件优越的女大学生中尤为明显。独生子女和家境优的女生更愿意依赖家里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贫困女生由于她们可利用的资源有限,更愿意依赖老师、学校找到好的工作单位。仅有13.1%的女大学生希望凭自己的实力找到单位。另外,女大学生因情感困惑而放弃工作、迁就男朋友的占37.8%。这反映了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依赖心理。这与女生自信心不足,希望被人关爱、呵护,缺乏主动竞争意识,依赖性强有关。

(三)“男主外、女主内”角色定型下的求稳与安逸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我国传统文化积淀对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形成固有的成见,加上现在文化传媒对“现代女性”的角色定位也有偏颇之见,如大量影视剧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定位,这些因素对女大学生在择业上的价值取向产生较大影响。很多女大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好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工作环境舒适、体面,工作较轻松、稳定,把求职的首要条件定位在稳定与安逸。据调查统计,选择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的女大学生比例超过70%,选择就业地区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女大学生比例也达到70%,选择理想工作因素为职业稳定、压力小、工作轻松、收入高的达到63%。家庭条件好的女生求稳与安逸心理尤为明显,因而不愿意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愿意到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岗位工作,从而丧失了就业机会。

(四)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功利心理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形形的社会不良现象不断冲击、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心理。实惠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价值取向,加之一些影视剧渲染诸如灰姑娘嫁人豪门、“一夜成名”等,一些女大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把金钱实惠作为人生追求目标,把当“二奶”、“小三”作为自己就业的捷径。一些80后女大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学历贬值”、“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于是,一些高校中出现女大学毕业生“不忙就业忙相亲”的怪现象。因此,她们在校期间不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热衷于参加各种联欢活动。一些女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决心,造成自身能力不足、综合素质偏低,失去了许多工作机会。

二、成因分析

(一)传统社会观念中性别歧视观念的遗存

虽然重男轻女的观念已为现代社会所摒弃,当代女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也是要有理想、有抱负、刻苦学习、自立自强,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等,一些女生在学业上也往往比许多男生更优秀,但是,在实现生活中,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时仍面临较严重的歧视问题。歧视的表现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表现主要有“只招男生”、“男生优先”、“不招女生”等形式;隐性的表现主要集中在“询问女生是否有男朋友”、“女生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女生打算几年要小孩”、“限制工作几年内不许要小孩”等方面。面对这种社会现象,受试的女大学生心态错综复杂,有愤怒、非常痛恨、无奈、可以理解等等。这些社会现象严重伤害了她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以找到好工作”的自卑心理。

传统的性别观念赋予了人们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家长在女性社会化过程中对她们的教育是从小鼓励她们温柔软弱、被动、依赖,培养了她们的依赖心理。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的种种困难,她们的拼搏意志和创新意识往往较弱。

(二)女性客观生理弱势及自身认识定位的影响

两性之间生理上的差异,使女大学生在择业中处于弱势。男性普遍精力充沛,女性在体能上不如男性,难以胜任流动性强、体力消耗大、高危的工作。加之她们在工作几年后面临结婚、生孩子的实际问题,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阶段性空岗”,担心自己在“阶段性空岗”期间被淘汰。因此,她们在择业过程中,

倾向于稳定、轻松、风险小、收入高福利好、劳动条件好、离家近的工作,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开拓意识弱,不愿意接受竞争性强、挑战大的工作。求稳的心理必然导致女大学生就业时的虚荣心理。一些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她们在求职过程中,仅把目光放在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国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稳定、轻松、风险小、收入高、福利好等心目中理想工作上,与现实产生脱节,陷入就业观的误区,导致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重视妇女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为女性公平就业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由谁来执行这些法律法规;由哪个机关来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当用人单位出现歧视行为时,应当受到怎样的惩罚,等等。同时,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健全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生育应该是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人力资源也不例外,用人单位认为女大学生是高成本的劳动力,经济上不合算,将她们拒之门外。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用人单位对女性就业歧视未能受到有力的遏制,女大学生就业未有直接保障,导致她们产生沮丧、失望、自卑、依赖、求稳和安逸等消极心理。

三、解决对策――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呼唤人文关怀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只要坚持了“男女平等”,就是对女性的最大的关爱。不可否认,这确实是女性解放、发展的基础,但这远远不够,缺乏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关爱。目前在校女大学生人数已占据半壁江山,她们就业遇到的障碍比男生多,所以,她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是人文关怀,是理解、体贴、帮助,是有针对性、有具体措施的关爱。

(一)社会全体成员应当尊重女大学生就业权

女大学生“走出”就业观误区,除学校的教育引导和她们自身的调整外。社会全体成员尊重女大学生就业权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求职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女大学生比男生就业的机会少,或者同等的机会,而给女大学生附加的条件比男生多;比如,用人单位要求女大学生在聘用期内或者在工作的几年内不许结婚、生小孩。这就需要对社会全体成员进行教育。要让社会全体成员认识到,漠视女性的权利,限制女性结婚、生育权是现代文明的倒退,是变相的封建文化的糟粕,是一种不负责任、极端自私的表现。应该说,法律和政策的保证给女性提供的仅仅是机会的平等,但要将机会的平等变为事实上的全面的平等有待整个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善。

(二)社会全体成员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整个社会应当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营造一个真正有利于女性公平就业的文化氛围,积极为妇女贡献才智、成就事业搭建平台。倡导文明的生育观和家庭观,要达成社会共识:生育及教育后代,不是女性个人的责任(为个人家庭传宗接代),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即劳动力的再生产,具有社会价值。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男性、用人单位应该给予她们更多关爱、支持、理解,而不是歧视、设障碍。政府应尽快完善生育保险体系,为女性生育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降低用人单位录用女性的成本,保护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地位。

放眼世界各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知识女性视生育为畏途,越来越多的适龄知识女性选择晚育,甚至不育,其主要原因是她们就业的压力太大,害怕生育期间的工作、晋升、工资、福利等受到影响。正因为婴儿出生率的下降,许多国家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因此,把尊重女性变成全社会的共识,落实到倡导男女平等的具体行为之中,对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改变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进而对她们就业观误区的消除有积极现实意义。

(三)对女大学生个性化的教育引导

1.重视差别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就业受挫在所难免。只有具有抗挫意识的大学生才能勇敢地参与竞争,并最终取得胜利。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教育。差别教育是指学校承认、重视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并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女性教育,使她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继而摆脱因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而带来的困惑。比如,可以对女大学生进行女性优势分析讲座,邀请就业或者创业成功的女性到学校宣讲等,以提升她们的自我效能,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人生观的思考篇(10)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Stud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to Carry Ou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Humanities

LUO Xiaoyun[1], LUO Xiaowei[2], LI Heyuan[3]

([1]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5;

[2]Leg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3]Shiqiao Hospital of Guangzhou,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00)

AbstractTo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humanities college students,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correct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strengthen curriculum and improve teacher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work culture.

Key words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students of chinese medicine;humanistic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人文素质教育对中医药大学生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他们需要加强人文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将其应用到教育领域,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发展规律,引发人们对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的深入思考,也为解决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1 什么是人文素质

“人文”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①它包括了思想、情操、人格、价值、心理品质和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②

2 中医药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医学教育单一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突出知识的积累,而轻视能力的培养,以致于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对专业之外的知识了解过少。再者,有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在语言文字表达、医德修养等方面欠佳,缺乏社会历史、人际关系方面的学习。人文素质长期被淡化,导致学生毕业生在面对病人分析、判断病情时视野过于狭隘,只注重疾病本身,不善于把患者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中去分析、忽略患者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感受,而难以达到预期诊疗效果。因此,中医药院校学生要在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与人文素质。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中医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于教育领域,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发展要靠人,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人的更好发展。因此,医学教育一方面要强调以学生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道德、身心健康、较高的专业技能以及有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的合格人才。另一方面,要强调以教师为本,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广大教师的发展。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精髓是:“以人为本”,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目标。学校人文教育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任务,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教育人、鼓舞人和尊重人、关心人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③

作为一名中医药院校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下转第51页)(上接第21页)广大患者,要以病人为本,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视病人如亲人”,要有责任心、耐心,对工作认真仔细,对病人要热情,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教学方面,要着眼于培养中医药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与患者交流;加强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与医学伦理有关的问题的能力。

3.2 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教育,积极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中医药院校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思想,确保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人文学科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适当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如:传统哲学、历史、文献、语言文字等。因为中医学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哲学于一体,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尤其与中国古代哲学及文学的关系密切。医理与哲理密不可分,中医的基础理论即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因此,教师在进行中医专业课教育时,既要注意基础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人文知识的灌输,将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一起讲述,让学生体会中医药理论的奥妙与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传统文化思维,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眼界。④⑤

第一课堂是指专业课的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第二课堂是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主的课余生活,重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调查以及社团活动等,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⑥它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将两者有机的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是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确立“特色化、项目化、精品化”的工作思路,实施“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建设计划”(“金蓓蕾计划”),以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另外,我校现有天文社、书画协会等50多个社团,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校园活动,为广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和个人爱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⑦

3.3 切实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在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过程中,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在指导学生时,应注意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要为人师表做好模范作用。例如在临床实习中,带教老师既是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医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行为,成为以后效仿的例子。其次,把对教师文化素质的要求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中,通过岗前培训、教师资格考核、专题讲座等形式,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再次,把文化素质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素质考核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等切身利益挂钩,激励广大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学校要注重对教师人文素质以及医德素质的培养。⑧

综上所述,中医药院校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有效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要结合中医药院校的办学规律和特点,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统一和整合,通过改善课程设置,强化相关学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同时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等途径,把中医药院校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人文精神;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创新能力的医学合格人才。

注释

①王东生,贺喜秀.高等医学院校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3-155.

②何应伍,任小红.浅淡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78-179.

③李建玲.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学理论,2009(19):200-201.

④王宜静.探讨高等中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2008(5):333.

⑤贾甚杰,侯英.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1):134-135.

上一篇: 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 下一篇: 社会治理含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