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8 15:53:42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篇(1)

事实上,淋巴瘤并非只钟情名人。据统计,全世界每9分钟就有1名淋巴瘤新发病例。它已跻身我国恶性肿瘤前10名,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里排名第二。记者注意到,2006年原国家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也是因为淋巴瘤去世。同样身患淋巴瘤,为什么罗京与霍英东的存活时间(从发现病情算起,罗京活了不到1年,而霍英东活了23年)相差如此之大?近日,著名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为记者全面解读了淋巴瘤。

淋巴瘤分布广,危害大

何教授说,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结。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各处,而且同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因此,淋巴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心、肝、脾、肺等。

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的肿大。此外,部分淋巴瘤患者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多数患者有体重减轻的表现,在6个月内减少原体重的10%以上。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全身无力、消瘦、食欲不振、盗汗、贫血等。

用自摸做首次排查

由于所有的淋巴瘤均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何教授推荐一个简单的“扪诊”方法――自摸。因为多数淋巴瘤患者先在浅表淋巴结发病,如颈部、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这些部位都很容易摸到。

通常,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感染时,淋巴结会肿大疼痛,炎症消失后淋巴肿块也会自然缩小。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淋巴结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且可以排除明显诱发淋巴结增大的原因(比如炎症)外,就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另外,患者如果出现淋巴结肿大,经过治疗无效,也要警惕是不是有罹患淋巴瘤的可能。

首次治疗非常关键

何教授说,对于淋巴瘤而言,首次治疗成功与否,决定疾病能否得到控制,也就是说第一次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但目前国内不少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疗时未予充分重视,治不好了才找名医名院、用贵药治疗,结果反而引发耐药性。如果患者一开始就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就有可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患者可以存活20年以上。

据介绍,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是当今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主要参与最初的淋巴结活检和可能的剖腹探查诊断部分,以及原发于胃肠道、泌尿系、肠系膜及肝脾的恶性淋巴瘤。何教授说,治疗效果的好坏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病理类型,病期早、晚,肿瘤对治疗敏感性、耐受性等。因此患病后一定要配合医生接受足够的治疗,争取得到控制,千万不要自己乱治以致延误病情,更不要相信江湖郎中的信口开河。

治疗要科学合理,不可蛮攻

对于这类肿瘤的治疗,何教授强调:一是要重视科学、合理、综合治疗,不是十八般武艺都用疾病就会好,有时过度治疗会适得其反;二是要重视中医药,特别是零毒抑瘤方法的充分利用,在淋巴瘤的不同治疗阶段,中医药的方法自有其不同的意义;三是必须充分意识到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一定要讲究保存患者的体力,不可“滥杀无辜”,一味蛮攻,否则只会无益而有害。

何教授还用罗京和霍英东存活时间的巨大差异,来比较两种治疗的不同结果。

罗京之死――过度化疗可能是原因之一

罗京所患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该病发病率的30%。尽管预后较差,但据有关统计显示,只要治疗及时、得当,仍有70%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

遗憾的是,根据网上公布的信息,罗京主要采取的是西方国家治疗淋巴瘤的模式,也就是大剂量化疗后,进行骨髓移植。这种疗法对于体质强壮的西方人,对于化疗敏感的病理类型确实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这种治疗模式有一种弊端,就是很大程度上摧毁患者的免疫系统,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恢复重建,残存的淋巴瘤细胞肆无忌惮地增殖,进一步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继发感染,导致脏器功能的急性衰竭等而死亡。罗京最终因心衰抢救无效而去世。

霍英东抗癌成功――中西医结合治疗

与罗京相比,霍英东的抗癌经历更值得借鉴。1983年,霍英东与好友何贤几乎同时患上淋巴瘤,后来何贤赴美做手术,但不久后去世;霍英东则到国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之后又多年坚持锻炼,保证肿瘤20多年没复发。

有人说,霍英东之所以患癌后能存活23年,与他本身的身体基础和心境有关。他长期坚持锻炼,注重日常的饮食调理,加上对病情想得开,不当自己是一个患者。虽然身兼商人、政治家等多种角色,生活繁忙,霍英东却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凭借科学的治疗方法和个人长期的坚持不懈,迫使癌魔退步。

中西医结合效果显著

从霍英东的抗癌经历可以看出,淋巴瘤尽管凶险,但并非绝症。除少数恶性程度很高的类型外,本病的治疗效果现已大大提高。随着治疗方法的进步,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合理配合运用零毒抑瘤和辨证论治,很多恶性淋巴瘤患者可以长期生存且没有任何病痛。

何教授与他所领导的专家小组运用中药零毒抑瘤法系统治疗并观察了7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涉及各种类型和部位,以颈淋巴、纵膈为多。78例中,除1例死亡,1例失访,1例死于放疗后并发肺部严重感染外,75例依然健在。其中,32例已完全康复,进入康复期调整,14例已恢复工作。22例仍在中西医治疗中。余下20余例正在接受中医药巩固治疗。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篇(2)

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各处,而且同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因此,淋巴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网状组织的,与免疫关系密切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也可发生于淋巴结外和非淋巴组织,如肺、胃,肠、骨、皮肤、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头颅部器官脑及脊髓等。从儿童到老人都可能患上淋巴系统肿瘤,由于20岁到40岁人的淋巴系统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状态,所以出现淋巴瘤的病人相对较多。根据病理组织学的不同,恶性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恶性淋巴瘤为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

淋巴瘤不能称为“淋巴癌”

近日,许多媒体在报道中采用了“淋巴癌”一词,这是完全错误的提法。在医学上,根据恶性肿瘤的细胞类型,分为癌和肉瘤两大类。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称之为“癌”,来源于间叶组织的称为“肉瘤”。淋巴为间叶组织,根本不存在“癌”一说。另外,良性肿瘤通常在其来源组织名称后加一“瘤”字,但叫某某瘤的却不都是良性,比如淋巴瘤,在临床上往往省去恶性二字,并不意味着是良性。

重视体检,关注早期信号

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淋巴结的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的肿大,这些淋巴结肿大的特点可能是无痛性的,所以临床上如果出现了淋巴结肿大经过治疗无效的病人要警惕是不是有罹患淋巴瘤的可能。

恶性淋巴瘤常易被误诊,例如:以表浅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巴瘤患者,有70%~80%在初诊的时候被诊断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结核,以致延误治疗。

颈部、锁骨上、腋窝等的淋巴结肿大,家属或患者可以发现,也有的淋巴结可能发生在体腔以内,需要通过一些检查,包括CT、核磁检查,才能发现有相应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除了淋巴结肿大症状,部分淋巴瘤病人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多数病人有体重减轻的表现,在6个月内减少原体重的10%以上。有的病人还会出现全身无力、消瘦、食欲不振、盗汗、贫血等。

由于所有的淋巴瘤均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这里推荐一个简单的“扪诊”方法――自摸。因为多数淋巴瘤患者先在浅表淋巴结发病,如颈部、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这些部位都很容易摸到。通常,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感染时,淋巴结会肿大疼痛,炎症消失后淋巴肿块也会自然缩小。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淋巴结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且可以排除明显诱发淋巴结增大的原因(比如炎症)外,就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

首次治疗非常关键

一项调查显示,全球74%的人不知道淋巴瘤是癌症,为此许多患者在1~2年甚至6个月的时间里便失去生命。我们认为,淋巴瘤虽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血液系统肿瘤,但患者如能及早、合理治疗,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的。

目前国内不少淋巴瘤病人首次治疗时未予充分重视,治不好了才找名医名院、用贵药治疗,结果引发耐药性。首次治疗成功与否,决定了疾病能否有效控制,也就是第一次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如果病人一开始就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就有可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而且可最大限度减少肿瘤复发机会。

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是当今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主要参与最初的淋巴结活检和可能的剖腹探查诊断部分,以及原发于胃肠道、泌尿系、肠系膜及肝脾的恶性淋巴瘤。由于恶性淋巴瘤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手段。治疗效果的好坏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病理类型,病期早晚,肿瘤对治疗敏感性、耐受性等。因此患病后一定要配合医生接受足够的治疗,争取得到控制,千万不要自己乱治以致延误病情,更不要相信江湖郎中的信口开河,所谓“包治”既破财又危害自己。

早期明确诊断、准确临床分期、恰当的治疗方案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前提。淋巴瘤经过积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可以存活20年以上。

过度化疗摧毁免疫系统

到目前为止,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治疗。放化疗给患者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负而影响。放化疗的毒性反应如骨髓抑制、脏器功能损害、多药耐药等常常又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疗效的关键。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07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199-01

原发性胃淋巴瘤(PGL)很少见,与胃癌相比,其发病率相对低,大约占全部消化道淋巴瘤的55%-65%,占胃恶性肿瘤的2%-5%,是仅次于胃癌的第二位高发胃肿瘤,其组织学类型主要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霍奇金淋巴瘤(HD)相对来说教较少见,前者又分为淋巴结来源和淋巴结外来源,淋巴结外占25%-50%。长期以来对其治疗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争议。传统观点认为手术是治愈的最主要手段,但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对其治疗也有了不同的治疗手段,本文对PGL的治疗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1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病因

在近10余年的研究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p)与胃的淋巴瘤密切相关,有报道称,有>90%的胃淋巴瘤病例中均发现有Hp感染。Stolte等报道了450例Hp相关胃炎中,有125例胃黏膜出现淋巴滤泡组织,提示Hp感染可使本无淋巴组织的胃黏膜产生获得性淋巴组织(MALT)。1991年Wotherspoon等报道110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中,101例患者检测到Hp;在临床研究方面近几年来,愈来愈多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胃淋巴瘤患者于Hp感染密切相关。

2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分期及临床特征

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绝大多数年龄在50岁以上,60-69岁为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1.5-1.8∶1,白种人多于黑种人。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如最常见的是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等。几乎所有病例均可发生腹痛,部位常位于上腹部或脐周,有时可因进食或抗酸治疗后缓解。在所有的胃淋巴瘤患者中,以腹痛和消瘦最为多见.分别占总数的71%-80%和11%-68%;出血者占7%-23%;穿孔者较少见。有些患者在晚期可有腹部肿块、恶液质等表现。上消化道钡餐对PGL的诊断准确率较低,其正确率仅为15%-20%。因此,纤维胃镜是目前最主要的诊断手段。胃镜下PGL常表现为胃腔内巨大隆起性黏膜下肿块,也可表现为表浅小溃疡,同时伴胃壁增厚、僵硬。由于PGL是源于黏膜下层。胃镜组织学活检常取材过浅而影响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故当钡餐发现胃黏膜有多发肉结节,多发溃疡,胃壁内肿块。但蠕动尚能通过,胃镜提示胃多发溃疡,伴粗大黏膜皱襞,局限性或多发肉状结节隆起或肿瘤溃疡多呈火山口状等特点时,应考虑到PGL的可能。另外内镜超声检查对胃淋巴瘤的早期诊断也有所帮助。

3 组织学分类

胃肠道淋巴瘤的分类可参照WHO的B细胞及T细胞淋巴瘤的分类标准。消化道淋巴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占据了胃淋巴瘤的40%,黏膜相关淋巴瘤占首发胃淋巴瘤35%-40%,滤泡型淋巴瘤于胃中较少见。其他的病理类型包括T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通常表现为淋巴息肉病),这些类型均比较少见,总和不到5%。

4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随着对MALT淋巴瘤与HP感染之间关系的不断研究,HP感染可以导致MALT淋巴瘤发生的观点已得到共识。Nakamura等的大样本研究发现在61%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中检测到HP感染,病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的病例,低度恶性的胃MALT淋巴瘤病例中阳性率更高。目前对HP致病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认为HP引发胃MALT淋巴瘤是通过一种继发作用,即能起到一种持续的细胞毒作用,HP特异性激活Th淋巴细胞并使之释放细胞因子,而后者促使B细胞的进一步活化和增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发现,近几年来学者们通过抗HP感染治疗胃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抗HP治疗成功地使淋巴瘤病例得到了完全缓解。

5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治疗

目前对于胃原发性淋巴瘤的治疗,没有统一和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案。其发病率较低,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比较困难,对其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估仍尚有争议,但其总体趋势是向综合治疗发展,提倡尽量保留胃,提高生存质量根据其临床分期及分类,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5.1 抗Hp治疗 近年来临床上将抗Hp治疗作为抑制淋巴瘤的有效方法,但抗Hp治疗对浸润胃壁深层的MALT淋巴瘤效果不明显。在正规抗Hp治疗后,约有50%-70%的患者可出现程度不同的消退。因此,正规的抗Hp治疗不仅对接受放化疗的患者非常有效,同样也作为淋巴瘤手术切除后的综合治疗之一。

5.2 手术治疗 长期以来,外科治疗一直作为治愈胃原发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手术可直接切除肿瘤,便于分级分期、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提高病人的存活率。根据具体情况作根治性全胃切除,根治性胃次全切或联合脏器切除。即使手术不能根治仅作主要病变的切除,术后辅以其他治疗也可望获得较好疗效。

5.3 化学治疗 胃原发性淋巴瘤不论是早期还是晚期,术后常规采用辅助化疗,可以增加病人的治愈率,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其具体化疗方案应视病情和手术后的状况而定,常用化疗方案有COPP和CHOP方案。

5.4 放射治疗 由于胃原发性淋巴瘤对放疗并不是很敏感,所以目前多主张术后不必做常规放疗,仅将其作为肿瘤在局部复发后的保守治疗措施。

6 结 论

本病对化疗、放疗都有一定的敏感性,如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可获得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本病治疗效果较好,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胃癌。根据目前国内对胃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认知现状,我们认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然是缩短与国外差距的关键,对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篇(4)

“自摸”即可首次排查

何教授说,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结。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各处,而且同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因此,淋巴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心、肝、脾、肺等。

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的肿大。此外,部分淋巴瘤患者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多数患者有体重减轻的表现,在6个月内减少原体重的10%以上。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全身无力、消瘦、食欲不振、盗汗、贫血等。

由于所有的淋巴瘤均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何教授推荐了一个简单的“扪诊”方法――自摸。因为多数淋巴瘤患者先在浅表淋巴结发病,如颈部、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这些部位都很容易摸到。

通常,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感染时,淋巴结会肿大疼痛,炎症消失后淋巴肿块也会自然缩小。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淋巴结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且可以排除明显诱发淋巴结增大的原因(比如炎症),就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另外,患者如果出现淋巴结肿大,经过治疗无效,也要警惕是不是有罹患淋巴瘤的可能。

首次治疗非常关键

何教授说,对于淋巴瘤而言,首次治疗成功与否,决定疾病能否得到控制,也就是说第一次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但目前国内不少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疗时未充分重视,治不好了才找名医名院,结果反而易引发耐药性。如果患者一开始就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就有可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患者可以存活20年以上。

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是当今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主要参与最初的淋巴结活检和可能的剖腹探查诊断部分,以及原发于胃肠道、泌尿系、肠系膜及肝脾的恶性淋巴瘤。治疗效果的好坏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病理类型,病期早、晚,肿瘤对治疗敏感性、耐受性等。因此患病后一定要配合医生接受足够的治疗,争取得到控制,千万不要自己乱治以致延误病情,更不要相信江湖郎中的信口开河。

罗京之死――过度化疗可能是原因之一

对于这类肿瘤的治疗,何教授强调:一是要重视科学、合理、综合治疗。不是“十八般武艺”都用疾病就会好,有时过度治疗会适得其反;二是要重视中医药,在淋巴瘤的不同治疗阶段,中医药的方法自有其不同的意义;三是必须充分意识到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一定要讲究保存患者的体力,不可“滥杀无辜”,一味蛮攻,否则只能有害无益。何教授还用罗京和霍英东存活时间的巨大差异,来比较两种治疗的不同结果。

罗京所患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该病发病率的30%。尽管预后较差,但据有关统计显示,只要治疗及时、得当,仍有70%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

遗憾的是,根据网上公布的信息,罗京主要采取的是西方国家治疗淋巴瘤的模式,也就是大剂量化疗后,进行骨髓移植。这种疗法对于体质强壮的西方人,对于化疗敏感的病理类型确实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这种治疗模式有一种弊端,就是很大程度上摧毁了患者的免疫系统,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恢复重建,残存的淋巴瘤细胞肆无忌惮地增殖,进一步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继发感染,导致脏器功能的急性衰竭等而死亡。罗京最终就是因心衰抢救无效而去世。

霍英东抗癌成功――中西医结合治疗

与罗京相比,霍英东的抗癌经历更值得借鉴。1983年,霍英东与好友何贤几乎同时患上淋巴瘤,后来何贤赴美做手术,但不久后去世;霍英东则到国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之后又多年坚持锻炼,从而保证了肿瘤20多年没复发。

霍英东之所以患癌后能存活23年,与他本身的身体基础和心境有关。他长期坚持锻炼,注重日常的饮食调理,加上对病情想得开,不当自己是一个患者。虽然身兼商人、政治家等多种角色,生活繁忙,霍英东却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凭借科学的治疗方法和个人长期的坚持不懈,迫使癌魔却步。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篇(5)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lymphoma,M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对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和研究已有100余年历史,PET/CT是目前唯一用解剖形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它以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功能显像的优点,为淋巴瘤的正确诊断和分期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2月~2013年9月于我院行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66例,选取其中于我院住院治疗、资料完整并于治疗前后均行PET/CT检查的病例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为6~72岁,平均年龄45.6岁,其中霍奇金淋巴瘤10例(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2例,结节硬化型2例,富于淋巴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5例,粘膜相关性淋巴瘤1例,滤泡性淋巴瘤1例,脾脏边缘区淋巴瘤1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2例,NK/T细胞淋巴瘤1例)。所有淋巴瘤患者在治疗前行PET/CT检查,在以化疗为主、辅以放疗等治疗措施1~2个月后,行第二次PET/CT检查。

1.2方法

1.2.1显示仪器及显示剂 PET/CT检查由潍坊市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完成,PET/CT扫描仪为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Biograph64型HD.PET/CT。中心视野与周边视野分辨率均达到2mm。显示剂采用自动化学合成18F-FDG,放化纯度>95%。

1.2.2 PET/CT显像 全部患者行PET/CT检查前禁食6~8h,测量血糖浓度小于11.1mmol/L,肘静脉注射18F-FDG3.7-7.2MBq/kg,平静休息40min,排空膀胱并饮用高密度对比剂1000ml行PET/CT检查。扫描参数:体部CT扫描电压120kV,电流140mA,螺距为3.0mm,球管单圈旋转时间0.8s,层厚3mm。图像采集方式为2D模式,每个床位采集时间为1~2min,一般为6~8个床位。全身扫描范围为大腿中段至头顶。采集完成后利用CT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图像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orderedsubsetsexpectat-ionmaximizationOSEM),迭代次数为2,迭代子集为8,重建后层厚为3mm,分析主要应用横断面,图像融合通过工作站xeleris软件进行。

1.2.3图像分析 放射性浓聚灶由2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目测确认,病灶出现放射性浓聚者为阳性。采用感兴趣区(ROI)技术,由计算机计算标准摄取值(SUV)。

1.2.4病理学检查 32例患者均在行PET/CT前后由影像学的提示下行病理检查确诊。

1.3统计学分析 相关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对HL与NHL治疗前SUV值比较、治疗前后同部位疗效评析、改善组和进展复发组间对比分析均采用t检验。

2结果

2.1PET/CT对于淋巴瘤诊断分期的作用 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瘤患者32例,1例经活检证实为淋巴瘤治疗前行PET/CT全身检查未发现病灶,PET/CT显像阳性31例,诊断阳性率为96.8%,与文献报道94%相近。HL与NHL治疗前SUVmax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2.2 PET/CT显像对于淋巴瘤治疗效果的评价 所有淋巴瘤患者均行以化疗为主,辅以放疗的治疗措施,在治疗后1~2个月行第二次PET/CT检查,观察其疗效。32例患者,其中20例在治疗后可见原病灶消失或局部FDG代谢无异常,7例可见原病灶较治疗前明显缩小或代谢活性明显减低,4例原病灶较前进展或代谢活性增高,其中2例分别于复查后1个月、3个月死亡。32例患者治疗前后相同部位ROI区SUVmax值的改变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8.67,P

3结论

恶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并与单核-吞噬系统、血液系统关系密切,故其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以实体瘤形式生长于淋巴组织丰富的组织器官中,其中淋巴结、扁桃体、脾及骨髓为最常见部位。全面地显示淋巴瘤全身组织脏器累及情况对淋巴瘤的分期及疗效评价非常重要。CT对腹腔和盆腔恶性淋巴瘤检出的阳性符合率为65%,阴性符合率为92%,阳性符合率较低的原因是CT仅从淋巴结大小判断,特异性较低[2]。而PET-CT采用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8F-FDG)测定糖、蛋白质及核酸代谢的过程,18F-FDG是一种葡萄糖的类似物。它进入细胞后在己糖激酶的作用下分解为6-磷酸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6-PO4),而肿瘤细胞的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降低或缺乏而无法进一步分解,难以回到细胞外,因此在肿瘤细胞内大量聚集,这就PET早期发现肿瘤及判断有无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生物学基础。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PET显像主要用于确定肿瘤的分布范围,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中2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PET/CT显像发现单纯CT显像未发现的病灶,临床分期均由原来的Ⅱ期提高到Ⅲ期,改变了进一步治疗方案,体现了功能显像在淋巴瘤诊断方面的优势。

总体来看,PET/CT在淋巴瘤疗效监测上有重要价值,其临床应用可使部分患者改变治疗方案,进而提高淋巴瘤诊治水平,故PET/CT在有条件的医院和患者可作为常规方法。但本次研究病例尚少,有待大规模/多中心随机试验研究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李菲,朱海燕.18F-FDG-PET/CT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19(2):523-527.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篇(6)

全身的淋巴系统是无处不在的,淋巴系统出问题往往首先都表现在某一个地方的淋巴结出了问题,所以没有任何原因的一个地方的淋巴结的肿大要当心。当然这是淋巴结系统之内的淋巴瘤,还有淋巴结系统以外的,像胃、肠等器官也存在着淋巴血管伴行,这个地方如果发生恶性改变的话,就是脏器的恶性淋巴瘤,和淋巴系统的淋巴瘤表现形式不一样,所以淋巴瘤千差万别,各种各样的都有。

淋巴瘤常无特殊症状,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该尽早到医院就诊:

1.淋巴结无痛性肿大。约60%的患者先发现颈部有不痛不痒的肿大淋巴结,而这也常是容易被患者忽视的症状。开始时只是单一肿大,以后数目逐渐增多,且越肿越大。

2.各种各样的压迫症状。压迫症状可发生在下颏、下颌、颈前部、锁骨、腋下、腹股沟、纵隔腔或腹部动脉旁,也有时发生于胃、肠,常有腹胀、腹痛、腹部肿块、呕吐、便血等消化道症状。若侵犯了骨髓,则会产生脸色苍白、发热、出血等症状,有时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

淋巴瘤一旦诊断明确,就应给予治疗。目前,治疗淋巴瘤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化学治疗;(2)放射治疗;(3)骨髓移植治疗;(4)生物免疫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目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针对淋巴瘤的不同类型和病人的病情轻重不同,选择一个最佳的联合化疗方案。绝大多数淋巴瘤患者(60%~85%)经联合化疗后可达完全缓解。但有部分病人经多次化疗后病情仍未得到控制,则需要更换化疗方案或加用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完全缓解的患者,为了使病人长久存活,根据患者年龄等情况需采用进一步治疗手段如骨髓移植、单克隆抗体、干扰素和中医中药等治疗。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篇(7)

非霍奇金淋巴瘤;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乙型肝炎病毒(HBV)不但是一种亲肝细胞病毒,还对淋巴组织具有亲嗜性的特点。为了能够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并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治,我们对此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1年6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31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NCCN修订的《NHL临床实践指南》诊断标准[1]。男性206例,女性110例,年龄5~76岁,平均年龄为49岁。疾病临床分期:Ⅰ期、Ⅲ期患者共187例,Ⅲ期、Ⅳ期患者共129例。

12 方法

121 分组 31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组,选取同期316例进行体检健康人群为健康对照组。

122 观察内容 对两组进行HBV检测,并进行HBV感染发生率比较;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期与HBV感染比较。检查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HBV标志物,包括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HBV试剂盒及检测仪器由上海科华实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美国宝特公司提供,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治疗 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并HBV感染进行保肝治疗选用甘草酸二铵150 mg/a、硫普罗宁02 g/d、多烯磷酯酰胆碱228 mg,3次/d及促肝细胞生长素白蛋白等保肝支持治疗。采用抗病毒恩替卡韦10 mg/d连续应用24 wk。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内容 对两组进行HBV检测,并进行HBV感染发生率比较具体见表1;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期与HBV感染比较具体见表2。

22 临床效果 112非霍奇金淋巴瘤并病毒性乙型肝炎经恩替卡韦治疗后24周,患者按期继续化疗87例,继续化疗率7767%;因肝功能恶化而化疗中断25例,化疗中断率 2233%;治疗后24周,血清ALT转阴65例。

3 讨论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约排第11位,近年比例有升高趋势,男性高于女性,高峰年龄为20~40岁,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2]。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与多种肿瘤病毒相关,比较明确的主要有EB病毒、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导致B细胞被诱导产生某种活性显型,当其生长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或者获得致癌的变异,即可发生细胞的恶性增殖产生如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恶性肿瘤。

全球慢性全球慢性HBV感染者多达36亿,我国占12亿,感染者多达36亿,我国占12亿,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高流行区,感染率约80%~200%。肝炎病毒有亲肝细胞和亲淋巴细胞特性,HBV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出现于HBsAg阳性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血液造血系统肿瘤细胞;HBVDNA也能进入淋巴细胞内并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从而激活原癌基因Bcl2或引起Bcl2易位而被激活[3],当基因突变,形成失控性生长的恶性细胞株时,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免疫功能抑制,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无法及时清除恶变细胞,肿瘤便可形成。

非霍奇金淋巴瘤作为一种全身性恶性肿瘤,化疗是一种主要治疗手段,另外针对CD20阳性的NHL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案,多数治疗NHL的化疗方案中都包含有糖皮质激素及蒽环类药物,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可致抵抗相关病毒感染的能力下降,可以导致HBV再激活,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爆发重症肝炎恩替卡韦是新一代鸟嘌呤核苷酸类似物[4],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其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活性,优于拉米夫定(1amivudine,LVO)和阿德福韦酯,可以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并病毒性乙型肝炎治疗。

在对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化疗前应该常规进行HBsAg感染指标的检测,HBVDNA检测。对于已感染的患者必须在化疗前开始预防性应用抗病毒复制的药物治疗,化疗前后预防性应用抗病毒复制的药物可以阻止病毒的再激活[5],改善慢性病毒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的远期预后。

参考文献

[1] 陈钰,谢青,沈志祥恶性淋巴瘤治疗相关性HBV再激活.内科理论与实践,2007,2(1):812.

[2] 桂红莲,谢青抗肿瘤治疗期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1):7880.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篇(8)

【关键词】系统性联合化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

皮肤淋巴瘤是一种异质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其发生较为少见,发病率较低,其病变约有70%是T细胞增生的淋巴瘤,是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1],目前临床上对其治疗主要有化疗和非化疗手段,其中化疗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进行治疗,本文主要采用系统性联合化疗方法对32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所有对象均为2009年12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7~76岁,平均(46.5±4.3)岁;其中ⅠA-ⅡA(早期)患者有13例,占40.62%,ⅡB~ⅣB(进展期)患者有21例,占60.38%;所有患者的免疫表型为:CD3+、CD4+及CD45RO+,所有患者伴有的基础疾病如下:其中有2例患者伴有冠心病,有1例患者伴有高血压,有2例患者伴有心脏病,有1例患者伴有糖尿病,有6例患者伴有心律失常,所有患者均采用系统联合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1.2 治疗方法:32例患者均采用系统性联合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其化疗方案为COP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及CHO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或长春地辛、阿霉素或米托蒽醌、泼尼松),其中有9例患者按照COPP方案进行化疗治疗,有23例患者按照CHOP方案进行化疗治疗;(1)COPP 化疗方案:在患者化疗治疗的第一天及第八天给予环磷酰胺(CTX、600~800 mg)和长春新碱(VCR、2 mg),进行静脉注射;给予甲基苄肼(一天50-150 mg)及泼尼松(一天40 mg),进行口服,一个疗程为2周;(2)CHOP化疗方案:在患者化疗治疗的第一天给予CTX(600~800 mg)进行静脉注射,长春新碱(VCR、2 mg)或长春地辛(4 mg)进行静脉注射,阿霉素(60mg)静脉注射,泼尼松(一天60 mg)进行口服,一个疗程为5天。

1.3 疗效评价标准[1]:完全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体检及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病灶,淋巴结病理检查没有T细胞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患者的缓解时间在一个月以上;部分缓解:患者的肿瘤及皮肤的垂直直径乘积减少在50%以上至少持续一个月;疾病进展:患者病灶垂直直径乘积增加了四分之一以上,或者疾病的肿瘤分期及临床分期处于发展期;复发:在疾病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一个月疾病发生;生存期:在患者开始治疗的时间到患者死亡的时间或者到最后随访俄时间;缓解期:从首次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时间到复发或者到最后随访的时间。

2 结果

2.1 患者的缓解率及缓解期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天-146个月,平均(76.3±12.1)个月;所有患者中有11例患者为完全缓解,有14例患者为部分缓解,有7例患者为疾病进展,缓解率为78.1%;患者的缓解期为1-32个月,平均缓解期为8.1个月。

2.2 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结果:32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死亡,到最后一次随访时仅有3例患者存活,其存活率为9.37%,患者死于疾病的进展、肿瘤发生转移或者严重感染等化疗的并发症;患者的生存期为18天-52个月,生存时间平均为22.13个月。

3 讨论

皮肤 T 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淋巴结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主要的病理特征为CD4+的记忆T 淋巴细胞发生恶性增殖,皮肤 T 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很多,有研究对于T 淋巴细胞恶性增殖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其结果表明年龄、临床疾病分期及TNM肿瘤分期都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中患者的年龄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疾病分期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2]。目前,临床上对于皮肤 T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主要有化疗和非化疗方法,其中系统性化疗对其进行治疗时间较长,尤其是联合化疗常常被用于疾病进展期、复发以及顽固性疾病的治疗,其效果较好。

本文对于32例皮肤 T 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系统性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其结果表明系统性联合化疗治对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的缓解较快,但是其生存时间及生存率较低,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该引起重视。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篇(9)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LPGM)是淋巴管和组织发育畸形所致的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其实质是淋巴管壁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常见于小儿及青少年,好发于口腔颌面部。由于邻近组织的侵入和压迫,淋巴管瘤可能会导致毁容、多发性感染、呼吸困难、咬合不正、吞咽困难、发声困难和发音困难。近年来我们使用沙培林(Sapylin)瘤内注射治疗颌面部淋巴管瘤,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至 2006年1 月在我院口腔外科收治各种类型的淋巴管瘤患者208例,男89例,女117例,男女之比为1∶1.31;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38 岁。所采集的208例患者术前青霉素皮试均为阴性。

1.2  治疗方法

沙培林为山东鲁抗医药集团鲁亚有限公司产品,规格为1 ku/ 支,批准文号为S19980003 。一般剂量2 ku/ 次,将其溶于10~20  mL生理盐水中。注射前常规行胸透和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者可给予治疗。术前肌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um,DXM ) 2~5 mg,3~5 min 后,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尽量抽净囊液,然后在囊内注入相同容量的沙培林溶液,而抽出淋巴液量较多者,注入药液的剂量原则亦不超过20~30 mL。对于海绵状淋巴管瘤,可在瘤体内3~4 处多点穿刺注入药液。至瘤体色变淡并有张力感,注射后用无菌纱布压迫针眼防止药液外渗及出血。每2周注射1 次,每3次为1个疗程,不愈者间歇1个月再行下1个疗程。用药剂量原则初次应用时不超过2 ku。

    2  结 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1)治愈:注射后瘤体完全消失,肤色正常,无功能障碍,经随访无复发;(2)好转:瘤体缩小一半以上,需继续治疗,或不能完全消失需手术整形者;(3)无效:注射3~5 次后瘤体无明显改变者。

2.2  治疗结果

经6个月~6年随访, 治愈178例(85.58%),好转20例(9.62%)。不同类型淋巴管瘤的疗效详见表1。表1  沙培林治疗不同类型淋巴管瘤的结果(略)注:χ2=2.196,P=0.334

2.3  不良反应

    注射治疗后全部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局部肿胀、轻微触痛以及发热。注射后发热可持续1~2 d,体温37.6~39.2 ℃,后逐渐消退。术后10 d左右瘤体开始明显缩小,治疗中均无明显过敏反应。

    3  讨 论

    淋巴管瘤是早期淋巴管组织发育畸形和内皮细胞异常增生的结果,按临床特征和组织学结构分为毛细管型淋巴管瘤(capilary lymphangioma)、海绵状型淋巴管瘤(cavernous lymphan-gioma)和囊肿型淋巴管瘤(cyst lymphangioma) 即囊性水瘤(cystic hydroma) 3类。毛细管型淋巴管瘤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淋巴管扩张而成,管内充满淋巴液,在皮肤或黏膜上呈现单个或多个散在的小球状囊性结节,无色、无压痛,柔软而不能压缩,边界不清。唇、颊和舌黏膜的淋巴管瘤有时与血管瘤同时并存,出现淡黄色淋巴滤泡和暗红色相间的小疱状突起,呈草莓状,称为淋巴血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为淋巴管极度扩张弯曲,构成多房性小囊腔,颇似海绵,穿刺可有少量淡黄色淋巴液抽出。囊性水瘤主要发生于颌下及颈部,一般为多房状大囊腔,彼此间隔,内有淡黄色半透明水样液体,瘤体大小不一,多呈充盈状,皮色正常,触摸柔软,有波动感,无压痛。

    淋巴管瘤虽为良性病变,但由于头颈部多发,常影响容貌,并可能造成呼吸、吞咽以及语音等功能障碍,所以不能忽视。以往治疗淋巴管瘤主要采用手术方法,特别是对毛细血管型和海绵型淋巴管瘤患者。小的病损可以全部切除;大的病损也可采用分期切除,或改善功能和容貌的部分切除术。完全切除术是理论推荐治疗淋巴管瘤的主要途径,但是手术会损害邻近重要器官的功能,文献报道手术有17% 左右的复发率[1]。

    近年来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的应用较多,而且疗效也很肯定,常用的药有平阳霉素及沙培林。沙培林是低压冷冻干燥的生物制剂,由经青霉素G处理过的溶血性链球菌组成,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剂,无毒副作用,在日本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通过刺激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无菌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使淋巴管闭塞而达到缩小甚至使囊性瘤体完全消失的效果。可用于原发性淋巴管瘤的治疗,部分手术复发或手术后淋巴积液反复抽液无法治愈的病例也可试用该方法治疗[2]。有实验表明两种用药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沙培林瘤体开始消退早,治疗周期相对较短,并不需反复多次注射,对多发的较大的淋巴管瘤可多次分别大剂量给药,相对更安全合理,但受青霉素过敏限制[3]。经统计分析,可以观察到沙培林治疗以上3种类型的淋巴管瘤均有疗效。而平阳霉素由于注射周期长、易导致过敏反应以及角化增生和组织纤维化等不良反应,其适应症的选择也很关键,其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有待继续观察。

    注射前先肌注地塞米松可预防发热和过敏反应。发热持续时间短,疼痛较轻,而且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过敏反应,说明采用沙培林局部注射治疗淋巴管瘤,具有疗程短、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篇(10)

淋巴瘤是淋巴结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一般可将其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目前,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和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毒感染与辐射可能是该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免疫抑制与该病是否有因果关系目前仍有争论,但单纯的免疫抑制并不足以引起淋巴瘤。许多动物所患的淋巴瘤都是由病毒感染(通常是C型RNA病毒感染)引起的。现已发现一种亲淋巴细胞的、与几种人类所患的肿瘤密切相关的类疱疹病毒――爱泼斯坦-巴尔二氏(EB)病毒。该病毒与好发于非洲儿童的伯基特氏淋巴瘤有密切的关系。另据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历过原子弹爆炸而幸存的日本人,其淋巴瘤的发生率较高。由此可以判断放射性辐射也可能会导致淋巴瘤。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有升有降,但以降为主,近年来该病的发展趋势较为稳定。在我国,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总体较低,目前每年以3%~4%的速率在下降。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是霍奇金淋巴瘤的9倍。近20多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死亡率也在逐年增高。

在临床上,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较好,早期该病患者的治愈率高达80%~90%,中晚期该病患者的十年存活率会降至50%~60%。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可视其病变的恶性程度而定,低恶性度的此类淋巴瘤虽不易根治,但此类患者五年的存活率仍达70%。而中高恶性度此类淋巴瘤的侵袭性较强,此类患者的存活率可随其病变的恶性级别增高而降低。由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对化学治疗的反应较好,所以,大约有30%~40%的该病患者在化疗后能长期地存活。

二、淋巴瘤的分型和分期

1.霍奇金淋巴瘤:依据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可将其分为4个类型:①淋巴细胞为主型:该型淋巴瘤患者的病变呈结节性浸润,病变的细胞主要为中、小淋巴细胞,R-S细胞则少见。另外,该型淋巴瘤患者的病变部位比较局限,预后较好。②结节硬化型:该型淋巴瘤患者多为青年妇女,其病变部位多在颈部、锁骨上和纵隔的淋巴结,预后相对较好。③混合细胞型:该型淋巴瘤患者的病变具有播散倾向,其预后相对较差。④淋巴细胞减少型:该型淋巴瘤患者多为老年人,其病情进展得快,预后极差。我国此类患者所患的霍奇金淋巴瘤多为混合细胞型淋巴瘤,也有些属于结节硬化型淋巴瘤,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则少见。

2.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依据非霍奇金淋巴瘤HE染色的形态学特征可将其分为10个类型:①小淋巴细胞型(可伴浆细胞样改变)。②滤泡样小裂细胞型。③滤泡样小裂细胞与大细胞混合型。此3个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均为低度。④滤泡样大细胞型。⑤弥漫性小裂细胞型。⑥弥漫性小细胞与大细胞混合型。⑦弥漫性大细胞型。上述④⑤⑥⑦4个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均为中度。⑧免疫母细胞型。⑨淋巴母细胞型。⑩小无裂细胞型(Burkitt或非Burkitt淋巴瘤)。这3个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均为高度。

此外,依据淋巴瘤的扩散范围可将其分为4期:①Ⅰ期:患者的病变仅限于1个淋巴结区(Ⅰ)或单个结外器官局部受累(ⅠE)。②Ⅱ期:患者的病变可累及横膈同侧的两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Ⅱ),或病变侵犯了淋巴结以外的器官及横膈同侧的1个以上淋巴结区(ⅡE)。③Ⅲ期:患者的横膈上下均有淋巴结病变(Ⅲ),可伴有脾受累(ⅢS)、结外器官局限受累(ⅢE),或脾与局限性结外器官受累(ⅢSE)。④Ⅳ期:患者的1个或多个结外器官受到广泛性或播散犯,有的患者还伴有淋巴结肿大。只要患者的肝脏或骨髓受到累及均属于Ⅳ期。

三、怎样早期发现淋巴瘤

1.查找该病的症状和体征:①早期淋巴瘤患者多出现浅表的淋巴结肿大(其中颈部淋巴结肿大者约占40%,腹股沟及腋窝淋巴结肿大者较少见),其大小如黄豆,呈中等硬度,且与皮肤无粘连。晚期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结可相互粘连成团,并侵犯皮肤组织。②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常出现结外病变,这些病变包括胃肠肿块、皮肤结节及肺部病变等。③淋巴瘤患者的全身性症状出现得较晚,这些症状包括进行性虚弱、体重减轻、四肢无力、面色苍白、动则气短、发烧、夜间盗汗、皮肤瘙痒等。④淋巴瘤患者还可出现皮下结节、浸润性斑块、糙皮病样丘疹、色素沉着、剥脱性皮炎、结节性红斑等非特异性皮肤损害。

2.进行实验室检查:早期淋巴瘤患者经化验检查常无明显异常,晚期则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这与其进行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和肿瘤侵犯造血组织有关。淋巴瘤患者的骨髓常受到侵犯,并可因此而并发白血病。少数该病患者还可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且由于IgG缺乏而容易发生感染。

3.进行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检查可发现淋巴瘤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另外,该病患者还可做下肢淋巴管造影、B超或CT检查,以明确腹腔淋巴结的情况。

4.进行病理学检查:取患者病变部位的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淋巴瘤的基本方法。但仅做一次病理学检查且结果呈阴性者,并不能排除其患有淋巴瘤。此类患者应密切观察其病情的变化。同时应取几个部位的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查,这样可使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淋巴瘤患者明确诊断。

四、如何治疗淋巴瘤

1.进行药物治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应以化疗为主,该病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服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强的松、阿霉素、柔红霉素或去甲氧柔红霉素、博来霉素、6巯基嘌呤等药物进行治疗。淋巴瘤患者进行化疗的时间主要取决于其淋巴瘤的分期和分型,一般应进行1.5~2年的化疗。合并有白血病的该病患者应进行3年或更长时间的化疗。

2.进行放疗:该疗法适用于少数病变仅局限在某一部位或由于肿物压迫出现了一些严重症状的淋巴瘤患者。而病变范围广泛的Ⅲ期和Ⅳ期的淋巴瘤患者一般都应在化疗后进行放疗。

上一篇: 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 下一篇: 环卫市场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