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7 15:44:15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1)

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都市农业定义是:“都市农业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这是因为都市农业不仅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最主要的是都市农业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大体来说,都市农业是在大城市内及其周边地区,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城市的农业,是以高质高效、生态绿色、观光休闲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不仅满足都市的物质需要,而且为城市提供精神文化、娱乐体验、扩大就业等多方面需求,是融生产性、生态性和生活性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并与城市有机融合,成为都市整体功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城市人对回归大自然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向往环保生态的生活环境。大城市周边区域以及市区内适合农业生产的空间,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理想场所。青岛农业总体上已进入到现代都市农业时代。即墨毗邻青岛城区,区位优越,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农业有条件逐渐向园区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人们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改变原来即墨农业的“城郊农业”定位,改变其仅提供农产品和原料的物质方面的单一功能,而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现代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即墨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不断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使现代农业产业服务青岛,融入青岛,成为青岛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园区聚集引领发展

近年来,即墨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设施配套等多方面进行了倾斜扶持。特别是最近几年,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发展较快,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让农业项目在园区“抱团”,把园区打造成项目发展的“洼地”,使农业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的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近10万亩,成规模的农业园区150多处。即墨市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出口甘蓝生产基地,大姜、华南型黄瓜、食用菌、设施西瓜等种植面积都居青岛市前列。

(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拓宽发展空间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优质果茶等高效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目前,以生态观光、茶果采摘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村、观光园20余处。全市有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3家,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7家,青岛市星级农家乐12家,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最高可达100万元。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

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实施生态循环战略,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积极推广以生态绿色、节水节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发展蔬菜、果茶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8个,面积22万亩;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54个。

(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品牌带动促农增收

即墨市以放心菜、放心肉、优质粮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带动农户发展绿色种植,培育农业品牌。一是品牌农业逐步壮大,形成了以蔬菜和茶叶为代表的品牌农产品聚集区。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创建农业品牌。以品牌为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300余个。涌现出“白庙”芋头、“鳌福”绿茶、“金口玉芽”芹菜等青岛十大名特优农产品;“鳌鹤春绿茶”、“大任河粉条”等近百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出灵山韭菜、七级食用菌、华山甜瓜等一批区域性知名农产品。

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都市农业还在发展初期阶段,为都市居民提供的休闲、教育、体验等功能还不多,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是名特优少,知名度较低,品牌农业发展差距较大。缺乏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品牌。

二是园区档次不够高,科技和装备水平一般。缺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产业,园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产业链短。

三是特色不突出,缺乏创意,精品少。缺少让市民在休闲观光过程增进对以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还不够。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有待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都市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世界眼光谋划,国际标准要求,制定完善发展规划

即墨地域东、中、西部存在明显差异,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层次,按照“东果茶、西蔬菜、中粮油”的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带动现代都市农业整体突破。东部自然环境多样,交通便利,应结合蓝色硅谷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高档次果、茶种植为主的精品农业,大力开发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等生态功能,建设土地集约、技术密集的现代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农耕休闲文化、果蔬采摘体验、市民租赁农场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形式,为人们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还可打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在西部以大沽河为轴心,重点以发展高端设施农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配套发展休闲农业,建设高质量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创新农业服务业发展。率先建成一批机械化、信息化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二)设施农业引领,促进都市农业智能化、高端化,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

一是实施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工程,着力打造精品现代农业园区。引进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切实做到示范一片、带动一方。二是统筹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培育产业特色,突出规模效益。加大园区科技示范作用的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好的政策、好的项目调动各方面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三)创新休闲农业,开拓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领域,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自然风光、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和人们生活进行有机融合,重点培育农业果蔬采摘体验式旅游、休闲度假等模式的休闲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是加快推进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民俗历史、乡土民情,通过设施栽培、生态立体种植、特色农业等模式,加强高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突出农味,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例如,可利用田横祭海节和鹤山柿子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把即墨两千年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农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精品农业旅游品牌。二是发展创意农业提高效益。针对市民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如可种植五彩辣椒、迷你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以满足其“猎奇”需求。三是积极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发挥农业在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功能,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节水优质作物品种,为市民提供回归自然的良好生态,建设成为青岛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

一是高标准打造“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农业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产品安全的目标。二是加强品牌营销。发展初期,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注重通过新媒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以市场促生产,实现由单纯抓生产向抓市场促生产转变,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网和信息网,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大力营造品牌文化。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企业文化的开发力度,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各种资源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从更高的视角、更深层次挖掘企业和产品内涵,打造文化农产品,唱响“金口玉芽”芹菜、“鳌福”绿茶、“白庙”芋头等品牌,力争形成品牌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吸引资金、激励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引进或培植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实施“园区+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以科技带动、订单拉动,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优化种植业结构布局,推广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三是抱团发展闯市场。把分散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将“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闯市场”。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六)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发展保障

一是加强政策的引导,整合惠农政策,确保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以园区、龙头企业为平台,提高农业科技集成创新,转变生产方式,使设施农业向工厂化方向迈进。二是构筑现代都市农业支撑体系。发展完善适用现代都市农业要求的农技推广体系,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新型农民的技能培训,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句芳,张正河,黄映晖.都市农业到底具备多少项功能[J].北方经济,2007(02).

[2]侯满平,郝晋珉.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其模式 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4(03).

[3]廖森泰,周灿芳,郑业鲁.都市农业发展的传统理论与创新思路[J].广东农业科学,2007(01).

[4]任卫娜.浅析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2(02).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2)

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城市人对回归大自然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向往环保生态的生活环境。大城市周边区域以及市区内适合农业生产的空间,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理想场所。青岛农业总体上已进入到现代都市农业时代。即墨毗邻青岛城区,区位优越,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农业有条件逐渐向园区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人们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改变原来即墨农业的“城郊农业”定位,改变其仅提供农产品和原料的物质方面的单一功能,而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现代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即墨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不断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使现代农业产业服务青岛,融入青岛,成为青岛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园区聚集引领发展

近年来,即墨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设施配套等多方面进行了倾斜扶持。特别是最近几年,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发展较快,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让农业项目在园区“抱团”,把园区打造成项目发展的“洼地”,使农业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的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近10万亩,成规模的农业园区150多处。即墨市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出口甘蓝生产基地,大姜、华南型黄瓜、食用菌、设施西瓜等种植面积都居青岛市前列。

(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拓宽发展空间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优质果茶等高效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目前,以生态观光、茶果采摘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村、观光园20余处。全市有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3家,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7家,青岛市星级农家乐12家,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最高可达100万元。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

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实施生态循环战略,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积极推广以生态绿色、节水节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发展蔬菜、果茶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8个,面积22万亩;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54个。

(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品牌带动促农增收

即墨市以放心菜、放心肉、优质粮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带动农户发展绿色种植,培育农业品牌。一是品牌农业逐步壮大,形成了以蔬菜和茶叶为代表的品牌农产品聚集区。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创建农业品牌。以品牌为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300余个。涌现出“白庙”芋头、“鳌福”绿茶、“金口玉芽”芹菜等青岛十大名特优农产品;“鳌鹤春绿茶”、“大任河粉条”等近百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出灵山韭菜、七级食用菌、华山甜瓜等一批区域性知名农产品。

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都市农业还在发展初期阶段,为都市居民提供的休闲、教育、体验等功能还不多,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是名特优少,知名度较低,品牌农业发展差距较大。缺乏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品牌。

二是园区档次不够高,科技和装备水平一般。缺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产业,园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产业链短。

三是特色不突出,缺乏创意,精品少。缺少让市民在休闲观光过程增进对以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还不够。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有待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都市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世界眼光谋划,国际标准要求,制定完善发展规划

即墨地域东、中、西部存在明显差异,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层次,按照“东果茶、西蔬菜、中粮油”的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带动现代都市农业整体突破。东部自然环境多样,交通便利,应结合蓝色硅谷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高档次果、茶种植为主的精品农业,大力开发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等生态功能,建设土地集约、技术密集的现代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农耕休闲文化、果蔬采摘体验、市民租赁农场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形式,为人们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还可打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在西部以大沽河为轴心,重点以发展高端设施农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配套发展休闲农业,建设高质量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创新农业服务业发展。率先建成一批机械化、信息化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二)设施农业引领,促进都市农业智能化、高端化,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

一是实施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工程,着力打造精品现代农业园区。引进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切实做到示范一片、带动一方。二是统筹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培育产业特色,突出规模效益。加大园区科技示范作用的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好的政策、好的项目调动各方面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三)创新休闲农业,开拓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领域,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自然风光、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和人们生活进行有机融合,重点培育农业果蔬采摘体验式旅游、休闲度假等模式的休闲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是加快推进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民俗历史、乡土民情,通过设施栽培、生态立体种植、特色农业等模式,加强高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突出农味,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例如,可利用田横祭海节和鹤山柿子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把即墨两千年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农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精品农业旅游品牌。二是发展创意农业提高效益。针对市民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如可种植五彩辣椒、迷你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以满足其“猎奇”需求。三是积极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发挥农业在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功能,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节水优质作物品种,为市民提供回归自然的良好生态,建设成为青岛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

一是高标准打造“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农业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产品安全的目标。二是加强品牌营销。发展初期,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注重通过新媒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以市场促生产,实现由单纯抓生产向抓市场促生产转变,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网和信息网,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大力营造品牌文化。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企业文化的开发力度,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各种资源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从更高的视角、更深层次挖掘企业和产品内涵,打造文化农产品,唱响“金口玉芽”芹菜、“鳌福”绿茶、“白庙”芋头等品牌,力争形成品牌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3)

苏北地区地少人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各农户家庭所能耕种到的土地量减少,决定了农户不具备实现机械化的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从而导致农户不可能成为实现机械化的基本经营载体。农户的价值取向使得即使具备了农业投资能力的农业大户,也不肯把资金放到回收率极低的农业机械上,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又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如何协调当前存在的矛盾,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笔者经过调研,认为应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组建农机跨区作业协会,引导农民结伴作业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机资源出现结构性的相对过剩,加之农机大户急需有一个机构能引导他们有组织地实施跨区作业。农机跨区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农民增收。针对这一新情况,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农机系统的优势,创建农机跨区作业协会,以协会这种民间组织的形式,将机手组织起来,通过详实迅速的信息服务将农机作业引向市场。切实加强作业市场调研,一方面组织农机人员实地了解全市作业量及联合收割机需要,逐镇建立台帐,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另一个方面积极开拓作业市场,组织若干个考察组,分赴安徽,山东,浙江,四川等地实地考察,签定作业合同,并将各地汇总的作业信息定期向广大机手公布,免费发放《跨区作业信息手册》。农忙期间开通两部热线电话,公布服务承诺,为跨区作业机手提供维修配件等后期保障。

二、搞好管理与服务,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

1.强化跨区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近几年跨区作业的实践使广大机手认识到,谁最先掌握跨区作业信息,谁就赢得跨区作业工作的主动。因此,应积极适应发展形势需要,加强市,县两级跨区作业信息网络建设,选择有条件的镇设立分会,牵头组织跨区作业,吸引机手参加,努力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邳州市碾庄镇农机跨区作业协会还自办网站,通过网络了解作业市场,定期作业信息,深得机手喜爱。

2.强化跨区作业规范化管理

随着跨区作业的不断推进,对组织管理工作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农机管理部门要认真分析形势,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在提高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经常化运作、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促进跨区作业有序开展。按照部、省、市要求,制定严格的发证制度,做到“四不”,即:车辆牌证不齐全,技术状况不好的不发证;不参加培训,不参加检审的不发证;不参加跨区作业队的不发证;不属于辖区范围的不发证。强化镇级农机人员责任,要求对跨区作业的机手,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安排调度,统一维修保养,统一作业质量,统一收费标准。欲参加本地跨区作业的机手必须首先到镇农技服务中心报到登记,由各镇按作业区域、种类,组织编组,联合作业。严格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免费发放作业证,对跨区作业服务中介机构收费的,严格执行“谁服务谁收费”政策,严禁只收费不服务以及乱收费。在收割机跨区作业高潮期,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在各镇各主要交通要道、路段展开检查,发现未参加年检年审、未领取跨区作业证者,除批评教育,责令限期参加检审和领证外,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对个体作业的机手一律就地整编,编入当地跨区作业队参与作业,着力打击“无证”或“散机”等扰乱跨区作业程序的行为,促进跨区作业的规范化管理。

3.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通过协会的组织和信息服务,强化农机监理的发牌、发证和保管保养。根据农机管理的要求,外出跨区的联合收割机必须“三证齐全”,即驾驶证、行驶证和跨区作业证。以往机手对领取三证的目的和意义不了解,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在农机转制后,部分机手既怕麻烦,又怕花钱,给农机监理带来难度。现在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每年召开农机跨区作业农机户代表会议,既传达省、市跨区作业会议精神,又部署全年的农机跨区作业的工作。同时,严格把好《跨取作业证》的发放关,建立申请、登记、发放管理制度,对无牌证、无驾驶证和未经年度检审的机主,一律不予核发《跨区作业证》。这样既能强化管理,又可促进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实现农机安全监理与农机手跨区作业的双赢。

三、拓宽农机服务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1.在确保农机总量的基础上,优化农机资源配置

以发展带动调整,以调整促进优化,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依靠农业机械不断向农村各个领域扩展,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多种经营,以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2.积极用活现有的农机资产,提高机具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全方位提升农机化水平。要以跨区作业为龙头,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农机资源,扩大作业区域,提高跨区作业规模和整体效益,积极促进农民增收。

3.发展农村农机运输和物流业

目前,农村80%以上的运输量靠农机来承担,农机在农村物流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要以乡镇农机站为依托,加速发展农机运销龙头组织。使农机运输和物流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4.扩大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

培植农业机械化新的增长点,努力实现全年农机销售总额和维修服务收入新的增长。同时,要努力研究和发展农机作业、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5.搞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知识的匮乏,信息的闭塞,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在新技术发展较快的今天,就必须要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农机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农机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白人朴.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学报.2010(6)

[2]王瑜才.农业机械化助农民增收.现代农业装备.2011(9)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4)

土地问题,涉及到粮食安全、农民利益、社会稳定和宏观经济发展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保护农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避免失地农民造成社会问题、保证宏观经济发展的合理占地需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强化“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发放全国统一的权威性“地契”。具体建议是:由国家(或者至少省级政府)发放全国统一的带有国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注明农民承包土地的座落和承包期限等。为了增加农民的认知,也可以简称为“地契”,以增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威性。所有涉及到农村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的问题,均以该证书或地契为基本依据。另外,从长远看,也要考虑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将农民的土地权力从30年转变为永久化。

(二)完善征占农民土地的补偿机制: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盈利性用途,均需按所征占土地的市场价值对农民进行补偿。这可以在不突破现有法规的框架下进行: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的土地,但是,最终收益权应当属于农民。对于盈利性用途,政府代表农民进行土地拍卖,整个过程应当是规范透明的.并将一所得收益归于农民。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商业合作关系上的二次结算办法。对于公益性用途的土地征占,无法直接形成土地的市场价

格,也应当参照类似情况的市场价格。

(三)土地转为非农业用途增值的分享机制:建立专门适用于农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的土地增值税。地方政府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地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这种办法比土地转让金制度更为透明、规范、合理、征收可以在二次结算时进行。具体的税率高低、地区差别和使用分配等,可以进一步研究:

(四)建立全国统一的失地农民社保机制:将农转非土地增值收益的一个比例纳入社会保障基金,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为每一个失地农民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户头,在前述的二次结算时,将土地收益直接转入该户头。具体做法,一些地方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可以总结、完善和推广。

(五)允许农民在土地按规定转为盈利性非农用途时,以土地承包使用权入股,参与利益分享。这是一些地方已经试行的经验,可以考虑推广。在个别仍然实行集体统一经营土地的地方、也可以将土地价值市场化和货币化之后,按上述思路进行增值利益的分享和社会保障安排。

二、完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及农业税费减免政策

直接补贴政策尤其是脱钩支付方式的直接补贴,是各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方向。完善我国的直接补贴制度,应当明确以下认识:(1)补贴方向:我国现行的直接补贴政策,无论是从政治意义上看,还是从经济意义上看,都应当予以保留坚持,并加以完善。(2)补贴目标:以收入为主,兼顾促进农业生产即广义的粮食安全(食物安全),而不仅仅是狭义的粮食(谷物)安全。许多发达国家都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政策,基本上都是为了实现收入目标,而不是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手段。(3)补贴方法:考虑到我国农户数量巨大、规模狭小、每个农户种植种类多等特点,不挂钩的补贴是唯一简便易行的办法。

具体建议是:(l)按照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情况,逐年增加用于直接补贴的总量;(2)将每个农户农业税的计税总产量(计税面积与一计税单产之积)作为补贴的计算基础。税费改革工作为此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每个农户的计税总产量都是清楚透明的。(3)每年按照国家可用于直接补贴的总额和全国计税总产量,计算出当年单位补贴额。每个农户的计税总产与当年的单位补贴额之积,就是该农户获得的补贴总额:每个农户开一个帐户,各个省或县可直接将补贴转入农户的帐户。(4)以上方法,既适用于农业税全部取消的地方,也适用于农业税没有完全取消的地方。在没有完全取消农业税的地方,也可以直接抵扣当年的农业税。

关于农业税减免政策,在本质上和作用效果上与直接补贴政策是完全一样的。在国家财力已经许可的情况下,加快减免取消的步伐。由于农业税减免在本质上是收入政策,主要作用效果是增加收入,因此,建议保持地区之间速度的平衡,尤其是要加快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低的西部地区的减免步伐。

三、保护我国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政策

今年提出的对三种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对于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稻谷生产积极性,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应当是以保证农民的长期生产积极性和生产能力为目标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一经确定,则应当在长期内保持不变,或者随着通货膨胀加以调整,以给农民一个稳定的价格预期,不断地改善生产条件,增强生产能力。在出现了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要坚决地落实和兑现最低收购价格。这是因为,无论从哪些方面分析,就长期发展趋势看,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都处于短缺的压力之下。由于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有较强的波动性,有些年份再度出现过剩是可能的。但是,这种过剩现象只能是短期现象。不能因为短期波动而影响了长期生产能力的加强和发展。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如果设计得当,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应当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设计得更严密一些:(1)按最低收购价格收购的,只能是中央直属库。这样,便于控制和处理有关补贴问题。(2)充分保证做到真正的敞开收购,不管对象。只要市场是竞争的,最终的受益者就是农民。(3)为便于管理,对于收购数量,上不封顶,但是却可以规定每一笔收购的数量规模下限,如10吨。单个的农民可能难以达到这个数量,但是可以联合出售,或者可以委托中间商出售。这时的最低收购价格相当于批发价格。只要粮食市场是开放竞争的,最低收购价格的好处最终就还是为农民所得。中间只会有运销差价,而即便农民自己销售,也有运销费用问题。(4)为避免收获季节发生集中收购现象,可规定最低保护收购的适用时间,将收获季节的2--3个月排除在外。由干有最低收购价格预期,收获季节的价格并不会发生较大下降,最多只会略低于最低收购价格,大致相当于储藏2-3个月的费用。

目前己经确定实行最低收购价格的是三种稻谷。建议目前暂不扩大产品品种,而集中财力确保对稻谷生产的价格保护。主要原因是:(1)稻谷是最需要保护和加强的粮食产品。2003年我国的粮食总生产水平接近1990年,而稻谷2003年的生产水平比1982年的水平(1.62亿吨)还低200万吨。我国大米需求的刚性较强,而由于水土条件的要求,稻田面积扩大的可能性极小,稻田被占用的趋势最强。就进口而言,世界大米贸易的数量远远小于小麦和玉米(小麦1.2亿多吨,玉米8000多万吨,大米只有2000多万吨),因此,不可能大量进口。(2)在稻谷方面进行试点,探索和总结经验后,确定一套较为完整和成熟的方法后,再推广到其他品种,以减少政策成本。

四、加强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能力的政策从各个方面的因素分析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长期性问题。解决长期性粮食安全的根本性措施是加强国内长远性和基础性能力建设。建议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能力建设。

第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措施包括:(1)加强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等重点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包括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2)完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体制。建议考虑设立国家农业专家委员会,研究重大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每年确立儿个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并进行项目委托等。(3)完善重大科研项目的合作和协作机制,推广超级稻研究的经验,由牵头单位自主决定协作,而不是由科研管理部门或项目委托部门硬性“捏合”。

第二,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重点加强县级推广部门的建设,使之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业技术员(村干部)等的纽带。在税费改革等一系列农村改革之后,村干部的管理性职能将弱化,可强化村干部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信息员职能。从长远看,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管理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中央部门垂直管理,并负担相应的经费支出,是发展方向。如果以县级为主,建立精干的队伍,所需经费总量并不是很大(按照30万人的编制,每人每年工资与业务费3万元,仅仅为90亿元)。如果在短期内难以实行全国统一的体制,也可以鼓励有条件的省,实行省一级统一管理。

第三,增强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重点是:(1)西南和西北山区的坡地改梯田(每亩费用在西南山区大体上相当于5年退耕还林的支出,在西北山区相当于3年退耕还林的支出);(2、北方地区的节水农业;(3)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4)土地整治;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长远生产能力,并保护环境和生态,实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包括加强农村地区尤其是贫穷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真正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加强对农民的各种培训。从长期看,这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能力建设其中,基础教育更具有长远性意义:有了良好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工培训等等,就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农村教育支出,用于加快农村中小学教育,包括;(1)扩大免费提供课本的范围;(2)扩大免收学费的范围;(3)扩大对西部地区初中寄宿制支持;等。此外,应当鼓励和要求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改善打工子弟就学条一件,包括进入当地公办学校,或者扶持打工子弟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五、完善我国农业投入的体制保障政策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5)

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全国一样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提供了符合武陵地区区情的发展途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武陵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突破口。税收政策既是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区域农业与地区经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从农业产业化问题的一般规律出发,研究和探讨如何实现税收政策的优化以促进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合理界定税收政策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域

税收政策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一批引导武陵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骨干力量,使武陵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武陵地区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武陵地区农民稳定增收;加快形成符合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具体来说,税收支持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域应为: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税收应加大对武陵地区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引导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开发具有区域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农产品基地建设。其重点是在税收方面创造宽松的环境,解决好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促进武陵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殖,鼓励武陵地区出口企业获得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国际认证,增强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对武陵地区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办加工、流通实体减免有关税费,支持其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发展标准化,增强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四是支持武陵地区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应从税收政策上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保护收购价、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武陵地区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武陵地区基地和农户发展。五是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通过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把资金引向武陵地区农村和农业产业;应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和限制作用,促进武陵地区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项目,理顺农村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城乡关系,加速武陵地区向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

二、加大对武陵地区农村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

我国城乡差距大,不同地区的农村间差距同样很大,可考虑对特别落后的武陵地区农村,通过制定法律明确其标准和地域界限,采取与经济特区类似的全面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方便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企业和个人在武陵地区投资或服务,促进武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建立健全鼓励武陵地区农业工业化、规模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在武陵地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增值税转型。其次,对武陵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的经营性收入、会费收入、服务收入和接受捐赠收入等应实行免税支持政策。再次,对武陵地区所有企业和个人转让农业土地使用权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所得税,以鼓励武陵地区农业用地的合理流动和集中。最后,采取鼓励生产要素在武陵地区城乡之间流动的税收政策。对在武陵地区农村从事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的企业,予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对武陵地区专门服务于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产业予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武陵地区企业专门服务于农村的交通运输、通讯、有线电视、电力所获得的收入,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实施税收优惠,促进武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理论上分析,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的机制有以下方面:一是实行差别税率或通过税率变动来影响相对价格结构及投资结构,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通过税收优惠的激励措施调节税后投资收益,进而影响投资结构和技术状况,达到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创造良好的税收政策制度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从以下方面人手:首先统一武陵地区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税收制度。鉴于目前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比照《关于明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得税征免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24号)规定,对武陵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区,以及向武陵地区农村转移扩散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及部分城市工业的配套企业取得的所得,均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武陵地区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武陵地区城乡生产层面的衔接,吸收武陵地区农村剩余劳力,增加武陵地区农民收入;对武陵地区农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同样适用于新《企业所得税法》第30条第(一)项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95条的规定,实行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以促进武陵地区农业的科技创新,发展高效高产优质农业。其次,对出口武陵地区农产品实行彻底退税的零税率政策。我国对出口农产品增值税采用出口退税的办法,依据出口退税率来计算实际应退税额,低于农产品中实际所含税额,退税不彻底。为了增强武陵地区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考虑到WTO允许对农业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财政补贴及我国农产品出口退税率低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对武陵地区出口农产品实行零税率政策,使出口农产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五、完善农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武陵地区农业科技进步

税收对农业科技进步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影响技术研发的直接成本与收益,激励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从实质上讲,主要是通过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

企业和社会增加科研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的投资,加快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步伐,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水平和效率。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致力于农业科技进步总体投入活动中的风险。农业科技进步的整个实施和实现过程,是一种实验新技术成效的风险过程,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施阶段,这种风险更高也更明显。国内外经验证明,农业科技只有渗透至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其他生产资源中才能真正成为有实际意义的创新。从一个农业科技成果到创新出产品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有些农业高科技成果能否带来预期收益是不确定的。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起到降低和化解这种风险的作用,从而促使企业解除后顾之忧,投入科技研究和应用。事实上,从税收实践来看,广泛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武陵地区就更不能例外。首先要明确武陵地区农业高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特点,实行差别优惠待遇;其次要加大对武陵地区农业科技^员的税收优惠力度,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农业实用技术。现行税收政策应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下一步税收优惠设计的重点应转移到创新孵育体系和高新技术或果产业化支持体系方面,建立起比较符合国际规范和要求又能满足武陵地区需要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并制定有关武陵地区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鼓励武陵地区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加大对武陵地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税收支持,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投入减免个人所得税,以促进个人多接受教育培训,增加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社会各界向武陵地区农村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捐赠不设最高捐赠限额,可在税前据实列支。

六、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武陵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6)

1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从2004年开始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慢到快的渐进过程,特别是近两年来,形成了雨后春笋般的强劲发展态势,目前正处在政府倡导下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1发展速度快。到2013年5月止,新平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96个,注册资金2507.73万元,其中:到农经部门备案的合作社47个。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7个;创办加工实体的合作社2个;从2004年开始,获财政扶持的合作社15个,共收到扶持资金124万元,其中:农业部扶持项目4个50万元,省财政扶持项目8个51万元,市级扶持项目6个12万元,县级3个11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设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全县96个专业合作社有社员4278户,带动农户12640户。据2012年统计,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19635万元,其中统一销售农产品80%以上的有8个,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1032万元;农业部门等组织培训合作社成员10217人次;

1.2行业集中。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种养业且以产销为主。按行业分,种植业76个占79.2%、养殖业11个占11.5%、林业3个占3.1%、服务业4个占4.2%,其它2个占2%;按经营服务内容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有35个占36.5%,以生产服务为主的54个占56.3%,以运销服务为主的3个占3.1%,以仓储服务为主的1个占1.1%,其它服务为主的3个占3.1%;

1.3抗风险能力差。玉溪市合作社全年实现可分配盈余549万元,比上年增加了77万元,增16.3%,其中,按交易量返还386万元占70.3%,按股分红78万元占14.2%。新平县也如此,大部分合作社盈余都很少,基本没有积累,抗风险能力还很差,发展壮大的实力不强。

1.4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前提下,把分散的农户小生产集中起来,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组织对外销售,在一定范围内,使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达到优化配置,既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省了费用,又拓展了销路,提高了价格,从而推动了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繁荣了农村经济,也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统一为社员提供农资、加工、销售、技术信息指导等服务,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销售环节,较好地解决了单家独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有效保护了农民利益。例如:新平戛洒竹园竹子种植专业合作社2012年组织销售金丝笋30.5吨,竹子610吨,实现收入156.8万元,利润18.7万元,利润返还给社员16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

2制约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发展的原因和问题

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民增收的愿望和先进地区情况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2.1合作组织内部社员民主控制的决策机制尚未形成。合作组织内部缺少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管理章程,内部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从资金来源看,目前农民资金非常缺乏,农民合作组织的成立及运转主要依靠外来力量投资:龙头企业、农村能人、种养大户、政府所属的农技或供销部门是主要投入者;普通会员在全部股金中占有比例很低。这种产权结构的集中化必然表现为决策权的集中化,一股独大的领头人无论是龙头企业主、农村能人还是政府部门或村委会领导人在合作组织中都拥有绝对的领导权,普通农户由于投入资金少,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差,在组织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发言权有限,其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现有合作社产权制度模糊,导致普通社员的积极性不高。普通社员参与合作社治理的动力与能力不足。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社员一方面要求自己的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而另一方面,对于共同积累的财产,社员自身却无法得到收益,这种不清晰的产权使得社员付出的劳动得不到有效的回报,自然也就无法调动社员参与合作社活动的积极性。

2.2利益联结机制脆弱。目前新平县大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利益联结关系属于松散型,合作组织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限于技术、信息和市场销售服务,而真正利益紧密型的合作组织不多,这种松散的合作机制实质上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或者合作互助关系,合作双方并未以产权为纽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缺少稳定性,难以抗拒较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因而很难有效积极地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扩大自身规模。即便是建立了股份联结机制的合作组织,也只是半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特别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合作组织,企业主很难与参股份额很小的农户会员具有一致的利益目标。

2.3合作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和辐射功能较弱。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范围多集中在农产品生产过程,真正能够获取超额利润的市场开拓、产品营销和农产品加工等诸多领域,还少有涉足。通过合作组织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对市场影响度相当有限,直接制约着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合作组织的利润。客观上讲,农户入不入社与收入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入社比不入社还要减收,农民当然就没有积极性了。此外,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对于全县农民来说,数量还太少。

全县合作社都存在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的问题。大部分合作社只是向农民提供有限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的购销上,涉及农产品加工的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涉及到农产品精加工的更少,仍然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上,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不到提升,效益也就很难体现。无法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合作社的功能和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减弱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拥有自主品牌的合作社极少,农产品销售难成为普遍难题,凝聚力、吸引力不强。

2.4资金不足,制约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资金不足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经营的能力。资金问题成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由于合作社起步晚,经济基础薄弱,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股金、社员自筹和内部积累等内源性融资,合作社资金薄弱,难以解决为社员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对成员服务能力弱,又影响内部资金筹集。因合作社信贷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杂,至使融资渠道狭窄、单一。资金不足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制约合作社做大做强。

2.5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下。新平县专业合作社按牵头人身份分,身份为农民的有92人(其中:村组干部兼任的10人),牵头人身份为其它的有4人(供销社、企业下岗人员)。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的结构和素质。农民成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主要管理者也基本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由于合作社的自身条件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致使合作社缺少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人才,导致合作社管理不规范、凝聚力差,带动能力弱,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

2.6政府“重发展轻规范、重建设轻指导、重扶持轻监管”对合作社地位认识不到位。合作社发展形势喜人,群众兴办热情高涨,但合作社建设普遍存在着“重发展轻规范、重建设轻指导、重扶持轻监管”问题,没有形成高效协调的管理体制。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发展中,出现了政府不规范的管理行为,政出多门,重建不重管。条件好的合作社争着挂牌,争着管;条件差的合作社,需要政策、人才、资金等扶持的合作社则无人问津。财政、工商、税务、农业、林业、民政、供销等部门,在指导、扶持和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各部门之间由于界限分明,职能不同,在政策的落实和管理上往往不够统一与协调,存在信息不能共享、管理合力不强等问题。合作社注册登记简单,不需要前置审查,大部分合作社注册成立后没有开展工作,给人造成合作社办与不办一个样。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一项政策性、知识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县、乡镇农经部门结合自己的优势,依据上级部门的安排,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乡镇机构改革后,我县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已经撤并,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配置弱化,工作手段和条件差,导致指导与服务断层,影响了专业合作社指导工作的开展和示范社规范化建设的进行。几年来,县乡农经部门工作经费和培训经费没有列入正常预算,特别是乡镇农经部门无法组织社员培训,无力指导合作社开展工作。

政府对建立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认识不清,不少乡镇领导干部不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具体内容。乡镇、村组干部普遍缺乏规范合作社的基本知识。

2.7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新平县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统一的协调联动机制,致使扶持、优惠政策落实不力,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委托合作社承担农业生产项目等措施,促进合作社的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及各级政府对落实扶持政策提出明确要求,但扶持合作社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落实措施依然滞后。首先是财政支持乏力,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力度小;其次是多数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缺少有效的抵押物,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只有少部分的农民社员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获得贷款担保;其三是在税收、用地、用电、用人等方面也存在问题。

3促进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合理配置决策权, 提高普通社员的民主管理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使用者控制”的经济组织,强调使用者掌握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决策权。社员的决策权主要通过两个方式来实现:一是直接决策,社员在社员大会上直接对合作社的事务进行表决;二是间接决策,社员选举产生合作社的理事会,把决策权委托给理事会社员。目前,新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都是由理事长主持日常经营。因此,专业合作社合理配置决策权的关键就是要明确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理事长等主体的决策权配置。

根据合作社的功能与目的,必须坚持社员大会的最高决策权,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中的“社员大会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中一切事务的最高决策权都赋予社员大会。要明确理事会是在社员大会授权下履行职责的,理事长与理事会是委托关系,他们的决策权大小是根据授权获得,要合理划分社员大会、理事会、理事长的权力界限,明确他们的授权关系。其权益主要通过合约来加以明确,在合约中应体现社员利益优先原则、注重专业合作社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利益原则,合理评价理事长的经营活动。真正形成社员大会――重大事情决策,理事会――日常工作决策,理事长――具体运作的决策机制。

提高普通社员的民主管理意识,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同质性。努力改善合作社普通社员和核心社员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距,是改善社员异质性的关键。要从增强普通社员的经济实力、人力资本、经营能力和管理合作社的能力等方面入手,缩小普通社员与核心社员的差距。社员对专业合作社事务的参与,在目前,需要重视的应该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培养社员的民主习惯和参与意识很重要。在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期,“能人”在决策中的权重较大,普通社员的权重较小,普通社员对核心社员的制约作用相对有限。这在由企业家、大户发起成立的合作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从长期看,合作社要有一个大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其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新农村中的促进作用,这种不利于普通社员的状况迟早要加以改变。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特点是由形式到实体,通过形式化民主训练社员,培养社员民主习惯,为民主创造内在的条件,逐步实现由形式化民主到实体性民主的转化。只要社员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形式化民主训练下的社员最终会学会行使法律与章程赋予的实体性民主。要通过制度的保障和民主意识的训练,增加普通社员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并由此提高决策的能力。加强社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权益意识,是规范“能人”治社行为、规范“能人”权威运作机制的关键。

3.2以产权为基础,采取按交易额返利和按股权分红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

首先,坚持按交易额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在农户社员之间进行赢余分配。“资本”是股份制度的核心,而“交易额”是合作社制度的核心,交易额不仅是社员入社的必要条件,亦是合作社赖以存续的衡量指标。具体形式有:(1)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优惠让利。合作社统一为会员采购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以低于市场价提供给会员,降低会员生产成本。(2)保护价收购,收购让利。合作社以高于市场的保护价收购农产品,使会员的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3)统一营销,结算返利。统一收购运销会员农产品,将增殖部分扣除销售费用和公积金后按照收购量对会员结算返利。(4)产加结合,二次返利。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合作组织,在收购会员农产品后,可按照盈利情况向会员让渡部分在加工销售领域产生的利润。其次,建立合理的按股分红原则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1)土地入股,按股分红。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会员以土地折价入股,合作社按照股份根据组织盈利情况给会员分红。(2)资金入股,保息分红。入社会员可凭股金取得分红,同时还可获得由合作组织按照惠顾额进行的利润返还。投资股成员按股份参与分红。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不同按股分红所占的比例不同,在合作社和协会两种形式中,按股分红居次要地位,而在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中按股分红则处于支配地位,至于具体所占比例的多少则有社员大会决定。

3.3多方努力,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解决合作社资金问题,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一是加强合作社建设,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健全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合理科学的资金积累,鼓励成员投入合作社的发展。建立科学的盈余分配机制,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最佳结合,学习先进合作社融资的成功经验,成立资金互助部,参与信用担保,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的融资途径等。二是政府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扩大财政扶持资金规模,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育品牌,进行农产品加工、整理、储存、保鲜,提高合作社为社员服务的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引导担保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探索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三是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各农村金融机构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并与当地农业(农经)部门共同对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逐一建立信用档案。鼓励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授信与合作社成员授信结合起来,采取“宜户则户、宜社则社”的办法,建立农业贷款绿色通道。

3.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正确处理发展和规范的关系,提升专业合作社发展潜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机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但这种支持不是直接领办合作社或插手干预内部事务,而是重点抓好政策扶持、制度规范、经营培训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就玉溪目前政出多门的状况,应该规范政府行为,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部门,履行好管理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的带头人,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必需的条件。其他政府部门在管理部门的协调下,加大对新成立合作社的财政、信贷扶持力度,降低其组织运行成本。其次,政府部门的财政扶持政策应该具有期限性和针对性。一旦农民合作社经过扶持能够实现自我良性发展,财政扶持就应该有计划地退出,转而扶持那些刚起步的合作社,形成一种有序退出、循环扶持的机制。

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联合的关系。

不能单纯追求合作社数量的发展,也不能放松注册登记审核的质量,任其盲目发展。应根据法规制度,在合作社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处理发展和规范的关系。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合作社,可以“先发展后规范”,要求先建章立制,健全机构,鼓励其根据自身特点,探索适合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争取不断壮大、形成特色。对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合作社,要加强分类指导,使其“边发展边规范”。对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的合作社,要及时制定考核评价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强示范带动,“以规范促发展”,使发展与规范形成良性互动。

二是开展示范社建设。

具体实施上,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与规范。农经部门要以示范社建设为抓手,着力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质量安全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社。每个乡镇根据当地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每年培育一定数量的县、市、省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通过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引导各类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和发展后劲。

3.5引进人才与加强队伍建设并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竞争力。

一是加强乡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农经队伍建设。建议每个乡镇从事农经工作的人员编制增加到四至五个,招聘农经专业人才从事农经工作。

二是加强培训力度。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政府部门应组织制定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和社员的培训教育。加快建立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体系,培训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广泛开展面向以理事长为主的经营管理人才,以会计为主的理财能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种养能人,以农经干部为主的县乡基层业务辅导员的培训,分期分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及农产品现代流通人才,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培训,提高合作意识。

三是积极引进人才。建议出台政策,建立奖励机制,对合作社成效显著的合作社带头人给予资金奖励,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鼓励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与发展工作。

四是对发挥作用,运行较好的示范合作社,定期组织召开社员(代表)大会,促进民主办社,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给予补助。

3.6盘活现有资源,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一是积极探索土地、资金、资产等方面的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加大集体经济扶持发展力度,在有产业基础的乡镇,建立以产业为纽带,以资金为导向,以合作社为笼头的合作社、集体经济、村民共同发展的经营体制,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二是加强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从新平县现阶段合作社发展情况的现实选择,有的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小,合作社班子会组织生产,但不会搞经营,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就是在现有合作社的基础上,从横向、纵向之间,从合作社产品销售上进一步探索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合作,以带动全县合作社组织生产和销售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开华,张清林.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困惑和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7(5).

[2]尹成杰.对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的思考[J].农业经济,1998,(6).

[3]赫小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机制与治理结构分析[J].理论导刊,2005,(4).

[4]周琳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障碍和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4,(7).

[5]蔡立湘.彭新德,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3,(2).

[6]张广智.黎志成,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 改革与理论,2003,(4)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7)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12-1

1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以往我国农村农业生产的模式都是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将千家万户联系到一起,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联系千家万户共同增收创富的纽带。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强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保障农产品销售对路,改善农民的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和市场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有效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2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2.1引导农民摆脱“小农”意识,做农业的经营者

以前农民的生产目的是解决温饱问题,在自己的土地上自耕自作,没有拘束,没有合作意识,在心理上也是求稳定、怕变故,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不够开放,创新意识薄弱,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我们将其称为“小农”意识。

而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正是要打破这种“小农”意识,让农民学会协作,学会创新。现在,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市场化,由以前的生产者变成了经营者,这是一种质的飞跃,人们只有摆脱了“小农”意识,才能真正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发展好自己的合作社。

因此新时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民朋友们摆脱“小农”意识是关键所在,是发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保证。

2.2规范制度建设,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必须遵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实践中,更是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准则,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管理上要实现民主、自由,听取各方意见,社员大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真正由社员对合作社进行管理。利益分配要内外有别,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社员提供基本服务优惠政策,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组织的交易量(额)返还,这样才能保证所有资源为社员所有、社员控制,更好地激发社员致富的积极性。

2.3宣传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

从实际情况中可以发现,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不强,学习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知识也比较吃力,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培训和指导力度,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农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培训,围绕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些法律法规、营销常识、管理制度等进行全面立体式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还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要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尽量讲农民容易接受理解的语言,便于他们学习,从而达到更好地培训效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结语

以上分别从引导农民朋友摆脱“小农”意识,做农业的经营者;规范制度建设,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宣传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加强培训三大方面介绍了新时期如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还促进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面对我国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倪娟慧.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与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3).

[2]余丽燕,郑少锋,罗良标,徐贵兰.探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基于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09).

[3]徐喜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对策[J].经济师,2008,(10).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8)

会议亮点: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继续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在农业连续丰收的好形势下,一定要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对农业,在思想上必须始终重视而不可有任何麻痹,在工作上必须切实加强而不可有半点放松,在投入上必须不断增加而不可有丝毫减少。当前,顺利实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做好各项经济工作,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自觉地重视农业。要着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主要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继续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和粮棉收购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粮棉购销体制改革,尽快建立有利于粮棉产销协调发展的新的流通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强化农业的科技基础,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继续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促进农业增值增效。

(二)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稳定和加强农业。1999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下大力气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这两个突出问题。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广泛开辟农村就业空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努力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减轻农民负担,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同时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团结。

(三)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开发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会议要求,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抓紧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注意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会议还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扩大以工代赈、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四)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注意安排—些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改善农村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建设项目。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九五”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件大事来抓。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紧紧依靠科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要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应当大力推进和扶持。要正确处理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继续贯彻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要保持相对稳定。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注意安排—些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改善农村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建设项目。要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高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下决心精简财政供养人员,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还提出,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农业,需要继续增加投入。

(五)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要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大事来抓: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进一步扩大退耕规模,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要继续抓好水利、公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多搞一些小型基础设施。今年出台的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对于健全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02年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加强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粮棉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倾斜,保证农村教育和基层政权运转的必要开支。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继续抓好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六)200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国债资金使用要向农村倾斜,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要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城镇化进程。

200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和优化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结构,着力提高使用效益。其中要求: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加快实施退耕还林,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围绕发展优势农产品,调整区域布局,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城镇化进程,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增收渠道。

(七)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必须坚持“四个始终重视”。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要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农村扶贫工作。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9)

会议亮点: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继续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在农业连续丰收的好形势下,一定要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对农业,在思想上必须始终重视而不可有任何麻痹,在工作上必须切实加强而不可有半点放松,在投入上必须不断增加而不可有丝毫减少。当前,顺利实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做好各项经济工作,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自觉地重视农业。要着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主要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继续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和粮棉收购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粮棉购销体制改革,尽快建立有利于粮棉产销协调发展的新的流通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强化农业的科技基础,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继续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促进农业增值增效。

(二)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稳定和加强农业。1999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下大力气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这两个突出问题。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广泛开辟农村就业空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努力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减轻农民负担,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同时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团结。

(三)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开发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会议要求,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抓紧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注意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会议还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扩大以工代赈、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四)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注意安排—些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改善农村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建设项目。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九五”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件大事来抓。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紧紧依靠科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要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应当大力推进和扶持。要正确处理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继续贯彻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要保持相对稳定。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注意安排—些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改善农村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建设项目。要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高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下决心精简财政供养人员,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还提出,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农业,需要继续增加投入。

(五)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要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大事来抓: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进一步扩大退耕规模,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要继续抓好水利、公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多搞一些小型基础设施。今年出台的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对于健全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02年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加强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粮棉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倾斜,保证农村教育和基层政权运转的必要开支。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继续抓好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

(六)200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国债资金使用要向农村倾斜,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要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城镇化进程。

200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和优化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结构,着力提高使用效益。其中要求: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加快实施退耕还林,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围绕发展优势农产品,调整区域布局,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城镇化进程,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增收渠道。

(七)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必须坚持“四个始终重视”。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要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农村扶贫工作。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篇(10)

会议高度评价去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高度评价两岸民众在四川汶川地震和台湾“八八水灾”中展现出彼此关爱、相互支援的同胞手足之情。认为应进一步积极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利增进两岸民众共同利益,密切两岸同胞感情,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会各界人士充分肯定多年来两岸农渔水利交流合作取得的积极成果,并就新形势下加强与深化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出以下共同倡议:

1.积极拓展和丰富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渠道与方式。两岸应充分利用大陆的土地资源、市场潜力与台湾的农业技术及经营管理经验,优势互补,促进两岸新型农业的发展。鼓励两岸业界合作发展农业生物科技产业。推动建立两岸农业合作的常态性协商机制。共同弘扬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

2.推动两岸农渔村、农渔民交流,繁荣农渔村经济。加强两岸休闲农业、休闲渔业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农渔民福祉。

3.促进扩大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并完善销售协调机制和建立稳定通道。拓宽台湾农产品在大陆展销和加工渠道,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良性发展。加强两岸农产品生产及流通领域行业组织的直接沟通与对口合作,推动两岸就农产品通关、检验检疫等技术性议题进行协商并尽早取得共识。继续支持大陆相关机构组织农产品采购团赴台采购,并在台湾农产品滞销时启动两岸协调机制,维护台湾农产品市场的稳定。继续研拟直接嘉惠台湾农民的政策举措。

4.支持建立两岸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通报机制。积极推进两岸在农产品检验检疫方面的合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两岸动植物疫情疫病的传播扩散,确保两岸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5.促进两岸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支持两岸依法加强保护各自注册的对方企业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商标及专利。加强对台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6.积极促进在浙江、湖南、四川和黑龙江省设立新的台湾农民创业园。亲民党方面将率先与浙江省有关方面合作,共同积极推动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

7.推动两岸渔业资源合作,促进台湾海峡渔场资源永续发展。促请两岸有关方面尽快协商建立台湾海峡资源养护机制,共同养护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鼓励两岸渔业界在台湾海峡共同举办渔业资源增殖活动。研拟在适当时机,检讨增加进口台湾渔产品零关税项目。推动合作发展远洋渔业,共创两岸渔业经济荣景。

8.确保两岸渔业船员劳务合作规范、有序、良性发展。推动建立两岸渔业劳务合作对口磋商、突发事件处理及定期通报等管理机制,保障两岸渔业船员正当权益。

9.加强合作,为两岸渔民海上安全作业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两岸渔业信息交换和渔业作业安全机制。继续加强两岸在海难救助方面的合作。创造条件,相互为对方渔船提供补给。建立两岸渔事纠纷协调处理机制,公正、合理地解决两岸渔船海上作业纠纷,保障两岸渔民合法权益。

10.支持推动两岸水利事业交流合作。鼓励开展考察、研讨和交流,积极探索两岸水利交流与合作的途径,促进两岸在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技术、灌区管理和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 下一篇: 常见的贸易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