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沟通的要素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4 09:43:46

高效沟通的要素

高效沟通的要素篇(1)

[作者简介]王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275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071-04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和紧缺资源。而企业要生存、发展和壮大,一定要高度重视自身的人力资源建设,尤其是管理团队的建设问题。企业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成员应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所形成的高层管理团队,可以带领该企业脱颖而出,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获得长足发展。

在上个世纪末。有国外学者如尼克一海伊斯(1998)、德鲁克(1999)等就阐述了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高管团队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互补效应对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性。管理团队的建设已成为企业十分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建立高效的以管理团队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将全面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国内外一切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高管团队成员必具备两种素质:首先是沟通能力;其次是对人进行管理的能力。可见,作为高管成员其大量工作都离不开沟通。曾有国际研究机构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智慧”、“专业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取决于良好的沟通能力。

沟通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如: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与反馈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形态、眼神和手势等手段进行的信息交流。沟通技能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艺术。

面对千头万绪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复杂的管理业务,企业高管团队的作用尤显重要,而各成员之间的异质性使得他们的沟通能力作用彰显。企业高管团队的沟通能力主要是指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具有价值优越性、异质性、难模仿性、不可交易性与难替代性。高管成员的沟通能力是使企业能持续发展运营和拓宽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高管团队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在人力资源优势上,也建立在高管团队良好的沟通能力之上。,有国内学者如李杰(2005)、张平(2006)、吴文峰(2008)、刘晓薇,芮萌(2009)等曾以部分工程类上市公司为范本,通过对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素质的分析发现,高超的沟通能力能很好的融合不同背景高管成员的优势,为企业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当下,我国针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采取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启动一批工程建设项目,如城市轨道交通、保障房建设等,以提振经济复苏,增加就业保障民生。因而,工程建筑(地产)业仍是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它们与多个行业密切相关,涵盖面广,融合度深,甚至直接影响到相关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可说是众多行业发展的动力源。

为此,本文就以工程类企业高管团队的沟通特性、意义,及如何充分了解沟通过程各要素、准确把握沟通过程、适时运用沟通能力技巧,有效解决沟通障碍,以融合各方优势。为企业管理和建设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进行分析研究。

一、工程类企业高管团队的沟通特性及意义

工程类企业业务包括:生产管理、采购储存管理、技术管理、资金管理和设计管理等诸多方面;该行业的多方面复杂性相应对企业高管团队成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行业客观因素不仅要求建筑工程类企业的高管具有专业的技能背景,还必须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加强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作用不可小觑;提高高管团队成员的沟通能力对于加强企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沟通过程要素分析

通常情况下,沟通过程包括五个要素,即: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介体、沟通环境和沟通渠道。沟通主体是指有目的地对沟通客体施加影响的个人和团体。沟通主体可以选择和决定沟通客体、沟通介体、沟通环境和沟通渠道,在高管团队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沟通客体包括个体沟通对象和团体沟通对象,是整个过程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所以在沟通过程中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沟通介体是沟通主体用以影响、作用于沟通客体的中介,包括沟通内容和沟通方法,使沟通主体和客体之间建立联系,以使得高管团队沟通过程得以顺利开展。沟通环境是指高管团队个体成员直接联系和影响的业务环境。沟通渠道及沟通介体从沟通主体传达给沟通客体的路径,如开展讨论、开会和座谈等;它不仅能使正确的管理职能、管理决策尽可能全面、准确和快捷的传递给沟通客体。同时也能广泛、及时、准确地收集客体的思想动态和反馈信息,因而沟通渠道是实施沟通过程和提高沟通效率的重要环节。

三、沟通过程分析

在工程类企业的建设施工进程中,存在多个合作方共同参与协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高管团队成员及时有效地把握好沟通过程,这不仅有利于项目的进度控制,也有利于项目的质量、安全及投资成本的控制。高管团队自上而下的管理线性模式里,管理沟通过程及信息在不同部门内部之间的传递过程,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环节:

(一)高管团队成员需要向下级直属部门传递信息或者需要下属部门提供信息,包括观点、想法、资料等内容。

(二)高管团队将所要发送的信息处理成一种能被下属正确理解的一系列符号资料,而这些符号资料必须适应媒体传输的要求。如媒体是书面报告,则符号的形式应选择文字、图表和照片;如媒体是讲座,就应选择文字,或用于投影的电子文件,或板书等。

(三)高管团队成员需要向下级直属部门传递信息应根据信息内容和种类的差异。选择不同的传递方式,例如信、备忘录等;可以选择以书面的方式进行,而交谈、演讲、电话等可以用口头的方式进行。

(四)作为高管团队成员沟通的接受者,需要根据高管方的信息符号、传递方式而选择其接受方式。对于不同的接受者存在个体差异来说,接受者还需要将接受到的信息符号处理成特定含义的信息,以便快速准确的接受,避免信息内容和含义被曲解。

(五)高管团队成员通过反馈以了解其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接受。在处理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干扰和扭曲信息传递的因素,这使得沟通的效率大为降低。对于高管团队成员来说,了解信息被理解执行的程度也是衡量高管成员沟通能力的一种方式。

四、沟通能力分析

高管成员的沟通能力包括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工程类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管理团队。作为一个团队,具有决策、计划、组织、领导等管理职能,融入了技术、经济和协调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由于高层管理团队参与决策的制定同时又监控决策的执行,所以它对于一项工程施工和成本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各个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它既可以大,也可以小,只有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按一定的系统原则组织起来,才会产生出原来分散、孤立存在时所没有的功能和力量。因此,调整配备好高层管理团队。发挥好团队的整体功能,高管成员的沟通能力对于企业发展及完善高管团队建设至关重要。优化高层领导团队的内部运行机制,可以提高整个企业高层领导团队的运作效率,对提升整个工程项目绩效具有巨大作用。

构成高管团队沟通能力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高管成员的思维是否清晰,能否有效地收集信息,并作出逻辑的分析和判断。二是能否贴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面对工程项目复杂的技术问题时,没有良好的思维基础,即便高管成员有一流的语言技巧,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见,高管团队成员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解决沟通问题需要做好思维和传达这两点。二者又对应于两个层面,即思维的交流和语言的交流。因此,高管团队成员不仅要重视外在的语言交流,还要充分了解与自己沟通的合作方此时此刻的真实想法。以达到有的放矢准确交流的目的。判断高管人员沟通能力的强弱有个重要标准,即能否及时把握对方的思维,并且提前做出反应,由外在的语言交流层面上升至内在的思维交流层面。

五、沟通障碍的形成及解决途径

在处理工程类企业千头万绪的业务过程中,常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导致高管团队成员沟通失真,产生沟通障碍。

(一)沟通障碍的来源

沟通障碍一般情况来自于三个方面,即发送者的障碍、接受者的障碍和沟通渠道的障碍。

1.发送者的障碍:在沟通过程中易受到情绪、个人感觉、表达能力及判断能力等的影响,妨碍信息传递的完整性。主要表现为:知识经验的不足、缺乏对信息的整理和过滤、信息的表达不到位等。

2.接受者的障碍:主要是信息编码不准确、信息的承受力及对信息的处理和应急反应等方面的问题,影响沟通的效果。

3.沟通渠道的障碍:主要有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与沟通媒介不协调、企业的组织机构庞大导致的沟通渠道太长、选择不同沟通媒介产生的彼此冲突而非互补等因素。

(二)解决沟通障碍的途径

1.建立完善的组织系统

建设工程的复杂性、多样性和阶段性,使得工程类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异常复杂,而建立完善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将有利于管理团队的沟通与协调。但是。如果企业管理组织机构过于庞大,将导致中间管理层繁冗,信息从高管层传递到执行层容易产生信息的失真,并且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和效率。有统计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信息从发送者那里的正确性是100%,那么到了信息的执行层那里可能只剩下30%左右的正确性了,这是由于高管团队成员在进行信息沟通时,团队内的各个不同的个体都会花时间把接收到的信息自己甑别,然后层层过滤,可能将断章取义的信息上报。其中更有可能掺杂大量的主观判断因素及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导致信息失真。因此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系统。可以大为减少沟通障碍的产生。首先必须裁减臃肿的、不合理的组织机构,将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清楚、分工明确,避免形成多头领导或者人浮于事等现象;其次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系统,跟踪信息传递的效果,及时处理沟通过程中的问题。

2.处理好高管成员之间个人的沟通障碍

通过对企业高管团队沟通能力的调查发现。个人的沟通障碍也是影响沟通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有:个人性格因素引起的障碍、知识经验水平引起的障碍、对信息态度不同引起的障碍、相互间不信任引起的障碍、沟通者之间存在的畏惧心理所引起的障碍,等等。解决办法有:

(1)调整认知差异和利益观念。在高管团队中,不同的成员对信息有不同的立场和看法:在沟通过程中要尽可能选择趋同的观点做为沟通的侧重点,这有利于沟通活动的进行。另外,高管团队成员的沟通主体和客体之间也需要把握沟通过程的组织目标、决策管理方面的信息,以减少沟通中的障碍。

(2)不同的高管成员间需建立信任机制。有效的信息沟通要以相互信任为前提,这样才能使高管的决策得到重视,并向下层迅速传达实施。

(3)不同的高管成员之间应虚心听取对方意见。诚恳给予对方阐明其观点的机会和空间,这样才能做到思想和感情上的真正沟通,收到全面可靠的信息,作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4)克服高管团队中不同个体的畏惧心理和提升个人品质。高管团队中的不同个体之间,如上级与上级、领导与下属,而个人品质和畏惧心理也会极大地影响到沟通的成败。提升个人品质和克服沟通的畏惧心理,可以促进高管团队内部不同成员的全面有效合作,使得沟通变得轻松畅快。达到预期效果。

3.整合企业高层团队成员个性差异将有效促进沟通效果。一方面为刚性整合,是指基于高层团队组成结构及管理功能流程和各种制度的整合;另一方面为柔性整合,是指企业高管之间思想、愿景、价值观、需求以至处世理事的原则、态度、方法等等的整合。将刚性整合的内容与柔性整合的思想进行有机结合,企业高管团队整合的内容就变为构建企业高层资源合理配置与充分发挥协同作用的“大整合”系统,从而实现每个高管团队的成员在集体管理和战略协调中全面和谐地发挥沟通作用。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印证提升高管团队沟通能力和沟通效果是高管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高管成员的有效沟通不仅可以减少团队的异质性差异,而且能融合团队成员之所长,提高高层管理境界,达到各种优势的完美组合,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英]尼克·海伊斯,协作制胜:成功的团队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羡]德鲁克。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杰,企业高层管理团队问题分析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24).

高效沟通的要素篇(2)

口头沟通方式,口头语言沟通方式是最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书面沟通方式书面沟通是利用书面文字来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电子数据方式,是将管理信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转化为电子数据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沟通方式或形式。此外,除了语言沟通方式之外,还有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它是指通过某些媒介而非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这些沟通方式在某些时候可以实现“心有灵犀”的沟通,更多的是辅助语言沟通方式来提高沟通的质量。

企业管理中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

对于企业而言,沟通效果的好坏不仅受到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渠道等因素影响,还受到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沟通技巧等因素影响。

管理者的问题。管理者作为管理活动的主动行为者,其在组织沟通中应占主导地位。应该说,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不当是组织沟通中的最大障碍,他们对组织沟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组织中的其他因素。管理者角色转换尚未真正完成。受传统因素影响的管理者在与下属的沟通过程中仍以家长或权威的代表者的形象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从对方和全局的立场出发看问题,在与下级的交流过程中表现得主观、武断且交流单向化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平等交流,不懂得尊重、理解、关心下级,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完全背离。管理者对沟通准备不足。沟通的目的尚未明确、沟通对象仍未完全确定、沟通渠道没有作深入考虑而做出选择、对沟通的解释还不到位,沟通就已匆匆展开,效果显然要大打折扣。心理障碍的影响。管理者基于对自己的利益和喜好的考虑,常常无法容忍对自己不利信息的存在和散布。受此影响,在沟通中,下级亦基于自己利益和前途考虑而投管理者所好,信息的传递必然是片面而有失公允的。

沟通渠道的因素。在沟通渠道的选择上可能存在问题。沟通的信息与选择的沟通渠道不适合,例如比较重要的沟通最好采用比较正式、清晰、准确的书面文件进行沟通,这样可以避免信息在沟通过程中由于其它的原因而流失或歪曲。沟通的渠道相对单一。目前,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大多只重视正式沟通,而忽视非正式沟通;只重视传统的沟通方式,而忽视现代的沟通方式。沟通的单向性问题。沟通渠道内的信息流动大多只是单向性的,缺少必要与及时的反馈,使沟通失去它的真正意义而流于形式从而使上层管理者无法了解员工的意见及员工的需求,这就势必造成管理活动的盲目性。

企业组织结构的因素。组织结构代表着企业进行经营运作的方式,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信息的沟通。首先,企业中的管理层次随着企业规模加大而增多,从而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其次,组织结构的层级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过多的层次容易让员工产生空间距离形成无形的压力与隔阂。管理者缺乏沟通技能管理者作为管理活动的主动行为者,其在组织沟通中应占主导地位。应该说,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不当是组织沟通中的最大障碍,他们对组织沟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组织中的其他因素。优秀的管理者必然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沟通的技能对所有管理阶层的工作功效都是很关键的。

企业管理中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

提高管理者思想认识。管理者应当提高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切实转变自己权威型的沟通角色。平等的交流是良好、有效沟通的基础。管理者不仅要对下级一视同仁,而且还应做到自己和下级之间的一视同仁,真正做到理性、尊重、信任下级,真正实现由过去的单向、由上而下传达的方式转向平等的、双向的,既有自上而下,又有自下而上的交流方式。

高效沟通的要素篇(3)

中图分类号: F719.3

1 管理沟通及其影响因素

1.1 管理沟通

沟通是一种信息交流,即把某一信息、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的整个过程。管理沟通是一种特殊的沟通行为,指在企业大的范围内,围绕企业的管理运行而进行的沟通行为,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管理沟通。本文主要分析组织内部的管理沟通,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

1.2 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

目前,国内外关于管理沟通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管理沟通过程来分析,即按沟通发生的阶段来分析存在的障碍。如编码、传递和译码阶段;二是因素分析,分析可能会形成沟通障碍的各种因素。如语言因素、心理因素、人际因素、组织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等。如G•马莱兹克认为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有: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和社会环境;媒介内容的压力、媒介在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受者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和社会环境。

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对管理沟通进行了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尤其对教育、医疗、IT行业及政府的行政沟通能力等比较关注,有关医患沟通、师生沟通方面的文章较多,而关注饭店管理沟通状况的学者非常少。为了更好地研究阻碍饭店有效管理沟通的因素,本文对数家星级饭店进行了针对性调研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饭店管理沟通的措施,以期为饭店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实证研究分析

本问卷的设计主要依据国际沟通联合会(ICA)提供的沟通审计报告和Downs&Hazen开发的沟通满意度问卷进行,并结合饭店的实地访问以及笔者在饭店的实际工作经历。所调查的对象为五星级饭店3家,四星级、三星级饭店各5家。本次调研对象是饭店各级各部门员工,共发放问卷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42份,有效率为 88.4%。本次调查采用SPSS13.0完成,数据分析方法有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因变量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

2.1 饭店管理沟通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首先,通过KMO和Bartlett检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数据KMO值为0.916,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值为7184.271(df=465,p=0.000),表明样本数据的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技术来对数据加以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抽取的方法,经过斜交旋转,以特征值大于1、因素负荷水平大于0.50为原则抽取因子,得到6个清晰的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2.85%。这六个因子分别为:管理者因素、沟通媒介因素、员工因素、组织支持因素、人际因素、组织结构因素。其中管理者因素主要涉及管理者的沟通风格、沟通意识和观念、沟通知识和技巧等方面;沟通媒介因素主要涉及沟通媒介的互动性及反馈程度、媒介效率、媒介多样性和恰当性等方面;员工因素主要涉及员工的性格、兴趣、利益、价值观,员工的心理障碍,员工的沟通意识等方面;组织支持因素主要涉及饭店的文化氛围、沟通的战略制度、机构与人员保障等方面;人际因素主要涉及沟通双方的相似度和信任度、沟通中使用的语言等方面;组织结构因素主要涉及饭店的规模、部门设置方式、管理层次等方面。通过因子分析结果可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管理者的沟通风格、意识、知识和技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现在很多饭店管理者,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沟通能力是管理者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他们受传统等级和权威观念的影响,认为应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应坚决维护自己的权威,因此很少主动与员工进行交流。此外,在沟通过程中常独断专行,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认真聆听员工的心声;以指挥、命令为主要方法,缺乏必要的沟通知识和技巧,使员工有苦难言,有感不敢发,一味顺从和服从,以致饭店言路闭塞,员工积极性和热情被消磨殆尽。

(2)沟通媒介的效率、多样性及反馈程度等极大影响着管理沟通效果。

现在饭店内部的沟通方式比较多样,如有文件、会议、内部出版物、内部公告栏、意见箱、个别交流、电话等多种方式;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部分员工感觉他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比较慢,各种沟通方式的效率差,尤其是会议的效果差。52%的员工反映饭店内无效会议多,很多时候流于形式,走过场;饭店的内部简报或杂志员工很少能见到,并且也无兴趣阅读;员工意见箱形同虚设,根本不能搜集到员工的意见或建议;与上司或同事交流后对自己并无很大的帮助。对于一些新兴的互动的沟通方式如电子邮件、局域网、博克、BBS等新兴的电子沟通方式使用不多。

(3)组织的软硬件环境影响着管理沟通效果。

主要包括饭店的规模、部门设置方式、管理层次、饭店的文化氛围、沟通战略制度等方面。在很多饭店中,沟通随意性大,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没有规则可循,沟通行为缺少制度性的规范和约束;此外,饭店内部存在的沟通制度大多未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管理沟通行为比较随意化,而且有些沟通制度如建议及提案制度、领导见面和员工座谈制度等形同虚设,不能得到良好的执行。

此外,员工的个性特征(如性格、价值观、兴趣、利益等)、员工之间的相似度、信任度及沟通中语言的选择等都会对沟通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多因变量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

在这里笔者运用 SPSS的多因变量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分别研究了部门、年龄、性别、学历、职位和工龄 6个因素对上述六个因子的影响。研究发现除性别外,其余 5个变量影响都较显著。限于篇幅限制,仅以部门因素为例:如销售部、人力资源部等后台部门与一线部门在组织机构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为销售、人资、保安部等后台部门经常需要进行跨部门沟通协调,人力资源部日常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保安部的大规模安全检查,销售部的大规模销售活动的开展等会受到饭店组织结构设置的影响,因此他们会深刻感受到组织结构带来的影响。而一线部门大都固定在自己的工作区域内进行各种活动,跨部门的沟通活动较少,因此感受没有后台强烈。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更清晰地了解饭店管理沟通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为有效提高饭店管理沟通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管理者应增强沟通意识,改善沟通风格,提高沟通知识和技能。

管理者是饭店管理沟通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沟通理念、风格会影响整个饭店的沟通氛围和效果。因此,饭店应充分重视管理者在管理沟通中的重要性。首先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沟通对饭店的重要性,应深入基层,主动与员工沟通。如香格里拉各成员饭店的总经理每周和自愿签名的九名员工共进午餐、交流信息;其次,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时不能独断专行,而应想方设法地得到员工的反馈信息。如有些饭店开设“总经理热线”或“总经理接待日”、设立意见箱、开通网上博客或论坛等,鼓励员工发表意见;此外,饭店管理者还要学会倾听,掌握各种传统与现代沟通技术、手段,不断增强自身沟通能力。

(2)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整合沟通渠道和方式。

扁平型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少,能减少信息失真,加快饭店对信息的反应灵敏度。饭店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压缩管理层次、增大管理幅度、设置跨部门的协调团队等方式来进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如①减少管理架构的层次,实行“一线部门不设领班、二线部门不设主管”的措施;②在每一层次上减少职位或级别:美国中等规模的饭店总经理一般只有五个直接下属;当饭店规模再扩大,有八九个部门时,才配备一名“驻店经理”;③尽量不设副职;④实施自我管理团队。

饭店在对现有渠道进行整合时应遵循系统、公开、时效、简洁和完整五大原则,同时需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如调查发现国内业主自管饭店在上行沟通方面普遍较差,因此,自管饭店应着重完善其上行沟通渠道,可采用定期召开领导见面会和员工座谈会、在内部刊物或网络上开辟员工评论及问答专栏及定期进行员工意见调查等方式完善上行沟通渠道。总之,各饭店应结合自身实际,综合使用传统与现代、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对各种沟通渠道和方式进行组合,使其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有效实现沟通目标。

(3)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沟通氛围。

有效的沟通需要饭店在内部营造出一种鼓励学习、沟通、讨论、创新以及平等开放、协同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能够直抒己见,畅所欲言。首先,管理者应转变原有的错误沟通观念,由消极被动坐等员工汇报,变为积极主动深入一线了解饭店运营及员工工作状况;其次,应鼓励员工主动沟通,如有些饭店实行门户开放式沟通,随时欢迎员工踏入领导办公室与之交流;制定“员工参与计划”和设立奖励基金等方式增强员工沟通积极性;再次,管理者应注重与员工情感交流,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员工,真正做到“员工第一”。如平时注意收集自己员工的兴趣爱好,以便在奖励或他过生日时投其所好;对刚进饭店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管理者应与他们多谈心,积极关注心理变化,使其尽快适应饭店的生活,并协助其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

(4)增进相互了解,增强人际相似度和信任度。

饭店内部应提倡相互理解和尊重,要求员工学会换位思考;可通过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如观看演出,进行歌咏比赛)、各种技能竞赛、聚会、聚餐或集体旅游活动、拓展训练等,来增加饭店员工间的相互了解,和谐人际氛围,以促进信息沟通的有效进行;实行交叉培训和岗位轮换,交叉培训和岗位轮换有助于打破部门横向间的隔阂和界限,有助于员工认清本职工作与其它部门工作的关系,增强对其它部门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减少沟通中的摩擦和冲突。

参考文献

[1] 谢荣见,孙建平.基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沟通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8).

高效沟通的要素篇(4)

1高校学生工作者与大学生信息沟通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1.1 信息沟通模型的构建。德国学者马莱茨克于1963年提出“大众传播场模式”,该模式应用了“场论”的研究思想,针对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在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制约下进行传播活动进行了理论描述,并对沟通进行了更为系统、客观、准确的分析。

本文借鉴传统的信息沟通模型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模型,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尝试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者与大学生信息沟通的模型(如图1)。

图1 基于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沟通模型

1.2基于模型的分析。基于沟通模型,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管理中信息沟通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2.1沟通的主客体层面。信息发送者在发送信息与接收者在接收信息过程中均会受到自身技能、态度、知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在高校中辅导员作为沟通的主体,必须具有专业的沟通技巧,能够正确判断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反应。

1.2.2沟通媒介层面。沟通媒介包括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表象性媒介、描述性媒介和物理性媒介。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主要包括以辅导员为代表的表象性媒介和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物理媒介。辅导员的个人能力及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以及对现代媒体技术的掌握能力将影响沟通的效果。

1.2.3高校内部的管理机构层面。管理结构的设置是否合理,组织气氛是否融洽,相关硬件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内部沟通效果。实现有效的沟通,必须保证一个畅通的充分的信息共享平台,要从组织结构上进行调整以提高沟通的效率。

1.2.4反馈环节。高校学生管理沟通过程中,学生接收信息后是否积极主动进行反馈,是衡量信息沟通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在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反馈意愿,掌握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信任程度,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2高校学生工作者与学生沟通现状

为了检验模型的沟通实效性,笔者对同处绵阳的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4所高校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3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沟通是学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满意度较高,但认为高校存在沟通环境不理想、信息传达不及时、沟通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

2.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总体评价

调查中,受访学生对本校学生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工作整体评价良好。其中56%受访者认为学校管理机制完善,教师责任心强,学校5年内未发生重大学生管理事故;27%的受访者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表示基本认可,但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11%的同学表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失望,认为学校的管理没有适应学生需要;另有6%的同学对学生管理工作没有看法。

2.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沟通不良的主要表现

沟通是影响师生关系最重要因素。通过调查,有48%的受访同学认为和老师的沟通存在问题和不足。一是沟通环境不理想,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主要在办公室进行,缺乏宽松和轻松的氛围。二是信息传达不及时,在校院两级管理机制下,信息传递环节多容易出现失真。再次是沟通方式较为单一,师生的谈话是主要沟通形式而且学生主动找老师占多数。

3高校学生工作者与大学生信息沟通有效机制的构建

3.1沟通机制的构成。信息沟通模型仅从理论上说明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和影响过程的各项因素,而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包括信息沟通模型和信息沟通环境。

沟通模型在以上章节我们已经进行说明,而沟通环境则包括高校的沟通文化、沟通制度和沟通媒介建设。其中,沟通文化和沟通制度作为软环境制约着沟通模式效果的发挥,而沟通媒介作为硬环境,与沟通文化和沟通制度互为补充,构成了高校学生管理信息沟通的整体环境。

3.2建立有效信息沟通机制的方法。方法大体总结为以下几点:一、营造良好的沟通文化;二、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信息沟通制度;三、注重高校辅导员沟通主体的作用;四、重视并正确选取沟通媒介。

高效沟通的要素篇(5)

根据倪春丽等人设计的《广东民办高职院校师生沟通障碍因素调查问卷》,在广东地区8所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正式对象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沟通文化因子是妨碍师生课外沟通的5个障碍因素之一。沟通文化障碍因素,指学校鼓励师生沟通的价值观不明显,缺少沟通氛围,管理制度欠缺,未能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等。良好沟通管理机制或平台的形成,能促进有效沟通行动,并且能为克服其他妨碍师生沟通的障碍因素提供良好的基础。

沟通管理机制的建设就是要依据客观规律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合理性,为沟通架设桥梁,形成沟通行为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

沟通管理机制的缺失或者不完善,或者不能符合沟通实践的需求,就会成为沟通的障碍因素。要克服这种障碍因素,必须充分认识到师生课外沟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行系统细致地构建,让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成为促进师生沟通的积极因素。

一、师生课外沟通及其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沟通)行为理论”认为,交往是一种主体间行为,它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它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哈贝马斯的沟通行为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主体通过语言协调的互动而达成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动。他相信,人们能够通过沟通理性,找出共同的生活方式,并在和解的共同性中真诚地生活。这种理性交往行为的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一致,并由此保持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于通过沟通实现教育的目的有很大启示意义。理性沟通可以保持教学的有序化和合作化。目前一些师生关系的紧张化、淡漠化等不良现象就是缺乏理性有效沟通所致。有序化、合作化的教学过程一定是师生关系融洽的过程。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同时,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又能更好地提升教育实践的品质,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特别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它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师生间理性沟通行动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紧密联系的。

沟通行为和沟通机制是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1984)一书中提出著名的“结构——行为理论”,其核心观点就是“结构的二元性”并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吉登斯认为:行为者利用结构做中介手段,由行为转化为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变成了结构的一部分。结构是众多行为者的行为与互动所建构的,本身也提供给行为者展开其行为或互动的媒介。结构不是外在于社会行为者的某种东西,而是由行为者在他们的实践中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规则”和“资源”。行为与结构构成了社会实践的一体两面。沟通机制的安排,就是沟通行动者采取行动的“媒介”或“规则”之一。这些规则随着高校办学过程而发展,包括沟通的不成文惯例、习俗以及成文的规章制度。最初可能大部分是不成文的规则,但为了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日常积累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会逐步形成成文的规章制度来提高沟通的效率。

大量的理性有效沟通会形成帮助有效沟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的清晰化、明确化、书面化又会促进有效沟通。因此沟通机制建设是沟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师生课外沟通机制的建设有助于沟通目标的实现

师生课外沟通,应放在师生关系的网络结构中进行考虑。办学方向和教育目标,作为学校社会功能的定位是社会各方需求的反映。师生课外沟通的一个目标是为了更好实现学校的社会功能。学校社会功能的实现,涉及到各利益相关方,主要有学校董事会、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政府、社区、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学校功能的定位是这些相关方沟通的结果。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高校的社会功能是非常丰富的,既有显性的功能,如传授知识和技能、传递文化和精神、创新科学和技术等,也有潜在的功能,包括代表社会和家庭管理和控制学生、调节就业市场、筛选社会精英、对同龄群体进行情感和生活的社会化以及提供挑选婚姻伴侣的条件等。学校社会功能或者办学方向会随着各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只有通过各方沟通不断形成新的共识,才能达到更好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实践主体即师生对此类问题的沟通,对于准确把握教与学的方向,实现教学目标和社会功能目标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师生课外沟通的第二个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学生的需求不断变化。学校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合理需求。作为民办高校,有快速面向市场,敏锐应对需求变化的天然优势。通过有效沟通,确定满足学生合理需求的形式。师生的课外沟通,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各方面的需求,因而需从机制上保证学生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沟通。

高校师生课外沟通的第三个目标是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师生关系,基本的含义是教和学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和学的形式都发生着变化。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学习的社会资源也得到极大丰富。这种形势下,传统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直接交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果没有直接交往,没有言传身教,教育主体就难以使受教育主体得到主体性的更好培养和升华。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逐步由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即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师生间的对话,意味着师生的共同参与,意味着双方主体性的相互建构和提升,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主体性得到提高的过程。课外沟通的形式天然具有直接交往的性质。为了实现更好的师生直接交往,除了课堂教学模式要革新,教学形式,课堂和课外沟通的比例安排也要革新,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课外沟通的效果。

三、沟通机制建设内容

沟通机制必须通过行为规则、组织结构建设、资源配置来实现。其中规则的形成是机制建设的核心。这些规则一类是体现在柔性的组织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另一类是体现在刚性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柔性的组织文化建设和刚性的规章制度建设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沟通文化建设

沟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形成学校各方共同认可的有关沟通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重视主体间沟通,形成共识,上升为主体间共同的价值观,坚定理性有效沟通实现教育目标,实现师生教学和生活质量提升的信念。

沟通文化建设必须得到学校管理最高层的大力提倡。管理最高层的身体力行成为理性有效沟通的典范,对组织全体成员必然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通过不断实践构建师生沟通的各种习俗、仪式。如教师的开放接待日;教师节假日邀请学生交流沟通;师生座谈会;导师制等。树立沟通的榜样,评选师生沟通优秀教师,评选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并通过经验交流,倡导理性有效沟通的氛围。

(二)沟通制度建设

高校师生沟通制度建设在校内的最高规范是学校的章程。由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明确要求章程必须写明学校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章程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健全教师、学生权益的救济机制,突出对教师、学生权益、地位的确认与保护,明确其权利义务;明确学校受理教师、学生申诉的机构与程序。同时规定了制定和修订章程应当充分反映师生的意见。高等学校章程明确保障师生沟通的主体地位,就从学校“最高法”的层面保障了师生理性沟通的主体性条件。

师生课外沟通具体的制度建设,应充分考虑沟通过程的各种要素,引导和保证这些要素在沟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如通过对师生课外沟通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的制度安排,以提高沟通效率。通过制度的引导,对沟通主体进行培训和激励,提升师生课外沟通的积极性。有效的师生课外沟通背景和条件的建立及维护也必须靠制度来保障。

师生课外沟通还涉及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划分,这些需以制度的形式给以规范。师生课外沟通的内容广博,学校应该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结构。现有的师生课外沟通一般分为生活和教学两大主题。学生生活方面的沟通以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辅导员为主;教学方面的问题沟通以教务部门的专业教师为主。这种划分,主要是基于管理上专业分工的考虑,有利于把日常性、专门性的管理工作分离出来,进行比较有效率的管理。但是不能因此把专业教师言传身教,全方位与学生沟通的职能给剥离了。民办高职学校,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加要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而这些,必然要包括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职业环境的渲染。这些职业化的教育需要师生全方位的沟通。

教师是整个群体作为承担和学生全面有效沟通任务的主体。实现这样的任务需进行教师间的团队协作。在沟通制度安排上应结合教师的专长和意愿进行适当的分工,既能保证团队总体任务的实现,又能发挥各位教师的专长,提高沟通效率。

高效沟通的要素篇(6)

关键词:企业沟通技术 研究生 目标 效果

企业沟通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心理学、语言学研究总结发展出的有效的商业目标引领技术。这一套技术,近20年来已被许多组织应用于管理,如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IBM公司、宝洁公司(P&G)、国泰航空(Cathy Airline)、波音公司、爱立信、BP AMOCO石油公司、英国航空公司等,来帮助他们的员工在与主管谈判、客户沟通方面,有效地实现绩效目标。事实表明,企业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生存的重要技能之一,对高校学生而言,这是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

2009年11月教育部指出,我国研究生应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我国的研究生总量已经达300万人,在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如此庞大数量的高级人才应该发挥最有效的作用,但据企业用人单位对研究生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比例很令人失望,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研究生沟通能力不足。本文以高校研究生为例,探讨高校学生企业沟通能力培训问题。

相关理论研究

美国学者J•露西和G•彼得森认为:企业沟通能力,实际是影响(劝服)能力,强调通过沟通达到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这一概念包含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

能够反映全面企业沟通能力的是系统传播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它将个人因素(如心理印象、个性结构),组织因素(体制形式、政策规范)以及社会因素(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综合考量,说明它们对沟通过程以及沟通结果的影响(见图1)。

通过这个模式可以了解到,企业沟通技术涉及因素广泛,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是系统和结构化的,但总的来说其核心技能就是沟通技术,其目的是通过深度的、有效的沟通,引导被沟通者更加合作,双方更容易达成一致,共同构建目标。

实证调研及数据分析

研究对象为在北京的五所综合大学的在校研究生,调查显示:认为自己需要企业沟通能力专业训练的比率为调查人数的77.83%;而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很理想的不足样本数量的25%。

在调查中有几个重点方面很值得思考:

(一)目标沟通能力

企业沟通能力定义为设定目标,预期结果和选择有效行为的能力。简单可理解为目标―计划能力。目标能力也是本次调查五个沟通能力维度中,学生平均分数最低的一个能力维度,标准化后的平均分仅为65.02分(见图2)。

(二)主动性沟通能力

主动性指的是主动寻求与人沟通的机会的意识和能力。在人际交往中,主动寻求沟通的机会,是沟通开始的重要契机。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生群体在沟通主动性方面表现并不尽人意,平均得分均为3分左右,可见,研究生在与熟悉的群体和陌生的群体的交流互动上面,还缺乏有意识的主动性,这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在广度上受到限制,沟通能力和技巧也就相对缺乏锻炼的机会(见图3)。

企业沟通技术培养项目设计与实践

笔者在研究生教育中率先尝试开设了企业沟通技术(又称教练引领式沟通)课程。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通过聘请企业高管组织活动,观看角色扮演、情景剧设计、演讲、视频资料、电影资料,进行性格测试,分组讨论,实战演练等等多种灵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沟通技术的思想和概念,掌握企业沟通技术的引领工具,体验企业沟通技术提升带来的变化。

通过回访,研究生对这门课程的反馈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 教学形式与内容贴近实际。一方面,本课程教学形式是360互动式,ABC小组式,全部演练占到课程的75%的时间。另一方面,企业沟通课程的内容涉及企业心理学的九型人格、职业性格颜色,“黄金法则”,哈佛模式等。这些内容让学生在了解了职业人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对于沟通过程的技巧有更好的掌握和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开阔了眼界,改变了生活。企业沟通作为一项新兴的管理沟通能力提升技术,改变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加强调了应变能力,学生的应聘通过率提高了30%。

企业沟通引入教学的意义

企业沟通培训采用的是体验式学习方式,由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五个环节组成: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环环相扣,实训效果明显。

企业沟通技术的培训形式符合国内外比较理想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种有效的学生能力素质教育形式。

从研究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来说,它是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对我企业发展来说,它是实现人的发展与组织目标提升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知识经济、人本科学管理与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变革和竞争加剧的今天,当代高校学生能否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和经济管理迅速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建设能否预期实现。

本文探讨的企业沟通(教练式沟通引领技术)培训作为一种新型的学生能力素质教育形式,虽然其自身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多样化、有序化、标准化、差异化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但它在对高校学生潜能的发掘、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方面的一些成效和操作模式、培训与教育理念也许能给现代教育工作者一些启示,对教育与培训如何既服务于经济,又更能真正转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个教育的本原意义上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高效沟通的要素篇(7)

语言素养是领导干部顺利开展公务活动的重要保证。在日常工作中,每一项决策与工作计划的落实,都必须通过语言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来传达。语言的有效运用直接影响到领导干部思想理念的传递与各项具体措施的推动与落实。同时,语言表达的优劣也是影响工作成效与领导干部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高语言素养是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是领导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领导干部的沟通工作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从而也就对领导干部工作中遇到的沟通问题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领导干部工作中的沟通问题的处理与解决又直接影响到我国小康社会的构建。本文针对我市领导干部的语言素养进行问卷调查,从他们语言沟通中遇到的障碍现状进行探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致力于构建公平正义、积极有效的语言沟通,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领导干部普遍认识到要加强对语言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97.6%的领导干部表示,语言的有效运用直接影响到领导活动在行政组织中的沟通。沟通质量的好坏与沟通效率的高低都将对行政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领导干部对语言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41.3%的领导干部认为提高语言素养有助于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的提高。语言作为领导活动中的非常重要的传播媒介,贯穿在管理活动的始终。语言素养不仅是领导者人格、素质的外化,而且也是其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对于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领导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不同的语言内容,便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语言是其发挥干部职能的重要工具。不管是领导决策还是领导方案的实施,从计划、组织、监控、实施等各个环节,语言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领导者通过语言向上级汇报工作,支持领导工作;给下级部署工作,交流感情,以便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时,领导干部要通过语言来宣传、组织群众,更好的开展群众工作。因而,语言素养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2.34.8%的领导干部认为提高语言素养有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世界著名的人际关系专家、杰出的演说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15%的专业知识加上85%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靠语言表达来建立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上级、下级、同级及群众四个方面关系。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作为领导干部,如果忽视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就可能给其自身的工作和事业发展产生巨大障碍。所以,要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就必须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语言的运用。只有积极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才能不断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与工作关系,在公务活动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3.23.9%的领导干部认为提高语言素养有助于领导魅力的展现。领导魅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一种非凡品质,是其个人能力、修养与境界的综合表现。在领导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对被领导者的吸引力、凝聚力与感召力,并因此而形成领导者和其追随者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一种让被领导者所认可的心悦诚服地拥护和信任的领导艺术。魅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缺乏魅力的领导者同样可以行使领导权,但是与充满魅力的领导者相比,领导效果必然是截然不同的。怎样才能具有领导魅力?首先就是要善于运用语言。领导干部要善于提高自身语言素养,以不同的语言技巧统领全局,用语言提升影响力、树立威信,从而获得被领导者的支持与拥护。

二、领导干部与群体成员语言沟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

从客观方面上来说,领导干部与被领导者之间往往在地位、心理、认知、环境和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距,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造成了语言沟通障碍,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例如,根据对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显示,对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基本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分别占83.3%和9.5%。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交流能力低下。领导者作为信息发出者,其语言表达能力差就有可能造成沟通障碍,影响沟通效果。领导干部与被领导者进行沟通,首先要让他们听得清楚,听得懂,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掌握不同的语言技巧,不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这里需要重点提到的就是要掌握大众化语言,也就是群众的语言。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不会说话,主要表现在:与新时代群众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可见领导干部与群众沟通最基本的就是要使用大众化的语言,要让群众听得懂。群众的语言是生动的、鲜活的,领导干部要提高语言素养,就要向群众学习,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跟群众交流。

2.缺乏感情沟通。领导干部工作中很大一部分要与群众打交道,而与群众语言沟通过程中,如果缺乏感情上的交流,就有可能造成沟通障碍。通过问卷调查,98.9%的领导干部都感慨:自己对群众投入多少感情,就能从群众那里获得多少支持和认可。有的干部感情上离群众很远,喜欢以“做秀”的态度来与群众进行沟通,所到之处,下下指示,讲讲话,吃吃饭,其所谓的“嘘寒问暖”包含多少真正的感情在内,想必群众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样也就达不到真诚沟通、真正沟通的目的。领导干部想要听到真话和实话,就要真正地深入群众,讲真话、讲实话,这样才能与群众实现心贴心的交流和沟通,也才能真正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3.缺少对被领导者心理的考虑。领导者所传达的信息在一定条件下会因为被领导者所持有的态度,以及自身的兴趣、情绪、性格和思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沟通障碍。如果被领导者对领导者持反感的态度,对其意见接受的程度就低;假如上级的心情不好,情绪不佳,就不可能注意下级发来的信息;如果下级和上级或者同级之间持有相反的思想信仰,就有可能对信息发出者所传递的信息持有排斥情绪,所有的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可能给领导干部的语言交流工作带来障碍。

三、领导干部加强语言素养的几点建议

作为一名社会转型时期的领导干部,如何迅速把握语言沟通的技巧,增强自己的说服能力、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减少语言沟通障碍,是一项必须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领导干部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不仅仅是其口才的体现,更是自身内涵、素养的体现。为此,具体要做到:

1.勤学习。99%的领导干部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必要的语言沟通方法与技巧,才能更好得提升语言素养,更好得进行沟通交流。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的、先进的交流工具。现在,各种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在沟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等于有了更多与群众进行沟通的渠道。根据问卷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渠道,例如利用网络与各方群众进行沟通,特别是与青年人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因为网上沟通,双方完全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群众可以毫无顾虑地去讲自己的心里话,领导干部也就更容易听到群众的心声。而且,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调查中有82%的领导干部表示自己在网络交流方面完全不存在问题,而在这82%里面有91%属于年轻的领导干部。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现知识更新换代的迅速,因此领导干部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学习,勤于学习。

2.重实践。98.6%领导干部赞同语言沟通素养只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语言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是死的,而沟通的对象是活的,是不断变化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领导干部想要真正的听到群众的心声,了解民情,就绝不能只在办公室里听听下级的汇报,看看报纸,听听新闻。而是一定要勇于实践,善于实践,主动去联系、沟通群众,走到群众当中去。只有在不断的语言沟通实践中,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沟通技巧和艺术,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

3.参加专题培训。提高语言素养的途径有很多,但是,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更多、更新的机遇与挑战,哪种方式对领导干部提升语言素养有着更直接、更迅速的帮助呢?根据对我市领导干部的调查,88%的认为我市应该举办专题培训,帮助领导干部来更系统的提升语言素养。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市领导干部在提升自身语言素养过程中的积极性,因此,这也应该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广大干部的实际需求,做出相应的举措,帮助领导干部掌握高超的语言艺术,更好、更清晰、更准确地传达信息、沟通思想,更好地调和、化解各种矛盾,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

4.以人为本,尊重为先。以人为本、互相尊重是一切良好沟通的开始。领导干部在与平级、下属、同事、群众沟通时,尊重主要体现在平等对话上。即使有不同看法,也不能自以为是,以权压人,而要以理服人,一定要充分摆事实,讲道理。如果真是自己的认识脱离了实际,或是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就要勇于面对,敢于承认,要有虚心听人讲话和接受正确意见的胸襟与度量。与上级领导沟通时,要尊重而不吹捧、请示而不依赖、主动而不越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下属,充分尊重领导,在各方面维护领导的威信是一种本份,但是一定不能唯唯喏喏,过于吹捧。

总之,虽然我市领导干部的语言素养情况的主流形势较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向纵深推进,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利益诉求和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领导干部如何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构建和谐、有效的沟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

参 考 文 献

[1]严立新.领导者的语言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高效沟通的要素篇(8)

1. 沟通方式单一

要么一堂课是教师滔滔不绝,此种属照本宣科型;要么一堂课一黑板,只见其人,未闻其声,此种属黑板报型。

2. 英语课堂沟通缺乏有效、协调的语言环境

要不全是通堂的英语,要么就是在不恰当的时间和语境用了不恰当的语言,只顾教师自身方便,此种属语境混乱型。

3. 沟通呈现单向性,而非互动性

教师声音响彻一堂课,学生低头嗡嗡两声,此种属唱独角戏型。

4. 课堂沟通主体一方——英语教师缺乏一定的有效沟通能力

教师本身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素质,根本无法满足现有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

二、鉴于现有的英语课堂的有效课堂现状

作为教的主体——教师,应该要通过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和沟通技巧来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沟通效率,调动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入手:

1. 丰富课堂沟通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课堂沟通方式,是一种FACE TO FACE 的沟通,主要有:口语、板书、态势语以及运用录音机、幻灯片、教学视频等辅助沟通方式。英语作为人际沟通的一种媒介,教师在教授的时候不能只用一种沟通方式,让学生生硬地死记硬背,而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沟通情境,选择适当的辅助教学沟通方式,充分利用态势语、口语和板书来提高沟通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教授食物有关的内容时,教师选用多媒体视频创设一餐厅用餐的情境,可调动信息接受者——学生参与沟通的积极性,然后用幻灯片打出食物的图片让学生学习相关词汇,最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态势语操练情景对话。再如教学八年级上册unit 2时,由于涉及描述人物身体的感受,并询问和关心病人,则可以采用表演形式创设情境,首先用动作扮演学习记忆单词headache,toothache stomachache,再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医生和病人,表演对话“what’s the matter?”“I have a headache.”

2. 注重课堂沟通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可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及时作出调整,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教。课堂沟通形式有多种:教师与单个学生,形成一对一的示范;教师与多个或全班学生沟通,形成氛围;学生与学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形成独立的沟通方式;学生多对多沟通,形成集体讨论的形式。如uncle,father,daughter,aunt等,然后让一个学生描述卡片上的名词,在这之前教师可能做个示范如daughter,可以说It is a child of a family,It is a girl,It has 8 letters,The first letter of the word is D.猜出来的学生可以为他们组赢得1分,分多的小组则为胜利者。

3. 合理搭配使用英语和母语进行课堂沟通

根据教学主要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基础能力,运用适当难度的英语口语,能形成一定的英语学习语境,有利于发挥母语和外语的各自语言的优点,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学沟通效率。

4. 课堂沟通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点对面的一个教与学的活动,更应做好从整个过程中不断进行沟通的调整,而不是一种方式和方法可以达到有效沟通

一是要注意倾听,倾听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沟通提问和回答;二是要注意调节气氛,适时地介入各种沟通情境,以维护整个课堂的沟通气氛,不至于出现课堂静默或者课堂无序的情况。

5. 教师作为课堂的一个主体,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

高效沟通的要素篇(9)

一、沟通与团队沟通

沟通(communication)是信息的交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信息交流,都服从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沟通最基本的要素是:信息发出者、信息、讯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是信息沟通的主体,是有目的的信息传播者。信息是沟通的内容,表达沟通主体的观念、需要、意愿、消息等。讯道,即信息传递的路途,信息必须载于通道才能存在,声、光、电、动物、人、报纸、书籍、电影、电视等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接受者接到信息后,经译码才能达到目的。所谓译码是依据过去的经验对信息的解释。

在管理的全过程中,沟通是不可或缺。无论计划、组织、决策、领导、监督、协调等管理职能,都须以有效的沟通作为前提。团队沟通是随着团队这一组织结构的诞生而应运而生。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管理学者就开始研究团队沟通。对团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威廉·大内。在《z理论》一书中,作者对"日本式"团队运作模式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许多精辟的观点。大内强调了团队精神对于日本企业成功的贡献,尤其是人际沟通技能。其后,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他们认为现代化的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合作,任何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组织整体的生产效率,团队成员间有效的沟通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尤为重要,有助于防止团队成员消极怠工、缺勤和离职行为的产生。

信息时代,组织方式和组织活动不断改变,团队工作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接受,各类组织活动将更多地依赖说服教育,而非强制命令。团队沟通基于团队成员之间共享信息、交流情感、协调行动、解决问题,有助于提升团队绩效、实现组织目标。

二、影响团队有效沟通的障碍分析

在任何沟通系统中,都存在沟通的障碍。其中,认知和任务因素、人际沟通因素、态度与个性因素和跨文化因素是沟通研究别受人关注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与任务因素

1、认知因素。人的认知因素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在沟通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译码"。这时,以及发送者对于接收者或"听众"敏感性,对沟通效果有显著影响。人们的背景、经历、价值取向等也会影响对于信息的解释。

首先,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的障碍。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最重要的工具。但语言不是思想,而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人的语言修养不同,同一思想有的人能表达清楚,有的人则表达不清楚。如果一个领导者不能清理地传达上级决策的内容和要求,下属听了以后模糊不清,自然会影响沟通效率。另一方面,听众不能正确地理解上级的意图和精神,也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误解和曲解上级领导者的意图常是造成这种沟通障碍的原因。误解可能是信息发出者表达不清,也可能是信息接受者听错了、理解错了。曲解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模糊不清了,或者有意无意的断章取义,使原来的意义变形。

其次,人们的判断和思维能力对于沟通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同样词语对于不同人员可能具有不同的"语义",因而对"同样的语言"容易给予不同的信息加工或在编码与解码之间不兼容,从而造成沟通偏差。

第三,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当发送者与接受者在知识经验水平上相距太大时,有些在发送者看来很简单的内容,接受者却由于知识经验、水平太低而理解不了。因为双方没有"共同的经验区",接受者不能理解发送者的信息含义,所以无法沟通信息。第三,各人的参照框架会有较大的差异,处于第一线的员工、主管等具有不同于中高层经理的参照框架,因而产生内隐性的沟通歪曲和偏差。

第四,知觉的选择。人们在沟通中倾向于表现出某种"选择性倾听",以至于阻碍新的似乎有所冲突性的信息加工,并且在上行沟通中起到"过滤"的作用,例如,下属对上级保留不利信息。各级员工不同的选择性注意和知觉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沟通者对于信息的选择、筛选、搜寻、加工和反馈,也会由于经验不同,对于相同沟通信息作出不同的解释。过滤是组织沟通中常见的由于传递不良、信息弱化等带来的问题。知觉的选择性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是组成信息的各部分的强度不同,对受讯人的价值大小不同,使有些部分比较容易引人注意,为人们所接受,另外部分则为人们所摈弃。主观因素是个性特征、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及个人的身份意识等,它们使人们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中产生知觉的选择性。

2、价值取向因素。在任何沟通情景中,人们的兴趣、价值观取向会对信息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即是在完整接受沟通信息之前赋予信息一定的价值。这一倾向主要受各人经历和信息评价的影响。同时,信息源的可信性知觉也是沟通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接受者的信息源可信度知觉会直接影响其观点和行动。例如、下属对于来自经理的信息会受到他们对经理的评价,特别是他们与经理的相处经历的影响。

3、任务因素与环境因素。沟通的时机、通道特点和所使用的媒体,对于沟通质量影响很大。同时,任务特征是决定沟通网络模式的关键因素。如果群体的主要任务是决策,就需要采用全通道沟通网络,以便为评价所有备择方案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如果群体的任务主要是执行,则需要构建链式网络或轮式网络,群体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对于完成任务并不重要。时间压力也是沟通的重要障碍之一,例如,时间压力会导致短时内信息超载等。群体成员的工作环境会对沟通的纬度和互动类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工作场所、地理位置、办公地点等。这里还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如群体凝聚力与氛围、上下级关系、群体规范等因素。

(二)人际沟通因素

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十分重视有效的人际沟通。 "人际交往风格"则涉及到人们的信息加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选用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方式。按照管理者在反馈方式等方面的能力和偏爱程度,可以大体分出四种管理沟通风格。(1)专制型风格。既不偏重信息类型,也不采用反馈方式,很少运用自身知识,往往在管理沟通过程中表现出焦虑,如果在组织的关键岗位上有许多这样的经理,就会出现组织与人际沟通低效的和失去个体的创新性。(2)顺从型风格。沟通中注意满足某种上下级关系,但由于个性或态度方面的原因,难以开放式地表达意见,往往在管理沟通过程中无法有效运用信息.更多依赖于反馈。在组织与人际沟通中,顺从型风格的管理者难以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地工作关系。(3)维持型风格。沟通中比较重视自己的意见,但并不看重他人的意见,因此,在沟通时,采取"告知式"或"通报式"而不是"交流式"维持型风格,忽视听取对方的想法,牺牲了反馈的作用。在这种沟通风格下,下属常常会形成抵触心理,大大降低沟通的质量。(4)成功型风格。能够有效综合运用多种信息类型和反馈渠道,开放式地表达意见和获取反馈,从而成功、有效地开展人际沟通。

(三)态度与个性因素

人们的态度、观点、信念等会造成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例如,上行沟通中,发送者往往会有"打埋伏"的现象,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缩小缺点等。下行沟通传达指示时,接收者对于这些指示会作出各自的加工,符合心愿的就传达、贯彻、执行,不符合心愿的就封锁、扣压,后患无穷。说明人们在沟通信息时,往往会把自己的主观态度掺杂进来,影响了沟通的质量。

人们的个性因素也会极大地影响信息沟通的模式。各人有个人的人格特征,人格差异常常也是意见沟通的障碍。例如,善于抽象思维的人与善于形象思维的人在互相交流与沟通时就可能发生障碍。自我中心,优越感强的人,很少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如果经理或厂长具有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不愿意听职工意见,不让别人把话讲完,就指手划脚地发议论、作指示,职工也就不想对他反映什么情况,从而造成沟通上的障碍。人格特征可以影响意见沟通效率。一个品格高尚的管理者所传达的信息,人们容易相信,乐于接受,一个品格低劣的人所传达的意见,人们往往不轻易相信,甚至采取排斥态度。

(四)跨文化沟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跨文化沟通成为日益流行的管理沟通方式。这里所说的"跨文化沟通"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外文化条件下的人际沟通,例如,外资企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经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二是不同区域或价值观念下的人际沟通,例如,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员之间可能会形成某种跨亚文化背景的人际沟通。

在跨文化沟通条件下,沟通的焦点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沟通侧重点的差异而发生变化。研究表明,文化的同质性会使人际沟通更多注意相互关系方面的信息,而忽视工作任务方面的信息,或者说,人们在沟通中更容易把自己局限在相互关系内容的交流上。具有文化多样性特点的人际沟通则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讨论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此外,人们在语音和语义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跨文化沟通的效能。

有关跨文化沟通的效能问题,是沟通研究中一个热点之一。从我国的研究情况来看,中外领导和管理者在人际交往和管理风格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例如,海外的经理比较注重直线经理的信息,而中国经理则更多依赖于社会规范,这样,在他们进行人际沟通时,就容易出现问题。在合资企业中,中外经理在决策方式、会议方式等与沟通方式有密切联系的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三、一些建议和结语

斯蒂芬·p·罗宾斯教授,在其《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指出:团队是指在特定的可操作的范围内,为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他认为团队内完美的沟通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选择正确的通道,做一个有效的听众,运用反馈则有助于更有效的沟通。

为更好地完善团队沟通,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

1、重新审视沟通,创造有利于有效沟通的组织氛围。目前组织中所需要的不是单纯对团队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而应当是在更深层次上促使团队内部、以及成员个人对沟通的重新审视,从组织发展的角度,认识到良性的团队沟通对于组织绩效的重要作用,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团队有效沟通的民主的、开放的、建设性的组织氛围。

2、拓展沟通技巧。为了克服认知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接收者的角度对信息加以编码相传递,并通过直接提问和回顾沟通内容等方式,减少沟通问题。

3、建立有利于沟通的机制。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团队沟通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为沟通网络渠道提供较为明确的描述。首先要在制度上对于沟通渠道予以确认,这将有助于部门界限和功能地位的清晰,从而避免对沟通的模糊认识。其次,在制度上将权利通道和信息通道界定开来,以维护组织活动的协调和有序。

4、创建有利于有效沟通的组织文化。组织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情感和灵魂的沟通,是管理沟通的最高形式。

5、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近年来,沟通的技术支持日新月异,电子沟通正在成为主要而且高效率的沟通类型,其中,主要是手机通讯、电子邮件、视听会议和组织内的互联网或局域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电子沟通不但显著改变了沟通模式、降低了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成本.提高了灵活性,而且正在改变组织的结构和整个管理程序及模式。

参考文献: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高效沟通的要素篇(10)

一、沟通与团队沟通

沟通(communication)是信息的交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信息交流,都服从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沟通最基本的要素是:信息发出者、信息、讯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是信息沟通的主体,是有目的的信息传播者。信息是沟通的内容,表达沟通主体的观念、需要、意愿、消息等。讯道,即信息传递的路途,信息必须载于通道才能存在,声、光、电、动物、人、报纸、书籍、电影、电视等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接受者接到信息后,经译码才能达到目的。所谓译码是依据过去的经验对信息的解释。

在管理的全过程中,沟通是不可或缺。无论计划、组织、决策、领导、监督、协调等管理职能,都须以有效的沟通作为前提。团队沟通是随着团队这一组织结构的诞生而应运而生。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管理学者就开始研究团队沟通。对团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威廉·大内。在《z理论》一书中,作者对"日本式"团队运作模式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许多精辟的观点。大内强调了团队精神对于日本企业成功的贡献,尤其是人际沟通技能。其后,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他们认为现代化的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合作,任何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组织整体的生产效率,团队成员间有效的沟通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尤为重要,有助于防止团队成员消极怠工、缺勤和离职行为的产生。

信息时代,组织方式和组织活动不断改变,团队工作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接受,各类组织活动将更多地依赖说服教育,而非强制命令。团队沟通基于团队成员之间共享信息、交流情感、协调行动、解决问题,有助于提升团队绩效、实现组织目标。

二、影响团队有效沟通的障碍分析

在任何沟通系统中,都存在沟通的障碍。其中,认知和任务因素、人际沟通因素、态度与个性因素和跨文化因素是沟通研究中特别受人关注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与任务因素

1、认知因素。人的认知因素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在沟通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译码"。这时,以及发送者对于接收者或"听众"敏感性,对沟通效果有显著影响。人们的背景、经历、价值取向等也会影响对于信息的解释。

首先,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的障碍。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最重要的工具。但语言不是思想,而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人的语言修养不同,同一思想有的人能表达清楚,有的人则表达不清楚。如果一个领导者不能清理地传达上级决策的内容和要求,下属听了以后模糊不清,自然会影响沟通效率。另一方面,听众不能正确地理解上级的意图和精神,也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误解和曲解上级领导者的意图常是造成这种沟通障碍的原因。误解可能是信息发出者表达不清,也可能是信息接受者听错了、理解错了。曲解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模糊不清了,或者有意无意的断章取义,使原来的意义变形。

其次,人们的判断和思维能力对于沟通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同样词语对于不同人员可能具有不同的"语义",因而对"同样的语言"容易给予不同的信息加工或在编码与解码之间不兼容,从而造成沟通偏差。

第三,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当发送者与接受者在知识经验水平上相距太大时,有些在发送者看来很简单的内容,接受者却由于知识经验、水平太低而理解不了。因为双方没有"共同的经验区",接受者不能理解发送者的信息含义,所以无法沟通信息。第三,各人的参照框架会有较大的差异,处于第一线的员工、主管等具有不同于中高层经理的参照框架,因而产生内隐性的沟通歪曲和偏差。

第四,知觉的选择性障碍。人们在沟通中倾向于表现出某种"选择性倾听",以至于阻碍新的似乎有所冲突性的信息加工,并且在上行沟通中起到"过滤"的作用,例如,下属对上级保留不利信息。各级员工不同的选择性注意和知觉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沟通者对于信息的选择、筛选、搜寻、加工和反馈,也会由于经验不同,对于相同沟通信息作出不同的解释。过滤是组织沟通中常见的由于传递不良、信息弱化等带来的问题。知觉的选择性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是组成信息的各部分的强度不同,对受讯人的价值大小不同,使有些部分比较容易引人注意,为人们所接受,另外部分则为人们所摈弃。主观因素是个性特征、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及个人的身份意识等,它们使人们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中产生知觉的选择性。

2、价值取向因素。在任何沟通情景中,人们的兴趣、价值观取向会对信息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即是在完整接受沟通信息之前赋予信息一定的价值。这一倾向主要受各人经历和信息评价的影响。同时,信息源的可信性知觉也是沟通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接受者的信息源可信度知觉会直接影响其观点和行动。例如、下属对于来自经理的信息会受到他们对经理的评价,特别是他们与经理的相处经历的影响。

3、任务因素与环境因素。沟通的时机、通道特点和所使用的媒体,对于沟通质量影响很大。同时,任务特征是决定沟通网络模式的关键因素。如果群体的主要任务是决策,就需要采用全通道沟通网络,以便为评价所有备择方案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如果群体的任务主要是执行,则需要构建链式网络或轮式网络,群体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对于完成任务并不重要。时间压力也是沟通的重要障碍之一,例如,时间压力会导致短时内信息超载等。群体成员的工作环境会对沟通的纬度和互动类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工作场所、地理位置、办公地点等。这里还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如群体凝聚力与氛围、上下级关系、群体规范等因素。

(二)人际沟通因素

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十分重视有效的人际沟通。 "人际交往风格"则涉及到人们的信息加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选用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方式。按照管理者在反馈方式等方面的能力和偏爱程度,可以大体分出四种管理沟通风格。(1)专制型风格。既不偏重信息类型,也不采用反馈方式,很少运用自身知识,往往在管理沟通过程中表现出焦虑,如果在组织的关键岗位上有许多这样的经理,就会出现组织与人际沟通低效的和失去个体的创新性。(2)顺从型风格。沟通中注意满足某种上下级关系,但由于个性或态度方面的原因,难以开放式地表达意见,往往在管理沟通过程中无法有效运用信息.更多依赖于反馈。在组织与人际沟通中,顺从型风格的管理者难以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地工作关系。(3)维持型风格。沟通中比较重视自己的意见,但并不看重他人的意见,因此,在沟通时,采取"告知式"或"通报式"而不是"交流式"维持型风格,忽视听取对方的想法,牺牲了反馈的作用。在这种沟通风格下,下属常常会形成抵触心理,大大降低沟通的质量。(4)成功型风格。能够有效综合运用多种信息类型和反馈渠道,开放式地表达意见和获取反馈,从而成功、有效地开展人际沟通。

(三)态度与个性因素

人们的态度、观点、信念等会造成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例如,上行沟通中,发送者往往会有"打埋伏"的现象,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缩小缺点等。下行沟通传达指示时,接收者对于这些指示会作出各自的加工,符合心愿的就传达、贯彻、执行,不符合心愿的就封锁、扣压,后患无穷。说明人们在沟通信息时,往往会把自己的主观态度掺杂进来,影响了沟通的质量。

人们的个性因素也会极大地影响信息沟通的模式。各人有个人的人格特征,人格差异常常也是意见沟通的障碍。例如,善于抽象思维的人与善于形象思维的人在互相交流与沟通时就可能发生障碍。自我中心,优越感强的人,很少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如果经理或厂长具有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不愿意听职工意见,不让别人把话讲完,就指手划脚地发议论、作指示,职工也就不想对他反映什么情况,从而造成沟通上的障碍。人格特征可以影响意见沟通效率。一个品格高尚的管理者所传达的信息,人们容易相信,乐于接受,一个品格低劣的人所传达的意见,人们往往不轻易相信,甚至采取排斥态度。

(四)跨文化沟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跨文化沟通成为日益流行的管理沟通方式。这里所说的"跨文化沟通"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外文化条件下的人际沟通,例如,外资企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经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二是不同区域或价值观念下的人际沟通,例如,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员之间可能会形成某种跨亚文化背景的人际沟通。

在跨文化沟通条件下,沟通的焦点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沟通侧重点的差异而发生变化。研究表明,文化的同质性会使人际沟通更多注意相互关系方面的信息,而忽视工作任务方面的信息,或者说,人们在沟通中更容易把自己局限在相互关系内容的交流上。具有文化多样性特点的人际沟通则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讨论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此外,人们在语音和语义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跨文化沟通的效能。

有关跨文化沟通的效能问题,是沟通研究中一个热点之一。从我国的研究情况来看,中外领导和管理者在人际交往和管理风格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例如,海外的经理比较注重直线经理的信息,而中国经理则更多依赖于社会规范,这样,在他们进行人际沟通时,就容易出现问题。在合资企业中,中外经理在决策方式、会议方式等与沟通方式有密切联系的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三、一些建议和结语

斯蒂芬·p·罗宾斯教授,在其《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指出:团队是指在特定的可操作的范围内,为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他认为团队内完美的沟通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选择正确的通道,做一个有效的听众,运用反馈则有助于更有效的沟通。

为更好地完善团队沟通,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

1、重新审视沟通,创造有利于有效沟通的组织氛围。目前组织中所需要的不是单纯对团队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而应当是在更深层次上促使团队内部、以及成员个人对沟通的重新审视,从组织发展的角度,认识到良性的团队沟通对于组织绩效的重要作用,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团队有效沟通的民主的、开放的、建设性的组织氛围。

2、拓展沟通技巧。为了克服认知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接收者的角度对信息加以编码相传递,并通过直接提问和回顾沟通内容等方式,减少沟通问题。

3、建立有利于沟通的机制。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团队沟通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为沟通网络渠道提供较为明确的描述。首先要在制度上对于沟通渠道予以确认,这将有助于部门界限和功能地位的清晰,从而避免对沟通的模糊认识。其次,在制度上将权利通道和信息通道界定开来,以维护组织活动的协调和有序。

4、创建有利于有效沟通的组织文化。组织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情感和灵魂的沟通,是管理沟通的最高形式。

5、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近年来,沟通的技术支持日新月异,电子沟通正在成为主要而且高效率的沟通类型,其中,主要是手机通讯、电子邮件、视听会议和组织内的互联网或局域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电子沟通不但显著改变了沟通模式、降低了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成本.提高了灵活性,而且正在改变组织的结构和整个管理程序及模式。

参考文献: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 物流企业税务管理 下一篇: 安全生产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