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业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2 15:13:42

水产业发展现状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

近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林业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林业大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1.1 资源培育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县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发展林业和增加投资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林业工程项目及资金,先后实施退耕还林、长防林和造林绿化“一大四小”等林业重点工程,将造林重点由山上延伸到山下,由林区拓展到平原,由乡村辐射到城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森林资源得到了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林地面积由16.4万hm2增加到16.87万hm2,新增0.47万hm2;森林覆盖率由61.3%提高到63.4%,净增2.1百分点;林木蓄积量由421万m3增加到558万m3,净增137万m3。

1.2 林政管理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一手抓造林,一手抓资源保护,切实贯彻执行林业保护政策,实行木材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和征占用林地许可证制度。加强林政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森林公安派出所、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和林政稽查队的人员编制,理顺了林政管理体制。全面提升森林防火防控水平,组建了一支县级专业扑火队、23支半专业扑火队,初步形成了以专业队为主、半专业扑火队和基层民兵应急分队为辅的扑火力量体系,为实现“打早、打小、打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善了林权配套、林业信贷、森林保险等配套措施,建立了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严管公益林,放活商品林,为加快林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3 林产加工稳步发展

按照“取缔、规范、扶持、监管”方针,积极开展全县林产工业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对死灰复燃的无证加工企业和锯板厂进行彻底取缔,把全县170余家木材加工企业整合为70家左右。按照“谁引资、谁帮扶”的要求,积极落实对鼓励型企业的扶持政策,解决鼓励型企业融资难、原材料短缺等问题,帮助企业担保贷款1000多万元。努力培植龙头林产化工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企业重组、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了林产化工、木本天然香料和草本天然药用香料三大系列,产品近200个的生产规模,成为全国主要的蒎稀加工基地和药用香料油集聚地,已被列入全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项目。全县林产化工产业税收由2007年的7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644万元,5年增长了22倍多,2012年全县林化香料产业实现主营收入11亿元。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2 吉水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吉水的林业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自身条件、时代要求和周边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2.1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质量不高

林业生态体系档次较低,树种单一,中幼林比重较大,抚育管理薄弱,低产林较多,缺乏总体战略。

2.2 林业产业体系集约化程度不高

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的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益,林业附加值不高,缺乏竞争力。

2.3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制约了林业执法的推进

全县林业综合经济效益极低,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不相适应;林业产值比重较低,2012年全县林业产值9.03亿元,只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5%。

2.4 林业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缺乏技术支撑,林产工业开发能力低,林业产业链条不长,森林资源可利用率仍然较低,全县林业资源优势始终没有能够真正转化成经济优势。

3 吉水林业产业发展主要对策

实现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大”是基础,“强”是目标。要保持林业资源大县地位,就要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实行分类经营,扩充立木总量,提高森林质量。要建设林业经济强县,其措施主要有: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非木质产业;对传统的林业产业,利用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手段,延伸产业链,发展终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低消耗,高产出。

3.1 突出抓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3.1.1 坚持林木采伐限额管理。严格执行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和采伐申请、设计、报批程序,认真做好人工商品林采伐伐前设计、伐中监督和伐后验收工作,切实加强林木采伐源头管理,严禁超限额采伐和无证采伐,严格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

3.1.2 坚持野保植物重点管理。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特别是国家、省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和管理,严格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珍贵树木、绿化林木、树蔸、树桩等植物资源采挖、调运审批程序和手续。

3.1.3 坚持林地定额管理。进一步规范林地使用审核审批手续和办理程序,遏制滥征乱占林地和毁林开垦、采矿等行为,杜绝林地非法流失。

3.1.4 坚持依法治林。严格执行木材凭证经营、凭证加工、凭证运输制度,依法加强对木材运输、经营、加工的监督检查,全面清理整顿现有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和其它涉林企业,加强服务引导,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同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和林业“三防”建设,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3.2 重点实施林业产业发展战略

按照“分类经营”原则,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依托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2.1 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增加总量,提高质量。进一步抓好造林绿化和现有林经营管理,搞好低产、低质、低效林改造,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高森林生产力水平和森林质量。严管公益林,放活商品林,生态公益林要切实保护好,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商品林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加速培育和扩大森林资源为目标,努力培育大径材,提高林分效益,增加立木蓄积量,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性。

3.2.2 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产出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为依托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养殖禽类、种植药用植物、栽培食用菌等,可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2.3 发挥生态优势,开发森林旅游产业。当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现代人一种高品味的追求。吉水素有 “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源渊”之美誉,既有大东山、文峰山、石莲洞、桃花岛等自然景观,又有东吴墓、解缙和杨万里古墓、祖籍、刘少奇祖籍和古村落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可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优势,深度开发森林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3.2.4 建立林业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引导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以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以楠木为主的珍贵用材林、以油茶为主的能源原料林、以湿地松和药用草本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加快种苗花卉基地建设,以国有林场和种苗生产专业户为依托,以造林用苗、珍稀树种、绿化苗木、名贵花卉为重点,大力发展种苗花卉产业。

3.2.5 培植龙头企业,加快林业产业集聚。以建立林化香料产业园为载体,以发展精深林产品为重点,将现有存量资产及优势资源整合重组,扶持2家以上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和3家林化香料龙头企业。企业要发展,关键是资金和技术。按照招大引强的原则,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吉水,激活本地林业经济;利用赣林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解决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难问题,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做强林化香料产业,逐步建成全省优势林化香料产业集群。

3.3 努力完善林业产业发展政策

3.3.1 建立多元投入体系。支持林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科学创办林业行业专合组织,鼓励具有一定技能和实力的组织或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租赁、承包、流转等形式参与林业产业开发,积极支持经营管理人员带头创业,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扶持下岗职工主动创业,推动广大农民合作创业。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13-02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山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干水果种植,该产业一直是遂昌县山区农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干水果产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农产品营销的拓展创新,也凸显出遂昌县干水果产业发展强劲的一面。但产业基础薄弱、新的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仍较突出。为了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梳理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建设花果飘香的新遂昌,对遂昌干水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对策。

1 遂昌县干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遂昌县干水果产业自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80—90年展迅猛,至2003年总面积达到1 986.67 hm2,总产值1 511万元,成为当时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来源。近几年,随着水果产业结构调整,水果产业发展趋缓,但是葡萄、猕猴桃等精品特色水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遂昌县水果产业的主力军。2012年全县干水果种植面积5 733.33 hm2,年产量23 525 t,总产值10 041万元,目前栽培的干水果种类有10多个,品种50多个,其中板栗与柑橘为两大主栽品种,面积分别是4 333.33、509.00 hm2,年产量分别为9 750、7 635 t;其次是香榧、葡萄(红提)、猕猴桃等,主栽区分布于湖山、金竹、北界、妙高、云峰和大柘等乡镇,3.33 hm2以上果园有180多个,参与种植干水果农户有1万户以上(表1)。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量产值较低

目前遂昌县板栗面积4 333.33 hm2,占全县干水果总面积的76%,但产量、产值均较低,所占份额不足50%,而经济效益好的红提、猕猴桃等新主导品种规模尚小,造成整个产业产值较低。

2.2 管理技术未到位,精品理念较差

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以生产质量不高的“大路货”为主,精品果园规模小、占比小,造成总体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

2.3 基础设施投入少,失管果园较多

遂昌县山地果园较多,道路、水利、电力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果园管理难度大,如柑橘总面积为509.00 hm2,而实际正常管理面积不足133.33 hm2;板栗大多处于粗放经营状态。

2.4 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遂昌县果园大多以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为主,规模经营较少,果品标准化、果农组织化程度低,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3 产业发展分析

以“适生、适销、适管”为原则,采取“一调整、二提高、三发展”的发展战略,以“调结构、做精品、增效益”为主要任务。即调整现有的品种结构,提高现有的果园管理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优新稀品种,提升果品档次,创建知名品牌,提高经济效益,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借势旅游,发展自驾采摘景观果品产业带;发展以应村、北界、新路湾、妙高、三仁为主的提子、猕猴桃产业带;湖山、金竹的板栗、柑橘产业带;以蔡源、黄沙腰、柘岱口区域为主的高山提子、梨、猕猴桃产业带;以云峰为中心的红心李,以及以妙高为中心的杨梅、提子等综合水果区。在保持板栗现有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一定影响力的提子、猕猴桃、板栗和香榧作为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云峰桃形李、妙高白枇杷、蔡源水蜜桃(套香榧)、大柘猕猴桃和银都水果基地等5个干水果精品基地。争取到2015年,全县果园面积达6 666.67 hm2,总产量3万t,果品总产值2亿元。其中提子和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均达到200.00 hm2,投产面积达到133.33 hm2,香榧面积达666.67 hm2,少量果园进入试产期。干水果的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人均增收700元,成为该县又一主导产业。

4 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组织建设

成立干水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建设干水果协会,实行上下联动,完善技术推广体系,落实技术指导和病虫害测报工作。

4.2 增加产业投入

一是加大向干水果基地和加工物流项目的倾斜,支持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新品种引进示范力度,开展无公害生产技术、采后加工、高效储藏等技术研究推广;二是鼓励农民增加投入,完善土地流转,推行规模经营,鼓励果园经营权向经营能手集中[1-2]。

4.3 加强政策扶持

一是制定产业激励政策,对在基地建设、销售、品牌创建、科技推广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二是财政设立干水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干水果生产、加工及销售过程的支持。三是鼓励企业参与标准果园、观光果园建设,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发展产业。四是探索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降低产业风险[3-4]。

4.4 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多元化技术服务体系,以业务部门为主导,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能手为依托,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对科技人员培训,有计划安排科技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加强科技创新。

4.5 加强品牌宣传

鼓励经营者创建品牌,打造名牌,通过办节庆、办评比、参加展销会、博览会和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扩大名优果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 参考文献

[1] 郑仕春,阙云龙,李海花,等.云和县干水果产业发展的思考[J].丽水农业科技,2010(4):15-16.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3)

核桃(Juglans regia L.)属于胡桃科(Juglandaceae)胡桃属(Juglans L.)落叶阔叶乔木。核桃是生产干果、食用油的经济林树种,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于一体。核桃产业投入低、生产成本低、生产环境要求低、生产管理技术简单、产品需求空间大,适合贫困山区农民发展,对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水竹乡核桃产业现状

1.1 核桃分布、面积、产量情况

水竹乡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核桃资源丰富,水竹乡核桃以本土泡核桃品种为主。大部分地区都分布有大量的野生铁核桃资源。当前,水竹乡提出了在双旋村、沙坪村重点发展核桃的思路,将上述两村列为核桃主要种植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林业部门的努力下,全乡掀起了种植核桃的热潮,核桃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全乡核桃总面积800hO,其中,幼林面积433.33hO,挂果面积366.67hO。2014年,林业经济收入150万元,核桃产业实现产值48万元,占林业收入的32%。

1.2 核桃种植技术情况

在长期的种植生产中,水竹乡林农总结出了丰富的种植经验,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总结白己成功经验的同时,学习引进运用外地的先进技术,形成了成熟的、科学的、先进的泡核桃种植方法。在栽植上,积极推广选好l块地、挖1个大塘、施1担农家肥、栽1株壮苗、浇1担水、盖1块膜的“六个一”种植技术。

1.3 水竹乡核桃品质、效益情况

水竹乡境内分布的核桃以本土泡核桃品种为主,壳薄、仁白、顶壳饱满、味香。2014年,全乡桃产量达32t。

2 水竹乡核桃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核桃产业的潜在危机认识不足

近年来国内核桃市场需求增长很快,核桃的市场价格上升也很快,从2010年的9元/kg到2014年的15元/kg,简单的粗加工即可获得较好的利润,使林农认为核桃市场很稳定,对核桃生产的危机感较弱。

2.2 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

对核桃在水竹乡山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

2.2.1 缺乏科学管理。水竹乡的核桃生产的历史悠久,群众有核桃管理的经验,然而对一些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不接受,凭经验办事,局限性很大,致使核桃生产缺乏科学管理。

2.2.2 品种结构不合理。由于种植零散,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因而品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老品种更新改造慢,一些果品质量低劣,得不到改良,如本地的铁核桃、夹绵核桃等。

2.3 缺乏大项目支撑,缺乏资金投入

经费投入与核桃产业规模不协调。以最近几年为例,在沙坪、双旋村实施的核桃造林400hO,仅提供苗木,95%以上的资金须靠群众白筹,很难保证高标准高质量的核桃种植,导致管理粗放,进入盛果期时间长。

2.4 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水竹乡核桃种植都是个体经营,缺乏科技支撑,对果品的商品化处理滞后,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低,形不成品牌。

3 水竹乡核桃产业发展对策

3.1 抓好骨干基地建设

抓住发展机遇,依托生态建设,发展状大核桃产业。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发展核桃,核桃产能迟早会过剩,所以,要了解掌握国内国际核桃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树立忧患意识,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以优质、特色取胜,才能做到水竹乡核桃产业的持续发展。

3.1.1 搞好品种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本地白然条件和树种品种的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变,选择适宜本地发展、品质好而且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发展。

3.1.2 加快对低产、低质核桃树的改良。充分利用低效林改造机遇,对品质较差的核桃树,采用优质新品种对其进行嫁接改良,特别是对铁核桃、夹绵核桃进行高枝嫁接改良,以改善其果品品质和提高产量。

3.1.3 加大核桃研究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加大以嫁接核桃为主的核桃优良品种培育和研究,加大以脱皮干燥为主的粗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

3.2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核桃良种示范基地项目、林产业项目、扶贫项目等支持,保障资金投入。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4)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83-02

花卉苗木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近几年农业中发展势头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新兴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体现,花卉苗木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1]。该文针对吉水县当前花木产业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深入了解省内外花木产销状况的基础之上,探索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以期壮大吉水县县域经济规模,进一步完善吉水县花木产业规划,推动吉水县花木产业的发展。

1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现状

为策应江西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特别是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创建的需要,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吉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文峰、醪桥、双村、八都等乡镇的105国道两旁建立了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带。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花卉苗木种植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县已有花木生产经营户100多家,花木种植面积623.07 hm2,其中绿化用苗木面积362.00 hm2,花卉类17.33 hm2,造林用苗木189.40 hm2,草皮54.33 hm2。花木基地种植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有8家,面积在20.00 hm2以上的有16家,面积在6.67~20.00 hm2的有32家,面积在6.67 hm2以下的有50多家。其绿化用移植大树类有香樟、大叶女贞、桂花、杜英、杨梅、竹柏等几十个品种;绿化用苗木有大叶樟、金含观、美洲复叶槭、盐肤木等近百个品种;造林用苗木有湿地松、杉木、杨树、木荷、桤木、枫香等十多个品种;花卉及灌木类有杜鹃、茶花、月季、红继木等几十个品种。全县有47家花木基地分布在105国道两旁,基本形成了以105国道为纽带,沿线的文峰、醪桥、双村、八都4个乡镇为重点的花木产业示范带。全县花木基地(或公司)绝大部分都是采用“公司十农户”型经营模式,已累计投入资金6 290万元,现有从业人员1 608人,其中农民工1 320人,占从业人员的82%,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1 000元,2010年实现总产值9 600万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县80%以上的花木产品主要销往省内,市场销售情况一般,已出现部分花木产品滞销现象,但香樟、桂花等移植的大树苗木销路较好。

2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花木宣传力度不够,服务扶持不到位

从被调查的20家花木基地(或公司)的情况来看,有16家(80%)花木基地(或公司)在销售前没有做广告宣传,仅仅是在105国道边竖立基地(或公司)名称标志,简单地提示一下而已;有3家(15%)花木基地(或公司)在销售前能使用报纸、网络、宣传图片、散发传单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广告宣传,产生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由于广告宣传不到位、力度有限,导致全县花卉苗木的影响力不够大,国内市场对吉水县花卉苗木市场的需求量不大,经营业主普遍反映已出现花卉产品销售困难的问题。有90%的经营业主是通过自行联系的途径销售花木产品,订单销售和网上销售的数量相当少。他们对国内花木产销现状无清晰认识,信息收集手段相对落后,主要是靠自身外出营销观察或从固有的销售网络反馈获得,很难有组织、有计划地生产和销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由于目前吉水县花木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关职能部门为花木种植业主提供了一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但也出现一些政策兑现不及时、扶持措施不到位的现象。目前,全县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政策、技术、信息、营销服务体系,远不能满足花木种植业主对政策、技术等方面的需求,花木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建立和规范。据问卷调查反映,有30.1%(认同率)的经营业主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有80.0%(认同率)的经营业主最担心销售渠道不畅,有42.0%(认同率)的经营业主最担心花木档次不够。

2.2 花木产业总量小,规模化程度低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5)

1.1品种分布陆良县水稻品种以云粳、楚粳系列为主,主要推广品种为云粳26号、云粳29号、云粳30号、楚粳24号、楚粳25号、楚粳26号、楚粳28号、楚粳29号、滇杂31、35号等。2014年水稻总面积1.21万hm2,优质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1.19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98.45%,优质稻推广面积占比增加4.5%。

1.2产业化现状水稻是陆良县主要粮食作物,2009~2013年水稻总产5.08亿kg,占5年粮食总产的31.99%;每年稻米商品量4400万kg,商品率达40%。依托1.07万hm2优质稻米种植基地,培育形成了云南爨乡米业,紫溪米业两家专业大米加工企业,设计年加工优质大米2万t,2013年加工稻谷2126.5万kg。陆良县稻米资源利用研究开发水平较低,稻米粗放型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且加工工艺研究水平较落后,糙米、米糠和稻壳的开发利用刚起步。

1.3机械化现状2009年至2013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73835.24kW,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达6.15万台(件)。其中2009年有2台步行式插秧机,到2013年为止增至6台步行式插秧机和1台高速插秧机;稻麦联合收获机械增至43台。并连续五年在三岔河、马街、中枢、板桥等坝区乡镇示范推广“稻田浅耕+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累计推广机插秧1333.33hm2。

2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的做法、经验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田排灌体系建设,完善农田道路和桥、函、闸等设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搞好水土保持。二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按照田地平整、土地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搞好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农田,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使用农家肥,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现品种良种化、种子标准化该注重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和科技工作的持续开展,多年来持续向省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寻求技术支持与合作,加大优质粳稻新品种的引进、自育力度,选择、应用适应陆良自然条件的优质抗病新品种,促进本地水稻生产的品种更换和品种更新。目前已育成自有知识产权水稻品种3个,并逐步建立完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

2.3认真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为确保支农惠农政策、资金落到实处,陆良县农业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切实加强领导,加大监管,积极协调配合财政等相关部门,及时划拨支农资金,不折不扣贯彻执行支农惠农政策。2009~2013年共完成中央、省级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9402.3万元,其中农资综合补贴资金8005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758.3万元,粮食直补资金63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50万元,有效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活动,强化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农业部、省、市县的安排部署,2009~2013年陆良县集成应用浅旋节水、扣种稀播、够蘖晒田、扩行缩株、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施肥等为主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累计高规格、高质量地完成部、省、市、县四级联创水稻高产创建样板1.79万hm2,共增产粮食3139.46万kg,累计节约成本2266.2万元,共增加经济效益10852.53万元。其中三岔河镇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按照“突出重点、讲求实效、集中连片、规模示范”的思路,精心组织,以稻/豆、稻/薯两种模式为主开展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活动。共完成样板1.62万hm2,累计增粮1674.66万kg,节约成本1633.1万元,共新增经济效益6405.63万元。

2.5加强主导品种及集成技术推广,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水稻生产上以“主导品种展示、技术集成示范”为重点,按照“供种、机耕、节令、规格、供肥、施肥、管水、病虫害防治”的“八统一”的要求,集成应用选用良种、扣种稀播、薄膜湿润育秧、大田浅旋耕节水栽培、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施肥、精确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多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6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深挖土地潜力陆良县2006~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推广29.58万hm2次,其中水稻7.03万hm2,实现总增产4473.5万kg,实现节本增效12227.1万元。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更多的农民受到了系统完善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纠正了传统施肥和盲目的施肥习惯,施肥方法更趋合理。体现在:改变了施肥的“三重三轻”(轻有机肥、轻钾肥、轻中微肥);改变了不恰当的施肥方法(浅施、表施等);改变了无针对性施肥模式(不管作物、区域、轮作一个配方,一个模式)。在配方使用上发生四个转变:改变了单质肥料混合做底肥的现状;改变了一个配方在所用作物通吃的现状;改变了长期施用低浓度配方肥的习惯,中高浓度配方肥被逐步重视;新型控释肥开始受到农户青睐。

3产业制约因素

3.1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短缺是阻碍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设施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二是受资金和政策的限制,龙头企业与基地规模不配套,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链不长,流通体系不健全。三是农业技术研发储备、科技培训、技术示范推广的资金有限,从而导致技术研究及储备不足,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甚至很多常规技术在倒退。

3.2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用物资价格高位运行,种粮比较效益不高,水稻生产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粮农的生产积极性受挫,重经作轻粮作的现象蔓延。

3.3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在生产与经营中“各自为政”,缺乏规模效应和劳动生产率的优势,使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范化种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严重,劳动力素质下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及集约化经营受到制约。

3.4产业链条短缺稻米精深加工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企业与农户的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突出;农户生产经营小而分散,不利于水稻生产机械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县仅有一家龙头企业从事大米加工,年加工1万t,仅为全县稻谷产量的10%。

3.5土地状况趋于恶化工业化、城镇化占用耕地,高速公路、土地流转发展其他种养殖业,农户、居民住宅建设大量用地,水稻(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减少趋势无法扭转,稳定水稻耕地面积难度增大。连年增施化肥,不施或少施农家肥,土壤有机质降低、肥力下降。

4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水稻是陆良县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技术问题和效益问题,通过良种、良法、良田技术综合集成配套,我县水稻生产尚有较大潜力可挖。发展水稻生产,需要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效益上取得重大改观,从而深入挖掘水稻生产潜力,促进水稻产业更大的发展。

4.1应用良种良种是水稻产业发展的核心。目前我县种植品种多为常规稻,稻米品质较优,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不大。良种工作应以研发引进高产、优质、高抗、适宜的新品种为核心,进而将陆良县水稻产业带上全新的地位。

4.2落实良法良法是水稻产业发展的关键手段。科学技术在水稻生产中重要性在于,一是高产优质品种发挥了增产核心作用,好的品种已成为水稻增产最直接、最有效、最显著的要素。二是好种还需好技术,配套集成栽培技术最大限度发挥出品种增产潜力。三是科技工者在防灾减灾、重大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要确保水稻产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扶持开展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认真抓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粮食生产良种覆盖率,深挖粮食增产潜力。

4.3培育良田加强项目实施整合力度,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进程,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试验推广浅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扩大绿肥种植、实施秸秆还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为水稻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4推广机械化机械化、轻简化生产可以节省人工投入、节约物资投入。2013~2014年在省市科研院所专家的指导帮助下,该县在四个水稻主产乡镇示范推广“稻田浅耕+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该技术与传统培栽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省时、增产增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稻米营养品质和卫生品质的效果。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本增效。

4.5实施标准化良种、良法、良田主要是技术问题。而机械化、标准化则是关乎水稻产业的效益问题。该县的标准化生产规模与水稻生产规模极不适应,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几乎为零。要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抓好“三品”建设,开发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粮食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粮食产品战略升级。

4.6推进产业化

4.6.1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强强联合,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粮食产业龙头企业。

4.6.2扩张产业规模。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来抓,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培育生产大户、典型户,支持、推动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稻米优势农产品基地。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6)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品。水务产业,是指由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回收利用等形成的产业链。水务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水务产品及服务主体的集合。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水平严重低下。长期以来,我国水务市场基本由政府行政垄断,市场化程度低,效率低下,供水价格偏低、污水处理率不高,水务企业基本上是保本经营甚至亏本经营。目前,全国范围内水价改革的实施将改变这一现状,也使这一行业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水务产业的特点

、水务产业具有网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水务产业具有网络产业的基本特征,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依托一定的物理网络,如取水、供水、污水处理系统等,这些都只能在经管网覆盖范围之内才能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使用时必须依赖一定的网络框架,因此产品和服务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不可能在全国或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水务产业还具有垄断性和干预性的特点。由于水资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及供水行业对供水管网的依赖性,因此它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性质,水务行业存在成本弱增性(也称劣加性),即在特定的业务范围内,提供相同数量的产品,企业少的能比企业多的具有更大的生产效率。换言之,某一区域由一个企业供给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单一企业供给整个市场最具规模经济。水务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资才能形成供给能力,这些投资一旦发生,就将成为“沉淀成本”,新的竞争对手面临着很高的进入门槛。投资的不经济,使得政府也不太可能批准设立两家或两家以上水务企业,具有自然和行政双重垄断性。由于水产品和服务涉及到公共利益,备受社会舆论关注,政府常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如其价格的形成和调整不可能一下子确定,不可能完全按照价格规律行事,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也会受到制约。

二、水务产业的现状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通过大力推行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化。水务企业或公有为主、或公私互补,这样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在供排水技术、节水技术、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以及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水务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可以说,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市场化已成为国际水务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在我国,水务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和变革时期,目前在我国水务市场上,主要存在几大竞争:

(一)、传统大型国有水务集团及主营水务的上市公司这部分企业往往具有地域垄断性,资产较为雄厚,有深厚的政府资源以及本地市场资源(如客户资源、金融机构协作等)。然而同时也普遍存在着管理落后、效率低下、融资渠道狭窄、技术开发能力不足的现象,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张的可能性。这部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水务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将取决于它们能否加紧引进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机制,迅速培育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性水务企业这一类既有区域性公共部门负责运营的企业,也有市场化之后由投资商、民营资本运营的企业。其共同特征是本地资源优势明显,尤其是其中一些由民营等其他资本组建的水务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市场机制的应用较好。但往往企业的规模较小,资本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也都是相对较弱,缺乏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以及整合多种资源的能力,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持续竞争优势。其我国未来目标是大资本和大集团无暇顾及的量多面广的地区性中小水务项目,这些企业也将成为我国水务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我国水务产业现状的分析,得出我国水务产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一)、城市水务管理体制不合理

(二)、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及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三)、定价机制不合理、价格偏低

(四)、国企垄断经营、产业总体分散、效率不高

(五)、城市水务产业存在市场失灵

(六)、缺乏推进水务改革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四、我国水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完善的现代城市水务运行体制是我国城市水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推进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一些对策:

(一)、改进特许经营相关环节

水务特许经营对于大多数城市政府而言是一个新事物,并且水务项目特许经营权的转让是一个十分关键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对其进行研究,必要的时候需要由操作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来为政府出谋划策,合理推算,协助政府成功实现盘活水务项目存量资产,减少政府财政压力,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对于特许经营,以下两个产生问题比较多的环节需要加以完善及改进:第一,招投标环节。引入竞争是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而招投标作为引入竞争的主要措施,应该严格对待。城市水务项目应和一般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区分开来,在立项、可研、拆迁等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同时招投标要与经营建设的其他环节进行协同,在前期工作中使不同职能部门充分沟通,把所有关联的边界条件设定清楚,只留一个或几个可控条件让投标人报价,避免招标文件的模糊和事项的不清晰,造成项目执行中的困难。第二,对合同的监管。加强对合同签订、谈判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管。在合同设计阶段,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法律政策变化、市场需求、环境影响以及社会公众反应等信息有充分的掌握,评估各种风险,使得合同设计严密准确;在订立合同条款时,将定价或定价原则和公式写入合同,实现定价监管;将城市水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和普遍服务等监管要求写入合同,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对这些方面进行监管。

(二)、确保公众真正参与市场化进程

在城市水务市场化过程中,作为服务及产品的最终用户,广大公众的利益往往不能得到充分反映,从而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使其对水务市场化产生误解,最终损害了城市水务市场化的群众基础,使市场化面临严重的舆论压力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水务市场化改革中,要逐渐改善管理,确保公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市场化进程中来,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减轻水务市场化的舆论压力。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市长热线等公众反映城市水务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渠道,真正地听取市民意见,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并在本市有影响力的报纸杂志及网站上公布处理结果;第二,完善信息公灾贫群鸵饧反馈机制。以法律强制力保证广大公众的知情权,使其能够获得应当知晓的信息,包括有关城市水务行业重大改革决策的制定程序与依据、水务项目的特许经营合同细节、水务企业的财务信息、水质监测报告等;第三,结合水价听证制度的建设,确保形成社会公众的有效表达渠道,保证公众的参与权,同时可以试点成立非官方的公众监督机构,使公众在水价的制定、服务监督等方面能真正行使自身权利,体现自身的城市主人翁地位。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水务产业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不高,但伴随着产业升级及水务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建立我国有效的水管理体制、解决好我国的水资源问题虽然任重道远, 但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孙茂颖.我国水务产业市场准入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05:80-84.

[2]吕福胜,钟登华.中国水务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13,10:12-16.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S6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8-0032-04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下辖九县(市)区,境内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大气环境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称之“浙江绿谷”。丽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山青、水秀、蓝天、碧水”优异的生态环境、垂直差异显著的山地小气候条件为种植不同茭白品种与发展不同茭白栽培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丽水市茭白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已成为该市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1 产业发展现状

丽水市商品茭白种植历史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初,起初缙云县东渡镇吴岭村引入单季茭白,1991年前后引入缙云县大洋镇种植,1996年大洋镇规模发展高山茭白。随后,由于高山茭白品质优良、错时上市经济效益好等原因,缙云高山茭白开始走向全市,特别是近几年来,庆元、景宁、龙泉、云和等县市高山单季茭白快速发展,缙云县新建镇、莲都区丽新乡等平原地区双季茭发展迅猛,茭白已成为丽水市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品种。据农业部门统计,2012年全市茭白面积5 000 hm2左右、产量120 000 t、产值3亿多元,2013年不完全统计,全市茭白种植面积达5 333 hm2以上。浙江丽水茭白已成为丽水市蔬菜产业的支柱,产品销往上海、江苏、福建、湖北、广东等地,成为宣传丽水农业的一张金名片。2013年7月中旬,在丽水市蔬菜首席专家浙江大学汪炳良教授的带领下,对丽水市茭白产业作了为期1周的调研,笔者认为,近年来丽水市的茭白产业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1 基地规模化,栽培模式、品种多样化

丽水市茭白种植基地相对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缙云县大洋镇、壶镇、新建镇、前路乡,庆元县岭头乡、举水乡,景宁县大乡、景南乡,龙泉市宝溪乡等,以茭白为主导产业的乡镇种植面积少则几千亩,多达上万亩,茭白种植呈现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等特点。丽水地区茭白有单季茭类型和双季茭类型两种,其中单季茭栽培历史较久,主要分布在丽水500 m以上的高山区域,主要品种有当地地方品种美人茭、丽茭1号、金茭1号等;双季茭从2008年开始在缙云县新建镇开始发展,目前栽培面积700 hm2左右,主要品种为浙茭2号、浙茭3号、浙茭911、龙茭2号等。

栽培模式丰富多样,丽水市既有早春回暖早(相对浙北地区早10 d以上)的山区小盆地又有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小气候。根据丽水市的气候特点,近年来相关农业科研单位结合当地农民种植实践探索出了不同区域、品种、栽培方式相配的茭白种植模式,丽水的茭白可以从3月中旬开始一直采收到11月中下旬。

1.2 新技术、新品种普及推广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相继选育出了一批茭白新品种如丽水市农科院选育的丽茭1号,金华农科院选育的金茭1号、金茭2号 等早熟单季茭品种,浙江大学选育推广的浙茭3号、嘉兴市桐乡农技推广中心选育的龙茭2号等双季茭品种在丽水市推广应用,在产量、错时上市、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同时,双季茭设施栽培、单季茭一季二茬栽培等方式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有的种植大户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通过肥水调控,在一定烦人合适时期内能控制孕茭上市,使茭白效益最大化。

1.3 质量意识增强,安全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

茭白在田间长年连作,病虫害发生严重,茭白主要病虫害有锈病、纹枯病、胡麻斑病、二化螟、长绿飞虱等。其中,二化螟为害最为严重,茭农对螟虫的传统防治方式成为茭白质量安全的隐患。近年来,全市各地实施省、市各类农业项目,通过太阳能杀虫灯、诱捕器、色板等一批物理灭杀害虫设备在各大茭白生产基地普及安装,加强基地生产环境改善。同时,当地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积极推广茭白无害化生产技术,如丽水市农科院编制了《丽水茭白主要生产模式和无公害种植技术》,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技术培训与推广;缙云县了《缙云山啦牌茭白生产技术规程》,山啦牌茭白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1.4 茭白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丽水市茭白生产规模化、基地化特色鲜明,种植大户茭白种植面积小则几十亩,多的上千亩,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作,实施标准化生产、分级包装、统一收购和品牌化销售,保障了茭农的利益,合作社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缙云的“山啦”茭白、龙泉的“龙泉绿”茭白、景宁的“雪松”茭白等在浙江省内外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缙云县昊禾茭白专业合作社年销售茭白鲜品产值3 000多万元,成为浙江省最大的茭白销售商。丽水茭白主产区应用冷库贮藏技术,不仅有效缓解茭白集中上市销售压力,而且延长了茭白的供应期,茭白保鲜期可达3个多月,使12月至翌年2月各地市场也有茭白供应,加上丽水市推广不同茭白品种与栽培模式,丽水的茭白实现了周年供应。

1.5 政府扶持,做大做强丽水茭白产业

2010年丽水市政府与台湾南投县签订《丽水市―南投县建立农业交流合作意向书》,丽水茭白产业与南投茭白产业互动频繁,丽水市政府借鉴南投县每年8月举办“茭白节”,向省内外客商推荐丽水茭白。同时,市县各级政府除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外,本级财政每年拿出部分经费补助茭白产业,如莲都区茭白冷库建设给予200元/m3的补助。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茭白冷库建设用地审批难,采后冷处理设施滞后

茭白冷库在延长茭白供应期、缓解集中上市压力、保障茭农利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2013年5月底至6月初缙云前路乡茭白受气候影响集中上市,产地收购价一度跌至1.0元/kg,而有冷库的销售商收购贮藏30 d后价格升至3.0 元/kg。据相关政策,冷库建设用地未能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审批程序严格,致使许多有意愿建设冷库的茭农因政策而无法落实。茭白产区冷库容量与茭白产量不匹配,严重制约了当地茭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茭白不孕茭现象普遍,茭农损失不小

茭白采收的目标产品是茭白短缩茎在达到一定营养积累后在合适的温光条件下经黑粉菌侵染而基部膨大形成光滑白嫩的茭肉,国内科研、技术推广和生产单位对茭白孕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总结出了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及促进孕茭的措施。在生产实践中,每年因不孕茭造成的产量损失却时有发生,其中既有每年气候异常变动如孕茭期高温因素影响,又有生产技术掌握不到位等原因,还有不可判断的不确定因素造成。如2013年上半年丽水市双季茭及单季茭一季二茬栽培的夏茭由于受突然持续高温等影响,据面上调查孕茭率仅70%左右,茭农受损严重。

2.3 茭白种性退化、种苗混杂严重

茭白为多年生水生蔬菜,传统的种植方式采用老墩分苗进行留种,单农独户茭农如不注重茭白品种的提纯复壮容易造成种性退化。同时,由于茭白基地品种相互引种试种频繁,多年后自留种相互混杂,造成某一区域茭白仅区分单季茭或双季茭类型,而具体品种相互混杂,上市时间、植株特征特性、茭肉性状均较为混乱。不同品种栽培管理技术存在差异性,混杂的茭白基地由于茭农管理相互借鉴而孕茭情况却完全不同,造成生产管理混乱,茭农对技术掌握感到迷茫。如缙云县前路乡单季茭一季二茬栽培面积700 hm2以上,其种苗每年引自于金华地区磐安县,2013年上半年便造成相当比例农户种植的茭白出现夏茭不孕茭现象。

3 发展措施与对策

丽水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茭白是丽水市重要的特色蔬菜,要建成5 000 hm2以上以茭白为代表的水生蔬菜产业带,成为长三角地区有竞争力的特色蔬菜品种。为此,丽水市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大培育发展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的力度,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建设进程等方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具体到茭白产业,采取以下发展对策。

3.1 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做强茭白精品基地

2013年预计茭白种植面积已达5 333 hm2以上,在稳定控制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提升基地的产出效益。按照近几年来的茭白上市季节、价格来看,立足丽水市的山地资源优势,海拔800 m以上区域发展高山茭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经济效益较为稳定;中低海拔区域(200~500 m)控制发展规模,200 m低海拔区域发展设施双季茭白。

3.2 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冷链建设

在茭白集中产区,建设一定容量的冷库,在茭白大量上市、鲜销压力大、价格相对较低时进冷库贮藏,实行错时销售,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目前,一些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地销售商等对冷库建设意愿非常强,但在冷库建设用地审批程序严格,有条件的地方可出台地方政策,同时,对冷库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冷库在茭白产业高效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3.3 加强育种技术研究,建设种苗繁育基地

茭白作为多年生作物,在繁种过程中如不注重提纯复壮容易造成种性退化,相关科研与技术推广单位在种苗繁育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研究推广操作简单、茭农易学的种苗繁育技术。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大户或合作社建设茭白种苗繁育基地,统一供苗,保障茭白的优良种性。

3.4 促进茭白安全生产,推广高效种植模式

通过项目支持,主要茭白基地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器、色板等减少农药施用量。大力提倡茭白统防统治,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因地制宜推广茭田养鱼、鸭、蟹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推广水生蔬菜与旱生蔬菜的轮作,如丽水市农科院在莲都区碧湖豇豆主产区推广双季茭白与豇豆轮作,不仅增加经济效益,而且有效地缓解了豇豆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3.5 培育流通龙头企业,加强品牌体系建设

茭白上市集中,茭农的利益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活跃在流通市场的经纪人,政府要加大对流通企业、经纪人的支持,在冷链设施建设、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扶持。举办各种推介会、展会、茭白节、信息、广告宣传等为生产流通企业与市民之间搭建平台。制定丽水市茭白生产地标准,在一定辖区内生产的茭白按一定的标准分级包装,统一公共品牌,公共品牌的维护、产品包装等费用由政府买单。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提高丽水茭白在市场的知名度,争创茭白名品牌。

参考文献

[1] 胡美华,金昌林,王来亮,等.山地单季茭白一年两收生产模式效益好[J].中国蔬菜,2012(3):36-37.

[2] 胡美华,王来亮,金昌林,等.单季茭白种苗繁育新技术――薹管寄秧育苗法[J].长江蔬菜,2011(23):21-23.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

果品产业;市场占有率;品牌战略;调查

天水果品产业是甘肃省天水市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天水市围绕果品产业布局,全力推进果品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果品产业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相对于现代果品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如何做好技术支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调查组于2015年6~7月对天水果品生产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天水果品产业地位、历史和现状

1.1地位

天水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北麓,渭河上游地带。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我国北方果树的最佳栽培区,也是著名的“花牛苹果”品牌原产地,全国桃三大适宜区之一,黄土高原露地生产大樱桃的适宜区之一。2008年,天水的秦州、麦积、秦安、甘谷、清水5县(区)苹果产业才进入国家农业部的《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范围,同年天水苹果试验站列入“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天水苹果真正进入崭新发展的快车道。2015年天水规划苹果发展面积到16.7…万hm2,平凉、庆阳规划发展到…13.3…万hm2和17.3…万hm2,而陇东产区是黄土高原富士大产业向西延伸的优势区域,但天水恰恰是花牛苹果主产区,其生产栽培模式、果品价格和市场走向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天水苹果产业当前和今后务必重视的焦点问题。天水已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花牛苹果生产基地。

1.2历史天水果品发展已有60年历史,经历了3个明显阶段。

1.2.1集体经营时期

20世纪50~60年代,天水县二十铺乡、籍口乡、伯阳乡、皂郊乡,张川县大阳乡,天水市园艺试验站等为主要产区,以“三红”(‘红元帅’、‘红冠’、‘红星’)苹果为主栽品种。20世纪70年代,‘红星’苹果在香港市场一举成名,天水从此成为全国优质苹果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1.2.2自主经营时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天水果品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享有“中国桃树第一县”的秦安县桃树生产基地是最具影响力的富民工程,麦积区下曲葡萄生产基地也初具规模,但此时发展仍以苹果为主,品种以‘富士’为主导,天水苹果产业在全国面积迅猛扩张的影响下发展逐渐处于低谷期。

1.2.3多元化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初期,天水市果树研究所所长陈昭文提出天水苹果应该走‘元帅’系短枝型的发展道路。21世纪初,天水市初步建成1批优势树种、优良品种生产基地。如秦州区放牛村以俄矮、阿斯为主苹果生产基地;麦积区寨子村、秦州区玉泉村、上河村以天汪一号为主苹果生产基地;渭河流域已陆续建成鲜食杏和葡萄生产基地;以秦州区皂郊镇、太京镇为中心的甜樱桃生产示范基地也初步形成;优质桃生产基地在葫芦河沿岸具有一定规模;天水果品产业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格局,果品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麦积区南山万亩花牛苹果生产基地、秦州区罗玉沟流域大樱桃生产基地、秦安县蜜桃生产基地、清水东部核桃生产基地等诸多有影响力的基地,引领天水市果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奔小康发挥重要作用,天水果品产业已进入又好又快发展时期。

1.3现状

截止2014年底,全市果品总面积23.23…万hm2,其中:鲜果、干果总面积分别为15.28、7.95…万hm2,总产量达173.00…万t,实现产值65.04亿元。其中苹果13.31…万hm2、樱桃0.54…万hm2、桃0.72…万hm2、葡萄0.40…万hm2、梨0.23…万hm2、杏0.08…万hm2、花椒2.86…万hm2、核桃5.01…万hm2,其他0.08…万hm2。

1.3.1狠抓品牌创建战略,建设特色果品基地

天…水历史上果品较多,“齐桃”、“长把梨”、“秦椒”等久负盛名。“花牛”苹果影响久远:花牛苹果自香港出口以来,已有‘天汪1号’、‘俄矮2号’等良种,“花牛”苹果已成为世界3大苹果品牌之一,先后荣获“水果状元”、“中华名果”、“中国知名特产”称号。2011年,在CCTV-7《每日农经》评奖活动中,花牛苹果荣获最佳“人气奖”。到2014年底,花牛苹果面积10.17…万hm2。秦州樱桃效益看好:秦州区…0.46…万hm2,2014年底,总产值4.01亿元。近年来,在罗玉沟建立大樱桃批发市场。秦安蜜桃优势明显:秦安蜜桃是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牌,并荣获“中华名果”称号,2014年,桃全县总产值3.61亿元。“下曲葡萄”发展迅速:麦积区北山流域是全国最大的山地鲜食葡萄产区,2014年,全区葡萄总产值…1.05亿元。花椒产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市花椒挂果面积2.71…万hm2,总产值6.18亿元。核桃发展潜力巨大:其中清水县栽培面积最大,2014年底,全县结果面积0.53…万hm2,总产值0.78亿元。

1.3.2大力推广关键技术,加强果园管理能力

以…果园提质增效行动为根本,以科学发展果品产业示范点为重点。据统计,全市优质果率由2003年的…35%提升到现在的70%。现有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3…600名,他们为天水市果园管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先后制定《绿色食品花牛苹果生产技术规程》等9个标准,已建成无公害示范基地34个,面积1.73…万hm2。…全市有出口水果注册果园面积0.85…万hm2。有6个全国标准果园,其中,南山万亩花牛苹果生产基地所产苹果,获“日本JAS、美国NOP、欧盟EEC”3项有机农产品标准认证。

1.3.3支持建设龙头企业,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目…前,天水市果品种植营销加工企业227家,果品龙头企业33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11家。建成气调库38座,恒温库472座,果品贮藏能力达77.41…万t。建成果品产地交易市场39家。果品专业合作社510家,注册人数17…004人。组建了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秦州区四十铺果农协会联系客商外销果品,提高了果农组织化参与市场的竞争力。

1.3.4依托生态工程建设,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至…2012年,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天水市树种布局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目前,建成设施栽培大棚854座,反季节栽培大樱桃、桃、杏、葡萄等果树,年产值…1…980万元。

1.3.5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产业投入逐年加大

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关于加速发展果树生产的决定》等文件,指导果品产业建设。财政、林业等部门每年投入建设资金7…000万元以上,用以发展果品产业。2010~2012年市政府在深圳、上海举办大型果品展览交易会,2014年举办中国天水花牛苹果推介订货会,加大了果品营销力度。201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一城两园一集团”建设工程。目前,花牛苹果城正在东柯河流域建设之中,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和北山生态示范园建设也初具规模,花牛苹果集团公司在果品营销中已发挥重大作用。

2天水果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天水果品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产业工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离农民增收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制约因素。

2.1果品产业布局、品种结构和栽培体系需要调整和完善

部分乡镇干鲜果树种繁杂,搞“小而全”。产业组织形式表现为“小规模、分散化”经营,果品发展方向处于“半封闭型”生产体系。当前果园一面是高投入的走向,一面是用工荒的状况,农具机械化使用逐年增多,只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创新,天水果品产业才能迎上全国矮化密植栽培发展的大环境。

2.2果品生产技术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基层乡镇林果技术力量较为短缺,难以满足生产服务需求,严重影响新技术的全面普及。当前果园管理中妇女、老人已占有一定数量,因此,果品产业技术队伍建设任务繁重。

2.3产业发展市场竞争力弱

有些果农和商家不重视果品品牌的保护,苗木、果品存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不良行为,有损于花牛品牌的形象。服务行业市场意识不强,效率不高,缺乏良好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2.4龙头企业引领示范能力不强

天水市果品龙头企业与先进省份相比有明显差距。目前,山东有“龙大”,陕西有“华圣”等国内外知名果品龙头企业,而天水市还没有这样一家同等规模和水平的企业。大多数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不强。2.5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和技术应用经费不足天水市果品基地建设经费项目资金力量不足。苗木繁育成本高,造成部分树种和品种苗木短缺。工作、科研经费较少,致使高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量大面宽的果农培训工作,不能较好地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2.6果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近年天水市果树低温冻害时有发生,造成果园大面积减产,直接影响果农收入,也影响果品产业健康发展。2.7营销体系和市场建设不健全果品营销体系和市场建设、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滞后,果品营销还处在发展阶段,市内几处大的果品批发市场与基地相距较远,现有的产地交易市场设施简陋,与果品生产极不相适应。

3天水果品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与对策

3.1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完善产业栽培体系

在规划框架下科学、可持续的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和品种组成结构,在苹果品种组成上,建议将花牛与‘富士’及其他品种的比例,由现在的7.65∶2.35,利用10年时间逐渐调整为6.70∶3.30。在果品产业组织形式上,向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在果品发展方向上,向开放型、外向型果品生产体系转变。借鉴发达地区的新经验和新方法,参照矮化密植栽培新模式,改进适合天水市独特的乔砧+元帅系短枝型栽培新模式,积极探讨和发展大苗龄栽培技术体系建设,探讨适度密植栽培新树形和新技术,把天水市果品产业建成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果品生产基地。

3.2壮大产业技术力量,全面提高果品质量

加大果品生产科技队伍建设,扩大示范力度,力争3年内果品生产标准化关键技术推广率达80%以上。做好绿色果品认证和质量安全工作。加快新优品种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认真组织实施果业培训建设,使天水市果树种植户管理果园技术有明显提高。

3.3树立天水果品良好形象,用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强天水果品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实施品牌立市战略。加大花牛苹果中国驰名商标申报工作。引导广大果农和营销者按照市场规则去生产和经营,加强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同时,通过协会等组织加强果品企业和果农的行为自律,维护天水果品的信誉。建立全行业诚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塑造天水果业良好形象。

3.4扶持果品龙头企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1)政府通过大力抓高标准示范龙头基地和开发果品终端市场建设,培育和扶持一批果品种植、营销龙头企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建设跨区域、连流域的生产示范基地和大型果品物流园区,使其上规模、上水平,增强引领、示范、带动、辐射能力。(2)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果品脆片、果干、饮料、果酒等加工企业。…(3)建立区域性的大型现代化保鲜技术果品储存库。…(4)鼓励果农组建产销联合体,提供规模化服务,加快产业一体化进程。

3.5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和探讨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果品产业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增加投入总量,使投入水平与果品产业的重要地位相适应。市县(区)级财政等部门应向果品产业建设倾斜。出台贷款贴息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果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天水市果品龙头企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3.6完善防灾减灾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果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2013年以来,天水市成功研发了防霜机,并应用于生产。2014年金融机构又建立了果品保险,科研人员探讨抗冻害相关技术,为果品生产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 S6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101-02

阳山水蜜桃是无锡市传统的名特产品,历史悠久,驰名中外,以其果型大、色泽美、香气浓、皮薄肉细、汁多味甜的特点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多年来,阳山水蜜桃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品牌化运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快速提升,阳山水蜜桃已成为惠山乃至无锡农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随着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品种良莠不齐、品质下降、与周边地区水蜜桃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为了有效提高阳山水蜜桃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水蜜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

1 生产现状

阳山镇是中国著名水蜜桃之乡,全镇现有水蜜桃种植面积1 400 hm2,桃农总户数近9 000户,以水蜜桃为代表的高效农业占全镇农业的比重达到98%。2014年,阳山水蜜桃投产面积为1 067 hm2,总产量达2.33万t,总产值达3.55亿元,均产值24.75万元/hm2;平均纯收入20.25万元/hm2。阳山水蜜桃多次在全省、全国优质水果评比中荣获金奖,多次荣获江苏名牌产品和重点名牌产品称号,已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称号,2002年获得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证,2003年获得工商总局地方证明商标,2006年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和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阳山水蜜桃产业之所以有较快的发展,得益于省市区各级政府致力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活做强“小桃子大产业”,也得益于全镇桃农的共同努力、勤劳细作[1]。但纵观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种质资源退化

近些年来,阳山桃农盲目地引进大果型桃品种,出现了果肉偏硬、成熟不均匀、品质下降等现象,本地优质当家品种,如本白凤、小湖景、白花等优质地方桃品种正在逐渐退出市场。

2.2 重茬危害逐年加重

重茬造成土壤毒素增加、酸化、缺钙。桃树表现为生长势弱,易流胶、寿命短、品质差、产量下降。

2.3 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

由于常年种植水蜜桃,引起桃树病虫害种类多,基数大,危害周期长,加上气候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桃树病虫害防治工作难度加大。

2.4 栽培模式亟需更新

随着阳山桃农老龄化现象逐步显现,阳山水蜜桃的规模化种植成为大势所趋,配套规模化种植的技术、农机具和人才与原先栽培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加强规模化种植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

2.5 专业技术服务力量薄弱

从事水蜜桃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断层,镇、村从事果树技术研究、推广力量偏弱,人员稀少但身兼多职,没有过多精力从事水蜜桃栽培、植保、土肥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

3 发展对策

围绕促进阳山水蜜桃在质量、品牌、优势上传承发展的主要目标,巩固阳山水蜜桃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效农业的领军地位。

3.1 多方努力,继续加大对水蜜桃产业的投入

阳山水蜜桃的品牌,不仅是阳山人的品牌,更是惠山区、无锡市的品牌。在周边水蜜桃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形势下,阳山人不仅要上下齐心、奋发图强,自觉维护好数十年来创下的产业基业,更要吸引全区乃至全市的关注,依托全区乃至全市的各类资源,以“二次创业”的决心和勇气,坚决完成阳山水蜜桃传承和发展的任务。

3.1.1 挖潜力,继续加大全镇自身对产业的投入。近3年来,阳山镇在财力薄弱的情况下,持续保持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促使产业的快速增长,累计投入近6 000万元。有效的农业投入,逐步改变了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水蜜桃产业的现代化、高效化、生态化初见形态。下阶段,在财力可行的基础上,要继续保持对高标准农田设施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农业科研投入、土壤改良、产业试验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高强度投入,确保水蜜桃经济的高效运转、可持续快速发展。

3.1.2 借外力,引入民间资本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十后,中央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新的定义,民间资本向农业的相关领域加大投资的春潮不断涌动。在2012年,阳山镇已组建的27家合作社,在其规模化经营的100 hm2桃园中,就完成了当年1 843万元的投入,进行了土地更新、田间沟渠等的建设。2013年,东方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其经营的东方田园项目进行庞大的农业投入,农业形象已初见规模。因此,撬动民间资本加速向农业投入,能有效解决农业投入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导致不足的问题。未来水蜜桃产业的发展,依靠外力,引进和培育优质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借助民间投入,建立科学的市场机制,将能迅速助推推水蜜桃产业的规模化、高效化、现代化、生态化。

3.1.3 蓄合力,争取各级惠农政策对产业的投入。当前,中央支农惠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要积极对上争取,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区的各类支农项目落到水蜜桃产业上,让更多政策倾斜桃产业、更多农业项目资金惠及桃产业,形成政策面和投入资金的合力,使阳山水蜜桃积蓄“二次创业”的强劲后劲,释放新的活力[1-2]。

3.2 多措并举,继续保持阳山水蜜桃的核心竞争力

阳山水蜜桃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独特的风味品质和优异的地方品种。要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水蜜桃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始终保持阳山水蜜桃的领先地位,实施核心品种、核心种植技术保护和改善机制刻不容缓,通过建立地方品种资源库、种植栽培技术提升计划、土壤改良工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种措施,为水蜜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1 建好品种资源库,提升种植栽培技术。依托投入机制,开展阳山水蜜桃设施栽培的研究、不同树形在阳山地区陆地和设施大棚内生长的研究、适合阳山地区土壤改良方法的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水蜜桃保鲜技术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水蜜桃新品种的选育、水旱轮作等新型技术的试验,建立阳山水蜜桃种质资源圃和阳山水蜜桃品种的基因图谱[2]。切实做好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让新的优良种植技术、新选育的优异品种真正惠及桃产业的发展。

3.2.2 大力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深入推进土壤改良计划,研究和实施好各年度桃园土壤改良方案,明确实施地点、实施步骤,采取测土配方、土壤改良剂、生草覆盖、清洁果园等多项措施,实现桃园土壤改良面积逐年推进。落实桃农土壤改良培训工作,增强桃农危机意识,主动配合改良措施的实施,使阳山水蜜桃的土壤酸化趋势得到明显遏止,部分园地酸性状况有所好转。力争通过5年时间,使桃园土壤达到优质水蜜桃产地要求和标准,并形成一套集成综合改良技术,以保障水蜜桃产量、品质、风味的明显改善。

3.2.3 加强水蜜桃病虫害防治。一是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植保站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协作,对梨小食心虫、桃枝枯病[3]等重大顽固性病虫害开展技术研究,切实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二是进一步完善水蜜桃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加强病虫害日常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会诊,及时制订病虫情报和解决方案,及时把方案信息分发到桃农手中,及时指导桃农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引导桃农实施病虫害的群防群治工作。三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太阳能杀虫、性诱捕、迷向等生物防治技术。同时,积极推广生物农药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要覆盖全镇水蜜桃种植范围[3-4]。

3.2.4 加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成立阳山水蜜桃研究所,配备专职技术人员,依托基地从事桃树品种的选育、引种、驯化,与大专院校紧密合作,从事水蜜桃的科学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研究阳山水蜜桃亟需解决的问题和为阳山水蜜桃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规划和技术储备。二是开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针对目前阳山水蜜桃生产中出现的技术瓶颈问题,重点开展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或技术攻关联系机制,借助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和力量,帮助阳山水蜜桃解决技术难题。同时,针对全区水蜜桃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实现阳山水蜜桃技术的世代传承。三是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加大桃农培训力度,组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对通过技能考核的桃农颁发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引导更多的中青年加入到水蜜桃的种植行业队伍中来,通过传、帮、带等手段,提高其种植水平,解决“桃农断层”问题。

3.3 多方努力,继续做好阳山水蜜桃的品牌营销

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兴起,最重要的助推器就在于其品牌的营销。通过近20年来的努力,阳山水蜜桃和阳山桃花节已经成为无锡城市的一张名片,在全国、全省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做好营销工作,是桃产业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富民惠民政策的落脚之处。

3.3.1 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夯实品牌之基。一是加强检测和监管工作,筑牢产品质量关。发挥水蜜桃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作用,对农户肥料、农药等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等情况进行监管,通过抽检、自检、送检等方式,有效把控水蜜桃品质,确保消费者放心食用、舒心享用。二是加强阳山水蜜桃交易市场管理,实行会员准入制度,坚决杜绝外地桃冒充阳山桃进场交易的现象。加大打假力度,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外地桃与本地桃混装的不法行为。三是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3.3.2 继续运用好多样品牌推广手段,扩大品牌之誉。一是继续举办好阳山桃花节,以花为媒、唱响品牌、促进产业、致富桃农,通过桃花节,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阳山水蜜桃、认可阳山水蜜桃,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二是继续举办好2年1届的“桃王”评比、媒体品桃会等系列活动,对外推介阳山水蜜桃;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通过举办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阳山水蜜桃品牌保护大讨论等活动,既可发挥专家、桃农之长,会诊、讨论水蜜桃产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又可通过会议和讨论宣传好、保护好水蜜桃的品牌。三是运用新型宣传方式,进一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的形式,宣传推介阳山水蜜桃。

3.3.3 不断拓宽水蜜桃销售渠道和范围,提高品牌之效。品牌的建立,是为了产品销售的更好服务。一是当前水蜜桃的销售,要多接“地气”,改变团购下降因素的影响,多打“大众消费”牌,多利用“自驾游”“采摘游”等形式,吸引游客赴阳山购买正宗的水蜜桃。二是提升“农超对接”深度,加强与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的合作,带动了水蜜桃的销量。发挥好无锡阳山水蜜桃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领头优势,利用好经纪人庞大队伍的集团优势,扩大销售的半径,把水蜜桃的销售市场拓展至更多省市范围。三是开拓电商合作、网络营销等新渠道,利用新的营销手段,结合物流业的高速发展,让阳山水蜜桃在品牌杠杆的支点上,驶入更宽广的销售通道[4]。

4 参考文献

[1] 冯凯.从阳山水蜜桃看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J].江南论坛,2007(10):27-29.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0)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121-01

1 我国水果产业的出口现状

(1)水果外贸比重低,产量虽大,但出口很少。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但不是世界水果贸易强国。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水果出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出口量仍只占生产量的很小一部分。

(2)中国水果国际竞争力不强,中国水果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低。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我国水果在世界市场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较低,多数水果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也较低。

(3)总体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水果产品进出口关税的降低,有利于改善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环境,扩大我国水果的出口量,抢占更多的国际市场。

2 我国水果产业出口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中国的水果出口贸易支持不够,补贴政策缺乏力度。在中国,虽然政府部门很重视农产品生产,如粮食生产,但水果产品往往却很少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补贴,并时常发生水果产品丰收后滞销的现象。

(2)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低,贮藏、运输与保鲜体系不完善。我国的果品贮运、保鲜以及商品化深加工处理水平与世界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无疑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市场风险较大。我国主要的水果出口国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其中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国是我国最大的水果出口目标国。我国水果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可见我国水果产业出口的洲际结构也是相对单一的。

(4)果品出口结构不合理,使得我国水果出口品种缺乏多样性,不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和规避出口风险。目前我国的水果出口品种过于集中,苹果、柑橘和梨等传统三大品种占据了我国水果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

(5)出口期间较为集中,不利于水果价格的稳定和出口贸易。苹果、柑橘和梨是我国水果出口最主要的三大品种,其出口量占据了我国水果出口总量的大约三分之二,而这三大品种都属于秋季成熟的品种,因而我国水果产品的出口期间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

(6)当前我国水果行业的品牌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我国许多优质水果产品在品质上本来完全能够与“洋水果”一较高下,但由于品牌意识的缺乏,国产果业并没能在国际市场上培育出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果业品牌,导致中国水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号召力,严重影响了我国水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制约了我国水果产业的发展壮大。

3 促进我国水果产业出口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对水果产业出口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采取多种灵活的保护措施。要全面利用农业协议条款中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力措施,加强对我国水果产业出口贸易的调节和扶持力度,鼓励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在必要的时候协助其应对来自国外的不公平贸易待遇,如反倾销诉讼等。

(2)实施出口果品品牌化战略,培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水果品牌。一是要加大广告宣传等营销力度,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技术与理念将我国水果品牌推向世界市场;二是要鼓励各类果业生产龙头企业和大型果品出口贸易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品种和品牌创新,并且强化果品质量,在培育品牌的同时也做好维护品牌的工作。

(3)建立健全水果质量标准监管体系,重视和规范果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我国水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要按照严格的技术和管理标准来进行,制定各种水果产品的农艺技术规范和品种质量标准,争取早日与国际通行的水果产品标准体系接轨,同时建立全面而完善的果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在应对各种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同时,吸纳和借鉴国际水果产业的经验和技术。

(4)加快水果加工工业的发展,完善水果的贮运系统,提高保鲜技术的创新能力。应采用现代化的标准装备大力发展水果加工工业,提高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以实现更多的深加工附加值。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新型保鲜技术,从而摆脱传统、落后的果品贮运系统,提高果品保鲜技术水平。

上一篇: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 下一篇: 化学反应风险评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