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牧场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8 09:35:14

智能化牧场建设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科学技术也在迅速地发展。就畜牧生产而言,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高科技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畜牧生产要想与时俱进,也需要注入一定的科学技术,才能从本质上提高生产效率。在现代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中,注入一定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推动统计方法与制度的改革,畜牧业产销的形势也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掌握,从而为饲养场(户)经营决策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畜牧生产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一)符合畜牧业宏观调控的需要

在建设新农村、调整农业与农村的经济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突破口就是畜牧业的发展。而要将畜牧业发展好,政府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要把统计信息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符合市场机制的需要

就市场经济的本质而言,其就是一种信息经济。在日益变化着经济关系中市场交换活动都是从信息形式中反馈出来的。要对市场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与判断,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量。在畜牧业中,在调查行业风险、畜产品价格以及市场前景时,必须以统计数据作为依据,从而做出较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三)符合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

要想发展好现代畜牧业,那么所得的信息来源就必须要广泛,眼界也必须要开阔。搜集信息时,不能只粗浅地看国内信息,还要有意识地对国际信息给予足够的关注。只有这样,畜牧业发展才能与时俱进,从而有效地促进畜牧业向现代化发展方向发展。

二、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

(一)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所需的基本功能

在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中,要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就必须根据畜牧生产统计工作的性质,满足其基本工作需求,也就是要提供出一些基本功能。首先要有数据查询功能。有了数据查询功能,用户便可以按照权限,在查询各个地区社会自然状况以及当地的畜牧业经济概况信息时便有了多种查询的方式。而且有了数据查询功能,生产兽药的企业、加工饲料的企业以及加工畜产品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分布情况,还有区域所、疫情指挥机构、省界示范区检查站以及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机构等基本信息都能查询。其次要有分布定位功能。有了基本的数据查询功能,查询到了各种信息的状况,还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分布定位功能。这样用户便可以通过监测系统中的经纬度定位对饲料加工企业、规模化饲养场、规模化畜产品加工企业、兽药生产企业、畜牧业生产小区以及定点屠宰场等进行准确地定位。比如某用户想要查询某地区规模化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分布状况,便可在地图上对该地区进行定位,地图上就会将该地区所有的规模化畜产品加工企业都显示出来,然后用户就可以点地图中任一企业的图表,对该企业的属性以及基本信息进行查看。最后还要有数据分析功能。有了数据分析功能,就可以比较录入进来的各种畜禽数据,还可以以数据直观图以及表格等形式,将各种抽象的数据变得直观,有利于领导决策。

(二)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所需的系统运行机制

要让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中具备数据查询功能、分布定位功能以及数据分析功能,便要有一定的运行机制。要想顺利地运行这一系统机制,首先要对数据进行采集,要结合春防、秋防、购入卖出畜禽的产地检疫、每月的补针等工作,每个月都要对责任区内的规模饲养场畜禽数量以及农户进行统计,并在畜禽登记表中反映出来;其次要对数据进行录入,市县统计员应该根据村防疫员以及各乡镇区域所录入的畜禽饲养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定,录入到系统之中;再次要对数据进行传输,省级数据库接收到各区域、县、市录入的各项数据后,需要及时对数据进行传输,为了排除人为对统计数据的干扰因素,不需要征求其他同级政府的同意;最后还要对数据进行汇总,当省级数据库接收到数据后,系统要能自动对所有接收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疫病防制分析与生产发展畜牧业中,统计工作是其指定计划、措施、政策的依据,统计数据上报的正确性、全面性等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生产效益以及政府与业务部门规划畜牧业的发展与制定动物防疫计划的准确性以及措施落实的有效性。因此,做好现代畜牧生产统计工作,在现代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中注入智能化监测系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菊英.做好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之我见[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

[2]常国庆,毕家闹.畜牧生产统计也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从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的落实引发对畜牧统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畜牧通讯,2008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2)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18]。

2.2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04,15(2):30-33.

[2]XuZenghu,iLiYingbo.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servicesystemanditsinteractionwith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intensive:theCasefromChina[C]//ServiceSystemsandServiceManagement,2007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ngdu,2007:1-5.

[3]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J].

现代情报,2008(6):76-78.

[4]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OL].[2009-03-16].

[5]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2002,(11):43-45.

[6]黄胜海,邹剑敏.对我国畜牧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禽业导刊,2003,20(14):9-11.

[7]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

[8]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2005-12-28(6).

[10]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11]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5):27-29.

[12]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7(1):4-9.

[13]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J].今日科苑,2007(16):30.

[14]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6):42-43.

[15]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7(6):80-85.

[16]佚名.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directionary/showarticle.asp?id=121&sort.

[17]佚名.解放养猪业生产力的新技术-数字化养猪[EB/OL].[2009-03-19]./doc/2008/3/19/150228.htm.

[18]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1):121-125.

[19]刘世洪.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0]张建立,张建鑫,世昌.数字农业概述[J].农技服务,2007,24(9):116.

[21]佚名.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J].北京农业,2006(6):4.

[22]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EB/OL].[2006-07-26]./tech/9/97096.ht-m.l[23]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EB/OL].[2006-02-28].

[24]徐婷婷,付龙.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1):118.

[25]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26]刘宇,蒋国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18.

[27]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7(2):1.

[28]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J].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3)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 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 1 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 2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 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 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 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 3 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 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 1 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 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 18]。

    2. 2 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 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 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 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04, 15(2): 30-33.

[2] xu zenghu,i li yingbo.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 intensive: the case from china [c]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management, 2007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hengdu, 2007: 1-5.

[3] 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j].

现代情报, 2008(6): 76-78.

[4] 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 /ol]. [2009-03-16].

http: ///china/">中国禽业导刊, 2003, 20(14): 9-11.

[7]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nongcun/">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9]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 2005-12-28 (6) .

[10] 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 j] .现代化农业,2003(11): 23-24.

[11] 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 j].农业网络信息, 2004(5): 27-29.

[12] 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07(1): 4-9.

[13] 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 j].今日科苑, 2007(16): 30.

[14] 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 j].中国畜牧杂志,2003, 39(6): 42-43.

[15] 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 j].图书情报知识, 2007(6): 80-85.

[16] 佚名.农业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pc/">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3(4): 18.

[27] 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07(2): 1.

[28] 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 j].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4)

一、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和突出问题

(一)县域经济在我区现代化建设中地位突出、作用重大

经济地位举足轻重。2016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12086亿元,为全区贡献了64.9%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0亿元,为全区提供了38%的可观财力,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16 亿元,占全区同口径投资总额的57 %,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守住发展这条底线的奋斗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生地位至关重要。2016年,在县域生产生活的人口占全区总数的72%,从业人员占全区总数的71 %,“十二五”末困人口80万,县域是我区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的集中地区,是我们解决民生问题的主战场,是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现到2020年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政治承诺,守住民生这条底线的关键所在。生态地位关乎全局。全区118.3万平方公里中县域面积占98%,103个旗县区中归属于县域的地区有80个、占比近80%。我区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流、大湖泊、大沙漠分布于县域,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表现于县域,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草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集中于县域。县域是我区协调和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核心地区,是夯实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基础,实现生态文明进入全国前列目标,守住生态这条底线的枢纽之处。

(二)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经济规模偏小。从县域生产总值看, 2015年,我区县域生产总值11618.1亿元,江苏省31300亿元,浙江省28259.76亿元,山东省 58419亿元,湖南省19854.35亿元,湖北省20266.4亿元,四川省15914亿元,分别是我区的270%、240%、500%、170%、174%、137%。从县均地区生产总值看,2015年,我区145.2亿元,江苏省745亿元,是我区的5.1倍;浙江省1424.4亿元,是我区的近10倍;山东省426.4亿元,是我区的2.9倍;湖南省202.6亿元,比我区多出57.4亿元;湖北省153.5亿元,比我区多出8.3亿元。从进入全国经济竞争力百强县数量看,2016年,江苏、山东、浙江分别拥有26、20和20个,我区只有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2个,分别是江苏、山东、浙江拥有率的7.6%、10%和10%。排名第1的昆山市地区生产总值3080亿元,是我区生产总值规模最大的准格尔旗(1107.8亿元)的3倍。经济规模偏小,导致就业不充分,部分劳动者游离于就业之外,一些群众难以参与经济建设、分享发展成果、获得劳动报酬。同时,也导致政府公共收入不足,难以足量适时地提供企业和居民满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弱化了创造低成本生产环境和舒适生活条件的能力。

二是结构性矛盾严重,突出表现为主导产业效益水平低。从农牧业经济看,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契合度脱节问题突出。2015年,玉米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60%,占粮食产量的80%;活羊存栏率占牲畜存栏率的79%,羊肉占各类肉产品的80%。这两个80%,是当之无愧的占据农畜产品主导地位的品种。但是,就这两个占据主导地位的品种,市场地位极其脆弱,与国际市场同类商品相比,竞争能力非常低弱,价格处于严重倒挂的状态。玉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30%,羊肉高于国际市场40%。这就意味着,剔除保护价、各类补贴并加上劳动力成本,这两个品种农牧民是在亏损甚至严重亏损状态下经营的。从工业经济看,2014年,在全区设置管理机构的117个工业园区、12756户企业中,80%以上属于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型、产能过剩型行业,并且,其中80%以上还处于竞争力弱、话语权小、利润水平低的价值链的中下游环节。而与消费结构升级息息相关的战略新型产业、保健、健康、文化、教育、娱乐行业屈指可数,具有区域性话语权、定价权、市场号召力的企业和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单位产出和效益水平同发达地区相比有不小差距。我区117个工业园区建成区,每平方米工业产值8.67亿元、税收0.42亿元,仅为上海市的25%和20%。效益水平低使等量投入和劳动难以获得全社会的平均收益,使参与经济活动的企业利润、从业人员报酬、公共预算收入减少,优质资源创业置业的愿望降低。

三是基础设施不健全,集中体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偏弱。县城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县域公路、铁路、机场交通运输设施和工具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水网、电网、信息网的覆盖率和通达率,不但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县域情况,也远远落后于我区大城市保障水平。这大大提高了县域经济活动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大大降低了县域集聚要素、吸附资本、留住人才的能力,大大阻滞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城镇化进度和质量,大大抑制了县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四是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所提供的公共产品范围狭小、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教育、文化、卫生等锻造心性素养、提高生活品质、保障生命安全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比较落后,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重点学校、幼儿园、甲等医院、电影院、歌剧院、健身场所等设施的万人拥有率,广播电视覆盖率、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县域和我区大城市。同时,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效率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再加上产业发展不充分,使得我区县域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要素中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经营特长的劳动者总体上呈现净流出态势。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

一是关于农牧业方面。在发展方向上,农牧业现代化要走有机保健食品和健康养身产业的路子,为国家食品安全、人民健康事业提供内蒙古解决方案。把农牧业做成健康产业和保健产业,是内蒙古应对消费结构升级、解决农牧业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我区农牧业困局,主要是农牧业弱质低效,农牧民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收入偏低甚至亏损,农畜产品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严重不适应、不契合。目前,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受到市场热捧,高端大品牌农畜产品价格让人目瞪口呆、惊诧不已,让同类普通食饮品望尘莫及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果我们把农牧业发展成为健康养身产业,把农畜产品发展成为有机保健食品,农牧业长期弱质低效的困惑就会烟消云散,农牧民获得的收入就不是超低利润、蝇头小利、平均利润而是超额利润。把农牧业做成健康产业和保健产业,内蒙古有这个产业优势。经过长期奋斗,我区已经打造出一批具全国及至世界影响力的农畜产品企业,同时,我区也打造出一批农牧业全国驰名商标。如果说,驰名商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生产水平,标志着一个地区的市场竞争能力,那么,我区真正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的产业就是农牧业及其加工业。在我区目前拥有的74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农牧业加工业达到62个。这是我们打拼多少年来积累下的真正家当,是被市场检验过了的优势所在。

在发展路径上,我区农牧业现代化走企业化经营的路子势在必行。企业化经营模式与以家庭为主体经营模式相比,在市场研判、供求预测、资本融通、资源节约、土壤改造、病害防治、生态保护、经营品种选择、新型生产资料发现、现代工具运用、生产要素组合关系变革等解决农牧业通病、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方面,其欲望和能力、态度和决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有机保健食品和健康养身产业,必须变革经营主体,走企业化经营的路子。从当前看,走企业化经营的路子,现实的途径一方面是创造条件引进和培育企业,逐步让企业成为农牧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另一方面,是积极推动和大力发展合作组织,让进不了企业联结网络的农牧户融入到合作组织中去。同时,要提升合作组织的质量,逐步发展成为由个别经营环节的合作向全方位合作组织的转变,逐步实现由松散型组织向以股份制为纽带的实体化组织的华丽转身。

二是关于工业经济方面。在发展方向上,新型工业化要走智能化的路子。推进工业经济智能化,是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柔性材料、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已经成为工业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成为国家和地区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的重要抓手。国家工信部在前不久的《中国制造2025》中,把推进智能制造作为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主攻方向,广东省把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作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东莞已经开始规模化地投入智能设备的生产建设。推进工业经济智能化,是做大我区县域工业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工业经济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从需求P系上看,以2008年为界线,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08年以前,工业制品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巨大,做什么都好卖,做出来都赚钱。这个阶段的工业经济,只有做大才能做强。2008年以后,产品普遍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硬化。这个阶段的工业经济,只有做强才能做大。

在发展路径上,要把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我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工业经济智能化的基本途径。推进智能化,我们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以市场换技术,引进一些与我区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智能化设备生产厂家,先开了头、起了步,点燃星星之火,然后逐步推动燎原之势的形成。另一方面,加大智能技术装备的引进力度,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上的应用,重点是加快与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行业相关的设备和工艺的智能化改造步伐,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目前,智能制造在我国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智能化程度几乎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能够用智能装备大规模地武装工业经济,将会大大提升我区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和赢利水平,我区工业化可能一跃进入到发达地区的水准。这就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给我区带来的一个实现技术跨越的重大机遇。

三是关于城镇化方面。在发展方向上,城镇化要着眼于增强要素吸附能力,走凝结资源、集聚人口的路子,让旗县市所在地的镇和中心镇成为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农牧业现代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的高效载体,充分满足居民生存发展享受需求的良好平台。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各类生产要素大量进入的过程,是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和农牧业人口持续集聚的过程。目前,我区县域建制镇503个,每个镇平均人口不到5000人。这样的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效率之低可以想见,很难激发资源涌入的热情。因此,县域城镇化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就是流不进要素、拢不住人口、聚不住资源。推进县域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留住人口、吸引资源的问题。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5)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分期分批实施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无疫区建设目标要求和标准条件,全面构筑了动物疫病控制、防疫监管、疫情监测和防疫屏障四大体系,无规定动物疫病市的框架已基本建成。广泛开展了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是对动物饲养、防疫、消毒、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相关环节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一项新技术。加强疫病检测。市畜牧兽医检测中心、12个县区局化验室、180个乡镇兽医站和7242个村级防疫员,密切配合,形成了全覆盖的疫情监测网络,提高了疫情预警预报能力。在全市大面积推广了社区(村)标准化动物卫生室建设,有效破解了基层防疫难题。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通过大力推广环保养殖、肉鸡笼养、奶牛DHI测定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提高饲料、兽药生产水平,有效地保障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形成了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沂蒙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

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1.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和循环型畜牧业为目标,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坚持“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方针,在畜牧科技定向上,坚持从畜牧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坚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畜牧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研究体系、科技推广体系和科技教育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把创新作为畜牧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增强畜牧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提高畜牧业核心竞争力,为再创临沂市畜牧业发展新优势、建设现代畜牧强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确立发展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畜禽新品种(系)培育、地方资源品种开发利用,畜禽饲养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与智能化、自动化,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饲料转化率、畜产品加工增值率大幅度提高,畜禽发病死亡率明显下降。全市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科技支撑条件显著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装备水平稳步提高,畜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试验基地的支撑更加有力。

畜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畜牧科技队伍,畜牧科技研究开发、推广、管理三支队伍协调发展,使畜牧业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技术推广机构相配套的人才队伍得到壮大,尽快适应畜牧产业发展需要。畜牧业资源利用和畜牧生态环境保护显著加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畜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畜牧科技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畜牧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形成上、中、下游贯通,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的新型畜牧业科技体系。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地方创新团队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畜牧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以公益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3.部署“十二五”畜牧科技重点任务

立足现有优势和基础,着眼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加强源头创新、科研攻关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重点加大集成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畜牧科技对现代畜牧业的支撑能力。畜禽良种繁育领域。以规模化生猪、奶牛、家禽生产等为重点,加强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推广良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育种信息标准化与信息化等应用技术。推广畜禽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高效优质快速扩繁技术。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引入适合全市的优良品种。健康养殖领域。围绕发展畜禽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大力推广并实施好符合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六化”要求的畜禽养殖标准化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开发不同生产组织和供应链模式下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肉鸡、肉鸭、兔、蜂等品种的健康养殖技术集成和产业化示范,显著提高全市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水平,增强全市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疾病防控领域。围绕畜禽疫病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开展畜禽疫病流行病学研究,掌握全市畜禽疫病流行规律,建立畜禽疫病流行病学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制定疫情风险评估标准,建立和完善符合全市实际的畜禽疫病和共患病疫情快速报告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跟踪、分析国内外畜禽疫情动态和流行趋势,建立动物疫情预警系统。紧密结合全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以大型种畜禽场为依托,开展动物疫病免疫监测技术、畜禽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畜禽场环境消毒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研究和推广,实施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构建全市畜禽疫病生物安全体系。饲草饲料发展领域。开展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高效种植与加工利用技术研究,推动青粗饲料规模化、专业化技术发展;开展高效、新型添加剂配方与加工技术研究;研究饲料原料加工、配合饲料生产及饲喂等过程危险因素及其控制技术,青贮和秸秆饲料处理添加剂、有机微量元素、微生态制剂、酶制剂安全使用技术;研究饲料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及快速检测技术。重点推广优质牧草与饲料作物种植技术;推广农作物秸秆机械收获、机械加工、保存储藏、配合使用技术;粮油工业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饲料添加剂和配合饲料优化配方技术。

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领域。围绕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对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饲料饲养、防疫检疫、药物使用进行严格控制,推广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畜牧业产地环境控制、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质量监测全程监控体系,实现畜产品安全生产。畜牧环境控制领域。围绕畜牧环境控制,研究畜禽舍智能化环境调控技术,对影响畜牧环境的畜禽粪污,研究其减量化生产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畜牧业自身安全生产,改善畜禽场周围生态环境。重点建立不同类型规模养殖场与养殖小区的建场环境评估标准体系,建立各类畜禽养殖场污物处理、环境控制技术规程,集成畜禽养殖场区选址、建设布局等系列技术标准,并进行生产示范与推广。现代畜牧经济管理领域。重点研究建立加强对现代畜牧经济宏观调控的四个长效机制:畜禽存栏、出栏量的精准测报预警机制;畜产品价格、饲料价格及畜禽养殖成本精准测报机制;畜禽疫情尤其是重大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控机制;完善畜禽养殖及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机制。研究各类畜禽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结构、价格变化及趋势,测算要素生产率等指标,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跟踪国内外市场走势,分析生产、消费、贸易、价格变化及影响因素;畜产品市场变化及趋势分析;跟踪监测国内外产业发展动态,开展产业中长期供求分析,对畜牧业发展趋势做出及时判断;对现有生产、加工和流通等政策进行调研,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及时提出政策调整的建议。

4.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畜牧科技发展环境

切实抢抓机遇。要抓住落实中央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机遇,把畜牧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和改善对畜牧科技工作的领导,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抓发展的观念。强化规划指导。各县区要在市里规划的基础上,抓紧落实本地的畜牧科技发展计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畜牧科技工作。加强统筹协调。要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管理职能,统筹配置畜牧科技资源,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与推广项目,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落实政策保障。要制定系统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促进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加强科研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等,营造畜牧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

(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财政对畜牧科技的投入,其增长速度应不低于正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使畜牧科技投入比重与畜牧业在农业、国民经济所处的比重相对应。畜牧业重大工程项目经费中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科研专项经费,用于相关项目的科研工作。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对畜牧科技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企业等社会力量在畜牧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大型畜牧企业、畜牧科技企业要将经营收入中的一定比例用于研究开发;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成立畜牧业科技基金会,专门支持畜牧业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和奖励畜牧科技人员。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畜牧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畜牧科技事业。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畜牧业科技投入体系,把畜牧科技建立在雄厚的资金基础之上。

(3)加快创新,增强畜牧科技发展活力

加快构建多元化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要认真落实好中央要求,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畜牧兽医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把公益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加快基层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畜牧技术推广体系。要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责任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大力推行“包村联户”推广机制和“专家-技术人员-养殖场户”服务模式,促进畜牧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工作考评等方面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畜牧科研教育机构及其科技人员面向生产一线,促进科研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培育新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其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服务,提高畜牧业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进一步转变职能。畜牧业科技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切实改变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对畜牧科技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合理配置基本生产要素,为推进畜牧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畜牧科技工作服务质量。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畜牧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畜牧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作用。

建立完善畜牧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要与科技管理部门联合,建立完善不同机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的分类评价机制;开展项目负责人和专家信用评价,建立科技诚信评比与奖惩机制,评价结果作为对项目负责人或研究团队连续滚动支持的重要依据。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衡量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建立科研专家、技术人员、科技成果用户、经济财务专家等共同参加项目联合评价机制,加强项目的过程跟踪管理。大力推进畜牧企业科技创新。要大力运用市场、财政、金融、法制和文化等各种手段,积极培育畜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鼓励畜牧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畜牧龙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引导畜牧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行业关键技术,开展集成创新。鼓励畜牧龙头企业承担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

(4)加强平台建设,提升畜牧兽医科研水平

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依托已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平台,提升畜牧科研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科技创业基地。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培育各类科技龙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创业基地。加快建立畜牧科技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建立畜牧兽医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加速畜牧科技成果向企业的流动。加快建立畜牧科技信息平台。以国家、省畜牧产业技术体系为抓手,加强与体系各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结合,充分利用体系资源、专家技术和智力,为现代畜牧强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要结合数字化畜牧业发展,建立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建设,同时注重投融资平台、合作交流平台建设。

(5)重视人才培养,造就高水平畜牧科技队伍

加大畜牧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与科技部门联合,立足研究基础、能力和产出,紧紧围绕畜牧业需求,每年选拔一批中青年畜牧科研杰出人才,稳定支持其个人及其团队开展创新性研究,逐步形成以领军型人才为核心的优势创新团队,多出成果,快出成果。通过加强人才引进、联合培养等方式,每年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领军型人才。

大力加强基层畜牧科技推广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组织发动各级畜牧部门和畜牧兽医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大力实施基层畜牧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对基层畜牧科技人员分类培训,使基层技术人员每年接受一次集中培训。与教育部门联合,实施基层畜牧科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分期分批选送基层技术骨干到高等畜牧兽医院校、科研院所研修深造,努力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技术推广骨干人才队伍。与人事部门联合,实施基层畜牧科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县、乡畜牧兽医机构工作,创新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的补充机制。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新型农民培训。依托职业院校、农广校、畜牧兽医推广机构以及具备条件的其他培训机构和畜牧企业,充分利用各种实用手段和措施,加快提高养殖大户、畜牧专业合作社、畜牧龙头企业等各种类型经营主体的科技应用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以就业潜力大的畜牧生产行业和畜牧企业用工以及养殖大户为培训重点,分类、分层次、分领域加快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畜牧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促进农民向职业化发展,强化现代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人才支撑。

(6)促进合作交流,实现科技资源优势集成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搭建畜牧科技基础条件、科技资源及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共建共享机制及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各类科技资源的效益。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大引技、引智、引资力度,鼓励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技术、生态环境技术;强化高端智能化装备的引进。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鼓励引导相关优势单位在外国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开展品种选育与示范、新技术集成与应用,加快相关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加强双、多边合作。通过对外合作、与高等院所合作、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双边或多边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引进技术、智力及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畜牧科技水平的差距,提高畜牧科技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抢占畜牧科技制高点,加快由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转变的步伐。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6)

1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1.1样本选择基于数据收集的便利性和准确性,笔者以福建省农科院提供技术扶持建造的三处养猪场沼气工程为研究对象。这三处沼气工程代表了三个不同沼气技术水平,在沼气工程运行的进料前处理、厌氧发酵、沼气储存与利用、沼液沼渣后处理等阶段上各具特色。现对样本养猪场沼气工程进行简单概述。

1.1.1建瓯市健华猪业有限公司青州养殖场沼气工程建瓯市健华猪业有限公司青州养殖场(简称“健华养殖场”)是一家年存栏数4300头的规模化养猪场,全年全场日均产生粪便污水量约54m3•d-1。该沼气工程于2007年6月正式开始运行,项目总投资61.7万元,年日均产沼气量为255m3;采用推流式工艺,沼气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内外设玻璃钢密封层,有效容积500m3,未采取任何增温措施;养猪场产生的污水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通过沼气收集装置、脱硫装置、气水分离装置经输配系统供应,作为养猪场内生产或生活的补充能源;沼液通过自主研制沼液灌溉集水井以及灌溉管道输送至100亩脐橙园地及20亩芥菜地;沼渣则以外包的形式卖给农户。

1.1.2福建省永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养猪场沼气工程福建省永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养猪场(简称“永盛农牧养猪场”)是一家年存栏数4000头的规模化养猪场,其中400头产生的粪便污水量约5.4m3•d-1进入沼气工程;该沼气工程于2010年10月正式开始运行,项目总投资11.25万元,年日均产沼气量为46m3;采用推流式工艺,沼气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效容积60m3,设有太阳能真空面板加热循环水为沼气池发酵液加温;污水经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通过沼气收集装置、脱硫装置、气水分离装置经输配系统供应,作为养猪场生产或生活的补充能源;沼液和沼渣作为自家果园的有机肥施用。

1.1.3福建省新星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养猪场智能化沼气工程福建省新星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养猪场(简称“新星种猪养猪场”)沼气工程于2010年3月正式运行,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全年日均处理污水量约64.2m3•d-1,年日均产气量为624m3;采用上流式工艺,沼气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内外做玻璃钢密封层,有效容积670m3,设有采用太阳能真空面板加热循环水为沼气池发酵液加温并通过沼气搅拌系统对发酵液进行搅拌。与前两个沼气工程相比,智能化沼气工程技术系统具有显著的先进性:安装了pH实时监测计、分批进料抽液流量计、液位监测计、温度监测计、压力传感器、沼气流量监测计、沼气搅拌装置、PLC控制柜、电脑、互联网宽带等。通过这些设备使得沼气池可智能化自动分批进料、沼气搅拌系统自动控制搅拌,太阳能真空面板自动为沼气池发酵液加热,电脑实时记录酸化池水位、沼气池温度、酸化池和沼气池的pH值、沼气池和储气柜气压值,并将以上数据实时传至养猪场管理负责人的电脑和技术服务机构,通过智能系统自动调整运行状态达到提高产气的目的,并方便养猪场进行沼气工程的远程控制与管理以及技术服务机构对工程运行的远程控制和技术服务。该沼气工程的工艺模式详(图略)

1.2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规模养猪场沼气工程能效与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条件。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记录资料得到,问卷内容设计主要以经济效益分析涉及的指标为基础,并通过实际记录、邮件调查和电话调查等形式,对三家养猪场进行数据收集。

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设计

经济效益评价涉及沼气工程建设与运行产生的成本项目与收益项目。其中,成本项主要包括工程总投资、年折旧费、年维修费、年管理费、年人工费、年动力费;收益项主要包括出售沼气收入、生产与生活燃料节支、沼气发电收入、减少环保罚款金额、沼肥收入、自家用肥节支等。通过比较成本项与收益项,计算沼气工程的年净收益。如果当年某个沼气工程的净收益为负,将通过净现值法,求得考虑时间成本的沼气工程投资回收期。

3三个沼气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3.1沼气产气率的比较由表1所示,从静态角度看,根据三家养猪场沼气工程的调研数据,新星种猪养猪场的智能化沼气工程的平均池容产气率最高(为0.931m3•m-3d-1),其次是永盛农牧养猪场的有太阳能加温的推流式沼气工程(0.767m3•m-3d-1),最低的是青州养殖场无太阳能加温的玻璃钢沼气工程(0.51m3•m-3d-1)。从以上数据可知,从产气效率看,智能化沼气工程工艺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从动态角度看,一是健华养殖场沼气池由于没有采用太阳能为沼气池发酵液加温,其沼气池温度常年低于永盛农牧养猪场与新星种猪养猪场沼气池的温度,直接导致了健华养殖场沼气池产气效率低于后两个沼气池;二是由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期间,建瓯和连江多为阴天且冬天太阳光热量低,使得该阶段太阳能加热系统无法发挥加热循环水作用的优势,导致该时间段沼气池的产气总量与产气效率较低,但永盛农牧养猪场处于沿海地区,冬季气温高于处在山区的新星种猪场养猪场,致使该时间段永盛农牧养猪场沼气池产气率比新星种猪场养猪场的高;三是每年的4月至10月期间,三个养猪场所在地气温升高,沼气池的温度也在升高,沼气工程的产气量与产气率也在提高;四是在温度较高的时间段内,永盛农牧养猪场沼气池和新星种猪场养猪场沼气池的温度和产气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后者的沼气池温度波动较小,且可以很好地把沼气池温度控制在35℃左右,保证厌氧发酵的高效率,出现以上差异的原因在于:新星种猪养猪场沼气工程由于配备了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太阳能加热系统可以根据沼气池温度自动调节输送热水时间,同时沼气池可根据池体温度自动调节进料量,使沼气池温度不至于出现太大的波动,即满足发酵要求又可保护池体安全。以上分析可知,规模化养殖场应投资配备太阳能真空面板加热循环水系统,为沼气池发酵液加温,保证和提高沼气池发酵效率与产气率;同时应用太阳能加热系统的智能化功能,根据沼气池温度自动调节输送热水、自动调节进料时间和进料量,实现进料智能化,使沼气池温度尽量靠近35℃这一最佳中温厌氧发酵温度,提高沼气池的发酵效率。(表略)

3.2三个沼气工程经济效益的评价结果分析通过对3个养猪场沼气工程建设与运行的成本项目与收益项目进行汇总,假设各个沼气工程均可运行20年,且残值为0元,沼气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如(表略),三个沼气工程养猪场的工程净收益值均大于0,处于盈利状态。其中,智能化沼气工程的净收益最大,每年达25.67万元;其次是健华养猪场沼气工程,净收益为每年12.82万元;最低的是永盛农牧养猪场沼气工程,仅为每年2.21万元。以上数据说明,规模化养猪场建设沼气工程,具有普遍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同技术水平、不同规模的沼气工程,盈利水平也不同。根据表2的数据可知,沼气工程的基本特征不同,其整体盈利水平不同,具体有以下结论:(1)沼气工程建设规模越大,经济效益总和越大,但规模效应因技术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新星种猪养猪场的智能化沼气池最大,技术含量也最高,所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最大,单位效益也最好(为0.0372万元•m-3);而永盛农牧养猪场沼气池因为比健华养殖场沼气池多安装了太阳能加热系统,使其虽然在经济效益总和上输给健华养殖场沼气池,但在单位效益上表现更佳,比健华养殖场沼气池的单位效益0.0256万元•m-3多出0.0112万元•m-3。以上数据说明,从经济效益总和出发,应鼓励规模养猪场根据自身的养殖规模,加大沼气池建设规模;同时提高沼气工程的技术含量,以提高沼气池的单位经济效益。(2)商业化运作和沼肥利用率对沼气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很大。健华养殖场沼气工程所产沼气均用于自身的生产和生活用能,在夏天的产气高峰期,沼气得不到充分利用,又无法对外销售沼气,影响了沼气工程的经济效益;然而健华养殖场的沼肥得到充分利用,用于销售和自家果园与菜园用肥,实现创收且减少果园与菜园的花费成本,对其经济效益产生了极大的有利影响。同时,智能化沼气池也因其较高的沼液和沼渣利用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沼气发电为其创造了7.67万元的收益,出售沼肥创造了10万元的收益。(3)不同类型沼气工程的成本构成项目不同。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初始投资大,折旧费高,成为年运行成本的重要组成项目;同时由于大中型沼气工程的配套设施或配件较多,使其维修费用也较高。健华养殖场的沼气工程未投资建设太阳能加热系统,使其在气温低的时候沼气池温度低,难以保证沼气工程的连续产、供气,其动力费用较高,而永盛农牧养猪场和新星种猪养猪场因建设了太阳能加热系统虽工程投入较大,但可利用太阳能进行沼气池加热,降低了运行时的动力费用。(4)智能化沼气工程技术系统具有重要的优越性。首先,由于实现智能化运作,使沼气工程的配套设施在有序的条件下运行,减轻配件的损伤,从而降低设备及配件的维修费用,年维修费仅为0.5万元;其次,通过安装远程控制系统和智能化系统,使工程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实时了解沼气工程各环节的运行情况,出现问题时可通过调节自动化系统的设置而解决,减少技术服务人员往返的直接成本,如智能化沼气工程运行的年管理费用仅为0.2万元,还可节省维护的时间成本、技术人员误工成本等机会成本;第三,通过安装智能化系统和远程控制系统,可将系统与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联网,委托其技术人员远程管理和控制沼气工程,仅需安排一个工作人员兼职管理即可,节省了沼气工程运行的人工费用,智能化沼气工程运行的年人工费用仅为1.2万元;第四,投资建设太阳能加热系统并实现自动化为沼气池加热,保证沼气池产气稳定性,为沼气发电和供应养猪场和周边农户生活用能提供保障。

3.3三个沼气工程投资回收期的比较在求得三个沼气工程的年净收益后,根据技术经济学原理,考虑货币的时间成本,利用净现值法,对三个沼气工程的投资回收期进行比较,以沼气工程的使用年限20年计算,贴现率取10%,其财务评价净现金流(表略)。永盛农牧养猪场沼气工程的投资回收期最长,为8年;接着是健华养殖场沼气工程,投资回收期为7年;最短的是新星种猪养猪场的智能化沼气工程,为6年。通过净收益评价法和净现值法的计算结果可知,智能化沼气池由于规模较大、产气率高等优点,在整个沼气工程生命周期中将获得最高的净收益。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7)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规定和**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养殖污染控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府发〔2007〕103号)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县畜禽养殖业污染环境防治工作,促进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利用和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2005—2011年,展望到2015年。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兴县战略目标,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产业化为手段、体制创新为动力,坚持推广良种与发展生产并重、发展生产与加工流通并重的原则,突出抓好重点养殖企业和养殖业主,大力发展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村,积极兴办食品、化工及附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大幅度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加强动物保护和依法治牧工作,推进种养加、科工贸、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推动整个畜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把畜牧产业建设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发展思路

稳定发展生猪,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发展家禽,扩大集约化养殖;大力发展草食牲畜,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健全畜禽安全保护体系,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注重质量;龙头带动,做大做强;整合资源,持续发展。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开发优质名牌和创汇畜禽产品,占领市内市场,拓展国内市场,开发国际市场,建设创收创汇畜牧产业,增强牵动能力。

2﹒坚持龙头带动原则。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扶持产业化发展的观念,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健全“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统一起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3﹒坚持科技进步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坚持引进、选育、改良相结合,实现畜禽良种化;实行人工种草、秸秆利用、舍饲养畜,改进饲养方式,推进集约化经营;强化畜禽疫病综合防治,加强饲料、兽药生产管理和市场监测;狠抓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和效益。

4﹒坚持效益优先原则。积极发展生态牧业,促进牧业良性循环,实现畜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根本性转变;生产绿色畜禽食品,促进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5﹒坚持多元投入原则。加大对畜牧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金融组织、外商资金、民间资金向畜牧业投资,通过多元化资金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四)总体目标

到2011年,初步建成优质瘦肉型猪基地、优质仔猪生产基地、**市禽蛋供应基地、肉禽生产基地、大足黑山羊种羊基地。建成30万头出口瘦肉型猪基地和30万头优质外销商品仔猪基地,生猪出栏年均递增2.96%,出栏肉猪70万头;建成1000万只优质肉鸡基地和1000万只水禽基地,200万只无公害蛋鸡基地,出栏家禽2000万只,年均递增18.2%;建成大足优质黑山羊种羊基地,形成年存栏种羊4万只、外销种羊3万只、出栏山羊10万只生产规模,大足黑山羊通过部级品种认定;建成200万只肉兔基地。全县肉类总产量10.04万吨,禽蛋产量1.7万吨,牛奶产量0.1万吨;牧业产值1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以上,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200元。主要畜禽的猪、鸡、水禽、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90%、95%和9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55%以上;畜产品药物残留基本得到控制;畜禽死亡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扶持产业化实体,积极争创自己的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0%以上。2015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11.93万吨,牧业产值达到2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00元,畜产品药物残留得到控制,产业化的经营率达到50%以上;基本建成畜牧大县。

三、区域布局与重点发展

(一)区域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示范带动、整体推进、规模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条件较好地区集中培育大型养殖场(厂),在一般地区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办法逐年递增推进,实现畜牧产业整体水平的增量提质、上档升级。

以大邮、石宝、龙铜公路沿线的龙岗、棠香、龙水、邮亭等10个街镇乡为重点,建设30万头优质猪出口创汇基地和30万头优质外销商品仔猪基地,出栏肉猪70万头;优质肉鸡1000万只基地、200万只蛋鸡基地;以大荣、大安公路及巴岳山沿线的铁山、季家、珠溪、万古等10个乡镇为重点,建设10万只黑山羊制种基地、500万只肉兔基地;以濑溪河、窟窿河、怀远河三条河沿河两岸的三驱、智凤、拾万、龙石等乡镇为重点,建设1000万只水禽基地。通过对畜牧结构布局的合理调整,使我县畜牧业逐步走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轨道,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上台阶。

(二)重点发展

把研究、开发、推广畜禽优良品种作为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点,实现品种结构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把畜禽产品研究、开发、加工、精深加工、营销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努力增加名特优新畜禽产品,增强畜禽产品市场竞争力;把优化饲料种植结构、发展饲料工业作为饲料生产发展的重点,围绕畜牧重点工程项目,大力发展玉米、牧草等饲料饲草种植,建立优质饲料生产基地。

四、主要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全县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要求,建设六大畜牧特色产业基地,即建设100万头生猪产业基地、1000万只水禽产业基地、1000万只肉鸡产业基地、200万只蛋鸡产业基地、10万只大足黑山羊产业基地以及500万只肉兔产业基地。同时配套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和畜禽生态环保建设工程。

(一)100万头生猪产业基地。以建设全市百万工程基地县为契机,以大足正州牧业有限公司、顺丰牧业公司万头养猪场为依托,以宝邮、大铜公路沿线的龙水、石马、万古、雍溪、智凤、棠香、拾万、邮亭、珠溪、宝顶等10个示范街镇乡为主体,重点布局,规模发展,推广PIC、“洋二元”等良种种猪1.5万头,建成瘦肉型猪出口创汇基地。发展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建设20个规范化养殖示范示范村,建成30万头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30万头优质仔猪生产基地和年出栏肉猪70万头的产业化基地。

(二)1000万只水禽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水田、塘堰、水库等水面资源,以**市白市驿板鸭食品厂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20个规范化良种水禽繁育孵化场,引进饲养世界良种水禽品种樱桃谷鸭、花边肉鸭等种禽10万只,年孵化水禽苗1200余万羽。以三驱、拾万、金山等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三条河”沿岸的10个乡镇,抓好稻田养鸭和塘、库、堰的鸭—鱼生态养殖模式开发,建立大型加工厂,生产旅游绿色食品,发展建成1000万只绿色无污染的水禽生产基地。

(三)1000万只肉鸡产业基地。以宝邮、大安、龙铜公路沿线的龙岗、棠香、龙水、邮亭、中敖、高坪、珠溪、宝兴、智凤、玉龙等10个街镇乡为重点,利用丰富的山林、坡地,实施生态围栏养殖模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土杂肉鸡养殖大户1000户,规划发展出栏肉鸡1000万只,建成大足县标准化、无公害绿色肉鸡生产基地。

(四)200万只蛋鸡产业基地。在现有65万只基础上,以三驱、中敖等良种种鸡场、育雏场为依托,建设种鸡场规模5万只,以大邮、大铜、石宝公路沿线乡镇为重点,形成优质无公害禽蛋生产供应基地,开展健康绿色鸡蛋生产技术和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改善鸡蛋风味,提高品质,打造200万只蛋鸡生产基地,带动1000户养殖业主增收致富。

(五)10万只黑山羊保种与繁育产业基地。以西南大学为科技依托,以**三峡牧业集团为产业依托,建设黑山羊核心种场500只规模,带动铁山镇及附近的季家、高升、珠溪等乡镇,建设黑山羊种羊扩繁场15个,每个场规模达200只,建设农村种羊户200户,每户种羊达20只,累计建成种羊存栏10000只规模,年生产种羊羔2万只;建设商品羊饲养示范场200个,每个规模250只,带动全县年出栏商品肉羊10万只,加快打造大足黑山羊制种基地和10万只黑山羊生产基地。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8)

1.1因地制宜,模式各异

畜牧业发达国家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13I: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现代草地生态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大规模工厂化模式,以欧洲国家荷兰、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适度规模化模式,以及亚洲的日韩和我国台湾为代表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在这些国家,尽管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尊重本国或地区资源现状,利用已有的土地、草原、资本或技术优势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畜牧业。

1.2标准化体系完善

发达国家畜牧业标准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已相对成熟,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注重生产环境标准化,如日本对养殖区域植被、路面等进行的明确规定l川;注重生产过程与丁艺的标准化,如欧盟各国要求从种畜禽的培育到使用的饲料、药品、产品加工过程中车间的卫生条件、加工设备的条件、包装材料、储运时间、温度以及储存天数等都要遵守有关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系统标准要求问;严格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发达国家无论是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或是采取的措施上都非常严格,要求产品产地无任何污染,贮藏、运输过程未受污染,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和食品行业质量标准f41。同时,这些国家都拥有健全规范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在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控制方面采取了严格的具体执法措施【41。

1.3设施发展水平高

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左右就相继实现了畜牧机械化,在饲草加工、饲料加工、饲养过程等方面发展到了较高的设施水平。牧草收贮工艺采用具有现代化工艺的新型旋转割草机、调制割草机、快速烘干设备、拣拾压捆和青饲收获机;饲料加工广泛应用微粉碎和超粉碎设备、高精度微量配料系统、全自动控制的挤压膨化机及高温高压短时强制调制器与制粒机;蛋鸡饲养设施趋向于高密度大型化,采用6—8层叠层笼养,喂料、饮水、清粪、拣蛋自动化,全封闭鸡舍,鸡舍环境自动检测调节,并配备蛋品全自动化收集、处理、计数和装箱设备;肉鸡饲养设施以环境调控、高速定量精确饲喂设备和消除应激反应为主;规模化养猪中,猪舍环境控制自动化,自动料线、脂肪测定仪、妊娠测定仪和种猪个体饲喂技术和自动清粪设施得到了广泛应用;奶牛饲养采用青贮收获及加工系统、自动取饲系统、全混合日粮系统、自动饮水系统、牛场清粪设备、牛舍环境控制设备和全自动挤奶成套设备、奶品快速冷藏成套设备和奶牛场综合管理系统等醐。

2我国畜牧业规模养殖概况

2.1规模养殖比例不断提高

我国畜牧业规模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以农户家庭庭院养殖为主,专业户不断涌现,涉足于畜牧业生产领域的一些企业开始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畜牧业进入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阶段,大型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化经营迅猛发展,“公司+农户”为主要经营形式的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进人2l世纪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养殖持续增加,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蓬勃发展,标准化生产力度加大。201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为34%、82%和28%,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8、16和17个百分点171。与此同时,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已形成,优势区域的生猪生产、家禽生产、牛羊肉生产、奶类生产和羊毛生产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50%、92%、88%和89%以上嘲。

2.2规模养殖设施化水平提升

随着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形成了饲料饲草加工、牧草种植及收获、畜禽标准化饲养、生产检测方面门类齐全的成套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不断在畜牧业上得到应用。饲料加工已由简单的粉碎发展到配合饲料、熟化饲料的加工,畜禽饲养的饮水系统、施药技术、降温和通风系统、消毒设施、喂料系统、清粪设备等基本上能满足现阶段的生产需求【9~。同时,国内已开展了畜牧业信息化、智能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制了蛋鸡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管理系统,可对鸡舍实现自动控制,实现了蛋鸡喂养自动化、清粪自动化、危险环境报警自动化【151;滕光辉等1161研制成功了家禽健康养殖智能控制系统,对蛋鸡现代化养殖技术进行了集成研究,在德青源生态养殖场进行了成功验证,为养殖场的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疾病预防能力;中国农科院开发了“种猪场生产管理系统”、“种禽场饲养与繁育的数字化智能系统”、“基于个体信息的猪的优化饲料配方系统”、“猪疾病防疫与优化饲养管理数字化智能系统”等,形成了畜禽数字化养殖技术平台【埘。宋延民等开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奶牛身份识别器、计步器、自动分群系统、自动称重系统、牛奶流且/电导仪、管理与分析系统,形成了以挤奶厅为中心的信息采集奶牛管理系统和奶牛养殖健康系统【l研。东南大学研制了畜禽规模设施养殖环境传感网监控系统平台,可以采集用户需要的环境参数,并能根据要求控制养殖场内的排风、喷淋和光照系统1191。

2.3畜牧业标准化不断推进

规模养殖推进了我国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养殖小区突破8万个;牧区半牧区舍饲半舍饲稳步推进,已有3000万头以上牲畜从天然放牧转变为舍饲半舍饲圈养嘲;全国畜牧业标准新立项108项,比上年增加了95项,初步构建了畜牧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现已通过畜禽“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近2000个捌。

3江苏省畜牧业规模养殖现状

3.1规模养殖比例高

2008年以来,江苏省全面启动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为重点的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已有1368家规模养殖场成为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阎。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4%、86%、92%和94%,全省建成万头以上猪场123个、50万只以上肉禽场137个、lO万只以上蛋禽场42个,千头以上奶牛场33个【2t1;全省共有部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省级67家,各类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7000余家1221。

3.2产业区域特色明显

江苏省以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地方家禽、奶业和波尔山羊四大优势产业建设为主线,依托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以江宁、锡山为代表的江南奶业经济带和以铜山为中心的徐连奶业经济带奶牛存栏已占全省的85%;如东、阜宁的生猪,东台、海安的家禽,沛县的肉鸭,睢宁的山羊,高邮的蛋鸭等一批特色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宁镇扬等丘陵山区肉鹅产业带肉鹅饲养量占全省的80%、肉鹅深加工占全省的85%f7l。

3.3设施化水平较高

在规模养殖过程中,江苏省积极推广家禽标准化生产技术、肉羊集约化快速育肥技术等,建成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65家120l。从规模养殖的设施水平看,大多数规模养殖场都采用了密封式圈舍,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饲养。除传统的湿帘通风、冷风机降温、红外线保温箱、电热地毯保暖、电动除粪、自动喂料、自动光控、自动拣蛋等传统设施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逐步在畜禽养殖中得到应用;全省发酵床养殖面积达114万m2,部分地区建成了规模养殖场的远程监控系统和利用物联网技术建成的智能化生猪规模养殖基地,大大提高了规模养殖质量和效率120l。

4提升江苏省规模养殖水平的对策

4.1强化政府宏观决策

4.1.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要强化政府在产业规划与布局、养殖标准制定、养殖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养殖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宏观指导职能,积极开展标准化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完善工作,保证规模养殖的发展水平。以畜牧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广泛开展产业信息分析和预测、评估工作,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前沿技术和模式、国际国内市场动态、疫情动态等,建立起畜禽产品数量和质量动态预警体系,提升产业的指导能力。

4.1.2出台各类鼓励政策应积极出台相关优惠和补贴政策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的畜禽养殖,鼓励和扶持组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或产业协会,促进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养殖比例,促进产业化经营。对于在建设高水平规模养殖过程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4.1.3加大政府对产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畜禽品种繁育、规模养殖设备和畜禽生产污染治理等领域资金扶持力度;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比例不足l%,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要提高政府对畜牧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加科研立项的数量,并引导科研资金向畜禽品种、养殖设备和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领域适当倾斜。

4.2大力拓展市场需求

4.2.1拓展畜禽产品营销市场市场需求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全球范围内人们对动物性产品的消费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这为发展规模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规模养殖的扩大,江苏畜产品数量进一步增长,除供应本省市场需求外,还积极向毗邻的上海市场扩展,特色名优产品在上海大都市很受欢迎,江苏已成为上海优质畜禽产品稳定的供应基地。同时,江苏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畜牧业产业和科技发展基础良好,有利于各类产品的出口。在稳定省内和国内市场的前提下,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增加畜禽产品的出口,以拉动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

4.2.2多元化市场需求推动规模养殖的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水平的提高,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不同的消费者对肉类嫩度、肉色、蛋壳颜色、蛋黄色度,奶类的乳脂率和蛋白质含量等性状乃至畜禽的品种和养殖方式都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一部分高端消费群体更加注重对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追求,高质量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是规模养殖品种、养殖技术和模式、规模养殖产品加工水平等多样化发展的驱动力,要及时把握市场契机,积极适应和满足畜禽产品消费市场的要求和变化,促进全省规模养殖多层次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4.3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

科技进步始终是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支撑,育种技术不断改进畜禽的生产潜能、饲料营养技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检测技术和监测体系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加工技术促进产业增值等。总而言之,畜牧业生产效率、农民素质、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推广与普及。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9)

全县辖区内所有生猪养殖场(户)全部纳入可追溯体系建设范围。

具体操作方法:由操作人员用智能识读器扫描二维码耳标——将耳标佩戴上猪耳——免疫后将免疫信息实时输入智能识读器并上传。重点输入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等强制免疫信息,有条件的还可以输入其它疫病免疫信息。存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配备有专职操作人员,并经培训合格后,由本场操作人员具体实施。其他生猪养殖场户(包括散养户)在春、秋季集中免疫和平时补免时由镇街、开发区畜牧兽医站防疫人员实施。

二、设施设备配置要求

用于信息输入的智能识读器、IC卡、SIM卡和二维码耳标由县畜牧兽医局统一组织采购并组织技术培训,每个镇(街道、开发区)根据养殖量和防疫员数量配置相应的识读器。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配置用于防疫识读器1台。生猪二维码耳标统一由各镇(街道、开发区)到县畜牧兽医局登记领取,并发放到场(户);存栏1万头以上规模猪场以场为单位到县畜牧兽医局自行领取。

三、工作要求

1、确定实施单位和人员。各镇(街道、开发区)畜牧兽医站和存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户)都要明确追溯工作负责人和具体操作人员,由专人负责追溯工作。追溯工作负责人、具体操作员名单(详见附件1)请于7月20日前上报县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科。

2、加强培训和指导。生猪免疫标识及猪肉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生猪养殖场(户)对这一新生事物认识还不够,尚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县畜牧兽医局要组织开展相关操作技术培训,并开展现场工作指导。各镇(街道、开发区)也要加强可追溯工作的宣传和日常监督指导。追溯工作负责人要定期查看上传的信息,及时掌握追溯工作进展,开展到场到户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可追溯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有序推进。

3、规范耳标使用。生猪耳标实行一畜一标,在左耳中部佩戴,从县外购入已佩戴耳标的生猪,需要再次佩戴耳标,在右耳中部佩戴。新出生仔猪,在国家规定强制免疫疫苗首次免疫时佩戴二维码耳标;从县外引进的,在到达本场10日内佩戴二维码耳标。佩戴的二维码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时,应补戴新的二维码耳标,如生猪死亡,应当注销该二维码耳标。

智能化牧场建设篇(10)

1.1创新生猪“准出制度”,严把出栏关2011年,宁波市农业局《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等四项制度》(甬农发[2011]90号),主要包括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巡查制度、监测制度和生猪准出制度等,通过强化养殖环节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力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准出制度主要包括:一是签订告知承诺书。明确养殖场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对出栏的动物质量安全负总责。二是建立“自查自检”制度。养殖场设立“质检员”,对每批出栏生猪,自查养殖档案、免疫用药等情况,自检盐酸克伦特罗等“瘦肉精”指标,合格后出具《生猪质量合格证》,凭证申报检疫。该制度明确了养殖场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强化了养殖生产行为的自律,将监管重心上移到养殖环节,开创了该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新模式。2011年,该模式率先在2000头以上规模猪场实施;而后范围逐步扩大,2014年底全市年存栏生猪500头以上、出栏肉牛2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已基本实现准出“全覆盖”。通过市级培训考核,已有300余名养殖场质检员持证上岗。该制度具有养殖场易操作、信息易追溯、乡镇易把关、县市级易监管等特点,有效地构建了市、县、乡三级监管和养殖场自我把关相结合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据调查,2014年该市共自检“瘦肉精”约3.6万批次,累计约120万头生猪通过自查自检合格后出栏,占全市同期生猪出栏总量的75%以上。

1.2创新兽药使用GUP制度,严把用药关在深化兽药生产管理规范(GMP)和兽药经营管理规范(GSP)的基础上,宁波市于2014年6月出台《兽药使用质量管理规范(GUP)试点工作方案》,旨在规范养殖场(户)和动物诊疗机构的兽药购入验货、存贮和使用等环节。该规范的主要做法:一是进货把关。首先需要兽药供货商持授权书等资料进行网络备案,养殖户购入兽药后需网络验证后方可入库,确保兽药来源正规。二是规范存贮。通过药房改造,兽药按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中药饮片等分类存放,合理划分合格区、待验区、不合格区等,分别用绿色、黄色、红色明显标识;保证兽药存贮所需温湿度、防霉防潮等各类条件,便于兽药查找、养护和管理。三是合理使用。兽药领用需兽医主管签字审核,强化记录等痕迹管理,处方药需执业兽医处方笺,及时录入智慧畜牧业系统;对于尚在休药期的动物出栏时由手机智能提醒,不断强化兽药的动态使用监管。2014年8月,该市选取了13家规模养殖场率先试点,2015年5月将试点扩大到10家三级动物诊疗机构,经过半年多的试点运行,13家养殖场的兽药仓库改建工作已顺利完成,网络系统已登记报备兽药信息2000余条;养殖场录入购药信息500余条、兽药使用信息2500余条、报废兽药50余条,初步实现了对200多种常用兽药的在线实时监管,累计有50多个兽药品种因未在该市农业投入品监管平台登记而无法销售;进一步保证了该市兽药来源清晰可溯,为兽药GUP管理在全市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提升该市兽药监管水平探索了新思路。

1.3推进养殖“两化工程”,严把生产关畜牧业“两化”(标准化、生态化)水平,在规范畜禽养殖生产、减少疫病传播、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中意义重大。2008年该市成立畜标委,编制《宁波市畜牧业标准体系规划(2011~2015)》,收集国家、行业、省级相关畜牧业标准331项,制定《安全优质猪肉》等市级畜牧业地方标准22项,指导建成生猪标准化养殖场68家,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7家、省级31家、市级149家。2015年该市启动“两化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促进畜牧业控量减排生态化建设,每年安排资金1500万元,创建示范场600家。同时,结合农业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等工作,以示范促提升、以提升保安全,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宁波地产畜产品,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2完善监督抽检,强化“管出”安全的地产畜产品

2.1科学统筹部、省、市三级例行监测例行监测是掌握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为监管决策提供有效依据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该市统筹安排部、省、市三级一年各4次的抽样监测,抽样覆盖每个县市区和各类畜产品,科学配比各类抽样比例,重点加强养殖、屠宰环节本地畜产品监测,适当掌握流通环节的重点畜产品情况。2014年共抽检样品1331批次,其中猪尿样377批次、猪肉230批次、猪肝313批次、禽肉128批次、禽蛋151批次和生鲜乳104批次等,合格率达99.6%;开展“瘦肉精”监督抽检38165批次,其中养殖环节21083批次、屠宰环节15355批次和其他环节1727批次,合格率为100%。2015年计划抽检1412批次(部级400批次、省级212批次,市级800批次),监测任务较上年增加7.3%。主要监测磺胺类、β-受体激动剂类和氟喹诺酮类等19个项目。同时,在部、省监测基础上,加测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替米考星、阿莫西林和氯霉素等项目,第二季度在禽肉和猪肝中加测硝基呋喃类代谢物(AOZ、SEM、AMOZ和AHD),确保能够如实掌握本地产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2.2切实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在日常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的基础上,该市积极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百日行动”、“瘦肉精”、生鲜乳和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行动等,对饲料、养殖和屠宰环节进行重点整治,通过拉网排查、抽样监测、联合执法等,查找存在的漏洞和安全隐患,及时整改提高;重点查处畜禽养殖、收购贩运等过程中使用“瘦肉精”和“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非法收购运输生鲜乳、随意丢弃及经营病死动物等违法行为,必要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2015年市农业部门汇同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联合开展“肉品质量安全百日行动”、“餐桌安全治理行动三年计划”等,严查来源不明肉品,形成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压态势,最大程度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2.3大力推进病死动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体系建设,严格病死畜禽规范处理一是9区(鄞州区等,生猪饲养量占全市30%)病死动物,由市无害化处理厂进行统一收运处理,区级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负责病死动物收集点建设和运营监管。二是5个畜牧主产区(余姚等,生猪饲养量占全市70%)分别自行建设年总处理能力1000t以上的中型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病死动物收集点。目前,市级无害化处理体系已平稳运营2年,已建成区级无害化处理收集点41个(其中鄞州31个、北仑4个、海曙、江东、江北、镇海、杭州湾新区、东钱湖各1个),已处理病死动物2000t,处理彻底,效果显著;各县无害化处理中心已基本建成进入验收阶段,计划建设收集点144个,已建115个,待建29个,无害化处理网络体系构建已基本实现。“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模式,不但解决了病死动物无法处理和处理不彻底的难题,而且强化了病死动物的监管,结合补贴发放,基本杜绝了病死动物随意丢弃贩卖的现象。

上一篇: 精细化管理工作 下一篇: 档案日常管理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