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设计基础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8 09:35:11

多媒体设计基础

多媒体设计基础篇(1)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多媒体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现实条件。现如今,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动力。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性。

二、多媒体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涉及的知识面极广,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如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达到应有的效果,就成为摆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需要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多思考、多研究、多总结。

1.多媒体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无论是常用机构、机械运动还是轴系零件的教学内容,它们的实物、模型都非常多,而且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运用多媒体,可将课程设计的题目制成多媒体课件,更可将复杂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巧妙地将现有教具与多媒体课件结合使用,让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期间将工作重点放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方案的构思、分析、比较及参数的选择和计算机制图上,而不是放在大量的人工计算和人工制图上。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大大提高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同时还可以领略高科技成果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2.多媒体在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许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往多是采用直观式教学方式,换而言之就是教师主要借助挂图、简易实物模型等来说明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但由于以往教学方式存在的极大地局限性,使得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十分呆板,教与学往往难以达到共鸣,因此,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正好能够有效弥补这些不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在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讲授的一些具体内容上。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可以在详细讲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利用现有教具来有效配合动画片段,使学生对一些模糊、抽象的机械运动和工作原理有一个更清晰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在思考时也更容易些,更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这些知识。

比如,教师在讲授用解释法设计凸轮曲线时,由于内容过于抽象,借助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用语言表现出来,而应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把反转法原理处理后的两种情况制作成平面动画片段存入计算机,通过大屏幕将动画片段慢放,并对其两种情况分别演示出来,然后对照分析得出结论:两种情况下各构件的相对运动并不改变,因此可知经过反转法处理的凸轮结构,凸轮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从动件尖端始终与凸轮接触,尖端的运动轨迹便是凸轮的理论轮廓。实际上,这时凸轮轮廓的设计也就转化为设计凸轮机构从动件尖端相对凸轮的运动轨迹,而由动画片段已清晰看出用反转法处理后的凸轮机构从动件尖端相对凸轮的运动,是既绕凸轮轮心转动又沿凸轮径向线移动。由于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内容讲解十分直观、通俗易懂,使很难讲解的抽象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迎刃而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因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多媒体在习题课和课外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中习题课和课外辅助教学主要涉及机构的设计、零部件的设计等基本概念及计算方式,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并且可以进行现场评分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困难,使用多媒体课件后不仅没有这些困难,还可以使学生不断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一题多改”“一题多解”,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较好的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也可发挥多媒体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总地来说,多媒体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涉及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尽管应用多媒体教学有诸多的益处,但如果应用不当则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多媒体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1.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引用,增强了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以及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眼界。机械设计基础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中图像、声音、动画等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幅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下次机械设计基础课也会有期待。同时还可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2.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形式活泼、新颖,再加上图文并茂产生的效果,在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可在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毫无生气、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上能跟随教师讲课的思路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尽可能在课堂上消化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效果。

3.可化抽象为形象、生动

多媒体教学课件涉及文本、声音、图像、动画、数字、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它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形象,将语言难以表述的知识点变成直观的画面,通过计算机提供的中介融进学生的大脑,学生凭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就可以比较迅速的把握机械设计基础要学的知识点着重点,这无疑就等于节省了教学用时。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实施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课堂内的知识容量,增加学生知识信息的接收量,更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从而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结束语

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可达到教得活、学得活的教学目的。同时,整个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都要由教师完成,因此,只有精心设计和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才能使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耀舜.提高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7,(23).

多媒体设计基础篇(2)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里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具有生动形象的学习效果,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利用计算机模拟动画,将机械原理陈列柜的零件和实验室的机构模型制作成多媒体动画,灵活、逼真地展示机构运动状况,使学生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将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教学效果将会上一个新台阶。

1 课件开发设计

1.1 开发工具的选择

PowerPoint的多媒体编辑功能较强大、内置丰富动画、过渡效果和多种声音效果,并有强大的超级链接功能,能直接调用外部文件,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演示文稿。故此,在设计多媒体课件采用微软公司开发“PowerPoint2003”软件。选择“AutoCAD2006”和“Pro/ENGINEER”等软件作为机构的运动仿真软件。

1.2 课件的结构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多媒体课件结构主要以树状结构为主,如图1示,目录的大标题下是各实验的链接,每个实验都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多媒体课件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节点设计、链的设计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和学习路径的设计。

1.2.1 节点设计

根节点是学习者进入系统学习遇到的第一个节点,同时也是其它任何节点都能返回的中心节点。图2的目录页是课件设计根节点。从目录页可以进入课件中的每个实验。

1.2.2 链的设计

链的设计主要涉及节点之间的联结及其表示方式。课件中链的设计除实验一为树性链以外,其他实验的链设计均采用线性链结构。为方便学生在进行学习和实验中快速地查询,浏览各实验内容,在目录页只需点击想学习的实验标题,则可进入各实验部分。为了能使学生和老师更方便地浏览课件的各个部分,在课件的每个分页上加入了一个“目录”按钮、一个“返回”按钮和一个“后退”按钮。如图3所示。

由于实验一层次较多,所以在各页面特意设置了一个“返回上一层”按钮,使学生和教师能更方便地浏览到实验一的各部分内容。动画、外部的文件等由于格式的特殊性及其容量的限制,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来处理。点击该机构,它就会播放动画页面,如图4a、b示。

1.3 课件主体的制作

课件设计中文字内容的引入采取逐步引入方式,每段文字引入时伴随有动画效果以弓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4 课件脚本设计

制作脚本是多媒体开发人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直接依据。为增强课件的艺术气氛和感染力,采用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手段进行片头片尾设计。主界面设计采用菜单、图标、热区等方式,使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选择。

1.5 素材的搜集

1.5.1 文本素材

课件中文字材料通过自己编辑获得。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多媒体课件中,大部分的文字素材由原有的自编《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修改筛选。在力求保证课件内容完整的同时,适当地加入一些与机械设计基础相关的知识内容。

1.5.2 图像、动画素材

形象而生动的动画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而言,一些机构的运动,如果只是单纯的看图形或者口头讲解,学生理解不透彻。通过插入机构运动仿真动画,让学生对对机构运动有感性了解。课件中一些复杂的动画素材直接从网上直接下载,大部分机构用“Pro/ENGINEER”软件先将机构零件画出来,然后组织装配,再使用“Pro/ENGINEER”的动画生成功能,生成该机构动画。

2 结论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件的开发设计主要是对文字、图像和动画等素材进行处理,将原本枯燥的文字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使学生能随时学习实验课程,对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京波,高国生,汪西应,基于Authorware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CAI课件开发机械设计与制造,2D04,8(4).

多媒体设计基础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55-01

0 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在《机械设计基础》课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达到这门课在学生的知识架构中应起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1 多媒体技术引入《机械设计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1 《机械设计基础》课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经笔者大量调研发现,传统教学方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上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方法陈旧,手段落后。②课程内容不能与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③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率。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胜任高效率的要求。④传统的教学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⑤教学手段的单一化致使教学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与学习效果差。⑥在黑板上“开机器”,不能使学生对本课的有关概念、原理等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没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步入”机械的殿堂。

1.2 多媒体技术在《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使用了自制课件、放映录像等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总结这些实践结果,反映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势:

1.2.1 多媒体技术进入《机械设计基础》课堂,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针对该课的实践性强、与工程现场结合紧密的特点,展示课程内容中较复杂的机器结构,使学生能轻松认识一些常见机器的结构原理,以及一些学生初次接触感觉陌生难懂的名词术语。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看单缸内燃机的结构及其动作演示,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就看懂单缸内燃机的结构原理、组成部分,认识机器特征,并进而理解由单缸内燃机引入的零件、构件、机构、机器、机械等概念。

1.2.2 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即时演示功能,能明确诠释某些抽象的结论,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判别铰链四杆机构类型时,用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各种铰链四杆机构的形式及其动作,再以一个四边长度确定的铰链四杆机构为例,通过其机架分别为最短杆、最短杆的相邻杆、最短杆的对面杆时的动画演示,就能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并记住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及其判别方法。

1.2.3 多媒体课件可将授课中不易理解和难以看清的部分,多遍重复观察,彻底弄清机器的结构原理,动作过程等。

1.2.4 有利于开发智力因素,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对大量具体多媒体信息的观察、分析,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进程,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也培养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了智力。

1.2.5 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使原本学生感觉沉闷、枯燥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显得生动起来,学生愿学、乐学,提高了授课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生动的声音、形象直观的画面、表现手法的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

1.2.6 多媒体进入《机械设计基础》课的课堂,还可实现一般情况下很难开展的交互式教学。例如,在设计轴系时,我们可用轴系组装仿真软件,模仿真正的轴系安装过程:用鼠标点击拖动零件进行仿真安装,选择的零件及安装步骤正确时才能安装,并说明正确的理由;错误时不能安装,并给出错误的原因。

1.2.7 现代工业发展很快,课本内容经常不能及时反映一些最新的工业发展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渠道,获得最新的信息,将其制作成多媒体素材,用在课件上或用投影等多媒体设施在课堂上做以介绍,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内容总有新意,学生所学知识与时代同步。

2 《机械设计基础》课课堂引入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内容前后联系不是很大,这样,在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机械设计基础》课的课堂教学的操作上就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各章节或者某个具体问题的需要来引入一段录像或用一个课件甚至几个图片都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以下几种方式可以灵活使用。

2.1 录像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手段一般称之为电化教学,即用电视录像进行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我们安排了绪论中的内容以这种方式进行。通过录像中对历史的浓缩,对当前机械业的展示及对机械业未来的发展展望,让学生对整个机械行业的历史及其发展有个生动形象的简单认识。

2.2 图片模型辅助教学模式 此模式主要是利用教学模型、图片、图表、幻灯片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其教学设施简单,如挂图、幻灯机、视频平台等。这种模式主要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中机构的组成、动作原理等内容的教学所采用的一种简捷方式。它可以根据教师教学安排,随时出现在课堂中需要的环节。这种方式虽有一定的直观性,但不够生动,难以表达动态过程。

2.3 多媒体投影教学模式 多媒体投影教学模式是我校主要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其构成也并不复杂:一台多媒体投影仪,一台笔记本计算机,一台视频平台及扩音设备等,即构成一个理想的多媒体投影教室。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方便地随时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说明一个问题或整个章节,可将电视、图片、幻灯教学集中到以计算机技术为平台中心、课件为主要方式的教学中。

如上所述,多媒体技术为《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显示了巨大的优势。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课堂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和质量,让学生轻松步入机械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多媒体设计基础篇(4)

中图法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1008-02

WEB-based Environment-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Instructional Design

GAO Shui-juan

(Nanjing 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8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most of the teachers have become conscious behavior, online education, network learning, network-based multimedia instructional design has also become Tuition and learners to pursue. WEB-based courses will be developed this as an example, elaborate on the design of modern multimedia teaching mode and network resources, integrated design.

Key words: multimedia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ject-based teaching

1 WEB开发基础课程的介绍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各大高职院校都开设了WEB开发基础课程,而WEB开发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点课程,并一直居于主干课程地位。因此,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网页设计与制作人才,就必须从WEB开发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抓起。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建立一套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WEB开发基础的教学方法。

1.1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WEB开发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专业覆盖面大,对学生吸引力大、影响力大。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主要培养学生的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综合技能与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1.2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熟练运用 HTML中的文字、链接、列表、表格、表单、图像、多媒体、框架元素标志及属性设计出多窗口网页;掌握WEB开发基础进行网站的导入、规划、管理、的相关技术及网页制作的操作技能。

1.3 WEB开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设计的意义

1) 加强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WEB开发基础作为为专业基础课,一直以传统的理论加上机的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只能模仿教师上机题完成机械式学习,但对于一门需要时间和灵感来创作的课程来说,学生即不能系统化学习知识,也不能独立创新,更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后果是浪费了学时也浪费了精力。

2) 网络环境的加入,避免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校园网上WEB开发基础学习平台,学生随时可以自学和创作,加大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和不受空间,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交流,取得了明显效果。

2 WEB开发基础课程多媒体设计与研究

2.1 软硬件平台的研究设计

硬件设备是一个校园网的基础,良好的硬件基础和网络架构是整个网络稳定运行的最基本保障;系统软件是整个网络运行的“神经中枢”,它协同底层硬件和各种应用软件来为整个网络服务。我校开发设计了网上WEB开发基础学习平台,从主观方面进行了人性化设计,不但界面美观,操作和交互性更加方便。

2.2 WEB开发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设计

从功能上看,WEB开发基础可分为网页赏析、网页基础、网页制作、网站管理、网页设计等模块,总学时60学时,与其对应的学时分配。

2.3 WEB开发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在多媒体计算机房大力开展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当同学完成作业后,采用课上演示方式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以互相交流以提高创意、设计和制作能力,另外还可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项目驱动,促进课程改革。教师将网页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开发小型网站的实际技能结合起来,把开发一个完整的小型网站作为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来,使学生在完成网站的设计、制作、测试、和上传的过程中,学习网站建设的过程、注意事项、网页设计规范、设计制作网页的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与具体探究的过程,在知识、技能以及在团队合作精神和思想品质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课堂外,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实现远程教学或互动教学,通过校园网资源,学生可登录网络课堂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学习,方便了学生的自学,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也可为师生提供留言板等互动交流的平台,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网页设计与制作竞赛、技能训练等活动,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和技能。

现将多媒体教学方法按照WEB开发基础知识结构的特点和授课环境进行分类设计,达到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应用。

1) 网页赏析是学习如何制作网页的前提。欣赏优秀的网页,学习他人之长,激发学习网页设计的兴趣,分析优秀网页的布局结构、颜色搭配、视觉效果,留下直观的第一印象,为学习制作网页奠定基础,对网页的组成元素有一个初步印象

本模块要求教师事先准备一些比较优秀的、风格迥异的网站介绍给学生。通过制作良好的网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网页制作是最重要的模块之一。它分为熟悉WEB开发基础的界面布局和工作环境、在网页中输入文本与编辑文本、添加表格、设置表格属性、布局表格和布局单元格的属性设置、层的属性设置方法、在网页中创建框架的操作方法、应用库、模板制作网页、超级链接的使用、利用表单制作页面。

本模块特色是项目式教学,应在理实一体化的多媒体机房中完成。首先由教师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一个小型的网站开发项目,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个题目由3-5个人完成并分阶段布置,学生按照阶段性任务去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并试验完成,当学生的问题越积越多时,由老师通过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将每一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实操与学生同步完成。

3) 网站管理主要是对已制作好的网站进行测试、申请域名与申请空间、、维护与更新。

本模块可由学生通过校园网上WEB开发基础学习平台,将通过测试的网站进行并进行相应的维护。要注意适时评析学生作品,提高学生制作能力。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选择典型的学生作业进行评析,对学生在网页设计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纠正,对网页设计中的优点进行表扬,不断规范学生的网页设计。

4) 网页设计实训模块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程实施前,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承接项目,项目来源可以是小商铺、企业、酒店等。承接到项目后要及时汇报给老师,由老师做最后的统计,并确定好项目。然后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再由每个小组选择代表抽取具体的项目。一般一个项目由2-4个小组分别开发,目的是为了增加小组之间的竞争性,以及为客户提供多个选择方案。各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小组长,并进行分工,填写小组分工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将整个过程划分为:准备工作、方案设计、实施、调试和维护几个阶段,再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分为若干个子项目,而每个子项目的实施过程如下:

a) 项目引入:结合前期教学内容,提出新的项目及目标。

b) 项目分析:将新提出的项目分解、分析,确定该项目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

c) 技能要求:提出在实施该项目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技能。

d) 项目展示:将老师的案例项目在完成前期项目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该项目中的技能所得到的结果展示给学生。

e) 操作演示:将案例项目的实施过程演示给学生看,提出该项目中的重难点及注意点。

f) 模仿操作:学生通过观看老师的操作过程,结合自己的主题网站将项目中的技能模仿操作一遍。

g) 归纳总结: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引导学生提出改进和完善方案,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项目中实现,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h) 项目完善:通过总结将学生自己提出的改进和完善方案应用到实际网站中去,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网站。

5) WEB开发基础课程考核采用上机考试和项目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上机考试是在规定时间内(通常为2小时)利用给定素材,包括考题所需的图片、背景和其他辅助图片、相关考题内容的文字资料、考题要求等,学生利用授课所学软件完成规定技术要求的网站创意设计与制作。以这种模拟公司招聘员工和网页设计工作者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检测学生创意、设计、理解题材、图像加工处理、动画制作、动态网页设计与制作等综合能力,上机考试使学生适应网页设计与制作师认证考试等权威考试;网站项目开发考核的方式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加考核,如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学生成绩查询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等网站的开发,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态网页编程能力及综合运用技巧。使考试不但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而且还成为学生再学习与培养训练的组成部分。

3 效果与反思

经过了WEB开发基础科目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和改革后,将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成效,并努力培养“工学结合”型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海青.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多媒体设计基础篇(5)

[作者简介]张晶莹(1958-),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类专业课教学。(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68-02

机械设计基础课是一门关于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的技术基础课。从高职培养机械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看,该课程应该多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有幽默感的动画来刻画抽象的理论,能使这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最近笔者对所教的4个班级发放多媒体教学问卷180份。从统计数据来看,85%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兴趣,认为过去采用传统教学,老师在讲授本课程中的机器零部件的结构和传动原理内容时,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以理解,觉得这些内容呆板、单调,枯燥无味,因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机械零件的运动状态,既有趣味性又有直观性,为学生创造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可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牢固掌握这些知识点。还有20%的学生认为,一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没有积极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和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高职学校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多媒体教学理念误区。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和对多媒体教学理解的不透彻,未能理顺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没有意识到多媒体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并很好地融入教学过程,而不是过分依赖多媒体,使得多媒体教学模式滥用、乱用,这样不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优势,甚至起到了负面的效果。在机械设计基础课当中,绝大部分是机构和零件内容,除了传统的教学外,就是要用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而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但有些教师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因而课堂板书被忽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等一律搬到屏幕上。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播放员或解说员。学生在观看课件时,仅仅是被课件花哨的画面所吸引,而课件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却很难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上课件的信息量较大,切换快,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还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完全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制作课件及播放课件,教师的备课、授课已由多媒体教学设备所代替,甚至有的教师嫌制作CAI课件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干脆花钱请别人制作或使用别的老师的课件。这样一来,教师不仅不能按自己的思路去教学,甚至还会产生惰性,讲课成了敷衍,教学质量迅速下降。另外,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需要,都使用图、文、声、像形式去呈现,一味地追求画面上的华丽、花哨、动感等效果,刻意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传统教学,违背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的目的。

2.多媒体课件制作不规范。由于部分教师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水平的有限,教学责任意识的不到位和教学精力投入的不足,课件制作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如下:(1)大多数教师在制作CAI课件时都只会使用PowerPoint软件,课件演示文稿多以文字和静态图片的形式出现,没有应用动态展示效果的软件如Flash能力,更没有音频、视频形式和内容导航的链接,未能将文字、数据、图形、音频、影像、视频等融为一体,画面呆板单调,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多媒体教学仅仅是文字教材的翻版,体现在文本冗长,对课程内容没有经过任何提炼、总结和概括,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晰,不能体现课程知识精髓。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课件的文本内容是直接从教材上扫描下来的,把原来的“手工板书”变成了“电子板书”,从而使页面文字过多,影响视觉,使学生分不清主次。有的教师还在课件中添加了不必要的音乐以及与课件内容不相关的花花草草,结果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目的无法达到。而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只是在课件上一闪而过,学生没有办法做笔记,容易出现“当时清楚,过后模糊”的现象。(3)片面追求媒体形式,一味追求画面上的新颖、动感等效果,将动画、视频等大量引入,屏幕渲染过度,无关信息过多,从而适得其反,使课堂授课重点偏移。盲目下载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强的图片和动画,链接大量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视频资料,制作各种声音的合成,进行多媒体技术炫耀。例如,在讲授四杆机构这章时,机构的类型较多,动画也多,有的教师不结合实际应用,进行合理的选取,把下载的动画一股脑全播放给学生看,信息过多过滥,使得重点难点不突出,再加上切换速度快,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如此多的信息,无法跟上讲课进度,被动接受课程内容,因而记忆不深,造成上课看热闹,下课没印象的后果,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这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相矛盾。

3.教学内容整体设计不到位。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实践性较强,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机械传动原理、零件结构等。如果教师在上课前没有充分分析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而是把所有内容都制成课件播放,造成部分学生目不暇接,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大脑疲劳。这就说明有些教师没有注意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而传统教学特点是教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座位下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老师可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适时的走动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气质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是多媒体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对一些概念、定义、公式推导,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更轻松、明了。对于学生易于掌握的内容,有些教师也硬是做成多媒体课件,加上音响,配上背景,反而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非教学内容上,其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还有些教师用课件代替实验。例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的教学中,在讲授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章节时,传统的教学要安排低碳钢的拉伸和硬度实验课,但有些教师为了图方便,只给学生演示用Flash制作的动画或一些视频,用课件完全替代了学生必须进行的实际操作,这种做法完全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无论是采取传统的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处于主体地位的。由于多媒体课件是在上课前就已经做好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课堂问题都已设计好了,上课时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可完成各个教学步骤,这样完全忽略了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和气氛。无法有针对性地组织或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使课堂的灵活性受到约束,只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教师的主导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课堂外,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讲课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仅仅是课件或电子教案的简单演示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领会讲课内容提供有力的支持。比如,在讲到内燃机的内部结构时,如果一味地播放教学课件里的动画和视频,学生就会看得头晕眼花,对这个知识点难以理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时如果配合教师的口头文字和实物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1.多媒体教学因教学内容而异。机械设计基础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因教学内容而异。这门课的特点就是书中有大量的机构运动简图、机构传动图、零件图、装配图等,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通过挂图、模型、手工画图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比如,在介绍典型机构的内部结构及零件的运动状态这些内容时,大量的知识点需要用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现出来,让学生在屏幕上看到各种各样的零件工作时的情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对于一些重点、难点或逻辑推理性强的公式,需要在黑板上一步步去进行分析和推理,同时恰当插入多媒体课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2.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作为教师必须要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目的,努力将课件制作重点放在教学性上,多媒体仅仅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机械设计基础课中有大量的机械传动零部件,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能以课件为中心,这样信息量过大,切换快,对大脑皮层刺激不深,因而学生记忆也不深。在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主导地位,而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也就是说,教师才是课程的核心,只有在需要多媒体来展示教学内容时,教学的重心才应该转到多媒体上。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避免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照屏宣科”,应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主线索,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与学生产生共鸣。由此可见,只有把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传统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才能完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3.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力。机械设计基础课研究的

对象是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若把机构和零件动起来,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多媒体课件,并适当插入图片、动画和视频,可更好地帮助讲解机构的工作原理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例如,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时,有目的地精选一些典型例子,如汽车雨刮器、公共汽车车门、摇头风扇和折叠雨伞等,这些例子贴近生活,可以使学生感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在身边处处都可以看到,应用是如此广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的能力。在课件的制作上要狠下工夫。其次,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讲课对象的中心位置,无论用多媒体教学也好,粉笔和黑板也罢,都是一种教学形式,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都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水平为目标。只有做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多媒体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问题本身并不在多媒体上。各种教学方法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

[参考文献]

多媒体设计基础篇(6)

1 资源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平台

1.1 资源库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设计和开发资源库的基础和前提[2]。本课程所考取的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证书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光学加工与检测方向)的就业岗位证书,是专业必修课。课程的任务为通过系统的学习质量专业相关知识和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掌握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检验以及计量基础的有关知识,能够根据概率统计知识、抽样检验、统计过程控制的有关知识发现并处理实际生产中的异常,能够结合所学的质量改进的有关知识,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参与质量改进。通过参加“全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取得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证书,既可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质量专业岗位的上岗证。本课程实用性强,做为新兴的教学和学习模式,资源库主要考虑教师和学生方便使用,资源的搜集、整理和调用方便快捷。未解决数据库大容量问题而对数据库重新设计,可以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图片、图表、Flash等),只将数的储存相对路径存于数据库。数据表结构构成了数据库。对应储存单元模型相关数据、图片图表相关数据、PPT和文档素材。查询和文件归档的时候使用标的数据库章节字段进行。

1.2 功能模块

将操作界面根据需求分析设计成树状网页结构,这样添加、修改、删除、查询以及浏览资源等功能得以实现。主要功能模块分为三种:图片图表库、单元模型库及电子教材库等。图片图表资源主要储存英语图片图表模块,Flash素材主要储存于单元模型模块,PPT和文档素材则主要储存在电子教材模块,将各模块按照章节进一步划分。

1.3 开发平台

系统主要应用J2EE的开发平台和Server SQL 2000数据库。

2 后台主要功能模块

“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后台管理主要包括文件管理、资源库、教师登陆、新闻管理、论坛管理5 个模块。

2.1 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模块包括文件的上传和删除。文件上传用于实现HTML课件、视频、试题、练习题、作业、疑难问题等文件的上传,在上传没有写数据库的文件时,操作为覆盖已有文件。在数据库中对所有文件全部用数据表存储,并且用“类型”字段进行区分文件类型,当要增加和删除文件时,为了保证硬盘和数据库数据的一致,首先要判断硬盘上是否有该文件。在进行文件增加时,要先上传文件,对于Office文档需要通过后台先将文件传到服务器,然后通过服务器将文件转换为HTML格式。当文件上传且转换成功数据库才会执行数据写入;在进行文件删除时,首先删除硬盘上的文件,对于Office文档源上传文件和转换后的HTML格式的文件,都会被删除掉,当所有相关文件都删除后才会执行数据库数据删除。

2.2 资源库

资源库文件管理主要是对课程资源的上传和删除,主要使用者是教师。包含两个主要子模块,主要进行资源的添加和删除操作。例如,要添加或删除图片图表、单元模型。教师登陆页面后会显示上传的文件,为了防止出现误删除,删除功能里有预览操作。每一个模块都有一张对应的数据表,为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增加和删除和文件管理相同。

2.3 用户登陆管理

用户管理账户的时候需要用户登录管理,可以使用分配的相对应的网络资源权限,可以添加和删除用户账户。使用用户名以及密码登录账户。删除账户就是将用户的资源使用权限取消。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各种操作系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而非法用户则可通过这些漏洞未经授权访问系统。考虑到用户权限、以及文件的安全性,因此选用MD5加密技术。

2.4 新闻管理

新闻管理主要是“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相关领域资讯,使学生及教师紧随学科前沿。包含新闻添加、新闻编辑、新闻修改和新闻删除等操作。将学科相关领域资讯在“学习参考”页面。在数据库中,具有一张单独的数据表专门存储新闻,存储类型为“类型”。数据表同时包含并存储新闻的日期、来源和点击量等。

2.5 论坛管理

对“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的论坛进行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模块。

(1)板块管理。包括分区和版面管理,分区管理做为论坛最大的板块,主要是添加和删除版块,只要删除一个区,属于这个区的所有帖子都将被删除。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增加区块,比如增加一个实践版块等等。版面管理是对每个分区下面的版面进行管理,比如说“难点分区”里面就有8个版面“第一章难点、第二章难点”等,可以进行添加和删除操作,同样当删除一个区后,属于这个区所有帖子都将被删除。教师同样可以根据情况增加版面。

(2)用户管理。主要是对分区、版面的管理人员进行授权,使其对论坛进行管理。按照权限划分为2级,为区长管理、版主管理,区长和版主均可对用户进行删除操作。

多媒体设计基础篇(7)

对于数字媒体的理解是随着媒体与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数字媒体,通常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信息的载体,即以不同于以往的模拟信号、而以非连续的数字形式存在的符号为载体、全方位交互传播信息的数字设备;二是指被传递的内容,即信息本身。按数字媒体的传播形式,可以将其分为网络型数字媒体和封装型数字媒体两种,网络型数字媒体一般指Internet互联网,封装型数字媒体包括软磁盘和光盘:CD系列和DVD系列。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数字媒体的存在前提是必须依赖计算机技术,在这个前提下,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大容量、易检索和多通道传播构成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数字媒体成为现代人类传递信息的佼佼者。

数字媒体产业,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像图形等先进技术为支撑,为社会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其范围涵盖了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动画、游戏、教育、工艺、时尚设计、广告、建筑设计、视觉艺术、互动休闲、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信息服务业等。数字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媒体、影视、演出、娱乐、广告等文化产业在制造、传播、营销等方面离不开的工具。当前文化产业中发展最快的是影视动画、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字视音频、远程教育资源、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行业,它们的共同点之一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为社会提供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

二、数字媒体专业建设与培养目标分析

数字媒体从学科角度来看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既有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也有艺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如传播学和媒体学)。作为应用技术学科,数字媒体艺术和工业设计、信息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作为人机界面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字媒体艺术综合了设计艺术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数字媒体艺术和媒体传播技术融为一体,在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和传播形式上均依赖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因此,数字媒体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视觉艺术、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媒体技术相互交叉的学科。这是它的本质和内涵。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综合技术,主要研究图、文、声、像等数字媒体的捕获、加工、存储、传递、再现及相关技术。主要的技术范畴包括以下内容。

(1)数字媒体表示与操作,包括数字声音及处理、数字图像及处理、数字视频及处理、数字动画技术等。

(2)数字媒体压缩,包括传统压缩编码、专用压缩编码(声音、图像、视频)技术等。

(3)数字媒体存储与管理,包括光盘存储(CD技术、DVD技术等)、媒体数据管理、数字媒体版权保护等。

(4)数字媒体传输,包括流媒体技术、P2P技术等。

数字媒体的技术范畴规划了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领域,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九个方面:数字声音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处理、数字动画设计、数字游戏设计、数字媒体压缩、数字媒体存储、数字媒体管理与保护、数字媒体传输技术等。

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是艺术设计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其表现形式为电子媒体或数字媒体,其表达内容也多是数字媒体形式的美术作品或设计产品,如交互式装置艺术或多媒体网页等,特别是其媒体传播形式主要是借助于新媒体形式或数字载体(如互联网、光盘、手机或电子交互媒介)进行的。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设计学、视觉艺术、媒体文化、计算机技术和社会服务的特征。

数字媒体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数字媒体方向所需要的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不但应掌握艺术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历史学科的功底,而且还应熟悉多媒体、计算机程序、网络技术和相关的应用软件。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理论、掌握影视、游戏动画的设计和制作技能,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国际化视野人才。

三、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研究与教材建设

数字媒体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要结合专业教学实践,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体现: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传统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方法训练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对艺术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作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数字媒体人才的职业素质。

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由三个模块组成:基础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方向核心课程模块。

1.数字媒体基础核心课程模块

数字媒体基础核心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数字媒体基本素养,也是帮助学习者在实际的工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不同专业方向的高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数字媒体基础核心课程模块主要依据数字媒体知识构成、数字媒体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全国数字媒体高校数字媒体基础核心课程的开设情况这几个方面的综合情况来考虑。

数字媒体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视觉艺术、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媒体技术相互交叉的学科。在基础核心课程设置的时候就要体现数字媒体学科知识构成的本质,基础核心课程能够反应数字媒体的学科性质并且包含数字媒体的学科知识。

数字媒体市场需求调查分析显示,无论是数字媒体的哪个方向,市场对数字媒体的创意人才需求都很大。在作品的制作中,需要专业人才有艺术基础和美术素养。公司在招聘的时候还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产品的设计与创作思维能力,变想法为作品的能力。

目前高校基础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导论性课程(如数字媒体概论、艺术概论、设计思维与方法),基本艺术素养课(绘画、色彩、造型)和基本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课(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语言设计、数据结构)等。

数字媒体概论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数字媒体的专业领域,艺术概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艺术的本质、分类和艺术的创作,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艺术基础。设计思维与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变自己的想法为作品创作。绘画、色彩、造型是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课,这也是基于数字媒体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相结合的新兴学科的特点出发的,主要是为培养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艺术素养打下基础。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语言设计、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类的基础课程,其出发点也是数字媒体的学科属性决定的。同时,这些课程也是全国高校在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中,开设比例最大的基础核心课程。这些基础核心课程是各个数字媒体专业方向都必须掌握的入门课程或初级课程,该类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字媒体专业领域,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不同专业方向的高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数字媒体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数字媒体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该专业的精华所在。如果说各高校数字媒体的基础核心课程的普遍性比较大,那么数字媒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各个学校就有所差异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专业性特点,这是由高校的专业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专业不同,其核心课程的数量、内容及各类课程间所占的比例就不会一样。其次是一致性特点,即专业核心课程要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定位的要求,必须与所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协调一致。再次是核心课程要体现明显的个性特色,因为核心课程不仅可以体现在各专业上有所不同,体现在学校上也要有所区别,这是由各学校或各专业特色所决定的,它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数字媒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包含本专业所必须掌握的通用原理、技巧、技术和行规。基本上涵盖了数字媒体研究中的几大主要领域,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数字媒体的各个领域的主要内容,为以后选修某一领域的扩展性的高级课程,或在该领域的继续深造打下了基础。鉴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可行性,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应控制在10门左右为宜,例如多媒体技术基础、动画基础、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动画运动规律、编导基础、数字媒体项目策划与管理、传播学、影视后期制作与合成、计算机网络、数字音频技术、数字媒体市场营销等。

数字媒体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形态:以计算机图形图像为基点的技术院系,以创意艺术为目的的数字艺术院系,以及以实用工具为需求的数字应用院系。不管各学校是以哪种教育形态为主,在以下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定上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它们分别是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图像处理、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传播学、游戏设计基础、动画运动规律、编导基础、计算机网络、数字音频、非线形编辑与后期合成、项目策划与管理、数字媒体资源管理和数字媒体市场营销。

这些数字媒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反映了市场对不同数字媒体方向的共同的素质要求。另外,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游戏设计基础这些课程是数字媒体研究中的几大主要领域的最重要的课程,也是学生作为数字媒体专业在宽基础培养阶段应该掌握的课程。

3.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模块

在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供选择的方向核心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在课程的选修顺序方面有一定要求,通常都规定某门课程所必需的先决课程。由于数字媒体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方向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各个学校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侧重点,设置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大体上是从计算机科学系列和艺术创意系列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

在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设置时,可以采取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如动画模块、后期制作模块等,同一模块既可以供一个专业使用,也可以供几个专业共用;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也可以对模块进行增减。把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按照程度分为几个层次,以教学单元的形式衔接起来。这样精确的衔接形式既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又可以达到节省课时的目的。

数字媒体专业的方向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本学科几大主要研究领域的引导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选择。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的特点,为本校的数字媒体本科生开设了各具特色、内容广泛的较高级的专业方向课程,提供了比较充分的选择余地,也为学生深入了解数字媒体学科进展提供了保证和资源。学生根据学校的要求、自己的兴趣,以及指导教师的协助来选择相应的课程。

4.教材编写特色

多媒体设计基础篇(8)

《多媒体技术基础》第1版于1998年定稿2000年8月出版,第2版于2001年定稿,2002年9月出版,共印刷20次,曾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优秀畅销图书(科技类)”,2005年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被列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现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ISBN 9787-302-17780-7)。

《多媒体技术基础》第2版在2001年定稿时,许多新技术还没有出现或正在开发之中,如MPEG-4AVC/H.264(2003年)和XML 1.1(2006年);有些当时认为比较有前途的技术,现在已有更新的技术,如普遍认为2002年公布的SIP(RFC 3261)比1 996年公布的H.323更简单。根据笔者近几年的科研、教学和观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适合当前使用,因此确定第3版教材的修改方针是保留第2版的体系结构,更新部分章节内容并增加新内容。

1.1教材的组织结构

为保持多媒体技术基础教材内容的完整性,第3版教材仍由多媒体压缩编码、多媒体存储、多媒体传输和多媒体内容处理语言共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1)多媒体压缩编码(第2~13章),主要介绍声音、图像和数字电视的基本知识、压缩与编码方法;

(2)多媒体存储(第14~16章),主要介绍CD,DVD,HD-DVD和BD(Blu-ray Disc)光盘的存储原理和多媒体在光盘上的存放格式;

(3)多媒体传输(第17~20章),主要介绍多媒体网络应用、服务质量(QoS)、因特网、TCP/IP协议和多媒体传输的基础知识;

(4)多媒体内容处理语言(第21~22章),主要介绍HTML和XML的基础知识。

为帮助读者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每章后面都有练习和思考题,另有参考答案,可在网站http:///linfzmmc/上下载。但这些题目没有难度,教师可增加一些有一定深度的练习和思考题。

每章后面都有参考文献和站点,列出它们有两个目的:(1)表示在编写本教材过程中访问过这些站点,参考或引用了它们的内容;(2)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指南,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上网查阅。虽然到本书截稿时每个网址都有效,但以后可能会有变化。

1.2教材修改的内容

在第2版教材基础上,第3版教材作了如下修改:

(1)考虑到视像压缩技术在多媒体产品和各种服务中的重要性,因此增加了一章专门用来介绍MPEG-4AVC/H.264。此外,考虑到光盘存储器在多媒体存储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增加了HD DVD和Blu-ray Disc的内容。

(2)考虑到网上多媒体应用如火如荼,如IP电视、IP电话、即时通信和多媒体会议,因此重写了第三部分(第17~20章),突出了多媒体传输或称多媒体通信技术。

(3)考虑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展的内容处理已成重要的研究方向,因此在第22章(XML语言)中增加了XML新版本的内容。HTML和XML等标准已经并将继续对日益增长的包括移动通信在内的多媒体网络应用和多媒体电子出版业等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4)为降低教材篇幅,第2版中的部分内容没有保留,如MIDI系统。

(5)XHTML是用XML重写的HTML版本,2008年1月介绍的HTML5(也称XHTML 5)也是用XML编写的。因此本版教材没有保留第2版中的第23章(XHML语言)。

1.3教材的使用建议

国内许多大学开设多媒体技术课程已有多年,在网上看到许多兄弟院校在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方面已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在学习和借鉴他们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使用或打算使用本教材的老师和同学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1)有所教有所不教

在编写本教材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国外有些信息技术学院从入大学到研究生毕业,每个年级都开设内容不同、深浅不同的多媒体课程,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考虑到我们目前的多媒体课程教学计划只安排一个学期,学时也不多,因此教师可采用有所教有所不教和有所学有所不学的策略。任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学生已有的基础和专业方向,有的放矢地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对于不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如果有需要,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去钻研。

(2)教材作为参考书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来说,写进书面教材的内容通常是比较成熟的,即使刚刚出版的教材,其内容也不见得新。据我观察,许多大学的多媒体课程内容是当前最新的技术,教师都有自己编写的教学提纲和材料,而把正式出版的教科书列为必要的参考材料加以推荐。这不是说书面教材不重要,而是通过教授新技术来带动基本原理的学习。其结果是学的内容先进,学的基础扎实。

本教材共22章,比较系统地介绍多媒体技术。笔者有意使本教材覆盖多方面的重要技术,努力选取相对比较新的和实用的技术,力图对多媒体技术原理解释清楚和准确。因此可把本教材作为多媒体技术课程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教授最新的技术。

(3)用课程设计驱动

凡任课教师都很清楚,教一本书不等于开设一门课程。为配合我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的积极性,2008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经过多年使用的《多媒体技术课程设计与学习辅导》作为多媒体技术课程的辅助教材。学生对课程设计反映强烈,由于严格实施“允许参考不许抄袭”的措施,学生普遍认为真正学到了东西。

辅助教材拟了多个难易程度不同的设计题目,每个题目都有原理介绍和示例。为便于学生撰写和教师评估课程设计报告,规范了课程设计报告的格式。由于设计题目的难度不大,任课教师可根据情况,从中选择一个或两个题目,也可在辅助教 材所列的“参考选题”或其他参考选题中增加或更改设计题目。课程设计要求使用MATLAB语言来实现,因为MATLAB是攻读学位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欧美的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普及。

(4)用评估系统引导

评估系统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授本教材是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部分,而课程设计是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的课程评估采用了“基础知识书面开卷考试约占50%,课程设计约占50%”的方法,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评估标准或在所占分数的比例上加以调整。

1.4关于中文术语

信息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新术语不断涌现,同时也给一些老术语赋予新的含义,使用准确的术语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为使本教材中的中文术语尽量准确,笔者查阅了许多著名的英文词典、阅读了许多相关的科学和技术文献、参考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2年公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

在本教材中,有几个常用术语有必要在此说明:(1)用“视频”作为video的释义是物理概念上的错误。Video的真实含义是由一系列图像组成的(电)视(图)像,确切的中文译名应该是“视像”。“视频(video frequency)”是电视信号频率的简称,在ITU-R BT.601标准中,频率范围是0~6.75 MHz。(2)不论什么场合,用“音频”作为audio的释义也是物理概念上的错误。Audio是指人的听觉系统可感知的声音,是sound(声音)的同义词,作名词时的确切中文术语应该是“声音”。“音频(audio frequency)”是声音信号频率的简称,频率范围通常认为是15~20 000 Hz。(3)“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是一个不确切的中文术语。“packet”的含义是一个有收、发送地址和实际数据组成的“数据包”,确切的术语应该是“包交换”。(4)“组播(multicast)”是一个容易被误认为“收发关系颠倒”的术语,本教材使用“多目标广播”。尽管我们习惯使用2~3个字构成的术语,但“多目标广播”是顾名就可思义的术语,即一个发送者向多个接收者(多目标)传送(广播)数据的意思。

2《多媒体技术教程》是第3版教材的缩减版

使用《多媒体技术基础》第2版的许多教师和同学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此外,笔者也意识到其中的有些章节更适合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或研究生使用。从对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最低教学要求出发,编写了《多媒体技术教程》,它是《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的缩减版,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 9787-302―18401-0)。

《多媒体技术教程》由多媒体压缩编码、多媒体存储和多媒体传输三部分组成,内容取自2008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前三个部分的大部分章节,包括:(1)多媒体压缩编码(第2~11章),主要介绍声音、图像和数字电视的基本知识、压缩和编码方法;(2)多媒体存储(第12~13章),主要介绍CD,DVD,HD-DVD和BD(Blu-ray Disc)光盘的存储原理和多媒体在光盘上的存放格式;(3)多媒体传输(第14~17章),主要介绍多媒体网络应用、服务质量(QOS)、因特网、TCP/IP协议和多媒体传输的基础知识。为帮助读者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每章后面都有练习和思考题,另有参考答案,可在网站http:///linfzmmc/上下载。

鉴于《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教材的内容更丰富,介绍更深入,知识更系统,因此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3《课程设计与学习辅导》是辅助教材

课程设计是综合性比较强和比较复杂的作业(assignment),通常需要比较宽的知识面、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具备比较高的能力以及要付出比较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家庭作业。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课程设计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复杂的概念、促进理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培养思想素养和激发创新精神。

《多媒体技术课程设计与学习辅导》简称为《课程设计与学习辅导》是《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和《多媒体技术教程》的辅导教材,由课程设计和学习辅导两部分组成。

3.1辅助教材的结构

课程设计部分共6章。第1章介绍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章;第2~6章设计了5个方面的设计题目,分别是Matlab入门、数字图像基础、图形用户界面、图像滤波与边缘检测和小波变换。课程设计要求使用Matlab,因为它是科学研究和工业中的标准软件工具,已被广泛用于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Matlab是攻读学位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

学习辅导部分共2章。第7章对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做了归纳,是按“内容提要一例题一练习题”的结构编写的,其中的例题和练习题是在作者教学过程中使用过的考试题和收集的考试题,对它们作了分析和解答,对收集的部分考题还作了点评;第8章给出了《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和《多媒体技术教程》中的练习与思考题的参考答案。

3.2辅助教材的用法

(1)课程设计选题:可作为多媒体技术课程的设计题目非常多,在本书的第1章中列出了范围广泛的参考选题。本书设计的五个题目基本上都是围绕图像设计的,主要考虑到图像是多媒体中非常重要的媒体,是数字电视的基础,而且处理图像要求掌握的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也相当多,更具挑战性。具体选择什么题目完全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并兼顾同学的兴趣来确定。笔者的实践表明,学生对第6章的小波变换有浓厚的兴趣,实际效果也相当满意。此外,选择这个设计题目还可带动第1、2和3章的学习。

(3)基本题与选做题:在本书提供的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编写了基本题和选做题,这两种选题之间的差距并不大。用户须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和培养要求来决定,可把两种选题都作为基本要求,也可以只做基本题。课程设计的参考答案可在网站http:///linfzmmc/上下载。

4《英汉多媒体技术辞典》第2版

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术语不断涌现,常用术语则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为适应这种形势和广大读者的要求,《英汉多媒体技术辞典》(简称《辞典》)第1版于1998年开始 编写,2003年3月出版。从2003年5月开始《英汉多媒体技术辞典》第2版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前后共花费五年时间,于2008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 9787-302-16360-2)。《辞典》第2版共选编了大约10670条术语,其中约7 000条选自《辞典》第1版,新术语约有3670条。

《辞典》第2版保留了《辞典》第1版的框架结构,收词范围由以下五部分组成:(1)多媒体的表示和计算,包括文字、图像、电视、声音和常用软件等;(2)多媒体存储,包括光盘、磁盘、磁带和各种文件存储格式等;(3)多媒体传输,包括因特网、万维网、电话网和电视广播网,不论是有线的还是无线的数字传输网络;(4)多媒体应用,包括因特网上的广播、点播、电视会议等:(5)重要的标准、协议、学术组织和机构等。

《辞典》第2版的编撰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三项任务:

4.1删除词条

(1)删除了多媒体计算机本身的硬件和程序设计方面的一些术语;(2)删除了不受计算机控制的传统语音通信硬件以及与之相关的术语;(3)删除了用文字可以表述清楚的插图;(4)删除了一些不常见的多媒体工具软件术语。

4.2修改词条

(1)审定了所有英文术语的中文释义,对大部分术语的释义进行了改写或补充;(2)完善了编撰《辞典》第1版时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术语的释义:(3)添加了在释义中用文字不易表述清楚的插图;(4)减少了同一英文术语的中英译名。

4.3添加新词条

多媒体设计基础篇(9)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在中国并不完善,大部分院校由于师资人员稀缺,在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的规范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没有规范统一的要求与内容;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盲目照搬国内外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形成了现阶段基础教育与后续专业课程教育脱节的问题;课程设置不利导致学生在就业时无法直接面对工作岗位,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继续教育。针对这些现象,本文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为切入点,力图通过对设计教育方法沿革的研究,以及对国内外相关院校优秀教学模式与经验的借鉴,找到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合理方式,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整体学科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一、基础课教学对基于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重要性

国内高等教育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依托于传统艺术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而开设。依托于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造诣,辅之以培养其熟练操作各类设计软件的能力;依托于工学学科门类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主要侧重于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辅之以适量艺术类课程的培训。本文中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指的是依托于艺术学学科门类设计学类下的专业学科。

与传统艺术学门类的课程设置体系一样,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的首要环节是基础课。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方面来讲,基础课教学为学生未来进行艺术设计提供了基本艺术构思与实践能力,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专业的初始学习兴趣的浓淡,以及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和职业生涯中执行能力的高低。艺术设计以创意为本,除了对学生基本造型能力的培养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还肩负着启迪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重任,是引导学生进入专业创意与设计领域的关键。从完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方面来讲,基础课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与教学成果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科全面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对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之路,乃至认识教学教育规律都起着前提性的作用。因此,基础课教学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本教学与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与弊端分析

目前,国内各院校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都比较重视,有的院校还专门成立了基础教学部来负责基础教学。绝大多数院校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基础课程体系和明确专向的教学目标,并要求教师结合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然而,作为在我国起步较晚的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中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发展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弊端。作为本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首要环节,基础课教学肩负着联接传统的艺术素养教育与现代的创意设计教育的重任。但是在现阶段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却呈现出以下诸多弊端:

第一,缺乏与专业特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后续教育与就业。一些院校盲目照搬国内外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建设,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仍以传统的三大构成课程为主。在教学实践检验中,我们发现三大构成的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方向并不完全适应:三大构成之后的大多数专业课程中很少有手绘的项目,使大多数学生无法将基础课所学应用到后续学习与设计中,形成了与后续专业课程教育脱节的问题,更造成了学生在就业时需要再培养的难题,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第二,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与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大部分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基础课教学中还采用传统的苏联或者德国包豪斯学院时期的教学模式,无法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时代性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课教师大多采用相近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相似的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为主,缺乏对现代设计所需要的人才的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对专业的媒体特征重视不足,缺乏艺术素养与数字技能之间的衔接。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仍以传统的艺术素养教育为主,弱化了对学生的媒体意识和数字技能的培训,致使学生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传统艺术专业相混淆,无法准确进行自我定位,并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出现对数字技术的学习困难乃至心理排斥。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多学科与新技术相融合的新兴专业,其专业涵盖内容广,作品表现丰富,形式多样。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既不是传统的三大构成与手绘技能培训,也不是简单的用电脑绘制图形的课程,而有其自身的特性,即艺术与技术的综合性、多媒体融合的表现性、人与新媒体的交互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因此,只有在基础课程的设备上兼顾新媒体的特性,才能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未来的数字媒体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中,应努力做到以下措施:

(一)在课程培养内容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好的思维方式会改变学生学习的思维模式,会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求知欲望。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程的设定要在前期就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其不但能在知识的理解上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还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从而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重新设定数字媒体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将一些平面专业的思维训练课程,如图形联想、创意课程、字体设计、版面设计等适当引入其中。在授课时也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路径,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授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可以在授课前设定主题作业及框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使其独立探索教师课前布置的任务并在其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到课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解答学生的问题。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成果的最有效方式,它改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局面,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充分检验了教师对于知识的全面掌握。与此同时,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习得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其未来的学习责任心、对艺术求索的进取心也都得到了巩固。

(二)在课程培养方式中强化数字化的技术手段

数字媒体专业是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对艺术专业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又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理科基础。在基础课授课过程中尝试把数字化教学方法引进传统的教学体系,将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探索,具有可研究性、可探索性以及非常高的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引入数字化技术手段:第一,将基础课程的作业以一些数字化形式表现,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重点的必要手段。这种方式在启迪学生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平并掌握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从而以数字化教学手段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第二,实施循序渐进的基础课程练习,在探索科学合理的学科内容和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创作思维方式的终极目标。课程的循序渐进练习表现形式有三种,即以数字化的手段表现图像作品、以数字化的手段表现抽象形态、以数字化的手段创作具有新媒体艺术特征的作品。这三个阶段是一个递进的练习过程,第一阶段可以本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让学生将一些简单的图形图像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二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内容与主题来完成,注重培养学生再创造的思维与技能;第三阶段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后续课程作为目标来锻炼,注重对学生多维性、交互性的练习。第三,培训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技术,使其在具备基本数字化技术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对综合媒体技术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是本阶段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掌握能力以及对后续课程的辅助学习能力是本阶段的教育内容。

(三)在课程培养目标中明确实践性的终极教学成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对虚拟内容不感兴趣,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设置要以明确的结果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实践项目为主,加大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项目比重。通过“项目带动教学”,引导学生以实践的应用为目标来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具体实施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前期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具有目标性,最终达到“以项目带动教学”。将大一新生上学期的基础课程目标设置为在学期末能够完成一项带有目标性的项目,将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在向学生传授基础课程知识的同时为其制定学习目标与方向。第二,按照课程教学的实际方向,建立工作室项目责任制,以工作室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强调实践性教学的导向作用,打破课内外界限,搭建校园与产业沟通的桥梁。学校与院系应积极开设各种工作室和实验基地,使其成为学校与社会对接的窗口,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设计经验并反哺基础课教育,为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做出贡献。第三,在基础课程的检验环节引入市场验收机制,以市场标准检验学生的作品。除了学期考核外,还要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联系,经常性地组织社会从业人员对学生作业做检验,使校园中具有创意的作品能够被应用到实践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昊.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王晓芬,陆凯,苑鹏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与软件课教学新理念[J].电影评介,2009(7).

多媒体设计基础篇(10)

摘要: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组成部分,其教学也要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文章通过分析计算思维与多媒体技术的内在联系,针对多媒体应用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探讨该课程中的计算思维培养方法。

关键词:计算思维;多媒体应用技术;教学方法

计算思维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它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7月,全国9所“985工程”建设高等学校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并在会后发表了联合声明。该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立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文科、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不能仍停留在对操作技术的基础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思维去思考和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这对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培养卓越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计算思维与多媒体技术

1.1 计算思维

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计算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思维。计算思维并不是一种新的发明,而是早已存在的思维活动,只是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ACM杂志上给出了计算思维的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是和“读、写、算”能力一样,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

现实意义上的计算思维的基础是计算机学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的思维,如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计算机的功能是如何越来越强大的;二是利用计算机的思维,即现实世界的各种事物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控制和处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则是支持各学科研究创新的新型计算手段,以及应用计算手段进行各学科的研究与创新。

1.2 多媒体技术

计算思维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多媒体技术其实就是计算思维在多媒体处理领域的一个应用,将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抽象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形式,进而实现其采集、存储、编辑、传输等的自动化处理。多媒体处理的每个过程都涉及“问题求解、系统设计”等计算思维中的基本过程,而这些过程也可以被充分地运用到启发学生计算思维的过程中。例如多媒体信息采集的过程,从问题的出现——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形式通过计算机来处理,这就要求能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对象转化为计算机能理解的二进制数字形式;到问题的解决——位图的提出、声音的采样、量化和编码等。在这一过程中,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体元素及其特征被人们抽象和总结出来,分析设计数字化模型,最终通过相应的采集设备来实现。由此我们可以从计算思维这个层面来梳理和组织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围绕计算思维的培养开展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教学。

2 多媒体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涉及文科、艺术类等多个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而杂,目前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思维的提炼。

当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一种知识/技能型的教学,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蕴含其中的共性计算思维的提炼。这样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的机械技能而非基本技能,往往生搬硬套,缺乏思考和创新。

2)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兴趣不高。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主要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许多学生觉得它只是一门计算机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并不高。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4个能力培养目标”,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应努力从以下4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1)对多媒体计算机的认知能力。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理解计算机分析、解决多媒体信息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判断和选择处理多媒体信息所使用的计算机工具与方法的能力。

(2)能够有效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

(3)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与运用多媒体应用技术与网络技术。

(4)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掌握多种媒体元素的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地表达思想,彼此传播信息、沟通知识和经验;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可以将多媒体作品呈现在网络上,或者导出到各种移动设备上。

如何正确地、恰当地把计算思维融入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抽象问题、进行问题求解和形式化描述的能力,是多媒体应用技术教学的一个挑战和必须面对的课题。

3 计算思维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思维贯穿在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思路是设置场景、提出问题剖析问题、寻求方法得出结论、总结规律拓展应用、创新思维。下面主要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来探索计算思维的培养。

3.1 从计算思维的层面梳理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普适的思维——信息处理思维,即图像、声音、视频等物理对象通过采集设备采集编码(数字化)存储编辑/传输解码输出。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梳理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通过课程体系框架的建立,使学生了解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整体思路。然后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逐一解决各个阶段的问题,提炼知识背后的计算思维。例如,多媒体信息的采集编码中蕴含了信息数字化的计算思维——任何信息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经过数字化转化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信息;多媒体数据存储和传输中蕴含了海量数据处理的思维——数据压缩。

3.2 优化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必须改变课堂中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转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如何启而得法,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关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引导、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规律。

问题引导法比较适合于多媒体关键技术和图像、音视频处理原理。通过讲授时设置引导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最后得出结论,进而拓展应用。以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为例,可以设置3个引导问题,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问题求解过程,不但让学生们掌握了数据压缩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为什么?可行吗?怎么做?也让学生们形成了对海量数据存储和传输的普适思维——压缩。

案例引导法比较适合于多媒体著作工具和应用软件的讲解。案例的设计要尽量融合主要的知识点,同时融合趣味性,贴近学生的专业和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案例中设置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案例,最后总结规律,使学生形成解决应用问题的思维。案例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如Photoshop中的图层,设置应用场景案例为“春天来了,在开心农场种花”,通过一步一步在农场中种植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花朵,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图层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分层的优点,从而形成处理复杂图像的计算思维——分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以课堂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参与到问题求解的过程中。

3.3 面向计算思维的实践教学

思维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实现。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锻炼学生对计算思维方法的运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设计合适的实验内容,为学生的创新思维留出适当的空间。为达到这个目标,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实验除了验证性实验外,还应配备开放性、设计性实验。

开放性、设计性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创新。例如设计性实验“GIF动画的设计”,由教师设定一个任务“使用Photoshop制作一幅GIF动画”,设定应用场景是QQ表情或者是网页上的动画广告。通过示例使学生们掌握在Photoshop中设计GIF动画的核心思维——在动画面板设置关键帧,通过图层面板的各图层的显示和隐藏、样式、变换等编辑各帧图像。给定一些推荐素材,但学生不局限于这些素材,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个性化的去完成和应用。

3.4 紧密结合专业应用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服务于专业学习与应用。找到计算思维与专业的结合点,能够使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对于语言类专业,可讲授一些多媒体技术在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中的应用;对于广告和传播类专业,可设置一些宣传海报、产品广告方面的案例;对于播音、影视相关专业,可讲授一些音频处理、视频特效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与专业结合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共鸣。

4 结语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致力于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计算思维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具备独立应用实践与创新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更深入的锻炼,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我们将继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任务。

参考文献:

[1]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2]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

[3]Wing J 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ACM,2006,49(3):33-35.

上一篇: 宏观经济与实践 下一篇: 专题研讨开展情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