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常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8 09:35:03

老年护理常识

老年护理常识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01-02

一、引言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75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10.1%。空巢老人数量的剧增得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老年人的监测系统大部分是通过人的实时监测来完成的,很容易产生疏漏,不能及时发现被监测地点发生的异常状况。笔者将基于模式识别技术,对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1]进行深入研究。该系统仅仅显示需要监护人员关注的异常状态,而对于老年人正常的行为活动则不予显示,实现了对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的智能视觉监护,其市场需求明确,潜在用户数量巨大,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模式识别技术与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的融合

(一)模式识别技术

模式识别技术是集图像处理、数理统计、几何运算、判别分类等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包括语音识别技术、生物认证技术、声纹识别、指纹识别、数字水印技术等,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是指根据模式的特性,将其判断为某一类,然后用计算机实现人对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分析、描述、判断、识别。一个典型的模式识别系统一般由数据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选择、分类决策及分类器设计五部分组成。其目标为,在特征空间和解释空间之间找到一种映射关系,根据X的n个特征来判别模式X属于w1,w2,…,wm类中的哪一类。由从模式得到的对分类有用的度量、属性或基元构成的空间称为特征空间,由M个所属类别构成的集合称为解释空间。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方面的一些具体和最新的应用范围遍及遥感、生物医学图像和信号的分析、工业产品的自动无损检验、指纹鉴定、文字和语音识别、机器视觉等方面。

(二)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

老龄化背景下,智能监护产品应运而生。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是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电子监测设备对老人的居家生活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然后将监测画面传输到监控中心或根据实际需求通过手机、电脑将家里的实时监测信息传送给家人,以最大程度地确保老年人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与传统的社区报警系统相比,其优势在于:实时可靠性增强,人性化大幅提升,画面呈现更加直观,可扩展性提高。把该系统为核心的智能监护产品运用到实际当中,将大大减轻各家庭的养老负担,同时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以及购买力水平和购买欲望的增长,产品推广后定会为企业带来长期、良好、稳定的收益。

(三)模式识别技术与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相结合

目前,国内的智能视频监护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现存的老年人智能监护渠道仍较狭窄,且存在较多问题,如技术复杂、及时性达不到或是错误率较高等,已无法满足当今老年人对智能监护日益增长的需求。由此可见,研发带有异常模式数据库,实现监测、反馈、报警功能的智能视频监护系统,实现以老年人智能视频监护系统为核心的产品的研制,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模式识别技术的融入,使其与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的设计相结合,对视频监测设备和传感器采集到的电子信号、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采集信号与异常模式是否匹配,在目标出现异常状况时呈现监测画面并及时向监测中心反馈,实现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的技术革新与功能提升。

1.模式识别技术与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相结合的研究方案。基于模式识别技术与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相结合的理论,笔者制作了基于模式识别技术的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的研究方案。①硬件平台的设计。建立一个包括监控、环境状态采集设备,数据分析存储设备,报警信号产生以及数据远程发送的硬件电路平台。②异常模式数据库的建立。对异常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形成“异常群模式库”,建立模式识别技术的特征空间。通过文献资料、咨询专家确定老年人的危险行为及所处场景的异常,得到异常模式数据,经过预处理、特征提取和选择获得异常模式在视频图像上的特征体现,然后归纳整理,建立相应的异常模式数据库。③监控视频数据的处理及匹配。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监控设备采集到的电子信号、视频数据进行预处理[2]和特征提取,建立模式识别技术的解释空间。然后,找到特征空间和解释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做好分类决策。设从当前视频中分析得到的特征数据为向量X1,Y={Y1,Y2,…,Yn}为异常模式库中的各种异常模式。对X1和Yi进行模式匹配,i=1,……,n,通过属性距离计算、模板匹配、结构匹配等方式分析X1与Y中模式的相似程度,识别出X1是否属于异常模式库中的模式,以及属于哪一种异常模式,并把识别结果进行的输出。④数据采集匹配后的报警反馈。若经过匹配结果判断出现了异常情况,则在监视器上显示现场的实时图像,并进行声音报警,同时确定为何种紧急事故,以便施救及时且有效;若识别结果为正常,则将场景数据丢弃,不形成显示画面。

2.模式识别技术与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基于模式识别技术与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相结合的理论,笔者制作了基于模式识别技术与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三、带有模式识别的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分析

(一)带有模式识别的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的价值与意义

带有模式识别的老年人智能监控系统提升了隐私安全保护:该系统打破了传统的全程监控模式,对老年人正常的行为活动不予显示,仅在发生异常情况时传输影像,在无隐私侵犯的安全状况下,实现针对独居老人日常生活的智能视觉监护;该系统开创了无人监护,与传统监护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无人监护的优势,有效减少了成本支出与人力资源的浪费;带有模式识别技术的老年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大幅度地提高了安全性与灵活性:传感器与摄像头相结合,与传统的单一技术相比其安全性更高,无线技术的应用使得系统具有安装位置灵活机动、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位置的优点。

目前的视频监测系统大部分是通过人的实时监测来完成的,其缺点是:需要监测工作人员通过不断观看监视屏来发现异常状况,具体的监测过程是细致、连续、长期枯燥的过程。尤其是当监测点较多时,监测工作人员常常要面对很大的一面电视墙,很容易产生疏漏,不能及时发现被监测地点发生的异常状况。而且,连续不断地监测画面必然会涉及个人隐私问题,监护方式不易被老人接受。如果仅仅显示需要监护人员关注的异常状态,而对于个人正常的行为活动则不予显示,这样就可以在无隐私侵犯的安全状况下,实现针对独居老人日常生活的智能视觉监护,对解决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的监护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带有模式识别的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的实际应用

医院对监护的需求无处不在,且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在社会需求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未来五年将成为养老机构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包括政府筹办和民间资本筹办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机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全国城市街道和社区统筹安排服务设施,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老年日间照料,卫生站和助餐网点基本覆盖,80%以上的乡镇和50%以上的农村杜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综合设施和站点。因此将带有模式识别技术的老年人智能视频监护系统应用于医院、专门的养老机构、居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及有需求的居家养老家庭,对构建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养老机构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匹配,基本服务与选择相结合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基于模式识别的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研究是缓解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以及养老负担问题的必要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以及人民对医疗护理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智能视频监护系统必将得到广泛应用。针对传统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技术研究的不足和我国社会空巢老人这个社会热点问题,基于模式识别的老年人智能视频监护系统研究将成为应用于家庭空巢老人监护的关键。研发基于模式识别的老年人智能监护系统,实现以该系统为核心的产品研制,必将会在智能监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老年人家庭带去福祉,同时使企业获得良好稳定的收益。

参考文献:

老年护理常识篇(2)

1.1排泄问题:在机体老化的过程中,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可出现生理功能减退,老年人的排泄形态发生改变,如便秘、腹泻、尿失禁、尿滁留等。

1.2睡眠问题:失眠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睡眠问题。失眠是指睡眠不足,导致正常睡眠受到扰乱,失眠不仅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情绪,甚至使意外伤害的危险性增加。因此,老年人的失眠既涉及健康问题又涉及社会问题。

1.3安全问题:由于衰老,老年人可出现意识模糊、失去方向感、判断力减弱、记忆力减退及应变能力降低,老年人自我防御能力明显下降,对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老年人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跌倒和用药问题。农村老人存在用药较随意,缺乏科学性。

1.4健康知识缺乏问题:农村老人普遍文化层次低,自我保健意识差,获取信息途径局限。所以他们往往缺少有利于健康这方面的知识。

1.5角色改变的适应问题:进入老年期,面临离退休问题,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离退休后,生活规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长期习惯的作息制度被打乱,许多老年人一时难以适应,常常会产生颓丧情绪和失落感。另外大多的农村老人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他们随着逐步劳动能力的丧失。担心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变化而变得敏感,显得罗嗦、唠叨、固执,造成家庭气氛紧张。

2 农村老人护理要点

2.1老年人因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很容易延误诊治,因此护士不但要掌握老年人发病的一般规律,还要注意观察细微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使老年人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护理,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2.2护士可通过一切与老人接触的机会进行有效沟通,收集正确完整的资料,从而做出护理评估,为准确、及时、完整地实施良好的整体护理打下基础。评估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能否有效呼吸;能否维持身体各部位组织的血液循环;营养状况;大小便排泄是否正常;肢体活动能力及协调程度;休息与睡眠状态;感觉器官的功能;记忆力、智力及人格类型;适应能力;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自我照顾能力及安全情况;护理需要等。

2.3农村老人普遍健康知识缺乏,所以健康宣教就显得犹为重要,可通过集体讲座、利用传播媒体讲座和社区健康咨询等形式来指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另外,在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医学用语,态度谦和,尊重听众。

老年护理常识篇(3)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绝不仅仅是老年人自己的问题,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衍生出一系列医疗保障、生活料理、疾病护理等问题。人老病多、用药亦多,这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个器官都发生一系列的功能变化,各个脏器均出现退行性变化,住院老年病人用药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本文对我科100名住院老年病人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住院老年病人在口服用药中常见的问题及护理对策,以便更好的发挥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使药疗监护得到有效保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4月—2008年11月期间,随机抽取我科68岁—89岁,平均(78.0±4.3岁),住院老年病人100名(意识清楚、能独立回答问话),其中男性48例,女性52例;小学以下文化程度54例,中学28例,大专以上18例;伴发1种疾病者45例(占45%),伴发2种疾病者19例(占19%);伴发3种疾病者16例(占16%);长期同时服4种药物者12例(占12%),5种以上药物者59例(占59%)。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用百分率进行统计分析。

1.2 调查内容

问卷的内容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临床常发生老年病人口服用药常见问题自行设计,共6项。经我院五位护理专家审核修改,认为效度可靠,重测信度为0.80。重点内容包括住院老年病人口服用药常见存在的问题和护士对病人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两方面。

1.3 分析资料的方法

对回收到有效问卷结果用百分率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住院老年病人口服用药中的常见问题

2.2 护士对病人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住院老年病人口服用药过程中存在护理工作不到位现象,如护士发放口服药时不能做到服药到口,发药后又不能及时督促患者服药,因此,有41.0%的患者因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分辨率差,曾发生过漏服服药;有40.0%的患者由于不懂得药理知识,擅自服用院外带入的药物;有30.0%的患者不按指导服药;有25.0%的患者不能按时服药;有23.0%的患者有不能自行拆除药物包装;又如有的老人行动不便,护士发药时不备水或水凉后未及时为患者补充热水,从而使患者不能及时服药,造成患者漏服药或意外事件的发生。

3 讨论

3.1 老年病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调查中发现,有47.0%的老年病人在服药过程中发生过呛咳。临床上常有多种疾病因素可导致老年病人吞咽功能障碍。有28.0%的住院老年病人希望自己独立服药;调查中有64.0%老年病人住院期间自行用药,不同程度影响到住院期间正常药物服用。由于服药种类太多、次数频繁也会造成病人忘记服药、不能按时服药等安全隐患。

3.2 护士工作落实不到位影响老年病人服药

对老年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能力评估不全面。老年病人记忆力减退,且所服药物种类繁多,有些药物需分别服用,因此,容易发生漏服或忘服药物。反应出临床护士对老年病人服药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评估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及时了解老人的困难。护士对老年人实施人文关怀认识不够,护理工作中存在服务不到位现象,护士在发药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服药到口原则,未能及时督促,致使病人漏服药物,影响治疗。本调查中有23.0%的老年病人不能自行拆除药物包装,护士在发药前有时未能及时打开包装,导致老年病人不能及时用药。另外,13.0%老年病人不能自己准备服药用水,护士履行职责发药时备服药用水,可避免老年人因备水困难发生烫伤等意外。

3.3 增强护士服药安全意识,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是住院老年病人服药安全的保障[4]。

护士从负责备药、发药到协助老年病人服药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服药安全,护士长应加强护士对服药安全意识的教育,加强对服药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使护士做到主动对老年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并针对老年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对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病人也要给予协助与督促、指导。提高预见性护理能力[5],坚持执行服药到口原则,服务到位是有效预防老年病人服药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保障。

3.4 对患者家属、陪护人员进行安全服药宣教和管理,提高患者服药安全性。

有些老年病人在住院前就长期服药,已形成自己的服药规律,对病房护士实施的服药到口顺从性差[6]。因此,护士长、护士应加强对病人家属、陪护人员的管理,主动向他们宣传安全服药知识,并及时与其沟通,在交流中了解和分析患者服药过程中易发生的安全隐患,告诉他们预防措施,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以提高老年病人住院期间的服药安全性。

4 口服用药常见问题的管理措施

4.1 加强对护士的服药安全教育

4.2 做好老年病人的健康教育

4.3 加强家属或陪护人员管理

老年护理常识篇(4)

卧床不起指卧床时间已大于1个月并不能恢复者。卧床不起的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高龄老年人既是本病的易感人群,又是重点防治对象。导致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的特殊病因是跌倒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加上患者并存疾病多,褥疮、挛缩多见等特点[1],也为护理患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延长高龄老年人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自理能力、减轻社会负担,是每一位护理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1对象

我科近年收治25例80岁以上老人,其中男9例,女16例;跌倒综合征致病7例,误用综合征致病5例,其他原因致病13例。全部患者并存疾病3种以上。

2方法

2.1健康教育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

2.2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指导、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活动与锻炼。

3护理

3.1健康教育根据高龄老年人的经历、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职业、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3.1.1知识传授因地制宜、深入浅出地选用专人讲解,指导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节目,发放宣传手册等教学方法,帮助老人认真学习医学科普知识,如:人体解剖和生理功能,影响衰老的因素及延缓衰老的相关知识,营养学知识,药学知识,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作诱因、演变规律及识别、治疗、护理和预防疾病的知识,以提高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

3.1.2行为训练选择恰当的方法,选用适当的辅助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理行为的训练。如:自我护理技能,自测血压、脉搏、尿量、尿糖、痰量,注射胰岛素,关节功能、协调运动训练,膀胱功能训练,语言矫治训练等,促进康复。

通过健康教育,鼓励高龄老人进行自我监测、自我诊断、自我康复、自我护理和自我预防。

3.2日常生活指导

3.2.1病室环境选择安静、整洁、舒适、阳光充足的房间,温湿度适宜。定时通风、消毒。物品摆放得当、合理、安全,便于取用。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

3.2.2皮肤护理定期清洁皮肤,及时更换衣服,选择纯棉、麻织品。穿宽松的衣服。床铺平整无皱褶,避免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定时改换卧位,翻身、拍背,鼓励咳嗽。按摩皮肤,促进血液循环。骨突处垫充气皮垫,预防褥疮、皮炎、肺炎等病的发生。及时修剪指、趾甲,以防自伤和护理中伤及皮肤,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经常清洗肛周、外阴皮褶处,防止皮肤糜烂。及时做好口腔护理,清洗活动假牙,使患者舒适,预防感染。

3.2.3大小便护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解除思想顾虑和心理压力,并提供安全隐蔽的环境,及时排尿,定时排便。教会患者锻炼腰、腹、盆腔肌肉和提肛收缩运动,预防便秘、腹泻、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

3.3用药护理根据高龄老年人记忆力差,听力、视力不好或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等情况,在用药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老人药物代谢的特点,合理用药。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和用药方法,保证安全、正确、有效,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护理人员要给患者及家属讲清所用药物知识和重要性,如:名称、剂量、作用、服用方法、毒副作用、禁忌证等。督促老人按时用药,并严格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训练自我服药,提高治疗疾病的自主性。

3.4饮食护理依据高龄老年人卧床的生理代谢特点及并存疾病,制定相应的食谱。并尽可能照顾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口味,适当限制热量,给予充足的优质蛋白、丰富的维生素、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提供丰富的钙铁等微量元素,多食果蔬及粗纤维食物。并保证水分充足,食物加工细、软且多样化。还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餐环境,以增进食欲,进餐时间充足,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康复。有条件时,还可以介绍一些保健延龄的药膳和食疗方法[2],以延缓衰老,提高健康水平。

3.5心理护理及时了解高龄老人的心理状态、个体特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沟通技巧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给老人以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帮助,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有老年期精神障碍的高龄老人,开展精神心理卫生教育,用安慰、启发、解释、诱导等方法,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疾病,采用宣泄、自我安慰、转移注意力、遗忘等方式自我调节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不良情绪,提高其内在积极性,积极配合治疗。坚持读书、看报,与社会多接触,与人多沟通,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防止脑萎缩和老年痴呆等病的发生。

3.6活动与锻炼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给予适度的主、被动活动。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教给老人关节肌肉活动方法,保持关节的功能位,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肌肉的张力,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增强器官的生理功能,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有条件时,可用轮椅推到院内活动。配戴合适的视、听辅助工具,改善老人视、听功能。鼓励老人自己处理日常生活,恰当予以补偿的功能,保持残存的功能。护理人员选择适当的被动活动和适宜的物理治疗方法,合适的辅助用具如助步器和手杖。帮助老人尽早下床活动,训练平衡和协调能力,进行康复锻炼。合理安排休息与睡眠时间,提高自我满意度。定期进行健康检查[3],预防疾病的发生。

4结果

25例老人除死亡2例外,均有好转,缩短了卧床时间,自理能力有了提高,无并发症的发生。

5讨论

促进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康复的最有效的方法:选择合格护理人员,选用合理、全面、恰当的护理措施。

由于高龄老年人症状与体征不典型,多种疾病同时存在,自理能力弱,疑惑多,要求多以及高龄老年人预期寿命短,救治后生存期也较短的特点,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护理及时、耐心、冷静、虚心、诚恳,了解增龄对各系统解剖和生理功能改变的影响[4],认真学习老年医学知识及相关知识,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恰当的护理措施。遵循关心、主动、平等、尊重的原则,运用敏锐、准确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判断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精神优先救治病人的生命,延缓病情恶化。在病情稳定的基础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延缓功能减退,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个体特征,患者、家属、看护人员共同参与,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老人保持现有功能,减轻依赖心理,最大限度达到自理基本的日常生活。对濒死老人采用恰当的护理方法,缓解疼痛,尽量使其舒适,帮助老人正确看待死亡,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一生。

参考文献

[1]欧阳敏,蹇在金,王蓉,等.高龄老年人卧床不起的临床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157-158.

[2]周汝翔,赵士仁,主编.常见慢性病疗养康复指南(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382-384.

老年护理常识篇(5)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46-02

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各方面对老年人的关注力度越来越高,医疗护理方面也不例外。在急诊医学中,老年昏迷患者由于受年龄、身体机能下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通常有着发病急、病情严重以及病死率较高的特点[1]。因而,有必要对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一、资料

本文在研究中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所收治的老年昏迷患者9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老年患者51例,女性老年患者45例,年龄为60岁至81岁,这些老年昏迷患者平均年龄为73.8岁。在研究中将这些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

二、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在护理中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对于观察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则应用个性化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因为昏迷的老年患者的吞咽与咳嗽等容易出现障碍,这就增加了呕吐物与呼吸道的分泌物堵塞呼吸道的可能性,因而护理人员应及时快速的清除呼吸道,确保老年患者的气道通畅[2]。浅昏迷的老年患者可通过鼻导管进行给氧治疗,深度昏迷的老年患者则应适时采用的面罩给氧治疗方式,若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给氧效果不佳的情况,可通过气管插管呼吸机的方式来对老年昏迷患者进行给氧操作。在对老年昏迷患者的给氧中,护理人员应实时监测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与血氧饱和度,进而避免低氧血症的出现。除此以外,还应针对老年患者以往病史等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个性化的护理方式。通过个性化护理方式的应用,减轻老年昏迷患者的心理压力,在维持患者心理平衡的基础上协助患者战胜疾病。

在疗效评价标准上,本研究以《急症诊疗规范》为依据,采用的是计分法,以老年患者的语言、意识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等作为基础来进行评分,起点的最高分不超过18分,满分则为28分。恶化指的是老年昏迷患者的病情愈加加重,积分减少或已经发生死亡的老年昏迷患者;无效指的是积分增加超过 4 分以上的老年昏迷患者;显效则指的是积分增加大于 10 分的老年昏迷患者。

四、讨论

因为老年患者的脑功能受到抑制而导致患者意识丧失与随意运动消失,使得老年患者出现昏迷,昏迷属于对刺激没有反映或者出现异常反射活动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老年昏迷患者的意识水平严重下降,呈睡眠样状态[3]。老年昏迷患者是急诊科常见的患者,有着死亡率高的特点。老年昏迷患者的急诊科护理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与护理经验范围较广。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护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呈个性化护理发展的趋势。对于老年昏迷患者来说,通常病情变化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因而计划性诊断、治疗措施以及护理对策相对来说较少。这就决定了护理人员在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多观察并勤巡视[4]。做到老年患者病情的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而做出相应的判断,采用相应的个性化的护理方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较好的护理专业知识与护理经验,同时要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医学、心理学以及营养学等方面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进而为急诊科的老年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急救以及护理,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老年昏迷患者的急救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急诊科对老年昏迷患者护理效果的高低对老年昏迷患者的急救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比观察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在急诊抢救成功率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简而言之,结合老年昏迷患者的实际情况,个性化的护理方式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效果,因而有必要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珊珊,马桂琴.急诊老年昏迷患者 265 例病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2(6);558-559.

[2] 卢金凌.急诊昏迷患者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29);214-215.

[3] 王晓荔.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12(01):43-44.

[4] 郝晓娟,李红,许婷,潘娟.急诊科昏迷患者212例急救护理路径的探讨[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02):178-179.

老年护理常识篇(6)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3年4月-2015年12月治疗的104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需行手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23例;年龄范围46.5~67.7岁、平均年龄(58.7±5.5)岁;疾病类型:冠心病26例、心律失常18例、心力衰竭8例;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ewYorkHeartAssociation,NYHA)的心功能分级:II级19例、III级23例、IV级1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44.7~68.2岁、平均年龄(56.9±5.2)岁;疾病类型:冠心病25例、心律失常17例、心力衰竭10例;NYHA的心功能分级:II级18例、III级22例、IV级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护理,包括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讲解手术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严格核对患者的基础信息、准备手术所需的用品,协助患者保持舒适安全的;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护理;在手术结束前,应清点手术纱布及器械、缝针等用品数量。观察组在常规手术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手术室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对策干预。具体如下:在手术室护理期间,成立评估小组,对护理人员进行手术室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教育和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对手术室护理管理认识程度、不安全因素意识和自身行为意向;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知识教育,进行操作业务的培训和考核,要求护理人员在手术期间,严格配合医师规范无菌操作,提高护理工作的责任心,严格完成书写及整理护理记录,配合人力资源的调配,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1.3观察指标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护理人员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为5大项,具体如下:护理人员的手术室护理管理认识程度、不安全因素意识、工作责任心和自身行为意向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每项包含4个条目,每项评分0~20分,共100分[2]。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x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手术室护理管理认识程度、不安全因素意识、工作责任心和自身行为意向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老年心血管患者的病情影响因素多;在手术治疗期间,常采取开放性手术治疗,护理不安全因素较为复杂,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此外,大量研究表明,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密切相关,分析手术室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并采取对策干预,对于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陈静[3]研究认为,手术室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主要由手术用品、医疗器械及手术操作引发的,与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密切相关。对此,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水平,业务水平熟练,有利于协同提高护理质量,尽量减少手术室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手术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手术室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对策干预,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手术室护理管理的认识程度,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增强不安全因素意识、工作责任心及行为意向。通过本研究可知,观察组手术室护理管理认识程度、不安全因素意识、工作责任心和自身行为意向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提示在明确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中不安全因素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干预,有利于减少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海燕.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对策〔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5,5(1):104-106

老年护理常识篇(7)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64-0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整体护理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心理护理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今天,如何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保障其安度晚年,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重视和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不仅能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而且能够促进患者身心的早日康复。

1 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与害怕。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经济紧张怕连累家庭,怕给子女带来负担,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产生恐惧和害怕感。

1.2 孤独与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有的老年人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一时失去生活目标,很少言语而产生老而无用的心理,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不善交往,子女不在身边,又抱病在身,就会感到孤独寂寞。

1.3 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不能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及压力,病后前途渺茫,已频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认为是别人带来的,遇到同情语言则落泪,遇到相反意见则唠叨不休或勃然大怒,甚至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

1.4 依赖心理。老年病人依赖性极强,常担心亲人远离自己,怕病友、医护人员冷落自己,喜欢周围人时刻注意他,希望得到亲人和朋友以及医护人员的关心、问候。而且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去做,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2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策

2.1 创造温馨、舒适、安全的环境

为老年病人创造宽敞、明亮的病室环境,护理人员主动热情接待,保持床铺及被褥整洁、柔软、舒适,室内物品摆放整齐,避免障碍物绊倒患者。将患者常用的生活用品及药物放在易取的地方,减少引起老年患者不安全的因素。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与孤独猜疑的老年患者及自尊心极强的老年病人沟通时,要加倍关心体贴他们,多采用肯定、鼓励、赞扬的语言,提倡患者之间沟通与交流,相互交流治疗心得体会,这更有利于心情恢复正常心理。对于心情急迫的老年患者应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讲解老年病的原理特征。使其能正视自身的疾病,逐渐走向康复。

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和视力等功能减退,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在与病人交流时尽量避免用医学术语,尽可能用老年患者熟悉的语言讲解。在讲解常用病症等抽象医学理论时要结合实际病例加以说明。针对不同老年患者各个阶段的心理,用同情引导启发鼓励安慰等方法与患者交流。对老年患者要细心有耐心。

2.3 做好老年病人的健康宣教

护士要在现有护理知识、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多方面的科普知识和心理知识,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用良好的语言向老年病人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及注意事项。

在实施护理过程中要用心观察,最大限度了解病人的全面情况。掌握病人年龄、职业、工作经历及家庭成员家庭关系情况。弄清楚疾病的病因及家庭病史。入院前治疗情况、体质状况、心理状态,包括性格特点、爱好、饮食习惯规律,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确定确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且要经常开导劝解病人,让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4 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护士应该做到对老人称呼要恰当,言行要有礼貌,举止文雅,耐心向患者解答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患者消除一些内心的苦衷,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和误会。向患者告知收费情况,征求治疗意见,这样可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接受医院的治疗。

对老年病人要细心、用心、精心。由于老人免疫力、视力、听力等功能减退,知识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患者患病后,脾气会变坏、固执、猜疑、乱发脾气,此时需要我们给老年人多一份理解和关怀,对他们要和蔼、温柔,多与其聊天,多听他们倾诉。医护人员要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和蔼的言行去关怀体贴病人。

护理人员不能因工作量大而表现出不耐烦的工作情绪,应经常巡视病房,耐心疏导和安慰病人,向病人提供所需的信息,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结构,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细心照顾,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争取病情早日好转。

2.5 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服务

确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细化工作要求。根据工作情况值班人员少时酌情安排能力较强的实习生上助班,以确保单独值班的护理质量和安全,避免各类潜在护理隐患。护士长应规范护理记录书写,描述病情注意客观、准确、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为防止护理风险提供信息。

老年护理常识篇(8)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口腔卫生宣教工作的开展,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也有很大的提高,其中提高老龄患者(特别是佩带活动修复体的老年人人群)自我口腔护理质量日益被重视。可摘局部义齿是常见修复法之一,临床上广泛用于牙列缺损的修复。如果使用中维护不当,容易引起义齿基牙或邻牙继发龋牙龈牙周病变等并发症。目前关于义齿使用和日常护理方面的详细报道较少,为此,口腔医院借2008年底大规模免费体检之机的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现将分析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体检过程中采集自2003年10月~2008年1月,口内安装可摘局部义齿1年以上者594例为对象,男349例女245例,年龄50~81岁,平均67岁。安装简单义齿(单纯肯氏2类和3类缺失,不含亚类者)179例,复杂义齿者415例。义齿使用不满2年组193例,2年以上组401例。

1.2方法:于口腔体检中行口内检查,采用自选设计的义齿使用和口腔护理情况调查表,口腔专业医师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常规个人信息(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职业等),是否为初次佩带,是否了解正确的口腔维护知识,初次使用义齿舒适程度,口腔卫生状况(采用牙结石指数,牙龈出血指数评价),日常义齿口腔护理习惯和方法,相关生活习惯(吸烟和饮茶等),义齿使用后并发症(继发龋、牙龈炎)。调查结果行相关对比分析。

2结果:

2. 1义齿使用卫生状况:义齿表面不洁(食物残屑、茶褐色、烟垢、结石、) 426例( 71.7 %)。有吸烟、饮茶习惯者义齿不洁占71.3%,无吸烟、饮茶习惯者仅占16.7%,二者间差异非常显著 (P

2.2日常义齿护理状况:平时注意进食后取下义齿冲洗、漱口,刷牙时有清洗义齿习惯者441例 (74.2%);无此习惯者153例(25.8%)。戴入义齿后从未取下者9例,均见于经济状况较差或者自理能力差的病患。

2.3使用义齿并发症:全组使用义齿所致基牙继发龋和牙龈炎分别占7.1%(42例)和28.6%(170例),其中有护理习惯者分别占6.7%(3例)和12.3%(21例),无护理习惯者分别占93.3%(39例)和87.7%(149例),二者问均差异性非常显著(P均

3讨论

初戴义齿时,可能会出现异物感、发音不清、恶心、口水多、疼痛等现象,这些症状都是成为患者能否尽快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使用适应性与个人体质的敏感差异,心理因数,以及缺牙部位和数目、义齿基托面积大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⑴。判定其适应性主要依据患者主观感觉作为标准,表现为简单义齿易适应,非初戴者易适应,了解口腔修复义齿佩带维护常识的易适应⑵。因此,试带时护士仔细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顾虑,指导患者耐心使用就显得尤其重要突出。另外戴入义齿后,指导其加强日常口腔护理,保持义齿清洁卫生,预防牙齿、牙周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义齿使用年限的增长,义齿继发龋和牙龈炎也增加;更有少数患者缺乏日常口腔护理意识,使用义齿时不注意清洁卫生;极个别患者使用义齿多年从未取下,致使义齿不易取出伴发严重继发龋和牙龈炎。老年患者是个特殊群体,独特性表现为: 一.心理因素:心理恐惧、固执心理是老年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常有的心理反应,有些老年患者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对医疗环境不熟悉,害怕疼痛;有些老年人有因年龄增长,性格改变形成固执的心理。 二.口腔状况特殊:由于缺乏及时发现治疗,老年患者口腔常存在牙列缺损,且以牙松动和残根、残冠居多,咬合关系及颌位关系紊乱,牙周情况差,口腔卫生差等现象⑶。针对上述状况,口腔门诊护士在门诊上常需要扮演着健康教育者的角色。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所患疾病,进行分析和解释,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姿态、态度去影响和改变患者感受,从而消除削弱各种不利于治疗因素的影响。尊重老年患者,耐心听取老年患者的意见,使其充满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消除焦虑或恐惧,接纳和信任护理工作,愉快的接受治疗。还有一些老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亲属陪护,所以对家属的健康教育和沟通也成为护理和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⑷。我们进行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应是多样化的,除了传统的口头宣教外,还应在分诊过程中提供各种健康教育处方、小手册,供患者拿取和阅读,利用空闲时常运用模型展示的各种修复体,让患者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修复体类型和口腔护理义齿护理,增强患者口腔保健意识。这种口腔护士护理新职能的培养和建立在提高老龄患者(特别是佩带活动修复体的老年人人群)自我口腔护理质量中的作用突出,其正被更多同仁所认识和加强,也有待我们共同探讨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赵铱民 陈吉华口腔修复学―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老年护理常识篇(9)

1影响老年病房安全的潜在危险成分

1.1病人自身原因

1.1.1身体原因 老年患者随着岁数的增长,其身体的各个器官和机能出现了衰退的现象,其器官功能和反应能力下降,比如听不见、语言障碍等,身体的各个机能日益下降,健康情况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直接导致了老年患者行动迟缓、感官功能下降,另外老年人身体和免疫力降低,容易出现跌倒、摔伤、坠床等意外情况。

1.1.2疾病原因 老年患者常常会伴有多种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常常会使得老年患者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另外老年人大脑反应迟钝,肌肉张力下降,容易使得老年人出现跌倒、坠床等意外情况。

1.1.3药物原因 老年人因为身体各个器官和身体机能下降,体位性低血压与餐后低血压是老年人高血压常见症状;有些老年人长期服用镇静安眠药导致老年人出现嗜睡、头晕等症状,再加上老年人夜间小便次数比较多,在夜间如厕过程中意识不清醒、步态不稳等,容易出现跌倒、摔伤等意外情况。

1.14心理原因 老年患者在身体生病之后常常会出现情绪上的紧张,比如孤独、害怕、忧郁等。很多老年朋友常常会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老了,需要人照顾这个事实,往往会表现出自尊心过强,不愿意让护理人员或者他人照顾自己,有着自己照顾自己的想法,比如夜间如厕不需要人照顾、私自下床拿东西等,导致坠床、摔伤等情况发生。[1]甚至有一部分老年病人性格固执、不听从护理人员的安排,不按要求吃药或者私自走出病房,从而导致治疗不连续或者走丢等危险。

1.2环境原因 病房中的地板砖防滑能力差或者地面凹凸不平,地面有积水,楼梯没有扶手等设施;走廊灯光比较暗等;医护人员对住院环境介绍不仔细,使得病人对住院环境不了解,出现病人走丢、摔倒、跌伤等现象。[1]因为老年患者卧床情况比较多见,大部分老年患者还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发生,身体免疫能力低,病人和家属往往担心病人感冒,平时开窗情况比较少,导致病房内空气不流通,尤其是大小便不能自理的患者使得病房内空气质量差,病房空气不清新、空气中细菌超标等,使得老年人住院期间出现感染的情况增多。

1.3 护理方面 住院患者大部分生活都不能自理,需要家属照顾,家属的照顾分担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可是使得病房管理难度增加。一部分陪护人员因为长期照顾患者缺少耐心和责任感,对老年病人的身体异样观察不到位,耽误治疗时机等。[2]

2安全护理防范对策

2.1采取不安全成分评估表格,明确高危跌倒患者,给予专门的防护

分析住院病人跌倒的高危性,被看作是预防摔倒的有效性和专门性措施。护理人员对老年病人的身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在平时工作中认真观察老年病人的身体变化,洞察出老年病人的异样。对于高危患者,护理人员应该给予特殊的关照,在病人床头制作防跌倒和坠床等标注,同时采取相应的手段,填写预防跌倒和坠床通知单,让病人家属签名,保存在患者病例当中。[1]

2.2重视对护士人员安全知识培养,采取保护性预防办法

老年病房的护士人员不仅仅要执行分级护理、治疗;同时加强对忽视人员安全管理知识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社会的文明发展与进步,人们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如果老年病人出现意外伤害,不仅增加了病人身体负担和治疗费用负担,同时也容易出现医疗纠纷。所以护士人员应该成立安全管理条例,在明确老年病人身体潜在的危险之后,应该及时跟病人家属讲明相关内容。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病人,提议安排家属人员陪护,在生活上给病人提供帮助,将在病房发生危险的概率降至最低。

2.3重视相关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注重安全教育

在病人身体情况已经确诊的前提下,病人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医护人员结合病人身体特点和治疗特点等对病人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对视力和听力差的老年病人,鼓励其佩戴合适的眼镜和助听器,对于步态不稳的老年病人,采用助行器。[1]对于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病人,一定要按时吃饭,避免出现低血糖情况。对于神志不清或者行动障碍的病人一定要加床栏杆,采用约束带或者专门的人员陪护。

2.4完善环境设备

医护人员应该识别可能导致老年病房安全问题的环境成分,为病人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为其生活提供方便。比如陪同新住院的病人熟悉病区与房间环境,卧床的时候务必利用床栏,坐轮椅务必利用约束带进行保护等,病房内设备完善,保持地面干燥和平整;在卫生间地板砖上放置防滑垫或者安装扶手,让病人穿防滑能力强的鞋子;在病区的走廊和楼梯等位置摆放座椅,为老年病人在行走期间提供休息的地方;把常用的物品放在随手可以拿取的位置。

2.5重视护理管理工作

老年护理常识篇(10)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197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人口呈老龄化趋势。由于老年人的器官及系统的退化导致很多老年性疾病在逐年上升[1], 致使医院需要有高素质的护理水平, 才能使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得到满足。但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探索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常见问题, 分析应用价值, 本院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诊的180例老年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诊治的180例老年疾病患者。男110例, 女70例, 平均年龄(62±6.3)岁, 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0例, 高中以下100例, 所有患者疾病均属于老年性疾病。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护理管理。加强对所有患者自身相关疾病的教育及提高自身护理能力;在护理过程中, 满足患者在自身身心及社会的需求, 提高患者护理过程的配合与积极性, 积极与其家人沟通交流, 让其多关心、经常看望;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 如果出现不良情况, 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与治疗措施[2];积极与老年患者沟通与交流,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减少负面情绪, 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饮食。

比较老年患者的病情情况, 如患有老年抑郁、老年骨质疏松、老年痴呆、其他疾病患者等, 并分析老年患者护理管理常见的问题。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老年疾病患者的病情情况比较 患有老年抑郁、老年骨质疏松、其他疾病患者的例数均明显低于患有老年痴呆患者的例数,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老年患者护理管理常见问题的情况比较 身心文化未能满足的患者、未获得健全老年护理控制体系的患者、其他的例数均明显低于相关知识及训练不足患者的例数,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器官及系统的退化导致很多老年性疾病在逐年上升, 使得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增多, 导致护理人员掌握老年人相关知识教育等存在不足[3]。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本研究显示, 老年患者病情情况方面比较, 患有老年期抑郁症的患者、患有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其他疾病患者等的例数均明显低于患有老年痴呆患者的例数,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常见问题主要是对患者的相关知识及训练不足, 但没有健全老年护理控制体系及未能满足患者身心文化也是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殷磊.老年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4):249.

[2] 王建荣, 刘王春, 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12): 959.

[3] 陈素萍, 范勇.老年护理与展望.中华实用医学, 2003, 5(7): 115.

[4] 陈洪海, , 黄垂.城市新型老年护理模式的探讨.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2): 55-56.

上一篇: 加强合同管理 下一篇: 会计工作的自律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