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规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6 16:03:10

产业发展规模

产业发展规模篇(1)

1.1 农业产业化及规模化概念及其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主要依靠市场的导向,重点开发主导产业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等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由于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而实行农业的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的合作经济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和问题。

1.2 国外典型案例

日本模式:日本是温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人多地少,跟我国在农业经济客观条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在此经济条件基础上,通过专业化、组织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实行区域专业化生产,建立农业产业区,并以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为主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形成一条小农背景下的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之路。

俄罗斯模式:普京所推动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尝试,在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方面,有显著成效。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选择主要依据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制度只有与农业发展相匹配才能有效的释放劳动力、激活生产力。农业技术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支撑,政府的引导和调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外援保障。

2 单纯的农业规模化不适合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

2.1 从经济学角度看

我国的农户经营规模不应该迅速扩大。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并且在耕地方面融资不足,加上充足的劳动力,人均收入少,不适合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由于农业活动的非标准性,使得农业雇工的监督成本很高,从管理成本这个角度来讲,就不能大规模的雇工,所以得用自己的劳动力,所以农业规模不可能很大。

土地流转难。目前土地大都集中在众多分散的农户手中,难以有效地流转。建设用地紧张。国家土地政策严格,农业企业很难取得建设用地。

2.2 从技术角度看

我国科技水平尚低,以目前的农业技术设备,实行单纯的农业规模化是不太可能的,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带来规模效益的同时,仍无法避免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甚至有可能把风险也一并“规模化”了。因此,单纯的农业规模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受到了人多地少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要切实发展适度的规模化。

3 农业产业化必须与适度规模化相结合

3.1 单纯的产业化存在的弊端

单纯的产业化将使得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乡镇企业与农业生产无法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脱节,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高但自身效益却低,这就影响了农业稳定发展。

3.2 适度推进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适度规模经营是开放式中国的大趋势和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农地规模太小,和现有技术水平、机械化使用根本不配套,农民经营收入很有限,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适度规模经营非常重要。

农业产业化中会遇到小农制分散经营等问题。无论是单纯的适度规模化还是单纯的产业化都无法走出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困境, 只有把农业适度规模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 走农业产业规模之路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根本之路。

4 如何把农业产业化与适度规模化结合起来

4.1 大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加强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也能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合格的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4.2 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扶持政策,探索产业化资金投入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源头是农户、终端是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及时传导市场信息,带动农户规模化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产业发展规模篇(2)

(一)三大主导产业根基稳固

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刺葡萄、南酸枣、毛竹林等三大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县已种植刺葡萄1500亩,南酸枣人工栽种5万亩,年产南酸枣鲜果3000吨以上。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67.6万亩,活立竹9861万根,年加工产品竹200万根,竹笋产量20000吨,实现产值2.6亿元,实现税收500万元,林农来自竹产业人均年收入达1200元。

(二)六大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已成雏形

基本形成了茶叶、油茶、花卉苗木、有机水稻、畜禽养殖、脐橙等六大区域性特色产业。

(1)茶叶:以横水、铅厂、上堡、乐洞等乡镇为主产区的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全县茶叶面积25120亩,年产茶叶982吨。

(2)油茶:全县现有油茶总面积达8.3万亩,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坝、思顺、上堡、过埠等乡镇,2013年全县油茶籽产量750吨,茶油产量250吨,实现茶油产值2000万元,有油茶专业合作社3家,油茶协会8家。

(3)花卉苗木产业蒸蒸日上。等乡镇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个(处),总面积超过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豆杉、香樟、桂花、罗汉松等,2013年全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

(4)畜禽养殖:有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家,其中出栏4000-10000头养殖场4家;有年出笼8000羽的家禽养殖场1家。2013年生猪出栏9.5万头,家禽出笼77万羽。

(5)以新世野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有机水稻种植1500亩,年产有机大米40万斤,市场前景看好。

(6)脐橙种植面积7.3万亩,产量达9.2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主要分布在龙勾、扬眉、铅厂、横水等乡镇。脐橙果品分级、包装销售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脐橙加工企业12家。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用逐步显现

县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贵竹发展有限公司、省华森竹业有限公司、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宝龙果业有限公司、县鑫丰人造板厂、县赤水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其中:种植业81家,林业25家,畜牧业23家,渔业1家,农业服务业6家),2013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7家(涵盖种稻大户、苗圃基地、特种养殖等行业)。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优惠措施,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1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13年起每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共计20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枣、大棚蔬菜等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给予了大力支持,激发了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我县目前有8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产品涉及茶叶、脐橙、大米等21个产品,认证面积达到83591亩,其中无公害认证3万亩,绿色认证5万亩,有机认证3591亩。“高山茶”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产地”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大的只有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枣加工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机大米、崇峰罐头食品等企业正处在发展壮大时期,还有很多拓展空间。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2、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农民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现阶段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3、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就农业投入的风险评估而言,农业产业面临市场价格、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方面风险,使产业集约化经营很难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造成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的一些服务内容、措施、办法、手段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支撑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务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贯穿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

1、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县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齐云山”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力争强的行业“航母”。从而彻底改变我县经济结构单一的“一钨独大”的经济格局。一是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督促全县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信息、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例如我县茶叶、脐橙、竹业都不同程度出现厂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竞争力低下等现象,非常有必要进行整合经营;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围绕南酸枣、刺葡萄、茶叶、竹笋、有机大米、油茶等产业,切实利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并制订优惠的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几个部级、省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建设规模农产品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加工营销等,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建设力度。围绕刺葡萄、南酸枣、竹业、茶叶、油茶、有机大米等主导(优势)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布局。采取订单农业等形式,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式,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合作社、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产业发展规模篇(3)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14-02

1 体育产业市场

1.1 体育产业的形成

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到从产生包括居民或学校、社区等组织对体育产业及其产品的需求,和以此供应为生的人群等形成的简单的供需关系,发展为需求者的逐渐壮大成群体性和所需产品的类别的丰富,从而形成规模化,也就是体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形成市场,以体育活动为主或密切围绕体育而开展经济活动并不断地形成相应的企业、公司、俱乐部等经营实体,这些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行业就是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由这些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劳务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市场。

1.2 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的规模、结构和体制是否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有关。如果缺乏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体育行业由体育用品产业化到体育产业规模化的转变将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被压制或者是被淘汰掉;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是否平衡,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带动了周边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分支,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大力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体育资源,实现体育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强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拓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把体育产业培养成经济增长中的新亮点;体育本体产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所占应是主体地位,高于其他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这涉及市场体系是否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行业的运行与发展。

2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性

2.1 提高体育消费质量的需要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大幅提高,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的需要,同时也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体育产业包括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产业类似,体育产业也有其产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商品,例如服装、器材、食品等,体育商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商品的特点,它不仅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也是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更高层次生活的需求,这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体育产业从最开始的分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规范的市场,到逐步以市场为核心,消费为主体的产业化发展,是随着市场的壮大而壮大的,市场存在着供需关系,竞争关系等经济领域的关系法则,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对所需商品质量的好坏产生影响。因此,体育产业在这种需求和竞争的环境中,必须整合资源,调整自身管理和运营机制,降低成本,更大地、更高质量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这就使得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成为必然。

2.2 体育产业市场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市场则是指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规模与范围就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市场是实现体育商品和体育劳务价值、实现体育产业积累从而最终实现体育再生产的关键。由于体育产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它又不断从外部造成一定压力,促使体育商品、体育劳务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产业自身为了生存、发展需要进行整合、扩充,在合理调配资源的前提下,完善体制机制,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2.3 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体育产业化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显示出其经济方面的优势,而体育产业又带动许多相关产业,促进了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引导社会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体育消费正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体育产业。将体育资源与相关行业整合,以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体育产业市场,繁荣体育经济。因此,要努力开发体育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体育市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高效率的体育产业与地区经济综合体的良性互动,使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整合,从整体上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推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经济环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还指可治理的环境,如经济体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态及社会通货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秩序等。经济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能否保持大体的平衡,通货膨胀是否得到治理,经济秩序是否建立并完善,以及能否建立和健全有效配置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这些是指经济环境的特点。经济环境作为一种抽象的名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1 经济环境的特点决定了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

经济环境对体育运动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体育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来确立体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也就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发展是受经济环境所制约和影响的。经济环境受地区发展状况的影响,不同地区经济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状况就不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可支配收入比例小,其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较少,决定了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相对较多,对体育产品质量要求高,因此推动了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规模。

3.2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对经济环境的需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体育消费的层次性逐渐显现,根据人们对体育消费的不同要求,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势在必行。体育市场的需求是拉动体育消费的动力,体育市场规模化发展是沟通体育服务生产和

体育消费之间的桥梁。体育市场规模化,可以通过国家投入、体育部门自筹和社会集资等多渠道的形式建设一批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供群众活动的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并加以市场化运作。又可以通过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个人投资兴办的以体育服务为内容的盈利性体育企业,从而发展和扩大体育市场规模。

3.3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对经济环境的适应性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经济环境相适应。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根据消费者对体育产品需求的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因时制宜,确定其发展规模和方向。

4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须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调整行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使体育产业的增长转移到依靠本体产业轨道上来,才能提高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程度,不会产生市场的无序、盲目发展以致资源浪费,加大成本,导致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的发展走弯路。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从而优化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和研究,为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和规避体育产业经营与投资的风险,使体育产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从而为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规模篇(4)

二、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我市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总体目标是: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企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组建以企业研发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主体,加速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商品化的步伐,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企业内、外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商品化良性循环。同时,围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占有和运用全过程,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中介体系,包括专利和商标、科技信息、技术中介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综合知识产权服务,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重点放在“一区两基地”(国家丝绸星火密集区、国家火炬计划光电缆产业基地和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五大板块经济上,包括以丝绸集团公司、鹰翔集团、盛虹集团和化纤织造厂为主的丝绸纺织板块,以亨通、永鼎、双塔、新恒通和港龙集团为龙头的光电缆板块,以市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电子资讯板块,以临沪优势为特色的沿沪经济板块和以工业缝纫机、彩钢板、除尘和净化设备等制造业为基础的民营科技企业区域集群板块。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到期末,在光电缆、化纤原料、丝绸纺织、电子资讯和其它制造业中,培育出3—4家年销售额超50亿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根据目前这批规模企业近两年的发展速度,正常情况下,到年就可有5家企业的销售额达到50亿元)。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主要任务是:

(一)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必须经过科技创新来创造自主知识,并依法认定自主知识产权。因此,创造发明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重要的来源,必须建立起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要经常组织实施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其中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技术改造是比较重要的创新活动。通过研发、技改来调整产业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建立科技创新机构,提供较为完善的设施和设备用于科研活动,如研发中心、博士后活动工作站等,这些都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必备场所,也是实现科技人才自身价值的主战场。要建立起一支为企业研发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队伍。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必须培育好自己的核心人才队伍,拥有自已的创新高层人才。

(二)企业要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占有和运用机制。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的自主知识,必须用相关法律加于保护,以免流失、被仿制和盗用,确保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占权利和后续产业化运作。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励、考核和监督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将之渗透到各个运行环节和每个工作岗位中去,优胜劣汰。其次要建立各类科技投入机制,确保自主知识产权顺利诞生、占有和后续产业化运作。要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无论研发、试验或引进技术、人才都需要加大投入。要转变观念,敢冒高技术投入的风险,只有这样,才会赢得高回报。

(三)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加强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要进一步贯彻执行有关知识产权的方针政策,加大对我市知识产权的扶持和引导力度,激励发明创造,扶持专利申请,奖励授权专利,加强科技创新。力争在一个较短时期内,使我市拥有一批具有独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知识产权的专利申请量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要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积极引导建立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通过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转换,建立知识产权机构、技术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也可依托规模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务,或组建社区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来开展自主知识产权服务。要进一步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查处假冒专利商品、商标、版权等不法行为。要保护专利产品的市场独占权,建立和规范技术市场,公平、公正、合理进行技术交易,依法开展技术贸易。要加大对知识产权方面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公民知识产权的法制观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科技创新和培育知识产权构筑良好社会条件。

(四)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力度和对知识产权培育的投入力度。加快培育和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包括企业经营高层管理人才、高新技术研发专业人才、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等,尽快适应和满足企业、中介服务和宏观管理等各方面人才的需要。要加大对知识产权培育的投入力度,对高新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风险投资给予支持,对知识创新起步阶段的弱小力量给予扶持和帮助,对劳动密集型、低层次企业给予政策引导和鼓励。市科技三项经费应达到当年市财政实际支出的2%,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逐年有所增长,至期末,达到《市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相关要求。

三、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的措施

根据上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措施:

(一)加强全市知识产权的集中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由市科技局、经贸委、工商局、财政局、人事局、文广局、技术监督局等有关部门组建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专利、商标、版权、驰名商标服务等知识产权工作。这类知识产权目前分属几个部门职能范围,管理分散,有必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市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出台相关激励、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确保我市知识产权工作顺利发展。

(二)研究和制定激励知识创新有关奖励政策。要激励发明创造、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原始创新工作,调动科技人员创造发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同时制定《市加快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型企业实施办法》,对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给予大额科研经费支持,激励企业敢冒风险,敢创事业。

(三)利用正在建设的邮电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其它高校资源,培养知识产权创造、占有和运用的高层次人才,抓好知识产权队伍建设。同时合理引进急需人才,为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当前,特别要建设好企业专利工作制度,集中时间组织企业专利工作者知识培训,培养企业专职或兼职的专利人员(也可兼管商标等其他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快知识产权中介人培训。目前我市专利工作力量薄弱,市里将推荐一批具备条件的人员,深造专利人,获取专利资格,从事专利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大对职业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在更高层次上施展才华。

产业发展规模篇(5)

其次,现在各个农场发展的水田面积逐步增大,个人在基层的工作中发现,其实现在作业站的水田面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顶点,虽然种植水田可以增加效益,但是这只是短期的效益,这么大的水田种植,必然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地下水的开采没有节制,这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子孙万代的利益,不能为了爸爸一辈生活的好点,就让儿子没有水吃啊!这一点应该从全局的长远发展来考虑,种植业调整必须走一条有本地特色,水、旱结合的路子。可以考虑的是特色种植,比如白瓜子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但是也有缺点,就是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市场,在真正的白瓜子的销售过程中,没有发言权。国家的政策是可持续发展,提倡环保理念,我们作为农业发展的先锋,更应该走在前列,走可持续发展,水、旱结合有特色的种植业,才是我们根本的长远选择。

再次,现在的农业机械生产标准化率已经很高了,但是我们的科技发展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慢的,加大科技投入我们做的不少,但是真正拿到种植户手中转化成既得利益的少之又少。说白了,就是科技不能快速的转化为成果,许多科技总是在推广了又推广,多少年后才被人们认可和实行。这个问题不是存在于管理上,而是存在于农场这一级的科技创新上,一是没有可以实际收到效益的科技成果,二是有了科技成果不能推广到位。这里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我们实际上缺少科技人才,真正的又能创新科技、又有实际生产经验的才是我们农场生产需要的人才,不能是那种高高的象牙塔,也不能是光埋头地里的苦干家,必须是这两者的结合。这种人才没有现成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培养。从基层工作中看,现行的中、青年管理干部中,加大正规化的再教育(有针对性的,不能什么都学)才是最好的办法。这里非常想建议:比如和某个大学签订设立专门的几个专业培训机构,实行联合办学,学历可以在农场和管理局承认,最好是让大学的某个系直接设立在我们农场或者管理局。这需要很大的决心,也需要很大的资金。虽然不是一下能办到的,但是我们应该下决心办到,对于我们将来的发展肯定会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农业机械科技是第一发展力,我们要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要找科技要。没有科技的支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假的,就不可能实现。

产业发展规模篇(6)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文化产业实现了大繁荣。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产业风险,如何构建有效的规避模式,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是每一个文化产业所要思考的重点内容。

二、文化产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广,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文化产业之间的资本运作变得频繁。总体看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无论是产业创新力的发挥还是进步的空间仍然比较狭小,导致我国的文化产业无法实现预期效益。首先,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显著。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我国文化产业的行业界限日益模糊,甚至已经出现行业融合的趋势。最后,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大调整时期。为了避免因企业弱小而被并购,企业自身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规避策略,拓宽自身的产品市场。只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企业危机,在跟随时代步伐的基础上,真正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

三、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分类

(一)可持续性风险

一般的,可持续性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代进程或者时间跨度中出现的违背文化产业发展与规划的概率。较快的生活节奏使得文化产业被限制在较小市场范畴内,无法满足创意要求,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资源风险

经济资源风险是指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经济资源与项目要求不适应的概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项目制定者总是夸大项目优势,提高经济资源要求,严重违背相关政策,为产业发展增加了风险因素。

(三)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限制而出现的文化建设规划不当的概率。如果文化产业政策还未进行规范系统的落实执行,就对文化项目的发展影响很大。

(四)综合风险

综合风险是指与文化发展环境不相适应而产生的风险概率,一旦在文化产业执行过程中发生失误,将会使产业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社会损失。

四、以华谊公司为例探讨当前文化产业风险规避模式

(一)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模式与运行

风险分担主要是通过合同条款以及结构进行定义,在风险发生时,双方按照合同约定的责任分配,分别履行各自义务,共同抵御风险,实现既发风险的现实分担。现阶段,华谊兄弟为避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热潮,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积极引入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战略。以电影销售为例,华谊兄弟依赖于“院线+电影院”的销售渠道,由于任务分配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以及风险发生后华谊兄弟所承担的经济损失;华谊兄弟一般会与院线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这样有利于项目各方责任权利的合理分担,加强参与者在项目生命命期内理性与谨慎行为的发生;目前,影片放映由院线公司全权负责,在票房取得收益后,会按照4∶1∶5的比例依次分发给电影发行公司、院线公司和影院,实现项目参与者互利共赢的既定目标。

(二)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保留、损失控制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风险回避是指投资主体因无力承担风险或者在承担风险后无法得到足够补偿而选择主动放弃风险行为,其实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处理方法,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其次,风险保留是指在可能的风险损失发生前,企业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及时弥补资金漏洞。最后,损失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制定计划,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发生概率以及减少实际损失的策略。华谊兄弟为减少投资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一般会选择损失控制策略。在电视剧销售时主要采取“预先销售为主,后期销售为辅”的销售模式,避免因市场不利因素影响成本回收。在电视剧摄制阶段,华谊兄弟将版权提前销售给电视台,在风险发生前做好成本回收准备,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三)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是指在文化企业以保险类风险转嫁策略为主要手段,事前承担一定额度的转嫁成本,成功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获得一定补偿,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模式。保险性质多体现于将个人危险转嫁给保险人,以赔偿资本的不确定性损失,而保险人之所以接受企业所转嫁来的风险,多是借助均摊风险、聚集保费等技术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提升。为避免发生风险带来经济损失,华谊兄弟多会为企业项目安排保险行为,通过事前做好预防措施,以避免因意外风险所造成的巨额损失。

五、结语

总之,风险规避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综合考量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采取适合企业发展经营的风险管理模式,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发展规模篇(7)

扎一头马尾辫,皮肤有点黑且微红,穿一件黑色的外套,看上去非常朴实,却又像是从庄家地里走出来的“铁娘子”,这是合作社理事长靳喜梅给记者留下的形象。面对记者的采访,靳喜梅显得特别热情,总是露出灿烂的笑容。靳喜梅告诉记者,她特别希望通过报道,将这些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原生态产品伸向全国市场。

“森山珍品土特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2月6日,于2007年12月17日在陵川县工商局登记注册,并注册了‘豹犊沟’商标,印制了自己的包装。”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靳喜梅对合作社一步步成长的过程记忆深刻。她说,合作社最初成立时,只有5户社员,2009年增加至55户,之后社员逐渐增加,带动陵川县古郊乡马武寨村及周边8个自然村300余户农民逐渐走上致富路。

成立合作社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便是解决资金问题。对于资金不足的合作社,合作社可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融资或者采取股份制经营。靳喜梅告诉记者,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实行股份制经营,采取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按照“合作社—农户—基地—收购—储藏—包装—批发—零售”一条龙渠道,发展天然绿色产品,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1年,合作社总收入达到380万元,盈余18万元,其中可分配盈余向社员按股份比例返还18万元,比去年户均收入高出一倍。靳喜梅告诉记者,现阶段农民参加合作社的意愿逐渐增强,参加合作社的人也多了,随着参加社员的逐渐增多,合作社产品的销量也逐渐加大,收入也增加了。虽然目前合作社的收入水平与规模以上合作社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靳喜梅告诉记者,合作社会通过每一步、每一环节的认真和努力,慢慢扩大自己的规模,拓展自己的市场。

注册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合作社要想长远发展,需要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响当当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可使合作社产品得到市场上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和接受,扩大合作社产品的影响,增强合作社自身的影响力。2011年,合作社注册了“豹犊沟”品牌商标,该品牌塑造了森山珍品土特产专业合作社独特的品牌形象。

目前,合作社主要以经营木耳、核桃、山珍、麻籽油、杂粮等农产品为主,社员种植面积2800亩,带动农户种植面积16500亩。其中,2011年,合作社种植木耳大棚40栋。合作社的产品中,森山珍品系列产品是合作社的一大特色,包括核桃、金针、木耳、花椒、黄花菜等产品。靳喜梅说到,现在菌类产品很受市场的欢迎,比如吃涮锅经常用的金针菇。金针菇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有抗癌、降低血压、降胆固醇、预防和治疗肠变病及肝炎等功能,是一种保健食品,所以金针菇的市场范围很广泛。合作社生产的黄花菜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散瘀止痛的功效。

除此之外,合作社还生产加工类产品,如牛肉丸。选用精细牛肉科学配方、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牛肉丸,不仅风味独特、脆香可口,而且健脾养胃。为使牛肉丸口感纯正,其配料中的水均采用的是山泉水。

提到合作社的产品,不得不提的是黑木耳和土鸡蛋。野生采摘、天然纯正的黑木耳生长在太行山东部的马武寨山区。距陵川县城80公里,该区具有适宜黑木耳生长的气候、优质的杂木资源,以及天然矿泉水。所产纯天然黑木耳,具有润肺和清涤胃肠的功能,特别对胃癌、食道癌有防御功效。“豹犊沟”土鸡蛋,土鸡是山地自然放养环境中长大的,主要吃虫子和草叶为主,不含任何添加剂,土鸡蛋口感细腻,营养丰富,含有钙、铁、锌、硒等多种微量维生素,具有补脑、状体、健身之功效,属于纯正无公害产品。

合作社生产的小麻籽油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备制造而成的绿色特级小麻油,香味浓郁、营养味美,富含85.42%不饱和脂肪酸,多种功能性活性成份钙和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有降低高密度蛋白、胆固醇的作用。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一些小规模合作社由于其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产品类别上有着与其他合作社截然不同的优势。陵川县的自然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适宜天然黑木耳的生长,这是合作社的一大优势。

注重宣传,开拓全国市场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合作社具有生产某些特色产品如黑木耳、金针菇等的优势,但同时合作社也面临着一些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其中,合作社所处位置在山西省陵川县古郊乡马武寨的一个较偏僻的地带,相对比较封闭,所以给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合作社产品如何才能销售出去呢?

合作社积极申报了无公害黑木耳、麻籽油、核桃认证,确保了产品品质。除了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靳喜梅特别看重品牌的打造。他们通过电视、报刊、户外广告、发放资料等方式,对合作社及其产品进行了大量的宣传。经过几年的努力,合作社产品得到顾客的认可。产品销售到河南、河北、北京等多个省市。

靳喜梅特别注重展会宣传,积极参加每一次展会。在今年9月下旬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靳喜梅带着合作社生产的黑木耳、土鸡蛋、麻籽油等产品参加展会。其参展的特色农产品受到了农业部、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广大顾客好评,短短的2天内销售额达到5万余元,喜获“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展团信得过创意营销奖”。

采访结束后,靳喜梅说,作为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合作社,她希望国家能够多关注合作社的发展,同时期望合作社能够享受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使合作社发展一步步壮大起来。

天气转冷 南通市菜价小涨 橘类苹果热销

天气越来越冷,又到了每年蔬果价格涨跌最频繁的季节。近日,从南通农副产品物流批发中心获悉,近期蔬果品种丰富,货源充足,交易活跃,总体上市量平稳。

产业发展规模篇(8)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55-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江苏省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苏北、苏中土地流转率达到30%~40%,据沭阳统计,该县土地流转达到50%,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在苏南土地流转的进程更快,吴江县已在80%以上。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泗阳县裴圩镇全镇约有70%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前一对夫妻只能种几亩地,现在一对夫妻可以经营几十亩地到几百亩地,一个经营大户只要雇几个人,可以经营几千亩地;以前一户农户只能养几头猪,现在一个专业户可以养几十头到几百头猪,工厂化养猪,一个工人可负责2 000头猪。随着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与传统的小农经营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仅经营方式不同,其生产的技术体系也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小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作,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要求精耕细作,劳动强度大,产品整齐度差,其技术主要是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如陈永康的水稻生产经验就是传统的小农生产的技术典型。现代农业是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产业化经营形式,主要借助于农业机械化,只要少量的职业化的农民,劳动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产品整齐划一,是标准化的生产,它的技术体系是在综合各种环境条件,依据成本核算,科学设计出来的精确农业。因此在现阶段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了解掌握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研究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迫切需要着力解决农艺与农机脱节问题

长期以来,农艺与农机的脱节是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诟病。从事农艺科技的人员与农机设计者之间的沟通较少,搞农艺的不懂农机设计和生产的复杂,搞农机的也不了解农艺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农机与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固定性与农艺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农机有限的可靠性与农艺较强的农时性之间的矛盾,国外农机与中国农艺之间的矛盾。农机与农艺的矛盾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且牵涉到农业部门和农机部门体制方面的问题。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打开了发展的空间。农业机械正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2011年中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4%,“十二五”末要超过 60%,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的农业生产操作是由机器完成。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又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化正深刻影响着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及轻简栽培方向转变。

当前,要从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制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研制适合农艺要求的农业机械等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矛盾,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要立足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需求,大力研发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针对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战略需求,以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目标,重点突破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机械化技术瓶颈,形成适宜不同区域、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针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重点研发推广果蔬茶、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关键技术与装备。针对丘陵山区种植制度多样、规模小、种植分散的特点,大力研发推广小型、轻简型农机化技术与装备。针对促进节能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研发以精准变量作业技术为核心的高效农机装备,加快普及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土地深松、秸秆还田、高效施肥施药等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节地农机化技术。

三、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主导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近年来,农业新的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私营农场、种养大户不断发展壮大。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延伸产业链,其生产过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产前品种的选择、农业生产资料等投入品的准备,产中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后的产品收获、加工保鲜,每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多项技术的配套。沭阳种粮大户滕云飞,以前水稻曾达1 400斤亩,现在只有1 000斤左右,小麦曾达1 000斤,现在只有700斤,产量越来越低,问题出在秸秆全量还田上,技术不过关,播种质量差,田间发酵严重。还有一个食用菌合作社,夏季日产草菇四五千斤销往上海,就是解决不了采后运输过程中的“开伞”问题,使得效益大降。产业链上的技术“瓶颈”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单项技术的推广又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生产上因技术不配套而影响产业发展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加快构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环节提供技术支持,成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我们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侧重于单项技术突破,解决生产中的某个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的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应用往往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转化效率低,推广时间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整合多方面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重大创新。要认真梳理产业技术需求,完善产业技术链条,突破关键技术,快速形成一批能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重点开展优质高效粮棉油生产、现代设施农业、生态规模养殖、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技术体系研究。根据产业发展特点顶层设计好各个技术环节。充分利用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调节作用,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科研力量协作,纵横交错,协同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三大领域主要科技需求和技术体系构架

(一)粮棉油生产

粮棉油生产面广量大,由于不同作物的特殊性,机械化水平发展不一。稻麦机械化水平最高,油菜、玉米次之,棉花、甘薯、花生等作物还在探索之中。秸秆利用难度依然较大。要积极探索利用机械化进行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统防统治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1.水稻生产。移栽水稻:(1)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粳稻品种,特别是要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抗倒伏。(2)适合机械化栽插的工厂化育秧技术。(3)机械化栽插的高产农艺要求。(4)高效农药及植保设备研制。(5)水稻机械化收割、烘干。(6)秸秆还田技术。

直播水稻:(1)选育适宜直播的水稻品种,主要对生育期有严格要求。优质、高产、多抗粳稻品种,特别是要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抗倒伏。抗除草剂水稻品种。(2)机直播技术及农艺要求。(3)直播稻田的除草剂应用技术(直播稻杂草是一大难题)。(4)其他同移栽水稻。

2.小麦生产。(1)选育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抗除草剂小麦品种。(2)一次完成碎秆、灭茬、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项作业。难点是一播全苗。(3)除草剂应用技术。(4)小麦机械化收割、烘干。(5)秸秆还田技术。

3.棉花生产。(1)选育早熟、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种。高产、优质抗虫棉品种。(2)机械化高效育苗、移栽技术。(3)机械化直播地膜覆盖技术。(4)适合机械化要求的化控技术。(5)适合农田使用的高效农药及植保设备研制。(6)机械化采收设备研制。(7)秸秆处理装备研制。

4.油菜生产。(1)选育适合本地栽培机械化采收的高产、“双低”、抗病油菜品种(株型紧凑、抗裂角、抗倒伏、菜籽成熟趋于一致)。(2)直播技术、除草剂使用技术。(3)育苗技术、机械化移栽、合理密植技术。(4)机械化收割、烘干。(5)秸秆还田技术。

(二)规模养殖

规模化养殖的技术需求主要在养殖设施的建设、设备的更新和畜禽粪便的处理上。

1.规模养猪。(1)优良种猪的选育。(2)现代化猪场的选址、可移动、不固化土地猪舍的建设。(3)“猪―沼―菜”种养结合循环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沼液的输送肥田技术。(4)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5)母猪繁育技术。提高繁殖系数和仔猪成活率。(6)饲料加工和营养配方技术。(7)疫病防治技术体系。(8)猪场监控技术及装备。

2.规模养禽。(1)优良种禽的选育。(2)养禽场的选址。(3)养禽场的建设、设备的研制和创新。(4)网床养鸡技术。(5)林地规模化生态养鸡技术。(6)孵化繁殖技术。(7)疫病防治技术体系。(8)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

(三)园艺作物

产业发展规模篇(9)

农民群众与基层干部

农民群众与基层干部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直接作用于农村,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农民群众盼发展、思致富的愿望强烈,希望上级机关和各级干部能进一步帮助他们明确发展思路,扶持他们渡过难关。同时,还有相当―部分农民群众对走农出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之路显得有些茫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会干、不敢干、不想干”的问题。特别是农资购买中仍出现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现象。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则存在销售道单一、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基本上是靠本地市场消化,一旦生产量大,本地市场消化不了时,就出现滞销,打击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这是农民对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不想干、不敢干”的直接原因。

两县乡(镇)、村干部中,年轻干部的比例较大、文化程度较高,他们一方面想干事、有思路,较好地发挥了“干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看准了的项目和产业还存在疑虑,考虑市场风险多,不敢大胆发动群众上规模,不敢甩开膀子领着群众干,突破力不够。

农村现实与发展希望

近年来,修文县和丹寨县立足自身实际,发掘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之路,促成了现代农业曙光初现,孕育着农业未来发展的希望,表现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端倪。修文县利用省会中心城市“1小时经济圈”的地理优势以及境内高等级公路、通乡公路骨架网络完整的交通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抓好“菜、果、药、畜”四大特色产业;精心打造七大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和生态休闲游产业,形成了谷堡折溪等“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区。丹寨县以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过境为契机,规划快速通道产业建设,实施“农业产业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特色、高效、优质农业,以龙泉镇马寨村为中心按照农业生态观光标准建成3000亩茶中有林、林中有果的生态观赏型茶园,并规翅腱设林下养鸡基地。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初见曙光。修文县久长镇永兴奉寸近年来通过采取“返租倒包”的土地流转形式,将全村1800亩土地(约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2%)流转后集中开发,推动该村形成了果树科技示范园、葡萄示范园、高山蒙古文化园、无公害蔬菜种植及山羊养殖等产业基地。丹寨县为了解决土地流转集中难的问题,制定了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凡企业或种植大户在县境内承包土地建设茶叶等农业产业基地的,连续三年给予土地租赁补贴,集中连片开发500亩以上的,锌给予50元/亩的租地补贴。目前丹寨县土地流转面积己占全县耕地总面积近20%。

农业市场化经营方式初见成效。两县通过采取“公司或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扶持发展各类农产品销售和加工企业,培育各类蔬果协会、养殖协会,大力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比如,修文县扎佐镇萝卜的种植和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的鸟笼生产走的就是市场化道路。

呈现亮点与存在难点

在两县探索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亮点:

特色产业拉动。修文县抓住“好一多”奶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契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并借助市场拉动扩大一批农特产品,如扎佐镇折耳根、萝卜,洒坪乡的大蒜等都将进―步扩大种植规漠,提高市场份额。

返乡农民带动。许多返乡农民工通过打工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又积累了―些资金,返乡创业取得了成功,在农村发展经济中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比如,丹寨县排调镇刘家村村民刘玉显原在断江打工,2003年返乡后,承包土地种植巴尔梨、茶叶,引进技术养殖母牛,发家致富后,又并带动村里5户农民成为巴尔梨种植大户,8户农民成为茶叶种植大户。

文化品牌推动。修文县永兴村是作家叶辛当年当知青插队落户、生活并创作《蹉跎岁月》的地方,修文县久长镇借此从打造知青文化品牌入手,提出了“知青文化园、农业产业园、生态观光园”三园建设的发展目标。丹寨县积极打造“锦鸡文化、造纸文化、蜡染文化、鸟笼文化”为代表的丹寨原生态民族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从调研来看,有亮点也存在难点,问题主要有:

基础设施薄弱,且投入不足。乡村公路等级差,县与乡,乡与村之间的公路路面窄,路况差,通村公路多数破损,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水利设施建设仍很薄弱。

缺乏金融支持,农民贷款难。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为了规避金融风险,信用社要求农户贷款必须提供担保,很多农户因无财产担保又无法找到担保人担保而不能贷款,一些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也被迫放弃。

涉农财政资金下拔渠道多。支农资金整合难。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多,下拨渠道多,致使支农投资分散、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投资效益。由于目前资金投放体带怀同,要求不一,下达时间不一,验收方式不一,实施内容、规模、地点等都有规定,调整程序复杂,一目违反项目管理和项目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将承担责任,很多干部不愿为此承担政治风险。

调研思考与相关建议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力度。―方面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在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应措施,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健全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各界相结合的多渠道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系,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和鼓励,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健全农村信贷融资体系。一是要

产业发展规模篇(10)

关键词: 产业物流;发展模式;系统规划;研究

Key words: industry logistics;development mode;system planning;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018-02

1研究的目的、意义

陕西省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中国大西北的“门户”,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物流节点”角色,再加上省域经济及社会快速发展所释放的巨大物流需求,客观上要求必须持续推动陕西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现代物流产业地位的提升、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投入的快速增加、特别是《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引导,陕西省的物流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张,物流通道和物流节点建设初见成效,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面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背景,陕西省物流业依然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专业化的高端物流服务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原因,除了受到特定的产业发展阶段、市场成熟度、产业规制等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区域物流的发展模式选择有关。

陕西省始终坚持发展大交通、大物流的战略,重在建设物流通道和城市物流节点,以完善物流服务网络,所采用的物流发展模式多是基于城市节点的综合服务型模式、基于区域的多产业服务型模式、或者基于交易市场的综合服务型模式,而上述模式由于侧重提供更具普适性的多样化综合物流服务,往往缺乏对特定产业物流需求特性的深入关注,因而无法满足专业化、个性化的产业物流需求。有鉴于此,文章立足于陕西省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系统研究基于节点或区域的综合服务型与基于产业集群的专业服务型相结合的产业物流发展模式,以寻求产业物流需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物流系统规划。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如何发展物流业的研究很多,涉及创新与应用现代物流技术、改革管理体制、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及法规等诸多方面。在现代物流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已经构造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技术格局,并正在努力推动其向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技术创新与应用达到了较高水平;而我国则处于现代物流技术的初步应用与积累创新阶段,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管理体制方面,国内外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成立专门的物流产业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在保持“各个物流环节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格局下,通过加大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来实现对物流业发展的有效引导与管制,不同的只是管理内容的集中程度有所差异而已。在制定发展战略或规划方面,除了对基础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之外,更多的则体现在政府或地方对区域物流规划重要性的充分认知和大胆实践上。目前,基本上我国各省都出台过物流发展方面的战略或规划,陕西省也不例外。在物流产业政策及法规方面,发达国家的研究大多立于宏观层面,或是强调通过法律和市场手段推动物流业自由发展(典型的是美国),或是强调政府的充分干预(典型的就是日本1997年出台的《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和2001年《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但总体上都强调政府应该在本国物流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在我国,汪鸣、丁俊发、黄国雄、陈文玲、夏春玉、海峰、林勇、赵娴等人都曾对我国物流业的现行政策进行过深入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各自政策框架构想,对完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在积极研究和出台专项的物流产业相关政策,如国家九部委共同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等。

由上述分析可见,与物流业发展对策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十分丰富。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多基于宏观视角,针对区域内所有产业综合进行物流体系研究,重视需求在量上的共性,而忽略了不同产业物流需求的在质上的个性。这往往会导致制定的很多有关物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显得空泛,所提出的措施和战略难以落实,无法满足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需要。而就理论研究而言,现有研究往往又割裂了产业物流需求的共性与个性,要么侧重于区域综合物流系统建设,推行基于区域或节点的综合服务型发展模式,要么侧重特定产业物流的专业化发展,推行基于产业或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发展模式,而缺乏对区域物流资源整合和产业物流需求的统筹规划,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当然,也有部分学者持续关注产业物流发展问题,但研究焦点多集中于跨产业的产业联动问题,或是汽车物流、农产品物流、花卉物流等特定领域的物流理论与技术问题。其中的缺陷是在重视提高产业物流专业化程度的同时,没有将其置于区域物流系统中加以综合考量、优化,容易陷入“专业化陷阱”。

3陕西省产业物流发展模式与系统规划研究

论文研究旨在克服上述缺陷,立足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综合考察产业物流需求的共性与个性,进而研究新的综合型产业物流发展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以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为手段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已经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目前,涵盖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盐化工、航空、输变电设备、汽车等领域的20个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其产值占到全省工业的90%以上。此时,更多地关注产业物流需求,科学选择产业物流发展模式,并进行产业物流系统规划,必然能为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与引导,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抓好重点任务和部门分工的落实。抓紧物流业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支持物流业重点项目建设。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认真做好重要商品市场监测和调控。要在“预”和“实”上下功夫。加强市场监测,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提出保障重要商品市场供应的政策建议,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做到措施具体,责任明确,重在实效。

3.2 对产业物流发展模式的创新性研究不但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指导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需要,而且能够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置提供更充分的依据。陕西在物流结构与发展潜力方面,优势明显;但在物流规模和物流经济贡献方面,陕西却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陕西应构筑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整合现有资源,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不断加大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与物流市场主体的建设,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发挥人才在提高物流发展水平中的作用。

3.3 研究基于节点或区域的综合服务型与基于产业集群的专业服务型相结合的产业物流发展模式,以及产业物流系统的规划方法,能够弥补区域物流理论研究的部分缺陷,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全力推进物流业快速发展。加强流通项目管理,确保中央、省级政府投资项目见实效。要加强项目调研,主动服务,包装、策划、储备一批流通领域好项目,严格执行基建程序,并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同时,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加大对项目监督检查的力度。要加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结合经贸领域的实际,明确“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加强对内外贸市场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加强重要商品市场宏观调控,提升以物流业为主的现代流通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耀平.21世纪初美英澳运输与物流战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高海军.浅议汽车产业物流发展方向[J].汽车工业研究,2009(10).

[3]林勇,王健.我国现代物流政策体系的缺位与构建[J].综合运输,2006,(1).

上一篇: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下一篇: 监理单位合同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