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4 16:47:47

分析化学的特点

篇(1)

数困生,即数学学习困难生。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困难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文科班的数学教学也成了教师深感头痛之事。教师付出的精力远比理科多,但收效甚微;文科学生也因多次失败和挫折而产生消极情绪,考试中屡战屡败,高考后一片叹息。文化数困生学习有哪些特点呢?教师有没有办法转化他们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研究情况。

一、数困生学习的特点分析

1.数困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1)数困生在心理上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过程巨大的连贯性,数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差,一时半会无法弥补,因此容易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最后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我不如人。”他们在这种过重心理负担下,会逐渐产生抵触情绪,并开始畏惧数学、厌恶数学并最终放弃对数学的主动学习。

(2)学习过程中具有胆怯、压抑心理。数困生一般不愿意暴露自己学习上的弱点,一则是怕同学讥笑,二则是担心暴露自己欠佳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敢向教师请教,也不愿向同学请教,使得问题经常不能及时解决,形成恶性循环。多数的数困生也希望尝试成功,但由于基础太差,总是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明显进步,于是难以得到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悲观消极的压抑心理。

2.数困生的学习习惯特点。

(1)具有惰性、逆反心理。他们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只图安逸自在。他们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数困生由于惰性和经常失败,在同学和老师那里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和嘲讽。他们不懂不会的内容,不敢也不愿去问同学或老师去解决。

(2)听课、做练习的质量不高。有的学生做作业时只讲速度、结果,不仔细审题,没有规范的步骤、详细的解答;听课时不注重概念的理解,只听讲几道例题;做课堂练习的时候懒于动笔;有的平时对难题很感兴趣,对中等难度及以下的题不屑一顾,好高骛远,导致容易题做不对,难题做不来。

3.数困生学习能力的特点。

(1)思维定势简单化。学习数学概念只注重形式,不探求实质,不注重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缺乏突破障碍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心理准备,造成思路狭窄,思维不畅。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在遇到新问题时,由于思维定势过强导致有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比如在求二次函数在某个闭区间上的最值时,他们经常会把端点值代入直接求得。

(2)不注意概括,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他们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难以实现问题的转化,接受能力差,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不善于将所给的问题进行合理分类,合理转化,变为熟悉的问题加以解决。他们学习数学,不是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去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不去分析一题多种思路和多种解法,而是拼命地去记住数学的某一结论和某一方法,把学习策略性知识当作一种陈述性知识来学习。

二、数困生学习的转化对策

1.教师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帮助数困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师要正确对待数困生,当他们在学习上受挫、考试成绩不佳时,教师切忌进行不当的批评和指责,以防止其消极情绪体验的产生。教师要用关心的态度、温和的语气和他们交流思想,帮助他们找出学习失败的原因,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增强其自信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各种环境,使他们在学习上可以获得成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1)对他们的作业附加鼓励性评语,并尽量采用面批方式。实践证明,面批鼓励措施能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这种兴趣又是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条件。对学生作业采取面批鼓励的同时,如能让学生自觉产生一种适当的期望目标,学习效果的提高将会更为迅速。

(2)教师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单元测验,当数困生取得较好成绩或有明显进步时,及时在班级给予表扬,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

2.教师要加强学困生学法的指导。

(1)指导数困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摘录要点,课后再补充、完善、深化,甚至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感想记录下来。做好笔记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这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另外,要有效地练习。练习应具有针对性、同步性,提高效率,增强紧迫感,遇到困难问题,学生应先自己思考,实在没有头绪要及时向同学或教师请教,防止问题积累,影响学习热情。

(2)指导学生务必夯实基础。学生应做好错题笔记,分析错误原因,找到纠正的办法;在搞清楚概念的基础上做题。对于课本中的典型问题,学生应深刻理解,并学会解题后反思:反思题意,防止误解;反思过程,防止谬误;反思方法,精益求精;反思变化,高屋建瓴。这样可以深刻理解这类问题,有利于扩大解题收益,达到“学会一题解决一类”的效果。学生应以课本为主,重新全面梳理知识、方法,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中提炼出思想方法。在知识的深化过程中,学生应切忌孤立对待知识、方法,而是自觉地将其前后联系,纵横比较、综合,自觉地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进而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高效的有机认知结构。

3.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要细心呵护数困生“想当然”之心,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思维习惯,先接纳再引导,最后才可以改变。数困生重直觉不重视逻辑推理,教师要“将计就计”故意让学生得出矛盾,面对矛盾学生就会自觉思考矛盾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得训练思维的机会。相反,如果教师以“笨”为理由,进行强行灌输,那只会阻塞学生思维的通道,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给学生多讲一些基本的逻辑推理形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解每一道题都要体现一种或多种数学思想,都要运用一种或多种数学方法。解数学题的思维过程一般来说有四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解题术―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观念。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解题术、解题方法的研究上,还应该认真钻研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形成牢固的数学观念,最终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为此,我在给学生讲解每一道题或学生在练习每一道题时,要求自己必须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理清解题思路,找出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要求和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2)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抛给学生一个教师的思维结果;

(3)把所运用到的知识和方法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

(4)善于联想、举一反三,一反思路、二反方法、三反思想。

我通过这些办法的实施,使学生对解题的思维方式和规律,由渐悟到顿悟、由顿悟到彻悟,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了各个知识点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了解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真正来源,确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素养。

每位学生的数学潜能都是无限的,数困生也不例外,只要教师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认真地去研究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然后运用科学、合理并易于学生接受的方法去诱导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他们的大脑中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篇(2)

前言

素质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方向及要求就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中,使用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原则及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实施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学工作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有利的。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与传统化学教学不同的特点,对于这些特点的把握成为改进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指的是以促进全民素质提高为宗旨,根据每一名学习者的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时,这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兼顾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更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促进全民素质提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同时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于教育的思考,在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收到了严重的阻碍。很多优秀的人才被埋没。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人的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我国教育事业以及人才培养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上升,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也有积极作用。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特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在素质教育条件下,初中化学教学必然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例如,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够辅助化学学科的学习。初中阶段的教育一般以综合课程为主,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各学科之间都有相应的交叉。因此,初中化学教学还是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化学原理,而且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启发学生的思维。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有一定的要求。传统的初中化学学多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这虽然能够学习前辈们丰富的经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我国现今的初中教育中,普遍采取通过繁重的课程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方式,这极大的摧残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更制约着我国素质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时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在安全范围内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其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势必会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所区别,而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下面本文就将以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在素质教育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案例阐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如何做好初中化学教学。

以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水氢为例,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首先对全班同学的化学基础进行一个简单的摸底。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水平进行相应难度的教学。在课堂上,我并不急于讲授这一堂课。因为初中化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较为枯燥,一味的讲授可能会使得学生们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在这堂课知识点的讲解之前,我对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的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水,那么你们能说出一些水的性质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来,课堂的氛围立即活跃了,学生们都在积极地进行讨论。其实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个目的,一是打破枯燥无味的讲授,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扩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们的反响也很强烈,有的学生说水是液体的,有的学生说水是有浮力的。当然也有学生说水是可以喝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并没有去批评他,这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创新思维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接下来对于水的组成这一部分知识的实验中,我看到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想要表现自己,这时候我给予他们鼓励。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你们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推测出水的构成?这时候班级开始安静下来,学生们陷入思考之中。我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想要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下,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们大多直接告诉学生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这样的讲课虽然能够使学生们知道水的构成,但是他们并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十分不利于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样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四、结语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结合素质教育的内涵,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理念将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今后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所谓《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实证型教育培训方法。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有利于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也有利于整合师生智慧和资源,经验共享,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行政管理现象的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1.验证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设置合理,才能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形成合理的学生知识和理论结构,科学、合理、有效地解读现实行政管理和改革实践活动。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一个目的就是检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能否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实践所需要的知识、理论和能力。只有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科学、合理、有效地解读现实个案,才能验证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提供学生置身于复杂现实行政管理环境的体验

案例课程教学,让学生由“局外人”变成“局中人”,使他们体验到实际政务操作的各种压力和复杂性。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让学生认识大量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学会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学生无法得到真实行政管理活动的体会。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提供实际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会,形成局中人的自我认同,对行政管理实务的复杂性和压力做好心理准备。

3.培养学生解决行政实务问题的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是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初步职业技能,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融合起来的一种课程教学。通过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讨为核心,以知识的灵活应用为关键,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案例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改善其思维模式,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习得解决行政管理实务的各种技能和方法。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互动沟通与合作能力

与人互动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通过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学生可以认识到,行政实务的解决,受到行政公共性规律的约束,不是单个人通常可以解决的,它必须整合行政管理系统所有的资源。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教学课程整合了全体学生和老师的智慧和能力,形成综合运用集体能力和资源解决实务问题的一种行动模式,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整合全体师生智慧与能力,学生必须习得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既要同教师进行互动沟通,还有与学生互动沟通,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行为能力。

二、《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特点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从程序上看,通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简要讲授相关公共行政理论,而后分析印证有关理论。接着引入与所讲授行政理论密切相关的行政案例,介绍案例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把握切入点,给出分析方法。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案论理。

1.重案例选择

行政案例教学是通过对行政案例进行考察和分析,使学习者获得有关公共行政管理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并提高和增强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案例是课程的核心,没有案例不是案例教学,没有恰当的案例也不是案例教学,对案例的精选是案例课成败的关键之一。

2.学生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是第一位的。案例教学跟非案例教学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案例课程有相当比重的时间和环节让学生针对案例反映的行政管理问题进行深度讨论。这个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讨论环节包括个人发言、小组讨论、全班集中讨论和辩论,小组讨论和集中讨论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发言。讨论和发言的环节多,量也比较大,决定讨论的时间占用也相当多。但是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集中讨论,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角,教师原则上并不参与讨论,更不提供所讨论问题的标准答案。教师责任是为学生讨论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理论背景解释,并为学生就相关知识、理论和问题提供解答释疑。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和案例体验,这是非案例教学所无法获得的教学效应。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干预也不放任

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必须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权威、书本、教师”挑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放、自由地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式适当地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抓住学生讨论中的“奇思妙想”,引发有分歧的观点,激化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实现多向度的充分交流而具有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但是不强制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限制学生。

4.重理论深度提炼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不能为分析而分析,必须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案例教学中,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得到充分交流与碰撞,使理论得到深化和提升。教师虽不参与具体讨论,也不提供问题解决的权威答案,但是教师在引导、指导学生讨论,以及最后环节的课堂教学总结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将案例教学的理论深度尽可能地阐述和演绎。

篇(4)

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化学》和《教科书》中的有机知识,对理解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化学》和《教科书》中的有机知识,笔者进一步体会了有机知识体系在高中化学新旧课程中的分布特点。

一、两套教材的有机知识特点

(一)精简内容、调整难度,体现基础性

在“学科中心”和教学大纲的影响下,《化学》的有机知识过分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严重的逻辑表达常常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从,加之“习题演练”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教科书》充分关注了高中生学习化学的现状,对多年来一直困扰教学的若干难点作了调整,同时《教科书》作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全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要求,而且重视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加强调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科书》的编写从“教本”向“学本”转变,从“文本”向“对话”转变,从“知识”向“素质”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科书》删去了乙炔、乙醛、甲醛和酯的性质以及苯的结构等知识,加强了有机知识与生产的联系;不强调同系物的概念及性质,更加关注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典型物质的知识,也不过分强调有机分子的结构,更多地限于物质的认识;在认识物质的性质时也不强调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更注重它的实用性。在《化学》的基础上,《教科书》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化学基本观念和概念的学习,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发展价值,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从总体上来看,与修订的前的《化学》相比,《教科书》不再出现环烷烃、键长、键角和键能等知识,理论方面的要求也明显降低。

(二)增加学生实验的比重,突出有机化学的特征

实验既是化学课程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有机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有利于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有机实验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化学》有33个演示实验、4个“学生实验”和4个“选做实验。《教科书》有20个实验,从数量上与《化学》相比是要少一些,但是这些实验几乎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因此《教科书》的有机知识淡化了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的界线,同时并在研究性课题中也渗透了有机化学实验。可见学生实验数量较《化学》相比有较大的增加。

(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科书》的有机知识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进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学生亲自动手,可以带动大脑的思维,增加其印象。事实说明,心灵与手巧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学习烷烃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制作乙烷和丙烷、乙烯和丙烯的分子模型,即可体验同系列有机物的成键情况,也可对比各系列有机物的成键规律。

(四)突出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教科书》的关键,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有机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教科书》的第一节安排“甲烷的取代反应”等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可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重视。

《教科书》的有机知识安排了9次“实践活动”、20次“实验”和10次“科学探究”。通过“实践活动”、“实验”和“科学探究”,使学生初步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并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科书》的有机知识还通过“科学视野”、“信息搜索”、“学与问”和“思考与交流”等多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学到有机知识,而且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介绍最新科技成果

《教科书》中的有机知识选择最新科技成果作为教材内容。例如在合成材料中,将新科技生产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介绍给学生,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形态有机物相继被发现。通过最新科技成果知识的介绍和学习,加深对化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了解,体验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紧密联系。

二、两套教材中有机知识的章节体例特点

(一)《化学》中有机知识的章节体例特点

《化学》中有机知识共有四章。其中,第一章烃共6节;第二章烃的衍生物共6节;第三章糖类油脂蛋白质共4节;第四章合成材料共3节。

篇(5)

热电厂运行系统中对用水的各项性能与水质均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如对于锅炉装置而言,燃煤锅炉用水必须兼具硬度低、有机物含量低、固体含量低、以及溶氧量小等特点,若无法达到给水标准,则势必会对热电厂关键装置与设备的安全运行产生不良影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对热电厂化学水用水水质的严格控制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课题。

一、电厂化学水处理特点

1、集中化。以往热电厂在化学水处理过程中多按照功能设置包括净水预处理、锅炉补给水处理、凝结水处理、加药系统、汽水取样检测、循环水加氯、废水污水处理等多个系统模块,在无形之中导致化学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大,同时还存在岗位分散以及管理难度大等局限性。近年来,热电厂正逐步针对化学水处理设备流程进行改进与优化,以往以点状、松散模式布置的化学水处理设备开始向着立体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对提高化学水处理系统利用率,确保化学水处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有重要意义。

2、节能化。随着节能、环保生产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热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在化学水处理的各个生产环节中渗透绿色化的工作理念。同时,热电厂作为耗水量巨大的产业之一,水资源如何在热电厂运营过程中实现可靠利用同样是相关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之一,必须重视对热电厂化学水循环利用工艺技术的开发,将循环处理与环保处理相结合,以实现热电厂的可持续发展。

3、多元化。随着化学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电厂化学水处理工艺手段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微滤技术、超滤技术、纳滤技术、以及反渗透技术等在内的先进膜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厂化学水处理领域,同时配合对化学药剂的应用,可有效去除化学水中残留的腐蚀元素,水处理供需更加简单,也更有利于保证循环水在热电厂系统中的有效运转。

篇(6)

关键词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个案;特点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2014年社区教育重点项目“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项目编号:2014SQJY04)

作者简介:杜君英,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市民学习指导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73-04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办学模式

当前学术界关于“办学模式”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春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将办学模式看成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是有规范化意义的,能使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最优化的一种结构体系或程式。可以从广义上和狭义上理解办学模式,前者着眼于国家和地区,后者聚焦于某所学校。并且,提出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示范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1]郭景扬教授认为,办学模式的内涵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抽象概括而成的,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有效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管理的艺术结构及其操作程序。[2]各位学者由于研究立场、视角的差异,致使该概念存在理解差异,要彻底明辨该概念需要运用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

“办学模式”从字面上可拆分为“办学”和“模式”两个词语。“办学”一词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创设、兴办、管理学校,可知“办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1)创办过程,即从无到有的新建过程;(2)经办过程,即从有到优的科学管理与良性运作的过程。办学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包括经费筹措、师资选聘、考试招生、教学科研、后勤保障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内容。“模式”一词在我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最先提出的。1984年,他在考察苏南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后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1986年,在考察温州后,进一步明确提出:模式就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2]赵庆典认为,“模式”一般应具备三个要素,即事物(或客体)的规范或标准、事物现象(包括思维现象)的抽象、人们可以学以致用(包括研究所用)。[3]饶坤罗认为,“模式”就其外延来讲,就是指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或发展范式;就其内涵而言,应是理论化、标准化、定型化的型式及其内在运作机制。[2]

依据上述分析,综合各家观点,可将“办学模式”界定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对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职业院校能够以社会化开放化作为指导性的办学理念,为实现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将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形态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规范化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个案研究——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

(一)办学路径

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就是一个学校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道路,这条路径由一些关键事件连接。研究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有助于从历史中找出学校办学的机制构成,把握学校未来发展方向。

1.初成阶段。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前身是上海市闸北区业余大学,作为地区性的成人高校,只有服务社区依靠社区,才能生存发展。为适应这种趋势,学校在1992年就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机构,当时称为“区服务办公室”,负责沟通协调,开展为社区服务工作,参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2000年,学校转型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后,重心偏向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但是,学院领导仍然清醒地认为,学院既是高等职业学校,又是所在地区的社区学院,不应该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而应主动与社区架设桥梁,致力于社区问题的解决。

2.核心发展阶段。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附设成人高等教育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上海电视大学闸北分校。2002年,学院与闸北区社区紧密关联起来,专门成立了为社区服务的部门——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和市民学习指导中心(简称“两中心”)。该部门作为学院下属部门之一,服从学院和闸北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办公室的双重领导,主要职责为:(1)承担沟通学院内部与外部,为区提供社区教育指导与服务的职责,承担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为闸北区提供政府决策咨询;(2)承担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3)指导服务闸北区社区学校内涵建设;(4)作为全区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库,即代表学院发挥社区教育龙头作用,发挥社区教育研究站、指导站、信息站、服务站等功能。2005年12月,学院召开以“社区发展与高职教育”为题的学生专题研讨会。“两中心”在学院领导下,为社区教育工作的探索研究、信息沟通、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全面发展阶段。学院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注重辐射周边服务社区,结合社区特色,使得其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社区教育服务方面表现突出。2008年,闸北区被评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可以说,学院在服务社区的理念及实践上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学生积极参加特奥会、世博会志愿者,学院团委组织敬老爱老、学雷锋活动,维护和促进区域发展。这一阶段,学院实现了从单一的场地开放到办班开课,从孤立服务到与社会公益机构、基层政府等合作的完美过度。2014年,学院在院内成立闸北区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旨在整合学院各系部优势力量集中为区服务。学院在各个方面尽高职所有、为社区所需,学院服务社区,也从社区吸纳一定数量的学生、教职员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熟悉本土环境的资源,在发展社区的同时,也全面发展了学院。

(二)办学经验

1.开放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成立之后,并没有把自己看成一个孤立于闸北区的职业教育学校,而是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认识到学院位于闸北区,是闸北社区的一部分。多年来,学院不只做好围墙内的教学科研工作,还开放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学院有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练舞蹈用的舞蹈房,这个舞蹈房在学生不上课的时候,开放给居民学习舞蹈使用。学校还安排许多实验室、机房,空闲的时候安排社区的小朋友们参观学习,让他们提前对做实验有个初步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院充分调动高职师生资源,为社区居民开设钢琴班、摄影摄像班,素质拓展班,吸引周边居民参加学习,并与阳光之家、居委会联动组织开展居民学习活动,开发了居民学习指南。这样既增加了资源利用率,方便了社区居民学习,而且,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平台。

2.结合专业特色举办特色活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有学前教育、信息技术与机电工程、经济管理、商务外语系、应用艺术系5个系20多个专业。在为社区服务中,各专业结合本专业特点,利用本专业人力、物力等资源,创造性地举办一系列活动,不仅服务了社区,也使学生得到了实践训练。2008年,在学院、系以及彭浦镇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学前教育系慕心社与闸北区小海豚早教中心结成服务对子,协助该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对0-3岁儿童及其家长开展早教活动。募心社成员在校内完成培训后进入志愿者岗位。随着小海豚服务基地的建立,学前教育系募心社的校外服务基地数已达多所。通过在普陀区悦苗寄养园和彭浦镇阳光之家中开展的服务活动,学前教育系已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而参加社会服务,不仅为学前系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也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201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闸北区大宁剧院隆重开幕。学院礼仪社的25名同学在老师带领下,担任此次活动的礼仪接待服务。其中11名同学参加了会所晚宴礼仪接待,另14名同学担任主会场的贵宾引导、嘉宾入席引导等礼仪活动。这样的礼仪服务活动,不仅为办在社区的大型活动提供了帮助支持,也使职校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从实际需求出发为社区服务。学院由“两中心”牵头,发挥社区学院在教育教学中的龙头作用,组织社区学校、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取得积极效果。组织全区8街1镇社区学校探索特色课程建设。在对闸北区人文风俗、居民学习需求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社区学校班级——社区居民学习团队”互动模式的研讨、座谈会,指导社区学校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提升社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社区学校内涵建设,进而满足居民丰富多元的终身学习需求。学院高职大学生通过社团、社会实践从社区的实际需求从发,设计服务项目,为区域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三)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在对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一种社校联合、整合资源、服务社区的办学模式。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区域高职院校,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社区化。主要表现在建在社区、脱胎于社区成人教育、服务社区、依靠社区、与社区环境融为一体。从学院的办学路径和办学经验可以清晰看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采取社区化办学模式,从其结构形态上有“两中心”这样专门为社区服务的部门,在学院的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中,紧密与社区相关联。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社会服务的职能更加突出,意义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学院走社区化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发挥高职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化方面的作用,为社区提供青少年校外教育服务、居民基本学习服务、再就业实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等。

一直以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把高职教育与服务社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理论培养与社区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学院资源开发与社区资源利用结合起来,使社区化办学模式在多方共赢的状态下日趋完善。

三、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办学理念与目标

1.社会化、开放化的办学理念。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开放性特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该秉承“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的理念,在生源选择、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学校规模、就业指导等方面科学预见区域的发展需求,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环与外界发生紧密的链接,应当树立开放化的理念,破除独立办教育、封闭办教育的境况,尽快使自身融入社会,与企业合作,依靠市场经济规律办教育。

2.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办学目标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应当倡导“民富区强”,这是由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职业教育本质共同决定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特征是职业性,遵循“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原则。同时,职业教育作为区域性教育,应当承担促进社区发展、致力社区建设的历史使命。“民富”就是要使培养出的学员物质生活富足、精神世界充裕,既要具有专业的技能,又有深邃的素养。“区强”旨在通过职业教育与社会要素的融合、互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社区居民的职业素养,凸显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与文化优势。

(二)办学主体与功能

1.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办学主体多元化是职业教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强调社会系统中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推动。职业教育的规范办学与有效运行需要社会力量提供物质设施、资金经费、师资队伍、法律制度、实习基地、教学场所等。因此,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都理所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区域性教育事业,应当鼓励并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搭建合作平台,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对话,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办学模式多元化能够使职业教育灵活全面地反映社会需求,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使职业教育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2.服务社区的办学功能。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服务社会为努力方向,通过促进学员的社会化来实现社会服务的办学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推动社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促进高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2)维护社区政治环境稳定和谐。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员的民主、法制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维护社会和谐局面。(3)促进社区文化繁荣昌盛。职业教育是践行终身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职业教育传承、传播、创新科技文化、职业岗位文化、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来濡染学员,激励社区文化持续地生成与更新。(4)实现社区民众素质提升。社区化职业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满足广大居民的教育愿望,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职业素养。

(三)办学管理与运行

1.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决定着必须实行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多头领导、缺乏统筹的管理局面导致职业教育办学效益过低、发展方向不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社会性特征逐渐得到认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法人和个体等应该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形成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平等对话、共同协商、合作共赢”的原则。高效的管理体制依赖于多方力量的密切合作,需要确立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和保障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2.动态全面的运行机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指职业教育内部组成要素及影响职业教育运作的外部诸要素相互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外化的体制,它是职业教育持续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条件。[4]职业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运行机制主要有:(1)投入机制。在职业院校新建阶段,需要解决资金、设施、场地、师资等要素的来源问题。(2)竞争机制。职业教育参与市场竞争,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从而树立品牌,获得办学效益。(3)约束机制。为保证职业教育科学规范地运作,职业院校应当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检查体系。(4)激励机制。职业教育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需要政府给予地位认可、财政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当有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等,而且,在具体运行中应当动态地遵循,不断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研究:从对东丰县办学模式的调查中引起的几点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

[2]饶坤罗.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6:1,2,2.

篇(7)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课题】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重点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篇(8)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二小节,题目为《酶的特性》。这节的学习目的就是掌握酶的特性,并能应用酶的特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学生理解酶的特性。酶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三个特性。

酶的高效性是和无机催化剂相比而得出的,中学生物课本是以FeCl3和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的分解速度来说明酶的高效性的。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只要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比较对象并结合实验现象就很容易掌握。

酶的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是本节教与学的难点。第一个难点是为什么酶有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学习这两个特性时,一定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酶绝大部分是蛋白质的角度进行思考。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结构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其结构上有特定的与催化底物结合的活性部位,不同的蛋白质活性部位是不同的,这就是酶具有专一性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难点是“酶的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实验分析,验证“酶的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实验设计,以及曲线分析。突破这部分难点的策略就是,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一并进行教学,最后进行曲线绘制和分析。实验设计解决问题这个教学难点不可能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就学得很好,还要在以后学习中的逐步学习,训练以达到掌握知识。

突破这一难点,首先从分析现成实验开始,在理论理解“酶的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条件下再从实验事实上认同这两个特性

例如:观察和分析如下图所示实验

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分析时,要结合上一节学习的对照实验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找出实验中的自变量酶的种类、因变量试管中颜色的改变,除此以外诸如淀粉溶液、蔗糖溶液、斐林试剂的浓度和加入的量等均为无关变量,是实验中必须控制为相同的变量。找到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点,把因变量的差异归因于自变量。这样既引导教会学生复习旧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实验分析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更为实验的设计做出铺垫。

“酶的作用条件温和”是学习酶的作用需要适宜温度和PH值,这个知识点的实验分析别注意自变量是温度或者PH梯度的设置,因此实验就有多个组,至少五个组,(设置中要特别注意,酶和反应底物要控制在相同的温度或者PH值后才能混合均匀),然后根据不同温度或者PH值下的反应速度进行描点,绘出曲线。曲线一定出现峰值。峰值对应的温度或者PH就是酶催效率的最高时对应的温度和PH,就是最适温度或PH值,。实验过程中如果没有出现峰值,则应该扩大自变量的范围,直到出现峰值为止。

第二个难点是曲线图的识别和绘制。高中生物学科课标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图文,图表的转化能力。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曲线图的分析和绘制在这里开始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中经常就会用曲线来表达知识。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明白曲线图的识别和绘制中。识别和绘制的关键点有,①曲线的横纵坐标,包括名称含义和单位、②曲线的起点、③曲线的拐点、④曲线的走向、⑤图注等。本节让学生掌握用曲线来表示酶的特性。

第一:酶的高效性

分析:

(1)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2)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第二:酶专一性的曲线

分析:

(1)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明显加快,说明酶A催化底物A参加反应。

(2)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不催化底物A参加反应。

第三:酶作用条件较温和

分析:

(1)在一定温度(pH)范围内,随温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2)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

(3)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篇(9)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6年来高考江苏地理卷均以大题的形式考查分析与比较的能力,总体的考查方式基本保持以区域地图或统计表格以及少量的文字叙述作为背景材料,从对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特征的表象分析入手,逐层深入到对区域存在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措施,引导学生领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观,充分显示了高考对于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这一地理能力的重视。

二、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意义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分析与比较在地理教与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或方面,并找出这些部分或方面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对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价值。

第一,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学生认识区域的特征及其成因。因为分析与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被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区域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区域特征形成的原因更加清晰明了。

第二,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通过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更重要的是能把握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地理知识的系统化。无论是对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对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第四,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通过对各地理要素的横向比较,可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拓展思维空间,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内容及解题策略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和高频考点。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点,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实际上就是找出区域间的异同与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是通过对比区域间的异同,来揭示区域间的差异和要素间的关系,从而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区域特征,并预测区域发展趋势。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要素是“分析与比较什么”、“如何进行分析与比较”和“分析与比较的结果”。因此,认识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主要内容、把握解题思路是高三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重视对区域地理要素、地理特征及成因结构的复习,归纳建模将是突破这一重难点的有效途径。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内容、方式、方法和解题策略一般建模如下:

从上面的结构图可知:区域差异比较的主要内容是某区域的区位条件、地理要素和特征成因;分析比较的方式既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要素的简单比较,也可以是以某一要素为核心的联系比较,还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的整体比较。无论何种比较方式或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都需要三种能力,即获取与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三种能力之间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即前一种能力是后一种能力的基础。要形成这三种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其核心是据图索异,即通过读图表分析比较区域差异的具体内容。这不仅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更是探本求因的前提。下面笔者就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一般内容和解题策略两个方面做重点阐释。

(一)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一般内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1)位置:①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光热条件的差异;②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③板块位置地壳的稳定性。

(2)气候:①不同区域的气候在成因、特征、分布上的差异;②对于气候特征,可以比较温度、降水、光照、湿度、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方面的差异。

(3)地形:不同地区的地形可以比较类型、海拔、山脉走向等内容。

(4)地质、地貌状况。

(5)水文条件:河湖类型、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比较项目。

(6)植被和土壤条件:类型、覆盖率、肥力等比较项目。

2.人文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1)经济发展比较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及其布局、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农畜产品、第三产业的特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条件(资源、交通、人口、科技等)。

(2)农业的比较: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可持续发展方向等。

(3)其他社会经济环境的比较内容。

3.区域主要特征及成因分析

(二)区域差异分析与比较的解题策略――以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28题为例

例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7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18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2分)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3分)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3分)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3分)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 苏中地区 苏北地区 (3分)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一步,准确定位。由图17可知,江苏地处长江入海口,与上海相邻。同时,据图能很容易地确定境内的苏南、苏中、苏北的范围。

第二步,提取信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读图17可知,苏南城镇化水平为71%,苏中城镇化水平为57%,苏北城镇化水平为53%,区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读图18可知,从1998至2010年,苏南城镇化水平高于苏中,苏中城镇化水平高于苏北,同时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化水平都在上升,但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最快。

第三步,调动知识储备。城市化的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而本题考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应该“走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进而提升宜居水平的道路”,因此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质量,即强调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

第四步,展开联想。据图17可知,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位置差异成就了苏锡常都市圈的有利区位条件,即距离上海近,因此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而淮安地处苏北腹地,规划淮安增长极可以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篇(10)

关键词: 悬架K&C特性;一致性;区间方法

Key words: suspension K&C;coherence;interval method

中图分类号:U4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001-03

0 引言

在汽车制造和装配的过程中,各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根据目前的制造和装配水平,研究这些误差究竟对汽车运动学特性参数影响有多大,就是分析汽车悬架外特性一致性问题。

一致性直接反映了一种汽车产品的整体品质。在汽车设计阶段,设计的悬架硬点坐标参数下的仿真汽车悬架外特性曲线都是以汽车能够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为目标。但是,由于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的误差使生产的汽车悬架硬点坐标参数在容差范围内变动,这就使悬架运动学特性曲线产生了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每辆汽车汽车悬架外特性曲线并不一定和其设计特性曲线完全一致。要评价一种汽车产品的整体品质,汽车悬架外特性一致性是一个重要指标。目前,计算其一致性的分析理论还没有人提出。

本文提出了把直接影响悬架外特性的硬点坐标参数作为区间参数,把汽车悬架外特性一致性问题转化为区间数学问题。建立其区间模型,应用区间分析理论,计算其一致性问题。最后本文在双横臂独立悬架上,应用这种理论,建立其一致性分析模型,双横臂独立悬架的车轮前束一致性分析结果证明区间理论可以很好地计算前束角的一致性。

1 区间数学基本理论

定义区间函数表达式为

f(XI)=f(x■■,x■■,…,x■■)i=(1,2,…,n)(1)

这里,x■■为第i个区间参数;XI是n个区间参数组成的区间向量;n为区间参数个数。

x■■=[■■,■]=[x■■-?驻x■,x■■+?驻x■]

=x■■+?驻x■■=x■■+?驻x■[-1,1]=x■■+?驻x■e■ (2)

X■=[■,X]=[X■-?驻X,X■+?驻X]

=X■+?驻X■■=X■+?驻X[-1,1]=X■+?驻Xe■ (3)

这里,■■是第i个区间参数上界;■是第i个区间参数下界;x■■是第i个区间参数中值;?驻x■是第i个区间参数半径;■是区间参数向量上界;X是区间参数向量下界;X■是区间参数向量中值;?驻X是区间参数半径,e■=[-1,1]。

则区间函数计算可写成,下式

f(X■)=[■(X),■(X)]=[maxf(X),minf(X)](4)

故可知,区间函数的参数共有2n个,n个区间中值x■■和n个区间半径组成?驻x■。

2 汽车悬架外特性一致性的区间建模

由于制造和装配等原因造成的误差,使每辆汽车的悬架硬点坐标参数并不完全一致,这些坐标变化量一般用硬点坐标参数容差来表示。因此,每个硬点坐标可以看作是一个区间参数x■■,硬点坐标容差可以看作区间半径?驻x■,设计的硬点坐标参数就是区间参数中值x■■。由于硬点坐标参数在初始悬架设计时已经确定,所以硬点坐标参不再是变量。如果,模型中就有n个硬点坐标参数,就有n个坐标参数容差。汽车悬架外特性的一致性函数可表示为

f■X■=f■Δx■,Δx■,…,Δx■

=■Δx■,Δx■,…,Δx■,■Δx■,Δx■,…,Δx■

=max fΔx■,Δx■,…,Δx■,min fΔx■,Δx■,…,Δx■(5)

3 汽车悬架外特性一致性的特点

在汽车悬架外特性一致性分析中,不同悬架虽然外特性参数随轮跳变化曲线不同,但是以硬点坐标参数容差作为其一致性分析的参数时,每个参数对其一致性的影响都有三个特点。以双横臂独立悬架为例,图1,轮跳-50mm—50mm的范围内研究运动学特性一致性问题,得到以下三个特点:

3.1 硬点坐标参数容差对称性 在惯性坐标系下,由于硬点位置是左右对称分布的,所以分析的时候就可以减半。如双横臂悬架硬点有28个,可以认为是14对硬点,这样在惯性坐标系下就有X,Y,Z三个方向的自由度,就有42个硬点坐标参数。

3.2 一致性边界曲线过“零”点 汽车悬架外特性参数随轮跳的变化曲线在轮跳为零时,必过一个指定点,理论上汽车悬架外特性一致性边界曲线也应该是两条过这个点的曲线如图2。实线是硬点设计坐标参数下的外特性参数变化曲线;大点线是坐标参数在容差范围内变化时各个轮跳位置处产生的外特性参数最大值所形成的曲线,即外特性参数一致性上界;小点线是坐标参数在容差范围内变化时各个轮跳位置处产生的外特性参数最小值所形成的曲线,即外特性参数一致性下界。

3.3 硬点坐标参数对汽车悬架外特性的单调性 以双横臂悬架的前束角随轮跳变化为例,在轮跳50mm,30mm,10mm,-10mm,-30mm,-50mm点做主要的14对硬点的42个坐标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如图3,图4,图5。由图可知,在一定的容差范围内,硬点坐标参数对车轮前束角在轮跳两侧都有单调性。这样的规律,对其他汽车悬架外特性参数也存在。

由上述分析可知,汽车悬架运动特性参数一致性的上下边界曲线就是两条随轮跳变化的汽车悬架运动特性参数曲线,而且两条曲线都过‘零’点:这两条曲线的硬点坐标参数分别沿各自的灵敏度方向落在容差边界上。

4 汽车悬架外特性参数一致性区间分析方法

设汽车悬架外特性一致性函数为

f■(X■)=[■(X■),■(X■)](6)

这里,■(X■)表示汽车悬架外特性一致性函数上界;■(X■)表示汽车悬架外特性一致性函数下界。

硬点坐标参数容差向量为

?驻X=[?驻x1,?驻x2,…,?驻xn](7)

硬点坐标参数容差对前束灵敏度方向向量为

E=[e1,e2,…,en](8)

■0,e■=1。

f■(X■)=[■(X■),■(X■)]

=[f(-EX■),f(EX■)] (9)

?驻f=■ (10)

?驻f为汽车悬架外特性一致性半径;f(-EX■)和f(EX■)为汽车悬架外特性一致性的两条边界曲线。

5 结论

应用区间分析方法为汽车悬架外特性的一致性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用方法,通过对双横臂悬架车轮前束的一致性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应用区间分析方法分析其一致性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郭孔辉.汽车操纵动力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8-69.

[2]Wolfgang Matschinsky. Road Vehicle Suspensions [M]. London, UK: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Pub, 2000:19-50.

[3]Pacejka H B. Tyre and Vehicle Dynamics[M]. Oxford :Butterworth - Heinemann ,2002:92-157.

上一篇: 小学文化建设 下一篇: 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