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技术创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2 16:35:14

数字金融技术创新

数字金融技术创新篇(1)

自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以蒸汽机为主的机器时代,即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发电机和电动机为主的电力时代,即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时代,即第三次科技革命;目前正处于以纳米技术、生物技术、量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认知学科等多技术融合的智能时代,即第四次科技革命。技术融合是技术发展的趋势,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和历史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通信能力的不断提高,数据呈现出指数级增长态势,数字化已经成为构建现代社会的基础力量,技术在数字化进程中不断突破摩尔定律,推动着我们走向一个深度变革的时代。原本相互独立的技术、不同的业态正逐渐融合,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技术融合能引领颠覆性创新,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发生革命性变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及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技术融合构建金融发展新格局

技术融合并非只是技术层面的单一现象,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相关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也为技术融合提供了理论研究支持。金融信息化发展从最初的电算化、网络化,一直到今天的金融科技,不论是“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其本质都是两者的融合,“无科技,不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的共识。1.技术融合重塑金融业态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深化,从金融技术与场景的开放到金融生态的共建与共生,再到金融底层架构、应用场景及内部组织的重构,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正改变着金融领域的业务流程、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既是金融机构对商业模式与业务重构的全新探索,也是金融机构的主动求变和自我革新。2.技术融合创新发展动能技术融合以异质性科学技术的跨界整合为核心特征,催生新兴交叉性学科和融合性技术领域,甚至触发突破性、颠覆性创新的连锁式涌现,形成长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金融领域,技术融合强化了科技对于金融的作用,影响了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不断升级迭代的速度。新经济模式的崛起,以技术融合为新发展动能的数字化、智能化金融发展将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金融科技在未来势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3.监管合规下的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带来了金融创新,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风险,2021年初,银保监会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对互联网平台金融活动的监管,坚持所有金融活动必须依法依规纳入监管,监管机构通过监管科技(RegTech)技术实现穿透式监管,提升合规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规范性和风险监测识别能力。技术融合发展离不开监管的支持和对监管容忍度的理解,监管也不断适应技术融合新趋势,持续提升监管科技能力。

数字金融技术创新篇(2)

关键字:普惠金融金融科技路径研究数字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一种本着平等和可持续的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基础,为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等提供精准、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联合国2006年“建设普惠金融体系” 蓝皮书认为,普惠金融的目标是:在健全的政策、法律和监管框架下,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应有一整套的金融机构体系,共同为所有层面的人口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最后一年,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普惠金融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重要目标的强有力工具。

作为传统普惠金融的延伸,数字普惠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能突破传统普惠金融的发展瓶颈,能让金融服务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延伸至偏远贫困地区,实现精准扶贫。但目前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未形成一套科学、全面的理论和体系。但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数字普惠金融理论框架的构建,也有利于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普惠金融体系。本文通过五个方面,阐述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实现体系,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深化金融发展,改善贫富差距,实现精准扶贫出一份力。

一、 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基层实践

今年作为“十三五”规划收尾之年,数字普惠金融相关发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体系亟待完善。为加快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全面发展,应当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规划适应我国国情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框架,并将数字普惠金融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形成各方参与、协调并举、一齐发力的长效机制。在国家政策引导方面,可以总结其他国家的经验,并对基层提供分层指导,提出发展规划,明确具体可行的技术方向。各部委根据自身权责范围,出台相关措施来扩大数字普惠金融实现,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引领创新,为顶层设计的完善提供坚实可靠实践基础。这样既有国家的安排,也有部委的跟进,容易在实践中取得成效。除此之外,应进一步完善其他相关政策和制度,改善外部环境,以支撑数字普惠金融健康、持续发展。

二、 构建生态体系,实现合作共赢

数字普惠金融不同于传统普惠金融,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内在驱动力,数字普惠金融的推进,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欠发达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缺乏,这也使得数字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很难打通。数字普惠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就好比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有浑身本领,也无法得以施展。为此,我国应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资本积极性,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另外,通过向贫困地区普及智能手机,提升贫困人群的入网率,为数字普惠金融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扶贫、数字扶贫等手段,对各政府部门数据进行整理,打破数据孤岛,搭建包括金融征信、财政税务等在内的统一信用征信数据库,真正实现数据共享,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阻塞;推动多方合作,建设融资新模式,加强与电商、物流、产业平台合作,完善信息共享,为贫困人群、小微企业信用评价和信贷获得提供支撑。随着数据面的扩大和数据质量的提升,为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开展普惠金融创造活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数字普惠金融各方积极互动、合作共赢的良好生态。

三、 坚持金融创新,助力普惠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以5G网络、人工智能、生物识别、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金融科技的不断突破。数字普惠金融深刻改变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突破了传统普惠金融的时空局限性,为普惠金融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尽管在一项技术创新初期,可能会面临高成本、低效率等弊端,但是,随着技术发展,其便捷性、公平性、包容性等自然属性,会为普惠金融成长奠定健康、可持续的基础。一是要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自然属性,不断丰富数字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不断丰富完善线上线下渠道客户应用场景,提升客户体验,实现精准获客、精准营销。二是通过数字普惠金融,能让贫困人群享受到更全面、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普惠金融的效果,实现金融扶贫可持续化发展。金融技术的创新,势必会带动起普惠金融的服务模式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满足各群体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能够有效破解金融排斥问题,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优化资源配置,真正做到金融“普惠”。

四、完善金融监管,合理防控风险

数字普惠金融在给消费者带来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同时,也带来的新的风险。因此在金融科技创新的同时,为了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应对数字普惠金融中的风险问题予以特别关注。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监管,而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中,金融业务会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出现经营混业的情况,这也势必会面临监管漏洞大的问题。数字普惠金融规范化的监管刻不容缓,必须建立健全长效险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首先,需明确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要求机构将“负责任”的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其次,结合数字普惠金融特点,健全相关风控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再者,加强数字化监管能力提升,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监管平台,加大监管的深度与广度,并通过技术反制,有效消除创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最后,大力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实现监管专业化。同时,为了避免监管约束创新,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在沙盒的安全控件内进行金融产品、商业模式和营销方案的测试和创新。

数字金融技术创新篇(3)

一、文化科技融合定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以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在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催生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

科技对于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明和变革,都直接导致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形态的革命性变化,从电影、电视,到今天网络文化产业的兴起,都是如此。每一次由科学技术引发的文化生产形态和文化产品形态的重大革命,都带来了国家文化管理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与体系的重大变革,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与变革。

文化发展为科技发展建立了重要基础。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互相促进的发展领域,没有社会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科技也难以获得发展的土壤和应用的空间。文化的发展不但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也影响着技术的选择与发展路径,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和科技一体化衍生创造力的过程,既包括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包括科技领域的文化建设;既作用于文化创新,也作用于科技创新,更作用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文化科技融合表现形式

1.文化科技融合创造文化产业新业态

网络媒体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等都是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产物,文化科技的融合不断产生新的文化产业的形态和种类。互联网载体的出现,带来了网络文化产业,数字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的兴起,计算机信息技术则促进了新媒体产业。

2.文化科技融合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活力

文化科技融合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升级,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产业加入了新的元素。纸质出版下在数字技术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数字化出版模式。文化科技融合为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数字电影逐渐取代了胶片制作的电影。同时基于科技元素的大量应用使文艺演出的场景布置美轮美奂,增强了观众的视觉冲击力,使艺术表演力更强。

三、世界城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1.伦敦文化科技融合,政府主导型模式

1998年英国政府旨在调整落后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强国战略。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引擎,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占总附加值的6.2%,从1997年到2007年每年的增速为5%,远高于同期3%的经济增长速度。1997年至2008年间,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的就业从的160万增长到200万,增速为2%,高于同期就业增速1%。2011年英国创意产业企业达到了10.67万家,占英国公司总数的5.13%。

英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与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英国政府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跨部门协调,并确定发展战略。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以政府为导向,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产业架构上最完整的产业政策。

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技术。2009年英国提出了纲领性的文件《数字英国》,推广全民数字应用,提供数字保护,从而将英国打造成世界的“数字之都”。该文件旨在打造良好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为英国的数字内容、应用和服务打造充满活力的投资环境,使英国的数字经济能够广泛吸引国内外的投资。为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政府在资金与技术上给予企业积极的指导。伦敦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发展初期往往会遇到缺失资金,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伦敦政府针对有创意的企业提供资金扶持,并提供可供给创意产业者资金的机构联络方式,指导相关企业或个人如何从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获得投资援助。政府会通过专案研究和研讨会的形式为文化创意产业和投资机构搭建桥梁,投资机构可以充分了解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高附加值,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更好的选择投资机构,实现双赢的局面。

2.纽约——市场导向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模式

美国文化产业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完备的版权立法是分不开的,美国政府先后通过了《版权法》、《半导体芯片保护法》、《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电子盗版禁止法》、《伪造访问设备和计算机欺骗滥用法》等一系列版权保护法规,形成了全球保护范围最广、相关规定最为详尽的法律系统。美国近年来不断修改版权法,推出了包括数据库保护在内的众多立法议案,不断完善版权保护制度,为版权产业的繁荣提供法律保障。美国是数字化技术及应用方面全球领先的国家。美国完善的制度为文化产业繁荣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与土壤。也成就了美国国内文化创意产业过去十几年快速发展的事实。其中纽约的文化产业发展尤为典型。

纽约作为世界城市,同时是美国最具有活力的大都市之一,十分重视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集聚了大量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人才,走在了全球创意经济的前沿。美国在国家层面上对文化产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美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其独特方面,在行政制度上没有文化部门,同时也没有明确的官方文化政策文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美国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提供优质管理服务为辅的发展模式。与英国不同,美国文化创意产业采用版权产业的分类方法,根据《美国版权产业报告》统计,美国2006年至2010年期间,美国版权产业增加值从14542.7亿美元增至16269亿美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1.04%增至11.1%。产业增长率超过了美国经济整体增长率。其中,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从8372.8亿美元增至9318亿美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从6.35%增至6.36%。2010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解决了国内近510万人的就业问题,占美国劳动人口的3.93%。整个版权业解决了国家1060万就业人口,占整个国家就业人数的8.19%。

美国高度重视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美国高新技术成功转化并有效利用于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众传播媒介,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不仅拉动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同时广泛的传播到全世界各地,获得了更大的利润。美国在1998年就通过了《跨世纪数字版权法》,对数字版权实施保护。为今后数字化技术更广泛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数字化电影,数字电影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同时为艺术家提供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新渠道,并通过防盗技术等手段为知识产权提高了更高的保护技术,是人类历史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完美案例。

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产业发展初期,资金往往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瓶颈。美国完善的融资体制,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主要有多元化的混合投资、通过金融制度创新筹措资金以及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等多种渠道。

3.东京——产业带动型文化科技融合典范

日本在1995年确立了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为了振兴日本的文化产业,日本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扶持政策。制定长期规划,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提供综合援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手举办全国规模的文化节。日本政府也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政策,2002年7月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同年11月通过了《知识产权基本法》。2004年制定了《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该法律规定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有义务推动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府和法律的保障推动日本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日本成为亚洲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地区。

日本文化创意产业中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动漫产业。日本享有“动漫王国”的美誉,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王国和动漫输出国。向全世界输出日本文化,彰显了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在日本东京有著名的卡通产业集聚地杉井并区、练马区、武藏野、秋叶原等。产业集聚区有高档的数字设备,以租赁的形式为企业服务,实现产品的数字化,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动漫产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日本的动漫产业形成了合理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条,链条有四个环节包括漫画创造与出版、动画片的制作、动画片的播出、动漫关联产品和衍生品的开发。动漫产业的源头动漫形象设计成功后会派生出一系列的衍生品,提升动漫产品的附加值,加快投资资金的回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动漫产业的面貌,动画制作艺术日新月异,日本动漫注重制作软件的升级与电脑数码科技制作水平的提高,尤其是3D制作方面。日本动漫产业很注重技术的开发,每年举行东京国际动画节,并且在会上举行学术和科研活动,共同探讨动漫产业未来的发展。

四、世界城市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对我国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的启示

文化科技融合促成了世界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为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世界各国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并把文化科技融合产业作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世界城市文化科技融合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世界城市对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高度重视,从政策制定到立法保障,为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制定有针对性的文化科技融合政策,发展战略规划,引导文化科技融合健康发展。提高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竞争力。

文化科技融合多为中小企业,发展初期往往受到资金限制。针对这个情况,国家通过政府引导,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与文化科技相关领域产业化,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文化科技企业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投融资平台。

文化产品在满足满足了国内文化消费的同时,积极进行海外文化传播,拓宽了国际市场,获得了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王 晖:世界城市文化科技融合之研究,2012年城市国家化论坛.

[2]程丹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对我国的启示”,金融发展评论,2012年第3期.

数字金融技术创新篇(4)

中图分类号:F821;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01-03

引言

数字货币正在以狂暴的速度逼近我们,数字货币将改变世界的展望已经十分清晰,互联网极客、互联网创客、金融巨头等纷纷投身数字货币世界中,各国政府也加入进来。2017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的召开意味着数字货币走进公众和政策的视野更快了。但世界对数字货币的研究与讨论目前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一些前瞻性的应用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或者集中在B端客户,对C端客户的应用研究才刚刚开始。本文将通过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的方法拓展数字货币的应用市场,融合B端客户和C端客户的需求,创建一个立体化的数字货币应用场景,帮助数字货币更早走进人们的生活。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数字货币必须有具体丰富的应用场景

底只醣沂歉鼋鹑诓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如果数字货币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虽可以提高社会运转的技术效率,但将无法提升整个社会运行效率。数字货币必须有具体的应用场景,告诉人们在何时、在何地,如何更好地使用,如何更好地服务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具体应用场景的开发与使用需要一个真实的落脚点,而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是数字货币应用的聚集地,可以不断创造数字货币更多的应用场景。

(二)数字货币的功能必须全面开发

货币除了必须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功能。数字货币要被广泛使用也必须拓展丰富的功能应用场景,仅仅单一的功能无法让数字货币走的更远。数字货币可以对区块链金融小镇居民的工作进行价值尺度,可以用于小镇居民的购物消费,帮助实现价值流通,也可以对价值进行贮藏用于未来的消费,或者进行投资增值,还可以与小镇外部的世界进行贸易结算和金融结算,与国外的金融小镇实现价值交换。

(三)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囊括丰富的社会元素

小镇一般指县以下人口集中而且有商业的居民点,小镇内可以有包含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内容。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在数字货币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小镇内居民餐饮、购物、教育、医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完整的应用。区块链金融小镇就是个以数字货币为基础的“小社会”,既可以让小镇更具最新科技感,成为前沿先驱,也可以让数字金融更具落地感,增加数字货币的实用性,这将是数字货币与社会生活的完美结合。

(四)区块链金融小镇是政府可控范围内的试验田

数字货币的崛起离不开其去中心化的特点,现在接受度最高的比特币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易,但去中心化的特点与政府中心化管理存在天然的矛盾;所以,现在区块链分化出公有链和私有链两种类型,各有优缺点,两条链未来争夺的焦点是到底谁的效率更高,理论层面的分析最终需要经过现实的检验,正如创业的成功必须经过N次的试错,数字货币的成长也必须经历真实市场的考验。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成为数字货币的试验场,因为小镇是最小的行政单元,是在政府高度注视下和行政管理范围下进行的一次数字货币改革尝试。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难点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技术壁垒高

区块链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数字货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种新形式,将建立人脑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全新接口和共享界面。区块链技术涉及密码学、人工智能等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技术,一般的技术人员短期很难掌握。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还必须在完全掌握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前提下,开发出适用于普通技术人员创建应用的第二层或第三层应用技术平台。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人才难觅

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建设不仅需要众多的技术人才,还需要大量懂金融、房地产和商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短期是很难培养出来的。这类人才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具备极强的多学科学习能力,需要边干边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需要集合良好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字货币是科技与金融的完美结合,这两个领域的人才都是高端人才,小镇建设与运营是个传统行业,这个领域的人才是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人才,所以,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需要端得起来又能放下身段的综合人才。

(三)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资金筹集挑战强

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个融合科技、金融与地产的创新型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将非常大,此项目的特点决定了运用传统的投融资方法无法解决资金问题。区别于传统的住宅地产,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多元化业态决定了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较长,项目是“运营型”和“创新型”,而非“抛售型”,这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了融资的难度,短期无法确认盈利模式和规模,更符合风险投资者的偏好。区块链金融小镇项目未来的想象空间巨大,但风险性也较大的,使得项目融资的挑战性极强。

(四)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项目管理难度大

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个从零开始的项目,从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营,中间每个环节都要加入数字货币的应用,让项目的管理难度大大提高。区块链金融小镇项目管理涉及到多目标多主体多维度的管理,需要平衡好各种项目资源,在做好资源优化的同时,必须时刻强调数字货币的应用创建,丰富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所以区块链金融小镇项目管理是在时间、资源和创新的三重约束下进行最优化探索,必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方面的问题;需求控制方面的问题;计划和控制方面的问题;项目执行方面与项目估算方面的问题。

三、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系统构建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技术系统

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技术系统需要包括四个层面的技术:技术源码层、智能合约层、系统开发层和商业应用层。首先,区块链的技术源码层是建立在共识机制(POW、POS、DPOS)上的源代码,目前最成功的是Bitcoin的源码,结合未来区块链金融小镇的需求,可以编辑出适合小镇的区块链;智能合约层可以自动化帮助各项交易快速实现,目前市场主流是瑞波(Ripple)和以太坊(Ethereum)开发的智能合约系统;系统开发层是在前两层的基础上为区块链金融小镇搭建出完整的架构系统,为数字货币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商业应用层是数字货币在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具体应用,可以涉及工作、生活与消费的各个方面。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人才系统

一方面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建设与运营需要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金融小镇本身也是个人才的汇集地,所以区块链金融小镇的人才系统可以包括:人才学习系统、人才交流系统、人才评定系统和职业拓展系统。人才学习系统是指与小镇相关的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知识,未来可以成立区块链小镇社区大学,服务于此体系;人才交流系统是指小镇人才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交流,区块链和数字货币都具有互联网开放和透明的特c,加强交流,共同提高人才的各项能力水平;人才评定系统是指为各种不同人才和人才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估,帮助发现最大的价值工作空间,帮助人才找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职业拓展系统是帮助人才全面成长,拓展其在区块链金融小镇和数字货币应用领域更宽广的舞台。

(三)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资金管理系统

区块链金融小镇的资金管理系统包括:融资系统、投资系统和营运资金管理系统。融资是区块链金融小镇资金管理系统的首要功能,政府、机构、个体将成为融资的主要对象,区块链金融小镇服务于国家的“数字金融”战略,需要国家资金的支持,区块链金融小镇也是个独立的商业项目,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获得机构和个体的投资;投资方向包括区块链金融小镇的物理空间建设、数字货币网络系统建设、数字货币应用系统建设和市场运营方面的投资,每项投资都必须结合时间进度管理和投资收益分析管理,提升投资的效率和效益;营运资金管理系统是对整个区块链金融小镇的现金流进行管理,保证小镇健康有效地建设与运营。

(四)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项目管理系统

区块链金融小镇的项目管理系统包括:工作分解(WBS)系统、关键路径(PDM)系统、进程管理系统、资源优化系统、项目评估系统。工作分解系统是对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工作体系进行分拆解析,确定核心工作、重要工作、次要工作的性质,并责任到人。关键路径系统是构画出区块链金融小镇建设与运营的路线图,有序有效地推进工作进程。进程管理系统是在上述两项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时间管理,确保小镇如期建设运营。资源优化系统是整理区块链金融小镇的所有相关资源,优化资源的配置,帮助创造最大价值。项目评估系统是在项目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展开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或发现问题,为更多更快更好地建设区块链金融小镇储备知识经验。

四、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运行机制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价值贡献机制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区块链将改变价值传播的方式,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人们所持有的价值形态正在转向数字资产。在区块链金融小镇获得数字货币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在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工作进行价值贡献。小镇的工作涵盖了建设与运营等多个方面,可以申请在小镇进行全职工作,也可以利用业务时间帮助小镇完成部分工作,每份工作根据市场行情运用数字货币进行计价,实现价值创造过程。二是小镇的相关供应商或合作者也可以根据贡献获得小镇的数字货币。三是直接购买,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个小的试验田,离不开整个社会大市场,用现在通行的货币直接购买数字货币,也是对小镇价值的一种认可。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价值交易机制

在获得数字货币后,区块链金融小镇必须建立价值交易机制,帮助每个小镇居民更好地使用数字货币,这种价值交易的用途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消费,每个人可以用数字货币在小镇内进行餐饮、购物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二是教育医疗,用数字货币可以在区块链金融小镇购买到这种特殊的社会产品,帮助居民安心愉快的在小镇内生活。三是投资理财,数字货币作为金融产品,也必然具备投资理财的特性,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挖掘金融需求,为小镇居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三)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价值保护机制

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以数字数币为基础的小社会,为了让小镇安全健康的运行,必须建立有效地价值保护机制,此机制应该包括:一是网络安全机制,虽然区块链本身是基于密码学产生的,安全系数极高,但我们还需要在网络的软硬件方面进行安全保障。二是投票决策机制,区块链金融小镇将是去中心化的小社会,所有社会公共事务将由居民进行直接投票表决,保证小镇健康运行。三是纠纷处理机制,区块链金融小镇具有智能合约的支持,绝大部分的行为是事先约定的,但可能会遇到一些未能考虑到的特殊情况,需要提前准备好纠纷的处理机制。

五、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未来展望

数字金融技术创新篇(5)

数字货币正在以狂暴的速度逼近我们,数字货币将改变世界的展望已经十分清晰,互联网极客、互联网创客、金融巨头等纷纷投身数字货币世界中,各国政府也加入进来。2017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的召开意味着数字货币走进公众和政策的视野更快了。但世界对数字货币的研究与讨论目前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一些前瞻性的应用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或者集中在B端客户,对C端客户的应用研究才刚刚开始。本文将通过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的方法拓展数字货币的应用市场,融合B端客户和C端客户的需求,创建一个立体化的数字货币应用场景,帮助数字货币更早走进人们的生活。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数字货币必须有具体丰富的应用场景

?底只醣沂歉鼋鹑诓?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如果数字货币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虽可以提高社会运转的技术效率,但将无法提升整个社会运行效率。数字货币必须有具体的应用场景,告诉人们在何时、在何地,如何更好地使用,如何更好地服务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具体应用场景的开发与使用需要一个真实的落脚点,而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是数字货币应用的聚集地,可以不断创造数字货币更多的应用场景。

(二)数字货币的功能必须全面开发

货币除了必须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功能。数字货币要被广泛使用也必须拓展丰富的功能应用场景,仅仅单一的功能无法让数字货币走的更远。数字货币可以对区块链金融小镇居民的工作进行价值尺度,可以用于小镇居民的购物消费,帮助实现价值流通,也可以对价值进行贮藏用于未来的消费,或者进行投资增值,还可以与小镇外部的世界进行贸易结算和金融结算,与国外的金融小镇实现价值交换。

(三)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囊括丰富的社会元素

小镇一般指县以下人口集中而且有商业的居民点,小镇内可以有包含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内容。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在数字货币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小镇内居民餐饮、购物、教育、医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完整的应用。区块链金融小镇就是个以数字货币为基础的“小社会”,既可以让小镇更具最新科技感,成为前沿先驱,也可以让数字金融更具落地感,增加数字货币的实用性,这将是数字货币与社会生活的完美结合。

(四)区块链金融小镇是政府可控范围内的试验田

数字货币的崛起离不开其去中心化的特点,现在接受度最高的比特币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易,但去中心化的特点与政府中心化管理存在天然的矛盾;所以,现在区块链分化出公有链和私有链两种类型,各有优缺点,两条链未来争夺的焦点是到底谁的效率更高,理论层面的分析最终需要经过现实的检验,正如创业的成功必须经过N次的试错,数字货币的成长也必须经历真实市场的考验。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成为数字货币的试验场,因为小镇是最小的行政单元,是在政府高度注视下和行政管理范围下进行的一次数字货币改革尝试。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难点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技术壁垒高

区块链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数字货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种新形式,将建立人脑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全新接口和共享界面。区块链技术涉及密码学、人工智能等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技术,一般的技术人员短期很难掌握。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还必须在完全掌握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前提下,开发出适用于普通技术人员创建应用的第二层或第三层应用技术平台。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人才难觅

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建设不仅需要众多的技术人才,还需要大量懂金融、房地产和商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短期是很难培养出来的。这类人才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具备极强的多学科学习能力,需要边干边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需要集合良好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字货币是科技与金融的完美结合,这两个领域的人才都是高端人才,小镇建设与运营是个传统行业,这个领域的人才是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人才,所以,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需要端得起来又能放下身段的综合人才。

(三)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资金筹集挑战强

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个融合科技、金融与地产的创新型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将非常大,此项目的特点决定了运用传统的投融资方法无法解决资金问题。区别于传统的住宅地产,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多元化业态决定了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较长,项目是“运营型”和“创新型”,而非“抛售型”,这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了融资的难度,短期无法确认盈利模式和规模,更符合风险投资者的偏好。区块链金融小镇项目未来的想象空间巨大,但风险性也较大的,使得项目融资的挑战性极强。

(四)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项目管理难度大

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个从零开始的项目,从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营,中间每个环节都要加入数字货币的应用,让项目的管理难度大大提高。区块链金融小镇项目管理涉及到多目标多主体多维度的管理,需要平衡好各种项目资源,在做好资源优化的同时,必须时刻强调数字货币的应用创建,丰富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所以区块链金融小镇项目管理是在时间、资源和创新的三重约束下进行最优化探索,必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方面的问题;需求控制方面的问题;计划和控制方面的问题;项目执行方面与项目估算方面的问题。

三、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系统构建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技术系统

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技术系统需要包括四个层面的技术:技术源码层、智能合约层、系统开发层和商业应用层。首先,区块链的技术源码层是建立在共识机制(POW、POS、DPOS)上的源代码,目前最成功的是Bitcoin的源码,结合未来区块链金融小镇的需求,可以编辑出适合小镇的区块链;智能合约层可以自动化帮助各项交易快速实现,目前市场主流是瑞波(Ripple)和以太坊(Ethereum)开发的智能合约系统;系统开发层是在前两层的基础上为区块链金融小镇搭建出完整的架构系统,为数字货币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商业应用层是数字货币在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具体应用,可以涉及工作、生活与消费的各个方面。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人才系统

一方面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建设与运营需要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金融小镇本身也是个人才的汇集地,所以区块链金融小镇的人才系统可以包括:人才学习系统、人才交流系统、人才评定系统和职业拓展系统。人才学习系统是指与小镇相关的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知识,未来可以成立区块链小镇社区大学,服务于此体系;人才交流系统是指小镇人才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交流,区块链和数字货币都具有互联网开放和透明的特?c,加强交流,共同提高人才的各项能力水平;人才评定系统是指为各种不同人才和人才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估,帮助发现最大的价值工作空间,帮助人才找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职业拓展系统是帮助人才全面成长,拓展其在区块链金融小镇和数字货币应用领域更宽广的舞台。

(三)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资金管理系统

区块链金融小镇的资金管理系统包括:融资系统、投资系统和营运资金管理系统。融资是区块链金融小镇资金管理系统的首要功能,政府、机构、个体将成为融资的主要对象,区块链金融小镇服务于国家的“数字金融”战略,需要国家资金的支持,区块链金融小镇也是个独立的商业项目,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获得机构和个体的投资;投资方向包括区块链金融小镇的物理空间建设、数字货币网络系统建设、数字货币应用系统建设和市场运营方面的投资,每项投资都必须结合时间进度管理和投资收益分析管理,提升投资的效率和效益;营运资金管理系统是对整个区块链金融小镇的现金流进行管理,保证小镇健康有效地建设与运营。

(四)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项目管理系统

区块链金融小镇的项目管理系统包括:工作分解(WBS)系统、关键路径(PDM)系统、进程管理系统、资源优化系统、项目评估系统。工作分解系统是对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工作体系进行分拆解析,确定核心工作、重要工作、次要工作的性质,并责任到人。关键路径系统是构画出区块链金融小镇建设与运营的路线图,有序有效地推进工作进程。进程管理系统是在上述两项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时间管理,确保小镇如期建设运营。资源优化系统是整理区块链金融小镇的所有相关资源,优化资源的配置,帮助创造最大价值。项目评估系统是在项目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展开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或发现问题,为更多更快更好地建设区块链金融小镇储备知识经验。

四、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运行机制

(一)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价值贡献机制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区块链将改变价值传播的方式,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人们所持有的价值形态正在转向数字资产。在区块链金融小镇获得数字货币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在区块链金融小镇的工作进行价值贡献。小镇的工作涵盖了建设与运营等多个方面,可以申请在小镇进行全职工作,也可以利用业务时间帮助小镇完成部分工作,每份工作根据市场行情运用数字货币进行计价,实现价值创造过程。二是小镇的相关供应商或合作者也可以根据贡献获得小镇的数字货币。三是直接购买,区块链金融小镇是个小的试验田,离不开整个社会大市场,用现在通行的货币直接购买数字货币,也是对小镇价值的一种认可。

(二)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价值交易机制

在获得数字货币后,区块链金融小镇必须建立价值交易机制,帮助每个小镇居民更好地使用数字货币,这种价值交易的用途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消费,每个人可以用数字货币在小镇内进行餐饮、购物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二是教育医疗,用数字货币可以在区块链金融小镇购买到这种特殊的社会产品,帮助居民安心愉快的在小镇内生活。三是投资理财,数字货币作为金融产品,也必然具备投资理财的特性,区块链金融小镇可以挖掘金融需求,为小镇居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三)构建区块链金融小镇拓展数字货币应用的价值保护机制

数字金融技术创新篇(6)

一、普惠金融理念与实践

(一)普惠金融理念

15世纪,意大利修道士展开信贷业务来遏制高利贷,被认为是普惠金融的萌芽。20世纪以来,小额贷款先后在孟加拉、巴西等国家出现,国际上掀起一股金融减贫热潮,人们意识到,单一提供贷款是不够的。

2005年联合国在综合全世界金融实践的基础之上首先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即强调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和完善市场机制,使边远贫穷地区、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自普惠金融提出以来,全世界发生了很多有关普惠金融的实践探索,这种探索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持续升温。2009年以来,二十国集团成立普惠金融专家组,并推动成立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积极推动构建全球层面的普惠金融指标,制订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最佳范例的资助框架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金融包容盟等专门性国际组织也同时成立,督促各国明确做出普惠金融相关承诺,组织研究开发普惠金融指标体系,评估各国普惠金融工作成效。

普惠金融是要解决传统金融的局限性――金融排斥。因而,普惠金融是传统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和重要的补充。两者互为补充,可以协调发展。

(二)普惠金融指标体系

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是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尺,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在世界上关于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日渐完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世界银行(WB)的全球普惠金融指数核心指标

该指标旨在从需求方的角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评估和监测各国普惠金融实践情况,为普惠金融有关研究提供基准和标杆。

2.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的普惠金融核心指标

该指标由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数据与评估工作组提出,2016年G20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标,形成了升级版《指标体系》,涵盖3个维度(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使用情况和质量),包含类35项指标,分别从供给(金融机构)和需求(金融消费者)两侧反映普惠金融发展水平。

3.金融包容联盟的普惠金融核心指标

由金融包容联盟成立的金融包容数据工作小组(FIDWG)设计了一套普惠金融核心指标,尝试从正规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使用情况两个维度对成员国普惠金融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中国的大部分指标均排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特别是账户普及率和储蓄普及率等指标表现较好,显著优于G20国家的平均值。

二、数字技术驱动的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了很多实践,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以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博士在孟加拉创立的“穷人银行”――格莱珉银行为例,在过去的39年时间里,格莱珉银行共计帮助了800万农村妇女获得160亿美元贷款。但由于传统小额贷款的属地化、非标准化、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和全面性方面,传统普惠金融的扩张和成长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世界上仍有很多的人没法分享普惠金融的便利。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2014年仍有约20亿成年人无法享受到最基础的金融服务。这部分人群如果能够被纳入金融体系,无疑将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潜力。

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一个以技术为主要驱动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形成。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

与传统的普惠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在四个方面体现出其独特优势。

1.数字普惠金融可以让普惠金融更“普”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进行操作,可不受时间、地点、气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金融血液持续地流向更深、更广的经济末梢神经。

中国有7亿多的互联网用户,在这个广阔的互联网世界里,普惠金融可以找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2.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解决“惠”的难题

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广泛运用,可以减少以往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交易效率,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从而有效降低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使得小微企业、农民等服务对象能够获取价格相对合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3.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解决服务质量问题

传统的普惠金融服务内容和质量,往往受限于物理网点、机具布设,以及人员的安排,难以做到基础服务均衡化,特色服务精准化。而依托数字技术和移动终端,可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场景与流程的有效整合,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服务要素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4.普惠金融有助于解决商业可持续的难题

数字普惠金融在解决“普”、“惠”和服务质量等问题的基础上,凭借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更低廉的渠道成本,更精准的风险定价,有助于解决传统普惠金融服务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问题,实现普惠金融发展的商业可持续性。

(二)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新挑战

在肯定技术进步带来金融服务质量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数字普惠金融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1.风险治理方面的挑战

数字技术的应用,并不会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和服务外部性的特征。在多维开放和多项互动的网络空间,金融风险、技术风险、网络风险更容易产生叠加和扩散的效应,使风险传递得更快、波及面更广。

2.数字鸿沟方面的挑战

世界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不同教育程度、年龄结构、地区居民对数字技术的可获得性和可利用性存在巨大差异,这容易导致新的数字鸿沟,进而导致不同群体从金融服务中获益的能力出现分化。

3.基础设施的挑战

数字普惠金融还对支付清算、信息通信、信用信息体系、数据统计和监测评估体系等基础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监管适应性方面的挑战

从监管体制方面来说,数字普惠金融的跨界特征明显,需要监管部门完善综合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加强监管的协作和信息共享。从监管资源方面来说,底制栈萁鹑谀J街诙啵创新速度快,给监管人员、监管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监管能力方面来说,需要注重利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监管流程和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

三、如何更好地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新的普惠金融模式,在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但也会带来新的风险。所以在对待数字普惠金融方面,既要为其发展提供便捷的、宽松的生存发展空间,也要针对其发展规律,创新监管模式。

1.为数字普惠金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要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扫除政策障碍,破除“玻璃墙”和“弹簧门”。要通过各有侧重、相互协调、有机衔接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税政策以及其他配套政策,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支持各地区结合基础设施条件、产业结构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移动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有特色的业务模式。

2.建立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治理体系

要建立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行为监管、审慎监管和市场准入体系,注重借鉴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等新的理念,利用数字技术来改进监管的流程和能力,探索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试点、产品实验、压力测试等创新的管理机制。

3.夯实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支付清算、信息通信等基本设施建设,使普惠金融服务能够更加安全、可信、低成本地扩展到更广泛的区域和群体。同时要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统计和监测评估体系的建设,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此外,要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的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普惠金融在服务要素、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产品定价、合同文本、合格投资者认定等方面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当代技术驱动的普惠金融新模式,在践行普惠金额理念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要大力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但支持并不是放纵,在创造良好发展条件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加强和创新监管。

数字金融技术创新篇(7)

一、互联网金融现状

传统金融业和非金融机构的结合,就是互联网金融格局所在,属于新兴领域。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创新为主要目标,尤其体现在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与电商化方面;非金融机构则与互联网技术金融息息相关,例如挖财类手机理财APP、众筹模式下网络投资平台以及网络借贷平台等等。“开放、平等、协作、分享”是互联网金融渗透传统金融行业的主要精神,对人类金融模式的改变有着重大影响和作用。2016年的博鳌观察金融创新峰会上,我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先生就曾表示过:数字普惠金融的推进与发展,除了与数字化时代需求相符之外,同时实现了普惠金融现实问题的解决。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为非金融机构的带来了新的前景。为此,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新性互联网金融具备较多优势,其通过互联网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像是财富管理、借贷以及支付等。首先,互联网金融平台较之传统金融,有着交易成本上的显著下降,信息对等,使用网上支付的人不断增加,金融服务得以普及;其次,借贷交易较之过去更为顺利,受到条件限制或其余原由而无法从传统金融业获取资金的低收入者,可以通过借贷交易获取资金;最后,财富管理门槛降低的同时,服务质量得到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举例来说,2013年末的统计数据表明,国内使用网上支付的网民超出2.60亿,对比2012年整整提升了十八个百分比,其中手机网络支付用户占据较大比重。同年,我国互联网网民与手机网民数分别为6.18亿、5亿,占据世界首位。近几年来,受到国内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以及使用人群增幅迅猛等因素影响,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互联网技术催生革命正在发生。

二、传统微型金融迎来新时代

十五世纪初,普惠金融在意大利萌芽,高利贷刺激下,信贷业务逐渐开展。二十世纪,小额贷款在一些国家陆续出现,例如巴西以及孟加拉等等。然而单一贷款形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新世纪初,“普惠金融体系”理念首次诞生,其由联合国提出,希望通过有效形式实现所有人金融服务的获取,其中无法利用传统金融体系获取金融服务的群体为主要对象。

“数字金融”概念存在十分宽泛的外延,像是网上基金、保险、贷款以及移动支付等,金融服务类别多元化,金融普惠服务的获取愈发开放与便利。“数字普惠金融”则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实现综合性能的提升,例如移动互联网。

数字普惠金融近三年来得到了国家金融政策、的大力扶持,成为行业最关心的热点之一。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于互联网、网络和通信服务、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突破了金融服务的地域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用户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2016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之上,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教授贝多广进行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和探索》的公布,这是我国第一份数字普惠金融报告,也被人们称之为“普惠金融成绩单”。在这份报告中,除了对普惠金融由来与数字普惠金融意义有所回溯之外,还进行了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实践案例的总结。报告表明,数字金融拥有诸多天然优势,例如门槛低、成本低、便利共享等等。

《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和探索》中提出,较之小额贷款机构与银行等传统普惠金融来说,数字普惠金融拥有巨大优势。根据世行的最新数据,无论是储普及率、还是账户普及率指标,中国在世界上的排名均靠前,对比G20国家平均值要高出许多。易纲表示,新世纪后,我国数字金融得以规范,普惠金融不断创新,数字金融成绩显著。现阶段,全球无法获取基础金融服务的成年人在20亿左右,对此,中外与会者提出,必须依赖技术,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更好发展。

三、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部分数字普惠金融融服务主体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盈灿咨询、网贷之家。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1~6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网上支付业务214.70亿笔,金额1131.88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671.14亿笔,金额41.93万亿元。该表说明:互联网金融业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传统金融与非传统金融相互结合,互联网金融天生带有普惠金融的属性,更贴近普通老百姓。

随着金融服务中,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地理限制必然会被打破,边缘及贫困群体将由此实现基础金融服务的@取,从而提升自身生产力、收入。当前,怎样进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推动、怎样结合扶贫与数字普惠金融,成为国际上的首要问题。

四、数字普惠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

二十一世纪初,普惠金融五年规划得到与实施,现阶段,怎样实现战略落实,在普惠金融事业中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成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教授贝多广指出: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基调是规范发展,以及有序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对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而言,是极其关键的。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问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提出了四点建议:一要普及数字普惠金融新理念;二要注重发挥数字技术的创新优势;三要加强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治理;四是要构建良好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可实现客户准入门槛的降低,金融服务平民化趋势显著提升,传统金融中无法获取金融服务的低收入群体及中小微企业,均可通过互联网金融产品实现服务享受,这就是“普惠金融”的意义所在。经过近几年的野蛮生长和规范发展之后,互联网金融应该往小额、分散、普惠金融方向发展已成为业界共识。

数字金融技术创新篇(8)

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10年前那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损失惨重,那时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几乎为零。在危机过后,金融业逐渐意识到了金融风险管控与防范的必要性,从而也开始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1]。之后,国家针对金融领域作出了深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依旧比较高。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主要将企业作为贷款对象,由于利率偏低,所以企业会加大借贷金额,但是很多企业并不具备良好的偿债能力,这样就会增加坏账出现的概率,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大量金融衍生品出现在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的创新更是五花八门。基于这一宏观背景,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金融风险逐渐增加,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也相对复杂,使得业务处理效率相对较低,从而降低了客户满意度,加剧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这说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控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2金融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策略

(1)在加快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步伐的过程中,应该借力我国金融领域庞大的数据生态系统。我国的数字化潜力十分巨大,并且具备强大的市场规模,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硬件基础[2]。商业银行在实现数字化风险管控与防范的过程中,需要积累庞大的用户数据体系,进而利用大数据思维与大数据技术快速精准地定位用户群体的诉求与需求,追踪社会资金的流向,优化客户体验度,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和规避银行资产端在资金回收方面存在的风险,即通常意义上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需要与科技企业强强联合,有效利用IT行业最新技术研究成果,为数字化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另外,商业银行在发展实践中应该将第三方机构,如咨询公司等作为“外脑”,结合现代金融用户的诉求和需求制定科学化、优质化的业务流程,在整合最新金融科技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全面提高金融服务质量,进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业务办理效率、降低业务成本。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应该有效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动,抓住市场机遇,提高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遏制金融风险的出现[3]。(2)在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金融风险管控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积极转变传统发展理念,加大IT技术的投入力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中介机构的功能已经被智能化技术所取代。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中介机构,为了避免遭到市场的淘汰,商业银行必须要紧随时展步伐,积极引用现代科学技术,掌握新领域中的话语权,精准定位、锐意创新,实现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要积极与国际商业银行合作,以国际化视角面对各类金融风险,进而制定健全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3结束语

推进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数字化转型是全面提高金融风险防范与管控效率的需要,是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国家金融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和工作者要意识到金融风险管控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与时代意义,结合实际情况,转变发展理念,变革工作思维,加快数字化风险管控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数字金融技术创新篇(9)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扶贫攻坚成果的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支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有效路径。2021年,人民银行衡水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衡水中支”)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引导辖区金融机构推进乡村金融科技布局,在支持普惠金融、精准助农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较好成效。

二、夯实金融科技根基,助推乡村振兴落地

人行衡水中支立足辖区“三农”工作实际,聚焦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充分依托和发挥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能力,积极构建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底层数字基础,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一)统筹谋划,健全组织和协同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由科技、货币信贷、支付结算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专班,建立全市银行业“横向协作+纵向推动”的机制,强化各单位、各部门条块联动,压实责任。二是完善任务清单,依据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冀兴行动工作方案》编制任务分解表,明确4个方面的13项工作任务。三是落实例会制度,组织召开全市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要求各金融机构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加大涉农金融科技创新项目投入应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承载力和农村居民获得感。

(二)强化调研,积极挖掘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深入农村做好专项调研,派工作组多次赴县域、乡镇了解金融机构推进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持续加强政策传导和工作指导。二是及时挖掘金融机构品牌亮点、创新体制机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全行业高效推进。三是紧抓金融科技发展机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平等开放共享的数字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实现衡水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拓展场景,加速数字金融在农村普及应用

一是加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将“冀兴行动”方案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地方金融改革措施相结合,鼓励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二是拓展数字化成果的涉农金融应用场景,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优化风险管控和定价模型,提高客户识别能力,为新型农业主体提供小额、便捷的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面向农村广泛开展金融科技知识普及,借助科技活动周、质量月、网络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契机,组织开展金融科技下乡宣传,在内容和渠道上深入农村、贴近农民,帮助农村居民建立金融科技思维、提升新业务风险辨识能力。

三、推进金融创新应用,注入乡村发展动能

高质量推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在人行衡水中支的推动下,全市金融机构对标政策指引和任务清单,积极探索新技术融入农村金融的供给实践,因地制宜构建多途径、立体化的乡村金融服务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发展动能。

(一)优化业务布局,提升农村数字金融服务能力

相较于城市,“村小量多”是衡水市农村地区的特点,金融服务难以及时、广泛地触达农村客户群体。为改善和提高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质量,金融机构着力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和涉农金融App品牌建设。例如,衡水银行积极发展助农取款业务,截至目前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01家,覆盖衡水11个县区、48个乡镇、101个村庄,助力完善全市乡村金融服务建设。浦发银行衡水分行利用掌上银行App、“浦惠到家”、智能收台等帮助农民客户销售农副产品,多途径辐射和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同时,各金融机构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科技下乡宣传活动,如建设银行衡水分行通过线上“建行大学”“裕农通”公众号和线下“裕农学堂”等方式开展一系列惠民宣传,覆盖农村居民累计达5万余人次,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二)丰富供给模式,提高惠农服务科技应用水平

针对农业贷款难、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等痛点,金融机构探索将信息技术与惠农服务融合,积极打造线上线下双渠道畅通、金融科技与供应链融通的涉农服务新体系。例如,农业银行衡水分行制订了《对公客户“链式营销”工作推进方案》,以推广线上“保理e融”产品为抓手,搭建“贯穿式”供应链金融服务链条,为安平丝网、景县橡塑、冀州医疗器械等上下游企业提供线上融资服务。衡水市农村信用社不断丰富涉农支小信贷产品,创新小贷产品39种,其中“农信e生活”平台设置了物流服务、直播带货等功能,在线上为农民搭建农特产品销售、特惠商品购买等服务渠道,实现“让农产品进城,让好商品下乡”。

(三)延伸服务触角,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便利程度

当前,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日常缴费等公共服务发展仍较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推进步伐。为加快弥补公共服务短板,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为农村居民提供与社保相关联的金融服务,丰富农村缴费模式,扩大农村金融科技覆盖面。例如,衡水银行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农村居民社保“一卡通”服务模式,组织支行服务人员入村为村民集中办理社保卡发放、金融功能激活等业务。建设银行衡水分行依托“裕农通”服务点推进“助农取款+”服务,通过移动支付手段在服务点叠加提供社保缴费、生活缴费、学校教育、政务服务等服务,累计为农村居民办理各类缴费10万余笔,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跑腿缴费”“人工代缴”等问题。

(四)促进数据应用,筑实农村信用体系信息支撑

针对农户、农企资金需求较小、服务需求较大等特点,涉农金融机构借助信息技术对农户、农企相关金融信息进行业务供需分析,促进数据信息应用,疏通供需不匹配的服务“堵点”。例如,枣强农商银行积极推进新型营销模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上线“智慧微贷”系统,将“惠农贷”等涉农贷款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服务智能化和管理敏捷化,累计在枣强县农村地区完成授信244笔,发放金额超1亿元。全市农村信用社积极打造“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特色金融品牌,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联动,以推进整村授信为抓手,巩固建档成果,提高农户评级授信和用信比例,累计完成整村授信952个,农户授信、用信比例分别达到74.8%、34.1%。

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在推进衡水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落地过程中发现,当前农村金融科技发展还面临一些瓶颈,金融科技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赋能作用还有待增强。

(一)农村金融科技服务“半径”仍有限

农村地区金融科技服务主要集中在助农取款服务点,以传统线下金融业务为主,线上金融产品、服务较少,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度较低。目前,涉农金融产品仍然承袭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理念,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抵质押物创新力度不足,产品和服务单一,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应用较少,缺少具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特色金融产品。部分金融科技产品与农村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等的粘连度较低,针对农户、农企等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数据彼此割裂,尚未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条,金融科技助力延伸金融服务“半径”的优势还未能有效发挥。

(二)农村金融“数字鸿沟”问题凸显

农村地区低学历、低收入、中老年人等群体占比较高,因其理解能力弱、接受度低、适应性慢,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存在困难,不能充分享受智能化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作为北方农业大省,河北省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发达省份,而衡水地区又是省内经济总量规模较小、发展较慢的地级市,农村人口占比较高,老龄化问题严重,这些因素又进一步拉大了“鸿沟”。如何缩小“鸿沟”,使金融科技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赋能抓手,成为今后金融业发展需要直面的问题。

(三)“三农”领域金融科技人才短缺

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需要依靠既懂技术、又懂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持。目前,一些金融机构虽然正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人才储备,但受限于经济水平、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等因素,贴近“三农”一线的区县、乡镇基层分支机构缺乏相关人才。同时,部分涉农法人金融机构存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不革新、智力支持基础薄弱、金融创新动能不足等现象,导致在涉农创新产品研发、大数据建模分析、金融服务优化等方面仍有缺口,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金融科技的赋能需求。

五、加强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路建议

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应从加强政策引导、行业指导、工作督导等方面入手,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持续的加强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科技布局,发挥好政策工具作用,积极破解新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瓶颈,不断提升农村金融科技产用对接和覆盖普及水平。

(一)强化技术驱动和融合推广

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打破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局限,将信息技术有效嵌入基础性金融服务之中,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便捷、体验更好的智能金融服务,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引导金融机构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涉农信贷领域的应用,推动农户、农企贷款发放批量化和标准化,促进农村金融降本增效。

(二)强化宣传引导和应用研究

一是借助传统和新兴媒体广泛宣传金融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和已有成效,定期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二是指导金融机构加强“三农”领域金融科技应用研究,不断开拓金融科技视野,深挖符合乡村特点的应用场景。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及革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打造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数字金融技术创新篇(10)

1引言

目前小微企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一直以来,尽管小微企业数量多,但由于大多规模小,难以获取银行贷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我国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的融资约束大幅度降低了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主要原因是小微企业规模难以达到传统银行贷款的门槛,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而近年来中国数字金融迅速发展,王馨(2015)基于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对互联网金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能够弥补小微企业的供给缺口,减轻信贷配给程度,促进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2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中国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约2800万家。截止到2020年3月,由银保监会披露的、已纳入市场监管总局小微企业名录的个体工商户约6253万户。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年额占贷款总额的40%,却为国民经济贡献超过50%的税收,对于GDP贡献度达60%以上,贡献了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同时带动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在我国实体企业占比超过90%。小微企业在我国区域分布差异显著,在我国东部地区,小微企业的占比为60%,中西部地区的小微企业的占比为20%。另外,小微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分布较为规律和集中,而西部地区则比较分散,在地理分布上非常不均匀。我国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对产能过剩进行调整,小微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互联网+”和市场有效供给的背景下,在新兴产业领域和高新技术中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减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措施的实施不但使市场更具活力,而且还在小微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进行解决。

3数字金融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的概念是数字经济发展日益在金融领域深入的背景下提出的,数字金融发展到现在的最大特征与优势是数字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摆脱了对金融实体网点的依赖,通过手机通讯、基础设施铺设,快速地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推进,让金融服务触达乡村偏远地区,为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提供服务。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团共同编制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关学者利用这套指数展开研究,并得出多方面结论。我国目前还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由此驱动着小微金融线上化、平台化发展,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共同探索“无接触”贷款审批、大数据风控等流程创新,使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更合理,以智能风控来降低贷款成本,满足监管层提出的“增量扩面”“减费让利”政策要求。数字金融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数字金融为金融服务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结构的升级转型和体系改革,同时实现了信心商业模式的产生和企业的创新升级;另一方面,自从我国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很多企业都开始积极创业,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用户的增加和支付保险功能的完善,有效提高了信贷功能的实用性,因此也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大的有利条件,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促进作用更为突出。总而言之,数字金融不但促进创业创新,同时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随着我国逐步深化对数字货币应用的探索,以及对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多场景应用研究,数字金融的各项应用将会日趋完善,在新时代也会遇到更多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数字金融才能助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4.1小微企业融资缺口较大

小微企业大多存在实力弱、资金欠缺、竞争力不够等不足,即使有资金,在使用上也会受到更多的限制。据央行2018年披露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年左右,因此小微企业信贷存在较大风险,更需要设计基于风控的特色金融产品。在发展小微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很难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回企业投入的资金,可自由支配资金的空间有限,因此,小微企业资金回收不规范,资金缺口较大。此外,传统资本市场上的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很高,为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出现了类似于股票市场上的增资以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新的集资形式,但相关政策和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缺陷,不利于小微企业融资。

4.2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不足

在传统的放贷方式下,要求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或高质量的申请材料,审批程序枯燥乏味而且期限长,小微企业更倾向于依靠自有资金或民间借贷获得资金,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管理不规范、缺乏现代企业制度、规模小、业绩不稳定、收入门槛低等问题而且退出方便,财务信息不完善。为防范风险,小微企业的信贷状况需要大量的人员和银行的一次审批,审批程序烦琐,使得银行放款前的审批时间过长,虽然贷款规模小、期限短,但银行贷款的审批成本巨大,风险也很大,因此许多小微企业很难在金融机构获得支持,特别是在大规模融资方面。

4.3小微企业的地位不明确导致融资困难

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发展项目也在探索中,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很低,同时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信用度低,缺乏优质抵押资产。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担保体系不断完善,这就需要高质量的担保,虽然大多数担保机构不准备为高风险、低固定化程度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小微企业发展有限,传统金融机构贷款需求对成本的压力太大。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政策和计划,但我们也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发展自己的贷款体系。这不利于我国小微企业未来的发展,也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支持远远不足以改变小微企业融资的“尴尬”局面。

5数字金融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的表现

5.1改善信息不对称

后疫情时期,我国银行业“无接触金融”模式迅速兴起,由此引发了小微金融朝向线上化、平台化、生态化变革。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共生共建,从产品创新、场景布局与增信机制、信贷技术、农村金融以及新型风控等领域,加速商业模式变革;面对现金流紧张、订单量下滑的经营难题,众多中小微企业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变革,并推动“云化”转型。围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组合运用,小微企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融资模式不断创新,各类金融机构形成差异化经营战略与竞争优势。传统商业银行通过利用数字金融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将符合小微企业要求的金融模型设计和建立出来,之后再将小微企业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小微企业后对其提供贷款服务。除此之外,围绕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商业银行能进行用户画像和反欺诈管理,并通过联合金融科技公司,共同开展风控建模,进而形成数据驱动的贷款定价。这些措施将数字金融的信息优势和在融资市场中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相结合,通过科学的授信管理,有效改善了小微企业传统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5.2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传统商业银行在数字金融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其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降低了系统维护和成本费用、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简化了售后管理流程和授信流程、提高了售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等。例如,通过大数据风控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方式,计算小微企业的违约概率和对借贷资本的风险定价,不但有利于降低风险成本和融资利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在提高其在融资市场的竞争力的同时,也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渠道,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的授信成本,也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利益收入。此外,能够将非银行金融服务供应商纳入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中,这有利于不同类型供应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竞争,优化服务,形成多元化的数字金融服务生态体系。疫情冲击的紧迫性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空前重视。经济受多重因素影响波动,融资难、融资贵依旧是困扰中小企业的关键问题,而针对中小企业借贷需求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也面临数字技术与商业环境的多重阻碍。此次疫情中大量非银行金融服务供应商发挥数据优势、客户优势和决策优势,为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仍然坚持在抗疫第一线的餐饮、超市和运输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应急贷款、保险等及时有效的服务,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功不可没,同时也彰显出这些机构在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因此应该加强金融信息处理技术在传统商业银行经营和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应用。

5.3提高信贷服务效率

数字金融是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一种信贷服务模式,它通过利用大数据和大数据处理算法将线上操作、数据决策和模型管理融为一体,用户在进行贷款申请时无需任何担保,只要通过其信用评分即可完成申请,而贷款审批也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即可完成。相比较需要不同部门和诸多步骤进行审核的传统商业银行,数字金融大幅度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2020年疫情发生后,监管部门推动供应链金融在线化、平台化发展,使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各项数据与资产流转情况,全部展现在线上平台之上,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均重点发展这项业务,从而推动大数据放贷、智能风控审批效率提升。此外,银行可以通过与增信机构合作,将实现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共担机制,并联合政府部门,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优先授信于信誉良好、获得政府支持的中小微企业,构建长期银企合作关系。

6数字金融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的对策

6.1建立中国特色小微企业融资平台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数字金融和传统金融互相渗透,在传统金融服务中,数字金融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通过数字金融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微企业融资数据平台,对小微企业的交易数据进行记录,数据会随着企业的业务增长而进行更新,从而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动态展示以及对企业的贷款偿还能力进行反映,避免了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财务信息不透明、无法提供优质抵押品等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小微企业还可以通过对金融数据平台中同行优质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中吸取经验,从而改进自身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6.2创新风险管理模式

在小微企业的融资过程中,保障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为减少数字金融在发展中的风险,监管部门应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数据驱动小微企业征信与经营云化平台,平衡把握好创新和监管,从而确保数字金融稳定发展。除此之外,在数字金融的安全稳定发展中,完善法制也是非常重要的,相关部门应明确底线,鼓励数字金融行业自律,引导小微企业规范诚信经营。

6.3建立统一小微企业征信系统

我国目前的征信系统还不够完善,小微企业的信贷信息也比较缺乏。建立统一的小微企业征信系统,可以在央行征信体系中将小微企业信贷信息和数据纳入其中,从而实现企业征信体系范围的扩大。建立统一小微企业征信系统不但可以将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降低,而且可以降低传统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从而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7结语

目前,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数量最大的企业群体,小微企业群体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创新推动以及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数字金融能够为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融资渠道,能够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因此应该积极推动数字金融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吕鹰飞,侯雨姗.数字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推动作用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2):36-42.

【2】梁琦,林爱杰.数字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约束与杠杆率的影响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06):191-202.

【3】冯文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大数据征信体系建设探析[J].国际金融,2016(3):74-80.

【4】张晗.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6.

【5】张清凡,张萍香,洪小燕,等.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5):32-36.

【6】张韶峰.中小银行小微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思考[J].清华金融评论,2020(09):97-98.

【7】王馨.互联网金融助解“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15(09):128-139.

【8】巴曙松.大数据可解小微企业融资瓶颈[J].中国经济报告,2013(06):29-31.

上一篇: 社会实践精神 下一篇: 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