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学常识大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9 16:41:29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30-01

前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涉及到很多的教学内容,且非常庞杂,并且与其他的教学项目存在着较大的交叉性,导致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难度的不断增加。而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且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这样才能够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在教师科学的教学下,顺利的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1.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开展基础知识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例如,汉字、词语等等,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的学习,进行作文写作。可见,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效果不佳,将会影响到其他学习项目的学习质量[1]。②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众所周知,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需要学生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并且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运用语文知识,而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也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分析

2.1 课前导入法。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的课前导入。课前导入法主要就是运用一定的策略进行新知识的导入,降低教学的难度,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确保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由于基础知识普遍难度较大,如果在课堂上,教师直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2]。课前导入方法较多,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利用游戏、利用名人轶事以及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课前导入。例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其最大的教学难点就是文言文的很多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不同。在文言文中,妻子是妻子和儿女,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妻子就是指男子的配偶。因此,教师在课前导入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小笑话,核心意思就是将妻子的意思弄错了,学生在听笑话的时候已经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中,并且对文言文的词义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对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的质量。

2.2 情境创设法。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应用情境创设法进行教学。教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学道具进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快速的理解相应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上的语文知识进行紧密的联系[3]。教师可以为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资料,当然,这些资料主要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报纸、杂志等,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查找资料中词语用的不准确的地方,教师可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哪个学生找的最多视为胜利。而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学习和理解相应词语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4]。

2.3 问题引导法。所谓的问题引导法主要就是指,教师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快速的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例如,在课文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索文章中心思想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学习,当学生学习完课文之后,对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和整理,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长远学习和发展[5]。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基础知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学项目,也是教师开展其他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高度的重视,并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需求科学的开展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以全面的提高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元武.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 课外语文. 2014(24).

[2] 吴瑞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浅探[J]. 情感读本. 2014(35).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2)

初中生作为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期,有其特殊性;同时由于初中生安全关系整个社会千家万户,具有复杂性;因危险随时可能发生,所以安全教育具有长期性[2]。

1.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特殊性

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初中生的年龄段大约是12~15岁,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此时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他们具有强烈的“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角色,要求独立,渴望受到尊重,是初中生在个性发展中独立性增长的突出表现。其次是教育内容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初中生大多已经熟练掌握上网冲浪的技能,由于其心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从而沉迷于网络,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真假,因此,培育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形成文明的上网行为习惯更是成为了教育的重中之重。

2.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复杂性

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需要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增加了网络安全教育的复杂性。在信息化时代,学生需要自觉遵守文明上网的规范,充分利用网络开放的学习资源提升自身素质,主动抵制和屏蔽不良信息,学会辨别是与非的能力。学校应当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和教师应通过级会、班会、宣传板等多种形式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文明上网。家庭需要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上网行为的榜样,理解和配合学校对孩子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增加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社会应该承担网络安全教育应有的责任,校园周边严禁网吧的经营,网吧严禁未成年人入内,互联网形成绿色文明的网络环境,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3.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长期性

由于网络已经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每一天都会接受到大量的网络信息,危险时刻都会发生,因此网络安全教育需要常抓不懈,一刻也不能放松。网络安全教育必须贯穿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是教育者长期的教育内容,需要预防性和补救性教育相结合,其中预防性教育更需要大力提倡和加强,而不总是等出现网络消极事件后再紧急补救进行教育,应多以正面的积极事例作为教育的样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的发展,对网络上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还不是十分完善,作为教育者应该把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融入日常的教育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当中强化文明上网的意识和行为。

二、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

1.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常规化

学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把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常规化教育当中。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把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排上课表,并确保授课时数。把防网吧危害作为安全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根据不同年级确定安全教育的内容[3]。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和显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按照要求,予以贯彻落实。教师在教学当中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2.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多样化

学校在实施网络安全教育时,需要考虑到初中生热爱新奇、喜好体验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途径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内容,以提高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增强效果。在学生教育方面,除充分利用校会、班会、广播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之外,还可以采用电影放映、网络安全讲座、图片文字宣传、现场模拟体验、安全情景剧、安全知识问答、正面事迹报告和现身说法等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组合,大力推进初中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在家庭和社会教育方面,改变以往教师在校内教育的单一形式,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定期请家长和社会共建单位代表参加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工作座谈会[3]。讨论研究学校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集大家智慧,取众人之长,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3.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化

开展安全教学活动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要采用能收到实效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3]。学校可以针对一个或多个主题相应地设计出网络安全的主题活动,如情景剧扮演、班级板报宣传、知识讲座、网络安全征文比赛、“安全小卫士”评比等,把网络安全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初中生喜闻乐见的体验式活动中去,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全面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建设符合网络安全教育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促进学生掌握安全知识,提高抵御不良网络诱惑的能力。

4.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社会化

网络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教育责任。学校应充分利用日常学校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网络安全的意识,同时还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向家长传授各种事故发生的特点和预防、逃生的知识,使家长能够根据子女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给子女传授各种安全知识。家长要注意对子女开展情境化训练,在生活中指导子女科学使用网络[4]。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公安、治安、信息安全等部门的合作,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最好能聘请有关人员担任网络安全的校外辅导员,共同承担网络安全教育的责任,协助学校制定出网络安全的应急预案及相关纪律规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国教育报,2007-03-01.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3)

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也就是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运动伤残问题及活动安全问题,如果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那大课间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一、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课之所以出现一些安全事故,是有很多的原因,但突出的因素就表现在学校长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家庭的成长环境及父母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初中生的思想和行为,即使他们有兴趣的事情也经常会被打压掉。父母切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我国,当今的“一考定终身”制度决定了文化课的地位。我们知道,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很难考进理想的初中、初中及大学的,特别是语、数、外这样高分的主科,学好这些科目是家长对孩子的必然要求。即使有体育学习夙愿的学生,面对着巨大的考试压力和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自然而然的就会放弃体育相关知识的学习,甚至会把体育课当做自习课或者休息课来对待。初中生自身不重视体育课,也更不会注意体育课中的安全问题了。初中生没有把其定位为提高素养,锻炼身体,学习知识和培养情感的课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体育课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他们在体育锻炼的时候不讲究科学请,在体育课上也很少认真的听取老师讲解动作要领和运动规范,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二)从学校的角度分析

在初中学习阶段,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小升初问题,虽然我们实施片区制度入学,但实际的情况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是可以凭借成绩进入优质学生学习的。而学校要想在社会中有良好的声誉,争取最大化的生源,能得到学生、家长、政府、社会等方面的认可,其升学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想取得较高的升学率和社会口碑,学好文化课已经成为必然的要求。至于体育课就会被学校冷漠,每逢到重大考试时,体育课就会让道其他考试科目,特别是主科。许多初中由于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上,而忽视体育课,学生缺少必要的锻炼,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体质锻炼。再者,部分学校由于体育器材以及体育活动场地的不足或者出现了安全隐患,致使体育活动较为单一,缺乏娱乐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日渐不愿意上体育课,由于设施的不安全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部分体育教师,工作消极怠慢,没有耐心给学生讲解一些安全常识,在体育课上没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这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开展中存在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二、确保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安全的路径探究

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因为这对提升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有着巨大的助推作用。为此,各学校、各相关人员必须想方设法优化大课间活动的管理,提升大课间活动的质量。

(一)调整认知,重视大课间活动

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是时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和行为上给予重视,提升大课间的地位,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很多的学校,由于管理的松散和领导的不重视,导致大课间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了确保大课间活动的安全,学校和学生都必须重视,把大课间活动提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任务上来。一定要把大课间活动的安全摆在突出的位置,实现工作的常态化与科学化。另外,对于大课间活动,主管部门一定要设计好活动方案,不定期的开展活动调研,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上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二)依据实情,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初中生天生好动,注意力也不集中,他们经常会逃离老师的视线。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初中生在放松宽敞的场所更容易出现“自由活动”的状况,学生之间拉拉扯扯,不听老师的指挥等,都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为此,要想从根本上剔除安全隐患,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初中生的安全意识。比如,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告诉学生体育活动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保障每一位学生掌握标准的体育动作,教育他们服务老师引导的观念及顾全大局的思想。在日常的班会课中,班主任要强化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遵纪守规的教育,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同时,学校要强化宣传,让学生了解大课间的活动,并及时的采取措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体育器材,学校要认真检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大课间的活动中,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对于特殊的学生一定要特殊的处理,保障学生的安全。

(三)探究新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当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新课改的实施,面对着异于以往的教情、学情和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探究意识的提高,这样才能从源头上确保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安全。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更加突出教学结果,过渡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说分数重于能力,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也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应试教育下这种格式化和复制式的机械教学与学习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这种做法,避免机械式教学的发生。为了应对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的需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应该首先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体育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还要给与学生及时的评价,做到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让学生树立学习体育的信心,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一定要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的采取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确保体育活动的安全。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4)

近代早期从魏源、林则徐起,到康有为、梁启超,一直有教育救国的主张,晚晴政府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也是希望他们学成后能以“西学为用”成为国家改革之人才。二十世纪初由美国留学归来的晏阳初积极开展教育改革运动,他说,“中国不必亡,亡不亡全在教育界。教育界可以支配中国,支配前途,改造社会,有史可证”。i 促使晏阳初将毕生心力投身于平民教育运动的因素有很多,他常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就是,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其中早年与“苦力”的接触,使他体会到“来自四海的民间疾苦和智能”,无疑对晏氏志业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ii

一、早期与苦力的“不解之缘”

(一)蜀道之上初遇苦力

晏阳初在晚年回忆到初识劳工之苦的情景,可追溯至1903年与大哥一同赴保宁府西学堂的求学之路上遇到的以贩盐为生的苦力。在与这些苦力同行的日子里,他们艰险的求生环境和贫陋的生活条件给还是“小孩子”的晏阳初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贩盐的艰苦,非亲见者难以想象。他们每人背着一二百斤的盐包。爬山越岭时,气喘不休。下山也难,匍匐而行,万一落足不稳,会翻跟头滚下去”,“睡前,苦力解开上衣,用一块布沾着水,洗涤肩背上的血汗。黑紫的疤痕,布满肩背,看来好吓人。”他感叹:“劳力者呀!这是我第一次与你们共同生活,我稍稍体会到你们的痛苦和坚韧。”晏阳初开始朦胧地意识到:“民间的疾苦,必须从生活中去了解。”iii

(二)远赴法国为“苦力”服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中国与英法两国达成协议,将10多万华工送到欧洲战场,一部分在军需厂做工,一部分在战场从事送弹药、挖战壕、修工事、运伤病等工作,工作条件十分艰苦。iv这些华工来自社会底层,以贫苦农民居多,文化水平低,不通外语,无法同当地人沟通,常会和军官造成误会。加之繁重的劳动和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使得他们在休息时间喜欢聚众,甚至酗酒打架,带队军官同华工的冲突时有发生,其中也不乏军官们的仗势欺压。基于这种情况,北美青年会遂筹款创办驻法华工青年会,并在美国各高校招募中国留学生赴法,成为服务华工的干事。即将在耶鲁大学毕业的晏阳初于1918年5月报名应征,自愿远赴法国到华工服务中心工作。1918年6月,晏阳初来到法国北部的布朗(Bonlogue),在那里有5000多名华工,青年会的志愿者主要为华工提供翻译、传达、写家信和汇款服务,“中国的动态,欧洲的战况,也是华工所关心的。各工营分发有英文的新闻简报,服务的学生摘要翻译,再为他们口述”。v

二、“苦力”促成一生志业之选择

1920年7月,晏阳初乘船离开美国,于半个月后抵达上海,回到了阔别八年的祖国。回国后,他加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并开始了将倾注其一生精力的平民教育运动。

(一)苦力之“苦”与苦力之“力”

如果说多年前在蜀道上与贩盐苦力的短暂相处让尚属年幼的晏阳初开始朦胧的对民间疾苦有所体会,那么赴美留学后的青年晏阳初志愿远赴法国为华工服务,这段长时间同“苦力”接触的经历,则对其投身平民教育事业的选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华工身上,晏阳初认识到了苦力之“苦”与苦力之“力”。他每天看着这些华工从事着装卸粮食物资、挖战壕、修铁路、掩埋尸体等繁重的体力工作,又身在异乡,不免思乡情切,内心十分煎熬,还要不时被军官们欺压,实在很苦。同时,他们无论在祖国还是在异乡,均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求知的权利被扼杀,可谓是“苦中之苦”。但通过劳工们自发排演的戏曲和认真努力地认字学习,他又看见了苦力们身上所具备的能力,他们不仅在体力上能具备完成繁重劳动的力量,在智识上也能够学习文化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这无疑让晏阳初发现了一个为大多数知识分子所忽略的教育方向――平民教育。

(二)平民之“平”与平民之“民”

晏阳初在法国同这些“苦力”的接触让他对平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认知,认为平民教育的“平”是一个很好的字,有两大意义。“一方面,是平等的意思。不管是黄人、白人、黑人、穷人、富人、人格都是平等的。有了人格的平等,进一步求教育的机会平等,平社会之不平……另方面,平是天下太平。如果人人无机会受平等的教育,天下不会太平。” vi晏阳初在法国为华工开展的识字、办报的教育活动,不仅让苦力的“力”得到了发挥,学习到了知识,同时也给予了他们尊严和自信。在教华工识字时,晏阳初常常鼓励他们写得好,遇到错误需要改正,也不直接说“不对”,而总是说“让我试试” vii,劳工们总尊称晏阳初等人为“先生”,晏阳初也称之为“公” viii,以礼相待。在晏阳初看来,这些劳苦的平民在人格上与自己是平等的,身份的悬殊不能抹杀他们人格的尊严,给予他们尊重是很自然的事。

晏阳初心中的平民之“民”不仅是法国的华工,而是所有的劳苦大众,不分国籍,不分地域。就中国而言,他在1922年发表的《平民教育新运动》认为,可谓是除以“上流”自居的少数知识分子以外的一般人,这多数的人民,“因社会的习惯及知识的原故,亦不得不甘以‘下流’自居” ix。1926年4月的《“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中表述为“我们对一般男女已过学龄期限的(就是在十二岁以上的)不识字的,及已识字而缺乏常识的都称为‘平民’。把这些占全国人民大多数的民众成为‘平民’的缘故,是表示应靠教育的力量使他们有知识能力做个平等的公民。” x

(三)教学法的新曙光

晏阳初曾说:“中国平教运动之萌芽,是从旅法华工之识字教育始。”xi “平教运动”四字深含晏阳初欲启民智、强国魂的抱负,法国的华工的“苦”与“力”不仅促使他萌生了致力于平民教育的理想,华工教育的成功经验也给了他实践这一事业的力量与信心,这让他看到了平民教育教学法的新曙光。在法国,有人曾对晏阳初说:“你知小中国在法国,但你须知大中国是在中国。你仅知在法一部分的华工,不要忘了其余大多数的国民。”这段话让晏阳初在当时“受了无穷的感触”。xii 1920年,晏阳初学成归国,随即投入到开展中国平教运动的工作中,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便是以在法国时的华工教育为基础的。

在法国时,晏阳初没有条件为华工们编制教材,便根据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教他们最常用、最急需的字。如家信中常用的字、日常生活用语和自己的名字等。回国后,教育的对象不再是5000华工,而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平民”,需要进行更有组织有章法的教学工作,教材编制便是当务之急。晏阳初请陈鹤琴等人共同编撰教材,他们以捡选最通用字的方法提炼出常用于白话的汉字一千个,编成《平民词汇》,平民千字课得以开展。而这捡选最通用字的办法,“强半是根据以前在法比华工教育中的经验。那二十万华工之中,有农,有工,有商,有兵,实能代表三万万平民的心理、生活及需要”。xiii编撰两条原则也是根据对华工的了解,由彼及此而来。其一,如同每日工作忙碌辛苦的华工一样,国内的平民亦是整日“在衣食上奔走”,没有太多空闲时间可以读书,故必须让他们能“于最短时间得最多知识”。其二,“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xiv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农业、工业、卫生、科学等方面。同旅法劳工相似,平民们多为文盲,缺乏知识基础,因此根据他们日常所需来编撰教材,能够降低他们接受知识的难度,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学以即用,也能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些同平民生活息息相关且通俗易懂的学习材料,如歌曲、故事、传记等也相继出版。

三、余论

詹姆斯・安吉尔在评价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时说:“这是一场划时代的运动,据我所知,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与之相提并论的运动。” xv

晏阳初生于中国多难之时,所幸有机会赴美留学,同近代以来的有识之士一样,欲以一身所学报效祖国,承担起一个知识分子救国于危难的责任。赴法为华工志愿服务的机缘使得晏阳初从此同“苦力”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华工共同生活的经历让他体会到了苦力之“苦”,也发现了苦力之“力”,进而尽自己的力量开发苦力之“脑矿”,第一次开展了华工教育运动。晏阳初出身书香门第,赴法之前从未与劳工交往过,“但在劳工营里,我了解到一些基本的但又重要的问题,就是祖国那些没有文化的农民非常需要受教育,而且他们也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基本能力。”正是这段经历,使得晏阳初走上了一条不同于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救国之路,“决心在回国后,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平民教育事业,为成千上万没有文化的男女老少普及教育”。xvi

1920年,立志归国投身平民教育事业的晏阳初,踏上阔别8年的国土时,心中的感慨或许可用胡适先生所引用的一句荷马的诗表达:“现在我们回来了,你们请看,便不同了。” xvii

注释:

i 晏阳初.平民教育[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51.

ii 晏阳初.九十自述[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二)[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08.

iii 晏阳初.九十自述[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二)[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00.

iv 晏鸿国.晏阳初传略[M].天地出版社,2005:41.

v 晏阳初.九十自述[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二)[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31.

vi 晏阳初.九十自述[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二)[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43.

vii 晏阳初.九十自述[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二)[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33.

viii 晏阳初.九十自述[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二)[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37.

ix 晏阳初.平民教育新运动[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31.

x 晏阳初.“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63,64.

xi 晏阳初.平民学校教材问题[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97.

xii 晏阳初.平民教育[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48.

xiii 晏阳初.平民教育新运动[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35.

xiv 晏阳初.平民教育[A].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48.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5)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课;微课程;应用

一、前言

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使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成果。微课程就是指小课程教学模式,把一个整体的教学内容和阶段分为多个小型的、单独的教学内容和阶段,让学生一次性接触的知识量不会太大,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多个教学小段,并不是在原有教学内容上删除一些内容,而是把一些整段的教学内容分为多个教学小段,从而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吸收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二、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

1.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多数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只会采用课堂演示和讲解的方式,教学耗时较长,学生亲自体验操作的时间却比较短,在课后很容易随时间增加而淡忘。但是微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通常会集中时间来对重点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并且会给予学生较多的实践体验时间。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过去,灌输式教育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难以从主观的角度去学习知识,因此,学生的主观体验感会大大降低。随着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出现,学生通常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独立思考,虽然微课程的整体时间较短,但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记住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并且让学生亲自实践这些重点知识。

3.在能动环境下学习新知识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求同存异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信息技术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等。微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够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带动学生的探究思维,对重点和难点进行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的地方进行学习。

三、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复习并归纳上节课的重点知识

课程内容知识点丰富、信息涵盖量大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特点,这两点也是阻碍学生学习进步的重点因素,很多学生难以在上课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微课程的出现,就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并复习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记忆力,为这堂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前做好教学铺垫工作。此外,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利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利用课堂教学的前五分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推动学生向着教学目标前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所保障。例如,在进行《文件搜索和创建文件夹》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抽出五分钟来进行课堂教学回忆,帮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回忆旧知识来引出新知识,从而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更加热爱新知识学习。

2.对核心知识点进行梳理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学习和吸收新知识,并针对核心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学习,这样做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微课程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让知识形成一个有效的范围网,帮助学生创建网状的学习模式,并且根据其中一个零散的知识点形成探索式教学,这样对于知识点的梳理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的清晰,从而在更加深层的地方进行学习,学生将会对自身的知识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此外,还能够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让教师及时转换自身的教学方式。

3.利用微课程教学进行互动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利用微课程来实现师生互动,不仅能够从多个角度让师生进行同步交流,还能够实现异步互动。由于微课程的整体耗时较短,所以微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几乎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教学模式较为灵活。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不仅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还包含大量的实践操作,可把理论知识搬到实际当中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又找不到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微课程进行科学的处理。

四、结束语

现阶段,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逐渐受到了很多教师的青睐,微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与新课程完全符合,因此,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大力开发微课程的教学潜力。

作者:马艳红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蒙古族中学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6)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06

一、存在的安全问题

(1)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没有适合所有人参与锻炼的教学大纲,没有制定针对所有初中生的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教学充满了随意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性格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身体状况也不同。但是我们的体育教学大纲只有一个,并没有充分了解初中学生个体之间的不一样。那些本身身体素质就不好的学生,还得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来达到其他身体条件好的初中学生能够轻松达到而自己不能够轻易达到的,甚至需要做出非常大的努力,冒着安全上面的危险而达到的目标。在初中学校存在的这种情况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地发展,不能够让学生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训练。

(2)部分初中学校的体育设施非常陈旧,不利于学生健康地进行锻炼。有些体育设备甚至存在潜在的威胁,没有办法保证初中学生的安全。体育课中很多的项目都会用到体育设施,但是我国很多初中学校的体育设施都是十分陈旧的。我们在看新闻的时候就经常会看到单杠断裂,学生因为单抗的断裂而被摔骨折的报道。还有一些拉力器等也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安全威胁。导致了学生安全问题的突出,让初中学生在运用体育设施时得不到锻炼反而受伤。

(3)教师的授课对象针对的是那些身体健全的大多数学生,对于那些身体有缺陷的少数同学没有重视到。我们社会上残疾人占着相当多的一部分比例。身体有缺陷的人也是人,也享有我们正常人享有的一切权利。但是研究表明,在初中学校的体育课上,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意识到教师的职责是服务于每一位学生。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布置的任务往往都只针对于那些身体健全的学生,这样会导致这些有一点残疾的学生受到更大的安全方面的威胁。

(4)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还不够好,没有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平等的。初中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重心虽然在于教体育,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和长辈,还应该无时无刻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思想。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初中学校体育教师的上课流程基本上是先是热身,学生跑步,其次就是教师示范动作,最后就是让学生练习。在整堂体育课中,甚至会出现没有和学生进行一点点的思想交流的情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教育,让学生清清楚楚地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潜在的安全问题,从而能够及时地避免威胁,达到安全上体育、健康上体育的目标。

二、建议和策略

(1)把初中教师的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生命健康上,不要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以前教师拼命地完成目标,不断地逼着学生练习,上课练习,课余时间还要对学生进行加训,忽视了学生的健康的问题,导致了体育课上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压力少了很多,也不会有那么多学生肌肉拉伤、韧带受伤,甚至猝死了。

(2)努力完备初中体育设施。每一年因为体育设施故障导致学生死亡和受伤的案例不计其数,主要还是因为设施的原因。体育设施要及时更换,及时检查,尤其是那些类似于单杠,篮球框这样的体育设施一定要定期检查,争取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

(3)在教学大纲制订不同的档次。我们之前因为这些不成文的大纲,使得我们的初中学生过于过分地追求体育大纲中的规定,一些学生为了达到体质健康标准不断地超越自己的极限,别人在休息,他还在训练,体育课也根本没有乐趣,成为了“拼命”的地方。教学大纲因人而异地进行制订之后,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体育课,去放松心情,初中学生的安全的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7)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The History and Prospect of Social Stud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LIU Ping

(Colle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2)

Abstract Social studies have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closely relate to life. The course is important for the growth of students, because of its practical. This paper first studies the nature and content of social studies,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ocial course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n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ocial course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rospec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ocial courses.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ciety; history

我国大陆从1992年正式启动小学社会课程,随之而来的是对社会课程的探索和研究,但从目前看来,对中小学社会课程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尤其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本文主要介绍我国中小学社会课程的沿革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所谓常识教育,是包括社会生活、公民教育、历史、地理、法律常识等。由此也可以看出,社会课程的综合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社会课的课程性质究竟是什么,社会课有无独特的课程价值,这类问题现在并没有真正弄清楚。

1 中小学社会课程的沿革

我国社会课程的设置、名称变化较多,高、中、低年级也有所不同。这里的介绍从新中国成立起,主要介绍1988年以后的中小学社会课。由于1949年到1987年之间没有社会课,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期间的常识课程。

1.1 1949至1987年期间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开设了自然、历史、地理课,此时并无社会课,“社会”是在1992年开设的。195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稿》,这个《初稿》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单独设常识课,通过语文及其它科目进行常识教学;三、四年级每周开设3节常识课,向学生讲授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基础;五、六年级的常识进行分科教学,开设历史、地理、自然三科。

1966至1976年“”期间,正常的教学活动被打断,教学秩序被打乱,常识课程被取消。1967年2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小学无产阶级的通知(草案)》,这个《通知》明确取消了小学高年级的自然、历史、地理课程。后来各地学校陆续复课,但这一时期的常识教学内容是为政治运动服务的。

粉碎“”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在经历过十年浩劫后,重新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1.2 1988至2000年期间

1986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为了加强社会常识教育,减少课程门类,规定小学四、五、六年级(五年制学校三、四、五年级)开设社会课,不再开设历史、地理课。小学阶段,全国普遍设置了社会科课程“社会”。

在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推行了课程教材改革。这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全国实施学计划、使用学大纲和教科书局面。除了教育部(国家教委)制订供全国大多数地区使用的教学计划与大纲外,上海市与浙江省也制定了适合各自地区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试用)》推行,我国小学在建国后第一次开设社会课。

初中阶段,教育部的教学计划仍然是分科型历史、地理课;而浙江全省与上海市部分初中设置了取代史、地课的社会科课程“社会”。上海90年代初的课程改革将社会科的学习年限延伸到了初中阶段。1991 年,上海开始在杨浦区10 所中学进行《社会》综合课的实验,以历史为线索,将地理、社会学等基础知识融合起来,即在一册教科书中含有历史、地理和社会学的知识。在初中设置社会课,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尚属首例。从总体上说,该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浙江的教学计划开设的社会课,初一学习社会的环境,初二学习人类的历史发展,初三学习当代社会状况,即在“社会课”的总体框架中,分年级开设了有关地理、历史的课程,属分科联合型。高中阶段则都是分科型历史、地理课。

1.3 2001至2009年期间

21世纪初,我国开始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推行“多纲多本”的课程教材多样化改革。教育部在充分研究后于2001年6月8日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推出了《品德与社会》和《历史与社会》这两门新学科。教育部制定的全国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供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使用。上海市制定的课程计划与标准,则供上海市使用。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在小学低年级(一至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在中高年级(三至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将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整合成一门综合程度更高的课程。

初中阶段,教育部设置了两套课程计划,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一是综合型《历史与社会》(取代史地课的社会科);另一则仍然是分科型历史、地理课。

高中阶段是分科型的历史和地理课。而上海市继续推行综合课程实验,在20世纪90年代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初一、二设置历史和地理课,初三设置社会课;高一、二设置历史和地理课,高三设置社会课。

2 中小学社会课程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社会课程发展至今,已经具有了多样性与综合性的特点。社会科教育的趋势,不会过分追求社会学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而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上,更会视价值观教育为其核心任务。

目前,我国的综合课程有:小学开设《科学》、《艺术》,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三到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初中设置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套方案,综合课程有《历史与社会》,高中开设《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指出,要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也体现了学科综合型的特点。开放性、多样性、相对性、批判性成为社会科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试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李稚勇.小学社会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8)

初三思想政治课是对初中毕业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课程。它是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面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课所具有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转化功能无论我们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但是重视语、数、外、理、化教育,轻视思想政治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相当一些学校领导和师生中还没有根本解决。在我国初中教育尤其是初中毕业年级教学中还未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方法。

一、初三思想政治课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

政治价值十分突出国家意识是超越理性的一种政治信仰,它是特定社会集体利益的反映,它对于事物的说明或解释总是受制于某一阶级的利益,以服务于这种利益为最高准绳。尽管现今的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国家制度,有多种多样的政治意识形态,但每个国家都在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社会,巩固统治,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所不同的只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初三思想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或课程在教育职能上大有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它在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排斥异端思想,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促使社会价值观的终极导向一元化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政治价值因此显得尤为突出。今天,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市场经济的重利性、竞争性、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传媒极力向中国灌输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这一切使得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所造成的精神危机、价值危机、信仰危机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由此可见,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价值,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重视思想政治课价值,并切实搞好初三思想政治课教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

二、初三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教育改革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面临着学生生存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传统课程上存在多学科并立、分裂、结构单一化、封闭化而内容上学科之间重叠、交叉的弊病。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性与教学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学校教育五天制与家庭社会教育两天制的不合理格局,极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为此许多国家改变了随意增加学科的传统办法,把改革的目光投向学科的融合上。充分有效的发挥各学科课程的整体作用,推进综合课程的课程改革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我国教育过去深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实行的是典型的分科教育,几十年来,虽然为社会主义事业也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适应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日益突显出来。

三、初三思想政治课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有其独有的价值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方针是由思想政治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从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来看,它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指导行为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课与其它课程在教育价值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别。初三思想政治课在整个初中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注重其价值的发挥,给予它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关系着百年树人的大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9)

(一)教学模式死板,缺乏创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沿用着传统陈旧的朗读、翻译、背诵等几个教学步骤方法。首先是带领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老师由头至尾对全文进行翻译,最后再让学生对原文与译文尽心全文熟记背诵。至于学生到底愿意不愿意学,以及课堂教学之后具体接受了多少等,往往都是不闻不问。

(二)教学过程乏味,缺乏激情。在初中语文课本里选录的文言文课文通常都是历史上的名作名篇,文章里有脍炙人口的精华语句,是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广袤文学作品里千挑万选出来的精品。有深邃的哲理、有热烈的抒情、有细腻的描写,也有精辟的论述。语文教学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这些作品的内容当中去,用亲身的感受去体会,用自己的教学激情和文学素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积极的文学氛围。如果老师自身都不能全身心投入,自己也就无法被文中或优美、或深刻的文学内涵所陶醉,那么学生自然无法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教学的意味和内涵也就缺失了。

(三)教和学相脱节,劳而无功。因为大部分初中生是首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主导的地位,那么教师就应当尤为注意自己教的过程是否能够和学生的学密切地联系到一起。然而当前很大一部分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恰恰忽视了这个问题,没有能够主动地研究发现和总结分析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存在和面对的问题,很少留意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后的一些反映,没有能够真正关注学生在整个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存在,进而导致教和学两个环节的脱离。

二、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一)巧妙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文言文在句式形态和表达方式等很多方面和现代汉语有着显著的区别,对学生惯性的语言学习思维来讲,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刚上初中的初一学生而言,刚刚由小学进入到初中阶段,首次接触文言文,连基本层面的断句停顿都不会,因此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如何学习文言文,这比填鸭式的强制性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具体来讲,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学习的初中生,老师应当首先安排专门的一节课对文言文结构、翻译手段以及固定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对文言文的大体框架概念。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学习中基本的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固定的句式,在此基本上再思考使用哪些新颖高效的教学手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科学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的道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填鸭式让学生朗读背诵,不如重视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项要求就是培养学生学会翻译全文,所以,老师就要重视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掌握一些文言文的翻译技巧,以提升对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讲,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照课文的注解进行课文研读,与此同时,结合工具书,了解一些文言文常用词的意思。文言文有着言简意赅的特点,只要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掌握一些常用生词、难字的意思,就能够很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进而达到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了解内容。此外,养成良好正确的读和注的习惯,还能够为进一步的课外阅读拓宽范围。比如《陋室铭》一课的学习中,整篇文章结构完整,课本注释全面,难度不大,学生倘若能够认真地学习阅读几遍,完全能够对全文的意思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完全能够对全文的意思予以全面的掌握。

再者,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高效地运用参考书,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学方法和渠道,不但能够教会学生培养语感和累计语言知识,且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减轻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负担。学生通过对感情变化、语调高低、速度快慢的不断揣摩,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就能够提升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初中文学常识大全篇(10)

2011年学校质量发展性目标的确定,不仅考虑到全区质量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兼顾生源实际,总体质量目标分两层次:一是全区层面,采取“迈小步,不停步”的目标策略;二是学校层面,“分类要求,分别达标,分层评估”的评估方法。在学科评估项目上,确定了“总均分增幅、全科合格率、达中考第一批线比例、达全市前1.2万名比例”等质量发展性目标。比如,2011年初中质量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看,全区基本达成预期目标。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课程管理进一步规范。根据规范办学的要求,全区各学校对课程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从自己做起,明显克服了“吃亏”心理,“畏难”情绪,“观望”态度和“随意“的想法,全区初中学校的课程计划管理进一步规范,课程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是常规管理进一步到位。全区教学常规坚持以常规执行力为抓手,强化了教学管理团队的常规示范与榜样作用。通过常规推进,活动促进,全区坚持一着不让、全程跟进,不但形成了“凝神聚力抓教学、一心一意谋质量”的浓厚氛围,而且各初中学校利用教学常规保障质量提升的能力与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全区教学常规管理的精神面貌有了新的气息。

三是质量管理进一步提升。通过全区质量发展性评估工作的推进,切实强化了全区学校和教师的质量、发展和目标意识,有效激发了全区初中办学的活力。总体来看,全区初中中考整体质量保持持续稳定,郑和外校、三中文昌初中、28中等优质学校办学质量持续提升,校际之间的质量差距得到明显控制,行知中学、瑞金路中学等学校低分人群比例下滑趋势得到明显遏制,尤其是全区初中教师质量提升的责任、岗位和争先意识进一步增强。

四是定点帮扶进一步落实。根据各校毕业班的质量发展现状,全区以任务驱动为目标,以“降低低分率,提升合格率”为工作重点,确定行知、瑞中、原六中三校为重点帮扶对象。通过学科教研员集中全区骨干教师进行定期帮扶,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深入课堂调研,组织集中研讨,提供改进建议,有效遏制三校“低分率扩大,全科合格率降低”的不利局面,为全区实现2011年质量发展性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课堂改革进一步推进。为有效推进全区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全区制定并下发了《白下区高效课堂改革实施与指导意见》。通过整体规划,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南航初中课堂改革为典型,组织现场会、研讨会,分批组织骨干外出参加高效课堂改革的实地观摩与培训,在课堂改革方面产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得到进一步保证,课堂学习方式进一步丰富,全区课堂改革的氛围进一步浓郁。

同时,全区重视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三中文昌业余电台获全国“希望一号”卫星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南航附属初中获江苏省青少年航空模型竞赛团体冠军,行知中学被市科协、市教育局评为“南京市第八届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先进集体”。一中初中部参加省“无管杯”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初中组男子八十米波段获团体第一名。第三初中学生参加江苏省第十一届中学生作文大赛获一等奖1人,郑外学生参加全国第十六届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获3人一等奖,1人省特等奖,参加全国第十六届中、小学生美术、书法比赛获5人一等奖。

二、推进区域初中质量监测的基本措施与经验

经验之一:坚持统筹兼顾,充分激发学校发展动力。

全区坚持教学统一领导,凝聚管理共识,发挥教学管理团队的作用。从区级层面看,区教育局从全局上统筹教学管理工作,围绕中考质量提升,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学校意见,精心谋划质量推进的方案。同时积极发挥区教师进修学校专业服务作用,充分调动教学校长的管理作用,扎实推动教务主任的常规执行作用。通过“教学校长研讨组”定期研讨、学科教研主题活动,为学校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从学校层面看,坚持立足校情,着眼学情,充分发挥学校在质量提升中的主体作用,始终保证学校在质量提升中的核心地位。在保证学校落实基本教学常规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校的工作动力,让学校成为质量推进的工作冲锋队和主力军。实践证明,相信学校,依靠教师,科学管理,执行到位,一定能够创造出出色的业绩。

经验之二:以目标为导引,坚持质量目标管理不动摇。

上一篇: 广告设计专业培训 下一篇: 金融产业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