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6 16:18:43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1)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11C0034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用语主要由各类元素符号、各类原子和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组成,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进行化学语言交流的重要信息载体。九年级化学是启蒙课,刚开始接触化学,化学用语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化学思维和观念的形成,特别是化学的可持续性学习。从多年来的教学中发现,化学用语的学习情况与化学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化学用语在教材中应通俗易懂,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思维习惯,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本文拟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编写建议。

1 化学式不应提前出现

人教版教材从第二单元开始在部分物质的后面出现物质的化学式。也许编写的初衷是让学生潜移默化,逐渐让学生接受化学式,积少成多。但是,九年级化学是启蒙课程,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尚不知化学具体学的是什么内容,还不懂得什么是元素,不知道元素符号代表的是什么,不清楚化学式的书写原则和所代表的含义的情况下就让孩子去潜移默化,除了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外别无他法,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这会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启蒙课从一开始就产生一种恐惧感。化学式完完全全可以根据一定的书写规律和法则踏踏实实教出来的,而不是以填鸭式的方式背出来的。我们也曾做过比较,发现先教化学式根本不能带来任何教学效果,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议化学式到该出现时再出现。

2 以化学反应的实质为线贯穿化学用语

人教版在第三、四、五单元是化学用语学习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学习化学用语的起步地。这三章内容是学生成绩两级分化的主要部分。很多学生学到这里觉得化学非常难懂,对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极易混淆。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无法依据现有人教版教材自主学习,教材的编写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甚至有点乱。例如,人教版以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在此基础上得出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物质的分类如果在化学式及含义尚未掌握的基础之上学习效果又有几何呢?能真正地从宏观、微观角度去理解这些概念吗?很显然是不能的,学生只是对这些概念机械式地记忆。实际教学中让化学式和物质的分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物质的分类,更帮助学生从微观上理解这些概念。忽视这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会直接降低对学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化学思维的能力。

建议以水的电解为例来贯穿整个化学用语教学。水电解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这幅水电解微观示意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判别;(3)根据模型书写H2、O2、H2O的化学式;(4)H2O中2的含义;(5)H2、O2、H2O等符号的含义;(6)O2与2O,4H与2H2的区别;(7)从微观角度去解释宏观上的质量守恒定律。虽然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比较简洁,但的确能帮助初中学生加深化学用语的巩固和理解。

3 重视化学式的书写建议

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用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化学式的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第五、六、八、十、十一单元的学习。现行人教版教材对于化学式的编写是在第四单元课题四中出现。人教版按照化学式的概念、化学式的意义,简要地描述了单质的化学式和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其中介绍单质化学式的书写时是认为稀有气体、金属和固态非金属是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是需要在元素符号右下角上标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笔者认为如此归纳单质的化学式是极为不妥的,如第九单元涉及到的物质碘的化学式是I2,试问它是属于上面所说三类中的哪一类?关于化合物的化学式,人教版只是强调在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知道这种化合物含有哪几种元素及不同元素原子的个数之比。同时,还应注意三点,如化学式中出现1要省略;氧化物书写时氧元素在右边;其他非氧化物把金属元素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写在右边等。课本仅举了一个五氧化二磷化学式的书写。这里不禁要问,学生仅根据这些能看得懂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吗?五氧化二磷这类物质的化学式一定需要根据化合价来书写吗?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又如何去写?这些人教版均没有说清楚,甚至教材连化合价怎么标法都没有说清楚。但是,第五单元一下子出现非常丰富的化学式,诸如:硫酸铜、高锰酸钾、锰酸钾、氯化钾、硫酸亚铁、碳酸钙等物质,学生怎么能接受?特别是+2、+3价的铁,课本自始至终没有交代之间的区别;高锰酸钾、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这些物质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因为,从课本中根本找不到它们的来龙去脉。这些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化学式的形成是有规律的,书写是有法可循的。建议教材编写可以先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模型去认识化学式及含义。然后根据化学式的含义及分子、原子的模型让学生初步认识有关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式与化合价是分不开的,所以,应先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化合价的基础上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原则教会学生如何书写化学式。化学式的书写法则整理如下:

资料:名称中没有数字的化合物书写原则:①写:先读后写;②标:标出相应元素的化合价;③约:将各化合价的绝对值约简;④交:将约简值交叉,分别写在元素的下标。即正前负后,约简交叉原则。

4 加强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

加强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升化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以化学相关的观念交流。人教版对化学用语含义的描述具体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材显然对于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含义是过于简单和分散的,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他们理解上的困难。化学用语的含义笔者认为可以见表2。

5 应精挑细选习题,加强练习

加强练习,不等于搞题海战术,必要的练习可以起到消化、巩固相应知识的作用,但是练习一定要精挑细选,避免机械的重复训练。人教版教材对于化学用语的练习非常少,只是在化学式内容中有少量练习,且化学式中的练习缺少一定的针对性,甚至在练习中出现了学生从没学过的氯化物。如果缺少针对性的练习,那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无法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建议化学用语的练习应该多样化,包括识、读、写、交流等多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加深理解,从而逐步达到熟练的水平。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2)

化学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功能要充分挖掘,尤其是它的育人潜能如何通过教学实验体现出来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从化学教育现代化来看,化学实验是个突破口和生长点,现代化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教材可以在实验中体现和应用。对化学教育工作者来说,从事实验研究应该是基本功,设计简单新颖的实验方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并养成科研习惯。

一、化学实验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化学教科书中,要求化学教科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作为化学教科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我们更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过做实验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对拓展学生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价值。

为了避免化学实验脱离实际,应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合适物品,设计方案亲手实验。在实际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将实验设计的更贴近学生生活。如到学校附近的化工厂考察化学变化在工业上的应用;利用植物来制取酸碱指示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灭火比赛,教师制造出不同位置不同燃料的火灾,让学生自己寻找灭火材料,设计灭火方案,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明白灭火原理,同时也增强消防意识。

在亲身经历后,学生已经能自行选取生活中的材料来代替实验中的仪器完成一些实验了,所以我就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学生实验。初三学生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都可以作为化学实验素材,这些素材学生熟悉,内容丰富,易于接受。以这些素材为实验内容,能激发学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利用身边的化学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

二、化学实验要增强趣味性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在教学中却发现做实验也不是百分百的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的调查结果显示也是如此,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注意!纠其原因的话,我想也许是我们的化学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太明显了,或者说是我们还有很多的实验比较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课标”实验教科书中采取了“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等新的化学实验形式。

趣味实验就是指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类实验。例如沪教版的“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面粉爆炸实验”“用碘水检验马铃薯、芋头、面包等食物中淀粉的实验”等。所谓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的一类实验。这类实验仪器和药品相对易得,实验较为安全.操作并不复杂,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学生感到很新奇。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 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三、化学实验要具有探究性

探究实验教学,不是简单、直接地让学生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要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

目前,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实验对化学概念、规律和原理的验证,如“探索性实验”或“启发性实验”不过是按部就班去做,学生几乎不需要“探索”,就可以得出结沦,更不要说发挥实验功能、促进科学素养发展,就连学生最初的实验操作兴趣,也会丧失殆尽。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关键是加强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发挥化学实验功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说实话,探究行实验设计有一定难度,大多数教师在这方面还是存在问题。建议应该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学会多种科学方法,让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探究活动、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此外,化学实验还要尽量绿色化、简单化、微型化。当然,实验的安全也很重要!总之,化学实验教学要跟上课改步伐仅靠以上几点建议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化学工作者不断的去研究实验、做实验、设计实验,不断的创新、探索,让化学实验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沈理明.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3)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讲清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讲解概念的方法

1.理解法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表达简明精辟。因此在讲解概念时教师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催化剂的概念讲解,将催化剂概括为一种物质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反应中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二是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将其简明概括成“一变二不变”。学生对催化剂概念就清晰起来了。此时再设计如何证明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之类的练习,强化催化剂的特点,催化剂的本质学生就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再如“化合物”强调“不同种元素组成”属“纯净物”;“溶液”抓住特征是“均一、稳定”,类比“混合物”两个特点来理解来判断生活中的溶液;有机物强调“含碳”、“化合物”,等等,使学生清楚明了地抓住概念的本质,避免只看重其一忽视其他使概念掌握不完整。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是这个概念的关键。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比较法

这是化学教师常用的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化学上许多貌合神离或相互依存的概念切忌分割孤立的理解。只有通过分析比较才能准确理解其异同及联系。如最简单的“单质”、“化合物”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通过下表学生便会一目了然,就不会只注意“异”而忽视“同”,即单质和化合物必须属于纯净物,会留下深刻影响,就不迷惑于常见判断题或物质的分类题型。

这样元素这种很抽象的概念可能容易建立一些。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借助文恩图效果比直接讲解可能好些,如常见试题如“缓慢氧化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之类判断,学生很迷惑,明白了从属关系和交叉关系的含义,此类错误就易避免,也省去了教师许多的口舌。

3.知识网络法

众多互有联系的概念,用网络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更易分辨。

倘问氧化物是何种物质,放到这样的网络背景下学生就知道:它首先是物质,而且是纯净物,组成元素不止一种是化合物,是化合物中无机物,组成特点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样内涵、外延和其它概念之间的关系,该概念所在网络中的位置,学生易掌握。网络法要点是说清分类依据,如化合物根据是否含碳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学生容易理解。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切忌死记硬背

这一点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实际上总会有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概念,用于强化未尝不可,倘在学生不甚明了含义时,用于补救和加深理解,显然是不足取的。中考试题越来越体现新课标理念,强调知识的理解、应用。传统考“分子”的概念,大多以填空的形式,也许死记可以奏效,但分子究竟是何种微粒,学生未必理解,倘若以“H、2H、H”中何种微粒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稍加变通或用图示分子的形式,学生就很难驾驭了。死记硬背科学概念对学生发展有所滞碍,甚至使学生完全丧失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注意概念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特征,教材编写十分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和可接受性。如氧化反应,初中仅限于得氧的反应,高中是用化合价升降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更接近本质,这就体现了阶段性。元素的概念过去强调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后来实践下来可接受性不好,加以简化,去掉“质子数相同”。“分子”、“原子”、“化合价”定义均有所弱化,使得分化点大大下降,利于面向全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科学性、准确性任意拔高,要理解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尊重学生的实际。

3.适应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强调自主互助学习,以此发展各种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概念讲授应尽可能在学生可接受情况下创设情境,设计活动,使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交流、体会,主动探求概念的本质,“发现”概念的含义,这样比灌输要强多。

4.适应中考要求

概念掌握的深广度要兼顾中考要求。按理中考不会有悖于课标要求,但中考有选拔作用难免会有以信息题形式的拔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适当作高深广度拓展,以适应他们中考得高分与后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22-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要求,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完成语文知识的讲授,让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更要重视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但就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明显出现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的情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但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时依然无法有效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许多教师依然坚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机械记忆、浅层理解与简单应用,使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上,将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的接受者而非主动参与者。

同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许多教师在没有充分理解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将语文课堂完全放任给学生,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更容易拖累语文教学进度,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处在停滞不前的阶段,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从问题的本质出发,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重视课前备课,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初中语文教学以汉语语言为基础,因此,许多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随心所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目标指引,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容易出现教材不符、内容滞后等问题,不利于推动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运行。同时,由于汉语是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学习项目,因此,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比较敷衍,相对于其他理工学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并没有投入多少时间与精力,导致学生只能够扩充自己的语文知识,而并没有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与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意识到语文教学也是需要认真准备,提前做好教学计划,保证课堂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这就强调了教师备课的重要性。

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备课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做好万全的准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也能够进行课前备课,但大多数教师都是将备课简单定义为做教案,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语文教案或者沿用以前的教案,并没有在备课中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明确备课与做教案的区别,做教案只是备课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全面把握备课的内涵,从教学目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学有理论依据的支撑。教学目标作为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指明灯,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使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与情感的培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如果教学目标过于空洞宽泛,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指导力,在教学实践中不具有实际操作性。教师制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从而获得教学与学习上的成绩感与满足感,为学生的后续语文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长期目标贯穿在教师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是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在经过教师和学生日积月累的努力后,能够实现教学的长期目标,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有质的提高和飞跃。

教师在进行课前备课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的个性与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分层次教学,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与用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保证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尽量在课堂上理解知识,记忆知识,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的课下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和做题准确率。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时,要注意吸取以前的经验与教训,将预习作业落实到具体的练习中而不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一遍课文。这种课前预习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的偷懒现象,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语文学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5)

目前初中化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对科学探究教学缺乏应有的指导,将科学探究教学等同于科学家搞研究,不愿开展科学探究教学等等,为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注重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教学视导发现探究式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课堂教学表面化、形式化、教条化,从而严重影响了探究性教学的效果。常见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把握。

很多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中,对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认识尚不明晰,对科学探究教学的核心要素还缺乏应有的把握。有些教师认为将原来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生实验,就等同于实施了科学探究教学。教师讲解占用了大量时间,重点关注的是实际教学知识内容的发展、教学任务的完成、实验活动的监控、实验材料与程序的组织,而很少把重点放在科学探究的实践上。

2、将科学探究教学等同于科学家搞研究。

有些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时,倡导单纯化的科学实验,刻意追求正确性和技术效率,使得化学科学教学局限于小规模的研究框架之中,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学习化学,脱离了探究教学多样性的特点,模糊了科学探究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界限和区别。

3、有的教师不愿开展科学探究教学。

由于受实验室条件、课时、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原因影响,有些教师不愿开展科学探究教学,认为开展探究教学麻烦、耗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学生的成绩。

  4、 不明不白、盲目实验    

探究实验前每个学生都应明确实验目的,一定的操作顺序和特别的注意事项,但是有些教师课堂教学中还没有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就盲目进行实验。在实验时,有的学生往往一无所知(或许是教师没有吩咐学生预习,或许是学生认为不值得预习)无从下手,要么坐在一边袖手旁观,要么模仿同学,当老师让他具体操作他却手忙脚乱,让他说出实验现象和结论他却一无所知,这样不但不能实现实验目的还浪费了学生时间。

5、学生探究,老师 “解放”

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缺乏应有的指导,有些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时,不知如何把握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将科学探究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放任学生“自由”探究,出现了“放羊现象”。甚至有些教师实际上不开展科学探究教学,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背诵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形成假说,收集资料,制订研究方案,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讨论与交流等,用以应付考试。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脱离科学探究实践孤立地传授科学方法的现象。

    通过科学探究能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学会学习化学方法,最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并不代表老师就不需要讲授了,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具有探究特点的新的教学体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提问、实验、讲授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采用探究性教学,老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还要耐心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精心设计探究课题和步骤,因此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加强,教师也绝不会“解放”。

6、 探究实验,好看好玩,忽视现象

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不同程度都存在着“好玩”心理,对分组实验的积极性停留在好看好玩上,化学反应中的燃烧、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放出热量都能使学生兴奋不已,所以在实验中充当了一个看热闹的角色,让他们说出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分析结论。则不知所云,他们根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现象观察上,没有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现象,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实验现象,也就更谈不上描述实验现象,这样的实验只能算是走过场,无大的收获。

科学探究能以生动的直观性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验中的好奇好玩心理引导到科学探究上来;要通过实验现象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书本知识进行论证,以巩固知识,掌握规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特殊爱好。

二、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少数人培养成科学家,而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科学探究则是实现“人人具有科学素养”这一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在探究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1、教师设计方案,探究变成验证

现在有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已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同时为节约时间,加大授课量,于是就为探究性实验“精心设计”,学生只需按照预定程序进行实验即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无法发挥出来,显得被动和消极,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

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的作用只是提供知识背景及相关资料,认真组织,积极引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归纳和总结。而并非全权代劳,把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助手而不是主体。

2、探究方式和途径单一,认为只有借助实验才能探究

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但化学实验并不是探究活动的唯一方式。探究活动采用什么方式应根据探究目的、问题情境、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决定。探究活动除化学实验外,还应包括调查研究、 访谈、 查阅资料、 交流与讨论等多种方式。

3、为探究而“探究”,忽略了探究方法及科学思想的培养

科学方法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化学新课程中设置了一定数量的科学探究内容,但可探究的内容绝非仅限于此,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采用探究性方式加以学习。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机地渗透探究方法和科学思想,“授之以渔”,这样学生遇到问题,自己就可以去探究,终身“有鱼可食”。

4、只追求探究性学习,而忽视了接受性学习

由于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有助于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性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于是就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探究学习,放弃接受性学习,甚至将它们完全对立起来。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也都生硬地设计成科学探究,致使探究性学习走向极端,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而非唯一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效率。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学习活动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将接受和探究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加以整合,既要学习的质,有要学习的量。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健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

三、对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并鼓励不同的学生在解决相同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2、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创造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成分的存在?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当然,探究教学中仅有教师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较低层次的探究。教师还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

3、明确探究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每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应达到的探究技能水平(最近发展区),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学生知识的现有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明确每次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使探究教学沿着教学目标的轨道不断向前延伸。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取过氧化氢的分解时对催化剂的选择,通过实验比较使用和不使用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的温度、速率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的装置进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6)

一、选题缘由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课本实验部分的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编写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课本(沪)共9章31节内容,与化学实验相关的有26节,占84%,在现行中学教材中大部分知识是需要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的,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新教材增加了探究性实验,减少了验证性实验,融入了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了真实的、充满魅力的、开发的化学问题,将教学过程与问题解决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新教材对实验要求大大提高,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基本操作,而且要求学生能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在形式上更加灵活,除课堂实验活动外,还有许多需要学生课外进行实验的活动内容,有的还要与社会调查联系起来。

2.新教材实验部分教学的特点。

(1)实验方式多样化。教材实验部分没有明确区分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打开了巨大而又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相关的实验。

(2)不同栏目的实验功能不尽相同。“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都是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内容来设计的,应作为课堂探究的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与思考”栏目中的实验比较容易,有的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一般不需在课堂上让所有的学生亲自实验。“练习与实践”栏目中的实验,既是实验习题,也是家庭小实验。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既安全又可行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家庭实验。如纯碱与白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使蜡烛熄灭的实验。

(3)实验内容生活化。新教材中许多实验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熟悉的生活、生产情景中攫取相关的化学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知识的探究,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要求

化学实验教学是教师将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学情景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1]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2]

在《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共提出了41个实验和实验系列。其中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3]《标准》指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2]

《标准》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同时,《标准》对科学探究的教学实施和评价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些教师为赶进度而压缩了学生实验的时间,将探究实验、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由于下列原因化学实验教学仍亟待加强:(1)学生的作业太多,没有时间完成探究实验和家庭小实验。(2)中考笔试难以测试学生实验的实际能力,影响了师生实验教学的积极性;(3)化学实验准备很费工夫,负担已经过重的教师对化学实验常感到不胜应付,不能不自动减免以求解脱。(4)有人认为做化学实验有一定危险性,害怕承担风险,“如果出了事怎么办?”因而不愿意做实验。

四、改进的想法和建议

2009年11月10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新闻会,通报了2010年全省中考统考有关科目。与2009年不同的是,2010年统考的内容是物理、生物、化学三门学科的实验技能,学生须在实验室动手操作完成考题。这就给我们现实的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广大化学教师十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这是无可非议的,我们有必要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对化学实验教学做有效的探索,提高实验的可观性,增强实验的探索性,体现实验的现实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我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条件,对其改进有如下想法。

1.在教学观念上,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物质组成的确定与分析,结构的研究与推测,性质的发现与验证,变化规律的探究,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

2.同事间互助指导,即同事间的相互听课。

教师通过彼此的听课、评课,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同时对自己的工作应及时进行反思。这种做法有利于缩小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落差,可以引发互相的切磋与教学研究。

3.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恰当地运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法,使化学教学更有启发性。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问题,验证规律。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选择地挑选有探究价值的信息进行探究实验。(2)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3)实验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实验时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实验过程中的变化要显著,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能够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其在解疑中成为知识的发现者。(4)坚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参与,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路及探究过程。(5)为保证探究活动顺利完成,建议活动时间安排可适当延长。(6)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7)学校实验室应该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化学实验提供便利,同时要准备足够多的实验仪器和药品,确保活动顺利开展。(8)力求学生、家长、教师(包括其他任课教师)多方配合,使探究活动能够顺利、完整地进行。

4.开设第二课堂,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如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和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如饮食中的化学问题探究、空气中的化学问题探究、生活常识中的化学问题探究、生活日用品的简易制作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5.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实验教学研讨和比赛活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改革。

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情况与学习效果,要有平时评价和终结评价。教师应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了解学生在情感、科学态度方面的现状,记录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学生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教师还可从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和结果中加以评价,对于学生在活动中所提的意义不大的问题和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地否定,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分别在实验、小制作、社会调查等某方面有突出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7)

1. 课堂教学氛围的要求

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过程变为平等、友爱的师生互动过程. 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均有着饱满的热情.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面对枯燥的图、表和数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热情进行指导,教与学双方的态度非常端正、目标也十分明确.

(2)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老师的讲解、提问有条有理;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按程序进行,表面看,学生不停地提问、发言,但实质是一种和谐有序的互动. 师生始终保持积极、民主、平等的状态参与教与学.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而且注意力十分集中、思维也相对活跃.

(3)师生间情感交流充分,学生参与面广,师生双方处于积极互动的状态,而且共同沉浸在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之中.

总之,积极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气氛严肃与活泼、宽与严、热与冷、张与弛的有机统一.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教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和谐的发挥.

2. 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

积极的、优秀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数学教学十分重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可以把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过程变为生动有趣的师生互动过程.

(1)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创设一个良好的、积极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学生自然会感到教师的关爱和感情投入,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得到了尊重和重视,所以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且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

(2)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多为抽象、枯燥的问题,学生学起来感觉乏味,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过程中,一方面给学生充分的关爱和赞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一些故事、游戏,以及自然现象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把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变为有趣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怀着好奇心理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氛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 在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过程中,教师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的过程.

3.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想使有限的时间发挥无限的作用,就必须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和技巧,更要创设一种生动、有趣、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1)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正具有好奇心强、热衷于动手、心灵手巧的特点. 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的冲动得到满足,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创新意识. 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课堂教学的要求,从学生的爱好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愿望.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该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身于数学的学习中来,就需要给他们营造出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 在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生,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自己的课堂. 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中敢问敢言,形成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渲染课堂气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 教师在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做到数形结合,声情并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既提高学习效果,又能学得轻松愉快.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这一部分内容时,展示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有趣证明后,许多学生自己就投入到了定理的证明中,教师稍加引导,既增加了学生自我探究的兴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效果,直观地显示出它的平移,翻转和旋转,清晰明了.

(4)运用优美的课堂语言,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初中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比较抽象和枯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把握自己的课堂语言,力争使自己的讲解生动、有趣、通俗、易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要准确. 初中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学中的语言必须准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儿含糊. 如 “数”与“数字”,“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等. 二要简约.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教学,就频繁地使用提问语,因而使问题难易不当,数量失控. 如频繁地使用“为什么”“怎么样”类提问,致使学生来不及思考,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好;过多地使用“对不对”“是不是”等选择问句,因为太容易,学生根本用不着思考. 三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 四要具有趣味性. 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 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数学教师的语言如果能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一定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富有特色且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严莉军.要教会学生提问题.中小学数学杂志社,2003.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8)

无论是着眼于当前学业还是立足于后续学习及未来发展,无论是强调其科学功能还是人文本质,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首先就必须要防止分化,要从深层次研究产生分化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找到应对之策. 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一、分化原因探析

1. 兴趣缺乏与日俱增

笔者对四所不同层次的初中学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2272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占15%;有间接兴趣的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生兴趣的占6%. 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的占49%. 原来有兴趣,上中学后兴趣减退的有944人,占42%.

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只有6%的同学因更换老师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与之相对应的“原来有兴趣,但上中学后兴趣减退的”有42%,这也许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相比出现大面积分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必须特别关注和着力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那么多的同学“原来有兴趣,但上中学后兴趣减退了”. 与调查结果相适应,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兴趣的缺乏是影响绝大部分同学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因素.

2.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同学意志较薄弱,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的同学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一没有能很好地完成“转型”与过渡,到了初二分化自然就形成了.

3. 不适应中学的学业负担

小学科目少,负担轻,内容简单,毕业后就近入学,无升学压力,而一上中学,中考迫在眉睫,因此很多同学一到初中成绩就滑坡了,其原因就是不能很快地在学业负担上也实行“转型”,当然也与有的学校负担过重有关.

4. 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由于在小学阶段掌握知识和技能不系统不扎实,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这也是造成学生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5.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由具体的数而上升为用字母表示的代数,由具体形象到一般抽象,强调系统的推理与演绎证明,与小学松散的只重结果不重思维过程的方式有很大差异. 中学注重数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以数学发现发明的逻辑进程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小学杂乱的内容呈现方式有较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学生要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 初二阶段是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如果学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就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分化就显现出来了.

二、防止学习分化的策略

1.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第一动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后天兴趣的培养,主要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与展开而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有一部分“差生” 还是很有上进心的,在数学上费力不少,但成绩却不理想,这是学不得法的典型表现.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因为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所以从初一开始就要对他们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他们学到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在情感上多关爱学生,要使他们在情感上从内心能够接受和认同老师,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情感. 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因为不喜欢某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老师特别要对后进生真诚帮助,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 要适度教学

一定要严格按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切不可随意增加难度,人为增加学生负担,过去老教材已经删去的东西,千万不可又捡回来塞给学生. 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教学“过度”,从而让学生“望而却步”.

5. 加强数学学习的人文关怀

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关爱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在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数学的学习中老师的人文关怀. 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寓教于学,让学生担负起自己学习的责任,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数学对于人一生的重要,尤其在当下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想及前途教育.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9)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several suggestions

Liao Zhenhua

【Abstract】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is in chemistry teaching important component. Not only the teacher may raise student’s observation ability, the experiment through the experiment to operate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o on, simultaneously is also advantageous to the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increases chemistry knowledge intuitive, stimulates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Instrument

1 分析一个典型实验,阐明一类实验规律

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

2 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2.1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

2.2 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我们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氯气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理由。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3 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

3.1 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

3.2 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摩尔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如教材中关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若按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先用氢氧化钙与铵盐反应制取氨气,用于燥的烧瓶收集,再接教材中“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因为在化学实验室里,很难将烧瓶搞得十分干燥,而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同学分析了上述方法实验失败的原因,又重新研究了该实验的要求,所用药品的性质,提出了改进方法:即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3毫升浓氨水,然后摇晃烧瓶将浓氨水迅速倒掉,立即演示“喷泉”实验,实验效果比按教材中提出的实验方法好得多。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篇(10)

对于课堂所需实现的目标,我切实从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去思考,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目标,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出符合他们知识水平的教案,设计预习作业时把基本概念理解到位,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力求每一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而不是同一个教案一刀切.

二、备课要充分,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进行第十一单元课题1“常见盐”的教学中,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有选择地对教材进行了调整.本课的前半部分是基础内容,只要学生通过认真看书就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以预习提纲的形式对其进行了整理和疏通,学生通过预习这部分内容,就能顺利掌握了;而这节课的重点则是放在粗盐提纯上,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把课堂从教室移到了实验室.这个实验虽然很简单,但是我还是在预习提纲中详细列出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点以及何种原因会造成何种情况等细节问题.综合考虑了这些情况后,我在这节课中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把前面基础知识的内容简单扼要地带过,温故习新、导引自学部分重质不重量,把尽量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在学生实验之前,我把重要的、关键的地方再次强调,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期间还会让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回答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因为备课充分,再加上对学生错误的及时纠正,所以每一组实验都成功了,学生们都体验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此外,在实验过程中,同组学生之间通过充分的自主、合作和协调,也极大地培养了自我动手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当然,本节课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生不知道某些基本仪器的使用.我注意到了,放在实验桌上的坩埚钳竟然没有一个组的学生用到过它,对于这种情况,在本节课的“反馈纠正”环节中我及时让学生进行了反思以弥补知识中的缺陷部分,并尽可能提供机会让他们多多进行实际操作.

三、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终点.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基本不讲课,学生自主学;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成了新时代教师的追求.由动而活,由活而生成、发展,“动而活”是教师的课堂灵魂.学生们在课堂中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收获知识,收获成功,收获自信和快乐.教师由教书匠变成了研究型教师,由传统模式下的“主演”变成了“导演”.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追问、点评、拓展、提升规律和评价.上课尽量让学生多讲、多练,而我自己则尽快转化自己的角色.当我们进入了中考复习中的章节复习阶段,我坚持在课前把学生们的每一份预习作业都认真批改,这样就有效地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在每次展示之前,我都让学生先通过组内自主合作、讨论把问题解决一部分;而对于一些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难题,则可面向全班,让别组的同学参与解决.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频繁的语言表达过程中有了显著的增强;同时,由于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越来越注意讲解的技术和技巧,学生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越来越大,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保障.总而言之,这次的实践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奥秘所在,也让我充分相信,只要坚持交流质疑,精讲点拨,重视互动探究,让学生活动走到实处,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也会像大城市里名牌中学的学生一样棒.

四、适时引入奖励评价机制

有效教学方案实施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没有及时引进评价机制,时间一长同学们上课又开始心不在焉、没有激情了.说到底,因为没有奖励,做好做坏一个样,导致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为此我引入了奖励评价机制:讲题出色的加分,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加分,能一题多解的加分,能想出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的加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机制的引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进而达到在竞争中进步、在学习中积累知识的良好效果.

上一篇: 短期股票投资的技巧 下一篇: 音乐实践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