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行为导向,是财务人员工作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目标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层次性的,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的目标可能发生变化。目前对我国财务管理的目标业内届也存在不同观点,比较典型的有:
(1)利润最大化目标。
利润最大化就是假定在投资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利润是企业补充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这里的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税后利润,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再次,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人资本的关系,是个绝对数指标,不便于横向比较;没有考虑风险因素,高额利润往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以上种种缺点决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欠妥的。
(2)每股收益最大化目标。
每股收益是指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与发生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投资者投人资木获得回报的能力。蓦股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能够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可以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或同一企业不同期间之间进行比较,揭示其盈利水平的差异。但该指标同样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也不能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可能导致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背离。
(3)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反映了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其优点主要表现在:①该目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期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订股利政策等。②该目标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股东财富越多,企业市场价值越大;③该目标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④该目标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社会资金通常流向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或行业,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当然,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股票价格很难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对于非股票上市企业,对其进行评估价值也很难做到。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分析,笔者认为,由于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人良性循环状态。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1.1958年,莫迪格利尼和米勒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当公司的债务比率由零增加到100%时,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
2.修正的MM资本结构理论提出,有债务的企业价值等于有相同风险但无债务企业的价值加上债务的节税利益。因此,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税额庇护利益,企业价值会随负债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股东也可获得更多好处。于是,负债越多,企业价值也越大。最初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个极端看法。
3.理论。理论的创始人詹森和麦克林认为,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债权资本的增加,债权人的监督成本随之上升,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
4.等级筹资理论。1984年,梅耶斯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序筹资理论。该理论认为,首先,外部筹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管理和证券承销成本,还包括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其次,债务筹资由于股权投资。最后,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过高的成本发行新股。
从以上分析可知,利用负债资金具有双重作用,适当利用负债,可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但当企业负债比率太高时,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为此,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的关系,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方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有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和公司价值分析法。
(1)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
它是以分析每股收益(EPS)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是指EPS不受融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根据EI''''S无差别点的销售量,可以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由于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上,无论采用负债融资还是股票融资,其每股收益是相等的,则有:EPSI=EPS2,即(EBIT一Il)(1一T)=Nl-(EB1T一12)(1一T)=N2其中EPSI,II,N1分别代表权益融资下的每股收益、负债利息和普通股股数;EPS2,12,N2分别代表负债融资方式下的每股收益、负债利息和普通股股数;T为所得税税率。
(2)比较资金成本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决策前先拟订若干个备选方案,分别计算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并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高低来确定资本结构。该方法是确定资本结构的一种常用方法,适用于资本规模较小、资本结构较为简单的非股份制企业。
关键词:改革尝试良性发展精干高效以人为本根深蒂固资源配置环境意识规模效益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管辖的油田、炼油化工企业属于典型的独立工矿企业,由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和生产的特点所决定,承担着沉重的社会负担。炼油化工企业多建在远离城市的郊区,生活区往往自成体系,石油企业由于油区分布广,居民区分散建设,没有城市依托,企业不得不建设自我封闭、包罗万象的社会服务系统。到2000年底,石化集团社会服务系统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0多亿元,从业人员20余万人。物业系统是社会服务部分的主要内容,拥有居住面积4300多万平方米,住宅总数超过66万套,各类物业公用基础设施和文体娱乐活动设施等超过4万个,资产原值超过20亿元。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人员达到近8万人。
1998年经国务院决策,石油和石化两大行业进行了重组,实现了上、中、下游业务一体化经营。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寻求更大发展,1999年开始,石化集团对内部业务和资产进行了重组。将核心业务中的优良资产从集团公司剥离出来,改制成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10月在纽约、伦敦、香港三地成功上市。占从业人员60%的非核心业务和大量的不良资产作为存续企业留在了母体,主要包括专业化施工、生产后勤辅助、多种经营和社会服务四部分。在过渡期,对存续企业实行关联交易、限额亏损、定额补贴的经营管理政策。社会服务部分的改革目标是将来与企业分离,在条件成熟时最终移交政府、回归社会。国家关于企业办社会的指导方针和企业体制的重大变化对物业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像石油石化这样缺乏城市依托的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对策?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石化集团物业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伴随着石化集团重组改革的进程,作为社会服务部分重要内容的物业管理系统也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是形成了专业化的物业管理队伍。按照石化集团重组改制的总体要求,企业办社会部分的人员、资产从原来的主营生产单位分离出来,组建了专门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例如,在油田企业管理层设有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分片设立若干社区管理中心(二级单位),下设物业管理公司或物业管理站,负责居民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物业管理的覆盖面大大拓宽。目前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涉及的内容包括房屋的维修、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管理,小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治安、环卫、绿化、交通、消防管理,向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康乐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等。三是按照关联交易的原则物业公司形成了新的经营运行机制。物业管理公司做到了经费来源规范、成本明晰、费用开支透明。物业管理费支付结算实行业主(即主营单位)与服务方(即物业管理公司、站)共同签认制度。物业管理单位实行了独立核算,实行以满意率指标为主的综合考核。四是形成了合理的服务定价机制。定价是业主和委托服务方关注的焦点。为了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精神,服务价格确定的原则是;有国家定价的按国家规定的价格执行,无国家定价的按市场价格执行,既无国家定价又无市场定价的按照实际成本+合理利润定价,以上情况都不适用的通过双方协商定价。
物业管理改革的实践证明,对独立工矿企业的居民小区实行物业管理,得到了主营单位和广大居民的支持拥护,总体效果是好的。一是矿区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居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广大职工更加安居乐业。二是矿区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状态,为居住小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物业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了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了矿区城市化的进程。三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部级、省级和城市文明居住小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物业管理工作是创建文明居住小区的重要内容。在创建文明居住小区的过程中,通过居民的参与,有利于塑造他们的文明意识、环境意识和健康向上的行为规范。四是解放了主营单位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与社会服务系统的分离,主营单位彻底摆脱了生活后勤方面的后顾之忧,便于集中精力抓好生产经营。同时,物业管理系统与主营单位在资产、资金、人员上做到了三个分清,明晰了成本,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存在的生活后勤挤占生产成本问题。
石化集团虽然已经开始了物业管理的实践和探索,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型、福利型的运行模式。物业管理经费的来源主要是行政性补贴,个人支付的费用很少。物业公司的造血功能不足,尚未建立起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自立生存的良性发展的机制。由于职工的收入水平不高,居民的支付能力不足,加之根深蒂固的福利观念的影响,在矿区还没有形成足以支撑物业管理公司自立生存的服务市场。从物业管理队伍本身看,也存在着总体素质不强、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
二、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的定位和基本思路
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一行业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迅速崛起和迅猛发展的事实证明,物业管理在我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独立工矿企业推行物业管理,是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呼映职工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质量要求、促进矿区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大举措。推行物业管理的目的,是向业主提供有效且经济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挥物业的使用价值和最大效用,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宁静、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物业管理联系着千家万户,物业管理活动既是物业公司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报偿的企业经营行为,同时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政治高度认识和看待物业管理工作,把物业管理与建设文明矿区,塑造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公民,创造温馨、和谐、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结合起来,促进物业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健康轨道发展。
根据独立工矿企业的特点、社会发展趋势和物业管理本身的发展规律,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物业价值和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从独立工矿企业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分步运作,努力促进物业管理方式从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服务性质由职工福利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经费来源以单位支付为主向居户支付为主转变,服务方式由内部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实现物业管理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协调发展。
独立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应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专业化管理。将企业内部的生活服务系统与生产经营系统相分离,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按事业性管理,按合同制和甲乙方方式运作,通过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提高服务质量。第二步,实行模拟企业法人运作。物业管理公司经济上独立核算,经费来源以产权单位支付为主、个人缴纳为辅,实行经费补贴、模拟法人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第三步,实行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在住房制度改革到位、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的基础上,物业管理费用暗补改明补,进入个人工资总额,由个人支付物业管理费用。在居民收入、支付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物业服务市场比较发育,服务价格到位,物业公司以优质的服务获得合理的报酬,实现自立生存,自我发展。
三、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模式探讨
石化集团大多数石油化工企业的物业管理已经迈入了第二步,预计还需要经过较长的服务市场发展发育过程,才能跨入第三步。在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笔者认为,独立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应采取以下的发展模式和策略:
1.走“建管一体化”之路,形成以建养业、以业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对房地产项目从开发建设、销售到售后管理,实行一体化运作是许多开发商采取的成功做法。通过良好管理和优质服务创造开发商信誉和品牌、以提升物业价值、进而促进商品房的销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再为物业管理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这是以建养业、以业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到位,在独立工矿企业取消实物性分房、实行货币化分配之后,住宅建设必须按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运作,这必然面临房屋销售的问题。借鉴城市开发商的做法,将商品房开发和物业管理相结合,实行建管一体化模式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之初的必经之路。
2.走“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之路,广开财源。服务市场不发育、物业管理收入来源不足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生存发展的最大障碍。拓宽收入渠道,弥补经费不足,必须实行“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经营策略。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开展多元经营有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发展居住小区的社区服务业大有可为。独立工矿区因远离城市,许多社区服务项目无法依托城市供给,因此物业公司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餐饮服务、商业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家庭装饰服务、房屋出租等内容,既可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又能增加收入来源。
3.走精干高效之路,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服务方式社会化。在实行物业管理的初级阶段,物业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不高、以自我服务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物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尤其是信息化已经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物业管理行业也不例外。在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形势下,物业管理如果不摆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管理模式,不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手段,仍然采取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方式,物业管理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难以生存。因此,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管理手段,走社会化服务、精干高效管理之路,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4.走规模化发展之路,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的必然选择。像石油企业这样的独立工矿区,居住区分散、规模相对偏小,物业管理机构往往按居住区设置,造成物业管理资源分散,成本偏高,形不成规模效益。随着服务市场的发展、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竞争,通过兼并、重组,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是物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生存之道。深圳、上海等地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独立工矿企业必须适应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对物业管理机构有计划的进行合并重组,以发挥规模效益。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造就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的人员大部分是过去从生产一线分离出来的老弱病残和闲散人员,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已不能满足新形势要求。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必须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重视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素质优良的物业管理人才队伍。
新世纪里,市场意识和市场竞争,对于物业管理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物业管理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走进市场参与竞争。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在国内物业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物业管理市场容量不断扩展的机遇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平台,才能获得市场。总而言之,物业管理企业,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市场、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0
2、王芳华,现代企业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86-102
工程项目是施工 企业 人财物诸多生产要素的集结地,也是施工企业 经济 效益的源头。面对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低价中标的严峻形势,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加强成本管理,挖潜降耗,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保持企业可持续 发展 。实践证明,实行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是施工企业取得预期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如何保证责任成本目标的实现,强化过程控制是关键。本文拟以实现目标成本为核心,就强化过程控制 问题 谈点认识。一、确定 科学 合理、切实可行的项目责任成本,是做好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工程中标后,企业应立即组织项目评估部门和项目部的有关人员对项目进行总体评估,测算并确定项目的责任成本、上交费用和目标利润指标。其工作 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责任成本的编制依据。一般包括:①招投标文件;②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③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或现场实际勘测工程量;④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⑤材料市场调查价或业主供应价,经过 分析 测算的企业内部机械台班单价和工日单价;⑥企业内部适用的工料机施工定额、间接费取费率。没有施工定额的,按照预算定额和企业内部确定的各类降耗标准 计算 。2.测算项目责任成本。根据工程量清单和分析确定的工料机单价及工程队间接费取费率,按照预算定额工作内容规定的工程细目分别编制责任成本预算单价,划分工、料、机、间接费费用项目,测算单项工程责任成本;根据施工组织方案、工期、项目部编制定员、项目合同价等情况,测算项目施工调迁费、临时设施费、项目部间接费、项目息工期间职工工资、项目应缴税费和预计发生的其他费用。3.根据上述资料确定项目责任成本,依据合同价,确定项目上交费用和利润指标。企业与项目部签订经济责任书,明确项目部及项目经理的经济责任。责任成本预算单价、工料机责任单价等资料构成经济责任书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对项目部进行责任成本过程控制、监督、考核的依据,并作为项目部对工程队和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计价的依据,未经企业批准,项目部不得突破。4.项目部及工程队应根据可控性原则,对责任成本进行层层分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细化到分项工程、费用项目、数量、单价、费用指标、每一工班、每一工序、每一责任人,层层签订经济责任书,为今后结算、考核、奖惩打下基础。二、加强责任成本管理的过程监控,是保证目标成本实现的关键责任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抓好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和监督各项成本支出,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使成本支出始终置于受控状态,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一)抓好四项费用的过程控制1.人工费控制:实行责任成本人工费与成本节超相结合的双控办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成本节约增加人工费,成本超支扣减人工费,实施成本否决。建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激励机制,激发职工 学习 新工艺、新技术、新 方法 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实施成本否决,实现责任成本目标,增加职工收入。2.材料费控制:材料费一般占工程直接费的60%,是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的关键,必须加强材料的计划、采购、验收、领用、消耗等各环节的管理。一是深入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市场动态,货比多家,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依据施工计划,制定最佳采购计划;二是对用量大、规格单一的大宗物资实行招标采购,集中供应;三是对砂、石等材料实行限价限量采购,由项目部和施工队共同控制;四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开采,自行组织生产,降低材料成本;五是实行限额发料、配比领料制度;六是加强对分包工程材料的管理,严禁只供不管,监督供应分包单位材料的使用,避免材料倒
诚信和信任也成为对企业财富生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因素。诚信和信任有助于财富生成,因为诚信和互信精神可以显著降低财务主体的交易与管理成本,扩大交易与相互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从而促进财富增长。耐心也是对企业财富增长具有明显影响的心理因素。早在20世纪80年代,笔者就系统地论述了信仰和价值伦理观念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关联,提出了财务文化概念。企业财务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财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企业财务文化与财务资本的结合,是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因素。财务文化与财务资本结合带来的重要影响是财务资本的运作方式要融入财务文化元素,企业财务管理要重人性管理,重社会效益。财务文化的发展和提升,反过来进一步推动财务资本的提高。财务文化成为推动企业改善财务管理,提高财务资本回报的重要力量。财务文化力是企业财务管理软实力,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能力。四是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以刚性财务管理为手段,其效果不太理想;而柔性财务管理可以克服刚性财务管理的不足;刚柔相济的财务管理是最为理想的。刚性财务管理往往缺乏人文关怀,一是一、二是二,有时不近情理,而柔性财务管理体现人本管理特征,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强调员工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刚性财务管理不太重视人的情感力量,也不太关注人的心理倾向,财务管理的效果往往并不好,而柔性财务管理非常重视人的情感力量,也非常重视人的心理倾向,有利于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刚性的财务制度有很强的约束力,再配备刚性财务执行,其外在效果当然不可低估,但它难以让人产生“效忠行为”,而柔性财务管理有助于塑造出高尚的企业理财精神,能够产生“效忠行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产生持久的效力。当然,如果没有刚性财务约束,过度进行柔性财务管理也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刚性财务管理和柔性财务管理各有优缺点,为了取长补短,刚柔相济的财务管理才是不二法门。构建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活动,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好财务关系。这一理论框架虽然没有具体涉及到财务管理要素,但其起点理论、基本理论、运行理论还是非常清楚明确的。即它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是和谐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是优化企业财务文化,财务管理运行理论是以刚性财务管理和柔性财务管理为手段。这里面都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要做,也需要认真设计工作规范和流程。
二、如何完善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
完善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应当细化和谐财务管理目标。对于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有人肯定会提出批评意见,如以企业和谐财务管理为目标,这个目标如何量化,如何管理?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谐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内含经济责任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道德责任目标三个方面,其中的经济责任目标应当涵盖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换句话说,企业和谐财务管理应当是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企业的股东,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儒家传统“和合”思想中讲求的“中庸”之道。既然是经济责任目标,就可以用许多量化指标进行管理。至于社会责任目标和道德责任目标两方面,既可以进行一些定性财务管理,也可以进行定量财务管理。如企业对消费者、社区、政府和环境等方面承担了哪些财务责任,回馈社会的资金有多少,效果如何?企业在处理有利益冲突的财务关系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承担伦理道德责任?企业财务管理是否体现人文关怀?这些都可以看成企业是否进行和谐财务管理的具体体现。
完善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应当借鉴行为财务学的研究成果。行为财务学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结合到财务理论的研究中来,探讨人的期望、心理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这与我们完善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目标是一致的,许多方法也是相通的,刚柔相济财务管理与行为财务学有异曲同工之处。行为财务学认为对财务现象的研究应从财务行为的发生、变化的内在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入手,探索某种财务现象与其他财务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揭示财务现象的本质。任何一种财务现象都是财务主体在一定的财务环境约束下、在某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产生的。因此完善财务环境,树立正确的财务理念非常重要。企业优良财务文化就是好的内部财务环境,加强企业优良财务文化建设对于实现和谐财务管理目标至关重要。财务文化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企业优良财务文化的培养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一要靠企业全体财务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做好财务管理各项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二要加强企业财务道德建设,在财务活动中要有道德底线,要处理好义利关系,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三要追求和谐财务关系,和谐财务管理既是目标,也是优良财务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追求和谐是一种很高远的文化。
一套起点正确、好的财务管理思想对企业无比重要。因为财务管理思想决定企业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决定财务权力和财务行为方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为和谐财务管理,实际上就是为了人、企业和社会更美好,这可以赢得绝大多数人的信赖和支持。完善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应当优化内部财务环境,包括优化内部财务文化。在一个多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欲获得财务管理的成功,必须优化自己的内部财务环境,必须建立与内部财务环境相适应的财务管理观念,采用刚柔相济的财务管理方法。内部财务环境对企业财务行为能够产生“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内部财务环境主要包括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财务管理者的水平和素质、财务管理体制、财务资源状况、内部财务关系状况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与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企业和谐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无论企业财务管理如何变化,内部财务环境始终被视为财务管理的第一要素。因此,优化内部财务环境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内部财务文化作为内部财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当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财务价值观,充分考虑财务文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财务文化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
三、三位一体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与我国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高,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171―03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MBO)作为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精髓不在于其可衡量的具体目标体系,也不在于其拥有从目标设定、实施到结果评价的一整套完善的程序设计,而在于贯穿目标管理全过程的协商精神和民主参与意识,在于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水融般的结合,在于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和谐共进的价值追求。目标管理与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两大任务――和谐文化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在内涵、价值取向等方面多有吻合之处。规范的目标管理不仅可以成为大学和谐文化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的具体实现形式,而且为大学和谐文化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原动力,极大地促进新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
一、对目标管理的再认识
尽管目标管理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对目标管理的实质存在种种误解甚至曲解。许多情况下,目标管理的形式,却丢掉了目标管理的灵魂。最常见的现象是把目标管理等同“指标管理”,把目标当作层层下达的指标或“配额”,这些指标或“配额”,成为上级单方面要求下属必须完成的指令性任务。下属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分解下来的目标,目标管理变成了单纯的“工作任务数量化管理”。这与目标管理的本质相去甚远。
目标管理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梅奥的行为科学关于人际关系的学说和麦格雷戈的Y理论及“一体化原则”为理论基础,由D・F・德鲁克、E・c西勒、R・利克特和V・帕卡德等管理学家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而形成的,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内涵、鲜明的时代性和很强的社会适应性。
目标管理的精髓,是组织与个人的统一、科学管理与高度人性化的融合,是对个人尊严和自我发展愿望的高度尊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管理是组织目标和愿望与个人目标和愿望的统一。现代组织结构复杂,事务繁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本位主义、个人主义极易滋生,如果内部关系协调不好,势必导致组织内的混乱和冲突,致使组织目标无法实现。有鉴于此,目标管理强调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组织愿望与个人愿望的协调统一,强调整合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使个人朝着组织目标努力,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因此目标管理也叫“整合管理”。同时,目标管理强调个人在努力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目标,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共进双赢,而绝非以压抑个人愿望、牺牲个人目标为代价实现组织目标。因此,组织应为个人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二)目标管理者以人为本,以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和全面提升个人能力为宗旨。目标管理尊崇以人为中心、以人性为本位的理念,反对以工作为中心、以技术为本位,更反对把人当作工作的工具。目标管理克服了泰勒科学管理学说过分强调严格的制度管理而忽略对人性的关注的弊端,把对人格的尊重和对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摆到了突出地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显示,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将极大地激发个人潜能,产生高昂的工作热情和无穷的创造力。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麦格雷戈的Y理论假设,目标管理充分尊重成员的人格尊严,努力提供各种条件,帮助成员实现自我发展,进而实现组织目标。关注人性,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充分满足个人需求,是目标管理的显著特色,也是目标管理得以广泛推行的重要原因。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管理的又一个重要理念。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帮助成员不断提高能力,是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目标管理因此又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
(三)目标管理注重民主参与和内部和谐。目标管理是反首长独权、反上级专断的产物,主张管理全过程成员的民主参与和上下级的充分协商,变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单向管理为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因而是民主的管理和参与的管理。在目标制定阶段,个人目标主要由执行者在与上级充分协商沟通的前提下自行制定,而非由上级以命令的形式摊派,此时的上下级关系由传统的命令――服从变为协商、合作。由于个人广泛参与目标的制定,其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大大增强。在目标的实施阶段,上级通过授权。赋予个人实现其目标所需要的充分的自由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协助,个人实行岛主管理、自我控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摆脱传统的控制――遵从模式,实现帕卡德所说的“轻快的自治”。在成果的评价阶段,目标管理把传统的上级对下级的单方面考核,转变为上下级之间共同切磋,共同评价,共同检讨。对个人业绩的评价,强调在公开、公平原则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强调被评价者的参与,不搞背靠背的神秘主义。当结果不理想时,上下级共同反思,确认事实,互相勉励,而不是一味地责备下属。由于目标管理各环节个人的深度参与和上下级之间平等的协商沟通,个人尊严得到充分尊重,把上下级关系由传统的命令、控制、考核模式转变为期望、支持、切磋模式,因而大大改善了组织内部人际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组织文化。
二、目标管理促进和谐大学文化建设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和谐纳入科学发展观范畴,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
大学是社会选择、传承文化的专门场所,是发展、融合、创新、传播社会文化和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是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引领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建设和谐大学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大学文化各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大学文化的根本,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大学教职员工的人格尊严,尊重其个人发展的愿望,促进教职员工特别是广大教师的全面发展。
目标管理与建设和谐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吻合,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学目标管理制度的施行,将对和谐大学文化建设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针对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任务,大学目标管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无论是目标的制定、实施还是结果评价。
都应把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师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大学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只有高度关注他们的需要,创造有利于他们事业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校的发展目标才能实现,大学和谐文化建设才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唯其如此,才能保证和谐大学文化建设不偏离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学发展目标的制定,应当有广大教师的真正参与,学校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广大教师的发言权,为教师表达意见提供可行的、顺畅的渠道,保证广大教师的共同意志被纳入学校的发展目标。对个人目标的制定,除了考虑与学校目标的协调统一、有机联动,应着重考虑教师个人事业发展的需要,使得个人目标不仅仅是学校目标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教师个人的事业追求。教师在努力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价值。个人目标不再是不得不为之付出努力的工作负担,而是其人生目标的一部分,做到学校目标与个人发展水融、互相促进,这是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目标实施和成果评价阶段,切忌把教师当作实现学校目标的工具。把个人目标视作实施惩戒的依据,而应着力于提供有利条件,帮助教师完成个人目标,尤其应尽力培养、提高教师能力,把完成个人目标视为不断提高能力的途径。高扬人性,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工作为中心,是目标管理的理念,也是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原则。
(二)合理定位学校发展目标。有效目标管理,要求大学首先确定发展目标;和谐大学文化建设,要求学校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因此,大学应根据自身历史传统、办学优势、发展潜力、约束条件等因素、合理定位发展目标。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盲目追求规模大、学科全、速度快的倾向,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办学理念不明晰,目标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鲜明,结果是规模不断扩张,培养质量却逐年下滑。不少高校甚至根本无视还贷能力,大量举债,以致陷于严重的财务危机而难以自拔。这种情况下,不但无法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大学内部的和谐也失去了基础。只有合理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学校目标才可能达成,和谐大学文化建设才能有良好的基础。
(三)协调学校目标和院系目标。从目标管理的角度来看。只有院系目标与学校目标协调一致,学校目标才能实现;就和谐大学文化建设而言,没有学校与院系之间的和谐协调,和谐大学文化就成为空中楼阁。院系目标不是学校目标机械分解的结果,它是根据学校目标对院系的要求,由院系自行确定的部门目标,因此院系目标与学校目标不是简单机械的叠加关系,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实现了院系目标与学校目标的和谐协调,和谐大学文化建设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目标管理与建设大学创新文化的内在关联性
2006年以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自主创新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并迅速成为时代的主题。
大学是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殿堂,是传承、融合、创造人类文明的场所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突出地位,拥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引领力等)的大学,国家才能跻身现代化强国之林。建设大学创新文化,增强大学创新能力,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
所谓大学创新文化,就是以创新为主导价值观,各种要素均有利于创新行为的文化。大学创新文化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和谐性等特点。
不难发现。目标管理与建设大学创新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多有吻合之处,目标管理的一些管理技术非常有利于推进大学创新文化建设。
建设大学创新文化,需要在体制机制和硬件设施建设上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最根本的,首先要充分调动人的创新积极性。尊重并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尊重人的首创精神,对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精神力量。这与目标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标管理的“正当激励”措施将有力推动大学创新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6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138-03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影响国际工程承包投标市场的风险因素日益增多,企业必须在投标阶段就预见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为工程中标及项目实施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主要是从理论上对国际工程投标阶段风险管理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相关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一、概念的认知
国际工程招投标是当前世界各国经常采用的有组织的市场交易行为,是国际贸易中一种商品、技术和劳务的买卖方法。作为一种跨国家地域形式的商业活动,国际工程投标风险较高,国际工程承包商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涉及到相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甚至是自然环境以及工程业主、监理工程师和相关单位等多种因素,为了提高投标命中率以及中标后项目的顺利实施,投标者必须从一开始就认真分析招标文件,并经历招标文件准备、招标通知的发出、资格预审、招标文件获取、标书准备、开标、评标与决标直到合同签订等过程。对这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管控就成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
一般而言,对国际工程投标风险都需要经历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的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合理地使用多种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涉及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实行有效地控制及监控,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项目的总目标,加强风险识别的准确性,以提前预防风险的发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对风险的管制能力,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成为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关注重点。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
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在工程风险领域兴起的时间相对较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风险分析技术的应用开始出现在系统工程和运筹领域,而真正将风险管理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开始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引起了西方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Jack show[1]认为,公司风险管理必须从专业风险管理团队的组建和培训着手,通过积极调查发现公司的潜在风险,利用专业智库测算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及其与机会的关联度,采取先进的管理技术对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最好是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来加强企管风险管理活动。美国权威机构COSO指出,风险管理应当在企业战略制定中得到重视并贯穿企业管理的始终,从而使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因素在可控范围之内。
随着战略管理工具例如平衡计分卡(BSC)的的出现,许多学者将其与企业风险管理(ERM)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们认为BSC和ERM之间有不少相同点,例如都关注战略的实现、管理过程的视角、各关键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及其联系,要求整个管理过程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强调责任的落实,把BSC与ERM相结合,可以拓宽风险管理的研究视野。Mark. B[3]等人建议把企业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与企业风险管理相互融合,以达到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目标。McWhorter[4]等的研究认为使用使用战略业绩评价可以增强ERM系统,并有效提高组织和员工的绩效。
近年来,随着项目风险管理的日趋成熟,学者们对风险管理特别是技术风险、设备风险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工程招标方如何建立有效的工程项目费用支付控制机制及相关理论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5]。F.H.Griffis and Symeon Christodoulou[6]在研究中对投标风险中的工期风险进行评估则主要是利用PERT和Mente-Calo方法;Ming Lu和S.M.AbouRizk[7]通过对PERT网络的改进,减少了计算工作量,对工期风险进行了重新估计,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风险管理与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愈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Jiang[7]等人从用户合作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信息技术对项目成员合作的影响,指出信息技术支持下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显著性;也有不少学者对投标决策风险评估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Bakker[9]认为风险管理应当与信息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并以实证分析方法指出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对项目风险管理有正效应。
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在项目投标风险评介研究中仍然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D.K.H.Chua and D.Li等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投标风险进行了评价[10],他们着重分析了指标层次内部之间各因素之间关系,却没有深入研究指标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其他学者对这方面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弥补,如Seung H.Han和JamesE.Diekmann,运用CIA对项目投资中的风险关系进行分析[11]; Leroy J.Isidored和W.Edward运用工期―费用组合和多重模拟分析,去研究风险的相关性[12][13];Vito F Uricchio等利用模糊决策支持系统对污水处理系统工程的风险进行了系统分析,其结论认为利用基于知识的模糊决策系统可以有效降低项目风险[14]。
目前,在企业投标的风险管理研究中,国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引领着风险投标管理的主流,而且在生产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国内学者的研究
我国目前的风险管理理论大部分都来自于发达国家,这些理论在被引入我国后,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等的差异,国外的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的实际应用中遇到了本土化难题,
我国学者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价研究较多。房颖等从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菲律宾国家电力公司钢杆工程投标过程中所遇到的几种风险,并指出了相应的策略。赵朋等(2004)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即利用专家调查对各个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影响后果及其影响进行估计,再通过综合评价,考虑所有风险因素的影响之后得出建设工程承包总的风险水平。郭鹏(2005)等针对项目风险评价中专家评判信息的模糊性与灰性,利用灰色聚类理论得到指标灰色统计量,并构造项目风险模糊隶属矩阵,建立了一种灰色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张朝勇等(2007)在模糊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投标多风险因素综合决策算法,并通过案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项目投标风险决策的研究中,张英宝(2006)运用价值风险的相关原理,尝试将VaR风险管理技术应用于建设工程投标风险评审,为建设工程投标报价评价提供了新的风险分析方法。彭锟等(2002)结合巴基斯坦鞭水电工程项目的投标实例,验证了Fuzzy-AHP方法的投标风险评价与决策模型。刘睿等(2004)从投标风险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出发,AHP方法和改进的两两比较判断方法,对投标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投标报价风险的研究方面,肖维品[15]用概率统计方法计算投标报价总报价风险,其他如刘静[16]的分项计算法和综合系数法等都对工程投标风险费用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已充分认识到了工程投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相关的风险识别、评价等理论方法的研究也较为丰富,但是,这些研究多将目光聚焦在我国国内投标风险管理的研究上,对于国际工程承包风险管理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从市场经济全球化角度来看,进一步对国际工程承包投标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相关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风险管理从个别理论发展到全面理论,从小范围的初步运用到整体的精密动作,从组织内部到组织外部甚至是整个企业的联合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总的来看,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可归结如下:
第一,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标志,风险管理从理论方法到实现手段实现了全面的科学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计算机在网络计划分析中的成熟运用,信息系统及管理科学等理论逐渐被引入到风险管理活动中,风险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空前提升。主要表现在:从现代管理理论中汲取新知识,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强化了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同时,现代管理方法,如评价决策技术、预测技术、排队论等又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成熟的工具和方法,极大的提升了风险管理的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第二,社会化和专业化成为风险管理重要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项目类型多元化、运作规模复杂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风险管理不再只是一种理论科学,其实用的技术性体现的更加明显,整个社会对专业化、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员爆发出较强的需求,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或公司也开始出现,专职的风险管理员和风险分析师成为新兴职业。
第三,标准化和规范化成为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由于面对的情况十分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因此,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倾向,要求专职人员具备数学基础、计算机操作能力、风险管理理论以及企业管理其他相关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从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出发,降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次生风险,使风险管理逐步工作流程化、作业规范化,从而全面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促进风险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和通用化的实现,最大化风险管理水平及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就成为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五、结论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际工程承包投标的复杂性更加凸显,给我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的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涵盖了国际工程投标过程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演进、方法及发展趋势,不仅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MowbrayA H. Blaachard R H.Williams C A. Insurance.4thed. NewYork: MeGraw-Hill. 1955.
[2] 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 AICP, Sep.2004.
[3] Mark , B.,Chen, A, Nunez. K,and Wright ,L:Working Hand in Hand: Balanced Scorecards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c Finance, 2006.
[4] McWhorter L B.,Mathedy . M and Frizzell. D. M.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Smitegic Finance,2006.
[5] Meredith .J.R.and Mantel .S.J.Jr. Project mananagement: a managerial approach. John Wiley& Sons.I n c.2000:19-21.
[6] F.H.Gfiflis.Symeon Christodoulou.Construction Risk Analysis Tool for Determining Liquidated Damage Insm-emence Premiums:Case Study.Journal of ofConstm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0,(6):407-413.
[7] Ming LU.S.M.About Rizk Simplified CPM/PERT Simulation Model.Journal of Consml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0,(3):219-226.
[8] Jiang, J.J., Klein, G., Chen, H.G., The effects of user partnering and user non-support on projec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Information Systems .2006,(2):6890.
[9] Bakker, K.D., Boonstra, A., Wortmann, H. Does risk managementcontribute to IT project success? A meta-analysis of empirical evid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0,28 (5), 493503.
[10] D.K,H.Chua and D.Li.Key Factors in Bid Reasoning Model. Journal of construetion and Management,2000,(5):349-356.
[11] S.H Han,J.E Diekmann.Making a risk-based decision for overseas construction projects.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l,21(9):765-776.
[12] L.J Isidore,w.Edward.Multiple simulation Analysis for Probabilistic Cost and Schedules Integration.Joum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2,128(3):2l l-219.
[13] L.J Isidore, W. E dwafd, Gary T.FRY.Integrated probabilistic schedules and estimates from project simulated data.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1,23(9):417-426.
一、目标管理与方向管理
1.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想法自古就有,但作为概念的科学界定及管理方法的完整设计,大多数人认为是由被世人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从拟管理系统控制方式的视角看,战略管理之外的当下所有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从严格意义上均可归类于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应用之广泛,可囊括至小到一个家庭的收支、一个企业的生产、销售、产值、利润等的目标控制,大到一个国家GDP、CPI、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等的目标控制。
目标管理的基本方法,无外乎首先对拟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后根据拟管理系统的实际,预设一个具有可行性的工作目标,再而后运用各种针对性的调控手段,对拟管理系统实施控制。管理者希冀在特定资源的有效配置前提下,使系统的运行输出不断趋近先前所预设的工作目标。对管理效果优劣的评价,亦是建立在工作目标实现与否乃至实现顺利与否的基础之上。
从古代主要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为目标的管理思想,再到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以工业化大生产为背景的管理思想,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出现的古典管理理论,乃至现、当代的所有科学管理的理论,纵观人类数千年来管理思想的发展,以及体现于各行各业的管理实践,毋庸置疑,目标管理的方法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就控制方式而言,目标管理的基本控制方式就是负反馈控制。负反馈控制是一种通过反馈信号使系统净输入信号减弱,系统再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的控制方式。作为目标管理基本控制方式的负反馈控制,其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不断比较输入与输出的信号,调整拟管理系统运行状态,使系统输出趋近并最终达到预设的工作目标。
目标管理控制所采用的负反馈控制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对“不变目标”的控制。即一旦拟管理系统的工作目标预设,该目标就是当下系统运行的唯一追求,管理中的一切调控手段都是为实现预设工作目标服务的。这种以实现工作目标为目的的管理,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实现式管理”。
这种以不变工作目标为追求,以实现式管理为手段的管理模式,不管以何种形式在何时出现,都无法改变其作为一种技巧管理模式的特质。在管理过程中,一旦工作计划目标确定之后,管理者更偏重的是如何提升、完善有助于拟管理系统趋近目标的控制手段。
当然,所谓不变目标的管理,在目标管理者的管理实践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一成不变,在实际的目标管理过程中,工作目标的微调甚至较大调整都是允许且是必须的。但是,这种调整受到两个原则的严格限制:其一、工作目标管理的任何调整都是在一个确定不变的稳态下完成的,管理系统本质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具有回复机制的超稳定结构。其二、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所有立足于控制的调整,都是在量变的范围内进行的,预设工作目标与调整后的工作目标,在质上是没有改变的。
目标管理中的“预设工作目标”与战略管理中的“战略规划目标”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就区别而言,工作目标表现为具体层面的操作状态,战略目标表现为愿景层面的憧憬状态;工作目标是个别目标,战略目标是一般目标;工作目标与环境扰动呈线性关系,战略目标与环境扰动呈非线性关系;工作目标是确定性目标,战略目标是非确定性目标;工作目标标示的是具体的目标点或目标域,战略目标标示的是管理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二者的联系表现为战略规划目标寓于工作目标之中,工作目标服务、服从于战略规划目标,工作目标与战略规划目标在系统演化方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等。鉴于战略规划目标的非确定性以及实现的概率特征,目标管理方法适用且仅适用于工作计划中操作性目标的实现,不能简单移植到战略管理之中。
2.方向管理
与战略管理相对应的管理方法,是对系统演化趋势进行控制的管理方法,即本文所研究的“方向管理”的方法。战略管理中的战略规划目标,其涵义主要有两点:第一、战略管理系统的规划目标不再是一个确定的点或者具有一定区间的目标域,而是一种方向的导引,体现为系统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从一稳态向另一更加稳定的稳态的跃迁;第二、系统在从一稳态向另一稳态的跃迁过程中,整个系统演化的方向具有不可逆性,系统演化表现为且仅仅表现为方向上的稳定性趋势。在方向管理的认识中,系统演化过程中对战略规划目标的偏离甚至放弃,并不必然地预示管理系统的崩溃,而是管理系统在内外随机因素影响下,战略规划目标调整至与系统演化方向一致的适合性优选。
方向管理就是对演化系统在演化过程中,从一稳态向另一稳态跃迁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的理论。方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控制战略管理系统在两稳态之间演化的方向,方向管理的基本控制方式是自组织控制。
1977年,前西德的Springer-Verlag出版社出版了哈肯(Hermann Haken)的《协同学导论》。这本书中对“自组织”这一概念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比喻。哈肯说:“比如说有一群工人,如果每个工人在工头发出的外部命令下按完全确定的方式行动,我们称之为组织,或更严格一点,称它为有组织的行为”,“如果没有外部命令而是靠某种相互默契,工人们协同工作,各尽职能来生产产品,我们把这种过程称为自组织” 。哈肯认为,就一般意义而言:“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哈肯为提醒大家注意还特别强调:“这里‘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的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
我们在对比研究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与哈肯自组织管理思想的时候,意外发现德鲁克在组织管理的认识上,竟然与哈肯的自组织管理思想异曲同工,表现出惊人的内在一致性。德鲁克在1945年出版的《公司的概念》一书中,提出企业应该培养“有管理能力”的、有“责任感”的工人和建立一个“自我管理的工厂社区” , 在该工厂社区内的管理,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默契的配合而非强加的干预。德鲁克在1973年出版的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一书中,更进一步提出“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的概念,在德鲁克的理想中,如果每一个知识工人都努力成为并确实成为自主的管理者而非被动的被管理者之日,也就是企业最终成为自我管理的理想社区之时。德鲁克理想中的企业,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组织社区,但已经具备了成为自组织社会形式的最基本的要素,开了自组织管理研究的先河。哈肯的自组织管理思想与德鲁克关于自我管理的工厂社区的设想,对方向管理理论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所谓的自组织,也可以理解为是“系统在没有外界关于系统内部模式的任何现成信息输入的情况下,通过适当的物质流,能量流,可以自发地形成某种时间模式、空间模式或时空模式”的组织形式。而自组织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亦表明,在信息支持不充分的条件下,系统完全能够通过要素间的优化组合、相互默契的自我管理,“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模式。
这种自发模式表现在战略管理的实践中,就是战略层面新领域的开拓性研究、转型时期的探索性规划、管理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内含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具有自组织特征的结构模式,方向管理理论就是对该类模式的尝试性研究。
二、战略管理的研究思路调整与方式改变
1.战略管理研究的思路调整
从目标管理到方向管理,首先是战略管理研究的思路调整。
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可以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甚至更早,但作为系统的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化,应该源自于20世纪60年代,其演化路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创立结构战略学派 ,安索夫(Ansoff)创立计划战略学派(又称为资源配置战略学派),到20世纪70年代安德鲁斯(k.R.Andreus)创立目标战略学派,可作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战略管理学家的研究思路,明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典管理理论以及30年代行为管理理论的影响,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或曰战略管理的因素分析,主要集中于企业内部。20世纪80年代波特(Michael.E.Porter)所创立的的竞争战略学派,可作为第二阶段。波特在对企业进行的竞争力量结构分析中,关注点明显从企业内部管理要素的分析,转向了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普瑞哈拉德(C.k.Prahald)和哈梅尔(Hamel.G)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重新拉回到对企业内部管理因素的分析,可作为第三阶段。该阶段的研究,现象层面仿佛是认识再次回到出发点的思维轮回,但认识的基础较之第一阶段的研究已经有了根本的区别,普瑞哈拉德和哈梅尔是在对企业进行环境分析和竞争力量分析的基础之上,研究企业如何进行优势整合,以及知识和资源在企业核心能力中的地位,认识层面明显呈现出哲学意义上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
从战略管理理论演化的三个阶段看,战略管理学家们用了半个世纪,从研究思路上完成了一个内外内的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但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资源的配置、竞争力量的分析乃至战略目标的规划上,理想化特征非常明显。在大多数战略管理学家看来,所有的管理系统理论上都是可分析系统,所有影响战略管理的相关因素理论上都是可知、可控的。大多数战略管理学家设计思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几乎全部集中在战略目标的如何设计和完成之上,这一思路的潜在假设是,战略目标的设计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是一一对应的,至少在理论上其结果必然是:设计的科学保证了实践的可行,实践的可行保证了目标的实现。
但从方向管理的视角看,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指出,战略规划目标的设计如果寄希望于必须和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一一对应,实际上是管理思路上的乌托邦,不仅在实践上是不可行的,在理论上也是不可能的。而造成这种思路偏差的很重要的原因,首先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母科学的“管理学”的停滞,这种停滞不可避免地制约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导致当下的战略管理理论实际上成为不同程度残缺的理论体系。其次是战略管理理论本身研究工具的落后。当下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中,建立在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科学及一一对应的线性思维之上的研究工具,并不完全适用战略管理的研究。认识到目标管理的方法在战略管理中的局限性,将战略管理研究者的思路从线性思维调整为非线性思维,将自组织管理思想运用到战略管理的研究之中,是当前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任务。
2.战略管理模式的改变
我们之所以强调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管理者更多是对战略方向的把握而不是拘泥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原因就在于,战略规划与一般工作计划在质上是不同的两种管理模式,这种质的差异直接带来了管理方式上的不同。
众所周知,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长期性,但战略规划与一般工作计划(包括长期工作计划)的区别,首先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对各自目标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认识与管理方式的不同。战略规划与工作计划相比较来看,工作计划是立足于过去的基础之上,战略规划是建立在未来的基础之上;工作计划主要为系统内部因素所决定,战略规划主要为系统外部因素所决定;工作计划侧重于目标管理,战略规划侧重于方向管理;工作计划是静态的管理,战略规划是动态的管理;工作计划是形而下的方法、技巧的管理,战略规划是形而上的“道”层面的管理;工作计划的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战略规划是不可逆的;工作计划目标的实现具有一一对应的线性特征,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具有非线性的概率特征;工作计划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战略规划目标是愿景层面的憧憬……。
在目标管理层面,所有的工作计划,不仅一定要内涵具体、确定的预设工作目标,而且工作目标的达到与否是管理成败的最基本判据。而战略规划则不然,战略规划目标的达到与否对战略管理而言并不是第一位的,如前所述,系统演化过程中对战略规划目标的偏离甚至放弃,并不必然地预示系统的崩溃。为保证系统前进方向的正确,保证系统跃迁后的稳态较之前一稳态更稳定,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甚至不排除对原战略规划目标的彻底颠覆,系统演化方向的正确与否,才是战略管理成败的基本判据。
这种管理思路与管理方式的转变,乍看似乎离经叛道,实则正反映了战略规划与一般工作计划的本质区别,反映了方向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本质区别。
三、战略目标实现的概率特征及系统演化方向的确定性
1.与内随机性相关的战略目标的不确定性
从自组织控制的视角看,战略规划中系统预设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不仅归因于来自系统环境的外随机性,更由于系统自身的内随机性。从理论上讲,外随机性不仅可以研究,而且有N多解决外随机性对目标干扰的方法。内随机性则完全不同,它与系统自身“与生俱来,生死相依”,它才是系统战略目标实现表现为概率特征的根本原因。
所谓内随机性,乃是混沌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洛仑兹(E.N.Lorenz)常将“内随机性”与“动力随机性”、“自发混沌”等概念作为等位概念看待。哈肯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确定性混沌”,并研究发现这种“无规律运动来源于完全决定性方程” ,只不过混沌现象产生的根源,从本质上讲,在系统内部而不是外部。
这种因内随机性而带来的系统运动状态的不确定性,看似非常奇怪,不可思议,因为它“完全与我们通常的直觉相违背,也许这是由于直觉在先天上是线性的”〕,但是在自然界、社会领域的确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比如,洛伦兹在混沌理论中“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即“蝴蝶效应”)的研究,以及由此导出的“长期行为不可预测”、“非周期性” 等重要结论,因为它与17世纪牛顿力学诞生以来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的线性思维方式相悖,长期不为人们所理解,以至于人们对长期行为所表现出的非确定性的概率特征,竟然走向了麻木不仁和大惊小怪两个极端。而其实这种起点微小差异可能导致终点巨大差异的思想精髓,两千年前我国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的“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早已精辟概括,只不过大家没有和研究“高级有序叠加”现象的混沌理论以及不确定性联系到一起罢了。
2.战略目标的不确定性与战略目标实现的概率特征
内随机性对战略规划目标实现不确定性的影响,是内生于系统之中的。战略规划目标实现的概率特征,是战略规划系统自身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必然规律。
目标管理中工作目标实现的确定性特征,和战略管理中规划目标实现的不确定特征,是两种不同管理模式下所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特征。在目标管理中,管理的基本控制方式是负反馈控制,而负反馈控制的本质,就是通过不断比较输入与输出的信号,调整拟管理系统运行状态以缩小偏差,使系统趋近并最终达到具体的预设工作目标。在目标管理的模式中,具体工作目标实现的确定性是系统价值体现的前提条件,那怕这种确定性是必须附加一系列特定条件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在目标管理的框架内不仅是不允许的,也是无意义的,因为目标无法确定性实现的目标管理,不仅表现为管理系统的控制失败,实际上就是对目标管理模式的颠覆。而战略管理则不同,由于内、外随机性影响所导致的长期行为的不可预测,战略目标本质上就具有不确定性。在这样一种认识前提下,战略规划目标的最终实现与否,不是战略管理成败的判别标准,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系统演化方向的控制,甚至不排除对战略规划目标的彻底颠覆。战略规划目标的愿景形态及其实现的概率特征,才是战略管理的题中应有之意,系统演化方向的把握才是战略管理的根本追求。
战略目标实现的概率特征看似一个新问题,其实在很多理论研究中早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曾经提出经济规律“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情况来发生作用” 。早期的计量经济学也认为,经济模型带有随机偏差,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必须,其原因就在于任何经济模型的有限变量,都无法穷尽现实经济系统中可能遇到的随机因素及其所伴生的不确定性。与方向管理理念不同的是,早期的计量经济学及其他的诸多管理理论,都没有认识到不确定性是管理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基本特征,没有认识到这种不确定性不仅来自于外随机性的影响,更来自于内随机性的作用,他们希望通过增加变量和方程的数量,来提高系统描述的客观性和对未来预测的准确性,实际上无异于缘木求鱼,永远不可能达到目的。
与我们对战略目标实现的概率特征的研究思想最接近的,是20世纪上半叶爱因斯坦与波尔两大科学巨人之间,关于微观粒子运动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世纪之争。爱因斯坦在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线性思维方法的约束下,对微观粒子运动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及其所表现出的概率特征大惑不解,他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上帝竟然也掷骰子,而且“上帝不仅掷骰子,有时还把骰子扔到看不见的地方。”他对哥本哈根学派长达三分之一世纪的质疑,其认识论意义早已超出量子力学本身。而他最终对微观粒子运动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及概率特征的承认,不仅对我们今天研究战略目标的不确定性与战略目标实现的概率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的两极相通。
方向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在战略规划中,必须树立“清晰是相对的,混沌是绝对的”、“战略目标的确定性是相对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系统长期行为的可预测是相对的,不可预测是绝对的”等一系列与内随机性相关的观念,清醒认识到战略目标的不确定性 ,从根本上是来自于因内随机性而带来的系统运动状态的不确定性,战略目标实现的概率特征,是任何拟控制系统所固有的,不以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
3.战略目标的不确定性与系统演化方向的确定性
强调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战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及其战略目标实现的概率特征,并不意味着与管理系统演化方向确定性的对立,亦不意味着目标管理模式与方向管理模式的对立。其实,作为一个统一规划的管理系统,其演化方向与存在于具体的工作目标之中的战略规划目标,在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目标管理中的工作目标中包含方向,方向管理中的方向亦存在于工作目标之中,二者是不能割裂的。但方向的一致并不必然表现为战略目标与工作目标现象层面上的等同,战略目标与工作目标的差异同样也并不必然表现为方向的不一致,战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与系统演化方向的确定性是辨证的统一。比如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为例,我们可以把人类共享天下大同等,作为我们追求并期望实现的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目标,但这种目标仅仅是社会管理所追求的最高层面的合方向性目标,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就体现在,它虽然内涵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及其在该方向社会发展的不可逆性,即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追求天下大公的基本方向是确定的,但未来社会的组织结构形式、社会分配机制等工作层面的具体目标,如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家庭是否应该作为私有制产物而解体,个体生活需求是否按需分配等,是无法也不可能预存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之中的。如果一定要将其规划为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其实现的不确定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不确定性,丝毫不影响人类社会不可逆转地向着天下大公的方向前进。
四、在管理的战略层面把握系统演化的方向
1.把握系统演化方向的“一带三”原则
在战略规划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如欲正确把握系统演化方向,我们认为应该遵循方向管理中“一带三”的基本原则。所谓“一带三”原则,最基本的是系统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原则,而判断系统是否遵循了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在二级层面有三个比较原则: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更加有序的原则和后一稳态较之前一稳态稳定性更好的原则。
长期以来,生物的世界与物理的世界两军对垒,以达尔文与克劳修斯为代表,形成系统演化方向中的进化论与退化论之争。马克思、恩格斯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生物物种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意义重大,在社会科学领域同样意义非凡,因为它不仅能够客观、正确地反映自然界与社会演化的过程,而且揭示了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和内在规律,指明了自然界与社会演化的正确方向。这种认识同样适用于战略规划中的方向管理。对于一个战略规划实现过程的前瞻性战略把握,拟管理系统演化方向上的从低级到高级,是一个最基本的掌握原则。所谓的“低级”、“高级”,其实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就操作而言,比较的主要尺度有三:第一、系统能否通过熵减保持有序更加有序的状态;第二、在系统的跃迁过程中,后一稳态较之前一稳态稳定性是否更好,第三、后一稳态较之前一稳态在结构、功能等方面是否更复杂。只要我们掌握了系统演化的“一带三”原则,就有了判断系统演化方向的工具。
2.战略层面的文化认同是方向管理的基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很多结论,对于我们研究方向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譬如,历史唯物主义肯定历史决定论,就是肯定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确定性。但历史唯物主义又从来不否认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从来不否认在具体行为上的人的抉择性以及这种抉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这就是不否认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所谓的人的抉择,往往取决于人所认同的文化框架。社会文化的作用之一,就是它可以使人不自觉地从自己信奉的文化中寻求对任何事物进行分析的角度、思维框架和判断标准。
在社会领域中,离开了人与人的需求的管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管理。因此,所谓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战略管理,完全可以理解为人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拟管理系统的演化方向确定之后,执行管理的人的因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对战略规划目标的文化认同,是方向管理成功的基本保证。《尚书·泰誓》中曾记载了当年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师盟津,在牧野举行誓师大会上的一段名句:“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何谓“同心同德”?心就是愿望,德就是思想、信念、意志。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我们早就发现:短期目标可使人同力,长期目标可使人同心,对战略规划在文化上的认同,可以使人同德。同德是方向管理的基本保证。
在关于文化认同的研究中,四个概念的区分非常重要,这就是目的、目标、愿景和理想的区分。所谓目的,就是想要到达的地点或得到的结果,可以用“实现”来表征。所谓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可以用“达到”来表征。目的和目标作为点或区间的预设,通常在战术层面体现,带有非常明确的功利色彩和可操作性。愿景和理想则不同。愿景是人们所向往的前景,是生动、具体的情景式描述。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期望与梦想,是对未来事物臻于最完善的境界与向往。就表达形式看,愿景以具象的形式呈现,理想以抽象的形式呈现,但二者在对人的行为抉择的影响上有共同之处,即本质上都是为了在战略层面的憧憬中确定努力的方向,而不是如目的、目标管理所苛求的当下落实及具体实现。
方向管理中的战略规划目标,其实就是控制主体在愿景、理想层面的向往与追求,虽然它同样具有功利性诉求和操作性表现,并存在于具体的工作目标之中,但更多要求的是参与追求的个体与群体在文化层面的认同,是个体与群体对拟控制系统奋斗方向的认同。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这种向往与追求,对团队乃至个体的激励是无与伦比的,其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无与伦比的。正是这种文化的认同,能够成为拟管理系统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默契配合、自组织控制的基础,成为拟管理系统能够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最基本的保证。
四、实践价值判断――拟管理系统前进方向的判断标准
道路决定命运,方向导引未来。尤其在在重大的文化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社会革命等到来之时,在前无古人、无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重大的理论创新、实践变革到来之时,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之中,如何始终把握系统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实为至关重要。
以社会变革为例,应该说,尽管我们过去并没有从理论上深入研究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方向控制,但事实上人类早就发现,在重大社会变革时期,与其对某一社会变革的举措进行所谓的“科学”理论判断,莫如进行更为有效的实践价值判断。
为什么实践价值判断标准在大变革时期的作用如此重要?因为“方向”管理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系统的演化过程,研究的是系统如何从一稳态向另一稳态的跃迁。以社会领域为例,每当重大社会转型期到来之时,如文化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社会革命、重大社会改革等的到来,由于上述革命、改革更多的体现为“破旧立新”,往往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或基本没有有效信息支持,加之系统内随机性、外随机性的双重作用,长期行为的预测极其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因此实践价值判断的标准,就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非判断标准。通过实践价值判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系统演化过程中系统是否更加有序、更加复杂,后一稳态较之前一稳态是否更加稳定。君不见,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邓小平同志关于“白猫、黑猫”的形象比喻及“生产力标准”等,无不深刻地囊括了实践价值判断标准的科学内涵,标示了社会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方向。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实践价值判断标准其实体现的正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实践检验中暴露的不足,本来就是一种必然的无奈和前进的代价。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人类当下能够掌握的科学理论永远是不完备的。所谓的人的认识,永远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特定文化背景下,由具有有限阅历、有限知识、有限能力的特定的人完成的,因而方向管理所追求的并不是管理中每一步骤的准确无误,而是保证管理在战略方向上的最小失误,保证全局的发展始终保持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
[1]Chemawat P Del Sol mitment versus Flexibilit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4):26~43
[2]Dan Schendel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Strategy[J].SMJ,1996,17:1~4
Hatch,J.& Zweig,J.Strategic flexibility:The Key to growth[J].Iver Business Journal,2001(3/4):44~47
[3]Gary Hamel.Strategy as Revolu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J],2004(6)
[4]Garner,Randy."SWOT" Tactics:Basics for Strategic Planning[J].FBI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November 2005:17~19
[5]Hatch,J.& Zweig,J.Strategic flexibility:The Key to growth[J].Iver Business Journal,2001(3/4):44~47
[6]John A.pearee,and Richard B.Robinson.Formulation,Implemeniation and eontrol of ComPetitive Strategy[M].MeGraw一Hill,2003
[7]Lavie D Capability Reconfiguration:An Analysis on Incumbents Responses to Technological Chan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153~174
[8] Nandini Rajagopalan等著,苗莉译.战略决策过程:批判性回顾与未来研究展望[J].北京:管理世界,2012,(1). 157~169
[9]宋波、徐飞、伍青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J].上海:上海管理科学,2011,(3).43~51
[10]姚秋明.企业战略调适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J].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5).75~81
[11]韩炜.战略承诺约束下的企业战略定位演化效应研究[J].哈尔滨:管理科学,2010,(4). 27~37
[12]唐健雄,王国顺.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自组织研究[J].天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8,(9). 171~175
[13]张琦.王开明.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过程的创造性和复杂性研究[J].成都:软科学,20008,(9). 90~94
[14]邓修权,彭金梅.企业能力的新视角:分形企业能力[J].北京:管理评论,20007,(4). 35~42
[15]王雨田,张明正. 社会经济系统定量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开封:河南大学学报,1990,(6)
[16]H·哈肯.协同学引论[M] .原子能出版社.1984
[17]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M]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18]伊·普利高津.从存在到演化[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9]伊·普利高津等.从混沌到有序[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20]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21]杰里米·里夫金等.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一、我国财务目标研究状况
财务目标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在19世纪初,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就产生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产生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等目标理论。
对于国内来说,有关财务目标的研究开始于八十年代,这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的有利环境既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迅速繁荣。在九十年代以前,关于财务目标的研究仅仅还只是一个起步,理论研究仍然较少,不到20篇,但是一直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整个九十年代,有关财务目标的研究处于一个缓慢发展阶段。从01年开始,年度文献总量突破100篇,并于06年达到顶峰。
1. 单一目标观点
作为国内较早出现的非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之一,潘经民(1996)探讨了西方企业超利润目标形成历史和涵义,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体现人本思想和社会责任的超利润目标也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这一时期的理论尚不成熟,一些提法现在也不多见,但这些都是我国在认识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缺陷之后的有益探索,也为以后的研究做了铺垫。
王庆成(1999)通过对“经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比较研究,认为我国企业现阶段理财目标的较好选择,应是在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谋求权益资本利润率的满意值。简言之,即一定约束条件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赵勇、李辰星(2005)借助财务学中基本的概念,如时间偏好、投资机会等,论证了不管是确定的情况还是不确定的情况,不管是信息完全还是信息不完全,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应以最大化企业现金流量的现值为理财目标。
陈玮(2006)从概念界定入手,运用耗散结构论与协同学作为分析的框架与工具,通过对经理可协调与不可协调冲突的分析,得出应采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的结论。袁振兴(2004)从委托理论和产权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不现实性,提出了相关利益者均衡这一概念。
2. 权变的观点
张正国、侯甜甜(2004)认为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是一种双维动态观。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空间分布有着不同的选择,企业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雷新途、李世辉(2007)依据现代契约理论分析范式,认为因契约不完备性出现的“剩余”问题,致使财务目标的实质应为“剩余盈余”的最大化,由此,特定状态对应特定缔约主体为主导的财务目标。在这种权变理论下,股东利益最大化、经营者利益最大化、债权人利益最大化以及员工利益最大化均有可能成为企业主导财务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三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单一目标和权变目标、多重目标与权变目标都是有交叉的。
二、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文献的分类探讨,有关“利润最大化”的争论已经少之又少了。这说明,“利润最大化”的弊端已经普遍为大家所认同,以其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国内关于财务目标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与“利益相关者最大化”之间。
1. 近年研究成果
从上文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仍然持有只占其一的单一观点,仅有少数支持多重目标。但是,从各学者对自身观点的论述来看,也并非绝对单一,比如王庆成(1999)虽然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支持者,在阐述这一观点时,仍然加上了一些附加条件——提高经济效益的、履行社会责任为前提。笔者认为以某一目标为主导的多目标结合体系,更加符合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有利于达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另外,财务管理目标出现了权变的观点,这与企业权变理论相契合,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企业财务目标,这相对于以前的静态目标而言,更符合财务管理的客观规律,因而更具生命力。
2. 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通观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现状,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出发点比较单一。要么是分析了传统目标的不足后,得出新结论;要么是根据企业目标来确定财务目标;要么仅站在企业风险承担者的角度论目标,总之,在研究财务目标的时候,前提都显得比较片面。笔者认为,财务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之一,不应该单独进行研究,在探讨企业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财务目标的时候,同时应该考虑到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对象、职能等,将它们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第二,在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最大化”这一提法是否仍然合理,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第三,从内容来说,学者多集中在讨论企业应该有什么样的财务目标,而对现实生活中企业财务目标的实施研究较少,对实践指导不足。第四,从研究形式来看,有关财务目标的研究多是规范性的,讨论财务目标应该是什么样,我认为从实证的角度来证实什么样的财务目标更有利于企业发展,对实际工作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化成、佟岩,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世纪后20年中国财务理论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1,12.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施工企业生产活动的场所,即施工现场是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现场管理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六大要素“5M1E(PEMMME)(人员、设备、物料、方法、测量、环境)”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现场管理对于一个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场管理标准化也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但如何实施现场标准化管理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难题,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领导者和现场管理者如何能够掌握管理手段,实现管理目标呢。
一、现场管理管理就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有效地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有计划、高效率地进行运作并采取措施,它对生产作业的范围、时间、进度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设置目标,把握进程的时间情况,为完成目标寻求最好的方法所实施的行动。所以现场管理就是要充分地利用人、物、设备等物资去实现目标。
现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对生产现场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企业管理活动中,无论在资金、人员、设备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给生产带来困难。在开始时也许还不是那么严重,但是随着生产进程,问题就会变的越来越突出,甚至生产出现停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于瘫痪。所以,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就必须使所有的资源处于良好的、平衡的状态,加强现场管理标准化,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二、现场管理标准化
(一)标准化的定义 所谓标准,是指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在协商的基础上,对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的、相关性征的重复事物,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大类。
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 管理标准是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若按发生作用的范围分,标准又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以生产过程的地位分,又有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标准等。在标准化工作中,又通常把标准归纳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
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取胜,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标准化的目的
在企业中明确提出的优化现场管理,是我国企业近年来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倡导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发展到相对高级阶段的需要,也是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为了稳定地进行生产作业,就应该牢牢把握所有的工作都应标准化,在标准化的基础上管理现场。通过现场作业程序标准化,让员工按照标准程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作业人员从安排工作到工作结束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首先我们企业里适用的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指导书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
(三)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常见现象在工作中往往不能全面了解管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只是根据专家学者的某一观点或仅仅是这一观点的片断解释作为“法宝”,以此指导工作实践。比如只关注“流程再造”、“ISO质量管理体系”等,认为只要搞好这一项工作,现场管理工作就会“一劳永逸”或“高枕无忧”了。
(四)如何加强现场管理标准化
1.注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形成标准化管理的理论体系。规范化管理理论定位于为管理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与客观描述提供技术指导。其通过对重复性管理活动的目标、程序,对每一工序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标准、承办者及其职责权、考核办法等做出的明确具体规定并形成管理工作规范,通过研究制定、推行并不断优化管理规范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ISO9000标准、科学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和标准化理论都有很多被管理实践所证实的科学内涵,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把握理论的精髓所在,形成现场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2.推行高效的管理手段,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现场管理标准的落实如果在人工操作的基础上落实只能是低效和烦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深入分析现场管理标准运行信息化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制定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方案或规划,组织开发各类业务软件,将标准文本规定的内容实现过程控制、信息化流转。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过程控制,做到实时监控,自动产生考核结果;另外,软件的上线运行确保了各工作环节的无缝衔接,基于现场管理标准的信息化技术有效促进了现场管理标准的落实。
3.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确定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汲取能级管理、规范化管理考核的科学内涵,全面系统地评价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员,同时也是对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在考核方法上坚持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人工考核与微机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动态抽查相结合,考核方法日益完善。科学的考核要实现有效激励的目标,要改变以往的考核评价办法,通过科学测算确定系数和定性分析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评比。从而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对现场标准化管理运行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现场标准化管理不断持续改进。
三、结语认真抓好生产的现场管理是很重要的。搞好现场管理的标准化作业工作,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提高竞争力,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是在针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论尤其是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提出强烈批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尽管国内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理论文献但为数不多,而从实践角度探讨其价值的文献则更为少见,这与人文教育管理论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学派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把握其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其实践价值联系实际进行剖析,并对我国中小学校人文管理问题进行反思。
一、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主要观点
持有人文主义立场的教育管理思想家以T·B·格林菲尔德(T.B.Greenfield)、C·霍金森(C.Hodgkinson)、W·英格里西(W.English)、S·J·麦克西(S.J.Maxcy)等为代表,其中格林菲尔德是领袖人物,其理论观点集中反映在《格林菲尔德论教育管理——走向一门人文科学》一书中。总体而言,这批人是在对过去的教育管理理论,尤其是行为科学影响下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提出猛烈批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旗帜鲜明的一派理论观点:组织不是自然实体,而是人为适应社会而自行创造的产物;组织的目标其实是人的意志、权力、价值的体现;组织的结构也不是实在的和预先建构好的,而是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既然组织是人为的产物,因此也不存在统一、客观、普适性的组织理论;教育管理面对的问题不仅是事实问题,更重要的是价值问题,撇开价值问题就无法认清教育管理的现象和本质;教育管理活动中事实与价值不能割裂,如果管理者只看重管理中的结构、形式、工具意义,就会把更重要的教育目的置于脑后,这样教育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被大大削弱。[1]
不得不特别指出的是,国内有些研究者由于已经习惯于将西方人际关系理论看作是一种所谓的“人本管理”理论而有可能将人际关系理论混同为或认为至少部分属于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需要澄清的是,人际关系理论因其只是在常规视角下对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主导下的古典和现代组织理论进行反思而在根本上持有科学主义立场,如将其与人文主义管理论相混淆,难怪有学者会说这是“滑天下之大稽,可能要贻笑大方”[2]。
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实践价值探析
尽管说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在批判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同时所持有的许多观点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事实上它除了有理论贡献外在实践上也不无裨益,尤其是它对个体及其价值重要性的强调。在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中片面、极端的观点保持足够警惕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方面来考察其实践价值。
(一)组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