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贸易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1:30

医药贸易论文

医药贸易论文篇(1)

其中,中医药服务贸易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大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中药类产品进出口额

(二)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三)中医药教育培训与技术合作

二、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

2.中医药国际化步伐加快。目前,国际标准组织ISO已将传统医学列入其标准的专业目录,中医药理论框架分类为主体的传统医学分类体系框架已经基本构建;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平台上,我国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出的《针灸针》、《人参种子种苗》等10个提案已正式进入审议讨论阶段,有望产生若干中医药国际标准;我国继续就欧盟草药产品注册事宜积极与欧方沟通协调,初步搭建了中欧官方高层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与外国政府间的务实合作,去年与国外政府新签署六项中医药领域合作协议,目前专门的中医药协议已达60个。

1.各国设置服务贸易壁垒。近几年,各国对服务贸易的保护力度在加大。由于服务贸易不易征收关税等特点,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非关税壁垒。各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标准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进入和在境内从事服务活动设置障碍;或者政府对本国服务的出口采取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目的在于使本国的服务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

2.我国中药材发展存在困境。一是由于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中药材供应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二是中药材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了中医药信誉;三是中药材生产经营管理较为粗放,供需信息交流不畅,价格起伏幅度过大,也阻碍了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高层互访

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层互访,扩大与国外政府在中医药领域的全面合作,利用外交平台推动外国政府改善对中医药的管理,并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积极通过外交和政治协商,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外战略经济对话等高层经贸磋商和谈判平台,消除中医药服务贸易面临的各种壁垒。

(二)推动政策落实

积极支持地方落实《若干意见》,出台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分别支持北京、上海、甘肃、广东、内蒙古等地结合本地区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特色,出台地方性中医药服务贸易政策,同时深入落实《若干意见》,切实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加强中医药文化交流与宣传

中医药服务贸易不仅是出口中医药产品,提供中医医疗、保健和教育等服务,更重要的是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医药理论和医学知识,输出一种健康的养生理念、生活方式,倡导以人为本的医疗保健模式。从某种角度看,中医药服务贸易是在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

(四)实施多元化中医药服务模式,展现中医药服务特色

医药贸易论文篇(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作为中医药的国际学术组织,一直致力于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以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为经营核心,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收集信息,不断分析探索和总结经验,并进行研究。

关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的定义

“服务贸易”一词最早出现在197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中,这份报告探讨了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谈判所涉及议题。后来美国在《1974年贸易法》中首次使用了“世界服务贸易”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后期,“服务贸易”便成为了共同使用的贸易词汇。国际服务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服务买卖与交易活动,服务的提供国称为服务的出口国,服务的消费国称为服务的进口国。由于服务贸易内在本质的复杂性,围绕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各国学者一直争议不止,直到1994年4月15日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才暂时中止争论。这是因为这轮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并在GATS中从服务贸易提供方式角度给服务贸易下了较为准确的定义,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并为各国和各界所普遍接受,这就是服务贸易有四种提供方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跨境交付,是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国的领土向另一成员国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是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国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商业存在,是指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个成员国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为后者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是指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国领土内提供服务。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国内外学者对国际服务贸易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基于国际收支账户形式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分类,基于国内经济和经济理论的国际服务贸易逻辑分类,基于国际通行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操作分类。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操作分类中,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分类方法是以部门为中心的分类方法,即商务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和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和其他未包括的服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的是国际服务贸易的操作分类。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的操作分类,中医药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中包含在如下几个大类中,即商务服务,教育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其他未包括的服务等,具体细分,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内容包括:

商务服务: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有关的内容,包含专业性(含咨询)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及其他服务。专业性(含咨询)服务,指提供中医药养生康复旅游及咨询;研究与开发服务,指中医药的研究与开发服务,开发新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及其他服务,指中医药方面的工艺学术服务,翻译服务,展览管理服务,会议服务,广告服务,市场研究及市场调查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印刷出版服务,摄影服务等。

教育服务:指与中医药相关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短期培训、国际考试和其他教育中的服务交往,如派出访问学者等。

健康及社会服务:指与中医药相关的医疗服务,其他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服务,社会服务等。

旅游及相关服务:指与中医药旅游相关的住宿,餐饮服务,药膳服务等。

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这里指的是不包括广播、电影、电视在内的一切文化。是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娱乐,文化出版,期刊杂志,图书馆,博物馆,体育服务;如中医药文化交流,气功表演以及参观中医药博物馆等服务。

其他未包括的服务:指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而产生的与中医药相关的上述几类没有包括的服务,如远程诊疗服务等。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指中医药方面的医疗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传播服务、保健服务和护理服务等及与其相关的旅游、咨询等其他服务。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对服务贸易的界定,中医药服务贸易提供的模式主要是指:

跨境交付:指与中医药相关的商务服务,中医药的远程教育、远程诊疗服务和养生保健国际咨询服务。

境外消费:指与中医药相关的教育服务,如外国居民到中国中医药院校,或者其他中医药教育机构学习;旅游及相关服务,如到中国进行康复保健休闲旅游和就医;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等。

商业存在:指与中医药相关的中国医疗机构或个人到境外设立中医诊所,开办中医医疗中心或建立中医医院。

自然人流动:指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或中国中医师或教师到国外,受聘于海外一家医疗机构从事临床、美容、保健,或教育机构从事教育、科研等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研究可集中于四种服务提供模式上,这四种提供模式是中医药服务贸易需求的重要变量,我们可以此来建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需求模型。

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意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服务业将成为全球性的第一大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看,服务业取代农业和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服务贸易是在一个国家的服务经济基础上通过服务业的国际化和国际分工而发展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服务贸易目标是进出口额达到4000亿美元,要达到这一目标,按目前贸易基数计算,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幅度每年应在20%以上。所以,发展服务贸易有着良好的经济增长前景,不仅可以稳定目前的出口市场,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为经济增长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中医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不仅可以调整国内中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中医药产业的优化,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带动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利于传播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特征分析

我们下面通过对一系列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研究国际服务贸易的数学特征和需求特点。根据WTO《2005年国际贸易统计报告》显示,全球服务贸易供应方式构成如下: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各部门金额及其所占比率如下:

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各部门金额及其所占比率(单位:亿美元)

从上图可以看出,世界服务贸易在服务提供模式,提供服务金额和年度三维坐标中的曲线分布特点分别呈现出幂律分布的特征。

由于美国国际服务贸易比较发达,因此,分析研究美国服务贸易的特点比较有代表性。根据东亚银行的数据分析,2002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到世界前十个国家金额及其所占比率如下表:

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各个国家金额及其所占比率(单位:亿美元)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所占比率,其中包含了10个主要服务贸易领域,细分如下:

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所占比率(2004年,单位:%)

最后,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所占比率,共十三个主要服务贸易领域,细分如下: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所占比率(单位:%)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国际服务贸易的需求分布曲线符合幂律分布。幂律分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分形”性,也就是说,无论把它放大到什么程度,看起来还是幂律分布。数学家把这种特性称之为“多比率自我相似性”。也就是说,一条长长的幂律曲线实际上是由许多“微结构”的小幂律曲线叠加组成。如果用直方图来表示,类似帕累托图,又叫排列图或主次图。这是按照事件发生频率大小顺序绘制的直方图,表示有多少结果是由已确认类型或范畴的原因所造成。排列图用双直角坐标系表示,左边纵坐标表示频数,右边纵坐标表示频率。分析线表示累积频率,横坐标表示影响结果的各项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即出现频数多少)从左到右排列,通过对排列图的观察分析可以抓住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这就是19世纪由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PARETO(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法则,帕累托法则往往称为二八原理,即百分之八十的结果是百分之二十的原因所造成的。二八原理是经济管理思想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最初用来解释社会结构特征,后来发现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受该法则的支配,如20%的产品创造了80%的利润,20%的客户带来80%的销售额,20%的企业完成了80%的出口贸易等。右上图是一幅标准的帕累托图。由于服务贸易的曲线分布是帕累托图中的一大部分,并不是完整的帕累托图,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幂律分布长尾曲线”。这个曲线所形成的影印区域的面积可以通过高等数学的微积分计算得出,假设曲线分布是连续的,那么,服务贸易的总量就等于曲线所形成的直方图面积的总值。这就是服务贸易需求总量的数学特征。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模型

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供给与需求以及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来看,中医药服务贸易模式可以用如下图形来表示: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供给与需求模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是由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来完成服务贸易的交易过程的。在服务贸易的提供过程中,有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阻碍着交易的顺利进行和服务贸易规模经营。因此,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关键是提高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的经营规模和消除阻碍着服务贸易顺利进行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从而扩大服务贸易的经营规模。为此,我们可从建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模型着手,来研究和探讨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模式。

通过前面章节中对国际服务贸易需求的数学特征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模型。 由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需求曲线符合幂律分布。幂律分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分形”性,也就是说,无论把它放大到什么程度,看起来还是幂律分布,因此,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需求曲线将是总体服务贸易曲线中的相同形态的子曲线。即“长尾中的长尾”。如图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模型是一条无头的“长尾曲线”。为了方便进一步研究, 我们将其放大、抽象化和模型化,见下图: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模型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的特征是一条无头的幂律分布长尾曲线,是帕累托曲线图中的一大部分,这一特征表明中医药国际服务的需求特点是多批量、差异化和多样性。也就是说,一条完整的需求曲线被分为A和B两个部分区域。在A区域,中医药国际服务的需求特点是大批量,服务差异化小和服务产品需求品种不多。少数国家或地区(20%)就可以创造较大(80%)的服务贸易规模,或者说提供较少的服务产品(20%)就可以获得较大(80%)的收益;而在B区域,中医药国际服务的需求特点是呈现多批量、差异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多数国家或地区(80%)才可以创造较大的服务贸易规模,或者说提供较多的服务产品(80%)才可以获得A区域(20%)服务产品产生的收益。区域A和区域B是两个差别很大的市场环境,因此,我们在进行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政策工具以及制定发展战略时,一定不能采取相同的政策、措施和战略,一定要区别对待,才能使政策产生效用和效率。这就是建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模型的意义之所在。

通过对影响服务贸易总量的变量的推导,我们发现在区域B,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下,发展服务贸易的方法是增加服务需求批量,服务需求国家或地区数量、服务产品种类数量。在服务提供模式上,就是要提高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的服务规模。因此,我们在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选择时,应以增加中医药服务产品的需求,扩大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国家和地区,不断继承和创新、开发新的服务产品。我们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工具及措施的选择应以此为基础和切入点。

如果我们要用20%的机构或企业或服务产品产生80%的经营规模,需求曲线就应向左向上延伸,进入图中A区域,即以商业存在或少数(20%)的品牌服务产品为主要的市场交易环境。这种市场条件和环境下,我们可以用较少(20%)的大型企业或机构或服务产品来创造许多小企业和机构提供许多服务(80%)才能达到的服务贸易规模。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从曲线模型特征来说就是将曲线面积扩大。扩大曲线面积有三个途径:

A 通过向右延伸,扩大长尾; B 向上扩展,将曲线变得更加扁平;C 同时向左和向上扩展或向右向上扩展。这三种扩展曲线面积选择方式,就是通过选择不同的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的途径,而选择不同服务贸易提供模式,是通过选择刺激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政策和措施,制定发展战略来实现的。这就是通过建立模型对服务贸易进行分析的价值所在。

以上几个方面是应用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的方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一项复杂的商业模式,不能仅从数学模型和理论上分析,我们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内部经济环境和外部经济环境进行系统分析。

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SWOT分析

一般说来,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因素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发展状况,各国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以及各国执行的服务贸易政策等。

从前面对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中医药服务贸易概括的说,主要是指中医药方面的医疗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传播服务、保健服务和护理服务等及与其相关的旅游、咨询等其他服务。从具体业务项目上看,主要是指中医药的教育,培训和考试,医疗服务,中医师的人才输出,中医药健康康复旅游和保健养生国际咨询,药膳饮食文化传播等几个方面。尽管我国中医药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太高,各国在执行服务贸易政策上的政策还不宽松,但中国在参与中医药服务业国际分工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资源优势

我国拥有门类齐全的中医药大学,各个中医药学会和专业委员会,拥有高学术水平的专家队伍,这为我们开展中医药学术培训、考试培训和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这是我们的中医药教育,保健养生业务和开展远程会诊业务的资源优势;中国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中医药人才人力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加强人才交流机构的投入,扩大人才输出规模;我国拥有丰富的中医药健康保健的医疗资源和资源优势,目前,各个中医药产业区纷纷建设健康生态旅游区,这为我们开展健康旅游提供了竞争优势。我们可以凭借“世界中联”和其他机构的国外会员网络优势,开展健康康复旅游业务。

产品优势

我国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教育学科门类齐全,中医医疗手段方式众多,各地民间自然疗法品类繁多;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于中医药康复旅游的地方较多;各种保健养生的药膳品种和药膳文化更是花样繁多。这些中医药服务产品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增强了吸引力。

成本优势

中国国内的中医药教育成本大约是西方国家的十分之一,中医师的诊疗费、旅行及生活费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内的这些成本优势为国内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据同世界中联美国会员交流,如果国内能提供优质服务,良好的医疗环境,国内吸引美国人来进行中长期健康康复、休闲、旅游,这可能是一项新型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这一市场值得我们去开发。

客户和市场渠道优势

比如说世界中联已有50个国家166个会员团体,团体拥有分布地域较广、数量较多的中医药诊所,这就是我们的客户和市场渠道优势。我国还有很多学会和单位都拥有这样的客户资源。我们要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一渠道,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上,为我们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提供服务。

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扩大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地位的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扩大,随着世界回归自然趋势的发展,人们对中医药认识的增强,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多。中医针灸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实际上已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医疗方法。这为我们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我们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有许多方面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劣势及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据“世界中联”韩国会员反映,韩国留学生在中国接受了七年的中医药大学的系统教育,学成回国后仍然不能被认可,不能开业行医。这将不利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扩展。尽管我国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先后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式签定了《关于互相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但仍然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和学位。

在中医药服务贸易几种提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提供方式是“商业存在”,即在国外建立中医诊疗中心或中医医院。但由于文化差异和法律、法规的限制,目前在西方主要国家还没有一家有经营规模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商业存在”提供模式需求市场还没有形成,这将限制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和经营规模。

中医药服务贸易是我国加入WTO后的一项新型业务,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政策法规尚没有到位,我们将在探索中前进,这将制约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另外, 在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时,不仅要考虑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还要考虑需求与供给之间是否存在贸易壁垒或障碍。目前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尚存在如下贸易壁垒――

资本移动壁垒。它的主要形式是外汇管制、浮动汇率和投资收益汇出的限制等。

人员移动壁垒。它的主要形式是各国移民限制法律。

信息移动壁垒。中医药服务是知识产权比较高的服务项目,在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中医药服务的核心技术不可能自由流动。

服务产品移动壁垒。由于涉及到市场准入的问题, 有些中医药服务产品不可能没有限制地自由进口。

开业权壁垒。这包括禁止外国人进入某些领域或涉足某些项目或者对某些行业实行垄断,禁止外国人进入某些本国人员从事的服务工作,如某些国家规定只有西医可以扎针灸。

经营权限制壁垒。这是通过对外国服务实体在本国的活动权限进行规定,以限制其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等。

尽管有一些不利于中医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因素存在,但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会不断扩大。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民众在不断追求幸福指数、健康指数和长寿指数。这些需求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带来了机遇和市场拓展空间,因为中医药在为人类社会预防疾病、抵抗疾病、延长寿命和延缓衰老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并且,中医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这些因素为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提高我国的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模式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商业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并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联系也更加紧密,供求的信息瓶颈和壁垒开始逐渐消失,消费需求越来越差异化,多样化和批量生产品种越来越小,传统的热门产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无数的市场细分产品所替代。这样的市场环境变化,给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也在逐步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是人、财、物;经营模式是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tion)。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营模式是6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加上政治(politics)和公共关系(public),是为6P。传统的商业模式,依靠大众媒体促进销售,无差异化策略成为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为主要交流媒体,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是6P加6C,即顾客(customer)、成本(cost)、沟通(communication)、竞争(competitiveness),加上机会(chance),市场变化(change)为6C。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只是销售制造的产品和服务,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测试手段了解消费者为满足需求愿付出的成本(cost);不要以自身为出发点来布局销售或服务网点,选择销售策略,而要关注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便利性;不是想着如何通过媒体传播来提升销量,而要和消费者互动沟通(communications),了解消费需求,需求差异化和多样性是这个阶段的特点。这些营销方式的变化和特点,对于我们发展中医药的国际贸易有着借鉴和指导作用。这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商业模式的特点。因此,我们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就必须适应新的商业模式的特点,并根据新的特点来选择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

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方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发展服务贸易就是通过这四种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和需求量,采取措施规避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利用自身优势,使用多种形式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提高总体服务贸易出口量和市场占有率。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战略目标不仅是要提高服务贸易经济规模,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要提高国家的经济福利,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中医药产业,提高中医药的技术水平,合理配置中医药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源,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等。为了达到这些战略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来实现。我们目前可以使用的政策工具有:退税和补贴,市场准入制度,税收优惠,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等。我们可以借助中医药服务贸易需求模型,来研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这些战略目标。

根据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需求模型,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总量等于曲线阴影部分的总和, 提高服务贸易总量, 就是要扩大需求曲线的影印总面积。以此为依据, 制定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选择。见图表箭头所示。

战略选择一:稳定型发展战略

选择这种发展战略就是不断开发新的中医药服务产品,提高服务销售量;开发新的服务市场,提高销售能力。或者是采取比较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让更多的机构和企业都参与到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中来,建立庞大的服务贸易网络。采用这种发展战略,需要投入销售力量和新的服务产品开发力量。在政策的使用上,应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技术能力和国际销售水平。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如对学术会议、会展等活动给予财政补贴等。这种发展战略可以解决国民就业问题,从而提高了国家的经济福利。因为这种战略发展模式需要通过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两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来实现,也就是说,要将模型的需求曲线向右不断延伸,将模型上的需求曲线的尾巴变得更长。而这两种服务提供模式都需要更多的企业和人员来参与,从而提高国家的经济福利,增加就业机会。这就是我们利用需求模型来研究发展战略的方法之一。

战略选择二:增长型发展战略

选择这种发展战略就要将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中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在不同程度上都提高服务规模,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服务贸易的经营规模。这种战略选择需要苦练内功,提高服务产品质量,走服务品牌发展之路,提高服务贸易的附加值。在政策的选择上,着重建立和培养一些服务贸易中心,起着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机构和企业的服务品牌意识,进而从总体上提高服务贸易规模,达到发展中医药产业,提高中医药的技术水平的战略发展目标。在模型上的反应就是将曲线的尾巴向上平移。

战略选择三:混合型发展战略

选择这种发展战略就要将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在不同程度上都提高服务规模的同时,着重发展“商业存在”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要用20%的机构或专家人力资源或服务,创造80%的收益。这种发展战略需要较强的国家外交和政治力量来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的立法和消除贸易壁垒,需要较多的财政支持来加强中医药文化交流和合作,逐步消除文化差异。同时,要努力提高中医药国际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是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发展战略。在模型上的反应就是将曲线向左上移动,形成比较完整的帕累托曲线图。其意义在于我们的发展战略不仅重视发展20%的大企业或大机构能带来80%的服务贸易经营规模,而且同时也注重发展大批(80%)小的企业和机构,尽管这些小的企业和机构只能带来(20%)的服务贸易经营规模,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或放弃,这部分企业或机构将是解决就业的一条途径。所以,混合型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服务贸易经济规模的增长,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中医药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中医药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医药贸易论文篇(3)

1对医药院校国贸专业主干课程的分析

29所高校总共开设了144门不同的主干课程,平均每个学校开设21门的主干课程,有些课程的重叠度比较高。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军事课、体育这4门课程是必开的。有10所以上(包括10所)院校均开设的课程表略。综合这29所医药院校,开设最多的主干课程全部以经济管理类课程为主,主要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等;其次是专业方向课,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然后是一些社会学研究方法,如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调查、统计学等。对于课程设置的第二梯队,主要是5所~9所院校选择的课程,。表2开始体现医药院校的特点,譬如开设药事管理学、中药药剂学、药理学、中医学概论、临床医学;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经济、金融、管理类课程,譬如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等。对于医药和经济、管理结合的课程,这29所院校主要开设有卫生经济学、医药商品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统计学、医药企业管理学、药品商务策划、医疗保险学、卫生服务营销学、医药进出口业务、卫生管理统计、医药营销学等。这些课程反映了不同医药院校在不同方向的医药与经济结合的方向,所以开设院校都比较少,从医药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模块化来看,首要的主干课程是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其次才是医药类课程,而经济管理和医药类相结合的课程,在大部分医药院校开设都比较少,这首先和师资力量有关,大部分教师没有从纯经济或者纯医药专业转变过来;其次和研究水平有关,国内把医药和经济管理相结合的研究,还停留的实证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就无法独立成一门学科;再次和教材编写有关,国内的医药院校还没有实力相对比较强的高校能够真正编写医药和经济高度结合的课程教材。

2医药类院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的分析

对于大部分医药院校国贸专业(方向),在课程模块化过程中,基本划分为通识基础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实践课程模块5类。通识基础模块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校学生必修的通识课程,譬如政治、哲学、计算机、英语、创业教育等;学科基础模块是和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必修课程,譬如高等数学、化学等;专业基础模块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如国际贸易理论、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专业选修模块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学校师资力量,主要是以选修课程为主。大部分医药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开设情况都不是很理想,有些有一定的实验室,有些通过实习基地完成,有些通过第二课堂等形式完成。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院校很多,可以把这些院校划分为综合类院校、经济类院校、医药类院校,把医药类高校开设的课程与乔传福等(2009)的研究作对比,(表略)。在总体课程设置方面,医药类高校门数最多,平均共计61门;而经济类高校平均共计58门,综合类高校平均共计51门,与前两者相差很大。提示综合类高校开设的课程并不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较长。医药类高校课程门数多的原因主要是选修课特别多,其它学科建设还不是很规范,目标不明确,来自于经济、管理、医药、法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比较多。而经济类高校就克服了这个弱点,其选修课主要是以经济类课程为主,但是其经济类课程的实力要比综合类高校强一些,学生的选择面宽些。从内部结构来看,选修课模块变化最大,医药类高校选修课最多,其次是经济类高校,最后才是综合类高校。从实践课程来看,经济类高校最多,其次是医药类高校,而综合类高校最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经济类高校的主导专业,实验室齐全,实验设备充足,教师齐备,所以开设实验课程有先天优势。从通识基础模块来看,经济类高校最多,而医药类高校最少。这说明经济类高校对于通识类课程,师资力量较强,开设较容易,而医药类高校,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实际上,即使在医药类高校当中,其课程设置也极为不同,反映了医药类高校的国贸专业的差异性。这种状况在美国多个高校的人力资源专业上表现也很明显[2]。

3我国医药类高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存在的问题

3.1课程模块化目的不明确课程模块化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但我国医药类高校在国贸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普遍存在大杂烩现象,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明确,课程联系不紧密。课程模式陈旧,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节。在这个课程体系下,学生不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学生无法清楚自己的课程模块在整个培养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3.2反映经济与医药结合的新课程少真正把医药和经济相结合的课程少,而这些课程真正开设的学校也很少。学生进入医药大学学习国贸专业的目的,肯定与进入经济类大学或者综合类大学不同,着重差异在经济类课程与医药相结合。这就要求医药类高校在这些方面加大研究力度,编写教材,在具备良好的医药和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以医药为背景学习到很多的经济学知识。

3.3实践课时不够,教师实践不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外向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理论教学主要是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在加强实践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应该具备同等地位,这就需要大力减少一些公共基础课程。要开设一些国际性的课程,尤其是国际商务、贸易函电、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是理论基础扎实,而是首先工作要能上手。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进入高校,缺乏在企业相关工作的经历,即使是那些具备国际贸易各种资格证的老师,也是属于考证型,真正在企业实际工作、实际应用的教师占比比较小,所教内容很容易与实践相脱节。

3.4课程安排不合理且缺乏实践教材从选择的教师教材来看,大部分都是理论型教材,缺乏实践性教材。现有的教材是学科、学术型,而非企业任务完成型、项目完成型。教材内容的设计偏重理论,而且对实践细节无法把握,即使是案例分析,仿真程度也不是很高。高校普遍要求一定的理论课程和一定的实践课程相对应,但是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来讲,很多实践课程要涉及多个理论课程,比较合理的实践课程方式是实践课程脱离原来的理论课程对照体系,设立几个综合的实践课程。

4高校国贸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为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对学分制选修课模块进行了分类,划分为4个类别,其中包括3个方向,分别是医药产业与金融方向、国际市场营销方向、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方向,还有一个共同限选课方向。将选修课程按照毕业方向进行“套餐”化,这样既能体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联系性,又能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当然并非所有选修课均实行方向组模块化,还有14门课程是共同限选课,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当然这种改革会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师利益的分配方式、对原有的实验实习实训模式的形成挑战。毕竟方向组不同,实验实习的要求也就完全不同。除了选修课程“套餐化”之外,医药院校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4.1多设置学生实训的课程医药类高校经济类实验室建设水平普遍较低,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较严,学生无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付诸实践,如果能够在高校里开展一些实训机会让学生参与,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譬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风华国贸,让国贸学生在广州大学城自己筹建商品交易柜,从整个流程上用自己的资金开展真实的商品交易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实践理论,又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获得收入。

4.2做到课程模块多样化课程模块的弹性化,既要考虑学生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多开设选修课,同时要让学生学习有一定的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可以在不同方向设置几个课程组合,学生按方向选修课程,更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就解决了课程模块动态化的要求,因为按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组合,同一方向的不同课程可以根据市场、师资、研究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但是方向组是比较稳定的。教学计划制定者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状况,对需要修改的少数模块进行修订,不仅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专业的发展,而且能大大缩短教学计划的制定周期。同时在方向组里,可以开设一些专题研讨、学者专家讲座,以增加很多科技前沿,以及与社会、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内容。

医药贸易论文篇(4)

[4] 王志宏.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对策创新研究[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3,30(3):138-141.

[5] 陈斐然.中国药国际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 “六先六后”推进中医药国际交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2):115.

[6] 新华网.中医药议题首度亮相博鳌论坛 “走出去”需依靠国家实力[EB/OL]. [2015-03-27]..

[8] 新华网.中医药正在丝路沿线国家“生根发芽”[EB/OL]. [2015-09-23].http:///politics/2015-09/23/c_1116654286.htm.

医药贸易论文篇(5)

首先,中国于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作为中国产业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将加快进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的步伐。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医药提供了进入广阔的国际市场的可能性;中医、中药可以通过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形式,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与合作,提高竞争能力。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我国开放医疗服务贸易市场后,有利于我国中医医疗服务领域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医疗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中医医疗服务的现代化需求,将有力刺激中医药科技的发展,促进中医临床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对中医药的需求。

加入世贸组织,要适应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需求,必将刺激我们加速中医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以适应国际生物医药科技的多学科交叉发展对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医药发展创造了多边贸易保障机制;有利于维护中药进出口的正常秩序;也有利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保证中医药贸易的市场安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医医疗服务和中药贸易将进一步全球化,突破地域发展的传统观念,进入全球市场,有利于中医药更大程度的向世界开放,也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国际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各种资源,加快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中医药行业同时也将受到市场向世界开放的压力,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水平会暂时不适应压力,以及人力资源受到竞争冲击。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药的重视和各国加强对

传统医药管理,使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面临新的局面

WHO西太平洋地区卫生大会于2001年9月,在文莱通过了新千年发展传统医学的10年战略规划,对各国卫生部门发展传统医药在立法、研究、医疗、教学、知识产权和资源保护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政府也要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事业,认真执行WHO的十年,规划,推动这一规划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积极实施。

各国加强对传统医学的立法管理,有利中医药健康有序地走向世界,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必须符合对国家(地区)的管理规定。

三、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我们的职责。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科技和医药发展形势,我国中医药的

发展必须实施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

所谓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就是将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国际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在新的高度和层次上发展中医药,以满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社会需求的过程。

中药的现代化,目的是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并使之进入国际医药市场

。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必须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医药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继承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的精华,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疗效,贯彻多学科参与的原则。

要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探索创造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新的观点。

要加强中医临床研究,探索和创造新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治疗设备和治疗药物。要加强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四、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医药贸易论文篇(6)

一、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产大国,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产大国,也是天然植物消费大国,但是一直不是中药出口大国、中药贸易大国。

(一)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分布当前国际上中药的贸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块:一是本土板块,即以大陆为中心,中药产品辐射港澳台三地。目前这一市场已经得到市场普遍的信赖,中药发展势头很好。二是东亚和东南亚等和中国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区。在传统中草药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中药出口得到较大的发展。三是南亚和非洲市场,这一地区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卫生状况差,对中国价廉物美的中药持有热情的态度,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把中医作为回归自然和天然食品运动的一部分,才开始接受中医(杨培,2007)。目前中药被美国国家卫生署当作补充和替代疗法,据美国《预防》杂志2007年的研究结果,在全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万人使用过天然植物药,这一数字占全国总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项中药产品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查,目前只有几种药品通过了FDA的新药临床研究预审,获准进入临床试验,中药在美国的贸易呈现市场大、使用广泛、尚无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欧盟市场,在欧洲,天然植物用药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发展迅速。随着20世纪70年代欧洲绿色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天然植物用药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欧盟通过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过《欧盟传统药品法案》给中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六是阿拉伯市场,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就把中医药带到了中东地区,在中东地区,保健、强壮、减肥、美容的中成药很受欢迎,产品大多来自港台、东南亚、日、韩甚至欧美国家。我国产品打入该市场有巨大潜力,但必须在剂型改造、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额。目前,21个阿拉伯国家中,几乎都开设了数量不等的中医诊所和中草药店。1988年,阿联酋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治疗中心,沙特、阿曼、也门相继商讨引进中医药专家。

(二)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工业一直保持7%的增长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仍可能保持该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药的年贸易销售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中药在全球的应用地区已达到45%(杨文茵,2008)。尽管如此,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药原料大国,其中药产品在世界中药贸易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却是极低的。中药出口额占全球天然药物贸易额的7%,占全球天然药物销售额的3.2%,中药贸易额占全球天然贸易额的9.4%(虞忠,2006)。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中药类产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长状况。2005年我国中药出口达到了8.3亿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达到10.9亿美元,2007年达到11.8亿美元(张中朋,2008),2008年中药出口在金融危机中逆市上扬,仅1~9月份,中药出口9.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其中中药饮片出口3.88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中成药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3.8%:提取物出口3.85亿美元,同比增长9.1%;保健品出口6267万美元,同比增长21.3%。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对中医药进一步的认可,市场需求仍然处于平稳增长;二是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仍处于上升,以美元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三是国内中药材价格上升,人力、环保等经营成本上升,导致出口价格上升(商务部。2008)。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中药产品占世界中药产品份额不大,我国中药的出口占我国商品贸易出口份额比重较少,但是却是能够代表中国特有产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贸易产品之一,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第一,当前国际上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西药的副作用的加深,导致了人们需要寻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较小的天然植物用药,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在药品市场上的地位将逐步提升,各国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的认识正在转变。

第二,当前运用基因等高科技技术对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的分析增多,特别是对中药提取物的分析取得进展,加深了西方对中药的认识。特别是近5年来,西药新药申请由于合成技术越来越高,费用和试制时间加长,西药研究成功率出现下降,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中药等天然药物。据目前我国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中药是青蒿素,随着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深入,逐渐发现青蒿素在治疗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尔·盖茨基金会出资4260万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疗癌症、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难病症方面,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的独特优势逐渐被西方主流市场所接受,特别是中药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疗效,为中药大规模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开启了商机。2005年3月,中国抗癌新药“双灵固本散”成功通过美国FDA审核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事件标志中药已经有能力开始进入西方主流市场。

第四,日韩等国家在中药或天然植物药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进了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国际化,推动了市场进一步扩大。日韩在中药制剂和中成药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据了西方主流市场,在中药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远超中国,使中药在世界贸易中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第五,目前国外有2000多家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开发天然植物用药。“洋中药”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国作为中药的使用大国,国内外面临的竞争渐趋激烈。中药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受到挑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中国在中药的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科研投入暂时无法同国外相比,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使用大国,产业国际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机遇有利于中药扩大贸易出口,做大做强中药企业。

二、如何扩大中药产业的国际贸易

(一)保护传统医药是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关于中医废存之争由来以久,但中医的现代化之争开启于1992年,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徐绍颖教授归国后,向科技部申请了“促进中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的课题。拉开了中药现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几年里对于中药现代化的争执一直持续不断。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教授发表文章《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开了他批判中医中药的序幕。此后他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人数已经过万。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废除中医中药的论断。因此目前中药现代化进程已经到了面临方向性选择的关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国内首家以经营日本津村中药饮片为主的深圳“和顺堂”药店的开业,同样震动了中医药业内人士,有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药核心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们看到中药的生产技术来自国际化的竞争。

对于中药产业来说。不论学术界争执的焦点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药产业的扩张和国际化,有利于中药的对外贸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而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护传统医药,使中药的核心技术不能在学术争执中流失和泄露。在技术上保护传统医药的核心技术,在生产上保证中药的核心工艺技术,探索并修复中药古方。现代企业中最能够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中药作为一项能够存在数千年的古老医学的体现,其原创性不用质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护中医药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对中药产业进行扩张。

(二)正确认识中药与西药主流市场的差距中药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早在2006年7月,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的国家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时就提出了“中药国际化”为理念的中药现代化口号,并提出实现2~3个中成药品种作为治疗药物进入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阶段性目标。但是除了极少数中药进入主流市场外,绝大多数企业和产品都停滞不前或者发展无力,和西药主流市场相比,主要呈现以下差距。

1东西方不同医学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药的传统理论和文字表述很难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在沟通和交流上中药和西方社会民众接触相对较少,尤其缺乏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外国人缺乏对中药深层次的了解。而且中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观”的哲学思想,中药疗效和西药立刻见效的效果明显不同。西方国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药,很大因素就是中医药理论不能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认为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这种医学文化上的差异,成为中药走出国门的最大羁绊。

2中西药产品质量上的差距。西药从研究、试制、临床试验到取得生产资格都是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进行的。严格的药品品质管理保证了西药质量,使西药能够长时间占据药物生产的主流市场地位。药品品质问题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中药出口的首要问题。

3中外药品产品标准的差距。中国中药产品要走向国际化,扩大对外贸易,实现出口创汇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国际贸易的标准来进行。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中药标准,各国法规之间差异较大,对待中药的态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贸易的扩大。2007年底第九届中国药典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国药典修订原则,并着手建立中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2008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局通过新闻。提出了“加快中药标准体系建设,确立植物药领域的国际主导地位”的口号。只有中药做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符合作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药扩大出口才有希望。

4技术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日益增多,影响日益扩大,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中药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以下内容:第一,卫生检疫和检疫标准,由于各国检疫标准的不一致,将对中药对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二是《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三,绿色环境标志认证,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标准认证。第四,绿色包装和标签的使用。我国中药出口时,在产品包装材质、包装设计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药品说明书也经常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不能严格按照进口国的管理法规全面标示规定内容,经常出现与进口国的法规与风俗发生冲突的现象(文占权,2007)。

5中西方药业企业营销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和西方医药行业相比,中药企业无论在销售理念、销售方式还是销售业绩上都不是同一层次。西方医药企业在营销上实施的是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营销战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45%,排名前10位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总额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药企业中,大品牌产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与其价值增长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规模化是企业实现成本领先和规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国家统计局曾在2003年针对国内中药企业做过一项调查,中药企业销售规模与其平均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企业规模达到5~10亿时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这个规模区间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化发展方向可以进一步分为治疗领域专业化、产品类别专业化、营销手段专业化等。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医药企业通过营销方式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只有几百家,他们或是竞争力极强的跨国医药企业集团,或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而中国的中药行业在营销上还只是停留在以医带药,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场竞争力明显偏低。

(三)加大中药企业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药产业扩张能力21世纪是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时代,医药行业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持续成长的朝阳行业,中药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市场竞争、并购重组的结果必将使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也必将使一些优秀的中药企业脱颖而出。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实现古老医学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扩张现有中药企业,提升产业的扩张能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做到扩大外贸出口。

1983年,国家科委建立了“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负责全国生物科学和医药卫生方面的技术工作。1986年开始,生物技术列入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中,其中医药技术是其重点内容。科技部还把“九五”计划以来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作为重点工程建设,最近又提出“生物医学工程科技产业行动纲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提到中医药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近10年来呈指数型增长,这在其他行业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科技化、产业化进程。但是和国外相比特别是和日韩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鲁南制药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志全对记者说:“要实现中药现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药研究、开发的科技水平。”在他认为:我国中药出口一直以原材料为主,中药制剂和中成药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术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韩国等国家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在中药制剂的分离提取、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更可怕的是,许多外商正依靠他们掌握的技术优势,加紧搜罗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抢先申报,使得我国许多中药的知识产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参是传统中药,日本却利用先进的中药膜分离技术,研制出了疗效更好的丹参产品,横扫欧洲市场。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银杏等我国传统中药材,目前我国申报银杏专利共68项,外国人虽然只申报了4项,但其中却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

鉴于我国中药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创新能力有限的状况,要实现中药科技投入,没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牵头成立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组成的课题攻关组,将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研制开发中药制剂的拳头产品,加快中药科技进步的步伐。只有技术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药的竞争力,才能尽快实现中药现代化,扩大中药出口贸易。

(四)中药的国际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中国中医药能否在国际上扩展空间,中药能否成为世界的主流医药,中药能否为中国企业带来国际贸易的丰厚收入,这才是研究中医药国际化和对外贸易的关键。虽然中药存在自身很多问题,迄今有的医学理论尚无法解释,但是它能够从传统医药保留到现在,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说明它具有的科学性和疗效。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真正决定贸易成效标志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定价权和话语权。在当今西药占有主流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产业市场上,决定中医中药能否在此市场上分得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表现,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

按照学者郎咸平的观点:当前产业竞争不是产品对产品,也不是公司对公司,更不是行业对行业的竞争,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对产业链的战争,欧美国家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对比中药和西药的竞争,同样包含定价权之争,这种定价权就是谁占据主流市场的话语权。中药要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必须是国家整体实力提升所带来的软实力支撑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三、扩大中药出口贸易的建议

(一)加大中药的生物活性研究重点加大中药提取物研究,这是科学提升中药及其相关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药标准提取物已经在保健、化妆等领域取得一定范围的认可和推动,这将有助于中药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模式,推进行业发展(王智民,2007)。

(二)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作为一种大宗出口贸易,按照目前中药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中药企业现在呈现的产业格局基本上还处于分散状况,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大产业。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中药行业进行发展导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资者对中药的利润预期,以提高产业吸引力,同时鼓励各种投资进入中药行业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国内一些行业,如金融、证券业纷纷抢滩中药产业,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展规模经济的发展方向。国外的一些财团也开始在内地建设发展中药科技基地,近年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中药的资金已经达到103亿元。

(三)中医知识产权和中药标准化规范的制订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取得知识产权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加强中药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的基础下实现国际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实现促进中药的对外贸易,也才能争取并有效掌握中药市场的话语权。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药标准化规范,在研究、生产、质量和管理上创建标准体系才有利于中医迈向国际化市场,避开或减轻非关税壁垒对中药的不利影响。

(四)中药企业自身营销模式的转变要凭借中药的原材料的优势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中药在政策上、技术上、规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变外,还需要中药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彻底改变。中药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消费人群确定不同的产品。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选择重点市场、潜力市场,根据市场选择产品。进行品牌营销,把东方文化的神秘、审美和健康元素融入产品。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

医药贸易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9-0010-05 收稿日期:2009-02-03

当前,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实体经济,极大地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对于医药行业来说。由于其直接关系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少。在此背景下,中药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将有助于中药企业走向国际。中药行业作为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中国中药工业与石油工业、橡胶工业等41个工业行业相比,8项经济指标中有7项名列前茅,其中百元固定资产利税率仅次于烟草加工业,大力发展中药的国际贸易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产业格局,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产大国,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产大国,也是天然植物消费大国,但是一直不是中药出口大国、中药贸易大国。

(一)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分布当前国际上中药的贸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块:一是本土板块,即以大陆为中心,中药产品辐射港澳台三地。目前这一市场已经得到市场普遍的信赖,中药发展势头很好。二是东亚和东南亚等和中国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区。在传统中草药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中药出口得到较大的发展。三是南亚和非洲市场,这一地区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卫生状况差,对中国价廉物美的中药持有热情的态度,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把中医作为回归自然和天然食品运动的一部分,才开始接受中医(杨培,2007)。目前中药被美国国家卫生署当作补充和替代疗法,据美国《预防》杂志2007年的研究结果,在全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万人使用过天然植物药,这一数字占全国总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项中药产品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查,目前只有几种药品通过了FDA的新药临床研究预审,获准进入临床试验,中药在美国的贸易呈现市场大、使用广泛、尚无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欧盟市场,在欧洲,天然植物用药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发展迅速。随着20世纪70年代欧洲绿色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天然植物用药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欧盟通过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过《欧盟传统药品法案》给中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六是阿拉伯市场,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就把中医药带到了中东地区,在中东地区,保健、强壮、减肥、美容的中成药很受欢迎,产品大多来自港台、东南亚、日、韩甚至欧美国家。我国产品打入该市场有巨大潜力,但必须在剂型改造、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额。目前,21个阿拉伯国家中,几乎都开设了数量不等的中医诊所和中草药店。1988年,阿联酋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治疗中心,沙特、阿曼、也门相继商讨引进中医药专家。

(二)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工业一直保持7%的增长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仍可能保持该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药的年贸易销售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中药在全球的应用地区已达到45%(杨文茵,2008)。尽管如此,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药原料大国,其中药产品在世界中药贸易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却是极低的。中药出口额占全球天然药物贸易额的7%,占全球天然药物销售额的3.2%,中药贸易额占全球天然贸易额的9.4%(虞忠,2006)。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中药类产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长状况。2005年我国中药出口达到了8.3亿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达到10.9亿美元,2007年达到11.8亿美元(张中朋,2008),2008年中药出口在金融危机中逆市上扬,仅1~9月份,中药出口9.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其中中药饮片出口3.88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中成药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3.8%:提取物出口3.85亿美元,同比增长9.1%;保健品出口6267万美元,同比增长21.3%。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对中医药进一步的认可,市场需求仍然处于平稳增长;二是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仍处于上升,以美元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三是国内中药材价格上升,人力、环保等经营成本上升,导致出口价格上升(商务部。2008)。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中药产品占世界中药产品份额不大,我国中药的出口占我国商品贸易出口份额比重较少,但是却是能够代表中国特有产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贸易产品之一,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第一,当前国际上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西药的副作用的加深,导致了人们需要寻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较小的天然植物用药,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在药品市场上的地位将逐步提升,各国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的认识正在转变。

第二,当前运用基因等高科技技术对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的分析增多,特别是对中药提取物的分析取得进展,加深了西方对中药的认识。特别是近5年来,西药新药申请由于合成技术越来越高,费用和试制时间加长,西药研究成功率出现下降,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中药等天然药物。据目前我国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中药是青蒿素,随着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深入,逐渐发现青蒿素在治疗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尔・盖茨基金会出资4260万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疗癌症、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难病症方面,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的独特优势逐渐被西方主流市场所接受,特别是中药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疗效,为中药大规模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开启了商机。2005年3月,中国抗癌新药“双灵固本散”成功通过美国FDA审核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事件标志中药已经有能力开始进入西方主流市场。

第四,日韩等国家在中药或天然植物药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进了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国际化,推动了市场进一步扩大。日韩在中药制剂和中成药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据了西方主流市场,在中药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远超中国,使中药在世界贸易中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第五,目前国外有2000多家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开发天然植物用药。“洋中药”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国作为中药的使用大国,国内外面临的竞争渐趋激烈。中药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受到挑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中国在中药的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科研投入暂时无法同

国外相比,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使用大国,产业国际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机遇有利于中药扩大贸易出口,做大做强中药企业。

二、如何扩大中药产业的国际贸易

(一)保护传统医药是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关于中医废存之争由来以久,但中医的现代化之争开启于1992年,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徐绍颖教授归国后,向科技部申请了“促进中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的课题。拉开了中药现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几年里对于中药现代化的争执一直持续不断。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教授发表文章《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开了他批判中医中药的序幕。此后他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人数已经过万。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废除中医中药的论断。因此目前中药现代化进程已经到了面临方向性选择的关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国内首家以经营日本津村中药饮片为主的深圳“和顺堂”药店的开业,同样震动了中医药业内人士,有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药核心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们看到中药的生产技术来自国际化的竞争。

对于中药产业来说。不论学术界争执的焦点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药产业的扩张和国际化,有利于中药的对外贸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而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护传统医药,使中药的核心技术不能在学术争执中流失和泄露。在技术上保护传统医药的核心技术,在生产上保证中药的核心工艺技术,探索并修复中药古方。现代企业中最能够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中药作为一项能够存在数千年的古老医学的体现,其原创性不用质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护中医药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对中药产业进行扩张。

(二)正确认识中药与西药主流市场的差距中药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早在2006年7月,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的国家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时就提出了“中药国际化”为理念的中药现代化口号,并提出实现2~3个中成药品种作为治疗药物进入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阶段性目标。但是除了极少数中药进入主流市场外,绝大多数企业和产品都停滞不前或者发展无力,和西药主流市场相比,主要呈现以下差距。

1 东西方不同医学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药的传统理论和文字表述很难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在沟通和交流上中药和西方社会民众接触相对较少,尤其缺乏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外国人缺乏对中药深层次的了解。而且中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观”的哲学思想,中药疗效和西药立刻见效的效果明显不同。西方国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药,很大因素就是中医药理论不能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认为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这种医学文化上的差异,成为中药走出国门的最大羁绊。

2 中西药产品质量上的差距。西药从研究、试制、临床试验到取得生产资格都是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进行的。严格的药品品质管理保证了西药质量,使西药能够长时间占据药物生产的主流市场地位。药品品质问题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中药出口的首要问题。

3 中外药品产品标准的差距。中国中药产品要走向国际化,扩大对外贸易,实现出口创汇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国际贸易的标准来进行。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中药标准,各国法规之间差异较大,对待中药的态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贸易的扩大。2007年底第九届中国药典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国药典修订原则,并着手建立中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2008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局通过新闻。提出了“加快中药标准体系建设,确立植物药领域的国际主导地位”的口号。只有中药做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符合作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药扩大出口才有希望。

4 技术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日益增多,影响日益扩大,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中药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以下内容:第一,卫生检疫和检疫标准,由于各国检疫标准的不一致,将对中药对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二是《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三,绿色环境标志认证,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标准认证。第四,绿色包装和标签的使用。我国中药出口时,在产品包装材质、包装设计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药品说明书也经常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不能严格按照进口国的管理法规全面标示规定内容,经常出现与进口国的法规与风俗发生冲突的现象(文占权,2007)。

5 中西方药业企业营销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和西方医药行业相比,中药企业无论在销售理念、销售方式还是销售业绩上都不是同一层次。西方医药企业在营销上实施的是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营销战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45%,排名前10位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总额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药企业中,大品牌产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与其价值增长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规模化是企业实现成本领先和规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国家统计局曾在2003年针对国内中药企业做过一项调查,中药企业销售规模与其平均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企业规模达到5~10亿时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这个规模区间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化发展方向可以进一步分为治疗领域专业化、产品类别专业化、营销手段专业化等。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医药企业通过营销方式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只有几百家,他们或是竞争力极强的跨国医药企业集团,或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而中国的中药行业在营销上还只是停留在以医带药,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场竞争力明显偏低。

(三)加大中药企业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药产业扩张能力21世纪是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时代,医药行业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持续成长的朝阳行业,中药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市场竞争、并购重组的结果必将使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也必将使一些优秀的中药企业脱颖而出。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实现古老医学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扩张现有中药企业,提升产业的扩张能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做到扩大外贸出口。

1983年,国家科委建立了“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负责全国生物科学和医药卫生方面的技术工作。1986年开始,生物技术列入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中,其中医药技术是其重点内容。科技部还把“九

五”计划以来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作为重点工程建设,最近又提出“生物医学工程科技产业行动纲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提到中医药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近10年来呈指数型增长,这在其他行业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科技化、产业化进程。但是和国外相比特别是和日韩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鲁南制药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志全对记者说:“要实现中药现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药研究、开发的科技水平。”在他认为:我国中药出口一直以原材料为主,中药制剂和中成药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术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韩国等国家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在中药制剂的分离提取、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更可怕的是,许多外商正依靠他们掌握的技术优势,加紧搜罗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抢先申报,使得我国许多中药的知识产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参是传统中药,日本却利用先进的中药膜分离技术,研制出了疗效更好的丹参产品,横扫欧洲市场。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银杏等我国传统中药材,目前我国申报银杏专利共68项,外国人虽然只申报了4项,但其中却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

鉴于我国中药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创新能力有限的状况,要实现中药科技投入,没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牵头成立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组成的课题攻关组,将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研制开发中药制剂的拳头产品,加快中药科技进步的步伐。只有技术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药的竞争力,才能尽快实现中药现代化,扩大中药出口贸易。

(四)中药的国际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中国中医药能否在国际上扩展空间,中药能否成为世界的主流医药,中药能否为中国企业带来国际贸易的丰厚收入,这才是研究中医药国际化和对外贸易的关键。虽然中药存在自身很多问题,迄今有的医学理论尚无法解释,但是它能够从传统医药保留到现在,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说明它具有的科学性和疗效。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真正决定贸易成效标志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定价权和话语权。在当今西药占有主流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产业市场上,决定中医中药能否在此市场上分得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表现,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

按照学者郎咸平的观点:当前产业竞争不是产品对产品,也不是公司对公司,更不是行业对行业的竞争,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对产业链的战争,欧美国家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对比中药和西药的竞争,同样包含定价权之争,这种定价权就是谁占据主流市场的话语权。中药要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必须是国家整体实力提升所带来的软实力支撑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三、扩大中药出口贸易的建议

(一)加大中药的生物活性研究重点加大中药提取物研究,这是科学提升中药及其相关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药标准提取物已经在保健、化妆等领域取得一定范围的认可和推动,这将有助于中药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模式,推进行业发展(王智民,2007)。

(二)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作为一种大宗出口贸易,按照目前中药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中药企业现在呈现的产业格局基本上还处于分散状况,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大产业。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中药行业进行发展导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资者对中药的利润预期,以提高产业吸引力,同时鼓励各种投资进入中药行业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国内一些行业,如金融、证券业纷纷抢滩中药产业,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展规模经济的发展方向。国外的一些财团也开始在内地建设发展中药科技基地,近年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中药的资金已经达到103亿元。

(三)中医知识产权和中药标准化规范的制订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取得知识产权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加强中药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的基础下实现国际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实现促进中药的对外贸易,也才能争取并有效掌握中药市场的话语权。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药标准化规范,在研究、生产、质量和管理上创建标准体系才有利于中医迈向国际化市场,避开或减轻非关税壁垒对中药的不利影响。

(四)中药企业自身营销模式的转变要凭借中药的原材料的优势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中药在政策上、技术上、规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变外,还需要中药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彻底改变。中药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消费人群确定不同的产品。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选择重点市场、潜力市场,根据市场选择产品。进行品牌营销,把东方文化的神秘、审美和健康元素融入产品。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

拓展营销渠道,这是当前中药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选择,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渠道的作用能够对产品的销售起到最直接的影响。在西方社会,传统的药店、医院和诊所属于消费渠道的大部分,但是如果能够直接将中药产品销售切入到药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手中,或者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对于中药来说是突破销售渠道直接进入销售终端的明智选择。

医药贸易论文篇(8)

近年来,中医药服务贸易受到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一方面,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从政策上给予鼓励;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服务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创造机遇。中医药服务贸易具备了深入发展的有利条件,市场前景广阔。

1.1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将中医药服务贸易纳入国家服务贸易总体规划之中。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强调,加强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1]。2012年,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4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更提升了我国政府对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2014年,北京、上海、广东、广西等全国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被纳入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试点区域,以探求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路径,形成相应的品牌示范效应。另外,一些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也相继出台,给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新机制,增添新动力,以推动中医药事业更好发展。

1.2中医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协作发展空间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以中医药为特色的休闲、旅游、餐饮服务越来越受到青睐[2]。因此,中医药与旅游、餐饮、娱乐、教育、药品销售等行业的关联性增强,协作发展空间较大。中医医疗旅游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项目。海南、广东、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纷纷打造中医健康游的医疗旅游特色项目,有效带动了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如广东省以凉茶和汤膳为特色,将中医理论与传统饮食文化结合,开展了药膳服务贸易,并以此带动药膳食疗的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教育培训、产品销售等行业发展[3]。中医药留学教育是我国的优势领域,在整个来华留学生教育中排名第二[4],国外也有多所正规大学设置中医专业、开课中医课程,中医药教育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广泛传播。中医药服务产业与其他产业协作发展,拓宽了中医药服务贸易渠道,实现了中医药服务产业更广泛的产业链,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1.3国际市场对中医药服务接受程度提高中医蕴含“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和“以人为本,效法自然”的核心价值。随着世界回归自然趋势的发展,民众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增强,对重视阴阳平衡和标本兼治的中医药服务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市场需求。目前,中医作为补充替代治疗手段,被美、德等发达国家所采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患者来华接受中医养生、康复治疗。根据笔者调查,北京市外籍消费者对推拿、针灸、中医减肥、中医美容服务比较感兴趣,39.58%在京外籍消费者体验过中医针灸服务。以针灸、推拿为主导的中医药服务得到了国际民众的普遍接受。相比西医在老年病、慢性病、疑难杂症等方面的局限性,中医良好的疗效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具有明显优势。

1.4中医药国际化步伐加快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各国已开始重视传统医学,积极开展对中医的使用和研究,并与中国政府开展合作。目前,中医药服务已经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其医疗保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截至2013年,全球各类中医药从业人员约30万人,中医医疗机构8万多家[5];至2012年底,我国与外国政府及有关国际组织已签订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双边政府间协议96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49个[6],内容涉及中医药临床、教育、管理、科研等多个方面。在学术活动方面,许多国际性和地区性的中医药学术组织创办了中医药学术期刊,并定期举办国际性的中医药学术会议;商业领域,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实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从事中医药产品的研发,并将中医药产品作为药品或保健品在国外销售。总之,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

2面临的挑战

2.1贸易规模有待扩大目前,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整体规模较小,经营分散,品牌效应不明显。现阶段的中医药服务贸易正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7]:一方面,产业各环节及各部门的联动配合还未形成,医疗、教育、科研及娱乐等形式的中医药服务还处在分散经营状态,产业链不完整,经济效益较低,行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另一方面,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先行试点机构建设刚起步,相应国际知名机构及品牌产品尚未形成,中医药服务贸易缺少具有示范效应的贸易实体。

2.2管理制度与立法不完善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国际组织对传统医学进行了立法管理和保护。然而,中医药在我国及国外仍缺乏法律保护[8]。我国中医药立法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针对中医药的专门立法,且立法层级较低;现有法规的操作性较差,立法技术有待提高[9]。由此导致中医药服务市场混乱,发展受阻。2014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使中医药立法迈出关键一步。但未来在中医药法的执行、监管及配套措施的辅助方面,仍面临诸多考验。

2.3专业人才缺乏服务贸易对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小,而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中医药服务贸易是一个跨学科、多专业的领域,对专业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在行业发展中需要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又熟悉服务贸易、卫生事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外语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我国目前尚未对中医药服务贸易人才进行专门培养,现有的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导致相关的宣传、运作和管理不能系统、有效地开展。

2.4国际化面临诸多贸易壁垒目前国际上针对中医药服务的贸易壁垒很多,主要为限制中医合法行医及中医药产品的合法流通。限于不同国家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中医药服务目前难以取得国际权威认证。现阶段中医药只在极少数国家取得合法化,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由于美国相关法规的限制,中药产品仍不能以药品身份进入美国市场;而中医药在欧美及非洲等地的合法化进程缓慢,也导致中医药在海外发展受限。此外,受各国政策限制,许多国家和地区未与中国签订学历互认,导致留学生在我国接受了系统中医教育回国后,不能独立行医,这严重制约了中医药教育的出口及中医药人才交流。在技术性壁垒方面,中医药服务要进入其他国家,须得到进口国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的许可。但是,中医药在国际上缺乏公认的规则,尤其近年国际社会对中药成分和工艺的质疑,导致中医理论、中医疗法、中医药产品无法得到权威认证,影响了中医国际化、标准化,使中医药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医药贸易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03.02

1我国医药产业与医药产业贸易发展现状

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仿制国外技术和产品是其发展的一段重要过程,因此我国创新药物较少,但近些年来依靠低成本获取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正在逐步散失。闫燕琴(2008)对2001年-2006年中国医药产业现状和竞争力的分析表明,我国医药制造业有微弱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有下降的趋势。若考虑其中的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占医药行业销售收入较大比重这一因素,则我国的医药产业实际的竞争力更弱。在进口药品方面,我国较大程度依赖技术含量较高的药品。

在出口药品结构方面,武志昂(2010)指出我国出口药品结构不合理,以化学药物出口为例,2009年原料药占化学药物出口总额的86.23%,是我国出口药品中最重要的产品;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化学药制剂、生化药,在我国目前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与西方国家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端产品出口比例过低,企业研发能力和投入较低,短期内难以改观。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中劳动力等基本的因素价格较低,产生了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实力、缺乏资金,我国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嵌入跨国公司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条,在产业转移中接受已经被利润分割过的极为有限的利润空间。结果就是,在国际分工中,参与产业内贸易中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导致我国医药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同时前后向的产业联系被弱化,不能对我国医药产业形成整体的拉动作用。虽然我国利用劳动力密集的优势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中的医药贸易份额。但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增长速度和效益不断下降。面对新的形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丧失。

2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

2.1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多发生在经济水平近似的国家之间,这些国家收入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相似。这些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具有很多相同的属性,但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水平差异,这些国家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对同类产品中的水平差异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得以产生。

垂直差异就是产品质量上的差异。购买者对商品档次的有不同的需求。它在国家之间存在,同样国家内部也存在。这种差异源于收入高的购买者偏好高档商品,而收入低的购买者偏好低档产品,为了满足高低收入者的不同需求,就会出现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商品和高收入国家进口低档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产品推动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生命周期理论,先进的工业国技术水平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技术落后的国家则主要生产技术含量低的标准化产品,同类产品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的就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垂直一体化投资,指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分工,母国从事关键环节,如知识密集型生产;而东道国则从事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资源禀赋有所不同,垂直一体化投资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典投资方式。

姜莉琴(2009)对产业内贸易模型分成以下三类:(1)建立在完全竞争假设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包括:新古典赫克歇尔―俄林产业内贸易模型,新古典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以及新古典垄断竞争模型;(2)建立在垄断竞争假设基础上的模型,包括:同质商品的古诺模型,垂直差异商品的自然垄断和贸易模型,水平差异产品的垄断和贸易模型;(3)与多产品企业和跨国企业相联系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2.2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池周锋(2007)指出:人均收入、产业、要素禀赋、区位。刘沙(2000)指出国际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物质因素,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前提,规模经济优势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因素。章丽群(2011)从供给角度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框架: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品多样化、规模经济与消费者偏好;垂直型的两大基础包括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要素禀赋。从需求角度,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基础是收入差异。从产品生产工序角度,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基础是要素禀赋的差异。

2.3产业内贸易的测量

医药贸易论文篇(10)

国际需求上升

“2012年4月中医药管理局联同商务部等十四个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思想,原则和目标,以及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八项发展措施,成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论坛上,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朱海东说。

中医药是我国贸易体系的重要资本,也是具有我国独特优势的贸易领域。随着回归自然理念的兴起,国外对于中医药疗效好和价廉的优势有了认可,对需求也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势下发展中医药服务和货物贸易,不仅有利于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相关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利于推动中医药更深入、广泛的走向世界,对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医药走出去的战略也在逐步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五十亿人使用过中医药,截止到2012年,我国中医药的出口额为25亿美元。四个中医药的主要市场,东南亚、日韩、美国及港澳台地区,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6%,占中药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二,是我国中医药中成药保健品的主要出口地。

中国中医药学会会长房书亭称,我国中医药产业走出去已从民间的交流走上了政府间的合作。

1970年美国总统访华,把针灸带回美国,从那时开始,中医在各个国家的主流频道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据统计,在欧洲从事中医针灸专业人员已达15万以上,中医教学机构三百多所,中医药供应商三百多家。澳大利亚每年有三百万人次看中医,目前有两千多万名中医师开药店。另外非洲、阿拉伯国家的中医药热潮正在形成,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医药国际市场。

中医药走出去正由当初单一的针灸服务带动中医药产品走出去的模式,逐步向医疗、教育、科研、贸易和文化产业链走出去。

阻碍仍然存在

在近三百亿美元的国际中药市场上,中国又是中药的出口小国。据统计,2012年我国出口中药为25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10%。作为中药的发源地,中国有—万多种中药资源和四千多种中药制剂,其中70%来自于中草药原料,附加值高的中成药出口量却很少很低,问题出在哪里?

“一是西方法律普遍没有认同中医药;二是出口商对于我国野生动物的保护、种类和中药均不了解,进入西方市场时常常被海关查扣;另外,污染和重金属超标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联合国世界健康组织公益联盟国际委员会主席张林说。

中医药通常在国际市场上质量难以控制,作用机理难以说明,产量质量不稳定,导致欧洲各国政府对中医药的不信任。各国政府不断通过药物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措施给中药设置了种种绿色贸易堡垒。

打造全景产业链条

“中医药走出去一个新的路径就是服务贸易。”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赵立冬说。传统的中医药产业应与现代服务贸易、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进行改造、升级、转型,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复合型的全景中医药产业链条。

众所周知,文化渗透力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产业在全世界每天产值是220亿美金。《大长今》实际上是反应中国中医的食疗文化;还有美国的功夫熊猫,功夫不是美国的,熊猫也不是,但功夫熊猫是。所以要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提高国际话语权。国内中医药文化产业市场也十分巨大,大多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中医药文化实际上非常陌生,他们受的教育实际上是受文化产业和文化渗透力的影响。

去年京交会设立了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板块,以中医药文化作为创意,以科技作为创新,把中医药文化和关联的产业进行有机的融合,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中医药产业首先应当与文化产业融合;第二,与旅游产业结合,旅游是个巨大的产业,其特点是一业带百业;第三,同服务贸易结合;第四,与现代服务业融合。

上一篇: 本土化经营论文 下一篇: 国际贸易问题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