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经营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1:30

本土化经营论文

本土化经营论文篇(1)

【论文摘要】 本土化经营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产品本土化,销售渠道本土化,人才本土化,生产本土化,研发本土化,以及公共本土化共六个方面给出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建议。 【论文关键词】 跨国经营 本土化 东道国 “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是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的重要理念,也是很多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之道。当企业在海外经营,面对与其母国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与冲突,本土化经营是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的最佳方式。对我国起步较晚,且不够成熟的海外投资企业来讲,本土化经营是必须面对的课题。具体说来,本土化策略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适用产品占领东道国目标市场,进行产品本土化 世界各国风俗文化多样,生活消费习惯各不相同,只有投其所好的生产出适用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才可能在东道国占据一席之地。如海尔在美国根据学生群体的需求特色,设计出带折叠活动台面和带电脑桌的小冰箱;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开发出一款不必探身取物的冷柜;根据单身贵族的需要,推出一款全塑料迷你型洗碗机。产品本土化战略的成功实施使海尔产品和海尔公司在美国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提升。 二、与当地企业合作,搭建本土化销售渠道 销售渠道是产品从企业到消费者的通道,只有拥有方便、快捷、高效的销售渠道才可能将产品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在东道国寻求熟悉当地市场的销售,或者与跨国公司合作,利用它们已经成熟的营销网络,对于我国资金少、规模小、缺乏跨国经营经验的中小企业而言,不失为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进军目标东道国的捷径。如2003年,奥康与意大利制鞋巨头GEOX公司创造性地进行了“双向借道”尝试,通过互相借用销售渠道,奥康以非常低的成本一举拿下了GEOX公司57个分布全球19国家的商,极大地加速了公司的国际化进程,扩展了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三、大胆聘用当地适用人才,实施人才本土化 与企业自派人员相比,东道国人才具有熟悉当地生产经营环境、了解消费者需求、善于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打交道等优势。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大胆聘用熟悉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风土人情的适用人才,一方面能使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更好地符合东道国企业行为规范,更快地拓展东道国目标市场,另一方面也能减少东道国政府和民众对企业的防范抵触情绪,极大地增强当地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度。如飞跃集团分布世界17个国家的18家分公司,除了总部派遣的一两个中国人以外,其余全部聘用当地人才,服务于集团总部和海外公司的外籍员工达300多人,这些本土化人才为飞跃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顺利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落地生根,实现生产本土化和原材料采购的本土化 在东道国投资建厂乃至设立生产制造中心,就地采购原材料,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一是能够大幅度降低运输、人力等生产经营成本;二是可以有效地避开东道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三是可以极大地减少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四是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自然资源丰富或生产要素成本低等区位优势;五是可以获得东道国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等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如宝钢集团与巴西多西河谷公司合资的铁矿在巴西刚刚投入运行,就又启动了在巴西合资建设一座大型钢厂的项目,总投资将达80亿美元,其短期目标是实现生产本土化和原材料采购的本土化,中长期目标则是为了开拓广阔的美洲汽车、电子、通讯、机械等产品市场。 五、了解产业技术信息和消费动态,实施研发本土化 研发本土化是产品本土化的有力保证,只有立足东道国市场,及时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动态,才能不断研发出新的适应性产品,持续提升东道国消费者对公司及其品牌的忠诚度。对于总体科研水平落后、技术实力不强的中国企业而言,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研发的本土化程度,而且还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信息和技术发展动态,大幅度地增强公司产品的技术含量。如华为在硅谷、斯德哥尔摩、莫斯科等地设立了6家海外研究所,同摩托罗拉、英特尔、日电、微软等世界知名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专门开发针对东道国目标市场的产品,目前,华为的产品已经进入德国、俄罗斯、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通过海外研发,华为还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 截至2011年底,华为累计申请国内专利5310件,其中授权1028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累计申请专利400多件。 六、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建设本土化公共关系 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东道国政府、银行、工商、税务、消费者、原料供应商等息息相关,在当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搭建本土化的公共关系,对立足长远的企业而言不可或缺。因此,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时,一是要加强与东道国各级政府和工会等民间组织的对话和沟通,或者寻找企业代言人以获取当地政府和工会组织的大力支持;二是要入乡随俗,在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的同时,注意尊重当地关于营业时间、人员雇佣、薪酬福利等潜规则,尽量使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三是要力所能及地参与东道国的公益事业,努力争取东道国公众的好感和信任。 参考文献: 陈向东魏拴成:当代跨国公司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乔生沈木珠:入世后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思路与我国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12) 宗耀:跨国公司启动在华新战略一一高层本土化[J].中国外资,2004,(12)

本土化经营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4-0087-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着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发展。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相应的农村土地流转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土地经营权作为一项新的权利类型提出,意味着相关法律规范、法律价值及法律行为将从萌芽到形成并日益上升与进步。[1](P.135)在涉及农村土地问题立法方面,尤其要确保实现法律的保障作用;三农问题中最根本的农民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法律发展观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以人为本的法律发展观便是以保护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为起点,将保障私权利的理念贯穿于法律发展的进程中,以实现良法之治和人民普遍遵从的法治目标的法律发展观念。以人为本的法律发展观不仅只停留在理论探索和逻辑推演层面上,更重要的是注重在相关立法实践中加以体现。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所强调的“坚持立法先行,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坚持权利本位思维

(一)由法律本质论和价值论引申出的以人为本法律发展观

从法的本质与权利的关系来看,权利发展与法律发展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律内容的发展,立法者需要赋予生产者新的权利模式去适应生产力和变革了的生产关系,而权利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推动法律内涵和形式的丰富。从法律本质论中引申出的法权关系包罗了经济发展动力因素、权利再造因素和法律上升因素三重动力互相作用,其中权利本位思维是维系三者的平衡力,对人本身的生存权、发展权的尊重是支撑这个维度的支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在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我们应当创新农村土地产权法律制度,允许农地使用权流转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在此次编撰民法典的进程中,应该将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立法议题进行探讨。[2]上层思想观念的进步可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土地经营权的立法必然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法律发展观理念。

从法的价值论出发,法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法律对于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意义 ,是校正恶法的准则,是法律演进的动因。[3]良法必然体现着最低层次的道德伦理要求,法律本身必然包含着对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等内在价值的追求。土地经营权法律制度的创设在适应本国国情的同时,应当将普遍追求的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等价值在民法典土地经营权制度设计中予以内化。

土地经营权制度创设本身所要达到的直接目的便是规范社会实践中大量农地使用权流转乱象,使之纳入法律规制轨道,从而实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有序状态。其作为一项新的产权制度旨在畅通市场交易,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效率最大化。但在土地经营权制度设计当中必然免不了新权利对旧权利的冲击,新产生的土地经营权可能会对集体所有权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生侵蚀作用。[4]另一方面,集体所有权与包含身份性质的成员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尚未进行物权确立的土地经营权会出现排斥和压制倾向,导致土地经营权人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如因土地经营权转让困难,使得在实践中产生土地经营权抵押权实现困难,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此望而却步的局面。[5]对于如何衡量公平与效率的冲突,把各人应得的东西归于各人,应当采用正义的标准。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的冲突,归根结底是要在公力与私力、私利与私益之间达到平衡,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正义是法衡量价值冲突的根本标准,也是法的外在评价体系,法律只有合乎正义的准则时才能被称之为良法,对于正义的追求应当作为法律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二)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去协调土地经营权立法中的私法规范和公法规范关系

私法规范和公法规范在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和适用原则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私法规范是尊重意思自治和保障私权益的城堡,而公法规范既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利器,利用不当又会变成一座充斥恶魔的牢笼,处处伸出公权力的魔爪。一方面,法治的基本精神在于规范公权,保障私权,对私权的确认和保障有利于限制公权力不适当的延伸和干预。法治应当使得社会成员在权利意识基础上产生对法律的认同感和信赖感,敢于用法律来捍卫权利。另一方面,正如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念植根于性恶论的人性理论,对人性的大胆揭露和引导能够带来良善如水般的法律文化。[6]公法规范对私权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控制,尤其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维护公共利益和平衡私权之间的公平、效率、秩序和效率等价值冲突。

在一个法治国家,每一位社会个体与法律的互动便是一处微观的法治风景,民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一张写满私权利的纸。[7]当这张写满保障私主体权利的纸不能履行好保障私权的功能时,我们需要的是法律的创新发展。在规范农村土地制度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众多公法性质的单行法、司法解释及行政法规,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土地登记办法》等。这些公法规范对于保障公权力合理、合法行使职权,维护分配正义,解决私权纠纷以及促进实现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秩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8](P.97-106)将土地经营权写入民法典,用民法的调整方法和原则去弥补其法律规制的不足,从而化解如今政策施行的矛盾_突,为各类配套行政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从而防止公权力利用行政立法权,变相进行公共资源交易。[9]

当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法律发展观,法律的人文情怀和其理性逻辑并不互相排斥。法律赋予私主体探索新事物的勇气和激情在于其赋权行为让无形的手发挥基础性作用,而管制住政府有形的手。因此在法律发展进程中,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协调公法和私法两大内容领域,用私权去限制公权,同时也要发挥公权有益作用,对于人民权利的保护和法治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二、在立法过程中贯彻以人文本的法律发展观

(一)加强土地经营权立法中的农民参与

我国的法律发展模式属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型,在这种法律变革模式中,党和政府对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称为法律发展建构论。[10]首先,法律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其可以对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弊端进行管制和规避,但政府的手不能伸的太长,威胁市场调节的基础性地位。其次,由政府设计的法律制度向社会推行时不仅成本高,更有可能会因不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或者民众的需要,反而会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此法律制定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并且遵循客观社会规律,把握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联性,重视法经济学原理运用。[11]最后,在立法的过程中要保障立法代表充分反映不同阶层和人群的意见、诉求和疑惑,协调好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与特殊阶层与人群的特殊利益,以及拓宽代议制之外的民意反映渠道。[12]

土地经营权作为一项新的民事权利的提出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反对和民众的担忧,主要聚焦于社会稳定与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问题。[13]对不同类型和阶层的农民来说,地域、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劳动力数量、农产品市场状况和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对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14](P.13-16)因此,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学者学术争议及农民内部的各种声音应当被倾听、被立法者考量权衡。良法必定是民主政治下的产物,法律应当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每一个理性人对如何保障自身权利最有发言权,只有人民的广泛参与才能充分实现保障私权的目的。随着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其会对利益事项进行判断分析。

(二)根植于历史与现实的土壤进行法律创新

法律须保持对现代社会气息的灵敏嗅觉,法律创新是法律从肯定到否定,再从否定到肯定的不断上升和前进的过程。在中国法律发展的问题上,存在着现代化模式论与本土化模式论之争。一味强调现代化模式论导致了我国法律发展对于法律移植路径依赖严重,固于本土化模式会使得法律发展滞后性弊端突出。[15]中国的法律创新属于外发型和自上而下型,这样的法律发展模式使得法律创新主要依靠法律移植而弱化了在法律继承基础上提出创新观点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地区农用土地使用权一般是建立在土地私有或土地国有基础上,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建立在集体所有基础上,集体所有权的存在是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成员权的前提基础。因此,我国土地经营权立法不可照搬照抄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土地使用权制度,而是应当基于我国农用土地所有权性质的特殊性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自身的实践。[16](P.203-215)首先从我国土地制度实践的特殊性方面考察,抛弃形而上学而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必须要尊重民间实践中产生的民间法规范。法律多元发展理论认为法律发展不仅在于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实施的法律规则的发展,还在于民间法即社会生活中的伦理、习惯、规则等不成文法的发展。因此,在土地经营权立法中当对社会生活中农民和其他参与农业经营人员从事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实践采取扬弃的态度,对其中的有益成分加以确认并推广。

其次从法律规则,即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的继承和发展来看,土地经营权宜写入民法典物嗥,作为能够与集体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相互制衡的他物权。物权的种类、内容、公示由法律规定,物权性的土地经营权的种类、内容和公示应该由法律规定。土地经营权应当设置为何种形式的物权类型,用益物权、租赁权还是永佃权,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促进物尽其用为目的。[17]土地经营权的权能内容以及公示公信手段都要由法律规定,土地经营权以登记为公示手段,有利于确保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安全和便捷。根据中央的政策,对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成为保护农民权益,定纷止争的开端,那么土地经营权作为从其衍生出来的物权种类,登记公示有利于便捷土地经营权流转渠道,激活投资和生产经营。

第三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经营权试点工作,这些改革试点工作是从特殊到普遍的规律总结,为土地经营权的立法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笔者通过浙江省、河北省、陕西省、福建省、贵州省、安徽省、上海市、甘肃省共8个省级政府规范性文件,以及福州市、运城市、襄阳市等21个市级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目前关于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土地经营权转让。改革主要涉及的焦点问题在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抵押人的限制、抵押贷款风险控制、土地抵押他项权证的办理以及抵押物处置问题。土地经营权及设置在土地经营权上的抵押权在实践中都具有颇多的争议问题,这些问题在将来总结试点经验,制定普适性、权威性的法律时,经过科学的分析、民主的立法程序以及渐进式的推广中加以解决。

综上,从权利本位范式出发,从法律发展的主体、内容和路径选择三个层面来考察,我国法律发展对建构论、制定法和法律移植路径的过度依赖导致对法律发展进程中民众力量、民间法以及其他法律创新途径的忽视。[18](P.162-188)笔者认为这种忽视是对法律发展的人本性没有充分的把握。因此,笔者主张在政府主导和民众力量、制定法与民间法、法律继承与法律创新统合协调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法律发展观,以期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的语境下,创新法律发展观念,实现良善之治的法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龙,汪习根.法理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利明.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民法典编纂[J].中国法 学,2015,(4).

[3]卓泽渊.论法的价值[J].中国法学,2000,(6).

[4]张克俊.经济新常态下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新特征与 思路调适[J].中州学刊,2015,(5).

[5]兰庆高,惠献波,于丽红,王春平.农村土地经营权 抵押贷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村信 贷员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7).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9.

[7]王利明.民法典的时代特征和编纂步骤[J].清华法 学,2014,(6).

[8]王继军.公法与私法的现代诠释[M].法律出版社, 2008.

[9]江平,马俊驹,王利明,寇志新,郑成思,李开国,崔 建远,郭明瑞,张新宝,孔祥俊,刘士国,施天涛,徐 国栋.民法典: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专 家学者谈中国民法典的制定[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 学院学报,1998,(3).

[10]刘云甫,朱最新.制度创新与法治:政府主导型改 革的法律规制[J].求实,2010,(1).

[11]汪习根,王雄文.论科学的法律发展观――发展权 视角的思考[J].当代法学,2005,(2).

[12]江国华,易赛键.论立法民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13]丁P良,阮韦波.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三权分离”论 驳析――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保留(土地)承 包权、转移土地经营权(土地使用权)”观点为例[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4]杨佳.湖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研究 [M].华中农业大学,2009.

[15]刘同君.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的困境与超越――基 于路径依赖视角的考察[J]. 法学杂志,2010,(1).

本土化经营论文篇(3)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背景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物化收益;是指土地持有人把土地使用权转化成经营权而获得的一种非劳动收入;是土地所有权实现经济形式的一种转换。地租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里,地租是劳动者直接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土地所有权人无偿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人对劳动者的一种剥削形式。在公有制社会里,土地有着重要的意义,地租是国民经济收入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从宏观经济上管理土地的重要手段。土地所有权的不同形式,决定了经营权的不同,也决定了地租的内容、形式、性质及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相同。马克思把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地租分为三个级差,分别是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Ⅰ是由于不同的土地肥沃程度和不同的地理位置而造成的。级差地租Ⅱ是指在相同的一块土地上等量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形成的。劣等土地的价格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劣等土地也决定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另外,土地的经营垄断权也控制着土地的价格。

根据法律规定,土地所有权人和土地经营者签约的合同期限内,级差地租是归土地的所有权人所有,合同到期,土地的经营权就会从经营者手中转移到土地的所有权人手中。马克思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社会的地租所体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土地所有权人者、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生产工人,无偿占有农业生产工人的剩余价值。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地租体现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全体农民共同致富的本质特点。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制,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土地经营权分为,集体经营权和私人经营权两种不同的形势。统一计划,分别管理,集体耕作,统一分配。宏观计划管理,不能面面俱到,导致与微观管理不能统一,造成了劳动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提高和人力、物力的浪费。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角度看,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自愿交易要比政府计划经济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迅速的发展。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减少,“增人不增地”的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按人承包,肥瘦搭配,远近插花”的“平均主义”原则下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土地分散,不宜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集约化经营,产品数量和质量以及农产品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生产成本高,价格高,没有市场竞争力,导致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基础改造投入为零。由此引起了大量的农民工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使大量农村土地没有人耕种等现象。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指提出“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政策,允许土地经营权进入市场流通,国家连续公布三个配套文件,规范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问题,农村征地、农村土地的征收、宅基地的制度、农村经济型建设用地的入市的问题,所以要更加深化农村改革。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家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中国强,农业必须强,农业的强是体现在竞争力上。

二、 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共同点

(一)马克思地租理论“土地所有权”的启示

土地流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土地归属关系的流转,二是土地利用关系的流转。土地归属关系的流转是指:土地所有权的转变,如土地的征收、赠与、买卖等等,土地归属关系的流转,在我国一般是单向流转,通常是集体土地向全民所有流转,如基础设施建设征地,工业发展建设征地等;土地利用关系的流转是指保证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土地的经营权在主体之间发生转变,如承包地的转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让等。马克思地租理论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是土地所有者转让土地使用权而获取的收益,或者说是土地经营者为获得土地使用权而付出的租金,它的土地所有权主体是地主;我国的农村土地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是农村集体,这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两权合一的家庭承包经营形式、即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两者统称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权。其权利是农村家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的基本保障。现阶段我国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实际上是土地三权分离,即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前两项权利,国家法律规定是不可流转的。只有土地经营权在市场经济里,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流转,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土地经营权只有在市场经济里不断的流转,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市场经济里得到了加强和巩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他们都属于土地的利用关系的流转,也就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前者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属于两个主体农村集体和村民。后者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均属于地主。

(二)马克思地租理论“地租实现形式”的启示

马克思分析的资本主义地租形式,地主向具有相对稳定的资金和具有农业生产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才的农业资本家流转;流转形式单一;其土地所有权人向农业资本家转让土地的使用经营权,地主与农业资本家之间依靠租赁合同维持双方关系。而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主要有换包、转让、转包、村内流转、村外流转等等。流转受让方可能为个体农民、农业公司或其他的农业生产组织,流转受让方的主体身份多样化,但是土地的所有权永远属于集体所有,土地流转最终用途必须是从事农业生产,流转的内容是土地承包经营权。

三.对完善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

(一)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53.1%,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关系到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发展,中国强,必须农业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完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和组织机构,做到依法治农,依法流转,规范土地流转法律行为,依法保护双方互惠双赢的合法权益。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完善基层农产品安全监管组织职能,做到有法必依的法治保障体系。

(二)依法建立农村土地流转评估服务管理机构和仲裁机构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体系,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和流转价格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我国当前的土地流转中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土地因不同的地理位置、肥沃程度,流转对价不同;相同的土地由于农民对土地建设的投入(劳动、资本)不同,流转对价高低不同;土地流转受让方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利润高低,土地的流转对价也不同。在市场经济中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是以合同形式出现的,就有讨价还价出现。由于农村地区土地流转信息不畅通和农民土地流转意识欠缺。一些坑农的事件频频发生。因此依法建立专业的农村土地流转对价评估服务中介机构,依法评估,及时地向农户土地流转的信息,公布土地流转的政策、方案,制定不同的土地流转价格体系,查处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损农、坑农现象,为农民土地流转提供法律和政策帮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土地经营者的利益,依法公正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纠纷,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的发展。在我国很多地方农村土地流转评估服务机构几乎是空白。

(三)实行土地经营权的股份化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以家庭为核心的最小规模生产经营集体形式之一,在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确实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业大规模化的发展,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保障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土地承包经营制的改革,实行“两权”分开制。即把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分开。土地承包权永远控制在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允许土地经营权在市场经济中流转。或者把土地基本收益以外的股份化。这样就把经营权收益分为两种,土地基本收益和土地增值收益,土地基本收益作为成本,不论亏盈,按合同准时返回到农民手中;土地增值收益,作为股份入股。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对公司的投资,既可以采取货币出资方式,也可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的方式。每种出资方式应遵守相应的规定。农民变为股东,参与管理,有利于股份公司的发展,也有利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更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解放,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这样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因此而从事非农业生产,或者从事第二产业,或者从事第三产业,或者自主创业,这样就可以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四)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业的收入。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监督体系。监管过程,要以农民利益为根本。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监管好土地流转用途至关重要。所以一切监管农地流转的出发点必须以农民利益为主导,不让农民不因失地而恐慌,这才是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关键作用。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对于缩短城乡差距,消除二元经济结构至关重要,工业反哺农业,让农民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所以政府在监管土地流转过程中要以农民利益为主导,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保障人们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是政府的基本功能。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前,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其一,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和其他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二,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体制。其三,推动进城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逐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同等社会保障。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指出:20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的实质就是推动农民工彻底实现城市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要合理有序的解决农民就业的过程。提供以就业和社会保障为核心的制度保障解除其城市化的后顾之忧,以社会保障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建立农民工的城市化进入机制和农业退出机制 。

(六)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组织以及发展农业信贷

2015年一号文件指出:“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是我们的任务”。实现任务的首要条件是,国家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相应配套政策和组织机构以及服务机构,从实际出发完善法律法规,确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全民支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农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组织以及发展农业信贷和社会化服务。政府组织各行各业技术力量,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给予农村合作组织技术支持,完善技术人才培训。使他们能够独立工作,独立发展。农业信贷优先保障资金。社会配套服务机构确保农业人员五后顾之忧,因失去根生地固土地而不安。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在推进农地所有权归属农民的同时,一方面要在法律上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建立提供依据,包括允许一些互质的资金流通组织的建立。另一方面要推动原来由政府主管的基层农业管理组织企业化,使其成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其他服务的市场主体。

以马克思地租理论发展的土地流转,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石,在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土地经营权多种形式的流转,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孟勤国,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8.12.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上海三联书店,2009.3.

[3]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商务印书馆,2004.9.

[4]姚强.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5]何松.马克思地租理论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9.

本土化经营论文篇(4)

关键词 跨国公司 本土化 具体动因 战略 问题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技术、市场、顾客、竞争已经跨越国界,促成了全球营销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也为营销的全球化铺平了道路。但市场的全球化无法抹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宗教、风俗与传统。在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今天.最为理想的营销模式是“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 本土化战略就是指国际营销者在进入某国市场之后,努力融入东道国的经济体系,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实体的发展战略。本土化的实质是一种开拓国际市场的导向或思维方式,即在出击全球市场时,用本土化的市场战略、人才战略、R&D 战略、财务战略,去与当地企业或当地的跨国公司一争高低。

一、跨国企业本土化的具体动因

(一)适应东道国市场环境差异,降低经营风险,加快市场开拓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世界各地的融合和交往都达到了空前规模。目前在世界各地大约有6.5万家跨国公司,其麾下共有85万家子公司。据统计,2001年,全球所有外国子公司共有雇员5,400万人,这些外国子公司的年销售额近19万亿美元,是当年世界出口额的两倍以上。据悉,目前外国子公司的销售额和产品出口额,分别占全球GDP总值和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然而,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差异同样存在。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单纯的依靠全球化策略注定收效甚微。根据市场营销原理:市场细分是目标市场营销的首要环节。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划分出不同的细分市场从而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市场细分的依据有很多,比如:地理变量、人口变量、心里变量、行为变量等。显然,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大的细分市场是以地理为变量的,具体看来,是以国家为变量的。一个国家之所以能组成一个国家,并不仅仅在于其经济的统一性和一体化,更体现在其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对跨国企业而言,实施本土化策略,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经营风险,加快市场的开拓。

(二)拉近与当地公众在心理和文化上的距离感

菲利普•科特勒曾经从两个角度表述了市场营销的含义:从社会角度看,市场营销就是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易为现实交换的活动。也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取其所需所欲之物的社会过程;从管理的角度看,营销就是发生在当一桩潜在交易中至少有一方正考虑着如何从另一方获得所渴求的反应时而形成的那些目的和手段的过程;它需要选择目标市场,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顾客价值,来获得、保持和发展顾客。很显然,无论是社会角度还是管理角度,企业要实现价值的转让,消费者的心理和文化因素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一种产品,只有消费者从心理上接受了,才会有购买行为的发生。前面我们论述了当今世界文化差异存在的现实,因此,如何把握好当地的文化,从而更好的吸引消费者,从心里层面上让其认同产品、认同企业,对于跨国公司的本地生存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及其复杂:文化的、个人的、心理的、社会的等等。无论是文化、个人还是心理、社会,每一个群体都有其自身特点,盲目的照搬企业固有的模式只会让企业的发展寸步难行。

(三)市场竞争策略的需要

这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每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会有众多的竞争者。在短时期内,消费者数量的变动不会太大,市场的容量也相对稳定。竞争力越强,就意外着市场占有率更大,当然,企业就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是一个“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竞争社会,尤其在商界,这一表现更为明显。每个企业都在想方设法的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于跨国企业,其竞争更激烈,面对的问题更复杂。纵观各跨国企业,无论其采取多少种不同的策略,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本土化。本土化是跨国公司成功的先决条件,万变不离其宗,跨国公司在本土业务的展开,必定是首先从当地的特点出发。因而,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本土化是必经之路。

二、跨国企业本土化的战略体系

(一)人力资源的本土化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员工是其基本构成,员工的文化背景、工作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人力资源本土化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选择当地的员工可以最大程度的接近当地的消费者,因为员工本身就是当地文化的产物,其自身的思考方式、价值观是与当地人们一致的,因此在接触和交往中会比外来的人更顺利;其次,能够有效的把握当地人们的心理和消费习惯,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培训。由于文化的差异,员工对于企业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可能并不熟悉和了解,这就需要企业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以便能够保证企业目标的一致性和执行力。培训可以保证企业有序平稳发展的同时,最大的发挥本地员工的优势。

(二)资本运营的本土化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资本是其发展的基础条件,企业的发展,与其融资情况息息相关。所谓的资本运营本土化,简单来说就是融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当地,通过将当地人的资本融合进行生产和发展。一方面,本土化的资本运营有着不可取代的便利性,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进行及时的融资,另一方面,对企业本身的发展及其有利,当投资一方对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回报,而企业本身的发展与回报率是直接挂钩的,这样一来,投资者必然会关注、关心企业的发展,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三)产品品牌的本土化

品牌是产品战略的一个主要课题,由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往往将其从产品策略中分离出来。品牌的一半是文化,跨国公司自进入中国以来,十分注重适应中国独有的国情,主动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要、偏好和支付能力等因素,为产品准确定位,不遗余力地在产品生产、包装设计、商标名称、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增加品牌的文化投入,从而创造出本土化的品牌。在商标名称上,跨国企业无不苦心孤诣,力求匠心独运。2O世纪80年代,Coca-Cola公司再次登陆中国,他们在研究了4万个汉字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发音相近,读音悦耳,寓意精妙的“可口可乐” 四个中国字,所取得的成功众所周知。“雪碧”是可13可乐公司“sprite”饮料,在美国十分畅销,但“sprite”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魔鬼”、“小妖精”,为了挺进中国,他们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进行论证,经过几个方案的筛选,最终决定将其直接译音为“雪碧”,意为纯洁清凉之意。还有飘柔、潘婷、海飞丝、舒肤佳、玉兰油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名称,也都是美国宝洁公司的产品

(四)服务营销方式本土化。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在购物的需求上也千差万别。为此,服务业在经营过程要尽量办出自己的特色。千方百计满足当地居民的购物需求,实现本土化营销。在这方面,法国家乐福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据报道,1975年家乐福就在巴西的圣保罗开设了超市,现在已经在巴西全国发展到20个分店。超市的商品90%以上都是当地采购。另外,家乐福还花钱雇了歌手和乐队。专门在停车场为顾客演唱。阿根廷的家乐福出售的牛肉都是就地取材,不是来自潘帕斯克草原,就是来自巴塔戈尼亚。中国的家乐福也有其独特之处。因为自行车还是中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北京和上海的家乐福出售的矿泉水多是散装的。而不像其他国家多是6瓶装的纸板箱。出售的面粉和粮食也多是小包装的。在中国南方的家乐福超市,人们可以买到烤乳猪、活甲鱼和蛇等。我国台湾人为纪念亡灵爱烧纸钱,家乐福每年销售6500万张纸钱。59%的马来西亚人信奉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的家乐福超市里,专门设立了供穆斯林职员和顾客祈祷的地方。这种“变色龙”式的本土化战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拓国际市场时就开始实行了,30多年一直是家乐福经营的法宝。“与所在地的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按照当地的民情民意办店”。是家乐福的宗旨。家乐福的本土化经营战略,使其迅速在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9200多家分店。服务营销本土化可谓家乐福成功的法宝。

三、跨国企业本土化应注意的问题

近来,菲利普•科特勒等学者认为用5个层次来表述产品的整体概念会更准确,这5个层次包括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和潜在产品。哈佛大学教授莱维特就也指出:一方面,不同的市场存在着不同的消费需求,供给方的差别也同样存在,另一方面,灵活的生产技术往往可以使不同国家生产不同的产品更加容易,企业必须在标准化和适应性之间做出动态的平衡。因此,本土化不是绝对概念的本土化,而应该是将全球核心产品或核心产品的主要部分标准化,而其产品或产品的其他部分客户化或定制化。亦即企业产品的核心部分是不变的,企业需要做出调整是其他部分。比如,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主要部分是相同的,即在其可乐中占不到1%的神秘配料的核心技术是一样的,企业只是根据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消费者不同的口味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有的国家人们喜欢喝甜味的饮料,可口可乐公司就会将饮料做得更甜,尽管如此,构成其独特风味的核心技术是一致的。另外,它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和文化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案,这些都不涉及核心产品的变化,因此,所谓的本土化,应注意是除核心产品之外的本土化,而不涉及产品核心部分本身。本土化还应注意本土化与企业本身特点的衔接性,不能一味的为了追求本土化而丧失企业本身的特性,某些成就企业其自身的特性。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其中最核心的是价值观,看待一个企业文化的成败与优劣,最关键的就是看该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因而,对于跨国企业而言,无论进行怎样的本土化策略,构成其核心的价值观不应受到冲击,相反,应该不断强化这种价值观,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当地的核心价值体系。

四、综述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此同时,跨国企业本土化也是跨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除了依据不同的文化、地区、国家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还应该注意保持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产品核心部分,只有这样,跨国企业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怀斌.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2]吴晓云.全球营销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本土化经营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072-0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首先是发展战略的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取消了农业税,逐步增加农业补贴。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各类城市化政策不断出现。土地流转成为农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出现了专门的土地流转交易机构。 农业经济主体出现了非家庭化迹象,资本进入农业使农业开始向资本化运营转变。这些现象在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统分结合的双层农业经营体制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相应的经营体制必然也发生变化。那么,劳动力转移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农业经营体制的影响是什么?如果农业经营体制内出现了明显的市场化因素,那么劳动力转移在此中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本文试图分析这些问题。本文研究的农业经营体制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也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主要形式。以下部分根据表述的需要,不在专门区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经营体制的概念。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存在条件变化的事实

典型事实是经济研究的起点,关于本文的典型事实——劳动力逐渐转移、土地流转和土地流转持续进行。这些典型事实的出现反映了原有农业经营体制存在条件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整体推进,外资的进入,民营经济的兴起,城市劳动力出现了持续的需求,同时,国家逐渐放开劳动力流动限制,这些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城市流动。通过收集其他学者整理的数据和自己的测算,我们得到了表1,具体的计算方法是用后年的城市化率减去前年的城市化率,得到的增量我们用来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增量。这个方法算出的结果与现实可能会有出入,但是能够基本反映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这个典型的农村人力资本要素向城市的流动在表1中得到了很好的描述。从表1可以看出劳动力转移率连年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转移率的增长类似转移增长的加速度,有很大的累加效应。这个时间序列反映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是加速进行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事实。

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必定对农村土地经营产生重要影响。这个影响直接涉及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分散不利于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现实,是这个不利条件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也即土地流转的出现和持续进行。我国土地流转情况学者们已多有研究,国家相关部门也及时作出统计描述。结合其他学者如赵德起的数据收集和自己的补充,得到表2。表2反映了我国土地流转比例逐年增长,从1999年的1.56%上升到了2009年的11%。流转比例的增长速度也一直保持上升状态,从1999年的0.37%到2009年的2.30%。土地经营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因素,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限于我国基本土地制度,我国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土地不能私人出卖。但是,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城市获得了远远高于农村土地经营的收入,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逐渐削弱,农村土地流转成了必然的选择。土地流转的逐渐扩大,已经影响到了农业整体的生产经营体制。这又是个重要的客观事实。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土地流转的根本条件和动力,土地流转方便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反过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两个农村经济重要的客观事实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经营体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存在基本条件是城乡人口基本不存在流动,土地经营权基本稳定,农业经营主体是家庭。但是现在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农地使用权流转比例也逐年增加。必然会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逐渐扩大。

二、关于农业经营体制变革的理论评述

对于1980年生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学者多有探讨,主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制度变迁理论、制度绩效、产权、激励角度给予了解释。例如张五常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把制度变革原因归结为维持制度的费用和变革制度的费用,解释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变革的原因。姚洋运用数理和计量方法研究了我国农业制度绩效。周其仁论述了我国农村体制改革后农村市场变化。黄少安从产权的角度运用计量的方法研究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励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变化,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以及农地流转持续增加,农业经营体制出现了新的特点,原来的解释出现了不适应局面。

制度变革成本理论认为制度变革的主体是政府。制度变革成本大于收益,阻力很大时,制度变革不会发生,当变革成本较少,收益大于成本时,政府才会推动变革发生。但是当前的制度新变化不是政府推动的,而是农民持续向城市流动的条件下,农村自发推动的,这种变化远远大于当年小岗村一个地方的私下变化。

产权理论强调农地产权对农民的激励作用,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以及非农收入远远高于农业收入,单个家庭少量的农地产权的激励作用逐渐相对弱化。

发生这些理论与现实不适应的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持续向城市转移。本文抓住这个关键变量,试图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论述农业经营制度的变化机制和方向。

本土化经营论文篇(6)

 

一、引言

本土化战略,是指一些跨国企业、公司为了在所在国或地区获得最大市场利益,充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适应本地区文化,利用本地经营人才和经营组织生产、销售适应特定地域的产品和服务,而实行的一系列生产、经营、决策的总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使得国际间经济依赖性加强,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合作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应运而生,但能够发展成为市场“常青树”的却并不多。且这些为数不多成功经验显示,只有实行“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战略,国际营销才能成功。

二、国际营销本土化的必要性

1.“本土化”是国际营销战略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长足发展,使得跨国公司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即:他们不仅要与当地的公司争夺市场份额,而且还要和同在一国市场的其他国竞争对手抢占有限的市场资源。因此,对东道国市场和文化习俗的了解和熟稔,势必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从产品细分市场、个性化方面等来看免费论文,为满足不同社会文化对产品的需求,企业很有必要调查研究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2.有利于跨国公司进行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

本土化意味着企业融入当地,对东道国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调配得心应手,从而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类资源进行配置。

3.从哲学的观点看“本土化”问题—营销矛盾的特殊性大于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本土化营销成败就在于企业是否注意到了东道国市场的特殊性,并能顺势而为,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正是“本土化”的要义所在。迥异的国家人文因素,像其自身的特点,民风习俗、价值观念、禁忌爱好、消费观念、道德理想、政策制度等都会给目标市场的开拓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差异使得世界各国消费者对商品持有不同的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导致购买行为也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企业只有重视目标市场的本土化调研,做到“入乡随俗”,才能在拓展市场空间上如鱼得水。

三、百思买“水土不服”和家得宝“中国失利”

今年年初,美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BestBuy)百思买宣布关闭中国所有的9家门店,实际上,百思买自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就一直未能形成全国性影响,店面多集中在华东一带,其间还多次被传言将退出。知情人士透露,百思买采取自己购买物业,购买商品,自己员工销售的模式,甚至连促销赠品都是自行采购,产品陈列也是以品类和尺寸为标准,而不是以品牌为单位,但国内家电卖场的上述资源均由厂家承担,产品均是以品牌专区形式出现。如此一来,前期投入较大,承担更大经营风险的同时必然需要更高的利润来支撑。然而,在国美、苏宁等规模化扩张竞争下,百思买进入中国近六年,主打中高端品牌,却一直无奈地在“价格战”和“保持高端形象”之间苦苦挣扎。而对中国消费者而言,他们最在乎的是“低价”,只有低价才是实实在在的实惠,“更严格的品类管理,更合理的购物引导”在“低价”面前都变得有些无足轻重。

无独有偶,年初早些时候免费论文,世界最大的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宝终于以一纸“致顾客声明”画上了打拼中国市场的句号。至此,家得宝进驻中国的时间仅有4年。2006年底,家得宝高调收购天津家世界12家家居门店,成功登陆了中国市场。当时,家得宝中国的门店版图遍及北京、天津、西安、青岛、郑州等7省市。由于进入市场的时间晚于百安居,家得宝一开始就把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定位为收购现有网络。东方家园、家世界家居等本土企业都曾和家得宝谈判。然而,收购家世界进入中国市场的家得宝,并未打开局面。频繁的人事变动和水土不服的盈利模式加上财务问题,家得宝的中国之路异常艰辛。

四、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企业走出去,在东道国市场上参与竞争,势必要解决营销手段和策略的适应性,更离不开对当地市场消费文化以及消费者心理的了解和把握。为此,海外生产企业与当地经销商之间要从单纯的利益关系上升为品牌共创、成功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及时融入当地文化,尽快实现市场营销本土化战略。国际市场营销实践中流行着一句话:“宁愿要一个第一流的经销商,第二流的市场;也不要第一流的市场,第二流的经销商。”百思买可家得宝这两个鲜活的实例,以及沉痛的教训,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生动的教材,望本文能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完善自己,做大做强,不断培育中国的民族品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甘碧群.曾伏娥.全球本土化营销及其边界界定.经济管理.2003(24)

[2]胡左浩.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标准化对适应性观点.南开管理评论.2002(5)

本土化经营论文篇(7)

一连串生猛论战的背后,是本土营销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变局下激情雀跃的身影。

跨国公司的“和平演变”

中国经济早已不是曾经那个孤芳自赏的雏儿,中国本土营销也不再是一个郁郁寡欢的独生子。正如营销学者卢泰宏教授在《转型营销与营销转型》一文中所描绘的那样,中国本土营销正在从封闭自我型营销向开放关系型营销转化、从粗放型营销向精细化营销升级、从零碎化策略向整合化营销演变。而让这一切变化加速到来的,正是为我们所千呼万唤,且又爱恨交加的“跨国公司本土化”和“本土公司国际化”。

有人将这一过程生动的比划为“和平演变”,跨国公司在用他们的“坦克加大炮”“演变”中国,中国也在用自己独特的“小米加步枪”艰难地“演变”着异国的“大象们”。然而,两相比较,“坦克加大炮”似乎理所当然的盖过了“小米加步枪”。

漫漫26年里,跨国公司们在中国从来没有象今天这么活跃过。步入2005年,先前一度沉郁的跨国公司们纷纷在资本、技术研发、组织结构重心下沉、人才本土化、全方位公关和营销变革等各个方面排兵布阵,加速对中国市场的融入:

——在中国逐步兑现入世承诺的大背景下,蓝色巨人IBM选择了将自己的股份受让给合作伙伴长城国际,彻底“瘦身”,转型独立的IT服务,而西门子、宝洁和雅芳则“圈地式”的扫荡收购了合资公司的股份,改为自己独立作局。“大象们”已经不满足与中资伙伴共享大餐的合资了,他们开始越过合资的政策屏障,直接独资。

——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形如基于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做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微软研究院,和基于紧贴市场的地域优势做一些应用性研发的诺基亚研发技术中心之类的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数量已经高达400多个。“用中国人的智慧占领中国市场。”利用中国的资源研发出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正是许多跨国公司心照不宣的“中国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的时候,全球糖尿病治疗领域最大药企诺和诺德公司、瑞士罗氏、美国辉瑞、葛兰素史克和瑞士诺华等制药巨头,静悄悄地在自己的全球组织框架下增设了一个中国总部,这不仅仅只是一个迹象。数据显示,2003年,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公司达到24家,在上海的为41家;一年之后,北京逼近30家,上海则超过了50家。“总部经济”正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大势蔓延,与之相随的是,香港、新加坡和东京,正在成为被抛弃的“离都”。

——人才本土化一度被跨国公司奉为征服中国市场的圭臬,越来越多的“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进入了跨国公司的高管禁区,诸如宝洁,在最高峰时,它在本土的中国人比例曾达到过98%。然而到了今天,跨国公司逐步认识到,100%人才本土化并非喜讯,它会削弱跨国公司吸引本土优秀人才的魅力。

——跨国公司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热衷于公关努力和形象改造。他们谨慎的公关着每一个可能坏事的突发危机;他们频频现身于捐赠和赞助会上,为改造和软化他们的冷硬形象做着每一分细小的努力;甚至,他们也开始积极实践科特勒的第5P——政治权力,他们热情地游说和影响着中国政府,改善他们的投资环境。

——如果说几年前,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的营销战还局限于某一个领域的“游击战”,那么如今这场战争已经转向了全面的“阵地战”。2004年年底,宝洁已经取代中国公司成为2005年央视标王了,可口可乐也成功的将自己的可乐摆到了中国偏远农村的一个小烟杂店里,从传播到渠道,跨国公司开始对中国公司实施全方位的营销压制。

本土营销进入自省年代

变了,一切都变了。跨国公司终于撕下它们温情的面纱,露出了面目狰狞的本来嘴脸,而中国的本土企业在2005年里,也开始走出国门,模仿狼的样子,学着吼几声充满野性的狼嚎。然而,与跨国巨头们在中国闲庭信步的神态大相径庭的是,中国本土几家优秀的跨国公司如海尔、华为、TCL和联想等,在国际市场上却是举步维艰。

在中国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中国营销人,无论是就职于跨国公司,还是服务于本土企业,都从骨子里感受到了中国市场营销变革的焦灼。实际上,一如卢泰宏教授所洞见,市场营销在中国的生成形态,绝不仅仅只是中西方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集结在制度环境上的根本差异,才是中国本土营销生成的关键制肘。

跨国公司里的中国本土营销人,尽管常年浸淫于代表跨国公司营销最高水准的“宝洁纲领”和“惠普之道”之中,却也在中国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有些迷惑了。卢泰宏说,受制于中国市场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市场机会等多方面的诸多差异性因素,使得中国本土营销在策略、组织和实现路径上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于是,在国际上风行并广为实践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中国落地夭折了。中国本土企业过于钻营执行上的奇技淫巧,也使得本土市场于循规蹈矩的跨国公司而言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沼泽地,跨国公司践行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战略、整合、系统、量化、规范等”“点金术”在中国市场上一一失效。虽然他们想2005年里图谋大反攻,但在结构调整、渠道下沉和权力收放等方面仍显得顾虑重重,在这个变化多于计划的市场上,他们很难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而本土企业的营销人却承受着更为沉重的困惑。他们没有跨国公司的规范流程、严密制度和执行文化,也不具备跨国公司全副武装着的征服市场的“百宝箱”和“救命锦囊”,更没有跨国公司高规格培训过的精英职业作业群体,却要在跨国公司的重重挤压下苟延残喘,在夹缝里求生存。更为艰巨的是,一部分已经大胆“走出去”了的中国企业们,正在用他们的失败与教训给本土营销人加载更多的困惑,而反过来又要求本土营销人在短时间内给这些困惑一一尽快求解。

本土营销人不得不思考,在中国市场上被跨国公司们视如“废品”和“珍宝”的种种营销思想和利器,在自己走向国际时,他们的“废品”也会是自己“废品”吗,他们的“珍宝”也会准确对应自己的“珍宝”吗?也就是说,跨国公司认为没用的,就一定没用,对他们有用的,也会对自己有用吗?最开始走出国门的时候,中国企业一度迷信如是,但经受了几次沉痛的挫折和教训后,中国本土营销人开始反省了。

当前,中国本土营销人积极而冷静的自省,属于一切在中国实践营销的人们,包括在中国市场稳步融合的跨国公司。他们内心里的迷惑,他们肩膀上承受的业绩压力,他们对困难和迷惑积极求解的欲望和冲动,促使着他们开始怀疑一度信以为真的理论与现实。在这个别样的自省年代里,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理论与现实”,以及“成功与失败”。

在2003年第一届中国营销“杰出营销奖”颁奖仪式上,新华信咨询公司董事长赵民表述了自己心中对中国营销特殊性的真实感受。他说,中国市场营销有着两个特殊性,一是中国市场个案成功的“个性”变得更加重要,也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创新的机会和可能性也更多;二是产业市场化发达程度的不同,在中国起了决定性作用。

卢泰宏在描述中国转型环境的营销特征时,也有着与赵民极为相似的感受,他用了5个字来形如中国本土转型营销的根本特征:大、变、乱、躁、异。

其实,赵民和卢泰宏只是想借中国整体营销环境的分析说明一点,我们在看待中国市场的“成功与失败”,看待“理论与现实”时,应抱持一种相对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在中国市场上,没有绝对的成功,也没有绝对的失败,一时一地的成败,换一个环境,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任何本本主义的照搬照抄都只会是对自己无情的伤害。

走向觉醒的开始

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时期与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营销思想、理论与工具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如果企图通过一套完整的组织流程和制度规章,将一套曾经行之有效的方法或理论完整无误的复制到另外一个区域市场,或者数年不变的以“纲领”和“道”的形式固化于组织之上,最后执行的惯力所制造的谬误是让人难以想象的。

只是遗憾的是,一个人所共通的人性弱点竟然会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潜在的惰性,总是奢侈的期望将曾经证明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一劳永逸的传承下去,不想再花费任何时间和精力来仔细思考不同环境下的变通,并力图因势利导。

在目前的中国营销界,从宝洁和惠普等一些顶尖跨国公司出走的营销人们如此,一些从本土企业中脱颖而出的营销人更是如此。营销界很浮躁,每个人都恣意放纵着自己的贪欲,每个人都期望凭借诽谤、打击、攻讦、批判等手段让自己一宿成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某一营销思想、方法和工具在中国的布道者,或者开山始祖。

这使得先前由冷静而积极的自省而发起的中国营销大论战,看起来似乎有些良莠不齐。其实,我们很难将一个年代的主旋律过滤得纯净、干冽且不含一点渣滓,尽管此起彼伏的论战中夹杂着一些别有用心的声音,但我们仍可以充分相信,推动着这一场前所未有的营销大论战潮流前行的,主要还是我们的营销界向着心中的困惑理智求解的智慧碰撞声。

本土化经营论文篇(8)

效力得向一切人主张”,而“债权人只能请求特定的债务人为给付。即使因第三人的行为使债权不能获得实现,债权人也不能依据债权的效力向该第三人请求排除妨害。”(梁慧星 陈华彬编著:《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为了更好的保护农民的利益,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债权性质具有法律效力上弱于物权而导致保护不力的固有缺陷问题,所以要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这是比较浅显的道理。王利明教授在讲述承包经营权应当作为物权对待的理由时就提到一条:“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能够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并获得物权法的保护。”(王利明:《物权法律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二十二讲讲稿),

本土化经营论文篇(9)

一、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况

西畴县土地的流向都是流入农户之间,全县有承包耕地面积172546.5亩,其中:田46044.8亩,地126501.7亩,从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土地流转涉及1782个村,占全县总村数的100%,流转农户有4554户,占总承包户的8.4%,流转面积14839亩,占承包总面积的8.6%。以上调查仅仅只是对西畴县地区,所涉及的面还是比较窄的,但是凸现的问题却并不少,这其中固然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实践层面由于执行者本身的原因带来的问题,也有我国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习惯带来的问题,然而更根本的一个方面还是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制度中不完善、不健全而带来的问题。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全面分析考察西畴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基本状况,包括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只有从制度层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发生率一直是很低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农户承包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地面积的比例(以下简称流转比例)基本保持在1%~8%之间,发达地区一般保持较高的水平,有的甚至达30%以上,内地则较低。”[1]80年代后期以来,农户自发进行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基本保持在l%-3%之间,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和城郊地区的比例稍高一些”。从西畴县二轮土地承包以来看,土地流转涉及1782个村,占全县总村数的100%,流转农户有4554户,占总承包户的8.4%,流转面积14839亩,占承包总面积的8.6%。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区性的不平衡。在离县城近的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非常活跃,而在离县城远的地区,流转程度却非常低,流转具有封闭性,土地经营规模相对较小,流转相对困难。二是事先须经发包方同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转。三是流转还不规范,农户间的流转大多采取口头协议的形式,很少采用书面形式,有些地方依靠行政手段强行推进流转。土地流转的操作程序不够规范。目前,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还没有建立,在完备流转手续、规范流转程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农户采用“口头协议”,私下进行自发性的流转,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未通过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纠纷隐患较多。四是土地流转方式还存在问题,对是否应允许抵押、继承等实践中存在争议。五是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不够健全。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流转中介组织较少,流转信息传播渠道不畅。流转市场发育不良,中介组织匮乏,信息不灵,往往出现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中意的出让者,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完善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策略

(一)规范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运作程序

为了避免在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出现土地纠纷,建议必须规范运作程序:

第一,民主议定。凡是由集体统一组织流转的,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其流转期限、租金的确定,必须经当事人的同意方可进行,决不准少数人说了算。第二,逐级审批。凡向本村以外流转承包经营权的,须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土地流转申请,经审议同意后方可实施。如涉及利益关系复杂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向乡(镇)政府请示,由乡(镇)政府把关。第三,签定合同。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双方一定要有较清楚的流转意愿表达、有效的实现方式,转包、互换、出租的期限,土地名称、坐落、面积、用途、价款及支付方式、双方应履行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第四,采用登记生效主义的立法模式。所谓登记生效主义,是指登记是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生效的要件,如不经登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生效、不受法律保护。

(二)完善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市场体系

第一,培育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确立土地流转上的经济利益关系。加快培育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培育市场决定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价格机制。政府应在市场准入、交易程序、权利义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第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积极培育农村土地市场,缔造中介服务组织,特别是发展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是推进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建议建立诸如资产评估机构、委托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土地融资机构和土地保险机构等。流转中介组织要调查、收集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价格等信息资料,并通过一定的渠道甚至媒体公开,使供需双方能够获得可靠的市场信息,沟通供需双方的联系,为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双方提供信息引导、政策咨询、法律服务,为实现西畴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创造条件。

(三)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要加快土地的流转,就必须弱化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要积极而稳定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根据我国国情,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基本保障农村居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即办好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三种保障项目。

四、结论

本文是建立在对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围绕西畴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现状的分析,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签订以及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我们仍无法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所在,是物权性质的权利却为何又在很多方面打上了债权的烙印?法律规定有欠完善,实际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各级政府以行政手段强制土地流转;再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又指给予过低的补偿甚至不予补偿。“土地承包经营权属用益物权范畴,用益物权的权能主要表现为使用和收益,包括权利人自己使用土地并收益和权利人将土地让与他人使用而从中获得利益。”[3]针对当前西畴县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现实中,本文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制度的些许建议。希望此研究能够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产生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本土化经营论文篇(10)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日化品牌;品牌战略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arct.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的意义

1.3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品牌战略经营概述

2.1品牌的内涵

2.2品牌战略的内涵

2.3品牌战略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我国日化用品市场现状与行业背景分析

3.1日化用品市场定义

3.2我国行业环境分析

3.3国内市场现状分析

第四章我国本土日化品牌战略经营现状

4.1外资日化品牌战略的优势

4.2我国本土日化品牌战略的特征

4.3本土日化品牌战略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对策及建议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一章绪论

1.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日化用品行业是一个前景非常诱人的大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日化市场销售额平均以每年23.8%的速度增长,最高的年份达41%,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且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人均化妆品消费,我国目前是一年2美元,欧美高达35美元;洗涤用品我们年人均消费3.6公斤,美国32公斤,日本是9公斤。预计到2010年,我国日化用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可达800亿元,年递增12.9%左右。如此巨大的潜力,自然而然使中国市场成为国际日化巨头和本土品牌凯觑己久的大蛋糕。中国本土日化品牌的发展,经历了几次沉浮。最初外资进入中国时,曾掀起第一轮合资热潮,一些著名国内日化企业随之销声匿迹。随后以广告开路的外资企业开始鲸吞市场,我们眼睁睁地盯着宝洁攫取的财富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直到1998年前后,一些中国本土日化企业终于开始发力,加之宝洁司自身战略决策的失误,本土日化品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攀高。一时间,像:雕牌、舒蕾、拉芳等不下几十个品牌开始闪亮登场,活跃在中国日化市场的舞台上。就这样,在这批日化新贵们的刀光剑影中,本土日化企业迎来了自己的青春花季。然而,在这批日化新贵们刚刚稳脚跟,准备大展宏图时,本土日化企业之间却打响了毫无意义的“品牌割据战”。而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日化巨头则趁机悄然改变市场策略,轮番降价,全面反扑,开始全面围剿本土日化企业低端品牌。外资巨头通过接二连三的降价攻城略地,让众多本土日化企业的生存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也一改往日低调作风,加强了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和传播战略。让本土企业雪上加霜的是,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产品营销压力加大,边际利润急剧递减。不少微利行业的中小日化企业开始在盈亏线上徘徊,甚至越过了警戒线。就这样,刚刚迎来青春花季的本土日化企业又在家门口陷入了“十面埋伏”。作为中国日化行业的龙头,广州日化企业的发展还算迅猛,产值、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并形成了索芙特、雅倩、拉芳等一批具有市场地位和影响力的知名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品牌企业。但在外资品牌的强大攻势下,广东日化企业正以每年消失50家企业的速度萎缩。最新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在日化用品领域,本土品牌正处在外资品牌重兵压境的严峻形式下。香皂、牙膏、洗发水、沐浴露、化妆品、洁肤品、润肤品、洗衣粉等8个日化用品行业,外资品牌占据了5个行业的榜首,在上榜的24个品牌中,本土品牌只占5个。.品牌战略运用的失误,众多品牌对市场的争抢,外资品牌对市场的虎视耽耽,这一系列原因使得中国本土品牌市场份额日益下降,利润难以持久。近20年来,国际日化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并“入乡随俗”开始将经营战略,尤其是媒介传播策略“中国化”的转型,重点强调从全国范围的角度考虑品牌传播,携手强势媒体共同赢取中国市场。尤其是最近,日化界跨国巨头们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日化市场上,纷纷调整经营战略,拉开了“决战中国”的新一轮攻防战。仅仅是去年一年,在华的国际日化巨头们就动作频频,为“后世贸”时代的中国日化市场展开布局。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找出自身差距,学习对手先进之处,扬其长避其短,积极调整品牌经营战略,正是中国本土品牌们的当务之急。

.

2研究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资本就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论》)。文化除了直接作为商品、资产进入市场之外,还是现代营销的资本。而且在相当一些领域,文化营销资本甚至是货币资本、实物资本和土地资本的先导资本。如果没有品牌、没有现代管理理念、没有文化资本的企业,其土地资本、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都可能变成存量资产,而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存量资产长期存量,就会成为垃圾。之所以在市场经济中有些企业的产品不能成为商品,是因为其资本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就是缺少文化资本的先导。没有品牌,没有文化营销手段,企业的生产就是资源的浪费和资本死亡之路。马克思说,从产品到商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因为它实现了产品的价值。而从商品到品牌则是又一次惊险的跳跃,因为它实现的是产品的附加值。这附加值是所有的企业家梦寐以求的。所谓名牌不过是比其他牌子卖得好,卖得久,同时又比其他牌子卖得贵的产品。同样质地的产品会有不同的价格。物有所贵,这就是附加值。跨国公司的最大竞争优势不在雄厚的资金实力,而是在于拥有强势品牌。跨国公司携品牌利器进入中国,曾在中国市场上所向披靡。如今,虽然本土品牌强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势崛起,但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还是相当稳固,其高档形象依旧,国际品牌仍是很多经济条件好的消费者的重要选择,本土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异依然很大。因此,面对跨国公司在华的发展,研究它们在中国的品牌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战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品牌战略也不例外。因此,对其的研究可以扩充和丰富己有的品牌理论,使这一理论更加系统化。

3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以前的研究者和理论家虽然对品牌学这一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是这一理论不仅自身还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品牌在应用方面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应对策略层出不穷,尤其是众多的跨国公司式用品牌战略迅速取得了大量的中国市场份额。因此,本论文将对其进行学习和总结,以求对我国企业有所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品牌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对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作出深刻理解和总结;

上一篇: 封装工艺论文 下一篇: 医药贸易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