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装工艺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1:30

封装工艺论文

封装工艺论文篇(1)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器件应用到许多领域中,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构成了智能网络的基础。封装技术作为电子产品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子封装是将利用半导体加工方法制备出的微元件、电路等用特定的封装材料保护起来,形成机械保护并进行电学信号传输,从而构成微系统及工作环境的制造技术。由于电子封装专业在半导体制程中属于后道工序,其前道和半导体制备芯片相关联,后道和器件的使用息息相关,所以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多,牵涉到材料、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尤其许多新型传感器的出现,对电子封装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来,电子封装对器件的可靠性评价、性能测试等领域也开始有所扩展和延伸。作为一门较新的专业,电子封装专业建设和本科生培养处于探索性阶段。目前国内高校的电子封装专业大多起源于材料学院,尤以焊接技术、金属材料专业居多。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但是电子封装专业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和专业,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其本科生教育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够跟上当今时代的发展。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与封装专业借鉴了国内其他高校在电子封装专业方面的建设,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长三角地区半导体行业蓬勃发展的优势,对电子封装专业本科生培养及专业建设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因此,本文从电子封装专业的多学科交叉及工程化应用较强等方面的特点出发,通过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平台搭建,从封装专业的理论学习,到实际专业封装生产线的感性认知,再到封装设备的实践操作,构建电子封装专业的本科教学理论-认知-实践的系统性模式。

一、课程设置

由于电子封装专业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牵涉到的基础学科较多,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考虑到其知识专业性,又要考虑到其知识综合性。江苏科技大学立足于长三角区域,针对目前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存在较大的人才供需矛盾(据统计我国每年对电子封装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需求超过7万人),以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制备为基础,结合电子元器件的设计与模拟,对电子元件的封装材料、封装工艺、封装设计等方面进行基础教育,培养电子封装及其相关领域中工艺开发、材料改进、仪器研制等方面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在专业课设置上,涵盖从器件的原理、封装的工艺和可靠性测试方面等,具体有以下7门专业必修课。半导体器件物理、微连接原理、电子封装材料、封装结构与工艺、电子封装可靠性、封装热管理。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重视电子封装专业中的基础理论、实际应用、动手能力、思维开拓方面的培养,对目前迅速发展的封装领域中的知识进行了综合性的构建,从理论到实际,从工艺到应用,设置了10门专业选修课,包括微加工工艺、MEMS器件与封装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制造及封装设备、表面组装技术、微波与射频电路、电磁兼容技术、先进封装技术、有限元技术及在封装中的应用。江苏科技大学电子封装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一方面体现了电子封装专业的综合化、专业化的特点,另一方面突出了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的特色。尤其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下,既要突出学生的专业性特点,又要兼顾学生的知识综合性,同时还需对目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专业化培养。尤其对于半导体及信息技术专业方面日新月异的发展,开设了“先进封装技术”课程,对目前晶圆级封装、三维封装等目前较为新颖的封装模式进行关注,及时反映封装领域的最新动态。

二、实习基地

电子封装专业不仅对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对实践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电子信息工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掌握的知识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电子封装专业不仅仅是对其本身所涉及的封装设计、封装工艺、封装材料等方面,而且随着封装工业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晶圆级封装技术的发展,很多封装工艺和微加工工艺高度融合在一起。所以对于从事电子封装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不仅要掌握封装相关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对加工工艺实践的掌握。从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角度出发,目前国际教育界公认实践才是工科专业教育的根本,必须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到相关专业工程实践中去实践学习,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江苏科技大学目前积极建立与电子封装企业的合作,通过到企业的见习与实践,让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封装领域中的工艺、设备等方面的认知。并且,江苏科技大学与江阴长电、苏州捷研芯、苏州纳米城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和见习基地,采取与这些企业单位实际生产接轨的流水线式实习安排,在实习期间让每个学生负责生产制造过程中某一项工序,并定期进行轮换工作,如前道工艺中的光刻、溅射、刻蚀等微加工工艺,同时对后续的封装工艺如切片、邦定、贴装和封装等具体工艺的实训,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一定的实际封装方面的技能。江苏科技大学地处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以上海为核心,半导体及信息产业在长三角地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内集成电路、传感器制造和封测技术最先进产能集中地区。其中,中芯国际在上海拥有8吋及12吋晶圆厂;台积电在上海松江拥有8吋厂,并已决定在南京兴建12吋厂;联电则以收购方式取得苏州和舰8吋厂经营权;力晶与合肥市政府合资兴建12吋厂。学校与相关的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和见习基地,一方面可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的一些研发型设备可以充分利用,实习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此外,通过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让学生掌握更多实践知识的同时,也让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考察他们的能力,为企业在未来招聘人才提供更多的选择。

三、实验平台

江苏科技大学电子封装专业针对目前国内半导体及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情况,为了能较好较快地培养电子封装领域比较紧缺的人才,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验教学。目前电子封装系在新校区规划了用于实验教学的净化间,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包括黄光区内的光刻、显影、溅射等半导体器件的前道加工工序;二是包括划片、邦定、回流、键合等封装工艺。前道工序主要包括光刻机、溅射设备和刻蚀设备等,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更能深入了解光刻、溅射等工艺的具体原理和实现步骤,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子器件的制备过程,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后道工序主要指封装工艺,设备主要涵盖划片机、金线键合机、金属植球机和回流炉等。通过这些设备的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对封装领域中的零级封装、一级封装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可以根据设备的相应功能实现所设计的需求。同时,江苏科技大学根据目前封装领域的高速发展趋势,购置了包括3D打印机、晶圆键合机等较为新型的设备,通过这些设备的具体操作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关注目前封装领域中发展的主要趋势,尤其是目前业界比较关注的晶圆级封装和三维封装,做好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或者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电子封装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型专业,近些年来在国内外都有迅速的发展。尤其随着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和物联网等领域的高速增长,作为电子器件中关键技术之一的电子封装技术备受关注,而且专业的电子封装领域人才培养还滞后于封装技术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的电子封装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不仅要关注电子封装专业的多学科交叉及工程化应用较强等方面的特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包括器件设计、加工工艺、应用材料、测试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教学,结合实习基地的实际参观认识和学习,到实验平台整体流程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能为电子封装专业输送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庆贤,董再胜,王凤江等.电子封装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10):173~174

[2]简刚,汪蕾,胡庆贤等.微电子封装专业《薄膜材料与工艺》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4(13):154~155

封装工艺论文篇(2)

 

1.干气密封的工作原理

干气密封是20世纪60年代末从气体动压轴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非接触式密封,主要由旋转环(合金钢)、静环(碳环)、密封圈、弹簧、弹簧座和轴套等组成。旋转环密封面经过研磨和抛光处理,并在面上加工出流体动压槽,气体槽深度仅有几微米。干气密封动环与静环的几何形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加工的,二者在两种情况下分开。一是当机壳内介质充压至一定压力时(GE机组为0.6MPa),干气密封动环与静环便脱离接触;二是机壳内介质表压为零,当干气密封旋转环旋转时(GE机组的动环圆周线速度达1.2m/s),机壳内介质气体被吸入动压槽内,由于气体槽未开透至密封

面内侧,故在动压槽根部就产生了密封堰的节流作用。进入密封面的气体被压缩,在该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密封面被推开,流动的气体在两个密封间形成一层很薄的气膜(厚度一般为3μm)。当气体静压和弹簧力形成的合力与气膜反力相等时,气膜厚度就十分稳定,这个稳定的气膜可以使密封端面间保持一定的密封间隙,因此保证了密封的可靠性。由于两密封面在设备充压至一定压力后及运行过程中不接触,故干气密封具有转速范围广、密封介质压力较高、使用寿命长(一般能运行5.0×104h)、维护量小、可靠性高、介质泄漏量低等优点。

2.干气密封的结构及安装情况

R2R压缩机安装的是JHONCRANE公司28XP型干气密封,该密封是双密封结构,在它与压缩机壳体内侧之间安装有一道迷宫密封,以防止机组运行时不洁净的工艺气进入密封工艺气室,保护干气密封第一道密封面。此外,在密封与轴承腔间一般配套安装隔离密封,以防止润滑油污染干气密封第二道密封面。密封工艺气进入干气密封第一道密封室,极少部分通过第一道密封处的气隙排至一安全的区域,绝大部分通过安装在干气密封与压缩机内壳之间的迷宫密封进入压缩机内,从而保进入干气密封工艺气室

的天然气是洁净的。当机组运行或停机而滑油泵运行时,在干气密封与轴承室之间安装的一隔离密封需连续不断地供给一定压力的洁净压缩空气,这些压缩空气进入隔离密封后从其两端与轴之间的迷宫密封处流出,从而防止润滑油进入干气密封内而污染密封面。

3.干气密封工艺气处理系统

为了保证进入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洁净,且其压力始终高于压缩机的入口压力(R2R机组的差压为269kPa),对已安装了轴端干气密封装置的压缩机均配设密封工艺气处理装置。长输天然气管道压缩机干气密封工艺气一般取自压缩机出口的高压天然气,经调压、过滤后再送入压缩机驱动端、非驱动端的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室。

4.干气密封提前损坏的原因

干气密封的旋转环与静环的密封面加工精度非常高,从而能保证两个端面之间以非常小的间隙来相对旋转。但是,如果密封面之间进入了固体杂质或液滴,就会破坏密封面之间密封工艺气膜的稳定,使正在相对旋转的密封面可能相互接触而造成密封面的损坏。尤其是当液体杂质进入密封面后,导致密封面接触,由于两个密封面相对旋转的速度很高,会使液体杂质中的碳氢化合物瞬间碳化而粘在密封面上,使旋转环密封面变形,从而破坏其密封性能。另外,干气密封与压缩机内工艺气之间只有一处迷宫密封,而迷宫密封是要在气体处于流动的情况下才能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同时该密封不能承受较高的压力。因此,从干气密封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来看,只有保持密封工艺气及密封腔的清洁及密封工艺气在压缩机壳体充压时处于流动状态下,才能保证干气密封长期稳定运行。但是,由于上游气田设备的原因,西气东输管道2005年6~11月期间为湿气输送阶段,导致进入管道的天然气的水露点及烃露点均超过设计要求(管输天然气的工况下水露点及烃露点应低于输送管道所处环境最低温度5℃)。在湿气输送持续的一段时间内,2005年初投用的R2R压缩机组有多套非驱动端干气密封被损坏。对损坏的干气密封解体后发现,损坏的原因是干气密封的密封面受到污染所致。

4.1机组启机设计原因

因为干气密封要求当压缩机壳体内有一定压力的天然气存在时,就需要给其提供密封工艺气,而R2R机组在机组启动前没有专门给干气密封提供启动密封工艺气的装置。R2R压缩机的非驱动端干气密封与工艺气之间除了密封上的一道迷宫密封外再没有其它的密封装置,而迷宫密封是要在其前后有压差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起作用。当机组启机程序进入压缩机吹扫及充压进程时,机组还未转动,密封工艺气循环还没有建立,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量的未经过滤处理的天然气反向进入干气密封的第一道密封室,在机组高速运转时就存在导致干气密封损坏的可能性。另外,机组正常停机4h后如不再启动,压缩机内的天然气才能通过放空阀放掉。在这4h期间,由于气体的扩散,会使干气密封的密封室内的天然气受到污染,对干气密封构成威胁。论文参考网。

4.2天然气的水露点及烃露点均超标

在一定的工况下,压缩机内的天然气会析出液态的水及轻烃。液态水及轻烃的析出主要发生在两种情况之下,一是机组运行时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室析出了少量的液态水及轻烃;二是当机组停运后,随着压缩机机体温度的降低,会有部分水及轻烃在干气密封供气管道的内壁凝析出来,在下次启机时这部分水及轻烃会随着密封工艺气体的流动而进入干气密封,对干气密封造成影响。

5.防治措施

在R2R机组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供气管道上增加一套密封工艺气控制装置(GCU),主要是在机组启动程序运行至压缩机壳吹扫及充压前、机组停机后至压缩机放空结束前运行该装置。其目的是使压缩机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在机组未转动而机壳内有一定压力的天然气时处于流动状态,这样压缩机在吹扫与充压、机组停机至压缩机放空结束前未经过过滤的天然气就不会进入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室。

当管输天然气的水露点、烃露点超标时,在压缩机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投用GCU装置的电加热器,确保干气密封气差压调节阀出口处的密封工艺气温度高于工况下的天然气水露点和烃露点。因为在目前运行的压力条件下,天然气经过调节阀的节流后会产生“焦2汤效应”,节流后的天然气温度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一般地,每节流1MPa,天然气温度会降低近4℃。若压缩机入口压力为6.5MPa,压比为1.4的情况下,压缩机出口压力则为9.1MPa,压缩机干气密封气差压调节阀处的压降约为2.3MPa,在调节阀处由于节流所造成的温降约为10℃,再加上GCU整个管路、装置的散热损失,进入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的温度就有可能低于工况下的天然气水露点和烃露点,导致液态水及烃的析出,损坏干气密封。论文参考网。因此,在机组运行时,应根据管输天然气的气质情况及时投用GCU装置内的电加热器。

在压缩机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供气管道上增加电伴热及保温。这主要是将干气密封工艺气过滤器下游至进入密封室之前这一段管道进行伴热及保温,并将电伴热系统设为自动运行方式。当密封工艺气供气管道的温度低于40℃时,电伴热自动启动,使该段管道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之上,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在压缩机停机后该段管道内产生凝液。此项措施已在甘肃段压气站的压缩机上实施。

机组停运后在确认短时间内不再启动,应尽快执行压缩机放空程序。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执行紧急放空程序,否则会使压缩机内的天然气压力下降过快,有可能会使进入干气密封O形密封环内的天然气快速膨胀,导致O形密封环(材质为聚合材料)损坏。论文参考网。

定期检查并排净隔离密封污液罐内的液体,以防止污液涨至隔离密封处,造成干气密封第二道密封的损坏。

参考文献

封装工艺论文篇(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封面装订工艺提供了创新的广阔空间,体现了设计者的艺术构思及审美趣味。封面装订工艺让书籍更富有表现力,传递着书籍无穷韵味,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体现着返璞归真的文化气质,整饰、装订是书籍整体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书籍表面整饰和装订工艺对书籍的外在形态起着关键的作用,提高书籍的艺术效果,是书籍增值的重要手段。

1书刊装订形式

书刊一般由封面和书芯两部分组成。书芯按照帖的顺序装订成册。书芯订联完成后,再进行封面制作,把封面和书芯结合在一起,就大致完成了书籍装订流程。

书籍具有阅读,保存和收藏等多种不同的价值,要满足这些不同的要求,就需要用不同的装订形成对书籍进行装订,书籍的装订形式是书籍的不同功用决定的。现在的书籍装订大致分为精装、平装两种。目前书刊装订中大量的是平装。相比精装而言,平装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以阅读为目的的书籍常常用平装形式。精装书刊精美和耐用,一般精装比平装工艺复杂,材料多样化,适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著作。

我们大量使用的平装这一大形式里包括了串线,胶订、骑马订、粘头等等,出版社根据书的整体设计和书的内容,印张的多少、用途及与读者相协调而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装订成册。

2书籍的装订工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书籍装订技术的国家。我国制作的各种传统书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书籍装订技术在工艺上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个性化的新工艺,传承了古代装法,引进国外新工艺,为书籍装订增添了新的色彩。

2.1传统装订的传承和创新

龙鳞装是我国传统的装订工艺,是在卷轴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外形像卷轴,将卷轴打开,页边向上翘,呈龙鳞状,我国保存下来的只有《刊谬补缺切韵》一孤本,为了重现这一失传的装帧技术,经过长时间试制和改革,创新出横幅和竖幅两种龙鳞装,横幅的《三十二篆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龙鳞装比较典型,采用现代喷墨印刷技术,前后面用绢裱托,用黄色纸包裹卷边,是一套传统装订的创新工艺。经龙装是把龙鳞装和经折装融合在一起的创新装订工艺,创新后的经龙装将龙鳞装和经折装装法合在一起成书,衔接了前、后代装帧法,是传统装订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延续了我国书籍制作的工艺技术。

2.2古洋结合的装帧工艺

书籍装订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越来越体现个性化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书籍通过装订工艺的变革成为了一种高雅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供人们欣赏。古洋结合的装帧工艺是指将我国的简策装和欧洲的现代精装合在一起,《甘肃省博物馆》一书外函采用我国简策装的木简形式,内装采用欧洲的现代精装技术,既保留了我国古老的装法,又体现欧洲现代的精装特点,称为“古洋结合装”,再现了我国传统装法的真实面貌,又反映出现代装法的工艺特点。

2.3豪华精装工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豪华精装书籍的需求越来越多,豪华精装的书籍工艺加工复杂,材料贵重,例如,“北京新华印刷”和“中华书局出版”印装的《二十四史》,封面选用羊皮和荷兰优质纸板,用赤金箔进行封面文字烫金。毫华精装书刊的书芯和封面选材讲究,封面面料有牛羊皮革、锦缎绫绢绒和高档亚麻布等高级材料,书芯用纸一般选用铜版纸和高克重双胶及特种纸,工序工艺复杂,技术性强,借助专用工具和器械进行精雕细琢的操作。豪华精装用料高档,结构牢固,加工精细,外观华美,极具艺术特点。

3书籍装订中需注意的问题

装订是一本书成册的后序工程,也是决定了此书质量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时还能弥补印刷中的不足,所以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装订中的质量问题,具体要求如下:(1)成品尺寸准确。(2)成书外观整洁平服、牢固、不脱页、无严重刀花、破头、折角,无压痕。(3)书脊文字距中,尺寸对齐。(4)胶订:书背平直,无空泡。背胶、侧胶粘牢固,无溢出。(5)骑订:书面版心位置正确,框式居中。针脚平服,牢固,无坏钉、漏钉、重钉。(6)版面无粘脏,无划伤。(7)无错帖、漏帖、八字皱折、折角、残页、缩叶、颠倒。(8)封面勒口的折边与书芯前口对齐。

总之,书籍是积累、传播、延续人类智慧的主要方式,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读书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使人由愚昧变得聪明,书籍装帧由许多平面所组成的立体,通过封面、装订,增强书籍的视觉冲击力,使得书的外在形象美轮美奂,使读者感受到设计者的激情。

参考文献

封装工艺论文篇(4)

射频(RF)和微波微电子的封装是高频电子封装技术的最新发展,它吸引了大量电子工程师投身于电子封装和高频电子领域的研究,也吸引了学术研究者了解最先进技术在商业界应用的兴趣。它覆盖了热量管理、电气、射频、散热的设计与模拟,封装技术与加工方法以及其它相关射频、微波封装的领域。近10年来无线电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同时高频技术的应用方兴未艾。2008年9月16-18日,国际微电子和封装协会(IMAPS)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圣地亚哥举办第一届射频与微波封装的高级技术专题讨论会,邀请30多名业界的顶尖人士做了射频、微波、毫米波和宽带封装等高级主题演讲,会议取得的效应远远超乎预期。

该书是这次会议的论文集,共选论文12篇,每篇论文独立成章。1.微波和毫米波频率封装的基本理论,介绍微波和毫米波频率的基本设计、交换性能和额外复杂性;2.低成本高带宽的毫米波引导线框封装,介绍一种新型中继馈线方法,使低成本高容量的封装理念可以应用到高频领域。这个方法影响了数字电子封装技术;3.微机电毫米波的聚合系统,介绍一种大批量生产毫米波无源器件的技术工艺;4.毫米波板上芯片的集成和封装,介绍板上芯片的集成与封装技术对毫米波电子学领域所带来的低成本效益,以及讨论了毫米波电路性能的若干特殊问题;5,射频液晶聚合物和毫米波的多层气密封装包与组件,提出x、K、Ka-频段的应用组件的薄膜液晶聚合物(LCP)表面安装封装技术;6.随身设备的射频、微波基板封装线路图,回顾随身设备的设计方案和材料,并讨论如何达到所需的封装密度和性能;7.陶瓷系统在射频和微波封装技术中的应用,展示出使用陶瓷材料和陶瓷制造工艺的优势,从而研发复杂性不断增长的多层结构;8.毫米波产品的低温共烧陶瓷(LTCC)层压材料波导,讨论复合材料波导,通过数值仿真的手段,解决材料问题并处理毫米波频率的内部连线有损耗和间隔时所产生的折衷问题;9.射频、微波应用组件的低温共烧陶瓷(LTCC)基片,展示关于射频、微波封装应用中的LTCC技术的计算机模拟和制造的最新进展,包括当前的LTCC制造技术、模块封装包、高带宽设计和集成天线的射频、微波系统的发展趋势;10.用于微电子封装的高散热陶瓷和复合材料,讨论散热复合材料的高级性能,包括纳米碳管、合成金刚石、做结构旋转后的氮化铝、氧化铍等;11.高性能微电子封装的散热片材料,回顾了射频、微波封装的散热材料的制造、应用和研发,包括传统的、第二代、第三代散热材料;12.氮化铝三维多芯片组件(A1N 3D MCM)的技术研究,回顾了射频、微波封装的氮化铝三维多芯片组件技术的最新发展,包括A1N高温共烧陶瓷(HTCC)工艺、钨贴片匹配、烧结温度分布图的影响以及其它实际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问题。

本书主要作者Ken Kuang等人是多年从事该领域研究、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内专家。他是国际微电子和封装协会(IMAPS)会员兼副主席、圣地亚哥分会的主席。他多次获得IMAPS的最佳会议论文奖、电子封装技术国际大会(ICEPT)的最佳研讨会论文奖、IMAPS的主席奖。2004年,他创办了Torrey Hills Technolo-gies,LLC公司。该公司迅速成长为美国INC500之列,是射频、微波封装产业的引领者。

本书反映了射频、微波微电子业界的近期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是从业工程师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的必备指导书籍。

封装工艺论文篇(5)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无论是 经济 、科学、文化、 教育 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装帧艺术同样也面临着新时代各种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当今的书店里,装帖精致的图书琳琅满目,但是,冷眼相观,大多数还是脱离不了仅仅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俗套。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一本好书,应该体现出内容和形式、功能和艺术的和谐对比之美。今后的图书装帧将走向何处?作为一个图书装帧工作者,我感到应该在

面对高科技工具,一些人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人们迫不及待地运用电脑,依赖它的特技.依赖它的快速。然而,不少图书的封面,脱离书的内容,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图案拼凑,成为不负责任的电脑特技展示,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在书店和观看装帧展览时,到处都能感受到散发着电脑特技效果的时代气息,神秘、机械、冰冷的电脑特技占领了图书市场,占领了商品市场,甚至占领了大街小巷的广告市场。一部分装帧设计工作者没有真正掌握好 现代 设计语言,一些出版社的决策者 艺术 品味低下,导致一部分书籍封面图形盲目堆砌、颜色鲜丽刺目、文字杂乱无章,成为了视觉垃圾。其实这些人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市场,他们不了解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在不断变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将来,随着整个社会 教育 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资讯的 发展 将导致人们视域更为开阔。这些有文化的新一代成为消费群主体时,一味盲目、屈服于市场的书籍装帧设计并不会受欢迎。

设计的效率提高了,但人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奈,开始进入了冷静思考阶段。因为电脑毕竟是工具,而人脑才是产生艺术的主体。设计者只有不断注重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装帧艺术有着一个全方位的理解,电脑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如虎添翼。

20世纪90年代的封面设计处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电脑特技大爆炸时期,这是装帧艺术的畸形发展,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这一时期的图书装帧,还是绘画式的封面,一成不变的正文,仍然停留在图书外包装的层面上。我们广大的书籍设计者也都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我们和国外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三、从图书的外包装走向图书的立体设计

在经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脑特技大爆炸之后,书籍装帧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逼迫,不得不更新传统观念,开始对书籍装帧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称它为立体全方位,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设计的内容至少有三个不同平面的组合(封面、封底、书脊),从内容上看,内文的插图、纸张、版式的结构等均属装帧艺术的范围,装帧艺术不仅是设计、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设计和物质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只注重某些方面的艺术形式代表不了装帧艺术的全部,如果没有相宜的字体和版式、扉页和封面、材料和工艺的配合,就不是一件完整而有魅力的装帧艺术作品。

早在i9世纪,英国装帧设计家威廉姆·莫里斯就极力提倡书籍之美要体现出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俄罗斯兴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并成为现代书籍设计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设计家们强调书籍设计语言关注现实生活,强化内容要素,书籍设计不能仅仅是信息内容的载体,而应该视为一种造型艺术。

封装工艺论文篇(6)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无论是 经济 、科学、文化、 教育 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装帧艺术同样也面临着新时代各种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当今的书店里,装帖精致的图书琳琅满目,但是,冷眼相观,大多数还是脱离不了仅仅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俗套。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一本好书,应该体现出内容和形式、功能和艺术的和谐对比之美。今后的图书装帧将走向何处?作为一个图书装帧工作者,我感到应该在

面对高科技工具,一些人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人们迫不及待地运用电脑,依赖它的特技.依赖它的快速。然而,不少图书的封面,脱离书的内容,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图案拼凑,成为不负责任的电脑特技展示,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在书店和观看装帧展览时,到处都能感受到散发着电脑特技效果的时代气息,神秘、机械、冰冷的电脑特技占领了图书市场,占领了商品市场,甚至占领了大街小巷的广告市场。一部分装帧设计工作者没有真正掌握好 现代 设计语言,一些出版社的决策者 艺术 品味低下,导致一部分书籍封面图形盲目堆砌、颜色鲜丽刺目、文字杂乱无章,成为了视觉垃圾。其实这些人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市场,他们不了解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在不断变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将来,随着整个社会 教育 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资讯的 发展 将导致人们视域更为开阔。这些有文化的新一代成为消费群主体时,一味盲目、屈服于市场的书籍装帧设计并不会受欢迎。

设计的效率提高了,但人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奈,开始进入了冷静思考阶段。因为电脑毕竟是工具,而人脑才是产生艺术的主体。设计者只有不断注重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装帧艺术有着一个全方位的理解,电脑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如虎添翼。

20世纪90年代的封面设计处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电脑特技大爆炸时期,这是装帧艺术的畸形发展,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这一时期的图书装帧,还是绘画式的封面,一成不变的正文,仍然停留在图书外包装的层面上。我们广大的书籍设计者也都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我们和国外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三、从图书的外包装走向图书的立体设计

在经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脑特技大爆炸之后,书籍装帧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逼迫,不得不更新传统观念,开始对书籍装帧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称它为立体全方位,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设计的内容至少有三个不同平面的组合(封面、封底、书脊),从内容上看,内文的插图、纸张、版式的结构等均属装帧艺术的范围,装帧艺术不仅是设计、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设计和物质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只注重某些方面的艺术形式代表不了装帧艺术的全部,如果没有相宜的字体和版式、扉页和封面、材料和工艺的配合,就不是一件完整而有魅力的装帧艺术作品。

早在i9世纪,英国装帧设计家威廉姆·莫里斯就极力提倡书籍之美要体现出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俄罗斯兴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并成为现代书籍设计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设计家们强调书籍设计语言关注现实生活,强化内容要素,书籍设计不能仅仅是信息内容的载体,而应该视为一种造型艺术。

封装工艺论文篇(7)

课程是育人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因此,能否构建真正能满足职业需求的飞机钣金零件的装配课程体系就成了高职飞机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不同的岗位群和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对任职者的能力要求也不相同。飞机钣金零件的装配是我校飞机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对沈飞、贵飞等主要航空企业的充分调研下,本课程的目标确定为为了能够及时适应铆接及装配技术的发展趋势,满足企业对钣金装配钳工的要求,紧跟企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

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两个原则,即科学性原则、情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与情境性原则处于同等地位,两者相互交叉,功能互补。对职业教育来说,要以情境性原则为主、以科学性原则为辅。本课程以企业用人要求为导向,为培养专业零件装配钳工为目的设定教学内容,把情境教学作为教学手段,以理论教学为辅的模式,选定以下六个教学内容:铆接装配图及制作工艺规程、铆钉孔制作、单面铆接、修配铆接、修配和压铆、密封铆接。

三、课程内容排序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内容的序化:首先,要解决内容的取舍问题,实现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应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学习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其次,在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上,典型的工作过程都是自然形成的行动序列。针对行动序列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而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四、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

将飞机钣金零件装配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合到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实际项目,同时以实际项目为背景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开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懂得学以致用。

(一)铆接装配图及制作工艺规程

铆接装配图及制作工艺规程为载体,每组发放装配图1张,工艺规程1份,通过分组讨论,学习飞机结构装配图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在熟悉相关内容后,每小组指定零件图,按给定的模板分别编写出一份简单的工艺卡。

(二)铆钉孔制作

铆钉孔制作,以单面铆接构件为训练载体,每2名学生为一组,发放标准操作工艺卡。在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完成在板件表面按图纸先下料,修挫,定位,划线,打定位点,制作铆钉孔,按规定尺寸锪制埋头窝,进行质量检查合格,如不合格应重新返工制作,完成后签署工艺卡。

(三)单面铆接

单面铆接,以单面铆接构件为训练载体,每组配发零件图1张,先分小组讨论本项目的操作要领自行编制工艺卡1份,随后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编制的工艺卡讲解要点,发放标准操作工艺卡,按工艺卡要求完成铆接操作,完成后签署工艺卡。

(四)修配铆接

以椭圆形盖板为训练载体,每组配发零件图1张,先分小组讨论本项目的操作要领自行编制工艺卡1份,随后发放标准操作工艺卡,对椭圆形板件,按工艺卡要求,完成修挫操作,完成后签署工艺卡。

(五)修配和压铆

以椭圆形口盖修配和压铆件为训练载体,每组配发零件图1张,先分小组讨论本项目的操作要领自行编制工艺卡1份,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编制的工艺卡讲解要点,发放标准操作工艺卡,对椭圆形板件,按工艺卡要求,利用压铆机完成压铆操作,完成后签署工艺卡。

(六)密封铆接

根据密封铆接要求,按密封胶使用说明或工艺卡要求进行密封粘接前的准备工作,将粘接表面进行保护,完成后调配密封胶,在规定的施工期限内用专用工具涂胶、粘接,用固定夹夹紧后密封铆接。胶层固化后,清理表面,进行质量检查合格,如不合格应重新返工制作,完成后签署工艺卡。

五、建立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评价能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导向、检验、诊断、反馈调节等多种作用。课程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职业性素质能力,考核方式必须要将过程与目标考核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封装工艺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6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图书业也像其他一些领域一样呈产业式发展。在图书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竞争同样越来越激烈。当图书多得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一样多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设计独特的书籍封面所吸引,为了让读者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激发读者购买的欲望,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和设计师越来越重视书籍装帧的包装艺术,单调的机械性设计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的运用,即广泛地运用色彩、线条、插图以及文字等对书籍的封面进行立体的设计。本文将从书籍的封面设计、版面设计、开本设计、新材料的应用四个方面论述如何对书籍的装帧进行包装设计,并提出书籍装帧包装设计的要求。

一、书籍装帧的包装设计

(一)书籍的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籍的封面是读者了解书籍大致内容的“窗口”。因此,书籍的封面设计所要表现的意境要和书籍的内容一致,向读者传递出书籍的内涵。比如,在对书法题材的书籍封面进行设计时,就应该以碑帖或者古画作为基底,而不应该用现代明亮的色彩进行过多的渲染;在对数学教材进行封面设计时,可以采用几何图形、数字等形式,但是却不能用到文言文、外语、音符等。

书籍的封面设计不是色彩、文字、图画等素材的简单拼凑,相反,书籍的封面设计一定要美观,能让读者产生美的心里感受。首先是让人们产生新奇感,使封面具备强烈的视觉吸引力,把读者的眼神吸引过来,让书籍的封面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进而激发读者的购买欲。其次,要使封面设计具备特色感,即要通过封面设计,突出书籍的特色,从而把书籍最真实的内涵更好地推销给读者。最后,书籍的封面设计应该具有属性感,所谓属性感是年龄、性别、文化等在不同的受众中产生的共鸣感,比如,在进行儿童读物的设计时,就应该根据儿童的爱好等选择可爱的、卡通的设计风格,这样才能使儿童产生愉悦感。

在书籍封面设计的书名字体设计的选择上,则应该根据书籍的属性选择合适的字体,一般有印刷体、美术体和书法体。印刷体比较呆板,就题材而言,较适用于政治类、经济类、理论类书籍的封面设计;而美术体和书法体则相对突出个性,且变化丰富,因此较适用于小说、儿童读物、非理论性的、不是那么严谨的书籍的封面设计。

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中,不仅要用到文字,图片的应用也很广泛,书籍封面的图片以其明了、直观、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成为许多设计师设计封面的重要题材。由于图片相较于空洞的文字而言,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因此,在书籍封面设计过程中,图片的运用至关重要,关乎书籍封面设计的直接效果。因此,在选择图片时,一定要和书籍的属性相一致,例如,一些时尚杂志,通常用时装模特或者当红影星或者歌星的图片作为封面;而科普读物则应该选择与科技有关的图片作为设计的封面。

(二)书籍的版面设计

书籍的版面设计是指运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定理,对书籍版面的文字、图像等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编排,并以视觉方式艺术地表达出来。书籍的版面设计是对构成书本各要素的创造性组合,目的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排版,增强书籍的整体视觉效果,增进读者的情感体验。在书籍的版面设计中,可以理解为点、线、面三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和编排。质优的版面设计应该是点、线、面的合理布局,如字体的大小、粗细,文字与图画的合理搭配等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在书籍装帧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版面的设计,综合运用点、线、面,注重版面之间的紧密衔接,强调内容的连贯性,做到有起有伏、有黑有白、有轻有重,做到灵活而不松散、严谨而不呆板,以期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

(三)书籍的开本设计

不同类型的书籍采用不同的开本,常见的有32开、16开、20开,不同的大小开本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反应。一般而言,在对图表较多、篇幅较大的名著或者期刊等书籍进行开本设计时,通常采用12开以上的开本。16开和32开的开本则使用得比较普遍,像文学书籍和教材等都使用16开或者32开的开本。工具书诸如现代汉语词典一般使用16开的,小词典等工具书则较为常用64开的开本。

另外,从装帧形态来看,通常分为普通型的和精美型的。前者侧重于书籍的阅读性,其开本、纸张和装帧都比较普通,大多数书籍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后者除了阅读性外,还注重书籍的收藏和欣赏价值,其开本比较独特,纸张和印装也比较讲究,并且做工精美,从外观上来看,不亚于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良好的收藏价值,一般作为藏书收藏和鉴赏。

因此,在对书籍的开本进行装帧设计时,要根据书籍的特点,结合阅读对象的文化层次以及年龄层次等进行综合考虑,确定合适的开本设计。

(四)新材料的应用

不同的材料带来不同的装帧风格,牛皮纸显得厚重,而普通白纸则显得简约。书籍装帧的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重视采用新材料,利用不同的材质,装帧出不同的风格。纸质材质由于容易破损的特点,单纯的纸质封皮已经逐渐退出精装书的舞台,为了增加书籍封皮的耐磨性,现在较为普遍的做法是运用在纸质封皮上加覆塑料薄膜的方法来增强书籍封皮的耐磨性。在一些装帧精美的书籍材质应用方面,甚至应用了塑料乃至木材及合金。

二、书籍装帧设计的要求

(一)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人们对书籍的第一感觉首先是通过书籍的外观传递的。因此,书籍的装帧设计首先应该突出审美性。书籍的包装应该能够给读者美的心理感受,并且通过书籍的外部包装向读者传递出书籍要表达的基本信息。其次,书籍的外部包装还应该抵制低俗的、消极的设计,而应该给读者健康的、阳光的、向上的力量牵引。另外,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中,不应过分包装而忽略书籍的实用性,因为书籍首先是用来阅读的,所以,在对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时,应该自觉抵制奢华的包装。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中,要实现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突出审美性,重视实用性。

(二)书卷气与工艺美的和谐

书卷气的概念较为模糊,是一种可以意会而却很难言传的感觉。说人身上有书卷气大概可以理解为此人深受书籍浸透,身上带着一种书生特有的气质。而将书卷气用到书籍的装帧设计中,则是要达到美学中意蕴的境界,使人产生开卷有益的感觉,进而激发起阅读书籍的强烈心理。与书卷气相得益彰的是书籍的装帧设计中要处处体现出工艺美,不论是封面还是版面,抑或是印制或者装订,都要体现出良好的工艺设计,只有工艺美观,才能烘托书卷气,使书卷气发挥到极致。良好的书籍装帧设计,必是书卷气与工艺美的完美结合,也必能处处体现书卷气的脱俗与工艺美的精湛。

(三)再现性与形象美的结合

在现代书籍的装帧设计中,尤其是在书籍的外部包装设计中,多采用直观再现手法,通过直观再现的方法,可以更快地向读者传递出书籍要表达的内容。例如在《柳公权楷书教程》的封面上,直接截取了《神策塔碑》的碑帖作为封面的一部分。另外,书籍装帧的再现性特征离不开形象美,选择再现性的素材是否能够体现书籍装帧的美感,形象的美感至关重要,要求所挑选的素材要具有形象美,只有实现再现性与形象美的完美结合,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书籍装帧。

三、结语

书籍装帧是对书籍封面、版面等艺术设计的综合工程,因此需要设计者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实现书籍装帧中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达成书卷气与工艺美的和谐以及再现性与形象美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军平.影响书籍装帧设计品质与格调之因素探析[J].大众文艺,2010,(19).

封装工艺论文篇(9)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无论是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装帧艺术同样也面临着新时代各种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当今的书店里,装帖精致的图书琳琅满目,但是,冷眼相观,大多数还是脱离不了仅仅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俗套。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一本好书,应该体现出内容和形式、功能和艺术的和谐对比之美。今后的图书装帧将走向何处?作为一个图书装帧工作者,我感到应该在中国书籍艺术悠久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和领悟外国现代装帧的精髓,改变装帧只是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观念,树立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设计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装帧整体落后的局面。

一、汲取我国传统装帧艺术丰厚的营养

装帧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所赞叹。日本、韩国、印度、缅甸、新加坡诸国都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西方人也同样从东方艺术中汲取精华,融会到西方艺术之中。

早在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到了唐代,雕版印刷已被广泛应用,它和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相结合,使古代众多文献得以大量刊印,为我国的文化积累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代,书籍的木版插图艺术空前繁荣,达到了顶峰。可以说,从东汉的造纸到唐宋的雕版、活字印刷再到明清的木版插图,就是一部我国书籍装帧的发展史,形成了线装、竖排的基本模式。现在看来,这种基本模式是在当时印刷材料和印刷技术的限制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美观和实用的双重功能。

随着近代印刷术传人我国,到光绪末年,石印、铅印技术已很流行,书籍装帧开始打破了传统的古籍形式,但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书籍出版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它初期的出版物仍没有脱离线装的古书形式,只是在书衣上舍去书名签条,改排铅字,或用书法题写书名而已。到20世纪初,有些书的封面才开始装饰花边和框线,封面纸变换了不同的颜色,并有人尝试绘制彩色图画装饰封面。20世纪30年代,鲁迅把日本的书籍装帧和欧洲的书籍插图介绍到我国。以上种种,为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建立准备了条件。但是,总的说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并没有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而形成新局面。

当时的出版行业内部,把几乎是相互割裂的工作程序和各自独立的分工方式看做是天经地义的规则:编着者提供内容,编辑加工文稿,设计者担当包装,印刷厂负责印制,一本书就这样完成了。是的,我们应记住用针笔在铜版纸上画墨稿,用一把尺子、一个圆规去寻找结构,甚至用尺子和钢笔小心翼翼地手写美术字的辛苦,它至少培养了我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但我们的思维在相当局限的范围内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方面是僵化刻板的劳动分工体制,一方面是传统工艺的缓慢速度,使设计者很难涉及纸和印刷质量的要求,所以也就无法孕育出理想的、美观实用的、趣味无穷的文化生命体。这就使我们过去的装帧艺术作品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二、电脑特技的广泛普及和盲目运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这是一个炽热的电脑普及的时代,装帧艺术家们放下手中枯燥的墨稿制作,将创作手段早已放到鼠标和键盘上了。带着一种兴奋,一种狂喜,电脑的出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它的准确、快速是手工制作难以达到的。

面对高科技工具,一些人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人们迫不及待地运用电脑,依赖它的特技.依赖它的快速。然而,不少图书的封面,脱离书的内容,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图案拼凑,成为不负责任的电脑特技展示,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在书店和观看装帧展览时,到处都能感受到散发着电脑特技效果的时代气息,神秘、机械、冰冷的电脑特技占领了图书市场,占领了商品市场,甚至占领了大街小巷的广告市场。一部分装帧设计工作者没有真正掌握好现代设计语言,一些出版社的决策者艺术品味低下,导致一部分书籍封面图形盲目堆砌、颜色鲜丽刺目、文字杂乱无章,成为了视觉垃圾。其实这些人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市场,他们不了解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在不断变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将来,随着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资讯的发展将导致人们视域更为开阔。这些有文化的新一代成为消费群主体时,一味盲目、屈服于市场的书籍装帧设计并不会受欢迎。

设计的效率提高了,但人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奈,开始进入了冷静思考阶段。因为电脑毕竟是工具,而人脑才是产生艺术的主体。设计者只有不断注重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装帧艺术有着一个全方位的理解,电脑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如虎添翼。

20世纪90年代的封面设计处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电脑特技大爆炸时期,这是装帧艺术的畸形发展,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这一时期的图书装帧,还是绘画式的封面,一成不变的正文,仍然停留在图书外包装的层面上。我们广大的书籍设计者也都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我们和国外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三、从图书的外包装走向图书的立体设计

在经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脑特技大爆炸之后,书籍装帧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逼迫,不得不更新传统观念,开始对书籍装帧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称它为立体全方位,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设计的内容至少有三个不同平面的组合(封面、封底、书脊),从内容上看,内文的插图、纸张、版式的结构等均属装帧艺术的范围,装帧艺术不仅是设计、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设计和物质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只注重某些方面的艺术形式代表不了装帧艺术的全部,如果没有相宜的字体和版式、扉页和封面、材料和工艺的配合,就不是一件完整而有魅力的装帧艺术作品。

早在I9世纪,英国装帧设计家威廉姆·莫里斯就极力提倡书籍之美要体现出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俄罗斯兴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并成为现代书籍设计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设计家们强调书籍设计语言关注现实生活,强化内容要素,书籍设计不能仅仅是信息内容的载体,而应该视为一种造型艺术。

封装工艺论文篇(10)

《装饰》创办于1958年,创始主编张光宇,是中国期刊史上第一个艺术设计类期刊。前三期封面分别由著名装饰艺术家张仃、张光宇、郁风设计,沈从文在前六期杂志上连续发表了《龙凤图案的应用与发展》等工艺美术研究力作。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史家杭间所说:“《装饰》的影响不仅是外在形式上的,从《装饰》创刊号的文章来看,它寓含了现代装饰艺术大家们,对于这门学科的主要认识和审美价值取向。”①

目前的《装饰》研究与其作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界风向标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借助多次刊庆活动,《装饰》编办者和设计艺术专家纷纷发言、撰文梳理了其设计理念和办刊实践的轨迹,也有专家曾对《装饰》1997第1期至2003年第12期进行全文本统计分析,试图从“《装饰》数据的背后”②透视该刊的文本结构和理论探讨的趋势,但在笔者看来,求索《装饰》封面图像设计变迁在中国艺术设计领域中的角色意义更为重要。社会发展趋势对《装饰》封面图像设计有怎样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装饰》封面图像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点?以社会互动的视角求解这样的问题,更能触摸《装饰》的思想本质以认识其独有的期刊影响。

封面图像作为辅助期刊文本的视觉语言,在《装饰》封面演变中具有关键作用。其演变特征与设计思想表达了《装饰》特有的封面设计风格和视觉传播理念。它不仅具有形式意义,更以其特殊的形式逐渐构成一种视觉文化符号,将期刊定位与主题内容信息视觉化,且在《装饰》封面演变中具有“证史”般的艺术功能。随着社会与技术的发展,《装饰》的图像设计经历了如下发展过程:民间艺术造型阶段——装饰造型阶段——以几何色块图形为代表的抽象造型阶段(2002年起至今,几何色块或直接放大为构图分割,或与主要图形组合设计)。

一、民间艺术造型阶段

《装饰》的早期主要设计者张光宇、张仃、郁风等工艺美术大家注重民间自由淳朴的艺术创造,在“工艺美术”学科概念逐步形成、重建民族优秀物质文化的理想下取传统装饰语言之精华,以对装饰艺术的重新认识为契机进行了早期的《装饰》装帧设计。

《装饰》创办早期(1958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封面图像以民间艺术造型形象为主,较有代表性的如创刊号的“龙舟”图形和总第3期的头发挽髻、耳上簪着其时正流行的大红绒花的“簪花女”,又如总第7期的北京砖雕装饰造型和总第11期配着背景的云锦和花团锦簇的“惠山泥娃娃”。《装饰》早期封面图像的主要设计语言是将民间传统装饰语言中具代表性美感的,如泥塑、蜀锦、刺绣、砖雕等特色工艺艺术以现代设计手法再现于封面构图上,同时以装饰语言的创作手法去设计封面。这一时期封面图像的特点是造型特色定位鲜明,封面造型形象稚拙淳朴。构图也多采用传统对称式,为封面增添了装饰性与民族风格特征。在当时,这种对“日用而不知”的民间工艺美术的认识是非常超前的,满足了当时人们对生活艺术设计的精神追求。

二、装饰造型阶段

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装饰》也经历了一个从复苏、起步到迅速发展的阶段。如何延续早期的办刊思想和设计理念,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对《装饰》是一大挑战。在经历了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艺术教育”的历史变化时期后,《装饰》迅速调整,及时顺应了这场设计领域的重大变革,成为这一时期著名的专业期刊。

在这个时期,《装饰》设计者们关注了建设中国工艺美术现代形态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在引入西方现代设计理念过程中,如何做到在不全面否定传统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发展现代艺术设计,并创造出富有“装饰性”的工艺美术新形象。随着设计观念的交汇,《装饰》在这一时期的装帧设计有了诸多新面貌。封面图像元素由富有民族气质的传统装饰语言发展为传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装饰语言,以国画、漆画、装饰画的表现形式为主的图像设计在《装饰》的封面中大量出现,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色。其中,以较强烈的变形图像作为视觉语言的装饰画占了较大比重,据统计,1988~1995年的《装饰》共34期,以装饰画为表现形式的封面设计共有20幅,占此时期封面数量的59%。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原因是与《装饰》的办刊特色有关,也与当时的艺术表现主流形式有关。装饰画是当时较能代表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的艺术形式,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味,包括20世纪80年代主流平面媒介——电影海报,也多选用装饰画的手法。《装饰》封面选用的装饰画创作元素丰富,包括少数民族人物、自然风景、静物、植物花卉等。另一个原因是这一时期的大众对于家庭装饰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装饰》为将设计理念落实在具体指导大众对装饰艺术的应用,贴近民生,将封面图像设计的重点放在了“装饰”人民生活上。

《装饰》的封面图像设计在装帧设计的发展和演变中逐步形成由内容到形式的跨越,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的《装饰》封面图像素材较多样,几乎涵盖艺术设计领域各类相关设计作品类型,图像设计以图片拼贴为主,在构图中常以整张图片做底,或将图片框住,与刊名文字分开对应,完全通过图片内容对期刊核心内容和理念进行诠释。20世纪90年代后期,《装饰》封面开始对背景图片与主体图片进行有创意的处理和组合,体现出不同的构图效果,此前,《装饰》封面通常是以未经处理的原始图像内容传达期刊主题。1998年后,封面开始加入图形元素,与摄影图片进行组合设计,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图像层次更加丰富,完整的图像设计主题和形式从此成为《装饰》封面特色。

三、抽象造型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跨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表现出全新的面貌。反思与探索成为这一时期《装饰》的关键词。在同时期艺术设计类期刊中,《装饰》凸显出设计理念变化的深度与广度。

这一时期的《装饰》封面设计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设计风格更加整体明确。抽象造型通过对民间美术、装饰艺术、现代电脑表现艺术等艺术图像的综合运用,建构出多层次的抽象艺术象征,成为这一时期封面图像的主要表现形式。封面图像寓意也因此包含了理性秩序之美,更贴切地塑造了《装饰》崇尚理性精神的设计风格。几何图形是当代《装饰》最具代表性的图像语言。《装饰》自2002年起受到西方设计思潮影响,开始在封面图像中加入几何图形设计元素,这在《装饰》整体装帧设计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装帧设计现代化的重要转折。自此开始,除了2003年封面采用自然元素进行图形图案化的图像设计,其余封面都有几何图形的身影(或直接放大为构图分割,或与主要图形组合设计作为重要元素),2002年至2012年《装饰》共132期,其中出现几何图形元素的封面为108期,占封面总数量的82%。几何图形的设计运用成为当代《装饰》封面的主要设计特色。

2004、2005、2006、2007年封面图像采用抽象几何色块分割构图形式为主,2004年的封面图形以几何形状分割构成,2005年图形设计独辟蹊径,以“装饰”刊名字体的放大局部笔画为图像设计元素。2008、2009年封面将简练的几何图形与主要图像结合进行设计。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第1期至第4期的封面以“衣、食、住、行”为专题策划图像设计。“衣、食、住、行”的图形视觉符号源于由《装饰》创办者之一张仃先生设计的创刊号封面(见图1)。创刊号封面通过载于龙舟之上的“衣、食、住、行”四面大旗比喻“装饰”在当时民生问题中的重要性,图形简洁流畅,富民族装饰美感又颇具现代创新之风。这是《装饰》封面设计第一次以装饰艺术语言昭示工艺美术事业的本质特征:那就是“衣”、“食”、“住”、“行”。

自创刊号封面出现后,“衣、食、住、行”图像符号在《装饰》的目录页以及封二中都曾出现,但作为封面主要图像再次出现是在创刊50周年的封面设计中。这一安排无疑从学术立场和设计理念上都表明了《装饰》半个世纪以来坚持立足于“衣食住行用”的实用艺术设计理念——服务社会、关注民生的办刊宗旨。2008年第1至第4期封面设计以创刊号图像为基础,融合其他相关新锐图像做填充与点缀装饰设计(见图2),视觉效果突破以往“衣、食、住、行”的传统形态,注入新的时代意义,使“衣、食、住、行”成为《装饰》特定意义的、具有想象成分的寓意符号,可称为《装饰》的视觉识别符号之一。

2010年的封面中将几何图形以构成形式做构图分割,形成或重复、或放射、或对比的现代构图节奏感,相较之前的简单几何图形分割版面形式更加具有现代个性。2011年首次将不规则几何图形色块与刊名文字结合编排,与下方主要图形的简洁感相对应。2012年几何图形的构成感在封面中越发明显,不规则几何色块组合与上方的主要图像形成空间的延伸和错视,将现代设计精致、有序、对比、透叠的特点通过无声的图形传达给读者。

一流的设计类杂志必定有一流的封面设计。在社会文化急剧变迁的时代背景中,纵观《装饰》封面图像视觉要素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迁历程,《装饰》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凭借越来越多样的图像设计而得以显现。从繁复的民间装饰图案到简练优美的空间几何图形的封面图像设计演变,反映了《装饰》在保持其特有封面设计风格和视觉感受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演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封面艺术形态,传达了中国当代设计实践与设计思考的国际化趋势。《装饰》的封面图像设计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过程,是在文化发展意识上通过与国际当代设计思潮的中西差异内在调和,最终成就了自身封面设计文化的发展。

(于宏,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上一篇: 合金工艺论文 下一篇: 本土化经营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