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1:29

爱心教育论文

爱心教育论文篇(1)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处于青少年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叛逆问题,愈是惩罚,逆反心理就越严重,有时往往得不偿失罢了。俄国的康.德.乌申斯基就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一切可能引起学生对自己记忆丧失信心的因素,因为这种经常和优柔寡断的性格结合在一起的不自信,往往会使得孩子记忆力衰退。”不难理解,信心对每个孩子至关重要,丧失了自信心的孩子又有什么美好的未来,自信的人生呢?

而论到 爱心教育的一大关键,当然首先在于家庭,清朝的黄宗羲曾说过“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每一个孩子最先开始接触的便是家庭教育,家庭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若一味的对孩子进行惩罚却不去鼓励长久以往未免泯灭孩子的天性。过犹不及的道理每个人都懂的。孟母三迁的例子未尝不能证明这一点。孟母多次将孩子带走,最终将家移到学校旁边,最终铸就成了一大伟人孟子。试想,若孟母在发现孩子的问题之时一味的打骂惩罚,而不是想方设法的带着孩子远离环境,那孟子又该如何呢?孟母的搬家的方法未尝不是一种另一种形式的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论文篇(2)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实施"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试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大人们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可见只是一味地表扬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比如: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引导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他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实际上,"惩罚"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是与表扬教育、挫折教育等手段并行的,只有其他教育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

(二)、把握"惩罚"教育的适度性。

虽然"惩罚"教育好处多,但是倘若一个不小心,往往会闯进"体罚"的。那么如何做好"惩罚"教育?掌握好一个"度"字,即科学地使用处罚。比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的惩罚就是别具一格:他罚犯错的学生画画、罚写作、罚做好事。这类彰显学生特长的罚,与其说是罚,毋宁说是一种激励。这么富有人情味的惩罚,哪个学生不乐意接受呢?因此我们在使用"惩罚"教育时需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控制惩罚程度,避免粗暴的批评。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尖刻的训斥犹如利剑一样刺伤学生,刺伤师生关系、更会把学生推向更远,导致学生逆反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二是把握惩罚尺度,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有些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杀一警百",以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部分老师当着其他学生、老师甚至家长的面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这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初中生较特殊的年龄特点是多反叛,有逆反心理,被批评后极易产生思想疙瘩,此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的批评,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乐于接受师长的批评教育。

三是掌握惩罚的主动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老师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能犯"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错误。因为了解、调查清楚后,就可以把被动批评变为主动批评。恰当、适时的批评犹如一帖良药,使人幡然醒悟,催人奋进。不经调查的批评会对学生不公平,而犟学生会背上思想包袱,不服气之余会继续犯错,而内向学生则会对老师产生意见,意志会极为沉沦。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三)、严格惩罚与体罚的区分。

性质不同:教育所必需的处罚来自于学校的的规章制度,来自于法律法规,其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简单地制止某种错误的行为,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并形成正确品行,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准。只要学校或教师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处理得合理合法,不致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应是合理的。而体罚则往往发生于教师自己的情感化,它很可能是一种主观的、超越法律限度的不当行为。惩罚是教育,而体罚则是伤害。可见惩罚教育和体罚(包括变相体罚)的严格区别,所有的依法处罚教育都不会有体罚。在教育中,体罚这种违背教育法规的行为是必须反对的。

爱心教育论文篇(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是主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其教育思想、德育理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而且影响当今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传统中医文化中与儒家文化有很多交融的地方,作为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的现代医学院校,更要注重“仁爱”教育。对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和传统中医文化)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质,培养一种积极的高尚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人道主义精神,从而为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1 儒家“仁爱”思想及医学生“仁爱”的内涵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以人性为立论的基点,以人为本,主张爱亲、爱众,爱物,追求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共生的。

论语中提到在《论语 学而》中, 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这里把“孝弟”定义为仁之本, 即作为仁的最基本含义。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从而能够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的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爱众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体现了“爱”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量的变化与质的飞跃,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呈现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和谐画面。

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力行“五德”(恭、宽、信、敏、惠)。在孔子看来,“五德” 乃仁者的品格特征,“ 忠恕” 之道乃推己及人的行仁之方。前者是施行仁应具备的条件,后者乃施行仁的根本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正是通过这种换位思考的施仁方法,把“仁爱” 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仁爱”医学生是指五年制医药类学生通过儒学文化教育及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而具备的良好素养。孔子的“仁爱”思想要求指出,关爱别人就是“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爱” 者能爱亲友,乃至热爱全社会的人民大众。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必须具有高度的爱心才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塑造“仁爱”学生就是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有爱心的医学生。医学类高职院校把“仁爱”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是推进高职生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 将“仁爱”教育融入到医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仁爱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需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长期熏陶才能培养出有仁爱的学生。学校为培养出有“仁爱”的医学生需制订实施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策略,采取科学的方法,采用合理的机制。我校在学生的“仁爱”教育中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2.1 从理论上认识“仁爱”

在新生开学专业认知阶段,利用晚自习学习《弟子规》,通过《弟子规》这不古人教学子女的文章,让学生字面上知晓“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等“仁爱”的基本准则。新生第一学期早读时间,全班朗读《弟子规》,通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何谓“仁爱”,知晓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另外,系部购买经典图书,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借阅经典图书,通过经典阅读,让学生的心灵感受经典的浸润,接受经典的洗礼,体悟“仁爱”之道。

2.2 从思想上正视“仁爱”

2.2.1主题班会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更易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反思的方式主动参与到这个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集体来讲,可以利用班会解决共同问题,提高班级凝聚力,便于班级自我管理。“仁爱”教育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个德育教育的阵地。开展以“仁爱”、“感恩”等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珍爱自我,体会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可贵,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爱,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2.2.2通过学生网站,文化板报,树立“仁爱”典型。

2.2.3充分利用各班的板报墙,出以“仁爱”为主题黑板报,宣传仁爱。另外,教育者要注重身教。教育学生爱人、讲诚信、遵纪守法,教育者自己要先做到,即道德教化的实施者需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育者应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亲其师,信其道”,达到由“知之”、“好之”、“乐之”积极转化,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3 从行动体会“仁爱”

让学生更好的从内到外的体会仁爱,还需要实践的引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爱的情感,内化爱的意识,培养创造爱的能力,发现爱、感受爱、珍惜爱、奉献爱,同时,以由己到人、由知到行层层落实,使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都有所转变。低年级的学生根据每月的节假日为契机,设定专门的“仁爱”活动月,加强学生的“仁爱”教育,开始从母亲节和父亲节的五月六月,开展“感恩父母和亲人”;九月,开展“感恩老师”逐步升华到十一月感恩节,开展“感恩社会”活动,从爱父母,爱老师,扩展到爱社会,让孩子产生感恩心、乐施心,学会用仁爱之心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从而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年级的学生,在三月“紧跟雷锋步伐,争做仁爱学生”,五月护士节,开展“扬南丁格尔精神,争做仁爱护士生”活动,十一月感恩节,“爱心长跑”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社会,热爱国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努力学习、奋发成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把仁爱教育工作分解到到各个节日,与其他传统节日教育紧密结合,仁爱从直观感悟到全面实施,内容涉及学科教育、德育、体艺教育等方方面面,同时,形成评价机制,在学生个人百分考核中,把“仁爱” 仁爱精神成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使之形成合乎规范的处事之道,完善的人格,体悟孔子“仁爱、礼义、诚信”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如孔子一直要做的事情那样,确保达到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仁爱、礼义、诚信”等道德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乃至社会中每个人的言行之中。

孔子以仁爱之义教人为人之道,立身处世之法,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倡导以孔子仁爱思想精华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常存仁爱之德常做友善之举,努力修身律己、勤勉做事、平实做人,以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立身处世。总理曾指出: “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对祖国和人民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有献身精神,这三点的基础还是爱……”所以必须培育大学生仁爱品质,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主合力,多管齐下,创造良好教育,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仁爱品质,发扬光大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爱心教育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性国家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切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一、 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类社会发展到形成民族、国家之后,随着人们对个人和祖国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了。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山河、同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无限热爱;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把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作为自己的职责,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奉献一切。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使大学生具有忧国、报国的情怀,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这种以热爱祖国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实践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们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是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爱国主义正是激励全体人民、凝聚全民族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巨大动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引导他们把这种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奋发读书、努力成才的具体的行动,有助于大学生为全面建设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1、加强课堂内容,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对接,精选爱国主义素材进行教育教学,是体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重点。学校要利用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四门课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提高课堂教学艺术,重视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要作用,这同时对教师人格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在授课过程中,除了用知识本身的价值去吸引、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之外,更应该根据爱国主义的内容,把知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培养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其次,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重点学习与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熟读中外历史,搜集革命英雄,先锋模范的事迹材料,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功效。

最后,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在言行之中体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言传身教,达到增强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的目的。

3、加强特色教学,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魅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出特色教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突出地方革命与建设史教育:国与家的关系十分密切,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家乡,再逐渐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芽并得以升华的。地方革命与建设史教育,是乡情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题材,它对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特别是在近现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各个地区的人民都为之做出了贡献,在祖国的每一块土地上,都流淌着我们祖先洒下的血汗,记载着先辈创下的伟业,高校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地方革命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重视。

突出红色资源和重大时势教育: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尤其是红色资源中蕴涵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正是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认识中国国情,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必须倍加珍惜,从而更加爱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贡献。同时,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点。新世纪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国际国内形势无一不牵涉着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大多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大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一代知识新人,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一般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必须紧扣时政热点问题,适时正确地加以引导,抓住契机进行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这样会起到突出的效果。因此,充分利用并发挥红色资源和重大时势教育,对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爱心教育论文篇(5)

陈鹤琴是我国中国化、科学化幼儿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不仅创立了附属幼儿园、附属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育系,还建立了儿童教育研究室、儿童玩具研究室以及玩具工厂,同时继续研究幼儿教育,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包括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幼儿教育体系,完成了他上世纪20至40年代一直想做而未能实现的理想。20世纪50年代初,陈鹤琴结合教学,完成了《儿童心理学》讲稿,系统地论述了儿童从新生到幼儿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并据此提出了教育、教学原则。他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已具有他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他认为儿童具有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成功、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称赞等特点,若能根据这些幼儿的心理实行教育,则必有良好的效果。陈鹤琴一贯重视对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及至上世纪70年代末,在他所提出的发展幼儿教育的几点建议中,首先提出的仍然是“要对于作为幼儿教育基础的儿童心理作全面、系统、切实的科学实验”。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使其课程论思想更趋全面、系统。其中十大原则为: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是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是发展连续的,而不是孤立的;是配合形势实际需要的,而不是脱离现实的;是适合儿童心身发展的,促进儿童健康的;是培养五爱国民公德的;是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的;是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陈鹤琴把一生奉献给了儿童及儿童教育事业。其开创并奠基的儿童教育理论是对我国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二、爱的教育理论的胜利

爱的教育理论在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从我国先秦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孟子,到“爱满天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从西方古希腊的教育家柏拉图、近代的裴斯泰洛齐,到留下名著《爱的教育》的亚米契斯,形成了绵延不断的爱的教育理论传统。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爱乃是在教育过程中自然发生的。《江苏教育》(小学版)1963年第5期发表了古平、徐文合写的《育苗人》,介绍当年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斯霞老师的教育经验。随后,又修改成《斯霞和孩子》,于同年5月30日在《人民日报》上刊载。该文介绍斯霞在学生的心目中“既是敬爱的老师。又是最能了解和信任他们的朋友,也是最能体贴和爱护他们的母亲”。由于当时全国正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所以,同年10月起该文引发教育界对“爱的教育”的讨论和批判。一时无限上纲上线,政治批判代替了学术争论。1979年,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张承先代表教育部宣布:1963年批判“母爱教育”是错误的,予以彻底平反。1979年5月,斯霞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认为: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当一名“园丁”,为祖国辛勤培养“花朵”是非常光荣的。教师爱学生,“并不是出自个人的狭隘的感情,而是建立在教师对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上面的。是在履行培养‘四化’建设人才这一崇高职责时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感情”。1983年,斯霞再次发表文章,指出:“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光是一般母亲对子女那样的爱。而是人民教师接受党的委托去教育培养下一代,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按照党的要求全面关心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只让他们吃饱,穿暖,睡好,玩好,那只是生活上的照顾,更不是一味迁就,无原则地溺爱,而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此外,她还认为“热爱学生是一个教师应有的思想和品质,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原教育部长何东昌同志在《斯霞教育文集》上写道:把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倾注于自己的学生,这是人民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品德。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健同志称:“斯霞同志是小学教育中的梅兰芳。”斯霞老师的“母爱、童心”教育思想,是对爱的教育理论的深刻诠释和高度升华。历史表明,从1963年到文化大革命,对“爱的教育”的彻底否定,给整个教育带来了严重影响,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我们一定要记取、剖析和反思。教育中有爱,且是大爱:有爱的教育理论,才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三、情境教育理论的探索

情境教育是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在主体活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吸纳、借鉴古今中外合理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当代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使儿童以最佳的情绪状态,在其中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生动的发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育模式。情境教育系列实验与研究从1978年开始,至今历经30年,由最初的语文学科的情境教学发展到涵盖儿童成长诸领域的情境教育,并落实到情境课程,形成了独特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与操作体系。情境教育顺应儿童天性,突出“真、关、情、思”四大元素,以“儿童―知识―社会”三个维度作为内核,构筑了具有独特优势的课程范式。情境教育还从脑科学最新成果中找到理论支撑,即儿童的脑是敏感的,需要一个丰富的环境;儿童的脑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需要不断提高神经元联结的频率;儿童的脑优先接受情绪性信号,积极情感伴随的学习活动可获高效。情境教育正是将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赶来,找到了一条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有效途径。李吉林老师的教学与研究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交织着当代中国日益强盛的爱国情怀。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指出:虽然其中也借鉴了国外的理念,但李老师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本土化并且丰富、拓展了,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情境教育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进步的教育理论跟李吉林老师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创新相结合的成果;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流派。

四、学科教学理论的成长

对于辛勤耕耘于基础教育园地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课堂便是其教学实践的沃土了,在这个园地的沃土中生长绽放的理论之花,当然便散发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具有蓬勃而顽强的生命活力。

分散识字教学理论:识字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开始,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最初的基本环节。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上世纪五十年代,斯霞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六十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据研究,分散识字具有独特的优越之处:(1)分散识字既能突出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又能为语言训练提供许多有利条件;(2)分散识字便于联系儿童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启发儿童深刻理解词义,有意识地发展儿童的词的逻辑记忆,从而提高识字教学质量;C3)分散识字有充分的巩固联系机会;(4)分散识字便于教师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而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在斯霞的影响下,“分散识字”成为我国识字教学的一大流派,对推进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功不可没!

尝试教学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思考。到80年代正式启动教学实验,邱学华对“尝试教学”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从“学生能够在尝试中学习”到“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观点的提出,尝试教学从无到有,从实验到理论,在中小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理论要点有:明确一个观点: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理解两个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培养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促进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太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促进智力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掌握五种操作模式:一种基本式(七步教学程序)加四种变式(调换式、增添式、结合式、课外预习补充式)。运用六条教学原则:尝试指导原则、即时矫正原则、问题新颖原则、准备铺垫原则、合作互助原则、民主和谐原则。重视七个达到尝试成功的原因: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作用、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

语文教育链理论:特级教师洪宗礼依据“五说”语文课程建构观。尝试把语文的要素与其构成关系、规律、序列,编织成网状的语文教育“链”,以揭示语文教学隐含的内在规律。所谓语文教育“链”,是指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相对地比较客观地反映语文教育的全貌及其内部规律,揭示语文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体系建构的基本原理。支解语文是不足取的,否定语文教育的规律性则是不客观的。提出语文教育“链”,就是从整体上全方位多维度认识语文教育,从而探索语文学科的科学的序,揭示语文内部的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这里的构建语文教育“链”,其主要内涵是:把学习知识、引导历练、发展能力、获得方法、养成习惯、提高思想文化素养等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成为一个纵横结合的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知识和技能是基础,通过历练转化为能力;能力定型化,形成习惯,获得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情感教育,促进知识技能与思维同步发展,酿成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且标。构建语文教育“链”,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追求。忽视语文教学的科学体系,“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或断裂,都会使语文教学停留在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必然导致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

五、素质教育模式的建构

爱心教育论文篇(6)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感情,是爱国情感、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理性升华,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的理性认识。“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切实抓好“两课”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的正面灌输

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课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高等学校“两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两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爱国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此带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三、培育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的校园文化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示范区和辐射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还要体现学校自身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氛围。

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班级、社团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格局。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式,以校训、校歌、校报、校刊、广播、校园网等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依托,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以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与影响,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意识。

开展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的舆论宣传,突出重点、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努力营造爱国主义浓厚氛围,促进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学风和健康社会风尚的形成,使爱国主义深入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心中。使大W生以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动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

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奏,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源泉。 高校要本着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树立爱国主义先进典型,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成果。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爱国、爱党、爱人民,以达到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目的。[3]

五、借鉴国外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我们要广泛借鉴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经验,切实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第一,要强化历史教育,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第二,要加强公民教育,让学生了解做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爱国的公民。第三,要规范升国旗、降国旗活动。第四,要广泛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后,要大力加强媒体的教育功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

爱心教育论文篇(7)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为此,认识当代大学生爱国心理的一般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全球化特征

全球化是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但是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甚至是超越。全球化也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就此走向了消亡,国家仍旧是本国人民集体利益的集中体现。因此只要国家存在,我们每一个人就担负着维系国家安全,维护完整的责任。爱国主义教育仍旧具有存在的必要与紧迫性。因为,不容忽视的是全球化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一种全球战略,其并非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交往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因此,全球化意味着国与国之间应该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2.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特征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民族文化与民族具有同一性,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显出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就是热爱本民族与自己的国家。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以汉文化为主体,历经千百年的文化交流,我们的文化本身就具有多元性与同一性。因此,对于世界文化我们也应该本着兼容并蓄的态度。面对人类世界的优秀文明,我们不但要努力的学习,同时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交流,同时也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思考。我们认为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并不存在着冲突,相反文化多元化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全球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因为文化而产生的思想冲突,只有相互学习,相互了解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3.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民族特征

爱国主义教育最为重要的是要树立起民族自信心。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核心动力,民族自信并不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而是在深入认识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自发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因此,高职爱国主义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我们的国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有着极为璀璨的文明。尽管近代中国一直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但是我们的文化并没有就此湮灭,反而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我们战胜了无数的困难,建起了一个全新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以及道德情操才能够不断地将这项事业推进。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也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

二、如何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效率

1.爱国主义教育应体现教育层次性

根据高等教育受教育对象的特点,把高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原来的感性灌输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体现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层次感。这不是将过去式的爱国主义内容简单地做包装,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出发, 启发高职学生自觉思考人生价值与爱国主义的辩证关系。把被动的单纯灌输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觉自发的学习实践行为,把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从感性了解上升到道德情操、自我意识的水平上来,结合时代特征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理论指导实践,从抽象理论中把握具体的爱国主义情感,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具体的实践认识中提炼出抽象的理论,再由抽象转化为具体行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激发高职学生对爱国主义主动思考和学习教育。

2.加大课外渗透育人,积极建立校内外爱国主义基地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课时有限,靠课堂教学去完成育人任务有一定难度,所以应该利用课外育人机制,使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多样性。结合革命历史、建设成就和重大灾难等,积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 青海西宁市的西路军纪念馆,青海海北州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挂牌,玉树地震校展室等,成为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基地就是对一段历史的认知、一部教材的解读、一处课堂的实践学习、它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性基地,是一座蕴藏知识凝聚爱国精神的思想宝库。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让大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直观性、生动性,实践性。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激发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还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许多高职院校对于专业知识的教育非常重视,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是很严,这就导致了爱国主义教育留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应该深刻的开展一些有实践意义的爱国主义宣传及实践教育,课堂教学多采取一些演讲、讨论、辩论,观看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资料等实践课,假期多开展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顶岗实习和学雷锋帮助老弱病残等活动。

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潜涛.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在公民道德建设体系中的地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1).

爱心教育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62-01

一 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淀孕育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 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学习历史入手,特别是要从了解中国的红色文化开始,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大学生只有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国的红色历史文化,才会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强自我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所以,红色文化对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第一,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资源,学习红色文化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将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化,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第二,红色文化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与红色文化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第三,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的结合不仅可以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而且可以不断创新教育形式,营造红色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三 利用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第一,高校应发挥知识资源优势,重视红色文化的开发,推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选修课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辅助,传播红色文化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推出红色人文讲坛,邀请革命先进代表为大学生做红色系列讲座,对大学生进行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第二,开展实地参观教育活动,应经常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同时与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管理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到教育基地进行教育实习,让学生担任红色旅游向导和讲解员,向游客们宣传红色旅游景区的光荣革命斗争历史,寓教于乐。

第三,高校可以开展以红色文化、爱国主义精神为辩题的辩论赛,促使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思考;开展以爱国主义精神、红色精神主题为选题的演讲、朗诵;红色团日体验教育活动及征文活动等,不仅实现了红色革命精神在大学校园的广泛传播,更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得到了升华。

第四,结合信息化手段,开辟网络教育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推广红色文化,加深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可以开设红色教育网站、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同时也可开设红色文化论坛让大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对红色文化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各大知名网站也应加大对红色文化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版面的投入,使大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对红色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缺一不可。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深入学习,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气节,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参考文献

爱心教育论文篇(9)

李海明,男,党员,专科,1966年2月出生,现为广水市李店镇草店中心小学教师,现是该校工会委员。他1985年8月参加工作,从教至今已有29年。从教以来,该同志坚持教学一线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担任学校工会委员以来,他一直热心学校工会工作,参与并组织了许多工会活动,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一、因为有爱,他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会委员,首先他得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的基础,他凭着一颗爱心经营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将工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来做。也因为他这份爱心,让他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他说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他实实在在感受到它的好,他觉得这份工作不仅带来一颗年轻的心,更带来了年轻的容颜;他说喜欢这份工作,是因为他真真实实感受到它的珍贵,他常说没有什么环境能有如此清澈透明,他永远面对的是一张张素净纯洁的小脸,无须变脸来适应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

二、因为有努力,他的工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2008年,在学校工会与党支部的信任与关心下,他成为了学校工会委员。在担任学校工会委员一职后,为了很好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除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要求思想进步外,他还坚持学习工会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工会职能。相继学习了《工会法》、《教

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融合贯通,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同时边学边思考,边学边行动,发挥自己的特长,胜任本职工作。

为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的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他积极组织教职工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了每次活动的精彩开展,他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如庆祝三八妇女节联欢会、教师节趣味运动会比赛,迎接元旦登山活动等等。今年为了迎接三八的到来,他与工会领导一起商榷并拿方案,组织全校全员参加。现场有他忙碌的身影,场地的布置有他奔走的脚印一份努力一份收获,在他以及全体工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同时他付出的努力也受到了领导与同事的高度赞扬。

三、因为有参与,他的精神世界充分体现价值

作为学校工会的积极分子,他常常严以律己,对自己提出高标准、高要求。时常用自己行动投身爱心事业,每次向灾区捐款捐物,他都带头积极参与,听说身边的人遇到困难,都能尽自己的所能提供帮助。 在工作中,他认真执行学校领导及工会的格项任务,自觉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认为集体的荣誉至高无上;工作中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不论分内分外的事只要他能做,就决不推辞。他觉得,只要大家都能管好自己的分内之事,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帮助他人,那我们的工作会蒸蒸日上。 他就是这样一位爱岗敬业,不计较得失,以集体荣誉为重,团结同事的优秀工会工作者。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年年被评为李店镇模范教师, 2012年九月获得广水市优秀教师,20XX年被评为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在学校教师考核中,他一直名列前茅。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的工会工作还有待完善,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会一如既往的积极努力,求真、务实、创新、忠诚,发挥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能,为促进学校发展作出他应有的贡献。

教师工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二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跨入教师这个行列已经16个年头。从教十几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亲切关怀和支持帮助下,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勤勤恳恳,踏实苦干,在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勤奋耕耘,哺育桃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把自己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点滴成绩总结如下:

一、激情满怀,无私奉献

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选定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热爱我的职业,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1997年7月,我从德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作为年青的教师,我潜心研究教育,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佳绩之余,致力教育科研与改革,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努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相信,只有爱的付出,才会有爱的收获。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无论何时,我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严爱相济,教书育人

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严爱相济,才可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要爱。我喜欢优生,但不排斥学困生,对于暂时的学困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我深深地懂得:学困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后进生我努力做到多谈心、多家访、多帮助、多鼓励,并积极寻找和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促其发光。在关爱学困生的同时,我还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难度和学生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深度不一的教学方法,让尖子生吃饱,学困生接受得了,争取立足中等生,扶持差生,满足优生。

三、献身教育,无怨无悔

教师是辛苦的,教师职业是平凡的。在十几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凭着一颗教师的良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实实在在地干好自己应该干的工作,从未因私事耽误过学生一节课。远离父母的我,每逢家中有事,父母让我请假,我总是婉言拒绝:咱家中是有事离不开我,可学校里的几十名学生一样离不开我啊,他们更不能耽误啊!时间长了,父母再忙再累,也从不拉我后腿。一次妻子生病住院,我在医院陪护,想到班里那四十五个渴求知识的孩子,我的心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无论是放下那一边我都于心不忍。妻子理解的对我说:你还是去上班吧,别把你急出病来,我没事。我握着妻子的手,看着她红红的眼圈,不知说什么好,最后还是狠了狠心,毅然去了学校。孩子一周岁后就住在奶奶家,我经常几周见不到孩子,每次回家看到孩子兴奋的神情和离家时无助的目光,我一阵阵心酸。我在家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我却无愧于我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无愧于我所从事的光荣而艰巨的教育事业。

四、潜心科研,硕果盈枝

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是不竭之泉,时时奔涌出清新的、闪烁着斑斓色彩的溪流。十几年来,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及科研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所担任的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学,成绩均名列前茅,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镇优秀教师,得到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显著。先后主持或参与全国十五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实验、全国十一五规划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实验、XX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XX市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实验、XX市优质教学研究、XX市小课题研究等国家、省市级课题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8月3日,论文《深化和谐教学,实现差生转化》在全国第九届和谐教学法研讨会上被评为二等奖。2001年11月,论文《浅谈电化教学中的情景设置》在XX市电教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2002年4月,公开课《海上日出》在XX市电教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3年6月,论文《论劳动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XX市中小学劳动技术教师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3年12月,公开课《桂林山水》在XX市电教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三等奖。2003年12月,论文《活动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参加2001年度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汇展评比,荣获部级二等奖,并入选《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汇展获奖作品集》正式出版。2004年5月,论文《实施以德治校,重在塑造师魂》在XX市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比中荣获壹等奖。2005年6月,论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XX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实验研究》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6年7月,执教的公开课《编草辫》一课,在全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回首过去,豪情满怀,瞻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 为了挚爱的教育事业,为了一代新人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我愿做春蚕,愿做红烛,愿做一名披荆斩棘的播火者,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谱写出自己最辉煌的篇章。

教师工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三

XXX同志自担任华胜实验学校出纳以来,协助工会主席,通过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工会会员整体素质,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了学校工会职能作用。XXX同志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活跃广大职工的文化生活,提高华胜学校的企业文化,为工会理好财,办好事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一、以身作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队伍素质。作为学校财务科的出纳,她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同时,她狠抓工会职工学习,认真完善了华胜学校工会学习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提高了学校职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围绕中心,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作用。作为学校财务科的出纳,她积极维护职工利益、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实施送温暖活动。一是关心职工身心健康。教职工家中的红白喜事、教职工生病以及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等,她都能坚持亲自上门探望、慰问。二是关心困难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在各种节日期间,开展慰问走访活动,竭尽所能的帮助职工排忧解难,使职工全力工作无后顾之忧。

爱心教育论文篇(10)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3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初学教育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所以从踏入工作岗位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就鞭策着我,让我深受启发。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的书名时,着实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暗暗希望通过拜读它能打开思维,对今后的教学也能有所裨益。

  这本书可以说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诗人、教育家,更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行动理论家,他凭借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导教育应该贴近人民大众、贴近生活,富有时代特色,他主张的观点有建设性且有可操作性。文集体现了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质”、“社会即学校”、“读书与用书”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个人觉得他所倡导的理论是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与思索学习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了生活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理论性较强、很多是空洞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他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上一篇: 农业资源利用论文 下一篇: 合金工艺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