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0:35: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迁移理论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学知识是有系统、互相联系的。在一系列知识之间,往往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所以,学习后次复习前次,以旧引新是必要的。然而新知识既是发展,就与旧知识有所不同,其间是有坡度的,如何搭好它们之间的桥,则成了教学的关键。
1.如果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中则要突出演变点。如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学习这部分知识,要以前面能整除的除法验算为基矗两类验算都要用“商和除数相乘”,后者演变的是“还要加上余数”。教学时,不但需要复习能整除的验算方法,还要复习有余数的除法,并重点理解。以246÷5为例,商49平均分了246吗?(不是)那么是平均分了多少?(245)验算时只用商、除数能行吗?应该怎么办?引起学生议论。经过讨论可顺利地使学生掌握新的规律和验算方法。
2.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两个旧知识组合而成的,教学中则要突出连接点。如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讲课前复习一步减法应用题:“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15个还剩多少个?”这是旧知识,我们认为这道题中的商店里有24个皮球这个已知条件,可以用另外的旧知识来代替,则成为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于是提问:“如果商店里有24个皮球不直接给,可以用两个什么条件?”学生马上就可以答出:“换成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18个花皮球”或换成“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老师给予肯定:这就组成了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既然大家可以变化得到就可以解答出来,于是自然过渡到新知识,这就是在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做文章,形成了容易解答的一个新知识。这样过渡自然,教学效果好。
3.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教学时要突出共同点。如教学万以内退位减法时,我们认为它是以百以内数的退位减法为基础,后者多了十位不够减、百位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但无论哪一位不够减,处理方法都一致,即有共同点,就是“哪一位上不够减,要以前一位退1当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这就抓住了一类知识的共同点,仿旧知识学习新法,再把新法归为旧知识,过渡自然,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二、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和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继而强化训练、反复实践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所以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是有过程的。教学时要遵循认识规律,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二、当前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太明确的现象,导致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要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讲课时只针对某一作品的技术难点进行大致的技术要求讲解,这种教学的盲目性比较大,不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其技能技巧。
(二)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
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注重自身教学的方式,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了解不深入,很难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教学内容不适合每位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两极分化的情况。
(三)忽略钢琴教学的系统性教育
音乐课程是一种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必须循序渐进,慢慢渗透。但是在实际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时比较随意,解决问题时不注重问题的系统性联系,致使学生在音乐演奏中时常出现技术性的问题,影响学生音乐学习的提高与音乐素养的培养。
(四)缺乏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在钢琴教学中,各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但教师往往忽略各课程间的联系,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音乐知识的积累及学习比较散乱,没有将各音乐课程建立相互联系的意识,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音乐认知结构的建立。
三、将学习迁移理论引入钢琴教学中的意义
面对钢琴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校钢琴教学应该在吸取传统优秀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教育方式,利用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美学、心理学、运动学等方面的理论,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综合能力。其中学习迁移理论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各个学科与技能之间存在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也就是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对新知识与技能所产生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主观方面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迁移理论的运用,就是一种授人以渔的学习方式,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这方面来说,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与其学习迁移能力的强弱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学习迁移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为实现高校教育目标提供条件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否教会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为只有让学生拥有了学习迁移能力,才能够使其拥有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积极主动地积累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构建知识与认知结构,以便于在钢琴学习中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推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把学习迁移理论引入高校钢琴教育中,不仅为高校的钢琴教育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通过各个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可以很好地提高高校钢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钢琴师资人才。
(四)为高校钢琴教育提供系统化指导
高校钢琴教育是一种系统化要求很高的课程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几个相互联系的步骤组成,而学习迁移理论运用到钢琴教育中,可以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各钢琴课程以及同一课程不同单元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使高校钢琴教育在统一的整体下进行相互之间关联性的学习。利用系统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钢琴认知能力及钢琴素养得以提升。学习迁移理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高校钢琴学科领域知识丰富、文献众多,学生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全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习迁移理论,积极创造学习迁移条件,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有效实施迁移教学的措施
钢琴演奏是一种技能,而技能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通过练习获得钢琴技能动作,这种技能主要指手指、手腕、前臂、后臂以及整个身体之间的协调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有很高的理论知识与艺术表现力。在此基础上利用迁移学习方式,可促进其技能的提高与素养的修炼。
(一)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与联系
学习迁移是一种通过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影响,而促进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从这方面来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新知识讲解之前,首先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并根据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迁移点,引导学生发现实际迁移点,从而结合已有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示范演练,演练时注意提醒学生感受演奏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通过详细的比较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找到其异同,以便促进共同点的迁移。对于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原理等一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内容,应多提倡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理解式记忆,然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再把总结好的知识引入原有知识的积累中,以旧知识促进新知识的掌握。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的方向,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钢琴练习的效率和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技巧与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创造迁移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迁移条件的创造,注重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学习内容之间的相同原理越多,迁移现象就越明显,也就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比如在训练八度弹奏技术时,教师可以将游戏的动作机理迁移到弹奏方法的动作要领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举些例子,比如我们在玩拍皮球时,需要放松手腕和小臂,利用手腕的弹性来拍动皮球,动作自然、轻柔、缓和,顺势而为等,弹奏八度时手腕与排皮球时手腕的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处。C.H.贾德在概括化理论中指出,学习中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是,两个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共同成分,而在学习活动中概括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是产生迁移的关键,对于原有知识经验概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迁移的可能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已有经验泛化水平的提高,为迁移创造条件,如音阶的弹法与五指训练、琶音的训练在训练要领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三者的训练方式可以相互借鉴,通过学习一种技能前、后对另外两种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概括三者的共同成分,从而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习的迁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心理状态不佳,如过度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兴趣、没有迁移的愿望等,都会对学习迁移造成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迁移条件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采取谈话法、观摩鉴赏法、练习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效地实现学习迁移。在钢琴练习中,可采取分阶段练习,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容易造成身心疲劳,在休息的过程中可以对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使钢琴练习能够顺利进行,同时摆脱消极情绪,达到更好的学习状态。
项目启动阶段需要完成项目立项、任命项目经理、建立项目团队、着手项目具体准备等工作。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搬迁工程从2009年2月开始全面启动,到2009年10月底基本结束,实现新馆的全面开放。是一项目标非常明确、期限要求明显、工作量巨大、复杂程度较高的工程,需要图书馆各部门人员、勤工俭学学生、搬家公司协同完成,因此我们将图书馆搬迁工程确立为项目,进行项目管理。
图书馆搬迁工程的目标就是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实现新馆全面开放,具体工作包括:搬迁前总馆、分馆部分图书的磁条更换、所有图书的打包、设备清点整理;搬迁过程中总馆分馆图书、设备的整合;搬迁到馆后的图书上架整理、设备安装调试、家具摆放到位等等一系列复杂工作。根据搬迁项目的特征,成立以图书馆馆长、图书馆部门主任、图书馆工作人员、勤工俭学学生为主的图书馆搬迁项目组。
项目组分为几个子项目组,部门主任作为各子项目的项目经理,根据具体任务分配子项目组成员,打破常规状态下按图书馆业务流程实行的职能组织模式,使各职能部门按照搬迁项目要求进行人员重组,组成临时的团队,原有的业务职能让位于搬迁项目,形成5个子项目组,加强子项目组之间的横向沟通,通过各子项目组的工作进度的管理,保证搬迁项目的总体进度。所有子项目组人员由子项目经理直接管理,各子项目组经理由项目经理———馆长统筹协调管理。按搬迁项目不同阶段,将项目划分为搬迁前准备和搬迁及搬迁后整理两个阶段,项目经理和子项目经理始终不变,根据不同阶段任务对项目团队成员进行适时调配。
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阶段,在项目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项目计划规定了谁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用多大代价做到什么程度,是项目团队开展工作的行动指南,项目执行与监控的依据,也是项目收尾的依据。因此项目计划是对项目任务或工作进度进行计划并安排一个可操作的进度,以确保实现项目目标的阶段。项目计划包括工作分解(WBS)和项目进度计划。
(一)搬迁项目分阶段工作分解(WBS)
WBS(WorkBreakdownStructure)是项目中所有工作的逻辑分解和层级结构。主要是把一个项目整体分解为易于管理、控制的若干个子项目或工作任务,是制定项目进度计划、确定项目资源需求的基础。通过对图书馆搬迁项目的两个阶段的任务做详细分析,按不同阶段工作分解结构,把图书馆搬迁项目分解为可执行的、具有先后顺序和层级结构的最小单元任务,并将其分别落实到5个子项目组。
(二)项目进度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就是确定项目活动的起始和完成日期。它是在工作分解结构的基础上,对项目活动进行一系列的时间安排。通过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可以列出所有要执行的工作任务、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完成各项任务预计的时间及各项任务的相关责任人,其目的是控制项目的时间,在实施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保证项目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我们利用MicrosoftProject制定项目计划,并将其保存为初始“比较基准”,作为下一步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计划调整的参照。
首先,定义项目基本信息。根据图书馆搬迁项目的要求,定义项目开始日期为2009年2月23日,项目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定义常规工作时间,项目从开始日算起,向后排定工作日程。
其次,按照WBS分解任务表把子项目及相关的工作任务输入MSProject新建项目文件的任务名称栏中,进一步形成大纲式的详细WBS。
再次,确定任务间的关系。根据WBS得到的各项目任务间的逻辑关系和层结构,确定每项任务的工期、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和项目之间的链接关系及各子项目的责任人,制定初始的项目进度计划,形成项目进度计划明细表及甘特图。甘特图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地表示出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可以直观地表明任务计划在什么时候进行以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并能用于评估工作进度。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把项目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实施项目计划包括项目执行和项目控制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按照项目计划控制工作进度、配置不同阶段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定期将实施过程中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实施情况不断更新进度计划,以达到最佳效果。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l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少学者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但更多的学者是对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对其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确,如何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如何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如何在注意文艺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涵的同时,重视文艺学学科创新扩容、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觉得,更新文学观念,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树立问题意识、问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图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认为世界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与自我一样的主体。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学的主体间性,可以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文学的主体间性表明,文艺活动不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或者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文学创作活动表现为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家与生活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相互作用和交流对话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体,与其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我听过我的身体进入到那些事物中间去[3_,它们也像肉体化的主体一样与我共同存在”。“在一片森林里,有好几次我觉得不是我在注视森林。有那么几天,我觉得是那些树木在看着我,在对我说话。”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也曾多次描绘过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亲相融、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显然,在艺术家眼里,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人来源于自然,在本质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间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种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对话交流的关系。事实上,作家在创作中所描绘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自己与事物之间所建立起的这种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关系,这是与以往我们对于艺术活动总是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来加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文学作为主体间性活动,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了真实的存在。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与我无关,而是与我息息相通的另一个自我。文学活动是自我主体与文学形象间的对话、交流,在这种对话交流中,自我主体以最大的诚挚和最深切的同情对待文学形象,倾听文学形象的述说;同时自我主体也向文学形象敞开了心扉,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里,文学形象与自我主体是同等地位的主体存在,主体之间始终贯彻着平等的对话、交往精神。
艺术接受也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读者不仅要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的世界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对话交往关系。文学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者的倾向,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然而然地会发生某种情绪上的反应,或欣喜、或愤怒、或悲哀、或惊骇、或振奋……读者与作者作为两个主体,以作品为中介在进行着文学经验的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了某种共识。因为,文学经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社会的,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如果我们理解了文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我们也就容易理解文学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活动。三共生意识
文艺学学科不可能有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真理,也不可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结构。文艺学学科自身的建设,文艺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都应当凸现出一种交往对话、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生共荣的思维。
我们看到,文艺理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曾被当作一元的、绝对的真理,其他的文艺理论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这一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会成为教条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的就是反的,这完全是一种只讲对抗不讲互动、只讲斗争不讲融合的思维模式。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文论就是从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们的对话交锋中得到确立并超越的。文艺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体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文艺理论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艺理论。文艺理论中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被古人和今人讨论着,而当下文学艺术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更是他们不可能涉足,也难以预见的。我们发现,20世纪8O年代以来传人我国的各种外国的文论学派有许多新的主张与独特的见解,这是在文艺理论中所看不到的。这些理论的引入,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科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语言,文艺理论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一元走向了多元,从对立走向了互动。
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是一种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交往、互动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代文艺学学科发展中,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学学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文艺学学科总是与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艺术学甚至自然科学相联系。如产生于2O世纪中期以后的当代文化批评,其思想资源除了以外,还包括2O世纪各种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成果。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批评也是跨学科的。宣扬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或是学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态批评家的。生态批评特别从科学研究、人文地理、发展心理学、社会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现象学)、史学、宗教以及性别、种族研究中借鉴阐释模型。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说明,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形态不只是一个学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既与学科的知识谱系密切相关、又包含和融汇着其他学科的特定的思想、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多元知识系统。
四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开放性、多元性,从根本上说,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发展意识。西方文论在发展。2O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态势表现为:一是流派繁多,数十个文论学派此起彼伏,异常活跃,远远超过了l9世纪西方文论的流派数量;二是批评新潮不断迭起,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一般说来,当代西方文论一个流派从创立到衰落不过二三十年,繁荣时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文论流派“各领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个流派之间既有尖锐的冲突交锋,又相互交叉、渗透和吸收,呈现十分复杂的关系,不少文论家同时成为两个甚至几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可能同时吸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正因为这些,2O世纪西方文论才得以繁荣,才得以快速发展。
中国文论也在发展。二三十年代传人我国的马列文论,近十多年来吸引我国不少学者注意的文艺心理学、文艺符号学、叙述学、文学本体论、原型批评、文学接受理论等等,它们既使我国传统文艺理论得到了更新、发展,又拓宽了文艺理论研究的道路,文艺理论出现了交往对话、开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同样受到新观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内涵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中心论点或话题,即使采用对比、排比等手法,也都是围绕观点或话题来进行的,很少有举例子来引出话题或者观点的。其实,以具体的事例引出话题,不但自然,而且生动形象。如《远望的智慧》一文中作者就是通过形象的事例来引出话题的。
放归小鱼的丹麦人期待着将来有更大的鱼吃,提倡“数罟不入洿池”的孟子让后来人有更多的鱼吃。他们没有急于一时的捕捞,而是以长远的目光,对眼前所得进行毅然的舍弃,过后得到的也许更多。这是一种远望的智慧。
作者运用“丹麦人放小鱼为了将来有大鱼吃”和孟子放小鱼为了“后来人有更多的鱼吃”,两个中外事例,形象地说明了放眼长远的智慧,引出了文题“远望的智慧”,很是生动,让文题直观呈现的同时,也使得文章具有可读性,让读者禁不住想要继续读下去。
二、辩证阐释观点
议论文中引出话题或者论点后,就要对观点、话题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对之进行界定或者诠释,使读者明白其中的内涵。一般而言,对观点或话题的阐述都是道理论证方式,通过语言来对观点进行申论。但是如果运用举例的方式,特别是运用多个不同维度的事例进行辩证说明,也能起到客观陈述的效果。如文中,作者就例举了关于有无“远望的智慧”的两种现象,辩证说明其观点内涵:
这样的智慧,有的人运用自如。“非典”期间,板蓝根成为抢手药品,供不应求。不少小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大肆涨价赚钱。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虽失去了一时的小利,但赢得了长久的信誉。“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神威药业的经营智慧不就是远望的智慧吗?
这一段是通过石家庄神威药业“非典”期间降价售药,通过让利于民销售,日后获得更好业绩的事例,来说明有“远望的智慧”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的道理;同时,作者也举例说明相反的情况:
可惜也有不少人目光短浅,遇见“小鱼”便吃,失去了更大更多的“美味”。正如登山,在旅途中,有人往往会被道边一时开放的鲜花吸引,停步不前,也就没有了机会观赏顶峰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们目光短浅,缺乏远望的智慧。放远目光,不被眼前风景迷惑,才能看到最终的绚丽风光。
作者通过登山如果被路边鲜花吸引而止步不前就难以登上顶峰欣赏真正美景的事例,来说明缺乏持久的韧性、长远的计划,就难以达到最终的目的,难以获得最终的成功。这样作者就是通过举例来辩证阐述了“远望的智慧”有无的意义所在。
三、对比深入论证
议论文论证的主要方式是举例。一般情况下,举例论证仅仅是就例子本身来说明某种情况,证明某种观点,如果将例证设置成对比的两个方面,就能通过对比论证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增加论证的力度。如文中就挑选楚汉之争中刘邦、项羽两个人物进行对比举例论证: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占尽了天时地利,又有谋士范增相助。相比之下,刘邦不能不称作弱势一方。当他攻入咸阳宫后,他没有进行大肆抢掠来自己享乐。他明白物质上的享受只能是暂时的,而获得百姓的尊重与爱戴才会有更为长久的未来。鸿门一宴,他甘愿赔礼道歉,将胜利成果拱手相让。这看似放弃了自己的利益,实际上也是一种远望的智慧,毕竟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倘若刘邦一心与项羽争一时高下,当时必败于项羽铁骑之下,性命难保,更遑论君临天下了。
首先举的是刘邦,主要从正面来突出刘邦的目光长远,再反过来举项羽之例:
反观项羽,灭秦之后,他想到的是车载秦的金银财宝,回彭城老家去。他只想到衣锦还乡,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到头来只能被围垓下,以乌江自刎给自己画上了人生的句号。没有远望,就没有未来。
在具体写作中,因为刘邦项羽谋事策略截然相反,所以这种例证对比也更加直接明显,这样也就将“看似放弃了自己的利益,实际上也是一种远望的智慧”和“没有远望,就没有未来”两个小论点直观鲜明地陈述出来,深入且深刻。
四、巧妙联系现实
对于高中生而言,写作议论文一定不能“空对空”,而要赋予其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三点一线的生活,缺乏丰富的阅历和经历,与自己的生活现实相联系自然是比较困难。那么如果能以举例的方式来联系当前的客观社会现实,则比较容易,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文中就将“远望的智慧”联系到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发展经济而不注重保护环境的社会现实:
当今社会如项羽者不在少数。不少地方政府贪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引进重污染企业,富有盛名的香格里拉被肆意开发。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开发,就是缺乏远望的智慧。没有了蓝天碧水的地方又怎能有幸福的未来生活呢?
作者并没有将过多笔墨纠缠在具体的事例上面,而是就这种现象进行简单的陈述,让大家很快联想到身边的客观现象。“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开发,就是缺乏远望的智慧”,一句简单的评论,就将社会现象与文章的话题巧妙联系起来,而“没有了蓝天碧水的地方又怎能有幸福的未来生活呢?”又很好地回答并赋予了观点以现实意义。结尾,作者进一步将观点与“我们”自己联系起来,赋予其更强的实际意义:
不管是人生之路,还是社会发展之路,我们都要有远望的智慧。作为高中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不要为了一棵树放弃整片森林,不要为了一条小河放弃整个大海,不要为了一时的辛苦而放弃日后的成功,放眼前方,更美的风景在未来。
论文摘要: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理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文化背景及语言表达差异中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一)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汉民族的综合型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以多归一”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上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逻辑语序,横向铺叙,层层推动,归纳总结。形成“流水型”句式结构。西方民族的分析型思维方式,使得西方人注重分析方法,惯于“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各种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递相迭加,结构复杂,但形散而意合,形成“树权形”的句式结构。下面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句子在霍克斯(David Hawks)和杨宪益两种英译本中的译法。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霍译:The first girl was of medium height and slightlyplumpish,with cheek as white and firm as a fresh lychee and a nose as white and shiny as soap made from the whitest goose-fat.She had a gentle,sweet,reserved manner.To look her was to love her.
杨译:The first somewhat plump and of medium height. Her cheeks were the texture of newly ripened lichees, her nose as sleek as goose fat, gentle and demure. She looked very approachable.
仅从两个译文与原文的对比就可以证明上述观点。再比较两个译者的不同,霍译在第一句中仅用了一个with引导的伴随状语就一气呵成地将迎春姑娘的外表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之后他又用一个简单句表达了她的性格。而在杨译中,他用了两个句子,按照由大方面到小方面的顺序描述了迎春姑娘的外表特征。可以说这两种译法只是译者的思维方式以及表达习惯的不同而已。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审美情趣,对原文的表达形式作相应的调整,以使译文通顺,语意畅达。
(二)中西方文化意象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意象是凝聚在各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中的结晶。在中国文化中“龙”备受推崇,与龟、凤、麒麟合称四录,龙代表帝王,象征吉利的动物,如:“龙眼识珠,凤眼识宅”、“龙投大海,虎奔高山”。西方人却认为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凶残肆虐人的动物,应予消灭。龙被称为怪物,恶龙。中国画上的龙没有翅膀,西洋画的龙却是有翅膀的怪物。如“dragon’s pond and tiger’s cave;dangerous place”(龙潭虎穴)。在文学翻译中也有这样的翻译,如《红楼梦》中有一句: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个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霍译:“...And now this new cousin come here who is as beautiful as an angel and she hash’t got one either,so...”
杨译:“? Even this newly arrived cousin who is lovely as a fairy hasn't got one either,...”
在这里,当宝玉指到美丽可爱的林妹妹时,他说是个“神仙似的妹妹”。在汉语文化里,当指及某人漂亮时,我们会说真是“美若天仙”。这里杨宪益按照汉语文化中的意象将其译作“lovely as a fairy”,准确地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色彩。霍氏将其译为“as beautiful as an angel”.我们知道西方文化的主源是希腊神话和圣经,angel在这些文化中是智慧与美丽的象征。霍氏考虑到读者的宗教背景和民族心理,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将原文中文化转移为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便于读者理解,因此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来源造成了他们译文的不同。以上的翻译中,两位译者由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译法,杨氏虽忠实地翻译了原文,而且在译文中采用与原文同等的文化意象,但由于面对的是译语读者,因此,相比之下,还是霍氏的译文更地道,更易于接受。有时一个文化意象是无法译出的,在翻译时,需要加脚注注明,或给予必要的解释。如: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霍译: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And suffered at 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1]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2]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
对于我们汉语读者来说,都知道“比干”是智慧的象征、“西施”是美人的象征,然而对于译语读者来说,却不一定知道他们是何许人,杨氏以加脚注的方法介绍了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让译语读者充分了解到“比干’’“西施”等人物传说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文化信息的转移,而霍氏的译文只会让人得知Bi Gan是martyred,Xi Shi是“beautiful”,而不知道其文化来源,因此,使原语的文化信息不能完全传递。
二、文化背景及语言表达差异中翻译的基本技巧
在汉英互译过程中,除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外,如能对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有所了解,对于提高翻译技巧将会大有裨益。
(一)意合句转化为形合句
属于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在句法上各有特色,差异甚多。当代美国著名翻译家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1983)一书中提出:就英语与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英语重形合(bypo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间一般都用适当的连接词(connectives)组成复合句,形式上比较严谨,但缺乏弹性;而汉语则重意合(parataxis),即更多地依靠语序直接组成复合句,由于其句子成分用逻辑意义贯穿起来,结构灵活、简洁,不会引起误解。在汉英翻译中如果了解了上述差别,翻译在构句上就有了基础。例如:If one does not enter the tiger's den,how can he get a tiger's cu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隐含“条件”从句的汉语意合句,翻译时,这个if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违反了英语的表达习惯。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将意合旬转化为形合句。译者头脑中的形合、意合的意识是否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翻译句的质量。
(二)力求避免词词对应是汉英翻译技巧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思想内容。故在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摆脱原文字面的束缚。例如:
第一,翻译注意词与词的机械对应。在汉英互译技巧上,要力求摆脱汉英两种语言原文字面的束缚。因为只有在少数情况下,两种语言中才有完全相等或近乎完全相等的对应。例如,“不要碰它”(“Don t touch it”);“请填表格”(“Please fill the form”)等等。但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不正确的或机械的对应。例如,“精神文明”被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单从表面上看,似无懈可击。问题出在“spirit”一词。Longman Dictionary第一解释为:“a person apart from the body;one's mind or sou1.”是指与“肉体”相对立的东西,除“精神”外,尚含“心灵”“幽灵”等意思。另外,在强调“spiritual civilization”时,仿佛只注重心灵的净化而不求身体力行。
第二,注意词与词的搭配。受到汉语字面影响而搭配不当的例子经常碰到。例如:“grasp manure”——“抓紧施肥(应译为Pay close attention to or attend to the question of manure);“提高英语水平”——“to raise the level of English knowledge(应译为to improve one's English)”;“啊,好票子!”——“Ah,good tickets”(应译为Ah,good seats!)。搭配不当是逻辑上的问题,但大多数还是语言习惯问题,因此在学习汉英翻译技巧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去熟悉哪些为惯用,哪些为很少用或不能搭配。否则,必然会出现上述“想当然”或“在意乱套”之类的翻译错误。
第三,汉英翻译中对修饰词的处理一般说来,文章中有修饰词并没有什么不当之外,但目前汉语里似乎用得较多。例如:不管大小会场常说“隆重开幕”,不管什么工作性质常说“胜利完成”等等。这里确实存在许多汉语修饰,改进文风的问题。因此,翻译时应加以推敲,决定取舍,不一定非全部照译,如果全译,既不符合英语习惯,反显得画虎不成反成犬,对原文的修饰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参考文献: [2]李红满.回眸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百年历程[J].中国翻译,2001,(05).
--------------------------------------------------------------------------------
直接用土来进行雕造,虽说古已有之,但作品保存甚少。前不久,太原大学的吕大达教授找我说要做土雕,我很快就答应了。因为几年前我们就接触过,我对他所研究的强化土已经有所了解。很快我们便开始了大型土雕的研究制作。吕大达发明的专利能让土的性质发生变化,既不怕雨淋也不怕冰冻,而且它的硬度仅仅低于砖。就目前了解,这样一种性质的土雕在世界上还属绝无仅有。于是,在太原市神堂沟的大路西南,便开始着手制作了。这里风景虽说不上有多么优美,但道路两旁小树林里野草芳菲,远处教堂与庙宇交相辉映,温泉度假村比比皆是,倒也是个好去处。当时正值天气灼热,我们就这样开始了第一个大型土雕的制作。
作为专业雕塑教师,我已经从事了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制作过各种材料的雕塑,然而土雕材料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觉得有必要将我在土雕研究中总结出的一点点经验以及感受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也许会对雕塑工作者及雕塑爱好者制作土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使更多的人在制作土雕时更能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土雕大体可分为原质土土雕与人工填料土雕两种,原质土土雕因需防雨,一般都在窑洞中制作,如太原上岚村的土堂大佛。这种土雕局限性较大,只能制作浮雕范畴内的内容,而且土质疏松,这也是古代雕塑中很少有土雕保存的原因之一。上岚村的土堂大佛是我国极为罕见的古代土雕作品,它是开凿洞窟而成,由于这里的土质非常细腻,给土雕的制作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尊佛像背部与山体相连,整尊佛像都是在土直雕凿而成的,对我们研究古代土雕有极高的价值。代填料的土雕是在增强土质的基础上防雨防冻,吕大达教授所研究的正是这种材料。它基本上是以沙质黄土为原材料,再加一些特殊填料配制而成的。当然其他土质也可制作,但胶泥例外,因配料不易。
当黄土与土质硬化剂配置加压后,这种土就变成了所谓的强化土,不再惧怕日晒雨淋冰冻,而且在潮湿的情况下比干燥时强度更高。这些变化,使加工、制作土雕有了它自身的独特性质。它的强度小于砖却比天然黄土的硬度高得多,雕凿的性质基本接近天然黄土,既不像石材那么坚硬而脆,又没有木雕的生长纹理纤维,可它在雕凿时却可以达到与石雕木雕几乎相同的雕凿痕迹。另外,这种人工填料土雕的特性还在于制作的大小不同,土的特性也会随之变化。一般我们试验当土块小于50立方厘米时,土质没有明显变化;当土块大于50立方厘米时,由于夯土时的力度不均匀,土质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会产生像石材一样的层纹。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不同的工具以及制作手段的不同会对土雕表面产生很大的影响。用镐刨斧砍以及雕凿工具制作出的表面效果就会很坚硬,表面强度也很高,尤其是用角磨机打磨过的地方硬度更强(当然土质必须加压到一定的强度),而用铲子刀子做出来的表面强度要相对弱一些,用沙纸打磨表面还有可能产生龟裂纹(这和土质外表与内部水分蒸发不同有关)。所以,制作不同的效果要用不同的工具。我们在2002年7月份制作土雕时,开始是在夯好的土上用镐头斧子进行开大荒,有时也用凿子等工具。等到大形基本定型时,主要就是用斧子凿子以及木雕工具进行制作。在大的平面上一般用铲子比较多,最后用沙纸将比较细腻的部分打磨好,而将很多刀劈斧砍的痕迹保留下来。在往细致加工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土质干燥一些,这样就更有利于用刀刻和打磨。但由于这时土质比较松软,制作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这就是我们制作土雕的基本程序。在土雕制作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一定的“活性”。由于夯土的方式不同,会使土的特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使土产生不同硬度的层纹。水分的保持方式不同有时也会对土雕表面产生影响,表面已经干燥而内部并未干燥时,如用砂纸打磨表面就会产生龟裂纹。这些性质,如应用得好,会产生很好的肌理效果。
土雕虽然总体上是适合制作粗犷而形体比较完整的雕塑稿,但也能制作相对较细致的以及镂空的雕塑,虽比不上石雕的细致程度及木雕的镂空性能,但在大型的雕塑中并不会受太大影响。这次实验我们有意制作了一个比较细腻的欧式造型与一个本人创作的镂空性比较大的作品《回归》,结果非常成功。实践证明土雕有着很好的可雕凿性。《回归》这一稿子原本想做成不锈钢,由于一直没有实现,这次做成土雕我觉得到是比不锈钢的感觉更好。没有了表面的浮华,更接近自然,让人有种亲切感。
土雕作品虽然比不上石雕木雕那样永久,但与和它比较接近的沙雕相比,就显得要永久得多。吕大达教授表示,他的研究能让土雕的寿命达到15年之久,而沙雕只有几周的寿命。土雕的制作空间也要大得多,它甚至能比冰雕做得更镂空更细致。虽然它没有冰雕沙雕的某些特性,但仅上述两点沙雕与冰雕是无法与其相比的。它的造价低廉,土质又不太硬,如用在教学上会是非常合适的。
当今的雕塑教学大都是以泥塑为主,硬质材料在教学中应用相对较少,这是因为硬质材料制作时间较长,相对造价也比较高。而在大学学习时间只有短短几年,所以硬质材料只能是作为创作课和实习课来使用。习作课实际上只有塑而没有雕。雕刻对于学生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雕塑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成为教学中无法解决的矛盾。而土雕的研发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它既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又不需要太多金钱,就能解决习作中雕的问题,使雕塑课程进一步完善。也许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仅就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谈几点看法。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迁移的重要前提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
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词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来。就拿名词活用做动词这一词类活用现象来说,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察今》)、“客将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等等。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加点的名词所处的位置,会从具体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们活用的条件和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①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前二例;②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中间两句;③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最后两句就是这种情况……
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二、归纳概括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其他单元依此类推,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出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比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不宁静的心绪为神,为我们展现了“荷塘上月色”与“月色下荷塘”的朦胧谐和的风韵;《土地》由对土地的热爱、保卫和建设这一思想为纲,纵横驰骋,展开丰富的联想,古今中外,无所不及。这两篇文章其一舒缓恬淡、意境幽远,其一纵横捭阖、气势宏伟,但都是紧紧抓住“辔头”而任“野马”纵横飞奔的。这就概括了散文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进一步进行同类归纳:记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咏物的散文,一般以咏赞并赋予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灯》、《荔枝蜜》;叙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猎户》、《娘子关前》;写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如《荷塘月色》、《绿》。
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三、总结概括
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这个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
1.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中医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情志护理。应参考病人个体情况积极与病人沟通交流,通过深入交谈来疏导其心理状态,缓解其紧张或焦虑情绪,逐步恢复心理状态至最佳,以提高手术治疗依从性;应选择直观易懂的视听材料以及各类宣传画来展示手术的意义与必要性,并告知病人在术前和术后的各类注意事项,讲解术后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将一些有效而简单的自我放松技巧传授给病人,例如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静默以及意象性放松等等。②术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术后可取4℃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同时注意保持适当的冲洗速度以及冲洗量,避免出现膀胱痉挛;若病人出血量较多则应中止灌洗并准备电凝止血;告知病人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可给予麻仁丸服用。③腹胀、排便护理。艾灸神阙、中脘穴,或以理气散外敷、场效应低频治疗下腹部等方法改善肠蠕动,以预防便秘。④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以中频脉冲气压联合穴位贴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⑤睡眠护理。使用耳穴压豆改善睡眠,通常以每个耳朵贴肝俞、心俞、肾俞、内分泌、交感神经、神门穴。⑥辨证施膳。对于属膀胱湿热证的病人可多食薏米粥,取糯米和薏仁米熬粥,加入冰糖即可服食;属肾阳衰惫证的病人可多食黄芪山药粥,取薏苡仁、山药以及黄芪熬粥服食;属肝气瘀滞证的病人可多摄入茄子、菠菜、瓜蒌以及丝瓜等。⑦尿频、尿失禁的护理。在术后2d~3d嘱病人进行收缩腹肌、臀肌和括约肌锻炼,同时加用针灸或理疗等。尿失禁或尿频现象一般在术后1周~2周内可缓解[3]。
2观察指标
分别在术前1d、手术当日以及术后第3天时观察两组病人心率以及血压变化,并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估两组病人焦虑状态,统计两组住院平均时长、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关键词:文艺学 学科建设 问题意识 间性意识 共生意识 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l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少学者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但更多的学者是对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对其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确,如何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如何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如何在注意文艺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涵的同时,重视文艺学学科创新扩容、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觉得,更新文学观念,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树立问题意识、问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图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