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发展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9 09:18:23

会计发展史论文

会计发展史论文篇(1)

二、我国预算会计的发展与进步

预算会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依据不同时期对预算会计的不同需求,开始从制度上对预算会计进行修订,截止到1965年,我国已经形成了会计制度相对固定的与企业会计又相对独立的会计体系。此后,在1983年到1988年5年间,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两次修订,在修订后又逐步形成了正确的独立运营的预算会计系统。此后,1997年,我国相关部门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新一轮的大幅改革,并出台了相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三、我国预算会计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会计主体和目标不明确

在预算会计领域内,我国先后颁布了《民营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此外,一些事业单位进行了企业化管理,在这一环境背景下,我国领域的会计主体与之前相比存在诸多不同,因企事业单位的目标提供的是公共产品,但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难以明确衡量,事业单位进入市场后,不仅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和秩序,并且还弱化了事业单位的目标。因此,单位目标不明确,使得相应的概念研究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

2.预算会计核算不完整

当今,预算会计对财政状况并没有进行反应,并且相应的预算会计仅是统计部门的一个参考资料,因此,预算会计并不能够准确的核算出政府、事业单位的具体收支情况。基于此,预算会计并不能够为明年的财政政策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数据指导及分析,还不具备精准的指导意义。预算会计体系的不完整,造成收支波动较大。

3.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审计针对的是财务目标,预算会计的主体目标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因而,仅是财务审计并不能够完整的解释预算会计的管理工作,更别说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分析了。预算会计监督力度不够,并且在认定的过程中过于粗糙,会导致改革效果甚微,并且不利于加强和完善会计的改进工作。

4.预算会计基本准则问题

预算会计虽然作为会计的分支结构之一,但是其自身还应当具有一个基本准则,从实践角度而言,存在较大问题,预算会计的各个组成部分差别很大,因此报表内容差距较大,所以制定一个普遍适用的基本准则难度较大。笔者认为,我国日前还不具备制定相应基本准则的条件,所以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应当制定与预算会计相类似核算标准,进而对规范性的文件进行统一。

四、我国预算会计的发展趋势

1.明确构建预算会计的目标

预算会计目标中的分歧主要是委托责任观及决策有两种观点,其主要分歧在于人们对经济环境的理解具有较大偏差,并且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的预算会计目标缺乏系统性,基于国外的预算会计的目标得出我国的预算会计目标基本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为:基本目标、特殊目标、一般目标及具体目标四类。基本目标主要反映的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有关单位的委托责任;特殊目标指的是使用者提供预算会计信息,进而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一般目标主要包括财务状况,收支结构及责任的委托,可以说,它是预算会计的具体内容;具体目标具体指预算会计中的报表问题。

2.完善预算会计的核算体系

随着预算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朝着非营利性的会计组织发展。按照活动单位目的的不同,对政府的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进行明确划分。从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的整体而言,科学界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核算范围。政府的会计核算以政府活动为依据,事业单位不应该盲目地划分在政府的预算体系中,应该单独分类。基于此,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主要由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及企业会计三部分组成。

3.完善预算会计的报告制度

我国的预算会计信息主要通过预算和决算的形式间接地传给公众及相关立法机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并没有单独实行预算会计的单独财务报告制度。可以说,这一方式传播信息量较少,这一信息的传播方式使得财政政策选择及预算缺乏相应的合理依据,并且还不利于对资金进行监督。基于此,应当完善预算会计的报告制度,在会计报告中增加资产的折旧及社会保障资金的负债等方面的内容,进而提高信息透明度,此外,为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更加了解受托责任的情况,需要对复合型财务进行编制,并对设计结果进行比较,增设相关的附表及补充信息。

4.完善准则及规范

在预算会计未改革之前,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采取同样的规范制度方式,并且会计法规中只有会计制度,并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而对于西方的预算会计制度而言,西方普遍采用会计准则规范及形式,采用准则规范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单独核准。此外,对于企业预算会计而言,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与此同时还颁发了相应的会计制度。

会计发展史论文篇(2)

伴随着会计史学研究的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自20世纪30年代起,也开始了对会计史学的研究活动,当时已有一些学界中人从事会计史专题研究,并取得了相应成果,如冯抑堂的《吾国古代之会计研究》、林道俊的《我国古代政府会计制度之演进研究》等论文见清会计刊物,成为中国早期的会计史研究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70年代期间,中国的会计史学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7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系统的会计史学研究,迄今已经取得多方面的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立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 

财政部领导十分重视开展会计史的研究工作,认真研究民间有关成立会计史研究机构的提议。1983年5月,中国会计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决定筹建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并将研究中国古代会计史、中国近代会计史、中国革命根据地会计史、中国社会主义会计史的工作列入中国会计学会的学术研究计划中。1989年12月,中国会计学会在天津召开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现改为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理论讨论会,标志着中国会计史学研究由分散、自发研究状态步入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研究的新阶段。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成立后,集中举办的学术活动主要有:①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成立暨理论讨论会上,以“历史上的会计变革”为主题,探讨中外会计变革历史经验与教训,会议讨论了历史上会计变革的原因、中国会计变革的基本轨迹、历史上的会计变革对当前会计改革的启示、当前会计改革的历史地位、会计史研究与会计改革等问题。会议确定,中国会计史学研究的长期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史学体系,近期目标是通过广泛搜集、整理、编印会计史料,抢救中国的会计历史遗产;开展专题性、地区性和部门(专业)会计史的研究;初步完成会计史教材的基本建设。②在1991年5月召开的第二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上,以“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为主题,讨论了会计发展的一般规律、会计体制沿革及其规律、会计方法演进及其规律、会计思想(会计理论)演变、成本会计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港、澳、台地区外)注册会计师职业的沿革等问题。③在1994年11月召开的第三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上,以“注册会计师发展历史过程及其运行规律”为主题,讨论了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所处阶段、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会计师事务所设立方法、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注册会计师的发展环境、注册会计师法制建设、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等问题。④在1999年10月召开的第四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上,以“新中国会计发展历史”为主题,讨论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会计各领域或各专业方向的发展历史。 

(二)会计史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财经类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相继开设会计史专业课程,不但本科生、专科生及中央电大学生开始系统学习会计史课程,在少数高校举办的助教进修班上也开设会计史课程,或为青年教师开办会计史课程专修班。此外还培养了会计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中国会计史学研究推出、积蓄新生的骨干力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仍在会计史教育和研究的第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激发学生学习会计史的自觉性和学习热情,提高会计史教学的质量,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的倡导和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史专家学者、各兄弟院校的支持下,天津财经学院与原北京经济学院的会计系联合制作了一套“会计史教学幻灯片”,并用于一些高校的会计史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国家高级别科研课题立项及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出版社出版选题计划中,均列有会计史方面的教材,统编或推荐会计史教材的编撰及出版,反映出会计史课程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稳固和会计史教育逐渐规范化的趋向。 

(三)建立一支从事会计史研究与教学的人员队伍 

以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的成立为标志、以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史教育成果,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成果为基础,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构成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会计史研究人员队伍,成为会计史研究的主力军。 

(四)具有较高水平的会计史学研究成果陆续问世 

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近二十年间,中国会计史学研究取得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根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成果包括: 

(1)关于中国会计史综合研究的著作有:《中国会计史稿》。《中国会计发展简史》、《中国会计简史》等。 

(2)关于中国会计史分期研究的作品有:《中国古代会计审计史》、《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延安时期财会工作的回顾》。《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变》等。 

(3)关于中国会计史资料汇编的作品有:《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东北根据地和东北大行政区时期)》等。 

(4)兼及中国和外国会计史综合研究的作品有:《会计发展史纲》、《会计史教程》、《会计发展概论》、《会计发展史》等。 

(5)关于外国会计史综合研究的作品有:《文明古国的会计》、《西方会计史(上)》、《简明西方会计发展史》等。 

(6)外国会计史著作的中文译本有:美国查特菲尔德的《会计思想史》、苏联索科洛夫的《会计发展史》荷兰海渥的《会计史》等。 

(7)关于会计史专题研究的作品有:《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会计思想史探索》等。 

(8)在一些大、中型会计工具书中设有专门的分部,反映会计史的内容,如《中国现代会计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大事记》、《经济大辞典·会计卷·会计史》、《中国会计百科全书·会计史》、《会计全书·中国会计史、西方会计史》、《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一国会计史·世界会计史》、《会计百科全书·会计发展史》。《会计辞典·会计史》、《会计法规知识大全·中国会计法史知识》等。 

(9)除上述会计史专著以外,尚有为数众多的会计史专题论文散见于各种会计刊物,对于宣传会计史知识、扩大会计史研究的社会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3月,成圣树、丁平准曾将其中部分论文辑录为《会计史学习参考资料(第一辑)》,由江西省冶金会计学会等单位印行。 

此外,一些尚未刊行的会计史研究成果,如历届会计史理论研讨会上交流的会计史研究成果,同样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五)加强同国外会计史学组织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会计史学研究者积极开展同国外会计史学研究组织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向国外宣传中国会计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向国内会计界介绍外国的发展情况及会计史的研究成果,并取得了有益进展。 

二、构建会计史学体系的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如前所述,近二十年来,中国会计史学研究迅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应看到,在会计史研究人员队伍的稳定、研究条件及经费的保证、会计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会计史学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尚需要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和会计史研究人员共同思考,积极创造一切条件,合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便促进会计史研究的更快发展。本文仅就会计史学体系的建设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供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和会计史研究工作者参考。 

按照历史学科一般结构的特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目前我们从事的会计史研究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尚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会计史学的全部内容,亦即目前的会计史学研究及其成果仅属于完整意义上会计史学研究的部分内容,距会计史学的体系化建设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在我们已经取得现有的会计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适当地回顾和总结研究会计史的经历与经验,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思考并提出对未来的研究工作可发挥规范或指导作用的方案,以使会计史学研究更顺利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在目前的会计史研究过程中,应开始考虑并着手建立会计史学的科学体系,明确或规定会计史学体系中应独立存在的不同学科及其各自性质、不同学科在会计史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各学科包含的内容、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科学界定,以便为会计史研究人员提供确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任务,明确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性质和各自分工。 

(二)建立会计史学体系的必要与可能 

(1)建立会计史学体系具有现实的必要性。①建立会计史学体系是会计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历史学科的普遍规律,研究会计历史问题,其主要目标在于理清人类社会会计发展历史过程的客观真实,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会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即在观念层次上“真实地再现”逝去的会计历史,以此为目的进行的会计史学研究,属于会计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而为了“真实地再现”逝去的会计历史,便需要对会计历史研究的对象、会计历史研究的技术等提出有关的要求,即建立会计历史研究的规范,以此为目的进行的会计史学研究,属于会计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提出并完成会计史学的基本任务可以为完成会计史学的根本任务提供保证,也是会计史学自身的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②会计史学在会计学学科体系中居于特殊的地位,是会计专业学科与史学学科交叉生成的边缘学科。由于会计史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进行会计史学研究既不能单纯采用会计专业的理论与方法而取得成功,也不能依样照搬史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而取得成功。因此,总结适用于会计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指导会计史学研究的实践,降低会计史学研究的成本,提高会计史学研究的效率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是会计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亟需。③目前从事会计史学研究的人员,基本上是以中青年为主的会计专业人员,他们既不具备会计界前辈们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史功底,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的史学专业训练,仅仅依靠对会计学科的深厚感情和专业自觉性从事会计史学的研究并取得成果。因此,建立会计史学体系,总结会计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上可继承会计界前辈从事会计史学研究的优秀传统和学术精神,养成现有会计史研究者的学术技能,下可熏陶会计史研究后来者的学术作风。 

(2)建立会计史学体系具有客观可能性。①历史学科关于史学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探讨建立会计史学体系提供了“范式”,会计史学体系的建设可借鉴历史学科史学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②会计历史研究的现有成果已经具备一定的数量规模,达到了相应的质量水平,奠定了建立会计史学体系的基石。③在会计史学研究中,资深的会计史学专家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其卓越的学术建树树立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楷模,一些中年研究人员也对自己进行的研究工作颇有心得和体会,他们共同积累了从事会计史学研究工作的宝贵的实践经验。(三)“会计史学体系”的涵义及其结构 

建立会计史学体系,首先要明确“会计史学”的涵义,而理解“会计史学”又必须明确“会计历史”的涵义。 

人们对“会计历史”具有多重理解,其中主要的观点有:①会计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会计事实;③会计历史是对过去会计事实所作的记录;③会计历史是会计事物已往的发展过程;④会计历史特指“会计史学”。 

 

因为人们对“会计历史”的理解不同。所以“会计史学”也就具有多重涵义。最广义的“会计史学”是指研究会计历史的全部工作及其成果;广义的“会计史学”是指以人类会计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狭义的“会计史学”是指人们对会计发展所形成的有关历史理论和方法的系统认识。最广义的、广义的和狭义的“会计史学”只是因研究范围、所处层次的差异而不同,其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 

基于对“会计史学”的理解,可将会计史学体系定义为:会计史学内部不同层次的、相互联系的若干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整体。完整的、学科齐全的会计史学体系可以依照学科门类和知识单元的双重标志进行架构。 

1、会计史学体系的学科门类结构 

会计史学体系从学科门类的结构来分析,可以分为主体学科、辅助学科、理论与方法学科和反思学科。其中;主体学科是以综合地研究会计历史的整体或局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辅助学科是以研究会计历史所需要的辅助知识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理论与方法学科是以会计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反思学科即会计史学史,是以会计史学的发展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 

(1)会计史学主体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会计通史。会计史学主体学科的内部结构按照空间标志可以划分为洲别会计史、地区会计史、国别会计史、地方会计史、部门(行业)会计史等等。按照时间标志可以划分为古代会计史、近代会计史、现代会计史等;或可划分为原始社会会计史、奴隶社会会计史、封建社会会计史、资本主义社会会计史(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会计史)、社会主义社会会计史等;或可划分为依帝王、朝代顺序分隔的断代会计史等等。按照会计学术、业务、管理工作等内容标志可以划分为会计思想和会计理论发展史、会计教育事业发展史、会计出版事业发展史、会计学术团体发展史、会计方法发展史、会计工具发展史、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史、会计法制建设发展史、会计组织机构发展史等等。根据需要,将上述划分标志相互交叉后,还可以派生出木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会计史,如“13世纪欧洲会计史”、“美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史”、“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复式簿记发展史”等。 

(2)会计史学辅助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研究会计历史所需要的辅助知识,会计史学辅助学科的内容结构按照研究历史文献知识的标志可以划分为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等等。按照理解历史文献知识的标志可以划分为年代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谱谋学等等。按照研究遗迹、遗物知识的标志可以划分为考古学、古器物学、断年法等等。 

(3)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会计历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广义的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包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和规律解决会计历史不同层次具体问题的理论与方法、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移人和借用的理论与方法、会计史学辅助学科应用的理论与方法、会计史学本身运用的理论与方法等。狭义的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仅指会计史学自身的理论与方法。此外,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学科还包括研究编撰会计史书知识的会计历史编撰学、研究会计史学工作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研究会计史学研究规划的知识等等。 

(4)会计史学反思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会计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一般包括:会计史学发展的过程及时代特征、会计史学的时代变化与社会条件的关系、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变化、会计史学流派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会计史学各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的会计史学家、重要的会计史学著作、中外会计史学的比较研究等。反思学科的重点是会计史学思想的发展。 

2、会计史学体系的知识单元结构 

会计史学体系按照知识单元的结构来分析,可以分为会计历史事实、会计历史记录和会计历史认识三部分。其中:会计历史事实是会计的客观历史存在;会计历史记录是反映会计客观史实的文字记载;会计历史认识是关于会计的历史评价与历史理论。 

(1)会计历史事实的构成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特定的人物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为一定的会计目的进行活动的结果便成为会计历史事实。会计历史事实以时间连续性的形式表现为一种过程,该种过程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因此,进行会计历史研究既不能对会计历史进行直接观察,也不能复制出已逝的会计历史事实,只能借助会计历史记录进行间接的研究。 

(2)会计历史记录包括会计史料和会计史著两种类型。会计史料是前人会计思想或行为留下的痕迹,包括会计实物史料和会计文献史料两种。会计史料来源于逝去的会计历史事实,不能凭空杜撰,故具有客观属性;会计史料尤其是文献史料系前人遗存物或当时对会计客观事实的记录,故其又含有主观成分。研究会计历史依赖于会计史料,而会计史料的是非真伪则决定着会计历史研究的质量。进行会计历史研究必须搜集、整理会计史料,审查会计史料的真伪,评定会计史料的价值,正确解释会计史料的涵义,这些以会计史料为对象的全部工作即形成会计史料学。对会计史料按一定原则进行排比和编纂的知识体系,成为会计史料编纂学。会计史著要在恰当地运用会计史料的基础上,归纳会计历史事实的发展过程,探索会计历史事实间的内在联系,并将研究结果编撰成书,以发挥会计史学的社会职能。编撰会计史著要解决好编写体裁、体例问题,还要解决科学性意义上的文字确切与艺术性意义上的行文生动之间关系的问题。利用会计史料,反映会计史学研究成果并编撰成书的知识体系,成为会计历史编纂学。会计史料与会计史著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史书,会计史料编纂与会计史著编纂是任务不同、编纂要求不同的两种史书编纂工作。会计史料编纂要将会计史料搜集得尽可能完全,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依时序排列,其任务是储存史料信息,为史学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材料;会计史著编纂要恰当地运用会计史料,全面反映会计史学的研究成果,其任务是还原会计历史的真实,揭示会计发展的内在规律。 

(3)会计历史认识要从真实、可靠的会计历史事实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范畴、方法分析会计历史事实,提出假说,再用历史事实论证假说,从而形成会计历史理论。会计历史认识约有三种层次:第一层次为阐明会计历史的本质、关系或联系以及真伪判断,即通过历史现象揭示会计历史本质的逻辑评价;第二层次系根据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道德规范的标准对会计历史事实进行道德评价;第三层次为发挥会计历史社会职能,以会计历史经验作为借鉴,指导现实的会计实践。上述三个层次历史认识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在研究具体历史事实时常结合在一起。 

(四)“会计史学体系”的基本学科 

基于建设会计史学体系的认识,根据目前会计史学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在会计史学主体学科的研究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的前提下,探讨建立会计史料学、会计史方法学、会计史学史等会计史学基本学科,构建会计史学科学体系的框架是促进会计史研究更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推动力。 

1、会计史料学 

会计史料学是关于会计史料的本质、源流、整理、鉴别、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会计史料学奠定了会计史学研究的基础,通过会计史料学研究会计史料的源流、真伪判断、史学价值、使用方法等问题,为会计史学研究提供物质前提。会计史料学的理论一般应包括:“会计史料”的定义,会计史料学与史论、史学的关系,会计史料在会计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计史料学与其他会计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会计史料学的方法一般应包括会计史料的搜集、整理、分类、鉴别、考证、训诂等方法。 

2.会计史方法学 

会计史方法学是关于认识表述会计历史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会计史方法学提供了会计史学研究的技术条件。通过会计史方法学研究,解决认识和表述会计历史的方法论指导问题。会计史方法学的理论一般应包括:“会计史方法”的定义,会计史学方法的内容结构,会计史方法与会计史学的关系,会计史方法学的会计史学研究中的地位、作用,会计史方法学与其他会计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会计史方法学的方法一般应包括:①普通方法,如实事求是、史论结合等;②一般方法,如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微观与宏观等;③专门方法,如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计量研究法、心理分析法等。 

3、会计史学史 

会计史学史是关于探讨会计史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通过会计史学史廓清会计史学的发展线索及其规律,明确著名会计史学家和著名会计史学著作的历史地位,据以把握会计史学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促进会计史学的健康发展。 

(五)会计史学体系建设之初步——创建独立的“会计史学概论” 

建立完整的、学科齐全的会计史学体系,需要一个由理论设想到具体实施的操作过程。在实现这一设想的初期,可首先考虑创建一门独立于现有的“会计历史”课程以外的“会计史学概论”课程,将上述设想中会计史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此课程中,以便在学习会计历史的同时,介绍会计史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俟条件成熟,再逐步进行会计史学体系各基本学科的建设。“会计史学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会计史学的一般理论和基本方法问题,借以增强学习会计历史的自觉性,为研究会计历史提供指导。“会计史学概论”应包括下列内容: 

(1)会计史学一般。它主要介绍会计史学的一般理论,分别明确会计史学、会计历史的定义;说明会计史学的对象与范围;会计史学的性质与特征;会计史学的目的、社会意义;确定会计历史的分类与结构;规定会计史学工作者的任务等。 

(2)会计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主要介绍与会计史学研究相关的一些学科情况,通过了解其他学科的情况,开阔会计史学研究的视野,把握会计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中借鉴其他学科有益的研究方法,促进会计史学不断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研究成果的质量。 

(3)会计史学史。主要介绍会计史学自身发展的历史线索。经历过程和发展趋势,了解、把握会计历史观的变化。 

(4)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主要介绍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据以分析、解决会计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强调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密切结合。 

会计发展史论文篇(3)

阿纳尼亚斯・查尔斯・利特尔顿(Ananias Charles Littleton)(1886-1974年)是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当代会计学家之一。他一生著作颇丰,其思想对现代会计思想的发展、会计历史研究的深化、会计实务的完善等方面有着巨大影响。从20世纪20-70年代,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学术生涯中,利特尔顿先后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单独或同他人合著专著多部。他的代表作主要有:《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1933),与威廉・A・佩顿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1940),《会计理论结构》(1953),与B・S・耶梅合作主编的《会计史论文集》(1956)和《会计学论文集》(1961),与V・K・齐默尔曼合著《会计理论:连续性和变革》(1962),与M・穆里茨合编的《会计学优秀论文集》(1965)等。在其丰厚的学术成果中,有四部代表作在世界各国会计学界广为流传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一部著作是《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这本书使利特尔顿成为当之无愧的会计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他也因此著作而得到会计界的承认。第二部著作是《公司会计准则绪论》,这本书为当时“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和执行提供了最具权威性的理论依据。该书作为美国会计师协会(AAA)的第3号“专题研究报告”于1940年首次出版后,对现代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准则的制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后历经15次修改出版,该书奠定了现代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与架构,被认为是美国传统会计实务所依据的基本理论的最清晰说明。第三部著作是《会计理论结构》,该书是会计学术界第一次完整论述会计理论体系和结构的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会计从一门方法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利特尔顿对会计理论的贡献,也因此书而达到巅峰。直到现在,《会计理论结构》仍然被誉为是那个时代对会计理论发展最有贡献意义的文献。第四部著作是《会计理论:继承与创新》,这部书主要揉合了《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和《会计理论结构》的思想,并将会计科学放在一个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以簿记理论为基础构建由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等有机结合的具有良好逻辑的会计学体系是他所有著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利特尔顿的学术成果丰硕,他对当代会计理论、公认会计原则等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学界公认利特尔顿是世界级的会计大师,更是会计理论的重要构建者。

二、《演变》基本结构

《演变》文章结构简洁清晰,富有逻辑性,以不同时期的典型日记账分录为例,按照时间顺序围绕日记账的演变这一主题展开了细致的论述。利特尔顿认为,从日记账的发展过程来看,日记账先后经历了4个阶段:(1)日记账未出现前,需要将交易事项在两个相关的账户中完整地记录下来;(2)1430年到1550年期间,使用具有高度专业技术形式的分录将交易事项记录在分类账中;(3)在之后的一个漫长的时间里(即1550年到1600年左右),日记账分录需要或多或少地记录交易事项;(4)现代时期,日记账的主要焦点集中在如何用技术性形式准确分类会计主体。《演变》一文主要对15-17世纪期间的日记账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针对日记账的断代史进行了研究。

从整个行文逻辑上来看,《演变》一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第二部分为15-16世纪典型的日记账分录(包括第一种类型的日记账和第二类的日记账分录),第三部分为十七世纪之后的日记账分录,第四部分为总结。

在引言部分,作者论述了日记账是记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是将经济交易事项的非技术报表形式转换为一种技术性报表的中间记录环节。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当时美国日记账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而且在未来日记账可能会逐渐消失,因为日记账不是记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在对日记账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简单的预期之后,利特尔顿在文章中提出了探索日记账起源的想法。

《演变》一文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15-16世纪典型的日记账分录。这个时期的日记账分录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日记账分录的特点是:不论采用何种语言,所有这些典型日记账分录都采用“By A . to B .”的形式来编制。这些分录所表达的含义不是很清晰,因此在理解这种类型的分录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推理判断。在原文例子中所使用的介词“per”和“a”分别表示债务人和债权人,而且债权人总是写在债务人之后。这种类型的日记账分录只是展示了“per”和“a”的用法,没有说明这两个介词的特殊含义,也没有说明“per”和“a”是怎样分别与“债务人”和“债权人”联系起来的。同一时期德国的日记账分录时间虽然迟于意大利的日记账分录,但是它所采用的编制形式也是类似的,都具有技术性。虽然这样的日记账分录比较难以理解,但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这种日记账分录重新整合构建成易于理解的分录。利特尔顿还认为可以从德国的分类账发展来理解德国的日记账,因为日记账是在分类账之后产生的,而且现在的日记账在记录发生的交易事项时也会很自然地使用分类账中的专业短语。日记账分录的左方记载借方账户和属于其他相关账户的相反的或是解释性的分录,其右方记载贷方账户和属于其他相关账户的相反的或是解释性的分录。日记账分录的这种技术形式明确地表现了整个业务的两个不同方向并且已经体现了在当前的分类账实践中的使用情况。

第二类日记账分录与第一类日记账分录几乎是同时存在。第二类日记账分录的形式与第一类日记账不是一模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它更接近于现代的形式。根据措辞的不同,第二类日记账分录可以产生三种意思相近但有细微变化的方式,分别是:(1)A是债务人,B是债权人;(2)A是B的债务人;(3)A欠了B的钱。第一类日记账分录的形式可能是来源于分类账分录的措辞,才导致使用英文分类账分录中借方的“to”和贷方的“by”,而第二类日记账分录可能是在记录个人账户交易事项的日记簿基础上自然地发展起来的。很显然,它比第一类日记账分录更能说是现代日记账分录的前身。

第三部分介绍了17世纪之后的日记账分录演变。17世纪的日记账分录在措辞上有了一些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什么意义。但随后,在19世纪中期稍早的时候,出现了更明显的变化,日记账分录又重新使用了技术性形式来编制,但与之前在1550年被弃用的技术性形式“By A ,to B ”又有所不同,专业术语几乎完全被使用了。一笔交易的借方和贷方被分成两个单独的列表,贷方科目的名称则是低于借方科目名称。有时“Dr”被留存,有时则是被省略了;但是“to”作为借方的标志被保留了下来。后来连“to”也被弃用了,借贷方的差别可以单纯地根据词语和数据的位置来判别。文中列举了一个18世纪日记账编制的例子“John Doe is debtor $1000 to Stock”,这表明日记账记录的主体必须要有两个,但是并不强制要求明确这两个主体。随后日记账的编制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编制时不仅要求反映两个明显不同的事实,而且每个事实都要根据它的名字和借、贷方的特点来填写。日记账分录的发展也改变了簿记的结构,要求每个事实都要根据它的名字和借、贷方的特点来填写。现代日记账的编制过程让人认为需要编制的是贷方分录,而不是债务人或债务人,也就是说“会计主体”不是最重要的。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利特尔顿认为日记账的演化过程没有停止也将不会停止,也正因为不断进化的过程使得会计记录向更深的技术细节发展。日记账分录本身也省略了原始分录中许多辅助的交易记录。现代会计遇到了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要学好记账比以前更难。记账已经成为真正的技术,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登记程序。

《演变》一文中利特尔顿采用归纳法对会计史进行研究,并从中总结出一套系统的会计思想体系。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不同时期的日记账分录,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不同时期日记账分录的特点和编制方式。日记账分录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也体现了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日记账分录的演变过程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而且还会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利特尔顿是享誉全世界会计大师,他的会计信条是:相对准确的会计信息会逐渐逼近要求。日记账分录的演变过程正符合这一规则。会计产生的原因在于客观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作为会计技术的日记账的演变同样也遵循这样的规律。

三、《演变》主要理论贡献

会计活动始于远古时代。但是直到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其出版的《数学大全》一书中才系统介绍了复式簿记,正是这一部分篇章,成为了最早出版的论述15世纪复式簿记发展的总结性文献,集中反映了至15世纪末期为止威尼斯的先进簿记方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西式簿记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开启了将会计作为学术进行研究的历史进程。但是,从16世纪到20世纪漫长的几百年间,会计史研究并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直到1933年,利特尔顿教授的名著《20世纪以前的会计发展》的发表,会计史研究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此会计史研究步入蓬勃发展时期。

《演变》早于《20世纪以前的会计发展》发表,是对日记账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几种典型分录进行研究的一个代表性作品。《演变》一文通过对日记账演变过程的研究,指出时展是会计发展的驱动因素,会计是一门反映时代变化和需要的科学。同时,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是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早期的会计实务促使了会计理论的形成,而会计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会计实务,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利特尔顿对会计历史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其会计史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演变》体现了一个会计学者对待客观历史的态度。利特尔顿特别强调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会计研究。同时,利特尔顿也以严谨的治学方式对待会计问题,他的作品也展现了非常强的逻辑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特征。

四、《演变》对我国会计科学理论研究启示

我国的会计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公社制时代,那时人们已用“刻石记数”和“结绳记事”等方法来反映数量及其他收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计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我国会计的记账方法也从原始的计量、记录方法发展到中式的单式收付簿记方法,再从单式收付簿记法发展到不完全的复式收付账法直至发展到相对成熟的复式记账法,我国的薄记方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郭道扬教授曾经写道:“人类社会的会计发展既不可能超越某一历史阶段会计所处的历史环境,产生超前的会计思想与会计行为,但也决不可以听任落后的会计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起支配作用。”所以要对会计史进行研究,把握其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发挥会计的职能,这正是研究会计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历史展示了会计发展的脉络,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就更加有利于理解会计、研究会计和发展会计。

我国对于会计史的研究尤其在近代落后于西方,表现为对会计史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内容缺乏系统。目前所能看到的近代会计史研究的成果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出现,当时只有一些学者发表了少量的相关研究论文,例如冯抑堂的“吾国古代会计之研究”,林道俊的“中国古代政府会计制度之演进研究”,潘序伦的“会计学发达史”、“我国会计学术与会计职业之回顾与前瞻”、“中华民国三十年度结账程序述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会计史的研究几乎停滞,研究成果极为少见。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会计史的研究才得到了蓬勃发展,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有郭道扬教授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上、下),高治宇著的《中国会计发展简史》、李宝震和王建忠合著的《中国会计简史》、赵友良著的《中国古代会计审计史》等。

会计史研究对于会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会计史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根基及演变路径,有助于总结经验,正确认识会计发展规律,科学的把握和预测会计学科的发展方向。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国对会计史的研究仍需全面提高。我国今后会计史的研究重点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会计史研究的系统性。虽然理论界对会计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成果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研究方向多是局限在某个专业领域,并没有构成完整意义上的会计史学。二是加强会计史研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会计史的研究不仅需要对历史较为熟悉,而且需要精通会计理论和实务,同时还需要具备阅读国外文献的能力,对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要使会计史研究系统化、全面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研究人才是当务之急。

[本文系郭道扬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编号:11&ZD1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上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1988年版。

[2]王光远:《阿纳尼亚斯・查尔斯・利特尔顿》,《财会通讯》1992年第10期。

[3]付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史研究述评》,《财会通讯》(综合)2008年第12期。

[4][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著,曾浩、许家林译:《会计思想史》,新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5]R.A.Bryer.Double-Entry Bookkeeping and the Birth of Capitalism:Accounting for the Commercial Revolution in Medieval Northern Italy.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Vol.4,NO.2,1993

[6]Eve Chiapello.Accounting and the birth of the notion of capitalism.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18(2007)

会计发展史论文篇(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设计实践发展迅猛,开设广告设计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1000所,但当前广告设计实践发展和广告设计人才培养严重脱节,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丛生。目前我国虽然拥有10万多家广告公司,但是广告产业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至今没有一家本土广告公司可以进入世界级跨国大型广告公司的行列;虽然1000多所高校设置了广告设计相关专业,但是尚没有一所大学可以引领世界广告设计教育的学术潮流……这些广告现实问题都可以从广告设计教育中找到回应。新一轮产业竞争环境下,我国广告设计教育何去何从?其中,重要的经验,来自对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历程的总结。

对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史”这一专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仅有零碎的研究而鲜有发现专门研究。与该主题相关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国内外传播学、广告学领域关于广告教育、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设计学领域对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以及历史学、教育学领域关于艺术教育史、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其具体理论形式表现为专著、个案研究、专业期刊杂志上的论文、相关调研报告及资料汇编等。国内外与该课题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如下。

国外学者历来重视广告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工作,他们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对本国的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及其演变规律加以总结、概括,达到完善广告设计教育史理论体系和促进广告设计产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比如二战后以汉斯·M·温格勒的《包豪斯》为代表的数量众多的研究性著作和专题性论文,从理论上对先进教育经验及时总结研究,奠定了今天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包括广告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基础。1959年由美国“卡内基”(Carnegie)和“福特”(Ford)基金会分别资助而独立发表的两项关于大学广告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掀起一场广告教育研究的学术高潮。1967年日本成立“日经广告研究所”,相继出版《日经广告研究所报》和《广告报告》期刊,对日本业界广告教育的诸多理论问题做了深入研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于1990年表《广告教育白皮书》和新世纪初叶发表《2001年广告教育峰会报告》等,对当代美国广告教育的状况与社会效应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客观评析和深度展望;美国著名学者BillyI.Ross于2006年出版的《广告教育:昨天、今天与明天》,则对百年来的美国广告教育做了开创性的梳理、总结与前瞻;英国的“英国教育”、“英国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等国家教育网站则专设了广告教育研究栏目,对英国近百年来的广告教育展开了多向考察与深入探究……(参见查灿长著.《国外高校广告教育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部分)概言之,西方学界或业界的这些具有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于其本国范围内的广告设计教育,而从国际视野角度来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进行探讨的成果,仅见有零星论文,如日本株式会社电通企业计划局副局长坂本直规的《关于中国广告教育的现状与课题》(《中国广告》,2004.9),点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种种问题,如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等,但专门的“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专题成果还鲜有发现。

“广告设计教育史”作为一个研究专题在中国的萌发,是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学科分工制度中的“专门史”的建构,以发达国家的广告设计教育研究为中心的学术热潮的打破,发展中国家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产业环境和广告设计教育实践大发展的形势下,有关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学术论文日渐积累而逐步萌蘖、发展起来的。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广告通史类著作中“广告研究与教育”的专题叙述。中国第一本广告史著作——1948年如来生撰写的《中国广告事业史》包含了初步的广告教育和教育家的个案研究。他的著作将广告教育与学术研究机构纳入广告事业的系统的结构之中,其中有陆梅僧、林振彬等广告人的个案研究资料,由此开启了在广告通史类著作中研究广告设计教育史的先河。这一研究范式一以贯之,迄今为止较为著名的成果有:陈培爱的《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虽然这本著名的广告史著作影响广泛,但陈培爱本身的文学研究学术背景影响到其在广告史研究过程中对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的渗透);樊志育的《世界广告史话》(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97年);余虹、邓正强的《中国当代广告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刘家林的《新编中外广告通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寇非的《广告·中国(1979—2003)》(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刘家林的《新编中外广告通史(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孙顺华等的《中外广告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黄升民、丁俊杰、刘英华的《中国广告图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等等。概括起来,这些著作均把广告业分为“广告媒介”、“广告公司”、“广告行业组织”、“广告制”、“广告主”、“广告管理”、“广告研究与教育”等几个不同的专题,并在整个广告产业环境中对广告研究与教育进行描述、分析。虽然叙述极为简略,在很多方面缺乏史料的支持,很多观点只是根据二手资料得出的常识性论述而缺少一手的实务文献和文本文献,教材的体例也决定了对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方法本身不可能作出更加深入的探讨,但是,前辈们把广告设计教育置于宏观的“广告生态”大环境之中,从广告产业的整体环节的立场去考察广告设计教育及其发展规律,开辟了中国广告设计研究者对本土广告设计教育史的研究之路。在这些著作中,对当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部。

著名文艺美学家余虹教授的著作《中国当代广告史》侧重于从美学和艺术的角度,作者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研究手段,走访了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数十位广告人,在广告设计学术史上自创以分期为纲、每期内以“专题”为线索的写作体例,详述并评论了中国广告史上1979—1996年间的众多大事件、主要学术论争和广告营销现象。该著作对于一手文献的把握、基本历史框架和一些基本的判断,是广告设计教育史分期的重要参考。

陈刚主编、姜弘担任顾问的《当代中国广告史1979—1991》(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在分期方面从广告自身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渠道(通路)竞争、品牌差异化的竞争入手,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研究方法上,这部广告史注重采取大量图像—文本的一手资料,并且采用了深度访谈、口述历史等人文—社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这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的研究方法具有深刻指导意义,对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某种“范式”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2.设计史、设计教育史中广告设计教育史的专题研究。在设计学领域,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仅有零散的论文和片段式的理论成果。虽然当今中国广告设计历史研究的相关著作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如王受之的《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夏燕靖的《中国设计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版),等等,但关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专题性研究,尤其是从设计学本身的视角出发所进行的研究,目前还属空白。

截至2012年5月12日,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关键词”为检索项进行“广告设计教育”的关键词搜索,共有学术文章77篇。以“全文”为检索项进行“广告设计教育”的关键词搜索,共有学术文章220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3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5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而且论文的选题主要集中于当前广告设计教育的课程结构设置,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以及广告的创作手法层面。从宏观的设计艺术教育的视角进行的涉及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性著作、论文,仅有袁熙旸所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0届博士论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以及200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田君的硕士论文《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民国工艺美术教育研究》。但这两篇论文的视角是整个艺术设计专业,虽然有关于广告设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翔实史实、资料,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关于广告设计教育的专门论述,对广告设计教育本身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律性专门研究。

2004—2009年邬烈炎主编的《设计教育研究》(1—7)是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论文汇集,该丛书有专门的设计教育史研究栏目,还有专门一册设计教育史研究专辑,其中不乏国内外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论文。

由于中国设计学学科的发展,一批硕士博士论文开始关注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研究,如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获得的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博士论文庞蕾的《构成设计研究》,作者对广告设计教育中基础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的构成课程的历史、发展和出现的问题做了系统考查,并就构成教学改革与设计基础教学整体实验的关系进行了设想与讨论,提出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路径与方式,是广告设计教育中构成课程的集中理论成果。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李晓慧的《广告设计教育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借助广告学的理论支持,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对广告公司相关人员的调查,归纳出当前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此外,还有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的部分学位论文,如易菲等就中国设计教育史上的某一组织进行研究的专题,虽然这些具体的个案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毕竟缺乏广告设计教育的专门性系统性叙述、解读、分析。

另外还有国外的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作为比较研究,对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董占军的《德国广告教育札记》(《现代广告》,2005,(9))介绍了德国的广告设计教育的综合大学的广告设计,实用性专科学校的广告设计,职业性培训学校的职业培训,以及各自特点。还有相关研究见于晚清、民国时期广告文化史、广告设计史中关于“广告设计”的研究与教育方面的一些名家、个案,如张燕风所著《老月份牌广告画》(《汉声》杂志社,1994年版)对“月份牌广告画”及相关广告画家,广告画技法的探索,以及广告画人才培养的追溯。又如赵琛的《中国近代广告文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月)对当时著名的广告画家徐永青冠以“近代广告教育家”的称谓并提供了相关史料论述。

3.专门的广告教育研究中的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近三十年来,关于广告教育的研究逐步展开,如张树庭所著《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对我国高等广告教育规律进行了探索,对广告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进行了初步论述,并组织了《2003年广告教育调查的研究报告和数据报告(高校卷)(毕业生卷)(在校生卷)(广告公司卷)》,具有珍贵的实证资料价值;查灿长著《国外高校广告教育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本书主要研究当今世界上广告产业最为发达的美、英、日等国广告教育发展之历史脉络与现实状态、广告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与价值指向、广告教育实务的多元模式与个性特点、广告教育衍生的社会组织与学术活动、广告教育发展的趋势走向与前瞻思考、国外广告教育对中国广告教育的启示。这些专著总结了前人对于广告教育的研究成果,在大量数据的支撑下分析了中国高校广告教育。但其对广告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的广告教育方面,对于生活中的广告、公司的广告培训探讨较少,而对于广告设计教育的论述更是放在广告教育的一个从属地位,仍然是从广告学的专业背景出发来论述广告设计教育。另外还有相关论文,如韩志强的《对传播类广告学专业设计教育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提出构筑传播类广告学专业设计教育的新模式;吴琪的论文《广告职业的专业性初探——以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内地广告职业为例》(北京广播学院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就“广告职业化”对广告职业教育、院校教育等情况作了梳理,等等,但缺乏对广告设计教育史本身的理论思考。

4.广告设计综合研究工具书与资料汇编中的广告设计教育相关实证资料。1988年起陆续出版的被称为“研究中国广告业发展的编年史册”的《中国广告年鉴》是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指导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广告监督管理机构、广告协会组织、全国广告界参与编写的大型行业资料工具书,其主要内容有:中国广告业发展概况,中国广告业统计资料,广告法规、条例、方针、政策,广告界大事纪要,广告学术论文选登,广告专业名词注释,广告教育,国际广告交流活动,等等。该年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1995年起每年编辑出版的《中国设计年鉴》,梁梅编著的《中国当代设计图典》(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以及各种《中国广告作品年鉴》,等等,往往作品图片丰富并配有简要介绍,具有很重要的资料价值。朱铭、奚传绩编著的《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从设计学的角度考查了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史上的若干大事件。现代广告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广告业二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0年版)收集了1979—1998年间“全国广告业各项经营统计数据”和“中国广告20年札记”相关资料,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定量与定性研究的重要资料。另外,还有范鲁彬著《中国广告2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及其相关论文。这些成果都或多或少包含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第一手材料,但其资料性胜于学术性及思想性,只能提供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背景素材。

5.历史学、教育史学科领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史的研究。我国历史学、教育史学科相对发展完善,理论成果比较丰硕。其宏观的教育史研究成果,包括大的中国教育发展阶段阶段划分等,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1840—2012)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如:何东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导语和结束语(《高校理论战线》,2007,(9),(12)),其教育史学术视野和分期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的分期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在这些教育学、历史学学科领域出现的新的视点、理论关注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课题有着新的启发、借鉴意义。在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课题本身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借鉴历史学、教育史学科的理论成果十分必要。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中国教育史专业中国教育发展方向2009年博士论文贺晓舟的《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研究——清末学堂艺术教育的发生与演进》,从教育学的背景考查了近代中国艺术教育,但由于专业不同,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史课题来说有“隔”的感觉。

综上所述,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理论归纳,其成果散见于国内外传播学、广告学领域关于广告教育、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设计学领域对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以及历史学、教育学领域关于艺术教育史、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其具体理论形式表现为专著、个案研究、专业期刊杂志上的论文、相关调研报告及资料汇编等方面。可以认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薄弱是阻碍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中国现代广告设计教育历程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分析和研究近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历程,总结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中探索广告设计教育的性质及发展规律,可以清楚地认识影响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有助于当代广告设计教育的理论积淀,有助于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问题,有助于为现实中国广告设计教育改革的决策提供服务,有助于阐明现在和将来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可能趋势。

参考文献:

会计发展史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001-02

0引言

国际科学史权威刊物ISIS是由科学家萨顿1912年在比利时创刊。1913年三月出版第一卷至今,已出版103卷。萨顿作为《ISIS》第一任主编,对《ISIS》具有巨大的贡献。萨顿在《ISIS》的首卷第一期《ISIS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ISIS》是哲学与科学的哲学杂志;是历史与科学的历史杂志;是社会学与科学的社会学杂志。”[1]

很显然,ISIS是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熔科学史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于一炉,是一份综合性很强、内容丰富、水平很高的国际科学史权威刊物,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杂志[2]。本文主要选取ISIS(1913-2012)的研究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计量研究。

1 ISIS研究论文的内容计量分析

根据ISIS的目录,本文主要选取研究论文按学科和断代进行计量统计。按学科可分为数学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医学、技术、其他;本文以十年为时间单位并将分类的研究论文数占总研究论文数的20%作为划分热点的标准对ISIS研究论文进行计量统计,详见表1。

按断代分为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16世纪~21世纪和其他。详见表2。

从表一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ISIS(1913-2012)研究论文的领域统计分类所占比例分别为数学8%,物理科学28%,生物科学9%,地理科学4%,医学7%,技术4%,其他40%,总计1794篇。

很显然,在1913-2012年这100年中物理科学的比重平均超过20%,一直是科学史研究的热点,这与物理科学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热点关系密切相关。数学在1913-1922十年中,比重超过20%,可以称为是阶段研究热点。其他类所占比例远远超过20%,这是由于其中包括科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受到更多的关注。

从表2ISIS研究论文的内容断代中得出古希腊和中世纪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19和20世纪呈逐渐递增趋势,这说明这两个时间是研究热点。其他类仍占有最多比重,这是由于20世纪以来科学社会和人类学普遍受到关注。

从图表的数据显示上看,现代科学史研究趋势已超越古代科学史。从而反映出科学史的发展趋势已从近代科学的源头希腊科学向“现代性”型的科学通史转化。不同的科学观导致科学史的关注度不同,从而导致科学史的发展趋势出现变化。20世纪以来80年代以来,科学史的发展趋势已从科学思想史向科学社会史发生转变,科学社会史成为科学史的新的研究热点,备受关注。科学史的发展迹象也从实证角度向科学事实发生着更深层次的变化。

2结论

从上面对研究论文的计量研究判断出这一时间科学史的研究热点。依据图一,就ISIS而言物理科学都是这一时间段的研究热点,这说明物理科学就是科学史研究的热点。生物科学和医学都在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他们有望成为科学史的新的研究热点。依据图二,我们得出19世纪,20世纪的研究占一半以上,这说明科学史的研究已接近现代研究,而不是以古代和中世纪为主。

通过分析100年来科学史权威刊物ISIS在研究论文方面的统计数据,大体反映了百年来世界科学史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科学史内在逻辑看,表现为从物理科学研究一枝独秀到多门学科并举;从科学史发展的社会与境看,交叉学科关注度的增加,反映了科学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对科学史的综合研究已经成了当代科学史的一门显学。正如袁江洋研究员所说,科学史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综合。

参考文献

[1]G.Sarton.Historie de la Science.ISIS,1913,1:4-5.

[2]G.Sarton.Le but d’ISIS.ISIS,1913,1:1.

会计发展史论文篇(6)

 

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何时?是如何产生的?本文欲对此作一简要分析和回答。

 

一、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

 

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是指人类早期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它是人类早期原始计量、记录思想的体现,是会计的萌芽阶段。关于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何时的问题,国内外会计学者均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郭道扬教授认为,会计的萌芽阶段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会计特征,直到原始公社制末期或到达文明时代的初期才表现出来。1982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湖北财经学院郭道扬编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上册)》一书,标志着中国会计史系统研究的开端。随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郭道扬的《会计发展史纲》,1988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郭道扬编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下册)》。郭道扬著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会计史教程(第一卷)》也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郭道扬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会计史研究》一、二、三卷也已经出版。这些论著都进一步论证了他的观点。但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高治宇的《中国会计发展简史》,他认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可追溯到原始公社末期。而1987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文硕著的《西方会计史(上)》。书中的观点与郭道扬教授的看法一致,认为人类原始计量和记录时代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则普遍倾向于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1605年,荷兰数学家、会计学家西蒙·斯蒂文所著的《传统数学》一书出版,其中第七章“古代簿记探测”,是最早的会计史研究专论,但当时会计史尚未发展成为一门科学。1933年,美国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著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一书问世,奠定了会计史学科的基础。1912年,英国律师沃尔芙编著的《会计师与会计简史》在英国伦敦出版,人们习惯称该书为《沃尔芙会计史》。1977年,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著的《会计思想史》一书在美国问世。1985年,前苏联著名会计学家索科洛夫著的《会计发展史》一书由莫斯科财政统计出版社出版。西蒙·斯蒂文和a·c·利特尔顿均未在其论著中对会计萌芽的起源问题作专门论述。沃尔芙认为,尽管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文书是在公元前3 500年以前,但可以推断,记账在公元前4 000年左右就开始了。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则引用richard brown的观点,认为约7 000多年以前的巴比伦地区就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记录。前苏联会计学家索科洛夫认为,人类对经济事项进行有目的的记录活动开始于6 000年以前。这些论断都说明人类早期会计行为出现在新石器时期。

通过比较上述国内外会计学者的不同观点可知:国内学者倾向于认为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国外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二、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 

 

解决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问题,而会计行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郭道扬教授认为,人类最初的会计思想与会计行为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是衡量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发生的先决条件,而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与陆续增加则是衡量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发生的具体条件。正是由于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人类才有可能在思维活动方面将生产、分配、储备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而萌生了一种计量、记录思想,进而便产生了人类最古老的、最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

高治宇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当人们有了剩余生产物,需要对生产活动进行计量、计算和反映时,会计的原始萌芽就产生了。除了生产发展这个先决条件外,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这两个条件相结合,才可以说明会计的起源。总之,研究我国会计的产生,必须明确认识两方面,一方面,它的产生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数量概念的形成,计量、计算和反映方法的采用,为会计核算方法提供了重要条件。 

索科洛夫认为,核算(即会计,下同,笔者注)的起源或萌芽状态对我们来说,将永远是个谜。我们只能确信:核算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最初人们还不需要核算,因为凭人的头脑就足以容下所有的经济情况,这倒不是说某人有其特殊的记忆力,而是由于经济的规模太小,有关的信息不多。只有在具备了某些条件后才有可能出现书面核算与账簿登记。首先,经济活动的发展应该达到相当广泛的程度;其次,必须要有文字和学会初等算术。文字的出现与算术的发展为核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经营活动则有助于它的全面推广。 

本文把郭道扬教授的观点归纳为“一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虽然郭道扬教授分析时提到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为先决条件,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和陆续增加为具体条件,但本文以为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和陆续增加是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如新技术(石器打制和磨制技术、石器钻孔技术、摩擦取火技术)、新工具(石球、标枪、骨器与角器工具)的相继发明和应用,因此,这两个条件实则表现为一个条件。本文把高治宇的观点归纳为“二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和数学的出现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本文把索科洛夫的观点归纳为“三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数学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三者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 

 

三、人类早期会计行为与数学的关系 

 

(一)郭道扬教授在分析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时,只提到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这个条件,而没有提到数学条件和文字条件 

其实,郭道扬教授是提到了这两个条件的。郭道扬教授认为,人类最初的计量、记录行为,其本身就表现为一种原始的“数学”行为,原始的会计行为与原始的数学行为是同时发生的。本文虽不同意郭道扬教授的这一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即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人类最初的计量行为(表现为数学,此时的数学为萌芽状态)、人类最初的记录行为(表现为文字,此时的文字为萌芽状态)到了人类社会有了生产剩余物品时才出现。 

高治宇在分析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时,提到了两个条件:一个是“有了剩余生产物”,另一个是“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仔细分析第二个条件“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条件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有了计量、计算的方法”(表现为数学),第二层意思是“有了反映的方法(表现为文字)。 

剩余产品的出现、数学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三者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 

(二)由于国内外对“会计”、“数学”、“文字”等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国内学者基本上以“早期的萌芽状态”来理解这些概念,而国外学者却按“后期的特征状态”来理解这些概念。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一早一晚结论的出现,即:国内学者主张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距今约十万至二、三万年前),而国外学者则认为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八千至五千年前)。

(三)会计与数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会计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支持和帮助 

早期会计的出现依赖于数学的产生和运用,后期会计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数学的支撑,如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也译《数学大全》),1605年荷兰数学家西蒙·斯蒂文出版的《数学惯例法》(又译《传统数学》),均把会计作为数学问题的一部分进行论述,详细介绍了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复式簿记是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在会计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像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余额的计算公式: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产品成本的计算等,都是数学原理在会计学中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人民出版社,1965.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72. 

[3] 中外数学简史编写组. 外国数学简史[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4] 李迪. 中国数学史简编[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5] 解恩泽,赵树智.数学思想方法纵横论[m]. 科学出版社,1987. 

[6] 傅钟鹏.中华古数学巡礼[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7] 周金才,梁兮. 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8] 成圣树. 会计审计史辞典[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9] 孙邦治. 会计发展史[m].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10] 李孝林. 从江陵凤凰山10号墓简牍研究西汉早期会计史[j]. 北京商学院学报,1996,(2). 

[11] 文硕. 文明古国的会计[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12] 高治宇. 中国会计发展简史[m].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13] 文硕. 西方会计史(上)[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 

[14] 卢永华. 广义会计理论[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5] 郭道扬. 中国会计史稿(上册)[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16] 郭道扬. 会计发展史纲[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 

[17] 郭道扬. 中国会计史稿(下册)[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18] 钱雪门,赵佩珏. 现代会计入门[m].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2. 

[19] 郭道扬. 会计史教程(第一卷)[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0] 汤云为,钱逢胜. 会计理论[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1] 刘文龙. 古代南美洲的印加文化[m]. 商务印书馆,1983. 

[22] (美)a·吉特尔曼. 数学史(欧阳绛译)[m].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23] (苏)鲍尔加尔斯基. 数学简史(潘德松、沈金钊译)[m]. 知识出版社,1984. 

[24] (英)斯科特. 数学史(侯德润、张兰译)[m]. 商务印书馆,1981. 

[25] (英)l·霍格本. 大众数学(上册)(李心灿等合译)[m].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 

[26] (苏)索科洛夫. 会计发展史(陈亚民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7] (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 会计思想史(文硕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28] (荷)海渥. 会计史(文硕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 

会计发展史论文篇(7)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史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设计史课程不仅为艺术学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学习作了非常重要的文化知识的铺垫。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设计史所体现的多学科交织的特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多元性”与“开放性”等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设计史教师的文化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问题,仍然值得探讨。

设计史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对设计史教材的整体把握。设计史课程的特点首先应该是历史,历史学的素养在设计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历史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对设计史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古代设计的发展史与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的线索、脉络基本上是一致的,尽管设计的发展不以社会性质的变迁和社会变革为依据,但是影响设计发展的决定作用应该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变化。历史上的社会变迁和人口迁移对设计的影响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

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介绍设计发展的历史条件,对于正确理解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源泉是十分必要的。设计发展史同这一时期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相反,设计运动的迭起、设计探索的推进,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演进是分不开的。阿伯特·博姆认为:“传统的艺术史把物象孤立起来研究,把它作为几乎独立存在的现象来对待。而社会艺术史在探索把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置于广泛的、历史的和经济的背景中来研究。”①因此,具有社会历史学的理论素养,就可以对设计史的内容进行高度综合和概括,进而在宏观方面对其内容进行把握。

设计史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对设计史和设计作品的时代特征进行正确的阐释和评价。对传统文物艺术品及物质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背景知识,而且还是准确理解和阐释设计史有关问题的必要知识。艺术教育家艾迪斯和埃里克森认为:“有些艺术教员不单向学生展示历代的艺术作品……把孤立的画家及作品和时代、地域联系起来,这样理解艺术史就有了基础。”②归根到底,艺术设计是通过艺术与科学共同的合成手段,创造着人们的全新生活,其中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

中国古代的艺术设计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夏商周的礼制性设计艺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关系是其设计的内在根源。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化在许多历史时期都和周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的统治有关,形成了多个时期艺术设计的多元交融的时代特色。这种文化上的多元性特征对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和艺术设计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设计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艺术设计史中的多种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完整而透彻地阐释影响艺术设计的深层次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原因,学生才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理解当时的艺术设计。可以说,设计史教师文化品位的高低是决定设计史课程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设计史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设计史文献史料和设计史术语的正确解读。在教学和研究中,设计史课程也要使用多种学科的教学手段和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设计史的内容和材料大多为考古出土的艺术品,对考古艺术品的研究离不开文献史料,设计史学与考古学和历史文献学具有直接的连带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术考古学所研究的内容有相当的部分与设计史研究的内容相重合,其对新兴的设计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参照作用不言而喻。

对设计史的研究离不开文献史料,而对文献史料的准确理解又需要历史文献学的相关知识,所以,历史文献学对中国古代设计史的研究与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设计史教学和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读的史料。因此,设计史教师加强历史文献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在设计史教学中还会遇到很多考古学、古生物学、神话学及历史文献学等学科的专有名词和术语,对这些专有名词和术语的解释,关系到学生对设计史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教师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鉴于此,对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是设计史教师应该负有的责任。

设计史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对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艺术设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既涉及材料、技术,又涉及方法、观念;既是艺术,又是科学;既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又与自然科学相关;既有实用功能的限定,又有审美的心理的要求;既有文化的传承,又要求创新。因此,如何对以往的设计思想进行概括与提炼,关系到在教学中能否达到因材施教、深入浅出的良好教学效果。

对设计思想和观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教师必须掌握和了解哲学、美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陈乐民先生说:“任何学问就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剥下去,剥到核心,是哲学。”③黑兹尔·康威也说过:“虽然对于设计史不同领域的划分反映了设计者的专业结构,但是在实践和理论中,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着很多联系。”④在对待历史文化与艺术传统上,不能采取断章取义的态度,应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加以概括和把握。

综上所述,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教师的文化素养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从长远来看,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创意能力的培养要比技能教育更为重要。设计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尤其是文史哲诸学科,对这些学科的学习和了解是设计史教师提高文化素养、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

注释:

①Albert Boime.Art in an Age of Revolution 1750-1800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会计发展史论文篇(8)

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何时?是如何产生的?本文欲对此作一简要分析和回答。

一、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

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是指人类早期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它是人类早期原始计量、记录思想的体现,是会计的萌芽阶段。关于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何时的问题,国内外会计学者均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郭道扬教授认为,会计的萌芽阶段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会计特征,直到原始公社制末期或到达文明时代的初期才表现出来。1982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湖北财经学院郭道扬编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上册)》一书,标志着中国会计史系统研究的开端。随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郭道扬的《会计发展史纲》,1988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郭道扬编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下册)》。郭道扬著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会计史教程(第一卷)》也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郭道扬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会计史研究》一、二、三卷也已经出版。这些论著都进一步论证了他的观点。但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高治宇的《中国会计发展简史》,他认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可追溯到原始公社末期。而1987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文硕著的《西方会计史(上)》。书中的观点与郭道扬教授的看法一致,认为人类原始计量和记录时代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则普遍倾向于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1605年,荷兰数学家、会计学家西蒙・斯蒂文所著的《传统数学》一书出版,其中第七章“古代簿记探测”,是最早的会计史研究专论,但当时会计史尚未发展成为一门科学。1933年,美国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著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一书问世,奠定了会计史学科的基础。1912年,英国律师沃尔芙编著的《会计师与会计简史》在英国伦敦出版,人们习惯称该书为《沃尔芙会计史》。1977年,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著的《会计思想史》一书在美国问世。1985年,前苏联著名会计学家索科洛夫著的《会计发展史》一书由莫斯科财政统计出版社出版。西蒙・斯蒂文和A・C・利特尔顿均未在其论著中对会计萌芽的起源问题作专门论述。沃尔芙认为,尽管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文书是在公元前3 500年以前,但可以推断,记账在公元前4 000年左右就开始了。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则引用Richard Brown的观点,认为约7 000多年以前的巴比伦地区就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记录。前苏联会计学家索科洛夫认为,人类对经济事项进行有目的的记录活动开始于6 000年以前。这些论断都说明人类早期会计行为出现在新石器时期。

通过比较上述国内外会计学者的不同观点可知:国内学者倾向于认为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国外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二、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

解决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问题,而会计行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郭道扬教授认为,人类最初的会计思想与会计行为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是衡量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发生的先决条件,而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与陆续增加则是衡量人类会计思想、会计行为发生的具体条件。正是由于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人类才有可能在思维活动方面将生产、分配、储备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而萌生了一种计量、记录思想,进而便产生了人类最古老的、最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

高治宇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当人们有了剩余生产物,需要对生产活动进行计量、计算和反映时,会计的原始萌芽就产生了。除了生产发展这个先决条件外,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这两个条件相结合,才可以说明会计的起源。总之,研究我国会计的产生,必须明确认识两方面,一方面,它的产生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数量概念的形成,计量、计算和反映方法的采用,为会计核算方法提供了重要条件。

索科洛夫认为,核算(即会计,下同,笔者注)的起源或萌芽状态对我们来说,将永远是个谜。我们只能确信:核算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最初人们还不需要核算,因为凭人的头脑就足以容下所有的经济情况,这倒不是说某人有其特殊的记忆力,而是由于经济的规模太小,有关的信息不多。只有在具备了某些条件后才有可能出现书面核算与账簿登记。首先,经济活动的发展应该达到相当广泛的程度;其次,必须要有文字和学会初等算术。文字的出现与算术的发展为核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经营活动则有助于它的全面推广。

本文把郭道扬教授的观点归纳为“一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虽然郭道扬教授分析时提到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为先决条件,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和陆续增加为具体条件,但本文以为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和陆续增加是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如新技术(石器打制和磨制技术、石器钻孔技术、摩擦取火技术)、新工具(石球、标枪、骨器与角器工具)的相继发明和应用,因此,这两个条件实则表现为一个条件。本文把高治宇的观点归纳为“二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和数学的出现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本文把索科洛夫的观点归纳为“三条件说”,即剩余产品的出现、数学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三者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

三、人类早期会计行为与数学的关系

(一)郭道扬教授在分析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时,只提到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这个条件,而没有提到数学条件和文字条件

其实,郭道扬教授是提到了这两个条件的。郭道扬教授认为,人类最初的计量、记录行为,其本身就表现为一种原始的“数学”行为,原始的会计行为与原始的数学行为是同时发生的。本文虽不同意郭道扬教授的这一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即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人类最初的计量行为(表现为数学,此时的数学为萌芽状态)、人类最初的记录行为(表现为文字,此时的文字为萌芽状态)到了人类社会有了生产剩余物品时才出现。

高治宇在分析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条件时,提到了两个条件:一个是“有了剩余生产物”,另一个是“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仔细分析第二个条件“有了计量、计算和反映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条件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有了计量、计算的方法”(表现为数学),第二层意思是“有了反映的方法(表现为文字)。

剩余产品的出现、数学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三者共同促使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产生。

(二)由于国内外对“会计”、“数学”、“文字”等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国内学者基本上以“早期的萌芽状态”来理解这些概念,而国外学者却按“后期的特征状态”来理解这些概念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人类早期会计行为的起源时间一早一晚结论的出现,即:国内学者主张人类早期的会计行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距今约十万至二、三万年前),而国外学者则认为会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八千至五千年前)。

(三)会计与数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会计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支持和帮助

早期会计的出现依赖于数学的产生和运用,后期会计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数学的支撑,如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也译《数学大全》),1605年荷兰数学家西蒙・斯蒂文出版的《数学惯例法》(又译《传统数学》),均把会计作为数学问题的一部分进行论述,详细介绍了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复式簿记是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在会计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像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余额的计算公式: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算,产品成本的计算等,都是数学原理在会计学中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人民出版社,1965.

[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72.

[3] 中外数学简史编写组. 外国数学简史[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4] 李迪. 中国数学史简编[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5] 解恩泽,赵树智.数学思想方法纵横论[M]. 科学出版社,1987.

[6] 傅钟鹏.中华古数学巡礼[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7] 周金才,梁兮. 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8] 成圣树. 会计审计史辞典[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9] 孙邦治. 会计发展史[M].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10] 李孝林. 从江陵凤凰山10号墓简牍研究西汉早期会计史[J]. 北京商学院学报,1996,(2).

[11] 文硕. 文明古国的会计[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12] 高治宇. 中国会计发展简史[M].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13] 文硕. 西方会计史(上)[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

[14] 卢永华. 广义会计理论[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5] 郭道扬. 中国会计史稿(上册)[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16] 郭道扬. 会计发展史纲[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

[17] 郭道扬. 中国会计史稿(下册)[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18] 钱雪门,赵佩珏. 现代会计入门[M].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2.

[19] 郭道扬. 会计史教程(第一卷)[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0] 汤云为,钱逢胜. 会计理论[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1] 刘文龙. 古代南美洲的印加文化[M]. 商务印书馆,1983.

[22] (美)A・吉特尔曼. 数学史(欧阳绛译)[M].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23] (苏)鲍尔加尔斯基. 数学简史(潘德松、沈金钊译)[M]. 知识出版社,1984.

[24] (英)斯科特. 数学史(侯德润、张兰译)[M]. 商务印书馆,1981.

[25] (英)L・霍格本. 大众数学(上册)(李心灿等合译)[M]. 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

[26] (苏)索科洛夫. 会计发展史(陈亚民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7] (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 会计思想史(文硕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28] (荷)海渥. 会计史(文硕等译)[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

会计发展史论文篇(9)

财政部、教育部和原商业部,以及中国会计学会,自改革开放以来便十分重视会计史研究与会计史教育,在这些部门的领导和推动之下,三十多年来,我国会计史研究与会计史教育已步入世界先进之列。近年来,从国内与国际各种会计学术会议上表达出来的意见看,不少中外学者认为,当今中国最具备写一部《中国会计通史》,填补这个领域空白的条件,原因在于:(1)中华原始会计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它对世界会计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的史前考古成果与对史前会计文化的研究成果,已为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中国有着上下5000年悠久而伟大的历史,中式会计曾经长期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会计文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特色,有很多地方值得大书特书;(3)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国当代会计的发展发生了重大转折与史无前例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会计改革成就,对全球会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已公认中国近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所以,中外学者认为,无论是新中国的60年,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都在一部《中国会计通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基于以上原因,中外学者认为只有中国可以把以上三方面融会贯通起来写出一部《中国会计通史》,而这是目前其它一些国家所不具备的条件。加之有中外会计界的支持,并且可以上世纪八十年代郭道扬教授所编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上、下册)作为基础,故项目评审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完全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重大立项的研究构成及其最终成果

《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分为三个分支课题:“中国会计通史”研究;“中国会计史教程”研究;“会计史比较研究”。以上三方面,以“中国会计通史”研究为中心成果,以会计史教材系统建设为服务于会计教育改革的落脚点,从总体上形成中国会计通史研究与会计史比较研究的体系。这个重大项目的最终成果体现为三部著作:

(1)《中国会计通史》。该书将由郭道扬教授著,它将全面系统研究中国会计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科学预测我国会计发展的大趋势。预期研究成果《中国会计通史》作为具有填补空白意义与价值的通史,其研究所涵盖的时间,上至以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为研究起点的中国会计的史前时代,下截止于2009年12月31日以前的当代中国会计发展史,其历史时空跨度约为20~30万年之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全书将突出对新中国60年的会计史研究,而60年中又将以会计改革三十年的历史成就作为研究重点。

(2)《中国会计史教程》。该书将由曹大宽博士主持,其核心成员均为博士,其研究目标在于改革会计学课程设置体系,为推进我国会计史教学服务。预期研究成果《中国会计史教程》在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专家审查,并通过教育部认可后,可直接作为会计专业的教科书,以通过教学提高学员对会计的认识水平及其科研能力,以及对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中的前沿性问题的研究能力。

(3)《会计史比较研究》。该书将由许家林博士主持,其核心成员均为博士,其研究格局系通过设计系列研究专题,最终形成会计史比较研究的专题体系。预期研究成果《会计史比较研究》一书,在于通过教学引导硕士、博士与博士后研究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有助于其写好学位论文与研究报告,以提高中国高端会计人才的科研素质及其创作水平,为实现中国会计研究走向全球化服务。

“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是一个具有一定研究规模与难度的系统工程,其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治学修史方面,而且体现在为当代中国会计改革服务方面。课题研究所确定的总体目标在于,通过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问题所展开的会计史研究,培养善于把历史、现实与未来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人才,以及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研究培养出一批中青年会计史研究人才、教育人才,以开创中国会计史科学研究与教育的新时代,进一步树立与提高中国会计科学研究与会计教育的国际地位。

三、研究创新及其特色

填补“中国会计通史”研究空白的立足点在于创新,在创新中研究中国会计通史乃至比较研究中外会计史中的重要问题,使研究解决历史问题与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密切结合起来。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的基本特色在于:

(1)通过考证与论证,阐明中国会计思想和会计行为产生的历史起点,明确最初它与中国史前人类及其社会生存、发展密切关联的这个重大历史问题。同时,通过研究彻底改变以往在会计起源问题研究中的模糊认识,纠正世界范围以往放弃对这一重要问题研究的错误做法,将以可以信赖的研究结论,确定中国起源之际的会计思想与行为,在解决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问题方面作出重大历史性贡献,并就此阐明中华原始会计文化对世界会计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显示中国会计史研究在全球范围的领先地位。

(2)以考古成果为依据,本研究将致力于解决中国原始会计文化与夏商会计文化的连接问题,并将其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中所要解决的一个具体问题对待。通过考证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在会计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确定会计文化对接目标,寻找对接的会计文化承续性历史渊源关系,使解决会计文化对接问题成为《中国会计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点与创新性研究点。

(3)通过研究明确中国会计的历史成就在世界会计通史中所应当占有的重要地位,尤其是通过战国至唐宋时期会计史的研究,明确中国在会计组织制度、会计法律制度,以及在会计方法技术体系建设中在推动世界会计科学与文化发展方面的重大历史贡献,并以史实充分证明中国会计的历史成就显示在“世界会计通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与价值。

(4)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古为今用”与古今研究一体化原则,一方面首次系统研究中国旧式金融机构的会计,明确其在会计发展方面的特殊性与具有特别意义的贡献,另一方面,将以中国近代银行会计史的研究作为过渡,系统研究新中国银行会计乃至资本市场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从而融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商业及金融会计史乃至财务管理史研究为一体,并切实把握其历史演进规律,阐明发展的大趋势。

(5)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发展史,首次阐明、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会计思想及其重要指导性作用,并把近三十年来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成就,通过历史性总结与评价公诸于世,确定当代中国会计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先进地位与作用,以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同时,课题研究充分体现薄古厚今的精神,把弘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会计改革成就放在研究最突出的位置之上。

(6)通过对三个分支课题的设计,把“中国会计通史研究”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以此显示会计史系统研究为会计教育改革、为各层次会计人才培养服务的精神。三个分支课题的研究成果,形成为一个科学的研究成果体系,其中《中国会计通史》是具有填补空白与全面创新价值的专著,该书的出版将产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中国会计史教程》为中国第一部用于会计本科教学的教科书,而《会计史比较研究》则既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用于会计高学位教育与博士后研究的专题教材,其研究创新格局将是前所未有的。

(7)在总体上,本课题研究创新还集中体现在把历史、现时和未来三方面有机结合为一体的思想与做法,尤其是 “中国会计通史研究”,始终坚持写史重在写规律的原则,既有分阶段对历史运行规律的总结,也有从总体上对历史运行规律的揭示,并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中国会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体现治史致用的精神。

(8)对中国古今与中外会计史重要问题的分析与比较研究,既具有跨学科研究特色,也具有融合性研究特色及其比较会计史研究的特色;通过纵横方位的比较研究,既突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也通过所作出的科学结论确立中华会计文化在世界会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会计发展史论文篇(10)

星期五(10月21日)

星期六(10月22日)

星期日(10月23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科 汉语言文学

050105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540外国文学史  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541语言学概论

00015英语(二)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00600高级英语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830现代语言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6日语  00603英语写作

会计

020204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59高级财务会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2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67财务管理学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54企业管理咨询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0015英语(二)

市场营销

020208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86国际商务谈判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5企业会计学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15英语(二)

金融

020106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67财务管理学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76国际金融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77金融市场学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 0015英语(二)

国际贸易

020110  00100国际运输与保险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01外经贸经营与管理  00055企业会计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 0015英语(二)

物流管理

020229  00067财务管理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 0015英语(二)

公安管理

030401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72公安信息学  00235犯罪学(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29大学语文

00860公安行政诉讼  00373涉外警务概论

00015英语(二)

法律

030106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257票据法

00227公司法

00262法律文书写作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263外国法制史

05680婚姻家庭法  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0169房地产法

00015英语(二)

行政管理

030302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20领导科学

00067财务管理学  00319行政组织理论

00323西方行政学说史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322中国行政史

00316西方政治制度

00015英语(二)

机电一体化

080307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194工程经济  02240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20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2241工业用微型计算机

00420物理(工)

00015英语(二)

计算机网络

080709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747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2331数据结构  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49网络工程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79计算机网络管理  03142互联网及其应用

00015英语(二)

计算机及其应用

080702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747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2331数据结构  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37 C++程序设计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33软件工程

00015英语(二)

应用电子技术

080735  05693音响及视频技术

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20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0015英语(二)

建筑工程

080806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440混凝土结构设计  02446建筑设备

03347流体力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404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2448建筑结构试验  02447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00420物理(工)

00015英语(二)

护理学

100702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006护理管理学

03203外科护理学(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008护理学研究

03009精神障碍护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005护理教育导论

00182公共关系学  03010妇产科护理学(二)

03011儿科护理学(二)

04436康复护理学

00015英语(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0199中外民俗  00200客源国概况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024普通逻辑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0540外国文学史

06417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00037美学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015英语(二)

英语教育

050206  00087英语翻译  00831英语语法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06425中学英语课程教材教法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603英语写作

地理教育

070702  02104现代自然地理学  02103计量地理与地理信息系统  02105中学地理教育学

02102遥感概论  02101区域科学原理  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学地理专题选讲

思想政治教

040202育  00483科学思维方法论  05629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0003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00481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5630中学政治课专题选讲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015英语(二)

历史教育

060102  00774史学理论与方法  05631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0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06427西方文化史

05632中学历史专题选讲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773世界现(当)代史专题

00015英语(二)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1进化生物学  02088生物教育学  02085 细胞生物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076 遗传学(一)  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

02077 中学生物教学法  00015英语(二)

法律教育

030113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262法律文书写作

00227公司法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信息技术教育080713  04345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与研究方  电视编导与制作04340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4338音响技术及应用

计算机科学教育080745    微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06518)  多媒体教学系统(00441)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数学教育

0701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02010)  抽象代数(02009)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二)(03204)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物理教育

070202  06437物理学创新思维  02036量子力学  06438物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化学教育学

070302

02055中级有机化学  03709马克思主基本原理概论  05543中学化学专题选讲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音乐教育

050408

美术教育

050410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0745中国画论

体育教育

040302  00501体育史  00495体育保健

教育管理

040107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54教育预测与规划

06159教育社会学  00451教育经济学

00457学前教育管理

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  00449教育管理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语(二)

教育学

040108  00464中外教育简史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6159教育社会学  00469教育学原理

00449教育管理原理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语(二)

学前教育

040102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01学前比较教育

00409美育基础  0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0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87儿童文学名著导读  00399学前游戏论

00015英语(二)

小学教育

040112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64中外教育简史  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  03330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0330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高级)  06231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人力资源管理

020218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091薪酬管理  00182公共关系学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0015英语(二)

民商法

030116  06455社会保障法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558侵权行为法  05559海商法

05557物权法  05561世界贸易组织法

应用化学

081209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066有机化学(二)  02483工业分析  02521食品分析与检验

基础教育

040120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683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06420中文工具书  04579中学语文教学法

软件工程

080720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7165软件工程概论  07026网络应用程序设计  07028软件测试技术

道路与桥梁工程

080807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6080高速公路  06082筑路机械及施工  06081隧道工程

06079城市道路  06078交通工程

06076结构设计原理

英语翻译

050134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349英汉语言文化比较

汽车服务工程

082232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4461汽车营销与贸易  06906汽车运行材料  06895汽车节能技术

制药科学与工程

081204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7780化学制药工艺学

药学

100805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义务教育

040125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9291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

09294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

09297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

000464中外教育简史  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语(二)

监所管理

上一篇: 城镇化建设论文 下一篇: 现代网络技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