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并购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4:43

银行并购论文

银行并购论文篇(1)

1.争夺世界金融霸权作为并购动机。银行业并购的动机,包括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协同作战、优势互补;拓宽市场、加强垄断;救助不良银行、收购低价资产;或投机或避税等多种。本轮银行业的并购浪潮是从解救危机中的银行开始,如1992年太阳神户与三井银行并成樱花银行、1995年荷兰国际银行与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对英国巴林银行的共同收购。中期的并购以协同作战、优势互补为主,如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同年美洲银行与费城国民银行的合并。到了近期,并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全球金融霸主地位。2004年1月,美国JP摩根大通银行宣布将以58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一银行,两者合并后1.13万亿的资产将逼近全球第一的花旗集团。其他银行实力不足以做世界老大,也要做地区龙头,如北欧几家银行的合并即是如此。

2.强强联合作为并购主体。一般认为,银行具有规模递增性质,规模巨大的银行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并且能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在这次并购浪潮中,并购主体由过去的弱弱合并和以强吞弱逐步转向强强联手,打造了一个个超级航空母舰。如1995年,美国化学银行与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其核心资本达200亿美元,总资产超过3000亿美元;1996年,日本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后的核心资本达到278亿美元,总资产达到7030亿美元;在欧洲,1997年瑞士信贷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宣布合并,合并后成立的瑞士联合银行拥有6700亿美元的资产,直接挑战德意志银行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在2000年7月统计的全球最大的20家银行中,有12家是自1997年以来通过并购方式扩充规模的。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大银行的合并不仅仅是业务规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并且反映了21世纪世界银行业竞争格局的战略调整态势。

3.合并是银行业并购的最主要形式。银行业并购如同企业并购,有多种类型,以大类来看,可以分为收购与合并两种;按兼并双方所属行业,可以分为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及混合兼并;按适应法律及纳税处理的不同,又可分为资产收购、股票交换、388交易及A、B、C三类重组。本轮银行业并购,最新的并购方式还涉及如资产收购、法定兼并、子公司兼并、338交易及股票收购等多种类型,如第一劝业、富士及兴业的合并成立瑞穗,德意志、德累斯顿合并成德意志德累斯顿(将来的名称叫做新德意志),其他案例也是如此。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最新的合并全部是强强联合,谁也吞不下谁;二是合并的目的主要是规模扩张,名份问题不是合并考虑的重点;三是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并购,牵涉的法律问题较少。

4.并购的领域不断拓宽。20世纪以来银行业一直都存在着分业和混业的争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国实行分业制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采取了谨慎的分业制。但是,经济的发展使金融自由化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随着WTO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各国为提高本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挑战,都对银行兼并持宽容态度。早期的银行跨国并购一般是商业银行之间的同业并购,而近年来的银行跨国并购往往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之间的混业并购、实现银行业务全能化。如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的经营范围涵盖了银行存贷、消费者融资、信用卡、投资银行、证券经营、资产管理、地产保险及人寿保险等业务,而2000年9月美国大通银行收购美国J.P摩根银行更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间典型的跨业强强联合,双方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客户资源,优势互补。

5.并购策略由过去的恶意并购、强制并购为主转向主动合作和自然并购。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银行并购浪潮一改过去依托市场进行血腥吞并,在并购和反并购大战中进行搏杀的做法,更多地采取出于战略动机开展的战略联盟,这种并购不是以一方战胜另一方为主要特征,而是强调主动接触、充分酝酿、积极协商、认真筹备,强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银行间的战略联盟,一方面可以避免龙虎相斗、两败俱伤,造成不必要的利益损失和市场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分担成本与风险,集中资源优势,增强资产与业务品种的联系和契合力,将同类竞争演变为局部的内部联合。[1]

6.跨国并购越来越多。在这一轮银行业的并购浪潮中,由于全球金融国际化、一体化的推动,以及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并购的跨度由过去以国内并购为主逐步走向跨国并购。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新闻公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银行跨国并购趋势明显。如1997年瑞士的苏黎士集团收购英美烟草集团的金融服务部门,1998年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2000年3月,芬兰与瑞典的合资银行梅里塔—北方银行和丹麦第二大银行—丹麦联合银行宣布合并,组建北欧最大的银行,合并后的新银行集团总资产为1700亿美元,拥有芬兰40%、丹麦25%、瑞士20%和挪威20%的市场份额。2004年5月,苏格兰皇家银行宣布以105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一银行。2005年1月10日,渣打银行宣布以3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韩国第一银行,而汇丰集团则在这场争夺战中失利。2005年6月12日,意大利最大的银行联合信贷银行与德国第二大银行裕宝银行达成收购协议,联合信贷银行将以151亿欧元收购裕宝银行,这是欧洲银行业有史以来最大一宗跨国银行并购交易,此次并购将缔造一个业务范围覆盖东西欧的银行业新巨头。

7.并购重组的网络化初露端倪。网上银行将成为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也将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活跃的并购动向。1999年以网上股票买卖服务闻名的E-TRADE公司收购了网上银行服务商TELE-BANC,使该公司可在网上提供全面的投资银行服务,此举对传统银行业构成了新的挑战。莱斯TSB在西班牙成立网上银行,销售银行产品、提供服务,并计划扩展至其他国家。西班牙的第二大银行通过并购英国的网上银行FIRST-E进入英国。发展或收购网上银行的成本虽高,但低于并购实体银行,从而成为银行业跨境拓展的新方式。[2]

二、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动因

1.金融自由化浪潮和合业经营之势是银行业并购的基本外因。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顾客对多样化和综合的需要不断增加。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全面展开,政府放松了对金融领域特别是银行业的管制,打破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制订了新的推动金融自由化的法律。1986年英国伦敦金融城的“大爆价”标志着分业模式在英国名存实亡。1987年,加拿大取消了银行和证券业务分离制。1992年开始执行的《欧洲第二号银行指令》促使更多的欧洲国家走向综合模式之路。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废除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勒法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诞生结束了分业模式在美的历史。金融自由化从观念变革到政策调整,以及政府对银行业管制的放松,迎合了当代金融发展的需求,也为银行业跨国并购创造了外部环境。

2.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成为银行业并购的基本保障。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全球金融竞争需要银行获得和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银行业的应用,银行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迅猛,为银行获得和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银行业进入电脑化和自动化时代,为银行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力提供了保证,为金融业的并购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3.企业并购推动了金融业并购。近年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并购猛增——波音和麦道、奔驰和克莱斯勒、埃克森和美孚、英国石油和美国石油等巨型并购层出不穷。产业界并购加快了国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重组与整合,经济实力的消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金融资本的配置格局,小银行无法满足大企业对巨额资金的需求。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依存、互相推动的特性客观上要求金融业进行配套性调整,产业界并购促进了金融业并购。

4.政府为并购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为增强本国金融机构在全球的竞争力,一些国家的政府不仅修订法律,而且积极出台各种政策措施,鼓励、扶持银行并购。如在日本的银行并购过程中,为处理好不良债权问题,日本政府注入公共基金,支持银行并购。另外,一些政府还采取措施,避免外国金融机构并购本国金融机构。

5.银行为了扩大规模,争夺市场。银行所经营产品的同质性--货币和现代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使得银行规模越大就越有竞争优势,越可以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越容易赢得顾客信任。无疑,并购是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最便捷途径。

6.扬长避短,通过互补协同加强竞争力。银行并购经过整合资源后能够为银行带来一个潜在的收益增量,这主要是由于管理效率提高或某种形式上的协同效应所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区性互补,实现跨地区的业务联合,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即是一例;二是业务性互补,实现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联合,如花旗银行和旅行者公司合并后,相互利用对方的客户基础、经销渠道,通过交叉销售扩大销售网络,增加销售额;三是恃强吞弱,乘一些银行经营效益差之机,大银行主动兼并,如荷兰银行收购英国巴林银行即是前者趁后者出现危机时而扩张地盘的。

7.减少金融风险。目前,商业银行业务除了面临传统的三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中金融衍生市场迅速发展,银行从事的远期交易、期权交易、互换交易、股票指数交易大量增加。这些金融衍生商品,是银行的表外业务,交易风险很大。1996年,有两例著名的并购是由于风险所致。其一,巴林银行因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亏损导致破产,被国际荷兰银行集团所兼并;其二,日本大和银行由于在美国国债交易受挫,引起巨额亏损与住友银行合并。为了应付类似的风险,要求银行有更多的风险储备金。银行业的并购,某种程度上看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

8.突破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实现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尽管全面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市场是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必然趋势,但目前,一些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壁垒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原因在于:一是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和金融风险的危害性,使得各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都持谨慎态度。二是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往往会削弱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然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为了保护本国的金融机构,一国通常采取壁垒措施。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银行跨国并购方式,兼并或收购目标国的银行分支机构,就可以突破壁垒,较快地进入国外金融市场,实现跨国发展海外业务的目的。

三、国际银行业并购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1.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这是国有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的前提,也是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全面挑战的战略选择。从目前来看,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从改革产权制度入手,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单一的现状,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和金融企业的特点运作经营。[3]

2.推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并购重组,培育国际化大银行。当前,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仅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但与国际银行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故应通过扩充资本实力,以国际并购和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适当增大分支机构地理范围,扩大服务领域,增强其跨国经营能力。同时,中国银行还可考虑在重点地区,并购城市商业银行,弥补人民币业务方面的相对不足。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全国最大的银行在巩固国内现有市场的同时,也应通过适当形式,拓宽海外金融市场,逐步发展为以国内市场为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银行。

3.推动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兼并重组,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增强其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入WTO后,国内金融竞争形势加剧,地方政府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保护减弱,前一时期股份制银行积累的风险开始显现,部分银行可能会出现支付风险,而国有银行对股份制银行的网点和规模基本没有兴趣,因此并购行为主要发生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拥有较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模适中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发展银行可能会成为并购的主体,而近年发展较为缓慢的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被并购的目标。

4.健全银行业并购及市场退出的法律。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项金融法律规范金融并购行为,有关银行并购的法律只零散地出现在《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的条文中,如《商业银行法》只规定人民银行可以对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的商业银行实行接管,而并未对商业银行间的并购活动作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对此,我国应按照《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银行有效监管核心原则》的要求,尽快制定银行并购法律,对并购的形式和程序、权利和义务、资产评估权的归属、从业人员的有关法律、风险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减少由于法律的真空而产生的银行并购负效应。

5.完善社会保障。银行并购必然会造成机构的削减和失业人员的增加,所以必须要有完善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作后盾,否则银行并购就难以进行。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医疗保障制度等内容。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及企业都在进行减员增效的改革,失业压力大,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再就业工程,同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为我国银行业并购提供必须的社会经济支持条件。

6.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银行业并购过程涉及到资产、资信以及投资项目评估等许多问题。为了积极推进我国银行业并购的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类中介机构,在技术、信息、经验等方面为银行的新一轮并购提供更好的服务。[4]一是建立和完善各类中介机构、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估机构、担保机构等中介机构。二是投资银行作为资本提供者和资本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在金融并购和经济的战略性重组过程中发展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将现有的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改造发展为高效率的投资银行,可以为银行业并购提供更具效能的资本运营服务,既可以在战略上作为专业性顾问进行金融并购总体的规划,又可以在战术上策划企业并购,提供融资安排,开展资本经营,维护金融并购的公正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三是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性市场中介机构。

7.逐步放松专业银行制,推动全能银行制,顺应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专业银行制与全能银行制的争论由来以久,但近期各国的金融自由化及银行业的并购都说明全能银行制已占据上风。全能银行的好处在于:潜在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通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以吸收更多的客户,获得竞争优势;使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最小化;银行可以充分挖掘银行营销网络、信息网络资源的潜力;分散风险增加效益。[5]由专业银行向全能银行发展,是本轮银行业并购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结果。经过此轮并购重组的国际银行业,已是业务多元化、全球化的全能银行占主导地位,将给相对僵化的中国的专业银行制带来极大的冲击。

银行并购论文篇(2)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构成中担当的角色日益重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跨国并购来拓展海外业务,以充分利用国内外金融资源,发展海外业务,参与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与合作成为了我国银行业在经营制度、机制、方式、规则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日益与国际接轨,应对加入WTO后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内部环境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实现中国银行多样化、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必经之路。

作为国有大银行之一的中国工商银行,早在成立之初,为发展国际业务,就开始与境外机构合资组建中外合资银行,进行了跨国经营的初步尝试。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合资银行这种经营形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为此,工商银行在对跨国经营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的同时,按照有进有退、突出发展重点、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逐步退出了合资银行的经营,而将重点转向了打造自己的海外机构版图上,积极推行跨国经营战略。

2006年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国有银行也纷纷迈出国门,收购海外银行和公司,这说明国内银行开始融入全球银行业的大环境中,向着国际大银行的方向前进。而在中国拥有丰富客户资源的工商银行更是不断扩张其海外版图。目前中国工商银行的境外机构网络布局已初具规模,境外资产稳步增长,经营效益逐步提高,跨国经营战略有了飞跃性的拓展。

然而透过大好形势,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到,由于中国银行的跨国经营刚刚起步,经验未免不足,在经营过程中还将面对种种的问题和突发事件。因如何应对跨过经营中的问题和不足,接受购机金融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考验,以在国际银行市场中稳定地位,屹立于不倒之地呢?下面,本文将主要针对中国工商银行并购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并解决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并购的发展前景,实现工商银行海外业务的发展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

本综述主要围绕与中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开展跨国经营、发展其海外业务这一中心,描述分析了在当前国内外金融的发展环境下中国工商银行实现跨国并购与开展海外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目前已有的实证研究,对已经开展跨国海外业务的银行进行分析评价,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国内外金融的角度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海外业务/金融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展开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此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存在两个迥异的情形:第一种情形是积极的并购行为,主要是指大银行间的并购以及银行的横向并购;另一种情形就是中小银行间的并购。相比较而言,中小银行为摆脱自身困境而采取的被动举措却显得较为理智。中小银行的并购,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削减由于重复业务等所带来的成本损失,同时提高资产回报率。与国内中小股份制银行比较起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已经相对较大,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然而其绝对规模较国际大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其在国际业务方面更不具与国际大银行相竞争的实力。国有商业银行尚需进行并购以扩充资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营竞争力。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以及工业组织结构的创新,银行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电子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使银行规模效率所要求的规模边界也相应扩大了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甚至出现了超级大银行的趋势。银行业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行业,银行有一种扩大规模的冲动。这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由商业银行所提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决定,二是由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规模的技术优势决定。

一外部环境

作为相对率先进驻国际市场,开展跨国收购和海外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其经营业务的开展,是摆脱现有发展模式对中资银行在海外市场业务发展的制约,整合海外资源、实现资本重组,以高起点进入新的海外市场和业务领域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国内外金融市场两方面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经验表明跨国并购的必要性

通过跨国并购是拓展海外业务的重要途径。跨国并购是指跨国银行通过收购债权、控股、直接出资、收购股票等多种手段取得被收购银行所有权,并使被收购银行丧失或变更法人资格的法律行为。在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大银行进行全球扩张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手段。银行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构筑多方面的优势,如进入和占领新的市场,扩大业务领域,增强竞争实力,增加盈利能力等。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活动十分活跃,如1998年德意志银行并购了美国信孚银行;2004年4月苏格兰皇家银行以10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一银行;10月西班牙桑坦德中央银行以89亿英镑收购了英国阿比国民银行,一举成为欧元区市值最大的银行;2004年1月渣打银行以33亿美元收购了韩国第一银行等。从2004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来看,排在世界前10位的银行中,有5家是白1995年以来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规模扩张的,其中,汇丰银行集团更是通过跨国并购逐步实现全球化的成功典范。

(二)国内金融市场对中国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银行国际化是指一国银行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它一方面指本国市场对外国银行的开放,即引进外资银行;另一方面指本国银行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即本国银行的跨国经营。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外资银行不仅大量涌入我国而且开始参股中资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和活动区域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05年6月末,外资银行在我国已设有225家营业机构,240家代表处,并参股多家中资银行。通过对我国金融资源的积极利用,外资银行获得了新的创利能力。对中国银行业而言,通过在国内市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自身在经营制度、机制、方式、规则等方面日益与国际接轨,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引进外资银行仅仅是银行国际化的一个方面。目前加入WTO后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内部环境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外部环境都要求中国银行业必须选择多样化、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在有效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金融资源,积极发展海外业务,主动参与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与合作。

二自身优势

作为国有四大银行之一的中国工商银行,在其发展跨国并购、开展海外业务方面,拥有远大于其他银行的优势和必要性,本文将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规模经济的定义

规模经济(economyofscales)又称“规模利益”(scalemerit)。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兼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在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optimalscale)”。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二)大银行在扩展业务,银行世界化方面的优势

从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规模的技术优势来看,大银行一般具有如下技术优势:(1)商业银行经营一般需要购置较多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较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投入在完成后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随着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单位资产平均固定成本会相应降低。(2)随着银行传统业务逐渐减少,表外业务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大量增加,扩大业务量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或很小,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明显。(3)大银行能够充分利用其商誉、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边际开发成本为零或很小、而供给弹性无限大的特点实现规模经营。(4)银行规模越大,它向社会提供的银行服务范围越广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分析

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处于高度集中地位。据1997年的数据计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集中度和集中系数分别为79.11和435.63,这两个数字的含义是,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份额达到整个市场份额的79.11%,其资产规模为整体金融机构平均规模的435.63倍,对此产和市场占有绝对的控制权。

综上所述,作为拥有众多客户和业务的中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跨国并购、开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大银行的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同时,作为国有四大银行之一,在积极进行银行国际化、响应国家需求方面,也应责无旁贷的起到领导和模范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银行的世界化进程刚刚展开,未免还有种种不足,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集中度相对于过高、对存款的占有份额过高、经营规模相对于其各项指标显得过大等问题,使我国市场结构呈现出一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政型的高度垄断状态,造成了金融资产配置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对称,从而也影响到了国有银行的发展和相关业务的拓展。

这就要求中国工商银行在进行跨国并购和开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从自身实际出发,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态,扬长避短,对将要面对的问题有科学的预测和分析,运筹帷幄、积极面对,扎实稳妥的走好跨国经营的每一步。

四初步结论

通过对中国工商银行跨国并购与海外业务发展研究进行的文献综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工商银行进行跨国并购,开展其海外业务,是自身发展和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共同要求;其次,作为中国国有四大银行之一的工商银行,具有绝对的大银行地位,有利于在其银行世界化中发挥大银行的优势,抢占金融市场;最后,由于历史和国情原因,大银行本身具有一定的弊病,工商银行应正确分析自身形势,发挥优势,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把握好机遇,走好跨国并购,开展海外业务的每一步。

第三部分:中国工商银行并购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

1、中国工商银行开展并购业务的现状

在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影响下,近年来香港市场的并购活动也非常活跃。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市场的两次较大的并购活动,为我国银行业通过资本运作,进行跨国并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00年7月,经京港两地金融监管当局的批准,中国工商银行成功收购了在香港注册上市的友联银行控股股权,并将其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通过并购拥有海外上市公司的中资银行。工商银行并购前,香港友联银行属香港最差的银行之一,当时不良资产率达31.4%,亏损5.4亿港币。并购后工商银行即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实施资本重组和业务整合。2001年,中国工商银行将其原香港分行的资产和负债注人工银亚洲,使该行的经营实力和市场形象大为改观。根据协议,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分行注入到工银亚洲的资产总值为130亿港元,其中100亿港元负债,净资产为23亿港元,无形资产为7亿港元。2001年末,工银亚洲的总资产已经达到400多亿港元,不良资产占比下降为7%。2002年5月工银亚洲又进行了配股和工商银行主动减持等一系列资本运作,通过积极采取调整经营方向,优化业务结构,完善管理机制,严控经营风险,处置不良资产,推动资源整合等多方面配套措施,工银亚洲财务状况明显好转,整体经营状况发生显著改观。2002年末资产总值为622.62亿港元,实现经营净利润4.75亿港元,不良资产率降为2.3%,在香港拥有20家分行,且在香港银团贷款市场上业绩不俗,以牵头银团贷款总额20.4亿美元的成绩位居亚洲市场第6位。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市场的首次并购为我国银行利用资本运作方式拓展机构网络和海外市场提供了成功范例。此后,工银亚洲于2001年11月参股中保国际9.9%的股份,间接成为太平人寿的股东。2002年3月26日又投资1.8675亿港元,收购中保国际旗下太平保险24.9%股份,成功地进入了保险市场。

2003年工银亚洲在香港市场进行了第二次较大的并购,收购了富通集团(2003年全球银行按资本实力排第37位)持有的华比富通银行的全部股权,一举成为香港市场按总资产排位第6的大银行。作为工商银行海外业务的旗舰,工银亚洲以在香港市场做大做强为发展目标,并希望借收购继续扩大分行网络。此次并购的华比富通银行主要涉及富通集团在港零售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收购完成后工银亚洲的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营业网络得到大规模提升,拥有42家分行和5个商业银行服务中心。

与汇丰银行大手笔的跨国并购相比,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市场的两次并购也许不足为道,但正是这两次并购不仅开创了我国银行海外并购的先例,而且对并购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为我国银行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海外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国工商银行开展并购业务的特点

从金融业的发展趋势看,追随产业扩张潮流重新进行全球布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战略选择。近年来跨国银行普遍表现出了追随客户、服务客户的原则。跨国银行通过与跨国公司总部紧密的业务联系,当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有金融需求时,跨国银行比当地银行或其他外国银行拥有更多的服务优势。在这一方面,工商银行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以境内外机构业务联动发展海外业务,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该行在中国金融政策体系框架内,通过创新产品,改善服务,成功地为一些企业解决了境外融资难题。目前工商银行可以向企业提供的融资产品除常用的直接贷款、出口信贷、对外担保、组织银团贷款等方式外,还有一些更为便捷的新型融资方式,如“内保外贷”方式,通过工商银行境外分支机构向境外的企业或项目公司直接提供融资。

面向德国和欧盟其他国家的中小银行方面,工行推出了“欧元中国通(ChinaEuroExpress,简称CEE)快速汇款服务”,即,为其提供所有汇往中国的欧元汇款和清算服务。汇款的收款人可以是遍布全中国的公司和个人客户,其开户行可以是工行各分行,也可以是国内其他商业银行。该产品为德国乃至欧盟汇往中国的汇款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准确且低成本的汇款渠道,同时,也扩大了国内兄弟分行的存款来源。此服务一经推出,即受到德国及欧洲各中小银行的关注,继去年奥地利上奥地利州银行、西班牙大众银行和意大利储蓄银行协会三家成员行主动在工行开立欧元清算账户,专门用于CEE业务的往来后,德国的西德意志州银行也通过德国国内清算系统向工行发送欧元汇款指令,办理对华汇款业务。

在伦敦的工行机构———工银伦敦了解了大量的来英国投资的中国企业信息,协助国内机构争取相关账户和业务。日前工银伦敦借助熟悉中英两国金融市场的突出优势,通过量身定做账户方案等方式,为在英国AIM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工银伦敦2003年正式开业,经过了市场开拓阶段后,2005年,工银伦敦的贸易融资已开始转向如何为国内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协同效应、谋求双赢上。他们与深圳分行联动,为客户在工行一条龙办理信用证通知、议付、无追索权买单、福费廷等业务,当年累计办理相关福费廷业务340多万美元。截至2005年年底,工银伦敦已帮助国内机构贴现累计达1亿美元,270多笔。

另外,作为中介,工银伦敦还帮助上海、广西、四川等分行联系伦敦当地的外国银行处理了4笔开证行为高风险国家银行的承兑后票据,累计金额220万美元,实现不占用自有资金、资本金的真正意义上的中间业务收入2.8万美元。与同业保持良好的关系,买入二手短期贸易融资资产,当年累计达5400多万美元,平均收益在40基点左右。

应该说,加强联动,以工行整体优势实践跨国经营是工行在进行跨国并购、发展海外业务方面最大的特点。如工行推出的“欧元中国通”、“承诺互换”、跨时区头寸管理、信用证代付等新业务,均是建立在内外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前提上的内外联动。而通过“欧元中国通”和欧元中国通私人汇款服务的主动营销,工行可以得到更多的对华汇款,直接为国内行争取到了更多的外汇存款资源;通过推广“承诺互换”,可以从源头上为国内分行争得优质客户资源,获得低风险业务,取得可观效益;跨时区头寸管理可以使总行在境外的闲置资金得以利用,在增加总行资金回报的同时改善了分行的流动性;贸易融资业务的优质服务和进一步让利,在满足国内分行融资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工行的贸易融资能力和收益水平。

3、对中国工商银行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并购业务所共同面临的困难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并购业务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并不等于说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并购业务不会遇到阻力和困难,我国由于进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特别是商业银行更是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而且并购业务目前是涉及相关利益人比较多的交易,并购行为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经济活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并购业务时会遇到一些困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并购业务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并购业务开展带来的困难。

[2]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上会遇到困难。

[3]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严重缺乏从事并购业务的专业人才。

[4]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充分。由于体制和观念上原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障碍。

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我国实际上还没有形成开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地域和行业色彩浓厚,人为地为资本的合理流动设置了障碍。另外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规模偏小,在资本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对象很有限,金融工具的创新受到极大压抑。而中国工商银行的跨国并购和海外事业的开展业必须面对大环境带来的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局限。

3.2中国工商银行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商银行跨国经营战略的不断推进,该行境外机构逐年增加,业务品种和规模日益扩大,其本身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体现出来。

[1]工商银行存在国有企业的陋习,管理机制相对腐旧,内部体制亟待改革。

[2]工商银行综合经营业务较为缓慢,落在一些银行的后面,起步较落后,仍处于试探和摸索阶段。

[3]公司银行个人银行资金业务其他战略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5]拨备覆盖率略显不足。

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变革阶段,在这个变革阶段,工商银行被赋予了较高的估值,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工商银行仍然面对艰难的挑战,如果不良贷款问题重新抬头,综合经营发展不利,海外发展受阻,其龙头地位将会就此动摇,从而影响股票价格,造成其在跨国并购、开展海外业务上的失败。[论-文-网LunWenNet]

第四部分:对中国工商银行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的分析

1、汇丰银行成功并购案例

汇丰银行集团起源于1865年成立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开业初期以中国为主要市场,并积极在亚太地区发展业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汇丰银行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自20世纪50年代起,汇丰银行开始实施收购战略,并成为其发展的主要特色。通过一系列收购行动,汇丰银行一步一步由一个以亚洲为基础的银行,发展成为一个在全球市场拥有广泛影响力和备受推崇的银行集团.

汇丰银行集团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收购史,其中有几次收购对其全球化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首先是收购英国米德兰银行。米德兰银行曾是英国及世界上最大的银行,由于盲目追求高速增长和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从1980-1992年,米德兰银行经历了12年的巨额损失时期,但仍是在英国和欧洲拥有很强零售业务网络的银行。1992年汇丰银行对米德兰银行实施了全面收购,为此汇丰由原来的香港汇丰银行,成立了母公司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重组股份,并于1993年1月将总部迁往伦敦。通过并购米德兰银行,汇丰银行集团实现了其国际化布局的关键一环,由此放眼全球,在亚洲、欧洲和美洲三大地区寻求发展,并选择了一条全球收购银行立业的道路。其次是1999年对美国利宝集团包括利宝银行及其姐妹银行SRC的收购,通过这次收购,汇丰不仅成为全球的第5大银行,而且初步实现了其盈利由美洲、欧洲和亚洲各占1/3的战略目标;同年,汇丰于美国挂牌上市,自此汇丰股票在香港、伦敦和纽约三地几乎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交易。再次是2000年对法国商业信贷银行的收购,这次收购使汇丰进一步成为以市值计算的全球第2大银行集团,其收入来源扩展到欧洲的欧元区,欧洲业务盈利占到了汇丰总体的47%。

我国加入WTO以后,汇丰集团日益看好中国市场,着力扩张在中国业务的版图,并着眼于收购中国银行业的机会。继入股上海银行及平安保险股权后,汇丰控股于2004年8月6日与我国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名义投资144.61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约17.47亿元入股交通银行,成为仅次于财政部的第2大股东.6月23日,交通银行股票开始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盘初高开2.8港元,全天最高价为2.90港元,收市报2.825港元,较招股价2.5港元上升13%,首日总成交额约51.58亿港元。作为内地首家在海外上市银行股,交通银行的成功上市,一方面反映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和对中国政府推动银行业改革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与汇丰人股交通银行并派出高管人员参与经营管理有着重要关系。

2.借鉴汇丰银行并购经验,针对中国工商银行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从汇丰集团的收购策略看,首先是寻求对集团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例如对英国、美国、南美及欧盟市场的收购,使其成长的空间由亚洲扩展到全球主要市场。其次是寻求业务的互补和服务功能的多元化,通过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银行及金融机构纳入旗下,汇丰集团的业务范围涵盖了个人银行、企业银行、投资银行、现金管理、资本市场服务、保险、退休金及投资基金管理、证券与托管等各个方面,成为真正全能化的银行集团。再次是汇丰对收购对象的选择,注重在策略上能够配合集团的发展方针和目标,包括被收购对象的市场地位和品牌价值,特有的网络、客户、产品优势以及服务经验。例如,通过收购米德兰银行,汇丰奠定了自身在英国主要清算银行的地位;通过收购美国利宝银行,汇丰拥有了纽约州最大的银行服务网络,分行数目超过430家,并进而为美国48个州的3000多家经纪行提供全国按揭贷款服务;为了扩大在欧盟的市场和推广“财富管理”服务,汇丰选择了在法国本土拥有682家分行、逾百万客户并在全面个人理财服务方面备受推崇的法国商业银行作为收购对象,极好地配合了汇丰集团在全球推行“增值管理”和卓越理财的方针;2004年汇丰银行成功人股我国交通银行,对其发展中国市场的战略目标也大有裨益,有助于汇丰进一步实现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发展目标,使汇丰能够在更大区域、更深层次上实现与我国银行的合作。目前汇丰银行集团的国际网络横跨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分支机构总数超过9800个,覆盖欧洲、亚太区、美洲、中东和非洲,并凭借先进的科技联成真正全球化的网络。

分析汇丰银行的并购经验,我们可针对中国工商银行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管理十分迫切。进一步优化境外机构管理体制,完善了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引导境外分行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形成较为健全、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管理控制体系;通过细化各类业务管理办法,将风险控制融合落实到业务处理环节;通过改进激励机制,完善对境外机构的绩效考评办法,实现对境外机构的全面、公正考核;通过不断改进境外分行授权管理及业务指标体系,引导境外机构科学调整经营策略,实现良性发展。

[2]要注重业务的互补和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并购对象可选择具有一定客户资源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通过并购不同业务类型的金融机构实现业务的综合化发展,提升银行的竞争能力。

[3]要注重对收购对象的选择,包括被收购对象的市场地位,品牌价值,产品优势以及服务经验等。对我国银行而言,通过并购获得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十分注重并购银行的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4]是要注重对并购方式的选择。目前我国银行的外汇资金实力有限,不能单纯依靠现金方式实现并购交易,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并购支付方式。除了传统的现金收购和股票收购外,还可以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以及混合证券式方式。

[5]是要注重并购后的整合。跨国并购在给银行带来规模扩张和增加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带来了企业文化、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等方面的冲突,特别是由于人员素质、发展历程、领导人作风等方面的不同,并购双方相互之间的企业文化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并购交易成功并不意味着并购本身成功,并购后如不能对两个银行间的文化与管理制度,资源与人力及时协调,原本盈利的银行也要为此付出巨额代价。工商银行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必须高度重视并购后的整合,既要整合并购双方的客户资源,对业务经营与发展进行新的定位,更要正确对待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减小收购后的磨合成本,最终实现并购的预期战略目标。

3、中国工商银行海外业务的发展

从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了第一家境外分行以来,工商银行一直积极推行跨国经营战略,先后在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通过设立、参资持股和控股等方式先后拥有了100家分支机构,构筑了批发与零售银行业务、投资和商业银行业务并举的综合银行服务体系。而在机构设置的模式选择上,工商银行已从最初单一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发展到走并购扩张之路,特别是通过在香港、欧洲等地的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工商银行海外业务实力在整体上得以提升,业务规模成倍增加,机构网络快速扩张。2000年7月,工商银行成功收购香港友联银行,并改组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简称“工银亚洲”),2001年7月,工商银行整合香港分行与工银亚洲,重新定位了香港分行和工银亚洲的业务发展方向。工银亚洲利用工商银行内地的网络、客户基础、资金实力、清算系统等资源优势,与内地机构携手拓展海外市场,为客户提供跨地域的一体化服务,很快成为工商银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龙头、资本市场运作的平台和海外业务的旗舰。2003年12月,工银亚洲收购了比利时富通集团在香港的华比富通银行,工银亚洲规模进一步壮大,分行网络增至42家,在香港银行业中按总资产排行升至第6位。这是中国的银行业在境外收购欧资银行的第一个案例,收购行动获得了市场的普遍认可,工银亚洲股价因此大幅攀升。此外,工商银行还广泛与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建立业务联系,截至2004年底已同全球1018家银行建立了行关系,进一步将服务网络延伸至世界各地。从工行2005年年报披露的情况看,截至2005年末,工行外币总资产达612亿美元,各项外币存款余额291亿美元,各项外币贷款净额291亿美元,同比增长8.7%。在国际结算业务领域,工行信用证、外汇托收、外汇汇款等国际结算业务稳步增长。2005年全年,共办理国际结算业务2928亿美元,同比增长38%。工行还在总行组建了国际结算单证中心,集中高效处理国际结算项下的所有单证业务。截至2005年末,工行在全球各主要金融中心设有106家分支机构和控股银行,境外网络布局具有了一定规模。

在海外机构网络快速扩张的同时,工商银行各境外营业机构通过开拓重点客户,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2004年工银亚洲的国际结算量和福费廷业务量分别超过230亿美元和28亿港元,各项业务全面发展。汉城分行与韩国当地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2004年国际结算业务量突破30亿美元。东京分行的各项业务得到全面发展,全年实现账面利润696万美元,同比增长202万美元,增幅41%,创历史最好水平。工银伦敦则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取得了更加可喜的业绩,成立一年全年业务总量就达到近3亿美元之多。

随着工行国际业务经营管理理念的不断丰富成熟,业务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在外部同业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工行已经在国际业务领域确立了比较稳固的市场地位。

4.前景展望

工商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该行将遵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快境外网络建设,为我国海外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在银监会的指导下,深化内部管理,严格控制风险,推动跨国经营持续健康发展。而在跨国经营战略上,工商银行将按照“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洲”的原则,从布局上面向世界,覆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在亚洲依托中国在东盟和亚洲地区的影响,结合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特别是“10+1”、“10+3”的合作框架进一步开拓东南亚市场。在欧洲则是将法兰克福、卢森堡和伦敦这三家机构经营好,以经营本地化为中心,尽快融入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的主流,积极开展特色经营,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对于北美市场,将继续寻找机会,希望能够尽快突破。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跨国经营成为必经之路的今天,作为领军人物的中国工商银行,在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其海外版图不断扩展,跨国经营战略也有了飞跃性的拓展。其前景必是光明可喜的。

第五部分: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国家政策上的相对扶持,工行跨国并购和开展海外经营有了相对较大的优势和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工商银行如果能够抓住时机,发挥优势,其境外业务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当然也应看到工行得绝对规模较国际大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其在国际业务方面更不具与国际大银行相竞争的实力。中国工商商业银行尚需进行并购以扩充资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营竞争力,早日实现其银行世界化。

「参考文献

[1]黄铁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孔永新.迎接全球银行购并浪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吕国胜.金融战略组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4]金晓斌.银行并购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辛荣耀.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银行并购论文篇(3)

(一)逐利性商业动机分析

这是最普遍的一类动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一切经营活动的根本动机就在于利润最大化,并购作为一种直接投资行为当然也不例外。在世界经济迅速走向自由化、全球化、各国金融当局日益放松管制的背景下、金融竞争空前激烈。在追逐利润的商业冲动下,商业银行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竞争力,都倾向于利用并购的手段。因为通过并购,可以:

1、降低市场进入成本。竞争的加剧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规模萎缩,利润下降、迫使其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业务开拓有两条途径:一是内部发展。二是并购。除了创新业务之外,银行一般都不愿意采用内部发展的办法。因为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作为后发者难以获得优势;另一方面银行业务对技术与经验的要求甚高,而积累这种技术和经验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收购一家经营目标业务的老牌金融机构更易让人接受,成本相对降低,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德意志银行收购摩根。建富,荷兰ING集团收购LAMBERT银行,都是为了向投资银行领域扩张。

2、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般而言,银行是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效应的。通过并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技术费用和网点建设费用,取消某些重复的业务设置并相应地裁减员工,更为重要的是,银行可能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使成本收入比降低,资产回报率提高。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50家大银行调查,从1992年—1997年,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提高到1.29%。股东收益率从13.6%提高到15.9%。在获取规模效应的同时,并购也使一些相关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成为可能。商业银行成为“金融超市”创造了更多销售机会,提高了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达到了范围经济的效果。

3、追求竞争优势的转移。当银行试图获得另一家金融机构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时,单纯地学习与模仿常常是徒劳的,因为这种优势往往产生于这家机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积累的组织资本与组织经验、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这时,并购的动机就在于通过与目标机构的融合,达到转移竞争优势的目的。而且这种转移可能是双向的,会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例如,日本三菱银行擅长于日本本土和零售业务,而东京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其国际业务和批发业务居日本各银行之首,两者的合并可以相得益彰,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

(二)化解危机性动机分析

伴随着金融竞争加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但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某家银行一旦爆发危机,很可能会诱发挤兑风潮,产生骨牌效应,冲击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化解危机有时也成为银行并购的一种动机。对于并购方而言、这一方面保护了危机银行的存款人利益,避免了因银行破产引发的金融恐慌给自身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尽管危机银行暂时失去了偿付能力,但其仍可能拥有相当可观的价值,特别是无形的“商誉”价值与传统的专业经营优势,这些都是长期积累的财富,倘若不是因为危机外部竞争者难以获得,这为并购方提供了一个商机。荷兰IMG集团对巴林银行的收购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是在西方,纯粹为化解危机、维持金融秩序而由当局安排下的被动性并购并个多见,更多的是从商业银行自身商业利益出发的一种主动性投资行为,所以这种动机实质上是具有外部效应的逐利性商业动机。

(三)人个人动机分析

西方商业银行基本上都采取股份公司形式、内部人控制问题在所难免。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作为所有者的人、要面临为人(所有者)还是为已的道德选择。—般认为,从个人效用最大化角度出发,经营者都倾向于银行规模扩大,因为从中他可获得物质上与精神上更大的满足。很难测定在银行并购活动中到底渗入了多少人个人动机,但不可否认这种动机确实存在,甚至在某些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我国银行并购活动中同样存在这类动机影响,但本文对此不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我国银行业并购动机的特色与成因

我国银行业开展并购活动的历史不长,但与国际比较,并购动机特色鲜明:即以行政安排的化解危机性动机为主,自主的逐利性商业动机严重不足。无论是大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有限的几次并购活动大多数不是银行的自主性投资行为,而是政府安排下的对—些经营陷入困境、资产套现能力差、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陷入支付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挽救。如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海南发展银行接手海南72家信用社,中国工商银行兼并海南发展银行等。并购本身不取决于这些濒临破产的机构是否符合并购方的要求,而是成为政府处理眼下金融危机、化解当前矛盾的手段。但这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化解危机性并购动机有很大区别,国外银行并购是自立,政府主要起监管功能。对于危机机构是否并购,关键在于商业银行自己衡量利益得失。而我国的这种行政安排下的并购实际上由政府动机取代了银行动机,虽然暂时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它忽视了商业银行的利益。可能给并购方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拖垮了并购方。它并未真正化解危机,而只是延迟了危机的爆发。如并购72家濒临倒闭的信用社后,海南发展银行也因不堪重负、经营窘困而被接管,是个很好的教训。

虽然也有少数几宗被认为具有较好商业效果的并购活动,如城市信用社合并成城市合作银行,投资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的并购重组活动,但也不难从中看到政府力量的作用。我们承认政府的适度介入可以使并购得以顺利进行,降低并购成本,但政府干预一旦过度,将妨碍一个公开公平的并购市场环境的创造,严重抑制我国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商业动机。

具体分析我国银行业并购动机特色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产权主体,必然将银行视为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现实载体。在稳定压倒—切的行政压力下,政府可以凭借所有者身份将自身动机强加于商业银行经营者。迫使其并购一些本该破产清算的金融机构。(2)银行经营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包括产品范围与地域范围。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允许经营证券与保险业务,对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其网点设立上也有明确的地域限制。这些限制使逐利性商业动机无从发挥。(3)各家商业银行市场定位趋同,各银行在产品种类苟目标客户的选择上严重雷同。有特色、有独特竞争优势的银行少之又少,这也使各家银行对并购兴趣不大,因为并购不能带来新的竞争优势。(4)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还处在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中。在正常情况下,实力接近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谁要吃掉谁都不容易,而有实力的四大行如果再不断运用并购手段,会使本来就竞争不足的银行业更加集中,不利于银行总体效率的提高。我国金融业今后相当长的趋势仍是鼓励竞争和限制垄断,这使政府必须在银行并购市场上起引导作用,以保证这个趋势。

三、比较分析后的启示

启示一:我同银行业必须审慎考虑自身未来的发展策略。我国最终将成为WTO成员国,国内金融服务领域将全面开放。国际银行业的商业化并购浪潮中涌现出来的金融巨鳄们,会很快成为我国银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何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在经历了—系列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造之后,银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已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并购经验,纠正在我国银行并购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当动机。

启示二:在化解危机上应给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自。一家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是直接破产清算,还是有并购的价值,更多的应交由市场力量决定。要彻底据弃对有严重问题机构的政策保护,政府必须认识到将个别危机机构强制转移到商业银行身上是对长期金融稳定的损害,从根本上也不符合政府的利益。破产清算只要处理得当,并非如想象般会引起很大的金融震荡,如去年对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破产处理,反而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形象。

启示三:从现实的角度,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进一步强化商业化并购动机的空间。

银行并购论文篇(4)

关键词:并购;国有商业;商业银行;竞争能力

Abstract: domestic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suffering war, border troops and foreign-funded banks,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o obtain long-term monopoly profits of the collapse of the trade barriers to keep. In the face of strong opponents,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banking M & A growth strategy can choose to provide us with a lot of inspiration.

Key word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tate-owned commercial; commercial banks; competitiveness

国有商业银行并购成长的条件逐渐成熟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按照核销、剥离、充实资本金、股份制改造的步骤进行综合改革。综合改革完成以后,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将彻底离开国家信用的襁褓,直面我国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带来的日益激烈的银行竞争.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发展路径的选择:是继续内部成长还是并购成长?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与市场的对接首先必须进行与竞争性市场的主流企业成长模式对接,也就是选择并购成长的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并购成长的条件已逐渐成熟,主要体现在制度环境暖风频吹。根据加入WTO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加快了金融制度环境的创新和调整,管理层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以市场深化和放松管制为基调的改革措施,原来的一些政策禁区正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渐打破。同时市场基础供需共存。_方面,为适应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国内银行业自身做出适应性调整。另一方面,从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并购是重要的手段。另外,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条件讲,目前,国外金融机构与中资银行的股权合作近限于中小商业银行,对四大国有银行望而却步,但是,随着国有商行的改制上市,必然带来股权市场的开放,也为大规模并购打开了方便之门。

国有商业银行并购成长的建议

树立核心竞争力导向的并购思维,突出战略并购。核心竞争力导向已成为20世纪末出现的全球大规模银行并购浪潮的航标灯。与独立开发核心竞争力的方式相比,并购具有时效快和可得性的特点。因此,国有商业银行首先应在思想观念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导向的并购思维,并购时应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在自己拥有﹁定优势的领域开展经营活动,使自身获取或保持持久的战略优势,而不是简单地考虑市场吸引力,盲目进入其他领域,特别是进入那些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核心优势缺乏战略关联的产业领域。对与本银行核心产业不相关的多元化产业和不相关业务进行剥离,以突出主营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其次是要突出战略并购。国有商业银行并购的动机主要在于寻求战略优势,而不仅仅是出于短期获利动机。因此,在实施具体的并购行为之前,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明确本银行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充分评估目标银行与本银行的战略协同性和条件契合性。

设计好并购路线图。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与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并购有着极为不同的背景。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并购是在银行业产权关系非常明晰,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备,以及经济与金融比较发达的背景下进行的。而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并购则是在产权关系不甚明晰,相关法律法规比较欠缺以及经济和金融还欠发达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并购应该采取的渐进式战略来实现。在近期,国有商业银行并购的着力点应放在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内生机制改革和资源重新配置上,以便为今后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并购与重组的稳步推进和良性循环蓄积强劲的势能;在中期,加大横向并购的力度,通过在银行业内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同行业并购、建立战略联盟来扩大银行规模,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在远期,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通过混业并购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来间接实现业务全能化的经营策略。同时,借助日益壮大的资本市场,利用产融结合式的并购,实现其全面的经济扩张。

银行并购论文篇(5)

第一部分 引言 在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实现银行国际化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从宏观角度看,银行国际化是指一国银行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它一方面指本国市场对外国银行的开放,即引进外资银行;另一方面指本国银行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即本国银行的跨国经营。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外资银行不仅大量涌入我国而且开始参股中资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和活动区域也在不断扩大,这些银行通过对我国金融资源的积极利用,获得了很高的新的创利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构成中担当的角色日益重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跨国并购来拓展海外业务,以充分利用国内外金融资源,发展海外业务,参与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与合作成为了我国银行业在经营制度、机制、方式、规则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日益与国际接轨,应对加入WTO后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内部环境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实现中国银行多样化、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必经之路。 作为国有大银行之一的中国工商银行,早在成立之初,为发展国际业务,就开始与境外机构合资组建中外合资银行,进行了跨国经营的初步尝试。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合资银行这种经营形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为此,工商银行在对跨国经营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的同时,按照有进有退、突出发展重点、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逐步退出了合资银行的经营,而将重点转向了打造自己的海外机构版图上,积极推行跨国经营战略。 2006年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国有银行也纷纷迈出国门,收购海外银行和公司,这说明国内银行开始融入全球银行业的大环境中,向着国际大银行的方向前进。而在中国拥有丰富客户资源的工商银行更是不断扩张其海外版图。目前中国工商银行的境外机构网络布局已初具规模,境外资产稳步增长,经营效益逐步提高,跨国经营战略有了飞跃性的拓展。 然而透过大好形势,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到,由于中国银行的跨国经营刚刚起步,经验未免不足,在经营过程中还将面对种种的问题和突发事件。因如何应对跨过经营中的问题和不足,接受购机金融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考验,以在国际银行市场中稳定地位,屹立于不倒之地呢?下面,本文将主要针对中国工商银行并购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并解决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并购的发展前景,实现工商银行海外业务的发展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 本综述主要围绕与中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开展跨国经营、发展其海外业务这一中心,描述分析了在当前国内外金融的发展环境下中国工商银行实现跨国并购与开展海外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目前已有的实证研究,对已经开展跨国海外业务的银行进行分析评价,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国内外金融的角度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 海外业务/金融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展开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此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存在两个迥异的情形:第一种情形是积极的并购行为,主要是指大银行间的并购以及银行的横向并购;另一种情形就是中小银行间的并购。相比较而言,中小银行为摆脱自身困境而采取的被动举措却显得较为理智。中小银行的并购,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削减由于重复业务等所带来的成本损失,同时提高资产回报率。与国内中小股份制银行比较起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已经相对较大,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然而其绝对规模较国际大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其在国际业务方面更不具与国际大银行相竞争的实力。国有商业银行尚需进行并购以扩充资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营竞争力。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以及工业组织结构的创新,银行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电子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银 行业的广泛应用,使银行规模效率所要求的规模边界也相应扩大了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甚至出现了超级大银行的趋势。银行业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行业,银行有一种扩大规模的冲动。这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由商业银行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决定,二是由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规模的技术优势决定。 一 外部环境 作为相对率先进驻国际市场,开展跨国收购和海外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其经营业务的开展,是摆脱现有发展模式对中资银行在海外市场业务发展的制约,整合海外资源、实现资本重组,以高起点进入新的海外市场和业务领域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国内外金融市场两方面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经验表明跨国并购的必要性 通过跨国并购是拓展海外业务的重要途径。跨国并购是指跨国银行通过收购债权、控股、直接出资、收购股票等多种手段取得被收购银行所有权,并使被收购银行丧失或变更法人资格的法律行为。在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大银行进行全球扩张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手段。银行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构筑多方面的优势,如进入和占领新的市场,扩大业务领域,增强竞争实力,增加盈利能力等。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活动十分活跃,如 1998年德意志银行并购了美国信孚银行;2011年4月苏格兰皇家银行以10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一宪章银行;10月西班牙桑坦德中央银行以89亿英镑收购了英国阿比国民银行,一举成为欧元区市值最大的银行;2011年1月渣打银行以33亿美元收购了韩国第一银行等。从2011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1 000家大银行的排名来看,排在世界前10位的银行中,有5家是白1995年以来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规模扩张的,其中,汇丰银行集团更是通过跨国并购逐步实现全球化的成功典范。 (二)国内金融市场对中国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银行国际化是指一国银行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它一方面指本国市场对外国银行的开放,即引进外资银行;另一方面指本国银行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即本国银行的跨国经营。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外资银行不仅大量涌入我国而且开始参股中资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和活动区域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05年6月末,外资银行在我国已设有225家营业机构,240家代表处,并参股多家中资银行。通过对我国金融资源的积极利用,外资银行获得了新的创利能力。对中国银行业而言,通过在国内市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自身在经营制度、机制、方式、规则等方面日益与国际接轨,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引进外资银行仅仅是银行国际化的一个方面。目前加入WTO后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内部环境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外部环境都要求中国银行业必须选择多样化、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在有效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金融资源,积极发展海外业务,主动参与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与合作。 二 自身优势 作为国有四大银行之一的中国工商银行,在其发展跨国并购、开展海外业务方面,拥有远大于其他银行的优势和必要性,本文将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规模经济的定义 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s)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兼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在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 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二)大银行在扩展业务,银行世界化方面的优势 从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规模的技术优势来看,大银行一般具有如下技术优势:(1)商业银行经营一般需要购置较多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较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投入在完成后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随着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单位资产平均固定成本会相应降低。(2)随着银行传统业务逐渐减少,表外业务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大量增加,扩大业务量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或很小,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明显。(3)大银行能够充分利用其商誉、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边际开发成本为零或很小、而供给弹性无限大的特点实现规模经营。(4)银行规模越大,它向社会提供的银行服务范围越广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分析 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处于高度集中地位。据1997年的数据计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集中度和集中系数分别为79.11和435.63,这两个数字的含义是,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份额达到整个市场份额的79.11%,其资产规模为整体金融机构平均规模的435.63倍,对此产和市场占有绝对的控制权。 综上所述,作为拥有众多客户和业务的中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跨国并购、开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大银行的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同时,作为国有四大银行之一,在积极进行银行国际化、响应国家需求方面,也应责无旁贷的起到领导和模范作用。 三 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银行的世界化进程刚刚展开,未免还有种种不足,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集中度相对于过高、对存款的占有份额过高、经营规模相对于其各项指标显得过大等问题,使我国市场结构呈现出一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政型的高度垄断状态,造成了金融资产配置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对称,从而也影响到了国有银行的发展和相关业务的拓展。 这就要求中国工商银行在进行跨国并购和开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从自身实际出发,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态,扬长避短,对将要面对的问题有科学的预测和分析,运筹帷幄、积极面对,扎实稳妥的走好跨国经营的每一步。 四 初步结论 通过对中国工商银行跨国并购与海外业务发展研究(第3页)进行的文献综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工商银行进行跨国并购,开展其海外业务,是自身发展和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共同要求;其次,作为中国国有四大银行之一的工商银行,具有绝对的大银行地位,有利于在其银行世界化中发挥大银行的优势,抢占金融市场;最后,由于历史和国情原因,大银行本身具有一定的弊病,工商银行应正确分析自身形势,发挥优势,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把握好机遇,走好跨国并购,开展海外业务的每一步。 第三部分:中国工商银行并购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 1、 中国工商银行开展并购业务的现状 在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影响下,近年来香港市场的并购活动也非常活跃。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市场的两次较大的并购活动,为我国银行业通过资本运作,进行跨国并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00年7月,经京港两地金融监管当局的批准,中国工商银行成功收购了在香港注册上市的友联银行控股股权,并将其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通过并购拥有海外上市公司的中资银行。工商银行并购前,香港友联银行属香港最差的银行之一,当时不良资产率达31.4%,亏损5.4亿港币。并购后工商银行即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实施资本重组和业务整合。20 01年,中国工商银行将其原香港分行的资产和负债注人工银亚洲,使该行的经营实力和市场形象大为改观。根据协议,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分行注入到工银亚洲的资产总值为130亿港元,其中100亿港元负债,净资产为23亿港元,无形资产为7亿港元。2001年末,工银亚洲的总资产已经达到400多亿港元,不良资产占比下降为7%。 2002年5月工银亚洲又进行了配股和工商银行主动减持等一系列资本运作,通过积极采取调整经营方向,优化业务结构,完善管理机制,严控经营风险,处置不良资产,推动资源整合等多方面配套措施,工银亚洲财务状况明显好转,整体经营状况发生显著改观。 2002年末资产总值为622.62亿港元,实现经营净利润 4.75亿港元,不良资产率降为2.3%,在香港拥有20家分行,且在香港银团贷款市场上业绩不俗,以牵头银团贷款总额20.4亿美元的成绩位居亚洲市场第6位。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市场的首次并购为我国银行利用资本运作方式拓展机构网络和海外市场提供了成功范例。此后,工银亚洲于2001年11月参股中保国际9.9%的股份,间接成为太平人寿的股东。2002年3月26日又投资 1.867 5亿港元,收购中保国际旗下太平保险24.9%股份,成功地进入了保险市场。 2003年工银亚洲在香港市场进行了第二次较大的并购,收购了富通集团(2003年全球银行按资本实力排第37位)持有的华比富通银行的全部股权,一举成为香港市场按总资产排位第6的大银行。作为工商银行海外业务的旗舰,工银亚洲以在香港市场做大做强为发展目标,并希望借收购继续扩大分行网络。此次并购的华比富通银行主要涉及富通集团在港零售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收购完成后工银亚洲的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营业网络得到大规模提升,拥有42家分行和5个商业银行服务中心。 与汇丰银行大手笔的跨国并购相比,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市场的两次并购也许不足为道,但正是这两次并购不仅开创了我国银行海外并购的先例,而且对并购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为我国银行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海外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国工商银行开展并购业务的特点 从金融业的发展趋势看,追随产业扩张潮流重新进行全球布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战略选择。近年来跨国银行普遍表现出了追随客户、服务客户的原则。跨国银行通过与跨国公司总部紧密的业务联系,当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有金融需求时,跨国银行比当地银行或其他外国银行拥有更多的服务优势。在这一方面,工商银行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以境内外机构业务联动发展海外业务,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该行在中国金融政策体系框架内,通过创新产品,改善服务,成功地为一些企业解决了境外融资难题。目前工商银行可以向企业提供的融资产品除常用的直接贷款、出口信贷、对外担保、组织银团贷款等方式外,还有一些更为便捷的新型融资方式,如“内保外贷”方式,通过工商银行境外分支机构向境外的企业或项目公司直接提供融资。 面向德国和欧盟其他国家的中小银行方面,工行推出了“欧元中国通(ChinaEuroExpress,简称CEE)快速汇款服务”,即,为其提供所有汇往中国的欧元汇款和清算服务。汇款的收款人可以是遍布全中国的公司和个人客户,其开户行可以是工行各分行,也可以是国内其他商业银行。该产品为德国乃至欧盟汇往中国的汇款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准确且低成本的汇款渠道,同时,也扩大了国内兄弟分行的存款来源。此服务一经推出,即受到德国及欧洲各中小银行的关注,继去年奥地利上奥地利州银行、西班牙大众银行和意大利储蓄银行协会三家成员行主动在工行开立欧元清算账户,专门用于CEE业务的往来后,德国的西德意志州银行也通过德国国内清算系统向工行发送欧元汇款指令,办理对华汇款业务。 在伦敦的工行机构———工银伦敦了解了大量的来英国投资的中国企业信息,协助国内机构争取相关账户和业务。日前工银伦敦借助熟悉中英两国金融市场的突出优势,通过量身定做账户方案等方式,为在英国AIM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工银伦敦2003年正式开业,经过了市场开拓阶段后 ,2005年,工银伦敦的贸易融资已开始转向如何为国内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协同效应、谋求双赢上。他们与深圳分行联动,为客户在工行一条龙办理信用证通知、议付、无追索权买单、福费廷等业务,当年累计办理相关福费廷业务340多万美元。截至2005年年底,工银伦敦已帮助国内机构贴现累计达1亿美元,270多笔。 另外,作为中介,工银伦敦还帮助上海、广西、四川等分行联系伦敦当地的外国银行处理了4笔开证行为高风险国家银行的承兑后票据,累计金额220万美元,实现不占用自有资金、资本金的真正意义上的中间业务收入2.8万美元。与同业保持良好的关系,买入二手短期贸易融资资产,当年累计达5400多万美元,平均收益在40基点左右。 应该说,加强联动,以工行整体优势实践跨国经营是工行在进行跨国并购、发展海外业务方面最大的特点。如工行推出的“欧元中国通”、“承诺互换”、跨时区头寸管理、信用证代付等新业务,均是建立在内外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前提上的内外联动。而通过“欧元中国通”和欧元中国通私人汇款服务的主动营销,工行可以得到更多的对华汇款,直接为国内行争取到了更多的外汇存款资源;通过推广“承诺互换”,可以从源头上为国内分行争得优质客户资源,获得低风险业务,取得可观效益;跨时区头寸管理可以使总行在境外的闲置资金得以利用,在增加总行资金回报的同时改善了分行的流动性;贸易融资业务的优质服务和进一步让利,在满足国内分行融资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工行的贸易融资能力和收益水平。 3、对中国工商银行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并购业务所共同面临的困难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并购业务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并不等于说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并购业务不会遇到阻力和困难,我国由于进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特别是商业银行更是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而且并购业务目前是涉及相关利益人比较多的交易,并购行为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经济活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并购业务时会遇到一些困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并购业务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并购业务开展带来的困难。 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上会遇到困难。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严重缺乏从事并购业务的专业人才。 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充分。由于体制和观念上原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障碍。 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我国实际上还没有形成开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地域和行业色彩浓厚,人为地为资本的合理流动设置了障碍。另外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规模偏小,在资本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对象很有限,金融工具的创新受到极大压抑。而中国工商银行的跨国并购和海外事业的开展业必须面对大环境带来的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局限。 3.2 中国工商银行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商银行跨国经营战略的不断推进,该行境外机构逐年增加,业务品种和规模日益扩大,其本身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体现出来。 工商银行存在国有企业的陋习,管理机制相对腐旧,内部体制亟待改革。 工商银行综合经营业务较为缓慢, 落在一些银行的后面,起步较落后,仍处于试探和摸索阶段。 公司银行个人银行资金业务其他战略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拨备覆盖率略显不足。 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变革阶段,在这个变革阶段,工商银行被赋予了较高的估值,也取得了 可喜的成绩,但工商银行仍然面对艰难的挑战,如果不良贷款问题重新抬头,综合经营发展不利,海外发展受阻,其龙头地位将会就此动摇,从而影响股票价格,造成其在跨国并购、开展海外业务上的失败。 [论-文-网 ZHLzw] 第四部分:对中国工商银行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的分析 1、汇丰银行成功并购案例 汇丰银行集团起源于1865年成立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开业初期以中国为主要市场,并积极在亚太地区发展业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汇丰银行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自20世纪50年代起,汇丰银行开始实施收购战略,并成为其发展的主要特色。通过一系列收购行动,汇丰银行一步一步由一个以亚洲为基础的银行,发展成为一个在全球市场拥有广泛影响力和备受推崇的银行集团. 汇丰银行集团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收购史,其中有几次收购对其全球化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首先是收购英国米德兰银行。米德兰银行曾是英国及世界上最大的银行,由于盲目追求高速增长和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从1980-1992年,米德兰银行经历了12年的巨额损失时期,但仍是在英国和欧洲拥有很强零售业务网络的银行。1992年汇丰银行对米德兰银行实施了全面收购,为此汇丰由原来的香港汇丰银行,成立了母公司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重组股份,并于1993年1月将总部迁往伦敦。通过并购米德兰银行,汇丰银行集团实现了其国际化布局的关键一环,由此放眼全球,在亚洲、欧洲和美洲三大地区寻求发展,并选择了一条全球收购银行立业的道路。其次是1999年对美国利宝集团包括利宝银行及其姐妹银行SRC的收购,通过这次收购,汇丰不仅成为全球的第5大银行,而且初步实现了其盈利由美洲、欧洲和亚洲各占1/3的战略目标;同年,汇丰于美国挂牌上市,自此汇丰股票在香港、伦敦和纽约三地几乎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交易。再次是2000年对法国商业信贷银行的收购,这次收购使汇丰进一步成为以市值计算的全球第2大银行集团,其收入来源扩展到欧洲的欧元区,欧洲业务盈利占到了汇丰总体的47%。 我国加入WTO以后,汇丰集团日益看好中国市场,着力扩张在中国业务的版图,并着眼于收购中国银行业的机会。继入股上海银行及平安保险股权后,汇丰控股于2011年8月6日与我国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名义投资144.61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约17.47亿元入股交通银行,成为仅次于财政部的第2大股东. 6月23日,交通银行股票开始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盘初高开2.8港元,全天最高价为2.90港元,收市报 2.825港元,较招股价2.5港元上升13%,首日总成交额约51.58亿港元。作为内地首家在海外上市银行股,交通银行的成功上市,一方面反映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和对中国政府推动银行业改革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与汇丰人股交通银行并派出高管人员参与经营管理有着重要关系。 2.借鉴汇丰银行并购经验,针对中国工商银行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从汇丰集团的收购策略看,首先是寻求对集团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例如对英国、美国、南美及欧盟市场的收购,使其成长的空间由亚洲扩展到全球主要市场。其次是寻求业务的互补和服务功能的多元化,通过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银行及金融机构纳入旗下,汇丰集团的业务范围涵盖了个人银行、企业银行、投资银行、现金管理、资本市场服务、保险、退休金及投资基金管理、证券与托管等各个方面,成为真正全能化的银行集团。再次是汇丰对收购对象的选择,注重在策略上能够配合集团的发展方针和目标,包括被收购对象的市场地位和品牌价值,特有的网络、客户、产品优势以及服务经验。例如,通过收购米德兰银行,汇丰奠定了自身在英国主要清算银行的地位;通过收购美国利宝银行,汇丰拥有了纽约州最大的银行服务网络,分行数目超过430家,并进而为美国48个州的3 000多家经纪行提供全国按揭贷款服务;为了扩大在欧盟的市场和推广“财富管理”服务,汇丰选择了在法国本土拥有682家分行、逾百万客户并在全面个人理财服务方面备受推崇的法国商业银行作为收购对象,极好地配合了汇丰集团在全球推行“增 值管理”和卓越理财的方针;2011年汇丰银行成功人股我国交通银行,对其发展中国市场的战略目标也大有裨益,有助于汇丰进一步实现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发展目标,使汇丰能够在更大区域、更深层次上实现与我国银行的合作。目前汇丰银行集团的国际网络横跨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分支机构总数超过9 800个,覆盖欧洲、亚太区、美洲、中东和非洲,并凭借先进的科技联成真正全球化的网络。 分析汇丰银行的并购经验,我们可针对中国工商银行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管理十分迫切。进一步优化境外机构管理体制,完善了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引导境外分行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形成较为健全、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管理控制体系;通过细化各类业务管理办法,将风险控制融合落实到业务处理环节;通过改进激励机制,完善对境外机构的绩效考评办法,实现对境外机构的全面、公正考核;通过不断改进境外分行授权管理及业务指标体系,引导境外机构科学调整经营策略,实现良性发展。 要注重业务的互补和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并购对象可选择具有一定客户资源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通过并购不同业务类型的金融机构实现业务的综合化发展,提升银行的竞争能力。 要注重对收购对象的选择,包括被收购对象的市场地位,品牌价值,产品优势以及服务经验等。对我国银行而言,通过并购获得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十分注重并购银行的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是要注重对并购方式的选择。目前我国银行的外汇资金实力有限,不能单纯依靠现金方式实现并购交易,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并购支付方式。除了传统的现金收购和股票收购外,还可以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以及混合证券式方式。 是要注重并购后的整合。跨国并购在给银行带来规模扩张和增加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带来了企业文化、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等方面的冲突,特别是由于人员素质、发展历程、领导人作风等方面的不同,并购双方相互之间的企业文化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并购交易成功并不意味着并购本身成功,并购后如不能对两个银行间的文化与管理制度,资源与人力及时协调,原本盈利的银行也要为此付出巨额代价。工商银行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必须高度重视并购后的整合,既要整合并购双方的客户资源,对业务经营与发展进行新的定位,更要正确对待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减小收购后的磨合成本,最终实现并购的预期战略目标。 3、中国工商银行海外业务的发展 从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了第一家境外分行以来,工商银行一直积极推行跨国经营战略,先后在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通过设立、参资持股和控股等方式先后拥有了100家分支机构,构筑了批发与零售银行业务、投资和商业银行业务并举的综合银行服务体系。而在机构设置的模式选择上,工商银行已从最初单一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发展到走并购扩张之路,特别是通过在香港、欧洲等地的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工商银行海外业务实力在整体上得以提升,业务规模成倍增加,机构网络快速扩张。2000年7月,工商银行成功收购香港友联银行,并改组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简称“工银亚洲”),2001年7月,工商银行整合香港分行与工银亚洲,重新定位了香港分行和工银亚洲的业务发展方向。工银亚洲利用工商银行内地的网络、客户基础、资金实力、清算系统等资源优势,与内地机构携手拓展海外市场,为客户提供跨地域的一体化服务,很快成为工商银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龙头、资本市场运作的平台和海外业务的旗舰。2003年12月,工银亚洲收购了比利时富通集团在香港的华比富通银行,工银亚洲规模进一步壮大,分行网络增至42家,在香港银行业中按总资产排行升至第6位。这是中国的银行业在境外收购欧资银行的第一个案例,收购行动获得了市场的普遍认可,工银亚洲股价因此大幅攀升。此外,工商银行还广泛与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建立业务联系,截至2011年底已同全球1018家银行建立了行关系,进一步将服务网络延伸至世界各地。从工行2005年年报披露的情况看,截至2005年 末,工行外币总资产达612亿美元,各项外币存款余额291亿美元,各项外币贷款净额291亿美元,同比增长8.7%。在国际结算业务领域,工行信用证、外汇托收、外汇汇款等国际结算业务稳步增长。2005年全年,共办理国际结算业务2928亿美元,同比增长38%。工行还在总行组建了国际结算单证中心,集中高效处理国际结算项下的所有单证业务。截至2005年末,工行在全球各主要金融中心设有106家分支机构和控股银行,境外网络布局具有了一定规模。 在海外机构网络快速扩张的同时,工商银行各境外营业机构通过开拓重点客户,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2011年工银亚洲的国际结算量和福费廷业务量分别超过230亿美元和28亿港元,各项业务全面发展。汉城分行与韩国当地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2011年国际结算业务量突破30亿美元。东京分行的各项业务得到全面发展,全年实现账面利润696万美元,同比增长202万美元,增幅41%,创历史最好水平。工银伦敦则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取得了更加可喜的业绩,成立一年全年业务总量就达到近3亿美元之多。 随着工行国际业务经营管理理念的不断丰富成熟,业务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在外部同业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工行已经在国际业务领域确立了比较稳固的市场地位。 4.前景展望 工商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该行将遵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快境外网络建设,为我国海外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在银监会的指导下,深化内部管理,严格控制风险,推动跨国经营持续健康发展。而在跨国经营战略上,工商银行将按照“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洲”的原则,从布局上面向世界,覆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在亚洲依托中国在东盟和亚洲地区的影响,结合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特别是“10+1”、“10+3”的合作框架进一步开拓东南亚市场。在欧洲则是将法兰克福、卢森堡和伦敦这三家机构经营好,以经营本地化为中心,尽快融入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的主流,积极开展特色经营,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对于北美市场,将继续寻找机会,希望能够尽快突破。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跨国经营成为必经之路的今天,作为领军人物的中国工商银行,在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其海外版图不断扩展,跨国经营战略也有了飞跃性的拓展。其前景必是光明可喜的。 第五部分: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国家政策上的相对扶持,工行跨国并购和开展海外经营有了相对较大的优势和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工商银行如果能够抓住时机,发挥优势,其境外业务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当然也应看到工行得绝对规模较国际大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其在国际业务方面更不具与国际大银行相竞争的实力。中国工商商业银行尚需进行并购以扩充资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营竞争力,早日实现其银行世界化。 「 黄铁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孔永新.迎接全球银行购并浪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吕国胜.金融战略组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金晓斌.银行并购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辛荣耀.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武捷思.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 金融出版社,1996. 赵怀勇,王越.论银行规模经济[J].国际金融研究,1999,(4). 赵旭,蒋振声,周军民.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3).

银行并购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5-0062-04

一、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合理有效的并购作为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被各大金融机构广泛采用,银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第三次并购浪潮。

从1994年改革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开始积极寻求并购的机会,较有代表性的有:2007年建设银行并购美国银行(亚洲);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08年北京银行收购廊坊市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以及本文重点分析的案例——中国平安收购深圳发展银行。

目前国内金融市场还不是很成熟,金融环境也比较复杂,如何才能成功进行并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析成功并购案例的动因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将有助于引导正在进行或未来将要发生的并购向成功发展,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银行并购的动因进行分析。

二、企业并购理论与我国商业银行并购动因分析

通过并购取得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并分散风险通常被认为是银行并购的最重要动因。银行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其本质是一种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那么就可以从企业并购相关理论出发来分析银行的并购动因。这些理论主要有规模经济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协同效应理论等,下面依次用这三个理论来分析银行业并购的动因。

(一)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现象。同样,银行的规模经济可以反映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之间的变动关系。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银行通过并购可以将被并购企业同类业务合并,快速地扩大业务规模,人员数量和机构网点也随之迅速增多,从而有效降低单位运营成本、增加单位收益,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过度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

(二)市场势力理论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经常是由于可以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度,同时可以通过并购竞争对手减少竞争、增强本企业在市场中的控制力,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多垄断性质的利润。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并购的动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用该理论来解释。

商业银行是依赖于公众而生存的提供信用的企业,而强大的规模、众多的营业网点和雄厚的竞争力是商业银行被客户信任的基础。对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来说,通过并购进入新的地区或增加营业网点必然将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市场占有度,获得更多的利润并减少风险。对于国内的中小股份制银行来说,由于知名度低、竞争力弱,导致规模效益不高、发展客户困难、抗风险能力较差,发展潜力受到很大影响,因此通过并购提升自身的规模是一条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协同效应理论

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益的,它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协同效应是指两个企业并购以后,其产出比并购前两个企业产出之和大,即“1+1>2”的效应。同样,银行业的并购也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即并购能够提高参与银行各自的经营绩效,使并购后银行的总体效益大于参与并购银行独立运营的效益。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企业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具有“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及“财务协同效应”。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银行业并购是如何产生协同效应的。

首先是经营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主要来自于并购双方地区、业务和客户等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并购可以使并购银行打破进入障碍,实现跨地区、跨业务领域经营,降低单一经营的风险,并且可以共享客户、知名度等资源,降低经营和营销成本,从而发挥经营协同效应。

其次是管理协同效应。某些银行可能会因为管理效率较差而无法充分发挥所拥有的资源,因而如果两家管理效率不同的银行合并,即在高管理效率银行兼并另一家低管理效率银行之后,通过业务整合、管理人员的交流可以产生“管理溢出”,使低效率的管理得以提高,额外的管理资源也得到充分利用,进而获得更多的收益,以产生银行业并购的管理协同效应。

最后是财务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如果两家银行分别拥有更为充足的资金和更多的投资机会,并购之后就可以更为合理地安排投资计划,通过几乎零成本的内部资金流动,使资金从低回报高风险项目流向高回报低风险项目,从而提高总体利润。另外,银行并购后起到共同保险的作用,降低合并银行的现金流波动,因而降低企业的破产风险和成本。

上述并购理论对银行并购动因的解释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都具有局部性,只能从某种角度解释并购行为的发生。事实上,一次银行并购是非常复杂的,往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理论,而且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合理。

三、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的动因分析

作为迄今为止A股史上最大收购案——中国平安收购深圳发展银行,是银行业并购的典型案例。下面对其并购动因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并购过程

2010年9月1日深发展公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的重组预案。根据该预案,中国平安将以其现在持有的90.75%的平安银行股权和26.92亿元现金(该部分现金等额于平安银行约9.25%股份价值的认购对价),认购深发展本次公开发行的约16.39亿股股份,增发完成后中国平安将控股深发展52.4%的股权。最终深发展完全控股平安银行股权,而平安集团则取得深发展的控制权。

2012年1月19日深发展和中国平安同时公告,深发展董事会审议通过深发展吸收合并平安银行方案并同意两行签署吸收合并协议。完成吸收合并后,平安银行将予以注销,深发展将更名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二)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股份的动因

1. 实现综合金融战略目标。“保险、银行、投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是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战略,而并购之前中国平安仍以保险业务为主,其对中国平安的贡献接近80%。按照2009年中国平安年报,银行业净利润在中国平安中的比重仅为7.5%左右,平安集团要想实现多样化经营目标,加强银行业务刻不容缓,而最快的途径就是并购。中国平安之所以选择深发展,是因为在拥有全国性银行牌照的银行之中,只有深发展的股东是有退出意愿的新桥投资,这为并购提供了可行性,加之中国平安之前就持有深圳发展银行接近5%的股份,对其资产状况、经营成果等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就使得深发展成为中国平安并购的绝佳选择。据有关机构初步估算,并购之后中国平安业务中银行成分占比将上升到 30%左右。

2. 发挥规模效应。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后两家金融机构合并资产规模高达1.27万亿元,一跃成为超过万亿的上市公司,在资产规模超万亿元的11家上市金融机构中排在第八位,其中的银行业务规模在国内上市银行中跻身前十。两家金融机构联合以后总资产增加、规模迅速扩大、营业网点覆盖面增加、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因而总体效益将会大于两家单独金融机构产生的效益之和,从而有效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3. 增加市场占有度。并购前,中国平安的银行业务远远跟不上集团的发展要求。资料显示,并购前平安银行仅在深圳、上海、厦门等7个城市拥有60多个网点,规模和营销能力有限,市场占有度比较低。经过此次并购,深发展将为中国平安增加14个新城市的分支机构和282个网点,平安银行的营业网点将完整地覆盖东部沿海地区,网点布局将进一步优化。这大大增强了中国平安银行业务的营销和拓展客户的能力。可以说,这次并购使得平安集团的银行业务有了质的飞跃,知名度和竞争力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两家银行合并必将吸引更多的客户,使得合并后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地提升,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也增强了抗击风险的能力。

4. 发挥协同效应。零售、理财和信用卡业务一直是平安银行经营的重点,也是其相比其他中资银行更为擅长的方面,而深发展在贸易融资和创新性融资产品等业务上发展趋势良好,两者联合可以形成业务上的互补。在两家银行整合后,中国平安可以为合并后的银行提供足够的战略支持,在全国很多大中城市中,深发展营业网点布局同平安保险业务有很多重合点,中国平安手中拥有的保险客户资源以及强大的营销网络将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雄厚的基础。业务互补、区域交集和客户共享将为联合带来良好的经营协同效应。深圳发展银行诞生时间较早,近几年发展很快,形成了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出色的管理团队,这次联合将会给平安银行带来更多新的管理思想,形成管理上的协同效应。

另外,此次并购不仅通过经营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使企业获利,并购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方面的规定也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种种效益。

四、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目前我国的经济与制度环境,存在一些阻碍商业银行并购活动的因素,下面仍以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为例,对这些阻碍因素进行分析:

(一)政策壁垒

作为新产生的资产规模超万亿元、在中国11家上市金融机构中排名第八位的平安银行,其市场行为必然引起目前金融市场参与者行为和战略的调整,也可能将银行的单一风险在金融系统内数倍放大,使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受到挑战。政府发展金融的目标是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维护竞争格局的稳定。市场参与者行为和战略的调整是否在政府可以容忍的范围内难以确定。平安银行作为一家混业经营的大型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者——“一行三会”将面临着监管的协调和信息交流的新问题。平安银行如何在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形成有效的防火墙进行风险隔离,则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并购所涉及到的公司、行业、地域,体现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冲突,对股东和未来经营都有影响,从而增加了并购的复杂性和成本。因此必须进行文化整合。对中国平安来说,强势激进的保险文化如何同审慎经营的银行文化相融合,值得探索。

(三)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不同行业企业的组织架构、所有权结构和资本结构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不同。这些不同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管理层之间、公司管理者和所有股东,包括政府、客户、雇员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些不同增加了并购的复杂性和难度。此外,如何在保持银行业务调整增长的同时,将并购行为所导致的人员流动损失降到最低,是银行业资历尚浅的中国平安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健全商业银行并购的法律规制。制定商业银行并购法,明确规定银行并购的适用范围、并购的效力、原则与程序,主管机构的职责以及并购中违法者的法律责任等,为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第二,提高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加强银行管理理念与文化的创新。我国企业应建设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融合并购企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逐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以此作为所有政策和行动的前提。

第三,深化我国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公司治理机制建设。打破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相对单一的产权格局,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真正分离。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形成商业银行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

五、结束语

从并购的动因以及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银行业并购是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之一。但应清楚地认识到,并购方固然能获得一系列的利益,但付出的代价也可能是巨大的,并且要承担失败的风险。因此银行业并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做出并购决策之前,必须谨慎分析。

参考文献:

[1]范如国.企业并购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彭靓.当前我国银行业结构与并购现状的分析[J].华章,2011,(4).

[3]马君璐,满新程.全球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和趋势[J].财经科学,2006.

[4]崔保军.我国企业并购的特征与思路[J].企业经济,2007,(7) .

[5]胡峰.银行跨国并购理论、实证与政策协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银行并购论文篇(7)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金融全球化,更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为了争夺市场,世界各国银行采取并购重组的方式加紧扩大规模。自2006年开始,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国际商业银行并购浪潮中涌现的金融巨鳄们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冲击,为此国内商业银行也掀起了一股并购的热潮[1]。有些银行通过并购改善了自身的效率,但相当一部分并购并没有带来改善,甚至还带来了不少问题。本文基于数据包络法,对商业银行并购案例的绩效进行评价。

二、银行并购绩效评价的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提出并发展的。该方法最初多用于非赢利组织的效率评价,Sherman和Gold(1985)首次将DEA运用于银行效率评价[2]。国际上关于确定金融机构投入产出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三种方法各有利弊,综合考虑三种方法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净利润,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作为产出变量,选取实收资本,固定资产以及各项支出作为投入变量指标。具体指标如下,输入变量有实收资本、各项支出(营业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输出变量有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净利润。

三、中国商业银行并购案例研究与实证研究

1.交通银行2007年8月份收购常熟农村商业银行10%股份

本文选用DEAP2.1软件对交通银行并购常熟市农村商业银行案例进行分析,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按照前面的原则选取如下表。

对表1进行DEA分析,可以得到交通银行从2005年到2008年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都为1,表明交通银行此前一直处于相对有效率状态,2009年出现相对无效率,主要是由于规模无效率造成的,纯技术效率还是为1。由DEA方法跟财务指标分析法得出结论基本一样,都是在2009年出现无效率,但经过调整,交通银行在2010年实现了部分财务指标好转,并完全恢复了相对DEA效率。

2.兴业银行200年10月份收购哈尔滨通河县兴通城市信用合作社

根据兴业银行的年度报表,选取兴业银行的投入量与产出量,如下表。

由软件DEAP2.1处理得到,兴业银行只有在2005年和2006年处于相对无效率状态,且都是因为规模无效率。而并购之后各项技术效率都为1,表明并购之后使得兴业银行技术效率得到提高。这个结论与财务指标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很相似。

总结以上两个国内商业银行并购案例,可以看出,并购实现后的一、两年内,因为并购整合跟不上,而且吸收了大量不良资产,利润率会有所下降,规模效率也不会马上得到提升,而是与纯技术效率同时出现一个恶化的阶段,在一旦时间之后,经过调整、运作,一般都会恢复到相对效率。

四、关于银行并购重组效率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实证研究可知,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定并购计划的同时需要密切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并购中加强银行并购的监管。自2006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并购的案例层出不穷,由于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增加了并购的风险。而国内并购还处于起步,经验不丰富,且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如建立金融并购的先期预报及可行性制度,强化对银行并购的管制,保证监督的充分性,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有效运行[3]。(二)并购后加强银行并购重组后的整合。一次成功的银行并购重组,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活动或者是资产的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的融合。收购银行和目标银行在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肯定存在明显的不同。(三)由横向并购向纵向并购、混合并购方向转变。综合银行是未来银行发展的必然,混业经营成为一种趋势,单纯的横向并购并不能完全满足竞争的需要,业务全能化成为未来竞争的内在要求。通过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以产生协同效应,优势互补,扩大银行的经营范围,壮大银行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4]。国内有关监管部门,也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渐放宽混业并购的限制,先允许间接混业,后允许直接混业;先放开银行业与保险业的混业并购,再放开银行业与证券业的混业并购。(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郑鸣.商业银行管理学[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68-389.

银行并购论文篇(8)

 

 

一、银行国际化两种路径的简单介绍 

(一)新建投资 

跨国银行新建投资是指一国银行根据具体情况在另一国设立形式各异、规模不一的海外分支机构,如行、分行等机构组织形式。在新银行中,外国投资者可以以全部股权参与,即设立独资银行;也可以以部分股权参与,即设立合资银行。 

(二)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是指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一国银行为获取对另一国某银行的经营控制权,有偿地收购该银行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实现资产经营一体化的市场行为。包括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跨国并购的渠道包括发起收购的银行直接向国外目标银行投资,也包括通过在外国的子公司、分行进行并购活动。 

 

二、两种路径各自的优势分析 

(一)新建投资的优势 

1.新建投资使银行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权。新建投资在投资规模、投资地点的选择上受外界的干扰较少, 拥有较大的主动权和灵活性,能使跨国银行在较大的程度上把握投资的风险。而跨国并购则不同,要受被并购银行自身条件的限制。 

2.新建投资的成功率要高。经验数据表明,通过新建投资的方式创建子公司的成功率要大大高于通过并购方式而设立子公司的成功率,银行也同样。因为投资新建的银行是母行的附属机构,比较容易控制,所以成功率相对较高。而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国际化银行与目标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国际化银行很难对目标银行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从而使其难以找到合适的价位;而且被并购银行原有的管理制度可能不适合收购方,收购方在对此加以改造时,可能遭到习惯于原有管理体制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抵制。一次并购活动大致由三个阶段组成:准备与设计、谈判与实施、整合,任一阶段没处理好都可能导致并购失败。 

(二)跨国并购的优势 

1.跨国并购可以使银行迅速进入并占领东道国市场,实现快速扩张。通过并购,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银行的原有客户和市场基础,快速适应东道国市场,以较低成本实现快速的外部扩张。而新建投资只能依靠自己开辟市场,而且对东道国银行监管法制及政策的把握能力也有限,所以不利于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 

2.跨国并购可以突破机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限制。 

现在许多国家、地区对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都采取严格的审查和限制措施,对新开设的外资银行分行的业务范围也有很多限制。通过并购,可以规避政策障碍,绕开这些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快速进入东道国市场。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尤其是某些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伦敦的金融机构已经趋于饱和,外国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数量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并购是最好的选择。 

3.跨国并购可以实现竞争优势的转移。当银行试图获得另一家金融机构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时,单纯的学习与模仿常常是徒劳的,因为这种优势往往产生于这家机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积累的组织资本与组织经验,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这时,通过并购与目标机构融合,可以实现转移竞争优势的目的。而且这种转移可能是双向的,会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当银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市场时,这种竞争优势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的选择 

(一)根据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选择进入方式 

跨国银行如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国际经验可以优先考虑以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中国银行是最早走向国际市场的国内银行, 目前在亚、欧、澳、非、南美、北美六大洲均设有分支机构, 建立起了全球布局的金融服务网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国际经验的大银行,可以优先考虑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向海外扩张。工行、建行、农行和交通银行在国内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但缺乏国际经验, 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向海外扩张并不具备优势, 要根据东道国情况灵活采用两种方式。 

而对于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可以采用并购的方式。通过并购设立子银行是弱势银行进入和拓展发达国家市场的有效途径。采用并购方式可以节省新建投资的开办费用, 缩短从开办到盈利的时间,而且可以直接利用目标银行的原有市场影响力、信誉、客户基础、营销网络以及长期以来构建的完整的运作制度和人才体系,迅速打开地区市场,拓展业务网络, 减少新建投资可能带来的经营失败风险,克服弱势银行难以赢得市场信任和客户资源的困难。 

(二)考虑东道国市场情况。 

1.考虑东道国政府对跨国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以及监管当局对两种方式进入的不同政策。一般来说, 在东道国对外国银行的市场准入有严格限制的国家倾向于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以避开东道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条例的限制, 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从东道国监管当局对两种进入方式的不同政策看, 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等国鼓励银行并购, 以加速银行业集中, 促成经济规模化发展, 在这些国家, 最好选择以并购的方式进入。 

2.考虑东道国市场与本国市场的文化差异。如果两国市场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则跨国并购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通过跨国并购,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银行的原有客户和市场基础,快速适应东道国市场,以较低成本实现快速的外部扩张。 

3.东道国银行的市场集中程度。当东道国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低时,竞争压力小,可以直接新设机构,避免并购带来的组织学习成本,获得更高的知识传递效率。相反,在一个集中度高的市场中, 一般倾向于采用并购的方式进入, 因为当有新银行进入时,原有的市场在位者往往会做出激烈反应, 以维护他们的市场影响力,采取并购方式可以避免这种摩擦。 

(三)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方式选择时,比较注重的一个因素是成本问题。可以用托宾的理论解释:q=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的重置成本当q

 

参考文献 

[1]慕刘伟,国际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英)斯蒂芬,戴维斯,银行并购:经验与教训[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薛求知,杨飞,跨国银行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马文科,林之诊,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理性选择,金融时报2003,5(12) 

银行并购论文篇(9)

为了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新的竞争形势,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全球银行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剥离,处置多年来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轻装上阵;二是进行银行间的重组,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并由此掀起一场规模浩大的并购浪潮。据统计,近20年来,银行业并购规模就价值量而言在每年的全球并购中都位居行业第一,并呈递增趋势。通过这次并购浪潮,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一个个“巨无霸”式的超级银行,全球银行业正朝着“全能银行”模式和“金融超市”的方向发展,全球银行业原有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如此大规模的银行并购浪潮无论是对金融业还是对整个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银行并购活动的增加也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银行并购的动机是什么?银行并购究竟是否会产生显著价值?银行并够需要考虑哪些成本与收益因素?

本文将以国内外理论界对银行并购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将银行并购理论归纳为银行并购的动因、银行并购的经济效应和银行并购的效益这三方面的研究主题,通过将现有理论纳入这三个基本主题中进行评述,全面梳理了银行并购问题的理论分析脉络和基本分析方法,给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个关于银行并购理论的清晰、全面的立体图景。

一,银行并购(BankM&A)的含义

银行并购含义的准确界定是进行相关理论分析的前提基础。银行并购(BankM&A)是银行合并和收购(BankMergerandAcquisitions)的简称。银行并购是指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并购银行为获取被并购银行的经营控制权,有偿购买被并购方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实现资产经营的一体化。银行并购主要包括银行合并、银行兼并和银行收购三种形式。银行合并通常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通过签订合并协议,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将资产合为一体,组成一家新银行的行为过程,银行合并又可再细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而银行兼并是指一家银行采取各种形式有偿接收其他银行的产权,使被兼并银行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过程。银行兼并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承担债务式的兼并、购买式兼并、吸收股份式兼并与控股式兼并;银行收购则是一家银行用现金或股票等资产购买另外一家银行的股票以获得对后者的实际控制权的行为过程,银行收购也包括三种主要方式,即现金收购、股票收购和混合式收购。

银行合并、兼并和收购都属于银行业的重整(BankConsolidation)行为,三者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银行合并、兼并和收购是一种从属关系,兼并和收购包含在广义的合并概念中。银行兼并是合并的一种形式,即吸收式合并;而银行收购则是兼并的一种形式,即控股式兼并。银行合并、兼并和收购的交易对象是共同的,都是银行产权的有偿转让,所不同的只是买卖方式的不同而已。银行合并、兼并和收购都是银行为谋求自身发展所采取的外部扩张战略,通过这种扩张战略,可增强银行的资本实力,节省人力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利润,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资产一体化和经营一体化,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正是由于银行合并、兼并和收购之间的这种相互交融的关系,人们将银行之间发生的有关合并、兼并和收购等统称为银行并购。

二,银行并购的动因分析

银行并购的原始动力来自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从根本上来说,银行并购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竞争是促进银行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在这一过程中,竞争转化为垄断,垄断又加剧了竞争,垄断程度越高,竞争也越激烈。从银行并购的历史来看,推动银行并购的主体来自于股东、经营者和政府。股东推动银行并购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经营者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则在垄断与竞争中寻找平衡点。从市场运行机理看,银行并购与银行追求交易费用的节约、拓展经营范围、发挥垄断优势、扩大规模效应和控制权增效及市场搏弈有密切关系,因此银行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平衡的过程。

西方学者长期以来一直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解释银行合并和收购行为的动因,并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EricC.Brown(2003)将这些理论进行总结,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可以对银行并购提出比较合理的解释:(1)协同效应假说(Synergyhypothesis)。在协同效应理论下,兼并或者收购可以为收购公司的股东财富提供一个增长额。这个理论认为新兼并的实体可以享受经营的协同效应,作为两个部分的统一体能比两个公司独立经营得到更强的盈利性。长期的强盈利性应该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做出贡献。(2)信息假说(Informationhypothesis)。信息假说认为收购公司可以获得信息,这些信息表明目标银行的市场股价没有反映相关信息。接着收购公司就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收购目标公司,而付出的购买价格是低估了的价格。因此,这个理论以弱强式有效市场为前提。这个理论还表明,投标成功的公告会向市场发出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就是关于目标公司存在未知的信息。由于市场会做出反应,这样的信号将会导致目标公司股价的上涨,而并不需要并购真正发生。因此,信息理论认为,不管公告的并购是否实际完成,目标公司的股东都会获得超额收益。如果目标公司的股价在并购前有所增长,而且收购公司由于并购而只能将之一同吸收并作为一项成本,那么,这并不能说明并购的动因。在这种情况下,收购公司的股东将不会得到正的超额收益,也不会有并购的动机。(3)低效率管理理论假说(InefficientManagementhypothesis)。低效率管理理论认为,并购可以消除无效的管理。这个理论指出,收购公司能识别出目标公司的管理不善,并提出收购计划。并购后,收购公司能消除目标公司低效的管理并更有效地利用其资产。如果收购公司:一能够正确地鉴定出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二能对之做出恰当的补救;三是没有为目标公司多付出任何代价,那么这样的并购就会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带来超额收益。如果收购公司在如上的过程中任何一步发生错误,那么并购可能只会为目标公司的股东带来超额收益。(4)管理自利原则假说(ManagementSelf-interesthypothesis)。这个理论认为公司规模和管理部门从管理更大规模的公司中获得的有形的以及无形的报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有形的报酬包括现时的货币补偿,将来的退休金收益以及运用公司资产获得的收益。无形的报酬包括从管理大公司获得的精神力量以及外来赞誉。因此,这些利益为管理部门扩大公司规模提供了动机,而不去顾及股东的财富。(5)过度自信假说(Hubrishypothesis)。过度自信理论认为收购公司的管理部门对目标公司支付过多的溢价会导致财富从收购股东那里流向目标公司的股东。收购公司管理部门的自负会诱导出一个错误的信念,认为他们给目标公司正确股价的能力比市场中别的潜在的收购公司都强。这个观念会导致其忽视市场对目标公司的定价能力,并且为目标公司花了大价钱。这个理论认为,购并会导致收购公司股东负收益和目标公司正收益的减少。这个理论支持强有效式市场的假说,也就是说股票的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相关可得的信息。除了以上五个理论外,还存在其它一些合理的解释,例如垄断假说(Monopolyhypothesis)和财务动因假说(FinancialMotivationhypothesis)等。

虽然西方学者对银行并购的动因进行了许多探索,但迄今为止还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常常试图运用一种理论或者假说来解释所有的银行并购活动,而事实上,不同的并购活动背后的动因常常无法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因此,我国有学者综合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并购理论囊括在一个一般的框架之中(见下图),建立并购动因的三个维度,即经济维、管理维和战略维,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无疑是具有其现实意义的。从纵向的角度考察,银行并购的动因正在从经济维向战略维过渡,在此之中偶尔夹杂着一些管理维引发的并购动因。

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框架

经济维投机动因;财务协同动因;管理协同动因;规模经济动因;交易成本动因

管理维成本动因

战略维资产组合动因;市场竞争动因

资料来源:王春、齐艳秋:“企业并购动机理论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6期

总之,对银行并购的动机进行研究是伴随着银行并购实践的发展而深入的,研究的深入使得银行并购的动因理论不断得到发展,解释力逐步增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正是经济实践的发展推动着银行并购理论的快速发展,并购的经济实践不会停止,与此相对应的是,对银行并购动因进行研究的理论也必然不会停滞,而是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入。

三、银行并购的经济效应分析

银行并购的经济效应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银行并购的微观经济效应分析是指并购对交易双方及其股东所带来影响的分析,即银行并购能否实现对银行效率和股东价值的提升目的,因此银行并购的微观经济效应常常称为银行并购效率;而银行并购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则是指银行并购对诸如货币政策、贷款行为以及银行的系统风险等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分析。

1,银行并购的微观经济效应分析(银行并购效率)

对银行并购微观经济效应,即银行并购效率的分析主要应用两种方法:“会计数据法”与“非正常收益法”,此外还有将前两种基础分析方法进行融合和扩展的综合分析法。

“会计数据法”主要是利用会计数据通过对比并购前后银行的业绩变化来判定并购是否引起成本、收入或利润效率的改进。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会计操作性强,而且数据容易获得并很容易理解,可直接运用合并前后的数据来分析和衡量并购行为的绩效是否发生变化。该方法的支持者认为会计数据反映的是实际经营状况,而非投资者的期望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比第二种方法—运用股票收益更为可信。有关并购收益的大部分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获得的会计数据得出成本效率的变化,以此衡量绩效的变化,但研究结果却令人感到意外,因为无论是银行层次的研究,如Linder和Crane(1992)、DeYoung(1993)、Spindt和Tarhan(1993)还是银行持股公司层次的研究,如Chamberlain(1992)、Y.Amihud和G.Miller(1998),他们得出的研究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即对于大规模银行之间的并购而言,通过裁员及削减重叠的分支机构而增加的成本效率所产生绩效提高和净利息差的改善都被组织成本及其他非利息开支的增加所抵消,被收购银行相对于其参照银行其赢利能力并没有显示出有所提高的证据;收购银行在合并年度其赢利率急剧下降;州环境同合并绩效有关;小规模的银行之间进行并购易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引起绩效改进。

“非正常收益法”则是通过考察股票市场对银行并购消息的反应来分析并购给股东带来的收益,即通过比较银行在正常运行期间收益与并购宣布前后一定期限内并购方与被并购方企业股东收益的差异来确定。该方法的支持者认为通过考察股票市场对银行并购行为消息的反映获得更多的市场数据而不是会计数据,能够更为准确地表达出两个原本独立的公司合并的价值。实际上,他们认为会计数据是不可靠的,而市场反应可以成为一个较好指标,并购双方非正常回报总和的加权价值是衡量源于并购活动的总收益的恰当手段,这种度量方法能够量化那些市场认为是并购活动产生的价值创造。大多数研究工作都分别考察了并购双方的非正常回报,其中也有部分人分析了股东财富的总体变化情况,例如Hannan和Wolken(1989)以及Houston和Ryngaer(1994)、Cybo-Ottone、Alberto和MaurizioMurgia(1996)。研究人员基于这种方法的研究也基本上没有发现源于合并的总收益增加,可是他们发现被收购方的资本总额对预期的协同收益具有重要影响,被收购方的资本与合并后总价值的变化呈负相关。

除了“会计数据法”和“非正常收益法”两种基本的分析方法外,第三种分析并购微观效应的方法是将前两种基础分析方法进行融合和扩展。在研究中,通过对银行并购行为和会计数据、股票市场收益变化的关联性分析,研究度量会计数据的变化和非正常回报变化的相互关系。研究人员认为,采用该种方法可以通过市场准确预测随后绩效变化的能力。扩展后这种分析方法回答了市场是否有能力区分并购活动是最终获得了绩效提高,还是没有获得收益。但研究人员采用这种方法分别在银行层次和银行持股公司层次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与大部分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一致,即总体上讲,大规模的银行并购并未与绩效的任何显著变化相联系在一起,暗示了经营者一般无法从并购活动中获得收益,而且股东价值的总体变动也很小(Pillof,1996;Akhavein、Berger和Humphrey,1997)。

总之,尽管研究人员使用了广泛的方法和样本,从不同的分析层次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没有发现并购行为和绩效提高或股东财富增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宣布时银行价值的变化与后来的收入也没有显示相关性。对银行并购不存在显著收益情况下为什么银行并购活动曾经并还会大规模继续,学术界主要存在的观点主要有效数据缺乏论、.过度自信论、.委托—冲突论、.金融霸权论等,这实际上又回到了对银行并购动因的理论分析之上。

2,银行并购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银行并购首先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金融机构的行为和金融市场会影响到货币政策制定、实施及传递,从而影响产出和价格。因此,如果银行并购引起金融机构行为或金融市场运行的变化,它将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银行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货币政策的实施方面,银行并购是否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取决于它是否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市场或中央银行用来调节货币供应的市场。并购通常以降低相关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影响市场业绩两种方式对这个市场产生影响。另外,银行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还表现在货币政策传递机制方面,并购也可能改变连接央行决策和其他经济部门运行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这个机制是通过货币渠道以及银行信贷与资产负债表渠道发挥作用的。

其次,银行并购也对贷款行为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贷款产生影响。银行并购大量涉及的是中小银行,其结果是中小银行减少,这可能影响到中小企业贷款。由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包括消费者)金融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大银行同时向大企业提供批发服务和向中小企业提供零售服务往往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因此,由并购而形成的大银行对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提供的金融服务就可能减少。中小企业其他融资渠道有限,外部融资更多地依赖于银行贷款,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并购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有关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影响的统计研究只有在少数国家,如美国和意大利开展过。这些研究发现,银行并购后所持有的投资组合中减少了投资于小企业贷款的比例。

最后,银行并购同样影响到银行的系统风险。银行并购可能影响单个银行的风险,也可能引起系统风险并传递到实体经济部门。由于存款保险的存在,银行储蓄挤兑和传统的通货外逃基本上不可能,并且事实上从二战后发达国家就没有发生过。因而,银行系统风险的成本将由更广泛的经济机构所承担。有证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美国、日本大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依赖性已有所增强,在欧洲也开始显示这种苗头。重要的是,尽管因果联系尚未真正搞清楚,但这些依赖性的增强与并购的多少是正相关的,增加的依赖性可能引起系统风险的增加。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银行并购的结果可能是形成大的综合性金融机构,而在一个包括银行的大的综合性的金融组织中,越来越广泛的金融活动会增加传染效应,金融风险往往由非银行部门或机构传染到同一组织中的银行部分。

四,银行并购的效益分析

银行并购的效益分析要考虑成本与收益两个部分,收益与成本是银行并购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只有全面正确地分析银行并购的收益与成本,银行并购才可能取得成功。

1,银行并购的成本

银行并购的成本可分为两类:一是微观成本,即并购银行本身为并购所付出的代价;二是社会成本,即社会为银行并购所可能的付出。

微观成本主要有以下几项:

(1)直接的并购支出。银行并购一般有三种方式木现金收购。换股收购和综合证券收购,每一种收购方式都会带来直接的并购支出。在现金收购中,收购银行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以取得对目标银行的所有权,从而形成收购银行一项即时现金负担。在换股收购中,收购银行需将目标银行的股票按一定比例换成本银行的股票,对于收购银行来说虽不需要支付大量现金,但新增发的股票改变了银行原有的股权结构,导致了股东权益的淡化,甚至有可能使原先的股东丧失对银行的控制权,所以实际上也等同于支付了收购费用。至于综合证券收购,其出价不仅仅有现金、股票,而且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多种混合形式,因此收购银行的支出也就是多元的,包括支出现金、分散股权和增加债务。

(2)各种市场中介费用。银行并购需要多种市场中介机构的参与,比如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团等,其中以投资银行的费用最高。

(3)整合成本。收购银行与目标银行作为两个不同的企业,在管理模式、财务资料、企业文化等诸方面都会有着显著不同,现在被合并成一家银行,就得对这些相异点进行整合。显然,财务资料的更换。企业文化的重建都会产生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更值得关注的是计算机软件整合所带来的风险。

(4)并购失败风险。银行并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往往要经受四重考验:首先,收购银行股东未必赞成,并购会稀释股权或增加现金支出,股东可能不愿意承担风险,从而在股东大会上将收购方案予以否决。其次,由于被收购至少对目标银行经理阶层的既得利益构成损害,目标银行可能会作出反收购努力,诸如进行股份回购。寻求股东支持。促请白衣骑士(WhiteKnight)救援以及使用驱鲨剂(SharkRepellent)和毒药丸子(PoisonPill),竭力避免被收购。再次,反托拉斯法和兼并准则的限制。银行不同于一般企业,各国监管当局都对银行兼并给予格外关注,例如在美国限制银行并购的就有三部法律。

对于银行并购的社会成本,也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过分垄断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大规模的银行并购直接导致银行数目的减少,而银行数量的减少表明消费者和客户的选择余地少了,竞争的缺乏将不利于降低费用;二是超大规模带来的经营风险。银行并购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银行体系的稳定,但潜在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大银行也会破产,当其陷入困境时,对其营救更加困难,其破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范围更大,更容易冲击全球金融市场;三是金融监管困难。对于金融监管当局,银行并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银行数目的减少使监管当局可以集中精力对付若干家大银行,另一方面银行并购后又会给监管带来新的挑战;四是并购带来的大幅度裁员问题。银行并购的直接动因之一就是降低成本,因而往往是通过关闭分行削减员工而达到的。

2、银行并购的收益

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威斯通将企业并购的动因作了归类:(1)消除无效率的管理者;(2)达到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3)引进行战略性重组;(4)获得价值低估的好处;(5)传送信息;(6)解决问题;(7)市场力量;(8)税收方面的考虑;(9)再分配。这9种动因的划分也基本上适用于银行并购。银行并购的动因,换言之,也即银行并购所可能带来的收益,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扩大规模,占领市场。作为依赖公众信心而生存的银行业,规模大小对其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影响;二是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银行经营方式发生结构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转向可减少长期成本的高效技术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这导致各大银行纷纷加大科技投入,然而科技投入的代价是高昂的。由于电脑系统及其它电子设备软件是接近固定成本的,即两家银行合并后只需用一套电脑系统即够,可减少重叠的技术人员,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研发费用;三是互补优势,实现协同效益。其中,互补既包括地区性互补又包括业务互补。

参考文献:

范锐:“论银行并购的效益”,《国际金融研究》,1999第4期

胡峰:“银行并购动因的理论研究综述”,《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黄志凌、岳留昌:“银行并购理论与实践透视”,《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银行并购论文篇(10)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并购浪潮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不断地使用并购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我国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跨国并购,且商业银行海外并购交易日趋频繁。但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这一历程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学者对发生海外并购事件行为的企业财务绩效进行了大量研究,结论却始终不一,有的认为海外并购改善了财务绩效,有的认为海外并购财务绩效短期内没有得到改善而长期发展态势良好,有的则认为短期内改善了企业财务绩效而长期却是降低了。

本文基于2007年进行跨国并购的三家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民生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其2007-2010年四年的相关财务数据为基础,试图提取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后财务状况的主要影响因子,并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跨国并购后财务绩效的变化情况,为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战略提供指导性建议。

本文主要采取会计指标法,该方法主要使用会计报表数据,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成长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等方面的财务绩效指标为评价标准。本文主体实证部分,主要使用SPSS16.0,对中国工商银行,民生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2007-2010年度的7个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试图提取财务指标的共同因子以期达到简化分析的目的。并进行因子旋转分析,试图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因子。最后进行综合评分,得出各个商业银行不同年份的综合财务绩效变化情况。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商业银行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代,境外银行纷纷在中国抢占市场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逐步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跨国并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是引入外资,吸收存款,发放外汇贷款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开展国际上的金融合作从而大幅提高外币资产比重,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筹资融资,将本土的金融服务向境外延伸。第三阶段属于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真正实施阶段,主要标志是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客户群也扩展到了国外。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模式

本文所指的跨国并购包括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并购,二是在境外设立子公司,三是直接参股当地银行。

直接并购模式下,为并购方快速进入该区域赢得时间。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可以省去向当地政府申请开行、选址等费用;第二,不受当地政府对外资银行机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监管的限制;第三,可直接改造利用被收购方已成熟的完备的运作体制和人才库;第四,学习被收购方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

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主要适用于在长期规划中没有找到合适的并购对象的商业银行。东道国一般对无论是分行还是子公司,都按照子公司监管。其有如下主要特点:第一,在境外直接设分行困难多,申办周期长;第二,在境外直接设分行费用成本高,盈利困难。

直接参股当地银行的并购模式下,两国可通过参股银行进行业务合作,促进两国的贸易,投资往来的融资以及结算。其主要有如下特点:参股双方实现一定的互补性,进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三)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跨国经营是银行业共同的战略目标,但各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现有资源,制定不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在进行实质性拓展海外市场时,要根据东道国的外资准入管制、业务限制监管要求、客户资源等情况,选择新建投资或者跨国并购。我国银行业的跨国并购仅处在起步阶段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并购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我国参与全球并购的主要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商业银行。第二,并购规模还不够大。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的并购规模高达上百亿,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并购规模还相差甚远。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并购大多属于简单外延式并购。

(四)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财务绩效

从理论上来讲,并购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市场效率等良性效应,从而创造价值。国际银行业的并购十分活跃,银行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中资银行不加快并购的力度,面对外资银行的频繁并购,中资银行就会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被动。

银行跨国并购的有利财务效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税赋效应:通过不同企业不同资产税率的差异来实现。第二,预期效应:主要是指由于兼并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第三,协同效应:不同银行的主要业务擅长不同,并购使得这种优势能够体现出来。

银行跨国并购的不利财务效用主要体现在:不良资产:并购方可能由于有大量不良资产,而使得并购后企业的财务绩效有了很大幅度的下滑。规模负效应:并购后导致企业规模过大,边际要素产出呈现负增长。企业整合冲突。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

(一)财务绩效度量指标与变量选取

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成长能力等方面。选取了七个财务指标:X1:基本每股收益。X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X3:资产负债率。X4:营业收入增长率。X5:净利润增长率。X6:总资产增长率。X7:资本充足率。

(二)数据与样本

本文主要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查阅所选商业银行2007-2010年度的公司年报,取得相关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

2007年并购当年财务绩效分析。进行各个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检验。经验证,2007年三家商业银行各财务指标之间大多是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2007年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图,联系碎石图可以看出,选择两个主因子是合适的,因为两个因子即可提取原来7个变量的所有信息,大大简化了分析。但是未经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虽然达到了预期简化变量的目标,但是有的变量在两个因子上均有较高的载荷,使得各个财务因子的意义不是很明确。有必要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在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增长率上有较高负荷,而第二个因子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基本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上有较高负荷。可以得出如下结论:F1可以解释为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F2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经验证,两因子没有线性相关性,实现了因子分析的设计目标。得出因子得分矩阵,其得分函数如下:

最后,分别对三个银行2007年财务状况分别进行综合评价:

2008-2010年财务绩效情况。同理,先分析2008-2010年各年三个银行的相关财务指标的相关关系,判断均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又根据需要赋以实际因子响应的经济意义,进行因子载荷矩阵的旋转。得到各年因子得分情况如下:

各年原来的因子载荷矩阵的各因子经济意义不是很明确,因此有必要对各年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显示:2008年度的结果表明:F1表现为银行的成长能力,F2表现为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2009年度的结果显示:F1表现为银行的盈利能力,F2表现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2010年度的结果显示:F1,F2的经济含义没有先前三年那么明确。四年综合得分情况分析。根据以上各年的分析,运用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结合excel,得出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四年的财务指标综合得分如表2所示。其折线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各行在进行跨国并购的当年,财务指标综合得分比价高,而在并购后第一年达到最低,然后再上升,呈现V字型。

结论

从图1可以看出,并购当年三个银行的财务绩效综合评价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建设银行的表现尤其好。但2008年的情况显示,各行均有较大幅度下滑。然后在达到底部之后又迅速在第三年(即2009年)反弹。在此后的2010年有较小幅度的上升。因此,可以得出如图1所示V字型,即认为海外并购财务绩效短期内没有得到改善而长期发展态势良好。

其次,进行财务绩效因子分析的结果还显示,两个因子即可解释原来7个变量的所有信息,因此大大简化了分析的复杂性。但是在并购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因子的实际经济意义逐渐模糊。

本文认为,之所以会在2008年各行财务绩效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主要是基于如下的原因:首先,跨国银行并购,第一年的整合可能比较麻烦。作为刚刚经历大型海外并购的企业,其各方面都会受到较大影响。整合阶段是并购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其主要涉及企业管理层,股东,工作人员,客户市场,银行同业,银行监管机构等众多利益主体的整合。其次,2008年的整个全球经济形势也是这些银行综合财务绩效下降的主要原因。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得到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后其综合财务绩效的变化,有助于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国进行一定的分析。鉴于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跨国并购案例还不多,并且易受各种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财务绩效研究还不是很容易。本文在此只反映了2007年这三个跨国并购涉及金额较大的银行,在并购后期财务绩效表现。我国现阶段的商业银行跨国并购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于并购的绩效和成果仍需要长时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David A. Becher. The Valuation Effects of Bank Merger.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Vol·25, No·6,2000

2.Stephen A. Rhoades, The Efficiency Effects of Bank Mergers: An Overview of Case Studies of Nine Merger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ol·22, No·3, 1998

上一篇: 铁路发展论文 下一篇: 化工经济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