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4:37

界面设计论文

界面设计论文篇(1)

引言

格式塔一词来源于德文“Gestalt”的音译,本意指的是形式、形状、方式、实质。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与艺术有缘的心理学理论,其主要目标是探讨视觉感知及其与学习、思维的关系,它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而网页界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向网络媒体的延伸,主要是通过浏览者的视觉感知来接受网站信息。因此,研究格式塔理论在网页界面设计中的运用,无疑对网页界面的设计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格式塔理论在网页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网页设计是将特定的视觉信息要素,根据主题表达的需求在特定的页面上进行的一种编辑和安排,其基础是视觉生理学和视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派通过对视觉感知的生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视感知规律,其中包含了“图底”这个核心概念,和“简明原则”“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等视感知特性,将这些规律引入页面设计,有助于我们优化视觉时代“形象过剩”状态下盲目的网页设计,提高信息传达的速度与准确度。

1.图与底

在人的知觉系统中最基本的一种知觉能力是在图形与背景间作出区分。“图”是居于前部的区域,“底”被看成是用来衬托图的背景。相对而言,图比底,轮廓较为完整、封闭,形状较为规则,面积比较小,色彩比较鲜艳;此外,更重要的是,能组织成为一定意义的区域倾向于被感觉成图。

由于图与底之间存在的这种相对性质,在网页设计中,应当明确区分图与底,主体与背景。另外,主体自身结构要清晰明了,背景不能过于复杂,这样才有利于浏览者辨别需要了解的信息。在背景的色彩搭配上应尽量选用同一色系的颜色,尽量避免同时使用色相环中相对的颜色,大面积同一颜色宜采用低对比度,避免用强烈刺激的颜色引起浏览者的视觉疲劳与厌烦情绪。格式塔理论的图-底规则不仅说明了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条件,而且指出了背景在一个格式塔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网页设计中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背景的作用,图形是依赖于背景而存在的,要使主体感到存在,必然要有底将它衬托出来。因此无论在文字、色彩、图像,还是动画和视频方面都要坚持图底原则。

2.简明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知觉有一种“简化”倾向,所谓简化并非仅指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即物体中包含的成分少或成分之间的关系简单,而是一种将任何刺激以尽可能简单的机构组织起来的倾向。我们的眼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括太多不相关的单位,眼睛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否则,整体形象将无法被正确感知,这种形象势必会被人们忽视,以至拒绝接受。

我们可以将这一观点延伸到网页界面设计中。首先,在网页界面结构的设计上,应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网格结构,结构的设置应尽量简单明了,符合人的视觉流程,也符合人们对规则形的喜好,利于浏览者以最短的时间找到最需要的信息。

其次,在图像的选择上,应避免使用过于繁复杂乱的、容易分散浏览者注意力的图像,这样会增加浏览者找寻信息的难度。

再次,在进行文字编辑时,应该考虑编辑的最终效果。文字应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避免页面繁杂凌乱,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变化,使人易认、易懂、易读,不能为造型而编辑,忘记了文字本身是传达内容和表达信息的主体。在字体的选择上,虽然可供选择的字体很多,但同一页面上的字体种类最多只能有三四种,这样才不会显得花哨。字体的选择应依据段落大小和内容层次,由重到轻、由粗到细。字号的选择也应该依据内容层次由大到小,但到了节以下的层面,可以选用同一字号但用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分。在文本密度方面,文本应该以短小的组块形式出现,并且应该经过编辑,以简化内容。3.接近原则和相似原则

接近原则和相似原则的本质上都是简化和整体化知觉对象的组织原则,与前面的简明原则类似,人们在倾向于简化认识对象的同时,也倾向于将近似、接近的元素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也就是说如果不同的文字或图形组成部分位置靠近,浏览者就比较容易看出它们是一起的。根据这一原理,对于页面上的任何元素,如果在功能或内容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较小的空间距离,做到“物以类聚”。比如,页面中用以解释图形或用以表明某一部分图形的文字就应当紧挨其所指的图形或部分图形。

相似的物体也很容易被认为是从属于一个系统,具有相似的功能。因而,需要通过将浏览者注意力集中于视觉范围内的关键概念,帮助他们获得信息。在网页界面设计中,可以通过强调、动画、对比色的使用或其他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假如一个图形中的组成部分都属于同一风格,这个图形就被视为一个整体。为了使浏览者重点关注图形中的特定部分,对这一部分可采用不同的颜色、动画、闪烁或其他区分方式。但是,如果一幅画面中区别过多,也会使浏览者难以注意需要获得的信息。因此,这些方法应该用于强调关键信息或图形的关键部分,而不宜用于大片信息。

4.闭合原则与网页界面设计

闭合原则是指一种完成某种完形的行动。这一规则表明,每一种视觉样式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陈述,对于模棱两可的视觉样式,人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按照不同的样式加以组织,这时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因此,在网页界面设计时,应当避免出现不完整的图形,以免使浏览者花费过多的时间去琢磨图形的含义,而不是从网页上获取信息。

闭合规则还表明,视觉形象被知觉的形式是首先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被知觉,然后再以部分的形式被知觉。因此,在进行网页界面设计时,要强调整体风格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结语

将格式塔心理学引入网页界面设计,目的是希望网页设计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浏览者对页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现在的页面设计大多还是从直觉出发,离科学的页面设计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要想达到科学的页面设计,就要在设计时遵照人类的认知规律,并且将这些规律正确地应用到设计实践中。而如何将格式塔理论与设计结合起来,仍是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方著.视觉传达设计原理,江苏美术出版社

界面设计论文篇(2)

尽管现在还只是在很小的范围里传播,但看起来,设计有潜力成为又一个中国企业界人人谈论的能改变一切的“魔法棒”。外界的声音也在推动着这股潮流,《商业周刊》亚洲版试图在题为《中国设计(ChinaDesign)》的封面文章中回答:“中国大陆如何成为热门产品的全球中心?”菲利普·多德(PhilipDodd),英国创意机构“中国制造”(MadeinChina)的主席,则在东西方媒体上都强调着这样的观点:“现在每个人都还认为,创意工业属于西方。看着吧,用不了多久,英国人就该学会如何去适应中国创意风行全球的局面。”

以前在企业界流行过不少“魔法棒”,比如质量、技术、品牌、学习型组织、互联网、韦尔奇等等,它们都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最终我们都会发现,它们并不是神奇的魔法棒,不会立竿见影。过去的魔法棒的命运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在失去表面的作用之后就被迅速抛弃,一种是成为无所不包的东西,它可以被用来解释所有的问题,却无法发挥什么实际作用。设计的流行可能是好事,它能够把中国企业的注意力稍稍从自主创新的一个方面——技术上稍稍移开,使得它们意识到,创新除了核心技术以外,还有设计这一条支柱。但是,如果我们希望从设计中获益,那么在设计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流行词汇之前,我们不妨自问一下这样的问题,设计是什么?

设计包罗万象

提到“设计”这个词,我们会联想起什么?美、酷、新奇、让人眼前一亮,这大概是对设计的普遍期待,它常常被等同于美的外观。设计被视为塑造品牌形象的工具,是漂亮的标识、包装、场所,或者其他一些可以被用来营销的概念。设计也常常让人联想起由艺术家组成的设计团队,设计被看成艺术天才的大脑的神奇产物。设计也常常和奢华联系在一起,它通常意味着更高的价格……这一切是设计,又不是设计。改变产品、品牌的外在形象的确是设计的力量能立刻展现出来的地方。外形上的美是我们可以一下子发现的,产品是美的也逐渐像质量一样变成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设计不仅仅是这些。

所有人都看到了苹果和Google的设计,但是,把产品颜色变成苹果的略带透明的白色,或者把网站界面设计成类似Google那样的简洁样式就可以获得它们的设计感吗?答案很显然是“不”。在我看来,技术决定提供的顾客的功能,而设计决定如何把这些功能提供给顾客,它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外形、产品与顾客的交互界面,包括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意象,包括对提供哪些功能给顾客、而不提供哪些的决策,它涵括顾客在与产品和服务交互时的所有体验。

这正是为什么家居用品、时尚产业不是企业在试图改善设计时能找到多少借鉴的领域。虽然它们有很多非常美的产品、被认为是设计最多的地方,也有着最多的设计界明星,但是,问题在于,它们的功能本质上都非常简单,因而设计师把几乎全部力量都用在外形之上。企业界过多地向它们借鉴只会误入歧途。

交互的体验界面

在把设计视为与用户交互的界面这一层面上,以强调设计的易用性闻名的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纳德·诺曼(DonaldNorman)曾这样分析道,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馈产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

对功能和外形的平衡,我们可以看看处在另一极端的例子:Google。在后台,Google的服务器收集网络上几乎所有的信息,以复杂的公式进行运算、排序,但对用户而言,我们只需要在它那个简洁的页面中输入一个或几个要搜索的词,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2002年飞利浦公司把公司围绕“simplicity”(简单)这个词重新定位,它所采用的中文广告语是“精于心,简于形”。Google首页的设计师玛丽莎·梅耶(MarissaMayer)这样阐释它的成功:“在你想要的时候,给你你所要的,而不是给你所有你可能要的,甚至在你并不需要它的时候。”

当然,Google和这两个例子所说的并不是说设计就应当是“少就是多”(LessisMore)、追求所谓极简主义,而是说设计应当与功能匹配,为顾客创造好的用户体验。Google的成功与其强大的搜索性能有关,也与其简洁的首页界面有关,它的成功更由于它强大的功能和简洁界面是匹配的。针对“少就是多”,著名设计师米尔顿·格拉塞(MiltonGlaser)曾说:“少不是多,恰恰够才是多。”但不管怎样,总的来说,对于产品界面的设计,世界知名的产品设计公司IDEO总经理汤姆·凯利(TomKelly)的一句话值得记住:我们其实都在的寻找各自的“简单明了的界面”。

在设计产品或服务与用户交互界面时,有时候还需要考虑到这样的情形:尽管用户根本不会用上很多繁复的功能和界面,但他们希望拥有感觉。比如很多人就用微软的Word软件录入文字,但他们仍希望用有着各种用不上的复杂功能的软件,尽管他们绝大部分时候用不上英特尔最新CPU的性能,但只要有可能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计算机装的是最快的CPU。按分类广告网站客奇集(Kijiji)中国总经理王建硕的说法,我们仔细分辨,用户是“喜欢有之,还是希望用之”。

如果不能满足功能需求,再美的设计也是无效的。把设计称为“新企业的灵魂”的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TomPeters)非常痛恨一些酒店的设计,虽然那些酒店有着美轮美奂的设计。彼得斯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进行商务旅行,他往往要在酒店房间坐着工作4-6个小时,但是,尽管酒店提供了舒适的睡椅和大衣橱,却没有舒适的写字台和椅子。很多星级酒店特别是针对商务人士的酒店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房间实际上是“办公室”。

功能与纽带

设计是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因而很多时候对用户需求的调查和分析被视为设计的第一步。在三星的设计中心,他们会请普通消费者将几大袋食品装进冰箱,设计师会记录下各种食品所摆放的位置,从而设计出符合消费者生活方式的产品。明基公司的设计团队有这样四个小组进行趋势研究:宏观社会趋势研究小组、研究生活和行为的微观小组、设计调研小组以及产品进入市场后观察消费者反应的市场调研小组。

这些用户调查显然是我们在改进设计时应该做的,但知名设计公司ZIBA所推崇的用户研究方法也值得关注:它不再是观察人们的一举一动,而是去挖掘他们这样做的最初动因。比如说,苹果的iPod并不只是代表音乐,用iPod听音乐的真正含义更接近于成为某一群人中的一个。对于中国人来说,轿车并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在它之上往往负载了很多别的意义。这大概是ZIBA公司总裁梭罗·凡史杰(SohrabVossoughi)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宣称“设计已死”的原因,他紧接着解释道,“我指的是那些只是美的、差异化的、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

界面设计论文篇(3)

2用户界面设计原则

信息管理系统为驾驶员提供驾驶过程中所需的拖拉机运行参数、工作状态及故障等信息,是拖拉机必不可少的部件。随着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要加速推进的迫切需求,广大用户对拖拉机显示行驶、作业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所提供的信息量丰富,显示直观、清晰、稳定,而且要求显示速度快、精度高。以符合拖拉机驾驶员操作习惯、方便使用为最终目的,针对拖拉机工作环境的恶劣与复杂性,本文特提出以下信息管理系统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1)界面直观、清晰。

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显示的信息繁杂,且驾驶员操作环境复杂,因此系统界面宜直观、简洁、方便,要让驾驶员一目了然,能迅速准确获取拖拉机的重要信息,包括拖拉机车速、发动机转速、冷却水温度、机油压力、燃油剩余量、行驶路程、作业面积、时间日期等。

(2)实时性强。

作业中的拖拉机工作环境异常复杂,这就要求特定信息的显示应当具有实时性。信息获取的任何延迟都可能导致驾驶员无法有效控制拖拉机正常、安全、高效地工作,例如灯光及报警信号,包括左右转向灯、远光灯、电池电压报警灯、进气压力报警灯、空挡指示灯等对于安全驾驶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燃油消耗量、耕地深度、耙地深度、实时播种量、实时施肥量、实时灌溉量、灌溉时压力泵的压力等信息也都需满足实时性的要求,否则可能导致漏耕、漏耙、漏播等作业失误,影响拖拉机作业效率,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这些信息的显示必须随着现场实时数据的变化进行周期性、高频率的刷新,以实时反映拖拉机作业时的实际情况。

(3)信息量丰富。

随着拖拉机携带作业机具作业功能的不断增强,驾驶员从信息管理系统获取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驾驶员不仅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拖拉机的行驶状况,如行驶速度、发动机转速、冷却水温度、驱动轮滑转率等,还需要了解作业机具的工作状况和工作效率,如机具是否正常作业、作业幅宽、耕深、耙深、播种量、施肥量、喷药量、收割量、燃油消耗量、燃油剩余量、实时作业面积、单位时间作业面积、累计作业面积、实时作业时间、累计作业时间、实时行驶里程、累计行驶里程、单位时间(每小时)作业面积、单位时间(每小时)燃油消耗量和单位工作面积(为遵从农民习惯,单位工作面积以每亩或每公顷计,其中,每亩折合667m2,下同)燃油消耗量等。通过这些信息,驾驶员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拖拉机的正常工作,调整其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4)反应迅速。

这是对界面设计软件提出的要求。如果系统对驾驶员的操作不能及时响应,将可能导致重要命令的延误。除了响应时间的绝对长短外,系统对不同操作命令在响应时间上的差别也很重要,如果其差异过大,将直接影响驾驶员在系统使用中的用户体验,降低使用过程中的乐趣,甚至导致驾驶员对本系统的排斥、逆反心理。

(5)稳定可靠,抗干扰。

这也是对界面设计软件提出的要求。拖拉机的工作环境恶劣,而且大功率拖拉机目前被广泛使用,为了提高拖拉机的工作效率、保证拖拉机安全工作和避免交通事故,系统提供给驾驶员的信息必须具有可靠性和抗干扰性。否则,驾驶员若收到一个不可靠的信息,很可能发生错误操作,引发作业事故。这不仅会降低拖拉机的工作效率,导致财产损失,还可能危害到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信息的可靠性也是现代农业精细化作业的要求。

3界面布局与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驾驶员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控制活动都发生在用户界面上,因此界面的设计质量决定了本系统的易用性和驾驶员对系统的操作、控制能力,影响对整个系统功能的评价。因此,本项目在用户界面的设计中,以驾驶员为中心,详尽地分析了驾驶员的操作习惯,并对其用户体验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驾驶员对拖拉机不同信息的需求程度,判断不同信息对驾驶员的重要程度。按照信息的重要等级将众多信息科学合理地进行划分,在用户界面的不同显示区域内进行显示,使系统最大限度地符合驾驶员的操作习惯,以便驾驶员更加简洁迅速、更少障碍、更加准确地与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在最短时间内学会使用并掌握全部系统功能,同时在使用中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自信,激发创造性,带来成就感。使用图形化的编程工具LabView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作为虚拟仪器的试验平台,LabView是一个基于G语言、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开发系统。G语言是一种面向对象并具有扩展函数库的通用图形化编程语言。G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虚拟仪器VI(virtualinstruments),因为它的界面和功能与真实仪器十分相像。在LabView环境下开发的应用程序都被冠以VI后缀,以表示虚拟仪器的含义。一个VI由交互式用户接口、数据流框图和图标连接端口组成。前面板是VI的交互式用户接口,与真实物理仪器面板相似,包含旋钮、刻度盘、开关、图表和其他界面工具,用户可以通过键盘或鼠标获取数据显示结果。数据流框图程序是一种解决编程问题的图形化方法,实际上是VI的程序代码。图标连接端口就像一个图形化参数列表,可在VI与子VI之间传递数据。LabView现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测量、控制、教学、科研等领域,内置大量功能,能够很方便地完成数据采集分析显示、仪器控制、测量测试、工业过程仿真及控制等多种操作,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3.1界面布局

界面布局是指显示区域、显示图标和控件的位置、大小、间隔及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在充分考虑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分析拖拉机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驾驶员的操作习惯后,本文对系统界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区域划分。用户界面分成3个部分:任务栏、灯光及报警区域、主显示区域。其中左侧任务栏长度与底部灯光及报警区域高度相同,任务栏高度与灯光及报警区域长度之比为1.0∶1.5,主显示区域与灯光及报警区域的高度之比为5∶1,则任务栏、灯光及报警区域、主显示区域面积比为1.0∶1.5∶7.5。拖拉机进行不同作业工种时,所需显示的具体信息各有不同,据此将主显示区域进一步分成3个部分:选项栏、固定信息、变化信息,其面积比为1.0∶1.5∶6.0。选项栏和固定信息区分别位于主显示区域的左右两侧,变化信息区位于中间。

3.1.1任务栏

任务栏内放置可供选择的图标:拖拉机作业信息、摄像头监控、故障及诊断。选择拖拉机信息图标可由当前界面转入拖拉机作业信息界面,选择摄像头监控图标即可转入摄像头监控界面,选择故障及诊断图标可转入故障诊断界面。

3.1.2灯光及报警区域

灯光及报警区域放置报警灯信号,包括电池电压报警灯、机油压力报警灯、冷却水温度报警灯、燃油报警灯、进气压力报警灯、发动机自检灯、前后雾灯、远光灯、左右转向灯等。各报警灯图形参照汽车行业规范,便于驾驶员掌握各灯所指示的内涵。

3.1.3主显示区域

主显示区域显示对驾驶员最为重要的拖拉机信息,包括拖拉机车速、发动机转速、燃油剩余量、冷却水温度、机油压力等。对主显示区域进一步划分后,当拖拉机进行不同工种作业时,右侧的选项栏内放置可选择的作业类型图标,包括耕地、整地、播种、喷药(灌溉)、施肥、收割等。选择某一作业图标后则进入对应作业信息界面。固定信息区域放置不同工种下仍需共同显示的重要信息,包括拖拉机行驶速度、实时作业面积、实时行驶里程、实时作业时间等。变化信息区域显示不同工种下的特定信息,包括耕深、耙深、作业幅宽、播种量、施肥量、喷药(灌溉)量、压力泵压力等。观察界面布局可发现,任务栏与灯光及报警区域呈L型包围主显示区域,之所以将界面作如此划分,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显示区域,减少任务栏对驾驶员的注意力分散,同时又不至于忽略灯光及报警区域。尤其是将主显示区域进一步细分之后,左侧的固定信息不会被忽视,同时又能强调变化区域内的信息群。进入不同工种下的拖拉机作业信息界面后,灯光及报警区域显得不那么重要,也可将其省去。

3.2具体界面设计

系统界面包括基本信息、作业信息、摄像头监控、故障诊断等界面,下面重点介绍各界面的主显示区域。

3.2.1基本信息界面设计

基本信息界面主显示区域显示拖拉机行驶状态的重要信号和工作量信息。其中行驶状态信号包括发动机转速、拖拉机行驶速度、冷却水温度、机油压力、动力输出、燃油剩余量、总行驶路程、时间日期等;工作量信息分为实时行驶里程、实时作业面积、实时作业时间、实时燃油消耗量、累计行驶路程、累计作业面积、累计作业时间和累计燃油消耗量、单位时间(每小时)作业面积、单位时间(每小时)燃油消耗量和单位工作面积(每亩)燃油消耗量等。除了拖拉机行驶速度、发动机转速、总里程和时间日期外,其他信息均采用图标显示,界面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朝气。在布局上,车速和转速信息位于界面中心偏上,其他信息呈U型环绕。

3.2.2作业信息界面设计

根据拖拉机的作业类型、工况不同,作业信息界面分为耕地、整地、播种、喷药(灌溉)、施肥、收割等作业信息界面。主显示区域仍是以图标表示各信息,辅以文字说明,以免混淆信息含义,具体信息的数值采用数字直观显示。其中较为特殊的信息如幅宽,设定为输入信息,可直接由界面输入。变化信息区域内放置较多工作量信息,包括单位时间(每小时)作业面积、单位时间(每小时)燃油消耗量和单位工作面积(每亩)燃油消耗量等。除信息采用图标显示外,采用形象的简图来表示特定的工种,使界面清晰、明了。

3.2.3摄像头监控界面设计

当拖拉机装有摄像头时,摄像头监控界面可帮助驾驶员对摄像头视野范围内景象进行观察,可以弥补驾驶员对视野盲点及视野范围之外景象的观察,帮助驾驶员掌握行驶、作业地面的路况,便于拖拉机及时排除路障,安全行驶。

3.2.4故障报警界面设计

当拖拉机行驶中出现故障报警时,可选择故障及诊断图标转入故障诊断信息界面。该界面内不仅能够及时显示拖拉机的故障原因,还能够为驾驶员提供相应的故障排除方法。另外,该界面还可为驾驶员提供拖拉机维护保养信息,便于驾驶员对拖拉机进行定期维护,延长拖拉机的使用寿命。

4界面友好性评价

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将界面设计从物理界面的设计转移到认知界面的设计,更加重视系统的可用性、驾驶员用户体验等人机交互关系。界面除了要准确地反映拖拉机行驶状况外,还应根据人体感觉器官的生理特征来确定其结构,两者必须达到充分的协调。界面的形状、颜色、刻度盘、指针、亮度等因素,都必须适合人的信息接受和认识过程,而且所显示的信息要辨认速度快、可靠性高、误读率小,以减轻驾驶员的精神紧张和身体疲劳。下文从颜色、指示灯、刻度盘、指针等方面对所设计的界面进行评价。

4.1颜色设计

界面的颜色选择对信息的可辨性影响很大。为使指针、刻度等清晰易辨,运用人机工程学提供的清晰色彩搭配方法来进行设计。研究表明,人可以准确辨认的色彩不超过10~12种,光谱的中波区(橙、黄、绿)对眼睛的感受性具有最高的锐化作用,不易引起眼睛疲劳,认读速度和准确性较高。根据这一结果,本文设计的界面使用的颜色为粉红、淡蓝、浅绿、浅黄,颜色差异较大,易于区分不同功能的显示区域;同时为避免视觉疲劳、认知困难,使用的颜色种类较少,反之可能过犹不及。同时,上述几种颜色的搭配也较为美观、协调,易于驾驶员集中注意力。

4.2指示灯设计

指示灯一般有以下3种排列方式。研究表明,正方形的排列辨认率最低,圆形排列辨认较为困难,直线形优于圆形排列。因此本文中设计的界面中,灯光及报警信号区域内各信号采用直线排列。指示灯提供的信息应易于被驾驶员感知。为了使指示灯传递的信息更加准确、易辨识,其外形设计参照汽车行业中的指示灯设计,便于驾驶员掌握其内涵。为进一步引起驾驶员的注意,指示灯均采用闪烁的方式。表示禁止、危险信号的指示灯闪烁时为红色,如燃油指示灯;表示正常运行的为绿色,如转向灯。

4.3刻度盘设计

刻度盘的形状主要有水平直线形、圆周形、半圆形、1/4圆形和扇形5种形式。研究表明,圆形刻度盘认读范围小,视线集中,误读率较低,但最大刻度与最小刻度重合在一起,或距离很近。半圆形刻度盘给出了较好的准确率与显示位置,但无法满足刻度布置需要,甚至会因刻度线之间过于拥挤而发生误读。综合以上因素考虑,本系统中刻度盘设计成略大于半圆形的扇形,既满足了刻度盘最大刻度与最小刻度之间的距离要求,又增大了刻度线之间的间距。

4.4指针设计

指针形状应以头尖、尾平、中等宽的设计原则为标准,造型应简单,刻度尖端应与最小刻度线等宽。若小于最小刻度宽度,则指针在刻度范围内移动时看不清;若大于最小刻度宽度,指针的认读精度又会受到影响。同时指针的颜色应与仪表盘颜色形成明显的对比,与刻度线和字符的颜色尽量协调,以利于驾驶员认读。总之,本文设计的用户界面能够满足驾驶员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传递到本系统中,以更快学习和使用本系统的功能,同时有利于驾驶员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判断、分析、检索、归类等具体的操作任务上。

5结论

本文以拖拉机驾驶员为中心,充分考虑拖拉机驾驶员的工作习惯及其工作时拖拉机所处恶劣环境的状况,设计了拖拉机驾驶室实时信息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协助驾驶员优质、高效地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

(1)界面布局符合驾驶员的认知心理与操作习惯,具有一定的层次感与逻辑性,易于熟悉与掌握;

(2)基本信息界面显示对驾驶员最为重要的拖拉机信息,有助于驾驶员掌握拖拉机实时行驶状态;

(3)作业信息界面根据作业工况的不同,细分为耕地、整地、播种、喷药(灌溉)、施肥与收割界面,详尽显示不同工种是拖拉机的重要作业信息,帮助驾驶员实时掌握拖拉机作业情况,提高作业效率;

界面设计论文篇(4)

2用户界面的视觉特性

人视觉的主要作用在于对事物规律的搜索,这也就意味着,人要在众多的视觉刺激中选择一项具有特殊作用的一种刺激,这个搜索的对象也就叫做目标刺激,其他妨碍找到目标的刺激称之为干扰刺激。视觉搜索包括串行搜索和并行搜索两种类型,所谓串行搜索是指,视觉对所感知的事物一一进行处理,直到最终搜索到目标刺激,干扰刺激对搜索过程带来较大不便,会大大延长搜索所花费的时间,搜索时间与干扰刺激的多少成线性关系。并行搜索则是指视觉会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处理所有的视觉刺激,搜索的时间并不会受到干扰刺激的多少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适用范围的不同,串行搜索通常被用于目标刺激与干扰刺激在视觉特征上存在的差别较小的情况下,而并行搜索主要在目标刺激与干扰刺激在视觉特征差距较大时才被使用,这种视觉搜索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缩短搜索的时间。

3用户界面的记忆特性

对于软件用户界面的设计工作,不仅要充分认识到人的知觉这种叫低级的认知层面,还要对更好高级别,即记忆的层面进行研究。人大脑的记忆一般可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这两种记忆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记忆的时间以及存储容量的大小上。人们在操作计算机时主要用的是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只能对事物进行短时间内的保存,存储量也相对较小,通常是5个模块以内,模块是指具有某种联系的特殊事物的组合,它的形式包含多种。在软件用户界面的设计过程中,如果界面上显示的信息过多,如果缺乏合理的组织方式,那么界面上就会显得较为混乱,这样就给搜索带来一定的困难,延长了搜索的时间,加大记忆的负担。人机工程设计则充分利用了记忆上的这一规律,在系统中内容十分复杂的情况下,设计界面时将信息以按钮的形式,通过页面控件加以控制,这样做可以避免由于盲目搜索浪费较多的时间,也可以做到防止记忆上的混乱,造成工作失误。

界面设计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1 平面设计的由来及现状

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是20世纪中后期凸现于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构建设计范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20 世纪20 年代的美国,由美国人威廉·阿迪逊·德威金斯最早使用来描述他所从事的设计活动的内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在1970年以后正式成为国际设计界通用术语。平面设计在21世纪开始朝多媒体的方向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与此同时,它的传统和范畴依然存在,在电脑辅助设计的技术前提下,发展速度非常惊人。

美国人菲利普·梅格斯(Philip B. Meggs), 是较早系统研究世界平面设计发展史的西方学者,并于1983年推出著作《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该书被设计史学界视为权威著作,是现有的平面设计论著中最完整的一本,作为一份通史性质的文本,梅格斯在他科学精到的叙事框架中,把繁杂的平面设计历史内容进行了合理有序的安排,让学习者清晰地认识到平面设计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于理论学习研究者,更能学习到在纷纭的设计历史现象中整理线索、提炼重点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美籍华人学者王受之套用了梅格斯原著的基本框架,完成了第一本中文版的《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在这个框架内,平面设计的历史被分割为技术、门类、风格、理念、人物、专题、个案、教育等条块。以各个时代不同特点为侧重点,交织使用通史、断代史、类别史的编法。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真实而又全面地展现了世界范围内平面设计风起云涌、错综复杂的发展历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具有母本的许多优点,在此基础上,王受之先生也增添了为数可观的辅助史料,使得该书占有的史料大大超过了梅格斯的原著,也更加适合初学者体会具体历史的细节,尤其是适合层次较低的学习者。另外,一些学者从平面设计的范畴中选取个别专门的项目,如企业形象设计、字体设计、版面设计、海报设计等进行研究,并有不少的著作,推进了平面设计史的研究深度,主要代表学者有约翰·巴尼科特、爱德华·戈特沙尔等。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中国现代设计发展逾30年,有关平面设计史方面的学术理论研究总体上基本停留在引进、介绍水平上。我国国内学界也初步开展了针对平面设计发展史的本土化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翻译介绍和比较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曾经担任过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负责人的柴常佩在翻译《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时,截取了现、当代部分,成书为《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该书以小册子的方式在大陆出版,是中文版中最早的翻译版本。(2)学习和借鉴的角度展开研究,主要是以国外的平面设计史著作为母本,结合国内的设计教育现状展开研讨,主要有2010年门小勇《平面设计史》。该书主要内容仍以介绍西方平面设计发展史为主,几乎未提及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历程。(3)评论性及学术性文章探讨。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主要有2009年朱时辰撰写的评论文章《“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的前世今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学者的史论治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史论观,并呼吁中国设计理论界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研究史学过程中产生具有原创性的成果。2011年杨婷婷撰写的学术性文章《浅析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史的发展与演变》主要依据我国时代史书上对中国近现代设计起源的时间界定来展开分析,指出了平面设计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风格和面貌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

上述种种研究,对于平面设计发展史的研究方法论在我国获得学界认同、建立理论基础、积累实践经验,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尤其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新中国自成立至今的平面设计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但是,它们多是从平面设计的对象因素、涉及的功能、最终采用手法等方面作为研究视角和切入点,有些研究还停留于简单的翻译和介绍,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平面设计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演变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这种关系如何强化?社会体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平面设计史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因此,从历史学的角度挖掘平面设计发展的文化基础、价值取向、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思想实现进一步的结合,是新中国平面设计史研究核心所在。

2 平面设计发展史研究范畴

笔者认为研究新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史主要从意识形态的视角,以平面设计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为重点,来体现平面设计发展在建构国家文化形象中的社会作用与社会功能。主要内容如下:

(1)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下平面设计的概念阐释与理论辨析。包括从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视角对新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进行历史审视和梳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平面设计概念再思辨。同时在解析国外研究理论之上,对处于不同政治体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新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特征给出进一步的描述。

(2)新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制度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

(3)比照国外平面设计发展历史,界定我国平面设计发展的层次与范围。包括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各方面层次。

(4)新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史研究体系构建。包括平面设计起源与形成、基本内容、不同评价及对平面设计发展史的“本土化”研究等。

(5)新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研究的作用,即通过平面设计发展研究体现社会文化发展与国家文化形象构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文化发展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关系、社会文化发展与艺术价值观念关系、社会文化发展与审美取向相符关系、国家文化形象构建与社会文化发展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互依存关系等等。

(6)提升我国平面设计事业整体品质,推进我国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的目标与路径选择,包括如何以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理念,实现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促进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价值取向判断能力、舆论导向能力的提升。

新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本土环境,对我国自建国以来的平面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在详实的资料分析基础之上,运用比较历史学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平面设计发展史的特点、现状,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视角,对我国平面设计发展定位,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在研究中突出问题意识。因此,平面设计发展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比较分析、统计分析、计量分析及互动分析等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遵循论从史出的实证性原则。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访谈方法和文献分析等方法。

新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史的研究假设及初步的观点是:

(1)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历程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政治文化背景,研究新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角度考量。

(2)新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史研究包涵明确的目的:即还原平面设计原来应有的面貌,从理论和历史发展的讨论和阐述中,提出平面设计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构成因素。

(3)体现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史研究体系构建应更具有本土性,它更多地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4)新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史研究从本质上揭示平面设计发展史也是一部意识形态发展史,影响平面设计风格的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因素的总和。

3 结语

目前学界对涉及到我国平面设计发展历史研究的专著数量极少,因此对新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史的研究能够填补学术空白;其次,通过研究新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史,试图揭示出当代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当代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导向的内在关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再次,通过问题探究揭示我国平面设计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门小勇.平面设计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柴常佩.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

界面设计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1绪论

近年来,由于在复杂的人机交互系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人类在这方面的操作失误感兴趣。基于这些事故主要牵涉到人机交互,因此为了探索和拓展系统交互的局限性,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除此之外,根据Norman的评估执行差异论,人类和系统的独特特征展示了一个实际的问题:交互系统的设计者更多的把图形用户界面看做一个独立的问题,而不是思考一个用户能够怎样与系统界面设计进行交互。大量的研究人员强调了用户界面的产品特点在设计当中的重要性,因为设计能够帮助用户预知这个系统可以做什么。此文献综述包括了各个领域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和子领域的发展。

2相关发现

从2006年到2010年5月,一共有220篇文章发表在Design Issues杂志上。从这些文章中,我们根据分类主题找出了与IT发展、IT应用、IT影响相关的文章。其中我们发现,在杂志中讨论得最多的主题是认知心理和行为习惯,其次是用户界面设计和开发,之后是在交互设计过程中IT开发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用户分析,用户心态以及交互设计中包括技能、规则、知识和认知控制模型方面的研究仍然很欠缺。

IT开发主题是旨在讨论在开发过程中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有四个关键主题用来描述在开发过程中的研究。第一个是有关用户界面设计和开发过程,包括其子整体,例如:界面隐喻、信息演示文稿和多媒体作为对于开发支持的用户交互设计。接下来是用于开发进程的方法和工具。其次,研究人员还关注在开发进程中用户的参与和互动。最后,研究人员还对软件和硬件在帮助设计和开发考虑到人类特性的系统上所扮演的角色很感兴趣。

例如:在用户界面设计开发过程中,即使设计师使用通常的设计原则进行设计,但他们仍然缺少对界面设计如何将信息传递给用户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也许在界面设计原则中,视觉元素应该以一种更加清晰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为了界面设计更加清晰,设计师可以在界面上运用视觉、动态、标识等元素。另外,系统设计实际上是可以让用户正确理解信息的成功方式。的确,研究人员指出,设计师们不仅仅不考虑物理层面的布局,而且也不考虑系统如何运作,如何开发,交互流程如何开展以及如何给用户提供有意义的信息等方面的问题。由于视觉元素在用户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认知元素,设计师们往往将十分浮华、象征意味很浓的视觉线索嵌入在其中,然而这些视觉元素是以牺牲系统功能和用户对系统的理解为前提的。

此外,关于交互设计领域方法和工具的选择方面仍有很多争论,主要体现在寻求理解如何建立技术和技术如何充分应用于帮助用户完成他们的工作的方法论上。为了研究用户行为,在人机交互领域已经有十分重要的转变,即包括人类学方面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另一方面,计算机交互领域很少引用社会学理论作为他们的理论基础。

近期关于交互在设计方面的分析显示,交互可以通过参照设计进程来被理解。例如:为了更加了解用户如何与系统进行交互活动,诸如参与式设计的理论就有为了观察用户参与设计过程的合理方法。在参与式设计中,用户的参与涉及从早期的项目定义阶段,概念设计,概念测试原型开发,原型测试,原型审查,直到最后的项目交付和验证。此外,参与式方法需要一个探索普通人的生活和人们各个层面幸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中一个关于讨论用户行为的理论叫做现象学理论。

尽管事实如此,交互设计原型的设计同样重要,它涉及到一个产品在开始到后来的一个提炼的过程。原型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问题所在以及修复它们。只有这样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才能更加的有效率和愉快。但是原型设计的方法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它限制了与用户真正需要创造的产品原型的讨论。因此,一些对人机交互行为的研究有用的技术仅仅只是对用户所处不同文化的探索和实验室的经验罢了。

界面设计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06-03

对于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讨论,在今天看来或许这是一个即老套又繁杂,同时也是难以明确界定的一个命题。

首先,就相关论述形成的所谓“成果”而言,相关的讨论实在是多如牛毛,无论是普遍意义上的通识读本,还是具备学术意义的专著、论文等,或者是具体的建筑设计作品及其创意文本、图样等,都以各种方式予以发表、呈现,其相应的信息随之得到传播并被广大受众所熟识。就简单的以其从20世纪20、30年代的发生、成熟到今天的发展过程而言,即使考查在中国大陆以最基本的类似“发展史”这样的命题呈现的文本,都会是一个复杂而难以完全收集的工作,更遑论考查以其它语言、其它方式研究的得到的资料,当然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分梳则会是一个巨大工程。

其次,就其所讨论和涵盖的内容来看,又可大致归于“理论、史论、实践及其相互关系”的几个大的方面来予以考查,其中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又可具体的细分到如下的一些内容进行分析——既有对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也有对其社会、文化背景的讨论,还有通过介绍、分析其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前理清其内在文脉的努力,“现代主义与现代”的关系比较,现代主义与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主义运动、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构成主义等的联系、区别、关系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分别的相关内容即丰富又多元的构成了有关“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现代主义’”命题的讨论的内容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形成各种的文字、图版、建筑等具体的形式。

再次,从相关讨论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而言,或许相比较“美术、艺术、文学”等更大的学科性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其方法可能在传统意义上的辨伪、断代、考据等基本手段的运用上不会那么繁复,因为毕竟“现代主义”即使站在人文学科的角度其经历的历史时期实在有限而且离今天很近,要用类似于“考古”的方法会显得牵强、而且其脉络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相当清晰的。但是,既然站在“今天”的当下角度,我们又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短短几十年时间中,西方在其学术研究中与“现代、后现代等”共同发展起来的——诸如:形式分析、视觉分析、社会学研究、性别理论、后殖民主义等——新的研究手段在有关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探讨中的运用。这些研究方法或多或少的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延续或是对它的回应。所以,当这些研究方法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现代主义’”这一命题中的任何一个内容的探讨时又会从横向的衍生出新的内容、新的问题、新的研究“成果”,这无疑的使得本来纷繁复杂的问题更加庞大。也正因为此,所以王受之先生在其《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在对“现代主义”进行介绍和分析时一再强调:

“……现代主义设计,现代主义建筑,是影响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设计活动。它兴起于20 世纪20 年代的欧洲,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发展迅速,最后影响到世界各国。所有文明国家,可以说无一幸免,都受到现代主义设计的深刻影响,对于这个设计风格的反应,又产生了当代的许许多多新的设计运动,产生出形形的新风格、新流派,因而,如果没有一个对于现代主义的真正了解,想要认识现代主义以后各种风格的发展,各种流派的产生,几乎是没有可能的。不少设计工作者和建筑师急功近利地希望知道什么是“最新”的潮流,如果从设计史的角度来看,这是见木不见林,只追求对内容的了解,不注意形成内容的文脉。认识的肤浅倾向,往往会流干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和形式主义,是不可取的。”①

而且,我们还应该清楚的是王受之先生在这里还主要是在一般史学意义上的论述,并未涉及更细分的研究。因为毕竟在这里仅仅只是通识知识的陈述、评析,而非是新型研究方法的学术性论述的建构。既然如此,从上面关于研究方法的探讨中我们基本能对其所需要运用和了解的新的研究手段带来的对“现代主义及其建筑”的探讨有一个相对形象的认识。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的是在近来的国内的研究中这些方法和成果也逐渐的引入国内,即使是以汉字呈现的文本也是很多的。

或许,从上面三个方面的论述中,我们基本能够承认关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讨论是一个即老套又繁杂的问题。其老套因为“现代主义”涵盖或牵涉了“现代”的方方面面,这在“现代主义”之后的勿用多说,即使在此稍前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以及大致同时期的以法国为中心的“装饰主义运动”,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说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其产生影响或关照。同时,即使“现代主义”概念本身的界定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广义上来看它更多的偏重于从20世纪初期开始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转变(比如工业革命,阶级成分转变等)所引起的“文化、思想、社会等”的转变或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意识形态的革命”,其所涉及的范畴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美学、文学、音乐、舞蹈、绘画、表演、诗歌等几乎所有的学科;而即使从狭义的“现代主义建筑”(因为现代主义设计其开端在此)的形式特征都只能用“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这样的抽象概念来予以表述,就可以看出其复杂的程度绝非一两句话能够表述清楚的。所以其“繁杂”性也不难理解,当然这也无疑的是一个难以明确界定的命题。

但是,承认其老套、繁杂、难以界定并不代表着在今天的语境中来讨论“现代主义建筑”的相关问题会是一个过时、不明确、难以确立其新的意义的问题。更何况,承认其老套其实还有一个潜在的含义,是说在我们能够考查到的有关于这一命题的讨论中,特别是一些普适性的陈述中有太多类似的东西,以大家最常见的所谓“学术论文”为例,如果谈现代主义建筑,最常见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概念的界定、然后例举其思想内涵外延、代表性艺术家等——往往是一种知识的重复和累积,而不是建设性的思考、论述和论证或作品的呈现。这样的文章或作品当然让人厌烦并觉得无意义,所以,或许老套的是人自身而不是具备“可延续发展的内在理路的”学术或建筑设计艺术本身;所以,或许我们更应该扩展自己的视野,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论证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而事实上,在上面几段的相关讨论中,特别是用新的研究方法对该一问题进行相关思考和论述的结果,我们其实应该已经能达成这样的共识了,因此,不用对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重新探讨该一命题的意义产生怀疑,关键看我们从什么角度去介入、怎样去思考、采取那种方式去分析。

那么,当下中国的语境是怎样的呢?它与现代主义建筑的文化背景有什么联系?“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表现又为何,它们对当下的中国又有怎样的启示呢?我们又该以怎样的角度去切入相关的讨论呢?

我们先就当下的语境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产生的背景做一个简要的比较。关于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背景,在这里我不做过多的陈述,抛开其时代的“权、利的分配”等所谓阶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论调不说(虽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因素,无论从其产生的原因还是其“民主、平等”的设计理念和特征,我们都很难跳开或很难说与其没有关系,但是,正由于相应的论述太多,在此把其作为一个基本的共识来予以对待,而且“完全归结到此的讨论或学说”其实在现代主义之后就一直广受诟病;同时,就设计言设计,可能更有益于也更符合现代建筑设计本体的学术体制的建构,这也正是现下尊重学理本身理路的一个体现;此外,现代主义思想体系中对“平等、民主”等源于意识形态的诉求,其实更多的体现在这一时期“怀有理想主义的精英知识分子”比如柯布西耶等人的设计中,而不是这一时期所有的建筑设计中,无论中外其实都是如此),仅仅就设计本身的理路来看,其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对待“工业化”的态度问题以及与“所采取的态度相适应的设计风格、技术、理念”问题之外,还有设计本身所需要的转变,犹如“纯艺术”本身的发展需要。

对于前者,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以及装饰主义运动”的得失,分析出相应时代的要求需要新的(技术的)设计,现代主义设计正是这个要求所产生的结果,而在其后来的未来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等从某种意义是则可视为是在意识形态、商业需要进一步强化的结果。对于后者,则可以把其放在“大艺术”的环境中进行考查,毕竟这一时期,从艺术的发展来看,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等艺术形式,无论在理论还是艺术形式的探讨上都给予了“新”的设计形式必要的参考,即使在以“设计”为中心的理论构建中,都无法跳开这些艺术活动,虽然这些理论构建更多的是把这些活动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某种表现来看待的,但是事实上,真正“现代意义的设计”的概念的提出和形成可能还是在所有艺术活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脱离传统艺术范畴的。

而这所有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产生的条件,大致可以用“时代、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人(阶级等)、媒介(新工具、新材料等)的转变”来予以概述,事实上这与今天的世界格局的转变也有着太多雷同的东西,或许这从根本意义上为我们今天设计的发展或转变提供了起码的历史依据。而且,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考查现代主义之后发展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对此做出恰当的论证,只不过后来的发展受到的“社会”的影响不再那么明显,更多的表现为“设计”学科内部的转变,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些因素其实都是在一起起着作用、缺一不可。同时由于当下时代的转变在现代人的眼中并不像工业时代那么的突然转弯,而是逐渐过渡到信息时代,多元的人文和社会环境的形成也是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人的要素仿佛也未有大的变化,或许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唯一会承认的是“媒介”的转变,比如所谓“多媒体时代”到来在信息传递上的转变——3G手机、网络等的运用。但正如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所表明,媒介的转变本身也会引起其它因素的转变,即使以3G手机的运用为例,它起码改变了我们当下生活的很多内容诸如工作、人际、信息传递等等,其在设计上首先就引起了围绕着“虚拟”世界平台而展开,比如游戏、动画、平面广告等,只不过在(现代主义时期主要的设计形式)建筑设计上的表现还不那么明显。然而,随着其它设计、文化等在形式和观念上的转变,建筑设计还是需要去认真的面对并思考相应的问题。因此,虽然我们不能就立马肯定“在当下的世界时代和环境的转变必然引起设计的转变或革命”,但是起码在设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就“媒介等因素的转变引起的新的社会文化等的转变”以及“设计自身的发展需要”这两个方面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这里得到很多启示。

同时,我们还需要清楚,上面讨论的语境更多的还是站在“世界”的角度来分析的,那么中国呢?首先,我需要明白,在发展到全球化的今天,就文化语境多样性而言,正如巫鸿先生在“美术史”的研究是所论述的,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特别是中国大陆受到多年的之上而下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之后,这尤显重要;其次,也不能据此否定中国(建筑设计历史)传统的连续性,而且这在多提“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中,对传统建筑设计、文化的提炼更显重要。②联系中国本土建筑设计的发展,包括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反映——无论是被称为“摩登式”、“万国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的,在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还是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的传播。都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从一开始就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影响到了中国的建筑设计,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并做出了相应的回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在今天看来并不符合应有的理性或科学精神——的史实及其内在规律,再关照整个世界的文化语境,或许这正就是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所有设计、艺术、文化等活动的共同语境。这种关照,照样可以予以我们“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讨论现代建筑设计的‘现代主义’”许多有益的启示。

既然如此,这些启示我们自然可以从“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基础找到一些有益的依据”及“联系中国自身建筑设计传统”两个方面找到突破口。

第一方面,那么“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基础”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是在20 世纪初期逐步形成的,与其说其是一个思想不如将其看成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既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的内容,也有乌托邦主义的成份。任何希望一两句话对其进行综述式的努力都会显得片面。所以一般通过考查对这个思想体系形成贡献最大的几个人物设计理念及其作品来予以表述,其中主要包括勒·科布西耶、沃尔特·格罗佩斯、米斯·凡德洛、弗兰克·赖特、阿尔瓦·阿图等人,并认为他们奠定了现代设计思想的基础,影响到全世界设计的发展,因此,对他们的设计思想的理解,是了解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着眼点。整理其中四位的设计思想及其在现代设计上的贡献,大致可以表述为:

1、勒·科布西耶,代表了希望利用现代设计来避免社会革命,利用设计来创造美好社会的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思想;

2、米斯·凡德洛,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提出并主张“少则多”的原则,在该一原则下甚至可以违反功能要求的地步,从而把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基础变成一种变相的形式主义;并认为设计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非政治化、以建筑为中心的;

3、弗兰克·赖特,美国现代主义先驱,具有70年的独立设计经验,其风格从自然主义、有机主义、中西部草原风格、现代主义,到完全追求自己热爱的美国典范,每一个时期都对世界建筑界造成新的影响和冲击。其设计具有相当大的个人表现成分,他的探索基本可以说是个人的,非社会化的,艺术型的;

4、阿尔瓦·阿图,芬兰现代设计奠基人,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有机功能主义的原则,把现代主义单调面貌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正,奠立了斯堪的纳维亚现代主义的形式,对世界影响很大;他代表了与典型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不同的方向,在强调功能、民主化的同时,探索一条更加具有人文色彩、更加重视人的心理需求满足的设计方向.他的设计理论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信息理论”(information theory)、“表现理论”(expression theory)和“人文风格”(the humanist approach)。③

其实仔细分析他们的设计理念及其典范作品,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持怎样的观念,这些思想都与同一时期相应的某种文化对应,并把“建筑”看着一个完善的“生命体”(或机器),这一“生命体”承载了艺术家对社会、文化、人、设计的所有认识,他通过“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陈述传达他的思想并以之影响世界(包括后来的几乎所有设计的风格、流派、主义)。所以,我们认为现代设计的所有都必须要建立在对“现代主义”的清晰认识之上。那么,联系前面讨论的,在当下的世界转型的时代中,我们自然也要在这些思想中去寻找有益的支持,联系时代的精神、相关的学术思想、新的技术、材料和媒介等,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这或许,才是作为具体的设计者考查“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现代主义’”这一命题的真正意义所在。

第二方面,紧承第一方面的论述,并关照上一部分有关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的相关讨论,在此我还是愿意借用巫鸿先生对“美术史”研究的态度——“‘开’与‘合’的驰骋”④——开放的对待现代建筑设计在今天世界的发展,及主动的去把握其可能发生改变的方向;并坚持中国本身的文化本体的精神及其在传统建筑中应该并需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予以考虑,在此基础上联系当下的设计思想从(传统)中去找到能够以体现新价值的有益的形式、元素、思想等具体的运用到自己的建筑设计的体系中来,让自己的体系更加完善。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态度、设计理念和方式,都需要我们真切的身体力行,这也正是“现代主义”及其思想的奠定者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中仍然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2002年9月第1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4页.

②巫鸿.美术史十议.2008年6月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66页.

③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2002年9月第1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10-124页.

④巫鸿.美术史十议.2008年6月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65-66页.

参考文献:

[1]巫鸿.美术史十议.2008年6月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

界面设计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779-03

1 感性化网页界面设计

1.1 界面设计的发展

界面设计的概念首先是在西方国家提出来的,而且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发展到今天己经有了一套自己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韩国和日本对于网页界面设计的研究已经走在这方面研究的前端。虽然感性的人机界面设计成为设计领域的焦点,其理论主要用在产品界面设计,在历年研究生的论文中,大多是从网页界面设计的色彩、存在的形态及学科相关性方面阐述、或者只是网站建模,很少将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来研究。人机界面设计的一个细小分支:网页人机界面的感性化设计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1.2 感性工学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日本出现了感性工学的课题和研究。感性工学(KanseiEngineering)是界于设计学、工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叉学科。“感性”是一种主观的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心理体验,它是一种认知的概念,受个人知识、经验和个性的影响,是个性化的认识。同时感性也是直觉与理智相互作用的结果,感性对美的、情趣的事物特别敏感。对于设计者而言就是把消费者脑海中的构建法则探寻出来,通过破译消费者的感受,再利用这些探寻出来的法则去进行设计,这就是感性工学设计的首要任务。

1.3 感性工学与界面设计的关系

首先从指导思想上讲,感性工学设计的出发点是考虑人的感受即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度上考虑问题高于一切,因为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产品更好的为人服务。只有以人的感受作为基础和原始资料,以“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从人的感受方面去寻找设计灵感,才能保证设计符合使用者的需求,这是设计的源头也是设计的动力。其次从设计周期方面讲,基于感性工学的网页界面设计方法论精简了传统的设计理念的步骤,设计程序不再那么复杂。对设计过程的精简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简化了繁琐的设计流程,而且从根本上解除了设计师在思想上的束缚,使设计更加灵活。最后,从设计结果上讲,它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或者是重复的信息设置,无论是布局还是内容,每一个小细节都来自用户的真实感受,都经过设计师的深思熟虑。由基于感性工学的网络形象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产品”应该是符合用户群体需求,符合市场需求的。网页界面设计发展到现今的阶段,功能合理,适用有效或是有某种外在的美感已经不再能满足网页用户的需求了,感性化网页界面设计已经成为设计的必然。在网页界面的设计过程中,研究用户是其最基础的一个环节。为了提供自然和直观的网页界面,我们就需要表现出以用户和交流为向导的新的设计方法。对于用户来说,用恰当的文字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设计师就更难辨别出产品的哪些属性可以唤起人们的何种感性,以及人们的感性是如何随着产品属性的改变而改变的,在更多情况下,人们的感性并不只由某一种产品属性决定。感性工学,因其运用科学先进的现代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消费者表达自己的感性,甚至是一些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感,设计师可以准确便捷地获取消费者基于产品和概念的特性的主观评价,取得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潜在感受和需求。感性工学除了是可以运用的设计上的工具,更是可以辅助设计师弄清人们感性的利器,从而可以针对不同消费者和消费群体的感性需求,设计出不同的产品造型,在客户满意度与设计制造成本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2 少儿网页界面感性化设计现状调查

本文以常用少儿网站新浪少儿网,希望谷,迪斯尼中国站为例,分析目前的少儿网站感性化设计发展现状,为下文的研究提供数据依据。

2.1 数据来源及其分析

这项研究分别从用户和网站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用户的调查,可以得到用户的体验,以及从用户的角度得到对网站的评价,并且可以发现网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少儿网站的调查,可以了解到网站中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以及用户对网站的评价,从而为网站的设计提供建议。

2.1.1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当面作答或者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而了解被试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又称问题表格法。在各种调查研究当中,所得结果是否达到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所搜集到的资料的可靠程度和完善程度都取决于调查问卷设计水平的高低,在可用性研究中,问卷调查可以用来了解用户的满意度和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根据客户服务的反馈,实际使用的记录或实地测试的方法来了解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 问卷调查方式可以得到在特定的情况下对使用网络的体验,比如少儿上网是为了娱乐,结交朋友还是还是其他,可以得到在这个使用范围内的精细的用户需求。本次调查的用户对象是深圳地区少年儿童。由于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来深建设者来自全国各地,人口多样化,少年儿童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从而使得调查的数据人口广泛而具有代表性。在问卷调查的这个环节里,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少儿网站用户浏览网站的目的,浏览网站过程中的喜好,期望得到什么,这些期望是如何满足的,或者为什么没有满足。在知己知彼网发表调查问卷,再通过学而思教育机构将将网站公布给深圳五区各小学,每个区都有学生作答问卷,网站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由于篇幅有限只列举部分问卷结果,问卷调查大多为多项选择题。从图1可以看出,少年儿童浏览网站时的目的有70%以上是娱乐。

图1 学生浏览网站的目的 图2 网站吸引用户因素调查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们在浏览一个网站的时候,喜欢一个网站的原因74%的人表示是因为娱乐;浏览网站的目的学习与娱乐的需要各占一半;有50%的人是被这个网站的内容所吸引;大多数的用户喜欢清新,可爱,卡通的界面风格;44%的人认为目前的网站学习资源比较少,同时35%的人认为网站不容易操作,只有65%的人表示在三次以内就能熟练操作一个陌生的网站;59%的人表示容易找到需要的内容;大多数少年儿童希望能够将资料年级分类以便查找; 59%的人表示希望能够在线互动;大多数人喜欢网站提供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从目前网站存在四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分别是网页弹出广告,出现错误的信息,网页打开慢,网页内容更新慢,这四个方面比较严重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后网站设计改进的方向。

2.1.2 文案法

文案调查以收集少儿上网的文献性信息为主,具体表现为各种文献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少儿报纸杂志和报纸来收集相关信息,尤其是通过网络,可以从更宽广得角度来获得更多地有关少儿上网的知识。它可以用来发现少儿上网的问题并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这些收集来的数据无法直接使用,需要经过加工才能使用,整个过程对调查者的要求比较高。

2.1.3 启发性测试

为了得到用户深层次的体验,我们以”新浪少儿网”,”希望谷”,为例对用户进行启发性测试,在整个过程中从各个方面进行测试,整个界面测试涉及17个问题.比如,发现其中的三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打开网站时弹出广告,这一点是用户非常反感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网站不容易操作,而有的用户发现网站不容易操作之后就几乎放弃再次进入该网站.还有一个问题是,当孩子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没有老师在线答疑,甚至没有留言等功能,也就是说这样的网站缺少互动功能。

3 少儿网站感性意向分析

3.1 设计原则与方法

可用性的设计观念采用的是逆向式推理感性工学的方法,它将设计的重点放在用户对真实产品的体验上,通过对“体验”的观察和总结对产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纠正,最终达到“可用性”的目的。

感性网页界面设计必须把重点放在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需要和用户的感受出发,设计符合用户需求的网页界面,而不是让用户来适应界面,从而使界面友好使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是一种关于产品/系统设计过程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以使用产品系统的人的信息为基础。无论产品的使用流程、产品的信息架构、人机交互方式等,都需要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预期的交互方式、视觉感受等方面。UCD过程通过产品的计划、设计和开发聚焦在用户身上,整个过程包含了以人为中心的活动,它贯穿于产品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

一个好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三个维度:效率,效能,用户在特定环境下使用产品的满意度,满意度包括产品的易用性,吸引用户的程度,用户使用完产品后心理层面的感受。在感性设计的过程中,捕捉用户的感性需求是感性网页界设计的最为重要的一步。以少儿网站为例,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感性工学方法提取出少儿网站设计的感性意向。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调查网站和浏览者背景信息。

2)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网站进行研究,从而得到用户体验。

3) 分析统计实验得来的数据,并将其转化成可设计因素。

3.2 少儿网站感性意向分析

每一种类型的少儿网站都有自己的优势,综合考虑影响访问量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网站用户群体的定位、网站页面的可用性、网站页面的易用性、网站页面的交互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细节的设计也能影响用户的感受,比如网站的注册流程繁琐且填写过的内容不能被存储记忆,这就会让用户感到异常的烦躁不安。基于上述的调查,得出少儿网站形象设计应该简单,可爱,易用,这才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符合使用需求。

阶层分析法

感性工学的阶层类别分析法是根据新产品的感性层面来进行分析和分类,以建立产品的感性结构来获取设计细节,因此主要运用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将运用阶层类别分析法研究出的某种产品属性决策归纳采入到新产品设计中去。在阶层类别分析法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对目标产品做一个感性市场的调查。调查主要收集来自于各种渠道的信息,如用户访谈、市场调研、报刊网络资料收集等。在此之后,着重的是研究小组成员间的想法表达与充分讨论,通过讨论凝聚成一个产品概念作为0阶感性概念。考虑到0阶感性概念的抽象性及难懂性,将其转译成稍微具体的1阶感性概念就很有必要了。研究人员采用层次递推的方法,将用户对产品的感性认识范畴向下拆解形成1阶感性概念。接着再由1阶感性概念逐次逐步层次分解推论子概念,每一个衍生子概念再分别向下拆解展开成树状结构。假如设计团队无法从某一阶层得到具体的设计细节部分,则将继续往下拆解,直到能够得到出现物理量的细节设计的详细说明的阶层(作为“N阶”)为止,最终获得符合感性诉求的产品设计物理特性,作为产品开发的基础。这个“感性――物理特性”的树状图关系,就是贯穿阶层类别分析法的一条主要脉络。

捕捉用户的感性体验是是一个网站成功的关键地方,从调查设计中的几个常用的网站看都缺乏这方面的设计。将少儿网站的调查研究结果利用阶层分析法,我们将少儿网站的设计定位于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娱乐性,易用性,美观性,交互性四个一次感受来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0次感受。比如,一次感受中的娱乐性,又是通过趣味性和可玩性的二次感受来体现的。因为少年儿童的心理具有特殊性,所以内容不能严肃和呆板,要让网站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内容要充满童趣,少年儿童对外在的世界还充满无比的好奇,所以开发交友功能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再将1次感性继续细分,经过N次感性化后最终得出物理上的设计细节。这样我们就将过去难以量化、只能定性的、非理性无逻辑可言的感性反应,转化为设计要素。少儿网站感性树状图如图3所示。

4 结论

通过对以上几个网站的感性设计现状调查 ,再将调查的结果运用感性工学方法得出感性意向树状图,得出一下几点结论:1)增强少儿网站的娱乐性,少儿上网的目的性不是很强,网站的内容要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2)增强少儿网站内容易用性,少儿处于接触网络的初始阶段,操作的简易性符合少儿用户心理;3)界面应该卡通化充满童趣,这样才能符合儿童的审美;4)增强网站的交互性可以从数据库方面来考虑,再就是网站的的功能,提供在线问答,问题反馈功能能增强网站的可性度,也是吸引和留住用户的一个重要方面。树状图的具体物理设计细节就是将浏览用户的感性体验转化成了具体的设计细节,这样的设计符合用户需求,达到了少儿网站感性化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方惠敏,杨国胜,丁文珂.基于人性化网站界面设计的用户建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2):187-190.

[2] 钟厦,宋晓晨,孙亚云.感性工学中量化的基本程序介绍[C]//2005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28-731.

[3] 梅云.感性设计:人机界面设计新思维[J].科技资讯,2008(9):217.

[4] 徐晓莉.基于感性工学的网络形象设计理念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5] 吴洁.设计艺术学[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6] 刘增.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界面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7] 李立新.感性工学-门新学科的诞生[J].艺术生活,2006(3):71-73.

[8] 罗仕鉴,潘云鹤.产品设计中的感性意向理论,技术与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07(3):8-13.

界面设计论文篇(9)

 

想要建立一个成功的网站,首先就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现今的设计过程中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原则的设计就属用户体验设计了。科技论文。这就不得不提到两个名词即用户体验和用户界面概念的理解。

一、名词概念

1.什么是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E,是指用户在接受和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用户体验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一切产品,例如,交通工具飞机、汽车、公交车、自行车,数码产品电脑、手机、相机、mp3等,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纯主观的心理感受。这些纯主观的感受完全建立于用户体验产品的过程中,而产品的好坏或亏盈就由这些体验感受所决定,所以产品设计中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体验设计显得至关重要。

2.什么叫做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简称UI,界面(Interface)是人机互动过程中的一个层面;界面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有不同学科参与的工程,认知心理学、设计学、语言学等在此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制作一个公司的网站时,不仅要兼顾用户的便利,同时也要把这个公司引人注目的地方一起展现出来。如果把一个网站比喻成一栋房子,那么用户界面则是房子的门面和装潢,只有首先吸引用户的眼球才能使用户留在房子里去体验生活。

二、用户体验设计的分类

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如果只了解到用户体验的概念是不够的,设计者们必须要理论结合实践。因为用户体验是一种用户纯主观性的心理感受,设计师们在很微小的细节进行调整,或许就会得到用户的钟爱。这些细节上的精心设计必须经过设计师对于用户自身的调查与用户反馈的信息才能整出头绪,进行整合设计。那么通过调查与反馈用户体验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设计。

1.感官体验

想要在网页中设计出好的界面的话,感官效果是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要注意网页的界面应该要保持一贯性不能给用户带来混乱感;在使用方法方面,设计风格要符合目标客户的审美习惯,并具有一定的引导性。科技论文。界面的构成不能太复杂;主要内容应设计在引人注目的地方。同时,页面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图文并茂。与企业的营销目标相结合,将目标客户最感兴趣的,最具有销售力的信息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设计页面色彩时应该与品牌整体形象相统一,主色调和辅助色不超过三种颜色。以恰当的色彩明度和亮度,确保浏览者的浏览舒适度。

2.浏览体验

浏览体验顾名思义就是呈现给用户浏览上的体验,更强调的是吸引性。在一个网站中一切内容和服务都是从网站的导航延伸出去的,所以导航应该要动感、简洁、清晰,分类条理最关键。随着现在网站功能越渐强大,各类型网站中增加了越来越多的视频、动画元素,对网站速度的要求也越发苛刻。所以加快页面的浏览速度选择一家稳定的服务器托管商也至关重要。在网站的内容上设计者应该给用户带来舒适的文字环境。如今,网站博客撰写已成为了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需要用和朋友对话的方式来撰写博客,让用户感觉到一种舒适温馨的氛围。这样用户就会少一些局促感,即使他们遇到了使用上的问题,也会心情愉悦的在网站帮助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3. 信任体验

4.  互动体验

它呈现给用户操作上的体验,强调网站的易用性。网站与用户必须有高度的互动性,网站不是一张死板的宣传单,要让浏览者通过网站进行各种互动行为,包括直接联系企业客服中心;在线留言或咨询;在线订购物品;发表评论等,总之,要让网站和浏览者互动起来,通过网站把浏览者和企业连接起来。能互动的地方越多,这个网站的价值就越大。科技论文。因为只有和浏览者产生交流并可帮助浏览者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可以回答他的提问或直接购买产品,对浏览者来说你的网站才是有生命的,有价值的。

三、总结

网站的用户体验设计是是在互联网时代开放、共享、自由的氛围中的一种进化需要,并且它最终将成为无论是从需求分析、到界面设计再到开发到运行维护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我们随时都需要将用户置入服务的核心,用我们的爱来浇注产品本身。

参考文献:

[1] 戴力农.当代设计研究理念:用户体验超人性化设计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 崔武子,齐华山,于宁. 界面设计与Visual Basic.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3]((美) Jason Beaird著 熊平, 宓媛珊译. 完美网页设计.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7)

界面设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2

Analysis of Online Graduate Thesis Management System

Li Wei,Gao Min

(State Grid Xinyuan Company,Xilongchi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Wutai 03550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online management system is a very typical information system,it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wo platforms:platform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backstage management platform.The former requires full-featured,user-friendly,easy to use and so on.While the latter requires data integrity and security of strong,taking into account the background of the management convenient and appropriate to simplify the operation.After analysis,I use Microsoft's development tools as 2.0 and ASP,because ASP file upload a lot of trouble to do so using 2.0 technology file upload,front of the home page using technology papers to search for good results,the formation of a viable system to make customer satisfaction.

Keywords:Online;Papers;Management;Data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逐渐地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虽然与人类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还有人由于计算机操作不方便继续用手工劳动。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人们高度强烈的时间观念以及享受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给人们在生活、工作、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方便性,大量计算机软件应运而生,从而进入了更加高效的信息时代,顺应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也顺应了我国信息界前进的方向。

本系统是毕业生网上论文管理系统,使用了ASP和Access作为开发工具,由于考虑到用ASP做文件的上传比较麻烦,本系统还采用ASP.省略 2.省略)+Access构建。ASP是基于Microsoft Windows NT 4.0和Microsoft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3.0(IIS3.0)的开放式脚本开发环境,它很好地把HTML和脚本开发融合在一起,提高了编程的灵活性,降低了开发难度。ASP中的脚本在WEB服务器端运行,而不是传统的在客户浏览器中运行,这一措施使客户的浏览器无须担心服务器端的网页使用何种脚本,ASP都会生成一个符合HTML标准的网页送回客户端。由于本系统需要做文件的上传考虑到ASP比较烦琐,所以这里运用了 2.0来开发文件的上传(也就是整个系统的后台部分)。

提供了数个重要的优点:(1)增强的性能。(2)世界级的工具支持。(3)威力和灵活性。(4)简易性。(5)可管理性。(6)可缩放性和可用性。(7)自定义性和扩展性。(8)安全性。

二、需求

(一)系统特点需求。考虑到现在的工作人员大都不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出身,所以本软件考虑到了这些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发了此软件:

1.操作人员普遍计算机水平不高,系统要有良好的人机界面,绝大多数人能够一学就会。

2.该系统使用的对象多,比如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要求有较好的权限管理。

3.添加数据简单便捷,支持批量数据的添加。

4.原始数据修改简单方便,支持数据的批量修改。

5.方便快捷的检索功能,可以通过毕业年份,姓名,学号,论文题目等进行查询。

6.方便的数据上传和下载功能,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后台添加删除论文,学生可以在前台进行论文的查询,浏览,和下载功能。

(二)总体功能需求。经过对学校论文管理体系的详细调查和分析之后,发现一个完备的网上论文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以下一些主要功能:

1.管理员功能。

(1)综合设置。院系管理,毕业班级管理,论文类别管理等。

(2)论文管理。这里可以上传论文(包括论文文档上传和毕业设计上传),和删除论文等操作。

(3)安全设置。管理员密码修改和添加管理员等操作。

2.学生和教师查询功能。

根据知道的信息,如院系,姓名,学号等等查询论文,并可进行论文和毕业设计的下载。

三、系统首页

本界面是系统的前台界面,用户不需要注册即可进入该页面按照查询内容进行论文的查询操作,其界面设计如图1所示。

图1系统主页面

(一)检索页面。此界面是用户根据需求输入不同的检索条件(比如姓名,班级,论文名等等)以后,检索出来的论文。

(二)论文详情查看页面。此界面是用户根据需要,查找到自己想要的论文以后,查看论文的详细情况的界面,用户可以浏览论文的关键字,摘要等等,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下载论文,和毕业设计。

(三)后台登陆页面。本界面是整个后台的登陆界面,管理员需要从此登入才能进行论文的添加和删除等操作。

(四)后台主体框架。本界面是整个后台的主要功能,包括院系管理、毕业班级管理、论文类别管理、论文管理、添加论文、管理员密码修改,添加管理员等功能。

(五)院系管理页面。本页面是面向学校设计的,可以根据学校的需要添加院系,并可以对已经添加的院系进行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六)毕业班级管理页面。本页面是用来管理毕业班级的页面,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来添加班级,例如先根据毕业年份,选择好哪个学院,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添加所需要的班级数量。并且可以对已经添加的班级进行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七)论文类别管理页面。此页面是输入论文的类别的页面,即论文的性质,是论文查询的条件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添加论文类别,并可对其进行编辑和删除等操作,

(八)添加管理员页面。本页面是添加用户页面,管理员可以从后台登陆后,进入此项功能,根据具体情况添加用户,以方便多人管理此系统的目的,

(九)添加论文页面。此页面是本系统的核心,论文上传和毕业设计上传的页面,管理员根据论文的情况按照院系、毕业年份、班级、姓名、学号、论文题目、论文关键字、论文类别、论文摘要把论文添加进去。如果有毕业设计的话,还可以把毕业设计也上传进去,其界面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添加论文页面

(十)论文管理页面。此页面是对已经添加的论文进行管理的页面,管理员根据实际需要,比如已经不需要的论文就可以删除,其界面设计如图3所示。

图3论文管理页

(十一)管理员密码修改页面。此页面是管理员密码修改界面,为了安全考虑,管理员可以在此页面进行密码的修改,修改以后点确认修改下次登陆就是已经修改的密码

四、系统测试

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好的测试方案是极可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方案,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由于软件编出来以后是让普通用户使用的,而这些使用人员大都不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出身,不一定了解软件是怎么做出来的,只会使用,所以说从普通用户的角度来测试系统有它的好处。这么做可以测试出一些软件的异常问题,可以为系统以后的使用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用这样测试的方法,我把程序中所有没考虑到的细节问题都查出并改正过来了。

五、结束语

上一篇: 电子信息导论论文 下一篇: 金融企业文化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