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4:20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篇(1)

作者简介:吴岩(1980-),女,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数据库系统原理省级精品课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35-02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已成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系统完整地讲述了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实践应用。[1]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具有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备受关注。

作为数据库系统原理的第一堂课,绪论课教学对本课程的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堂课常常是学生产生课程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关键教学环节。[2]数据库系统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抽象概念多,相关知识面广,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如何讲授好该课程的绪论课,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是教学工作者不断探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绪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绪论课教学中,大多是教师根据选定的教材,直接从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讲起,描述数据库系统的特征、数据模型的类型和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1]讲解过程如图1所示。单纯理论知识的介绍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而乏味,部分概念理解难度较大,从而造成学生一开始接触数据库课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数据库在现实领域应用的认识

在绪论课中,仅仅对以上知识点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述,学生生硬被动地接受,没有体验到数据库技术在信息化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够认识数据库技术在解决应用问题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从而容易导致学生认为数据库课程没有多少实际用处,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缺乏对整个课程知识体系的理解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围绕数据库如何实现高效的数据组织、管理及应用,讲述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教师缺乏对课程知识体系的介绍,或者只是简单地列出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不足以使学生理解各部分内容解决的问题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没有全面的把握。

3.部分知识点难以真正理解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数据库知识,部分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缺少直观感受,容易造成理解的困难,如概念模型、逻辑模型、模式等基本概念;另外,学生只对应用系统有初步的了解,并不熟悉其系统结构,所以在理解三级体系结构及二级映像知识点时,不能把握其本质,只停留在表面特征的记忆上,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对绪论课教学过程的探讨和实践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兴趣,切实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本文对绪论课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以用促学”的教学思路,[3,4]“启发式推进”的教学过程,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数据库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教学场景如图2所示。

1.内容导入

首先由教师提问:请同学列举5个以上的由计算机管理并涉及大量数据的应用系统。[3]教师可先示例“图书管理系统”以供举一反三。这样做使学生首先感受数据库技术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武之地,体会数据库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应用领域,列举很多的应用实例,如学籍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电信业务管理系统、火车/飞机售票管理系统、医院管理系统等等。

教师可将提前准备好的应用系统在课堂上演示,如小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也可请学生动手操作某应用系统,如学校教务管理系统。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应用系统的功能有直观的感受。

2.共性分析

教师通过对几个应用系统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这类系统都对大量数据进行了有效组织和管理,都具有数据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存储和检索的共同特征,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功能有初步认识。

3.列举问题

分析出数据库具有的基本功能之后,教师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应用系统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哪些技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可通过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可列举出如下问题:[3]系统如何描述数据?系统如何组织数据?系统如何操作这些数据?应用程序如何访问这些数据?如何提高大量数据的访问效率?系统允许哪些人可以操作哪些数据?多人同时对同一数据进行访问,系统如何处理?系统若出现故障,如何保障数据不丢失?

4.内容介绍

针对以上提出的各个问题,教师初步阐述在数据库领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从而引出本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表1所示。[3]在讲解过程中,应避免采用复杂的专业术语,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介绍,使学生对应用系统开发、使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有初步的了解,能深刻体会到数据库技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使学生能较全面地理解数据库课程的知识体系、本课程和专业相关其他课程的联系以及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三、总结

在绪论课教学中,教师从应用系统出发,通过引入和分析贴近生活的多个数据库应用实例,让学生感知数据库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以及本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总结这些实例的共性,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功能;通过提出使用中会遇到的问题来简要介绍数据库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各个关键知识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开始,对本课程产生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这种“启发式推进”的讲授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产生学习的需要,而且在满足这种需要而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文涛.数据库系统与应用[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巨福,程远胜,王迎.专业课程教学中上好绪论课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1,(7):154.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系统在各行各业的普遍应用,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ERP系统、CRM等系统的成功实施和应用,使企业深刻体会到数据就是财富。企业的发展方向、市场的商机、管理中的漏洞等重要的信息就存储在企业数据中,而数据库是目前存储数据的主要方式。因此,数据库建设已成为衡量企业、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我国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建设方案中,确定“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四大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从计算机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情况看,不论是软件开发、系统维护、网站建设,还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信息管理与应用等方向,都对数据库技术的掌握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为满足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各层次计算机专业,甚至有些非计算机专业如会计、统计等专业都开设数据库课程。在数据库教学中不但强调理论学习,实践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需要改进之处:(1)教学内容方面:过多的强调数据库原理、知识体系的教学,学生学习该课的兴趣不浓;(2)数据库理论与应用脱节,学生感觉不到理论有什么用处;(3)学生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无法很好地贯通,学生课上所学的数据库的方法、技术在课后没有得到很好的练习和巩固。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主要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理论知识教学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以下是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仁分享。

2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技术

之一,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数据库技术已呈现出与多种学科结合;与其他新兴技术互相渗透。能否在变换快速的数据库技术中把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是任课教师的一种新的挑战,这就决定了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1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

我们通过广泛的调研,建立了如下数据库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以“实践、综合和应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在内容选取上遵从如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以基础知识为主,适当拓展高新知识;(3)加强系统性、完整性;(4)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2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我们采用以讲授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主,讲授数据库原理为辅的方式精心规划了适合高职学生的课程内容体系,内容分基本技能、优化与拓展、开发与编程和课程设计四大模块,数据库课程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1) 基本技能:主要介绍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装、数据库创建、SQL,数据库管理等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共20学时。

(2) 优化和拓展:介绍索引、完整性、存储过程、触发器、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安全管理技能,这些技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共38学时。

(3) 开发和编程:简要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的优秀工具PowerBuilder,要求学生主要掌握PowerBuilder与SQLServer数据库的连接和PowerBuilder的基本使用,共8学时。

(4) 课程设计:主要利用PowerBuilder和SQL Server数据库完成一个简单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三个学生一组,一周时间,共30学时。

3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整个“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是以任务驱动为主,适当以案例的方式补充原理知识。课程的总任务就是开发一个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当然,开发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数据库,为实现这个目标整过教学由16个大任务和两个案例组成(如图2)。

完成了这16项任务也就实现了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的。每一个任务教学我们按如下时间顺序安排:(1)教师提出本节的任务;(2)讲解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3)学生练习;(4)提出针对异常情况的处理技巧,学生练习异常处理技巧;(5)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完成任务;(6)教师总结完成任务情况及注意事项。

4任务过程中渗透数据库理论知识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是令人头痛的一件事情,特别是数据库的三范式理论,是数据库课程中的必讲内容,但许多同学反映很难理解,有的费了很大功夫记住了三范式的定义,但在实际中却不会使用,或很少自觉的使用。我们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发现,数据库理论虽然很重要,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应当把它当成重点,应当看作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当学生掌握了创建学生数据库、表、记录的插入、删除等方法时,引导学生创建其它领域的数据库,学生马上就意识到创建数据库的语句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知道表结构,这时我们再告诉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理论指导――数据库三范式,然后以案例的方式介绍三范式理论,等学生掌握理论后再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理论解决前面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感觉不到在学无用的理论,而是和老师在一起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中,数据库理论起指导作用。这种把理论溶于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做到:提前熟悉教材全部内容和学生基本情况;有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经历;进行设计教学任务,把数据库基本理论融入合适的任务当中去。

5提高课程设计在考核中所占比例

课程设计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时对所学数据知识、技能、方法的全面应用、总结和提高。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我们对课程设计同样做到精心规划:(1)老师提前选好题目(10~15个题目),对每个题目都给出详细的说明和要求,包括评分标准;(2)在老师指导下对学生分组,确定小组长和选定小组题目;(3)开始做课程设计,小组内可以讨论和分工,老师巡视并指导;(4)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讲解自己的课程设计,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小组任成员都可以回答);(5)老师评出课程设计的成绩,成绩占该课程成绩的70%。

6结束语

本文针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任务过程中渗透数据库理论知识和改进考核方式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并已付诸实施,已在课程的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之路是无止境的,任课教师只有坚持学习与探索,才能不断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7018803

0 引言

数据库技术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胜任未来该领域工作岗位必备的信息管理处理技术,能否学好、用好数据库技术与理论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该领域工作。由于数据库课程理论抽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常规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与掌握数据库技术与理论,更难以做到学以致用。为此,笔者在该专业多次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该课程培养目标、授课内容、讲解法、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1 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性和学生兴趣制订多层次培养目标: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慨念、基本原理和主体内容,并建立起数据库系统的整体架构;较高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软件开发能力,这是针对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感兴趣的学生而提出的要求。基本目标的实现能够让学生毕业后胜任该领域工作,较高目标的实现能够让学生毕业后在该领域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2 授课内容

依据培养目标制订授课内容,内容包括:Access、数据库技术与理论、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方法、Web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的发展与展望。

Access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也是当前一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易于学习。其内容主要由Access的表、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和模块等7个对象构成[1]。

数据库技术与理论的内容包括:数据库导论、关系数据库基本理论、ER模型、数据库设计、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库保护技术。

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方法的内容包括: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演化。

Web数据库技术的内容包括:Web数据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Web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Web数据库访问技术、数据库访问接口、动态页面开发技术[2]。

数据库的发展与展望的内容包括: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多媒体数据库、主动数据库、面向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新技术、数据仓库技术。

3 讲解法

根据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授课内容采用“三段式”讲解法:首先介绍“应用”,再介绍“理论”,最后进行“提高”。介绍“应用”是指介绍功能齐全但操作直观、简单的小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创建数据库实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学生对数据库有一个感性认识;再介绍“理论”是指介绍数据库导论、关系数据库基本理论、ER模型、数据库设计;“提高”是指介绍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库保护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方法、Web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的发展与展望。

“三段式”讲解法能够避免传统讲解法所导致的问题,如:一开始学量理论,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和难懂,对本课程失去兴趣和信心。

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法和问题导入法。项目实施驱动法的教学前提是选择一个具体的、可实现的、学生较易理解的熟悉项目,如:微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项目实施驱动法和问题导入法的理论教学过程如下:

(1)介绍“应用”时,将设计好的微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指该系统的逻辑设计)用小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提供的工具实施(即逻辑设计物化)。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掌握了Access提供的工具如何将系统的逻辑设计进行实施。介绍完“应用”后,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微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表是如何来的?为什么表是M个而不是N个?等等。引导学生向深处思考,同时为介绍“理论”作引子。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因素。

(2)介绍“理论”时,由于创建数据库实例“微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学生对数据库有一个感性认识,讲解有关数据库的基本慨念与理论时,学生易于接受与理解。讲授ER模型、数据库设计回答了“微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表是如何来的,为什么表是M个而不是N个等问题。在讲授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即将讲授“理论”作引子。如:讲授完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的方法后,用一个不好的关系模式实例引出关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数据冗余大、数据不一致性、操作异常,也即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需要优化,如何识别关系模式的好与坏?如何优化?优化方法是什么?引出将要讲授的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即范式理论)。通过本阶段学习,学生可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关系数据库的设计方法。

(3)介绍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库保护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方法、Web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的发展与展望。介绍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是向学生介绍一种对数据库具有数据定义、查询、操纵、控制等功能的结构化查询语言。数据库保护技术的内容有事务机制、数据库的安全性、数据库的完整性、数据库恢复和并发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方法介绍软件工程理论与原理,使学生对大型信息管理系统是如何开发出来的有清晰认识。Web数据库技术的内容有Web技术、Web数据库的基本概念、Web数据库体系结构、Web数据库的一般开发过程、Web数据库访问接口基本原理和Web数据库中几种主流动态页面的开发技术。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只要求了解,对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感兴趣的学生则要求其初步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软件开发能力,为今后能从事该领域软件开发工作做准备。

项目实施驱动和问题导入教学法的特点:

(1)问题导入。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因素。

(2)不知觉性。例如:软件开发方法相关知识没有专门集中讲授,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软件开发方法相关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

(3)系统性。避免了在过去的数据库教学中,学生通常孤立地学习一些数据库技术与理论和软件开发方法,而缺乏对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整个过程的系统性认识。

在实践教学中,项目实施驱动法实施步骤如下:

(1)将一个班分为若干个项目组,每组6~8人。组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任务分配由项目经理实施。

(2)为每一个组分配项目,也可由各组自选项目。各组项目必须不同,以防互相抄袭,项目选取原则为:具有真实性、可实现性、规模适当性,同时还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

(3)项目实施应在理论教学相关内容授完后进行,各组项目的实施应由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教师采用点拨方式或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所学知识,展示各自的个性化思维。项目实施分为系统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等阶段,每个阶段应递交相应的文档,并进行检查和交流,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求进行改进和完善才可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每一个阶段都要求项目组协同教师、其它项目组一起进行评审,严格把关。项目结束后,要组织答辩,先由小组长对项目的功能及基本情况做一个简要陈述,然后让每个小组成员说明其各自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所完成的任务,并一一进行演示、操作、运行。教师针对每个学生实际负责的部分进行提问。最后,项目组提交系统和所有文档。

项目实施驱动法在实践教学中的特点: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由于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不断增长,软件开发越来越体现出多角色参与、多环节配合的工程项目特点,涉及到大量的协同工作。因此团队协作意识是大学生的必备基本素质。然而,当代学生身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集体观念,项目实施驱动法则在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际动手能力。数据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让学生能够参与软件项目开发,并在实践中应用数据库技术与理论和软件开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数据库技术与理论和软件开发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学生今后主动深入学习数据库技术与理论和软件开发方法相关知识的源动力。

(4)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编写软件开发各阶段的文档材料必须具备完整性、可读性及可理解性,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及文字处理能力;通过陈述与答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工程化软件方面的素养。

5 考核方式

由于数据库课程理论抽象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使得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且易误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数据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即运用数据库的能力。因此,数据库课程考核采用笔试和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笔试考核学生对数据库技术与理论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设计考核学生对数据库技术与理论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方法等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6 结语

数据库教学改革的特点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多层次性、授课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讲解法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与合适性、考核方式的科学性。从数据库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来看,通过本文中的改革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由于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其它技术知识的发展和学生兴趣与要求的变化,因而教学必须不断加以改革,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V6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216-1

1 水库管理系统设计

分析水库的运行数据主要是分析降雨、水位以及流量等水情数据。该类数据具有时间概念比较强,种类多,传输量比较大,并且对数据的相关处理工作较复杂等特点。因为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处理数据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所以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进行水库管理系统的有关研究和开发。该管理系统数据库的结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本数据库、原始数据库、中间数据库和结果数据库。

1.1 基本数据库

存放主要是维持管理系统进行正常运行所必须的一些数据。例如各种数据参数以及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曲线等,这类数据在通常情况下保持不变,或者长时间变换一次。

1.2 原始数据库

存放的是管理系统中的各种实时数据。例如水情数据、雨情数据等,这类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很复杂等特点,并且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数据还需随时进行修正。

1.3 中间数据库

存放的是管理系统在处理数据时生成的一些临时性的数据。这类数据在一般情况下主要的作用是把各功能模块联系起来。

1.4 结果数据库

存放的是管理系统处理各种数据后生成的最终数据。这类数据主要运用在水库的运行和调度等管理中。

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开发水库管理系统可以方便的维护水库管理系统,并且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只需要进行新模块和功能的开发就可以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本管理系统由主控模块连结在一起,各个功能模块之间互不干扰,单独完成任务。

2 水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水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洪水预测调度、水库兴利调节、数据常规处理和数据资料管理四个方面,以下进行分别介绍。

2.1 洪水预报调度

根据数据库中存放的降水量、水位以及水库流量、出库流量、发电流量、溢洪流量等数据资料来预测水库未来的入库洪水过程。按照事先编制的调洪法则,通过调洪计算获得水库调洪运行数据,以此为依据来调度水库的溢洪、发电等泄流设施。更具体地说,以预报的入库流量和水位过程为依据,来人为改变泄流数据,并计算相应的水位数据,以报表的形式将不同的洪水调度方案打印出来,以便有关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

2.2 水库兴利调节

以数据库中历史数据资料为依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来预测水库未来运行数据,例如降雨量、流量等数据。然后依据优化调度图表和常规调度图表来计算水库兴利调节,例如发电量、水位等数据,并编制调度计划报表。调度计划报表最好包括各种预报方案的计算结果,以便进行对比和分析。

2.3 数据常规处理

数据常规处理主要是指处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输出的数据、电站运行数据以及水库溢洪等数据,并查询水库的日常运行数据。本模块主要包括数据输入、数据备份、数据处理、数据查询、报表打印和系统参数设置六个子模块。数据输入是将降雨量和水位等实时数据经过处理后输入原始数据库,然后对已输入的原始数据进行备份,基于此制作日报表和月报表,经过数据查询子模块将日报表和月报表存入结果数据库,然后以日报图和月报图的方式打印出来,最后将反映水库特性和特征的基本数据储存起来。

2.4 数据资料管理

根据水文年度整编工作的有关要求,年度整编数据库中的数据,然后制作出相应的年度报表,将所有的整编结果存放在结果数据库中。该模块主要包括数据处理、数据摘录、数据查询和报表打印四个子模块。

3 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水库管理系统的运用

3.1 能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对水库工程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水库管理系统,为水库工程提供了及时以及准确可靠的数据,并且还能进行自动控制,可以正确评估工程的安全状态,比原设计发挥更大的防洪效益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根据,可以通过优化调度和错峰调节等技术来提高水库的防洪标准,增加水库的年防洪效益。

3.2 实现了水库管理的现代化

运用数据库进行水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实现了水库的防汛调度,大坝安全自动监测、电站管理、闸门运行管理、水库水质监测、大坝、电站实时视频监控以及信息管理均由计算机自动操作,基本上实现了水库管理的现代化。

3.3 为供水功能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

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水库管理系统,使正常的蓄水位提高了,为供水功能提供了更加科学和准确的依据。在保持原有的防洪、兴利效益的前提上,蓄水位的提高使得水库年供水效益增加了,并且还增加了年发电效益。

总而言之,把计算机数据库引入到水库管理系统中,可以将计算机数据库更新速度快、查询便捷以及灵活管理的优势得到大力的运用和充分的发挥,准确迅速地完成对水库数据的查询、处理和统计等相关工作,对水库管理单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技术。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实现对水库的基本数据资料的管理,使得水库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实现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芝生.岭后水库管理出效益[N].中国水利报,2000.

[2] 崔振才,孙玉琢,赵德远.水库管理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初探[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档案数据库是以档案的本体管理为基础,兼顾数据库设计和应用发展的需要,将包括档案实体信息、管理信息、应用环境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按照特定数据模型进行组织的数据集合。在长期实践中,数据库以其独特的优点已经证明它是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共享的最佳方法,在数据冗余度、管理效率、数据完整性控制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事实上,档案数据库是各类档案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组件,是档案信息化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之一。

一、档案分类理论对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从管理学上讲,任何管理活动,抛开其最终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或者基本要求都是要使被管理对象有序化,档案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使档案有序化,包括档案实体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有序化。将数量庞大、内容形式复杂多样的档案有序化的具体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分类,即“对档案总体进行分割、划分,将其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部分或门类、种类、类别,然后对这些不同的部分、门类、类别等实施分别管理。”“这实质上也是人类社会所有管理活动乃至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

笔者将档案分类作为影响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基础理论,该理论直接影响着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方向。在档案理论界中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得到普遍认可。逻辑主义的分类思路是根据档案的一般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和依据,根据严格的形式逻辑进行划分的分类思想,比如按照保管期限、密级等进行划分。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是按照事物的现实存在状态与界线对事物进行区分的,强调根据事物的现状进行把握,尽可能接近事物的真实状态,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分类思路。历史主义方法在档案实体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全宗原则,在分类时首先按照档案所属的全宗进行归类。逻辑主义分类思想有助于从某一具体特征进行划分,便于对档案进行多角度的灵活定位;历史主义则强调了档案来源属性这个根本特征,有助于完整理解档案内容,这也是档案数据库区别于其他文献数据库的关键要素。事实上,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这两种分类思想都是需要的,彼此是不可取代的。

二、全宗原则及其理论发展对档案数据库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认为档案的实体管理必须维护和尊重档案的本质特性,必须采用历史主义的方法,遵守全宗原则,这一思路对于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全宗原则是档案实体分类的基本方法,是人们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宝贵经验。以全宗为基本单位建设档案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实体单位的历史记录,保证了档案数据具有一个坚实可靠的立足点,这是单纯地依靠逻辑分类方法所达不到的。

其次,采用全宗原则指导建设档案数据库,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因为全宗作为一个独立组织或个人形成档案的全部,是一个不可分散、不可打乱混淆的有机整体,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持档案的本质特性——原始记录性,这也是档案信息在管理组织上独树一帜、不同于图书、资料、情报等文献的根本原因。档案数据库作为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必须服从这一更高的管理目的。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可以将全宗原则的诸多思想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中实现,包括全宗内部管理层次、管理联系等。像文书立卷工作中要求的“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科技档案管理中的“成套性原则”等思想都可以通过数据库的设计得以体现。

第三,依据全宗理论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有利于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工作。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在多数情况下能够保证数据库的建设者、管理者、拥有者、维护者是统一的,数据库建设各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有助于保证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动力、资金以及作用的发挥。

三、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为档案数据库的未来发展提供营养

电子文件管理已经成为目前档案信息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电子文件是信息化环境中业务过程和业务成果的真实记录,因此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保管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对电子文件生命全程的管理和监控措施应当前置到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之中,包括对其运动全程的状态记录。档案数据库在电子文件管理环境中如何发挥作用,需要电子文件管理理论提供支持。

与传统档案进行事后管理不同,现代文件档案管理倡导的前端控制原则要求将整个文件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规则等进行系统分析,将需要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的功能尽可能进行整合。这就要求对文件数据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整个文件管理活动的需要,实时收集需要进行前期控制的数据元素,为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可靠、完整安全、长期可读提供保障。换言之,档案数据库不能像传统方式那样,在档案文件接收完毕、文件的真实性有案可查的情况下开始数据建设,而是要在第一时间规划完毕,伴随文件生命周期进行动态跟踪,将各个环节需要记录的数据各就其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条,为该文件的描述、利用、验证、保存等提供信息。美国当代著名的电子文件管理专家戴维·比尔曼指出“必须根据文件保管系统的功能需求、文件种类以及业务活动的证据性需求,提前界定著录信息。在电子文件环境中,对元数据予以明确规定,有助于设计和实施在文件生成之际自动截获元数据的系统,确保文件在转载、传输过程中相伴产生的元数据的完整。”②

紧接着的问题在于如何确定用于描述的元素,元数据理论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元数据就是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what)、覆盖范围(where, when)、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who)、数据的提供方式(how)等信息,是数据与数据用户之间的桥梁。元数据通过描述信息资源的属性,用于识别、评价、追踪资源,从而实现对信息资源一体化的组织和有效管理。根据对电子资源管理的需要,元数据可以分为描述型、管理型、技术型和使用型、保存型。事实上,电子文件是多种不同类型信息的一个集合概念,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形式,其描述、管理、保存方式都具有不同的属性集。元数据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数据元素集定义资源对象的各类属性,这些属性的大量实例可以表达为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或者以XML等形式进行置标,从而能够利用数据库系统或各类应用软件进行管理。可见,以元数据为中间对象,可以利用数据库实现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Database Theory

Cui Yuanquan1,Zhang Lei2

(1 Personnel Department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2.Harbin Normal University,Graduate School,Harbin 15002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eaching of database theory,discusses the inevitability of reform measures to be taken based on database theory course architecture and reform,and finally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teaching reform in practice.

Keywords:Database theory;Architecture;Teaching reform

一、数据库原理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思想传统:高校教师往往采用原理介绍、问题举例、课程练习的三步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与实际的联系与实践,学生不能将数据库原理的知识与实际系统设计相结合,只是被动的接受该课程内容;数据库原理的教学思想与模式类似,也是采用概念介绍、练习的串行教学,对于数据库原理的基本概念如:数据库模型、数据库原理概念、逻辑模型等相对于学生来讲抽象度高、理论性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困难,学习热情也就逐渐降低。从长时间的观察中发现,在理论概念讲解后的练习阶段学生实践效果并不好,这也是由于理论学习阶段掌握不扎实造成的,直接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使教学质量与效果逐渐下滑。

(二)教学管理缺失、教材更新滞后:由于青年教师不断引入,为锻炼教学能力每年都会把青年教师安排数据库原理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去,任课教师的不断变更导致了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的不断不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管理模式,也就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对于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一般长期不会有变更,而且同一套教材的出版周期也比较久,教材的更新严重滞后,不能够与现实中不断变更的新技术相结合。

(三)实践与实践脱节、课程考核陈旧:由于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薄弱,导致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实践应用严重缺乏,使学生在程序开发中不能很好的结合数据库原理的知识;在数据库原理的考核方面一直都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题型往往都以理论题为主,实践设计偏少,不能够考核出学生的综合水平及学生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结构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数据库原理的教学将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学生在全面掌握概念及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了解发展趋势,使数据库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对培养综合性人才有着极大的好处。

数据库原理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是基本概念、技术、方法的教授,为学生的具体应用打下基础,理论授课也是重中之重,因此,作为必修课程进行安排。数据库系统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工具的使用更多的了解抽象概念的具体实施,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是学生通过基本知识及工具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也是课程体系结构中的重点,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融合其他学科内容对具体问题进行解决,达到实践应用的教学目的。

通过以上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安排的介绍,可以看出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其中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重点的明确、内容结构化、与其他课程融合但不重复,使教学目标最大化。在数据库原理的教学安排中重中之重的就是原理的学习,所以对这种抽象内容的授课也成为了课程优化的一个重点,通过研究发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安排是学生接受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模式,如在介绍的数据库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SQL语言、编程语言拿出具体案例进行设计和构思,介绍数据库安全性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前的前沿技术与成功案例,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融入的具体的案例中去。这样的课程体系结构也将不断的进行完善。

三、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一)课程安排改革

“数据库原理”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作为基础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技能和能力,将数据库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程序设计中去,以此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将贴近生活的课题带到课程安排中来。对于典型课程的安排及手段的变更,如数据库原理课程中所讲授的概念;数据库创建;数据表的建立、查询、修改等内容都需要以项目案例的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大化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深刻的理解。

课程环节的安排主要包括:实践环节和课程设计两大部分,其中实践环节需要通过教师概念讲解、上机练习、项目设计等几部分打到实践与理论融合,培养学生的开发能力;课程设计是为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内容打下基础,对实际中的项目进行模拟,充分利用各种介质来进行学习和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着改革,从早期的附属形式的实践到配合式实践直到结构式实践。在附属形式的实践主要是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安排的上机课程,让学生进行数据库原理的实践,上机课程课时通常占课程比例的10%,学生分组根据选定的课程设计进行上机操作及小组讨论,一般是进行数据库表的设计及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学生完成实验后上交各自的实验报告描述整个实践中所参与的模块及工作量,但该方法的弊端是学生在实践中理论结合较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除少数主动学习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编程语言的同学可以完成实验外大多数同学实践课程比较吃力,理论掌握比较浅显。配合式实践是指在理论介绍的同时通过一个大的案例将理论知识渗透给学生,例如通过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对学生展开数据库原理概念、SQL语句、数据库关系模型、关系代数等一系列的介绍,我校在课程内容制定上从认识SQL Server到数据库基本操作、SQL语言、完整性控制恢复最后到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通过这几项内容让理论学习和实践相互穿插,这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巩固;结构式实践是将数据库原理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数据库原理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通过数据库原理介绍教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通常安排为上机操作,个人单独完成通常选择的语言为JAVA。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也为实践课程,主要分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通常为Oracle、数据系统课程设计,学生分组对教师准备的课程设计题目自行选择,每个小组一个题目,学生需要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直到编码实现完成课程设计。这种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学生的数据库原理知识的掌握得到提高。

(三)学习方式的改革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的能力,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课堂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首先,需要在心理上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单纯的应付考试,是要从内心真正的接受,应用心理干涉的方法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转移到主动的学习中去;在教学中不断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为学生布置作业、分组完成、各组对作业的分析、任务完成、讨论评价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大家通过交流及教师指导协同完成任务;在课程设计上也要尽量挑选贴近实际生活的素材,使学生在理解上可以接近实际,如:教师资料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让学生在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对数据库原理有深入浅出的理解;在实践课程中也要养成学生自动思考的习惯,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教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问题的结果。

四、教学改革效果及实践应用

(一)教学改革效果

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对教材的改进和建设提高了教学的质量,高校计算机专业中要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中心进行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践课程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由过去10%的实践课增加到50%的实践课程,在实践课程中划分了单元实践、小组实践等不同的方式,并最后的实践报告和成果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这一改革方式直接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钻研探索的兴趣。

通过考试的改革培养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往往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且不够灵活,因此我们将数据库原理的成绩分成几个方面:平时课堂测试占15%;单元实践测试占20%;课程设计占20%;期末闭卷考试占45%。通过这种考试方式可以比较全面了解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且可以看出实际应用的情况。在平时课堂测试中可以随机的进行测试主要以论证、计算题为主,这种方式可以检验学生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也可以起到考勤的作用,并及时发现课程教授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单元实践主要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根据实验情况及实验报告进行评分,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教师给出设计题目,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及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系统的认识数据库原理的知识体系及内容。

(二)教学实践应用

数据库原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实践应用,我们可以借助程序设计语言及数据库系统工具进行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渗透。VISUAL FOXPRO作为一种简单易学的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小型信息系统开发方面显得极其方便,我们可以选择这种工具进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根据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这种系统开发的能力,通过这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培养学生处理数据流转过程的思维。

在语言的选择上我们选择比较流行的事件驱动和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VFP,它也是专门为程序开发、数据库管理而设计的。对于大量数据的处理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以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如开发一个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可以通过VFP自助开发数据库系统,使概念逐渐融合到具体的案例中去,这种应用也使得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认识加深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

五、结束语

数据库原理的教学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着重实践教育是我们不断探索并改革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也是教学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学习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创新的能力。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也促使教学工作者在改革中更多的进行探索,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5-11445-01

1 引言

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信息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关系数据库、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事务处理等核心内容。其中还包括分布式数据库、物理数据库设计、数据挖掘、信息存储与信息检查、超文本和超媒体、多媒体信息与多媒体系统、数字图书馆等选修内容。关系数据库理论与设计是整个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中核心中的核心内容。根据笔者近二十年对数据库课程的讲授经验,从关系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研究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方法。

2 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注重学科联系

数据库是研究数据处理技术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原理及其它应用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的学科。在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中,用到离散数学的理论;在研究数据的物理组织时,用到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在研究事务的并发时,用到操作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用到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在讲授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时,用到计算机原理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科的交叉性,突出了数据库课程在整个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大部分学校在讲授数据库系统原理前开设了Visual Foxpro 6.0程序设计课程,它属于原理的应用部分,是关系数据库的产品之一。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要结合理论讲清Visual Foxpro6.0应用了数据库的哪些原理。如数据表来源于规范化理论或者模式分解理论,Visual Foxpro6.0讲的数据表、记录、字段(数据项)和原理中讲的关系、元组、属性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名称等。

3 注重基本概念教学,为理论学习打好基础

3.1 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中,掌握好基本概念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很有帮助,数据库中的有些概念贯穿在课程的始终,这些概念的掌握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关系、元组、实体、属性、事务、完整性约束等。有的概念联系比较紧密,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概念的掌握有较大帮助。如实体和属性的概念,实体是客观存在并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属性是对实体特征的描述,它们之间有必然的区别,但是也有一定的关系。实体和属性不是绝对的,如果属性需要进一步描述,则属性就作为实体,反之如果实体不需要再进一步描述,则实体也可以作为另一实体的属性。如在考虑学生管理数据库时,政治面貌如果只考虑现在的情况(党员、团员等),则政治面貌就是学生实体的属性,但是如果考虑学生何时入团、何时入党,则政治面貌就是一个实体。再如事务和程序的概念等都有较强的联系。

3.2 掌握概念定义的前提和层次性

数据库中的概念由渐入深,随着课程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一些基本概念也更加具体和完善。例如在课程中,有四个地方都定义了码,在介绍概念模型时,码定义为: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在研究关系模型时,码定义为: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给出了码的粗略描述,没有实质性的量化定义。而在关系数据库中,讲授关系的形式化定义时,码定义为:若关系中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的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中一个为主码。在讲授规范化理论时,学习了函数依赖后,利用函数依赖的概念定义码为:设K为R中的属性或者属性组合,若KU则K为R的候选码。若候选码多于一个,则选定其中的一个为主码。从理论上来说,这四个概念都是正确的,但一个比一个更具体、更严密、更准确。

同样在对函数依赖讲授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在关系数据理论中函数依赖定义为:设R(U)是属性集U上的关系模式,X、Y是U的子集,若对于R(U)的任意一个可能的关系r,r中不可能存在两个元组在X上的属性值相等,而在Y上的属性值不等,则称X函数确定Y或者Y函数依赖于X,记作XY。为了便于Armstrong公理的证明,对函数依赖又给出了定量的描述。定义为:若对于R(U)的任意一个可能的关系r,t和s是r的任意两个元组,X、Y是U的子集,若对于任意一个t[X]=s[X],必然有t[Y]=s[Y],则称X函数确定Y或者Y函数依赖于X,记作XY。教师要讲清楚对同一概念为什么这样处理,这些概念层层的描述有什么好处。掌握了同一概念的不同定义,便于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

4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1 注重动手能力,搞好课程实验

学习数据库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结合所学的数据库语言搞好每一章的课程实验,以便验证所学理论是很重要的。如在讲授SQL语言时,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据库,并结合所学内容做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实际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SQL语言的应用环境。在讲授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时,利用实际系统让学生对系统做数据控制。提高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4.2 加强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数据库设计理论主要是为了指导数据库实践,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部分单元训练,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掌握数据库课程。课程设计是数据库中必不可少的,我采取将学生分组的方式每5-6名同学一组,为每组同学拟定一个题目,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生档案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深入图书馆、学生管理部门或者企业进行系统调查,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出数据流图,编写数据字典,然后进行概念结构设计,从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中提炼出E-R图,再进行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和维护的设计。让每一位同学明确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使每一组同学进行上机调试,使所有功能进行程序实现,最后让同学们进行设计答辩。

通过课程设计和设计答辩,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丰富了课程实践,掌握了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也对今后其它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打下了基础,收到较好的效果。

4.3 扩展学生思路,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由于课本的出版周期长,更新也较慢,也由于课本编写的一些要求,所以课本上有些内容是陈旧的,对有些问题也不可能全面的介绍,有些新知识也很难溶入到教材中。我在讲授课程时,除了给学生有意补充新知识外,又给学生开设了“数据库中的空值问题”、“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目前数据库的研究方向”、“数据库的查询优化问题”等专题讲座。扩充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5 结语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也在不断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所以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使教学更加丰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篇(8)

作者简介:朱兴统(1974-),男,海南文昌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讲师;陈珂(1964-),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广东 茂名 525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78-02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发展最快和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规模、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和使用频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1]“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系统、完整地讲述了数据库技术从基本原理到应用实践的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由于课时较少,理论内容太多,实践应用内容较少,造成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理论内容,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数据库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缺乏工程实践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2-3]这与学校以“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符。因此,“数据库原理”课程需要重新整合和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工程实践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从2002年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4年开始开设“数据库原理”课程。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考试情况和毕业设计,笔者发现“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的“数据库原理”教学侧重于数据库的概念和理论讲解,所教的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当前的数据库技术发展,与社会IT行业要求数据库技术人才需要掌握的技能脱节。这样就造成培养的毕业生社会竞争力差,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2.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数据库原理”教学主要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枯燥乏味,与学生交流互动较少,使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3.缺乏工程实践

“数据库原理课程”具备较强理论性,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虽然课程安排有随堂实验和课程设计,但是教师自身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随堂实验和课程设计的选题基本上来源于教材的例题和课后习题,与具体的工程项目有很多的差距。

二、整合和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需要,引入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一体化的要求出发,修改和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及教学目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5]

通过分析近两年广东省IT企业对数据库人才的技能要求,以满足社会对数据库人才的技能要求为目标,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数据库原理”理论教学中以数据库设计理论和SQL语言为重点,结合具体的应用案例、数据库管理系统Microsoft SQL Server2008和数据库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让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理论与数据库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熟练掌握Microsoft SQL Server2008的使用,并结合Java语言课程开发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一个项目案例开发为主线,按照项目开发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组织教学内容,重点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规范化数据库设计理论、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库完整性、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等内容,并介绍当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领域及其发展。“数据库原理”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三、实践教学改革

“数据库原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分成随堂实验、课程设计、创新研发与竞赛。实验类型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1.随堂实验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023-02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软件类人才所必需的三大技能之一,在高校培养软件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原理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数据库技术是一项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2]。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该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对应于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着重原理,轻应用,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不足[3]。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小组互助式教学方法[4],可以改善这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依靠小组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式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而非某个成员的成绩。本文探讨了小组互助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运用。

1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进行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高校开设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存在着理论原理学时和课程设计上机实践学时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就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

2)课程设计工作量较小,只适合一人独立完成。这与现代软件开发是相抵触的,从软件工程学角度来讲,软件开发需要团队协作完成。

3)课程设计考核制度较为陈旧。传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考核,大多以学生所做数据库系统的前台实现情况和后台数据库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所做系统相对简单,与实际要求的技术水平有出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小组互助式教学的实施

1)组建数据库原理课设小组

根据学生自选优先的选择,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组建后,求小组成员推荐组长。老师布置好课程设计任务后,学生根据要求开会讨论确定实施方案。有组长牵头实施,统筹全局,并将课程设计任务分解,分配到各小组成员手中。按照相应的工作内容,将小组成员划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等工作的负责人。也就是每个人负责组织在不同阶段的实施内容,例如召集例会讨论、调研、设计等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并不意味着完成自己的相应工作就完成了,也要参与到其他环节中去。

2)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

根据所学数据库原理知识,根据所给题目,进行数据库设计,选择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开发工具。结合所学面向对象编程知识,选择合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以中型题目为宜,能够对数据进行录入、编辑、修改、删除、添加、浏览等功能。教师规定学生可以从学生成绩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图书管理子系统、通讯录子系统、教室管理子系统、宿舍管理子系统、个人事务管理子系统,库房入库出库管理子系统进行选取,也可小组自拟题目,但工作量必须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对于题目,教师鼓励小组自拟题目,因为这样学生才能选取与实际项目相近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的兴趣。

3)课设中实施

指导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整体监控。在课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参与到各小组的课设讨论中去,给予相应的开发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竞争,点燃各小组的课设工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的欲望。当各小组进入到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时,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省得学生走弯路。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课设的实施环节中,按照小组进行,由组长统筹安排。依据数据库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以团队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结束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小组各成员表述自己设计的理念和实施方案,小组成员的结构和分工,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由指导教师和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进行考核。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数据库原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融洽了师生关系。

4)课设的总结

答辩结束后,各小组长要代表本组进行总结,主要总结课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其他组学习来的经验,还有对本组课设内容怎么进行完善等。最后教师对每组进一步的点评,包括各组的优缺点,课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

3小组互助式在课设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小组互助式进行数据库课设工作,是以小组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一种课设教学方式。比以教师为主导的程序要复杂,但学生在参与热情上明显提升。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此进程,可以提高自身理论实践的水平;中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给予每名同学展现自我的平等机会,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当一个小组中,责任不清晰,工作不平衡时,会导致课设工作要集中到一两个人的手中,导致其他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状态。所以,指导教师,要监控整个课设活动,积极进行巡查督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结论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小组互助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该方案,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也为将来的团队式软件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杨进,郑先荣,唐德玉.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1(32):136-137.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秋英,朱变,张少辉.地方师范院校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141-142.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篇(10)

一、引言

现在高校许多专业都开设了与数据库技术相关的课程,这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等工作打下了必要的知识基础。由于各个学校在培养目标、教学观念、教学计划、师资、实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数据库系统的具体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大差异。兰州商学院和甘肃省其他一些高校,近年在这方面作了一系列探讨,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有一定的共识。比如,数据库系统的课程设置不要过分的讲述其原理、概念和新技术,而是在对数据库基本原理讲述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和实践数据库的实际应用与开发。综观几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学生毕业设计对数据库应用能力的体现和毕业生的工作反馈,说明数据库的这种教学模式针对我们这个层次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二、完善数据库课程体系

(一)现有数据库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数据库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教材内容划分不明确,相互重叠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每本教材只注重了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的逻辑性,而未考虑整个数据库技术的系统性。

(二)数据库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完善

数据库系统的系列课程一般包括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分析与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三个部分,数据库原理是基础,数据库分析与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是提高,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紧紧围绕教学型大学学生学习数据库系列课程的目标是为了数据库相关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使用这一目标,可确定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核心课程为:数据库系统原理及系统设计、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整个数据库系列课程体系应体现原理、方法和应用的有机结合。

三、结论

通过对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技术的整合与优化研究,实现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构建科学的数据库课程体系;在注重结合学生的应用型能力特点的同时,注意知识的连续性与知识的创新性有机结合,努力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试验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探索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改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通过建立多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使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活动更合理、更高效,为同一层次高等学校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模式;同时也使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走向社会时成为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也能很快适应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顾鸿飞."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研究,2009,3

上一篇: 地图教学论文 下一篇: 科技发明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