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素质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2:39

专业素质教育论文

专业素质教育论文篇(1)

(2)综合能力低下。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以后,发现自己基本就是个书呆子,除了书本知识和埋头工作以外。即没有其他特长,也没有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即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没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2.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做学问的同时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现实生活中黄色文化的侵袭、黑客的出没、病毒的肆虐,都说明这些人群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是过硬的,甚至是超前的,但他们道德沦丧,成就感觉畸形,都阻碍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这些不和谐现在的屡见不鲜都与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有一定关联。

3.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将计算机文化内涵融入教学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与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计算计专业的文化内涵,将0,1代码的魅力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此学科并不只是生硬的冷冰冰的数字和理论,也是充满人情味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自觉自愿的投身到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去。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传达对专业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很大要求,教师本身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见解,学生才能见识广博,充满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答疑的能力。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发展迅猛,更新换代快的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要跟上技术变更的步伐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书本上的知识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自觉学习的能力,主动汲取新营养。计算机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陪养学生的创造力。

(3)将人文精神融入实践教学过程。计算机专业的实训课程,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动手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越到困难和失败。此时专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畏惧困难,充满信心自主解决。逐步排除错误,取得成功。教师还可以安排多变的延伸性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大家看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开阔思维。对表现优秀的同学要适当提出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分组实验过程中,也加强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写作的能力。

(4)灵活人文学科的教学方式。人文学科往往被人冠以“教条”、“生硬”、“说教”的帽子,让大部分学生望而生厌。因此人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教学,多组织讨论、实践、总结等学生能参与其中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存在,在总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人文课程才能摒弃空洞乏味,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去。

专业素质教育论文篇(2)

1.1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在面对高职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土建类专业辅导员需要具有较深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1.2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信念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工作的群体是面对工科高职学生.当前,高职院校进行了招生改革,通过多种渠道录取高职生,包括自主招生、普通招生和对口单招等形式,高职学生种类多.高职学生在整体素质上相对本科学生综合素质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组织能力也都相对较弱.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服务学生时,需要有更好的服务态度.同时,土建类专业辅导员还要有比常人更多的耐心.

1.3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辅导员的工作是做学生工作,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并且为人正直诚实.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实面对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也不包庇学生,对学生工作做到细致入微,井井有条.

1.4具有教育管理和研究能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该具备教育管理和研究能力,管理能力是影响学生管理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育研究能力是反映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1.5具有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土建类专业辅导员面对繁杂的学生工作,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健康的体魄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有充沛的精力面对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土建类专业辅导员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遇到困难、挫折和压力时,沉着应对,适时调整好心态,积极做好各项工作.

1.6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是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面对枯燥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时,不畏艰难,勇敢面对.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土建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有时在室内,有时在建筑工地.很多工作无法量化,工作中有一定的随机性,这就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对工作无比热爱和忠诚.

1.7具有勤奋工作和主动意识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具有教育和管理双重工作.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必须遵守工作纪律,艰苦奋斗,主动参与学生工作.能够与团队成员友好合作,共同完成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1.8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繁琐性,需要有创新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思想状态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一味采用原有的方式教育学生,肯定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科研方面也应该边工作边总结,既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又要把学生工作做出色.

2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要求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从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形成.概括的说,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包含以下4个方面:

)职业道德.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具有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服务观念、法规意识、诚实守信和奉献精神等.

2)职业意识.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应遵守劳动纪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3)职业行为习惯.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按照技术规范施工,具有较强责任感和对单位忠诚.

4)职业技能.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测量仪器使用能力、水电预算能力、钢筋下料计算能力等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建筑行业工作.职业素养成为一个人能否从事一种职业,能否胜任该职业岗位的重要条件.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的职业生涯.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更多的是在校园生活中与辅导员的接触、交流沟通.土建类专业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接触频率最高,其隐性职业素养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3辅导员的隐性职业素养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关系

3.1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大部分来自于理工科院校,在文学修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建类专业辅导员要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学修养,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指导大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学生敬业、奉献、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奉献社会.

3.2敬业奉献精神方面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敬业奉献精神时刻影响着高职学生.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言行举止是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只有自身做好了,才能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学生工作没有具体的上班和下班时间界限,很多时候都是在下班时间发生突发事情.如果辅导员能够及时赶到,给予帮助,妥善处理,会强化大学生对辅导员职业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任何职业都应该具备敬业奉献精神.

3.3责任心方面责任心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在职业环境下与学生诚恳相待,取得学生的信任.针对不同生源学生,辅导员应该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体现辅导员以生为本的理念.这样才会让学生亲近和信服,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不仅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了威信,又能给学生在生活中以引导和帮助.做好沟通工作是辅导员的职业习惯,这样可以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责任感,形成职业行为习惯.

3.4职业态度方面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暠,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树立起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信念,给学生树立起良好榜样,言传身教,启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引导学生提高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专业素质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专业教师;内涵;意义;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那么,如何进行素质教育,便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发挥作用,配合学校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所以在这一界定下,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人的固有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开发和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并赋予人的“心理内容”和提升人的“发展水平”的工作与活动。

“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操作教育,而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形势,准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必要的。现阶段,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培养、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品质为目的的教育。

二、当今时代推进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一大热点问题,尤其是应用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关系到我国的人才质量,关系到我国教育跨世纪的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如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成为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并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现实的存在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了较高素质的人,换言之,只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而缺乏较高素质的人才不能称之为完全的或是健全的人才。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的提高,不能算是完善的教育。由此可见,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提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总之,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积极开展各类素质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和造就新时期优秀的大学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三、在高等院校中应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高等院校中的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是以一种教育代替另一种教育,也不是以素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或者说不能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而应该是高等教育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因此,就高等教育而言,重视素质教育就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高校中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多方面开展。比如:要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加强学生学风建设,促进智育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审美观和文化素养;加强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等等。总之,高校的素质教育应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参加的一项工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以确保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专业教师如何具体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

在高校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指向是广大学生,实践的主体是广大教师,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和基本保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对如何配合学校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这一问题,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建设高质量的素质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了保证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促进教师素质全面提升。要使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树立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思想,解决好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那么,一位高校教师的素质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高校教师的素质,一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严谨治学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不学无术的教师是无水之源、无光之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承担起分清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责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审慎地进行思考,敏锐地辨明是非,以便把真善美的东西传授给学生,防止假恶丑的东西毒害学生。要不断的探索、总结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正确地认识和认真地探索教育规律、教学原则。

2.渊博的专业知识。有位学者说过:“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要散布阳光到人心里,自己心中必须先有一轮太阳。”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宽阔的知识视野,有渊博宽厚的学识素养,这样才有可能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首先,高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高校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教学一般都是相对固定的,精通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理论内容,是教师必备的基本业务素质,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师对本专业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利用多种方式表达教学内容,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次,高校教师应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力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间的划分越来越细,以便向更深层次、更尖端的方向发展;同时,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日益明显,以利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教师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为专业知识的讲授奠定坚实的基础,使自己在教学中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3.人格的示范作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与专业教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与生活中,这些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应当是学校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教风要正,观点正确,言之有物,讲课仪态要端正。对学生起到人格的示范作用。

4.师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对学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是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接触最多的老师,老师的言行对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专业老师的师德就显得更为重要。师德内容包括热爱事业、尊重学生、为人师表、不断进取,这些是师德的核心,是师德的灵魂,是师德的基础,是师德的生命。

5.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健康的心理不仅是自身的需要,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要学会自觉地调节心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健康向上的心理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乐观豁达,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信心,努力进取,永葆青春活力;其次要心态平稳,有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耐挫能力,工作中、生活中遇到困难,善于克制自己,尽可能减少情绪波动,并积极寻求克服困难的办法;再次要宽容大度,全面地观察和评价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不念学生之旧错、不揭学生之隐私、不抓学生之小过”,以此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综上所述,要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是关键。学生也呼唤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现在的学生信息来源渠道众多,知识面宽,身心发展很快。这些都要求教师掌握多方面知识,文理兼通、博闻强记。我们的教育要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知识能力发展的基础(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获得知识的能力)、走向社会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专业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

(二)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投身教学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进行素质教育,还要在教师中进行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统一认识,提高觉悟,把进行素质教育变为教师自觉行动。积极参与素质教育教学科研,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发挥教师的才智,发挥他们在教学第一线所起的独特作用,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三)深入到课堂内容中,利用实践环节实施素质教育

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师在讲授课程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在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将社会实践能力和部分社会知识融入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对社会有所认识,有助于其今后顺利进入社会。比如,对有毕业实习环节的专业,专业教师就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在实习期间深入实践厂区第一线,在安排好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随时发现师徒间交流和沟通上出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指出正确的参考意见及有效的解决办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实习期间内即深刻理解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又有了一些参加社会工作的体会。

另外,专业教师还应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以前单一的“课堂说教”方式,采取实践教学、高校交流、理论学习等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创造性和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

五、结论

专业教师对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还要教学生“做事”“做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专业教师要很好地理解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要把素质教育思想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素质教育。总之,专业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自身教研能力、自身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堂优势,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时代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正江.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2]李岚清.李岚清谈素质教育[J],谈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4,5).

[3]孟淑青.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J].安徽教育,2004,(8).

[4]金福尧顾海川.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1999,(5).

专业素质教育论文篇(4)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近期面临的主要是专业学习和就业两大问题,因而对于素质教育的方向更为明晰,综合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即思想和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综合素质,这三个部分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第一层次,思想和身心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政治修养、思想道德、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学习和工作态度等内容。这些素质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学生生活工作质量的好坏。这类素质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具备健康的体格,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在心理上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处事心态。第二层次,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职业责任意识等。这类素质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及专业技能,做到专业知识扎实牢固,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方法技能,同时具备在工作中应有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第三层次,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意识、抗挫能力、职业迁徙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等。面对学生就业环境的变化,这类素质显得尤为突出,它可以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得到自我提升。它要求学生能够面对工作环境的变迁及工作内容的更新进行自我学习及自我调整,能够在遇到困难时捋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对自我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2.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素质的要求

金融保险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金融保险人才,涉及的岗位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保险人、理赔员,证券公司客户经理等。在这种情况下,梳理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内容时必须考虑金融行业的自身特点,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引领作用。金融行业有别于其他领域,首先,金融企业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为货币领域,因此金融行业具有经营高风险的特殊性质,这就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较高;其次,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的种类繁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机构等,各类机构业务专业性强;再次,金融机构的工作岗位涉猎宽泛,如商业银行的相关岗位从大类上分为柜面业务岗、国际结算岗、客户经理岗、理财业务岗、信用卡营销岗、客户服务岗等,每类岗位又会细分具体岗位;最后,随着金融创新自由化的发展,金融企业的相关业务更新快,就银行而言,从过去的存、贷、结算业务到随后的拆借、投资业务,发展到现在的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协议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尤其在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业务国际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面对全球金融业新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今后将更加需要金融复合型人才,因此这些行业特点要求金融专业学生素质更加全面。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重心调研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对学生素质教育都非常重视,在很多方面突出素质教育的内容,也为学生提升素质做了很多工作。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例如在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比例的提高,部分学校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中增设实训课程,开设一些银行业务模拟、证券软件行情分析、保险业务流程操作等,或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及情境模拟等环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企业及学生自身到底哪些素质迫切要求提升直接关系着我们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重心的偏转。通过调查研究,对金融企业及在校金融专业学生从三个层次中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工作态度、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抗挫能力及职业迁徙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走访调查,研究当前环境下学生素质提升的主要方向。调研中发现企业与学生对素质要求的内容侧重有所不同,从金融企业角度看,由于金融业经营的高风险及程序化,他们更希望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工作态度,即第一层次素质;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自身认为面对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快的大环境,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职业迁徙能力等,即第三层次的素质。素质教育内涵的三层次说明对学生素质教育是全方位、多面化的,对当前素质提升重心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在全方位素质教育中做到普遍化提升的基础上发现关注重点。

三、素质教育融入金融保险专业的载体研究

目前,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都在积极的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通过调研走访,总结了一些效果较好的融入载体,主要包括:

1.举办和参加金融技能大赛主要通过银行技能竞赛、证券模拟交易大赛、保险产品创意比赛、金融案例分析大赛等形式来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的融合。这些比赛有校内赛、省赛、国赛,层次多样,有的还通过与校外金融机构合作,以金融企业一线职员为裁判或评委来保证比赛的专业性和正规性。金融技能大赛为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师生搭建了展示能力的平台,力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目前,天津市有1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金融相关专业,其中金融保险专业有3所,经过调研发现这些学校大多举办或参加过校内外金融相关技能大赛,目前,很多软件公司如国泰安、典阅等都在开发软件的同时借助所开发的软件举办一些金融专业技能大赛,如银行技能大赛、金融证券投资模拟大赛、投资理财规划大赛、金融建模大赛、保险技能大赛等。高职院校金融相关专业可以根据这些大赛的特点,综合比较后选择适合的比赛参加,可以在各校师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促进专业与素质提升的融合。

2.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主要包括在了解金融保险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专业岗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对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进行合理分配,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情境教学的设计要以项目情境为导向,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从而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学内容应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设计案例及情境时可以适当增加相应内容,利用金融企业的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行为,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职业准则,直至形成习惯。

(2)从教学方法方面看,可以鼓励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拼图、小组合作、卡片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法,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和协作意识,例如角色扮演法在保险类课程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扮演保险公司人、理赔员以及客户等,将保险产品的推销、保单的促成以及在出险后的审核理赔过程立体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了解保险中应遵循的职业操守,又熟悉保险业务流程,学习保险专业知识。再如小组合作法在银行会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对于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让学生针对每个实训情境在制定实施方案后,分工合作完成分录编制、审核填制会计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账页,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对账务处理的严谨性有了深切体会,同时还能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效果。教学手段除了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在实验实训类教学环节,通过与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来实现,例如可以聘请金融企业的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讲解及指导,提高教学的专业性。

(3)从教学考核方面看,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教学考核不应再简单的从职业能力角度出发,而应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只有从考核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在日常促进学生自我提升。为了更为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应该将综合素质的三层次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展开,以期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各环节的实时评价,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情境及项目时要将计划评价考核的内容融入其中,并在课前以任务单的形式向学生明确工作内容及任务目标,与此同时还应该在过程实施中随时以评价表的形式进行考核记录。由于金融专业的理论分析多于实践操作,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更能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加强思维训练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考核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水平,利用特定课程内容使专业与品德教育相融合,如金融案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货币,树立良好的金钱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金融案例分析考核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四、素质教育载体与专业融入的建议及尝试

1.实习实训环境的改善:实地实验感受实习实训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大多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实训项目都设置了实训室或实训基地,一般校内实训基地以模拟实训室为主,普遍设置的有商业银行综合业务实训室,让学生完成银行柜面业务、会计核算等相关工作;证券投资实训室,完成证券业务的开户、看盘、分析、交易等模拟操作;保险实训室的设置主要通过学生处理承保、核保、理赔等来实现。这些校内实训内容的实现主要通过模拟仿真软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摆脱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加强了对专业的认知。经过对新加坡职业院校的考察,切身体会到真实实习实训环境的重要性,应该借鉴新加坡职业院校的“教学工厂”模式,邀请金融企业,例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学校成立业务部门,分别在校内成立金融投资实训室、保险业务实训室,将真实的项目带到学校,让学生接触并参与企业真实的业务操作,而不是只停留在模拟层面。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项目可以让学生看到企业真实运作情况,不论从道德素养、职业素养还是创新等综合素质都可以在前辈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这种环境下提升的素质是自然改变并形成的,而外界强加给学生的则往往收效甚微。

专业素质教育论文篇(5)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1.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多个方面。

2.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心理方面的养成过分依赖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内容过多强调理论性。人文教育工作者过于寻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和宏大,评价机制不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只是倾向于解决一般的道德认知,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实践性。人文教育不能贴近高职生的生活、不能贴近社会发展的变化、不能够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校园里无论是课堂上“两课”教师的长篇大论,还是课堂下辅导员的滔滔不绝,大都是知识的传授和说教,理论宏大而收效甚微,造成“空对空”的尴尬局面。

二、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可行性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说,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而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造就的同样也只能算是一种并不丰满的人文素质。这二者的紧密联系为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进程提供了可行性。

其实,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单凭某一门课、某一个机构或某个老师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观上师生都很重视,客观上这些课程有相对较多的课时量,因此,把专业课的课堂作为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其优势毋庸置疑。在此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文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由此,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此途径得以加强。

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1.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现代企业除了要求员工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而且更需要员工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意识等。那种只有一技之长而德育素质低下的人员已经被排除在企业的选择之外。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能轻德育”倾向,片面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学生远离学校到不同的企业去实习实训,校企各方应在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真正的合作起来,避免出现所谓的德育“盲区”。

比如,有的学生个人素质很好,在专业技术方面很是精通,算的上是行业中的能手,但是,当他到了某个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只想一人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单打独斗,那么,势必会被凶猛的竞争浪潮所吞没。必然的,最终也不会得到企业的青睐。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要深入持久的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一定要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注重加强学生的抗挫折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抗挫折力――也就是一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抗挫折力的大小,同人的经历有关,也同人的意识、意志有关。一个能够正确对待挫折,意志比较坚强的人,在同样的不如意面前,他的情绪波动相对就比较少,挫折耐力则相对比较高。

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心理比较脆弱,这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在实践中经历挫败,在挫败后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在实际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的创造一些机会,对学生进行挫败训练,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研究中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再体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磨砺学生的心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3.以人为本,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使受教育者无批判的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体系,过分注重培养对象的标准性与统一性,却忽视了对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客观上产生了束缚受教育者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几乎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作为新时代的骄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影响和冲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多元化;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社会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的多变性;社会生活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现代科技传媒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使高职人文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其自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理工科基础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可行性浅析.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3.

专业素质教育论文篇(6)

艺术实践通常有一个或多个艺术指导老师,所以教师可采取以某个专业、某个班级或系的形式,开展师生汇报演出、四项全能比赛、班级汇演等活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自觉计划和安排节目。通过艺术实践,学生既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又培养了自主计划安排的能力。

2.在艺术实践组织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音乐舞蹈本身就是一门协作的艺术,它不仅要求人的动作和节拍协调一致,而且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动作协调一致。通常一个节目布置下去,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中某一个班干部或者专业优秀者负责排练,安排好排练的时间和场地,制订排练规则,设置对不认真参与排练学生的惩罚内容。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出好作品,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3.在艺术实践活动演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学生把思想政治精神融入艺术实践创作,在艺术实践中把对祖国、对党的热爱串联在一首首红歌和一个个激扬奋进的舞蹈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编自导了一个个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和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优秀作品。如有一个叫“十年之后再相聚”的节目,就是某高校2007级音乐教育普本班学生自编自导的,它假想了毕业十年之后再相聚的情景,每位同学都成了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而班长成了一名村长,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

4.在艺术实践的综合展示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个人能力

艺术实践课不仅让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其他才能。如完成一场晚会,不仅有演员演出,而且有主持、灯光、音箱、剧务等相互配合。某高校2004普本班某学生肯于钻研,吃苦耐劳,对晚会中的灯光音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自己的努力,在2006年获得了音响师的资格认证。又如某高校普高本科班某学生在系里组织的多次艺术实践活动中担当主持人,个人主持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还有某学生本来是一个胆子较小的学生,在班级会议上发言都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教师和学生发现她这种情况后,都鼓励她,经常为她争取上台的机会。经过几次锻炼后,该学生不仅不害怕舞台了,而且对舞台充满了渴望。

二、素质教育的成败,关系到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1.艺术实践活动要有力度,避免变成娱乐活动

艺术实践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且感染性强,如果教师把握不好,极易使其变成娱乐活动。娱乐活动和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同,娱乐活动纯粹是为了消遣,使人放松、愉悦;艺术实践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目的,它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的教育。虽然两者形式相似,但是出发点不同,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只有体现出艺术实践的专业性,它才能区别于一般的娱乐活动,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2.学生素质教育应体现在艺术实践的全过程

素质教育不应该只体现在台上,还应该体现在台下、台后的具体分工上,艺术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所以在艺术实践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策划、灯光音响、剧务等。只有这样,艺术实践才能真正贯彻素质教育。

三、把素质教育落实到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艺术实践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艺术实践的每个环节,艺术实践就会得到长足发展。

1.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严把质量关

学生年轻,有激情,且思想活跃,虽然有时候不免偏激。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和正确疏导,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对学生能够创作表现主旋律、起到正面教育作用的好作品,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不能够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甚至是起负面作用的作品,教师要耐心地做好学生的说服教育工作,相信学生能有所转变。

专业素质教育论文篇(7)

中国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高校专任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成功素质。随着知识经济与终身教育的到来,高校专任教师只精通专业的传统观念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教学是高校专任教师的中心工作,一般可以分解为“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如何提高教的水平”四个方面。“教什么”,实际是教学内容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怎么教”,关键是教学方法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教育素质;“为什么这样教”,实质是教学价值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人文素质;“如何提高教的水平”,总体是教学发展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学习素质。因此,高校专任教师的成功素质主要应包括专业素质、教育素质、人文素质、学习素质,其中,专业素质是基础,教育素质是本质,人文素质是灵魂,学习素质是保证,四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素质整体。

一、专业素质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性。高校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决定了高校普遍按照学科专业组织教学,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素质,并把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习惯称为专任教师。专业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可以分为专业理论素质与专业实践素质。

(一)专业理论素质

在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中,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已经普遍形成了重视专业理论素质的优良传统,专业理论素质是成为合格高校专任教师的必要条件。高校专任教师只有精通所教专业理论,具备专业理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时把握专业前沿问题,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素质,才能在教学中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达到教学目标。正因为如此,高校在招聘、培养高校专任教师时普遍重视专业理论素质,高校专任教师所接受的教育与培训也主要是专业理论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因此,高校专任教师大多数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素质。

(二)专业实践素质

专业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是知识的根本,也是能力的根本。没有专业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很难提高专业能力。高校专任教师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能力的学生。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不仅是理解专业理论的基础,而且影响专业知识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呈现等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高校专任教师只有参加专业实践,体验实际工作,才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目前,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如许多教行政管理的教师,根本没有行政管理工作经验;许多教企业管理的教师,根本没有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没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怎能教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呢?现在许多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毕业后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只有理论,不会实践,如学了管理不会搞管理,学了经济不会理财,学了新闻写不好报道,学了教育不会讲课,学了物理装不了电灯,学了生物五谷不分等。正如学游泳,如果只懂游泳知识,在岸上比划练习,从不下水训练,永远学不会游泳。高校专任教师只有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加强专业实践锻炼,才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提高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需要教师本人努力去参加社会实践,更需要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

专业理论素质与专业实践素质都是高校专任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不从事高校专任教师职业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与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高校专任教师一样,都必须具有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专家未必为良师,良师必须是专家。仅仅具备所教学科专业素质的高校专任教师,还不能算真正合格的高校专任教师。高校专任教师还必须具备教育等其它方面的素质。

二、教育素质

教育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素质的本质内容,是指用什么教学原理与教学方法来教,教育基本理论、学科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经验等都属于“怎么教”的范畴。概括起来,教育素质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素质与专业教学素质。

(一)教育基本素质

教育基本素质是在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具备基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素质。高校教学的特殊性在于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懂得怎样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把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教育基本素质是教育素质的基础。目前,中国高校专任教师的岗前培训主要是教育基本素质的培训。一般来说,高校专任教师的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实习、教育科研方法等。除了教育基本理论外,高校专任教师还应具备基本教学能力。基本教学能力是不同学科专业的高校专任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都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如自我调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传授知识的能力、社交与合作能力等,不管是行政管理专业还是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等其它专业的教师,都应具有这些素质。由于高校专任教师有许多并非师范类毕业,只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其教育基本素质很难满足高校教学工作需要。因此,高校专任教师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补充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结合专业教学,加强实践磨练,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基本素质。

(二)专业教学素质

专业教学素质是某个特定学科专业的高校专任教师特有的教学素质。如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素质,而不是要求具有文学或数学等其它学科专业的教学素质。提高专业教学素质,需要学习和研究实用性、专业性的教学知识,加强专业教学实践磨练,提高专业教学的“备”、“教”、“辅”、“改”、“考”、“研”等专业教学能力。“备”就是备课,是根据专业教学实际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设计与准备,是教学的前提;“教”就是讲课,是专业教学的实施环节,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等;“辅”就是辅导,是对学生遇到的专业学习问题进行答疑辅导;“改”就是批改,是对学生的专业课程作业进行批改;“考”就是考评,是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价;“研”就是研究,是专业教研室组织同一专业的教师开展专业教学研讨活动,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总结与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教学素质。

目前,多数高校专任教师只重视专业研究而不

重视教学研究,这是因为高校专任教师评聘职称时,评聘政策对专业论文有硬性要求,而对教学论文则没有这种规定。因此,政府和高校应当完善职称评聘政策,在适当减少高校专任教师专业论文数量标准的同时,规定一定数量的教学论文,以促使高校专任教师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教学素质。高校专任教师只有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锻炼,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素质。

三、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人文教育,是教学生做人、做事的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做人,高校专任教师必须自己先懂得如何做人。人文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素质的灵魂,其内容十分广泛,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二个方面。

(一)人文修养

人文科学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个学科群,包含许多专业。提高人文素质并不是要高校专任教师学习所有的人文科学,而是要懂得人文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围绕专业教学的需要不断加强人文修养,在教学中教书育人。懂得人文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的高校专任教师,能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懂得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专任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多交流,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教学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引起学生模仿学习,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懂得关心别人、尊重别人。

(二)职业道德

高校专任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搞好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而且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教育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重大影响。高校专任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教学道德与学术道德。教学道德是教书育人的道德,是传播真理的道德,主要表现为高校专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是否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是否有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学生没有爱心、耐心和信心,绝不可能成为合格的高校专任教师,也不可能完成好教学任务。学术道德是进行科研活动时应该遵守的学术研究准则。高校专任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遵守学术规范。高校专任教师通过学术自律和学术他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客观需要,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

四、学习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社会与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专任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精选教育内容,改善教育方法,提升教学价值,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专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素质。学习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的素质保证,也是高校专任教师的必备素质。

(一)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要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价值符合时展的要求,高校专任教师必须坚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更新知识。只有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人文知识,才能提高专业素质、教育素质、人文素质,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专业知识方面,应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和研究专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最新的专业知识教给学生。在教育知识方面,应不断加强教育基本知识学习,掌握和研究教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最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在人文知识方面,应不断吸收人文知识,加强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把人文关怀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提升教学价值。

(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素质

专业素质教育论文篇(8)

论文摘 要: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出发,论述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提出了应提高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全员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针对目前高校中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论证了仅有专业教育,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具备专业知识不等于具备专业素质。应该调整现行的不合理的专业教育计划,在专业教育计划中增设与文化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人才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里素质。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以及知识的“内化”来养成并不断提高。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提倡加强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21世纪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就要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成为符合当代需要的有为之人。目前高校中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专业素质教育,即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但无论是专业素质教育还是文化素质教育都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其中文化素质教育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它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上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渗透,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专业教育的始终。

1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世界性的课题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民文化素质提高的速度总不及科技迅猛发展的速度,随着人才素质提高的相对速度的减慢,使得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更加紧迫与繁重。从适应时代要求来看,专业教育强调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显然是不够的,掌握高科技的人才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才能以正确的途径为社会做出贡献。高素质可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知识越多,对社会危害的可能性就越大”,单纯具有知识储量而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或者文化素质低下,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高科技与低素质、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滞后的社会文化之间矛盾,使许多国家陷入了一个新的危机。我国也不例外,为了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共同发展,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为了促进人类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存,世界各国越来越关心国民的文化素质是否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这使得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成为世界瞩目的课题。

2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

中国工程院薛禹胜院士来徐州师范大学做了学术报告,教师们在对他在电力系统方面的成就赞叹不已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他的研究切入点,人们关注切入点,是因为如果凡事没有切入点,就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得人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无从下手。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恰恰是专业教育的切入点。

2.1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能为专业教育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强调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模式中许多高校没有彻底的进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仍然以专业教育为重,而专业教育存在一个严重的不足那就是缺乏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使得专业教育没有了根基。为弥补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是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高校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2.2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

21世纪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而在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场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质量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正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展开,这就使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意义。高校要培养人才,必须从文化素质教育入手,因为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的组成部分,没有它,人才培养模式就好比高楼大厦失去了地基而在风浪中岌岌可危。

3 提高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全员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常言道,育人先育己,作为高校的一名员工,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修养,这样才能通过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对学生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使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像涓涓细流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沁人心脾。而作为员工中的教师,更应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身后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讲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人文实例、人文精神和人文科学精神,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对专业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在专业教育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渗透。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的提高,使得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真正落实的实处,真正发挥“三育人”在高校中应有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保证。

4 调整现行的不合理的专业教育计划,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4.1 目前高校中专业教育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中,教学计划不符合本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所增设的课程尤其是新建专业中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往往采用参考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照葫芦画瓢”来开设本校的该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也是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参考过来的,甚至是办学多年了,还没有定位好本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得不在迎接国家教育部专家组检查评估前夕开展全校性的人才培养大讨论……因此应调整现行的不合理的专业教育计划,并在新的专业计划中体现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注意有本校的特色,教学大纲要注意课与课的衔接,有些课程的某些内容,好几门都讲,在课时严重不足的今天,应该将重复的内容固定在先修课中,而后续课的这部分内容可在教学大纲中将其删去,这样即避免了学生听重复课的逆反心理,又避免了课时的不必要的浪费,为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 仅有专业教育,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

1999年1月3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实际上强调了文化素质教育对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就专业素质而言,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为学生学好业务打好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推动专业教育。专业素质是学生服务于社会的特殊本领,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无论在专业学习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他都能够孜孜不倦、顽强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学业和工作。对于身体心理素质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能够爱惜生命、重视健康,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而使自己能够应付和承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困难和压力。所以仅有专业教育,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

4.3 具备专业知识不等于具备专业素质

传统的专业教育只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显然是不够的。作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高素质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使知识和能力得以更好地发挥,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辩证统一的,素质处在核心位置。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

4.4 在专业教育计划中增设与文化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

目前许多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还只是停留于一般的宣传或者呼吁,但实际上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任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等却少有深度的、系统的科学研究。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增设自然科学课程,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但部分高校所采取的措施带有浓厚的“返古”色彩,对时代性注意不够。如所推荐的必读书目多为古代著作,缺乏具有时代特色的能反映现代先进文化的篇目。相反有些学校则显得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4.5 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大学是传承、创新、引领文化的重要基地,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大学文化育人,促进受教育者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内容”。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及相关制度皆处于一种重大的转型时期,社会的转型必然要求先进的文化转型与之相适应。在我国高校内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有削弱的倾向,而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动生成的文化理念正在自发地形成并影响着高等学校的方方面面,西方文化对我国高校的渗透也在逐渐加强。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高等学校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同时把建设先进的、进步的大学文化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除第四点所述调整专业教育计划,增设与文化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文化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来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来建设校园文化,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专业素质教育论文篇(9)

(一)优化课程体系

增加人文科学板块,特别是有利于跨学科和人文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应用性和技能型的特点,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在通识教育中适当增加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文学科特别是大学语文、体育美学和艺术欣赏类的人文科学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以面向基础教育改革、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体育师资为目标,构建了融学科性、专业性、实践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术科之外的人文教育,构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并进,师范教育与专业技能相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体,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并举”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要强化与基础教育新课改关联的选修课,聘请一线优秀教师到学校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专项培训;加大实习改革力度,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使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实行无缝对接。

(三)全面推进体育专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外,也体现出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如不太重视文化课学习,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较差,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过于狭窄等。由于课时的限制,指令性的教学课程过多,通过增设课程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余地不大。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关注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好的路径和方法就是在专业课(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人文学科教育,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1.推进体育专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学改革教育理论上应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来说,一定程度地淡化“专业”意识,避免对“专”的误解,我们培养目的不是专项运动员,而是基础教育体育师资。实际上,对基础教育而言,学校并不需要单一的“专项”体育师资,而需要相对“博”,学科知识和专项上的“博”和“通”。其实,对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而言,需要篮球专项的老师上其他球类或田径课程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应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学改革,要加大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注重在专业课(基础理论和术科)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和素质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体育、体育教育和体育科学与社会特别是科技、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注意通过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使学科教育和当今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体育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中体育人文社会学本身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课,体育学科基础理论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属自然科学,有大量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既有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又有人体结构、运动生理所包含的美学原理;体育实践教学如术科技能和体育竞赛,更是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多方面展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以及审美教育的价值理念,成为体育教育中科学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教育中推进科学和人文精神并举的教学改革,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宗旨通识教育的目的。

2.强化体育专业教育中精神意志、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占用的时间最多,不能简单地把专业技能理解为术科教育,应把术科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强身健体、健美心灵、提高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结合起来。专项教育中动作的要领固然重要,但精神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体育术科除了动作的要领,还有潜能的挖掘、个体极限的发挥、战术战略的运用,这既体现了综合智力的运用,也是精神意志和心理素质的比拼,也包含了如何管理和协作关系、使团队力量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管理科学的学问。术科教学和体育竞技的规则和规范,又是思想道德和精神意志最好的教材。术科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应注意挖掘和渗透这样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让公平公正、尊重规则、尊重对手、超越自我、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渗透于专业教育中,培养和丰富未来体育师资的综合素质,提高师德水平。现代教育认为,心理健康和意志力的培养不亚于智力的开发,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只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因为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会有健全人格。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向健康,健康的生活观念和心态,体现为意志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是培养意志力和增强心理修复能力最好和最有效的方式,体育专业教育应渗透这样的健康教育理念,使之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

3.增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美育教育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和美有着不解之缘,多方面展示了人体的形式美和人的精神美,成为人们审美体验的对象。体育的强身健体、健美身心、提高人的精神气魄和审美教育对人的精神陶冶、美化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体育,既是具像化的人体美,又有抽象化的精神美,是审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形象化的教材。体育专业教育中,人体解剖和运动生理学,术科教育中的艺术体操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体育专业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就是在这些专业理论和术科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体育和体育科学所包含的美,以及体育美的丰富表现形态如形式美、运动美、精神美、社会美,“使学生在学习本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认知美,感受美,体验美,化抽象的理论为审美鉴赏,培养学生对人体美、运动美和体育美的鉴赏力,达到基础理论学习和审美情趣培养相统一的目的”。影响和提高大学生心灵境界,达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专业素质教育论文篇(10)

二、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可以从素质教育包含的四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

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保证了对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核心地位。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以德治国”,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有一些以德治国方面的论述: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又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我忧也”(《论语·述而》)等,这些精辟的言论,阐明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德育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不仅需要法律来约束其行为,而且更加需要道德力量来发挥主导作用。在教育领域,要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思想,并要把“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及“以德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法律专业教育,要培养高质量的法律专业人才,首先就要注重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试想一个法律专业人才不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他在今后从事的相关法律工作中,不公正执法,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在社会上造成怎样的恶劣影响。因此,法律专业中思想道德教

育的宗旨要为社会主义法的实施与实现服务,要同社会主义法的价值相符合,即要同社会主义法的自由价值、法的平等价值、法的安全价值、法的秩序价值、法的正义价值、法的效益价值相符合。我国法律专业人才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应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法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两个部分。法律专业人才不但要加强自身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而且更要注重加强自身法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是基础性和通识性教育,本文着重论述对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问题。笔者认为,对法律专业大学生在法律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树立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对真实和真理的探求是法律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法律发展史。人类社会的法律活动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并接近真理的过程。同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正义内涵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和完整,并且也越来越得到普遍的认同。人类对真理和正义的探索过程是发展中有进步,前进中有曲折,其总的发展势态呈现出螺旋上升发展状。对法律专业人才法律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注重培养法律专业人才在法律实践中把对正义的良知和对法律的理解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只满足于学习法律的职业逻辑规则和职业逻辑形式,要根据自己的真理观和正义观面对事实作出回答,这是现实社会不容回避的事实。

二是坚定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信念。崇尚法律,法律至上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之所在。在依法治国的国家里,法律应该是公意的体现,正义的化身和权威的来源。人类社会除道德舆论评判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外,法律制度应成为评判人类行为的尺度和准绳。回顾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和坎坷的法律发展史。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清朝的戊戌变法等事例都是人类要求变法求进步的血泪史。因此,不畏强暴,不谋私利,崇尚法律,捍卫法律是法律专业人才必备的职业思想道德品质。

三是培养恪守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的精神品质。法律职业伦理主要包括崇尚法律真实以及崇尚程序公正和崇尚自律精神三个方面。崇尚法律真实是法律职业伦理道德中最基础的部分。歪曲法律事实所进行的程序公正将会对法律事件作出不公正的评判,更找不到法律从业人员的自律精神之所在。崇尚程序公正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崇尚程序公正是维系法律职业中法官、检察官、律师各角色相互间对法律事件展开抗辩的前提条件,因而也可以说是保证法律正义和法律正当性的前提条件。自律精神是法律职业共同体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自律精神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而获得。除注重个人自律外,法律职业共同体更需要注重行业自律,即对法律规范的自觉服从。崇尚自律精神才能突现出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的优秀形象。在文化素质方面:文化素质是法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组成部分。文化素质是一个人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方面的文化素养和品质。它是一个人通过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和长期积累,逐步内化和升华而形成的。文化素质也是培养法律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基础。纵观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经历了综合、分化到综合与分化并存的发展趋势。在中外教育史上,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音乐、算术、几何、天文都是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浑然于一体的。从历史的和辩证的观点来看,这些教育模式就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5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仿效前苏联的办学模式,设置专业强调按国民经济计划对口培养专门人才,以”专才教育“的思想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当时的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专才教育“使本科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人才培养的口径越来越窄,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宽,文化素养不高,所培养的专门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很差。因此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改革的步伐以及扩大对外改革开放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大学素质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科学技术知识与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三是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融合。

在高度发达的科技与经济以及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社会里,法律专业人才如果要想在法律社会实践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加强综合文化知识的学习。结合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法律专业人才文化素质的培养应根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三个层面来进行教育。首先,在科学技术知识与人文社会知识融合的层面上,法律专业学生除掌握本专业所必须学习的书本知识外,在人文社会知识方面,应加强对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美学以及音乐艺术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科学技术知识方面,除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的衔接问题不在此赘述),还要掌握现代计算机有关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对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所涉及了解。同时应了解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对现代信息特别是法律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势态及发展方向有所掌握,要与社会时代的发展同步,做一个观念先进,思想通达的高素质法律人才。法律专业的学生应努力汲取古今中外一切人类文明的精华部分及优秀成果,增加对自然界的理解,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对人类文明的理解,随时准备在今后的各种法律实践活动中为我所用。其次,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层面上: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努力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其中,在科学精神层面上就是要培养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具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不墨守陈规、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的大无畏精神和科学精神。在人文精神层面上就是要培养法律专业人才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正确地协调好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处理好人类社会自身的协调问题,促进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深刻理解法律的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正是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必须培养和具备的一种经综合了的内化并升华的人格品质。最后,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合的层面上: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既包括科学的思维方法又包括技术的研究手段。其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哲学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方式和形象思维方式。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益的发展,现代技术的研究手段越来越智能化。因此,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现代先进技术手段的结合能够促进并加速问题的解决。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系统的和经验的总结,是人类社会宝贵的财富。在进行法律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时,要引导法律专业的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并努力运用于法社会实践中去。

在专业素质方面:业务素质在法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是核心部分。高等学校是实施专门教育,培养各个学科领域和各种行业(职业)的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我国高等学校实施专门教育,是根据学科或社会行业(职业)部门分类设置专业的。为了拓宽专业范围,有的大学试行按系科组织教学。但不论按专业或按系组织教学,都是实施专门教育的组织形式,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目的性或职业倾向性。为了实现法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教学计划的整体要符合法律专业培养目标,然后对整体教学计划进行分解,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围绕着法律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法律专业的设置以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为宗旨。我国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根据时展的需要,结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状况,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法律专业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的本质与法的作用的具体体现。

上一篇: 合同纠纷论文 下一篇: 自动化应用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