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41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1)

红色文化是我们共产党人精神内涵的纽带,是传承我们共产党人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说过,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要想立志,接过红色文化的传承这一“棒”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红文化要在意识形态上下功夫。一种文化的能否得到社会认同度,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不间断地在意识形态领域予以强化。现阶段,虽然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上已取得一定成果,传承的活力不断迸发,但在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消极的言论甚嚣尘上。所以,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就是要旗帜鲜明地高举红色文化的大旗,坚守红色文化宣传自信心,在文化传播上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和导向,在深挖红色文化历史资源、创新红色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培育红色文化价值观,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上下真功夫,把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号召力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重点。

传承红文化要在务实避虚上下力气。近年来,红色文化传承已经成为文化发展方向的侧重点,但一些地区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使得红色文化学习流于形式,传承方式被当成了娱乐或者旅游活动。文化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一种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其内容应当具有普适性,其传承与发展形式应当具有创新性。传承红色文化要务实避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为其增添新的内涵、意蕴,不断改进其传承与发展的方式,与新时代环境相融合,才能使其焕发和保持新活力,让人民群众产生共鸣感。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传承好红色基因,有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进步,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将发展红色文化作为历史使命,代代相承。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2)

红色文化是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为了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感染力,同时,为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做出贡献,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势在必行。英语国际地位的确立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英语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一种信息流通的媒体,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共有共享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相互的。赣南是一块富有优良革命传统的红土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赣南人民在开创苏维埃革命运动实践中,留下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孕育的光荣革命传统,奠定了赣南在中国红色文化中独特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英语媒介作用,研究传承赣南红色文化的途径,旨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促进人才培养,增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长期以来,对红色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但近几年来,学界对红色文化的界定更为明确。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红色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根据文化形态学的理论,可分为:物化文化层,表现为遗物、遗迹、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等纪念场所;制度文化层,包括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具体体现在各种决议、规定、命令等政策与法规中;精神文化层,包括革命精神、革命文艺等。而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结构的核心层次,它是国家经济、政治的反映,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同时又具有重大的价值导向、思想阐释、道德规范及平衡社会等作用。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红色文化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淀孕育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助于丰富革命传统教育和创新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第一,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要思考如何使中国下一代的历史责任感更强,人生目标更加明确,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使之成为懂得如何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愿意服务大众、贡献社会、报效国家的人。红色文化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以其所蕴含的魅力、厚重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历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作用,有助于培养下一代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操,红色文化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平台和新课堂,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使我们在接受了红色文化洗礼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更明白所要担负的历史责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模式,红色文化、素质教育与英语教育相结合必然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的趋势。第二,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要发挥多元载体的文化传播作用,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必须借助外语的媒介作用,有效传播赣州红色文化,这恰巧符合赣州市长冷新生提出的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宏伟目标:即赣州将建成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目标。当今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下,红色文化俨然成为“中国梦”逐步实现的重要软实力。传承红色文化,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还有利于增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第三,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正如周运清部长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大学的历史使命” 一文中指出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当代大学应该摆脱纯粹功利性,甚至是工具主义理性困惑,在走出象牙塔,融入时代的发展潮流的同时,更牢记民族的使命,文化的重任。同时,更应自觉地认识、领悟和把握自身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这个历史责任,是不可能由大学某一个学科来完成的,大学里每一个学科都肩负着这个历史使命,当然,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在承担这个责任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更应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的途径

(1)利用英语课堂,传承赣南红色文化。一方面,随着“全民英语”时代到来,教育界从幼儿园到各大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英语课程。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单词、语法和西方文化,更应该将中国的特色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英语学习为学生传播红色文化奠定了语言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上各个领域倡导学英语,从出租车司机到企业员工都不同程度地去学习一些日常英语。因此,各类英语培训机构、培训学校、辅导班等大量涌现,以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此外,学校要加强红色文化英语教育课程建设,各地学校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英文版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列入课堂教学计划,全面加强地方红色文化教育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真正做到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作为英语老师,将英文版赣南红色文化引入教学,让学生感性地体验并指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的指导思想、方针、路线、政策、目标以及实践的成功与失败,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接受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来的这些理论,坚定学生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传承红色文化。

(2)利用旅游标志语,传承赣南红色文化。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形成,跨国旅游日益频繁。赣南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富集,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红色故都,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和战场遗迹。客家文化地位独特,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最大的聚居地、发祥地、中转站,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宋城文化底蕴深厚,是宋代全国36大城市和44大经济中心之一,荟萃了以宋文化为特征的诸多文物古迹。自党的十七大以后,尤其是 2011 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显重要。传承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地位毋庸置疑,有利于开发更加巨大的旅游市场,提升赣州红色旅游的知名度, 扩大赣州红色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依靠英语媒介,在旅游景点配以中英文标志语、中英文景点介绍、中英文宣传画册,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赣南红色文化,传承赣南红色文化,使赣州走出江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3)利用网络平台,传承赣南红色文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在信息产业高度发展,并且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今天,网络成了最好的传播媒体。网络,给信息带来了强大而有力的传播途径,并且大大缩短了信息和接收的时间,便于人们自主学习、交流信息以及传播文化。只要将赣南红色文化的中英文版本传入自己的QQ空间、博客、微信、微博等网络交际平台,网友立刻就能看到相关信息,并转载转发,顷刻之间,该信息在上网一族之间广泛地传播开来。全国各地的网民都会利用此平台交流分享信息,各取所需。人们在网上输入自己想要的信息关键词,搜索一下,大量相关信息就会呈现眼前。只要网络上有关于赣南红色文化的各种语言版本,即使足不出户,人们也可以在网上学习交流赣南红色文化,这有利于赣南红色文化的宣传和传承。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凝聚人心、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和作用,红色文化是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是时展的需要,是赣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需要,更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

2009.

[2]幸城.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运用[J].江西师

范大学学报,2010(6).

[3]张春丽,刘继斌,佟连军.中国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3)

[2] 周宪.文化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3.

[3] 陈冲.杂弹“红色经典”[J].文学自由谈,2002(4):15-16.

[4] 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

[5] 周娜.经典何以被遗忘――“红色经典”教育缺位的反思[J].名作欣赏,2011(21):119.

[6] 黄钟军,冯诚.新时期“红色经典”的教育意义[N].中华新闻报,2006-06-07.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4)

一、引言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征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深刻体现在红船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抗疫精神等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高职英语课程因其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可以在语言文化知识教学中顺势而为,有效融合红色文化元素,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引领作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文化差异,并自觉利用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向世界讲好红色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二、红色文化传承与英语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深化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更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各学科教师都要提高自身政治站位,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围绕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积极融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建设者。英语作为一门综合素养课,具有学时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学生范围广等优势,更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红色文化内涵丰富,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对比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英语教师要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以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和共产党人的故事为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时刻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全面提升文化素养。

(二)传播红色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集中在文化软实力。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明显加快。外语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对外交流人才的使命,理应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红色文化不断走向世界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学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将红色文化传承与英语教学相融合,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突出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引导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自觉传播红色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从根本上消除文化偏见和误解,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亟待提高

教师是一线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整体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和效果。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引领作用。然而,由于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课时任务繁重,听、说、读、写、译教学模块众多,教师将大量的时间投入教研、备课、上课等环节,无暇关注自身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缺乏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自然也就忽视了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和红色文化渗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使英语课程思政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在专注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积极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自觉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升政治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结合英语学科特点,探寻有效融入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辨,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二)教师对红色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长期专注于应试和考级,重视传授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使得相关教师对红色文化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教师甚至认为红色文化教育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的任务,和英语教学无关。殊不知,英语教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众多文化背景知识,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更有利于进行文化对比分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与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相比,异域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容易受到他国文化思想的影响,甚至会出现盲目崇拜他国文化,忽视中国文化传统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悖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责任认识,与时俱进,用好红色资源,在语言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红色文化教育,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浸入学生心扉,自觉抵制他国文化中的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

(三)红色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路径较为单一

与思政课的显性育人不同,英语课的隐性育人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高职英语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语言专业知识,也在一定程度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但由于政治理论水平不高、课程思政经验不足等原因,难以深入挖掘英语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使得红色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路径较为单一,融入方式较为僵硬,很难促进英语课程思政有效开展。部分教师对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依旧存在概念混淆,片面地为了追求“思政”而“思政”,使得本应生动有趣、实用性强的语言课变成了枯燥乏味、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说教课,不利于发挥英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广大英语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中国文化元素。同时,还要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不断创新红色文化传承与英语教学的融合路径,合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以及第二课堂活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红色基因。

四、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路径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适时导入红色文化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把语言和文化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还能够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最终促进其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2]高职英语教材始终秉承“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重视基础、培养能力”这一原则,单元主题往往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紧扣热点话题和高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涵盖人文、科技、教育等,有助于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时适时导入红色文化。例如《新编大学实用英语教程》中关于Love的话题,教师可以从“爱是什么(Whatislove?)”切入,阐述抗击疫情中医务工作者等各个领域的仁人志士共同抗疫的大爱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讲授梦想(dream)的主题时,教师可以将中国梦(Chinesedream)和美国梦(Americandream)进行对比分析,强调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发学生思考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和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再如,教材中谈到自信(confidence)的重要性,教育扶贫楷模张桂梅就是一个经典的红色文化元素,其创立的华坪女高坚持以革命精神铸魂育人,其震撼人心的校训“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激励了一届届女高人顽强拼搏改变命运。在探讨该校训自信内涵及其英文版本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入“四个自信”相关知识,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二)合理利用第二课堂,突出红色文化主题特色

第二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可以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英语学习和交际平台,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创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立足英语语言特色,深入挖掘“四史”中的红色元素,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应当立足“四史”挑选契合学生专业水平的话题,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和环节,使学生在锻炼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思想境界和政治素养。基于红色文化主题开展英语角、“学党史、悟思想”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讲述身边的红色故事,以及自身感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把红色文化内化于心。英文红色诗歌朗诵比赛也是学生重温红色历史、学习语言的一种特色形式。为了提升广大学生参与红色诗歌朗诵比赛的积极性,相关教师可定期带领学生赏析毛泽东诗词英译,如《七律·长征》(TheLongMarch)等经典译文,领略一代伟人毛主席气吞山河的革命家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朗诵热情以及挑战自我的勇气。英语相关系、部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诸如“四史”英文词汇大比拼之类的竞赛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将比赛相关的学习平台推送给学生,如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每日一词”(WordoftheDay)、“头条英文播报”等栏目,鼓励大家每日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四史”主题相关的词汇大赛等做足准备。此外,“四史”相关的专题翻译讲座、红鉴赏课等形式都可以满足学生了解红色文化,提升语言能力的需求。

(三)重视红色英文经典阅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语言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文阅读中往往渗透着诸多英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是学生了解异域文化的一扇窗。高一虹在分析现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局限性的基础上,明确强调我国外语教学实践要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在情感和态度层面的批判性反思能力。[3]有效的英文阅读,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对比思辨,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把红色文化同英文阅读有效融合,定期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红色英文经典,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明日中国》(Tomorrow’sChina)、《人类的五分之一》(One-fifthofMankind)等名著。然后,在课堂上选取一些片段进行分析,如《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采访毛泽东以及其他红军领导人时感觉有意思又很难报道的部分,正如他说评论的“thoseeventsseemedtohavehadsignificanceforthemonlycollectively,notbecausetheyasindividu-alshadmadehistorythere,butbecausetheRedAr-myhadbeenthere...”,中国共产党人在采访中讲述的往往都是红军这一集体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却从不提及个人力量的影响。这一细节深刻反映了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特征,有着美国个体主义文化背景的斯诺显然遭遇了相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惑。显然,在阅读思辨过程中,学生既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也加深了其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四)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汉英翻译实践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翻译是交流沟通的桥梁。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语言文化知识和翻译技巧只是从事外宣翻译工作的基础,译者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素养还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打磨和提高。[4]由于高职英语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要着力为学生搭建翻译实践的平台。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汉英翻译实践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妨结合本地实际,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前往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地打卡考察,学习感悟红色精神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景点内的英文介绍、公示语等进行思考,探究译文中的语言或语用失误,然后以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探讨,提出更好的翻译方法。有条件的院校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本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深度合作,培训一批英语口语优异、熟悉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学生,定期让他们走进红色文化基地担任英语讲解员,并在实践结束后鼓励学生及时总结反思,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此外,红色旅游景点的一些外宣翻译项目,也可以洽谈合作,由学生充当项目译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翻译任务。相比传统课堂上机械的翻译操练,这种“在做中学”的翻译实践体验显然会极大地消除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无用论”的思想,激发其无穷的语言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翻译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同时,红色文化的熏陶和翻译能力的提升势必为对外讲好红色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是当代中国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迫切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扬。英语作为一门人文素养课,不单纯要学习语言技能和英语文化知识,更要关注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实现红色文化传承同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高职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个人思想政治素养,厚植红色文化底蕴;在教学中深挖教材中的红色元素,适时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通过英文红色经典阅读、红色主题第二课堂活动、红色旅游翻译实践等途径,让学生在汲取红色精神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辨,透彻理解相关文化差异,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在国际舞台上讲好红色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参考文献]

[1]任海棠,邓秀梅.刍论创新我国外语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理论导刊,2017(04).

[2]黄敏,王守宏.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3]高一虹.跨文化能力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5)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面临种种困难和问题。中央领导指出:必须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面对当今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学习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那种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顽强精神,去攻克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种种"碉堡",解决改革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夺取改革的全面胜利。

二、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建设,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中央对反腐倡廉形势的判断是"三个依然":"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有些地方,还存在严重的不良作风。中央领导指出,转变作风,最根本的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因此,面对反腐败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不良作风问题,笔者认为,当今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民众深入进行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学习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对比革命先辈在战争年代吃草根、啃树皮的艰苦奋斗精神,达到自我净化灵魂,提高廉洁自律、防腐防变、转变作风的自觉性。

三、全党全国人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有些党员、干部思想动摇、信念淡薄,甚至有的地方领导班子集体烧香下跪拜神,祈求地区平安和丰收;有的干部请来风水先生拆改办公大楼;有的高校学生听政治课,老师讲到"共产党"、"共产主义"就哄堂大笑,甚至起哄鼓倒掌。说明现阶段迫切需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笔者认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通过参观展览、阅读故事、观看影视,联系革命先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面对故人严刑拷打、威胁利诱,仍然"脸不改色,心不跳",含笑走向刑场等英雄事迹,对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无疑将发挥有力的正面启迪和深刻的感染作用。

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健康向上的良好势头。但有些地方仍存在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屡禁不止。群众迫切要求转变不良的社会风气。笔者认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文化所体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大公无私的道德情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牺牲精神,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有力抵制、深刻批判那些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不良风气,这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无疑将产生不可替代的积极引领和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创造形成的极为珍贵的文明成果。同时,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党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她产生、发展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大众心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因此,笔者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这支中国特色的文化奇葩,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引领、开拓、创新的重要作用。

六、发展中国旅游产业,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6)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的特色与功能

2.1站位新时代。平台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设置“新时代新思想、新时代新使命和新时代新征程”相关内容,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创新开展学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展示和教育内容,推动广大师生更好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有效衔接,通过选取大量图文及影视资料讲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立足地方。平台坚持构筑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线的思想高地作为展陈的核心内容,努力将红色文化浸润于立德树人各环节。立足常州地方及学校实际,“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充分发掘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融入铸魂育人”作为教育主题,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立足高校、面向社会的融多种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平台积极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融入常州红色文化沃土,充分发掘与利用常州红色文化资源,集中展示常州籍的革命先驱与民主志士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董亦湘、史良、李公朴等的先进事迹,及新四军抗战文化、革命英烈文化,常州地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引入到高校,引导青年学生继承革命英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矢志建功立业,努力成长为助力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融入学校文化传承特色,以校史为脉络,从“红色文化积淀”“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践行”3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我校坚守教育初心、打造高质量教育的实践与探索。2.3围绕学生。平台建设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力图实现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显著转变。为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建立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平台充分综合运用声、光、电、数字影像、虚拟技术和沉浸式手法,在文字表述、展品陈列、项目互动及特色功能设计等方面实现创新,力图全方位、广角度、多渠道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度、互动性和融入感。如在文字表述上,既符合规范的展览语言又尽可能使用学生喜欢的表述方式;在展品陈列上,展品介绍以故事展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设置了互动体验项目,有“张伯苓爱国三问”“李大钊穿越百年来电”“接过革命先辈手中枪”“穿越常大40年VR骑行漫游”等,互动项目体验性高、沉浸感强,对增加学生参与度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在潜移默化中把“教育点”传递给学生。平台共展出各类展品2100余件,达到了2个中型博物馆的展品数量。其中,图片、文字版、提示性标题、表格等672幅(件、张),文物、实物和复制件等各种展品521件,铜雕、油画等艺术品14件。配置了2部高清大屏、10部资料查询屏、21部滚动播放屏,存储和播放红色文化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近千部。平台设立红色故事讲堂,开展党史教育、军史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以及各类主题教育[11],积极打造高质量的示范课堂,让青年学生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展红色文化学术沙龙,通过运用研讨、互动、体验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趣、有内涵,学生有兴趣、有参与感、有获得感。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发展展望

当前,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融红色文化教育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中,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新课题。3.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他多次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为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即以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可为强化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12]。同时,传承和拓展红色文化,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新时代的特色,不仅让青年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斗争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还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用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好地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2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平台。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实践教学开展相对混乱无序、学生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预期目标难以达到等一系列问题,我校在校内打造具有多种功能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实践教学平台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平台成为了集中展示、宣传与弘扬红色文化,以及进行红色文化学习、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7)

1 红色经典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红色资源和民族文化根据地域的不同拥有截然不同的内容,实现红色经典音乐在高校中教育中的传承和创新,对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学校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具有很大的意义,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能够有力的开采不同地域的红色经典音乐教育资源。为了弘扬红色经典音乐教育的时代特点、名族特点以及艺术特点,就应该对不同地域的红色经典音乐资源进行不断的开采、整理与演示。在这些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意义的红色经典音乐创作,充分的发挥红色经典音乐在体现先进文化建设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观念价值观的作用。

(2)促进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帮助大学生身心健全发展。红色经典音乐不仅仅对民族特色、红色革命文化和先进艺术的艺术类文化人才进行培养,还能够为高校红色经典音乐教育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此外,对重基础、强素质人才的重点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提高所有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素质和爱国精神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进一步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品德的全面健康发展。

(3)帮助重新发现高校进行红色经典音乐在教学中的价值。合理的利用红色经典音乐进行教学,对在校学生的集体荣誉教学和爱国思想学习都具有相当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在校大学生民族自信息的养成,以及对学生坚定信仰和进取思想的养成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 红色经典音乐教育的现状

红色经典音乐是历史遗留的重要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它包含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与此同时还能够充分的发扬我国红色革命的精神。但是,目前红色经典音乐教育却存在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1)红色经典音乐传承方式比较单一。红色经典音乐在理论教学和现实演唱革新价值结合存在许多问题,理论研究往往采用旧的观念,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就导致了在多样化的社会文化活动中红色经典音乐文化的传播受到影响,苍白无力的表演形式,为喜爱新鲜事物的高校学生对红色经典音乐的学习失去兴趣,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红色经典音乐在传承创新和弘扬中出现种种的问题。

(2)没有对红色经典音乐进行传承和弘扬的意识。许多高校进行红色经典音乐活动的目的,通常都是为了应付口号,并没有真正地将爱国教育思想应用的实际文化活动中,仅仅采用上台了就唱一首、下台后全忘记的思想。因此,如何将红色经典 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总有效的传承和弘扬,并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3)随着社会化、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浪潮不断的推进,传承着传统文明的少数民族经典文化以及红色革命精神的红色经典音乐正在逐渐的消亡中,那些激动人心的红色老歌,已经逐渐地淡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这种现象正在更加明显而迅速的进行中,作为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高校,应该承担起民族红色经典文化的创新传承和弘扬,让大家爱上红色经典音乐,提高人民对红色经典文化的认同。

3 红色经典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创新和弘扬的方法

红色经典音乐的教程应该和当地地域文化特色进行结合,传承和创新具有特色的红色经典音乐。文章主要提供下面几种方法,为高校中红色经典音乐的传承创新和弘扬提供帮助:

(1)对红色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校园文化在学校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够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行为、学校精神、学习目标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学校通过设定合理的教学课程、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得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具有深厚红色文化意义的遵义,这是中国红色革命中最明显的转折点,红色经典文化氛围浓厚,是中国红色经典文化中重要的音乐文化遗产,结合高校当地的红色背景,创建出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所以高校音乐专业的定位,应该传承和创新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经典音乐,努力的培养更多、更高的全面型音乐继承者。

(2)红色经典音乐的教育方向。高校的教育方向是根据高校教育基本原则进行设定的,学生们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政治常识以及理论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红色经典音乐进行学习,其中包含对红军历史文化、红军成立史、红色经典音乐文化背景进行专门的学习,为学习红色经典音乐奠定扎实的基础,当然,高校还应该投入专门的科研机构对红色经典文化进行研究和探索。

(3)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师资力量是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力量,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的结合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途径,为学生们传播经典的红色音乐,还应该结合学校如历史和中文等专业,甚至的聘请专门的红色经典音乐专家,对学生们进行红色经典音乐以及红色革命文化的宣讲。将师资力量和其他资源进行合理的布局,并进行实践,促使学生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红色经典文化,使之在红色经典歌曲的表演中,更好的阐述红色经典音乐,为红色经典音乐的传承做出贡献。

(4)红色经典音乐的资料整理。在高校教育中,应该在教学大纲中强化红色经典音乐的教育。一方面教师应该把自己对红色经典音乐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编撰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音乐教材;另一方面还应该引进各种渠道的红色经典音乐教材,其中以遵义红色革命精神创作的经典音乐最为重要。通过对红色经典音乐资料的整理和实践应用,更好地将红色经典音乐在高校教育中进行传承和弘扬。

(5)科研教学与师生共同参与,将红色经典音乐进行传承和弘扬。在创建专门研究红色经典音乐部门进行研究的同时,老师和学生们共同的参与进来,根据本校的红色经典音乐特点,创造属于本校的红色经典音乐文化氛围。特色的音乐教学能够培养出许多不同的音乐人才,提倡与激励广大老师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红色经典音乐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中。

(6)对红色音乐进行全面的解析,创造更好的艺术形式,以此更好地对红色经典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和弘扬。将红色经典音乐和时代精神进行结合,依据形势的进展以及学生们的需求对红色经典一跃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进行不断的艺术创新,更加全面清晰的红色经典文化进行研究和诠释,并且将创造的新型艺术形式和方法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帮助学生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红色经典音乐文化。

4 总结

红色经典音乐是在红色革命的暴风骤雨当中产生的,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每一首红色经典音乐都承载着不同的革命精神,其优美的旋律、高亢嘹亮的形式能够鼓舞人心和催人奋斗,作为一种力量源泉生生不息。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该对红色经典音乐进行重视,通过不断的创作和实践,将红色革命精神与艺术文化的红色经典音乐进行传承创新和弘扬。

参考文献: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8)

0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1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without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闽南红砖民居不仅远观起来赏心悦目,近看局部装饰的符号设计亦别具一格。

a、装饰符号的位置:屋脊、墙面、悬梁、柱子、门窗、斗拱等;b、装饰符号的制作方式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剪贴、拼凑等;c、装饰符号的题材:吉祥纹样、神话教化、诗词楹联等。这些装饰符号的灵活运用结合民居建筑的材料与工艺,使之无不充分显示营造者的匠心和艺术造诣及文化品位,亦成就了闽南民居独特的魅力。

1.2.4闽南红砖民居的文化

闽南上承古闽越的积淀、下启汉族及西域的交流、再融合东南亚、伊斯兰和西方建筑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呈多元化的状态。今天,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独特的外观是在闽南地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的,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造型式样上处处以装饰视觉元素体现建筑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传统民居传承之意义

2.1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本民族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它必然有着我们能够“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今天现代化的民居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居逐步被所谓异彩纷呈的各色建筑、貌似多元的审美追求的建筑所代替。这表面看是“现代化”的体现,但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亦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从另一个侧面看何尝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蚕食与否定,或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让位?如果说房子塌了,可以重建,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垮了,要重铸又谈何容易?建筑是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

2.2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2.2.1外来因素导致传统民居加速消逝

当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正由干经济加速度增长、生活习俗的变革而快速消失。所以,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早在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就曾为了老北京的旧城保护问题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们的方案是保留老城,将现代化的建设计划移到旁边的城市去;保留城墙,并在上面做出一些景观、休闲娱乐区域,这样人们既可以边饮茶,边徜徉在古城墙上,看老北京、看众生相,试想那是何等的享受!当梁氏夫妇看到古城墙被拆时,不禁痛哭涕零道:“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剥我的皮啊!”据说苏州郊区著名的水乡一一周庄之所以今天能够留存下来,也多亏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当时四处呼吁奔走,今天才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内。超级秘书网

2.2.2内在因素造成传统民居传承的紧迫性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9)

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习惯上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看。但如果从文化的传承、发展上看,文化的概念、内涵就应该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马克思认为“文化应该是人的所有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出发,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从两位伟人对文化的定义来看,文化包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层面,同时文化又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任何文化都有其本源,文化的时代化过程内含于文化的传承过程之中,只有有了文化的传承才会有文化的时代化,所以文化既有鲜明的传承性又具有鲜明的发展特征。

生物学家道金斯认为“文化的传播有一点和遗传相类”,生物的遗传是受基因控制的。基因是控制生物遗传特性的主要物质,主导生物进化的过程,决定生物的性状。既然文化的传播、传递与遗传相类似,所以文化的发展趋向必定受自身内在的一种因子所控制,这种因子我们暂且称之为me me,即文化基因。

从文化与生物的传承特性上看,文化的时代化、传承、发展与生物的传承一样需要基因的主导与控制,我们把控制文化发展的因素称之为文化基因。文化基因到底是什么呢?我国著名学者刘长林认为“文化基因就是那些对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心理底层结构和思维方式”;在国内另一种权威的文化基因观点认为“文化基因,就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结晶在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系统中、升华为哲学核心理念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当然我国学术界关于文化基因的概念还有很多其他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关于文化基因的界定方面取得了整体上比较一致的认同,认为“文化基因有别于生理、生态、环境、偶然等因素”,是“可以被复制的鲜活的文化传统和可能复活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因子”。所以文化基因是思想观念、习俗、精神等形态的文化通过诸如语言、习惯、教育等渠道得到不断激活、传承、和发展,即产生于过去、又存在于当下、发展于未来的具有连续性的思想因子。

所以,文化与基因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体系,因其文化具有遗传的某种特性,使两者有了整合研究的必要。“然而,对于如何界定文化基因的单位,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学者提出‘谜米复合体’的概念”。“me me”一词虽然被赋予了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基因词意,但是关于文化基因的组合单位研究仍没有形成权威的理论体系,今后关于文化基因单位的研究将会是学术研究的新趋势。文化基因的内涵研究,是对“me me复合体”内容研究的一点尝试,虽然此研究仍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与不足之处,但是不能因此抹杀作者尝试研究的美好初衷。

2“红色文化”与“红色文化基因”

 “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核心文化基因,这是红色文化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正因为基于此,红色文化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关于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成熟,红色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学术界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首先要界定其概念。红色文化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首先表现为一种革命文化,同时红色文化又是一种先进文化和一种共产党党政文化,带领中国人民不断的走向自由、独立、富强的道路。具体的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遗址、纪念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以及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思想等”。早在2007年学者王以弟就对红色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界定,认为“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这一界定,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在后来的刘建平和李双清的《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张海燕和徐功献的《红色文化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价值功用》、孟婷的《弘扬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文章中都借用了王以弟关于红色文化概念的界定。但是关于红色文化的时间范围上,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指革命时期的文化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文化;另一部学者认为红色文化不仅仅是指革命时期形成的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同时也应该包括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在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践中,形成的包括物质、制度、精神在内的所有文化形态的总称便是红色文化,先进性是红色文化的根本特征。

“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核心文化基因,这是红色文化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民族文化基因具有确保民族文化传承、维护民族认同、增进民族凝聚等作用”。同时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所以其本身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还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因,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新时期弘扬红色基因有重要意义。

自2014年以来,国家主席多次提到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概念得到官方确认。2014年9月23日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对红色基因进行了阐述,认为红色基因“就是党在长期奋斗中锤炼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新疆军区政委刘雷认为“红色基因是我党我军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根本血脉,是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精神法宝,是富国强军、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田歧瑞和黄蓉生认为,“红色基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先进理想信念为导向的无产阶级思想性、政治性,是无产阶级的灵魂,表现为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的正确的无产阶级政治性、思想性文化内容,是框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性状的生命线”。不管是从官方的角度看,还是从学者对红色基因的认知角度看,红色基因具有的时代价值是肯定的,新时期激活红色基因是使然之举。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应从文化的角度对红色基因进行界定。红色基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淬炼出来的,是红色政权的存在基础和实践基础”,存在于当下又能发展于未来的具有连续性的思想因子,是对革命精神的一种传承这就决定了红色基因是除了物质文化之外的包括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形态的思想因子总称,决定红色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个基因能够保存多久,党的生命就能保存多久;能够传承多久,红色江山就能持续多久”。所以,激活优秀的红色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发展的选择。对红色基因的内涵进行研究,决定着未来红色文化发展方向。红色文化的繁荣与红色政权的稳定都有赖于红色基因的激活来实现,这也是对红色基因的内涵与功能研究的初衷所在。

 3“井冈山红色文化”与“井冈山红色基因”

井冈山红色基因的内涵研究,就是对井冈山时期形成的所有红色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形成于井冈山时期的即在当下存在并能在未来得到传承从而得以继续发展的思想因子一一红色基因。井冈山红色基因是井冈山红色文化当下存在的文化因子并决定井冈山红色文化在未来连续存在的主要因素。井冈山红色文化是优秀红色文化的活水源头,对井冈山红色文化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传承红色文化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保持优秀文化的前进方向。井冈山红色基因是井冈山红色文化的核心因子,井冈山红色基因的激活,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发扬。因此,有必要明确井冈山红色文化与井冈山红色基因的含义。

井冈山红色文化,即从1929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上井冈山开始算起,截止时间到1930年2月‘二七’坡头会议召开为止一一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这段时间内,党带领人民不断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等在内的所有文化形态的总称,是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体的有机整体。从物质文化层面看,包括遗址、书籍、纪念地等。从制度文化层面看,则包括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从精神文化看,即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风俗习惯、道德传统、优良作风等。

传承红色文化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3-0025-05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其文化价值取向、文化行为方式都会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的文化发展。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生出现文化自信不足、文化自信缺失的情况。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以往对文化自信的界定往往从心理认同层面展开,本研究认为文化自信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文化自信的基础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占有,“知识不是一系列命题或某种抽象的理论,而是选择、决定与自主行事的确定性。知识不仅仅是简单地知道什么,而是知道应当如何行动,从而也知道如何生活”[1]。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也指出,“思想的全部功能在于产生行动的习惯”。从这个角度,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信念不光是精神表象还应该是行动规则。文化自信应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充满礼敬与自豪感;②对自身文化积极勇敢的表达,对外来文化勇于吸收与改造,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充满信心并积极探索。文化自信就是要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勇于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践行中国精神。如果将人当做一个系统,文化自信的产生和确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化习得A段。大学生经过学校学习和家庭、社会的熏陶,习得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形成对文化的一定看法。第二阶段,内化认同阶段。大学生个体内部完成一定的转化,包括从感性认知层次向情感层次的转化、从本能移情的认同向自觉理性的认同转化、从强制被动的认同向自觉主动的认同转化。第三阶段,实践探索阶段。个体完成内化之后,要积极参与文化实践,对自身文化积极勇敢的表达,对外来文化勇于吸收与改造,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充满信心并积极探索。同时,个体通过自身创造性的行为对外部系统予以反馈和沟通,丰富文化的内容,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文化习得、内化认同和实践探索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经阶段,缺一不可。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都没有体现某种文化,说明他对这个文化并没有确立完全意义上的自信。

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绝不是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单向度的文化灌输,而是两者之间双向交流并且反复循环的过程,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有知识的传授,大学生也向高校和社会反馈信息并进行新的文化创新。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也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而是习得、内化、实践的复杂过程。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算是真正的入脑入心,文化自信才得以在大学生心中坚定确立。从这个角度理解文化自信,更加有利于教育者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促进红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各种思潮涌入中国社会,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对红色文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文化信仰的迷茫和文化自信的失落。

(一)文化认知不足

从文化习得来看,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和兴起挤占了红色文化的生存空间,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关注不够、认知不足、理解不深。

1.西方文化在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离革命年代。当代中国大学生用惯了“海飞丝”、吃惯了“麦当劳”、听惯了“新概念”、 看惯了“好莱坞”,西方文化、语言、娱乐方式和生活习惯伴随着他们成长。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看的影片中美国影片占70%,中国大陆港台影片不到20%。90后大学生是朝气蓬勃、衣食无忧的一代,他们的成长环境与艰苦、匮乏、动荡的革命年代相去甚远,学生难以产生天然的情感共鸣,金钱至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是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陌生和疏离。据某高校统计,参与调查的“43%的学生认为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宣传‘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 ,66%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产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太远了,无法体会”[2],这些都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理解不够、认知不足。

2.部分大学生深受非主流文化影响。课桌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厕所文化、二次元文化等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定市场,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最前沿,大学生作为对各种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其可塑性与可变性较强,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争夺的重要对象。

3.信息爆炸和娱乐文化流行对传统价值带来解构。从历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看,大学生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对任何一种其他功能,网络娱乐成为部分大学生的避风港,造成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主流文化的漠视。另外,在当今红色文化传播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方式。“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把红色文化作为商业促销的噱头,以娱乐化心态戏说红色文化,以消费主义对待红色文化,消解权威、颠覆传统、解构英雄,造成红色文化传播的庸俗化,损害了红色文化的崇高感和神圣性”[3]。“手撕鬼子”、“石头砸下飞机”等不符合实际的情节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误导。

(二)内化动力不够

社会和教育的功利化共同导致务实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造成了红色文化的认同不足。

1.教育的功利化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在义务教育阶段,高考的指挥棒让政治、历史这种副科不受重视,文理分科更是降低了理科生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系统了解革命理论、革命历史,严重淡化了他们关于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就业率低,愿意从事相关学科的学生越来越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习实用技能的意愿也远远大于学习历史理论的愿望。

2.社会标准的功利化影响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认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改善。但与此同时,一些人也陷入了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价值错位、道德滑坡的泥潭,物质利益成为许多人的首要追求,一些人以红色文化过时来否定红色文化的价值。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规范产生怀疑和动摇。

(三)实践意愿不强

由于对文化自信的理解过于单一,在过去红色文化教育当中,存在着重视教师灌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知识记忆、忽略行为养成的普遍现象。这就导致了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践意愿不强、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体验。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式一成不变,没有紧跟时代变化与时俱进。教育者照本宣科缺乏感情,学生勉强学习疲于应付。部分教育者由于认为责任重大,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说教,容不得学生讨论创新。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往往将自己当成是“局外人”,对红色文化敬而远之。课外实践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一些学校、老师对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只重形式、不重内涵,抽空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严重制约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大学生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巩固强化文化自信。

三、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与对策

(一)提高研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研习能力是指对本民族文化及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鉴别和继承的能力。[4]加强红色文化的研习,具体途径包括知识的习得、理想信念的树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知识的习得。红色文化、红色理论的学习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教学方法,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创新历史教育,纠正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偏误,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强化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

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地理区位和校史校情对学生开展红色教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改变过去“千校一面”的情况。例如江西、陕西、湖北的高校结合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首义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深入挖掘地方的红色教育资源。结合校史开展教育,例如武汉大学挖掘“乐山精神”,开展“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展览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号召学生要传承红色大学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中原精神”。

2.理想信念的树立。青年时期是价值观确立的最重要的时期。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伟大革命历史和优秀革命传统的正确认知。以红色文化中洋溢着凛然正气、昂扬激情、坚定乐观鼓舞学生,用中国人民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让革命英雄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等崇高品质感染学生,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形成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责任心,不断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理性精神的培育。多元文化的传入,表面上看是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社会共识的瓦解,核心价值的缺失。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寻根”,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分辨和继承、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批判、对非主流文化的理性看待等,都需要大学生发挥理性精神,辩证的对待。9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面对良莠不齐、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更需要培养一双“慧眼”去主动发现有价值的信息,防止被错误的思想误导、被无用的信息淹没。只有这样,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才能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二)强化内化过程,由感性到理性

文化的内化是文化价值观内化为个人行为的过程。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使这些知识在日常文化实践中加深理解,并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这种文化内化的过程要经历两个方面的转化,包括从感性认知层次向情感层次的转化、从本能移情的认同向自觉理性的认同转化。

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虽然他们也看红剧、唱红歌、读红书,但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没法深入到心灵共鸣,中华民族过去所遭受的挫折、屈辱、贫弱似乎只是一段遥远的历史,与现实没有联系。因此,必须要通过不断强化课堂教育,对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使当代大学生理性、全面、辩证的认识史情、了解国情。利用校报、广播、网络、宣传橱窗等校园媒体,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营造浓厚的氛围,提升大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利用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主题活樱邀请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使当代大学生获得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展览等,加强红色网站、微平台建设,积极运用H5、VR等技术,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历史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加心灵的共鸣。

(三)促进文化创新,从理念到实践

文化自信的根本确立,在于内化于心之后还要外化于行。红色文化这种外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化为具体的行为,通过言论与行动来践行文化理念;二是以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影响或教化其它的社会个体,创造新的文化成果。

1.践行文化理念。文化理念要发生作用,根本还是要依托于主体去践行。只有当青年学子用红色文化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指导实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才算真正确立了文化自信。这是文化由观念成为习惯、由规范变为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一次就完成了,而是认知和行动不断交替,在实践中不断感知、领悟,实践之后又反过来修正认知、强化认识。只有不断的、反复用实践检验,将主客观统一,才能逐渐形成稳定的文化自信。大学生要成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弘扬勇于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保持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红色文化从文字、理念、图像变成自身实实在在的言行。

2.创新文化成果。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中绝对不是旁观者、局外人,红色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运用新时代的语言和技术,为红色文化赋予新的内容,创作有时代特色红色文化产品,积极拓展新的传播渠道,打造新时代的红色经典等。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文化新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品格,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秀传统是推动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孕育出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之后形成了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在21世纪,通过90后、甚至是00后的大学生,也必将把红色文化与时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属于他们的文化品格,这也是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最重要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巴里・艾伦.知识与文明[M].杭州:刘梁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 小学保护环境论文 下一篇: 财政工作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