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28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篇(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做到教学相长,注意自身素养的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和挑战自我,做到所谓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人类的楷模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高中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叛逆心理比较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很难做到坦然面对,不骄不躁,往往都会夹杂着各种情绪。但是他们敬畏老师,老师的言行可以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举止行为,所谓耳濡目染。为此,教师一定要突出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涵养,做到言传身教。在做人上讲究诚信、友善、和蔼可亲;在做事上讲究宽厚、公正、兢兢业业。现在的社会,有一些功利化的思想,也显得有些浮躁,在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中,牵扯到理想、爱国、诚信、交友、尊重等相关内容的时候,学生都会感到虚假,带着有色眼镜去学习这些内容,这是很不恰当的,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引导的话,就会适得其反。言传不如身教,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能从学生身边的事情谈起,能结合师生实际生活来探究,比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无私教育等,都可以是很好的德育素材,这些恰恰要求老师就是这样正直、率真和高尚。

二、剖析教材中的材料,提升情感德育质量

现在的高中政治教材在编写上已经非常的贴近生活,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在高一年级,教材中主要讲授的内容是经济学知识,其中牵扯到的很多内容都可以深入的开展德育教育。比如合理消费、公平与效率、支持国家发展、诚信品质等;哲学知识知识牵扯的德育内容也较为广泛,比如价值观的培养,正确世界观的树立等;政治学常识中涉及的因素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都是直接典型的德育素材。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篇(2)

1.政治性、阶级性

两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稳定其政权统治,是国实现意识形态的手段.横向对比两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上,两者都对国家目标、国家任务有很好的体现,也都是为国家目标和国家任务在服务.不管是我国的“四有新人”建设,还是德国的自由公民培养,都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阶级性.

2.道德教育是主题

统治阶级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来向公民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将道德意识转化为公民的道德品质,进而服务于统治阶级.两国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都提出:学生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才可以适应目前社会进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道德修养.因此,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前提是道德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管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德国的公民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心理教育逐渐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经济、政治发展迅速的今天,广大青少年在面对许多社会情况和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会出现很多心理方面的困惑,这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程.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也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4.都重视校园生活的辅教育

中、德两国都注重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去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支教活动、义务劳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人格健全的培养意义深远.

二、德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了能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被学生所接纳,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吸取国外在这方面做得好的经验,从而使这套体系更加完善.

1.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加强隐性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高校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进行了改革,但效果并不是特别突出.对此,我们理应借鉴德国的有益经验,在开展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应多采用隐性渗透的方法,运用多样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除此,还要注重社会和家庭的隐性教育,目前我们社会上所提倡的“正能量”就是很好的隐性教育,它引导人们拥有积极地人生态度,鼓励人们正确的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我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却比较缺失,大多数的家长过多的依赖学校的教育,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却忽视了孩子们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家长的这种倾向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一个原因.

2.加强各专业课老师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重视对学

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德国,教师自身的政治信仰被强调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德国学者埃尔文认为,只有当全体教师从思想上接受了民主准则,教育才是有效的.我国高校,学科明确,理工科老师很少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甚者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在我国很多理工科院校中表现突出,这极大的阻碍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所以,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言传身教,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加强信仰教育

德国通过对公民进行自由、民主理念的灌输以及宗教的教育,促进了民族的发展.我国应借鉴这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铭记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讲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将理论生活化、现代化,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他们的信仰,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篇(3)

二、政治材料在政治教学中的正确运用

政治材料的正确运用在政治教学中是一条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教学目的达成的良好途径,但是如何才能正确运用,成了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就来详细说明合理运用政治材料于政治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1.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治教师在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时,要从教材和学生接受能力两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自己则是课堂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在一旁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政治课程的学习中,而不是自己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要把指导作用发挥到极致,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对政治时事热点的热爱。

2.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不能代表整个教学的成功,教师应提升自身素质,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对于政治学科来说,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老师讲好课程的基础,开朗乐观的心态、成熟稳重的思维方式是老师内在修养的体现,老师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学习。

3.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方法来说,其要紧跟时代潮流,因为现今教育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彻底激发综合能力的教育,这就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抛弃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就是让学生探究自主性质,关注身边的事情,不仅因为高考而学习,更是因为成才而学习。

三、采取合理的辅助手段,发挥现代教育功能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篇(4)

一、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条化与死板化

长期以来,由于课程设计上的封闭性,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通通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原本十分丰富的教学过程缩减成为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过程,教师、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了,在教学互动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被忽视甚至被压制了。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学过程即传授客观知识的过程。教师自己的经验、理解、智慧、困惑、问题等素材性课程资源不能合法地进入教学过程,他们自身也就被排斥在课程和教学之外了,他们就只能是一个“传声筒”。教学过程就演变成为一个纯粹的客观学习过程,老师教着、学生学着“客观知识”。这个过程除了与考试有关外,与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人生无关。

2、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增加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难度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困惑多。在当前转型时期的社会状态下,各种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各个领域存在大量的失范和混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等思潮的涌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的大多是“应然”状态的思想化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们所接触到的“实然”状态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而会使教育对象在思想上产生许多冲突和困惑,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极大的冲击和消解,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无力解决这些问题,在现实面前,有时理论是苍白无力的,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3、学生自身的原因

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到20岁之间,他们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他们精力充沛,但一般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对所处环境的不良诱惑和影响抵抗能力差。在他们汲取知识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所谓学习障碍,是指学生针对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诸如厌学,没有学习动力,学习压力大,对所学科目感到没意思,讨厌某学科的老师进而讨厌这一老师所教学科等等之类的情绪、感情和行为。而对于这些学习障碍,他们一般是无能为力的,老师和家庭对此的关注并不多。当学习障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学业或逃避学习并去寻找新的刺激,来填补放弃的失落和学习生活的空白。在这样的情形下,很难想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得到很好的贯彻和保障。

二、提高高中学生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1、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应恰当利用讨论教学法、德育的价值澄清法、体谅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政治课教学,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导之以行,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加强实践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窗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的操作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有助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媒介,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前提,是课程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也难以取得实际的教育效果。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人文关怀价值实现,同样需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新课程教材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材观是教学之源、学生之本、考试之据,在“教教科书”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教师看来,“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成了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和操作要领。《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学生是永远的中心,学生是学的主要矛盾。一切围绕学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为中心进行。这要求我们应该有新型的教材观。作为现代型的教师,应该由“教教科书”走向“用教科书教书”,围绕学生的终身发展、幸福生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其他课程资源。

3、增强教学语言感召力

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体悟的深浅与否,课程内容传达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而在教师的言谈身教中,语言水平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教师的言教中,用文字的相对较少,而运用口语的地方则相对较多,教师口语是否生动娴熟,是否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深刻的启迪,人文境界能否得到有效的提升。如《哲学》课程中讲到“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转化”问题时,我说“天工造物真是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物也会千差万别。人们常说,天底下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可这一次我们班上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孪生兄弟姐妹也没有达到这样相近的程度呀。你们能帮我解答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学生先是满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顺势引导,“抄”就是矛盾转化的条件;“抄”就是学生的学习毛病。教师的适时举例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既实现了教学目标,也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又在和谐的气氛中融洽了师生关系。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务求清晰、精练、准确、生动;文字语言即板书务须简洁扼要,条理清楚,规范工整,布局合理,突出重点,难点,反映知识内在联系,不写错别字;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生动活泼,注意逻辑条理性。最重要的是课堂语言还要有多样化,那就是: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人说句温暖话;为胆怯的人说句壮胆话;为自卑的人说句自信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活;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在政治课新课程改革中,这是积极营造良好政治课堂教学氛围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更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方式和桥梁。4、展现生活原型情境、活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比如,讲到经济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一早中晚菜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从而揭示价值规律;也可直接从学校门口的小摊小贩讲到个体经济的存在形式;还可带领学生考察当地外资利用情况,从而加深对改革开放必要性的了解……学习生活与哲学,教师可引导学生辨析平时所熟知的民谚和寓言,如“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解剖麻雀”、“堰苗助长”、“量体裁衣”等,以此来阐释哲学的真谛……讲述政治生活时,可联系的社会热点问题更多:“审计风暴”、“民告官”、“联合国机构改革”、“朝核问题”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又如:以上在教学《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选择了班级同学中亲身经历的的场景《买衣服风波》,适当地把学生引入现实的学习场景,亲历日常生活的真实情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体验与感悟。常能够收到囿于书本之中所难以达到的效果。以上类似真实生活情景的运用,并通过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政治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提高政治教师的知识素质

新课改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素质。(1)要有扎实精深的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认真系统地学习和准确理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等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应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对于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一个精深的把握。(3)要有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它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诸如: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美学等等知识。还要了解与受教育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的学科,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法学、外语、计算机等等。

三、结语

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革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结合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高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吸引力,是增强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篇(5)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的背景分析

1.社会发展现实呼吁人文关怀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既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条件,又使人的主体性发展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人们极大地增强各个经济主体的主体性,摆脱和克服一切人身依附关系和依附观念,提高人们的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保证其时效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着力弘扬和培育他们的主体性,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主体意识、自主自立自律品格、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及敢于创新且能独立思考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2.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确实对当今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大学生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和障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国际上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进攻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使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发生了一定动摇。第二,由于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入侵以及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第三,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压力等影响,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以上问题的存在都需要老师从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入手,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剖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需要老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需要老师把握转型期中国社会多元价值主体、多元价值观念、多元价值标准的新特点,指引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从人出发,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系统的育人工程,是培养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整个过程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其中,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内因,其它因素都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理论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诸多内容,无论哪一方面的教育实效都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4.科学发展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不仅向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也提供了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它要求学校和老师树立“服务学生”和“发展学生”的理念,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发展学生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功能的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如前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但是,事实上,我国高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文关怀的缺失,这种现状必须得到根本性改变,否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只是一句空话。

1.出发点和立足点缺乏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忽视其长期的、本质的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塑造人的功效。另一方面,过分强调道德规范对人的外在制约作用,忽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体自身的内在要求,从而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就变成了“救火”工作,短期性工作。

2.教育内容和方法没有体现人文关怀

第一,教育内容显得空泛化和理想化。很长一段时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过多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意义、工具性价值,忽视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全方位需要,使大学生感觉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高在上,老调重谈,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是那些优秀分子应该去做的,与自己似乎无关。

第二,教育方法的简单化、机械化。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机械化的倾向。有的教育者将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复杂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提升和问题的解决简单化、形式化和表面化,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缺乏民主。也有一些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智育化,经常满足于理论说教和思想灌输,把本应多姿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成关于思想政治的知识的讲解、传授和记忆活动,忽视了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很令人满意。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当前最重要地就是改革过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注重对全体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主体地位,构建一个全新的人文关怀模式。

三、坚持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施人文关怀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观念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必要性,才能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做到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学校和老师应认清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转向的必要性,从当前社会生活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生活本身的实际需要出发,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和尊严,以浓郁的人文精神关怀学生的全部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突出主体间性,实现教育者和大学生的主体平等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家针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上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主体对于客体的控制和优势地位而提出的。主体间性理论把主体性置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从而能有效地解决以往单子式主客取向的主体性教育缺陷,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

按照主体间性原则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牢牢控制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使教育过程向着预想教育目标推进。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转贴于

3.坚持以人为本,改革教育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确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改革。

第一,灌输与疏导相统一。一方面,老师要旗帜鲜明地向学生灌输思主义理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化、道德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也要坚持疏导方法,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把思想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第二,耐心说服教育与严格执行纪律相结合。一般来说,老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必须注重以情感人,耐心说服教育,使之自觉地纠正错误,改正缺点。但是如果片面强调感情投资,对落后的不敢批评、不敢斗争,就会使思想政治工作庸俗化。对那些自律性很差的学生,不接受教育,甚至严重违犯纪律,就要严格执行纪律。教育人、管理人、严格要求人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关心、爱护。

第三,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由于大学生就业和高学费等原因,再加上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有很多问题或者实际困难需要老师的帮助,或者是经济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或者是生理上的。面对学生由于思想认识和实际矛盾所产生的思想问题,学校和老师既要注意正面的思想教育,解决思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际困难,又要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

第四,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传要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学校和老师作为教育者,要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老师要以其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影响和塑造学生的灵魂。

4.改革高校教学体系,增强人文关怀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发挥主渠道作用。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05方案对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做了修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看来,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如何在新课程体系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多方的努力。但对于高校本身来说,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本身要彰显人格魅力,提升人文素养,做学生的表率。其次,老师要钻研教材内容,挖掘人文精神教育的交叉点。第三,老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个性开发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第二,改革专业课教学,挖掘其中的人文关怀内涵。专业课的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非常受学生重视。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环节当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思考和深入分析各学科的特点,挖掘学科自身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尤其是要在科学教育中贯穿人文精神的教育。

5.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人文关怀的保障体系

理想模式的贯彻和执行能不能起最大作用,是否具有实效性而不流于形式,保障体系是否完备有效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第一,提高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他们应具备与时代进步相一致的现代人文素质,包括政治理论素质、人格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同情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和保护学生,以学生为本,才能担当起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任务。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要坚持便于掌握、便于操作的原则,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一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激励和保障机制,保持队伍的活力和积极性。二要建立学生意见反映、申诉制度,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要求。三要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包括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预警机制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第三,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各高校建立健全在党委领导下的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系统,真正使人文关怀思想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第四,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人性化环境和人文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首先,需要全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抑制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其次,要强化家庭环境的育人功能。家长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家风环境和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再次,建设和谐校园,实现全方位育人。教职员工包括行政、教学、后勤等部门的管理人员都应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文情节和人文情怀,把人文关照的温情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学校要积极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

[2]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篇(6)

1. 人文关怀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对人关心、对人爱护和对人尊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尽量做到对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到人文关怀。能够了解、熟悉、掌握多数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对学生要做到: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

2. 人文关怀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应该如何展开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的特点,即应对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并举,要富有人情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追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外界诱惑因素进行劝导,比如可以与学生通过博客谈心,劝导等等,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高职院校,只注重学生掌握的职能的考察,而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学生们毕业后的专业技能可能都是一流的,而心理上却有些不健全。因为在学校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社会价值引导。一些学生走上社会,因不能够很好地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而影响了自己事业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是学生们社会环境软性因素适应条件的不足,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关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即个人的社会适应性和公共价值选取的人文关怀引导。

在人文关怀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既要有坚定的原则,也要有灵活的对策,更要有人文关怀的方式、方法的创新。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追求的社会,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们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中,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还有他们的特定价值思维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2.人文关怀问题的解决方法

面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找一些途径来解决,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人文关怀”,都能感受到温暖。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德育”放在首位,做事必须先要学会做人。只有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做好事。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首要选项。我们要把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价值体现做一个系统的归结,设定学生个性的特点目标。在这一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人文关怀的最终目的更重要。当然,在人文关怀中我们还要进行社会的阴暗面教育,这是十分必要的。否则,“温室里的花朵是无法经历风雨的”。

我们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水平。只有思想政治工作者认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才会对学生们进行关心,才会对学生们施予影响。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工作,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在思想行为上,对学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体水平,对人文关怀问题的解决也是很关键的。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发展。在“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变化,对学生们施予人文方面的关怀,并能够随时随地地采取恰当的办法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篇(7)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reflect the scientific humanistic concern. The "social standard" value loc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to some extent, obscured its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s poor.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core status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from the unified set of the inpidual value and the social value, the intrinsic value and the external valu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一直非常突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目前学术界主要从认识观念、工作机制、工作队伍、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层面的实际效用性或者说对其社会功能、社会价值比较看重,而对其本身内在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极追求的人文关怀价值重视不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常常流于一种较为表面的工具理性层面,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都很难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进一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建构与时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

“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它始终具有一个中心的或者核心的支点,那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在当代,人文主义表现为对现实的人的一系列基本人权和自由的保障,其实质在于对个人人格尊严和价值、对个人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各种努力的肯定、赞同与支持,是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意义应当是具有人文价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应当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关心人、激励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宗旨,尤其应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关注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来体现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无论是精神、意识与观念系统,还是规范、制度与组织机构设置,都无不体现着一定的人文旨趣,表达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关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的教育,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其灵魂与精神养分的,也都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作为发展的动力与根据的。

但是,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单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仅定位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忽视了人的个体追求和价值,对实现社会培养目标的能动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没有落在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尊重和人性的完善上,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种被强加的义务,是一种外界强加的东西,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形成了某种隔膜或交融之屏幢。

应当承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价值定位对培养服务型的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新产品新文化层出不穷,创新成了一个国家的灵魂,培养服务型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环境中生存并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立足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具有独特的个人品格和思维风格,这种只见“社会”不见“人”、忽视人文关怀的价值大学生思想教育定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事实上,社会的发展虽然决定着人的发展,但是人并不是社会存在的消极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绝不是被动的,人是能动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以其能力和智慧,在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教育中在实践中改造社会的。教育之所以具有社会价值,正是因为教育培养了更好地改造社会,也更好地改造人类自身的人。脱离了对有生命的人的个体尊重,脱离了对个人自身发展目标追求的关怀,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我们客观而全面地挖掘其本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造成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1、忽视人的主体意识

在高校,教师与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物质因素,两者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ohlberg)和班杜拉(A.Bandura)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反观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重规范轻人格,仍然是刻板的灌输、管理和训练,强制学生服从的“美德袋”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像机器一样制造出规格相同的产品,培养出来的学生极为注重外在制约力对自己的制约作用,而较少以一种内省的方式审视自己的行为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的真义,结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简单明了地给予学生完整的基本理论知识,但也极大地造成学生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的缺乏,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性思考,限制了人的全面进步和人的个性化发展,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

2、忽视了人的自主选择

我们知道,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体,而受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受体,教育是师生双方的共同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下进行的自主活动。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加工和制作的对象,把有关政策或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以此来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即“填鸭式”)向学生灌输关于“应该、必须、不许”的信息和教条。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被决定和被加工的权利;教育者总是把学生被当成一个消极防范的对象, “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通过强硬的纪律、严密的管理秩序、量化的评价手段和毫无情面的惩戒措施,严格地控制学生的行为和成长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对抗性心理也就在所难免了。

3、忽视人的情感因素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专业,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在许多教师的眼中,认为只要能把思想政治理论完整地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极为重要的情感教育,认识不到学生强烈的主体性独立意向。忽视了大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否定了学生的感性生命。这这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

由于学生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引发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以至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动力,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唤起学生内心的认同和共鸣,难以使学生的行为发于情、出于自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均衡并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应该说,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提高实效性的起点。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是个关系范畴,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即客体对主体有用性,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肯定的关系,价值同时取决于主、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有着独特的规律和功能的学科,其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1、从价值主体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系中,主体既是个体(青年学生),又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要通过社会上其他人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光靠自我活动,是无法实现自我满足的。同时,个人又必须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才能换取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满足。因此,只有先是一个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才能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有道德的守纪律的人。一个人没有自尊心,也就没有责任心,也就很难实现社会价值。个人发展愈充分、愈完善,对社会的贡献就愈大,而社会愈发展,就愈能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青年学生不断健康成长,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离开了对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会荡然无存。注重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不但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而且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

2、从价值内容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就有价值,无需依附于其它价值而找到自己的存在;外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无从显示其价值,它必须借助于对其它价值的附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内在价值是指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化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个性、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外在价值则是指它通过社会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所体现的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体现和发挥,内在价值只有转化为外在价值时,才能得到证实。因此,要想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外在价值,就必须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实现,更何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注重人的内在价值的实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才能实现人的精神素质和心灵境界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是更尊重多样性的思想、多样性的价值和多样性的文化的社会,与之相适应,未来多样性社会必然要求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未来的教育追求的不应当是相似性和类同性,而应当是个性,应朝着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致力于使每一个学习者所具有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强调在尊重每个受教育者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不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为某种模式的统一规格的“才”,而是使他们成为完整的“人”,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徐长福,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看“人文关怀”问题[J].哲学研究2003.3 :38-39

[2] 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9:24-27.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篇(8)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文化自觉应当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

在党成立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面对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这是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此后党中央在文化建设的文献和实践中积极倡导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强国、人才强国战略。2014年5月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引导各民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将新疆文化发展,实现文化自觉的重任,寄希望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现代文化引领是新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全过程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必须强调“一体多元” 的维护和促进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则,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新疆不断交流、交融与交锋,而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青年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容易出现理想、价值的判断的迷惘和失准,作为引领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文化自觉意识,则是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新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立德树人是高校文化自觉意识培育的核心内容

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即把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思想教育,文化自觉重在“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立德树人”,“化人”与“树人”存在内在契合性,二者的终极目标,就是以立德树人为切入点,推进高校文化自觉。

(三)以文化人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视角

大学是传播和发展文明的重要载体,发挥新疆高校的以文化人的作用可以有效带动新疆本地区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态势,以高校里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活跃文化文化氛围,影响和感染高校的师生,一方面促进高校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乃至为师之道上用中华文化精髓浸染陶冶自身,另一方面,教师文化自化成果会间接传递给学生,通过老师的躬身师范让学生感知正确的文化自觉观念对自我的指引作用。基于新疆文化多样化的特质,有效的包容差异,共同发展,就应当以文化人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开辟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

二、持续协调发展,逐步完善高校文化育人环境

新疆高校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应当注重充分利用和整合有效资源,拓展视角、创新方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观,引领高校文化育人环境的营造为社会培育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新疆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服务。

(一)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育人的人文环境

积极营造优良的文化育人环境,必须坚持创新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应当体现紧扣时代主体、与时俱进的特色。第一,要面向各族师生积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大家积极践行新疆精神,有意识的培养师生运用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思想指导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第二,作为高校管理者更应当在文化建设中尊重学术自由,营造有利于学术创造和发展的校园育人氛围,挖掘和传承新疆本土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有益成分,提升新疆一体多元文化的渗透力和感召力。第三,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人的活力,培养大学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文化发展能力,努力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提高文化育人的水平,实现文化现代化发展。

(二)科学规划、集约发展新疆高校文化育人的物质环境

高校物质文化是一种具体直观的文化,一般指校园中师生所处的具体客观环境,有较强的外显性,如校园总体格局、教学及活动设施等。高校的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能够直观反映出学校的办学能力。优化发展新疆高校的文化育人物质环境应当以创建优美校园入手,寻求:(1)切合学校发展实际;(2)体现新疆各民族师生审美需求;(3)能够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4)兼有时代特征感和格调高雅特征的规划整合标准物质文化环境。

(三)互助合作,延伸和拓展校外文化育人的社会环境

新疆高校的文化教育工作应当充分拓展视野,放宽思路,高效整合并充分利用社会育人环境中的资源,完善高校培养工作的目标――文化育人。新疆高校在开展文化育人工作中应当积极拓展“以文化人”,培养各族青年文化自觉空间,充分运用社会中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感知社会、感恩社会。新疆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文化、文明积淀比较厚重的地区,同时这里红色文化也凸显特色,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觉应当依托新疆本土优秀的社会文化,例如民族间的互助团结观念风俗、虔诚善良的人格品质、完备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设施,都能够延伸新疆高校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

[2] 王文锋.论大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J].山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3(3).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篇(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10年8月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走进我们绥阳县绥阳中学,进入课堂实践以来,我们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等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课堂,你会体验到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应当提高学生哪方面的能力,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在我近几年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更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对农村中学的高中学生。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需要培养的原因

首先,农村中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话运用率低,课堂上难于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问题多为口水话,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尤其在作业和考试的作答中。其次,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不强。说话是形成书面语言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依赖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又是在具体的形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空间与时间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是合作学习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单调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有学生熟悉的话题,有能够发言的问题。例如我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第二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时,我不再是全部由老师讲,而是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我在学生中现场进行了三个调查,一是调查学生课业时间从事什么活动?二是调查学生阅读哪内书籍?三是调查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情况,调查后的结果让学生谈感受,这些话题贴近学生,所以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下列结论:我们既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之外,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断丰富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这样学生才敢大胆的讲,分析、综合能力在无形中也得到了提高论文开题报告站。

2.2激发兴趣,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课本上一些理论性的文字材料学生本身看了就不感兴趣。如果教学总是一味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加不愿意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我在讲《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框题,讲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时,我设置了一个情景,让学生谈论大街上看到的各种乞丐现象,然后让学生讲哪些现象是真象?哪些是假象,学生很快被吸引道这个问题上,争着讲了,让他们谈身边的事就有话可说,在教师点拨下,学生掌握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学生的兴趣提起来后,我就引入一个话题:记者乔装打扮混入乞丐堆揭示当代丐帮的内幕,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记者要乔装打扮混入乞丐堆?这个问题学生感兴趣,就迫使学生去思考、观察和研究,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引出第一个条件:占有十分丰富又合符实际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思考后领会了这个知识点,比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效果更好,这样既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独立思考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实际经验,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联系,揭露本质,鉴别真伪的思维过程。只有勤于思考和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才能在一般人认为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经过反复钻研,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来。因此,在教学中面对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大胆发言。当然,学生在解答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也不要马上否定学生的发言 。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造成“惟师独尊”的依赖心理。例如我在讲“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时,我设置了一个疑问让学生思考:一个商品可不可能只有使用价值或一个商品可不可能只有价值?并说明理由。这个问题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要不看书思考马上回答正确,确实比较困难,当时很多学生都回答错误,既使是判断正确了也说不出理由来,可我没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和教学资料,从中组织答案,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思考,教师点拨,学生能掌握这个知识点,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答错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必经步骤,因为要思考为什么会答错和错在哪里,这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自主钻研教材,在钻研中掌握知识

高中政治教育论文篇(10)

二、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坚定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中国梦是指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要弘扬中国精神,要凝聚中国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红色文化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精神保障,时代精神是中国道路不断拓宽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根源,红色文化是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素材,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当代注解。中国力量中最具意义的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时代精神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三大支柱。通过学习中华优秀文化,高职院校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国梦是历史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有文化上的原因。因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需要文化的复兴。中国梦又具有现实性,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恰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学生通过认识和理解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激励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总之,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加深了高职学生对中国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性和凝聚中国力量必要性的理解,进而增强他们对中国梦的理解,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二)助力高职院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当代中国的精神追求和?r值标准。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诚信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因此,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在学生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一篇: 法律经济论文 下一篇: 制动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