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2:01

中日教育论文

中日教育论文篇(1)

二、在日常教学中要发挥整体功能,促进幼儿素质的整体发展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不只是单一方面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活动整体的发挥,教学的具体实施要充分体现整体意识,使幼儿在思维、德育、理解力、动手实践能力、情感体验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促进幼儿素质的整体提升,发挥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如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儿童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可围绕这一主题活动开展相关的游戏,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幼儿道德素质的提升,也可以在活动中穿插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艺术素质的发展,还可以在活动中加进一些动手的活动环节,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三、在日常教学中要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在不同的教育环节中,都要做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地关注幼儿的自身特点,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大胆地取舍,以幼儿的意愿为出发点,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安排与幼儿需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力求让幼儿活泼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根据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互动内容,促进幼儿基本能力素质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幼儿的个性化的能力素质。

四、在日常教学中要发挥家长的配合作用,促进幼儿的素质发展

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幼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能力的发展都与家长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幼儿园的基本表现,需要家长及时配合的方面要及时地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要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教育的相关问题,让家长在沟通和讨论中,也懂得素质教育的内涵,并且了解自己在日常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让家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

中日教育论文篇(2)

就目前日本语教育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主要要求学生能够自由使用日本语这种语言工具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我;能够使用日本语查阅为我所用的资料文件等。任何语言离开场景,离开感情,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枯燥的。因此,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语言工具,很多高校开设了基础日语课程―从单词到语法进行分析讲解;日本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日本国家日本社会;日本文学课程―从文学史讲到具体文章选读;经济贸易类的实用性语言课程―设定语言场景进行应用性培训。这些课程对语言的习得与运用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从人文教育角度来看,日本文学课程在日本语教育中起着无法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我们谈论文学时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起文学时,无外乎涉及到其作用与价值。文学三大基本社会作用是: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文学不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性价值。

关于精神,在各个领域有着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是这样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统一,是人不断完善自我探求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精神的价值是内在的、本体的,是一切任何物质价值不能达到的。所以,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精神活动,是本体的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本论认为,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最为基本的价值所在。

二、外在价值

所谓外在的,功力的价值,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作用与教育作用,我们通常通过日本文学作品来探求日本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进程。

传统教育当中,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关注其思想内容,在主题思想先入为主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做精确的“科学”式的分析,理解性的认知,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用 “小说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剧本揭露了……黑暗的社会制度”,“诗歌弘扬了……精神”,“散文表现了……思想”等这些精简式的话语方式来传播日本社会文化缩影与历史的进程。在进行日本文学教育的时候,教师首先传播主流意识文学理论。例如,平安时代日本文学特征以宫廷文学、女流文学为文学主体,反应了平安时代丰富的物质基础,以上流社会为主流的社会关系和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进而帮助我们对社会、文化、历史进行理解性的认知。

三、内在价值

内在的精神价值即审美作用,本论认为这是文学课程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也是文学课程传统授课方式往往所忽略的部分。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吸收方式应该是从理解性的认知到感受性的体验,在接受文学形式美的同时,潜移墨化地受到作品内容的熏陶感染。我们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关注它的多义性、模糊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时候,可以培养学生习惯于审美鉴赏,阐释文学作品的视角,不受制于主流意识的陈旧文学理论,立足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等全新的文学阐释理论,引导学生自发的产生审美境界。

文学的审美作用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批判性的愉悦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这其中不包含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和科学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完全符合我们所说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要求。本论以为,当我们谈论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的时候,就是立足于哲学范畴的本体论来进行“教书育人”,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才更有利于我们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也更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当学生完全进入到鉴赏文学作品范畴,也就是达到审美境界的同时,体会玩味语言艺术会是一种精神享受。比起背诵枯燥的日文单词和记忆无生命力的语法现象,显然,文学鉴赏是愉悦的。从而带动学生自发的阅读,主动思考,充实自我。在愉悦的同时,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言艺术的习得是潜移默化的,进而在表达自我方面,从谈吐到文笔都会有自发的提升。也就是本论以上所提到的文学艺术创作范畴的精神活动是愉悦的。

综上所述,文学课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但起到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审美作用。审美作用是自内而外的启蒙,是破茧成蝶的力量,从方法论来阐释属于攻玉之石。自古以来,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从博览群书到熟读经论,从三字经到八股文,无一不是从文学谈起。可见,日本文学课程在日本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第三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 郑素华.审美教育行为特征探析:人类学美学的视野[M].海燕出版社.2012

中日教育论文篇(3)

一、改革教材编排结构,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体育教材多是围绕着运动技术项目、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几种分类办法编写的。以运动技术项目为主的教材结构,一般按运动项目的顺序编排,在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中,又依据运动项目的技术环节编写。例如,田径中快速跑的教材,按起跑、疾跑、途中跑、终点跑的技术环节编写。这种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编排体系,优点是符合运动技术学习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缺点是容易把学生的体育与运动员的竞技训练相混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校体育的目的。以身体素质为主线的教材结构,一般按照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进行编排。例如,力量素质按上肢、躯干、下肢、全身各部位的练习编写教材,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很难满足学生对体育多方面的需要。以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线的教材结构,力图把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纳入到人的走、跑、跳、投、攀爬、悬垂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之中,弥补单纯按技术体系或发展身体练习的分类方法的不足。但是在具体分类上很难避免教材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重叠,比如,篮球技术究竟应纳入跑还是跳的教材中,不好处理。近年来,也有把体育教材分为保健康复、余暇交往、常见运动项目、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和增强体质五部分结构,将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发展身体素质与各种锻炼方法和娱乐方法纳入以上五个部分之中,力图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更好地适应学生个体的需要。但是,这种编排方法对各类体育教材的内在联系考虑不够周密,教材的五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五种内容与方法,某些方面脱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编写结构,着重解决如何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在教材与目标的关系上,要把目标具体落实到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不脱节,关键是选择一种合理的教材结构。多元并进的编写结构,是把新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既可以使各运动项目与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娱乐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又使各类教材能够综合地、系统地落实体育教学目标。这里提的所谓“四条线”,它们之间并不是分割的,例如,离开技术是不能发展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离身体锻炼的实践去单纯地说教,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即学习技术、发展能力中进行的。所以提出几条线并进,是指在教材安排上避免单纯以技术为主,而是时时在教学中提醒教师要想到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扩展教材的功能,增加教材的信息量和可读性,在教材的体例上开发了用主、辅栏相结合的办法,教材中的主栏按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地编写;辅栏对应主栏的内容,随文点拨、诱导、强化、扩展知识,提供应用方法、娱乐方法等,使辅栏在教材中起到引导、激活、推动教学活动、释疑、解惑、点拨诱导、援引借用、承上启下、启发联想、自我检验、深化认识、提高能力等作用。主辅栏既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构成较为完整的体育教材结构体系,见下表。

主栏辅栏体育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点题应用知识应用方法应用方法挖掘各项强化锻炼价值锻炼方法评价方法教材典型补充技术原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的教育功启发源与流知识点学习提示能娱乐

预先评价应用等

二、改变知识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上,以往的教材强调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强调知识、技术是能力的基础,对于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过程中应当获得相应的能力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因此,编写的体育教材多侧重于“是什么”、“怎样做”,而对于“为什么”、“值得做吗”、“怎样做得更好”、“做得怎样”很少涉及。新编教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终身体育的需要,把知识看作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媒体,围绕学生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发展展开教材,把只重视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变成既重视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又结合体育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能力。在具体编写结构中,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的开篇采用“学习提示”的方式。开篇具有启发性,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并让学生自己判断教材的“价值”,通过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使学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教材的开篇之后,把体育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原理的知识要点明确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其作用是使学生明确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结论,便于学生抓住核心,识记、理解和掌握,对学后评价、考核也有导向作用。此外还对教材编写的内容起规范、定向作用。

(三)给出知识,并提供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关于怎样给予学生知识的问题

以往的教材是以技术动作描述为主,使教材的量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明确。新编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精选教材,重点突出,力求详略得当,侧重教材的特性、价值,明确知识点、技术点和应用点。知识技术的阐述首先是清楚、明白,然后求精练,并以图助文,图文配合,相得益彰。对初中已学过的教材,注意知识、技术的学习不断深化,不断复习,不断提高。复习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有所拓宽、加深,在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教材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等方面,一个一个台阶地向上发展。

2.关于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新编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上,首先设“预先评价”栏,学生在学习之前要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同时在辅栏中采用点拨评价的方法。在叙述“学习内容与方法”中,叙述知识的同时,渗透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即认识自己当前水平掌握知识技术要点引导实践(提示实践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

(四)提供评价学习、锻炼效果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各项教材的最后,提出可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知道学得怎样,并在学习与锻炼的实践中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引导学生体育实践、提高对身体锻炼的理性认识、培养能力提供了条件。

全书正文的微细结构采用了运动文化的源与流运动技术原理预先评价知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锻炼方法举例自我评价等顺序,同时在辅栏中相应地点拨、强化、补充、启发、应用,这种编写结构对于处理好知识、技术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三、更新版式设计,注意装帧新颖、规范

版式设计和装帧质量是提高教科书质量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体育教材的版式设计和装帧款式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几种版本的体育教材虽然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设计仍然让人感到有些刻板。教材的知识性和可读性不够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材整体质量的提高。新编教材把版式设计和装帧作为提高教材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全书双色套印,计算机排版,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从插图的构思、绘制,图表的设计,主栏辅栏的字号区别,以及双色辅网技术的运用等,大大增强了教材的视觉效果,提高了教材的可视性、可读性。特别是辅栏采用小号字,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体育教材的文化含量。新的版式设计突出重点知识和关键的技术环节,以文为魂,以图助文,图文互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内容的全貌和内在的文化因素,增加了知识性和可读性,使新教材更加新颖、简洁、清晰,便于学生使用。

四、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面向21世纪,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在教材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二)用方法引路,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体育是以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的,如何使教材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高中体育教材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向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办法是结合各项教材开辟了设问栏,比如“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分析一下”、“保护者应注意!”、“练习者应注意!”、“怎么做这个动作”等等,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把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锻炼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学习。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面对问题善于思考,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一定的帮助。(三)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

在使学生学会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应该培养他们具有评价能力。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评价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通过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向新的目标前进的愿望,新编教材为此建立了学习评价体系。它包括学习前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学习后的结果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体育知识、技术的学习情况,也有身体机能能力的情况和心理状况;评价的指标既有定性也有定量;评价的方法是结合各项学习内容,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评价等等。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素质的提高。

(四)开阔视野,丰富体育运动文化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各种媒体介绍的体育运动文化良莠不齐,虽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但缺乏系统性,缺乏正确的诱导。新编教材把传授体育运动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增加了运动文化知识,提高了信息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材中增加的体育知识主要设在辅栏,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体育文化知识,增加阅读兴趣。提供的知识大体包括六类:一是“名人论体育”,摘录了列宁、、徐特立、宋庆龄、蔡元培、陶行知、高士其、钱学森等对体育的精辟论述,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二是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育的功能、终身教育、运动处方、库珀12分钟跑、医务监督、运动负荷、超量恢复、人体重心、肥胖与减肥、青春期高血压、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等等;三是新的体育信息,如城市学生肥胖、超体重人数比例增加,我国学生耐力素质连续10年下降,以及美国NBA篮球介绍等;四是我国运动员对世界体育运动的贡献,如郑凤荣、朱建华、王军霞以及体操、排球、技巧等运动队的介绍等;五是中国传统养生知识,如五禽戏、十叟长寿歌、黄帝内经、兄弟民族的武术等;六是体育的历史故事。这些知识可以辅助主栏的教学内容,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此外,这些知识只作为介绍,不作为考核内容。

总之,新编高中体育教材,力求做到便于学生学技术、练身体、明道理、懂方法、会评价,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中日教育论文篇(4)

二、重视教材

任何科目的思想道德教育,都应该结合其本身的特点来具体实施。高校日语教学在面对新生的时候都是从零开始,所以基于这一特性,教学内容必须紧扣、深挖教材,同时教师必须通过认真钻研和积极备课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夯实基础,避免照本宣科,避免内容僵化,在此基础之上再深入发掘教材中包涵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并据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做到有理有据,避免脱离教材,避免空泛说理。例如在讲授新编日语第一册第二课はじめまして、第六课大学の生活这类有关人际交往的内容时,在落实课本语言学习的同时,就可向学生逐步介绍日本的人际交往礼仪,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礼貌应对;在讲授新编日语第一册第五课上海の外灘、第八课北京オリンピック这类有关我们国家发展富强的内容时,在加强相关词汇学习的同时,还可通过中日发展对比来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在讲授新编日语第一册第九课家族のデジカメ写真、第二册第七课誕生日这类有关家庭生活的内容时,在全面学习家庭相关语言知识之后,还应该通过对家庭成员相互间的——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行为的解读,来引导学生更爱自己的家庭,更深刻理解孝敬父母的涵义。

三、重视技巧

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向来是提高日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要加强日语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好的教学技巧更是十分关键。日语本身并不特殊,但日本这个国家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有一定的特殊性。中日虽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却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差距,同时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事实,使得中国人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结;所以基于这一点,在日语教学中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就不能向学生一味的、盲目的宣扬日本的发达和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优良,否则很有可能无功而返甚至适得其反招致反感,而应该加强中日对比,介绍两国在思想道德方面共通的和独有的长处,同时追根溯源,让学生知道许许多多现金看来非常日本式的优良作风,其实都源自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乐于接受这些一脉相承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并愿意从我做起,发扬传承。

四、重视实践

中日教育论文篇(5)

二次大战后,日本受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的影响,日本人认识到:“身体教育主要是促进身体发育的系统教育,而健康教育是关于身体保养的系统教育,两者在以身体当对象上是共同的,都是为了保持健康。因此,应该同时作为体育科学的内容”[1],出于这种认识,日本战后第一部《学习指导纲确》明确把学校体育的名称从战前的“体育”、“教练”改成“保健体育”。

在以后的历次《学习指导纲要》中也一直非常重视健康教育。

在我国,虽然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青少年的健康。但我因学校体育始终十分强调体育的培养。重视主动锻炼身体而轻视对身体的合理保养及健康指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就是“身体训练”加道德教育。健康教育被认为是医药卫生部门的事,这种认识和状况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未。一种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追求综合教学效果的新体育教育思想形成以后,[2],人们才认识到:“体育锻炼主要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健康教育主要是维护健康,保护体能发展。”[3],中日两国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认识不同,在两国提出的体育目标中得到最好的证明。中国在1985年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特别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而日本在1977年的体育目标中则注重学生运动兴趣,学习运动的方法,提高运动和活动能力,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很少提出,同时重视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和保护指导。

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内容的比较

日本学校保健体育中的体育部分同中国学校体育的内容大致相同。??日本在1990年实行的《学习指导纲要》中确立了小学体育以游戏和基本运动能力为主要内容。而中国学校体育以运动技术和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由于日本40年代就把健康教育作为体育科学必要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我国是在1988年才开始在天津、湛江地区部分中、小学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实验。所以,在1993年新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强调了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中国比日本要丰富些,实用些。

三、实施途径的比较

日本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上,有两个特点:①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学互动;②重视课外的教育和活动。而在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主要是课堂传授知识。

四、师资来源的比较

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来源主要由体育科学专业、健康专业、体育教师专业、社会教育督导、体育娱乐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生产体育专业、运动医师专业培养。而中国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由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但起步很晚,全国仅几所高等院校开办了上述专业,远不能满足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健康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目前,主要由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培训后的体育教师、体育卫生专业毕业生担任。

从两国师资来源比较看,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低于日本。特别是学校健康师资有待进一步加强,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五、字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效果的比较:

四十年来,日本坚持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使日本孩子懂得了健康的意义,学会了保健的方法,形成了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促进了学生身心同步健康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生存能力,竞争意识和本领。而中国学校体育正是由于缺乏了应有的健康教育才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不爱体育,不会运动,不懂得保健的体育盲加健康盲。但值得可喜的是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据对天津、湛江八所实验小学的三干多名学生的调查,表示喜欢本课程,学习后锻炼的主动性有提高,对养成卫生习惯有帮助,能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行动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97.7%、95.5%、97.5%、90.5%。八所实验中学四千多名学生的调查结果也大致相同。”[4]可以预见在1993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指导下,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将有明显的改观。

六、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等。

2.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能明显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能提高教学效果。

3.我国在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搞好师资培养,科研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使之具有中国特色。

4.改革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不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

(二)建议:

中国在进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健康教育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学校没有对开设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长期局限于智育教育的圈子里,忽视了身体素质教育是智育和德育的基矗为此,笔者建议:

1.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学校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上来,搞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

2.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有专人分管,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同时,上级教育部门应对学校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将其列入教学质检和学校规范化建设达标,考核的内容之一,提高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中日教育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45-03

面对世界各地不同思想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矗立的新时代,我们国家又正值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更新与改革的良好契机,我们就必须大胆的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一定要以世界全局的眼光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从而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这一切都是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求。我们以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作为参照物,借鉴其成功的发展经验,从而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这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显著作用。

一、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异同

1.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相同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存在,而绝非只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特产”,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有着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无论中日两国的古代还是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强调培养合格的顺应时代的国民,从而为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神学色彩,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因为人类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极其不吻合,无法正确解释当时的自然现象,社会实践活动也难以得到驾驭,就这样人为地创造了神创造和统治世界的荒谬认识。这种认识告诉人们,统治阶级是神创造的,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神所赋予的,社会生活实践不能违背神的意志,人们必须无条件服从,不得违背。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又都对不同的外来思想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我国引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而日本引进了我国的儒家、道教和佛教的传统思想,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并对其本国统治进行科学有效地指导。

2.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差异。中日两国拥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国情,因而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必然会有诸多不同之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的继承方式不同。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我国传统的思想理论基础,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既继承了古代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又不同程度地学习了外来思想理论即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而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全盘继承了本国古代的传统理论思想的同时,以及吸收了中国的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理论,这是一种内外交融的理论基础改造形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的服务对象不同。中日两国由于统治阶级和社会制度完全不同,因而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服务的对象也完全不同,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它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无产阶级利益;而日本是资产阶级统治的资产阶级国家,固然其服务对象就是资产阶级利益团体。

二、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异同

1.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相同点。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通过不同形式和手段捍卫着统治阶级的国体和政体,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规范人们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护卫国家政治体制的正常有序运行。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本国人民群众进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教育,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维护国家利益,奉献社会上来。

2.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差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的共同宣传教育下,不断地使广大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拥有主人翁荣誉感,它也是人民的“精神食粮”,指导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由国家“全面”干预,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体制,教科书审定制度上,日本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的办法,不顾历史真相,颠倒黑白,在这样一个强有力的行政干预下,使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性更加突出显现出来。

三、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方式的异同

1.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方式的相同点。首先,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不同,内容、方法、方式各异,但这种教育活动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国家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而有的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无名却有实”,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体制方面,都能够得到统治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中央人民政府具体执行,无论是军队、学校、农村都有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而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日本当局政府指挥,文部省具体执行。在日本的这种单一民族的大一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质下,彰显着国家在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表明国家对本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其次,中日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都强调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显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隐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系统有预期地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学习方式。比如:在不同阶段的学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方式的差异。我国注重正面的教育,虽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丰富多样,但是主要强调正面、直接、正规的教育手段。国家教育系统设置专门的教育机构,设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一定的范围和规定的时间内对其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日本更加注重熏陶和训练的教育方法,所以,日本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并通过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异同

1.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相同点。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历史性,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同时,也都会结合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吸收和消化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会重新塑造本民族的思想、文化的新的价值观。实践证明,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越发注重民族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大。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都又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同时,也都会反映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中国各级学校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服务于本民族本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日本致力于创造有个性的文化及发展民主社会及国家而努力,进而培养对国际社会的和平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

2.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诸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既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又为社会发展到更高文明创造了条件,能够满足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而日本以二战后日本战败为分水岭,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期间的目标是“和魂洋才”、“完美的人”等,指培养一代具有神国主义色彩并拥有西方先进技术的新一代日本人,为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强烈需要,神国主义色彩又染上了军国主义色彩,这时的培养目标上升为培养“尽忠报国”的以天皇为中心的良民为目的。二战后,日本的教育必须追求人格高度完美,促使作为和平国家及社会的创建者,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重视勤劳和责任,充满自主精神,成为身心共同健康的公民。对青少年则注重培养宽广胸怀与丰富的创造能力,自主、自律精神及在国际事务中务实能干的国际化的新型日本人。

五、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启示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社会文化相结合。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且始终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目标,不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在吸收外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又有效地吸收和借鉴外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对于传统文化部分,同志曾经提出: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只有建立在全民族全社会的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借鉴与改造,用科学的实践方法去伪存真,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实现更高的价值,从而丰富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使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2.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进程。转变传统观念,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进程,人们错误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本阶级内部的一种驯化教育,当代社会,随着教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进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当然我国的教育是针对全民族以及全国人民的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加快向全社会,全民族转换,并不是摒弃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和观念向这个方向转换,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更加得到发挥,也会得到全社会,全民族人民群众的强烈拥护和大力支持。

3.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社会全人类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关键在于把外在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内化为个体品德意识,只有实现了这种素质的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还需要必要的省察、研究以及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方法的自觉运用,从实践中获得真理,用真理去指导实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等有机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化。

参考文献:

[1]苏崇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中日教育论文篇(7)

本次会议将设置真实生动的“现场研究课”、“专家报告”、“教师沙龙”、“校长论坛”和“圆桌会议”等多种高互动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们诚挚地邀请全国各地的学者、教师培训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及校长参加会议。本次会议规模约为300人。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承办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协办单位:深圳市巨龙科教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会议日期:2011年10月18日报到,19日.20日开会,21日

为教育考察

会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

会务费:700元,大会统一安排食宿,食宿费自理。

会议网站:省略/colo/

大会微博:新浪http://weibo.省略/TOPIC_teachtrain

秘书处联系方式: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联系人:张敏霞

电话:010-68902177 Email:zhangminxia01~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联系人:张静然

电话:010-66490924 Email:amyet@126.COIll

征文要求

本次会议将征集以“教师专业学习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主办方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将被录用的论文收录进会议资料光盘。凡被评为一、二、三等奖的优秀论文,会议将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并择优推荐获奖论文参加大会交流,同时还将向核心刊物推荐获奖。投稿截止日期延长至2011年9月20日。会议针对8月31日前已经投稿的论文,会及时进行评审,并将于9月10日左右通知论文作者其评审结果;对于9月1日.9月20日之间的投稿,会议将于9月30日左右通知作者其评审结果。

论文征文主题包括,但不仅限于此: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方法与新模式

新技术支持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

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技术新方法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

数字化校园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故事讲述:我所亲历的新的教师学习方式

中日教育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30-04

收稿日期:2013-06-20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创新视野下的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研究”(2012XAJ003)

作者简介:石书臣(1965-),男,河北临西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已经探索和形成了许多比较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例如,课堂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等。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另外,还有党校、文明修身、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育人形式。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样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课题。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需要。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外,从文化的视角,还可以不断探索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形式结合起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一、创新网络文化育人形式

随着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日益普及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加快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信息网”和“红色网站”,但与其他各类网站的数目、质量、影响力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便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一是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网络覆盖面。要让校园网络覆盖到每幢宿舍楼和教室,使学生能够便利地上网和享受校园网络信息服务,为网络德育创造良好的物质保障条件。二是要把网络资料库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开设“理论聚焦”、“理论文库”等栏目,汇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文献,转载理论文章和视频讲座,拓展资料库的信息储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理论的兴趣,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以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引导和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三是要集中力量,整合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网站。要加强高校间BBS的链接,建立联合平台,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共享。

2.探索网络育人新方式

互联网和手机上网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因此,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不断探索网络育人的新方式。一是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如,在校园网上开辟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内容的栏目;在网上建立热点、焦点问题讨论专栏;澄清某些网站上不符合事实或是非不分的观点。二是要针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交往、就业与考研、心理咨询、休闲娱乐等需求,加大网络互动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在线交流、咨询服务等形式,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由上海市教委党委、市教委主办,由上海大学生在线技术和运营中心管理的上海地区大学生的互动社区型网站——易班就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形式。还可以通过E-mail、QQ、MSN、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等各种交互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从而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三是把网上文娱作为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重要形式。针对当代大学生喜欢在网上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等特点,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注重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制作“理论要点连连看”闯关游戏、法制教育DV动漫等,把娱乐元素植入学习教育之中,这样可以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枯燥说教情趣化,提高教育效果。2004年上海盛大公司制作的国内第一款教育网络游戏《学雷锋》,将雷锋的形象移植到网络游戏中,在青少年中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四是把在线咨询疏导作为排忧解难、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比如,有些高校开通了“校长信箱”、“心理热线”、“律师在线”、“网上谈心室”等相关栏目,既避免了面对面可能产生的尴尬,又起到了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网络管理机制

信息网络的发展,既给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多机遇,比如,丰富了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了文化传播速度,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同时也使我国的文化建设面临着种种挑战,比如,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渗透,网络安全遭受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等网上道德失范现象等。因此,加强高校网站的建设和管理非常重要。高校必须按照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科学管理机制,使网络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要通过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信息管理、链接网站中有害信息的检查控制等,提高对网络的监控力,控制信息源头,对上网的内容进行审查、规范,防止各类有害信息进入网络,对不良信息进行限制和“过滤”,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危害。

二、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近年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日益成为一种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式。“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要求的重要举措。这项活动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得到了全国各大院校学生普遍欢迎和赞誉。通过这一活动,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吸纳,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对青年学生塑造人格美、培养才能美、铸造行为美,促进全面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我国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许多有形的艺术资源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很好的视角,在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1]高雅艺术是指经过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所形成的优秀的、经典的、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它的范畴非常广,京剧、话剧、歌剧、芭蕾舞、交响乐、油画等艺术形式都属于高雅艺术。这些高雅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不仅在艺术上有厚度,在美学上有浓度,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深度。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起到“声情并茂,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功能。通过欣赏高雅艺术,人们一方面会被艺术作品里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被里面的艺术情感所震撼,在感动之余也会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另一方面,艺术家们一丝不苟的艺术创作态度、成才之路上的曲折和艰辛、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等都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直观的震撼和洗礼。

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首先,要高度重视和支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要给予支持,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促进高雅艺术的大众化。高校也可以聘请著名的艺术家、专业人士到大学校园进行高雅艺术的普及与传播,让广大学生近距离走近高雅艺术,感受大师的魅力。其次,要大力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让艺术教育走进高校,离不开广大优秀的艺术工作者,有了他们,我们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艺术作品。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的艺术水平的艺术工作者才能创作出富有教育意义的高雅艺术作品。正如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第三,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在育人实践中,教育者的个人素质,采用的手段和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好坏。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才能把更多的高雅艺术知识融入到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带动广大学生走近高雅艺术,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发掘节日文化的育人形式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着深刻的寓意。或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为了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本文重点阐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育人形式。

我国的节日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也有国庆节、教师节等当代节日,都分别有不同的意义,表达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人们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离家多远,都会千方百计赶回家过年,与家人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中秋节也以家庭团圆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对孝道的重视;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就是纪念屈原,彰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这表现出深远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等等。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广大学生在节日文化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

1.节日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正如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所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符号体系,有时候符号的意义比内容还重要……文化归属感的确定,光凭一些民族节日是不可能的,但连这些传统节日也没有,那就更谈不到了。”[2]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认同的标志,它以特别内在的力量,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一种向心力。我们应该在保护传统节日、倡导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加强这种认同感。

(2)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着浓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撑,在诗人王维关于重阳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可以看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牵挂,每逢佳节到来的时刻,心中总是唤起了人们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刻感情和记忆。同时,无论是国外还是港澳台的华人华侨同胞,也都会心系祖国,渴望回到家乡与亲人共度佳节,加强了祖国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达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功能。在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赛龙舟,实质上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延伸和表达,传递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3)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传统节日中的象征意义很明显,春节、中秋象征着合家团圆,清明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牛郎织女的“银河迢迢暗渡”揭示了古人的浪漫和不屈服的精神,等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排列就是一幅多姿的画卷,揭示了古人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这些传统节日穿插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增添了生活乐趣,也是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的凸显。不论是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表达的都是古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春节新的生命力的萌发,清明对祖先的祭祀,也是对未来的希望,端午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七夕天与人的和谐,中秋对生活的积极乐观,重阳登高,传达的都是一种蓬勃向上的人生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节日文化育人的路径

(1)学校可以开设有关节日文化的相关课程 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课程中穿插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节日起源和民间传说故事,并重点深入剖析其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真正了解节日的历史演变和风俗习惯。这样不仅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也使传统节日的宣传更为活泼生动。也可通过讨论课,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抒发自己在传统节日里的体会和心得,进而调动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2)开展关于传统节日的主题教育活动或是让学生参加节庆纪念活动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故事背景和传奇,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学校可以结合节日纪念活动,积极开展有关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祖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熏陶。也可让学生参加实际活动,比如,中秋时品月饼,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等,完善和发挥清明、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的节庆作用。又如,可以利用庆祝国庆节,举办红歌比赛、爱国主义诗歌朗诵比赛活动。

(3)创新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 除了在相关传统节日里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的方式,还可以对实践活动进行创新,增强趣味性。比如,开展以传统节日内涵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学生们可以自行排练相关小品、相声、话剧、情景剧、歌舞,丰富活动的表达方式;重读经典,加深学生自身对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的领会;开展传统节日艺术品展示,比如,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古代剪纸、民间刺绣等所展示的,节日文化内容,具有更加艺术化、形象化的育人作用。

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育人合力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纽带作用及其所具有的价值认同感、内容丰富性、形式生动性等特点,使其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因而,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形式,并形成文化育人合力,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文化课程相结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与专业课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课相脱节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一些专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应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文化课的配合与互动。当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文化课的配合与互动不是说一定将两者拉上关系,强拉硬拽只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气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具体说来,就是要针对具体专业的学生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该专业的词语,联系相关专业的内容,进行相关专业的案例分析等。通过这种方式的配合和互动,可以使学生感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之间拉近了关系,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教育资源和独特的学科感染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育资源。因而,要加强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配合和互动。一是要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互配合。二是要吸收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专家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度和理论说服力。三是在教材建设中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不断充实和改进教学内容。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高校通识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二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对象的共同性、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课程内容的相通性等方面;其区别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目的、性质与功能、学科归属与内容要求等方面的不同。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德育范畴,而通识教育课程应主要属于智育范畴,二者各有侧重,不能相互替代。要根据我国实际,探索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思路,使之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种课程体系各具特色,形成合理的互动机制。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既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相关内容纳入通识教育课程(文化素质课)的讲座课堂,也可将通识教育课程(文化素质课)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课程环节。在课程内容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通识教育课的相关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其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通识教育课中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可以保证通识教育课的正确方向;等等。这样既可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深度结合,也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性。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配合与互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一方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能量作用,坚持正确导向,引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比如,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优美的画廊、美丽的草坪和花木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发挥好高校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德育功能,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要把校园文化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各种目标性强、有针对性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日教育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95-02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在学界成为共识。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节而异,灵活地采用实地参观、问题研讨、辩论、演讲、观看专题片、问卷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然而,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仍然值得学界探讨。

一、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切忌流于形式

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教学方式的新探索,可以借助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模式来传递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信息和理念,更可以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克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逆反心理。但是,要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明确教学主题

实践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必须围绕教学主题开展,以求“形散神不散,万变不离其宗”。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特征:他们崇尚自由、快乐、平等;他们讲究情调、品味,审美水平较高;他们有强烈的与人交往欲望,爱好交友;他们乐于尝试各种新鲜的实践活动,乐于在活动中挑战自我。要适应“90后”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创造他们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实践教学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他们感知传统节日的魅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但是,面对当前“大节大过,小节小过,无节造过”而带来的负面效应,避免大学生只注重过节的感官刺激好玩或有趣,而忽视了传统节日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需要我们精心选定用于实践教学的节日,避免多而杂乱,力求少而精细。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明确教学主题。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例,中秋节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主题,可以举办师生中秋茶话会、中秋诗歌朗诵会等教学形式,在活动中得到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而在重阳节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要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可以举办问题研讨、辩论、给父母写封信、到养老院献爱心、到社区为老人干实事等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尊老敬老、感恩报恩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目标

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思想素质目标方面,要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深入认识自我深入认识社会,了解传统节日的产生根源,认识传统节日蕴含的丰富内涵,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弘扬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明确大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的责任与使命,引导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分析关于传统节日的各种现实问题,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在知识目标方面,要通过实践,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灌输教育转为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课堂教学以外的知识,进一步印证、理解理论知识,并在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中,开拓思维空间、深刻认识社会、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在能力目标方面,帮助学生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通过实践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培养组织纪律观念、培育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要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要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角”,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自我评价。但是,实践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忽视自身的主导地位。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设计者和领导者,教师需要在深入理解并消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采用适合教学内容的方法和手段,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协调各方关系,乃至应对与处理某些突发事故,才能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可以说,教师的设计水平和领导能力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尤其要认识到,基于大学生个体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差异,他们通过实践活动亲历亲为得到的经验可能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个体的、内在的,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及时对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加以梳理整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内在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对零散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更为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积累有益的材料;要引导他们将个体的经验进行交流,使他们在共享经验的过程中,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在交流沟通中不断增长智慧、增强能力、获得自信,并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

二、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指出:“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注意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片面的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或者片面的强调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要解决大学生对有关基本理论的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那么实践教学则要解决大学生对有关基本理论的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知转化为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用理论指导实践,针对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紧紧围绕课程理论教学中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教学重点、难点,设计节日活动的具体方法、详尽环节。又要通过依托节日的实践教学,获得深刻体验和理解,让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化”、“入脑”,真正转化为大学生的认识以至信念。

三、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形成合力

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得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良好教学效果,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形成长效机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万里长征。

(一)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引导

事实证明,自从2006年,国务院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六个节日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把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节假日以来,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热情。因此,只有从国家的层面,继续提升对传统节日保护的文化自觉,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就会对传统节日有更多的认同感。

(二)商家和媒体要树立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

商家和媒体不应只贪图眼前利益,过分重视西方节日,而淡漠传统节日,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只能严重伤害普通民众对传统节日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媒体要发挥宣传优势,把传统节日的宣传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通过开设专题、专栏,举办专场节庆晚会,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访谈、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发掘、宣传传统节日的思想道德内涵,引领节庆活动的价值取向。而商家通过在节庆用品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发特色工艺品,生产安全卫生、健康有益的节日食品,同样能够实现节日经济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三)学校要融合相关部门,形成内部合力

学校要避免“学雷锋一阵风,三月来了四月走”的现象,把传统节日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长效化,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宣传部门要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生传统节日教育相结合。通过营造传统节日氛围、校园网公告、大屏幕宣传、师生手机短信提示与短信祝福等方式进行传统节日宣传。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拥有理论功底扎实的师资队伍、学术资源和少量的经费资源、组织资源,而学生管理工作机构则拥有广泛的组织资源、充足的活动经费和丰富的校外资源,因此,依托节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学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要将各系、班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纳入到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让他们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分工明确而又相互协助。另外,基于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把博物馆工作人员、民俗专家等人聘请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三是节日是短暂的,应该注重节日精髓的总结和提炼,把节日蕴含的宝贵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纳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同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制定配套的量化考核体系,并把考核结果同学生的日常管理挂钩。

总之,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定要注意几个相关问题,才能确实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创新教育思路和方法,使当代大学生自觉传承民族思想文化,并最终得到思想政治素质的良好提高。

参考文献:

[1]郝小松.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7):52-53.

中日教育论文篇(10)

小原国芳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日本大正时期、昭和初期民主教育思潮的集中体现,同时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各国同时出现的“新学校运动”的产物。他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研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等多个领域。他将西方和中华文化思想兼收并蓄,并立足于日本近现代教育实际,得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凸现了近代日本社会多元的文化追求。其承载的意义,体现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取向和价值判断,蕴涵深刻哲理;其深刻的论述,精辟的见解,即使今天看来,仍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小原国芳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全人教育论、教育立国论、教育改造论、宗教教育论、艺术教育论、教师论、道德教育论、母亲教育论等。其中,全人教育论为小原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小原国芳教育思想的精髓,并贯穿于全部著述中。有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是,他的理论不只是停留在一种理论学说上,而是躬身实践,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从而享誉海内外。本文试从小原国芳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开始,挖掘其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小原国芳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 “维新”思想的策源地

小原国芳出生地日本久志地处九州的南端,九州历来就是日本对外交流的窗口,早在中国唐代,这里便是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使节、中日僧侣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15世纪60年代至16世纪60年代“南蛮贸易”和天主教传播的故地,还是葡萄牙对日文化输入和贸易进口的重要港口。因而,这里自古以来工商业发达、科技先进、文化开化、思想进步、宗教活跃、人才辈出。如果说日本从明治开始维新,那么这里早就开始了“维新”,是“维新”思想的策源地,并涌现出大批“维新”志士。如主张“开国”、兴办工商业的萨摩藩主岛津齐彬,参与结束幕府统治、实现维新大计的岛津久光,维新重臣西乡隆盛、大隈重信、大久保利通,自由民权运动活动家大井宪太郎,社会主义运动创始人堺利彦,还有日本近代史上第一届内阁中的文部大臣森有礼。小原自幼耳濡目染,其“维新”思想的形成与这里的开放历史是分不开的。

2 民主主义思想的胎动

小原国芳历经了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个动荡的年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潮涌进,“天赋人权”思想到处传播,“自由民权运动”蓬勃发展,“建立立宪政体”等呼声四起,人民觉醒,农民暴动,工人罢工,要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声浪此起彼伏。日本陷入民主大潮之中,当局不得不对人民做出了让步,于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了“宪法”。然而,“宪法”在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的同时,也为日本军国主义膨胀提供了法律依据。军部的统帅权独立于内阁之外,军国主义势力嚣张,飞扬跋扈,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走上了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恶道路。民主思潮与军国主义势力的碰撞,不仅锻炼了日本人的民主意识,也造就了小原国芳的民主主义思想。特别是在京都帝国大学求学时期,小原虚心求教于学界名流,其中有为世界所称道的哲学教授西田几多郎,中国哲学史教授高濑武次朗,达到世界最高水准的宗教哲学教授波多野精一先生等,小原一方面从他们那里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另一方面遨游于书山学海,接触到各种民主思想,涉猎了大量西方经典著作,并做了潜心研究,形成了独到见解。他的“全人教育”的基本构想就始于京都大学时代,这从他的毕业论文及毕业后不久出版的《教育的要本问题——宗教》及《教育的根本问题——哲学》中可以窥见。这不仅为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建立,也为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原国芳从此起步,走上了反封建专制、反军国主义、反旧教育制度的教育革新之路。由此可见,特定的时代与环境对小原国芳思想的形成以决定性的影响。

二、小原国芳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日本教育哲学家稻富荣次郎博士曾指出:“日本宛若教育哲学的百货店,店中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世界上的商品,无所不有。但是其中没有一件是在日本扎下了根的,尽管绚烂无比,但只是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剪枝花。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日本特有的现象。”日本教育哲学的“百货店”特性或曰“杂多性”、“杂种性”特性,恰恰是世界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在教育哲学领域的再现。从小原国芳的名著《教育的根本问题——哲学》中不难看出,在哲学观点上,他极力推崇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理性世界,休谟的不可知论,黑格尔的辩证法;政治上崇尚“哲人君临天下”;认识论上强调理性、精神、意识、怀疑、惊异的作用;方法论上主张精神与物质、灵与肉、意识与存在的对立统一,甚至把“对立的统一”作为“教育信条”。在教育思想上,他极力推崇卢梭的“回归自然”,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第斯多惠的“教师论”,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爱伦,凯的“儿童观”,苏格拉底的“发现教学法”,洛克的《教育漫画》,康金斯基的《艺术论》,歌德的“教育区”,席勒的《美育通信》,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等,尤其崇拜瑞士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甚至著书《仰慕裴斯泰洛齐》以表崇敬和膜拜。

小原国芳在教育实践上的成功和在教育理论上的建树蜚声世界,也震撼了他的祖国。起初,他的教育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进步色彩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也屡屡遭到政府推行的皇国主义教育的压制。随着其国际声誉的日益提高,当局不得不改变了态度,承认他对日本教育的贡献,并于1947年正式批准玉川大学成立,可以说这是他长期以来与国内传统势力斗争的结果。

1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

裴斯泰洛齐毕生致力于开拓一条走向公共教育的途径,维护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他的最高目的,不仅是建立新的教育体制、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要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素质,改善贫穷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建立一个和平安宁的世界。他的思想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因而对小原国芳影响至深,小原先生的玉川学园也是基于此理念而创建的。创业之初,他曾三次造访裴斯泰洛齐,亲聆裴斯泰洛齐先生的教诲,并对其教育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注重直观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根据其要素教育理论,结合日本实际,小原还创立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对初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裴斯泰洛齐生活的灵魂是爱,主张实施“爱的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并把家庭教育看作是自然教育的原形、社会教育的榜样,是教育的基础,极为重视母亲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在《林哈德和葛笃德》和《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两部著作中,他都以葛笃德为理想的母亲,树立教育孩子的榜样。受此影响,于是便有了小原先生的《母亲教育学》。裴斯泰洛齐主张“和谐发展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使德、智、体一体化,使儿童的手、心、脑和谐全面地发展。在论及教育与哲学的问题时,他反对过分偏重教育实际,认为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和短视的做法,是甚为低级的想法,这样做会使高尚的教育堕落到平庸呆板的地步,使老师降到一个技术者的卑微地位上。教育不是低级的,而是活生生的、高尚的有创造价值的工作。裴斯泰洛齐还指出偏离实际、低级浅薄的教育学者太多,是我们今天的可悲之事。小原国芳与裴斯泰洛齐一样,为只有“教学的学校,而无育人的学校悲伤不已”。由此,小原提出了“全人教育”理论,这一理论贯穿于他的全部著述中。“苦斗挣扎、贫民救济、苦心经营孤儿院,事业上重挫、生活的窘迫、思想上的误解、兵荒马乱、卧病不起、失望、冷嘲热讽、横遭迫害……”几乎裴斯泰洛齐所有的痛苦、烦恼小原先生都遍尝过。难怪有人指出,18世纪的裴斯泰洛齐与19世纪的小原国芳两者的教育之魂是共通的。他们彼此都具有共同的教育性格,背负共同目标,历经磨难,走完了教育的一生,因而人们称小原先生为“日本的裴斯泰洛齐”,以示他对日本教育所做的卓越贡献。

2 中华教育思想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地位。儒家思想自隋唐始迅速扎根在日本沃土,到了平安时代,儒教不仅在政治、文化领域,而且在教育界也给日本带来了很大影响。当时日本的私立学校是针对贵族子弟的教育,空海首开的“综艺利智院”则效法孔子,向平民百姓招生,类似孔子的私塾,这意味着儒家思想开始在日本社会中发挥类似于中国社会的作用。在武士道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儒家思想更是其基本理论支柱。孔子思想中的“忠、勇、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范畴,成为日本民族的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到了江户时代,儒教在日本进入全盛期。对幕府而言,儒教是惟一可以利用的思想。明治以后,经过欧风美雨的洗礼,尽管儒教受到严重打击,但是并没有在日本消亡,而是又被引入新体制中并加以利用。学校教育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儒家思想,旨在使其成为忠顺的良民。到了近代,现代的企业家都把《论语》作为人生和经营的指南来尊崇,并认为是儒家思想推动了明治以后日本工业的近代化,也是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原始的动力催发了废墟上的日本复兴。

其次,孔子的全人教育思想对小原国芳的影响。小原国芳自幼接受汉学教育,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对其影响深刻。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于是他极为尊崇的人物,他批判地吸收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髓,由此奠定了他的全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从小原亲手整理、编辑、出版的《中国教育宝典》(全二卷)书目,以及《中国佛教介绍》等众多的著述中,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他的内心深蕴着我们中国人自古推崇的儒家精神。

小原深受孔子学说的熏陶,孔子的“仁人”思想是其全人教育思想的根源,孔子的人生哲学是其所要成就的理想。“教不倦,仁也”是孔子心中理想的教师形象,也是小原国芳追求的目标。他是位教师决定论者,认为教育是一种“全人”感化、陶冶“全人”的工作,理想的教师必须是“全人”,即具备全部文化的人,诲人不倦的人,否则教育不可能成功。因此,他要求教师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修养已“臻于全人”。

上一篇: 大学生创业问题论文 下一篇: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