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2:01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篇(1)

(2)企业合作式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成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立长期联系,除毕业实习外,学生还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实习。不同实习单位可以锻炼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如在服装企业的专卖店实习,可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在设计部门实习,可以提供设计能力,在生产车间实习,可以了解服装生产的整个流程,提高自己的工艺能力和全面的管理能力。同时打造精品暑期实习项目,每年暑期选一个集团或企业,根据实习岗位选拔优秀的学生,由企业负责培训,学生上岗实习,为期一个月,由企业支付酬金。对表现好的学生进入人才库进行跟踪,在其毕业时优先考虑就业。如本专业与绫致集团合作,从三个年级中选拔30多名学生在其旗下的四大品牌专营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产品销售,卖场陈列,销售数据整理分析等实习。学生们通过这样的锻炼,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成熟。

(3)专业赛事式实践教学。参加大赛是学生得到多方面锻炼的好机会。本专业团队教师十分重视服装设计大赛,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将每年的赛事特点和主题融入服装设计的课堂训练中。本专业学生参与的服装专业赛事,覆盖了时装设计,时尚买手,皮草设计,面料设计,时装画等多种形式的比赛,共获得110项专业奖项,其中部级15项,省级95项。如2012年8月进行的中国泳装时尚买手大赛,同学们经过专业培训后,通过店面陈列、实战销售、知识问答等环节的比赛,经过7天的激烈角逐,在27所全国院校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亚军。

(4)毕业秀场式实践教学。通过举办毕业作品会的形式,让学生从作品设计、服装制作、宣传拍摄、制作作品集、举办会宣传、模特选用培训,彩排至正式演出的所有环节均亲力亲为,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优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

在此基础上建设了服装设计学网络课程,完整地呈现了服装设计学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特色,教学资源丰富,为服装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同时为了拓展教学空间,增强交流与互动,还建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网站和吉大纺织服装微信公众平台,在公众平台中开通了专业快讯、课堂实录、教师有约、秀场直击、市场解析、服装技术与纺织科学等栏目,通过每天及时最新的专业资讯让学生掌握时尚前沿与专业技术;通过丰富多彩的在线课堂讨论,让学生与教师及时互动,这些平台与课程网站共同支撑服装设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3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本课程团队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培养,3人赴加拿大,韩国,美国留学1年,2人次赴香港理工大学交流访问,经常性参加国内各项专业交流与学术交流。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开阔了眼界,扩大了交流范围。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篇(2)

2、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的第四大方面要求我们,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在少数高职院校,由于课时紧张,反映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引入与课程基础内容、经典理论的讲授出现了矛盾。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不到广泛应用,实践教学受到削弱。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而先进的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精品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

精品课程网站应具有很强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全方位的网络体验,因此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应从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的要求出发,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即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效率。完成这一设计目标首先要求课程负责人要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精品课程建设通知和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的要求,组织申请材料、填制申报表,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平台向学校提出精品课程建设申请。申请完成后的一项主要工作便是搭建设课程支撑网站,无论是团队自行开发的课程支撑网站还是学校提供的课程支撑网站,都要具有申报功能和课程教学功能。这就需要课程支撑网站除了要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实训实习、作业习题、试卷答案、学习指南、在线答疑和教学视频等网站教学内容外,还需提供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以及现场教学录像等申报材料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140-02

“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及产品制作”被评为2011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课程组在2006年启动建设工程以来,一直关注该课程的文化建设,并把文化的主旨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课程文化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树立了以文化建设统领精品课程建设的新理念

课程文化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功能是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品质、行为准则等的控制与引导。由于课程文化的这种内在功能,对课程建设者来说,课程文化如何建设是必须要思考的主导价值取向。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构建新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的再造是课程建设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一般认为,课程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内核,因为前三者的变革与重构最终目的是促成精神文化的变革与重构。如何重构课程知识、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等属于课程的物质和行为文化范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这种有形的文化变革去促进学生精神文化的养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观。

二、推行“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行为文化

“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就是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学生实现平等对话,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学科知识。从文化层面解读,学习方式属于行为文化的范畴。

要完成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行为的转变,教师必须搭建合适的教学平台,使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学科规定的任务。首先,精简系统理论知识。我们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摸底、企业走访等途径的深入调研,修订了“必须、够用”的学科知识大纲,将原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仪器及测量”、“数字电子实验”、“模拟电子实验”等课程分解重构,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及产品制作”两门课程。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基础上再进行产品制作的训练,把精简理论知识的课时转移到后期的项目制作实训中。其次,精心选择制作的产品,通过动手制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制作的每个电子产品都从实用主义出发,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知识点到多个知识点按层次推进的原则进行选择,前一项目为后一项目的基础,知识范围逐步扩大,直至构成较完整的电子技术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从准备资料器件、元件检测、软件仿真到安装焊接、调试测量、检查评价等各阶段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起到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启发、修正作用。

我们通过产品制作为载体,努力去搭建适宜自主学习的平台,力图实现接收式学习行为向自我要求学习行为的转变,不仅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其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为学生走出校园继续学习新知识、开创新天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文化层面讲,一件具体的电子产品制作属于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范畴,而学习思想、学习能力为精神文化的层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都在探索怎样通过对行为文化的有效调控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能力。

三、贯彻“德才兼备、德育为先”的考核标准

从文化定义来看,考核标准属于规范制度文化的范畴。育人是课程文化最本质的东西,人无德性不立,德性是做人的资本。“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都无法补偿(但丁语)”。古今中外的各级各类正统教育无不关注人的德性教育。中国古老的“六艺”之教在本质上就是德性之教;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杰出代表杜威曾鲜明地指出:“道德目的应该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无论什么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典型工作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分解表》,每个岗位都规定了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规定了应具备的道德素养标准,如“具有团结协作、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等。基于此,我们修订了学生成绩考核标准,不仅有产品制作成功与否的评价,还增加了团队协作、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考核标准的转变,也促使学生观念的转化,单纯的知识掌握已限制了其学业成绩的提高,必须全面审视自身素养,在专业知识的尺度之外又增加了道德的筹码,而且这种筹码具有可见性、量化性。学生要把自己设定为人才或者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必须按照道德素养标准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高等学校,往往把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割裂开来,专业课教学单纯追求学生知识的掌握,不顾及比专业知识更有价值的品德考核。在“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及产品制作”建设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专业知识和道德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通过规范文化的推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

四、培养“严谨求实、锐意创新”的工作观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篇(4)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各门学科都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不少的地方,还沿用着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还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名符其实的,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跟上迅猛的教育发展趋势。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在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基础上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的选择上是非常严格的,这些新文章必须要经过仔细审核才可以加入学习课本,这些内容的扩充使语文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贴近生活,拉近了小学生与大自然间存在的距离,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这种改革备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除此之外,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在编改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有部分小学也开始逐步尝试加入其中,并且对编写成果加以使用,为展开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限制于成绩的好坏与学历的高低,更加侧重于人才的实用性,所以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学生的运用实践能力做为重点教学内容。教材文章中分别配有预习内容以及课后思考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目标性的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行收集相关内容材料并加以分析;学校还设置了部分教学实践课程,这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在现在的教学体系中,大部分教师依然在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观念陈旧并且机械式的教学过程,严重的忽略了小学生爱玩好动的本质,课堂气氛压抑再加上学习内容的乏味无趣,容易导致小学生的求知欲受到大幅度的挫伤,这样以来,教育便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2.教学策略形式化

当前的社会现实让校方更注重的是升学率以及学校排名。教师在学校施加的压力之下,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必然也是针对于考试重点进行深度分析。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毫无创新可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讲解为主,全体学生以听记为辅,这样严重的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引导监督的作用,学生才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可以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把书本的理论知识教于学生,那么学生所接受的也不过是乏味无趣的文字符号,这样不但会减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学策略形式化的存在是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绊脚石。

三、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改进措施

1.增强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

创新是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教师是课程学习中的主导者,所以教学效果要达到创新的目的,必然得要求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课本最表层的东西,这样学生的学习思维会受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开拓思维,把课堂内容做成幻灯片或者是小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这样一来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把学习内容加以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传授学生知识为目的,这样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这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政策相违背,不利于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发展,针对这种教学状况,对教师的教学结构及目的进行了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与监督下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是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它做为陪伴学生终身的教育学科在整体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但是这个过程中仍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陈旧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在提升自己修养及创新意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其对学习的积极性及趣味性。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篇(5)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一门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内容丰富,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明显感觉,教师对网络等新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够,通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有的教师单纯的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理解不够,难以掌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于掌握,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

3.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的持续改进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些申报成功的课程,过了三年五年还是申报成功时的状态,教学内容方法,没有丝毫改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新,各种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有些地方精品课程更新不及时已经失去了“精品课程”的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学术交流探讨不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样,更何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比较多,单单依靠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达到百分百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实工作中,精品课程学习培训少,交流沟通少,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掌握,自己学习消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点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于一身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我认为要建设好,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有效规划,严格全程监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在建立之初就要从学科、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实际效果、实际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也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广规划,使精品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学生收益。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精品课程建设政府部门要有规划、有目标,适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主管部门、有责任人,能够合理有效持续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学校自查,学生评定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管和服务体系。

2.加强学习沟通,建设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灵深处问题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意义深,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教学。教师要想将精品课程传授好、表达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好的教学方法、思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政府要提供一个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政府组织精品课程院校特别是部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团队到各高校开展培训,组织各高校到精品课程院校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训。学习是提高知识和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习培训可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学术信息,自觉的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含金量,使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有奖有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实施中,明确申报成功不是目的,充分有效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质才是目的。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每年对课程进行课程评定和检查评估。检查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到位与否,即在师资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是否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符,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学生是否能从中获益,是否提高了理论素养,改善了行为习惯。在课程建设上要从师资准备、教材整合、教法创新、教学管理、成绩考核五个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奖惩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改进,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篇(6)

一、引言

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系统论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应用、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以系统理论和发展意识指导整个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有助于我们以整体和动态的观点研究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和步骤,全面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系统思想是一般系统论的认识基础,是对系统的本质属性的根本认识。我们通过对系统本质的深层分析可以调整系统结构,直辖各要素关系,从而达到优化系统的目标。要搞好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首先需要以系统的思想来分析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属性。本文以系统的目标性、有序性、相关性、整体性等基本属性为出发点,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步骤,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大多数系统的活动或行为可以完成一定的功能,达到一定的目标。我们在系统的建设中应该首先明确或把握系统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实现。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表述为:“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这一系统建设的深层目标,并不仅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精品课程,而是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载体,促进教学队伍建设,助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倡导优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夯实办学条件和设施。通过不同级别的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发挥精品课程在理念、师资、内容、制度、考核、手段和方法等多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促进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最终推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步骤

系统的层次和结构会依照它所实现的功能而动态演变,这种变化应按照发展规律有序进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实施的工程,根据精品课程建设各阶段的目标可以分为规划设计、资源建设、评审、应用推广和评价反馈五个环节(见图1)。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遵循系统运作的思想。

1.首先,在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上,各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定位,遴选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有突破及独创性的特色课程,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通过对网络课程整体结构的规划来体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成果、课程特色等,合理设计和布局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层次,为学习者使用精品课程提供方便。

2.在资源的建设上,要选取教学内容新颖,内容系统完整,信息量大且资源组织合理,符合课程设计要求的系列化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以满足多模式学习的需要。在优化精品课程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咨询、服务、调研等社会实践及应用型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的外延加以丰富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资源评审指标》中的6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提出的要求,认真细致地对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效果等各个要素进行分类研究和整体规划。

4.在课程建好后要注重应用和推广,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都能了解并乐于使用精品课程;创造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为师生使用精品课程创造条件;扩大院校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使广大师生能在精品课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5.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引导和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阶段性成果,经常进行教学诊断,反馈教学行为,提出修正意见,不断改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要素及相互联系

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形态。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是课程多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国家、学校、教师、技术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共同协作的结果。每一门精品课程建设和完善都是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价和制度支持等系统要素相互协调、不断发展的系统过程。其中,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动力,政策上的支持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保障,质量评价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保证。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既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导,又是推行精品课程建设和应用的主要力量。一支合理的师资队伍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在这支队伍中不但要有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人员,而且要配备团结协作精神好、知识结构合理的辅导教师,更少不了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专业教育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只有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协作,才能做好精品课程的规划设计、应用实施和开发维护工作。

2.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具备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课程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实践教学要具有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内外相结合才能达到明显的教书育人效果。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能够结合学习者特征和本专业特色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常用的有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师生网上互动、在线答疑、小组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多媒体直观演示和相关知识扩展等更适合于开放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网络精品课程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

从教学手段上看,高校教师应该提高信息化素养,掌握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手段。学校要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直观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注意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构筑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5.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

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和政策扶持机制是精品课程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各高校不但要在精品课程申报时期建立科学的课程评审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学工作者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而且要在课程建设后期推行一套可行的维护运营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以保证精品课程网站和平台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齐全,并保持常用常新,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6.质量评价机制客观有效

设立客观的统计方法,定期组织课内外专家、教师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测评,实时收集精品课程资源的访问情况,以统计数据和对使用者的调查结果作为评估精品课程的重要指标,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保持长期有效的评价和监督,不断改进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得精品课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五、精品课程建设须加强整体观念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要素的性质会影响到系统整体的性能。但系统并不是各组成要素的简单拼合,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整合后的系统拥有各要素所不具备的性质。因而,为了更好地实现系统的目标,要改变系统要素和结构,将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充分协调和连接,才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效果,使系统达到更加优化的性能。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项目。它不仅规模巨大,参与面广泛,参与学校众多,覆盖学科门类齐全,而且集资源的建设、、共享、应用和创新为一体。作为系统实施的精品课程项目涉及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资源、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价与考核、教学管理等课程要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参与高校要树立整体建设、全面实施的观念,积极主导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提供资金支持和过程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和校级课程的评价标准、技术方案、版权保护、应用评估等实施环节。要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技术与手段、教学评价、课外实践、政策与管理等环节融入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一方面,加强这些要素的建设能够促进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精品课程的建设正是各要素全面建设的具体体现。所以应该将系统的各要素划分成合理的层次,作为一个整体,逐级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安排,合理整合系统要素,优化组织结构,才能使精品课程的效能发挥到最佳,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和辐射效果,最终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六、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体现了一种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于一身的系统建设理念。精品课程项目的实施打破了信息封闭的壁垒,推动了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探索更适合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和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法,调动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运用系统的理论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使得教学体系内部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课堂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获得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实施,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以系统论为指导,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改变人才培养体制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姜淑杰,张艳虹.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实践探索,2008.1.

[2]刘跃华,陈广玲,唐爱国.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11.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097-02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办学实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江苏省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强省,近年来的国际留学生规模不断攀升,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建设一批精品课程,提高留学生的培养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关于精品课程的建设,现有文献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文献[1-3]系统地总结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及现有方法的不足之处。文献[4,5]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讨了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文献[6]研究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特色模式的建构问题。文献[7]从国际化视野的角度研究了精品课程建设问题。文献[8]探讨了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并将成果应用于人才培养。文献[9]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研究了精品课程的建设问题。

借鉴现有文献得到的研究成果,江苏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与高等学校深入研究留学生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培育精品课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授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虽然本文作者所在单位的留学生培养起步稍晚,但是我校不断拓宽办学途径,努力开展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步伐,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教育资源,大胆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建设自动控制学科全英文授课专业与品牌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国际化水平。

我校对国际留学生定位主要来自于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培育建设若干门精品课程就成为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利器。为认真贯彻落实《留学江苏行动计划》,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评选工作,2014年、2015年共选出92门精品课程,2016年选出45门精品课程、30门培育课程。本课题组分别于2015年、2016年获得1门精品课程即《Linear System Theory》、1门培育课程即《Optimal Control》。同时,我校也大力推进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本课题组研究人员于2014年立项建设校级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3门。

《Linear System Theory》和《Optimal Control》课程是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和研究控制理论的基A,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基础性课程,在自动控制、系统工程与经济管理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Linear System Theory》和《Optimal Control》课程同时也是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位课必修课程,其地位十分重要。

鉴于以上两门课程对于留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前期成果,本文结合2015年度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Linear System Theory》、2016年度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培育课程《Optimal Control》,江苏科技大学《Linear System Theory》、《Optimal Control》、《Modern Control Theory》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并参考文献[1-9]所提出的创新性方法,对留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机制和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同时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到本校留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本文所得结果对于留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省级留学研究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建设机制研究

下面,结合我校省级留学研究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讨论留学生精品课程建设的机制及方法问题。

1.1 课程培养定位与目标

《Linear System Theory》是包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研究生的理论基础课,也是学位课。本课程的授课目标应使留学生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深入了解和掌握线性系统及其相关理论算法,并具有一定的实际控制领域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Optimal Control》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最优控制的数学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对工程问题中最优控制问题的分析、设计、求解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更深层次的控制理论打下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78-03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在“九五”教学改革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向大众化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的旨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建设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具有标志性价值的重要工作。从2003-2007年,教育部每年评审一次、连续评审5年,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1 500门,几年来一批批高质量、具有示范作用的部级精品课程,通过其本身的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了其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整体提升了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锻炼的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到目前为止,通过教育部审批后成为部级大学体育精品课程有5门,各省及学校相应建设的大学体育精品课程数量若干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基层申报学校要目标明确先行建设,那么,如何合理高效建设体育精品课程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非常迫切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登录国家精品课程评估平台和十余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全面分析我国现阶段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探讨当前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中所遇到的各层面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对进一步加强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有所裨益。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登录CNKI中知网、国家精品课程评估平台,检索、查阅与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文献资料,对已经被评定为部级精品课程(含5门部级大学体育精品课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公示的材料和其它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着重从前人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精品课程建设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出发,分析课题研究现状并讨论相应问题。

2结果与分析

通过检索国家精品课程评估平台公示数据,得到数据表1。

2.1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2.1.1体育精品课建设现状国家精品课程评估平台上数据资料表明从2003始至今年,教育部每年评审一次,到目前为止连续评审了4年,除第一年评审通过了151门外,最近3年保持在300门左右,尤其是2006年度上网公示课程达到了360门,在4年中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1 108门,到2007年还有392门的部级精品课程余量,从这些数据可知在部级精品课建设第一阶段(2003-2007)即将结束之际,荣获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称号的大学体育精品课程仅有5门,说明我国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相对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数量偏低;由表1可知从2003年起至2005年申报的课程名为大学体育,申报学校分别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按时间排序),到2006年东北大学申报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大学体育课――滑冰课,为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了空间、注入新的思想。从这5门国家体育精品课程申报学校来看基本上都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学校,211工程、985项目建设重点大学,没有其他层次的院校而且地域分布并不均衡。

通过进一步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和国内各高校教育网站,以及通过参加大型的相关会议来收集最新的高校教改研究动态,发现有关我国高校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很少,可以供各级各类学校参考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少,存在新形势下的大学体育精品课建设相应理论研究的缺失现象。

体育课程是将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寓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课作为学校必须开设的国家课程之一,是世界各国学校少有的几门从小学、中学至大学,都被列为必修课程的文化基础学科。与具有我国高等教育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大学英语共同属于高校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公共必修课,据此,笔者将关于这三门公共课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情况作了简单的横、纵向对比,结果表明同样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大学英语和“两课”精品课程建设每年所占比例均高于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尤其在2006年增加幅度较大,大学体育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

2.1.2大学体育精品课建设存在问题通过登陆各高校网站可知很多省市高校都在大张旗鼓的投入人力物力建设体育精品课,出现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正是由于新形势下的理论研究的缺失导致了认识的局限,也决定了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中现实操作中的低效,各基层申报学校对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不利,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的课程太少,面对这种情况不由得引起那些关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的专家与学者深入思考。笔者认为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当前形势下大学体育精品课建设相应理论研究薄弱,造成应用推广的后劲不足,使得各单位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认识不足。其次是各高校没有将体育精品课建设与其它学科精品课建设等同对待,投入人力、物力和经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申报体育类课程基层单位只有从根本上辨析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相关要素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标准,才能走出困境,才能围绕着国家精品课程这个永恒不变核心内涵去建设具有各自的课程体系和独具特色的高品质大学体育精品课程。

2.2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管理机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检索、查阅已审批通过的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寻找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进一步明确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

2.2.1教学队伍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评估平台公示资料表明5位大学体育精品课程负责人均为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资深教授,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历层次提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组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有2单位;都建立了一支学缘广泛,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结合紧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东北大学不但鼓励年轻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来提升教师学历水平而且引进速滑专项运动员进入教师队伍提升滑冰课专项运动技术教学能力,鼓励相关教师参加国内外竞赛工作。可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可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2.2.2教学内容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评估体系中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针对大学体育课程可以从以下6个基本要素来把握。

2.2.2.1课程的目的服务于大学培养人这一宗旨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大学体育课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大学体育基本都上是以提高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综合素质为目标,教育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掌握体育活动能力和科学健身方法,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东北大学的课程目标是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精品课程,充实滑冰运动的群众基础,在全国掀起滑冰、轮滑运动的热潮,以促进我国滑冰运动的发展。

2.2.2.2课程的理念教育理念是课程的灵魂,决定一门课程具体的思想体系和知识结构,决定一门课程提供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授健康知识、体育技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和体育欣赏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理念;东北大学则把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定位在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树立上,并以此为基本点,构建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格局,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个性、掌握锻炼方法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可见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我国高学体育课程的共同理念。

2.2.2.3课程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课程的核心,不同的知识体系会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开发不同的教学资源,同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大学体育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已经由课内向课外、校内向校外拓展;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已逐步形成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其体育课以必修的形式贯穿学生本科全过程,并已拓展到研究生(选修课),是学校覆盖面最大的课程。围绕体育基础课、体育专项课及体疗课和保健理论课主线,开设五十余个运动项目,是全国普通高校中体育教学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课程由体育必修课、体育选修课、体育课外锻炼、北航体育合格标准和体育奖励学分组成,实行体育学分管理,体育学分与学生的保研、三好、评优和班级的评优挂钩;东北大学将花样滑冰和冰球运动引进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丰富了滑冰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特色,打破传统观念,创建了具有特色的“以滑冰课教学为主,轮滑课教学为辅,双语教学为先导,其它项目为支撑”的体育教学新格局。

2.2.2.4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的方式、方法等,甚至包括教学的组织方式。清华大学体育课程已经形成一整套有特色、科学和实效的运作模式,在体系、内容和方法上追求改革和创新,使体育教学质量保持在高水平上;东北大学在滑冰课的建设中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使分班教学与整体教学有机结合,多个班级在一个场地进行教学,使集合讲解与组织练习统一进行,每块场地同时进行上课的学生400人左右,可以说上课学生规模大,景象非常壮观体现了地域性、传统性的教学理念,课程负责人率先在滑冰课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并自编了体育双语教学手册,课程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滑冰课、轮滑课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必须要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体育运动的感召力为出发点,强调满足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动机之源。强调贯穿生命历程的终身适应性体育教育,涵盖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

2.2.2.5课程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手段,包括教材、课件、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场地、器材以及其他辅助教学资源等。各高校大多使用国家精品系列教材、包含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场地教学环境先进,教学模式先进,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等都能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但在网络教学开发上普遍有所欠缺。体育教学培养目标要求体育教学基本上是理论课时较少而实践课时间较多,但需要学生掌握的与课程相关的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却并不少,笔者认为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组织相关人员投入较多时间与精力编制多媒体教材和创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由授课教师设计平台框架系统,组织丰富的素材库,构建大学体育教学基础理论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配合课上教学实践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借助摄录系统拍摄学生练习动作并上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课程的相关信息,浏览并下载教学资源,开展网上答疑和讨论。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课下了解课程相关知识,强化体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另外增加精品课程网站的课程论坛,建设课程的讨论区,促进形成互助学习社区,教师和学生在资源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协作,激发课程资源使用者自发形成互助学习社区,笔者认为这将会是未来高校体育教学中理论课程教学与指导的发展趋势。

2.2.2.6任何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必须依靠由每一讲课所构成的教学过程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换句话说,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通过每一讲精品课的建设来体现,离开实际存在的精品课,那么精品课程就名不副实。教师是教学中最具活力要素,是将其他课程要素联系起来的中枢,是如何使每讲课都成为精品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享受到精品课程的成果是一个非常关键所在。对于每一节课教师都需要付出心血,反复琢磨怎么讲学生最容易理解,哪些地方学生最容易犯错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体育课的教学特点需要课上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在教学中首先要喜欢学生,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认知规律,教师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自己对技术动作体育科学规律的认识精心组织教案,先把课教好了,再激励学生好好练习,逐步掌握,教学效果迅速提高。

总的来说,我国大学体育历经了多年体育教学改革后,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进程的推进,已经建设成功的这些高质量、具有示范作用的部级精品课程,通过其本身开放的建设资源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了其他申报单位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国家精品课程评估平台有10个省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各省都有各具特色的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在上述各个方面与国家精品课程相比略有差距,但是不难看出在大学体育精品课建设中教学队伍建设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是关键。计划申报部级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单位应全面分析自身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齐心协力争取通过部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抓住时机登上这个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大舞台,为我国高校体育建设出更多的高质量大学体育精品课程。

3结论与建议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相对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数量偏低、地域分布不均衡,有关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很少,建议相关主管部门能够组织专家学者从事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相关课题理论研讨,给出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可实施的指导建议;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牵涉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管理机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多个方面,其中教学队伍建设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是关键。已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的单位在这些方面各有千秋,通过其本身开放的建设资源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了其他申报单位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但在网络教学开发上普遍有所欠缺,借助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将会是未来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与指导的发展趋势;体育工作者要加强精品课理论研究和人力资源的整合,争取学校支持,加大投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制定体育精品课量化考核标准,同时在政策和保障上予以扶持,加快体育精品课的建设步伐;申报体育类精品课程的基层单位应该从根本上辨析建设部级精品课程相关要素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标准,围绕着国家精品课程这个永恒不变核心内涵去建设更多的各具特色的高品质大学体育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教育部,2004年2月10日.

[2]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教高[2003]1号).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59-01

党校以教育培养党员干部为主要工作,当前背景建设党校精品课,对提高党校教学水平,增强培训的实际效用意义重大。

一、建设党校精品课程的意义

党校的主要工作是干部教育培训,身负党中央赋予培养有觉悟、有认识、有素质国家干部的使命。党校精品课不仅可以满足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需要,而且精品课建设是提升党校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党校加强精品课建设意义重大。

二、党校精品课程的标准

精品课的认定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央党校教务部2011年关于精品课建设一文将党校精品课程确定为:坚持党校姓党,有学术框架与科研含量,理论维度与现实维度要相互照应,有国际视野与历史比较,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与适宜的表达技巧。基于此,作为党校的精品课更应该做到:一,严谨科学的理论。党校的课程一定要坚持党校姓党,有科学的理论框架和严谨的表达。二,从实际出发。课程一定要指出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立场正确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方案。三,全面发展看待问题。课堂教学中的任何观点都要全面,并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

因此建设党校精品课程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党校姓党”原则,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三是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原则。这三项原则要求党校精品课授课时应该具有问题意识。

三、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及对策

(一) 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

基于党校精品课程的特殊属性,建设党校精品课程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党校姓党”。党校精品课建设时应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持党的政治思想路线,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密切联系时代环境,在此基础上深化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做好教学培训工作。通过精品课教学以期把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进行高度统一,提高其科学执政的素质和能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围绕中心与服务大局。党校精品课的教授主体为领导干部,这就要求精品课要以干部教育需求为基础,站在领导干部的视角上来讲授。因此,党校精品课就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以及实践性,要能够启发或者引导领导干部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3)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学的优良传统,因此,党校老师要立足中国现实状况,开拓国际视野,并通过辩证的学习为实际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复杂情况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4)讲究学术与科研含量。党校的学员多为各级公务人员,对于中央各项文件的解读重在落实,但党校授课老师不仅要说明中央文件的精神,还要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和学术功底。

(5)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适宜的表达技巧。建设党校精品课程,内容、语言表达以及讲课技巧缺一不可。因此党校授课老师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技巧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二) 建设党校精品课程的对策

建设党校的精品课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为抓好落实精品课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1)优化教学设计。

党校多采取专题式教学且依据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所以变化较快。但专题的变化影响授课老师的讲题,对于教师授课的质量、准备都有一定影响。基于此,优化教学设计实属必要。

(2)鼓励支持科研。党校精品课建设要围绕教学内容,从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为授课老师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促使其积极开展社会调研,为讲好课做充分准备。

(3)提升自身素质。

授课老师要静下心来,完整通读马列经典,读本学科的经典,提升自身的学术功底,这样讲起课来才有底气,但也不能闭门造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真理也只是阶段性的。因此,授课老师要多做调研,从现实情况出发,不断完善修正自身的理论认识以便提升授课质量。

(4)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论文篇(10)

[作者简介]张红梅(1971- ),女,四川郫县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考试管理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刘佳龙(1983- ),男,吉林通榆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李朝晖(1968- ),男,湖南泠水江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TPLC视角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课题编号:TER2012-031 )、2011年度乐山师范学院教改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机制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课题编号:JG11-YB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14-02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信息化进程中,为了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7年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被纳入到“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经过八年时间,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2011年,全国已经批准的部级精品课程有3832门,省级精品课程8285门,其中本科院校部级精品课程2582门,省级精品课程5648门。2011年《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指出:要明确高等学校和教师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专家组织的作用,保证课程质量,建立健全动态监测与监管机制。

一、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意义

(一)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深化高校课程改革

课程是制约大学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加强课程及其管理的研究,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但在我国,“对于课程管理,迄今仍未能引起重视,其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①精品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也是高校课程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精品课程较普通课程具有数量相对少、教学团队实力雄厚、经费支持充裕等优势,所以对精品课程管理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可行性。进行有效管理是精品课程后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加强对精品课程管理改革的探索,总结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建立长效课程管理机制,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精品”示范作用,而且可以为高校课程深化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二)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精品课程作为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自实施以来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影响。扩展教学资源,保障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和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与课题。②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社会发展、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多元要求。通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可以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促进精品课程的应用和推广,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引领作用。

(三)探索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精品课程发展

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规范精品课程的要素,保障教学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强化精品课程发展的内驱力。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了教学团队、评价激励机制、网络平台等建设。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融洽与否,评价激励机制的合理与否,网络平台能否保障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及时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通过建立长效精品课程管理机制,协调和完善精品课程的各个要素,明确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责任与权利,制定能够保障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的相关制度,建立奖惩分明的评价机制,解决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全面建设网络平台,加快网络技术和应用软件的更新,提升精品课程的发展内驱力。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离不开课程实施者和应用者的努力,也离不开各种配套措施的支持和保障。建立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是强化精品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建构策略

(一)运用相关理论,建构精品课程理论基础

学校管理的实践一再证明,如果没有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管理工作就会陷入盲目与混乱。课程管理现代化,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课程管理理论的指导。③

1.运用项目管理理论的可行性。就一般情况而言,精品课程作为项目申报以后,采用经验的方法进行后期建设管理,即中期检查和周期验收。这种缺乏系统规划、没有严格奖惩界定的经验管理方法基本上都流于形式,很难达到有效管理的要求。项目管理理论适用于管理具有明确目的、起点与终点并需要结合各种相关活动的工作,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精品课程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对精品课程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划,实施适合本校精品课程的管理策略,以达到全程管理的目的。

2.运用绩效管理理论的必要性。教学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努力程度,对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当精品课程评审成功后,教学团队的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课程项目负责人掌管经费,其他成员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导致工作热情不高。绩效管理理论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可以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管理,明确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在既定绩效考核标准的要求下,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发挥整体和个体的最大潜能,从而实现对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优化管理。

(二)重视用人机制,加强精品课程师资建设

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是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不仅仅依靠课程负责人,还需要一支教学质量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的配合。因此,构建精品课程长效管理机制的关键就是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

1.落实聘任制和责任制。采用聘任制选拔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本着统一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原则,严格把关教学团队的质量,并明确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做到责任到人、权利均衡的和谐状态。在聘期内,按照学院制订的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对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进行年度考核,根据绩效分析和考核结果来决定聘任者的续聘和解聘。

2.加强教学团队的培训力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是课程建设的主要践行者,他们的知识储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学校应制订主讲教师的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进修、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等形式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三)开发相关制度,保障精品课程良好发展

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健全对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④同样,完善精品课程的管理制度,对精品课程的全面监督与管理、保障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意义重大。对精品课程的有效管理,离不开相关的管理制度作保障。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教学的践行者,他们对课程的认识决定了精品课程的使用率和效果。自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启动以来,精品课程的发展数以万计,但很多并未在实际中得到运用,而是处于申报立项时的状态,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制定精品课程使用制度,增强教师和学生在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中的参与度。学校通过应用保障制度的建立,鼓励教师应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以此来丰富和充实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现代化教学的魅力。

(四)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参与

精品课程的建设、管理和更新完善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保障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很多学校只重视精品课程的前期申报立项,忽视后期的建设与管理,尤其是对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缺乏政策和资金的保障和激励。

1.政策倾斜,保障教师利益。学校应对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工作量予以肯定,并上浮一定额度的工作津贴,鼓励教师致力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推广和应用。对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其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

2.实施奖励,提供经费支持。学校应加大对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经费支持,对于建设效果好、成绩突出的精品课程给予相应的奖励。其中要注意保障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中各个成员的利益,做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五)规划网络平台,实现优质网络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坚持系统性、全面性、标准化、实用性、可持续性等原则。⑤精品课程是基于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现代化课程,它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畅通的网络和先进的软件技术保障。信息管理中心应保障网络平台的稳定和畅通,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检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应定期参加有关网络应用技术的培训,了解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实现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网络化,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与时俱进。

(六)合理统筹规划,协调两个方面的关系

1.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精品课程管理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它既包括对全校所有各级各类精品课程项目的整体管理,也包括对精品课程每个要素和每个环节的局部管理。首先,对全校精品课程管理进行规划。制定管理规划时应对本校精品课程工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考察,运用态势分析法对本校精品课程整体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制订符合校情的精品课程战略管理方案。其次,在精品课程整体管理方案的指导下,对精品课程工程的各个要素进行调查分析,逐一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2.协调责任与权力的关系。责任与权力是管理过程中两个十分关键的要素,能否处理好他们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精品课程管理的效果。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实施与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人为过程,而非“自下而上”的自然生成过程。⑥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赋权的管理,很难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对于精品课程的管理,要明确各级机构、各个成员的职责,在单个课程中也要明确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并将其纳入到相关的管理条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注释]

①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引论[J].现代大学教育,2001(4):82.

②陆海棠.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J].教学研究,2011(2):41.

③李枭鹰,唐世纲.大学课程管理: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4(3):230.

上一篇: 中日教育论文 下一篇: 法律研究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