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化工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21 19:41:42

医药化工论文

医药化工论文篇(1)

2加强质量管理的对策

2.1医药化工企业要端正态度

医药化工企业首先到端正态度,强化质量管理对于企业生产以及消费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监控污染物的排放。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细节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整理和汇报,杜绝由于态度不端正,忽视细节问题。通过企业内管理部门,在企业内部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于没有按照质量管理生产的人员,更要严格处理,使生产管理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2.2完善质量管理内部制度

企业要根据国家的质量管理规范,要在企业内实施配套的管理政策,才能形成对质量管理规范的有效支持,确保产品质量管理的正确实施。企业要细化管理,从生产工艺、设备、物料、过程等各方面着手,按照法规要求进行详细的内容制定,对日常生产做到有章可循。并且还要设立月度、季度和年度计划,使质量管理政策逐步推进。企业之间也可以开展合作交流,加强沟通协作,分享质量管理的经验。

2.3加强专业人员的操作培训

企业要深入内部,明确员工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员工对于质量管理的认识,加强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合作交流,推动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还要定期举行员工培训,对于仪器的操作进行考核,确保企业的生产质量的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2.4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作用

对于企业的生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不仅要制定相应的规范,还要组织专业管理部门人员,定期对企业的生产进行指导,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企业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生产。政府对于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规划要经常交流,加强与企业管理部门的合作,确保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得到有效的提升。

医药化工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8-0008-03

Abstract:Tibetan medicine has entered the period of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has entered the best period of development, but how to embody the times and maintain the national character in the development is indeed a considered problem. Tibetan medicine and Tibetan Buddhism, philosophy, astronomy, phenology, folk customs and other cultural ties, with its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 Therefore, its development should “always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the Tibetan culture,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Tibetan medicine theory, unique Tibetan medicine processing, regional medicine use, take advanced treatment methods”. We should take its essence andabandon its dregs, maintain the heavy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let the Tibetan medicine can be a practical medicine for modern Tibetan.

Keywords:Tibetan Medicine; Development;Nationality

民族性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包括语言、文字、历史等[1]。藏医药的理论体系与藏传佛教、天文、物候、民俗、哲学等文化门类联系紧密[2]。藏医药虽属于医学体系,但透过它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过程,它更是藏文化的结晶。因此,当代藏医药的发展必须保持其独特的民族性,民族性认知是藏医药的基础,它引导和预示着藏医药学的未来。

1藏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沿革

据《玉妥・云丹贡布传》记载,最早在地区流行的医学被称为“本医”,当时还没有出现系统的理论,仅使用一些传统的治疗方法,例如放血疗法、涂摩疗法、火疗法等。公元4世纪,来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拉孜和碧棋嘎齐开始在地区传播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吐蕃王朝时期最杰出的医学家玉妥・云丹贡布(708-835年),是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博采多家医学之所长,并结合自身所学,编著了30多部医学论著,初步建立起藏医学的医学体系[3]。相传玉妥・云丹贡布编著了藏医学的主要医典《居悉》(即《四部医典》),标志着藏医的“三因W说”、“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等基本理论体系、治疗体系的形成[4]。

在五世达赖时期,为使藏医药文化得到发展,第司・桑吉嘉措等众多藏医药先辈们在拉萨药王山创建了专职的医学教育机构,名为“药王山医学利众院”[5],学院主要负责传授藏医药理论和进行医疗临床实践。为支持各寺庙教授医学,地方政权制定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为喇嘛开展医学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在七世达赖的重视和支持下,药王山利众院制定了教学纲要,明确了有关教学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公元191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在拉萨创办了“医学星算利众院”,明确了以藏医理论、医药制剂、医疗技术、语言文化及天文历算为主要教学内容。创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专门建立了门诊制度,并特意设立“帮仓”,相当于现代的住院部,用于收留救济贫苦病人[6]。公元1925年,确立了藏医药教育与临床医疗的分工,初步形成了藏医药教育与医疗分设的格局。在此期间,藏医药逐步走向规范,获得到了较大发展,但藏医药知识和技术仍主要掌握在喇嘛和极少数藏医学家手中,主要为统治者服务,并未走向普通民众,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现代化对藏医药民族性的挑战

挑战是必然,融合是趋势,如何既融合又保持特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威胁到了藏医学的存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短短的20年间现代医学急剧发展,大量的新内容和新知识冲击着传统的藏医学,而这一剧增仍呈加速度态势发展[5]。相对于此,藏医学仍在2000多年的理论体系中徘徊。随着交通的迅速发展,与外界的交流增多,诊断清楚、治疗明确的西医学正在渗透和侵蚀着藏医学。面对时代的挑战,藏医学应在吸收新知识的同时保持独特的民族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自我。

在藏药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下,作为藏医治疗疾病主要手段的藏药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其理论没有根本性突破,但藏药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物质,对其化学、药理、临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且一部分研究已与现代药学融为一体。可以说,作为藏医治病防病主要工具的藏药已经渐渐融入现代科学和技术之中,藏药现代化已经起步,并正加速发展。藏医如不守住根本、力图发展,藏药现代化发展的结局,有一种可能就是药兴医废。

现代藏医药多数已脱离寺庙,藏医药发展的主体,已经历史地落在藏医院。藏医药发展专业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西化的倾向已经出现,特别是一些藏医院,大量引进西医方法、手段、药物,没有很好地保持藏医药主体发展方向。一些现代藏医,使用藏药少、使用藏医治疗手段少,主要治疗手段、医疗收入来自西药、西医,这种现象对于藏医药的发展存在很多不利。

3当代藏医药的发展必须保持民族性

31藏医药理论必须保持完整性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保持藏医药理论的完整性,临床治疗才不会偏离轨道。有自身完整医学理论体系的医学,才能称得上是一门医学,否则只能算是医术。没有系统理论指导的用药,只能是民间单验方、经验用药。

藏医药的发展必须在藏医药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切忌出现藏医西医化和中医化的现象。做好藏医药基础性理论研究工作是保持藏医药民族性的关键。藏医药文化的历史积淀非常深厚,但是面临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由于历史及传统思维的定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所以加强对藏医药基础性工作研究尤为关键,如藏医药基础理论的规范、藏医药医疗诊断规范、藏药标准化规范、道地药材研究规范等[7]。

32藏药的制作发展必须保持独特性当下要使藏医药走下高原、走向世界,获得进一步的认同和发展,就要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规范处方加减的原理和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分析研究藏药的成分、炼制过程、作用机制及疗效评价,进一步研制、开发以及推广藏药成药,以逐步实现与现代医学的有机衔接。

藏医在药物炮制方面,具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科学的、实用的东西,特别在重金属、矿物药物的使用方面独具特色。比如:奶制寒水石[8],使用复杂的方法去水银毒,黄金及宝石的加工及成品的检验,沙棘膏[9]、渣驯膏的制作等,都是藏医独特的药材加工方法。

藏医在药物的配伍上,有自己的经验。比如仁青系列药物的配方及珍宝药物中左塔的使用理论及经验[10]、解乌头等毒性的方法[11]等,其用药和思路充满藏族的文化特色,凝聚了藏族发展历史长河中的智慧。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能故步自封,独特的炮制加工方法仍然需要不断发展。比如加工左塔[10],使用的时间、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合理地运用现代技术分析藏药配伍、炼制过程的物理、化学反应,不H省时省力,还简化了藏药成药的程序,为进一步开发以及推广藏药成药提供了便利的先决条件。

33藏医的发展必须保持民族性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许多疾病只出现在藏区,这就保证了藏医药存在的独特性和必要性[12]。藏医治病的手段很多,仅《四部医典》,就记载了包括药物、器具(如各种灸法,熨法,烙法,针法,放血等等)、独特的自然疗法(如温泉、奶酪等)等各式各样的治病手段。

藏医的发展要保持民族性,就要维护并发展传统的特长、优势,比如在白脉病、培根病、风湿、类风湿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上,应考虑充分利用藏医特色疗法等。随着藏区与外地的交流增加,许多疾病流入藏区,针对新出现的“现代”疾病,藏医的治疗手段也应该随之改变,在传统治疗方式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出针对新出现的疾病的现代藏医药治疗手段。同样的疾病,如果藏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疗效接近,应首选藏医的治疗方法。

藏医治疗的工具,在保证使用效果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借用现代技术改进,比如皮肤、关节疾病使用的烙法,可以改为使用电加热;独具特色的藏药蒸,可以使用现代的蒸洗机器,在温度、时间、药物浓度上都便于调节[13]。

4保持民族性的手段

41传承和教育为保持藏医药的民族性,传承和教育是重点,培养藏医学人才是关键。目前,很多综合性民族院校设立了民族医学院,已经建立起以本科教育为重点,包括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高层次藏医药人才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在院校教育中,应以藏医药学习为主,西医学习为辅,其他民族医学作为各家学说,并注重在教授过程中融合藏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的相异性,区分藏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的相似性,克服培养高层次藏医药人才周期长的困难,培养出更多高学历、高职称的藏医药人才。

藏医药的发展与藏文化和宗教密不可分,在大力开展院校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寺庙教育传承的重要性。对于寺庙医药学,也应积极鼓励继承和发展,如对德格印经院、八蚌寺等寺庙的佛学书籍和医学书籍都应投入资金进行整理出版,对口耳相传的寺庙教育展开调查和研究,尤其是这种口头医药知识的各种诊疗经验与技术,对于丰富藏医药临床的诊疗方法、丰富藏医药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化行医国家标准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国家教育的指挥棒,也是藏医药发展的指挥棒,因为在法制国家,即便是少数民族的医生,也要取得执业资格,否则就是违法。国家的藏医执业医师考试,笔者建议能否根据藏医药学专业理论与临床的实际情况,只考藏医药理论、基础、应用基础和临床,而西医部分,只需要考试解剖、生理、检验,不考西医诊断知识,为藏医药的特色保持、提高藏医临床疗效把好关口。另外,根据中医师带徒和有一技之长特殊人员行医管理的经验,可以直接对寺庙教学或以藏医药专家师带徒方式培养的藏医药人员进行单独考试,让他们作为一技之长的医师,取得区域性或限制性的行医执照,以传承藏医技术,造福藏族民众。

42吸取教训藏医药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要吸取某些中医医院发展的教训:挂中医医院之名,行西医之实,中医特色不浓、中医优势不显、中医疗效不彰、中医人员不多,个别中医医院甚至基本“西化”。藏医医院的发展一定不能重复这些中医医院走过的路子,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藏医理论主导、发展藏医技术、使用藏药配伍,以主要治疗手段是藏医、主要特色是藏医、主要优势是藏医、主要药物是藏药为核心,为藏民族留下宝贵的财富。

43保护资源高原地区生长的藏药不能过度开发,使用尽量做到区域性。因为藏药生长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很大关系,而高原藏区的生态和环境对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气候、物候、生物多样性有很大影响,如青藏高原的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的难度很大。而高原地区野生的藏药,产量并不大,不适宜现代化、规模化生产,人工种植还没有完全成功的实例,使得自然资源保护已成为严峻的问题。藏药供应地区使用问题并不大,因为人口少、消耗小、破坏程度低,如果全国、全世界都使用某种藏药,其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是惊人的。中医药已经有惨痛的教训,历史的经验必须注意,藏药不能重蹈覆彻。

5小结

发展藏医事业,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维护稳定团结的重要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藏医药本身应该有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当下要准确、全面认识藏医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原则的指导下使藏医既有厚重的藏医药民族特色,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让藏医药真正成为藏族的实用医学,进一步造福各个民族。参考文献

[1]郭文雅,利益视角下我国民族地区国家认同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252.

[2]奇玲,罗达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

[3]次旺仁僧,藏医热病学理伦形成及其独特的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1-2.

[4]强巴赤列.中国的藏医[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1-11.

[5]张晓峰,占堆,扎西郎杰,等.藏医药[M].拉萨:人民出版社,2003.

[6]奇玲,罗达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

[7]邓春生,张宏伟.论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2):71-74.

[8]才让南加,项措卓玛.浅谈藏药寒水石的炮制工艺流程[J].科技,2016(1):45-56.

[9]李亚真,杜蕾蕾,陈雏,等.沙棘膏制备过程中黄酮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4(4):407-409.

[10]李波,孙美,杨正明,等.藏药仁青芒觉配伍佐塔的药代动力学对比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14):2887-2892.

医药化工论文篇(3)

1 组织保障,政策引领,明确重点,统筹兼顾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医院须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挂帅,由专人具体负责,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审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具体计划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针对继往进展慢、内容少、投入低、特色差、措施弱等情况,强调“三个重点”,做到“四个坚持”。“三个重点是”:培育医院核心、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四个坚持”是:一是坚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二是坚持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努力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现状、人员、资金、设备、程序、范围、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四是坚持紧紧围绕医院业务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水平的提高。

2 多措并举,扩大宣传,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从实践来看,中医药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关系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更应当从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高度,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层中医医院可以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扩大宣传,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以中医药政策、理论、技术、演变、特色、成果等为内容,院内采取图板、视频、讲座、带教、参观、自学、培训等形式,院外采取城乡义诊、电视专题、知识竞赛、对口支援、理论培训、技术推广、发送资料等形式,丰富内容,形式多样,长期宣教,力求实效。

医药化工论文篇(4)

中医与京剧、书法、武术并称“四大国粹”,中医药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作为基层中医医院可根据群众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推动中医药的业务不断发展,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成果,掀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热潮,以利提升中医药业务技术水平,开创中医药工作新的局面,同时造福社会。基层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础和动力,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底子簿、基础差、起步晚,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一些难点和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组织保障,政策引领,明确重点,统筹兼顾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医院须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挂帅,由专人具体负责,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审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具体计划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针对继往进展慢、内容少、投入低、特色差、措施弱等情况,强调“三个重点”,做到“四个坚持”。“三个重点是”:培育医院核心、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四个坚持”是:一是坚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二是坚持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努力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现状、人员、资金、设备、程序、范围、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四是坚持紧紧围绕医院业务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水平的提高。

2 多措并举,扩大宣传,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从实践来看,中医药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关系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更应当从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高度,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层中医医院可以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扩大宣传,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以中医药政策、理论、技术、演变、特色、成果等为内容,院内采取图板、视频、讲座、带教、参观、自学、培训等形式,院外采取城乡义诊、电视专题、知识竞赛、对口支援、理论培训、技术推广、发送资料等形式,丰富内容,形式多样,长期宣教,力求实效。

3 充分做好三项工作,努力夺取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基层中医医院更加光荣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让中医药事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烘托中医氛围,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需长期侧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普遍认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可以概括为“仁、和、精、诚”4个字,即: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可把这些理念融入到医院发展规划、院训、院歌、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员工手册》、医院管理及环境形象建设的方方面面,并以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业务建设。主要是招聘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创办中医特色学科,鼓励中医传承创新,设立中医发展基金,购置中医诊疗设备等,不断探索和完善诊疗行为、医患关系、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三是在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上注意突出中医药元素,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在院内显着位置布展华佗、李时珍、扁鹊、张仲景等中医药先辈的图像资料、中医名家名言警句、院训、院歌、中医药防病治病图板等,并向群众制发宣传图册资料;在新院建设上可与设计单位一起进行了整体筹划,在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以彰显中医药文化为主线。

总之,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内外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加强组织,统筹协调,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要求;同时,基层中医医院应在中医药的文化建设及业务发展上积极发挥龙头作用,扶持、带动乡镇 卫生院、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业务的发展,使中医中药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医药化工论文篇(5)

中医药文化翻译人才是我国中医药文化能否又好又快走向世界的关键。翻译人才必须在深刻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工作,并且要对外国语言以及外国语言与本国语言的译介关系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在翻译过程中注意技巧的运用。而当下中医药文化翻译人才数量与质量均有欠缺,翻译人员对中医药理论知识掌握不好,翻译缺乏一定的原则,也不注意灵活翻译方法的使用。

二、提高中医药文化中医翻译水准的主要措施

1.加强中医药知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翻译人员必须经过高等院校严格的外语专业教育或者对外汉语教育且专业素养优秀,在具备良好的翻译素养之后必须进行中医药文化进修,不仅要对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掌握,还要对中医药实践非常熟悉。为了减轻学习负担可以进行中医药文化分科式教学,确定学员的专攻项目。良好的中医药知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从事中医药文化翻译工作的重要前提。

2.确立权威严格的翻译理论规范。综合所有中医药文化典籍和一些较为规范的翻译理论著作,制定科学严格的翻译理论标准,为了提高翻译工作的统一性可以编制相应的中医药文化外译教材,制定翻译权威,供学员进行综合学习。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在遵守翻译理论规范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中外双方文化差异与语言表达差异,来进行灵活性的翻译活动。

3.加强中医药文化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中医药文化翻译人才是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质量的主要凭借,必须重视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可在各个高等中医院校中设立中医药文化翻译专业,大量聘请外教与专业的中医药学医师担任专业授课教师,即提高学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休养与实践能力,又培养翻译语感。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翻译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投入,优化办学条件。

医药化工论文篇(6)

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实施。我国政府一直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有效措施,以往各种城镇化模式,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利弊日益明了。中医药文化作为无可争辩的中国自主创新民族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积淀,正如主席所指出的:“中国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今时代,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探讨中医药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具有经济、文化和战略多重意义。

一、小城镇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新的模式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为逐渐消灭城乡差距,促进社会更加均衡发展所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可以说与新中国同行,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主要是以行政的方式批准建制城镇,将其作为工业的基地,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发展小城镇的意义和基本思路。1995年4月,由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国家计委等11家单位联合《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提出了关于小城镇综合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及其组织实施。1998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战略;之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又再次提出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计划。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小城镇建设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服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行政指令设立的城镇模式,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各种小城镇建设模式,如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苏南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的“温州模式”,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江三角洲模式”,等等。总之,不论何种模式,其共同的特点都是带动人流量和物流量的增长与集散,以及这种集散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和生活方式改变。

新一届政府一如既往地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强国富民的有效措施。李克强总理强调,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乡”到“城”的转变。这表明新的历史时期,城镇化的方向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摒弃了过去那种偏重经济成效的指导思想,将发展经济与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有机融合。为此,在已有各种小城镇模式之外,引入中医药文化带动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中医药文化具有引导产业发展的功能

1、中医药文化的定义及其产业化空间

文化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在学术界至今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定义。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物质文明、认知方法和思想体系的总和。中医药物质文明则包括承载中医药思想和技艺的一切器物载体,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针灸刮痧拔罐器具、推拿按摩手法、中草药植物、中药材饮片、丸散膏丹制剂和工艺、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等。认知方法、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生命观、疾病观、健康观、治疗理念等。在这里我们之所以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做一个界定,旨在表明本文所阐述的中医药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中医药文化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而不是单指其狭义的疾病观、诊疗方术。

小城镇建设的驱动轴必定是某种经济体,小型产业是启动小城镇建设的引擎。中医药文化既有产业化的空间,又有可行的实现路径,开发中医药文化产业带动小城镇建设,必定可以为小城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中医药学在发生学意义上是一种实用性的经验医学。当今天我们拥有医学影像、基因分析等高科技手段与成果之时,可能会认为中医药过于古朴,缺少现代医学科学的精细。但是,当我们面对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的困苦,呼吁遏制抗生素滥用之时;当各国政府的卫生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却没有换来发病率、病死率相应的下降之时;当世界卫生组织为世人重新界定的健康标准超越了现代医学报告单的检验数据之时,中医药便成为了古朴外表的和氏璧玉,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中医药除治病之外,还广泛应用于康复、预防、调理、保养,符合社会大众对延年益寿的普遍诉求。中医中药很多技艺是原生态应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中医主张药食同源,中医单方、验方大多以食材入药,并经过实用验证安全有效,餐饮业加入中医元素,可改造为药膳食疗馆。中药饮片加工、炮制方法大多从我国古代传承下来,可通过展示法、体验法开发成文化旅游资源。

由上可见,中医药文化产业化不外乎两条路径:一是产品培育,二是市场推广。具体而言,就是为某种治疗理念、技艺、方药,研制一套完备的操作方案,以便移植和推广,并为其配设相宜的使用场所,同时对其相关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受众。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培育是中医药文化知识点的有形化过程,市场推广是中医药文化社会传播普及的过程。可见中医药文化产业化过程,实质上是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过程。

三、中医药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1、中医药文化产业有利于构建生态型小城镇

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无论是早期的指令性划定,还是后来城市工业化的带动与激发,无一不与发展经济有关,有所不同仅是被动发展和主动发展的差异。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金逸民教授总结出了9种小城镇主导产业的类型,分别是:特色农业、一般工业、食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加工业、电子产品加工业、建筑业、流通业、旅游业、边界贸易业。金逸民教授认为:“总体来讲,我国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档次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小,缺乏聚集力……多数小城镇的产业与农业关联度弱,缺乏对农业的后向效应,如缺乏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农产品价值的提升能力等……小城镇的污染工业比重较大。近几年,城市许多污染工业向小城镇转移,小城镇在接受城市工业技术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污染的转嫁,导致了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环境设施不完善,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上述种种模式所带来的弊端,虽然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模式也不能完全避免,但却能够自我化解上述较为重大的问题。以农业的后向效应为例,中医药治疗必然需要中医用具和药材,药膳、药茶、药浴也都需要原药材,而通过小城镇中医药文化的耳濡目染,以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的宣教,势必能培育中医用具和药材的消费群体。当地农民不但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种植中药材。这样既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又避免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能提高当地的绿化率,提升空气的质量,使当地的环境得到改善,并且不会发生污染工业或作坊对当地水土资源的破坏性影响。即使不专门种植中药材,农户的山林竹木亦可加工足浴、火罐、刮痧用具,亦有促进竹木种植养护的积极意义。在经历过现代工业标准化生产的整齐划一后,人们又开始青睐手工制作的个性和体贴,中医药用具这类带有深深历史沉淀印记的实用性产品,既有实用性,更有观赏性,散户手工制作汇集进入流通渠道,还可规划培育为当地的文化景观。

总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发展,以生态理念指导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推动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是今后城镇建设的方向。正如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先生所言:“中国现在根本不缺大城市,不缺钢铁城市,不缺石油城市,就是缺青山绿水,缺土地没有污染、蔬菜新鲜的居住型小区。逆城市化已经在相当大一批城市的有钱人和高档的白领当中开始出现,对绿色、健康、生态小城镇的需求非常大,这是一个市场空白,需要开发。”构建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不失为开发方法之一。

2、中医药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小城镇精神文化

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作为一种人居环境,也必然需要自己的精神文化,否则,单纯经济活跃的小城镇,只会是个产业园而已。现代社会,文化环境成为影响人们判断是否宜居的一个重要权重。

中医药学广泛地汲取古代的各种思想学派和文化成果,将儒家、道家、释家等养心修身、净心调息、保全性命、和谐调适等养生修行理念都融会在医学体系之中,还融汇了天文、历法、地理、哲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中医药文化产业作为小城镇的引导实业,客观上可以提示人们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养生的角度接受传统文化的理念。如前所述,中医药文化体系有多元的产业开发价值,可以构建一座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在局部地域规划一组中医药文化产业,开设医疗、康复、亚健康调理、情志调适、药膳、药浴、中药材生产种植、中草药庭院种植品种培育、中药饮片加工、中医药文化传媒、中医药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等,城区绿化乃至社区绿地,也选择具有药用价值的乔木、灌木、草本等,并在相应的宣传墙辅以对应的性味、药用方法介绍,打造一种衣食住行都有中医药文化指导的宜居小城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中医药文化元素器物化,变得可视、可触、可及,应用中医药道法自然规律、药用自然资源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居民增强保健意识,学习保健方法,将调适身体和爱护家园变成一种自然习惯,久而久之,中医理法方药所蕴含的哲理和多学科知识将成为小城镇的主流文化。而且这种模式在各地都可用。一是人人都需要医疗保健,二是中医药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发展,整体上可以看作由众多个性化的地域文化集合而成,如山东阿胶、宁夏枸杞、北京同仁堂、浙江胡庆余堂。而且这种地域性是可以流动或可以移植的。比如有医圣美誉的张仲景,其原籍为河南南阳,南阳市建有医圣祠堂;据说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早在清代湖南长沙就有纪念张仲景的张公祠,1947年长沙中医界捐资重建后命名为仲景堂,这些都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医药文化集包容性与开放性于一体,如果开发中医药文化产业来引导小城镇建设,既可以多元开发而具有个性,又可以多地呼应,集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普及应用,让中医药学这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多地发挥开启功能,使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小城镇建设共生共荣。 四、发展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的积极意义

1、建设中医药文化型小城镇是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途径

医药化工论文篇(7)

中药作为几千年来人们在疾病治疗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一直受到患者的大力推崇。中药对治疗疾病、保健和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医院中药房是综合型医院中药必不可少的服务窗口,也是综合型医院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维系着医学合理用药工作的发展与医院的健康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医院中药房的具体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较为滞后。

1 医院中药房发展现状

1.1中药"西化"阻碍了医院中药房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多数医院重视西医的发展,忽视了中药的发展;对中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误解。中医药在我国迄今并没有得到文化上的真诚对待,一直处在被验证、被怀疑、被审视和被改造的阶段。中医"西化",中医药成为辅治疗方式,且可有可无,缺乏了良好重要文化环境的中药房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1]。

1.2中药房工作方式的滞后 目前,多数医院中药房工作方式以保障医院日常药物的供给和调剂为主,医药师日常工作重点内容是负责审方、调配、核实和发药等。推行以药物为核心的传统供给模式,主要围绕药物进行被动型管理。此外,医院中药工作人员的临床医学经验不足,导致了医院医药学发展停滞不前。但是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医药市场竞争日益严峻,以药物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所以医院管理人员需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进而为患者提供优质地服务[2]。

1.3中药房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就我国医院情况来看,医院高层领导对中药房工作人员的要求并不高,而且对中药调剂工作有一定的误解:多数医院工作人员认为中药调剂并不需要较多的专业性知识,只是依靠工作人员的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工作;工作内容重复性较高、技术含量减低;只要不会发错药物、不写错药物用量和用法即可。此外,医院执业医药工作人员的闲置,医药工作人员并没有较多机会去深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一些中药工作人员只是掌握中药的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临床实践经验,并不能为患者提供很好的应对咨询服务,从而导致了中药调配出错、服务质量偏低等问题[3]。

2 医院中药房的科学化管理

2.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中药医学作为和人体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体系,是我国具备独创性与原创性科学,它存在于现代医学科学与西医的范畴之外。学好中医药知识需要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基础。现阶段,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弱化基础性教育系统的基础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中医概念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医疗市场竞争日益严峻,医院中医房服务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这才是中医药工作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医药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规范中药房的管理,全面提高中药的质量;药库看管人员需要定期翻动和查看库存种药品,当出现潮湿、蛀虫或是发霉等情况时,需要及时晾晒[4]。

2.2转变管理模式,严把质量关 作为医院中药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操作规程,保障种药品的处方安全和用药安全。中药调配属于一项仔细而又复杂的工作,调配准确性直接关系着医药品的治疗效果。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责任感与崇高的职业道德[5]。此外,中药工作人员还需要严把药品处方关,对每张处方进行严格地审查、核对,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安排专人进行监督,并定期对中药材进行质量检查[6]。

2.3在技术方面进行科学化管理 随着我国医学的高速发挥在人们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高度重视,要求医院中医药工作人员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工作技能。在中医药业务培训上,能够利用各种方式来更新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有计划性地、有目的地参加科研活动[7]。医院高层领导应该将中医药工作和职工的岗位晋升以及奖惩报酬等直接挂钩,激发中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作为在医院中药房工作的员工应该主动参加各种学术性活动,加大对自身基本操作能力、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

3 结语

医院中药房的科学化管理属于一项长期性、复杂的工作,而中药饮片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患者身体健康。因此,医院高层领导要对中药房进行科学化管理,全面提升中药房工作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丹阳,李齐森,孙振华.论"医药分业"与"医药分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0(03):121-145.

[2]辛耀中,王云霞,赵永良.医院中药房的发展现状和科学化管理探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2(09):112-130.

[3]李群芳,欧阳树,陈春燕.是什么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对如何振兴中医药的反思[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1,21(07):145-163.

[4]任继荣,赵刚著,王力军.综合医院门诊中药房的精细化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0(06):1121-1130.

医药化工论文篇(8)

论描述逻辑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谈抄本中医药古籍的欣赏与修复

民国时期《北平医药月刊》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探讨

图书馆新媒体的应用概况及研究进展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在专业图书馆中的应用

医药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中医药类双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与思考

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第二课堂研究与实践

基于CBM的我国民族医药学文献计量分析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

当代山东中医经方医案资源系统建设探讨

地方志中中医药文献信息的价值及利用研究

《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类书初探

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

大数据时代中医药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特色数据库现状与发展研究

面向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的书目推荐服务研究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

中医方剂数据库文本挖掘数据预处理的尝试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开放科学数据服务

高校图书馆创建大学生跨学科阅读模式研究

基于CBM的我国针灸实验研究论文主题分析

我校教师利用图书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SCIE收录广州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浅析云计算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图书馆文献采访中读者荐购工作探讨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白细胞减少症方药规律分析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数字阅读习惯与行为调查分析

论CDISC标准与中医临床试验数据交换标准的开发

高职院校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与特色

中医药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工作实践与探讨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概述

高等医科大学图书馆的SWOT分析及其创新对策

数字出版环境下医学期刊编辑职能转变的思考

中药量子信息素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运六气要旨之探讨

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

基层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监管对策研究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元数据方案设计探讨

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研究

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建议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图书馆读者借阅行为研究

图书馆建设在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与对策

论数字时代中医药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营销策略

医药化工论文篇(9)

1 基层医院临床药学的基本现状

1.1 药师的学历低,专业知识不足

作为临床药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也要熟知。而基层医院临床药师缺少学习培训的机会,专业素质不高。

1.2 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服务不重视

由于医院领导对该专业认识不足,投入资金少。医院的资金都投入在有明显收益的项目上,临床药学可用的医疗资源少[1]。

1.3 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目前有关于临床药学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遇到问题没有明确的技术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药学的发展。

2 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对策

2.1 全面提升药师素质

为了从根本提升临床药师的专业水平与能力素质,科室内需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医院提高对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视,鼓励药师参加各种医师考试,为临床药师提供更多培训与进修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支持临床药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更多原创性学术论文。在临床医学小组,定期举办学术论坛、讲座,积极与地方医院或上级医院加强学术交流,以专家辅导或者集体讨论形式[2],不断提升临床药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提高临床药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个人素质的提高推动临床药学服务的进步。

2.2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作为临床药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了解患者特征,尤其监测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对于一些毒副作用强、治疗量狭窄以及血浆浓度高的药物,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工作,结合实际监测结果,参考药代动力学理论,适当调整用药的间隔时间与药剂量,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另外,通过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评价因果关系,并将成果上报到监测中心,可减少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避免出现药源性疾病,发挥药物治疗的积极作用。

2.3 做好临床沟通工作

药师仅掌握医学与药学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可能由于临床经验缺乏而在工作中束手束脚,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临床沟通工作。首先,医师转变观念,做好医生的“参谋”;其次,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仔细倾听患者病情,参与制定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另外,临床医师还应做好药历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对于一些个性化的用好过程,且疗效显著,应详细记录[3];如果出现病情反复,也要记录相关内容,包括临床用药目标、用药方法与用药剂量,患者体征、用药史、过敏史等,进行分析与总结。做好临床药学服务工作,需要不断坚持、不断积累经验,为临床药学工作的创新奠定基础。

2.4 完善药学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医院药品信息的管理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积极开发为药学咨询服务的软件,并应用于局域网。建立健全信息化的网络管理中心,配备专业信息药师,督促临床药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 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

对基层医院来说,大部分患者的医学知识都很贫乏,容易受不良药品广告的影响,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也缺乏了解;在治疗时通常都是药师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开药,对新研发和价格昂贵的药物治疗期望值过高,对药物的认识性太少。比如,有些慢性病患者长时间服用同一种或多种药品,却不知道这样是潜在危险的,有害身体健康。用药方式又不正确,再加上用药安全服务教育不到位,加大了药品危害的可能性[4-5]。

医药化工论文篇(10)

2促进医术

从古至今,医德和医术一直是行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如果没有医德,医术就失去了灵魂,如果没有医术,医德就缺乏躯体。中医药文化既是医德不断发展进步的文化,也是医术不断进步的文化,体现着对医生医德和医术的双重要求。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一个具有良好医德的医生,必然会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而医术的精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因此,中医药文化在培育医德的同时,往往也引导着医者将医术精进作为人生和事业的目标。

3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提高职工素质的实践

职工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基础。面对医院不断建设发展的形势,需要有一支高素质、有凝聚力的职工队伍作为支撑。近年来,我院注重发挥中医药文化对职工个人的导向、激励、凝聚和约束功能,以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3.1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全院职工中开展医院愿景、宗旨表述语征集和院徽、医院精神、院歌征求意见活动。经过征集,全院职工共提交医院愿景、宗旨表述语600多条,医院精神、院歌、院徽修改意见300余条。在征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医院未来命运的关注和希冀,体现了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3.1.2开展医院愿景、宗旨、医院精神学习宣教活动,在全院职工中开展“医院精神之我见”大讨论,广大职工立足医院自身的历史传承,结合当前医院建设发展的大局,就“厚德、精业、传承、创新”这一新时期医院精神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挖掘医院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广大职工进一步统一发展认识,明确发展目标,坚定发展信心。医院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职工形成与医院发展共进退的大局意识。

3.2制度体系建设

行为规范制度。医院制定了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诊疗行为规范、言语仪表规范、同道相处规范、教学传承规范和特定礼仪,并编入《员工手册》,要求职工在日常执业过程中自觉践行,以此来展现中医院职工特有的人文气质和职业风貌。这些行为规范均从传统中医药文化中提炼和演化而来,是中医院独有的行为规范体系。3.2.2学习培训制度。医院每年开展各类形式的管理干部培训、员工培训、新职工培训以及实习生培训,以加强中医辨证思维、深化中医药内涵、提高中医科研意识、职工文明礼仪规范等为重点,不断提升职工素质。实施中医规范化培训,每月进行中医“三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训考核。每年有近2000人次参加“医、药、护”等岗位的中医技能竞赛。实施国家、省级及院级“师带徒”结对培养项目和“读经典、学名师、做临床”薪火行动项目,做好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传承;开展“青苗培养工程”,培养具有多元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3.2.3考核激励制度。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办法,以是否弘扬“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中医传统美德为标准,通过考评,促进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考评每年进行1次,与医务人员个人尽职晋升、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等挂钩。制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管理及考核办法》,加强对中药饮片使用率、自制制剂、中医治疗率、中医参与率、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使用率等指标的考核,以此增强广大职工中医药主体发展的意识,促进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系统化的制度建设,使得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3.3开展专项活动

以学习先进典型为抓手,激励职工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自觉转化为自觉行动。在医院内网开设中医药文化论坛专栏,开展征文、演讲、文化月、读书沙龙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人文内涵。积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江苏省文化科普宣传周无锡站”活动,举办义诊咨询、中草药展示与鉴别、中医药文化展览等活动,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增强广大职工的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

上一篇: 春晓教案 下一篇: 保证金退还申请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