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1:1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1)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实现留守儿童的教育进步可以进一步的提升我国的整体教学水平。就现阶段的具体分析来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经费不足、教学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家庭教育功能弱化,这些问题要得到彻底的改善,需要和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进行结合。在我国区域统筹的发展政策下,边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正在火热开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讨论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并分析有效的解决措施,现实意义十分显著。

1留守儿童基本概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从目前的具体情况分析来看,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据权威调查机构的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如此庞大数量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显著的关系。

2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儿童教育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所以需要重视儿童教育。就现阶段的分析来看,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其学前教育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显著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效很难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以下便是对三方面问题的具体分析。

2.1政策经费投入不足,幼教机构比较匮乏

政策经费投入不足,幼教机构比较缺乏是目前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从具体的调查来看,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地区多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山村区域,这些地方不仅道路交通存在不畅的情况,教育资源也十分缺乏。出现这样的情况,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费问题。山区经济本来发展就比较慢,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十分有限,正因为其财政收入有限,所以其无法划拨更多的经费投入到教育当中,教育经费的稀少无法支撑更多的幼教机构生存,所以在农村地区,幼教机构十分的匮乏。从幼教机构的具体现状分析来看,机构可容纳的儿童数量和教学场地、教学人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机构的规模小、人员少,所以可接纳的儿童数量有限,因此会造成大量的适龄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总而言之,教育经费的不足和幼教机构的匮乏使得大量的孩子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这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2教师的专业素养比较低,教养功能难以发挥

从具体的分析来看,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比较低,教养的功能难以发挥。因为幼儿的心智发展极不成熟,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其的行为做针对性的引导,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保证其健康的成长。但是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幼教大都出自非专业机构,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学训练,所以幼教在理论上的专业性以及实际行动上的专业性很难达到期望的标准,这种专业的缺失情况使得自身教养功能无法实现完整的发挥,所以综合教育教学的质量会严重的下降,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无法得以及时有效的解决。

2.3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面临的第三个显著问题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导致了心理问题的频发。从目前的教育研究结果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对幼儿的影响,但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外出,隔代监护,由于孩子的爷爷奶奶本身的文化素养比较低,所以其对于孩子的学习监督和辅导比较弱。再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心灵上的抚慰,这样,其心理发展才会更加健康,但是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比较少,所以孩子会存在心理抚慰难以满足的情况。长期的此种情况存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会大受影响,所以心理问题的表现会愈加突出。简言之,原本发挥重要作用的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面前出现了严重的弱化,所以教育功能持续性减弱,因此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幼儿心理成长问题。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政策不断好转,政府对于农村的项目拨款也在明显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作为一个专业项目,以此来获取专项资金的支持,这样,留守儿童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3.1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幼儿园的数量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实现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现状的改变,首先进行的便是增加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增加幼儿园的数量。新农村建设以农村发展为基本目标,而教育发展是农村进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扶持农村建设的时候,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增加对教育的拨款,有了专项资金的支持,农村幼儿园的数量可以显著增加。这样,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讲,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留守儿童学前问题教学的改善还是要提升认识,要将教育放在农村发展的第一位次上,这样,幼儿园的建立才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广泛的关注下,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团体都会将目光集中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身上,其教育资金的问题会得到显著的改善。

3.2立足教育实践,提升幼教的专业水平

有了资金建立幼儿园,如果没有高素质的老师发挥作用,学前教育的质量还是得不到提升,所以解决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第二项重要措施便是立足教育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从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实践来看,他们在教学中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要得到慰藉,所以老师要及时的发现孩子们的心理诉求。立足于留守儿童的教学现状,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心理辅导能力的专业化构建。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心理问题是威胁其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幼教需要加强心理辅导能力的提升,通过能力的提升实现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及时性,这样,问题解决会更加彻底。第二是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学前教育需要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打好基础,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思维培养方面需要进行强化。通过提高老师专业教学能力来提升孩子的学习思维建设,这对于幼儿教育的水平提高来讲十分重要。第三是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在幼儿教育中,留守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老师需要针对问题进行深层原因的剖析,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实现问题的解决,老师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发生率会更低。

3.3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在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解决中,家庭教育功能的强化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来看,家庭教育功能的强化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宣传等形式宣讲儿童的正确教育方法,这样,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儿童监护人也可以利用正确的方法对儿童实施教育,如此行为可以将家庭教育的缺失进行补充。第二是扩大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监护责任的社会宣传,通过宣传的加强使更多的父母了解到其对于孩子的责任,这样,即使其不在孩子的身边,也能够时常的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孩子进行沟通。在监护人的正确方法使用下,在父母沟通交流的频率增加环境下,家庭教育的功能逐渐强化,孩子的成长会更加健康。

4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目前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从具体情况来看,要实现其彻底的解决,需要从综合角度进行考虑,而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是现阶段问题解决的重中之重。积极分析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的解决策略做详细的分析,这可以为现阶段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进而实现留守儿童教育教学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洪秀,张海波,陈红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9:166-167.

[2]王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0-11.

[3]李榄,汤灿,何应龙.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公共管理分析——以湖北省蕲春县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09:101-103.

[4]田密,黄司琪,钱朝军.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6:108-11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向城市,于是产生了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引导,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根据留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他人寄养型。[1]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令人堪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认识模糊

道德情感是随着人们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产生和形成而发展丰富起来的。[2]父母外出打工,与子女聚少离多,亲子之间互动频率降低,导致亲情缺失。传统意义上的双亲教养模式改变,各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出现,使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变化,继而引发心理问题,无形之中造成他们道德情感的冷漠。同时,父母长期缺位,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认识方面缺乏正确的认知,道德认识模糊。

(二)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3]拥有坚强道德意志的人,能利用客观条件,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反之相反。留守儿童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大部分都是隔代抚养,缺乏父母的管教,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使道德滑坡。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4]大多数留守儿童长期和祖辈们生活在一起,他们认为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就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缺乏对孩子进行道德和精神层面上的教育。这种溺爱的监护方式造成了自制力不强的留守儿童任意妄为,道德行为失范。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拉大。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三农问题的表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从家庭、学校两方面分析其成因。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不完整,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的偏离。同时,他们大多由祖辈们照看,祖辈们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处于缺失状态。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薄弱

学校作为专业化的教育机构,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课堂,学校在留守儿童德育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说: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其逐渐社会化。”[5]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一直把成绩看作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德育地位得不到贯彻落实,这种现象在农村的教育中更为突出。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

(一)发挥农村中小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般来说,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没有寄宿条件,为此,学校要积极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寄宿条件。班主任可以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状况,定期与学生沟通,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等,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跟踪教育。学校在保证基本课程的前提下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爱。

(二)加强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

除了发挥学校、家庭的作用外,社会组织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社会组织要综合整治农村中小学学校周围环境,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留守儿童的意志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安抚他们孤单的心情,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心。

(三)强化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当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迫于压力,即使外出打工,也要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定期与他们见面,以便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同时,父母也要经常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全面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对于他们的心理变化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教育指导。

作者:高萍 单位: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6.

[2]肖祥.论道德情感与感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20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3)

为了深入了解我镇农村学校里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掌握有价值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形式对__镇几所学校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65份,回收有效率为87%。同时乡镇分管教育的领导、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和部分留守儿童采取开放型深度访谈和半开放型访谈,为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在调查的农村学校里,有将近一半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种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的变化是学校教育应该面对和重视的变化,各个学校都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设置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条例如,永安小学针对农忙季节,多数农村家长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学校组织教师志愿者每天下午放学后对学生学习进行辅导,组织留守儿童在校完成作业,进行课外阅读,家长在忙完农活之后再接走孩子,切实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2007年开始,学校实施留守学生家长工程,解决了在外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目前,该学校59名教师已有43名成为了“家长”,他们每天为留守儿童辅导一次功课;每周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电话联系1次;每学期学生共同参加1次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度过1个快乐的节日,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这些措施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了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成效,学校领导小组发动全校教职工探索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思路,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1、市级课题引领,走科学关爱之路。

根据校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学校申报了十一五__市级课题《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从生活、学习、健康、道德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结合各级各类竞赛,学校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争当小标兵”的评比活动,分设“学习小标兵”、“自理小标兵”等。课题组的老师群策群力,根据各班实际开展各种活动,并及时总结,江都电视台《视点》栏目多次对该校留守儿童工作进行报道,《让农村少先队照亮留守儿童的心》等五篇有关留守儿童或获奖。

2、开设大课间活动,提高留守儿童身体素质。学校自编了“快乐课间三十分”系列活动课程,开设了十五个活动项目,要求留守儿童优先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合作创新意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远大的理想。以前,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很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注重自身的身体锻炼,养成不节约、懒惰等不良习惯。在活动课的参与过程中,他们变了,小胖墩少了,小病号没了,孩子们学到了本领,找到了自信。如:呼拉圈兴趣小组活动,孩子们先在腰间转,然后发展到颈部、腿部转,最后达到单腿转。孩子们在活动中提高,在运动中创新,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体质,培养了创新意识。

3、建立“亲情结对”制度,保证关爱覆盖率。

在征得留守儿童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建立“两覆盖、双自愿”的亲情结对制度。每名留守儿童和一名同龄伙伴结成互助对子,班主任是各班留守儿童的校园监护人;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尊重留守儿童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意愿,结成父辈、祖辈“亲情”关爱对子。

4、建立成长记录袋,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

学校从去年开始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分“让你认识我”,“我很棒”,“我很满意”,“我真努力”四个版块,搜集一句评语、一次作业、一张画、一幅字等“十个一”内容,真实地记录下学生的成长历程。充分利用成长记录袋,引导留守儿童关注老师、伙伴对自己的评价,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中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从调查

来看,学校把住校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放在学校所有日常管理工作的首位。每所学校都有围墙,控制校外人员的随便进出。学校安排教师宿舍靠近学生宿舍,就近管理学生。学生住校期间,有教师的监管,不会出非常大的安全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校针对寄宿的留守儿童实行的是周返校制,即学生周五放学后回家,周日晚上返回学校,因为部分儿童家庭离学校距离比较远,在上学途中有安全隐患,也增加了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回家路上安全的担心程度,这也是调研中所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针对回家和返校路途中的安全问题,各个学校也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预防。某小学校长对笔者说:我们学校对安全应该来说是非常重视,采取了严格的措施,首先我们通过家访、开家长会,让家长给予配合,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再有,我们执行严格的“接送制度”要求学生监护人星期五放学后将学生接回,星期日晚上将学生送回学校。不回家的在校登记。

留守儿童的生活被严格限定在校园范围内,接触校园外的世界的机会很少。而学校里的活动设施有限,很难满足学生需要。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如何充分合理安排安排他们的学校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与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和认识到,我镇小学校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展开的各种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和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动留守儿童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由于师资和资金问题,活动次数不定,在组织和制度上没有规范保障。

留守儿童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2]其心理问题根源于亲情的缺失和爱的需要。父母不能给予子女的心灵关注需要学校和教师来承担、弥补。在学生问卷中,笔者对“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办?”问题设置了不定项选择,表1-1是对问卷数据的统计。

表格略

从统计数据看来,作为同辈群体的同学是学生遇到困难时最重要的心理支持,这说明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同学将是他们最亲近的群体,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互助交往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注意的,有24%的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选择自己解决,一方面说明这些孩子比较懂事和成熟,不想父母担心,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封闭自己,内心的活动不愿意向外倾诉,同时又希望别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这种不平衡状态如果不及时给予其心理疏导的话,很容易产生持久的负面情绪体验,甚至泛化,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教师关注和沟通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是多么强大的心理支持。而在现实中,由于师生比例的差异和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把有限的时间都用来关注学习成绩好或有希望提高成绩的学生,课下也是尽量关心学习成绩好或有希望提高成绩的学生,而最需要得到特殊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反而成了被排除在外的对象。

对儿童来说,家庭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社会化场所,学校是对其影响最大的社会机构,而社会教育则贯穿了人的整个人生。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才有利于实现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有利于保证整体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避免它们作用的相互抵消,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3]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缺乏。学校教学因其学科多样和复杂性,使大部分家长难以涉及。而对于这些常年在外的农民工们来说,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偏低,往往没有时间和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只有依靠学校来承担其教育责任。[4]因此,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学校的事,而自己的力量则可有可无,孩子在学校,也就把教育的重任完全地交给了学校。在与家长们的访谈中,我们问到孩子们在学校的事情父母知道多少时,有的父母甚至不认识孩子的老师。孩子们在学校的活动、平时的学习情况,他们也不了解。只是在考试的时候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学生在学校出了某些事情,教师打来电话时,才会跟学校联系。而教师主要通过作业完成、上课状态、考试成绩等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除一些特殊学生,不会再向家长了解更多信息。

生命关怀,即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赋予教育以关怀的品质。[5]“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管理理念要求每一个学校都应该以生命关怀为办学指导思想,应该理解和尊重留守儿童的生命,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中能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都是其生命成长的历程”。 以“生命关怀”为教育理念,就要彻底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学校在对待留守儿童这群特殊的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命关怀,就应该“读懂”留守儿童的需求,为其生命成长提供适切的服务,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给予把学生当作是抽象的材料去进行“加工”,企图打造成整齐划一的“产品”。[6]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强烈愿望和坚强信念,把社会规范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观念,使他们对规范的感知变成一种积极进取的行动。因此应该更多地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管理,体验管理,在管理中形成内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遵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学生的宿舍生活教育,可以在学生宿舍中建立学生宿舍自治委员会,纪律检查组,扩大学生自我监督的积极性和参与的自,辅以各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以寝室为单位的宿舍风采展示活动等。通类似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也提高他们的生活自治自理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管理的客体变为能动管理的主体。

此外,教师应该意识到集体教育的发展功能,引导和创设健康积极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处在集体教育的场域中,这是教育别人也是教育自己的有效方式。在班级群体中学生之间在年龄、成熟程度及经验上相差不大,学生的心理比较自由,也没有压力去接受家长或教师的态度及想法,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比较自由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建立各种关系。[7]留守儿童更需要集体的帮助,在集体的交往中进行自我表达,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并以此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社会能力。学生也是教育者。学生良好的表现所形成的氛围,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学校应当去努力创造这样一种‘教育场’,去充分开发这样一种教育资源。

在广大农村地区,村里的民俗民风、民族舞蹈、民歌、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潜在的、可待开发的课程资源。乡间的植物,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及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等都可以运用和编写到学生的课本中。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资源是农村中小学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独特资源。农村以家庭为主的思想,可以养成学生的孝悌精神,有利于养成年轻人尊老爱幼的观念;农村生活的伦理资源,可以用来教育学生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与人相处,有益于矫正个体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农民对士地的价值观念,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的态度,有助于控制甚至消除当今社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为所欲为地掠夺的行为。

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其师资、场地和设施的优势,开展名目繁多、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以及开展“春游”、“秋游”、“野营”之类的

旅游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感受和体验,吸引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与社团,既培养和发展留守儿童某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又使他们在团队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与人相处。同时,在广大农村有许多善于学习、敢拼敢闯的农民科技能人,他们勤劳有头脑,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了力量。在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形势下,他们也是当地宝贵的人力资源。农村学校可以把他们请进学校,给学生讲一些科技常识和自己的拼搏历史,这些活动将农村生活中的传统资源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们,为他们树立人生路上的榜样。这种榜样案例的塑造真正实现了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抛弃了传统的空洞说教,用真实的活动来感染学生、唤醒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美国学者克里夫顿与罗伯兹将教师的权威分成四个层面,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专业的权威、感召的权威。前两者源于教育制度,后两者源于教师的个人因素。[8]对于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而言,教师除了具有专业权威外,最重要的还要有感召权威。一个具有感召权威的教师,能直抵留守儿童的内心,能用情感的力量温暖感化和影响他们的内心和行为。

1.关心孩子的尊严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9]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喜欢听的是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而不是老师的挖苦、讽刺。教师不应该把留守儿童看成是特殊的群体,而应该始终关注他们作为生命个体的尊严,对于学生的错误,少惩罚、多启发,多鼓励,教师只有用自己真诚的爱去温暖犯错误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教师的教育、关怀中获得力量,获得尊严感,才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2.做学生的朋友。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伙伴和朋友。师生之间平等交往,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可以无话不谈。对于教师来说,要多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认识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采取多种形式使远离父母的孩子能保持活泼、快乐、健康的心态,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帮助其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师只有做学生心灵的朋友,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烦恼与教师进行交流,把教师当成自己心里秘密的倾听者。

任何不良的发展都不能独立于积极的个体特征而存在。这些积极的特征可能会成为一种保护性因或发展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战胜、补偿或削弱留守状况带来的消极影响。[10]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正视现实、面对现实,留守儿童必须具有健康心理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父母外出这一现实未尝不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也许这种磨练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些观念需要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传递给他们,使其感到自己不仅应成为关注和同情的对象成为生活的强者,使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再单一化。这样,即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留守或者逆境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他们积极的适应环境以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亲子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人类文明传承的自然规律是代代相传,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儿童最亲密的抚养者是其最重要的榜样,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因此,学校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同时,理应重视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的共同体。

1.以学校为主导,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应该主动地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设施和即将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介绍给家长,并耐心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作为班主任,更应加强与学生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并通过家访、电话交流或书信等及时将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和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的情感问题通知给家长,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及时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吸纳过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同时,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办好家长学校。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特殊情况,往往只有在学期末才能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这是家长们了解孩子在校状况的最正式的途径,也是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好机会。学校可以请优秀家长介绍养育孩子的经验,由班主任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围绕孩子教育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11]在放松平等的交流氛围中,家长们一定可以分享到成功的教育经验,解决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实现家庭间的互动与互助。这种建立在经验分享基础上的互助活动,能够密切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家长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其他家长,为他们创造彼此学习交流的机会,对于学校来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尊重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除了学校要创造条件之外,家长们也必须有走入学校的积极意愿,要带着一种关怀孩子的心理,一种了解孩子的愿望。带着他们的一双眼睛去观察,带着他们的一对耳朵去聆听,带着他们谦逊的态度去请教,带着他们的关爱去感受。[12]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家长形成对孩子教育的更强的责任感,明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分担学校的压力。在家长对教育问题产生错误理解或者与学校及教师发生矛盾时,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和行动去与对方沟通,为家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来。只有这样,家庭和学校之间才能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善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在寄宿制学校,只要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经常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沟通,那么,留守儿童一定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也一定会获得长远而健康的发展。

[1]徐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5).

[2]吴承红,蔡澄,邰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

[3] j·罗斯·埃什尔曼(英国)著.潘允康,张文忠等译.家庭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63.

[4]吴冬梅.寄宿制学校家校沟通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6).

[5]吴锐荣.生命关怀:生本教育的起点[j].现代教育论坛,2010(4).

[6]李伟平.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j].江苏教育,2006(7).

[7]陈振中等著.社会学语境中的教育弱势现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2.

[8]转引自陈振中等著.社会学语境中的教育弱势现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3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m].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刘海燕.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浙江大学2010(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4)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留守儿童主要是由老年人(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看管,这些老人在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性格特征等方面都与孩子的父母有着很大差异,致使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去管教好留守儿童,而祖辈们对孩子的溺爱、放任,客观上也造成了留守儿童不爱学习;第二,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缺少父母的照顾,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其身体的发育;第三,父母长期在外,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忽略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使许多留守儿童形成了自卑心理;第四,有些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孩子的良好品格的形成,致使一些孩子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信心,道德意志薄弱,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诸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例如,脾气暴躁、乱摔东西、打架斗殴等;第二,农村的办学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还不能实行寄宿制管理,使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的教育出现了空白;第三,由于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总觉得转化几个较差的学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秀的学生,从而不愿意或者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关注那些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教师的冷漠和忽视,使孩子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对学校的纪律会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3.社会教育的不健全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社会教育,广义上是指一切社会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留守儿童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的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在农村,由于基层干部缺乏稳定性,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干部很少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第二,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缺少文化设施,没有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课余活动场所;第三,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周边的网吧、歌厅、游戏厅等,缺乏对儿童出入的限制,吸引了一些留守儿童,并沉迷其中,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根据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仍有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对留守儿童来说,良好的社会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家长的责任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础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因而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家长对教育后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的父母应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工作之余关注孩子的成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带孩子外出确有困难,应慎重选择委托人,要充分考虑委托人是否有能力照顾和教育孩子,通过各种方式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经常与委托人或孩子的老师进行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虽不在身边,但时刻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关心和疼爱。

2.学校的教育方法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

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心中是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基地,学校教育除了自己的本职功能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第一,有条件的学校可实施寄宿制度,一方面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新家,另一方面,便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行为的监督,当然这需要学校和老师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心血;第二,根据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等课程,增强孩子的法制观念,引导儿童顺利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三,学校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以及临时监护人等情况,记录其身心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四,多活动。调查发现,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教师应多组织各类集体活动,多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在学业上尽心辅导,在情感上尽心慰藉,在生活上尽心关怀,在成长中尽心呵护,多鼓励留守儿童,使其感受到成长中的快乐;第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应经常与孩子父母联系、交流。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

3.各级政府的科学举措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5)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生群体,这一群体的明显特点就是缺少来自完整家庭的关爱。由于父母亲单方或者双方在外务工,不能时常陪在孩子左右,这就导致儿童感受不到传统的父慈母爱的完整家庭氛围,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和母亲任何一方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就不能及时地帮助他们走上成长发展的正轨,严重的还会导致他们误入歧途。

2.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家庭的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他们有时会面临严重的情感饥渴。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当中,完整的家庭氛围他们感受不到,也不能跟父母进行正常的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护和关心,也不能及时地向父母亲反映自己的心理想法和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归属感变淡,容易跟父母产生隔阂,并且形成自卑、封闭的性格,不喜欢与人交流,甚至出现抑郁、暴躁、走极端的性格缺陷。

3.家庭教育滞后影响儿童智育发展

因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存在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他们在外务工,将钱寄回家中,每天忙于赚钱糊口,很难再腾出时间来过问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再加上这些务工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儿童的成长教育不够重视,使留守儿童很难在学习当中得到来自家长的帮助,他们的成长无人过问,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起步晚。面对儿童在学业当中取得的进步,监护人无暇给予鼓励,面对儿童犯下的错误,监护人也只能不过问或者采用过激的方式来进行处罚。同时,监护人没有时间与学校和教师沟通,儿童在学校犯下错误之后,教师管理不好,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这个时候,监护人并不能真正地与教师协调互动,一起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与思考

1.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

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常打电话或者写信给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思想动向,也应该经常跟学校和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孩子在学校获得的成绩,需要及时地鼓励。同时,关注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叛逆期的孩子要小心爱护,多与他们进行沟通。

2.转变“隔代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父母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通过交流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当前,我国农村的“隔代教育”可能不能马上解决,还有很多孩子是通过祖父母这一辈带大的,而他们认识世界的眼光多数还比较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这就需要农村基层部门积极想对策,帮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改进教育理念,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定时为他们进行培训,开设一些家长学校,为监护人教育孩子提供帮助,指明道路。

3.鼓励家长就近务工,增强家庭教育效能

在家乡就近务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既不影响家庭收入,还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照顾孩子。同时,就近务工还能使家长与学校多进行沟通,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

4.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很大程度上需要学校和教师来进行弥补。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解决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方法。针对目前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学校应该加强这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强化对他们的心理教育;最后,定期举行留守监护人与学校教师的见面会,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5.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很多父母是希望将子女带在身边,随着他们一同进入城市的,但是由于我国长久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他们的子女在城市读书成了问题。所以,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我们需要调整政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新学堂,招收他们的子女来上学。同时,政府应该尽快修改带有歧视性的户籍政策,减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费用,帮助他们解决异地受教育问题。

6.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并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需要各级有关部门通过配合来共同解决。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来主动担任起留守儿童的“家长”职务,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早期教育,同时给予孩子在心理上的沟通与爱护,弥补孩子因为家庭教育不足所产生的缺陷。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各职能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需要积极配合。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6)

二、荆州区九店小学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改革与建议

(一)加强农村音乐师资建设,大力招进专职音乐老师

在荆州区农村的小学里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是一件极其普遍的事,很多的音乐老师是身兼数职。这些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村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学校有必要招聘专业的音乐教师来对该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进行改革,以便使学校音乐教育发挥其作用。

(二)改变音乐教育观念,全面重视素质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喜欢上音乐课,都不希望被其它课程占去。要改变当前的九店小学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现状,首先要改变学校领导及音乐教师的的教育理念,明确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的重要性。特别是九店小学这种寄宿制而且留守儿童很多的农村小学,更需要重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才能使留守儿童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加大农村音乐设施投资力度,改善音乐教学的相关设备

完善的音乐设备是一堂正规的音乐课的基础,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政府及学校应加大对教育设备的投入,最基本的音乐教室和必要的乐器及教具要配备,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学校的图书馆也可以提供一些音乐方面的图书、杂志以及音响资料给学生查阅,充实留守儿童音乐知识。

(四)针对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外音乐活动

留守儿童的积极主动性较差,不是很喜欢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音乐教师要积极的引导留守儿童参加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把音乐课堂与艺术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设计音乐游戏课,在留守儿童走进音乐的同时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让留守儿童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的魅力,展示他们的音乐才能。通过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打开他们的心扉。

(五)以情育人,强化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情感性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比较喜欢抒情性的音乐,音乐教育应该适当的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相结合,关注留守儿童兴趣,提高留守儿童情感外化的能力,使留守儿童善于用音乐来调节和表达内心情感。例如《父亲》让学生的情感与歌曲情感达到共鸣,让他们理解父母,也能让其心中的的感情得到释放。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7)

对于部分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其教育观念,改变感念,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不是打工改变命运!留守儿童的家长要转变观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从孩子成长的长远出发,外出务工的家长尽可能多回家,多一点时间陪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

2.发挥当地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是留守儿童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部门,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对外出务工家庭未成年子女教育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摸底,拟订方案,为实施留守儿童关护行动打好基础。通过调查,可以解决外出打工的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的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加强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呈现出的明显薄弱环节。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与相对应的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遇到重要问题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为留守儿童能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3)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主题教育活动。针对留守儿童易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在中小学要组织开展“自尊、自立、自律、自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以主题班会、队会等适合留守儿童的形式进行。引导留守儿童自尊、自立、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和克服身上容易出现的不良嗜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8)

一、 问题提出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父母照顾,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年龄在6-16岁之间的儿童。是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移以及我国农村户籍二元制度限制所形成的现象。我国的留守儿童群体已成为政府、社会和学界十分关注的对象。

留守儿童现象古往今来并非中国独有,但是当前的中国留守儿童问题却变得空前重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耍ㄒ韵录虺啤傲普”)数据估算,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6100万,占农村儿童的40%,占全国儿童22%。

二、留守儿童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系统性破坏,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和社会化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1]各方面的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范先佐在湖北等中部四省的实地调研和访谈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安全、行为、学习和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危及这些孩子的成长;[2]段成荣和杨舸等人在江西省修水县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艘卜⑾郑农村留守儿童家务劳动时间较长, 由于缺少关爱和辅导, 学业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3]一些极端的农村留守儿童案例更进一步强化了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化”的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最初进人人们视野时,在许多人眼中等同于“问题儿童”。因此,发现问题及成因,为现在及将来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具体到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学界最初也是将其直接与“问题” 挂钩。比如,已有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证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为“问题”的原因:(1)需要承担更多的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2)祖辈监护人教育程度低,很难提供实质性的学习辅导;(3)亲子分离导致的心理、行为、性格上的不良表现传递到学业表现;(4)在“读书无用论” 和农村青少年的辍影响下学习动力不足;(5)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约束。[4][5]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普遍带有“问题视角”。例如,麦肯切尔(David Mckenzie)和哈森(GH. Hanson)等人对墨西哥留守儿童的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率和学习成绩都有负面的影响。[6][7]来自国际方面的经验让许多中国学者更加相信,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处于明显弱势的地位。

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再思考

1. 农村留守儿童能较好完成基础教育

然而,更多的地方和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与最初的设想相反,调查反映出来的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并不如以往学者描述的那样差, 至少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有保障。朱科蓉等人2002年对江西、湖南和河南三省600多名留守儿童的访谈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因他们的父母是否出去打工和打工时间长短而有差异。[8]段成荣、杨舸和吕利丹等根据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教育机会与其他儿童相比不仅没有明显的劣势,甚至稍好一些。[9][10]杨菊华和段成荣的研究表明, 在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也明显比其他农村儿童更好。[11]联合国儿基会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略好于全部农村儿童、流动儿童落后于城镇儿童但好于农村儿童。[12]中国的情况与国际上类似, 与在迁移与发展关系上持新劳动经济学派理论观点的学者所预料的一样外出务工父母的汇款能为留守子女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13]

一批经验研究结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表现持更为积极的看法, 这与早期比较流行的“问题视角”相矛盾,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江立华和符平认为,从“留守儿童现象”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留守儿童问题”,经历了一个社会建构和学术建构的双重路径演化。[14]

2.高中教育机会明显较差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小学和初中阶段对高中及以上的教育阶段关注得不多。但这并不表示农村留守儿童的高中教育没有问题;相反,通过对为数不多的文献进行比较,笔者发现,高中教育才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灾区”,值得重点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在初中阶段巳经初见端倪,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则急转直下。陆瑶(Yao Lu)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尤其是初中及以上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并没有从父母外出中获益;[15]杨菊华的实证研究表明,与母亲一起留守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的高中教育机会最高,而与父亲一起留守的高中教育机会最低。[16]

四、 文献总结

已有文献为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做了良好铺垫,为笔者提供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现实背景。然而,由于研究者的背景不同、研究地区不同、切人角度不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论,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仍然缺乏有力的文献支持。

第一,大部分文献关注的是留守和的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关注较少。

第二,已有文献比较集中地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但是就教育概念而言,义务教育仅仅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的还有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阶段;另外,已有文献大多数关注教育机会,与教育机会对应的还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因此在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研究的内容上,也需要进一步拓展。

第三,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表现,大部分文献就留守儿童论留守儿童,缺乏比较视角,或者仅仅和农村非留守儿童相比。在数据和资料充分的情况下,扩大比较范围,与流动儿童和城镇儿童的比较也十分必要。

鉴于以上研究局限,今后的研究应多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从现象到原因、从教育机会到教育质量、从单边比较到多管齐下, 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表现、原因、影响和对策等展开综合论述。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进行大样本下的中国农村的实际调研,用一手数据得到更为准确科学的结论。

另外,伴随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流动儿童也是存在的巨大问题。我国的流动人口从2000年突破亿人以后,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持续增长,2013年底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5亿。城镇流动儿童则从2000年的5%上升至2010年的10%。可以预料,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所占份额还将继续上升。[17]我国的儿童群体也在发生分化:在农村地区,根据父母的流动状况,可以将儿童区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非留守儿童两大主要群体;在城镇地区,根据儿童的流动状态和户口性质可以将儿童分为流动儿童和城镇户籍儿童两大主要群体。

因此,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同样重要,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流动儿童问题与当前的人口流动、城市化等问题相互交织和影响,要帮助留守儿童应对挑战首先需要从复杂的社会问题中抽丝剥茧,从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角度入手认清问题的本质,探寻对策。

[参考文献]

[1]吴帆,杨伟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1(6):90-99.

[2] 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84.

[3] 段成荣,杨舸,王莹.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 学海,2005(6):25-29.

[4] 张显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学习成绩的视角[J]. 中国青年研究,2009(6):60-64.

[5] 张俊良,马晓磊. 城市化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 农村经济,2010(3):102-105.

[6] McKenzie, D, &Rapoport, H. (2006). Can migration reduc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vidence from Mexico.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4, 1331-1358x.

[7] Hanson, G.H., & Woodruff, C. (2003). Emigration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Mexico.Unpublished Pap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http://irps.ucsd.edu/assets/022/8772.pdf.

[8]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 教育科学,2002(4):21-24.

[9]段成荣,杨舸.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 2008(3):15-25.

[10]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 我国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学刊,2013(3):37-49.

[11]杨菊华,段成荣. 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J]. 人口研究,2008(1):11-21.

[12]合国儿基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国人口基金. 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R]. 2013.

[13]胡枫,李善同.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J]. 管理世界,2009(2):67-74.

[14]江立华,符平. 转型期留守儿童问题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14.

[15] Yao Lu. (2012). Educ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Vol. 2, 328-34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9)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逐步凸显出来的问题。从表面上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生活上缺乏照顾、行为上缺乏管教以及学习上缺乏约束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状和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教育上无法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由于父母关爱和管教的缺失,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受到侵害最多的群体,很多悲剧性的现实在不断上演。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必然问题。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相关保障制度,如户籍制度、教育改革管理制度等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大量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管教,这些老人的教育水平都不高,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进和优化的对策和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导和根本,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政府要将农村儿童教育纳入国家、各级政府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要将农村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政府为指导,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其次,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监管和社会团体帮助为辅,国家政策强制管理为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如户籍制度、城乡教育均衡化制度等等。

2.强化各级政府政策协调工作机制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放在儿童生存发展的角度来对待。在儿童留守还是随迁的问题上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不论是哪一种选择都应该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确保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均衡化,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另外,还要推动相关的公益补偿机制,降低农民工回家的成本。在农民工聚集的区域建立城乡教育交流基地,促使农村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教育,并且促进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的交流,保证教育工作的衔接,提高农村教育的业务水平。

3.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工作

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村各级培训工作中加入农村教育培训内容,不仅要对家乡的相关教育意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进行培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老一辈的人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养能力。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采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育培训的力度和效果。培训工作的重点不是提高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理论水平和教育知识水平,而是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儿童在学习、心理和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学会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能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寻求正确的渠道,强化他们的监管能力。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和个人思考的重要内容。强化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各级社会力量,强化监护人的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3-2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篇(10)

一、模式的产生

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占学校学生总数的50%以上。因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在这5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活、学习、心理、思想品德、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的正常发展。而教育好这50%以上的特殊留守儿童,成为学校、教师面临的教育难题和新课题。

我们曾用旧的教育模式去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收效甚微。于是,我们便在进行《农村留守儿童不良成长环境与学校教育策略的研究》的基础上,把学校成功的“学校、年级组、教学班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加以提炼完善,便形成了下图适合我校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农村留守儿童校、级、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二、模式的构成与分析

﹙一﹚模式的构成

模式由在教育中起主导地位的施教者(学校、年级组、教学班教师)和受教主体(农村留守儿童)两个部分组成。

﹙二﹚模式的分析

1. 模式的概念。农村留守儿童校、级、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指对农村留守儿童实行学校领导、年级组组织、教学班实施,三者融为一体,对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在校学生进行的一种针对性教育管理方式。

2. 学校、年级组、教学班三者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学校党支部、行政在起领导作用,是实现该模式的前提,它既能向年级组、教学班提供组织保障,又能向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物质保障。既可根据学校农村留守儿童整体情况进行直接教育,又可向年级组、教学班的教师布置任务,还可检查、评估年级组和教学班的组织、实施教育工作的情况。

年级组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肩负着对学校、教学班上传下达,组织并指导本年级各教学班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并把学校的意志落实到各教学班中,实现教育本年级留守儿童的职责,在学校、教学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中心环节。

教学班是年级组和学校构成的基本单位。学校和年级组对农村留守儿童再好的教育管理理念、办法都要靠每个教学班去贯彻和实施。只要每个教学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好了,整个年级组和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就好了。因此,教学班是年级组和学校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依靠和重要保证。

由此可见,校、组、班三者的地位和作用有别,联系却十分密切,目的都是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模式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模式的基本思想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把学校、年级组、教学班教师的引领作用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使三者的教育与留守儿童的需求相适应,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抵御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身心等得到健康发展,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模式的理论基础

把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因材施教与个体教育、集体教育相结合等原则,心理内化学说和发展心理学作为该模式的哲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理论基础。

四、模式的操作

﹙一﹚学校

1. 更新学校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让每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各年级组长为组员的农村留守儿童领导小组,成立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教育指导机构和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3. 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列入学校日常工作来抓,强化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义务,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

4.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实施方案。

5. 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守则》《学校领导、年级分管制度》等教育管理制度和农村留守儿童评价、激励机制。

6. 加大对留守儿童物力、财力的投入。设置爱心救助站,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经费援助。

7. 利用报告会、图片展览、纪念活动,开展适合留守儿童需要的爱国主义、理想、法制、心理等教育。

8.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监控,并组织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9. 争取相关职能部门帮助,整治、净化校园周边文化娱乐环境,打击诱惑、骚扰学生的违法行为。

(二)年级组

1. 成立以学校分管年级工作的领导为指导,年级负责人为组长,各班主任为组员的“留守儿童”年级实施小组。

2. 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留守儿童喜闻乐见、安全、健康的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3. 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本年级班主任、任课教师、留守儿童会议。

4. 利用春节、农忙、务工农民返乡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帮助家长更新家教理念,教给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5. 开设留守儿童监护人培养班,给予科学指导。

6. 开展争创留守儿童示范班活动,推动组内留守儿童工作的全面开展。

7. 落实并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小组、编外家长、托管中心工作。

8. 成立教育、心理咨询站,对本年级留守儿童显性和隐性的教育问题、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使其健康发展。

﹙三﹚教学班

1.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共同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制定适合本班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案。利用主题班团队活动和黑板报等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2. 实行班主任、任课教师留守儿童分工责任制。

3.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掌握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表现等各种信息。

4. 开展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团队干部等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

5. 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做好留守儿童父母、委托监护人、编外家长的沟通工作。

6. 教给留守儿童自我教育和调节的方法,使之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7. 营造适合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班级成长环境。

8. 教师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沟通、行为监护、学习辅导、生活管理,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思想、心理、行为、学习、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数学核心素养论文 下一篇: 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