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0:27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1)

江苏省从2008年3月开始实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它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过关性考试重在通过考试考察考生的整体达标水平,考生通过测试以后才具备填报高考志愿的资格。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注重考查高中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但随着这项测试开展时间的不断增加,应试教育的影子随之出现,很多学校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教学,采取考前大规模集中机械训练的方法提高考生通过率。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提高考生通过率,缺乏培养考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课程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针对这种现象,《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在2014年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专门提出“适当增加了一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容”[2],即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热点和新兴话题,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要更加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事物、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

一、新要求提出的背景

1.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讯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特点,信息技术应用新成果不断涌现,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快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也快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以应用和提高信息素养为目的的学科,势必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2.信息技术课程的自身发展需求。从国家教委1982年决定在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附中试点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开始,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已经历时30多年,从“文化论”到“技术性学科”,再到“信息素养”,其演变发展始终没有脱离整个社会变革的趋势,并且始终受到世界信息技术潮流的影响[3]。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就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4]。3.课程教学去应试化的改革要求。自从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以后,信息技术课堂就被贴上了“应试”的标签,而随着考试年份的增加,考核知识点相对固化,信息技术课堂也的确日趋应试化。很多学校不重视平时课堂教学,只抓考前的复习应考阶段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即使信息技术基础不好的学生,经过两个多月或者再长一点时间的集中机械式训练后,也能顺利通过考试。在集中训练期间,应试化迹象暴露无遗,教师往往已经无暇顾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诵考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强化操作题的操作步骤,缺乏对知识的梳理与反思,更不用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如此这样,会让学生、家长甚至学校和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只需应付过关即可,这与新课标要求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完全背道而驰。正因如此,信息技术课必须要体现时代性与发展性,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

二、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1.不唯应试论目前很多学校为了仓促应试,组织学生进行大规模集中机械式训练,仅仅在机械模仿中生搬硬套,而信息技术自身独特的技术人文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未能得到体现,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和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提出的新要求就要求我们不能再唯应试论,而应该尊重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注重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探索、注重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升华。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不断出现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在应试背景下,学生遇到新的问题就会感觉到无从下手。而摒弃应试化,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放在首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遇到新问题时就会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中得出的各种结论,从而达到课程培养的目标。2.不唯教材论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主要是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和实践,也就是掌握利用一些应用软件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很多教师急着教学生某些软件的操作方法,学生也是盲目的按照老师的步骤去模仿操作,学生不能体会这些操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做不到学以致用。学业水平测试所提出的软件考查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软件,同时还注重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同时也越来越体现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潮流,越来越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热点和新兴话题,而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涉及的软件和案例因出版、改版等各种原因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教材限制,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新的资源,同时注重拓展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带领学生多关注热点、关注新生事物、紧跟时代潮流、从信息的模仿者转变为引领者[6]。3.不唯单一论因受应试的影响,每节课教师习惯演示操作过程、学生习惯模仿练习,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课堂变成单一的案例教学课堂。《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大量技能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掌握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新媒体时代的教学特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力求围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结合移动学习、创客教育、翻转课堂,综合采用自主探究、启发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合作等多元教学方法,保护学生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既是基础知识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又是工具学科,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也注重体现课程的发展性,强调与其他自然科学的融合,引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中的热点和新生事物。所以我们要从学业水平测试的新要求中反思我们的课程教学,更好的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学科地位,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目标。

作者:刘元庆 单位:徐州市教育局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1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3]罗艳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9).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2)

(1)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相互渗透局限于课堂教学,在课前和课后几乎没有任何涉及。

(2)在课堂教学中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使用,过度凸显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3)已建成的网络教学资源和课件资源维护和更新不够及时。

(4)教学软件和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往往注重技术,而忽略物理学科的特点及其教学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1、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的原则

(1)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强调在整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整合不在量的多少,而是质的高低,关键还是要有效。

(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整合方式,有时甚至还要考虑到自身所处学校可提供的硬件设施。

(3)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都有要求。在整合过程中,要求老师能够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比如在网络模式下交互合作的“问题探究式”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4)长远性原则在高中阶段把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能让学生同时具备足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的方式

针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原则以及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就能构建出适合有效的整合方式。在此笔者以教学的时间顺序为线索,简要讨论一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种主要方式:

(1)课前整合:根据课本的学习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浏览信息,获取更为丰富的网络资源,达到提前预习,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能够带给我们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并且具有生动直观的图片、声音和视频元素。学生若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就能迅速的初步了解课本的相关知识,提前做出思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3)

一、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师生双向互动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育、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即使是凯洛夫的五段教学论(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虽然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也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将语文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术强的学科,它要强调的是一种“交际”,而这种“交际”实际上正是人与人之间一种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便体现为师生间的互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那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改变这一弊端,实现师生间真正的教学互动呢?

首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角色转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即以引导为轴线,以知识传授为内容,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作用可以从提供者的传授者逐步过渡为知识的导航者。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和掌握有关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特定内容的交流,获取对学习的有益指导;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主动地摸索未知空间,丰富自己的知识,训练出良好的信息素质。总而言之,在网络媒体提供的条件下,有效的客观资源更为丰富,学生自身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

第二,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BBS、社区论坛、聊天室、在线QQ等渠道或者发Email与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沟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某问题进行网上讨论,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思想的沟通,也可以在网上进行教学(在学校具备网络教室的条件下),或者进行网上“故事接龙”等等。学生也可以通过QQ、Email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及对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从而实现师生间真正的双向互动,而借助传统媒体实现的师生沟通大多数是单向交互的,是教师到学生的,学生的反馈行为一般并不通过传统媒体来实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网络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互,甚至可以方便地实现学生与校园围墙以外世界的双向交流。

二、利用信息技术,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这一现状将会有圈套的改变。在网络上,存在着远远超出人们需求的信息,只要上网鼠标轻轻一点,古今中外各类文学著作,便尽收眼底。这将给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带给革命性的改变。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教学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网上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科学中,过量的信息获取被称为“信息过载”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获取的信息没有好好组织,混乱地堆在脑海中,未经形成知识的信息,从而白白占据大脑空间。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寻找信息,正确评价信息,并把凌乱的信息组织成结构良好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素质。

第二,要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活动。如在网上开展主题性研读活动,选择性阅读活动和阅读经验交流活动。其次,主题性研读活动是让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选择性阅读是让学生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作文教学模式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4)

二、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语篇理解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衡量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阅读教学分读前渗透(Pre-reading)、读中理解(While-reading)、读后反思(Post-reading)三个过程。虽然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适合学生由浅及深的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其阅读形式和阅读内容显得过于单调,学习气氛过于沉闷,不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阅读内容加以搜集和整理,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呈现。

三、在听力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听力资源

传统的听力教学一般是靠录音机实现的,这种方式虽然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局限性日益突显。传统的磁带不仅录制麻烦,而且成本较高,且学生完全置身于“听众”当中,不便于学生口语练习。而且,过去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听力材料十分有限,除了课本录音和标准化听力测试,只有教师的课堂互动用语。而如今随着教学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我们能够选择的听力资源越来越丰富。互联网能够帮助我们搜寻到更为纯正、地道、实时、多样的英语语音材料,用于课堂中,更符合90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

四、写作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多数中学生对英语写作存在畏难思想,单凭粉笔和黑板来引导,效果十分有限。写作教学中笔者借助信息技术,主要采用异步交际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异步交际主要通过E-mail、电子公告板、BBS在线讨论等形式进行,其中E-mail是最常用、最快捷、最方便的异步交际方式,在指导学生学习写信的同时,也就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首先告诉学生,撰写电子邮件,必须条理清楚、格式正确,并注意礼节和排版的美观,这样的信才容易得到回复。接着帮助学生联系笔友,可向学生介绍网络笔友俱乐部,或提供服务网址,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其它方式自己寻找笔友,尤其要鼓励他们写好第一封信,这往往能决定他们的通讯关系能否继续和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教学;人文因素;作用

目前的高中教学正面临着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人文因素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是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无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考虑,为了学生成才,未来人才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是人文素养的竞争,新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的一门学科,发挥人文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必要。

一、人文因素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相融合;第二,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时代需要的课程;第三,要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从以上特点也不难看出,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非常注重人文因素的融合。

二、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人文因素的相互融合。

1.发展性。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来看,很多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提出,发展和应用都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明显的随着时展而发展的特点,不得不承认的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

2.综合性。综合性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又一特点,与其它学科单一知识或仅几门关联知识不同,信息技术涉及范围既包括基础学科,又包括边缘学科,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生物学……等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还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计算机科学性,而具有一定的文化课性质,需要人文因素的渗透。

3.工具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与其他工具性学科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可以通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特点,把它与其它学科的学习相融合,特别是一些人文学科中,使学生在拥有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能提高人文素养。

4.应用性。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这种应用性可以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一个有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人,需要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和社会责任感,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而这中间的桥梁就是人文素养。

三、人文因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人文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是体现在多方面的,结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人文因素与高中信息技术的关系来看,人文因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量非常庞杂的时代,各种信息需要我们去辨别,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因此人文素养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不会在信息技术的海洋里迷失方向。

例如:在互联网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抵制某某产品的极端活动,一些抵制行为是爱国的表现,但有一些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为之,因此人文素养在信息辨别上的作用能使学生具有辨别信息的能力。

2.避免因信息技术而造成情感弱化。需要承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人与人交流,便利了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因信息技术的优势而拉近了人与人的沟通,但信息技术归根结底还是机械化,技术化的产物,当中缺少人文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因此人文因素的作用可以说是对信息技术机械化、技术化的一种弥补。

3.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人文因素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课讲述比尔·盖茨的成功历史和经验,以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励志故事带动学生学习的欲望。

4.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高中时代的学生是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一门学科的教学中不能仅仅教会学生一门知识或一门技术,还要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正确的地方。

例如:熊猫烧香的病毒制造者李俊,他拥有很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却没有将自己所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正确的地方,反而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是最典型的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没有给予及时的人文素养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5.避免过度依赖科学技术而忽视自我意识。目前的信息技术正以一个非常高速的状态发展,在取得了较大进步的同时,一些消极的思想也随之出现,过度注视信息技术而忽视人的自我意识,对于一些工具性,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如信息技术,人文素质的教育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四、总结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既可以在理性科学的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内涵和修养,还可以在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的效率,通过一门技术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力,而不只是简单地学会一门技术,可以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成为一个拥有技术本领和人文素养,能将学到的技术应用到实践当中,成为一个综合素养高,完整和谐的人。

参考文献

[1]官少卿.德育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李岩.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信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赵克己.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S2:95-96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18-01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优越性体现

1、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视听教学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推动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并且容易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语文课堂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其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有效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2、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口语教学的优越性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语文口语教学愈发重要。口语的教学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环境对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说优越的环境是成就语言的基础因素。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是为高中语文口语教学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学生通过网络,能够与任何人随时随地进行即兴的交谈,在潜移默化中良性提升自身的口语能力。

3、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越性 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样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科学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是高中语文教学主要工作,多年来,众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和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理论工作者,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显著成果,但是总体上来看效果还仍然不够理想。而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一定层次上有效推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所产生的视觉具象性及形象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的阅读积极性大大提升,自根本爱上阅读。

4、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优越性 传统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是一种即单调又乏味的模式,教师一般会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安排学生写课文读后感或话题作文抑或日记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其中比较惯用的方法一般都是教师先讲写作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进行自我安排,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再进分析总结,这种方式对于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远远不足。

二、高中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途径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7)

高中美术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课堂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①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美术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学习更多知识。②美术课本中的作品和知识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美术知识进行拓展,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学生喜欢的美术作品,并进行分享学习。③教师可以将美术作品及与美术作品主题相符合的音乐作品制作成PPT,为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美术教学中。

2.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

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分析学生在学习美术这门课程时的心理状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融入到美术教学中来。美术知识具有一个庞大的系统,剪纸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都属于美术的范畴,但是,在传统的高中美术的教学中,很难有效地将信息资源转化为校本资源。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亲自操作绘图软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构图和设计的同时学习三维动画。并将静态的课本知识与动态的三维动画结合起来,实现美术的多元化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提高了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完善。高中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所以对一些美术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走向,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很难领会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对美术作品的情境再现。例如,在“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画家的生平及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然后运用移情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想要表达的意图。

4.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体系

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如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论坛上发表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美术作品上传至论坛,并引导班级所有学生一起欣赏。教师也可以运用论坛指导学生,并通过网络论坛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8)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减少许多学生资料查找、内容抄写、复杂计算等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工作,能提高学生时间利用效率,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来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针对性地去进行学习,在发现自己学习的弱点后,自主地通过网上课堂、在线问答、教师精讲等信息科技提供的资源来查漏补缺,减少课堂上浪费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上的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使更多原来难以被学生理解的知识,以多种各自不同的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展现在学生眼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更多选择,挑选适合自己的理解方式,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2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首先,信息技术可以减轻教师备课教课过程中的书写量,改变了传统以写为主要教育辅助手段的方式,多媒体、网上课堂、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了教育的主要辅助手段,大量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其次,信息技术解决了教师重复教学、问题重复讲解等低效率问题,教师可以将一节课变成一个视频,让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观看学习;针对问题做出详细讲解备案,既可以通过专门的视频讲解,也可以通过师生在线回复学生,极大地减少了教师平时重复的工作。再次,信息技术更是减轻了教师教训学生的工作压力,在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应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后,教师就可以减少耗费在传统课堂上不停教训学生认真听讲的时间,等待考试等发现问题后,针对学生专人进行教育,既给予学生以更多尊重,又能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

1.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不再是简简单单地听从某个教师讲解,而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多方面、多层次地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学生将不再作为一个纯粹的知识接受者存在,而是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权的知识学习者的存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自主的探索与学习。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方式,更适合在新时代信息技术遍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群体,他们对这种教育方式更容易习惯,会主动地去掌握他们希望学习的知识,养成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2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的应用趋势

2.1更多信息新科技与新产品的投入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应用力度的提升,教育模式将会从单一转为多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之后,教育水平会得到明显提高。但教育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会更加全面,对电子书包、电子课本等集教育信息于一体的移动学习终端、云计算、云信息、数字化教学系统等先进的科技与产品的要求需要更加高端。

2.2开放自由的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借助于数字化校园、学校之间的互相联通、资源共享,教育资源的丰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的选择,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也不再拘束于一个校园之内,突破传统高中教学在时空上局限,转而在整个教育系统资源中进行开放自主的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9)

二、在课后拓展环节,为学生做出综合评价

在完成课堂教学以后,高中数学教师可为学生布置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项目式的学习任务,需要自动地搜集研究材料、分析研究材料、整合数学知识、完成数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主地利用信息技术,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可为学生做好综合评估。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篇(10)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学校和社会已经受到重视,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学校和社会、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的熟悉褒贬不一。

1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快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自主学习的基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和其他学科全然不同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众多的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信息技术技能将成为当今高中生必须把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也将会成为高中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工具。

2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目前状况分析

2.1教材分析高中的信息技术新教材已不再是零起点,是默认在高中生已具备小学、初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编写的;实际上除了一些条件较好的小学和初中以外,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未开设本科目,高一大部分学生没有任何基础。在这种情形下,假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不了解,还是一味地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授课,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学生分析目前学校的班额大,在微机室上课时,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几十个同时上机的学生甚至需要2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又由于中小学学习环境等原因造成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假如在课堂教学中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个教师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2.3教学方式分析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广播教学——“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学操作”,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靠性,而不习惯自己主动通过阅读教材或从其他途径(如软件的帮助系统或网络)来获取学习信息,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能力较差。加之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程所覆盖的内容多而广,假如按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做、教师辅导”的方式上课,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将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2.4观念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观念上存在新问题。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非升学考试科目,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学好学坏无关大局,所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主要从喜好出发,喜欢就认真学,不喜欢就玩游戏或上网。

3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尝试

3.1激发喜好,因材施教,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科目,对学生来讲,缺乏外界压力。但是假如让学生清楚地熟悉到学习内容的价值,学习喜好就会被激发,自然而然就会从不想学到想学了。因此,学生内在的学习喜好的激发对信息技术学习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最大的努力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喜好。

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提优、帮差、抓中部,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对信息技术非凡感喜好的部分学生,按课本内容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当培养他们大胆探索未知领域,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绝不能放之任之,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帮助他们重塑信心,摆脱困境,鼓励他们向优秀学生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复习,尽量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绝大部分学生介于二者之间,教师必须抓住这部分学生,合理布置教学。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应因材施材,激发喜好,注重全体,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3.2充分熟悉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或教学顺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去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目前状况需求,了解学生群体的倾向性。备课时从整体教学观出发,采用“整体备课法”,即对所教学科,不仅熟悉了解各个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对全学年或整个学期的教学有一个全盘计划,如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学生的知识预备、各个教学内容将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或使用何种教学手段等等。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突发需求或喜好,结合本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地调整。

“教有常法,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好体现。教师不应因为是新课改,就完全放弃原来的讲授法而单纯强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很轻易走入新课改的误区,而偏离“照顾全体学生”的课程目标。因此,为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3发挥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各类知识信息层出不穷,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更新,而这些知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学到的,教师应对学生加以说明,从而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层次制定学习目标,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教材中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新问题作出解答。信息技术课和传统课堂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更为广阔,学习方法更为灵活,而不再只局限于教师的当面授课,信息技术课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学的知识宝库,网上各种计算机相关的教程多不胜举,形式丰富,还有着各类专业的论坛可供学习交流。教师可为学生推荐几个好的网络学院和技术论坛,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学来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上一篇: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 下一篇: 生物实验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