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蹈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02

古典舞蹈论文

古典舞蹈论文篇(1)

华夏文明古国__中国,她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孕育着中国独特的文化。在这个大的传统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式的艺术文化,如中国的戏曲、武术、舞蹈等等。在我们这么丰富的文化国度里,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文化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各种领域的工作者一起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当代中国的舞蹈发展中,中国古典舞存在着一种迷失发展方向的局面。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界前辈在50年代提出的一门新的课题,它主要是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形式,形成的一种舞种。那么中国的古典舞在古代时期真的是以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吗?我们还有待考究,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中,寻找答案。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条血脉,又是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人生精神的存在形式。它以实际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它有别于世界其它民族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戏剧。它并不“早熟”,但它却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正因为它具有古老性,所以,我想从中来探索中国古典舞的身影。

戏曲始终趋于融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戏曲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看戏曲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娱乐。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中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宋、元以后勃勃兴起的戏曲艺术,是在继承、融合前代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魏六朝再抵百戏的精湛技艺,隋唐音乐舞蹈的高度成就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素材,准备了戏曲艺术的各种构件,舞蹈正是这些构件中的重要构件之一,从名人姚旅在《露书》中指出:古代歌舞乃“今戏场歌舞之遗意也。近世歌舞,道绝直云戏剧耳”。可见古人已深知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戏曲当中的戏曲舞蹈隐藏着中国古典舞蹈的身影。如:“云手”、“小五花”、“虎跳”、“前桥”、“翻”等技巧,在当今的艺术发展中依然存在于戏曲和中国舞蹈中。这些戏曲舞蹈的动作存在,说明了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形态也是可见而知的。

首先,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艺术本身就具有很鲜明的时间性,我国的舞蹈在夏商时代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在远古的商朝中国就有乐和舞的存在了。到了周朝,就可以根据详细记载看到所谓“大武之乐”的一种舞蹈,它的一招一式都很清楚。而且还有故事性。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具有着装含故事性的舞蹈,那么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已经明显出现有扮饰人物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可能了。从秦、汉作为中国戏曲早期渊源起,经历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至宋代“南戏”、元代“杂剧”。随着历史的前进,也有史实证明戏曲中的确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舞蹈。

戏曲舞蹈保留了古代一些传统的舞蹈,例如袖舞。袖舞的动作不但形象优美,而且能鲜明地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盛行于南朝及隋唐各代的“白伫舞”就是以舞袖为主,而戏曲舞蹈演员所用的长袖,就不仅是善舞美姿,更主要的是运用到刻画人物上去,这是戏曲在继承传统舞蹈上的重要发展,现如今我们正在发展的古典舞也正是延续了戏曲舞蹈中的这部分特色。因此我认为戏曲中的舞蹈与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古典舞有着很深的渊源。比如说,在戏曲《白蛇传》中,为了表现扩大了白素贞所倚重的水族群体,以水族与众神将的对峙烘托白素贞争斗的艰苦,这种为塑造人物而强化场面的处理,更令人感受到白素贞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奋力战胜邪恶的不屈精神。

现回头来看,我国的传统舞蹈,多半是载歌载舞的,它本身就具备了表现戏剧情节的因素,从这些迹象来看,反映出来的是中国传统舞蹈已经逐渐融入到中国戏曲的表演动作上了。中国戏曲一直延用至今的戏曲舞蹈,也说明是中国传统舞的一种分支,也可以代表我们中国古典舞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上世纪中期,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有《春江花月夜》、《宝莲灯》、《小会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舞蹈界认为这几个代表作的风格就代表中国古典舞的风格,但是我们不能让她原封不动,不去发展她,那么她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如果中国古典舞最终发展成现代舞、芭蕾舞那么就没有发展的意义了,因为不管怎么发展,都不应丢失自己的风格。近几年,有一部作品《扇舞丹青》,真是让舞蹈界为之振憾,她已经能代表古典舞发展的发展的产物了,她建立了一种中国人的言说方式,这种方式把中国古典舞向前推了一大步。再比如《爱莲说》这部作品,也是古典舞当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作品。它运用莲花的形象来表现中国传统女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的品格的美。通过舞蹈把周敦颐的“爱莲说”表现的淋漓尽致。它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美”,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文化就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

古典舞蹈论文篇(2)

二、构建古典舞教学模式

(一)目前存在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1.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是最为基础的一种古典舞教学模式,它就是将艺术院校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一个衔接式的教学,通俗的说就是具有中等专业教育基础,能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学科建设完善,师资队伍雄厚,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较强,教学成绩斐然等特点。

2.创作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在衡量古典舞成果上主要的方向还是在古典舞剧目的创作和表演上,这两点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标。在这个发展的时代中,只有永不停歇的进行创新才是时代的真理所在。高校的古典舞教学就是依靠着高校雄厚的资金,不断的创新,才能够获得平稳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又看到了不少吸引人注意的古典舞创作剧目,它们在用一些独特的形式在不停地开发着编导老师的编排能力,也在不停地训练学生形象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文化的体现和时代不同风貌上都有很好的提升,它们都在为古典舞的发展和创作添砖加瓦,为构建古典舞教学模式和完善模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风格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风格型古典舞教学模式是通过不同地域的不同生活形态和生活习惯,不同的舞蹈表达方式,在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下,去寻求探索中华民族中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底蕴,去寻找古代舞真正的精髓,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下的来传统,经过艺术的雕琢然后发挥想象力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古典舞教学模式。虽然从上面的古典教舞学模式可以体现出:现在我国的古典舞教学已经具有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现在全国的大部分高校的古典舞发展速度还是较为缓慢,他们依旧是以北京舞蹈学院的古典舞为教材,没有适合于自身的古典舞的教学模式。

(二)构建高校古典舞教学模式的路径

虽然现在的古典舞教学模式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模式,但是针对于不同时代下,不同的高校,各自又有不同的差异和不同文化,所以这几种模式并不是一直都适用于任何情况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变化,古典舞蹈也会不断地层出不穷,所以各自高校首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新的古典舞蹈教学模式的研究。例如:山东的舞蹈学院就有很好的发展资源,山东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儒家美学就可以融入古典舞中。儒家的思想更注重的是“礼乐之道”,让新旧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从而得到更为完善的古典舞教学模式,让儒家思想融入到古典舞中,让“谦恭揖让,授受启呈”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得到发扬,形成特殊色彩的古典舞风格。

古典舞蹈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J7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35-02

一、前言

中国古典舞讲究一定的动态特征,最典型的就是圆、曲、拧,古典舞在运动轨迹和动律上都有不同的韵味,在造型和节奏力度上也是非常突出的,在中国古典舞表演中,它表现的是欲上先下,欲前先后,逢冲必靠,有开有合、欲左先右的方式进行。挪、转、闪、腾都是中国古典舞的不同技巧,并且舞蹈的造型也变化不断,在表现的形象、气质、意境也是丰富多彩的,舞蹈中的气息、节奏和力度的不同表现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同价值和新时代的背景,要想传达中国古典舞的民族文化就必须通过表演动作“形”和“神”来体现。在中国古典舞表演中表现的动作行云流水,动静相结合得非常好,身体表演中展现出婀娜多姿,柔曼而优雅的翻转腾跃动作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音乐节奏气势磅礴,这样把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倾刻间体现出来,把天地运转的气势也放射出来,使人们达到很好的视觉效果,更留给了舞蹈爱好者对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印象。所以说中国古典舞不但要营造出唯美的舞蹈意境,还要让舞蹈演员把身体韵律充分的展示出来。这就是古典舞中的“神”,它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古典舞厚重的文化底蕴,并且还体现出了古典的戏曲文化,展示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这些中国的民族文化都给人们留下了不同的审美观念,使中国传统的审美意念渗透到人们的脑海。

中国古典舞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一种独特的舞蹈形态。它是以戏曲舞蹈主要基础,融合中国民族民间舞,吸收芭蕾舞等元素,经过后期人们的不断创新和实践,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古典风格特色和不同的典范意义的舞蹈。它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意蕴,成为彰显神韵的典型的中国传统意象艺术。

二、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典舞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古代舞蹈,而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的中国古典舞,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使人能深入欣赏到更新、更现代的新古典舞。经过加工、创新后的古典舞都是以民族性为主体,依靠武术、戏曲等民族美学为载体,借鉴并吸收芭蕾舞,与西方艺术相结合,使中国古典舞发展成为更加独立的,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体系和舞种。这样才能使中国古典舞得以更好、更新的传承,使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一起发展并与时俱进。

(一)中国古典舞的继承发展

中国古典舞是从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以后才正式形成的,经过多年人们对古典舞不断的探索、尝试对中国古典舞还是没有达成共识,由于人们对古典舞的传统理解概念不同,因此都有不同的说法和看法,就连舞蹈学院都有多种看法……。因此,研究学者在对古典舞的传统与当代、发展与继承的关系中有不同的争论。因此,对如今的中国古典舞究竟应该是当代化呢还是继续古代化,把古典舞当代化了,那要怎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古典舞的当代化,要怎样面对当代化,如果要让中国古典舞走向世界,就必须为世界所考虑,所以为了保存我们自己的中国古典舞,就不能把古典舞世界化,当代化。要想让中国古典舞有所发展,就必须根据社会功能、文化底蕴来创造、创新中国古典舞,人们通过对历史传统进行发掘整理并进行分析,对传统进行创造转化和重新审视的愿望,希望中国古典舞得到更好更高的发展。如果不对古典舞的发掘与创新,那么中国古典舞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也是发展不前的,因此,中国古典舞还是必须把传统与当代相结合起来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更快、更好的推动中国古典舞的继承与发展。

(二)与时俱进的中国古典舞

由于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古典舞也在不断的发展,在发展中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古典舞不但要坚持以前时代性、民族性和本身的舞蹈性,还要跟上时代,怎样能跟着的时代的发展走,让现在的人们接受以前传承下来的固有的、熟知的舞蹈模式,让新的古典舞能走上国际大舞台,让全世界的人们欣赏到全新的中国古典舞,这就需要我们的研究者不停的变幻、探索、创新。所以说要研究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取向和形式特色,剧目的创新与创作、舞台的意境布置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人们欣赏中国古典舞的着眼点,这也是中国古典舞向当代性创新结果的最终展示,让人们欣赏到不同的、新颖的古典舞剧。在中国古典舞剧目的编排中,如今不受时代、人物身份的限制,给了创编者更广泛的拓展空间,使编舞者让中国古典舞文化和精髓自由的展现,这样才能使中国古典舞真正的与时俱进,使中国古典舞在世界舞台上得到更好的展现。

三、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色

通过人体动作姿态来表现出舞蹈的美,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体现出人们审美的情感和人们所以映出来的生活审美情趣,这都是人们表达欣赏艺术形式的。中国古典舞实际上就是中国古老戏曲舞蹈,它一直体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通过中国历史的演变和中国文化的熏陶,注定了中国古典舞就是要以中华民族的特征来进行审美。

(一)达意、道德教化与意境的和谐统一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宗旨,在古代有许多舞蹈的经典言论都是体现出当时的人们对舞蹈的审美意向,他们当时并不关心人们展示的肢体美,而主要关心的是舞蹈中包含的“达意”功能,还有社会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因此他们对舞蹈的律动展示出来的感性美并不在乎。中国古典舞由很早以前的宫廷乐舞发展到戏典舞蹈,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离不开不同的舞具来展现出舞蹈的不同意境氛围,比如以前舞蹈中的剑舞、羽舞和干舞等都是运用舞具来展现的,所以说从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运用意境美来烘托出中国古典舞蹈之美。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注重舞蹈者的精、气、神的和谐统一与通融圆润,还把中国古典舞应用于理性教化功能对舞蹈意境美感的体验,使舞者、内容与意境达到和谐统一。

(二)“圆、倾”是审美艺术的表现风格

传统文化追求的“圆”能充分的显示出中国文化对“天”和“地”的敬畏和依赖。“天圆地方”是中国前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那时的人们认为“圆”是周而复始运行的天道,是天道不变的运行规律,人们认为那是象征圆满的符号,也象征着吉祥,从中就延伸出了万物变化终始过程的价值观。因此,在中国古典舞的肢体表演中会不断重复的出现“圆”的表演,这也体现出了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人体根据音乐律动的过程中动静承接转合的表现是“倾”,由于中国文化的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文化使得中国戏典舞蹈表演中体现出“倾”,由于“倾”的表演,就更好的体现出了舞蹈中的“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刚柔相济之美。所以“圆、倾”是中国古典舞审美艺术的表现风格特色。

(三)古典舞中“身韵”的审美

中国古典舞已经形成了很长的时间,人们对固有的舞蹈形式已经根深蒂固,要想改变很难。由于舞蹈的发展,人们的不断创新,由此就出现古典舞的“身韵”,“身韵”的出现,无疑给中国古典舞添加了新的元素,让古典舞能更好的与新时代相结合起来,就能创编出千姿百态的舞蹈,但是由“身韵”创编出来的舞蹈又不会脱离传统舞。中国古典舞通过“身韵”的舞种,提炼出新的元素,强化了舞蹈中的韵律,使得创编者有机会运用古典舞的动作形态来支配古典舞的内在动律,这样就把古典舞的灵魂抓住,也更好的体现出了古典舞的精髓,为中国古典舞打开了新的突破口,为创作者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舞蹈打开了一扇门,这样中国古典舞在今后的创作中就不再局限于戏典风格和历史题材了,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审美境界,为古典舞走上国际大舞台打下了更好的基础。在以前的古典舞蹈创编中,通过加入古典舞身韵元素,再和舞台相结合起来,这就补充和丰富了古典舞的语汇,并以民间舞的群众性体现出了舞蹈民族群体的气韵,这样就充分的让舞蹈者脱离了戏曲,让表演的情景转化为情绪的发泄与渲染,使舞蹈剧变更加吸引人。通过古典舞身韵元素的兼容性与时下审美情趣的结合,既体现出古代舞的“古舞新韵”,又能体现出人们对新时代的审美观念有所进步,对舞剧的趣味选择和提炼的不同,还有对他们交融的组织方法不同,这就使得中国古典无限多姿多彩的,新的审美形态出现。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是传统性与当代性相结合起来,由以前的传统态度转变为当代的态度,由于态度与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中国古典舞才取得了今天辉煌的成绩,才让中国古典舞出现异彩缤纷的发展趋势,这将成为今后继续发展的态度。研究者在重建中国古典舞和完善中国古典舞的过程中,肯定会找出新的办法,也会注入新的舞蹈元素进去,为创编出更精彩的舞蹈而努力,当然,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也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但是人们会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舞蹈的创编中,会更有信心的迎接新的发展和新的挑战,为中国古典舞事业的发展与审美形态做出贡献。当然,中国古典舞的不断创新还是要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以舞蹈的固有特征发展为目的,在传统舞蹈文化和时代的审美情趣和进代的精神相结合中发展,尽力开拓出绚丽的辉煌,以鲜活的生命力、独特的审美特色,让中国古典舞立于世界舞蹈艺术之林。

(二)建议

中国古典舞虽然要不断的开拓创新,但是在此基础上不能脱离传统文化,舞蹈的创编应该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国古典舞应该是传统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一面旗帜,随着历史的走向,沿着新时代的方向去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民族舞蹈艺术,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中国古典舞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参考文献:

[1]杨军.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趋势及审美特征[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09).

[2]张文晶.中国古典舞对“圆”的追求和发展[J].艺苑,2010(06).

[3]陈苗.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理念[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2).

[4]李正一.论中国古典舞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古典舞高峰论坛上的发言[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1).

[5]冉少敏.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6]金浩.论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审美取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4).

[7]朱南轩.中国古典舞对青少年审美教育的文化价值[J].大众文艺,2013(07).

[8]马亮.论中国古典舞“圆”的运动路线及审美特征[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9]陈蕾.从“意境”角度浅谈对中国古典舞的审美[J].教师,2011(12).

古典舞蹈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53-01

一个民族的文化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有的艺术都是在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发展的,艺术与文化在相互渗透中发展演变,彼此影响、参证。想要了解一个时代的舞蹈审美特征,可以结合当时的音乐、绘画、文学以及建筑,去寻找一个时代的审美共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掘出具有文化价值的审美信息。

一、通过特定文化视角,解释古典舞的非世俗化审美理念

在前的古典舞蹈作品中,那些对于道德伦理的情绪表达和矛盾冲突在有意无意中都明显带有儒家思想的痕迹。儒家的天命等级观念使乐舞的教化作用有所增强。比如《中国古典舞蹈的“和”品格》一书中,就把“雅乐”作为一种功能性很强的祭祀、礼仪乐舞来宣扬德操、功德、祀神。乐舞不单纯是艺术,更像是一种政治手段,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蹈礼乐文化。道家的理念在中国古典舞蹈中也有所体现。道家所崇尚的自由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追求的是一种忘物我、超利害、同天一、无思虑的“至乐”。古典舞所继承的是道家率性和畅心的自由品格。佛家的极乐境界对中国古典舞蹈也有很深的影响。在中国古典舞中,唐代的《天竺乐》和《霓裳羽衣舞》,宋代的《菩萨队》等舞蹈中都可以看到佛教思想的痕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巨大,佛教石窟艺术对中国古典舞蹈艺术输入了佛教文化营养。像“飞天”、“敦煌彩塑”、“丝路花雨”等优秀舞蹈作品的创作都借鉴了石窟壁画飞天、天宫伎乐等宗教艺术形象,提升了舞蹈的艺术境界,丰富了乐舞的文化内涵。

二、了解古典舞的起源发展,阐释古典舞的传统文化因素

中国古典舞其实是对古代的戏曲、舞蹈文化的复兴,它是对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及审美原则和审美理念的传承。中国古典舞蹈历史极为悠久,从西周起朝廷就专门设有礼乐舞蹈的专门管理机构,一直沿袭到隋唐五代。周代有六个比较著名的乐舞,而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多数都是为统治者的奢靡享乐而创作的。宫廷舞的创作是以他们的审美情趣作为依托的,这就导致宫廷舞有些作品有一定的骄奢的艺术风格和消极的内容形式。

宫廷舞也吸收了中国民间舞蹈的灵感,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美之气。元明清时期主要以传统文化的戏曲舞蹈为主,随着生活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舞蹈的内容和形式逐渐丰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们对古典舞蹈研究更加深刻与丰富,在古典舞蹈中融入了中华武术的精髓和戏曲舞蹈元素,借鉴了芭蕾舞的精华部分,创作出了多部优秀古典舞作品,比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等。中国古典舞是中国形态美学和韵律美学的结晶,它完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用自己独有的审美理念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出中国古典舞蹈的魅力光辉。

三、分析古典舞的舞蹈形式,体会舞蹈的审美艺术功能

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古典舞舞蹈风格与审美特征以抒情为主,这一时期的舞蹈舞姿轻曼柔妙,情调婉转缠绵。以白舞为例,白舞在早期带有清新朴素的民间歌舞的风格,舞蹈者以着白舞衣为特色,轻柔洁白、清新可人。在南朝梁以后舞衣风格逐渐走向豪华,审美也逐渐趋于绮靡妖艳的风格。白舞的精巧舞袖飞舞徐转、舞步轻盈、节奏鲜明。与汉代的舞蹈相比,魏晋舞蹈的表现力以及抒情化的功能有所增强,舞蹈功能也由道德教化转向了审美艺术。在南朝和北朝一直都有《清商乐》在传播,南北朝统一后在隋唐的宫廷乐舞中还专门成立了清商乐部。在漫长的岁月流传中,《清商乐》一部分进入庙堂,一部分修入雅乐,经过乐舞艺人的加工创作后,成为了精美的舞蹈作品。比如“巾舞”具有精湛的舞巾技巧,热情奔放、潇洒自如。在现代的民间绸舞中还可以看到巾舞的踪迹。魏晋南北朝舞蹈继承了汉代舞蹈的妖娆和轻盈的掌上舞技法,摒弃了豪放粗旷的豪健之美,更加注重舞蹈自身的独立性和艺术性,淡化了其实用功能。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舞展现了舞蹈与文化融合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古典舞向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方向发展。中国古典舞正是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传统文化提升了舞蹈的审美价值,也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和认同度更为广泛和深刻。只有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古典舞的审美内核才会更加长久、稳定,才能发挥出中国舞蹈独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古典舞蹈论文篇(5)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家在中国传统舞蹈基础上,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多种艺术彤式,经过专业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艺术实践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及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中国古典舞的建构依据十分庞大,从文化内蕴到现在的学科建设,从形态特征到审美追求,它经历了坎坷,同时也收获了辉煌。

戏曲:中国古典舞的推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孕育着其独特的文化,在这个庞大的传统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而戏曲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国的戏曲舞蹈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有着深厚的民族根基。它以实际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舞蹈界开始大规模学习戏曲舞蹈,并对其进行整合、创新,逐渐创立了中国古典舞体系。

正因为此,中国古典舞曾一度被人称作“戏曲舞蹈”。其实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中国古典舞中很多强烈、夸张的表现手法,都是和戏曲舞蹈十分一致的。它们都是通过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外部形象特征,来表现生活、展现形象、刻画个性,并通过独特的民族形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手段来加以表现的。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是从中国戏曲舞蹈这一母体中脱颖而出的一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诞生的强大推力。中国古典舞一方面保留了戏曲舞蹈中的一些基本表演动作,另一方面摆脱了戏曲舞蹈的行当性和戏剧性,形成了一个足以代表我们民族古代文化特色的艺术体系。它是表演者对于戏曲舞蹈求新求变、钻研创新的产物。

身段:中国古典舞的缘起

身段一词从字意来讲,“身”是指身体,“段”当术讲。身段就是形体动作的艺术,侧重指外部的舞蹈技术,在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的四功中,不论哪一功都是由内而外,通过形体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的。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含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些都称之为身段。中国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姿态上的变化特别丰富,手的运用很巧妙,通过手、眼、身法的配合运用,在艺术上达到高度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身段”从新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舞蹈的姿态,也就是更美化、更精细的舞蹈技巧。身段的素材主要来自于戏曲舞蹈,在戏曲舞蹈原有的基础上把它提炼、加工转化为舞蹈,不按戏曲的规范,而是根据舞蹈的特性,按照舞蹈的要求,把它们升华为舞蹈,把技术性的内容,转化为艺术性的内容。

身段不仅抓住了戏曲舞蹈的动律精华,而且加上其与神韵、劲力、节奏、节律等特点的相结合,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美学特征。

身韵: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身韵从字面上解释,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精髓。

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循自己统一的表现手段,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亦是如此。做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型表现方式,身韵无疑使中国古典舞创作有了新的气象。

身韵是对戏曲身段的不断提炼的成果,它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之前“拘于形”的桎梏,实现了从“形”到“神”的飞跃,完成了戏曲舞蹈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意蕴的升华。

身韵的推出,使古典舞的动作、造型和舞姿丰富多彩,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做为古典舞的动作元素并结为一体,为“神形兼备”做了完美的诠释。它以动作舞态的丰富多彩,以及很强的舞蹈性与民族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深得众多中国舞编导们的青眯,并被充分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有了很大进步,为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芭蕾:中国古典舞的升华

中国古典舞是在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的基础上,贯彻吸收多种艺术形式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优秀的舞蹈体系不仅仅要具备传统舞蹈特定的艺术规范,更应该在审美特征的要求下突破创新,广采博收其它舞种的优点,根据已有动作元素剖析、分解或综合创新出更多好看而有难度的优美舞姿。

中国古典舞在其起落沉浮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戏曲中提取、还是从武术和民间舞中寻找,面对社会的溶合、进化,它都需要重新树立和建构其崭新的形象面貌。因此,在对人类舞蹈文化大环境的考察、协作中,自然包容了很多其它的艺术成份,这是人类不断发展的艺术意识的需要,也是中国古典舞建构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而芭蕾的引入,则是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中不可抹杀的一笔。

芭蕾舞蹈的介入,终止了之前中国古典舞“全盘戏曲化”的训练模式,为其补充了新鲜的内容,包括基本舞姿、跳跃、出腿、转、跳等训练动作,难能可贵的是,我国的优秀艺术表演家们,将中国古典舞精髓融入芭蕾舞中,创造出了极具民族风格的芭蕾作品,这也使中国古典舞蹈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武术:中国古典舞的意蕴

武术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基石,更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形态与理念的重要内容。武术对于中国古典舞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武术动作的融入使中国古典舞动作舞风更加粗狂、刚武、劲头十足,实现了其在“形”和“劲”上的重要突破。

2.武术中讲究“精气神”“ 手眼身法步”等,这为中国古典舞的吸收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3.武术动作中的静立与流动的对比, 高与低的对比、内与外的对比等等, 在中国古典舞技巧动作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空中闪身、高低起伏、腾空大跃步等等。

4.中国古典舞中典型的动作斜探海、射雁等,正是运用了太极中审美原则的“ 中和”“以和为美”的含蓄特点,构成了阴阳相生的体态造型。

中国古典舞中武术的引入,不仅增强了古典舞的造型性、技巧性、灵活性与节奏性,而且昭示了中国古典舞的精神气质,使古典舞的审美标准日趋完善。

中国古典舞融合了中华舞蹈文化神韵的精华,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淘濯,通过与其他姐妹艺术的融合和创新,以其特有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性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律和美的规律。“以神领形、以形传神”这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也是促其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古典舞蹈的长远发展,需要我们每位舞蹈工作者能够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不断地去拓展它,使其真正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更为贴近中国舞蹈历史的艺术形式,使其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并且把它的艺术生命一直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古典舞蹈论文篇(6)

序言

中国古典舞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是在中国古代艺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表演艺术。中国古典舞始于民间原始娱神、祭祀,进入宫廷后得到专业艺术家的精心培育,逐渐形成了典型性的舞蹈动态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中,中国古典舞蹈荟萃了我国戏曲、武术、杂技、民族舞蹈并吸收了芭蕾动作的抽象性而形成了“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的美学特色。

“气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自南北朝以后,人们广泛运用于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中,特别在我国传统绘画方面,赋予了它极其丰富的内涵。自谢赫在论画有六法中将“气韵”作为美学范畴提出至今1400多年来,“气韵”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核心。笔者认为,“气韵”论对于同样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国古典舞蹈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应该成为中国古典舞创作、表演、鉴赏的重要标准和最高法则。

一、“气韵”论下的中国古典舞美学特征――刚柔之美

中国古典舞动作以意、劲、精、气、神为精神支柱,以手、眼、身、法、步为技巧要领,从而构成了刚柔相济、形神统一、文质并重的美学特征。笔者认为,“气韵”就是力与媚相结合而形成的流溢于中国古典舞的神采。

“气韵”范畴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韵”论,可以直接追溯到《周易》。《周易》中的阴、阳观念是对宇宙万物普遍秩序的一种反映,自然也可以解释审美和艺术现象。“气韵”中的“气”和“韵”就可以理解为分别体现了宇宙万物阳刚、阴柔的特性,反映了宇宙与艺术的根本性的二元对立。这在中国古典舞动势中得以了充分的体现。至今留存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云手”,它包括了“穿手”、“划圆”、“提腕”、“亮相”四个舞姿动作造型。“穿手”为“气”,也就体现舞美阳刚的一面;“划圆”为“韵”,体现的就是舞美阴柔的一面;而“提腕”和“亮相”这两个动作无不将“气韵”中的媚与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前者向内收敛,后者含苞欲放。

古典舞的刚柔之美,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可寻得记录。唐代诗人李端写下《胡腾儿》的诗,对《胡腾》舞做了如下描写:“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就是说音乐节奏快,舞蹈随着节奏跳转,舞者又反手叉腰,向后下腰,柔得就象一轮弯月一样。又如唐代诗人李群玉在《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中对《绿腰》舞进行生动描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翩如兰苕翠,宛如游龙举……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舞蹈轻盈、温婉,却又不失气魄。这些都无不反映了舞蹈的刚柔之美。

二、“气韵”论下的中国古典舞蹈发展

中国古代美学形成的“气韵”范畴,它与古代中国人的生命状态、社会实践以及世俗风气有着多层次的联系。就中国古典舞而言,“气韵”是能够反映艺术表现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内在意识,而这种内在意识是艺术变现者特有的思维现象。之前有学者指出,“气韵本乎个性,一人有一人之面貌,即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个性不同则所作之画,气韵也不同。”如此演绎过来,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表演也都会受到艺术表现者的思想性格、精神状态、才能气质等多方面的影响。“气韵”也就可以决定艺术作品所能够达到的境界。

1、舞自心出的起源

《淮南鸿烈・诠言》记载:

“……故不得已而歌者,不事为悲:不得已而舞者,不矜为丽。歌、舞而不事为悲、丽者,皆无有根心者。”

《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仿秦吕不韦著《吕氏春秋》,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这是目前能够找到的论述舞自心出的最早文献。

“气韵”论在汉代处于一个萌芽的状态。有学者研究指出,“气”是创作主体以力量展现的心胸状态及其赋予作品的内在活力和外在动势,“韵”是创作主体身心和谐而赋予作品的雅致、淡远、和谐的风貌之美。我们由此推论出,“气韵”本身就是表现创作主体内心深处的载体。我们不难发现,“气韵”论的萌芽与“舞自心出”这一理论的萌芽惊人的出现在了同一时代。这显然不是历史的巧合。任何文艺作品,它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学术界早已公认的事实。因此,我们可以说,“舞自心出”这一舞蹈的基础理论是受到了“气韵”论的影响而形成的。由于“气韵”论的萌芽,两汉也就成为了中国古典舞蹈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表现在舞蹈活动的普遍兴盛,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和舞人等等。

2、舞蹈风格的变化

汉代艺术(特别是西汉的艺术)基本上以“气”为主,“气”在一定程度上压倒了“韵”。而通过研究大量汉画像砖石中保存的各种丰富的舞蹈形象,我们发现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大多是气势昂扬,雄健有力,充满勃勃生机,连戚夫人跳的“翘袖折腰之舞”,也是动作幅度较大、节奏鲜明的舞蹈,以“气”为主。当然这也与汉代兴盛向上的时代气息相关,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舞蹈的主要观众一一皇室贵族、文人学士的欣赏趣味与审美要求。李泽厚先生认为,“气势与古拙”为汉代艺术的基本美学风貌。在这一时代,“气”的重视程度是远胜于了“韵”,但并不是说在这个时代的舞蹈艺术就没有“韵”的存在。汉代诗赋中就可以找到描写以“韵”为主要特色的舞蹈作品。笔者认为,在这个时代的舞蹈中,“气”、“韵”还是两个比较独立的审美要求,虽然在某些作品中,能够有所融合,但毕竟不足以称之为统一和谐的审美范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下发生了悄然的变化,而且融汇了许多的外族文化。“气韵”这一审美形态和美学范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正式形成,并在理论上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地步。中国古典舞在这一时期也充分的受到了这一审美范畴的影响。舞蹈的基本观众变成了贵族士大夫,他们情绪低沉,及时行乐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他们。因此这个时期的舞蹈没有了汉代那种豪放粗犷的气质。“如白贮舞。从晋至隋唐,一直盛行。它具有江南地方特色,舞袖激发丰富多变。时而高举,时而徐转,时而飞舞,时而掩面,”如推若引留且行“的优美舞步,引人入胜。”就像上述描述的那样,这个时期的舞蹈已经失去了汉代的那种大气。但是我们可以惊喜的发现,这个时期以白贮舞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舞,多了几分妩媚,却又继承了汉代的舞容,已经能够找寻到“气”、“韵”交融的影子了。但是,这个时代的表演性舞蹈,大多崇尚以“韵” 为主要的审美标准。

唐代国力强盛,整个社会生气勃勃,而且文化交流频繁。中国古代社会在唐展到了最高峰,也正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太好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的舞蹈,特别是中唐以前的舞蹈,自然也就重新拥有了大气磅礴的气势。唐代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用“气韵”论舞,一句“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可窥见剑舞所展现裂石惊云般的“气”,从“来”与“罢”中不难体味到那股游刃有余的“韵”。由于唐代舞蹈不但继承了魏晋时期的优柔“韵”味,又重新唤起了汉代所崇尚的“气”,并在各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融合,“气韵”这一审美范畴可以说在唐代的舞蹈中表现达到了一个极致。但同时,在中唐之后,盛及而衰,逐渐消解。

宋代,被誉为古代舞蹈发展的转折点。气韵的消解主要表现在宋代美学中“韵”的突出。这种消解我们可以通过唐代著名“软舞”《绿腰》(又作《六幺》)的变化中找到足迹。

黄时龙的《虞美人》对宋代的《六幺》舞做了如下描述:

“卷帘人出身入燕,烛底粉y明艳。A鼓初催按六幺。无限舂娇都上,舞裙腰。画堂深窈亲曾见,宛转楚波如怨。小立花心曲未终,一把柳丝无力,倚东风。”

同样是描写六幺舞,但为唐代诗人李群玉在《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中对《六幺》舞进行了如下生动描述: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翩如兰苕翠,宛如游龙举……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

通过两者的对比,我们不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宋代的《六幺》舞承袭了唐代《绿腰》舞以舞袖为容和舞姿轻盈、飘逸、流畅的特色,却摈弃了“飞去逐惊鸿”那敏捷昂扬的风貌。也就可以此推论,宋代的舞蹈没有能够很好的承袭唐代以“气韵”为美的审美标准,过于注重了“韵”的突出,“韵”在宋代成了艺术作品最高的审美标准。

在之后的几百年间,中国古典舞都逐渐走向了一个低谷,没有能够有所大的突破。而这一时期,与社会气运相关的“气韵”在唐代以后就逐渐走向了消解。应该说,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一状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穷途末路,毕竟会直接影响到“气韵”的发展。“气韵”的消解也给中国古典舞带来的不少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明清至民国初,中国古典舞已经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性了。它不是沦陷于西方文化的侵入,而是经典失落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内部。

三、中国古典舞的现代性转变

“气韵”的消解并不是说,“气韵”这一美学范畴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是“气韵”已经不再作为社会的基本审美标准,表现于人们的艺术创作中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恢复中国古典舞蹈的课题才逐渐成为大家的关注对象。“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也是由戏曲舞蹈家欧阳予倩提出并得到业界认可的。而这一概念中的中国古典舞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舞蹈了,而是荟萃了我国戏曲、武术、杂技、民族舞蹈并吸收了芭蕾动作的抽象性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金山战鼓》以戏曲形象为基础,第一次以舞蹈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作为表现手段,再现了九百多年前南宋名将梁红玉带领两个儿子擂鼓助战,英勇不屈地抗击金兵的光辉事迹。

《金山战鼓》的舞蹈编排上,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吸取了“起霸”、“走边”等许多因素并按照编导所需人物的性格,以舞蹈的特性加以夸张、变化和发展,使原本戏曲性的动作更加舞蹈化、情感化,不仅在节奏上强调轻重、刚柔、强弱、急缓、松紧的对比,造型上也具有拧、倾、圆、曲的特征,强调动作路线上回环往复的特征,突出了流动连接上闪转腾挪的鲜明民族风格,加强了古典舞特有的节奏变化,从而把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和韵律融会贯通在整个动作形态当中,把梁红玉这个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女中豪杰的特有形象准确生动地层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的现代性转换,也没有离开“气韵”这一美学范畴。

古典舞蹈论文篇(7)

作为世界艺术之一的舞蹈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形式而组成的。同时,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独特风格的舞蹈,这类舞蹈一般称之为古典舞。古典舞的艺术性较强,它根植于各地的民族民间舞蹈,同时又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不断发展的艺术舞蹈。古典舞蹈是历代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结晶,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大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与相对高超的技巧。本文主要以当代中国古典舞为契机,论述技巧方面的训练。

1 中国当代古典舞的由来与发展

我著名的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时首次提出了“中国古典舞”这一名词,随后得到舞蹈界人士的广泛认同并流传确定。当代中国古典舞的与其他风格的舞蹈相比创立较晚,它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李正一等教授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代表作品:《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黄河》、《江河水》、《木兰归》、《梁祝》等,其中在《黄河》中,中国古典舞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从而使中国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中国传统文代精神相一致的东西,从而使中国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黄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 中国当代古典舞的技巧训练

舞蹈技巧是一定时间内,通过正确运作人体的肌肉、韧带、骨骼做出繁难复杂的各种动作,以表达特定的感情。舞蹈技巧动作是以既有的情况为依据、以现存的条件为前提来进行的。中国当代古典舞的技巧颇多,包括:控制、弹跳、旋转、翻身等多种形式,因此,对表演者基本功的要求较为严格。接下来,笔者对重要的几个技巧进行详细论述。

(1)旋转技巧:中国当代古典舞蹈的旋转技巧,有身体在直立舞姿上的旋转,也有身体在水平、俯仰、拧倾等舞姿上的旋转,这些不同舞姿的旋转,技术性很强,难度较大。作为从事古典舞表演的舞蹈工作者必须全面且高质量的掌握这些技巧,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更好的将作品演绎。下面,笔者将旋转技巧中几个常用的训练方法向大家介绍。

1)小舞姿直立旋转需要注意的问题。任何一种旋转技巧都需要注意对身体重心的把握,没有稳定的身体重心,在舞蹈中是不能够进行完美的旋转。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循序渐进,先进行直立旋转,首先以双脚直立转开,使身体保持直立的状态,然后再收腹、立腰、沉肩,此时需要注意的是肩膀与胯部应该保持在一个垂直线上,接下来,随着原地碎步进行留头、甩头的练习,这样能够更好的使训练者掌握身体重心,从而提高上下半身的协调感,逐步进行单脚旋转。我国舞蹈艺术家在进行创立古典舞蹈时,对这一技巧的训练方法借鉴了欧洲芭蕾舞的“二转位”、“四转位”,因此,学习我国古典舞蹈的朋友在日常训练时要多与芭蕾舞的优秀训练方法相结合,达到充分提高旋转技巧的效果。

2)俯仰、拧倾的旋转需要注意的问题。跟俯仰、拧倾的旋转有关的包括:射燕转、大掖步转、运手转等,这些旋转是在小舞姿直立旋转基础上的提高,对“身韵”和“旋转”的要求更高,这需要每个训练者注意。此外,由于俯仰、拧倾的旋转更需要双手及肢体的动作相互配合,因此,在训练时一定要切记把每个动作做到位,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美感,对拧、倾、圆、曲的形态和重心的把握要重视。

3)幅度旋转需要注意的问题。常见的幅度旋转包括斜探海转、运手紫金冠转等几个内容,在这里笔者主要针对这二者进行介绍。斜探海转在训练时注意的要素是具有“螺旋性”,要求动作流畅、舞姿伸展。紫金冠转属于幅度较大的旋转动作,发力猛、动作快,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掌握了这种旋转技巧,在表演古典舞时对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翻身技巧:“翻身”是我国现代古典舞中最常见的一种技巧之一,它呈现的身体拧倾的状态,无论从动势还是形态上,都比较符合古典舞独特的审美风格与技法特征。所谓“翻身”,即表演者以腰部或胯部为轴,用手臂为动力,在身体拧、仰、倾、俯的转换中,完成单一或连续性的翻转动作。“翻身”的种类有很多,运用范围也很广,技巧性强,形式又具有多样性,接下来,笔者详细介绍。

1)基础翻身需要注意的问题。所谓基础翻身,顾名思义,是翻身的“基础形式”,主要包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等。这两种翻身具有基础性,在舞蹈中,一切翻身都是在这两种翻身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

2)舞姿翻身需要注意的问题。舞姿翻身属于大幅度动作翻身,掀身探海翻身和斜探海翻身都属于这类,他们都属于中国古典舞蹈典型的翻身动作。训练探海翻身的时候步骤是:以旁点步,托按掌为准备姿态,动作腿抬至旁180度,然后手臂打开双山膀,向后环动至掀身探海舞姿,动作腿落至并步半脚掌仰身,经过侧腰至俯身踏步蹲姿态。

3)综合复合翻身。综合复合翻身是高难道、综合性的翻身,是翻身技巧的高难度展现,其中代表性的有:移地翻身、点步翻身接吸腿翻身、串翻身接绞腿蹦子等。

3 总结

中国当代古典舞从其根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也是中国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家对几千年中国传统舞蹈的继承和创新。同时,在技巧训练方面还参照了其他舞蹈风格的训练方法,使中国古典舞蹈得到了科学、快速的发展,现在变成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等其他舞蹈风格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笔者作为从事舞蹈专业的工作者,结合个人实际,在本文中主要对当代中国古典舞蹈的几个技巧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修立婷.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基础训练[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5).

古典舞蹈论文篇(8)

1.借助舞蹈动作来表达思想情感

以动作为载体来进行古典舞情感表达,是古典舞创作中最常见的方法。古典舞动作具有刚柔并济、形神兼备等特点,古典舞非常注重表现拧、倾、圆、曲等舞蹈动作的曲线美,它对演员的腰、腿、肩、手、髋等各身体部位的柔韧性、弹性和软开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古典舞创作者在创作中也要遵循古典舞的创作规律和审美原则,积极借助肢体、动作和身体律动来营造虚实结合的舞蹈意境,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如在古典单人舞《秦俑魂》的创作中,创作者陈维亚首先借鉴了四人舞《秦王点兵》的动作特点,然后结合兵马俑抬头仰望、举手等大开大合的动作姿势,创作出了一个个具有阳刚之气的肢体动作,并将情感融入其中;舞蹈中间部分的动作无论是左搬腿还是快速旋转,演员都演绎得情绪高昂,表达了“俑”奋勇杀敌的爱国精神;结尾部分的动作逐渐放缓,但是同时又伴有雨点式的快节奏的击鼓声,表达了人物内心不息的激情,也揭示了中华民族强劲的生命力。可以说,正是由于创作者在每一个舞蹈动作中都注入了情感,这才使舞蹈富有了饱满的热情和震撼人心的效果。

2.利用舞蹈表情来抒发感情

舞蹈美是人体流动的线条美,是姿态美。但是,在美的构图中,还要配以美的表情。舞蹈表情与舞蹈美都是感情作用的产物,也都是舞蹈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舞蹈表情主要借助演员的表情来体现。在任何一种舞蹈表演中,演员的表情都占据重要地位,演员的表情动作是否到位,会直接影响舞蹈的表演效果。创作者在舞蹈创作中,也要结合舞蹈内容和舞蹈情感表达需求,提炼更多的表情动作,以提升舞蹈情感表达效果。以古典舞《壮族大歌》为例,这部作品主要歌颂了壮族民众奋勇向前的精神。在这个舞蹈中,扮演母亲的舞蹈演员是舞蹈的核心,她的表情会影响舞蹈的整体表达效果。为了突出舞蹈的内在情感,创作者刘滨、李紫君在综合考虑舞蹈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舞蹈演员根据音乐表达内容――无论是告别旧时辉煌时的不舍,还是面临改革时的惶恐,还是在新时期不断向前的决心,随时都要通过表情变换表达出来,目的是借助舞蹈表情打好舞蹈的感情基础,提高舞蹈的表演水平。

3.利用舞蹈的空间和时间构成来表达情感

舞蹈要在一定的空间内呈现出来,每一个舞蹈都有其特定的时间概念。古典舞空间既包括舞蹈场地空间构成,还包括舞蹈演员的肢体空间构成。中国古典舞非常注重舞蹈的意境,而舞蹈意境很大程度上要借助舞蹈空间造型、空间安排、舞蹈的时间条件来呈现。以古典舞《踏歌》为例,该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古代丽人携手游春、踏歌的美景。踏歌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汉代就已经兴起。踏歌的主要特点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非常讲究人物动作、步伐的流动性。为了表现踏歌的特点,编导孙颖潜心钻研汉代女乐舞的形态特征,在舞蹈队列编排上一改古典舞常用横排、八字形列队法,将点、线、面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多种新颖独特的队形,舞蹈空间也随着队形的变换而不断分割、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舞蹈艺术的神韵。在演员体态空间构成上,编导一方面用“一边动”的舞姿体现了舞蹈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另一方面要求演员在敛肩、含颏、摆背、拧腰、倾胯等动作上,通过身体协调,使身体曲线在三维空间上形成“三道弯”,目的是通过舞者婀娜的姿态,彰显古典舞的婉约美、曲线美、意向美,给观众留下清新、俏丽的印象。

综上所述,古典舞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代表,古典舞编创是推动古典舞发展的主要力量。古典舞创作人员只有提高认识,加强历史文化积累,准确把握古典舞的艺术情感表达方式,才能赋予古典舞以生命,切实体现古典舞这一民族文化的精髓。

古典舞蹈论文篇(9)

二、中西文化大冲撞、大融合的今天,中国古典舞的历史使命、大中国的地位及其意义是什么?是否需要表现现代人的情感?

(1)古典舞蹈与古典文学、古典音乐等都同属于古典艺术,我们需要古典艺术就如同需要养料一样。它之所以是养料,皆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力量之源、思想的动力。故此,是否需要创建中国古典舞体系,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古典舞蹈有着与其他古典艺术门类所不同的特殊性,由于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随机性、变化性的限制,使得它不可能向其他艺术那样,可以通过文本、古碑、壁画、乐谱等形式将他们所走过的历史,记录并流传下来。因此,面对着这样的特殊性,中国古典舞蹈该怎样去创建,大家争论了很久。种种争论,主要还是基于对“古代”和“古典”这两个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所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造成的。我的理解是这样:“古代”有着特指性,“古典”有着典范性。“古代舞蹈”是泛指历史上所经历的每一个朝代及在那一朝代中所形成的舞蹈。“古典舞蹈”是在一定历史时段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典范性,并且能够概括那一历史时期的审美特点,能够成为典范的舞蹈。古典舞蹈的形成,基于对古代舞蹈的研究。只有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古代舞蹈样式及审美特点,才能从中概括、辨别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舞蹈。这是两者之间必然的联系,所以,搞古典舞蹈所要做的第一步是要对古代舞蹈进行考察,先尽可能地复原它,然后再去概括它。只有在此基础之上的概括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如若想跳过这一过程,就会使中国古典舞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不同,舞蹈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风格韵味、审美特征等等都不竞相同。因此,必须对古典舞蹈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各历史时期的审美特点,才能从中概括出真正的中国古典舞。虽然我们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复原古代舞蹈,而是通过它来做为概括古典舞蹈的基础。

(2)我们研究历史舞蹈,真正的目的不单只为复活古代的舞蹈,而是要通过追溯中国历史舞蹈,来考证中华民族的心理历程,来考证中国舞蹈的美的历程。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应放在文化的层面上来进行。用现代人的思考和所处历史高度的优势。来认识我们的文化。体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重新建立中华民族的自信。找回我们曾有过的气势和雄伟的精神。宏扬中华民族积极、自尊、自信的精神气质,抚慰曾经的屈辱,唤起辉煌的记忆,重建民族自信,找回精神力量,真正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谓中西文化的文化交流、融合应该建立在双方都已具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上。在其中“求同存异”,找到共识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保持自己的特点。反之则不是“融合”或“交流”,而是一种文化吞并和文化侵略。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正是靠着种种的因袭关系。这不仅单单指外部的皮肤、骨骼、头发上的因袭,更重要的是依赖在民族心理、文化心理上的这种关系,如若不是这样,也许世界上华人都已经变成“香蕉人”了,中华民族也就不存在了。换一个角度说,“皮肤、骨骼、结构、DNA都有因袭并且没有改变,那么由此使得他们在文化发展的历史中也必然发生种种因袭关系。我们在做的事情的目的,是要让国人通过古典舞的这种艺术形式受到震撼,深深地感动他们。制造一个宏大的、广博的磁场,来引发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艺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相信被唤醒的这种精神会更加鼓舞国人,增强国人的斗志,引发他们建立新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信心。这就应该是古典舞在当代存在的价值,也是古典舞存在的历史使命。

在印度,六大派古典舞蹈(婆罗多、卡塔克、卡塔卡利、曼尼普利、奥迪西、库契普通),有的失传后又被后人挖掘恢复,有的还是在古派别中新生出来的新的古典舞。

在日本,历经一千二百多年的宫廷雅乐(乐舞),不但未随宫廷生活的衰落而断传,从本世纪初成立“雅乐同志协会”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创立“日本雅乐会”,它又开始在平民和青少年中进行普及。

在欧洲,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古典芭蕾,没有因摩登芭蕾和现代舞的出现而被人们所抛弃,至今它仍与交响乐和歌剧一起被尊为“三大艺术”,而欣赏“三大艺术”仍被看做是高雅的时尚……

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她的“古典舞”何存呢?……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舞蹈的传统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那时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和。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离得开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技巧也有很大的发展,祭祀祖先、歌颂英雄的乐舞,庄严肃穆、气势雄伟;宴乐娱乐的舞蹈抒情优美、技艺绝伦。至于流传在各族人民中间的舞蹈,更是千姿百态、色彩斑谰。这些传统悠久的人体动态文化,以其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特色和艺术感染力,成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舞蹈论文篇(10)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时候,中国的舞蹈工作者为了发展和创新中国的民族舞蹈艺术,从包含非常丰富内容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炼舞蹈的素材,并且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武术,再参考西方芭蕾和现代舞进行提炼、研究和整理,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国古典舞的教材。与此同时,舞蹈工作者们还编排演出了如《宝莲灯》、《春江花月夜》等一些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作品。改革开放后,中国古典舞也在不断地吸取百家之所长,开始了从形态到内在不断向新的空间进行发展,一方面,舞蹈家们不单单突破了以前只能局限于研究中国戏曲舞蹈的局面,还涉足到了中国古代的石窟壁画和出土的各时期的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当中,创作出了许多风格上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作品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舞大气、严谨、明丽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们对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理论的革新,他们把以往的中国古典舞中的运动的规律,提炼总结出了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弧运动的基本动作,这很大程度上开拓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由此实践编排出了以《黄河》、《梁祝》等很多优秀的古典舞作品。在舞蹈《黄河》中,使得原来的中国古典舞,打破了仅仅局限于戏曲舞蹈常规的局面,让中国古典舞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身体的大幅度的圆弧运动,把中国古典舞创新成了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激情的肢体语言,《黄河》使得中国的古典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中国的舞蹈历史来讲,不论是在文物史料中还是在戏曲舞蹈的具体表现形式当中,都存在有被大量的记载和遗存,在中国的舞蹈史书中非常详细的讲述了古代原始舞蹈的起源,历代舞蹈的表现形式、功能和思想内容。中国古典舞不仅能从外在形态上甚至可以从内在的神韵上找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的东西,使中国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阳刚与阴柔并济、情和景相互交融、技巧与艺术相互结合的美学特色。

古典舞动作的运动核心就是“弧线”,舞蹈家们将这“弧线”的动作形态概括为“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八个字。这八个字,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风格特征。当我们把中国的古典舞和西方的古典芭蕾舞相提并论的时候,往往是用这八个字来概括中国的古典舞,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弧线”的动作形态是中国古典舞区别于其它舞种的本质特征。

古典舞中最为典型的动态结构,就属以“云手”最具代表性,“云手”不仅本身是中国古典舞中的一个非常典型的舞蹈动作姿态,它又是一种充满着形态千变万化的舞蹈动作的起动方式,“云手”它是一种以人的臂膀做球体轨迹运动的划圆运动,“弧线”运动本身就比直线运动更具有丰富变化的可能性,所以臂膀的运动在“云手”运动途径中有了多种可以偏离的途径,由于球体轨迹运动的划圆运动,使得任何一种的偏离都能够流畅自如。所以古典舞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就是古典舞的弧线轨迹。

上一篇: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 下一篇: 语文关于学习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