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绩效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10:15

经营绩效论文

经营绩效论文篇(1)

关于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Berle与Means的著作《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这本书首次提出管理层持股比率愈低时,由于公司绩效与管理者自身财富的关系愈小,因而愈容易形成管理者特权消费行为,进而降低企业价值。自此大量的文献开始关注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但研究得到的结果却很不相同。本文主要回顾一下国内外的学者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外生性视角的研究

所谓外生性视角是指把管理层股权作为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研究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代表人物主要有Stulz(1988),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McConnell和Servaes(1990)等。主要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

最早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建模分析的是Stulz(1988)。他建模发现,公司绩效先随着内部人持股的增加而增加,当内部人持股达到某一水平后反而开始下降。

Chen、Hexter和Hu''''s(1993)采用1976、1980和1984年《财富》500家大公司作为样本,检验了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托宾Q值是管理层股权的函数:当股权在0%~5%之间时,托宾Q值上升;当股权增加到12%时托宾Q值下降;当股权超过12%时,研究结果随着样本年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Griffith(1999)检验了CEO持股对公司绩效有重要影响这一假设,发现公司绩效是托宾Q值的非单调函数。具体说来,当CEO持股0%~15%时,Q值上升;当CEO持股上升到50%时Q值下降,超过50%时Q值再上升。McConnell和Servaes(1995),Steiner、thomas和Lorenz(1996),Myeong-Hyeon和Cho(1998),以及Holderness、Kroszner和Sheehan(1999)都发现,美国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二)内生性视角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忽略了股权结构的内生性,近期的研究文献试图克服早期的缺陷,开始从新的角度去分析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它们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管理层股权的内生性问题上。内生性视角认为管理层股权水平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而是行业、规模、企业战略、治理结构乃至政治、文化、法律等诸多微观和宏观因素共同作用的均衡结果。

Demsetz(1985)和Cho(1998)认为,所有权结构是在均衡中被内生所决定的,它取决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如行业、投资机会、成长性、商业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所以公司的管理层股权和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系统的关系。

Kole(1994)提供了所有权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证据,表明公司绩效决定所有权结构,而不是被所有权结构所决定。Himmelberg等(1999)拓展了Demsetz和Lehn(1985)的研究,加入了一些新变量解释管理层持股比例。他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来控制各种可能无法观察的异质性,例如股东监督管理者的能力、无形资产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运用二次方程、分阶段线性回归方程的方法来预测公司的绩效。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与资本/销售收入、研发费用/销售收入成反比,而与广告费用/销售收入、净利润/销售收入成正比。当控制这些变量并消除固定公司效应后,管理层持股并不显著影响公司的绩效。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是否相关,但是也没有形成权威和一致的意见。由于采用的方法和角度不同,结论出现很大的差异

(一)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关系

袁国良等(1999)以1996年和1997年年报为依据,随机抽取了1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这些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包括董事、监事和高层经理)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基本不相关,而且,即使非国家控股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也非常低。他们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独特的股权性质是造成管理层股权激励不明显的重要原因。李增泉(2000)以1999年年报披露的848家上市公司中的799家和748家公司为样本,分别研究了经理人员(仅包括董事长与总经理)的持股情况、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并不与公司绩效相关联,持股制度虽然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但大部分公司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都比较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魏刚(2000)以1999年年报公布的816家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两者并不相关。陈湘永等(2000)发现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EPS,ROE)之间基本不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徐二明、王智慧(2000)则从另一角度,选用公司的战略绩效(相对公司绩效、公司的价值

成长能力)作为业绩衡量指标,分析了其与高管人员持股的关系,认为业绩指标与高管人员持股之间没有获得任何预期的正向关系。

(二)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刘国亮,王加胜(2000)通过对经理人员持股比例、职工持股比例与公司ROA,ROE,EPS的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公司经营绩效与经理人员的持股份额正相关。吴淑混(2002)研究表明,内部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总资产利润率ROA)呈显著性倒U型相关关系。张宗益,宋增基(2002)认为企业绩效与经理持股比例存在立方关系。许承明和蹼卫东(2003),张俊瑞等(2003)分别发现公司经营绩效与董事长、总经理的持股呈正相关关系。堪新民和刘善敏(2003)将经营者界定为董事长和总经理,选取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衡量上市公司的主要经营绩效指标,发现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有显著性弱相关关系。上海荣正证券公司(2004)的研究报告也指出,董事长总经理的持股市值与公司业绩呈弱正相关关系。黄小花(2004)的研究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在0~4.41%的范围内与公司治理绩效正相关,在4.41%~32.88%之间时,关联程度还有所加强,而如果管理层持股比例大于32.88%,则与公司治理绩效负相关。徐大伟等(2005)则发现当管理者持股比例在0~7.50%的范围内,上市公司经营绩效ROE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在7.50%~33.35%之间时表现负相关,大于33.35%又恢复为正相关。

三、结语

从上面的综述看出来,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早而且比较广泛,因为国内股票1999年才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层持股,对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但是他们得到的结果都相差很大,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如下:

(一)管理层股权的界定不同

有的界定为股票所有权,有的除了股票所有权之外,还包括股票期权。根据Sanders(2001)的研究,股票所有权和股票期权的风险-报偿特征不同,存在不对称风险效应,因此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股权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股票所有权将使公司管理层更趋向于风险回避,而股票期权将导致公司管理层追求风险,因而股票所有权和股票期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对管理层持有的股权的界定不同将导致不同的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

(二)公司经营绩效的测度指标不同

在研究中有的使用ROA等会计指标,有的使用托宾Q值等市场指标。使用会计指标还是市场指标来测度公司经营绩效将导致实证研究的不同结果。因此使用会计指标测度公司绩效其随意性相比使用市场指标而言要小。

(三)解释变量设置不同

管理层股权只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激励机制的一种形式,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还存在其它诸如董事会、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等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形式。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各种监督激励机制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因此,在研究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关系时,解释变量设置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

(四)研究样本不同

不同研究人员所选用的研究样本是不同的,无论是样本规模、样本公司的特征、样本期等都存在显著差异。我们还发现样本数据的口径也经常不一致,有的是对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有的是考察时间序列,有的则采用面板数据(paneldata)。应该说,研究样本的不同也是导致实证结论差异的原因之一。

(五)计量方法不同

在研究中,有的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有的使用非线性回归模型,有的则采用分段线性回归的方法,有的采用单一方程,有的则是联立方程。计量方法的不同无疑将导致实证结果的差异。

【参考文献】

经营绩效论文篇(2)

摘 要:通过选取恰当的指标建立跨国并购经营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对样本公司的跨国并购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跨国并购并没用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超过一半的企业并购后出现经营业绩下滑。 关键词:跨国并购;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1 引言 2008年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衰退,同时也创造了无数并购重组的良机,中国企业就是其中最活跃的一支力量。相比全球市场的凄风阵阵,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仍然相对活跃,今年首三季中国企业完成的海外并购交易总共有61宗,总计金额达212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但是单纯并购交易数额上的增长并不代表成功,中国企业是否通过跨国并购创造了价值,该价值如何衡量一直来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对我国企业以后的国际化战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收集 搜集了2001年到2006年间发生过跨国并购的21家企业及其财务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查询。在选择样本的同时,首先剔除了指标不全、明显有异常的数据。借鉴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常认为并购的效果会在完成并购两三年后体现出来,且若考察时间过长也易受其他时间的干扰。研究中选择样本的标准是:(1)2001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之前发生海外并购并且已上市的公司;(2)在并购前两年,当年和并购后三年期间这些公司没有被特别处理,即没有被ST或PT;(3)剔除金融类、资源类上市公司跨国并购。 3 经营绩效评价 如果仅仅以某一个指标来评估跨国并购经营绩效必然会造成相当大的片面性,当然指标过多也会形成不必要的重复。综合考虑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认为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营绩效应从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及现金流状况五个方面来衡量,具体选取了11个基本财务指标作为研究的起点,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这些财务指标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而用于比较并购前后经营绩效的变化。 运用SPSS 13.0软件对样本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过程包括: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主成分列表获取,因子得分和经营财务绩效得分计算及比较。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前提主要通过Bartlett球形及KMO检验来印证。KMO值是用于检验是否适用因子分析的指标值,若它在0.5-1.0之间,表示适合。Bartlett的球形检验是一个假设检验,如果结论是拒绝该假设,则说明原有变量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阵,适宜做因子分析。本文得出并购前2年,并购前1年,并购当年,并购后1年,并购后3年的KMO值和Bartlett检验值均表明可以使用因子分析来进行经营绩效的统计分析。 根据SPSS的碎石图输出结果可以看出前5个公共因子特征值变换非常明显,到第6个公共因子,特征值的变换趋于平稳,因此5个公共因子对原始数据的信息描述有显著作用。从六年窗口期的主成分列表可以看出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均在85%以上,说明5个公共因子能较好的反应原始数据的信息。在提取因子后,根据SPSS软件包可输出各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在计算出因子得分后,就可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算出每个样本公司的综合得分,具体方法是计算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值,综合得分即为各因子得分与其对应贡献率比值的乘积之和。以下就是六年窗口期间,各样本公司经营绩效的综合得分模型: Y-2 = (37.410F1+18.899F2+16.17F3+9.696F4+7.436F5)/89.613 Y-1= (40.439F1+18.741F2+12.299F3+11.525F4+5.651F5)/88.656 Y0= (33.632F1+19.357F2+15.548F3+10.449F4+7.080F5)/86.067 Y1= (34.158F1+19.583F2+17.718F3+11.384F4+5.951F5)/88.794 Y2= (38.166F1+ 18.970F2+15.407F3+9.796F4+5.628F5)/87.969 Y3= (27.847F1+21.968F2+14.193F3+12.014F4+8.832F5)/84.855 4 实证结果分析 Y-2、Y-1、Y0、Y1、Y2和Y3分别代表并购前2年,并购前1年、并购当年,并购后1年、并购后2年,并购后3年各样本公司的经营绩效综合得分。我们以并购前两年的均值作为该公司并购前的经营绩效得分,以YB表示: 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后的经营绩效相比并购 前并未出现改善,海外并购事件发生当年经营绩效大幅下 滑,可能是由于当年刚进行并购,付出了很大的成本,且并购的影响还未完全在财务报表上显现出来。并购完成后的前两年经营绩效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在一定的过渡期以后,跨国并购对我国企业发挥了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进了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加快了产品结构升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实质性的使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并购后三年,企业绩效下降很快,而且下降速度远大于并购后提升的速度,企业海外并购是企业长期战略问题,由于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盲目追求规模,付出了过大的成本,致使资产进一步重组时出现了很大的弊端,在并购后采取的整合策略目标过于短浅,并不能是并购双方达到真正的融合。由此可见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还不是很成熟。 注: 1)YB、Y0、Y1、Y2和Y3分别表示并购前、并购当年、并购后一年、并购后两年和并购后三年的样本企业的综合得分。用得分差值来反映并购前后绩效的变化。 2)正值比率是综合得分为正的样本企业个数占全部样本总数的比例。 若以并购后绩效得分低于并购前得分作为并购失败的话,那么只有47.61%的上市公司业绩从长远来看有所提高,而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并购后业绩下滑。 5 结论 并购既是企业成长壮大必须采取的方式,又是复杂程度高、风险大的战略活动,尤其是跨国并购。本文选取了21家样本企业,通过建立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对并购前后的经营绩效进行研究后发现,总体而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后的经营绩效相比并购前并未出现改善。大多数企业并购后出现经营恶化,本文研究显示只有47.61%的上市公司业绩从长远来看有所提高,而大多数专家认为30%左右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提升了企业价值。这一结论与大多数专家的意见较为一致,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较差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经营绩效论文篇(3)

品牌对于服装犹如生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制胜已经成了服装企业间竞争的不二法则。很多企业为扩大规模、提高经营绩效,让自身在同行业中站住脚、站稳脚并有更大发展,开始对服装品牌进行延伸。我国在过去的10年里,品牌运作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品牌延伸。

1服装服饰类内延伸

服装品牌的延伸最常见发生在服装服饰类之间,这种延伸可以分为3种情况:一是服装不同类别之间的延伸;二是服装向服饰的延伸;三是服饰向服装的反向延伸。众所周知,浙江是全国的服装大省,雅戈尔、杉杉、罗蒙、报喜鸟、庄吉、步森等已成为中国服装界最响亮的品牌。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企业的延伸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这些服装企业普遍采用了品牌延伸策略,由单一品牌转变为综合性品牌。如雅戈尔由衬衫向西服、西裤等多种产品方向扩展。实践证明,对于服装不同类别之间的延伸,是被企业普遍采用。而且往往是成功的。

表1同时显示,有些企业(如庄吉、罗蒙等)在服装与服饰之间进行品牌延伸,其基本特点是在服装品牌有相当知名度和美誉度后,向服饰类品牌延伸。这是国内目前比较常见服装与服饰的品牌延伸。由于服饰是用来点缀服装的装饰品,凸现着装或增加美观的附饰,由服装品牌到服饰的延伸,比较容易成功。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内服装品牌企业都不再局限于生产服装,他们更多地是向服饰进行延伸。

第三种,服装与服饰之间的品牌延伸模式是从原来生产服饰的向生产服装发展。在国际上,意大利的著名品牌普拉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普拉达最早是经营精美皮箱、皮包、皮夹及其他饰品,到现在已有男女服装、内衣、鞋子、配件等多种品类,而且非常成功。在它推出的品牌延伸产品——服装中注入了前卫的元素,融合了传统与时髦,表达了优雅的精致感和浓浓的书卷气,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和喜爱。

国内从服饰到服装延伸的企业也有不少,但似乎又很难有突出的例子。分析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归因于服饰到服装的延伸难度系数较大。—方面与原有服饰品牌的美誉度、忠诚度等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很多原生产服饰的企业,不具备足够的资金、设备等,从而限制了企业扩大规模。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可以有相应的解决方法:第一,可以采用副品牌策略,每个副品牌都可以利用原来主品牌的品牌资产,沾主品牌的光,而不须投入大笔广告推广费用重新建立一个品牌;随着副品牌不断推出,还可以提升主品牌的美誉度。此外,一旦副品牌延伸失败,比起直接用主品牌来延伸产品的副品牌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轻品牌延伸的风险。第二,服饰企业可以考虑与国内外服装企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得所需,从而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国-2服装档次间的延伸

服装品牌通常分为3个档次,最高档次的品牌是设计师品牌,其次是一线品牌,再是二线品牌。所谓品牌的档次延伸就是指品牌由较高档次的服装向较低档次服装的延伸,如由设计师品牌向一线品牌延伸,或者是由较低档次的服装向高档次服装延伸,如由二线品牌向一线品牌延伸。

国际上最著名的品牌几乎都是设计师品牌,如皮尔·卡丹、香奈尔、范思哲、瓦伦蒂诺等。设计师品牌服装大多为贵族和富有阶层服务的服装品牌。因此,设计师品牌服装的市场非常有限。不可能让其发展为一个有很大规模的企业和品牌,通常的做法是进行品牌延伸,由设计师品牌延伸产生出一线品牌甚至二线品牌。

当前国内外的一线品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设计师品牌延伸而来的品牌,这些品牌的基本特点是在设计师品牌的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一个字或词,构成一个新的品牌,这个加上去的字或词我们通常称为副品牌或次品牌;另一类是生产经营企业的品牌。国内大部分的服装一线品牌都是企业原创的品牌而非设计师品牌,如雅戈尔、罗蒙、金利来、白领等。

二线品牌是面向中低收入者的服装品牌,或者说是一个大众化的服装品牌,更多地强调服装品牌产品的实用和性价比,通常的说法就是价廉物美。这种品牌往往不追求品牌的附加价值。主要强调服装质量的可靠性和产品的实用性,买的放心。穿起来感觉也比较合适。

3种不同档次的品牌,每一个和每一类成功的品牌均有其独特的品牌核心价值和品牌定位,在品牌延伸时,必须充分考虑。一般来说,若这一核心价值能包容延伸产品,且产品属性和品牌形象不相冲突,就可以大胆地进行品牌延伸,否则就不宜延伸。也就是说,品牌延伸不能与品牌核心价值相抵触。

因此,要实现服装品牌的跨档次延伸就比较困难。无论是向上延伸还是向下延伸都会有问题,特别是以档次、身份、地位及文化象征为主要卖点的服装品牌,一般很难兼容中低档次产品。因为人们在购买高档次服装时,所追求的不是局限于该服装的物理属性,他们更多的是追求这个服装品牌所带来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感受顶级品牌带来的无尚荣耀。

一般情况下,一家生产较低档次服装的企业和它的品牌,很难向较高档次延伸。因为消费者的思维定势和他们无法相信品牌服装价值的升高。企业要使提升品牌档次的延伸得到成功,还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改变消费者观念,改变该服装品牌在人们心中的定位,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由较高档向较低档延伸时,要注意的是不能因延伸而毁了品牌原有的价值,比较明智的方法是采用主副品牌组合的策略。总的来说,服装品牌的向上延伸比向下延伸更难。

3年龄延伸

经营绩效论文篇(4)

二、绩效管理理论

(一)绩效指标体系

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为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提供保障和支持。而关键绩效指标是具体度量的标准,用来衡量和评价组织绩效是否达到了关键成功因素的标准。

(二)经济附加值与平衡计分卡

美国纽约斯特思﹒斯图尔特咨询公司提出经济附加值指标。基于对企业非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拓展,卡普兰和诺顿提出了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这一体系的提出把绩效评价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三、具体实践

(一)原有模式

传化集团虽然在2002年以前就建立了绩效评价体系,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很多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为将企业的日常运营作为关注重点,没有中心和导向作用的指标,不能起到促使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2004年,传化集团开始围绕财务数据来抓关键绩效目标的计划管理和过程控制。2008年提出“严格考核、适度挂钩”的修正原则,自此,传化集团的绩效评价开始向强调过程控制和结果考核的战略绩效评价方向发展。

(二)战略绩效

1、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组成

传化集团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分为组织绩效评价和个人绩效评价两部份。组织绩效的执行标准是战略的实施情况,包括企业自我评估和其他部门评估。传化集团在绩效评价指标设置方面以战略为导向,具体包括经济指标、管理指标和发展指标三个大维度。根据各子公司的成熟度和发展阶段,对经济指标、管理指标和发展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并适时做出修订。

2、战略绩效评价方法

传化集团将平衡计分卡与经济附加值指标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因为仅采用经济附加值指标进行业绩评价,致使经营者为了经济附加值指标,而优先考虑能快速提高经济附加值的风险低的短期投资项目,放弃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风险较高的新产品开发等长期投资活动。因此,传化集团应用平衡计分卡采用从长期发展潜力的角度围绕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对下属企业业绩进行衡量和评价;传化集团按照组织层级体系将平衡计分卡分解,不同层面设立不同层级平衡计分卡指标,确保每个层级与个人都能清楚地理解战略目标与具体指标的关系。为此,传化集团制定了三条措施:第一,制定绩效目标,落实关键控制点与责任人。第二,各部门推行“周例会”制度,管理者每周开例会,对工作状况,员工信息及时搜集与处理。第三,建立项目负责制,定期沟通推动项目进展,将工作分解到周例会中反馈与讨论。

3、存在的不足

指标设计上过于主观、基层参与度不够;管理模式主要为行政命令式地“至上而下”分解与考核、基层单位只有责任与义务,没有权力与动力;

4、新模式的实践过程

2012年下半年,传化股份管理层逐渐认知到绩效管理模式需要变革,而将目光投向了日本的阿米巴经营理论。经过深圳某咨询公司的辅导与帮助,制订了“八步走”的阿米巴经营实施计划,目前已经实施到六步和七步阶段。在具体实践中主要过程如下:

(1)理念的培养

传化股份在生产系统实施多年的责任会计报表--小核算体系建设成功运行多年的基础上,对全公司进行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善进行了半年多的培训与宣传。将“理念+算盘”、透明经营、经营会计、内部市场化、独立核算、“销售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共同经营、共同参与等知识进行广泛传播,在正式进行变革前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改善氛围。

(2)具体的做法

经营绩效论文篇(5)

DEA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DEA方法是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用于测评一组具有多重投入和多种产出的决策单元的绩效和相对效率。其优势在于无需人为给定各指标的权重,也无需预先给定生产前沿面的生产函数形式,同时它能够处理多个输出和输入。鉴于此,本文将用DEA方法分析常州63家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以便对不同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对比评价。Tobit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解释变量Xi取实际观测值,而被解释变量Yi只能以受限制的方式被观测到:当Yi>0时,“受限”观测值均取实际的观测值;当Yi≤0时,“受限”观测值均截取为0。可以证明,用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出Tobit模型的βT和σ2是一致估计量。考虑到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绩效分析上,经营绩效的变动不仅与一个解释变量有关,因此,在以企业经营绩效Y为因变量的基础上,全面多方位引入以网络建设、信息管理、农业新品、研究中心、品种权数、国家拨款、省级拨款、市级拨款、高科企业、示范园区为模型的自变量,系统地分析这些指标对于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情况。

2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2.1经营绩效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

本文选取了常州市63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对其2010年相关截面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其中所选取的指标如下:产出指标2个:当年销售收入(万元)、当年利税总额(万元)。投入指标5个:固定资产总计(万元)、流动资产总计(万元)、当年研发费用(万元)、普通员工人数(非研发类)、从事研发人数。

2.2影响因素变量选择

由于对普查对象所能获得的数据有限,本文主要选取了网络建设、信息管理、农业新品、研究中心、品种权数、国家拨款、省级拨款、市级拨款、高科企业、示范园区这几个变量并运用Tobit模型,实证检验上述因素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进一步深化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一个企业是否拥有自身网络很好地体现了该企业的未来市场开拓能力与信息化发展程度。因此,本文中将是否建有网站及网址作为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营效益的一个因素,设定权数1为已建立网站,0为尚未或者没有建立网络。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满足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随时对内部信息的控制,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率的实时动态信息交互,提高管理水平、优化运营流程。因此,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考察企业经营绩效的变量,能够更好衡量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合理与否,以及研究通过如何加强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控制,以达到最优化的企业经营绩效。设定权数1为已建立信息管理系统,0为尚未或者没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所拥有的农业新品种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农业科技企业在这段时间里的科研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将企业所拥有的农业新品总数作为考量企业经营绩效变量指标很有必要。企业的创新程度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科研发展程度,农业科技企业研究中心的建立反映了企业自身科研能力水平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关系到企业的科研成果能否和生产很好地结合。设定权数1为已建立企业研究中心,0为尚未或者没有建立研究中心。企业所拥有的品种权数很好地体现了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能力,拥有越多的产品品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同方面的要求,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所创造的顾客满意价值也将最大,能够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国家、省级、市级的拨款为企业自身的科研提供了保障,并且提供与国内外高等科研机构合作的机会,使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竞争中打破国外垄断,对于企业的经营绩效意义非凡。近几年国内很多省市已经了关于农业科技企业的认定办法,对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给予政策、税收等其他方面的支持。因此,调查企业是否属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于分析企业经营绩效很有意义。将属于高科技企业或示范园区的权数定为1,不属于高科技企业或企业示范园区的权数定为0。

3变量设定及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常州市科技局农社处,由常州市63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提供。由于各指标的数据口径统一,具有可比性,因此对统计结果并无太大影响

二结果分析

1DEA测度结果分析

利用DEA对常州市63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绩效的评价,得知: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绩效处于相对良好水平。63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示范园区DEA效率均值为0.556,其中有13家企业综合效率达到1,并列第一,是相对有效的DEA决策单元(DMU),占调查样本总体的20.63%。这些企业除了加强企业内部规模优化,同时也注重加强企业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较好实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些企业或园区在资产规模,科研投入和经营效率、效果方面都处于相对最佳状态,形成最优生产效率。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在整体上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经营模式。企业DEA效率差距较大,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除了13家企业的DEA效率达到1,形成决策单元的DEA有效之外,其他的50家企业则是非有效或弱有效。其中,江苏无花果酒业有限公司最低,DEA效率为0.102。企业之间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资产规模、科研投入等要素之间比例不协调所导致的。DEA测度的是一个相对指标。以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销售收入、利税总额都排名63位垫底,当年研发投入30万元,排名51位,企业共有研发人员5人,占正式员工比例为38.46%。从综合角度看,该企业总体效益一般,这主要是由于该企业的生产规模小,企业资产低。但从企业相对规模的角度来看,它的投入成本也小,研发费用(30万)排名靠后,研发人数排名倒数,资产总计与普通员工人数较少,因此,研发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与企业规模相对适宜,形成了一个规模效率较高的企业。

2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通过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网络建设等因素的Tobit分析,发现该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尤其是农业新品与高科企业两个因素。两者的P检验值分别为0.026与0.044,P值<α=0.05,变量在95%置信度下通过t统计量检验,这说明企业农业新品的数量与是否属于高科企业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绩效影响显著。他们的系数所代表的意义分别是: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农业新品,相应就会使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绩效增加0.0033个单位;如果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属于高科企业,那么就可以相应增加0.2774个单位的经营绩效。此外,模型分析中其他的自变量,如网络建设、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品种权数、国家拨款、省级拨款、市级拨款、示范园区等因素在Tobit分析中拟合程度也较好,表明这些因素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常州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企业是否属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了验证,成为影响常州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内部发展的结构特点。在近几年中,常州市发展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创立了常州特色的农业科技企业发展之路。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起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技术示范园区”为载体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了常州市农业向现代化迈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技术示范园区积极实施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有效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截至2010年底,常州市共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81家,农业科技示范园20家,其中15家拥有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双重身份。而在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道路中,这些企业的综合实力强大,众多的企业形成抱团的局面,形成农业科技企业群,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共同研发,很容易产生企业发展的规模集聚效应。因此,是否属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示范园区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注重对科研能力的开发,企业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网络系统、信息管理和研究中心。在发展规划中较为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张,加大在高新产品、尖端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科技投入,树立较强的技术储备意识,以适应当前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同时,常州市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农业科技队伍日渐壮大,培养了强大的专业科研团队与大批的知识型农民,从根本上增强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原创力,提高科学技术投入在企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具体反映在上述的Tobit分析中,网络建设、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品种权数、示范园区等指标对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推测常州市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在具备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情况下,科技的贡献率对当地农业所产生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大。科技计划项目是开展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年来,常州市一直将水稻育种、设施农业、现代园艺、花木林果、优质畜禽、特种水产作为农业科技的重点支持方向。由于资金财力的限制,需要借助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的支持,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三政策建议

①对于经营绩效低的农业科技企业来说,企业自身应进一步解决人力资源与资金管理问题。同时,政府对DEA效率不理想的企业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通过项目带动,加大科研投入,全面改善农业科技企业的综合指标,实现企业的最优化生产。

②加强项目申请力度,以项目为载体,提升农业科技自主性水平。根据常州市情况,以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计划、科技平台计划为主,以及社会发展计划、青年科技人才计划、软科学计划、知识产权计划等计划,对农业科技项目予以支持,并要求各辖市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关计划或项目匹配对农业科技予以支持,同时,大力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支持。

③推动合作,成立高校科研机构驻常州研究院,增强企业科研能力。例如可以成立南京农业大学常州研究院,将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成果与常州市农业科技企业相结合,提高当地农业科技企业的原创力。同时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集成实施的指导方针,加快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市内已有的科研设施、实验室、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共享工作。加大各类项目向各类平台的倾斜力度,为常州市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项目源。

经营绩效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91

资本结构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自Modigliani&Miller(1958)提出资本结构理论后,学界对此理论的研究进入了全新阶段,对于资本结构和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门话题。资本结构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策略。对一个企业而言,资本结构的优劣对其企业价值具有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理论知识的不断创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资本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市场拓展的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实时实施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唯此才能促使企业经营顺利开展。所以,将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对行业内资本结构及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有效帮助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确保公司稳健经营。

基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其市场环境也高度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企业资本结构也存有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其形成机制上,也表现在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方式上。我国学者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与其经营绩效关系上,大都借鉴发达国家学者的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的和探讨,虽有已取得很多研究成果,但行业、地区的差别对研究结果影响重大,不可完全照搬。本文旨在对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进行研究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1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们是在提出诸多假设的基础上展开对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的,从现行文献看,国外研究大体上分为两个研究阶段:“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从无关到有关”的研究阶段以及“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存在或正或负的相关性”研究阶段等两个阶段。

1.1 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相关关系

Piet和Roger(2005)的研究发现,债务的存在可以显著地发挥税盾效应,即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具有正相关的关系;Bergen和Patti(2006)以美国银行业为例,研究了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公司绩效与企业资本结构间呈正相关;Yang和Chau-Chen(2010)等人重复研究了Titman和Wessels提出的问题,利用的是MIMIC模型和多方程估计的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Mahfuzah Salim&Dr.Raj Yadav(2012)利用来自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的237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了1995-2011年的财务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绩效取决于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而企业绩效与所有的债务(包括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呈负相关关系。

1.2 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Modigliani和Miller(1958)在出版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的文中,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他们认为不存在完美的资本结构,资本市场完全有效性导致企业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该理论为现代资本结构的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Baker和Wurgler(2002)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提出了市场相机抉择理论。该理论指出,企业最完美的资本结构是没有的,资本结构是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企业有利的市场选择逐渐积淀而成的结果;Nguyen&Ramachandran(2006)以越南企业为例,分析了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的资本结构正相关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成长能力,而工业盈利能力关系不大。

纵观国外的文献,学者对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在以下几点:引起企业资本结构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资本结构是否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影响程度如何,是否存在最大化企业价值的最优资本结构。

2 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关于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在时间上晚于国外,很多的研究成果都借鉴了国外的研究理论。

2.1 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相关关系

沈澈(2013)以中小企业板37家2004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数据,首先对2004年前后这些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绩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采用2001-2011年11年的面板数据,得出结论:资产负债率与绩效成正比,这表明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财务杠杆效应强,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郭鑫(2013)选取2005-2009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以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指标,利用最小二乘法构建方程发现:资本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王舒(2013)以2008-2011年我国A股52家电力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债务结构和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结果得出,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公司成长性和宏观经济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郭权军(2013)选取辽宁省的58家上市企业进行研究,通过研充他们并没有发现江宁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企业的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但指出企业负债率的提高会降低企业盈利能力;戴钰(2013)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并且把总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指标,通过回归模型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负债水平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管静(2014)利用创业板2010-2012年连续三年完整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反方向变动;邬晓超(2014)以2003年及以前在深泸两市A股上市的49家普通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2005-2012年财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A股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李银萍(2015)收集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2013年的非均衡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针对企业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得出: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比率和有息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且关系显著;长期资本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显著性不强;潘友根(2016)以选取2004-2014年采掘业和农业69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采掘业和农业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Y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确实存在互动关系,并且在资本结构选择和企业绩效上采掘业和农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2.2 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王先述(2012)选择的是在我国中小板上市的38家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看其资本结构变化是否会对绩效产生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者之间互不影响,不存在相关关系;张玮和王朝(2013)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通过建立方程进行回归分析业绩效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得出研究结论是: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不明显;王梦云(2013)以沪深两市发行A股的医药制药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筛选出65家样本公司,用2009-2011年3年的数据,对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证分析结论:我国医药制药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没有显著相关关系的结论。

3 文献评价

(1)以现有的文献和理论而言,研究者们对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理论层面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除了三种不同的研究结论:其一,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其二,公司经营业绩与公司资本结构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三,两者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或不存在相关性。而对于这三种研究结论所做的解释,学者们的观点却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另外,纵观国内外文献,资本结构理论发展至今,大多数观点主张存在最有资本结构论,这为企业决策资本结构做出了理论指导。

(2)国外关于公司经营业绩与公司资本结构关系的理论研究文献很丰富,实证研究成果颇丰。而且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权衡理论是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的理论依据,优序融资理论则是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支撑,然而这两种理论都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条件之下的。所以,现行以发达国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基本都证明了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存在正相关性的结论,该类研究显示,适度提供负债比例将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而对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研究显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在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相关性,而且在我国存在有悖于优序理论的现象,这是与财务理论相悖的。

(3)国内研究发现,最优资本结构具有行业性特点。所以,在设置最优资本结构时,要视行业发展程度、行业特质而定。另外,同一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也会随着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因为它与企业规模、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有关。因此,有必要从企业的特点出发,具体的研究行业中的某一企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该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进行有目的性探讨。

本文对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具体结论做出归纳总结,希望能够为这一理论的发展增砖添瓦:钠笠稻营绩效的角度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掌握企业的资本结构状况,用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能够使企业在面临不同市场环境时做到随机应变,以增强企业抵御突发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Mahfuzah Salim,Dr.Raj Yadav.Capital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Malaysian Listed Companie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5):156-166.

[2]沈澈.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数据[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5):42-44.

[3]郭鑫.内生性视角下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3,(16):12-13.

[4]郭权军.辽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5):16-17.

经营绩效论文篇(7)

一直以来房屋都是人类的生活必需品, 伴随着全国城市化率的速度加快,对房屋的供给和需求也在保持一定的上升趋势,这保证了包含房屋和土地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说是向前的。中国房地产业也慢慢向规范型、品牌型、大规模型产业靠拢。以提高经营绩效为基础目标,达到提升竞争能力的更高目标是房地产业广泛探讨的话题。收集国内有关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有关文章,研究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的发展和现状,对房地产业指标的选取、构建的模型、使用的研究方法等对作者的相关研究都有积极的影响,也是本文理论研究的基础知识。

一、绩效的概念

在现在的管理学领域的理论中,绩效可以定义成个人、团队或组织从事一种活动所获取的成绩和效果。绩效是投入了要素之后的产出,付出了成本之后的收益。只要是有活动,就会有结果或收益,也就是绩效。安德烈.德瓦尔(2003)认为绩效是指在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劳动成果之比。但绩效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通过一个具体的比值或通过一个相对的名次体现。

二、 企业绩效有关指标的选取

鞠颂(2007)对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中心指标的选择,参照《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从数据中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本运营能力、成长能力四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旷开萃(2005)提出在分析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关键价值活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影响房地产开发经营绩效的四大因素以及相关指标体系,以大量数据调查为依据,对影响房地产开发经营绩效的四大因素与关系模型进行研究分析。

魏刚(2000)提出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中,提出了上市公司高层管理工作人员激励的现实效果,可以在分析我国公司内部激励机制中比较有好的思路。为此在对上市公司1998年年报中公布的高管成员的红利情况和持股的情况进行了考察。王福民(2014)有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经营绩效进行研究,这个是特殊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有关利益相关者对经营绩效评价的指标偏好,其中包括政府、雇员、顾客和供应商等,并提出了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评价指标设置。

孙斌艺(2002)提出旅游房地产项目经营绩效的特征因素分为两部分: 外部特征因素包括距中心市场的距离、交通通达程度等;内部特征因素包括管理者能力、管理水平等。此外,旅游房地产项目经营绩效与投资的数额、所有权的性质、企业人员的规模大小等都有相关关系。石明华(2002)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绩效进行研究,把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总结为四个方面:即反映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效果的评价指标、反映企业财务业绩的评价指标、反映企业未来成长的评价指标和客户评价指标。

三、 房地产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鞠颂(2007)采用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2003到2005的数据和绩效得分得出平均值。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所要提取的公因子系数,再把因子表示成变量的线性组合,得出分数排名顺序,最后再进行有效的理论分析。王歆(2012)的数据采用SPSS 17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而选取的是样本中6年财务数据的平均值来计算,消除总体发展阶段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差异性。评价方法是运用的DRF和DEA的结合分析方法。

旷开萃(2005)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绩效的考核指标,以经验为基础,把四大影响因素下个层次的指标设定成同样权重。对于数据的分析建立三元线性回归方程及其检验。对指标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魏刚(2000)先是对管理层的报酬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对高管人员的激励现状作整体性分析。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来研究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高管人员报酬与所持股份的敏感程度及高管人员年度报酬与公司规模、所处行业和所持股份的关系。

蒋娜(2012)从盈利、收现、营运和成长能力中四个方面中的8个财务指标来分析样本公司2009年的绩效情况。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处理,从整体上对2009年样本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可知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是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其次再因子分析,主要提取三个公因子, 根据三个因子所代表的各个指标进行总结性分析。王刚(2008)构建的房地产上市公司DEA绩效评价数据包络模型主要衡量的是公司内部投入的产出效率,运用 EMS 效率评价软件、对经处理后的输入输出指标值进行处理,比较运行效率和规模效益的大小,进行总结分析。

四、建议与展望

从指标的选取到评价方法的简单描述及论文方向的选取,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我国的文献研究中已经有作者提出开始把财务性指标与非财务性指标相互结合起来表示企业的经营绩效,并通过平衡计分卡这一理论方法来进行简单的分析;2.在绩效的评价方法中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主成份分析方法、因子分子方法、描述性统计、模糊综合评价、线性回归模型和对数回归模型的相互结合的方法、因子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组合等等一些简单地两者组合的分析方法;3.论文方向的选择大都是开发经营、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建议。

从文章研究发现对于评价方法的选取有一定的不足,缺少对新型分析方法的研究。在指标的选取中也有一定的阻碍,比如选取指标时,虽然提出了财务性指标与非财务性指标的相结合的方法,可是在实证分析中还是很少出现这样的文献研究。虽然国内的房地产建筑理论研究落后于发达的国家,但是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持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内经济学者的研究探索中,我们会在经营绩效的研究上取得重大A突破,对国内房地产产和相关产业提出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刚.中国房地产行业绩效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8.

[2] 蒋娜.房地产行业经营绩效评价[J].财会通信综合.2012.(5).

[3] 鞠硕.房地产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7.

[4] 石明华.房地产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2.

[5] 旷开萃、刘菊红.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4).

[6] 孙晓娟.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绩效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

[7] 程宇.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其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经营绩效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1-0053-04

1 引 言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当前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来看,大多数企业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还处在发展初期,内部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还很不完善。作为创意产业,人力资本在文化业的发展和壮大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公司的经营者,高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企业充满活力。在经营者激励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薪酬激励,薪酬水平和薪酬差距决定了激励的强度。锦标赛理论认为,经营者薪酬差距的加大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但这一理论目前在文化产业是否适用尚不得而知,基于此,本文以锦标赛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

2 文献回顾

在经营者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的研究认为薪酬差距加大可能会影响到工作者的公平感,挫伤其积极性,从而影响其努力程度,降低工作效率[1]。而锦标赛理论(Tournament Theory)的研究则认为薪酬差距的加大能够刺激经营者更加努力,从而提高公司绩效。

锦标赛理论最早由拉瑟和罗森(Lazer & Rosen)[2]提出,他们认为当薪酬差距加大时,对参与者提高自身能力的激励强度也在增大,公司可以通过增大薪酬差距来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结论是支持锦标赛理论的。如卡勒(Kale)等[3]以CEO和副总裁的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来考察锦标赛激励效果,发现CEO和副总之间的薪酬差距和公司绩效明显正相关。埃伦伯格(Ehrenberg)[4]、贝克尔(Becker)[5]、科诺伊伯(Knoeber)[6]等分别考察了职业高尔夫比赛、汽车比赛、养殖烤鸡业报酬合同,结果均支持锦标赛理论。

国内对于锦标赛理论的实证研究,由于结论分歧较大,尚没有达成共识。如林浚清等[7]、陈震和张鸣[8]等的研究表明两者正相关,支持锦标赛理论。而王永乐等[9]、张正堂等[10]的研究则支持行为理论。王永乐等认为同一层级内的经营者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负相关;张正堂等认为无论从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来讲,都与公司绩效负相关。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行业因素是影响企业经营者薪酬差距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学者尝试对不同行业进行分类研究,以考察经营者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如蔡雪飞[11]、刘明[12]分别对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业高管薪酬差距进行研究后发现,薪酬差距对于提高企业绩效是有作用的。刘犁子等[13]对金融行业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显示,高管之间的薪酬差距对公司绩效影响是非常微弱的。从这些研究结果来看,经营者的薪酬差距对公司绩效的作用针对具体行业的研究更有说服力,想要认清传播与文化产业的经营者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如何,就需要单独将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造成公司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因为委托人和人之间效用不一致,当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人的行为时,人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委托人需要设计一个合同,使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趋向一致,如果委托人获得利益的同时人也能从中受益,就可以激励人朝委托人利益的方向努力,从而实现社会效率的提高。

锦标赛理论认为,在人的产出难于观测、监督困难的情况下,或者外生因素影响较大时,计件工资制度就显得无能为力。此时可以采用基于人排序的契约方式,因为对人的排序要比观测每一个人的边际产出容易得多。锦标赛理论的契约事先设定好总的报酬水平,其报酬结构中包含了对胜出者和失败者两种报酬,无论单个人个人绝对业绩表现如何,只有胜出者能够获得高报酬(胜出者报酬),其他人则获得低报酬(失败者报酬),由于这一报酬方式原型来自于网球锦标赛,所以被称为锦标赛理论(Tournament Theory)。

与计件工资相比,锦标赛理论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人的激励问题上有很大优势。首先,在这一报酬方式下,委托人不必清楚地知道每个人的边际产出,因为每个人的薪酬所得并不取决于他个人的绝对绩效,而是取决于他在整个团队中的排名。其次,锦标赛理论作为一种相对绩效理论,消除了外生因素对单个人的影响。格林和斯托基(Green & Stockey)[14]将锦标赛理论与合同理论进行比较后发现,锦标赛报酬可以剔除人面临的共同的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当市场上有众多的竞争对手时,由于多个人所面临的是同样的市场环境,单个人面对委托人时就很难用运气、市场波动、政策等来解释绩效的波动,所以,这种报酬方式省去了观测成本和监督成本。

锦标赛理论认为,高级管理层的报酬,可以按照职位的高低来设计,因为一般情况下,人的职务是一步步晋升的,总经理很可能是从副总经理的职务上提拔而来。如果把总经理的职务看作是对胜出者的奖励,这一职务的报酬就要和下一层级有明显的差距,体现出胜出者报酬与失败者报酬的不同,这样才会产生激励效果。在锦标赛报酬下,对人的激励强度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薪酬水平,而是薪酬差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胜出者的报酬与最低薪酬之间的差距。因为人要有较高的能力才可能成为胜出者,而人在提高自身素质和努力水平时必然会导致成本增加,是否选择提高自身素质或提高努力水平,取决于胜出者的报酬与最低薪酬之间的差距是否足以弥补其增加的成本并带来收益,如果这一差距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人便会选择更加努力来争取胜出。正如拉瑟和罗森(Lazer & Rosen)所说的那样,“假设某天一个副总被提拔为总经理,他的薪水可能提高了3倍,很难说他的能力在那天提高了三倍,按照一般的理论,副总与总经理之间的工资差距应该很小。但如果以锦标赛理论来看,就容易得到解释,因为总经理是个胜出者,他得到了最高奖励,他的报酬反映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其他人努力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岗位上。”[15]

首先,对于文化产业经营者来说,如果他们的产出就是公司绩效,我们很难用某个指标来明确衡量单个经营者的边际产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产出水平受外生因素的影响也很大。以传媒业和出版业为例,各个经营者做出的贡献,不可能用公司每年的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来准确衡量,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分离出单个经营者的产出衡量指标。其次,政策和市场变化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后,各个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很多传媒和出版企业、动漫企业等都获得了政府给予的扶持资金和减免奖励,公司绩效得到改善。如果不考虑这些外生因素的影响,对经营者的工作评价必然出现偏差,而这些因素的影响又无法提前预知,所以对于传播与文化产业经营者来说,锦标赛报酬机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便显示出其特别的优势。

基于对锦标赛理论的认识,本文提出研究假设: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4 数据及变量说明

由于文化产业的含义相当宽泛,在确定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上,本文参考了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其分类L传播与文化产业与本文拟研究对象最为接近。从现有的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来看,包括广播影视业、出版发行业、动漫业、广告印刷业、网络游戏业等,这与国务院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谈到的重点文化产业比较吻合。为了增加样本数量,本文采用面板数据,采集了传播与文化产业2009—2011三年的数据。考虑到ST类公司财务数据的异常情况,本文剔除ST类公司,同时也剔除经营业务与文化产业相关度低的上市公司中卫国脉,最终获得有效样本64组,其中2009年13组,2010年22组,2011年29组。

本文将经营者界定为掌握公司日常经营权利,对公司经营效益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文中对经营者数据的采集均以此为依据。在经营者薪酬差距变量上,本文有两个指标,一是经营者中薪酬最高者与第二名之间的薪酬差距,二是经营者中薪酬最高者与最低者之间的薪酬差距。为区别起见,本文将薪酬最高者与第二名之间的薪酬差距称为“级差”,将经营者中薪酬最高者与最低者之间的薪酬差距称为“极差”。为了准确显示上市公司经营者之间的差距,避免从薪酬数额的绝对数值上比较带来的偏差,文中将薪酬级差与薪酬极差按百分比显示。其中薪酬级差比例=级差/第二名薪酬;薪酬极差比例=极差/最少薪酬。经营者薪酬差距数据通过上市公司年报中数据获取。

在公司绩效的选取上,一直以来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研究者倾向于选用市场指标如托宾Q值,有的则倾向于会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ROE)或者资产报酬率(ROA)等。由于本文所指的公司绩效强调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选取会计业绩指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来度量。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动态的指标,能够衡量经营者在经营期间利用单位净资产为公司新创造利润的多少,是说明公司利用单位净资产创造利润能力的大小的一个平均指标。具体数据从上市公司年报中获取。

5 研究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来检验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是否相关,相关分析采用SPSS17.0完成,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薪酬级差和薪酬极差与公司绩效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是0.133和0.061,其对应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295和0.630,这两个数值都远远大于0.05,这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研究假设是不成立的,无论是经营者的薪酬级差还是薪酬极差,都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也意味着当前的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还没有证据表明经营者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锦标赛理论在解释该产业经营者薪酬激励上,是没有说服力的。

但是,这一研究结果只能说明锦标赛理论目前在传播与文化产业尚不适用,并不表明锦标赛理论是无效的。从本研究采集的原始数据来看,大多数上市公司总经理与副总经理之间薪酬差距并不明显,尤其是在副总这一层面上,薪酬完全相同的情况并不少见,并没有根据相应的职位设置不同的薪酬,这说明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在经营者薪酬设计上更加重视公平,倾向于支持社会比较理论。

6 研究启示

尽管锦标赛理论在很多产业被证明是有效的,但该理论的应用取决于诸多因素,尤其是当团队合作非常重要时,薪酬差距的加大就会产生很强的负作用,此外,当薪酬的设定与公司绩效缺乏相关性时,加大薪酬差距也会使经营者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从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现状来看,首先,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性[16],这说明高管人员的薪酬设定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其次,文化产品的生产,诸如广告、动漫、广播、电影、出版等企业的产品,较之其他产业的产品而言,的确需要更多的合作,这就制约了锦标赛理论在传播与文化产业的应用。因此,尽管很多学者指出传播与文化产业经营者薪酬还存在结构单一、缺乏激励的问题,但企图通过提高经营者薪酬差距来提供较强的竞争激励,从而提升公司业绩在目前是不适用的。

注 释

[1]Adams, J. Stacy, and Patricia R. Jacobsen 1964 “Effects of wage inequities on work quality ”[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19-25

[2]Lazer R. Rank-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um labor contract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89(5):841-864

[3]Kale J R, Reis E, Anand V. Rank-Order Tournaments and Incentive Alignment: The Effect on Firm Performance[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9,64(3):1479-1512

[4]Ehrenberg R G, Bognanno M L. Do Tournaments Have Incentive Effect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6):1307-1324

[5]Becker B E, Huselid M A. 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Tournament Compensation System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2,37(2):336-350

[6]Knoeber C R, Thurman W N. Testing the Theory of Tournamen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Broiler Production[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994,12(2):155-179

[7]林浚清,黄祖辉, 孙永祥. 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J]. 经济研究,2003(4):31-40

[8]陈震,张鸣. 高管层内部的级差报酬研究[J]. 中国会计评论, 2006(1):15-28

[9]王永乐,吴继忠. 中华文化背景下薪酬差距对我国企业绩效的影响 [J]. 当代财经, 2010(9):59-64

[10]张正堂,李欣. 高层管理团队核心成员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J]. 经济管理, 2007(2):16-25

[11]蔡雪飞.高新技术企业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影响因素研究[D].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2010

[12]刘明.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研究[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10

[13]刘犁子,杜治平, 赵富明. 我国上市银行内部薪酬差距对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 特区经济, 2010(6):79-80

[14]Jerry R. Green N L S. A Comparison of Tournaments and Contract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91(3):349-364

经营绩效论文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 经营业绩 目的 工具

Key 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Operating results; Goal; Tool

一、科特与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

科特、赫斯克特发现,凡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著作,都要涉及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

系。可是这些著作的观点并不一致,他们将这些理论观点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同时采用“理论观点与公司实际对照”的方法,分别加以验证。

(一)“强力型理论”及其验证

该理论将企业文化区分为两类:强力型企业文化和脆弱型企业文化。所谓强文化,就是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高的企业文化。反之,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低的企业文化,就是弱文化。该理论认为:强力型企业文化必然导致优异的企业经营业绩。

科特、赫斯克特实证分析之后发现:

1.强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确存在一种正比例关系。

2.这种比例关系十分脆弱,有10家强文化公司虽然曾经有过业绩辉煌的历史,但在1977-1988年间的经营业绩并不是很好。

3.有四家公司企业文化脆弱,却有着卓有成效的经营业绩。

(二)“策略合理型理论”及其验证

策略合理型理论认为,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联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与企业环境、企业经营策略相适应的文化,文化适应性越强,经营业绩越好;适应性越弱,经营业绩越差。

(三)“灵活适应型理论”及其验证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文化必须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会在较长时期与企业经营业绩相互联系。

科特、赫斯克特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在企业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中,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改革的例证比在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中要多得多。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与业绩不佳的公司相比较,它们都更为积极主动地去眼观、耳听、体察以及去行动。

二、对科特、赫斯克特实证研究的分析

第一,企业文化与短期经营业绩相关性不大,与长期经营业绩相关性较强。

第二,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必然关系,强力型文化的企业经营可能会失败,脆弱型文化的企业也许会经营成功。

第三,企业文化应该具有行业、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否则,经营将会失败。

三、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关系的重新认识

(一)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正相关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和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经营行为,可能就有什么样的经营结果。然而,影响经营业绩的因素除了企业能够控制的内因之外,还有许多外部因素。因此,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确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关系。

(二)经营业绩不是衡量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

分析科特的实证研究不难发现,他把经营业绩作为衡量企业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这一观点直接得自于一个传统的命题:企业的功能就是获取最大的利润。

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环境相适应。什么是企业文化的有效性?文化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该文化能否促使企业经营业绩的发展,这是优秀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其次,判断企业文化的有效性须关注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导向是否能在员工心中建立一种符合社会道德,促使社会文化进步的价值观;最后,还须评估企业文化带给消费者除物的满足外的精神和情感满足,是否为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增光添彩。

从人本主义的观点而言。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需要,人是主人,企业则是工具,人既然生活在双重世界里,由人组成的企业当然也生存在双重世界里。从这个角度说,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工具,同时也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和归宿。企业的一切所作所为,无非就是为了实践自己认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利润对于企业,就如同食物对人类,只是简单生存的必需而已,但不是最终的意义。随着人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企业文化将会从手段演变为目的,是两者完美的统一。

经营绩效论文篇(10)

企业多元化经营是近年来我国企业经营者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企业重组和发展中争议很大的问题,多元化企业的战略选择成为目前企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但是由于盲目的多元化,造成了许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失败。因此,研究多元化企业应该选择何种经营模式,每种模式下企业的绩效如何,对于多元化理论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通过研究目前多元化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针对现有的多元化经营状况提出建议,对指导多元化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

由于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相关财务数据比较容易取得,而且的资料受到审计机构的审计,可靠性较强,因此本文选取的样本都是上市公司。为了使结论更加可靠,制定了样本选取标准:企业样本数据资料齐全;企业不出现异常亏损。根据标准,并按照统计规律,本文选取了60个有代表性的多元化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符合N>45的大样本要求。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可靠,本文选取2005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一)基本模型

本文拟采用Palepu熵测度模型和鲁梅尔特分类法对多元化经营模式进行界定,根据Palepu熵测度模型对于多元化水平的划分和鲁梅尔特分类法对于相关度的划分,根据矩阵法把多元化经营模式划分为九类。如表1所示。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采用陈培文、周勤在2006年提出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即考查企业经营绩效的最终结果,这种最终结果将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净资产盈利率,它反映了企业对所掌握资产的运用效益;此外还包括每股收益与每股净资产指标。衡量企业风险的长期偿债与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选择资产负债率与流动比率。

本文将结合各类型企业的样本比例和各类型企业的绩效综合考察多元化经营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从而对多元化经营模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数据处理

根据巨潮资讯网站提供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可以得到2005年60家企业的各个财务指标。根据本文确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提取出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根据熵测度模型计算各企业的多元化模式,进而计算各个多元化经营模式下样本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可以得到优化后的结果。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各种多元化经营模式下的企业绩效分析。分析各个多元化经营模式下样本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可以得知,采用主导中度多元化经营和非关联中度多元化经营模式的企业绩效最佳,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8.58%、9.85%,每股收益达到0.29元、0.34元,资产负债率也相对较低,分别为37.57%、39.94%,是所有模式中最低的;而各种多元化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平均绩效在4.06%左右,每股收益0.16元,资产负债率为47.84%。采用关联中度多元化经营模式的企业绩效最差,其次是主导低度多元化经营模式,采用这两种模式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都小于0,而其它模式下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都为正值;而且在这两种模式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最高,分别达到53.32%和68.09%。其中,主导中度多元化经营和关联高度多元化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较小,业绩比较稳定,这说明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企业采用这两种模式比其它模式略为有效一些。关联中度多元化经营和非关联高度多元化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较大,说明采用这两种模式的企业经营情况差异很大,不同行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存在很大的风险。

转贴于

2.多元化经营模式的综合评价。从计算结果可以得知,采用非关联高度多元化经营模式的企业个数最多,而在本研究中,该模式下企业的绩效并不是最佳。样本经济效益的好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每种模式的优劣,而各种模式样本的比例表示每种多元化经营模式应用的广泛程度。因此,如果从整体上来考察各个模式,则需要结合各类型模式的样本比例进一步评价各个模式的优劣。

本文拟采用计算各个多元化经营模式根据样本比例排名和根据净资产收益率排名的加权平均值,得到各个模式的一个综合排序值Ti,Ti最小的为最优模式,最大的为最差模式。按照Ti由小到大的顺序,多元化经营模式由优到差。本文根据两种排名的重要性设定每种排名的权重,由于净资产收益率在说明企业绩效时更为有效,因此该指标的权重要略高于样本比例。故设定样本比例排名的权重为0.4,净资产收益率排名的权重为0.6。综合排名指标Ti的计算公式为:Ti=0.4×样本比例排序值+0.6×净资产收益率排序值。根据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每种多元化经营模式的综合排序值,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得出Ti由小到大的排序 :T8<T2<T6<T9<T1<T5<T3=T4=T7。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所有多元化经营模式当中,非关联中度多元化经营模式最优,企业绩效最好;主导中度多元化经营模式次优,企业绩效较好;关联高度多元化经营模式较前两种模式稍差,但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绩效相对较好,因此这种模式也被普遍使用;非关联高度多元化经营模式更次之,企业绩效一般,但是由于目前国内非关联多元化经营的呼声较高,进入非相关领域经营成为一种潮流,大多数企业都采用了这种模式,然而从该模式下企业的绩效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的绩效并不高,因此这种模式并不是企业的最优选择;主导低度多元化经营和关联中度多元化经营模式是较差的两种模式,企业绩效较差,选择这两种模式的企业较少;主导高度多元化经营、关联低度多元化经营和非关联低度多元化经营是最差的三种模式,几乎没有企业采用这三种模式进行多元化经营。

综合排序指标综合体现了各个模式的适用度和绩效,可以很好的反映出每种模式的优劣。在样本更多、数据更充分的时候,这种方法会更加有效。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60家上市公司2005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各个多元化模式下企业的绩效并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采用主导中度多元化经营和非关联中度多元化经营模式的企业绩效最佳;采用关联中度多元化经营模式的企业绩效最差,其次是主导低度多元化经营模式;采用主导中度多元化经营和关联高度多元化经营模式的企业业绩较为稳定;采用关联中度多元化经营和非关联高度多元化经营模式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较大,说明采用这两种模式的企业经营情况差异很大,不同行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存在很大的风险。

对于各多元化模式下企业绩效的评价,本文提出了综合指标排序法,这种方法可以为多元化的实证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对指导我国企业多元化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我国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依据。

上一篇: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 煤炭企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