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职称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55

图书职称论文

图书职称论文篇(1)

2图书馆及相关组织的应对措施

2.1加强聘后管理,完善学术研究考评体系

伴随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许多高校图书馆已实施全员聘任制。聘任制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突出岗位,淡化身份”,岗位和职称不直接挂钩。聘后管理是落实聘任制的重要环节,其重点在于业绩考核。对高级职称馆员而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科研成果是考核的重要方面。为此,图书馆组织及相应的学术委员会应制定和完善《学术科研成果考核办法》,鼓励高级职称馆员主动申报项目,促进图书馆业务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增强其荣誉感和成就感,并以此带动全体馆员提升学术水平。实践证明,此举有利于解决已聘高级岗位上的馆员不思进取、不出新成果的问题。

2.2实行“嵌入式”学科馆员制度,拓展学术空间

学科馆员是指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并精通图书情报知识,拥有丰富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经验,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促进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馆员自我价值的实现[1]。实行“嵌入式”学科馆员制,即是让学科馆员走出工作台,走出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院系的教学团队中去,加强与专业院系的强强联合,参与院系的学术科研活动。如此,既有利于解决图书馆工作单一、重复和挑战性小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高级馆员的学术热情[2],进一步拓展其学术空间。

2.3加强人性化管理,吸引和留住人才

凭心而论,每个高级职称馆员原本都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否则,也不会从众多馆员中脱颖而出。图书馆在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的同时,也应多一些人性化管理。特别是多与处在“职业高原”期的年富力强的高级职称馆员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甩掉包袱、恢复活力[3]。同时,充分利用聘任制的有利时机,加大学术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吸引校内外高素质人才到图书馆工作,为现代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2.4整合科研力量,加强梯队建设

为调动职工全员开展学术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图书馆业务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图书馆应选拔学科带头人,吸收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馆员参加,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搞好团队的梯队建设。改变过去学术科研活动各自为政、孤军奋战,高质量成果少的现象。团队成员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形成图书馆组织、高级职称馆员、中青年馆员共赢的和谐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全员的学术水平、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业务创新,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高级职称馆员自身学术研究心态调适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事情就可能变得简单起来,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工作就会其乐无穷;世界上许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改变,那就是我们的心态。

3.1换一种心态看研究,淡化功利和实用主义

不仅看到研究过程中的苦、难、累,更要看到其中的乐趣。乐在灵感萌生中,乐在文章精雕细琢中,喜在成果见诸报刊后。这样来看研究,何乐而不为?研究活动应该是超脱现实功利的追求。搞科研不能仅仅为了职称、名利,科学是无价的,学术是神圣的。撰写论文或专著不应该是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有时还需要赔钱,必须让研究过程与经济收益在心理上拉开距离,才能在研究活动中保持一颗平常心[4]。

3.2换一种注意力审视研究客体,感受研究之“美”

研究工作若停留于图书馆活动的客体表面现象,就只能是非审美的注意。审美的注意要以一定的心理距离来探求图书馆活动客体的本质、深层次上的内涵。为此,研究者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从新的角度审视图书馆活动,摆脱一般的“正常视象”,用逆向思维去思考,用“反常视象”去发现问题,用新颖的构思去解决问题。注意在学科前沿领域选题,在争论的焦点、难点范畴选题,在知识的边缘区、交叉或空白点选题,在研究过程中,围绕主题、紧扣论点,从多个层面、各个角度去论证,用大量的资料、数据、事实来巩固自己的论点。这样的过程在“正常视象”中是劳累,若以“反常视象”的心态对待,这个过程就是“美”的创造过程[5]。研究者学会感受这种研究之“美”,就能跳出,不断追求,不断努力,领略更大的学术美境。

3.3正确处理研究和日常工作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高级馆员,并非专职研究人员,既要从事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又要兼顾学术研究活动,必须做到科研与工作两不误,相互促进,才能两全其美。(1)以工作为基础,科研为主导。在工作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拓宽工作范围,增加工作挑战性,促使自己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确立研究课题多考虑实践应用,注重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2)摆正心态,准确定位,在工作和科研中不断反思升华,为全面提升自我、谋求后续发展做好准备。(3)高级馆员要增强危机意识,走出个人心理舒适区。随着聘任制度的不断完善,岗位竞争将日趋激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及时发现并走出这种舒适区,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工作和科研的主动性和前进动力。

图书职称论文篇(2)

1.引言

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从1981年国务院颁发《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开始,已走过三十年。随着评审工作的进行,图书馆人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学者开展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研究的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梳理与归纳,以期对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定和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

2.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学者对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两个方面,另外,在研究中就职称评审的作用也有论及。下面分别加以阐述,并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2.1职称评审作用的研究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事业所起的作用,学者们主要从正面给予了充分肯定。苗丽安、王君认为,图书馆职称评审改善了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素质;调动了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增强了相互了解与交流[1]。王霞认为,评审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提升了图书馆的专业形象,对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鲍碧娥等认为,评审既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又提高了图书馆干部队伍的素质,还极大地调动了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3]。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的负面影响,研究者认为是由评审条件和评聘结合等因素带来的。在条件中过于注重论文,就会引导多数工作人员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编写“职称论文”上,而疏于正常的服务工作,这样必将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4]。实行评聘结合的办法,将会导致一些人评职后工作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难以再有提高[5]。当然,相对于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而言,其负面影响只是次要方面,是可以通过不断完善予以消除的。

2.2职称评审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事业单位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不断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和弊端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会使评定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研究者就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2.2.1指标分配问题。评定职称要有指标,这是业界心知肚明的事。如果欲评职者所在单位没有指标,那些工作人员就是科研水平再高、业务能力再强、工作干得再好,恐怕也只能耐心等待。针对评职过程中的指标分配(也称额度指数),庄玉香认为这种做法致使一些业务骨干和优秀中青年同志望职称兴叹,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6]。黎中志认为过多的强调指标,不仅违背职称评审的初衷,而且容易在职称评审中形成一种“关系风”[7]。

2.2.2注重科研问题评过职的人都知道,职称申报材料中科研成果的统计要是一个重要的比拼条件,成果多就意味着胜算的把握大。针对评职过程中过于注重科研成果数量的问题,黄珍娟、王含晖指出:图书馆员的学识水平应该体现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将自身的学术研究和具体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应该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体现出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人生价值,而不应该埋头于研究工作中[8]。崔林认为,这样做有悖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下称《规程》)。虽然说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性机构,但它更重要的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服务是第一位的[9]。要求馆员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是必要的,对于这一点,《规程》第一条这样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请注意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学术性机构”前边有定语“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很显然服务是前提是基础。黎中志也指出:图书馆虽然是一个学术机构,但它更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服务性是第一位的,对于多数工作岗位,大多数的同志,踏实工作更为重要[10]。鲍碧娥等研究者认为,科研成果几乎成了能否晋升相应职称的决定因素,导致重科研、轻工作及“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11]。职称评定偏重对论著数量的要求,致使一部分图书馆员上班只顾埋头写文章,对工作敷衍了事,往往是只注重论文数量,并不考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其论著既缺乏深度,又与图书馆发展相脱节,没有什么实际意义[12]。

2.2.3评聘终身问题。图书馆职称评聘终身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大锅饭的显著特征。对此,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都给予了抨击。王霞指出,这是当今职称评审体系中最不公平、最不科学的一个方面[13]。崔林认为职称评定的目的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和工作业绩肯定的同时,激励其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干好本职工作。而职称评审终身制,将促使一些评到理想职称后的人,工作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失去积极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14]。

另外,苗丽安、王君就评职过程中出现的人情关系[15],王霞就申报标准的地域差异[16],孙玉枝就参评人员缺少专业学历[17]等问题也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3职称评审改进措施的研究

如何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职称评审,充分体现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者认为,现行职称评审的条件、办法等应该不断改进,从而达到图书馆人能尽心尽力、积极主动干好本职工作之目的。对于职称评审办法的改进,学者们主要有以下观点。

2.3.1推行职称评审社会化。长期一来,我国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采取的是单位评审为主的办法,并同工资、福利待遇密切挂钩。这种职称评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业化人才建设的需要,职称评审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职称评审社会化,就是在职称评审中采取个人自主申报、社会统一评价、单位择优聘任、政府宏观调控的职称评审方式。在列入统计的文献中,学者王霞、庄玉香就是积极主张推进图书馆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代表。对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优越性,庄玉香谈到:职称评审社会化可以消除单位评审办法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社会化评定的职称可以被社会承认,可以将职称作为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参照[18]。资格评定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制。实行这一制度后,图书馆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聘用初级、中级或高级职称人员。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取得专业职务[19]。王霞在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图书资料专业已有一些地方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如河南省自2005年起,就开始推行图书资料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制度[20]。鲍碧娥等主张把专业考核的结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专业考核采取考试的办法。他们对考试提出了设想:考试的内容可以选择几门图书馆专业课程,也可以将图书馆专业课程综合形成一份考试科目;考试应有国家在同一时间统一组织实施,并要规定统一的要求;考试结束后,发给合格者专业合格证明书[21]。

2.3.2废除职称评聘终身制。王霞针对现行职称终身制提出两点主张:一是实行评聘分开的“双轨制”,即职务与资格并存,避免职称与个人利益挂钩,取得相应等级任职资格后,还要面对岗位进行再一次竞争,使受聘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面临着取得资格而无职务的不断挑战;二是建立职称年度审核制度,即国家在制定职称改革条例时,同时制定出获取相应职称后应履行的基本职责,发证机关可根据这些要求与该同志的表现(个人述职和单位意见)相比较,给予审核或注册[22]。彭桃英谈道,各图书馆要实施评聘分开,职称与待遇适当脱钩,职称不等于职务,职务等于岗位。对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要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凡不具有承担相应岗位工作能力者,则解聘或低聘[23]。怎样废除职称终身制,李金庆谈了两点想法:一是可以从直观的定量考核抓起,例如,有的人评后多年再无新成果问世,对此情况即可根据新规定予以降级;二是实行评聘分开,可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24]。

2.3.3采取定量结构打分法。为了能比较科学地实施职称评审,苗丽安、王君提出定量结构打分法,即从参评者的基础素质(学历、外语、工龄)、工作实绩(按年终考核格次分别计分)、研究能力(科研成果及论文情况按各自的层次累计得分)等方面全面衡量[25]。张玉礼、魏昱也持同样观点,他们认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应制定量化管理指标,由基本条件、工作表现、科研分、先进分、任职年限和学历分等五个方面组成。并指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以实际业务工作为主,因此工作表现应占总分值的50%以上[26]。针对学术研究中的“职称论文”,张永军认为有必要对论文进行打分评定,即对论文从选题、参考文献、创新点、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等12项根据评定标准进行打分评定[27]。

2.3.4注重履行岗位职责。毋庸置疑,推行图书馆职称评定的初衷是要促使广大从业者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好工作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在职称评审中就应该将申报者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予以考评,但实际并非如此。针对现行评审制度,郭国庆等提出,要把履行岗位职责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突出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标准。衡量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应坚持“三个为主”:一是任现职期间做出的成绩为主,二是以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为主,三是以学术成果为主[28]。吴国华同样认为要把实际工作业绩作为评定职称的主要内容,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多少和质量作为职称评定的标准[29]。

2.3.5设置评委监督机构。不言而喻,评委是职称评审工作的关键因素,评审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直接取决于评委们的水平、态度和觉悟。为了促使评委做好评审工作,李金庆建议要对评委的组成及运行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他指出,评委组成后应公开接受群众评议、监督,如有不符合评委资格的,应予撤换。同时还建议,为了杜绝职称申报者走后门,二审和三审可以实行异地评审制度。在这方面福建省就先走了一步[30]。

3.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十多年来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文献的梳理,我认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尤其是在对现行评审制度改进上,研究中尚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3.1研究内容比较浅显

多数研究者在文献中,只是先就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我认为,在提出存在的问题后,没有对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逐一剖析,这样就导致后边难以对症下药。研究者提出的改进措施(或称之为对策),也缺乏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的阐述,让人感觉到可操作性不强。就拿提出的要用考试的方式来认定专业技术职称来说,就有其复杂性。谁来考,怎样考,考什么,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公平性又将如何保证等问题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现行的职称申报前的英语、计算机考试,实际运行情况是业界人人皆知的,但部分不懂英语、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也能照样评上高级职称,这是不争的事实。

3.2研究范围比较狭窄

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不少文献标题基本相似;二是文献的结构、内容没有多少突破;三是文献涉及的内容缺少相关调研;四是参与的研究者人数不多、地域不广。

3.3研究缺乏持续性

发文的作者当中,均为首次涉及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说明没有学者将图书馆职称评审作为本人的主要研究内容,更没有作为本人的研究方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就难有深度。图书馆职称评审这一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重量级学者,那么其研究的结论就缺乏权威性,这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自然就显得份量不够。

参考文献:

[1][15][25]苗丽安,王君.图书馆系列职称评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8,(3):57-58.

[2][13][16][19][20][22]王霞.关于深化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改革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6):127-129.

[3][11][21]鲍碧娥,贾翠玲,李小红.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2):79-80.

[4][5][9][14]崔林.专业技术职称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2):103-105.

[6][18]庄玉香.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改革刍议[J].图书馆学刊,2004,(3):30-31.

[7][10]黎中志.对图书馆学专业职称改革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3,(6):106.

[8]黄珍娟,王含晖.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76-77.

[12]柴新军.新世纪图书馆情报工作[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19.

[17]孙玉枝.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中若干问题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8,(3):63-64.

[19]胡京波.我国图书馆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将遇到的主要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12.

[23]彭桃英.走出图书馆技术职称评审的误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3):17-18.

[24]李金庆.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职称评审随想[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5):45.

[26]张玉礼,魏昱.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的量化管理[J].情报科学,2001,(10):1035.

图书职称论文篇(3)

分类号G259.712

图书馆自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职称评审工作后,大大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稳步发展,但经过30多年的积淀,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存在重评审材料轻实际工作、外行评审内行等不合理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不少馆员踏实干工作的积极性。国内图书馆届不断积极探索职称评审的新标准新规范,各省先后推出了不少新评审规范,但由于缺乏统一可行的实际操作流程,国内图书馆员职称评审仍是问题不断,为此笔者特意调查了美国图书馆员的职称评审机制,并将其与国内的评审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国内图书馆的职称评审工作有所帮助。

1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概况

我国图书馆员职称评审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图书馆员职称评审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运作,两国都形成了一定的流程和规范,为了详细了解两国的职称评审细节,下面通过表1从评审条件和评审程序两个方面比较分析。

2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对比分析

2.1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图书馆员职称评审时各有侧重,在学历资历和外语要求条件上基本相同,都要求有一定的图情专业教育背景,但由于我国国情复杂,图书馆一直以来就是解决领导或专家家属的场所,造成大多数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较低,而美国很多高校图书馆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图情专业学历外,还要有其他专业的第二学历,这样才能适应高级职称的岗位要求。业务能力方面,两国都列出了具体要求,国内的要求较抽象宏观,而美国则要求得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科研能力方面国内列出了具体数量要求,但没规定成果的实际价值,美国除了数量要求,则更注重科研成果和专业活动的实际价值,也就是说美国的科研要求必须紧密结合本职工作。

从评审程序上看,两国好像也没太大区别,但细究起来还是差别巨大。美国的职称评审是以年度考核为基础的,而且考核有严格的程序,必须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从专业技巧和工作效率等方面严格逐一考评,如果考核结果不合格就会被要求改善工作,或者不能加薪甚至被辞退。而且领导对馆员的考评都是公开的,这和国内的匿名评审完全相反,领导考评后进入馆员评审阶段更权威,一般由一个主席、两位委员和两位候补委员组成职称考评委员会,这个只能决定申请者在同一级别中晋升,如果申请者需要向高一级别申请,则需要再增加三个委员才能决定,这个过程是在严格监督下秘密进行的,如果考评委员会的结果和领导考评的结果不一致的话,再交由主管职称评审的副校长裁定最终结果。评审结束后,职称考评委员会及时将评审结果(包括职称考评委员会的投票结果和做出评审的理由)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者,而且主管职称评审的馆长会在评审后一周内与未通过评审的申请者谈话,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2]。这个也比国内的人性,国内一般只告诉你通过与否,至于过程则完全是保密的,未通过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会联想到许多自己没通过的原因,有些过激者甚至会大闹评审现场。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许多美国大学图书馆将图书馆员职位定为终身教职,这个既提高了图书馆员的地位和薪酬,同时也拔高了图书馆员的岗位职责,有些大学甚至与同级别的教师岗位要求一致,实行五年一聘,通常在一个聘期的第三年末进行中期评审,第五年末进行最后评审,不合格的会被降级或解聘[3],这就促使图书馆在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充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不被淘汰。而国内大多是一评定终身,评完后工作和科研热情大减,固步自封,坐等退休,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几乎无从谈起。

2.2我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职称评审是个动态过程,而且是以实际工作效率为主兼顾科研和专业活动能力,而国内的则是以科研为主工作为辅,而且过程是不透明的,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1)职称评定标准不统一,可操作性差,国内的图书馆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各个系统的标准差别很大,而且评审条件中所列要求大多数是宏观层面的定性标准,很难按定量操作,因此每个评委评审的结果会相距甚远;(2)重科研轻工作,重学历轻能力,重形式轻内容,科研成果认定专业性差,很多评审者的文章根本和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不搭边;(3)职称评定有名额限制,评审过程存在论资排辈的人情照顾现象[4];(4)考核工作流于形式,优秀与合格没有严格界限,优秀有时会评给有需要的人,不合格的几乎没有;(5)外行评审内行现象大量存在,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内评审将除了教师以外的其他专业技术系列集中在一起评审,评委主要是各个行政部门的领导,出自图书馆的评委只占到了11位评委中的2位,由于部门工作的差异,其他部门的领导怎么可能全面中肯地评价每一位申报职称者,过程中不免会掺杂很多人情因素;(6)职称与待遇结合过于紧密,高职称意味着高收入,图书馆人员由于收入较低,而且渠道单一,提高收入只能通过晋升职称来实现,很多人为了评上职称而敷衍本职工作,上班时间潜心写文章,或者花大力气疏通评审关节,花高价请文章,对从事的岗位工作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3改进我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的措施

由上可知,我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存在着诸多弊端,严重阻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人才的成长,借鉴美国的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笔者对国内的评审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3.1科学量化评审条件,注重工作效率和专业活动能力

我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条件过于笼统,很难按照统一标准操作,而且由于图书馆的工作很难量化,对评审者的工作表现也就难以分出伯仲,因此职称评审很大程度上就成了科研成果的大比拼,科研实力强的就比较容易通过,但这里也有个问题,由于国内图书馆行业没有资格认证,很多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但为了评上职称,有些人会花钱请为自己撰写论文,从而出现很多平时工作平庸的人评职称竟然拿出了若干篇高质量的论文,包括交叉专业的文章或者与本专业毫不相干的文章,这严重挫伤了积极工作的馆员的热情。为此为了减少职称评审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和不公平现象,必须制定出科学的量化条件便于操作。科研方面目前各个单位都有详细的量化标准,而且目前的操作也比较到位;工作业绩方面由于年度考核的形式化,很难让部分业务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但没有论文的馆员得到晋升。笔者认为,国内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时更应看重实际工作业绩,将读者满意度、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纳入考评体系中,从年度考核等次、群众评议结果、读者表扬次数、读者投诉次数、工作出错率及劳动纪律等方面考察评审者的工作业绩[2],通过有效的计算分出考核等次,将其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支撑材料。此外,图书馆学是应用性学科,工作性质实践性强,除了那些专门从事理论研究以及文献检索教学工作人员外,绝大部分馆员都在一线从事服务工作,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是强人所难,因此笔者认为应降低科研成果在馆员职称评审过程中的比重,至于具体多少,这个就需要广大的图书馆从业者从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

3.2建立多元化的职称评审体系

目前,我国图书馆员职称体系由管理员、助理馆员(初级)、馆员(中级)、副研究馆员(副高)和研究馆员(正高)组成,这个体系和教师系列职称体系类似,但由于我国众多图书馆从业人员人员素质较低,很大一部分年龄较长的馆员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图情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缺乏,但又长期在一线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现有的职称体系科研要求使得他们无法正常晋升,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可将图书馆现有的职称评审分为两个系列:研究系列和基础岗位系列。研究系列可沿用现有的评审体系,突出其学术性、研究性特点,主要针对图书馆中专门从事研究工作、专业教学人员以及从事学科服务的馆员。岗位系列注重专业实际操作技能,专门面向图书馆一线人员,职称名称可分为:辅助馆员、专业馆员、高级馆员和资深馆员四级[5],每级内部可以分为2~3个等次,让馆员晋升的空间增多,如北京大学图书馆1999年就将图书馆岗位设为9个级别,调动了广大馆员的积极性。岗位系列各级别馆员的评审应以实际工作业绩作为主要标准,对其一般不要求学术成果,但论著或科研成果可作为晋级的优先条件。

3.3废除终身制,实行评聘分开

图书职称论文篇(4)

一、现有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件的弊端

(一)“学历、资历、工作经历”定量考核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对“学历、资历和工作经历”作适当要求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申请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但把其作为“定量指标”纳入评审体系值得商榷。在职称申报中,由于外语、计算机、论文、学历等已成为申报职称的先决条件,尤其是申报副高职以上的职称更是如此,这势必造成重条件而轻能力。有的人为了达到所必备的“条件”,于是混文凭、买文凭、造假文凭,找人替考等现象时有发生。如:“资历”的定量考核标准中有“担任现有专业技术职务1年1分,10年及以上为10分”,其合理性何在?试想,一个人如果超出规定年限5年还没有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他的工作能力是可想而知的,应该说就失去了晋升的资格。但是,在现行的定量考核指标中却可以获得10分的高分值。同样“工作经历”是1-5年1年1分,随后两年1分,最高不超过10分,均可以看出,这一“定量指标”仍然带有传统的“论资排辈”因素。以此“学历、资历、工作经历”定量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就会出现偏差,评定结果的负效应便不可避免。

(二)“考核结果”定量化考核不能反映客观事实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对申请者的日常考核结果严格要求是必要的。把考核结果“定量化”,并将“定量考核”分数作为衡量标准,表面上看客观公正,其实不然。有些申请者为了获得“考核结果”定量考核的高分值,在职工年度工作考核时使出浑身解数,找领导拉关系,找同事拉票,目的就一个,评先进、评优。造成的结果是:职工年度工作考核成了为某些人提供申报职称所需要的条件而进行的一项工作,从而使职工年度工作考核的实际意义荡然无存。同时图书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与机关、后勤等教师系列外的参评者在一起评,图书馆也仅有代表参与职称评定工作。其他部门的领导对图书馆工作不熟悉,对参评人的情况不了解,这样评定出来的结果又怎能保证公平呢?

(三)重科研轻服务倾向导致图书馆服务质量下降职称本来是一个人学识水平、工作能力和实绩的综合体现,包括一个人的学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现代技术的运用能力、工作能力以及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的大小等。而现行的职称评审,除了以考试形式进行简单的专业技术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考核外,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等条件的要求显得无足轻重,科研成果几乎成了能否晋升相应职称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科研成果只是反映一个人学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它与其工作能力的强弱、服务态度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尤其是科研成果的数量更不能反映其学术水平。职称评审的这种导向作用,使得有些人片面追求科研成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搞科研上,而疏于正常的服务工作。还有的人为了达到职称评审要求的科研成果,弄虚作假,抄袭他人成果,请别人甚至用金钱购买成果。这样既影响了人们干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又导致了“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工作人员这种明显的精力错位,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

(四)职称终身制,评聘不分离,使职称没有发挥不断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功效职称评定的目的应该是在对一个人社会价值和工作业绩肯定的同时,激励其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干好本职工作。但是,由于现在几乎所有的职称实行的都是终身制(这也是我国职称评定制度的一个明显特色———能上不能下),图书馆系列也概莫能外。其现行的利益分配制度又基本上是与职称挂钩,与工作岗位、工作的好坏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虽然国家在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时,对各专业、各层次的岗位职责都作了较明确的规定,以作为评聘工作的政策依据,但在实际评聘工作中却极少将评聘工作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评聘时只看任职条件,至于从事何岗位职责从未认真考虑,从而造成了许多人职称不断晋升,工作原地踏步的状况。对那些学有所长、工作能力强、承担重要岗位职责的人,却由于评职称的“硬件”所限而不能获得应有的职称和待遇,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其工作的积极性。

二、完善职称评审制度,营造良性激励机制

如何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职能和积极作用,推动和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呢?

(一)改革完善图书馆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规范职称评审工作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是指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人员,在从事图书馆工作前必须通过权威部门的图书馆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具有不同学历背景的人在经过图书馆学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合格后可以进入图书馆,从而实现图书馆职业全方位的开放,各个专业毕业的人都有机会进入图书馆工作,图书馆就能够源源不断地吸纳既有一定学科专业背景又具有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的人才。这使图书馆事业发展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同时也弥补了员工队伍学历方面的不足。图书馆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的取得,可以借鉴诸如财务、医药卫生等系列的职称改革———通过考试来获取相应职称。由全国统一制定具体要求,对图书馆每种职称的学历、任职年限、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或科研成果做出具体的要求,从业人员获取了图书馆工作的任职资格,从事一定年限的实际工作,满足一定的基本条件后,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的图书馆学不同职级的专业职称考试,通过了相应的职称考试,即可获取相应的职称。考试内容可以选择几门图书馆专业课程,也可以将图书馆专业课程综合形成一份考试科目。这样“以考代评”有利于职称改革中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同时由于对从业的图书馆员进行了职级分类,对不同职级的图书馆员可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由此实现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p#分页标题#e#

图书职称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1

一、图书馆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单位组织相结合,根据时代特点和自身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作为公共图书馆员,应站在时代的角度,从实际工作出发,立足图书馆岗位发挥个人价值进行思考与设计,确定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于安排和行动。这就是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公共图书馆开展职业规划的意义

(一)加强馆员职业规划,是图书馆健康发展的根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就业人员在择业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职业的价值取向和经济回报率的问题。图书馆作为公益单位,馆员待遇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平衡,工资与物价不能同幅增涨,而且从当前公共图书馆馆员的成长过程来看,部分馆员缺乏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难以准确的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定位,所以图书馆应对馆员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为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提供帮助。

(二)加强馆员职业规划,是图书馆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大多数人看来,图书馆工作环境好,工作性质相对简单。其实,图书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从其产生到发展,一直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前公共图书馆已从传统单一式的服务,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服务方式发展,其岗位工种分类越来越细,业务涵盖面越来越广,工作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因此从图书馆长远发展来看,必须加强馆员的职业规划。

(三)加强馆员职业规划,有助于正确引导馆员对职业的认知。职业生涯理念对公共图书馆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概念,大家普遍把图书馆作为最传统的职业行当来从事,缺乏一种事业观意识,缺乏一种历史使命感的理念,导致一部分人对待工作出现倦怠思想。因此,我们应正确引导馆员对职业的认识,倡导馆员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多种渠道、让馆员充分展现自我,以达到图书馆事业与个人价值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开展职业规划应采取的措施

(一)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建立合理的岗位管理制度。1、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图书馆岗位聘任制度。图书馆根据其职能、任务和工作需要实行分类管理,将人员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技能三种岗位进行管理,合理制定各个岗位职能职责,对能胜任该岗位工作的给予聘任,不能胜任则不予聘任,实现合理、高效、有序上岗,从而实现人尽其岗、择优选用的岗位聘任机制。2、合理设定图书馆职称岗位。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系列分为初级、中级、副高和高级4个级别,即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四个职称,当前事业单位实行岗位定级之后,人事部门设定的基层图书馆只有初级和中级岗位,而没有副高和正高的岗位指标,导致图书馆出现“有专业技术职称,而无相对应的工作岗位”的尴尬局面,因此图书馆应结合单位人员取得职称的实际现状,积极向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申报和争取相应的职称岗位,为馆员岗位定级作有效疏通,鼓励馆员向高级职称努力,从而防范人才缺位。

(二)实行双效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1、实行双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满足馆员成就感。充分考虑馆员的个体差异,努力提供科学、公正的竞争平台,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层面上,都应建立奖罚分明的双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馆员的职业成就感。同时,对馆员的评估考核结果,与其职务晋升、薪金、岗位的调整相关联,从根本上消除馆员职业倦怠感,提升他们对图书馆的忠诚度、对事业的热忱度。2、注重馆员人才培养,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在对馆员的培养过程中,建立人才培养阶梯,健全评估体系,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常规工作与典型事件相结合、组织考察与读者反馈相结合,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以服务记录为主要依据、以读者满意度为主要指标,通过考核使馆员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确保馆员职业生涯更加积极、健康、良性地发展。

(三)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渐进式学习生涯规划。1、制定合理的职业培训计划,为馆员发展构建“绿色”通道。图书馆应有组织地帮助馆员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馆员更全面了解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自己在图书馆有哪些潜在发展空间,个人该如何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鼓励馆员根据自己的情况拟定工作、学习和培训计划,明确将来努力的方向。2、建立渐进式的学习生涯规划,使不同层次的馆员达到一定的职业水平,如:3年内职称达到助理馆员,成为业务骨干;5年职称达到馆员,成为馆内学术与业务的佼佼者;10年职称达到研究馆员,在行业内作出一定的影响,从而充分调动馆员职业学习的积极性,养成激励式学习的主动性,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四)增进与馆员的沟通,引导馆员开展职业规划。1、图书馆要增进与馆员的沟通,善于与馆员构建乐于奉献的心态。馆员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馆员的心态,正确的心理认知是构建一个全面图书馆人职业理念的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图书馆员,要乐于奉献,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这份精神力量也将始终推动着图书馆员从内心上认可并尊重自己的职业。2、积极引导馆员进行职业规划。在制定职业规划时,首先要积极引导馆员了解本馆的发展目标,馆员的职业生涯目标与图书馆发展目标要一致,馆员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有关本馆的各类信息,包括发展现状、前景目标、人员分配、内部文化等,才能更好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在图书馆中更加持久而高效地工作。

参考文献:

[1]樊红亮.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5)

图书职称论文篇(6)

[分类号]G251.6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工作队伍一方面良莠不齐、人才流失,状况令人担忧;另一方面,社会又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竞争日益激烈,国家的政策、法制等都在逐步地完善。于是,政府部门、图书馆界和相关人士针对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和理论研究。笔者利用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结合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以及相关引文,检索到这一领域的论文86篇(截止2008年8月)。在对上述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力图对该制度的研究情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述评,以便为今后同仁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我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的背景

我国这一制度研究的兴起有它特定的主客观因素。问题。有些是由图书馆自身造成的,有些是由社会造成的。表现在:图书馆上岗无统一标准,没有专业要求;专业馆员和非专业馆员界限不清;服务质量不高;社会地位和形象差;图书情报学教育的萎缩,致使图书馆人才后继无人;职称制度的种种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积极性等。

客观因素则是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完善以及技术的不断革新。政府早就提出:要制订各种职业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逐步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此后,1994年的《劳动法》、1995年的《职业资格证书暂行办法》、2006年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等政策文件,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职业资格认证的重视。近些年来,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医生、律师、教师等行业均已成功实施并得以完善。在图书馆领域,2004年7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文化部共同颁发了《图书资料馆员》、《古籍馆员》和《文献修复师》三个试行的国家职业标准。这都在客观上推动业界展开对该制度的研究。

2 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内涵

其定义,吴慰慈说,就是“按照国家或图书馆协会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考核机构,对图书馆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和任职资格条件进行考核和鉴定,对考核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证书。获此证书者,就获得了从事图书馆职业的资格。”

图书馆员职业资格,是从业人员任职的资格凭证。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该制度是图书馆招聘、录用人才的主要依据,是图书馆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王增红认为它是一种激励和监督机制,也是恰当的,它有利于馆员的重新定位。持不同观点的也大有人在,如牛敏就认为它是国家行政管理权的一种形式,并说它实质上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限制,它在限制大多数人权利的基础上仅赋予部分人以特权。这未免有些偏激。制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限制公民的权利,恰恰相反,是为了提高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以使知识受众能更充分地享受他们的权利。

3 国外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情况

3.1 国外这一制度的历史和现状

该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英国图书馆员的职业资格分为“协会准会员”和“协会正式会员”两种。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英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已经形成了三种主要机制:大学专业教育认可、注册专业人员和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美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主要是分州实施的。美国图书馆协会负责对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的认证,其余各类图书馆员(如公共图书馆员、大学图书馆员等)的职业资格,则由各专业图书馆协会和各州的教育管理部门负责认证。资格一般分为专业馆员、支持馆员和学生助理。专业馆员的学历要求较高,要求有图书情报学的硕士学位。专业图书馆如法学图书馆还要求有法学博士学位;《日本图书馆法》规定,日本图书馆员的专职资格分为“司书”和“候补司书”。要取得这两种资格,必须在规定的大学修满一定的学分。在学校图书馆,还必须取得“教谕”资格;韩国《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规定,韩国图书馆员分为三级:一级正图书馆馆员、二级正图书馆馆员、准图书馆馆员。他们修完规定的课程,可以取得相应的资格。取得图书馆员职业资格的同时,也取得了公务员资格;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也都实施了这一制度,在此不一一赘述。

3.2 国外这一制度的类型

关于类型,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它主要有三种:等级制、学历制、考试制。持这种观点的人有郁笑春、范开宏;其二认为它有四种,即在前者所述三种类型后,增加一个立法规定。这最早是由吴慰慈提出来的。

3.3 国外这一制度的特点

从各国实施该制度的情况来看,概括起来,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有法律这个强力的后盾。如韩国《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日本图书馆法》等。

・该制度的实施在不同国家的要求不同,在同一国家也要求各异。如美国,各州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要求也不一样。

・图书情报教育与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关系密切。例如,日本、韩国的做法是:要取得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必须修满相应的课程,取得一定的学分。

4 我国实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探索

4.1 实施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改革图书馆的人事制度,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地位和专业素质,维护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4.2 实施的必要性

图书馆目前的工作队伍现状是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必须进行改革,这是大势所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图书馆行业发展的要求,是国家发展的要求;是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正如唐淑娟所言,这一制度是解决图书馆人事制度各种弊病和专业分工的有效措施。只有改革,才能为这种垂死的机体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4.3 实施的意义

人的因素是图书馆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而这一制度将根本地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国外推行该制度后,对各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专业馆员基本上都是高层次的人才。他们普遍被认为是知识渊博的专家学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我国(除台湾省外)目前还没有实施这一制度,但它一旦实施,必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表现在:有利于图书馆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有利于图书情报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工作的国际化。可见,该

制度的实施,无疑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胡京波极肯定了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4.4 实施的可行性

庹中静认为在我国实施这一制度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国外已有成功的实践案例;我国众多行业已成功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图书馆界已做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笔者很赞同这一观点,国内外图书馆界所取得的成果已为这一制度的实施做了借鉴和充分的准备。当然,图书馆员和律师、医生等行业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4.5 实施的原则

实施这一制度,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逐步推行。业内人士对此也各抒己见。孙海英认为应该遵循:依法构建原则、平等竞争原则、强化激励原则、承认差别原则、特色实用原则和国际可比原则。此外,金雯、光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但是无论何种原则,都不可能是一以贯之、永远生效的。在实践中,我们也不必一一执行,而应根据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

4.6 实施的措施

各国这一制度的成功实施,为我国实施该制度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措施:

・建立全国性的图书馆法。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来看,有望出台一部图书馆法。

・建立全国性的认证机构,或让中国图书馆学会承担此责。胡京波还撰文具体介绍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实施该制度中的优势和作用。

・制定图书馆员职业资格的标准和种类,如专业馆员和非专业馆员等。当然,也有反对这种做法的,如温树凡”就认为不应分级。

・采取学历制、考试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方式。而终身认证和非终身认证相结合的方式,笔者是不赞同的。

・借鉴各国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先局部后整体逐步推广。

此外,范开宏说应建立与获得专业职务付出相适应的可预期的职业回报制度。孙海英也提出,应该提高图书馆员的待遇。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待遇,可以大大激发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和形象等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图书馆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4.7 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主要工作

中国图书馆学会从2001年起,对这一制度的研究就做了大量的工作。2002年8月,学会根据周和平副部长的指示,向文化部起草了《关于中国图书馆学会申请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的报告》。2003年2月,又提交了《世界主要国家图书馆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调研报告。同时,组织在京专家召开“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专家座谈会”。2003年3月,组织专家起草了《图书资料馆员》、《古籍馆员》和《文献修复师》三个图书馆职业标准(并于2005年底完成了该三个标准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2004年3月,又向文化部起草了《关于申请承担图书资料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作的函》。同年,《我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课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准立项。

另外,上海图书馆等单位也完成了几个课题,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还有国家图书馆孙蓓欣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5 几个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5.1 该制度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关系

2006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出台。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也必然面临岗位设置的变革。这一制度和岗位设置之间,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该制度的建立,正如初景利所言,将从根本上促进图书馆岗位设置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岗位的竞争力”。但该制度必须和岗位设置的内容和要求合理地衔接起来,才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越性。

5.2 该制度与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的关系

在业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曾经带头取消了职称制度。业界对职称制度的争议也颇多。王青云详细地介绍了职称制度的优缺点,比较了它与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同,认为在短期内虽然推行这一制度难度较大,但最终它将代替职称评聘制度。胡京波强调两者应建立有机的联系,职业资格认证是专业技术职务的前提条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达到条件者才可以聘为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在当前的形势下是比较合理可行的。如果单以工龄来排资论辈,这对那些年轻的有技术的专业人员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李嘉琳又认为,在实行按级别划分的资格认证前提下,取消职称评定比较切合实际。相比之下,笔者更赞同王青云的观点。在现阶段,不可能完全取消职称制度,而且实施资格认证也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在我国,医生等行业虽已实施了职业资格认证,但也保留了职称制度,两者之间并没有产生任何冲突。

5.3 该制度与图书馆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关系

陈波认为,这一制度将促进图书情报学教育,扩大图书馆人才的就业出路。从日本、美国的实施情况来看,这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它还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创新。在专业教育上,董焱主张取消本科教育,注重高层次的的研究生教育。这又显得脱离了我国的国情。我国的教育水平毕竟还远不能与日本、美国相媲美;从国内取消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高校来看,其结果也并不乐观。

5.4 该制度与人力资源建设的关系

人是事业的根本。人才的教育、招聘和录用与人事管理制度息息相关,而该制度正是图书馆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它可以避免图书馆“收容所”的局面,有利于提高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刘新民建议,图书情报行业的资格认证应该打破门户之见,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通过资格认证进入图书馆行业,从而充实和壮大图书馆队伍。这也有利于原有的图书馆人员重新定位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形势的发展。蒋弘则更深入地探讨了图书馆馆长的资格认证问题。笔者认为,要胜任图书馆馆长之职,除了应具备过硬的业务、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外,最要紧的则是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学术能力。

6 我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存在的问题

业界专家学者对国外这一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和系统的理论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践和理论探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首先,在对国外该制度的研究中,只有初景利、李吉子等人利用第一手的外文资料或实地调查进行研究。他们的资料比较新颖,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绝大多数论文,从引文来看,并没有真正接触过外文资料。既然是研究国外的,那就只有亲自调查取证、检索浏览法规条例的原文和其它相关的外文资料,才能从中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单纯引用别人的结论,就无法体现学术的创新性。

图书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228-01

一、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要求

新时期的图书馆员必须首先深化自身知识结构,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具有深厚的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以应对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多种需求。其次,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掌握相关技能,以便适应图书馆工作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同时,信息时代也要求图书馆员要有准确辨别、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够引导读者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要信息。第三,图书馆员应塑造高尚人格,优化个人气质与形象,加强理论修养,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态度,对新时期图书馆工作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较强的分析力,这是建设高校图书馆队伍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职称偏低。我国高校图书馆员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结构失衡严重,高职称人员极度匮乏的现状,在保证对学校重点专业或主干学科的人员配置上还远远不够。这是文献信息的开发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主要阻碍因素,制约着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2、很多高校认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不如教师和科研人员重要,认为图书馆工作主要是经验的积累等,因此未对馆员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予以充分重视,导致馆员队伍知识老化,更新缓慢,缺乏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技术知识与应用技能,很难适应数字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与现代化的图书馆要求不相适应。

3、图书馆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方面的配套机制与制度尚未建立或不健全,没有制度做保障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奋发进取的激情,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工作人员的进取心和积极性,造成人才不能合理配置,这种局面如不彻底改变,对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三、加强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与规章制度

要加强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提高对图书馆馆员队伍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真正重视图书馆队伍建设。其次,根据具体情况对图书馆进行科学合理的定编定岗,力求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第三,完善招聘机制。实行公开招聘制,打破人才流动的部门界限、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建立一套能发挥各种人才特长的用人机制。第四,加强对馆员的绩效考核。通过岗位绩效考核,引入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管理绩效。图书馆应根据部门的业务工作和服务准则,编制考核流程,并按照流程对全体馆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考核,促进馆员自觉提高服务水平,进而以此为基础形成公平的竞争氛围和完善的竞争机制。最后,实行民主化管理机制,让馆员参与管理。在制定目标和计划时,应广泛征求馆员的意见,使决策取得广大馆员的认可。最后,合理的分配制度。要根据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确定馆员薪酬,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2、加强培训与继续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图书馆应加强对馆员职业素养及科研能力的培训,要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培训活动,使每位馆员能自觉地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提高业务素质与能力。其次,教育馆员树立爱岗敬业思想,尤其重要的是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训,这对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良性运行至关重要。第三,培养馆员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方面,可以按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需要,定期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来馆讲座,使其不断更新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选送一些有培养价值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逐渐成为图书馆的专业骨干,这既是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战略举措。

3、关注馆员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划

高校图书馆要注重关注图书馆员个人职业前途,将图书馆员个人职业发展与图书馆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此真正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为图书馆的建设服务,进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馆员个人理想的共同实现。具体而言,图书馆要了解广大馆员的需求,并从各个层次满足馆员的各种需求,同时要善于营造和谐有度的人文环境,促进馆员开心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并鼓励和帮助他们实现合理的工作目标和人生价值。而且,图书馆应给图书馆员工提供职称晋升的空间,这样利于保持馆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效率和工作绩效。

4、完善图书馆的人员结构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为图书馆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阻碍,因此图书馆要根据本馆的性质、类型、职能的不同确定本馆的人员结构及其比例。职称结构方面:建议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鼓励馆员积极参与高级职称的评定工作,并尽可能为其职称评定提供帮助,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保证高级人才在图书馆中占有一定比例。专业结构方面:图书馆要根据本单位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配备足够的与学校所设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工作人员。性别结构方面:要从男女心理、性格、体力、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考虑,使男女性别比例合理搭配,达到改善高职院校图书馆队伍结构的目的。只有使馆员的人员结构不断合理化,才能逐步形成一支技术全面、优势互补、具有技术开发和保障潜能的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队伍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图书馆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正因为如此,各高校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馆员整体素质,建立一支健全的图书馆员队伍,不断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曲文泉.浅谈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的构建方略[J].现代情报.2007(5)

图书职称论文篇(8)

在当代社会,图书馆事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标志之一。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明标志之一的社会主义图书馆事业,其工作人员(即图书馆员)的伦理道德、思想品质和服务效益如何,对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下面谈谈我对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理解。

一、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内涵

道德,什么是道德?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学把道德称之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1]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每一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2] 那什么是职业道德呢?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各。也就是说,职业道德是人们在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3]

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方面的具体体现,但其各行各业又都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它在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对职业的要求同时,另一方面也必定会带有特定职业的活动特征。例如:教师有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医护人员有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简称医德;演员有演员职业道德,简称为戏德;作家有作有职业道德,简称为文德……

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标志之一图书馆,其工作人员(即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即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是什么呢?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是图书馆员在图书馆这一特定睥职业劳动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也就是说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图书馆职业劳动中的具体体现,是一定社会对图书员从事图书馆职业劳动的一种特殊道德要求。[4]它要求图书馆员要遵守“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

二、图书馆职业道德的意义

图书馆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知识动力库。物质文明礼貌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由于物质生产特点决定,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图书馆。图书馆是全社会图书文献的收藏中心,它收集和保存的图书文献最丰富、最系统、最持久,对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图书馆是社会大学,是广大人民群众读书治学、进修提高的场所,它吸引了众多读者,是读者终身的良师益友。对此,列宁曾称赞图书馆是“各种机关和企业的国民教育中心”。[5 ] 图书馆是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人们在紧张劳动之后,通过图书馆了解时事新闻、涉猎科普知识、欣赏文学艺术,神驰于历史长河,放眼全球,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高尚未乐趣和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并由此起到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图书馆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又必然离不开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教育。

图书馆员从事图书馆工作,担负着传递科学情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保存图书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这些任务是与两个文明建设紧密相联、息息相关。这要求图书馆员不断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时刻锤炼自己的职业道德,努力工作,传播知识,辛勤耕耘,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图书馆员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途径

图书馆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实践进行锻炼的结果。

图书馆员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方法。没有自己科学的方法,图书馆员职业道德修养就无从下手,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水平就得不到提高。作为一名图书馆员,要提高自己的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应该做到:

(一)严于剖析自己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剖析自身,弥补不足是馆员成长的重要方式。图书馆员要在心灵的深处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学会认识自己,开展好自我批评,严于剖析自己。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不仅要求我们不但要能够认识别人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作为图书馆员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自身修养动力,高标准地要求自己。

(二)认真向革命前辈、英雄和优秀图书馆员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同志也始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立场。革命前辈、英雄和优秀馆员都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忘我的献身精神,默默地无私奉献,他们不图名利地位,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利益,有时候甚至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工作中他们忠于职守,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艰难险阻,善于战胜困难,敢于攀登高峰。这些高贵的品质都是提高我们图书馆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榜样,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馆员自身要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意识,通过进修学习补充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 了解图书馆学科的前沿动态。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夜大、自考、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立场。积极参加有关图书馆方面的各种研讨会及交流会,到同类图书馆进行参观或短期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与本馆人员进行交流学习,从而取长补短,更好地改善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另外,去听专家举办的专题讲座,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

(三)善于从读者中吸取营养和力量

在图书馆馆员与读者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图书馆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读者的窥视下,读者是喜欢评论图书馆员的,也经常把叫是的言行加以对照、比较,看看馆员的言行是否一致,表里是否如一,图书馆员应该从读者的反馈信息中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同时,读者朴实、善良,有一颗纯洁的童心,与他们接触会发现许多道德品质上的闪光点,比如: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热爱劳动、见义勇为等等。所以在读者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质也值得图书馆员学习,图书馆员应该放下架子,主动到读者中去,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谈心,多看、多听、多观察,从各种渠道了解读者的心声和对自己品德行为的评判,善于发现读者的优点,注意听取读者的批评、建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诚恳、主动、虚心地向读者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四)善于接受读者的监督

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除了依靠制度的约束和馆员的自觉性外,还必须辅之以有效的监督。图书馆的监督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读者监督。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直接与图书馆员打交道的群体。因此,图书馆员的工作作风、言谈举止、精神风貌、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如何,读者有自身体验,感受最深。图书馆员应把自身的图书馆职业道德要求公之于众,让读者监督,接受读者监督。通过读者监督,对自身图书馆职业道德进行有力的监督,形成积极的、正确的力量,促使馆员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形成。

(五)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最根本的职能。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人类文献资料的场所。图书馆服务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满足社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从这来说,图书馆属于读者,为读者服务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图书馆员要能快速、准确地找到读者需要的信息资料,并且能推荐相关的最新信息资源;要动态地了解读者需求,建立读者信息资源反馈体系,及时更新最新信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知读者需求,解读者所急;结合具体情况定期开展各种有关数据库及网上资源检索和使用方面的讲座,使读者较快地掌握最新信息,真正做到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

图书馆的职业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面对新时代,图书馆员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图书馆员,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和两个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俞伯森.图书馆员职业道德[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88.

[2]周霞,言秀华. 馆员的成长与职业道德自我修养[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报, 2006,6:125-126.

图书职称论文篇(9)

1.1 司书和司书补

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说,司书和司书补是指日本的公立图书馆和私立图书馆(实际上相当于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中的专业职务。日本现行《图书馆法》第4条规定(注:本文所引日本法律法规均见:日本总务省法令数据库.law.e-gov.go.jp/cgi-bin/idxsearch.cgi(2005.6.5)):

图书馆配置的专业职员称为司书和司书补。

司书从事图书馆中的专门业务工作。

司书补协助司书工作。

从实际情况看,司书已经成为日本社会对图书馆员的一种统称和泛称。所谓统称,是说人们往往以司书包举司书补,甚至包举司书教谕和学校司书;所谓泛称,是说人们往往以司书来泛指所有在不同部门、不同类型图书馆从事图书馆专业工作的人员。比如,日本总务省统计局颁布的《日本标准职业分类》中有“专业性、技术性职业从业者”的类别,其中便有“图书馆员=司书”的表述(注:)。日本学者也说,“图书馆员等于司书的观念,一定程度上已在社会上固定化了”(注:)。这种现象,体现的是一种对“司书”职位的社会性理解和认识。

司书是日本存在历史最长的一种图书馆员专业职务。早在1897年(明治三十年),日本帝国图书馆公布了《帝国图书馆馆长、司书长、司书任用条件》,规定司书是当时的帝国图书馆的一种专业职务。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日本对“明治《图书馆令》”进行修订,规定“公立图书馆的馆长可以在馆内配置司书和书记”,司书职务被正式引入所有的公立图书馆。1908年,“帝国大学”公布了《帝国大学司书官及帝国大学司书特别任用令》,司书职务又被引入大学图书馆。1933年(昭和八年),日本对1921年(大正十年)颁布的《公立图书馆职员令》进行全面修订,司书成为公立图书馆应该设置的法定职位,并建立了对司书任用资格加以鉴定的“司书资格考试制度”。1946年(昭和二十一年),《公立图书馆职员令》再次修订,有关“司书资格考试制度”的条款被删除,意味着考试制度被停止实施(注:参:李国新.日本图书馆法律体系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78)。战后,1950年颁布的日本《图书馆法》沿袭了战前公立图书馆配置司书的规定,但将司书细化为“司书”和“司书补”两个级别,同时规定了司书和司书补的资格条件、获得的方法和途径。有关的原则规定,一直延续至今。

1.2 司书教谕

司书教谕是日本中小学图书馆中的专业职务。日本中小学正规教师的专业职务称为教谕,学校图书馆工作兼有学校教师和图书馆工作者的双重特点,因此,1953年颁布的日本《学校图书馆法》将学校图书馆的专业职务定名为司书教谕,规定“在学校,为了掌管学校图书馆的专门职务,应该设置司书教谕”,同时规定了取得司书教谕资格的条件、方式、途径。由于司书教谕在日本是一个全新的专业职务,法律颁布的当时,事实上还没有司书教谕,而司书教谕的培养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图书馆配置司书教谕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当时颁布的《学校图书馆法》的“附则”中补充规定:“学校在目前阶段也可以不设置司书教谕”。这是基于“不可能立即在所有的学校配置具备资格的司书教谕的现实而设计的一条过渡性规定”(注:)。作为过渡期的“目前阶段”需要多长?立法当时设想的是10年左右(注:),但事实上这一过渡期一直持续了40多年,直到1997年6月修订《学校图书馆法》,才改为“12个年级以上的学校,自2003年4月以后,必须配置司书教谕”。

1.3 学校司书

学校司书是对在学校中主要从事图书馆工作的职员的统称。这是一个在日本没有法律依据、但获得了政策认可和社会承认的图书馆员专业职务类型。本来,按照日本《学校图书馆法》的规定,司书教谕是学校图书馆的法定专业职务,但是,长期以来,按照《学校图书馆法》“附则”的规定,学校图书馆又可以不配置司书教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学校图书馆的运营,一些由学校或地方政府自行决定的解决方案便应运而生。比如,最早是一些相当于我国高中、中专层次的“高等学校”自主雇佣主要从事学校图书馆工作的职员,后来,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向学生征收“图书馆费”来雇佣主要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学校职员。但是,征收的“图书馆费”数量有限,经费的窘困,导致了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的恶化。1960年,日本文部省做出关于“削减教育费的税外负担”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尽最大可能推进教育费用的“公费化”。此后,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SLA)提出了给予学校雇佣的以从事学校图书馆工作为主的职员以“学校司书”专业称谓的意见,从此“学校司书”这一称谓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学校司书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历、资格、专业水平,以及以什么形式加以雇佣,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做法。正因为如此,日本文部省很少采用这一称谓,一般是称其为“学校图书馆事务职员”(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有关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呼声高涨,因此,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学校图书馆配置学校司书的工作尚在稳步推进。

由于日本的中小学图书馆中既有司书教谕,又有学校司书,日本学者称这种现象为学校图书馆专业职务的“二职种并置”(注:)。1997年《学校图书馆法》修订以后,有些地方政府开始终止学校司书的录用,“二职种一体化”的动向已经开始显现。

1.4 图书馆员专业职务设置的特点

日本图书馆员专业职务的设置体现了如下特点:首先,适用于公共图书馆的司书职务影响大,成为日本图书馆员专业职务制度的代表。这既表明司书职务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又说明了公共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事业、现代图书馆制度的标志。第二,学校图书馆的专业职务受到高度重视。国家为中小学图书馆专门立法,日本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学校图书馆设置结合“教谕”和“司书”双重特点的专业职务制度,有利于学校图书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有利于从小培养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和技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图书馆社会认知程度的提高,有深远的影响。第三,法律化的图书馆员专业职务不涉及大学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这是因为按照西方的观念和体制,大学和研究机构实行高度自治,大学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设置主体是大学和研究机构,不是政府。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提出大学的设置标准,可以规定大学和研究机构必须设置图书馆,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需要什么样的资格和水准,是大学和研究机构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事实上,日本的大学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一般也都在套用司书制度,大学图书馆的司书占有率比平均水平还要高些,但这是其自行决定的结果。

2 取得专业职务资格的条件

2.1 司书和司书补

日本《图书馆法》第5条对获得司书和司书补资格的必备条件做出了规定。

法律规定的取得司书资格的条件是:

(1)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并按照本法律第6条的规定履修了司书讲习课程者;

(2)大学毕业,并在大学期间履修过有关图书馆学的专业课程者;

(3)具有三年以上司书补(含国立国会图书馆、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图书馆的职员中相当于司书补的人员)的工作经验,并按照本法律第6条的规定履修了司书讲习课程者。

法律规定的取得司书补资格的条件是:

(1)具有司书资格者;

(2)高中毕业或高等专科学校第三年结业,并按照本法律第6条的规定履修了司书补讲习课程者。

根据上述规定,取得司书或司书补资格的条件实际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这体现在对基本学历的要求上:司书必须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程度,司书补必须具有高中以上的学历程度。这方面的要求60年代以前更为严格。如1950年最初颁布的《图书馆法》规定,取得司书资格的基本学历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不包括“高等专科学校”(相当于我国的“大专”)。现行规定是1961年改定的。二是有关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体现在不论司书或司书补,都必须接受过图书馆学的专门教育。

2.2 司书教谕

日本《学校图书馆法》第5条对取得司书教谕资格的必备条件做出了规定:首先必须取得教谕资格;在此基础上,完成司书教谕讲习课程培训,并成绩合格。可见,取得司书教谕资格比取得教谕资格还要难。从理论上说,在日本,做有专业职务资格的中小学校图书馆馆员,比做同类学校的教师要求高。

3 以取得专业职务资格为目标的“课程讲习”制度

按日本现行法律规定,要取得图书馆员专业职务资格,必须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并经考试合格。系统的专业教育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大学开设的专业教育课程,称为“司书课程”,主要对象是没有图书馆工作经验的在校大学生;一是以取得专业职务资格为主要目的的专业培训课程,称为“司书(或司书教谕)讲习”,主要对象是图书馆的在职工作人员。司书课程是大学本科阶段的图书情报专业教育,因此,课程的种类、数量、要求履修的学分数都多于司书讲习。本文仅介绍有关司书讲习课程培训和考试的规定。

日本《图书馆法》第5条对司书、司书补讲习的实施作了原则规定:(1)司书和司书补讲习,由文部大臣委托的大学主讲;(2)司书、司书补讲习应该履修的课程、学分及其他必要的事宜,由文部省令规定。但是,必修课程的学分不得少于15学分。据此,1950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图书馆法施行规则》(2003年10月最新修订),细化了《图书馆法》的原则规定。日本《学校图书馆法》第5条对司书教谕讲习的实施作了原则规定:(1)司书教谕讲习由文部大臣委托的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主讲;(2)司书教谕讲习应该履修的课程、学分及其他必要的事项,由文部省令规定。据此,1953年8月文部省颁布了《学校图书馆司书教谕讲习规程》(2001年3月最新修订),细化了《学校图书馆法》的原则规定。

3.1 讲习课程的讲授主体与受讲资格

法律规定司书、司书补讲习课程的讲授主体,首先必须是大学,其次必须是得到文部大臣认可、经由文部大臣委托的大学。司书教谕讲习课程的讲授主体略微宽泛,可以是大学以外的“其他教育机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少见到有大学以外的其他机构成为讲授主体。这一规定的意义,在于严把讲授主体关,以保证培训课程的质量。因为图书馆员的专业职务资格培训,是一种有关图书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系统教育,不是上岗培训,不是工作实习,因此只能由大学来承担,一般不由实际工作部门承担。实际上,在《图书馆法》颁布初期,对讲授主体的要求更为严格。当时规定,只有“设有教育系和艺术系的大学”,才能成为讲授主体。现行规定是1952年7月改定的。根据这一规定,日本文部省对申请开设司书讲习课程的大学进行审查,最基本的条件是该大学的相关系科必须有2名以上的专职教师。审查合格的大学,文部省以“告示”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包括大学的名称、准予开讲的类别、讲授的时间、招生的人数、选拔的方法等。2005年日本全国有13所大学获准开设司书或司书补讲习课程,另有11所大学获准以远程通信方式开设司书或司书教谕讲习课程(注:.见:日本图书馆协会网站jla.or.jp/shisho2005.html(2005.6.5))。

司书讲习课程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受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按照《图书馆法施行规则》的规定,大体说来,如果是图书馆工作者,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工作经验。如参加司书讲习课程,必须有2年以上司书补的工作经验。如果是在校学生,必须是大学二年级以上,且修满了62学分以上,或者是具有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的学历。参加司书补讲习课程,必须修完了高等专门学校第3学年等。参加司书教谕讲习课程,按照文部省颁布的《学校图书馆司书教谕讲习规程》的规定,必须具有《教育职员免许法》规定的中小学校教谕资格,在校学生则必须是大学二年级以上、且修满了62学分以上。

3.2 讲习课程的内容与学分

司书和司书补讲习的课程设置、讲授内容、是否必修、必须取得的最低学分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现行的规定为1996年8月最新修订,从1997年4月1日开始实行。按现行规定,取得司书资格必须履修“甲组”的全部课程,取得全部学分;履修“乙组”中至少2门课程,取得2个以上的学分。这样,总共需要履修的课程至少为14门,取得的学分至少为20个。取得司书补资格,必须履修全部11门“司书补讲习课程”,并取得全部15个学分。与此前的规定相比,现行规定要求履修的课程、取得的学分数都增加了。按照文部省颁布的《学校图书馆司书教谕讲习规程》的规定,取得司书教谕资格必须履修5门课程,取得10个学分。

以下是司书讲习的具体课程和学分数:

甲组

(1)终生学习概论 1 (2)图书馆概论 2

(3)图书馆经营论 1 (4)图书馆服务论 2

(5)情报服务概说 2 (6)参考咨询实习 1

(7)情报检索实习 1 (8)图书馆资料论 2

(9)专门资料论 1

(10)资料组织概说 2

(11)资料组织实习 2 (12)儿童服务论 1

乙组

(1)图书与图书馆史 1 (2)资料特论 1

(3)传播论 1

(4)情报机器论 1

(5)图书馆特论 1

以下是司书补讲习的具体课程和学分数:

(1)终生学习概论 1 (2)图书馆基础 2

(3)图书馆服务基础 2 (4)参考服务 1

(5)参考资料解题 1 (6)情报检索服务 1

(7)图书馆资料

2 (8)资料整理 2

(9)资料整理实习 1

(10)儿童图书馆服务基础 1

(11)图书馆特讲 1

以下是司书教谕讲习的具体课程和学分数:

(1)学校经营和学校图书馆

2

(2)学校图书馆媒体构成

2

(3)学习指导和学校图书馆

2

(4)读书与社会

2

(5)情报媒体的综合利用

2

3.3 讲习课程的免修

1996年8月公布的《部分修改图书馆法施行规则的文部省令》中新增加了一项内容,规定“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某种“资格”的人,在取得司书或司书补资格时,可以免修某些课程。

“免修”问题最早是在1992年7月文部省终生教育审议委员会的一个“报告”中正式提出来的。该报告认为,“在努力谋求进一步提高社会教育主事、学艺员(按:日本博物馆中的专业职务)、司书、公民馆主事等专业职员的专业研修水平的同时,有必要重新检讨大学等机构中的研修课程体系,重新检讨专业职务资格的授予条件”。作为具体措施,该报告提出了专业讲习课程的“免修规定”。

“免修”的依据是什么?如司书和司书补,依据“对工作经验等内容的评价”(注:)。日本图书馆界有学者对这一措施很不以为然。有人说这是“廉价的资格给予”,有人说这是“十分可笑的措施”(注:),但最终颁布的文部省令采纳了终生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免修”思路与方法。

新规定的免修对象包括三类人。第一类是具有一定的图书馆工作经验者。“一定”的量化指标是时间,具体规定为“2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必须在图书馆工作,如公共图书馆、国立国会图书馆、大学图书馆、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等;其次是所从事的工作必须是图书馆的专门业务工作,如司书或司书补的工作,而不能是“单纯的事务性工作”。第二类是具有某种资格者。如按照法律规定取得了司书补、司书教谕、社会教育主事、学艺员资格等。第三类是“国家公务员录用第2种考试”合格者。按照日本的《国家公务员法》及其配套规章的规定,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共分3种。第2种考试的录用对象包括那些“需要相当高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职位”,“图书馆学”列在其中,录用的人员“主要从事需要图书馆学专门知识、专业技术及其他能力的业务工作”(注:)。上述三类人可以免修的课程不完全相同,最多的可以免修4门课程7个学分。

3.4 讲习课程考核与成绩认定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司书、司书补、司书教谕讲习课程的考核与成绩认定,由开讲的大学进行。考核的方式可以是笔试、论文或报告书。经考核认定成绩合格者,司书和司书补讲习以开讲大学校长的名义颁发毕业证书,同时必须向文部大臣报告合格者的名单。司书教谕讲习则直接以文部大臣的名义颁发毕业证书。

4 图书馆员专业职务制度确立的标志

专业职务和专业职务资格获得方式的法定化,是专业职务制度的必备要素,但仅有此,并不能说专业职务制度已经建立。日本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员问题调查研究委员会提出了标志图书馆员专业职务制度真正建立的6大要件,包括:(1)图书馆录用的专业人员,是具有专业职务资格者;(2)消除了无视图书馆员本人专业特点的随意变换专业工作的行为;(3)建立了基于工作经验积累和工作能力评价的独立的图书馆员专业职务晋升制度;(4)图书馆馆长以及专业职员具有司书资格;(5)建立了个人的、集体的业务研修制度;(6)图书馆配置适当数量的司书及其他职员(注:)。

现代社会知识的剧增、分工的精细,导致了专业职务的大量涌现。考察一下西方专业职务产生和演变的历史,最初只有医生、律师、牧师三者被称为专业职务,如今,会计、教师、技术工作者、护士等等,都被视为专业职务,新的专业职务还在不断出现。所以有人说,20世纪是专业职务盛行的时代。现代社会的专业职务,基本上都是一种在接受雇佣的条件下、在职务场所发挥个人的专业水平、运用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活动,因此,作为一种专业职务制度,首先需要确立的是专业职务的资格标准和获取资格的程序、方式。资格是专业水平的基本标志,如果没有资格标准,这个职务就很难说是专业职务。但资格并不是制度要素的全部,至少下面两个问题对维系制度的稳定和健全至关重要。第一,具有专业职务资格者对专业职务的独占。很难想象社会会认可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者去当医生,没有执业律师资格者去当律师,因此,任何专业职务都一样,没有基本的职业准入,要么说明这个职务不具备专业含量,不需要专业要求;要么就是在自毁职业的专业严肃性和权威性,自毁职业声誉。同时,没有专业职务资格拥有者对专业职务的独占,所谓专业职务的资格标准,所谓获取资格的程序与方法,全都会沦落到形同虚设的境地。第二,建立与获得专业职务的付出相适应的、可预期的职业回报制度。如果承认由获得专业职务资格到获得专业职务职位的作为比不作为需要更多的个人努力和付出,那么,相应的、可预期的职业回报就是一种必须的激励。由于现代社会的专业职务大都表现为一种公务活动,因此,职业回报制度必须是社会性的。没有职业独占,职业资格就会形同虚设;没有相应的职业回报,即便是职业独占,也会导致少有人问津。所以,职业资格、职业独占、职业回报是完善的专业职务制度的关键性要素。

图书职称论文篇(10)

1.1参与馆保密、统计结果共享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本次调查保证从公开的任何统计数据中无法推理出这些数据来自哪个图书馆,参与馆在第一时间获得统计数据,以此鼓励各馆参与调查,不同于目前传统统计调查中图书馆单向提供数据,数据可靠性不能保证的情况。

1.2合理制定填报项目、制定详细的填写说明根据国内外高职高专图书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省略或简化了一些不必要的传统统计项目,注重输出服务指标,提供一些长期为国内图书馆界忽视的指标项。为了避免歧义导致数据不准确,各项指标均有详细的说明。

1.3关注生均比较点及分布统计数据的最大用途就是在于馆际比较。现有各类统计由于统计口径不同而不利于馆际比较,因此本次统计结果主要以生均值来表现,并提供最高值、上四分值、中间值、下四分值、最低值等符合统计学原理的合理数据的分布情况。

2各项数据的中间水平

2.1基本情况、投入情况一个典型的江苏省高职高专图书馆的情况是这样的:学生读者10103人,工作人员22人,千名学生的工作人员数为2.6人,生均图书馆面积1平方米,阅览座位共1000个。百名学生计算机数1.5台,其中85%收费;有复印机、刻录机、扫描仪,复印机有50%收费,刻录、扫描不收费。经费情况:生均总经费125.62元,其中生均文献经费112.10元,视听文献0元,纸质和电子文献经费比为9.63,一次性出版物和连续出版物的经费比为4.72,文献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为93.6%。馆藏情况:纸质图书395,522册,年新增34,184册;纸质图书112,425种,年新增11,332种;生均纸质图书44.9册,生均年新增3.1册。年剔旧0册,复本量3.1册。纸质连续出版物904种。以上数据均为中间值,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图书馆超过这个水平,也有一半的图书馆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各项数据均为该单独指标的各馆数值的统计,不是简单地将代表不同馆的中间值进行运算。本调查在国内首次统计了各类设备收费的情况。美国图书馆的计算机一般都免费供读者使用,而国内一般都收费,甚至成为图书馆经费和工作人员福利的重要来源。日前文化部宣布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包括电子阅览室的免费,这对高职高专图书馆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电子数字资源的发展,各馆面临经费如何在纸质和电子资源间分配的问题,也面临一次性出版物和连续出版物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以及文献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问题。这三项比值数据反映了目前图书馆对文献建设非常重视,对纸质图书、一次性购买的文献比较重视的现状,也说明教育部的生均藏书量指标发挥了很大效果,但大部分馆的生均藏书量仍然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要求。本次调查在业内首次提供了一个经过精确计算排序后得到的复本量统计数据,在这两年馆藏建设投入较大的情况下,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指标项。美国大学图书馆采取单本原则,高职高专类图书馆2000年的复本量仅1.18册。另外,调查显示剔旧的中间值为零。实际上除少数图书馆外,绝大多数图书馆都主动停止了剔旧。这样做固然有利于馆藏量的增加,但是应剔旧的图书不但占用图书馆的书库和人力管理资源,也干扰读者的注意力。教育部保证生均教育资源的良好本意非但没有能通过相挂钩的招生计划体制来控制住,反而意外地使得图书馆不但停止日常的剔旧工作,而且进而接受大量的本应该剔旧的捐赠和特价书。

2.2基本服务情况一个典型的高职高专图书馆的周开馆时间为82.0小时,借还时间59.5小时;年生均流通量11.5册,I类图书占流通总量的比例为36.3%;读者周来馆7000人次,生均0.7人次;周参考咨询量10次,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均为0;12个馆中只有2个馆将信息素养教育列入学院任务目标。尽管大部分馆一般能满足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关于每周70小时的开放时间,但核心服务之一借还流通时间实际上普遍存在和开馆时间不一致的情况,各馆流通时间占开放时间的比例的中间值为85.5%,最小的才只有35.7%,这是一个业界普遍忽视的问题。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国外在计算机目录未普遍应用时就已有非常成熟的操作。国内对各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在理念认识上也不存在什么大的障碍,馆际之间的联系不少,但知易行难,由于业内普遍缺少图书馆职业精神,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经验思维难以突破,馆际共享的使用量一直偏低,除少数馆外,这方面服务的数量大多为0。

2.3电子服务情况从统计数据看,OPAC电子目录基本上已经普及,92.9%的馆可以在馆内,85.7%的馆在馆外校园内都可以访问,但对外网开放程度不是很高,只有57.1%的馆可以在校园外访问,社会读者可以访问的只有42.9%。电子全文期刊数据的情况和OPAC类似,但通过远程访问在校外也可以使用的比例下降到46.4%,对社会读者开放的只有7.1%,实际上只有1所。以电子方式提供参考咨询的图书馆只有55.6%,而且主要是电子邮件。馆内提供电视播放的图书馆也只有1所,比例很低。总体上社会读者到馆或通过网络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比例要比馆内或校园内的均值低,说明高职高专图书馆目前对社会读者开放的程度很低,这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很不一致。这其中有观念的问题,也存在许多高校均建在远离市区和居民区的郊外这样的客观现实问题,但由于电子服务可以轻松地跨越空间,主要还是理念的问题。2.4数据库本次调查还对各馆购买电子数据库的情况做了调查,得出的数据如下:CNKI期刊(21家购买,下同)、超星数字图书(16)、维普期刊(11)、读秀(11)、万方期刊(10)、Springer(9)、CNKI硕博论文(8)、EBSCO(8)、万方标准(6),万方硕博、CNKI报纸、CNKI会议、方正电子图书都有4家图书馆购买,其余还有24个数据库个别馆有购买,但分布就比较散。从中可以看出中文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这二块的购买比较集中,但高职高专图书馆没有形成集团采购的良好机制。依托以本科院校图书馆为骨干的省高校图工委主持的集团采购,高职高专图书馆得到不少实惠,如二个外文数据库最为明显,如果高职高专图书馆单独议价的话,购买数量不会有这么多。

3馆际比较

3.1馆际指标值差距通过对各馆生均值的比较,各项指标比值差距在1.7-91.0倍之间,差距相当大。即使示范性高职高专学校,相对应该比较整齐划一,各馆之间的生均值差距依然在1.3到7.1倍之间。最核心的生均纸质藏书量的倍值分别为3.6和2.2倍。显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法用一个统一的固定数值指标来衡量所有的高职高专图书馆,哪怕是某一类型的高职高专图书馆。

3.2指标间的关系

3.2.1各馆指标差距在未来的变化是否能够缩小。图1高的一排立柱表示的是生均藏书量,各馆数值按降序排列,低的一排立柱表示的是其对应的年生均新增藏书量。从该图可以验证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增新书在馆际之间的差距,更可以清楚地看到生均藏书量低的图书馆其年生均新书不一定高,不存在理想之中的联系。

3.2.2投入越大是否产出越多。从图2可以看出,生均藏书量大,不一定年生均流通量大,甚至可能会出现反而小的情况。我们可以意识到,一味只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的藏书指标对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作用有限。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不可基于以上结论就简单地以生均流通量指标来取代生均藏书量指标,因为流通量指标远比藏书量指标更容易操纵,无本之源的高流通量无疑更加不能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当然我们要客观看到影响流通量的因素比较多,除了藏书量、藏书质量外,还有流通服务时间、流通制度、服务质量、读者学习态度、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其实,高职高专院校之间藏书同质化倾向明显,图书馆之间服务项目基本雷同,但各种因素交织导致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表明各馆的办馆效率差距明显,不是简单的增加投入这一方式所能够解决的。

3.3中美高职高专图书馆之间的比较国内现有的各省所做的高职高专图书馆统计数据,由于统计时间点差异、统计口径不同、统计项目错位、数据公开有限等原因,即使某一指标的比较都很困难。现将本次调查统计数据、2004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公布的116所高职高专图书馆的上报数据[1]和美国大学图书馆统计公开的部分数据[2][3][4]作一比较。从表1、表2可以看出,江苏省28所高职高专图书馆2009年的以上三项指标值均不如全国116所高职高专图书馆2004年的数据。总体上说,江苏高职高专图书馆还是处于一个和高职教育大省不是很相符的地位,因为毕竟是拿2009年的数据在和2004年的数据比,国内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没有剔旧,在高标准的要求下这些年指标是一直上升的。将我国的数据和美国的数据相比,数据相差很大。我国的藏书量、年增新书和流通量均大幅超过美国,但工作人员的数量却被美国反超。藏书量、年增新书我国极占优势,美国工作人员占优势,反映出我国重馆藏轻服务的一贯思维。至于年生均流通量,我们不可掉以轻心,自以为高人一筹,且不说我们有相当庞大的藏书量在支撑,江苏省高职高专的流通量中有中间值36.3%这样的比例是虚构性文学作品的流通量,如果和美国作同比,那么不含虚构性文学作品的年生均流通量中值只有7.6册(为统计值,非计算值),如果剔除其它和课程无关的流通,那么流通量数字将更小。虽然流通量值依然高于美国的水平,但中美大学图书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特网信息、电子图书等对美国大学图书馆已形成的影响在未来数年必将对我国图书馆产生进一步的巨大影响,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年生均流通量近年来的大幅下降已经开始体现这种趋势,美国2000年以来的相关统计值也是一路下滑。另外,美国同类大学的学生大多为走读、并且靠业余时间打工来支付学费的不少,社团活动丰富,看书时间较紧,而国内大学多在远离城区的市郊,学生为全日制住宿生,时间相对宽裕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匮乏使得图书馆成为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我国高职高专图书馆对流通量数值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此外,整个图书馆样本中参与统计的图书馆比例对统计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104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872所,在参与藏书量调查的116所全国高职高专图书馆中,基础较好总体实力相对较强的高等专科学校的比例较高,有42所,经过计算可得:高职高专整体参与率为11.1%,高职图书馆参与率为8.5%,高专图书馆参与率为24%。一般来说,参与调查的图书馆的各项指标相对较强,所以,教育部高校图工委的调查反映的应该是全国较好的水平。江苏省的本次调查参与面相对较大,达36.4%,而且绝大部分是高职院校,也有实力较弱的民办院校参与,反映的只是江苏的较好水平,在比较时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美国大学图书馆统计的参与率较高,2008年3827所大学图书馆中有87%的图书馆参与率调查,其中高职高专图书馆达1434所。从某种意义上说,江苏的36.4%的参与率表明其中间值应该和美国的上四分值比才合适,全国高职高专11.1%的参与率表明其下四分值就应该和美国的上四分值相比。

3.4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结构国内传统的统计对工作人员的分类都是按照学历、职称、年龄、性别等外在特性来统计,即使学历已按专业来统计,由于图书馆专业服务往往需要复合型人才,而且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实际上从事流通等事务工作的有一半左右的比例[5],因此本次统计按岗位专业性质来统计,有利于明确职责,也可和美国大学图书馆进行同类比较。馆员定义为图书馆系列馆员及以上职称人员,不包括初级职称人员。其它专业技术人员是为图书馆专业服务提供支撑的非图书馆系列的、有其它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含初、中、高各级职称专门列为其它专业技术人员。其它有薪人员是馆内不属于馆员和其它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工。2008年美国高职高专图书馆中,馆员占32.5%、其他专业技术人员8.1%、其他有薪人员占37.8%、学生勤工俭学占21.5%;江苏高职高专的图书馆中,馆员占19.6%、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7.5%、其他有薪人员占31.6%、学生勤工俭学占31.2%。可见我国图书馆中馆员比例太低,而实际上我国的馆员的评定还是不论所学专业的,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一般在工作满五年后均可以获得馆员职称,相比之下国内图书馆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还是很低。具体到每一个图书馆,各类人员之间比例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

上一篇: 电气一体化论文 下一篇: 建筑产品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