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函授期间,能认真学习学院开设的《人格心理咨询学》、《教育社会学》、《咨询心理咨询学》、《儿童发展心理咨询学》等课程,对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咨询学理论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咨询学理论的学习,本人了解到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尊重、关爱全体学生;通过对人格心理咨询学理论和咨询心理咨询学理论的学习,本人明白了只懂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咨询。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乐观上进的心态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二、业务知识方面:
三年的函授学习,实质上面授只有三个月左右。时间虽短,但本人觉得受益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学习了《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咨询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后,本人觉得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升了许多。平时,本人会不由自主地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和教育实践中,效果都是相当不错的。工作之余,本人还会积极地撰写教学论文和教育案例,制作个人智客,并有多篇论文和案例获得了县级一、二、三等奖,个人智客在**县首届教师智客、博克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三、专业技能:
一、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现状
1990年代后,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就业指导工作开始受到高校的重视,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一段时间里,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所接触的现实刺激与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究其原因,当然与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关系,但学校在初级预防方面的咨询与辅导工作不理想应是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在辅导师资的培训方面,除初中及高中阶段心理辅导师资的培训定位较为明确之外,高校的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我国高校至今没有开设“职业指导和咨询专业”,因此目前从事职业咨询与辅导的人员大部分来自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这部分人员虽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专业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着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对职业咨询与辅导专业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要求与现实从业人员的低素质状况的矛盾,已成为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一大桎梏。为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以上海为例,针对这一问题,除了各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培训辅导师资的课程外,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和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着力于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推出了职业咨询师的培训,对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人员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培训。在1998年和2000年专门组织了两期由加拿大高校职业教育专家、教授主讲的培训班,并安排学员赴加拿大高校进行考察,从而提升了上海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水平。2002年教育部在上海举办了部属高校就业指导培训班,邀请美国高校的专家、教授讲课,推动了上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的发展。
2003~2004年期间,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咨询理论、测量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社会经济等多学科专家多次研讨之后,形成了职业咨询师的初、中级水平认证考试标准。然后,依据考试标准,完成了理论、实习和实训的培训课程设计。2004年9月,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与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联合《上海市职业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暂行办法》(沪人考[2004]30号),正式启动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工作。2005年6月,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了《关于加强上海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施意见》(沪教委德[2005]22号),以推进上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生涯发展的转变,明确了大学生学业阶段和求职阶段的全程化、全员化的服务理念、内容与体系。随着职业咨询师培训工作的深入,2005年12月又公布了《上海市职业发展教育研究会工作条例》,正式建立高校职业咨询师和就业工作人员的行业组织,为行业发展和业务交流提供了平台。
从2004年10月开始举办中级职业咨询师培训班起,截至2006年6月底,共培训初、中级学员近400人。经过理论教学、专家带教实习、企业实习、香港实训及考试认证的操作模式,已有136人获中级证书,20人获初级证书。培训学员覆盖全市47所高校、中科院部分研究所以及部分人才咨询公司与企业。
二、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面对的困难
虽然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已经起步,但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各类教育人员在辅导观念上的差异、培训机构本身条件不够完备、职业咨询师的训练课程内涵不够明确以及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实习与督导制度尚未建立等,还困扰着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职业咨询专业人员以外,人们并设有充分意识到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专业化的重要性。虽然教育部主管部门了推进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文件,高校也在校内开展各类职业发展教育活动,大学生职业发展选修课新课程标准也将出台,但是学校从上到下,从行政管理人员到一般教师对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认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与提高。同样的问题在国外的研究中也有反映。如McDowell (1995)在比较行政人员、咨询员及一般教师对咨询师的看法时发现,这些人士对辅导工作者担任个别咨询、团体咨询与学业、职业生涯辅导等辅导角色的看法都比较一致,但是教师更认为咨询与辅导工作者发挥的比较多的功能是排课以及教学。[1]Huffman (1993)以263 位学生、111位家长、43位教师以及8位行政人员(总数425位)为调查对象,填答The Role of Counselor Survey (ROCS)后发现,教师与行政人员比学生和家长对咨询与辅导工作者有更好的认同;但教师还是倾向于将职业咨询与辅导工作者视为行政人员,认为辅导人员常常把许多与行政有关的业务交给他们做。[2]另外,Schalesky (1993)的研究则比较了更多层面的人士,包括教师、学生、家长、行政人员、咨询员培训工作者、学校董事会以及企业界人士等,对辅导人员应发挥的功能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仅咨询员培训工作者与咨询员本身对咨询与咨询的功能比较肯定。[3]
在职业咨询与辅导师资的培训机构方面,目前师范院校的心理系中有一部分相关课程,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也于2004年启动了职业咨询师初、中级的培训,然而各培训单位在师资队伍建设及设备资源方面均不够完备,急需在政府或研究单位的帮助下,以足够的师资及设备资源提升辅导人员的训练效果。
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的培训,然而“如何培训”和“培训什么能力”这两大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虽然我们所开设的课程参考了美国的课程体系,但就课程内容作细致的分析比较,还是可以发现两者较大的差异。而与美国“咨询及相关教育课程认证委员会”(CACREP) 所规定的几个核心领域相比较,国内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课程训练还不完整,也不够扎实,因而导致所学理论或技术无法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再者,以目前的状况而言,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主要来源于大学毕业后留校的学士,仅有少数是心理或教育专业毕业的,这样的学科及学历背景对于培训一支专业的职业咨询与辅导工作者队伍是非常不够的。
除了专业科目的训练不足之外,目前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专业教育中最大的缺失在于缺乏有系统、有制度的实习督导,咨询实习课程所接受的督导方式与内容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另外,咨询实习课程所要求的实习活动内容与实习时数也明显不足,使得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之前无法取得必要的实务工作经验。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尚无职业咨询员培训课程的标准,缺乏客观准则作为制定咨询实习教学目标的参考。随着国内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教育训练活动日益普遍,社会对于职业咨询与辅导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建立职业咨询与辅导专业人员实习与督导制度已刻不容缓。
三、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包括知识与技巧两方面。在知识方面,主要是回答“一个咨询师应当知道些什么”的问题;而技巧方面,则是回答“一个咨询师应当能做些什么”的问题。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Piaget、 Kohlberg、Gilligan、 Selman、Loevinger、 Hunt、 Super、Havighurst 等人的发展理论;职业选择理论中Parsons的特质因素论和Holland的职业类型论、Roe的需要论和Bordin的心理动力论;职业决策理论中Gelatt、Harren、Krumboltz、Kelly等人的理论。在技巧方面,则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至于如何训练,即将发展理论应用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并接受持续的有效督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有学者认为,就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综合而言,包括职业咨询理论基础、咨询与辅导实务及专业特质三方面。职业咨询理论基础涵盖咨询理论、人格发展、社会心理及个别差异研究。也有学者认为,基本的计算机使用及统计研究能力也是需要具备的。在咨询与辅导实务能力方面,应包括个别咨询、个案研究、团体辅导、班级辅导、心理测验的使用、行政协调、社会资源的了解、与教师的沟通及咨询、咨询辅导方案的设计与评估等。有些学者还针对各项能力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说明,例如个别咨询能力别强调倾听的能力,心理测验的使用特别强调测验的挑选及结果的解释。除了应具备的能力之外,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有的特质、态度与个人的咨询能力也同样重要。在这方面,除了专业伦理守则之外,还涉及投入工作的意愿、能面对挑战、能照顾自己的情绪、能适当的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等。而在辅导理论、实务技术与专业特质以外,一般的教育能力也相当重要,包括组织、营销、教学及熟悉法律、争取经费等方面的能力。
有学者曾提出学校辅导人员培训的课程结构,其核心领域包括心理学、人类成长与发展、咨询与辅导、生涯发展、测验与评估、专业定向;次核心领域包括社会文化基础、统计与研究法、咨询以及学校情境的相关课程等;在专业实习的部份,又分为实习前阶段、初期阶段实习、中期阶段实习、学校的实地实习,对各阶段的实习时数及实习内容也应有明确规定。训练课程中的实习与督导则是准咨询师成长为专业咨询师的重要环节,实习可以让准咨询师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习场所进行验证,而督导的功能则除了确保个案的利益并协助准咨询师个人及专业上的成长之外,主要是为咨询进行专业把关,确保专业质量。
四、进一步做好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的对策
1.完善专业组织建设
在美国有45个州要求职业咨询师拥有开业资格证书,各州的资格证书培训项目都须经过“咨询及相关教育课程认证委员会”的认证。澳大利亚职业生涯咨询业联盟(CICA)将各个行业和地区性的咨询专业组织联合在一起,制定通行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德国职业生涯咨询协会(DVB)设立了生涯咨询师注册制度,2003年有420位成员。荷兰设有职业咨询师和咨询官注册基金,并建立了职业咨询指导师协会(AVGC)。加拿大职业咨询师协会规定硕士为最低专业要求,魁北克及许多省都有自己的协会或组织。[4]我们要在学习国外专业自律组织的经验中完善已经建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以及职业发展教育研究会的工作职责、范围等专业内容,不断推进规范化建设。
2.保证人员素质
在国外,不同的国家对于从事咨询与辅导工作的人员有不同的学历与专业要求。如澳大利亚要求本科后专业教育+在职培训;加拿大要求本科+硕士(指导咨询);丹麦要求本科+240~360小时培训;芬兰要求咨询或心理学硕士;德国要求第一级咨询学位或学位+6周培训;爱尔兰要求学士+一年本科后咨询课程;英国要求学士+本科后培训或硕士;美国要求硕士(咨询/心理学)及以上。[5]而目前国内咨询员的培养教育主要集中于培养学士层面的咨询师,其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在中小学担任辅导教师。综合国际的通行做法,我们认为辅导人员的专业教育应以硕士学位为基本要求。辅导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完整的训练课程计划是相当重要的。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的培养,在逐渐提升其专业性之后,终将走向专业证书制度的方向。目前,心理咨询的证书制度已经建立,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在拥有足够的专业素养之后,也完全有必要建立专业证书制度,从而使他们能为高校学生、家长及社区居民提供更专业的咨询服务。
3.完善课程建设
在职业指导与咨询人员训练课程的架构与内涵方面,美国“咨询及相关教育课程认证委员会”(1993)规定训练课程包含八个核心领域,并规定了一定的实习时数。核心领域包括人类成长与发展、社会文化基础、助人关系、团体工作技巧、生活型态与生涯发展、评估、研究以及专业取向。而在实习经验之中,又规定至少40%以上的时间是直接与个案接触的。此外,还设置了特定的研究领域,有较多的选择弹性,包括药物滥用、婚姻咨询或跨文化的咨询工作等。我们应该借鉴这些比较成熟的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开设并完善有我们自己特色的课程。
4.深化专业研究
美国的职业咨询研究和学科建设实力强、参与者相当广泛。许多一流大学设有相关专业和硕士、博士课程。英国有一些大学有本领域的研究传统,设有心理学和咨询硕士、博士课程,德比大学是英国职业咨询方面的重要研究中心。同时,英国还设有全国性组织National Institute for Career Education and Councelling,专门研究职业指导理论、需求、技术、方法和政策。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都有研究者专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提供这方面的课程。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大学、UBC大学等也积极开展这个领域的研究。[6]鉴于国内目前此方面的专家比较少,一方面我们可以集聚从事心理学、人类成长与发展、咨询与辅导、生涯发展、测验与评估、专业定向、社会文化基础、统计与研究法、咨询以及教育等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教研室,对课程及培训模式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在专家之间进行小型研讨活动,互相促进,互相启发,开拓对相关学科领域的认识,从而为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的培训提供新气象,让高校的职业咨询与辅导专业人员更具备专业能力。但从长远而言,除了继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之外,增加对大学生的咨询与辅导经验以及与社会环境的接触也十分重要,毕竟咨询与现实的社会环境有着紧密而重要的关系。
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我们已有的职业发展教育研究会成员的力量。他们绝大部分是在高校一线从事学生就业或辅导工作的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经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后,基本上已经有了职业发展教育的观念和理念,这将对已有课程的完善和改进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
5.加强实训环节
在美国,多数的咨询人员培训机构均设置咨询实习训练实验室(Counselor Training Laboratories),以提供适当的咨询实习训练课程,并向附近居民提供接受咨询服务的机会。就一般情况而言,这类机构成立的宗旨,无外乎教学训练、咨询服务及咨询研究等三方面。我们的职业咨询师培训也可视实际情况设置此类咨询训练实验室,以此三项工作为主要任务,来提升教师教学、研究及服务的能力。同时接受训练的准咨询师也可以享有足够的资源,以利学习及研究工作。
注释:
[1]McDowell, D. K. (1995). Role Perception Study of School Counselors . 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7(a)-153-02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心理问题成为困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把“让人生更加精彩、让家庭更加美满、让社会更加和谐”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构建覆盖城乡的市、镇、街道(社区)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创立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显得非常必要。笔者进行了2年的探索,建设了服务体系,践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了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机制,努力使心理健康服务向着长效化、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探索了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保障制度,为我市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1 探索建设覆盖城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1.1 适应日益增长的心理疏导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中,转型时期既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矛盾高发期,既存在很多机遇,又面临许多挑战[1]。昆山市处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有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疏导需求,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成了广大市民生活与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提高城乡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心理健康问题被推到了全国人民面前。昆山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市民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们的心理健康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和市民重视。为提高全体市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我们尝试构筑市、镇、街道(社区)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着手组织心理咨询志愿者服务队伍,逐渐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并不断规范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功能。
2 探索建设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
2.1 市(县)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构建昆山市市、镇、社区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时,做到结合各区、镇实际情况设立心理咨询服务站,结合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室,结合卫生工作规范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咨询服务方式,结合社区志愿者服务招募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的四个结合。达到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格局、统一制度四个统一。三级心理咨询网络单元名称为:一级网络单元为中心,二级网络单元为站,三级网络单元为室。全市采用统一的心理咨询标识。全市统一格局为:一级网络单元用房二间三室,含接待室、咨询室、宣教室;二、三级网络单元用房二室,含接待室、咨询室。全市统一规章制度与台帐资料。笔者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保障措施,实现组织、人员、经费三个保障。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昆山市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在协调小组领导、指导下,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责;成立昆山市心理咨询志愿者协会。昆山市健康促进中心作为全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业务指导专业机构,承担国家二级、三级的心理咨询师报考培训任务;市志愿者协会招募近140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按本人意愿和实际需求,调配至相关心理咨询网络单元开展工作。心理咨询除了专业治疗机构外,其余都为公益活动,实行免费服务。网络单元用房以及设施由建立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心理咨询师在公益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由建立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承担。
2.2 市(县)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职责
一是加强心理咨询组织指导。心理咨询志愿者协会根据全年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聘任制、督导制,规范心理咨询师的组织管理。为心理咨询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积极开展优秀心理咨询师评比,激发心理咨询师的服务热情,更好地服务于全市人民。二是丰富心理咨询服务项目。通过各种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发放心理健康知识资料,解答心理健康问题;举办各类心理咨询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开设网站进行在线实时心理咨询;开展各类心理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进行危机干预,减轻意外事件对市民造成的心理伤害。三是强化心理咨询服务管理。各心理咨询服务站、室每周开放1次,每次开放有一名具有国家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在岗;接待咨询时切实做到维护咨询者的合法权益;各心理咨询网络单元制定专人负责;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级网络单元对二级、三级网络单元进行技术指导、开展业务培训、服务评比等活动,确保心理咨询服务技术质量不断提高。
3 探索建设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初步实效
3.1 加强咨询队伍建设,提升咨询服务能力
通过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招募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自2005年11月第一期培训班开班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六期培训班,220多人参加了培训,并有150多人获得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通过制订《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继续教育和积分制度》,抓好业务各项培训。邀请国内心理咨询专家来昆作专题讲座,今年请中德精神分析班中方讲师徐钧讲授沙盘疗法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武汉华中子和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张沛超讲授《现代与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与务实》,心理咨询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精神分析专家、主任医师李鸣教授讲授《灾难心理社会干预培训手册》等。定期开展同伴、上级督导,缓解咨询师志愿者自身心理压力,提高专业素养。努力使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者不仅能较好地掌握心理治疗和咨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有提升人性尊严的情操和思想境界[2]。
3.2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效解决心理问题
第一,开展心理关怀“六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关怀进企业,科学指导促和谐。针对昆山企业广大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今年分别走进钞票纸厂、沪士电子、龙腾光电、仁宝电脑、富士康、南亚电子、亚龙等企业,开展心理减压、婚姻家庭等讲座43场,听课受益近8 000人,有效缓解了员工的心理压力,提升了处理工作与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能力,深受企业和员工的欢迎。心理关怀进学校、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心理咨询志愿者走进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心理关怀进农村,服务覆盖全社会。协会依托市、镇、社区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将心理关怀延伸至农村最基层。心理关怀进社区,增进社区健康和谐。协会组织“心理健康社区行”活动,今年在同心街道、亭林街道、长江街道、枫景苑街道等举办各种讲座9场,听课受益近800人;为开发区56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生命之旅”讲座;在图书馆为市民举办“健康大讲坛”,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讲座3场,听课受益400多名。心理关怀进机关,疏导减压提效率。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协会组织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走进各机关妇委会,开展“与压力共舞快乐地工作生活”、“和谐生活、高效率工作”等讲座,听课受益500多人,为机关员工适时减压。心理关怀进医院,提高患者满意度。依靠各医疗卫生单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对医务人员与患者开展心理关爱活动,既缓解医务人员自身心理压力,又使医务人员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能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有效处理了患者的心理应激与压力,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第二,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有效解决心理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共有1 300多人次接受了个案咨询。开通热线电话57991110,接受个案咨询58人次,网上心理咨询91人次、点击1 048次;各乡镇三级心理咨询网共开展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和指导685人次;还与苏大心理学硕士生协作,到花桥镇为30多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3次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有效地解决了市民的心理问题与困扰。制订了昆山市突发事件危机干预预案,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心理咨询师运用专业技能有效地进行危机干预。
4 探索建设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初步体会
4.1 市(县)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难点
围绕将公益性心理咨询服务延伸到社区、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薄弱这两个难点,在两年多的探索与研究中不断有所突破。首先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和谐社会建设。第二有各级政府服务理念的前瞻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从市、镇、街道社区各级领导高度关注,全力配合,共同推进。第三有服务体系运行的公益性。心理咨询服务有志愿者,服务必需经费有市、镇、街道分别进行项目化评估补偿。第四有培养人才队伍的实效性。成立昆山市心理咨询志愿者协会,大力招募有国家资质的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并定期为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通过双向选择,按需将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充实到各心理咨询中心、站、室,切实解决所有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问题。第五有我们服务的奉献性。本次所有的心理咨询服务都是免费服务,每一项工作都体现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志愿精神。志愿者们在为他人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同时,志愿者也得到了个人的学习与成长。
4.2 市(县)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探索
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3]。自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在为提升市民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家庭的和睦、推动社会的和谐方面做出了应有的一份努力。在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的工作会议上、省文明办领导视察工作中,都受到一致首肯。但昆山市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还处在不断建设、完善和提升阶段,心理咨询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员以志愿者为主,但是他们基本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工作多是出于热情和兴趣,缺乏规范,且志愿者多为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还非常薄弱,心理咨询师队伍的稳定性、专业性以及整体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心理咨询志愿者作为新生事物还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4]。在今后的工作中,针对昆山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多发的特殊历史时期,落实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以市健康促进中心为基地,做好精品课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讲师队伍建设,打造心理健康宣教服务品牌。以“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为阵地,做好个案辅导工作,加强咨询室规范化建设,打造市级心理咨询示范中心。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有计划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市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竞争形势中打造心理咨询师职业的服务品牌,为建设和谐昆山作出应有的一份贡献。
笔者整合各界资源,率先构建了昆山市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目前有一级网络单元8个,二级网络单元7个,三级网络单元19个,争取调配做到每个中心10名以上,每个站8名以上,每个室4名以上的签约服务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我们必须要遵循心理健康服务系统本身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的现状,通过扎实的研究和细致的工作,不断完善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达到促进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5]。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唤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8,94(4):7-10.
[2]黄希庭,郑涌,毕重增,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30(1):2-5.
[3]李志勇,廖军和.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和谐问题探析[J].心理学探新,2010,30(4):3-7.
[DOI]10.13939/ki.zgsc.2016.31.271
1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廖某,男,17岁,青海省湟中县人,我校某专业二年级学生。
(2)个人成长史。出身于农民家庭,有一个12岁的弟弟,父母在早年外出打工,随爷爷奶奶生活。经济条件一般。初中时成绩优异,毕业后来我校就读。一年级时学习努力,成绩处于班级中上等水平。到二年级因为第一次考试成绩下滑,父母知道后责骂,便产生厌学情绪。升入二年级的四个多月以来,情绪一直不稳定,郁闷、压抑,不想待在学校,觉得生活没意义,对未来持悲观态度。
(3)精神状态:心情郁闷,情绪低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烦躁,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4)身体状态: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
(5)社会功能:不愿去上学,与老师和同学很少交流,不主动参加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
2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心情郁闷、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厌学四个多月。
(2)个人陈述:以前我学习努力,成绩好,初中的时候都是年级排名靠前。可是进入工业学校后,无论怎么努力都进入不了优等生的行列,心理压力很大,父母责怪我不用功。进入二年级,第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很郁闷。父亲知道后打电话责骂,其实我也知道他们在外打工不容易,考试成绩不好我也很内疚。但是他说的话也让我很烦躁,觉得他不理解我,觉得委屈,对他不满。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越学越没有劲头,上课听不进去,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心慌意乱,现在干什么都没兴趣,对未来很迷惘,看不到希望。
3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廖某,身高173cm,五官端正,身材略瘦,衣着干净整洁。动作有些拘谨,但谈吐流畅。说话过程中,和咨询师有目光接触,此时会低头,偶尔会脸红。有较强的求助动机,想改变目前的状况,但自觉无法摆脱。提及父母时,表情不太自然。自知力较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心理过程协调一致,逻辑思维正常,思想略显偏激。四个多月来对中职学习生活不适应,找不到人倾诉,成绩不理想。
班主任的反映: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学习基础还好。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特意找他谈话,对他进行安慰和鼓励,但他的情绪还是不稳定。
4心理测验情况
sds:标准分57分,在53~62分区间,为轻度抑郁。
sas:标准分58分,在50~59分区间,为轻度焦虑。
5诊断与鉴别诊断
5.1诊断结果
(1)心理状态的评估:厌学,悲观,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注意力不集中,情感不能得到合理理解和宣泄。
(2)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5.2诊断依据
(1)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排除精神病。
(2)症状由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时程较长,在三个月以上;反应强烈,痛苦无法自行解决;内容泛化,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
(3)该求助者的症状表现为:感知觉尚好,情绪不稳定,逻辑思维清晰,思维状态有些偏激,存在认知偏差,注意力不集中。沟通不畅,得不到有力的心理支持。
(4)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支持本诊断。
5.3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的鉴别:由于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与一般心理问题的鉴别:由于该求助者问题持续时间较长,情绪反应强烈,有泛化现象,社会功能有一定受损,所以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6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17岁属于逆反期;
(2)心理原因:自小父母离家外出打工,安全感丧失;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下降;
(3)社会原因:父亲的言语刺激,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
7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目标依据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以及多层次统一的原则,结合求助者的实际,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2)近期目标:缓解压抑情绪,度过毕业前这一阶段。
(3)长期目标:正确看待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
(4)最终目标: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8咨询方案的制定
(1)方法与原理: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在本案中,父母的责骂是诱发事件a,厌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是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c,对父母的责骂表示自己的不满、烦躁、委屈是学生廖某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b。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
②积极主动地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①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②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③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①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②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③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①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②有权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③本着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①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③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③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次数、时间。咨询次数与时间:共六次。每周1次,每次1小时。
9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的划分。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2)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与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任务:咨询师利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对求助者充分表现了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态度,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了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
过程: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了求助者大量的临床资料,并形成了初步诊断;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向求助者解说咨询理论,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帮助。
第二阶段:领悟阶段(第2次咨询)
任务:咨询师通过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成绩下降、父亲责骂等事件的影响,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完成情况:求助者认识到不能以单一事件来评价自身的整体价值,应以评价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来代替对整个人的评价。
第三阶段:修通阶段(第3~5次咨询)
任务:咨询师主要利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完成情况:明显改善不合理认知,增强自信心,学习情绪稳定。
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第6次咨询)
任务:关注廖某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鼓励他朝目标前进,增强自信;教给求助者一个简单的放松训练,缓解焦躁情绪,提高应付负面情绪反应的能力。
完成情况:廖某一直情绪平稳,努力学习,顺利毕业。
10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压抑情绪减轻,觉得特别畅快;与家人和同学能够和谐相处;重塑自信心,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2)咨询师评估: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廖某能坦然敞开心扉,对咨询师建立了较高的信任感,咨询结束时,心情平稳愉悦。
(3)心理测验评估:
sds:标准分48分,低于常模临界值53分,抑郁症状消失。
sas:标准分46分,低于常模临界值50分,焦虑症状消失。
(4)该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通过咨询求助者已基本适应学习环境。
(5)该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价:老师和家长反映,情绪稳定,对学习有兴趣了。
参考文献:
其实,像陈女士这样的白领有很多,他们长期处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从事的工作脑力劳动强度大,心理调节上多少有些不平衡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职业压力 婚恋危机 家庭矛盾等等问题的加深,现代社会的人们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戴尔? 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 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因此,现代人对心理咨询 心理辅导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心理咨询不简单
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心理咨询所提供的全新环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与社会,处理各种关系,逐渐改变与外界不合理的思维 情感和反应方式,并学会与外界相适应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质,以便更好地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心理咨询师就好像块百洁布,专门为别人擦拭心理上的阴影,心理咨询师又好像是一个垃圾筒,专门用来接收别人心里摒弃掉的东西 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在帮助别人解脱烦恼的同时,也解脱了自己 而且这个职业因为其特殊性,需要心理咨询师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走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除了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之外还要富有爱心,自身也要有很强的心理素质 最重要的是还要学会尊重别人
一般说来,人格条件是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心理咨询医生应具备的首要条件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气质 性格 兴趣 信念和能力等等 第一,他应该是一个心理相对健康的人,其健康水平至少要高于他的顾客 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医生应当是一个愉快的 热爱生活 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能妥善地处理好自己的心理冲突,排除日常干扰,从而保证帮助别人的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他应当是个乐于助人的人 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在咨询关系中给别人以温暖,才能创造一个安全自由的气氛,才能接受顾客各种正性和负性情绪,才能进入人们的内心世界;第三,他应当是个认真负责的人 能耐心地倾听人们的叙述,精力集中不分心,使他们感到咨询师对自己的困难表示关心,能诚恳坦率地和他们谈心,使他们愿意暴露
内心的隐私和隐密,值得信任
用智慧挽救心灵
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会陡然指出别人的所谓的心理问题,尽管他能清楚地感觉到周围每个人的个性特点 在某个适当的时候,也许,他会通过某些委婉的方式让你明白你可能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心理情结 然而他的方式是如此隐晦和温和,以至于你不可能受到任何伤害,更不会让你在很多人面前难堪 你会感激地发现,他所说所做,基本上不是为了证明他自己,而是出于对他人真诚的关怀和爱 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常常会得到很多人的爱戴和崇拜,即使是同行,也禁不住要对他表示尊敬和欣赏 他们的人际关系就要比处于第一种境界的人好多了 在咨询中,他采用的无论是哪种方法,人本主义的精神都会贯穿始终 他的咨询过程表现出踏实和沉稳,追求咨询的质量胜过追求咨询的速度
任何工作都有压力,尤其是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并要进入不同的人的内心世界的心理咨询职业,它的从业人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那么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压力如何排解?张国荣曾演过一部电影《异度空间》,其中就描述了一个心理咨询师,在接待治疗一位患抑郁症并出现幻觉的女孩时,自己也被带入情绪之中,后来心理咨询师自己也出现幻觉还差点跳楼自杀
心理咨询师会听到很多悲伤 沮丧 愤怒的故事,所以尤其要保护好自己,这种“保护”是指在为顾客做咨询时,能够全心投入到倾听之中,但是不能加入到对方的感情宣泄中,也不能让自己的观点受到对方情绪的左右,更不能将咨询者的情绪带到自己的生活中
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心理咨询师有严格的职业规范 他们应尊重顾客的个人隐私权,无论是在个体治疗或是在集体治疗中都有责任采取适当措施为来访者保守秘密 他们有责任向咨询者说明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在应用时的限度 当他们在工作中发现来访者有危害其自身或危及他人安全的情况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心理咨询师工作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 测验资料 信件 录音 录像和其他资料,均属于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只有在咨询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 录像 在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采用案例进行教学 科研 写作等工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 在得到来访者的书面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例外)
收入高潜力大
心理咨询行业的升温,让人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一组数字:我国每年自杀而亡的人数为25 ~ 28 万人;我国各种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已高达1600 万人;而青少年中有各种学习 情绪和行为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也已经达到了3000 万人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寻求心理咨询,寻找心理平衡点的人群也呈有增无减的趋势,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心理咨询师的人数却远远不足 目前中国正牌的心理学工作者约有1 万人,而美国有20 万人;中国受过正规系统训练的心理工作者80% 做研究工作,只有20% 做应用工作;美国20 万心理工作者90% 做应用工作,其中绝大部分是心理咨询师 美国人口是中国的l/6,也就是说,平均人口中,中国有一个心理咨询师,美国就有l30 个
最近几年,心理咨询行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业人员在逐年增加,2003 年上半年全国第一次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后,每半年统考一次 心理咨询师职业按国家职业标准分为:心理咨询员 心理咨询师和高级心理咨询师三个等级 与传统职业相比,心理咨询师更具人文关怀和发展潜质,堪称充满风险和挑战 有着广阔发展空间 较高社会地位和较高收入的职业 虽然目前整个行业的状况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但总体来说,心理咨询行业已被认定为争先乘坐的“朝阳班车”
据了解,现在国家规定的心理咨询收费标准为每小时60 元,而实际的咨询费用一般为每小时50 ~ 150 元,甚至更高 在北京的一些CBD 商务区内,咨询收费往往会达每小时100 美元,在南京,平均收费为每小时100~ 200 元 而在苏州等地起价为每小时200 元,最高为500 元;心理咨询的费用相对要高些,如果是婚姻问题,并且由资深咨询师治疗,每次两个小时,每小时500 元;如果是其他问题,每小时资深咨询师收费400 元,每小时普通咨询师300 元
什么人能当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三级(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 教育学 医学专业本科学历;
2.心理学 教育学 医学专业大专毕业或本科在校四年级及以上的学生,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3.具有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心理咨询师二级(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 教育学 医学专业博士学位者;
2.具有心理学 教育学 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
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3.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
心理咨询满3 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4.凡具有心理学 教育学 医学中级或以上专业
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满3年者
心理咨询师一级(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一 在学院建立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意义
在高校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教育部对高校教育的新要求。校级心理咨询中心日趋完善,专业师资越来越高质量,同时也面临着日益增加学生心理问题的压力。尤其在学生数量较大的高校,校级心理咨询中心显得过于繁忙,例行的普查及总结工作占据了大量的精力,在个别咨询过程中了解背景和问题需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学院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则是在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及指导中心的督导下,由各学院自行设置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机构,通常由院系领导监督,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站长,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心理辅导员牵头,与班级心理辅导员、舍长建立互相配合的联动体系。在很多重点高校,一些热门专业或具有传统学科优势的大型学院的学生数量相当于一些小型学校。如果能在学院建立心理二级辅导站,与校级心理咨询中心互相协助,共同服务学生,则可以更好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与发展。
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分担了校级心理中心的重任,增加了心理服务的力量,可以使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做的更加细致。在学院,普通6~8次的咨询过后,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情况,还可以增加1~2次的回访及巩固治疗。咨询中期可以将问题细化处理,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均可兼顾,并且后期的追踪观察在学生所在的院系进行,对学生而言不仅方便且在自然环境下得到的反馈更加真实可靠。
学院一旦发现有心理疾患者,可以迅速自主开展辅导工作,学生可就近解决问题,减少通过学院或自己预约和等待的时间,及时得到救助,从而将很多问题解决在萌生发芽状态,避免在等待中问题严重化导致难以处理。比如学院知晓学生的成绩及科研进展,如发现挂科或其他较大变化,就可以做出提前预警,将此类学生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将心理问题处理在情绪波动的状态中。在人数规模较大的二级学院,专业分类及方向多,学生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绝对数量不低。不少学生因难预约到心理咨询而让问题发展,处理不及时有可能造成重大责任事故,所以在这类学院建立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迫在眉睫。
校级心理中心的健康教育多为普及性活动,缺乏针对不同学科团体不同的需求。比如,心理健康公开课很少区分面向群体,多为普及知识性的课程。而学院的二级站则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开展更加有效的活动。比如以工科为主的学院,男生比例大,学业多科研,实验室研究成了主要活动,这些学生易发生交往不融洽,沟通不顺畅等问题。而在文科类学院,女生较多,则可以增加情感处理方法等心理指导课程。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呈现出不同类别的问题,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不同,也需要有更加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例如,针对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就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面试心理调节、提高沟通效率等技巧课程,面对博士研究生,则应多开展情绪调适、压力管理等课程。
学院老师对自己学生的个性特征更加熟悉,便于了解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进程,故而可以提高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效率。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可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普查与心理危机干预密切结合,可以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和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危机,面临紧急情况能够缩短时间采取适合学生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如遇到学生失联、自杀倾向发生时,学院辅导员了解情况能够快速评估其危险程度,是否需要求助公安、消防等其他力量,先帮助学生解决急迫问题再进行心理咨询治疗。
二 如何建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
在学院建立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有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校心理咨询健康指导中心的专业帮扶以及学院层面的建设支持都是十分必要的。
1 专业师资力量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从心理上为来询者提供帮助的活动。它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咨询人员必须是经过严格专业训练,懂得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方法的职业人员。教育部制定的文件政策中指出:“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如果缺乏专业人员的支持,心理咨询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或者亲朋好友式的安慰。学院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一般都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站长,负责心理工作的辅导员牵头协调,班级心理委员共同配合组成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如果牵头辅导员专业知识不够,则整个辅导站的工作水平会降低。班级心理委员也需得到专门的培训,他们需能够发现、甄别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简单轻度的心理疾患,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才能够真正高效的运转。
2 硬件设备的支持
开展心理咨询的基本设施——心理咨询室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房间,而是一个温馨、简洁、安静、具有私密性的心理咨询环境,绝不是辅导员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对房间大小、选址环境、室内设计及设施配备等都有一定的要求。除此之外,咨询室还需准备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测查工具,如基本的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个性测查量表、职业兴趣测验、抑郁焦虑问卷等,对于学院二级辅导站,这些资源可以从校心理咨询健康中心得到帮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配备常用的心理治疗工具,如沙盘、音乐放松治疗椅、宣泄人等。
3 心理筛查及干预制度的建立
学院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也需把握好自己的定位与职责权限,在完善的体系制度下运转。一是制定符合学院学科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计划。能将专业学科和普遍的心理辅导教育紧密结合需要专业老师及心理辅导员共同探讨制定。二是建立合理有效的心理问题筛查方法。采用普查和个别深度排查相结合的方式。现在高校大多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测查,超过千人的学院通常会筛查出数量不小的问题学生,如何将这些学生问题细化及初步处理都是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并且作为常规普查要提高测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二级站需能区别是否是可以在站内处理的心理疾患,何时需要送至校级心理咨询中心或其他医院进行深度治疗。三是建立心理问题干预体系。在班级层面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解决较轻的情绪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这些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心理委员是必要的。学院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内则可以开展深度访谈、合理情绪宣泄、音乐放松治疗等更加正规的咨询治疗活动。四是建立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心理咨询严格要求,需建立相应的咨询原则,档案建立制度,保密制度等使咨询室健康发展。
4 宣传及普及
学院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是近年来较新的事物,一般在重点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建设比较完善的条件下才能建立起来。通过传统及新兴的网络扩散模式,让学生们知道如何利用二级站的资源来帮助自己才能让工作广泛顺利开展。同时,心理学在国外发展近百年,在国内也发展了几十年,但心理健康门诊也是近些年才兴起并逐步完善的机构,不少人还是对心理咨询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比如很多人认为寻求心理医生等同于精神障碍。部分学生因各种顾虑怯于寻求正规机构获得帮助,延误治疗时机,这都需要我们心理工作者更大的努力让心理咨询知识普及扩散,消除外界不正确的认识和看法,比如在校园内印发心理知识小手册、制作展板展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围,通过新兴媒体途径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多种方式宣传,让心理健康教育惠及每一名学生。
三学院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发展和完善
学院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立之后,除了得到资金、师资力量的不断支持外,自身的发展建设也非常重要。心理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科,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也是在经过不断的经验尝试中发展前进的,二级辅导站内成员的知识和技术必须有所更新才能有效的开展咨询工作,自身的学习以及借助外界力量培训都是很好的途径。学院二级心理站长期持续的开展专业学习,不断吸收新营养,提高心理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的知识储备及技能质量,是二级心理站发展前进的基本动力。另外,二级心理站通过开展各项工作也能积累很多技巧和方法,善于总结也能提高二级站的教育水平和质量。
更加重要的是,结合学院学科特点建立起来的二级站在工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探寻出一条具有专业特色及具有人群针对性的工作模式,形成心理教育工作特有工作机制和方法,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和成功率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不仅仅对自身的发展大有助力,还能对整个心理咨询界的工作方法的改进提供新的视角。
当然,在学院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有些学生更愿意与不相识的心理咨询师建立坦诚的关系,面对熟悉的辅导员会有顾忌心理,可能造成咨询效果不明显;还有,学院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本身发展刚刚起步,心理辅导设备和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致使难以真正的开展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等等。但是,我们相信在高校学院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利远远大于弊,所面临的困境也能努力通过一些途径解决。全面展开心理健康服务,将心理辅导做得更加深入细致,让心理咨询和治疗能够真正的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把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事故率降到最低直至零,实现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玲.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面临的困境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9).
[2]叶燕丽,劳丽君.浅议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功能的定位[J].企业家天地,2012(11).
[摘要] 文章基于二级医院中药房用药咨询过程中患者提出的常见问题,指出了目前用药咨询服务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相应建议,如医院应重视用药咨询服务,加强药师能力建设,加强与医师的沟通协作,加强药师职业道德修养等,为二级医院中药房开展用药咨询服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二级医院;中药房;用药咨询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b)-0155-04
Considerations on TCM pharmacy carry out drug consultation in secondary hospital
LIU Lu1 ZHENG Huzhan2
1.Guangwai Hospital of Xicheng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 Beijing 100055, China; 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mon questions that the secondary hospital patients put forward in the process of TCM pharmacy medication consultation,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shortages existing in current medical consulting services and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such as the hospita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edical consulting servi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ists ability,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with physicians in collaboration, strengthen pharmacists professional moral accomplishment, etc.. For the secondary hospitals TCM pharmacy medication consultation service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Key words] Secondary hospital; TCM pharmacy; Medication consultation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院药房工作职能已由单纯药品调剂向药学服务转变。药学服务是指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含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包括药物选择、药物使用知识和信息、药物调剂等),以提高药物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与适用性,改善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1]。其中用药咨询是医院药学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对药师的日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中药房开展用药咨询服务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我院中药房现状
我院为二级综合医院,中药房是医院药剂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工作包括中成药、中药饮片的调剂,以及协助、监督临床医师和指导患者对中药的合理应用。其中药房规模小,共有中成药373种,饮片328种,人员编制10人,服务对象主要是医院附近居民,中老年人居多,日常调配处方的适应病症以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为主。
2 患者咨询的常见问题
2.1 药物用法
如中药饮片的煎煮方法中的煎药器具、浸泡用水、浸泡用水量、先煎、后下、包煎、烊化技术等,服药方法中的服药温度、服药剂量、服药时间等;中成药外用贴膏的贴敷时间,栓剂的使用方法等。
2.2 药物配伍
如中药与西药能否同时服用,如何掌握合理的用药间隔,中成药与中草药同时使用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等。
2.3 药物安全性
随着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以及患者对自身病情了解的深入,患者对用药安全性方面更为重视。常常问及“糖尿病患者,某某药是否可以使用?”、“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是否会产生副作用?”等。
2.4 饮食禁忌
如服用中药时有无忌口,适宜饮食与不适宜饮食有哪些,服药时对饮食量有何特殊要求等。
2.5 药物相关信息
如咨询药品的价格、生产厂家、规格、剂型、保质期等问题。
3 用药咨询存在的问题
虽然患者咨询的问题看似简单,但药品不是普通商品,历来有“是药三分毒”之说。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载:“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2]。药物不仅起到治疗作用,还存在毒副作用,这是大多数患者所不了解的。随着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人们对中医药信任程度也越来越高,甚至是依赖,乱服滥用的情况就越发明显,其后果不但会使病情加重,而且还会危及生命。特别是在二级医院,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大多都患有两种以上的常见病、慢性病,每张处方都有三种以上中成药,这就距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开展用药咨询工作非常必要。通过对我院用药咨询情况的观察,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3.1 医院药房自身存在的问题
3.1.1 人员差别 我院虽然开设了中药咨询窗口,但并没有专职的临床药师负责解答,只是窗口发药的药师兼顾了此项业务,由于发药药师的学历、经验有差别,这就造成了咨询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了咨询效果。
3.1.2 服务态度 我院就诊患者较多,其中大部分患者就诊目的以取药为主,而开设的发药窗口较少,中药师更多地忙于调剂,很难专心于中药的咨询工作,使患者感到药师服务意识差,态度生硬,回答并不令患者满意,久而久之,用药咨询服务在患者心目中就形同虚设。
3.1.3 技术水平 回答用药咨询,既需要药学知识,也需要医学知识,而中药师大多缺乏中医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知识,所以回答咨询时或会遇到无以回答的尴尬局面,这样就难以达到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目的。
3.1.4 药师积极性 执业药师在医院中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未发挥出其应有的职能,其地位、作用和待遇没有较好体现,使得执业药师回答咨询积极性受到影响。
3.2 患者存在的用药误区
201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包括合理用药在内的基本医疗素养仅为9.56%,能够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比例约为15%。在全国合理用药网络知识竞赛中,只有6.3%的网友能够全部答对从试题库随机抽取的10道合理用药常识题。从这可以看出,患者存在很多的用药误区,如盲目信赖媒介宣传、过分依赖知名品牌、用药不遵从医嘱、药物储存不合理等。
3.2.1 盲目信赖媒介的宣传 近年来,随着养生保健节目的日益增多,很多患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当听到一些与自身疾病相似症状的治疗中药(包括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就会到医院购买并服用,很多时候并没有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反而加重了病情。原因在于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而非辨“病”论治。即使症状相同的疾病,其病因也不尽相同,治法也就因人而异了。如文献介绍中药治疗慢性咽炎3例。文中作者根据中医同病异治理论,用不同方药治疗相同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3]。
3.2.2 过分依赖知名品牌 在日常的用药咨询中,经常会听到患者这样的提问:“有没有同仁堂的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六味地黄丸?”、“有没有奇正的消痛贴?”、“有没有潘高寿的蜜炼川贝枇杷膏?”等。对于知名厂商的药品质量和广告宣传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患者而言,这些药物是否适合其自身的需要就不得而知了。如同仁堂的感冒软胶囊,其处方源于明代《六科准绳》九味羌活汤的加减方,具有散风解热之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热的患者疗效显著,而对于常见的外感风热感冒却不适用。又如1例患者患有寒湿阻络型关节痛,用一袋十余元奇正消痛贴膏后疼痛加重,后改用一袋不足一元钱的关节止痛膏后疼痛缓解,所以正确的、合理的药物才是有效的药物[4]。
3.2.3 患者用药不遵从医嘱 据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服药过程中,69.7%的患者曾随意增减疗程或自行更换药物。在平时的工作中,常听到患者抱怨医师开具的药物没有疗效,仔细询问其原因,很多是没有按医师的嘱咐用药。有些患者是症状性服药[5],即有症状服药,无症状不服药,造成了病情的反复发作;有些患者担心长期服用药物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就擅自减量服药或不服药;有些患者把医师要求的注意事项,诸如戒烟、限酒、调节饮食、加强运动等,不予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3.2.4 患者对药物储存的不合理 人们对“有效期”日益关注,经常会有患者对某种药品的有效期进行询问,但药品的保存问题却少有人问津。曾有患者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把滴眼液存放在阳台了,经过一夏天是否还可用?”药品在储存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等。在中成药说明书贮藏一栏,大多要求密封,置阴凉干燥处。中药饮片保存不当会出现发霉、变质、走油、生虫等现象,造成药物功效的降低,甚至丧失。
以上提到患者日常用药中存在的误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药学服务还存在不足,用药咨询服务能够很大程度帮助患者走出误区,合理用药。早在十年前就有人提出医院药事学的发展已经从传统药学阶段,即以“药物为中心”的药品供应、药物制剂、药品调剂向药学服务阶段转变,即以临床药学服务为主,从“面向药物”向“面向患者”转化[6],但到目前为止,对于二级医院来说还需要有很长的发展过程。
4 关于中药用药咨询的思考
根据以上有关我院中药咨询的现状,作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好中药咨询工作:
4.1 医院应重视用药咨询服务
中药用药咨询是中医合理用药的组成部分,是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最后保障,同时又可以提升患者对医院的信任程度。建议医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独立的中药咨询台或咨询窗口,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用药咨询服务。同时,还可以开设用药咨询电话,以方便对患者在院外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复[7]。
4.2 加强药师能力建设
中药师日常工作量较大,在二级医院药房编制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一位中药师要完成几个人的工作量,医院应努力改善其工作环境,提高其福利待遇,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医院还应鼓励中药师在业务上不断学习提高,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此外,医院应重视临床中药师的培养,为开展用药咨询服务提供更专业的人员保障。临床中药师是连接医师与患者的桥梁,可为医师合理的临床给药方案提供建议,为患者正确用药提供指导[8]。
在提高药师工作能力方面,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中药师要增强服务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药房药师的工作已不是简单的药品调剂,而是向全方位的药学服务转变。药学服务以患者的保健、生活质量和完全达到治疗效果为目的,以实施药物治疗时药师的姿势、行为、参与、关心、伦理、知识、责任及技能为焦点[9]。如对老年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服务时,应语速缓慢,并配以适当的文字、图片形式以方便他们的理解和记忆[10]。中药师要改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工作,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更好地完成药学服务。
第二,中药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临床药学服务对药师来说要求很高,特别是中药师,由于目前药学教育与医院实际需要相互脱节[11],转变成一名临床中药师还需要汲取更多的知识,包括中医学方面、西医药学方面、心理学方面[12]等,拓宽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回答问题时才能切合患者需要。如有咨询服药时间者,应根据药物种类,结合病情予以回答,并说明理由。治疗上焦病的药物应告知患者饭后服,因为饭后服,食物在下,药物在上,药物“漂浮”在食物之上,利于其入走上焦,发挥应有的作用。治疗下焦病的药物,应告知患者饭前服,因为先服药后进食,药物在食物下面,食物可以促使药物下行,抵于下焦,发挥治疗下焦病的预期疗效。治疗阳虚的药物,适宜在早上或上午服,治疗阴虚的药物,适宜在下午或晚上服用,以顺应自然界昼夜阴阳更替的规律,利于药物发挥应有的作用等,不一而足。
第三,中药师要培养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沟通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也蕴含很大的学问。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建立药患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还能够保证药学服务的及时有效。药师坚持运用高水平、专业化的药患交流和临床实践技巧,将会取得最佳的用药效果[13]。
4.3 增加与医师的沟通协作
虽然医师在医院或者患者心目中拥有更高的地位,但医师与药师之间并不是从属关系,两者应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尽各自的职能,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如药房可以印发简单明了的新药手册,协助医师合理用药、准确开方,提高医疗质量,从源头杜绝差错,从而避免医患、药患纠纷的发生[14]。同时,加强医、药师沟通合作是目前解决药师知识不足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二者精诚合作、优势互补,使患者从中最大收益[15]。
4.4 加强药师职业道德修养
药师从事用药咨询工作,是“救死扶伤”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药师应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以人道主义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端正态度,以患者为中心,积极、耐心、细致地回答咨询,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造福患者。
综上所述,二级医院与大型综合医院相比,门诊中药房的用药咨询服务还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中药师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学习和提高才能适应现代药事学的发展。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二级医院将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医学药学服务,其中用药咨询服务必不可少。努力改善二级医院中药房用药咨询服务的现状,提高中药师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与经济,是每位药学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大魁.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重庆:四川重庆出版社,2008:67.
[2] 白晓菊,赵燕.试论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药物警戒,2009,6(9):526-529.
[3] 黄印.中药治疗慢性咽炎三例[J].右江医学,2005,33(2):203.
[4] 高红梅,张雅莉,温秀琴,等.门诊中药房药学服务病例分析与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4):1898-1899.
[5] 胡红菊,刘学银.老年患者用药误区分析及药物教育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1):207.
[6] 吴永佩,颜青.试论医院药事管理学的发展(三)[J].中国药房,2004,15(11):666-668.
[7] 安鸿志,张斌,陈卓.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工作的方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5):308-309.
[8] 何燕清.临床中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J].中国药房,2009,20(27):2158-2160.
[9] 王茜,朱立勤.提高新时期现代化医院药学的服务质量[J].天津药学,2008,20(6):49-51.
[10] 韩德凤.药师在用药咨询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医药,2011,24(2):314-315.
[11] 翟华强,张冰,郑虎占.临床中药师培养模式与方法的探讨[J].药学教育,2007,23(3):16-17.
[12] 王杰松,李进利,张恩艳,等.门诊窗口药学服务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11):1417-1418.
[13] 韩勇,伍三兰,马林,等.临床药师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能[J].医药导报,2012,31(1):103-104.
中图分类号:B849、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1-0059-05
Investigation on Counseling Session Depth:Comparison of the Overall and the Portion Measuring Methods
HU Shu-Jing,JIANG Guang-Rong,ZHU XU
School of Psychology,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 Objective: To validate the three-dimension model of counseling depth which was proposed by Jiang Guangrong (2005), and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wo different methods measuri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ne is the overall measuring method, and the other is the portion measuring method. Methods:Use the overall measuring method to measure the three dimensions (emotional, personal, here-and-now) of 28 sample sessions, and check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hree dimensions and the evaluation of session depth by counselors and clients in the 28 sessions. Then compare it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portion measuring method. Results: Measuring results of the two methods got moderately positive correlation (r emotional=0.56,P=0.002;r personal=0.64,P=0.000;r here-and-now=0.63,P=0.000).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ree dimensions and the evaluation of counseling depth by clients was different in the two method s' measuring. There wasn't any relation while using the portion measuring method. However, when using the overall measuring method, it found some relation between the emotional dimension, the here-and-now dimension and the session depth after excluded 6 rather directive sessions (r emotionalodepth=0.45,P=0.035;r here-and-nowodepth=0.58,P=0.005). And the here-and-now dimension could predict the depth to some extent (depth=2.419+0.487* here-and-now,R2=0.501). Conclusion: There is some congruence in the two methods, but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three-dimension model is reasonable. The results of two methods of measuring are not all the same, and more researches are needed.
【Key Words】 counseling;session depth; three-dimension model;overall measuring method;portion measuring method
心理咨询是一个咨询师与当事人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存在深浅之别。如果将心理咨询会谈互动的深浅称为会谈深度,则不同的咨询流派之间,同一咨询流派但不同水平的咨询师之间,同一咨询师与不同的当事人,乃至同一咨询师与同一当事人的不同会谈之间,都可能在会谈深度上存在差异。心理咨询会谈深度如何界定,上述种种差异从何而来,会谈如何深入,会谈深度与当事人的改变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等,对于心理咨询会谈深度的一系列问题,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都关注不多。泽诺(Zaro)等从四个层次描述过咨询互动,分别是集中于事实内容交流的层次,涉及当事人行为模式的互动层次,以咨询关系为基点的互动层次和“个人与个人”的互动层次[1]。
江光荣提出了会谈深度的三维模型[2]。三个维度分别是情感维度(非情感的-情感的)、个人化维度(非个人的-个人的)和时间维度(非此时此刻的-此时此刻的),会谈深度可以由这三个维度反映出来。情感维度指会谈是集中于陈述事实、观点、看法等,还是在表达情绪、感受。个人化维度指交流的内容是咨访双方(尤其是当事人)个人的还是非个人的。时间维度指思考、情绪体验、领悟是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的(或再经历的),还是对过去的体验的陈述。交流越是触及个人,越是集中于情绪和感受,越是聚焦于此时此刻,互动的层次越深。会谈的深度随着非情感-情感、非个人化-个人化、非现在-现在的方向增加。
该模型提出后,朱旭做了第一个验证研究(朱旭. 咨询过程的深度:一个三维模型的验证研究.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2006.),方法是选取28个咨询会谈,由评分者观看会谈录像,根据事先编制的三维评分手册,对会谈的每一分钟进行三个维度的评分,由此得到每一个会谈的三维得分,考察三维得分与咨询师和当事人对会谈深度评价之间的关系,以验证会谈深度与三个维度间是否存在关系。结果表明三个维度与咨询师对会谈深度的评价有中度相关,而与当事人对会谈深度的评价无关。
在咨询过程研究中,分析会谈除了以分钟为单位,还有以词、短语、句子、说话人的转换(speaking turn)、谈话主题等作为分析单位的。对于分析单位不同可能导致的结果的差异,实证研究比较少,究竟选择何者最为合适,Lambert和Hill建议要与研究设计相匹配,且既要达到信度要求,又要具有临床意义[3];Greenberg认为,分析单位的选择应结合研究兴趣和具体的研究设计来考虑[4],而以往的过程研究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性和可获得性[5]。结合该研究来看,使用切割评估法(此处为描述简便,把以分钟为评分单位的方法称为“切割评估法”)的主要优点在于相对客观、细致,受评分者的主观影响较小,可以较详尽地考察咨询进程。主要缺点在于:(1)与咨询师和当事人对深度的评分方法不匹配。咨询师和当事人对整个会谈进行一次评分,而切割评估法对同一个会谈要进行50次左右的评分,然后将其均值与一次评分的值求相关,这样可能由于测量方法不同产生的误差而导致统计结果低于真实的相关性。(2)格式塔效应的影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切割评估法尽管获得了对咨询进程的细致考察,与此同时却也丧失了对会谈的全局把握,不能得到部分之和以外的大量信息,因此在三维评分时可能丧失了很多有用的参考。(3)费时费力。以每个会谈50分钟计,28个会谈在1个维度上就要进行1400次评分,3个维度就是4200次评分,工作量相当大。针对以上缺点,本文采用“整体评估法”重新进行一次上述研究,这里的“整体评估法”是指对一个会谈在三个维度上分别只进行一次评分,也就是说对三个维度的评分以会谈为单位,而不再以分钟为单位。整体评估法可以有效地弥补切割评估法的缺点,首先对会谈进行一次评定能够和咨询师、当事人对会谈深度进行一次评分相匹配,其次在评分中能够运用整体的信息,因此笔者认为采用这一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更可靠,但其最大的缺点在于,受评分者的主观影响较大,评分不够客观,这一点将通过对评分者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评分一致性来尽量减少。
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有:(1)验证会谈深度的三维模型,考察整体评估法的三维评分与咨询师和当事人对会谈深度评价的关系,与切割评估法的结果相比较。(2)考察整体评估法与切割评估法的三维评分的一致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即切割评估法研究中的28个会谈录像,这些会谈均从某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收集,每位当事人只有一次录像,没有限定是第几次会谈。基本都属于发展性咨询,主诉问题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学习、情绪情感、自我概念等,特别排除了涉及精神疾病问题和教育咨商的会谈。28位当事人全为学生,男生9人,女生1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生19人,高中生4人,初中生1人。平均年龄21岁。
共有13位咨询师参与研究,每位咨询师提供1~3个会谈。男性咨询师4人,女性咨询师9人。已婚10人,未婚3人。年龄24~53岁,平均37岁。所有咨询师在研究进行时至少有3个月的咨询经验,最长者16年,平均4年。其中心理咨询博士及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及硕士研究生5人,其他为硕士同等学历或通过咨询师资格考试者。4位咨询师以当事人中心取向为主,2人折中,2人为心理动力取向,4人为认知行为取向。
1.2 工具
三维评分采用切割评估法所使用的三维评分手册,该评分手册的编制是由三位评分者(心理咨询方向硕士研究生),结合录像资料(不包括样本会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试评,最终确定了各个维度的评分原则,并将其细化为8级评分标准。应用在本研究中时,将个别时间副词由针对每一分钟改为针对整个会谈;另外,原评分手册虽然每个维度的评分标准有8级,但评分结果却没有一个达到8级的,因此,在本研究中去掉了第8级标准,只保留了前面的7级,除此之外其他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本研究中的评分手册由三个维度的评分说明和评分标准构成,每个维度都有一段评分说明和7级评分标准,从1级到7级强度依次增强,每一级都有一段对该级标准的描述,评分者据此对三个维度进行7级评分。(例:情感维度的1级描述为“完全没有情感成分,或情感成分与非情感成分(事实的或认知的)相比,完全可以忽略”;7级描述为“总的看来整个会谈的情感表达都很强烈,有明显的非言语行为表明当事人情绪激动”)朱旭的切割评估法研究所报告的评分手册三个维度的评分者信度分别为情感维度0.84,此时此刻维度0.62,个人化维度0.79。
1.3 评分者 本研究中共有3位评分者,均为女性,心理咨询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平均年龄23岁,无咨询经验。
1.4 研究过程
1.4.1 试评 对3位评分者进行培训,然后让其独立试评,每次对4个会谈录像的三个维度用整体评估法进行评分,试评使用的会谈录像都是样本会谈之外的。每次试评完成后,研究者与3位评分者一起就评分的分歧进行讨论,以加深对评分标准的理解。经过3次试评,用相关分析求得三个维度的评分一致性分别达到情感维度0.885,此时此刻维度0.855,个人化维度0.895。由此进入正式评阶段。
1.4.2 正式评
3位评分者使用整体评估法独立地对样本会谈的三个维度进行评分,在此过程中,集中了4次,每次对评分有较大差异的会谈(任一维度上有两位评分者的评分相差2分或2分以上)要重看、讨论再重评,最终达成较一致的意见。
2结果
2.1 三维评分的评分者一致性
用相关分析得到样本会谈的三位评分者一致性为:情感维度0.90,个人化维度0.85,此时此刻维度0.89。
2.2 两种方法对三维评分的一致性
将3位评分者的评分平均后得到整体评估法对三个维度的评分,与切割评估法的三维评分进行相关检验,情感维度的相关系数r=0.56,P=0.002,个人化维度的相关系数r=0.64,P=0.000,此时此刻维度的相关系数r=0.63,P=0.000。三个维度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切割评估法中同样发现了维度间的相关,详见表1。
如果认为三个维度的测量值可以折合成一个会谈深度指标(PIE),且三个维度在该指标中的权重是相当的,即PIE=(情感+个人化+此时此刻)/3,则两种评分方法的PIE相关系数r=0.75,P=0.000。
2.3 三维评分与当事人深度评价的关系
当事人和咨询师对会谈深度的评价数据来自于切割评估法的测量,其采用的是SEQ(Sessio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第5版中的一个维度来测量会谈深度评价。
将整体评估法的三维评分与当事人的深度评价(IDF)求相关发现,三个维度与IDF都没有相关,PIE与IDF之间也没有相关。因为PIE和IDF这两个深度指标都是7级评分,故认为二者单位相同,具有可比性,仔细分析这两个深度指标的数据发现,有6个会谈二者之差超过2分,其余的22个会谈相差均低于2分。将这6个会谈视为特异值加以排除,排除后IDF与情感、此时此刻、PIE呈正相关(r=0.45、0.58、0.54,P0.05)。回归分析表明,只有此时此刻维度进入了最优回归方程,IDF=2.419×0.487×此时此刻,R2=0.501。
2.4 三维评分与咨询师深度评价的关系
将整体评估法的三维评分与咨询师的深度评价(用IDZ表示)求相关发现,三个维度与咨询师的深度评分没有相关,PIE与IDZ之间也没有相关。采用以上类似的方法,排除PIE与IDZ相差2分及以上的会谈。排除后IDZ与情感、个人化、PIE呈正相关(r=0.54、0.53、0.59,P0.05)。
回归分析表明,只有情感维度进入了最优回归方程,IDZ=2.562×0.481×情感,R2=0.293。
3讨论
3.1 两种评分方法的比较
从研究结果来看,两种方法对三维的评分存在中度相关,这说明它们既存在一致性,也有差异。差异从何而来?考察整体评估的评分者在评分时的心理过程发现,在看完一个完整的会谈录像后评分,此时其依据有两方面,一是对会谈的总体印象,二是头脑中浮现的印象深刻的会谈片断,最终评分是两方面综合的结果。这些印象深刻的会谈片断可能给会谈加分或减分:对会谈的总体印象较好时,在三维评分时容易闪现出一些支持片断,从而下意识地打了高分;而对会谈的总体印象不好时,则容易闪现出一些削弱的片断,从而下意识地打了低分。切割评估法与此不同,评分者在1分钟后立即评分,最后求均值时高低分与其他得分抵消掉一部分,突出片断的作用并不明显。这样,有些整体评分就较切割评分偏高,有些又偏低,由此导致二者分数变化趋势的不尽相同。
为考察这一解释是否合理,仔细分析了研究数据:情感维度上,整体评分小于3的会谈(14个),其得分大多低于切割评分,而整体评分高于3的会谈,其得分都比切割评分高。另外两个维度的情况与此类似。由此看来,研究数据是支持上述解释的。
然而,这一解释只是两种方法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之一,其他原因还可能有:评分者对评分手册的理解不完全一致,评分者是否有咨询经验以及经验丰富程度的影响,前述格式塔效应的影响-整体评估时信息较丰富从而有助于判断,甚至评分者性别的影响,等等。两种方法有中度相关只能说明二者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差异,但运用在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效果研究中时究竟孰优孰劣并无法由此得到答案,最可取的选择办法也许是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结合拟进行的研究实际加以考虑,扬长避短,选取最有助于达到研究目的的评估方法。
3.2 三维度与当事人深度评价的关系
对研究中的28个会谈而言,三个维度和PIE指标都与IDF无关,但在排除了6个PIE与IDF相差较大的会谈后,PIE和三维度中的两个都与当事人的深度评价产生相关。考察这6个会谈,三维得分都较低,情感、个人化、时间维度得分分别为:2.44±0.96、4.06±1.14、3.22±0.54,而IDF却非常高(6.30±0.55)。这6个会谈在咨询主题上各不相同,除两个会谈是同一位咨询师与同一位当事人外,其他4个会谈的咨询师和当事人都各不相同。但仔细考察每个会谈过程,都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咨询师对当事人的指导性较强:针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咨询师明确告知了一些心理学知识,自己对问题成因的看法,或当事人该如何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性建议。与其他22个会谈相比,这6个会谈的指导性明显较强,但当事人的情感强度弱;时间上更多的是谈过去或谈将来,咨询师当下在积极思考,而当事人大多是被动接收,主动思考和体验较少;个人化方面由于只是就事论事地讨论当事人提出的问题,因而程度一般。因此,三维度得分都偏低,但当事人却觉得这样的会谈很有价值、程度很深,可能是因为其知道了一些与自己问题有关的闻所未闻的心理学知识,也可能是获得了看待自己问题的一个新视角,或者是在他对自己的问题束手无策的时候,从心理专家(至少在他看来是)那儿知道了该怎么办。因此,会谈刚结束时,当事人感觉很好,此时评分就会很高。以往的研究也表明,咨询师的言语反应方式和会谈的即时效果有关,咨询师作解释、提供建议和信息往往被当事人认为是最有帮助的[6-8],而这些恰恰是咨询师指导性最明显的表现。还有研究的确在咨询师作解释和当事人对会谈深度的评价间发现了中度相关[9]。
由以上分析可知,弱指导性会谈中情感和此时此刻维度与当事人深度评价存在一定关系,且此时此刻维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当事人的深度评价,而强指导性会谈中三个维度却与之无关,这说明,当事人对会谈深度的评价既与三维模型的某些维度有一定关系,但也很容易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咨询师的指导性。而指导性只是可能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否确实是这一因素在起作用,以及还有哪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3.3 三维度与咨询师深度评价的关系
考察由于PIE和IDZ相差较大而排除的3个会谈,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共同点,因此将其视为误差的影响。在排除了3个会谈后,情感维度和个人化维度与咨询师的深度评价达到中度相关,且情感维度对咨询师的深度评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3.4 关于三维模型
会谈深度的三维模型认为,会谈深度是随着情感、个人化和此时此刻程度的加强而加深的,本研究证实这三个维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对咨询师而言,情感和个人化维度与他们所认为的会谈深度存在中度正相关,对当事人而言,情感和此时此刻维度与他们所认为的会谈深度存在中度正相关。但是,无论对当事人还是咨询师来说,都并非三个维度同时与其深度评价相关,而且即使相关也只是中度相关。提示仅凭这三个维度来说明会谈深度可能是不完全的,也许还存在其他一些影响因素。但真实情况是否确实如此,还需要大量研究的证明。
此外,三个维度在预测当事人和咨询师所认为的会谈深度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当事人来说,此时此刻维度对他们的深度评价有一定预测力,另外两个维度没有作用,这可能意味着,会谈中当事人越是投入到当前的交流讨论中,越是在当下有新鲜、丰富的思考、体验或领悟,当事人就越会认为会谈深,而情感的强度(情感维度)有多强,触及个人隐私的程度(个人化维度)有多深,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评价深度的有力依据。比如,对当事人来说,此时此刻维度所包含的内容好像是他们在会谈中的所得,而情感和个人化维度好像是他们在会谈中的所失,他们失去了自己的隐私,耗掉了一些精力来体验痛苦的情感,获得了对己、对人、对事更清晰深入的理解,因此,获得的越多,他们就认为会谈越深,而付出的多少对此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对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而言,只要是非极端行为主义取向的(本研究中没有),都认同情感在咨询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当事人的情感体验强度对他们作深度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子,所以情感维度对咨询师的深度评价具有一定预测力。而之所以此时此刻和个人化维度对咨询师的深度评价没有预测力,可能的原因是,此时此刻维度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当事人在咨询中的收获,很多情况下可能是隐而不显的,因此咨询师对此的了解不甚清晰,所以无法将其作为判断会谈深度的依据;而个人化维度尽管与咨询师对深度的评价有关,但在咨询会谈所讨论的内容本就高度个人化的情况下,犹如产生了天花板效应,其程度的深浅不能再作为咨询师判断会谈深度的有力依据。
关于三维模型的检验还需要更多研究的支持,在解释上也需要有力的研究证据来加以证实或否定。
3.5 两种评分方法所得结果比较
将两种方法得到的三维模型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切割评估法在三维度与当事人的深度评价间无相关,而整体评估法在排除了指导性较强的几个会谈后,在情感和此时此刻维度与当事人的深度评价间有相关,且此时此刻维度对深度评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切割评估法在三维度与咨询师的深度评价间有中度相关,且情感维度对深度评价的预测较好,而整体评估法在情感维度和个人化维度与咨询师的深度评价间有相关,且情感维度对深度评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总体来看,在三个维度与咨询师深度评价的关系方面,两种测量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而在三个维度与当事人深度评价的关系方面,整体评估法得到了切割评估法所没有得出的关系。可能正是由于整体评估法与当事人评分方法的匹配性才使得能够测量出二者间的关系,此外,本研究还由这种关系得出及引申出一些有趣的假设,如会谈指导性的强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事人对会谈深度的评价,此时此刻维度可以反映出当事人在会谈中的收获,当事人对会谈深度作评价正是基于其在会谈中的收获等,这些假设值得进一步研究。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秦佑凤、凌霄、张璐的支持与帮助,特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Zaro JS, Barach R, Nedelman DJ, et al. A guide for beginning psychotherapists.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103.
2 江光荣.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9-80.
3 Lambert MJ, Hill CE. Assessing psychotherapy outcomes and processes. In: Bergin AE, Garfield SL, eds.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4th ed.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4. 97.
4 Greenberg LS. Research strategies. In: Greenberg LS, Pinsof WM, eds. The psychotherapeutic process: a research book. New York: Guilford, 1986. 715.
5 Orlinsky DE, Grawe K, Parks BK. Process and outcome in psychotherapy-noch einmal. In: Bergin AE, Garfield SL, eds.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4th ed.John Wiley & Sons, Inc, 1994: 275.
6 Elliott R., Barker CB, Caskey N, et al. Differential helpfulness of counselor verbal response modes. J Couns Psychol, 1982, 29: 354-361.
7 Elliott R. Helpful and nonhelpful events in brief counseling interviews: An empirical taxonomy. J Couns Psychol, 1985, 32: 307-322.
1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是和谐社会的进步
在当今我国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怎样建立和谐的心理健康服务,不断适应并满足社会日益 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值得我们专业人员思考。心理咨询的社会化服务代表了我国心理健康 事业的进步,在当今我国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提供和谐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以下方面是具有 积极和重要的意义的。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是和谐社会的进步。
1.1 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心理健康服务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 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大力建 设和谐社会的今天,重视人文关怀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心理疏 导”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心理疏导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2007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宣传主题是“提倡心理咨询,促进精神健康”。卫生部号 召在全国开展了“心的和谐――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都说明心理咨询和精神健康在 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心理健康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 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和各种压力的增加,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可能也会随之增加。另 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心理健康的需求也 随之增加。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会有更多的人去求助心理咨询师。
1.2 心理咨询服务可以预防心理和精神疾病 近年来,我国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的发生率 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据媒体报道,中国13亿人口有1600万精神疾病患者,而青少年中有各 种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也已经达到了3000万。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 前精神疾病的治疗率不高,例如抑郁症的发病率已经达到3%以上,而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医 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20%。而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 治疗,提高精神疾病的治疗率已经我国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面对我国社会心理健康需求的急剧增长,学校和医院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服务已经无法满 足求助者和病人的需要,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心理健康服务也基本是空白,庞大的心理咨询与 心理治疗的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大量的 经验告诉我们在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以预防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同 时也可以提高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为心理咨询的对象大多数是有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和障碍的正常人或者病人,心理咨询服务 还能够在疾病早期发挥预防作用。
1.3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教育是大学学历教育的补充 由于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在 大学学历教育发展缓慢,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 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同样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在教育、医疗、社区、机关、 企业等领域都需要心理咨询服务人员。
我国目前开展心理咨询师学历教育和培养条件的学校并不多,近年来,仅有部分学校有心理 咨询专业教育和培养人才,这些教育资源也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在我国心理 健康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和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增加的同时,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可以 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心理咨询师和开展职业培训可以作为大学学 历教育的补充,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教育也是和谐社会的进步。
2 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的困境
由于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心理咨询师的执业 能力遭到了社会和业内人士的质疑。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心理咨询服务水平和心理咨询执业 技能,是当前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
2.1 资格认证方式全国尚未统一 目前全国心理咨询职业培训教材并不统一,例如人事部 门、卫生部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各自使用自己的培训教材,人事部门和卫生部门并不使用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的正式出版的教材《培 训教程》,有些培训机构甚至自定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为三级: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 咨询师(二级)、高级心理咨询师(一级)。某培训机构自己采用“国际”心理咨询师考核 认证等级,分为C和B级,而不参加全国考试。例如心理咨询师(二级)的考核认证方式并不 统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要求论文答辩,有地方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心理咨询师需要 面试鉴定,而国际心理咨询师B级考核认证论文答辩和面试鉴定都不需要。
2.2 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能力遭受质疑 200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 并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从事心理 咨询服务的人员必须接受正规心理咨询培训,并通过国家统一职业鉴定中心的考试后,才能 具备职业执业资格,将成为职业的心理咨询师。自劳社培就司函[2003]30号文件号文件下 发以来,全国各地开始申报开展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远程培训试点工作,在全国大多数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培训鉴定试点机构。
随着心理咨询在全国不断升温,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热爱心理咨询,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的人士不断加入到行业中来。近年来,出现了心理咨询行业存在着从业人员复杂,服务水平 参差不齐,行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据广州某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2003年招收的第一批65位 学员中调查发现,医务人员约占40%,教育工作者约占20%,管理人员约占10%,其余为会 计师、编辑、记者、电台主持人等。(2006年09月19日广州日报)。由于个别培训机构对申 报心理咨询师鉴定认证的条件的准入条件比较低,对心理咨询师的自身心理素质不够重视。 有些非心理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这样的学生 也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是否能够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值得我们怀疑。事实上也 可能影响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技能水平。据考察发现已经取得心理咨询师的个别心理咨询师 的职业技能水平存在问题,心理咨询师缺乏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不 能识别,难以提供正确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对比较复杂的、重要的病理心理现象,不能作出 正确的心理诊断。个别心理咨询师缺乏临床心理诊断技能,因为不能区分各类心理障碍或精 神病,导致患者病情延误也时有发生。
2.3 心理咨询职业发展困难重重 目前全国估计已有几万人获得了不同部门颁发的心理咨 询师证书,究竟是那一种心理咨询师证书真正具有心理咨询的执业资格,那一种心理咨询师 执业资格证书具有合法性,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心理咨询职业发展在某些地方还没 有明确的行政许可,至少目前在医院和学校都没有被接受可以上岗。目前社会有几种机构在 做心理咨询:一是医院里的心理门诊,二是各种咨询公司名义做心理咨询,三是学校心理咨 询的对社会服务等。由于心理咨询社会化还没有得到法律的行政许可,心理咨询职业发展困 难重重,有些心理学专业学生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还不知道应该去哪里申请从业。例如上 海目前估计已有近万人获得了不同部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证书,但是,只有10%左右的心理 咨询师在提供服务。因为商业咨询公司的管理者则是工商局,目前开办的咨询公司大多数不 能以心理咨询公司的名称出现,必须冠以其他咨询公司名义出现。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20余所医学院校设有应用心理学专业(临床心理学方向 ),已经有几届毕业生,但找工作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去医院被认为没有处方权,而被 拒绝;到社会很少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自己开业有经费困难,也有实践经验的问题。这 里有一个误区,在医院做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根本不需要开处方;这是医院的错 误认知,难道辅助科室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开处方吗?
3 加强心理咨询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心理咨询执业技能
心理咨询社会化和市场化行为是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市场化的过程中, 如何让这一关系着整个民族未来生存质量的重要行业健康发展?如何让市场化和专业化并行 、改善良莠不齐的行业现状?如何帮助从业者走出迷惘、鼓励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有信心从事 心理咨询工作?是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建立和谐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思考 的问题。在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化发展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存在一些 问题是可以理解的。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当前,我们应该对心理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基本情 况开展调查,了解和掌握心理咨询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现状,为了进一步推动心理咨询职业发 展发展,我们应该对心理咨询行业加强管理,加强心理咨询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心理咨询执 业技能是当务之急。
3.1 加强心理咨询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心理咨询执业技能 为什么需要提高心理咨询师执 业心理咨询技能?因为我们目前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已经超过了心理咨询的概念,基本上 是按照心理治疗师的要求。这对对一个没有医学和心理学背景的学生来说,要在几个月内掌 握心理咨询技能是不可能的。另外,心理咨询的对象大多数是有心理问题的人,心理咨询师 要在心理疾病早期发挥预防作用,必须提高心理咨询执业技能。据上海心理咨询行业的 消息说,现在提出了行约规定,如果聘用心理咨询师从事收费的心理咨询活动的人员上岗, 要求该心理咨询师每年的咨询实践活动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分别不少于20小时。
因此,作者建议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制度;在我国目前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认证还 没有达到专业化的训练标准和要求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师可以经过临床心理督导、心理咨询 和治疗实践和继续教育与学习,通过继续学习心理咨询和治疗课程和训练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像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未经住院医师训练是不可以独立上岗的。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达到 美国心理治疗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的标准,但是,国内同行应该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在美国 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主要有四类人员,执业临床社工、执业临床专业咨询师、执业临床 心理学家和精神医学博士。他们都必须在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完成 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训练。一般具有心理学博士学位(Ph.D或Psy D),然后要接受1000个工 作小时或大约一年的临床督导,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训练。此类人员一般在大学附属医院精 神科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完成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训练。然后通过考试获得执业资格, 每年需要30至50继续教育的学分,每两年重新申请执业资格。
我国心理咨询师已经形成,如何使他们从社会培养的非科班出世的职业人成为社会需要的心 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是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心理 咨询师继续教育体系。例如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证书以后,一定要经过专业督导,专业 人员和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各样的案例和一定时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实践的过程与训练 。继续教育与学习,拿到一定的学分,学习和参加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能。如果有 单科结业证书,将来也可以证明自己参加过培训。
应迅速建立临床督导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训练制度。作者提出两种方式:第一,在大学附属 医院,心理系或心理研究所建立临床督导、心理咨询和治疗实务训练系统,为心理咨询师提 供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训练;第二,迅速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不能在大学精神医学 系或心理系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训练的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应他们提供实务训练 场所。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45-03
【关键词】 咨询;健康教育;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朋辈咨询在美国已经有40多a的发展历史。笔者综述了朋辈咨询的定义以及开展朋辈咨询的意义和作用,介绍美国、我国台湾地区、大陆在朋辈咨询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对朋辈咨询的发展进行了述评。
1 朋辈咨询的概念
朋辈咨询(peer counseling),又称辅咨询(paracounseling)、半专业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朋辈帮助(peer helping)、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等。
Sussman[1]认为,朋辈咨询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和督导的学生,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方式,对需要帮助的朋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服务。Varenhorst[2]认为,朋辈咨询是由受过训练且接受督导的学生来执行助人工作之历程,其服务对象只限于年龄相近的求助者及他人转介的当事人。Tindall等[3-4]认为,朋辈咨询是指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认为朋辈咨询是指由受过训练的学生,在专业人员督导下,提供倾听、支持、意见沟通,但很少或不给予劝告,以为其他同学服务的过程。
我国学者也对朋辈咨询作了概念上的界定。陈国海等[5]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孙炳海等[6]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庄涵茹[7]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学校咨询人员鉴于服务的需求,运用与受辅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挑选并予以短期的训练,以期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即朋辈咨询员,能够对其他学生提供倾听、同理与经验分享,以协助同学探索自我、适应环境,增进自我成长的一种咨询方式。
2 开展朋辈咨询的意义和作用
Tindall[4]认为,朋辈咨询是最有效的预防策略之一。从朋辈咨询的发展历史来看,朋辈咨询的产生首先归结于社会对咨询需求的增加与咨询服务部门无法满足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弥补专业咨询人员的不足,培养具有一定咨询理论和技能的非专业人员就应运而生。
从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方向来看,已经从障碍性心理咨询模式转变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的基本理念强调每个人都有接受咨询的需要,特别是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有人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发展的各个阶段,完成发展任务[8]。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需要更多的咨询人员参与到其中,帮助更多的学生完成发展任务,以达到全员咨询的目的。
景怀斌[9]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如有心理困扰或问题,最想寻求同伴的帮助,朋辈咨询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9]。在心理咨询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开展心理咨询,既帮助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也希望能帮助他人,解决他人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升他人的发展潜能。朋辈咨询模式切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3 朋辈咨询的发展简史
3.1 美国朋辈咨询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普遍存在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的现象,一些接受过半专业训练的人员逐渐受到重视。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10-11]开展学生学业朋辈咨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0年代初期,Hamburg等[12]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起了朋辈咨询运动。之后,朋辈咨询运动得到推广,朋辈咨询逐渐被大家熟悉和认可[13]。朋辈咨询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应用的领域涉及人格咨询、情绪咨询、自我探索咨询、生涯咨询、适应性(跨文化适应、学校适应)咨询、性心理咨询(避孕、、怀孕)、学业咨询、道德伦理咨询、药物滥用咨询、酗酒咨询、问题解决咨询、人际关系咨询、辍学咨询、危机干预咨询、经济问题咨询、时间管理咨询、社会兴趣咨询等。
起初,专业心理咨询协会将朋辈咨询的重点放在事务性的活动上,但有研究强调了朋辈咨询员人际交往的能力,并提醒不要将朋辈咨询员当作事务性的助理人员[14-15]。对朋辈咨询模式的逐渐认可与朋辈咨询产生的积极效果有关,虽然已有的研究在方法和实验设计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但是有研究表明,经过20~40 h培训的半专业人员也能产生同专业人员一样的效果,并且有时候还会对个案产生积极的改变[16-17]。
美国已有2/3的公立高中开展朋辈咨询计划[18]。许多大学和高中设有学生朋辈咨询中心。如哈佛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下设5个本科朋辈咨询团体和1个研究生朋辈咨询团体,提供学校适应、人际关系、学业、压力、性、饮食、酗酒等方面的咨询[19]。加州地区的诺哥中学提供多种朋辈咨询服务,九/十年级朋辈咨询员提供冲突解决的方法,参与最佳伙伴计划和社区服务计划;十一/十二年级的朋辈咨询员组成一个社区关照班,班级又分2个团体,大使团体负责策划社区服务计划,健康促进者团体负责处理少年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包括避孕、酒精和药物滥用、艾滋病、暴力和亵渎等,该校的服务计划曾获全国学校董事联合会(NSBA)优异奖和加州学校董事联合会(CSBA)金带奖[20]。佛罗里达州大西洋中学创办了一个TALK计划,该计划已有7 a的历史,培养了40名左右的学生。学生首先接受1个学期的培训,然后在需要的时候进入TALK中心开展朋辈咨询服务,学校给予这些学生学分。同时,朋辈咨询员每周还要进课堂1次,开展冲突解决和防止性骚扰的单元辅导[20]。
3.2 我国台湾地区朋辈咨询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朋辈咨询开始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咨询计划,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21]。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开展了大量学校朋辈咨询的实证研究。李泰山[22]在1999年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73%的台湾高校已建立朋辈咨询组织。高中虽然也建立了朋辈咨询制度,但缺乏对朋辈咨询员的系统训练和评估,一些学校也由于缺乏经费的问题而无法持续进行[7]。
3.3 我国大陆朋辈咨询的发展 我国大陆朋辈咨询的发展较迟,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方面。其中既有理论介绍部分[23],也有大量的实证研究。如徐刚等[24]在某医科大学挑选了18名大学生担当同伴教育者,经过2周培训后由他们对本校的265名大学生开展艾滋病教育,结果表明,干预组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得分较对照组有大幅度的提高。施榕等[25]在上海3所大学645名一年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结果表明,目标人群的总参与率为92.6%,目标人群和项目监督者对教学情况评价分别为4.13分和4.56分(5分制),有93.2%的受教育者喜欢同伴教育的形式。
同时,研究者开始在中学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如王燕玲等[26]抽取北京市某重点中学高二年级421名学生为被试,结果表明,干预组在同伴教育后生殖健康和艾滋病知识的答对率比教育前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作振等[27]抽取上海市某中学初一年级34名同学,开展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知识和正向态度得分教育前后的平均增长高于对照组,学生对同伴教育以积极的评价为主。
除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之外,研究者开始关注学生学业朋辈咨询。张双祥[28]探讨了24名中学生在英语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同伴作文修改和教师批改对他们定稿的影响,结果表明,教师批改作文更侧重于篇章宏观结构方面的修改,而同伴修改更侧重于微观语言方面的修改;同伴修改能够使作者增强读者意识,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写作中的优势和不足,强化了作者对于文章的主人翁意识,能够促进他们的合作学习。因而认为,同伴和教师修改作文的作用是互补的,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将两者科学地结合起来。
另外,一些研究者开始系统介绍国外的朋辈咨询。如陈国海等[5]从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朋辈咨询的含义、主要理论与技术,朋辈咨询员的素质和培养,并从压力、人际关系、婚恋、学习、职业、物质依赖、自杀等7个方面探讨了朋辈咨询的具体应用。孙炳海等[6,29]介绍了朋辈咨询的含义、理论基础、类型、要求、一般技术、意义等。向光富等[30]介绍了美国大学朋辈咨询的兴起,朋辈咨询的定义、功能和特点、主要类型、实施原则,并为开展朋辈咨询提供了建议。
我国部分大学和中学创办了类似于朋辈咨询组织的学生社团,如心理互助社、心理学会、心理研究会,通过讲座、电影、沙龙、小品、心理测验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办心理互助社,互助社成员由学生组成,协助辅导教师组织学校范围的宣传和辅导活动,自编《心灵相约》报,为低年级学生成长提供帮助,同时负责班级心理辅导的联络和宣传,作为联系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同学之间的纽带,及时将班级出现的问题向教师反馈。学校探索建立“学生辅导员制”,对学生辅导员进行ABC理性情绪教育及相应的辅导方法培训后,让他们回班级以一对一的方式辅导其他学生;最后,完成认知家庭作业和开展反思交流。结果表明,这种辅导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学生辅导员的元认知监控水平和合理认知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31]。
4 启示和展望
美国的朋辈咨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从小机构到全国都设有朋辈咨询组织,有比较健全的制度和机构设置作保障。我国的朋辈咨询发展历史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还有很大的局限。借鉴台湾地区朋辈咨询的发展,应在朋辈咨询的经费划拨、朋辈咨询员的培训等几个方面加强组织和管理,以保证朋辈咨询的高效运行。
朋辈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既能减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专业咨询的效果。朋辈咨询既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渗透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我国学校朋辈咨询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的一大热点。
5 参考文献
[1] SUSSMAN MB.The development and effects of a model for training peer group counselors in a multi-ethnic junior high school. Dissert Abst Int,1973(34):626.
[2] VARENHORST BB.Peer counseling: Past promises,current status,and future directions.//LENT RW,Eds.Handbook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84.
[3] TINDALL JA GRAY HD.Peer counseling: An in-depth look at training peer helpers. (3rd ed). Muncie,Indiana: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1989.
[4] TINDALL JA.Peer power,Book 1: Becoming an effective peer helper and conflict mediator (3rd ed). Bristol,PA: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1994.
[5] 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5.
[6] 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思想?理论?教育,2003(9):65-68.
[7] 庄涵茹.高中生同侪生涯团体咨询效果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高雄师范大学,2003.
[8] 刘宣文.论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教育研究,2004(7):55-59.
[9] 景怀斌.自我心理保健若干问题研究.广东社会科学,1998(4):111-116.
[10]BROWN WF.Student-to-student counseling for academic adjustment. J Perso & and Guid J,1965,43:811-817.
[11]VRIEND TJ.High-performing inner-city adolescents assist low-performing peers in counseling groups. Person Guid J,1969,47:897-904.
[12]HAMBURG BA,VARENHORST BB.Peer counseling in the secondary schools: 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project for youth. Am J Orthopsychiatry,1972,42(4):566-581.
[13]SALOVEY P,D'ANDREA V.A survey of campus peer counseling activities. J Am Coll Health,1984,32(6):262-265.
[14]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ASCA). Position statement: Peer facilitating. Alexandria,VA: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1984.
[15]BROWN WF.Effectiveness of paraprofessionals: The evidence. Person Guid J,1974,53(4):257-263.
[16]HOFFMAN AM,WARNER RW. Para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Person Guid J,1976,54(10):494-497.
[17]SCOTT SH,WARNER RW.Research in counseling. Person Guid J,1974,53(3):228-231.
[18]YOUNGER CR.Team partners in safe schools: Peer counseling and student violen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92,53:3 079.
[19]Harvard College. Peer counseling. #schools,2005.
[21]牛格正.同侪辅导的理论基础.辅导季刊,1994(2):41-49.
[22]李泰山.大专学生同侪辅导者训练模式之建立与分析研究:以勤益工商专校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彰化师范大学,1999.
[23]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429-430.
[24]徐刚,叶冬青,王德斌,等.某医科大学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22-424.
[25]施榕,朱静芬,蔡泳,等.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过程评价.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13(1):18-19.
[26]王燕玲,常春,钮文异,等.高中生艾滋病和安全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29-331.
[27]王作振,王克利,苗鹏,等.在初中生中开展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初探.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69-570.
[28]张双祥.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作文修改的效果评价.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29]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教育评论,2003(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