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8:21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篇(1)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作为承上启下的阶段不可逾跃。道理很简单,只有工业化,才可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知识经济才能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比如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基因工程等产业的关键设备如芯片等都是工业经济的产物。工业化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作为一个社会发展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和前提,是经济现代化的体现。道理同样并不深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工业化去装备和改造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装备和支撑强大的国防,实现国防现代化,才能推进技术的更大进步去实现工业化的升级,经济的现代化才能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和这一基础上,政治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才能最终建立起来,离开了经济的现代化,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早在1982年的十二大报告中就将工业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并将此写进了新的之中。环顾宇内,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农业国家可称得上是现代化国家、强大国家、富裕国家。正如台湾经济界强人赵耀东在其《平凡的勇者》一书所指出的,“世界各国,除了资源特别丰富的沙特等国外,没有任何高收入国家不是靠工业化的,——没有工业就没有前途”。此类国家清一色地都是工业国家,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

工业化水平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其中的核心指标有以下几个: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认为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一般为1200美元—2400美元,(按1998年美元价值计算),中期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

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国际上的划分标准认为这一指标低于20%为非工业国,20—40%为正在工业化的国家,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国;

3、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界钱纳理等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人均GDP1000美元(1964)以上,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2.7%、37.8%和49.5%;就业结构为15.9%、36.8%和47.3%;

4、城市化水平,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测算出,人均GDP800美元—1000美元(1964),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为60.1—65.8%;一般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们已经为工业化奋斗了半个世纪,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参照国际经验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我们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表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底才接近1000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2001年我国的这一指标才为51.5%;从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看,而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为15.2%、51.1%和33.6%,就业结构为50%、22.3%和27.7%;从城市化水平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38%;总的评价,我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的水平,正因为此同志才在十六大报告中郑重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新的世纪、新的阶段,继续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这一问题至为关键,它直接决定经济发展的出路和结果。

工业化道路是一国推进本国工业化的途径和办法的总称。一个国家工业化道路的选择,要受到工业化一般规律的制约。这些一般规律人们普遍认同的有这么几个:一是从价值观念上讲,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工业化的灵魂,这是工业化的精神动力,无论是技术的革新、还是市场的开拓,还是企业规模的扩大,无不是在这一动力的推动下实现的;二是从社会生产方式上讲,机器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取代手工生产方式广为普及,不仅工业,而且农业、服务业等逐步采用先进的机械化、电动化、信息化的机器设备从事生产;三是从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上讲,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入,不少企业专注于产品某一部分的生产或流通的某一环节,每一个工人也都成了分工链条的一个结点;规模经济阶段不可逾跃,随着分工日益深化,同类生产的集中不可避免,通过集中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收益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工业化过程还往往伴随着结构变动的过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国的经济结构包括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往往都要发生重大变动,如产业结构一般要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等演进,从要素层次看产业结构演进一般要经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几个阶段;工业化的过程往往也伴随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变迁的过程,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迁是工业化的先导和助推器,反过来工业化又推动着制度和体制的变迁;四是从面临的约束看,推进工业化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重要约束,这些约束都是硬约束,任何国家都饶不开、躲不过,总要想办法应对,应对不好,工业化的进程就会因此受制。受这些一般规律的制约,各国的工业化的道路,有共同性的一面,如都必须推进生产方式的转换、分工的深化、结构的升级,最终都要想办法处理饶过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约束等。但由于一国家在推进工业化时面临的条件不同,从国际上说包括政治上的态势、经济上的联系和竞争,从国内上说包括、本国的经济水平、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等等,因此各国及一国在不同阶段的工业化道路又具有很大的个性和差异性,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讲,一国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应该由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和本国的具体国情共同决定,不存在一条普适性的工业化道路。在十六大报告中,我们党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放眼世界经济发展大势,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反思人类已有的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重大命题。

何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怎样理解这一概念的含义?我的理解这一概念涵盖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五大特点与三大任务

五大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是指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从而使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工业经济活动,从投入到产出,从生产到流通,从微观经济管理到宏观经济管理,尽可能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以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二是经济效益好,是指各个生产和流通中的各个经济主体,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符合市场需求,同时所消耗的投入又比较低,以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并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不断提高这一比值;三是资源消耗低,是指各个经济主体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四是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做到经济发展而又山川秀美;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同时又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到发挥比较优势与增加就业,一举二得。

从这5个特点,我们不难看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所担负的三大任务是: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在实现了20年高速增长之后,还能以7%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从而有效地应对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经济增长的代价;三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从而有力地吸纳因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生的大量的相对剩余劳动力,确保社会的稳定。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呢?新在那里呢?根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比照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及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我们认为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表现在:

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相比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走得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这是符合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亦步亦趋显然不合适宜。那样我们就永远也摆脱不了落后的帽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并以极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结合,大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有效地改进了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催生了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这一新的技术背景,为我们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工业化发展的历史上,一项重大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改变世界竞争格局。比如英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技术的机遇,率先实现工业化;美国抓住电气技术变革的机遇,实现经济飞跃,成为世界强国。同时落后国家抓住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的机遇,迅速提高本国的工业化水平,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的事例并不鲜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就是抓住从机械化工业化到电气化工业化转变的机遇,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强国的,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是没有资格挑起世界大战的,再如印度,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如我们,工业化的任务也没有完成,1998年农业人口还占整个国家人口的60%,而我国再这一指标上超过其近10个百分点,但在信息化浪潮中,抓住了历史机遇,近10年来信息业在计算机软件业的带动下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大国,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将达850亿美元,出口创汇500亿美元,将创造220万个就业机会,并将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提高到两位数,前景十分诱人,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这一新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重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新的技术起点上实现高层次的工业化,这是我们可资利用的重要的后发优势,是只能抓住而不可丧失的机遇;

二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经济形势出现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数字革命”和基因革命为代表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人类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二是经济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货物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程度大大提高,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加深,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而能独善其身;三是全球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大部分国家都加快了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从前苏联—东欧的旧体制解体,到所有发达国家的放松管制,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改革,既使得国际市场上的供给大大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又使得国际需求速度相对放缓慢。这些变化都是英、美、德、日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未曾遇到过的,他们依赖从世界广大殖民地掠夺资源、原材料,倾销其产品,动辄就以坚船利炮打开落后国家市场大门的历史条件,我们也不可能具备。因此在我国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我们的工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经济效益好了,有钱了,我们就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培养吸引优秀人才,工业化就会走向良性循环轨道,最终我们也进入所谓的后工业化。否则,我们的产品就买不出去,我们的市场就会被别人占领,我们的钱就会被别人赚走,我们的人才就会被别人拐走,我们的工业化就无法实现。

三是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大多实行增长第一的战略,走的是一条件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尽管这些国家充分享受到了工业化的繁荣,但也较早品尝到了增长第一战略下工业化的苦果。在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大量环境公害事件的发生,如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当时该市的200多万辆汽车生病在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大增加)、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镇,因炼锌厂、钢铁厂、硫酸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及氧化物和粉尘造成大气严重污染,使5900多居民患病。事件发生的第一天有17人死亡)、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和中积聚不散,头两个星期死亡4000人,以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水俣病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一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而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发达国家不得不强化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在新的世纪实现工业化,这条老路不能再走,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现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比较突出,现在全世界约有11亿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每年约有1500万人口因空气污染引起各种疾病而难以生存。由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出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地球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已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水资源枯竭、水荒严重,生活垃圾到处堆放所造成的环境、水的污染,垃圾填埋所带来的爆炸的恶果。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全世界的用水量增加了4倍,与此同时,水污染日益剧增,现在发展中国家有1/3的人口不能享用洁净水。过度开采是水资源枯竭的重要原因,如果目前的情况延续下去,预计在50年之后,世界人口的1/4将遭受悲惨的水荒,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30亿人口面临严重缺水。森林、土地面积锐减,许多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由于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垦植,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已使许多地区的沃土贫瘠化、碱化、沙化和退化。全球已有900万公顷农田寸草不生、12亿公顷绿化遭受破坏,2000多种动物物种灭绝、热带雨林每年以14.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失。我们是负责任的大国,不能给本以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火上浇油,那样会犯众怒。二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加之人口规模巨大,资源环境问题的后果也更为严重。尽管我国某些自然资源的储有量如煤炭等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对短缺,综合比较只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3,土地、水、矿产、森林等基本生存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尤其是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均的矛盾十分突出,华北和西北是严重缺水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人口占45%以上,但水资源总量却不到全国的20%,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再比如石油,石油是现代大工业的血液,对国民经济发展至为关键,就连美国这样的头号经济强国对此都不感掉以轻心,为什么要打海湾战争,为什么如此关注中东,是为了什么人权吗?是为了什么自由吗?不是,老尼克松一语道破天机,不是为自由,而是为石油。我国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而今后一短时间内,我国的石油年产量只能维持在1.6亿吨左右,根据有关预测,2010年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将达50%,2020年前后年进口量将达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石油进口大国,石油进口风险很大,一遇突发事件,石油战略安全就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令人触目惊心,不少城市污染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处于总体“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态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0年的5.8亿吨,上升到2000年的81.6亿吨,酸雨发生面积占全国的1/3;7大水系有一半河段严重污染,36%的城市河流丧失了使用功能,近海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80年发生74次,90年代猛增到380次,等等,总之是天不蓝了,水不清了,土地荒漠化了,草原沙漠化了,酸雨来了,洪水来了,沙尘暴来了,大自然变得可怕了。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每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10%,约3000亿元人民币。由上述因素决定,我们实现工业化必须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做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四是充分考虑就业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以此为代价推进工业化进程。尽管从理论上讲工业化与扩大就业存在一定的客观矛盾,发达国家走过的这一道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样道路的我们也不能走,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将工业化、技术进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理由至少有这么几条,首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重要体现;其次我国的就业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发达国家在高速工业化的时期,人口大都只有几千万,美国直到1914年人口才有1亿。英、法、意等直到1999年人口也还不足6000万,还不赶上江苏省的人口,对这些国家来说,10%左右的失业已经很严重了,也就几百万人,但中国就不同了。虽然未来30—40年间,我国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新增加人口仍将高达3亿左右,其中适龄劳动人口相当客观。综合众多研究成果,未来5—10年内,全国每年新增加的适龄劳动人口不会低于1000万人,目前城镇结存的失业和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最保守估计也要在1000万以上。此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中的隐性失业会日益突出,光农业就有1.5—2亿需要转移出去,最要紧的是我们的很多劳动力素质不高,既不能与先进技术结合,也不能“对外出口”;最后,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又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和巨大的优势。尽管我国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但总体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杂志刊载的资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平均工资率作过测算,按汇率换算后,中国大陆制造业平均周工资30美元,泰国58.3美元,韩国243美元,台湾328.9美元,香港436.6美元。这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特别是在工业制成品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金锫博士曾这样评论:“全世界都会发现,中国制造的制成品,具有不可思议的低价格,在中低档工业制成品的竞争中,中国产品所向无敌,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人口和劳动力资源,而且,统一的国家保证劳动力地区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得中国工业制成品确实具有不可思议的低成本”。根据日本产业经济省的调查,在日本的进口工业制成品中,中国1986年仅占4%,2000年上升到19%,增加了3倍多。中国产的摩托车、家用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产品,行销世界。总的看来,我们完全有必要在生产要素可以替代的范围,既注重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又注重劳动对技术的替代,从而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对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内需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与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主要相比表现在: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过去的工业化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进的,国有企业是工业化的主体,资源配置由国家计划配置。新型工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推进,工业化的主体是多元的,既有国有企业,又有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社会资源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配置;二是新的内外环境条件下的工业化,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化是在大国称霸、闭关锁国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条件下展开的,虽然奠定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的基础,但精力分散,左的干扰很严重,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是在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的基础上推进的,起点低,底子薄,党和政府不得不化大力气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现在进行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是在我国实现总体小康、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环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及我们党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形势下进行的;三是将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结合的工业化,1949至1978年30年间,中国走的是重工业化道路,采取的是以农补工的形式。这使当时的农村不仅要承担对工业化的投入,而且还要负责供应城市人口生活。因此,政府尽可能地把城市人口下放到农村以减轻城市负荷,并通过户籍管理限制城市移民,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上背离的;改革后,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逐步结合起来,但由于体制等原因,城市化程度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最终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现在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综上所叙,我们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放眼世界经济发展大势,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反思人类已有的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提出的一条新世纪、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十分正确的战略决策。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本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党的十六大出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20年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怎样的奋斗目标呢?弄清这一点是我们分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主要问题的主要参照。

结合国际上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及我们现有的工业化水平,综合众多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20年我国要起码在下列指标上有明显提升: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显著增加,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目前水平,到2020年这一指标要达到3000美元(2000年汇率计算);二是在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工业制造业的增加值提高到64%左右;三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大幅度降低,到2020年降低到30%左右;四是城市化水平到2020年达到55%左右。此外环境保护工作也要有重大进展,生态恶化的态势基本得到遏止,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参照这一目标,反观我国经济现实,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一方面我们具备了20多年改革和发展所积累起来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2001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已达95533亿元人民币,比1989年增长近2倍,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9.4%,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34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6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等等,另一方面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剧烈、深刻变革的进程中,长期积累的社会经济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社会转型期难以避免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在不断产生,社会经济中潜伏的弱点、矛盾和比较劣势逐步暴露出来。这些不利因素的交织和叠加,构成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障碍,这些问题突出的有这么几个:

1、工业制造业的素质不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最直接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在提高工业制造业提高其附加值的比重,要有现在的51%提高到2020年的64%左右。实现这一任务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工业制造业的素质不高,从而制约了工业结构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度加工化、技术集约化的优化升级。突出表现是: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规模小(在全球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中,美国占31%,日本占29%,中国没有一家),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主要工业产品80%以上生产能力过剩或严重过剩,冶金行业生产能力只达到1/3,而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制品却不得不依靠进口,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要设备65%以上靠进口),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是个虚胖子,尤其是配套能力差,使得我国企业不得不依赖国外技术装备,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家电大国,但绝大多数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依然依靠进口,以至于有人称我们家电大国没心没肺部;更令人关注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占制造业附加值的比重为104%,比美国和日本1997年水平还低4-5个百分点,并且高技术的扩散不够,未能有效地改造传统产业),显而易见,这些与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这一状况。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基本内容就是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但这一个降低、一个提高却受到我国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所谓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被从空间上划分为界限明显的二大部分,一个是相对发达的城市经济,另一个是相对落后甚至是绝对落后的农村经济。我国这一矛盾比较突出,主要有两大表现:其一是是三农问题比较棘手,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出去,(农业仍然是最脆弱的产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人多地少,人多水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全国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都十分落后,盲有8500万人、清壮年文盲2300万人,农民的不公平感增强,一位国际经济组织的中国问题专家在我国的战略与管理杂志转文认为“现在谈论“三农”问题,已远远不是解决温饱问题那么简单。“三农”问题已经突破经济层面,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在中国农村生活的七、八亿人口,大约有一半的人还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构成了一个不受约束、极不稳定的贫困大军,在今天信息、交通、通信日益发达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眼中的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政治不平等、利益不均衡、发展机遇不公平、生存环境反差很大的失衡的社会。正因为如此,中共十六大之后新一届执政集团,首先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就是,如何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尽管此公的言论有危言耸听之嫌疑,但已说明这一问题相当棘手。要解决这一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使大多数的农民不再是农民)

其二城市化水平滞后、城乡关系不协调。与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9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3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低于中等收入国家18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总体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近12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滞后制约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进程。根据统计,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每转移一个劳动力去第二产业只能带动07人去第三产业,而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国家,这个指标是2人,我国工业的发展未能形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分割的体制还没有受到根本触动,一些地方在就业就学、户口、社会保障方面还在强化对农民进程的限制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农业人口不能很快转移和城市化水平较快提高。

3、人口与就业的压力巨大

人口与就业压力巨大就是我们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一是本身就有那么的下岗、失业职工以及新增的待就业人口,二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还要求科技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在客观上又将在一定程度遏止就业的扩大,将这两者有机协调起来,本身就是前无古人的难题,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社会稳定就无法保障,市场需求也难以拉动。

4、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恶化形势比较严峻

跟上一个问题一样,这既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原因,又是其面临的一大难题。首先,资源利用粗放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总需要一个过程,这会加剧资源短缺的程度,从而影响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顺利开拓。前面我们说过,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与之相比更严重的是资源的粗放利用,工业化耗水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到20%,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30和20个百分点,资源消耗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单位产值能耗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2—4倍。其次,生态恶化的态势不可能一下子遏止住,也需要一个过程中,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环境污染少,污染少也是污染,遏止生态恶化的态势并最终实现生态的基本改善,任务的艰巨可向而知。

5、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总体较低

我们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基本实现工业化,面临着与发达国家争夺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及与我们的产品争夺市场份额的严峻现实。我国经济实现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难易。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如何呢?总得看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较低。

从结构分析角度看,一国和一个企业的经济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大要素:资本、技术、人才、体制,资本雄厚、技术先进、人才济济、体制完善,竞争力就强,反之,则反是。从资本看,我国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2001年人均GDP刚刚达到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在2万美元以上;从技术看,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在3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2000年为1%,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我国许多尖端技术和重大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不强,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化工医药产品大部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计算机芯片几乎全依赖进口,因此有的国外专家讽刺我们,我们不给你们出口芯片,你们连一台计算机也造不出来,不少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高技术品种钢每年需进口700—800万吨,高档合成树脂自给率不足50%,不锈钢80%要靠进口。中国自己生产700万吨塑料(折合乙烯),而家用电器需要的塑料要进口800万吨。另外,随着国外对我国产品设置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出口商品受到严格环保标准的限制,出口商品的生产过程和方法也将受到环保限制),绿色生产技术不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从人才看,前面谈过我国高素质人才的比重本来就不高,加之受国外有关单位薪金、发展机遇等方面的诱惑,每年都有大量人才外流,出国热热度不减,1997年半数以上的我国留学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计划留在美国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突破27万,只有9万余人学成回国。1996年派出国的留学人数为20905人,而毕业回国的仅6570人;从体制看,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政府职能错位等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看我们的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突出的表现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差,最终体现在中国制造产品上(MADEINCHINA),就是产品科技含量低、性能差、花色品种少、价格高等等。(我国制造业规模只有美国的1/5,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25,1999年全球汽车产量为5072万辆,美国1303万辆,日本990万辆,中国只有183万辆,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一汽集团2000年经营收入只有560亿人民币,只相当于美国通用公司的2.1%,我国汽车与国外的汽车相比表现是一高一低一少,高价格,一般是国外同档次汽车的两倍,质量低,在首次故障里程、蚝油量、车重、智能化等指标都劣于国外同档次车,花色品种少,大部分是引进车型,自主开发的品种少)。我们就是在先进国家在很多方面占先、压着你、挤着你、打着你的情况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真正是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还不止,现在的情形不仅是不进则退,而是进慢了,也等于退,

三、中央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

党中央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主要内容是:

1、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此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并以此改造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继续发展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服务业。重点谈谈服务业,服务业包括四个方面:产业服务业、企业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个人服务业。这四种服务业在我国有巨大的潜在需要。例如产业服务业需求就很大,那些从石化产业中剥离出来而上市的生产型石化企业,需要有专门为其服务的企业,而那些在重组中分离出来的石化续存公司,恰恰是具有专门为生产型石化企业服务的功能,因而石化产业的产业服务要求,为石化服务业创造了极大的就业机会。又例如,企业有着咨询、培训等方面的巨大服务需求,会创造很大的就业机会。再例如,家庭需要有健康服务、日常家庭生活服务、家庭教育服务等需求,个人需要有工作及生活服务需求等,这些都创造了很大的就业机会。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充分发展,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从我国从实际出发,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我国有庞大的传统工业,相当一部分具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我们应当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使传统产业尽快提高水平,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既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又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发展虚拟经济要为促进实体经济服务,并防止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

2、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是我国的两大基本国策,实施以来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是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优先发展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体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一套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及人才汇集机制。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实施人才战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以及长期粗放经营,我们必须在收入水平较低、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下大力气解决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的高收入阶段才面临的资源和生态问题。过去粗放经营,伴随高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不顾生态和环境的发展路子已难以为继,今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发展节水工业、节水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战略资源储备。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国家和全社会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发展环保产业,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健全环境、气象和防灾减灾监测体系。

3、协调城乡关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4、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篇(2)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已不在生产规模和产品产量方面,而在发展模式上。当工业走过量的扩张期、要素驱动期时,必然要转变发展模式,方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笔者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组成的集聚体,它作为一种新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地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珠江三角洲、江苏的环太湖地区、浙江宁波、温州和福建闽东地区比较普遍。同类产业或同类产品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越是集中,越是形成群体,其市场、信息、技术、科研、人才、工艺、设备等方面就越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产业集群的优势,就是规模经济的优势,就是延伸配套的优势,就是服务体系完善的优势。樟树市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经济体系,产业集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医药、机械五金、盐化工等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随着世界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加速从国外向国内、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作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的樟树市,正面临着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此要全面对接“长珠闽”和“泛珠三角”,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服务,强力助推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是进一步营造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环境,在征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进一步改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推进胡家坊至城区的高速公路连接线、汽车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贸城的建设;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重点扶持仁和集团、四特酒公司、蓝恒达“双十”项目、富达盐化、江西盐矿等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发挥这些企业的核心作用,并着力引大引名引强引优,以项目的引进促使产业加速聚集;四是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依托南昌理工学院樟树校区、江西农业工程学院的教育优势,加大对企业管理者、科技队伍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并创造条件选送管理者出国培训,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二、从劳动增值向技术创新增值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关键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离开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就失去了动力和支撑。技术是生产革命之母,技术创新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更日益突出,注重抓科技创新,原本落后的地区完全能够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忽视抓科技创新,原本发达的地区也可能丧失优势,甚至陷入低谷。只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高起点应用科技成果,就完全能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20xx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为此,我们应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建立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和机制,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破除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把激励和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投资、信贷、税收政策优惠,运用财政补贴、政府技术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改革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使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项目。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要支持其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大型骨干企业,要支持其建立研发中心,增强研究开发能力;三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扩散、流动的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成果应用和受益的主体。要让企业走科技路,尝到吃科技饭的甜头。要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大力培育和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板块市场,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樟树市要凭借全省“科技工作试点县市”的优势,全力推进国家“863”计划--健心胶囊的研制和生产,加快“中药科技城”建设,办好“江西省中药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化白酒的研制,力争四特酒研发中心成为省级酒业技术开发中心。盐化工是樟树市的优势资源产业,岩盐储量居江西第一、全国第四,抓住樟树盐化工基地列为江西省“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的机遇,通过科技创新,从生产原盐转向生产盐化工产品,开发pvc、纯碱以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 含钾、镁、锂离子的产业链下游化工产品,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无机化工,瞄准世界最先进的跨国公司、最具科研实力的院所,生产出世界领先的化工产品。

三、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创牌转变。品牌源于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是将物品和服务产业化、商业化并最终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必然选择。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富,品牌经济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品牌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上,品牌是市场的灵魂,品牌的大小、多少、强弱、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为洋品牌打工,做外国人的制造工厂,可谓省心省力,但绝不是一条扬眉吐气之路。目前,占世界市场10%的知名品牌占据着近60%的市场份额。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创牌,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升级的过程。实施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是挑战市场的一个重要法宝,我们要把培育品牌、创立品牌作为战略措施来抓,一是科学制定实施名牌战略的规划,二是建立健全实施名牌战略的激励机制,减少对贴牌生产的优惠政策,推动名牌形成和成长,三是实行品牌扩张,发挥品牌价值倍增作用和行业带动效应,四是加大品牌引进力度,通过“草船借箭”,培育自己的品牌。20xx年樟树市争创品牌工作取得重大成效,荣获省著名商标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28.7%,荣获省名牌产品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50%,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1个。今后要集中力量对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对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业继续分层次给予重奖,通过三年的努力,再培育出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

四、从资源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加快发展,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也绝不能走老路,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开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门。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樟树市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过去做了积极的探索,支持企业在园区内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循环开发的关系,取得了初步进展,城北化工板块的4家企业之间实现了“排泄物”的相互利用,今后要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转换和利用,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既要在技术层面上推广循环经济,更要在制度层面上鼓励企业和社会自愿自觉地追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之路:一是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聘请知名研究机构和著名院校,科学制定樟树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既要高起点,又要结合市情,具有可操作性;二是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法律、经济杠杆,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的激励措施要让所有的企业心动,约束的措施要使违反的企业被罚得心痛,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作为省级的樟树盐化工基地,更要瞄准世界最前沿的生产模式抓好循环经济,提高附加值。要坚持“六高”原则,坚决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三是建立健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循环经济项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以资源化处置项目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4-0009-02

1引言

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在当前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面对发达国家“先发优势”的诸多制约,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机遇更好地实现工业化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党中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面对各种国际机遇和挑战冲击下的必由之路,也是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工业全面振兴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回顾

2.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探索过程

国内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要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见下表。

2.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学术界如江小涓(2002)、张海静(2002)、崔向阳(2003)、胡鞍钢(2003)、洪银兴(2003)、赵振华(2003)、吴敬琏(2005)、翟书斌(2006)、谢春(2011)等学者,都对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虽然他们的视角不同,却有以下几点共识: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与信息化相融合、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是坚持生态文明、能够促进集约型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是以人为本、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道路;是统筹兼顾、能够加快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工业化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使“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相得益彰的工业化道路。

3新型工业化评价综述: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问题的研究可分两个阶段:2002—2004年为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多从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特征以及我国走此道路的必要性等方面来展开论述;从2005年开始至今,研究阶段已从理论描述性分析上升到实证分析,即对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进行实证评价以确定其所属的时期,然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3.1新型工业化评价标准

中国学者们对新型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已达成共识,即认为综合评价指数小于0.6,为新型工业化初级阶段;若在0.6和1之间,为中级阶段;若是大于1,则为高级阶段。谢春(2011)、苏孝辉(2011)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如今处于新型工业化中期阶段。

3.2新型工业化评价方法

对于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方法,涉及多指标综合测度模型,其核心问题就是权重的确定。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于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前两者方法是应用比较普遍的赋权法,第三个方法流行于最近五年的研究中,是在总结主观和客观赋权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创新出的综合方法。

主观赋权法是评价者对指标的重要程度给出人为的评价以此确定指标权重,常用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集值迭代法等。这种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大,稳定性较差。

客观赋权法是指根据指标数值变异程度所提供的客观信息来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常用的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均方差法等。虽然此方法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偏差,但是却会忽略决策者的主观信息,可能导致确定了的指标权重违背实际情况。

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简单来说是根据研究实际选择一种主观赋权法和一种客观赋权法,将两者采用不同的权重组合方法(基本分为两大类:线性加权组合法和乘法合成归一化法)结合起来决定权重的一种方法。它既包含主观法又有客观法;既能反映决策者的主观意愿,又可以做出各评价指标重要性的客观测度,因此可以有效地规避以上两种赋权法各自的缺点,发扬其优点,可以说是现今研究新型工业化测度问题关于指标评价方法的科学合理选择。

3.3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若说学者们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尚能找到共鸣,那么对评价指标体系,可谓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由于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克服传统工业化指标只注重速度和质量而忽视环境质量、资源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和人力使用方面的问题,国内学者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首先是决定层次性,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目标层、决策层和指标层”来划分层次。顾名思义,目标层就是指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水平;决策层位于中间,指用来反映综合水平的各大类指标;指标层位于最低端,也就是指可以反映决策层指标的更具体的分指标。二是以等级来划分层次,即“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所表达的含义与第一种类似。

其次是决定内容。早期研究者们选择反映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增长质量两大方面作为决策层或二级指标。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将可持续发展考虑进去,形成工业化水平、工业化质量和工业化协调性与可持续性三足鼎立的中间层次设计。最近,更多学者尝试打破传统,从不同角度完善它:如王传捷(2010)设计了包括技术、组织、制度和社会其他四大类指标体系;还有学者以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概念中涉及的五个方面作为决策层或二级指标,力求构建出更符合新型工业化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见,国内对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尚无统一标准和既定框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4结论

总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为更好地贯彻执行该道路,国务院于2008年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并于2009—2011年陆续批复了两批16个部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其间2010年国务院又批准沈阳经济区成为全国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各实验区共同努力、不负众望,在2013年的验收中都有喜人的亮点。可以期待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未来会有更骄人的战果。

参考文献:

[1]谢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及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2]潘树颖.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2.

[3]孙智君,周滢.中国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学习与实践,2012(3).

[4]范雪萍.1840年以来我国工业化思想的演变[J].经济研究导刊,2013(2).

[5]孙学光.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分析与科学推进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6]谢春,李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11(3).

[7]涂文明,蒋永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实现指标与模式设计[J].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2009(5).

[8]张海静.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J].经济问题,2003(7).

[9]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N].文汇报,2005-02-17.

[10]江小涓.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J].求是,2002(24).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74-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一方面表现在城镇化建设中高层建筑物的建设,另一方面表现在交通运输工程中的土木建筑工程,如道路(包括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桥梁、隧道、港口、码头等工程。与之相呼应,我国相关领域专业的高等教育也出现了迅速发展的事态。为了与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专业,其核心综合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渡河工程相关的专业技能,其专业基本知识包括了基础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铁工程、地下厂房建筑工程等方面。该专业同时结合了工程安全与管理工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又结合了工程实际操作技能,最终培养出既要满足市场经济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又要顺应社会和时展方向的建造工程师、管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这样,在人才培养上,专才的培养和通才的培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因此,如何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能均衡二者的关系,制定出合理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文将对我国道路桥梁工程专业普通高校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详细探讨,并分析其合理性。

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既能掌握道路桥梁及地下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专业技能,又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素养和高尚品德的高等专业人才,能从事道路桥梁和地下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科研、教育、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制订人才培养的方案上,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中,既要设置能够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又要设置必需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最终培养出适应不同行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

要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专业及专业方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以及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动态;要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从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相关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所必须的测绘制图、运算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高速公路、一般道路、大中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管理的初步技能。同时要系统掌握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资料、论文、规范及其他技术资料,能够具备一定的听、说、写的能力,并要掌握资料查询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四、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设置是教学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坚持的原则为:使学生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知识;同时注重专业性和基础性,整体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处理好本专业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为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工程人才。

1.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应适应我国大众化技术人才教育教学的相关发展要求,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能够真实反映专业人才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教育的发展新动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标准,培养既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坚持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总结本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并将成果应用于新的培养方案中,力争在“回归工程”教育、整合与优化、课程更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2]。

2.专业方向设置。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下设有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与安全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和人才需求信息,在第三学年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分别针对各自的特色与需求,设置若干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程。其中道路工程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道路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桥梁和隧道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桥梁工程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桥梁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道路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地下工程与安全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地下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及道路桥梁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

3.课程分类及各类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基本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制,最长不超过六年,学生按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本专业总学分178,其中课内计划学分171,修完相关课内教学计划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课外实践7学分,其学分的认定按相关任课教师及创新实践学分的有关考核办法执行。三个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即平台课、模块课和课程群。

(1)平台课。平台课又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是三个专业方向都必须要修的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共60.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35.4%;学科基础平台课共43.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25.4%。

(2)模块课。模块课又包括专业基础模块课、专业方向共享模块课和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其中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是针对每个专业方向所设置的特色课程。专业基础模块课共16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9.4%,专业方向共享模块课共11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6.4%,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共28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4%。

(3)课程群。课程群又可称为专业方向拓展课程群,其中设置的课程均为与三个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相当于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每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在课程群里选取至少12个学分的课程,所修学分占总学分的7%。专业方向拓展课程群的课程涵盖了与三个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涉及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等各方面。

4.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从第一学年的军训开始,实践教学环节一直贯穿于四年的培养过程,除军训外,其余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物理实验、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地质实习、专业测量实习、专业生产实习以及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创新实践等环节。其中课内实践环节为35.5学分,课外实践7学分,课外实践不计入总学分,但需考核合格方准毕业。

五、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1.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中采用平“平台课”+“模块课”的做法,一方面可大大减少课堂老师讲解的时间,使本专业课程内容的设计发展方向更趋于综合化,另一方面可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拓宽[3]。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不同层次和方面的选修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而且在学生毕业后,既能使学生对其他专业方向的特点有所了解,又能使之较快地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工作和学习。进一步改革后的培养计划更加重视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认识到作为一名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方面的工程师在将来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课程体系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将总学时减少,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整体优化组合,及时改革更新课程,进一步放宽课程设置的口径,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发挥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在专业平台课与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中,提高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以及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课训练的比重,加强学生人文和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和专业基础理论素质方面的教育,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和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了基础课程教学所占的比例。尽管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习有益于学生对工程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理解,但在学生涉及到实际工程之前过多地进行纯理论的学习,缺乏针对性,这种教育方式属于灌输式教育,所以很多学生毕业时总觉得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不多,这实际上就是他们对基础理论理解层次欠缺的问题[4]。因此,应将应用型本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教学重点放到应用教学上来。

4.新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培养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应用型人才不应是单一人才,而应是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领域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同时,应用型课程应紧密结合实践型课程,应用型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工具,而工具的熟练必须通过大量实践,必要的工程实践经历可以说既是应用型教育的手段又是应用型教育的目的。然而,实践课程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在课堂中过多的训练内容,很难使学生具备全面解决所有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设计题目布置的大小和多少,而是要使学生的工程素质得到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4]。

5.新课程体系在设置时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进一步细分为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三个方向,这就使得按照该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应用型毕业生更具有适应性。一方面满足了“通才”的要求,即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均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专才”的要求,即在“通才”的基础上,每个专业方向对其相应专业技能进行重点加强。

六、结语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交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这就使得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需不断提高,相应地,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国家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将新内容、新知识和新方法纳入其中并加以优化组合,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丁宝宽,陈四利,鲍文博,金生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45-47.

[2]曲贵民,林莉,宋高嵩.土木工程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5):139-140.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篇(5)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定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一概念涵盖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五大特点与三大任务。 五大特点为:一是科技含量高,是指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以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二是经济效益好,是指各个生产和流通中的各个经济主体,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符合市场需求,同时所消耗的投入又比较低,以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三是资源消耗低,是指各个经济主体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四是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做到发挥比较优势与增加就业。新型工业化道路所担负的三大任务是: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从而有效地应对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从而有力地吸纳因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生的大量的相对剩余劳动力,确保社会的稳定。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型”阐释

现代化是从工业化起步的,现代化的共同规律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必须遵守。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有必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来实现国家的共同目标,走先行现代化的国家所经过的基本路线,但又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及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政治环境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和我国原有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其深刻的“新型”内涵。

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相比,一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走得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在信息化浪潮中亦步亦趋显然不合适宜,面对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走的是一条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重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新的技术起点上实现高层次工业化的道路,从而发挥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二是低消耗和高效益并存的现代化,努力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改变上个世纪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高消耗高污染的西方工业模式,新型工业化意味着依靠最新科学技术跨越这个阶段,不仅可以使工业化水平快速进入国际前沿,同时可以以其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和节省,实现低物质消耗,带来清洁生产。

与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过去的工业化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进的,新型工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推进,工业化的主体是多元的,社会资源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配置;二是新的内外环境条件下的工业化。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化是在大国称霸、闭关锁国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条件下展开的,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是在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的基础上推进的,我们现在进行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是在我国实现总体小康、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环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的新形势下进行的;三是将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结合的工业化。 1949至1978年30年间,中国走的是重工业化道路,采取的是以农补工的形式,改革开放后,工业化与城市化逐步结合起来,但城市化程度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现在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学探析

1.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循环经济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经济学概念。它要求在物质不断循环和能量不断梯级利用基础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资源开发、生产、运输、经营、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经济和社会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资源再用或再生”的闭环型物质流动过程,使物质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充分的利用。我国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且资源过度开发、生态过度破坏和环境过度污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对于这个与意识形态无关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模式必须引起重视。在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中,资源环境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共同造就了我国所需要面对的“发展窄路”,也成为提出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深刻背景。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是对现阶段经济高速发展所遭受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的反思,更是对未来国家的良性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诉求。所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循环经济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模式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

2.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根据经济学生产函数模型理论,实现增长需要耗费各种要素,特别是自然资源的耗费。从许多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增长的现实看,为了谋求高速度,资源开发过度,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其结果是人类的生存条件遭到损失。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发展中采取积极的措施,寻求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不仅仅强调持续增长,还有公平要求和代际公平,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满足当代人的福利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福利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形成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从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的做法转向以再生能源为基础、重复或循环利用资源的经济模式,在处理发展与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由先发展后治理转向边发展边治理并进一步转向先治理后发展。面对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特别面对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寻求替代,根据吉利斯和罗默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分析,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讲的资本对自然资源的替代,主要是指产业替代和技术替代。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应成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因为这一过程正是经济结构显著转换的过程,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特点较为明显,这种结构转换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形成巨大的需求,因此,边增长边治理污染,并进一步发展到先治理后增长,应该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3.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信息化

新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罗默和卢卡斯在说明现代经济增长时对资本作了新的界定。罗默提出“知识外溢长期增长模式”,该模式突出知识资本的作用,强调生产性投入的专业化知识(知识资本)的积累是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卢卡斯则提出“人力资本完整性增长模式,突出人力资本的作用,强调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将这两个理论结合起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新经济中的两大资本,前者突出知识的创新,后者突出知识的积累。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化正在进入信息化阶段,信息和网络技术,信息和网络服务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正在使工业等产业的技术基础发生革命性变化。新经济时代的主导和支柱产业是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借助信息化之类的高新技术跨越或缩短重化工业阶段。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信息化实际是关注建立在最新科技成果基础上的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和创业资本运作以及人才汇集的有效机制。根据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求,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推进高科技产业化,不仅要在现有产业中采用高科技,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发展一部分高科技产业,如微电子产业、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新材料产业等等,实现在信息化的引领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

我国探索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在对当今世界大势和中国国情的深刻分析与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揭示和准确定位,这条“高、好、低、少、优”的新型模式具有极其丰富的经济学内涵,必将引领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平原大学社科部

参考文献:

[1] 肖文海.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2.

[2]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5-110.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篇(6)

进入新世纪初,在国家政策触动下,学术界与地方政府兴起了一股探索新工业化道路的热潮,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新工业化思潮。其中流派纷呈,理论形态各异,甚至形成了几次论战高峰,有重大分歧,也有基本的共识。由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工业化,被确定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因此,新工业化思潮方兴未艾。本文试着就已有的理论形态和演化轨迹对这股仍在高涨的思潮进行一定的考察,以分辨其中的是非得失,观察思潮演进的方向。

一、新工业化思潮缘起

新世纪新工业化思潮的勃兴,有深刻的实践背景,但也有政策方面的触动因素。“九五”规划时期,国家提出要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的、粗放的转变为内涵的、集约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对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十五”规划继续强调要优化并提升产业结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来支持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指出,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要求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提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5个统筹重要思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对如何走新工业化道路的作出了基本安排。这些具有连续性的国家政策与规划安排,推动着新工业化思潮的不断高涨。

新工业化思潮的勃兴更重要,也更深刻的是,在已经变动的新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工业化要探索新的路向。即我国工业化在“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的巨大历史机遇面前,在资源环境人口压力种种限制条件下,如何在日趋剧烈的全球性竞争市场中定位自己。上世纪后期,知识经济迅速崛起,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掀起一场“新工业革命”,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己从100年前的5-20%,提高到70-80%。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术,如何在现有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成为我国继续推进工业化的新机遇,也是新挑战。特别是经济市场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如何在这种日趋激烈的全球性市场竞争环境下,发挥比较优势,开辟出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培养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再则,经过先行工业化国家对全球资源的大规模、甚至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越来越少,四大生态系统——海洋、草场、森林和耕地,都在经受日益沉重的压力。 我国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为特征的工业化在政府力挺了50多年以后也难以为继。

二、新工业化思潮的特点

新工业化思潮直接受国家新工业化政策触动并在连续性政策的推动下不断深入,在强烈的实践指向基础上,论题极其广泛,探讨活跃,期间就新工业化能否绕过重化工业化展开了激烈争论,在整个思潮演进过程中,工业化理论得到不断深化,出现可诸多的理论形态,以前有关工业化问题的一些误解得到消除,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但也有不少议论属于为政策做注脚,缺乏理论深度和实践力度。另外,在“重化工业化是否为新工业化之必然与必须”这个最尖锐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相当的分歧。

新工业化思潮议及的论题广泛,涉及到新工业化的概念、必要性、紧迫性、时代背景与体制环境、内容、特点、国际国内比较、地方实践、政府角色、市场化与工业化关系、成败预期等等。期间,就重化工业化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交锋,包括:新工业化是否为“新的重化工业化”、重化工业化是否为工业化之必然、中国事实上是否进入新的重化工业化阶段、新的重化工业化阶段是国家推动的还是市场推动的、重化工业化是否会大量消耗资源与严重污染环境、目前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推动产业升级还是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等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重化工业出现了高增长,2002年以来又出现了新一轮高增长,一些学者连续发表研究报告和文章,提出“新的重化工业阶段论” 。争论从2004年下半年进入高潮。岁末,吴敬琏长篇撰文,呼吁警惕片面发展重化工业,然后是厉以宁认为中国不可能避开重化工业的发展。其后,《经济日报》的《理论周刊》开辟了“我国工业重型化之路怎么走”的专栏,不同见解展开讨论和争鸣。2005年初,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的“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吴敬琏以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为主题发言,提倡多搞研发和品牌,反对过分依赖制造业,尤其是重化工制造业。随后,龙永图提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他学者也纷纷发言,形成赞成重化工业发展、不完全赞成重化工业发展以及反对重化工业发展等几派。2005年《中国发展观察》第2期发表赵晓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的观察评论文章《中国能越过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吗——“十一五”的一个重要问题及其争论》,认为中国事实上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要经历一段重化工发展的历程;而且惟有制造业的大发展,服务业才有最好的发展基础。2005年8月20日《商务周刊》开辟了《工业化道路大论争——专访吴敬琏、林毅夫、李佐军》专栏,吴敬琏发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误解与扭曲》,反对将“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同于重化工业化。认为目前的重化工业大发展并非市场自主配置资源的结果;否认重化工业化是工业化的必经阶段,认为工业化中后期不是重化工业居主导地位,而是服务业占主导地位;强调现代经济增长靠的不是投入资本,不是重工业的发展,而是依靠效率的提高;主张新工业化主要应该是服务业——工业化。李佐军发表《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力挺重化工业化。认为根据历史分析,重化工业化是先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化中后期之必然;根据国情分析,重化工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特定历史阶段是必要的;根据实践分析,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即进入重化工业(或资本品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的阶段。林毅夫发表《谨慎对待“重化工业热”》,提出比较优势论,认为目前加速重工业化并非产业升级的自然结果,而是走进了岔路,不符合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中国应该主要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非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资源禀赋升级之后,产业结构方能够随之升级。2005年8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该刊记者对樊纲的的专访文章《中国要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樊纲提出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2005年底,刘世锦发表《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回应文章,对重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作出澄清。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一个大的经济体没有经过重工业加快增长阶段而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的先例;我国大量需求的重化产品,不可能主要通过进口解决;重工业也可能是低消耗、高效率;新一轮重工业快速增长中,投资主体是非国有经济的投资者,属于市场选择;增长方式问题本质上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并不与特定行业相关。因此,所谓“新”“旧”工业化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生产和使用重工业产品,是否要经历重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阶段,而在于生产和使用重工业产品的方式和效率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

这场争论之所以关系重大,牵涉到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走向,而要害则在于如何评估实际上的“重化工业化”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根本的目标指向是新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究竟应该体现在哪里。这场争论也的确成为新工业化道路方针确定以来最大规模和最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之争。工业化,思潮-[飞诺网]

三、新工业化思潮的主要理论形态及其得失

新工业化思潮在争论和演化中形成了各种理论形态,主要有五种:科学发展观、新重化工业论、服务化——工业化论、工业文明论、新工业文明论、比较优势论等。其中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总纲,其他理论形态都在此主题下展开。这些理论形态各有其基本主张,相互之间也展开批评。特别是新重化工业论与服务化——工业化论之间展开了激烈交锋。

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发展最新最高理念,是引领新工业化发展道路之灵魂。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为主旨的“新四化”即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发展的人本性、可持续性、质量与效率,特别关注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村和培育现代农民。十六大提出的“2个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5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4个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理论表达。新工业化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在十六大报告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新工业化道路作了理论阐述和具体安排。

十六大报告规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主要特征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开拓和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新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总体设计和全面安排。总体设计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具体安排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000万人。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新工业化理论与安排落实的关键有二:一是通过学习与宣传转换企业和政府领导人的发展理念;二是通过政府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监控去强制推进。但由于科学发展观只是一个理论总纲,具体的新工业化道路究竟新在哪里,仍然有重大分歧。新重化工业化与服务业——工业化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之争,就显示了这种论争的尖锐性与复杂性。

在科学发展观和新工业化政策的触动下,各种具体形态的新工业化道路理论浮出水面,展开了争鸣。其中新重化工业化理论认为新工业化就是新的重化工业化。该理论从现实、历史经验和经济理论出发,论证重化工业化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中后期不可绕过、必须大力发展的阶段。所谓“新”主要新在:推动重化工业化的主体主要不是政府,而是市场需求和民间投资;实现效率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能源耗用的最小化。基本理由有七:

其一,所谓“旧式”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生产和使用重工业产品,是否要经历重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阶段,而在于生产和使用重工业产品的方式和效率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重工业既可能是高消耗、低效率,也可能是低消耗、高效率。

其二,进入工业化中期后,重工业增长加快是国际范围的规律性的现象。在大国类型中,这一增长阶段特征更为明显。工业化先行国家都是在重工业特别是其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后,迎来了服务业的大发展时期。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找不到这样的先例:一个大的经济体没有经过重工业加快增长阶段而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

其三,中国事实上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在“十一五”期间,不仅不可能越过重化工业的发展,而且应该充分利用重化工业发展的良机。唯有如此,才能抓住“关键发展期”,实现新的经济腾飞。

其四,中国加入wto后相当一段时间,中国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产业分工是不可能总做低端如造鞋制帽,但也不可能一下子跑到高端,如研发和品牌,而是要经历一段重化工发展的历程。高消费阶段必然要求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以便提供足够多的金属材料和重化工产品来满足市场对住宅和耐用消费品等日益增长需求。从我国的特定国情看,大量需求的重化产品,不可能主要通过进口解决。从技术进步发展的角度,中国只有先做好世界工厂,才可能做好世界实验室,服务业才有可能有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才可能稳固。

其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什么产业本质上是一个市场选择过程。中国当前重化工业的发展固然有政府拔苗助长的成分,但主要力量是来自于市场的消费需求,并建立在良好效益的基础上。投资主体较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数投资者已经不是政府,其中较大比例是非国有经济的投资者,其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尤其看好重工业的发展。政府不应介入重化工业的发展,尤其是不能陷入到重化工业发展重复建设的竞争中去。

其六,中国发展重化工业最大的问题是在当前引起了国内煤电油运的紧张,并引发全球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升。长期看这个矛盾,则是中国14亿人口要加入到目前总量才7亿人口的世界发达工业化国家当中去,必然引起全球能源和原材料的紧张。但这一发展中的矛盾不太可能通过中国人“自废武功”来解决,并且不能用现在的静态眼光来看,而是要靠技术革命来解决。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一定要靠效率提高而不能只靠投入增加。

其七,重化工业本身也许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需要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为重化工业前前后后服务的这些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而按照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中国将来还需要转移出两亿到两亿五的农业劳动力人口,才可能解决现在的收入差距问题。

新重化工业化理论看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保持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作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的赶超型战略理论,虽然新重化工业化理论强调重化工业化的市场性、技术与效率性、资源能源的节约性、环境的保护性、充分的就业性,但在目前的人口规模、技术力量和体制弊病制约下,重化工业化的加速无疑会造成各方面的紧张。

服务业——工业化理论在与新重化工业化理论长期论战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看法。该理论不同意重化工业化之必然与必须论,认为服务业一直是20世纪工业化的主体力量,重化工业化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不不符合中国国情,应该按照我国资源禀赋特点,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分工,大力发展服务业,这就特别要求我国进行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弱化政府权力,加强法律法治,建设有限政府,突出市场功能。基本理由如下:

其一,“服务业一工业化”是后期工业化的基本特征。从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实际情况看,工业化后期发展最快的产业部门并不是工业,更不是重工业,而是服务业。认为经济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轻工业、重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这个说法没有历史根据,服务业比重的提高不是一个工业化实现以后的事情,而是很早就发生了的事情。服务业在19和20世纪之交异军突起,很快超越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尤其是其中的生产业,其他后起工业化国家的情况也大体如此。20世纪早期的英国、美国,服务业比重都占了gdp50%以上。

其二,重点发展重化工业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国国情的特点是“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紧缺、资本资源紧俏、生态环境脆弱”。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这种资源禀赋的条件下,中国应当尽量发展低耗能、低资本和资源投入,又能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和中国人心灵手巧的优势的产业为主要方向。

其三,历史已经证明重工业化优先增长的赶超型战略的失败。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搬用了苏联的工业化理论和增长模式,把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投入重工业建设,希望靠重工业超常增长促成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实现。结果事与愿违,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后果。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型化一直以来不是市场调节的结果,而是各地政府调节的结果。

其四,产业结构“重型化”,将造成一系列消极后果。不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配置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整体效率下降;放松了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上的努力;抑制了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经济效率关系重大的服务业的发展;造成水、土、煤、电、油、运等基本资源的高度紧张;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困难;过度投资孕育金融风险。

其五,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品外,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可以通过贸易取得。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用尽量少的资源消耗生产最大的价值,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换回自己不具备优势、自行生产不符合经济性原则的产品。

其六,根据其它国家和我们自己的经验,解决就业问题主要要靠服务业和小企业的发展。重工业部门每亿元投资提供0.5万个就业的机会,只有轻工业的1/3;在轻工业为主的阶段,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则降为70万人。

其七,我国现在的惰况是,服务业实际水平不但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关键就在于物质生产对于制度的依赖性不那么强,而服务业对制度的依赖性就非常强,正是制度安排有问题,所以服务业发展不起来。

其八,现代制造业是与服务业相融合、具有许多服务含量的制造业。服务业务己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的重要业务,甚至是主要业务。20世纪制造业的一项革命性变化是它与服务业相互融合(一体化),所以后期工业化又称为“服务业—工业化”(service—industrialization)。

其九,信息化最主要的部分是服务业,信息产业不等于硬件制造,不是重工业。从价值构成也可以看出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中,软件和服务一般占70%以上,硬件占20%多,我们是倒过来了,基本上是硬件,然后才是软件,服务就更差了。

服务业——工业化理论与新重化工业化理论尽管在后期工业化道路方向上发生了激烈冲突,但二者也有认同之处,主要有二:一是认为选择发展什么产业主要应该由市场选择,而不能由政府圈定,政府只能起鼓励作用;二是均看重生产业的大发展,认为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此。基于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严重滞后的实际,服务业——工业化理论提倡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我们也的确不应忽视支柱型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国家经济安全应纳入新工业化内涵之考量。

工业文明论认为新工业化即建设工业文明,而过去的所谓工业化只是工业发展,而无“化”。新工业化的重点在“化”,其含义是: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使一切非工业生产方式转化为工业生产方式;将国民经济中原来独立于工业之外的经济活动,纳人工业发展的轨道;使一切不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经济运行机制适应工业发展;将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化”为现代市场农业,将大部分农村居民“化”为市民,将传统农业文明“化”为现代工业文明。工业化只存在于市场经济阶段。工业化和市场化高度融合、互为依托。工业化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工业部门的先后发展顺序,而在于工业化借以运行的机制,即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推动工业化顺利展开的最佳机制是市场机制。要将政府职能的中心由促进工业发展转向调节各产业各部门的结构变化上。 工业文明论把我国传统工业化视为工业发展而非真正的工业化,认为真正工业化立足于市场经济基础上,与市场化高度融合,最终形成新的工业——市场文明,而非传统的农业——土地文明,单纯的工业发展则将仍然陷于农业——土地文明的结构之中。工业文明论在中国仍然有积极意义,因为我们过去的确是以发展农业部门的方法去发展工业部门,而置市场化于不顾。工业化在我国显然没有完成,工业化与市场化的真正结合还刚开始,建设工业文明的任务还是很有挑战性的。但作为新工业化道路理论,工业文明理论显然不完全成熟,缺乏对我国工业发展业已产生的负面效应的清醒认识,也没有对当代新工业革命予以积极回应。

新工业文明论把“工业文明”称为“天然化学文明”,认为“新工业化”或“新工业文明”乃是“人工化学文明”。该理论认定,人类文明的演进在本质上是由浅入深地不断推进对自然物质层次的认识与改造,人类文明的演进大体要经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对生命物质的认识与改造的“生物文明”阶段;对化学物质的认识与改造的“化学文明”阶段;对物理物质的认识与改造的“物理文明”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初级的“天然利用”与高级的“人工生产”两个小阶段。对照历史,该理论认为,“采猎时代”实际上就是“天然生物时代”,“农业时代”实际上就是“人工生物时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天然化学时代”,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理所当然就是“人工化学时代”。“新工业化”作为一种“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文明”,是一种比工业化更高级更深层次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具有七个基本特征:劳动对象的元素化;主导能源的物理化;生产手段的智能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循环化;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生态化;生产和活动空间的太空化;新工业化对工业化的替代化。新工业文明论认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是一场突破工业化的新文明革命。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在建设“适度工业化”的同时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中国建设新工业化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以智能化微制造科技为关键科技支撑体系、以深层次循环式生产为主导生产方式、以有限消耗自然资源的循环经济为根本经济体制、以崇尚创造和以类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新工业化社会。新工业化建设主要包括七大发展战略。(1)科技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信息、生物、纳米、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太空等新科技的发展。(2)产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纳米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态产业、太空产业等新工业产业的开拓和发展,这些新工业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最终将取代传统的工业部门。(3)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新工业化经济是一种深层循环生产和循环经济。(4)水资源发展战略,从单纯利用天然淡水向“人工制造淡水”转变。(5)能源发展战略,主要是物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热核聚变能等,最终是月球能源基地的建立。(6)材料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实现材料元素化。(7)太空开发战略,主要是对月球和太阳系的行星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包括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态化改造。 新工业文明理论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与战略性,属于高科技密集型工业化思路,就其作为赶超型战略理论形态而言,没有根本立足于市场经济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之上,属于一种政府战略考量。新工业文明论与工业文明论都属于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转型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要求根据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特点,利用国际市场与国际分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提升资源禀赋结构的基础上,再不适时机地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该理论强调:经济发展的真实涵义,不是少数几个资本密集型产业“鹤立鸡群”式的发展,而是所有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而只有要素禀赋结构的提高,才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因此,处于落后地位的经济要求的发展,应是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当要素禀赋结构水平提高了,资本变为相对丰富而便宜,劳动力变为相对稀缺而昂贵,以资本来替代劳动就是经济的自然要求,整体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升级就成为水到渠成之事。发展中经济体如果能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会相当迅速,从而要求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必须相应做出迅速的调整。中国资源禀赋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劳动力过剩,应更关注劳动密集型而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现在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没有比较优势的重化工业得到政府银行支持,许多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却无法取得银行贷款。而且重工业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产业工人,无法吸纳中国数以亿计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资金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一种典型的赶超战略,但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或地区都没有达到赶超的目标;相反,一些没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取得了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或赶上发达国家的成绩。推行比较优势战略还能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劳动者得到充分就业,工资水平随着劳动力由相当丰富变为相对稀缺而不断提高,广大的劳动者因而可以从经济的增长中不断受益。因此,与发展重化工业的赶超战略相比,比较优势战略更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推行比较优势战略,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维持市场的充分竞争,因为价格信号能够准确反映要素的相对稀缺性。 比较优势理论与新重化工业化理论的异同之处在于,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资本密集型工业要发展,但要在资源禀赋升级之后;与服务业——工业化理论的异同之处在于,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劳动密集型工业化是当前工业化的特征,但资源禀赋变化之后,则工业化类型应该随之变化。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实际上是认为,新工业化是非赶超型工业化,而传统工业化是赶超型工业化,赶超型工业化实际上导致落后,而非赶超型工业化则能够实现真正赶超。比较优势战略完全以市场经济为依托,在真正的市场化图景下,比较优势战略是可行的。问题是我国的市场化还存在严重的扭曲和干扰,不但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而且地方政府热中于插手微观经济运行。

四、新工业化思潮的主要成果、基本共识以及不足之处

新工业化思潮推动着我国工业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主要表现在:

其一,普遍反对再走西方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工业化再信息化、重机械化轻就业、经济危机相伴随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不同意继续走计划经济时代曾经走过的单一公有制、重工业优先、牺牲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城乡隔离、过份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资金投入高、资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其二,认识到新型工业化是与城市化、市场化“三化”合一的过程。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矫正人为割裂城乡经济关系、破坏城市化和工业化内在联系的政策,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来拉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注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互动,否则,工业化的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潜力;如果第二产业孤立发展,没有农业发展的支持,必然失去市场基础;如果没有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则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不但失去了相应的市场基础,而且失去了分工更为细密,专业化水平更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会。

其三,认识到推进信息化必须与推进工业化和改造传统产业密切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互为动力,共同发展。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而忽视发展工业,片面发展信息化的道路也是不现实的。只有以工业化培育和推动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才是正确的选择。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工业化已具有全新的内涵,信息化已成为产业竞争的基础。

其四,认识到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定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球化正在由生产全球化向科技全球化、产权市场全球化的层面深化,大量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利用好这个机遇,就能把我国所具有的市场优势、低成本制造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与发达国家所具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就有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作保证。

其五,认识到既要坚持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又要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要求吸取亿万农民被置于工业化进程之外的深刻历史教训。认为非公有部门将是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其六,强调人力资本和以人为本。认为新工业化要把我国庞大的人口就业压力变成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注意在新兴产业中吸收劳动者就业,又要广泛开辟新产业和新领域,积极消化和解决就业问题。

其七,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制度创新。认为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市场而是政府,要求尽可能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主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切实推动政府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事务直接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服务又严重不足的状况,把政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创造鼓励公平竞争,促进投资、创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上来。矫正行政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弱化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打破我国目前市场仍然存在的行政垄断、地区封锁,促使人才、资金、技术、商品等在全社会范围无障碍地自由流动;防止市场主体垄断,促使其自由竞争,充分竞争,公平竞争;借助于健全的法律、严格而公正的执法、优良的商业信作、较强的职业操守、规范的政企关系、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等促使市场体系有序运转;大力发展金融、技术、产权、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农地流转制度、产权保护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审批制度等。建立能激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在生产中运用的制度和机制,建设独立自治的科学共同体,建设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新工业化思潮在大规模论争之中达成了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传统工业化不仅存在效率低和国际竞争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而且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长远问题。那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代价、重生产轻环保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基本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跨越式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满足充分就业;结合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强调民间投资对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以市场机制为实现机制,要求政府切实转变职能;集约型增长;实现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与现代化;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培育核心竞争力。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篇(7)

一、关于城市化

城市化的学术研究伴随着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如何来理解城市化概念,不同的学科都从自己的研究

视角做出了回答。人口学关注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重变化;地理学则强调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扩大;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应该是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的转化过程。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前苏联学者斯捷潘年科的观点是一方面要从生产的发展,即从城市化所体现的生产活动的集中过程、交往密切的过程来理解城市化;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的发展,即从城市化所体现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来理解城市化。我们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市化,认为城市化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过程,这种规模扩大包括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两个方面,这一过程还伴随着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迅速向周围的扩张渗透。从实质上来看,城市化是作为城市文明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集聚和扩散的过程。

从城市化的的概念出发,我们将城市化的特点归纳为:一是城市化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因此,城市化的研究既要注重结果,也要关注过程;二是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点,其产生、扩大的过程都将被视为城市化;三是城市的面积扩大与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也将被视为城市化的重要过程;四是城镇作为小城市模型,城镇化也被认为是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据此,我们将对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即农民工外流型、征地吸入型以及乡村工业化型进行比较研究。

二、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比较

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路径或模式的研究非常多,在城市化道路方面也向来就有小城镇论与大城市论之争。小城镇论者认为,中国应该走小城镇发展之路,实现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这种发展道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通过保持原有的地缘关系,降低城市化的成本;而大城市论则认为小城镇道路忽视了大城市发展的规模效益。当然,也有比较折中的观点则主张中等城市论或多元论的城市化方针。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和这些研究不同的是,我们的研究并不去争论中国目前应该选择怎样的城市化道路,而只是对已经呈现出的三种城市化路径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分析各自的适应性特点。

1、选择依据

我国三种城市化的路径分别是农民工外流型、征地吸入型和乡村工业化型。从城市化的概念出发,三者都应该符合城市化的内涵和特征,是城市化的不同过程表现形式,是实现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不同道路选择,因此也使城市化有了不同结果的表现。

(1)征地吸入型。征地吸入型可以说是一种最普遍的城市化的发展路径,这种发展道路不仅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种普遍的形式,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使用方式。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扩张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因此,对于周边土地的需求也成为一种必然,征地成为解决城市扩张的主要手段,城市扩张,面积和人口的增加都是城市化的表现。当然,由于各国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各国在城市征地方面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千差万别,在形式和结果等方面的表现也大不相同。比如著名的英国的“圈地运动”,实质上也是一种征地政策,只不过是一种掠夺式、剥削式的征地方式。因此在性质上与我国采取的征地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2)农民工外流型。农民工进城务工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农民工进城务工似乎与城市化没有关系,我们之所以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也是城市化的一条路径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农民工进城,有一部分就留在了城市,并成为市民,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将逐渐享受市民待遇,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将成长为城市的新市民。二是城市化不仅是人口和面积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城市文明的影响和扩散。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断地受到城市的制度、规则、习惯等各方面的影响,农民越来越多的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而这个过程也被看作是城市化的一个过程。三是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都有一个农民变为市民的过程,西方国家是以大批农民破产为代价的,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民进城务工,逐步转变为市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工业化的道路。

(3)乡村工业化型。走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我国城市化路径的选择问题上就存在着小城镇论与大城市论之争,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可选择的路径之一。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我国制度框架内,特别是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来看,两者并无本质性区别,但城镇居民与农民身份和职业等方面却存在实质性的差别。因此,我们认为小城镇的发展道路也是城市化路径的选择之一。而乡村工业化正是通过发展工业和乡镇企业走小城镇的发展之路,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本地的工业、企业的支撑,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小城镇与乡村工业化密不可分,乡村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路径选择之一。

2、路径比较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发展也出现了不同路径选择。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的地方形成了内生性的发展道路,有的地方强调外力的拉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三种路径均有各自适性特点。

(1)农民工外流型。农民进城务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特点,农民工群体的出现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也填补了城市急剧发展所需的建设力量的空缺。农民工进城与城市化的进程密切相联,但又没有完全纳入到城市化的概念之中,因为大多数农民工到城市里工作只是生活的一个中间过程,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居住。在我国现行的户籍等相关制度的框架内,他们依然是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工进城还存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新市民的道路还在探索之中,留守儿童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也存在被继续强化的风险。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民工依然没有完全摆脱边缘化的境地,在城乡关系中,农村还是处在弱势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许多发达城市在城市新市民的道路上率先开始探索,开展新市民活动,在国家政策层面,对于农民工的市民待遇,包括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也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制定,农民工与他们所在城市的居民在制度的框架内享受更加公平的权利和待遇。事实上,城市化的进程需要产业和人口的双重集聚,许多经验也表明如果只有产业的集聚而没有人口的集聚势必会造成或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 转贴于

(2)征地吸入型。征地吸入型是一种传统型的城市化路径。通过城市发展的幅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人口进入到城市,城市处于主动位置,而周边被征地区域处于相对被动位置,因此,这也被视作是外边城市化之路。失地农民实现了身份的转变,成为城市居民。但他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面临着新的转型。不可避免遭遇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全方位抵触和冲突,必须接受城市生活秩序和工业文明的规则。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让他们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这是和谐社会公平公正的要求。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篇(8)

关于去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区宣传思想战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区“三突破一同步”的发展目标,突出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这条主线,按照年初既定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抓阵地、抓活动、抓典型、抓特色,全区宣传思想各项工作做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基调鲜明、导向正确,重点突出、亮点频现,有特色、有章法、有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路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一)真抓实干,理论武装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加强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以抓好区、科两级中心组学习为重点,认真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八项学习制度,带动全区干部群众的理论学习。为了进一步丰富全区干部理论学习内容,区委宣传部与区委党校依托中央党校卫星广播远程教育网络,专门建立了理论学习资料库,以供区委中心组和基层理论中心组参考使用。在加强区、科两级中心组自身学习的同时,狠抓了全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将理论学习作为年终宣传思想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每月抽查和年底检查的形式进行督导检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理论宣传工作扎实推进。以区委名义制定下发了《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安排意见》,认真组织开展了以“立足中心城区特点,谋求路南经济社会突破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及征文活动,各单位及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主题,解放思想,认真讨论,并撰写上报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文章,为全区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结合省七次党代会和市委书记赵勇的讲话精神,在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热潮的基础上,在全区开展“我为路南发展献一计”征文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单位迅速行动,认真组织,精心部署,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征求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踊跃参与,积极为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共计2337人提出的各类意见、建议292条(各单位汇总上报数)72项,内容涵盖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方方面面,为区委各项工作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围绕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了主题宣讲活动,组建区级宣讲团深入到乡、街进行宣讲。各党委也都组成了宣讲组,深入到社区和居民家中进行了理论宣传,使广大党员群众受到了深刻教育。依托区委《今日路南》综合内刊,开设了《言论》理论专栏,定期转发理论观点、言论专题,结合不同阶段的宣传重点,加大理论宣传和服务力度。三是党员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区开展了“先进基层党校”、“优秀党课教员”、“党员教育优秀文章”、“优秀党课教材”、“优秀党员教育电视专题片”等“五项竞赛”活动,并与开展“党委书记上党课”、“送党课下乡(进社区)”等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拓宽了党教工作新思路。以庆祝建党85周年为契机,依托冀东烈士陵园和抗震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了以纪念建党85周年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成效。

(二)抓牢主线,社会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一是精心组织了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的各项宣传教育活动。举办了“回顾抗震历史,弘扬抗震精神”主题报告会、“我看震后30年”有奖征文以及“感受家乡巨变”图片展等系列活动,引导全区人民回顾抗震救灾的历史,忆党恩、忆军情、忆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忆路南建设发展不平凡的历程,用唐山抗震精神教育全区人民。组织选手参加了全市“辉煌30年,和谐新唐山”演讲大赛,我区推荐的2名选手均获奖。在全市“爱与我同在”大型文艺晚会上,我区选送的《俏影娃》等节目受到好评。二是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以社区、学校为重点,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探索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手段、新机制,在全区认真总结推广了小山街道党工委、燕京里社区以及卫国楼社区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做法。其中,燕京里社区在全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现场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三是积极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深入基层倾听百姓心声,关注思想动态,将群众关心的、中央关注的社会舆情及时上报,为上级决策提供帮助。一年来,上报舆情信息78篇,被市委宣传部采用12篇。

(三)打造强势,对外宣传工作成效显著。一是精心组织了主题宣传。紧紧围绕区委、政府的工作中心,以服务业发展、城市建设、环卫体制改革、和谐社区建设、就业再就业、真情暖万家扶贫济困等工作为重点,在市级以上媒体上大稿、攻头版、上头条、造强势,尤其在唐山劳动日报头版头条,精心组织策划了一系列主题稿件,形成了宣传的强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06年,全区各单位累计在市级以上媒体发稿1400余篇,省以上媒体发稿143篇。其中,报道我区全力打造服务业网络、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稿件《唐山市路南区发展服务业惠及千家万户》在《河北日报》二版刊出。《路南商业:老树新花》、《路南:老城也见新气象》两篇反映路南商业和城市建设成就的系列稿件相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唐山劳动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反映全区强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讯《民生之本最关情》以及卫国楼社区书记王海燕奉献社区,带领社区居民实现再就业的通讯《王海燕:咱群众的贴心人》在唐山劳动日报头版刊发。综合展示路南“十五”建设成就的通讯《路南乘势而上求突破》、全面反映路南党建工作的通讯《服务群众聚民心——路南党建工作纪实》、生动反映路南社区建设、就业再就业风貌的《奥运中国结出自咱的手》以及《小小社区评议会公德建设大舞台》、《一计一策总关情》、《康复村新事儿》、《冬天里的春天》、《永乐园社区网站成居民之家》等通讯报道,也纷纷在劳动日报二版头条刊出。电视对外宣传方面,在办好《今日路南》电视栏目的同时,结合我区服务业、就业再就业等特色工作,积极向《唐山新闻》和《直播50分》投稿,在刊播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06年被唐山电视台评为新闻协作先进单位。此外,我们还配合各单位进行了多部专题片的制作。如专题片《共筑平安路》、《路南社区服务走向标准化》、《廉政清风满校园》、《燕京里社区双拥工作纪实》等。应该说,06年外宣工作进展扎实,成效显著,随着一系列新闻稿件的播发,全面展示了我们路南区新时期改革与发展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进一步激发了全区人民积极投身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热情。二是认真做好重点活动宣传报道的组织策划。2006年,重大活动较多,纪念抗震三十周年、9.16陶瓷博览会、贯彻落实省七次党代会精神、中国文联到康复村慰问演出等等,这些活动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我们及早进行谋划,制定详细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了这些活动圆满完成,取得实效。三是大力宣传了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在总结推广老典型的基础上,大力选树宣传一批新的先进典型。在《今日路南》电视、综合内刊分别开辟“省级文明单位扫描”,“诚信平安路南巡礼”、“知荣辱、促和谐”等专栏,集中宣传报道全区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同时,对居民道德评议等特色活动、福乐园和谐社区创建和王海燕、么彪等一批先进典型,集中力量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全区营造了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四是提高《今日路南》电视新闻栏目和综合内刊质量。努力在创新形式、提高质量、改进文风上下功夫,《今日路南》两个媒体的可读性和可视性,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强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一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开展了“知荣明耻、告别陋习、走向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单位、各部门充分利用板报、橱窗、宣传栏等各种宣传阵地,通过树立标语牌、图片展览、知识竞赛、座谈研讨、文体表演等形式,进行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上半年,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主题演讲比赛,将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推向了热潮。下半年,组织开展了“我最深恶痛绝的十大陋习”评选和漫画征集活动,以整治告别十大陋习,规范公民文明行为为重点,不断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同时,以小山街道隆义里社区为试点,在全区各社区普遍推开了居民道德评议活动,市文明办组织市级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省、市文明办也以简报形式对我区的做法进行了刊发。同时,不断规范季评精神文明突出事迹活动,大力选树先进典型。组织开展了路南区第一届精神文明十佳事迹评选活动,并召开了命名表彰暨十佳事迹报告会,在全区引起强烈反响。常玉珍被评为全省“十大爱心人物”,李丽娜、龚亚辉被评为全市第三届“学雷锋十佳人物”,金胜恩、郭云亭、李玉林当选全市“感动唐山十大新闻人物”,么彪、陈秀荣被评为市级文明市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也不断加强,积极推进了社区未成年人活动站的试点工作,创新了未成年人教育载体,迎接了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督导检查小组对我区的检查。二是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有序推进。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和全市创建工作部署,研究制定了《路南区2006-2008年度创建文明城市三年规划》,对各责任单位承担的创建任务进行了责任分解,明确了定期汇报、督导检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各单位也层层制定创建三年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和职责任务,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深化。在全区窗口行业深入开展了“纪念抗震三十周年,展窗口文明风采”规范化服务达标竞赛活动,全区申报的82家窗口单位在全市三批检查验收中全部一次性达标。我区形成的“抓领导、抓教育、抓重点、抓典型、抓载体、抓工作机制”的创建工作经验,在全市大会上进行了典型发言。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积极踊跃。评选表彰了2005年度区级文明单位、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认真做好省市两级文明单位的推荐评选和管理工作,福寿公寓等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30个单位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为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制定出台了《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推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福乐园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25个社区被评为市级文明社区和创建工作先进社区。在全区全面推开了品牌社区创建活动,努力形成“一个社区一个品牌”的工作格局。2006年4月11日,李长春同志对福乐园社区精品文化社区创建工作进行视察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三是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院街净化”和“村部、综合活动室、卫生室、宣传栏、科普栏、村务公开栏”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努力打造文明生态乡。南刘屯村被评为省级文明生态村,老谢庄村等4个村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和创建工作先进村。为6个村免费安装《河北日报》阅报栏。与创建办紧密结合,对全区“村民中心”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深入各村进行调研指导,积极推进创建工作的开展。

此外,“三下乡”工作活跃基层,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扫黄打非工作突出重点,确保了文化市场的健康稳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形势任务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与区委的要求和全区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认真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关于今年的宣传思想工作

2007年,全区宣传思想战线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七次党代会和市、区第八次党代会、市、区委全会精神,迎接、贯彻党的十七大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围绕全区“三突破一同步”的发展目标,理论武装抓深入,舆论宣传造强势,思想政治重实效,对外宣传抓突破,文明创建促提高,队伍建设强素质,不断提升全区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繁荣文明和谐路南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

按照这一总的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重点,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一是要突出重点,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今年的理论学习要在选准学习内容上下功夫,要在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和学以致用上下功夫。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执政能力建设等重大理论为主要内容,加强和改进区、科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各单位要尝试中心组成员结合分管工作做专题讲座,提高集体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今年,我们将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基层科(局)级中心组学习联系点制度,每位县级领导联系1-2个单位,一方面进行学习指导,另一方面也是加强对科局级中心组学习的督导,切实提高科局级中心组学习的质量。我们还要进一步充实完善中心组学习资料库,丰富学习内容,并且每月定期编发一期《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为中心组学习提供参考。在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方面,我们要紧跟形势,及时认真组织开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省市区党代会和市、区委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活动,切实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宣传教育到位。二是拓展广度,扎实推进理论宣传工作。今年,我们将深入开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设繁荣文明和谐路南”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重点推出一批符合路南实际、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成果和文章,使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五个意识,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省市区委的要求部署上来,保持事事争高、处处争好的精神状态,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路南贡献力量。积极创新理论学习宣传的形式和载体,在去年宣讲的基础上,加强区级宣讲团建设,充实和丰富宣讲内容,创新和改进宣讲方式方法。扎实推进基层宣讲组的组建,尝试和推广在社区成立宣讲志愿者队伍和在学校、较大规模非公有制企业中组建学习宣传员队伍,建成一支综合性、常年活动的宣讲队伍。三是扎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习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全社会的认同感和实践的自觉性,使之科学引领和谐文化建设,是今年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崭新课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要围绕这些基本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宣传,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理解接收、自觉遵守奉行的行为准则。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四是丰富载体,认真做好党员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党委书记上党课”、“送党课下乡(进社区)”、“社区党员轮流讲党课”等活动,丰富活动载体,不断提高党员教育工作水平。组织开展庆祝建党86周年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二、以营造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为目的,进一步加强社会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要始终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设繁荣文明和谐路南”这一主题,大力加强社会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好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振奋精神、凝心聚力的作用。一是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要持续组织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今年要重点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路南”、“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人争做文明人”等不同主题的集中宣传活动。十七大召开前后,各单位也要组织开展成就宣传、主题宣传,营造以实际行动迎接十七大、学习贯彻十七大的浓厚舆论氛围。各单位还要突出宣传中央和省、市、区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宣传本单位本部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准确认识我区的发展环境,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未成年人、困难群体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社区、学校等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今年我们将在每个街道和教育系统选树1-2个叫得响、过得硬的先进单位典型,在全区进行总结推广,各单位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培育选树新的典型,实行典型带动,推动工作开展。三是积极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增强工作前瞻性和主动性。紧紧围绕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和区委、政府工作大局,加强舆情分析,做好舆情信息的收集和管理,结合献计献策经常化,加强舆情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畅通的及时反映主流民意、沟通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注重信息调研分析,提高舆情信息质量。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造“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设繁荣文明和谐路南”的对外宣传强势。围绕区委八届二次全会精神部署全区工作,服务于路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局,积极开展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推动“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构建繁荣文明和谐路南营造良好的舆论强势。一是要抓好我区整体形象的塑树和宣传。城区形象的树立和宣传,对提高我区美誉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至关重要。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必须要以战略的眼光重新审视我区的发展定位,从而准确把握形象包装和宣传的重点和突破口。我们要围绕“繁荣文明和谐路南”发展目标和“打造宜居创业、生活富裕、和谐安宁、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滨海城市中心区”的主题,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城区建设等重点,加强策划,着力宣传我区的发展目标和机遇、存在的潜力和取得的成就,塑造路南蓄势而发、奋发有为的良好形象,不断提升我区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二是要抓住特点,突出重点,紧跟热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结合路南地处老城区的特点,组织策划好东部城区改造、南出口改造、沿新华道南侧标志性经济文化建筑项目建设、南新道平房采煤沉降区综合整治建设、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城中村改造工程及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报道。结合路南作为繁商区的特点,宣传好我区围绕建设商业商务中心区,建成全市的“六大中心”,全面提升服务业水平的主要做法。同时,围绕建设优势产业深加工区,按照“工业强区”的总体战略,宣传推介我区着力推进“一一二”工程,重点抓好精品钢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结合路南作为中心城区的特点,宣传我区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进和谐路南建设进程中,在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和谐社区建设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努力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要深入宣传先进典型。运用典型的力量抓好示范引导,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重要途径。全区各单位和宣传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在总结推广老典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选树一批新的先进典型,集中力量总结宣传一批深入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繁荣文明和谐路南建设的先进典型。宣传一批在经济发展、和谐构建、执法为民、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全区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四是要不断提高《今日路南》电视新闻栏目和综合内刊质量。今年我们将在报道的形式、文风的改进和版面的设计排版上下功夫,切实增强新闻宣传的时效性和可读性。五是要加强网上宣传和管理。充分利用唐山路南党建网和今日路南博客加强宣传。去年我们建立了今日路南博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我们还要加大力度,全区各单位都要建立博客,形成博客圈,加大网上宣传力度和影响力。六是要增加数量,提高质量。采取基层通讯员定期上站培训等措施,及时掌握新闻线索,了解媒体需求,形成对接,调动基层通讯员的积极主动性,力争在市级以上媒体多发稿、上大稿,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针对北京奥运放宽境外记者入境采访管理的新形势,加强培训,制定预案,进一步提高协调应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掌握话语权的能力。

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进一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一是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以“市民文明学校”和“村民学校”为阵地,组织开展公民道德讲座活动,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要以创新评议形式、扩大道德评议的群众参与率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居民道德评议活动的开展,各街道要加强对道德评议活动的组织领导,不断摸索创造新鲜经验,区文明办要加大督导检查和指导,将其打造成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特色品牌。要精心组织开展“文明铸就和谐”主题系列活动,以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为重点,开展各种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在农村引导人们争做新型农民,推动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开创新局面;在城市引导人民争做文明市民,推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形成新高潮;在企业引导人们争做守信经营者,推动创建诚信企业活动迈出新步伐;在机关引导人们争做文明公务员,推动创建文明机关活动提高新水平;在全社会引导人们做热心友善好公民,推动文明和谐形成新风尚。总结宣传近几年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各个层面的先进典型,开展百名“和谐社区文明之星”评选表彰暨“文明铸就和谐”社区风采展示活动,唱响和谐之歌、文明之歌。要以建立完善未成年人活动站为重点,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坚持开展季评精神文明突出事迹活动,各单位要积极选树各方面的先进典型,做好信息上报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今年,是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一年,2008年,中央文明办将组织第二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工作,今年,省文明办将对申报城市进行综合测评,并确定推荐顺序,因此,作为唐山市的中心区之一,我们今年的创建工作做得如何,对于唐山能否在测评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应该说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强化领导,对标达标,全民创建,突出重点,强力推进”的工作思路,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40个责任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适时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动员大会,总结创建工作,部署创建任务。第二,强化目标责任。对照创建标准,逐一将创建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责任人,同时建立创建工作调度督导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为高质量的创建提供制度保障。第三,营造浓厚氛围。在各街道社区设置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利用《今日路南》综合内刊和电视节目等舆论工具和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宣传创建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唱响“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的主旋律。第四,推进全民创建。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普及文明知识,提高群众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知晓率、支持率。举办“文明城市知识进家庭”有奖问答、文明城市建设大家谈、中小学生“文明带回家”等活动,使人民群众主动关心创建,支持创建,自觉参与创建,掀起齐抓共建的新热潮。三是深入推进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精心培植和宣传具有创新特色的社区典型,大力推进品牌社区创建活动。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好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活动。总结推广福乐园社区“抓好五心工程,创建和谐社区”的创建经验,将和谐社区、和谐楼门、和谐家庭创建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构筑良好基础。四是广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路南区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建立文明单位管理台帐,对文明单位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各级文明单位的复查和抽查,调动各单位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探索非公企业创建的经验。在各级文明单位中广泛开展“做表率、比贡献”活动,发挥文明单位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五是坚持开展文明行业规范化服务达标竞赛活动,提高窗口行业的创建水平。把诚信建设的要求纳入各行各业的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中,深入开展“两个竞赛,三项评比”活动,营造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社会氛围。两个竞赛,就是“城市文明看窗口”百日竞赛和“比服务环境,比服务质量,比群众满意”三比竞赛;三项评比,就是“文明行业”评比,“诚信建设示范窗口”和“十佳服务明星”三项评比。六是深入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由区创建办牵头,文明办要积极配合。坚持巩固提高与创建工作并举,推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坚持示范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各村的“村民中心”建设。要深入推进“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群众移风易俗自治组织建设,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乡风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组织开展“新农村、新农民”风采大赛主题系列活动,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4-0095-03

一、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等新要求,为正在进行的城市化指明了方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在城市化道路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脱离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具体国情,忽视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导致对城市化过程的认识、发动和调整陷于盲动。当前,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城市化的成功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合理的价值导向规划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是由于:第一,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决定了不能照搬西方城市化模式。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高消耗方式。我国应走科学发展的城市化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我国是人口大国,难以通过海外移民减少人口压力,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大城市集中式或郊区化蔓延式的城市化道路,而只能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第三,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的自发性特征比较明显,经历了较长时间,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而现代国际竞争要求我国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城市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第四,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是我国的国家性质所不允许的。所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首先,我国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使得全国各个阶层具有最大的共同利益,也使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和由她领导的中央政府对于整个国家事务具有强大的控制力。这不仅为保持社会的持久稳定提供了条件,也为自觉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办大事提供了可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应积极利用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力量,加强全国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实施前沿科研项目,实现城市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也可以自觉地有计划地弥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不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实际上,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通过实施农业补贴、义务教育扶持、新型合作医疗、县乡公路建设、农村互联网络建设等政策和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民工的各项权益保障措施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和谐、社会和谐都有了进一步提高。对于未来的发展,许多正在进行试点的探索一旦成熟,依靠国家和社会力量,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广泛推行。

其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展优势(th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例如,国际贸易中的农产品优势问题,信息化技术问题以及城市建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发达国家有不少成功经验,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直接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可以研究已实现城市化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对一切反映人类发展进步的文明成果持开放的态度,对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先进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这样就能够避免它们走过的弯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发展代价,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再次,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具备相当的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物质基础。经过近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具备统筹城乡建设的物质条件。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教育扩大的规模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也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之路,实现城市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现实意义

我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不仅有相当的现实可能性,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我国的城市化能够使地球上十几亿人迈入现代化行列,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巨大文明成果。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1/4,中国的稳定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在资源消耗、环境保护问题等方面都起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以发展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利益共同体为基础的,具有全方位性和开放性,不以任何国家的衰败为前提。中国顺应历史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及时调整和转变发展战略,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与竞争,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朝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不断前进,人民生活初步实现小康,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发明创造不断进步,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的巨大贡献。

其次,中国坚持走独立自主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树立了信心,也提供了新的经验。中国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城市化和现代化只是不能实现的梦想。新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而来,是在一个非常差的底子上,而且是在常年战争的废墟上开始建设的。这一点与许多当年也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发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向全球的扩张,是现代世界演进的方向,异质的其他民族除了调整自身,很难抵抗得住这种文明形态的挑战。于是,无论出于被动还是主动,欧洲之外的民族,最终都被卷入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而随着欧洲的衰落和非欧洲国家的崛起,世界的演进越来越

呈现出非欧洲的特征,文明之间的互动改变了单一化的趋势。历史逐渐改变了其最初的欧洲主义特征,而越来越趋向世界化。中国在东方的复兴,成功实现了向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转型,从世界的边缘渐渐向世界中心接近,日益共享人类一切文明的价值和发展的权利。中国一贯以和平与对话途径解决国际争端和分歧,逐渐融入世界体系之中,正在成为多元化世界的重要一极。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人口、资源基础和外部环境,坚持结合国情独立自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是后发展国家的最优选择。发展中国家应当坚决维护本国的利益,坚持文化、文明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决不能盲目追随某种在其他国家取得成功的发展模式。当然,发展中国家也要正视自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兴利除弊,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吸取一切人类发展的优秀成果,开发利用国际资源与市场,为自己所用。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经验,就是根据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道路而取得的,中国的成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现代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城市化过程中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有充分的耐心和信心。欧洲和美国在城市化过程中花了两到三个世纪时间才逐步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欧美各国自身也经历了无数的冲突、斗争、倒退和反复。新的时代孕育了新的时代精神,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时代问题。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当初并未设想到的问题,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加强理论研究和预警机制建设,以避免西方国家出现过的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篇(10)

摘要: 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孕育科技创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新乡市要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就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本文对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指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关键词 : 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029-03

作者简介:张式恩(1979-),男,河南新乡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

1 理论基础及问题的提出

1.1 理论基础

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进程。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起动因素。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技术水平体现在新的设备、新的材料,同时技术要素是内生变量,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使边际生产率递增。他们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力度。

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速度快,工业化程度就高。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落后地区要赶超发达地区,就像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一样,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孕育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追求的是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其基本目标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用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在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后,人们重新审视已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需合理利用资源,建立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出现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而这些新技术和新模式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1.2 问题的提出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注重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所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关键的就是科技创新。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降低能耗、改善环境和缓解就业压力。

目前,持续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河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仍是带动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新型工业化,是对“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问题在工业化模式选择方面的全面回答。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实施中原城市群规划、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必须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新乡市是中原城市群“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是一个矿产资源比较贫乏的、典型的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这就决定了在以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背景下,作为非资源型城市的新乡,必须破解来自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

2 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2.1 新乡市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新乡市紧紧围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通过大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全面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知识产权经济,有效地促进了自主创新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工作硕果累累。

新乡市设立了5000万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基金,成功创建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正在积极推进电池研究院建设,成立了新乡医学院干细胞与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中心。

2009年,世界首支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新乡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诞生。

2011年,金龙集团获省长质量奖,新乡市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同时,新乡市也被定名为“新乡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2年,新乡市R&D项目课题4502项,在河南省居于第二位,专利申请书1025年,已是连续8年突破千件。创建部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全省共2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数量居全省首位。

新乡市大力建设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体系、科学决策咨询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并开设了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资金、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始终确保科技创新资金供给充足。

2.2 新乡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实现工业化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主要路径。新乡市要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是首要任务。自2011年,新乡市就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发展工业来优化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工业跨越工程行动计划,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提供了强大支撑。

新乡市不断加快培育发展电池及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目前,新乡已经形成了一条从电池材料到电动汽车整车生产制造、电池回收的循环产业链。新乡投资2亿多元组建了电池研究院,2007年获批组建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突破国外专利技术封锁的新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已完成小试。

2013年5月,新乡市获得了中国第一个“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的称号。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实施项目28个,总投资51亿元。现代煤化工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相关产业链,正在加快发展氨纶及下游纺织产品、膜材料等相关产品产业链。

3 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证分析

3.1 指标选取

①科技创新的指标。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研发经费的投入只有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2%的企业只能够勉强生存,而1%则很难生存。所以,本文选取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代表科技创新变量指标。

②新型工业化的指标。

根据党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本文选取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信息化程度、人力资源利用、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等六个方面,选取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人均邮电业务量、R&D活动人员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来表示新型工业化道路变量的评价指标。其中,三个能源消耗指标,指标数值越小,说明能耗越低,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指标越大,评价值越高。(表1、2)

3.2 数据收集和分析

通过查阅2007~2014年《河南统计年鉴》收集到相关的原始数据,部分数据是原始数据计算得来,2009年R&D经费数据缺失,该表中使用的是2008年与2010年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从R&D经费支出的角度分析,2006年~2013年新乡市R&D经费支出逐年提升,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2009年超过了1%,2014年有望超过2%。于此同时,新乡市为提升综合竞争力,很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也连年成倍增长。

从人均 GDP 来看,人均收入是从产出的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率水平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产出水平,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新乡市的人均GDP连年提升,2010年基本上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2013年已突破3万元。

用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个指标表示的能源消耗情况,指标数值都是越来越小,可见新乡市在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用人均邮电业务量表示的信息化水平,因为某些年份的重大建设,而是数据有些波动,但是整体不断提升的。R&D活动人员占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逐渐上升,可见人力资源质量在不断提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没有统计数据,也未找到合适的替代变量,所以暂且不进行该方面的数量分析。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12年达到了近几年的最低水平,2012年的横向数据显示,在河南省,新乡市仅仅超过洛阳、鹤壁、商丘等市,处于较落后的地位,可见用该指标反映的新乡工业的经济效益并不好。总体来看,新乡市科技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在持续推进。

4 新乡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放在关键和突出的位置上,要把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紧密融合,依靠科学技术走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的工业化道路。为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新乡市的科技创新必须有自己的战略选择,具体有:

4.1 加强引导,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科技创新只有成为内生变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曾经说过,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革新都是在公司,而不是在国家层面产生的。新乡市要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不断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4.2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高新技术以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投入取代劳动和资本的投入,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发展高新技术还可以开拓新的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效用,使高技术具有更强的市场潜力。我们应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全市产业规模和特色产业,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提升优势产业,引导培育新兴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分散、独立型向规模化、集群化转变,引导区内企业向产业功能区集聚,形成主业突出、优势明显、集聚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4.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新型工业化,要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和谐共处,更应该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社会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传统工业时代已然过去,我们应该逐渐摆脱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将目光转向科学创新,依靠科学技术走出一条低污染、低消耗、高产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因此,企业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城市要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5 结语

依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新乡市科技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在持续推进。新乡市要破解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进行科技创新,就要加强引导,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刘二杰.基于技术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7-19.

[2]汪慧玲,景文宏,戴石.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体系互动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态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7(4):30-31.

上一篇: 合作教育论文 下一篇: 林业工程师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