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8:13

体育产业论文

体育产业论文篇(1)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稳步、高速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健康观念、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已成了人们不懈的追求目标。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当代体育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无限的活力、多元的价值加速融入生活经济的大潮,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及提高人们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并直接间接地扩大了体育产业市场,促进并推进了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体育的经济价值和体育的商业价值,本文以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背景为起点,对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动态进行综述,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二、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背景

经营,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交换就同时有了经营;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在本世纪初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只在美国这样一个小范围内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随后迅速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形成了多行业、多种类、多系统、多领域结合的、大规模的、真正的多元化现代经营。在逐渐成熟和日趋扩大的经营发展进程中,美国经济学们提出了“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

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应该是伴随着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社会化、商业化等等的兴起,在体育消费不断扩大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逐步明朗化的。纵观世界体育产业经营发展进程,横比世界体育产业经营发展状况,可以将以美国为首的英、德、意等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高度发达的第一集团”;以日本为首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包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发展中的先进国家,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发达的第二集团”;以中国为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个别先进国家除外),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发展中的第三集团”。

在这“三大集”中,第一、二集团国家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背景非常相似。经济发展速度的减慢或停滞不前,带来了提供健康体育、休闲活动等公共事业组织机构维持正常运行的“经费危机”。而解决“经费危机”的最终办法,都选择了将商业经营机制导人原来单纯作为发展事业、社会福利的公共事业组织机构运行之中。从而建立了“不仅适用于盈利为目的商务活动,也适用于社会公共发展事业活动”的体育产业经营新观念。认识到了经营除谋求盈利以外存在着的社会功能,走出了职业体育等于体育产业的误区,打破了体育事业的经营,拓宽了体育产业的经营范畴,在进一步扩大体育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迅速提高了产业化的参与程度,从而巩固了体育产业的社会经济地位。第一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成功,不但为第二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第三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兴起提供了借鉴,并促进着体育产业经营走向了全球化的发展道路。

我国在导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开始了体育系统内部“经营创收活动”为主的体育产业化尝试。随着社会物质基础地提高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再加上闲暇时间地增多和高龄化社会的开始,体育发展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体委“中山会议”把体育产业化列入议事日程。市场经济体制内容正式写进了《宪法》,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出台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足球开始实行“职业体育俱乐部制度”,并在全国正式发行体育,同时开始启动实现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的具体步骤——组建了国家各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正式启动了“社会福利事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由原来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教育部正式实施学校教育收费制度,使“适应教育发展,加快学校体育改革进程”成了重要研究课题。因此,借鉴第一、二集团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远大目标,将体育产业发展作为2l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体育产业发展高峰的到来,加快了我国与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接轨速度,又推动着这个发展趋势可能更快地成为现实。

三、体育产业经营的研究动态

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部份:基础研究,主要是关于体育产业经营的原理、结构、产生、背景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体育产业经营的启蒙研究也包括在内);应用研究,主要是关于如何提供体育机会、制定实施计划、解决体育产业经营中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具体实践研究。

1.基础研究

体育产业经营的基础研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其中霍华德(Howard,D.R.)和克朗普顿(J.L.Crompton)两位先生是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代表。他们公布的研究成果不仅介绍了闲暇体育作为产业经营的观点,而且还重点论述了商业经营与闲暇体育事业发展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建立闲暇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的研究命题,并且对这个命题的研究,在他们的同期或后期公布的研究成果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他们的研究得到了世界各国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此后,以“对在公共体育M·闲暇体育·体育服务中导入商业经营机制重要性”,和“对在行政为主导的公园闲暇活动中导入商业经营机制以及作为闲暇产业经营包含的实际业务”等课题的研究为起点,在高等院校开始了“对高等院校中闲暇体育的计划制定和高等院校中休闲体育计划的经营”等方面的课题研究。随着再次掀起的世界性健康体育浪潮,虽然,“关于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研究”,和“关于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在体育产业经营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对于人们是否真正掌握了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健康体育方法,是否真正养成了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健康体育习惯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何使其更接近产业市场经营运作的研究,仍然是体育产业经营研究中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在这项研究中,杰尔逊先生发表的“关于对闲暇体育服务计划以及计划制定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是指导这一时期闲暇体育实践的优秀成果之一。另外,关于将体育产业经营的理论结构、学科特点、重要性等方面作为中心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体育产业经营的特征分析》、《体育产业中的经营作用以及体育产业经营的作用》、《经营研究成果在闲暇活动研究中的作用》、《体育产业经营与体育社会学的关系》、《怎样在体育产业经营中体现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实例》、《体育产业经营与体育事业的关系》、《体育管理中的体育产业经营学》、《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福克斯艾尔、马斯林、山下秋二、扬奈克斯等,我国随着体育产业化发展目标地明确建立,广大科研人员和体育工作者立足于对体育产业的基本概念等基础研究,重点突出并加强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方法等应用研究。张发强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将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类型划分为“体育的主体产业和为体育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为体育部门开展旨在弥补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其它各类经营活动”三大类。谢琼桓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以详实的数字为依据,在高度总结、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李明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以系统论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时期、体育产业类型和体育产业经营体系》为基础,在理论上初步构画出了“中国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的框架。他公布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个人专著《体育产业学入门》和《中外体育产业比较与思考》。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体育产业问题的研究日益升温,一批学术论文和专著相继出版,如鲍明晓的《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和《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全面反映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2.应用研究

体育产业经营的应用研究,是广大体育产业学家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体育产业经营的主要作用,可以理解为“灵活运用体育产业经营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解决体育产业中的具体经营问题”。因此,关于体育服务产业实际操作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发挥经营作用的具体方法研究,在应用研究中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顾客”(作为顾客的体育参与者)和“体育产业市场、体育服务产业经营、体育产业经营实施计划”这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是将顾客作为体育服务产业的具体消费者,对其行为特征的微观研究;后者则主要是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市场、体育服务产业经营、体育产业经营实施计划的功能、评价等相关问题的微观、中观、宏观的综合研究。

体育产业的应用研究,一直是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重中之重。因而至今发表的体育产业研究文章大部份集中在应用研究方面。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足,特别是对体育产业认识和理解上的缺乏,再加上经济、产业、经营等必须具备的相关基础知识基础不牢,“精品和名品”长期处于孕育之中,实际中的许多应用研究成了“工作总结”或“国、内外工作情况介绍”或“涉及到应用的研究”。直到卢元镇公布了《体育消费行为与心理及其发展预测》和《中国的老年健康与老年体育》的研究成果,才打破了这一持续很久的僵局。另外,田雨普和杨印川先生公布的《20世纪末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成果,蔡军先生公布的《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成果,王天民先生公布的《我国西北地区民众对发行体育态度的研究》成果,周毅先生公布的《中国职业足球的产业化研究与对策》研究成果等等,都可认为是代表作。因此,我国的体育产业应用理论研究,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小结

综上所述,体育产业经营是经过“十月怀胎”、“足月分娩”的新兴学科,也是一门灵活运用经营方法,充分发挥体育功能,提高体育功能效率,为所有需要体育的人们提供适时体育机会的实践科学。随着体育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虽然体育产业经营的各种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仍然主要集中在解决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具体对策或具体方法的应用研究。从以上的论述中还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经营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不同研究对象,准确地说:体育产业经营是一门新兴的、以社会学、心理学为起点,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等各种关联学科组成的“集团科学”,所以“跨学科交叉、多学科结合”应该是体育产业经营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如何结合经济学、经营学、市场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以社会学和心理学为基点,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丰硕成果灵活地运用于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并在具体的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体现出来,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顾渊彦等:体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体育产业论文篇(2)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体育产业现状

在我国,体育作为一项产业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相继出台了6大类29项改革措施,大大加快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体育从过去单纯的福利性事业正逐步发展为公益性产业,体育市场已初具规模。但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体育产业化才刚刚起步;从社会整体消费来看,体育消费所占比例还非常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2.1地区间体育产业结构不平衡

由于受经济、社会、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社会呈现二元结构,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十分明显。体育产业作为各地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在东部,尤其是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体育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发展十分迅速;而在西部,体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东部和西部的过剩和短缺状态,使体育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2.2缺乏全球化条件下的政府宏观支持和引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产业有些是营利性的,大部分则是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缺乏作为朝阳产业本应享受的优惠扶持政策,由于缺乏宽松的经济环境和条件,产业发展初期没有扶持保护政策,启动相当困难,这一发展态势使得投资回报率不高,影响了社会资本的投入,目前体育企业不仅没有享受优惠政策,而且部分娱乐性企业还承担着过重的税费。

2.3机制还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政府在体育领域中体现的行政意志限制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国家把体育作为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导致体育产品难以进入市场,体育领域生产活动及生产要素处于垄断状态,体育市场的主体难以确定,市场处于封闭状态。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高度集中。单项运动协会,群众性体育社团的作用被淡化,社会办体育的热情受抑制。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缺乏整体观念和规模效益,市场秩序混乱。这样的体制和机制安排是着眼于以满足政府需求为主而不是满足大众多样化个性化体育需求的体制,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2.4法制滞后,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只有一部作为体育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他已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也难以适应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发展要求。再者,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体育产业实践的发展,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调控机制尚未形成。

2.5体育经营人才的缺乏和经营理念的落后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管理的竞争。我国的体育经营人才严重匮乏。虽然我国的体育院校和部分高校的体育院系也设有体育管理专业,但这一专业主要是培养行政管理干部,而不是专门培养体育经营人才,使得体育经营的通才严重缺乏,体育经营理念落后,从而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体育产业带来的机遇

3.1加快国内的经济运行规则与国际接轨

这种接轨一方面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快市场化进程,使经济运行的规则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另一方面,这种规则还必须与国际惯例一致,从而从深层次上促进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的制度改革趋势为体育产业制度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随着大量国际资本进入中国体育企业,将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监管制度以及新的运行机制。从另一个角度看,即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进入是以外资为载体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得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必须提高吸收外资的能力。而制度创新无疑是提高这一能力的基础保障。因此,经济全球化为体育产业带来:体制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监管制度以及新的运行机制;促进我们提高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加速体育的产业化进程等有利因素。

3.2将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资源配置的趋向合理将带来经济的增长,从而对体育产业形成一定的支撑和拉动。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将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保障;而国际市场服务贸易的不断增长,则为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增强了体育产业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从而将吸引社会上的大量资金投入。体育产业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意味着体育企业将从主要由国家投资、产权结构一元化朝着非国有化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将打破行业壁垒的局面。体育开始真正的社会化。

3.3经济全球化将促进体育的人才市场进一步开放

国外经营、管理乃至竞技人才的涌入将弥补国内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部分运动项目人才的不足,有利于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迅速发育、成熟。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国内优势运动项目的竞技人才也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合理、合法地转会或输出到国际市场。

4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促进我国体育发展对策

4.1创新体制,加强革新,提高体育企业的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我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不仅是我们参与竞争所必需,也是吸引投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方面,应尽快进行企业体制的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出资人的权利与义务,加强企业管理;另一方面,应下决心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实行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同时,对于体育产业而言,还应该进行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体制创新、打破行业垄断、减少行业壁垒,提高体育企业的竞争力,营造良好的行业竞争环境。

4.2培育体育市场,扩大体育需求

引导和激发大众体育消费,确立一个新主题,倡导四个新观念:即以“体育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倡导健身就是素质、健身就是品位、健身就是发展机会、健身就是生活质量的新观念。树立体育消费健康、快乐、时尚的新形象。在识别潜在体育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引导、造势等手段,将潜在消费者满足需求的愿望引向某种特定的体育产品,形成对该种体育产品的需求。要改革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尤其是高中和大学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大幅度增加休闲娱乐类运动项目技能教学的比重,把简易高尔夫球、软网、滑冰、野外生存训练等娱乐休闲类项目引入教学体系,增加现在和未来参与体育消费所必需的技能储备,不断地影响大家对体育的热衷度,培育体育市场,扩大体育需求。

4.3不断培育体育品牌

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体育用品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已为世人所关注。在当今世界产值超过10亿美元的体育用品排行榜上,前10名中美国占5个,日本占2个,德国、英国、瑞典各占1个。随着关税的降低,国外的产品将大举进入国内市场,面对这种压力,我们要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利用我们的无形资产,大力发展我们的国产品牌。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李宁、格威特、安踏、康威、双星、宝元”等品牌推向国际体育用品市场,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同时,要制定特殊政策,扶持我国的优势运动项目,开拓国际市场。武术、自由搏击、中国象棋要加大走向国际的力度;乒乓球、羽毛球、女足、女垒等优势项目要学习和借鉴NBA的运作经验,开拓海外竞赛表演市场,提高这些项目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

4.4大力培育体育经营人才,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

体育产业的培育与开发关键在于人才。从全国情况来看,我们由于缺乏体育经营方面的人才,已经严重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更加可悲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专门培育体育经营人才的机构。因此,构建体育经营人才的培育体系,是当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前我们既需要体育经营通才,即懂得多种项目经营之道的人才,也需要体育经营的专才,即主要擅长某一项经营开发的人才,但可能更需要专才。

参考文献:

[1]刘忠.市场经济与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体育产业论文篇(3)

二、文化产业概况

文化产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的实力,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性与时代性,文化产业的发展符合时展的方向,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与文化相关的所有产业。文化产业的内容包括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

(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体育产业缺少自主品牌。

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自主品牌,制约着其发展,影响着其创新。现阶段,体育产业自主品牌较为欠缺,开发程度不足,仅有的CBA体育产业,作为核心的竞争品牌,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国际上却未能形成相应的影响力,国内体育产业的文化内涵不明确,主要是由于职业赛事的水平偏低,体育产业未能营造发展的氛围,缺乏必要的规范与有效的管理,从而其综合竞争力较弱,最终体育产业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不具备规模性。

2、传播平台欠缺。

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传播的平台欠缺,平台资源有限制约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高效融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要依靠必要的媒体才能促进其发展,提高其影响力,体育产业要通过媒体传播,才能让人了解其内容,一旦其传播存在限制,将影响其实效性。目前,体育产业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技术、资金、人员等相关资源的不足,未能对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影响了体育产业的传播,其传播的平台资源有限。体育产业在传播过程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优质的平台少,制约着其影响力的发挥,让社会公众不能对体育产业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从而体育产业的品牌未能得到推广,严重制约着二者融合的步伐。

3、人才匮乏。

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但目前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中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欠缺,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在人才队伍中普遍存在,不懂文化知识或不懂体育内容,专业的体育与文化人才、管理人才、策划人才等严重匮乏,严重影响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人才作为融合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人才的有效利用,才能为发展提高保证,为发展提供动力,进而指导其合理化、科学化发展。同时,随着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其研究人员较为欠缺,缺乏理论依据。

(二)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1、实现产业创新。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实现产业创新,通过创新提高其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产业创新能够丰富其内容,增加其功能,二者的融合发展,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与体育产业的创新,使其具有多样性、娱乐性与创新性。体育产业可以创新其产品,通过产品的多样性满足文化的需求,并通过丰富的、多样的内容使其更具娱乐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项目逐渐增多,不断创新的内容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出现并快速发展,如:滑雪、瑜伽等,诸多的体育项目内容,不仅缓解了工作与学习的压力,同时带动了体育用品的发展与创新,随之体育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通过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逐渐增加市场占有率,进而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保证二者的高效融合,为二者融合奠定坚持的基础。

2、构建合作平台。

随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日益发展,并逐渐成熟,二者融合发展需要广阔的平台。文化产业的平台相对强大,要通过合作为体育产业提供合作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让体育产业逐渐步入主流的平台,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与推广。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促进体育自主品牌的形成与推广,形成品牌效应,并不断创新具有时代特点的运动项目,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利用其发展的平台,进行宣传,逐渐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可以在诸多项目开展合作,打造个性化、独特化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丰富。

3、健全协调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健全的机制,才能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并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体育部门与文化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根据二者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其政策,实现其协调发展。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高效性,进而达到协调发展、资源共享、规范管理与良性竞争。与此同时,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立法建设,为二者融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并采取必要的鼓励政策,调动二者融合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多方面、多角度的融合与发展。

4、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每个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时期,要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现综合性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满足二者融合发展的需求。随着产业的逐渐完善,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效率、高标准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升,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才能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通过人才的交流与学习,对人才进行定期的培训,逐渐完善其知识结构,同时,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高效的学习,将为二者的融合发展培养出相应的管理人才、策划人才与创新人才等[3]。

体育产业论文篇(4)

【正文】

斯坦伯格想用美国式的经验整合中国体育产业。

背景新闻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以及会期的日益临近,使得中国体育产业正在加速发展,中国体育产业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所关注,国外有关体育机构已经或正在进军中国体育市场。

当春天在北京刚刚探出一个头时,来自美国的利·斯坦伯格就在北京体育界和新闻媒体中刮起了一陈不小的旋风,熟悉和不熟悉的人都说:“美国体育经纪之父来了”。

斯坦伯格的体育运作术

利·斯坦伯格(LeighSteinberg)是美国当今最著名的体育经纪人和律师,也是体育产业的领袖级人物。

斯坦伯格出生于美国洛杉矶,在当地的汉姆尔顿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攻读法律。在校期间,他被选为学生会主席,逐渐开始了他的职业经纪人生涯。他的公司先后了超过150名包括美式橄榄球、棒球、篮球、拳击及其他奥林匹克项目的著名运动员。20世纪90年代,公司完成了黄金阶段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拥有最强大阵容的体育知名人士的公司,许多美国职业运动员在他成功的经营下发展成为体育运动史上的明星,其中包括世界重量级拳王刘易斯、史蒂夫·杨(旧金山49人队)等。

美式橄榄球是风靡全美的最重要的体育项目。每到星期天,人们都会观看美式橄榄球比赛,而在每场比赛中多一半的球员都是斯坦伯格的,《GQ》杂志曾评论他为“鬼才经纪人”,他的合同金额超过2.7亿美元。

不仅如此,斯坦伯格还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赢得了全美各界对他的钦佩和赞赏,并受到里根总统、布什总统、克林顿总统、美国参议院、众议院、国家立法委员会以及洛杉矶市政府等各级政府的嘉奖。

斯坦伯格确立了体育产业市场运作中的新标准,并将体育和娱乐传媒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为福克斯体育电视网、华纳兄弟电影公司、ABC电视台娱乐频道和HBO频道创作过大量的精彩节目。他还站在网站革命的最前沿,创建了体育网,以职业体育运动作为传播媒介的中心内容,进一步增强了体育产业的互动性,同时,又战略性地与ESPN体育网联合创立了针对职业运动员与大学生运动员体育经纪的网络课程。

目前,除了美国加州长滩总公司外,斯坦伯格还把公司开到了旧金山、得克萨斯州等地,而2003年3月,他又把公司业务发展到了中国,斯坦伯格投资咨询(北京)顾问公司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内悄悄开业。

进军中国之路

作为美国许多球星的经纪人,斯坦伯格从1975年就开始了体育经纪人生涯。斯坦伯格他们有他自己的原则,即根据电视媒体的曝光度来挑选运动员。只要有足够的曝光度,任何一个项目的运动员都可以成为他的签约对象。如足球、篮球。

从3月24日斯坦伯格乘坐的飞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那一刻起到29日起程离开,斯坦伯格就一直没能清闲过,接连会见中国体育界以及有关政府部门的官员,并到位于北京市北郊的北京体育大学进行有关体育经济产业发展的演讲,与广大体育大学的学子及国内体育产业相关人士就美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经纪经营理念等课题进行共同探讨,并向大家介绍他在国外成功的体育经纪案例,接着连轴转地接受多家新闻媒体的专访,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用斯坦伯格自己的话说,他之所以选择此时来北京,是因为“现在是中国最好的时机,中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和各方面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从中可以看出其作为出色的商人决不错失良机的一面。

斯坦伯格进军中国比较顺利。今年3初,斯坦伯格投资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设想,首先要在中国建立一所体育训练学校,以最流行、最普及的球类运动项目篮球和足球为起点项目,以后再发展到其他类别。以全面教育和培养人格为基础,为将来在体育方面产生球星甚至超级球星提供一个平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斯坦伯格信心十足地说:“我个人也代表美国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是代表着占有美国70%经济支撑点的企业联盟,由于我们的努力,完全能够在中国有一个交流的机会。引进美国的先进经验,把优秀的中国运动员带出去。”

其实,早在姚明去美国以前,斯坦伯格就想来中国,姚明在美国NBA表现出色,对斯坦伯格是一个动力、一个鼓舞,而不是他来中国发展的原因。当然,前来中国淘金的并非斯坦伯格一人,比尔·达菲就在中国开了一家体育经纪人培训班,对于斯坦伯格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强有力的对手。但斯坦伯格认为,中国十多亿人的市场非常巨大,有足够的市场氛围,他们并非竞争对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中国体育缺少“三大件”

在谈到体育与资本的关系时,斯坦伯格举出了美国的例子。

在美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跟电视传媒发展紧密相关的,只有发达的电视传媒才能充分展示体育的魅力,体育、娱乐、商业、传媒互成一体。1976年,美国只有3家主要电视网,如今已有电视网200多家,这种运作与发展的速度是与体育市场的发展成正比的。如今,美国体育经济年总产值高达2130亿美元,是美国汽车制造业的2倍,即体育市场在经济领域是龙头老大。这么一笔庞大的资金,运作起来相当复杂,包括运动员的比赛、收入以及其他项目,它涉及体育、商界、金融、娱乐等行业,都是相互交叉、相互借力、相互支持的。

而中国在这方面相差甚远,用斯坦伯格的话说,中国体育经济处于非常低的初级阶段,发展中国的体育产业必须要有传媒、特别是电视传媒的支持,电视传媒的发展一定会带动相关的广告、新的技术以及市场。电视传媒能带动体育经济的发展,使得职业队、职业联盟和个人的收入,一切都随之上涨。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开展,我相信将来这种局面能够改变。

“电视在体育界的传播靠的是明星效应、英雄效应。美国在体育方面运作成功的一点就是能够创造超级球星,提高观众的收视率。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达到,我们会用我们的经验来创造明星。”斯坦伯格言之凿凿。中国有很多优秀运动员,也有很多优势项目,只要方法得当,前景将会非常光明。

观众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对市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往往人们看一个球员,并非只看他的球打得怎样,而是对有关球星的其他东西也感兴趣。对于电视体育观众来说,真正对球类等体育本身感兴趣的有限,要靠相关的节目打动那些平时对体育不感兴趣的人,观众的增加就能够带动体育市场的运作。体育市场运作一高,厂家就会有钱进来,支持体育事业。

斯坦伯格举例说:“我夫人平时看电视时可能会打盹,而当介绍一个球员,一个新的体育明星,介绍他的家庭背景,她就会感兴趣,精力集中。”

“中国缺乏强有力的体育行业组织,不能给运动员带来高额收入,产生不了明星。”斯坦伯格认为,中国在开发体育产业方面,最紧迫的是要做三件事,即需要更多的电视体育节目、广告商愿意在体育上投资、必须创造体育明星(球星),即制造英雄。

体育产业论文篇(5)

二、当前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及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我国政府正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支持力度,这其中包括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激发社会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审慎发展技术本科等措施。然而,面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仍存在中高职院校定位不清、课程重复设置、生源层次不整齐、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未能有效连接,以致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能力、队伍结构分布和整体规模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职业教育体系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受传统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设置的课程主要是针对重工业、手工制造业及基础金融服务等行业,而针对生物工程、绿色环保、新能源、高新科技等新兴产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却相对缺乏。有些地方的职业院校甚至采用封闭式教育,断绝与外面所有信息的联系,缺乏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协调。这样一来,职业院校无法为产业升级培育技术人才,无法将学校的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升级融合在一起。

(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程度不高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动态的平衡。一方面,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其产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为实现地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地区将对职业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保障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可靠的人才资源保证,也为推动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我国许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缺少对新兴产业的未来规划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职业院校也仅从单一方面来对教育体系进行构建,缺乏大局观和发展观,难以构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

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高素质、高技能,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已无法满足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势必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进行优化。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三大产业人才需求比例也在相应调整,即第一产业的人才需求正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正持续增加。可见,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的重置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仍然在信息、教育、金融等传统热门专业进行大量招生,忽视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改革的变化。加之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基础教学设备的缺乏,造成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生物科学以及高端设备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最终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相差甚远,这决定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人才结构以及社会就业岗位体系的差异性。所以,作为区域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职业院校,应充分考虑院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将区域性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因地制宜地确定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目标。首先,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基准。从长远角度来讲,高职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的教育,它应该是一个包括专科、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多层次教育。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专科层次人才,其职业定位应该是从事技术应用与操作的高级技师,主要培养从事系统技术操作与应用的专业人才,从事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本科及本科职业教育层次应将职业定位为从事职业教育教学、高新科技成果、专利的设计及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工作,其人才培养对象为从事科技成果、专利、产品设计及应用等转化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其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具体情况来讲,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资源、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方向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决定了我国不同区域所需的人才和社会岗位结构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教育体系。最后,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普通高等教育虽然也要实现与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但却没有职业教育那样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更需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服务。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更应坚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的“四步走”方针,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专业结构的设置应以“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在充分考虑新兴产业特色与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能力培养的引导机制。具体来说,目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包括节能环保产业人才、生物工程技术人才、绿色环保及新能源产业人才、高端装备设计制作产业人才及新型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等。这些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极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构建与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需的各类人才。根据2013年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的精神,针对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学生岗位需求为指导,培养其综合的职业素质。第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第三,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做到既能对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的考核,也能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岗位精神有一个比较好的评价。第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三级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市级、县级以及校级的三级管理体系,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根据2013年《探索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地方经验交流材料,在对课程结构体系面向新兴产业的改革满意度调查中,有80%的在校生对面向新兴产业的课程有兴趣,接近90%的学生乐于此法;有91%的实习生可以胜任新的岗位,所学专业与岗位吻合度达到75%;此外,新兴产业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超过90%。由此可见,适应新兴产业的课程结构调整和改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通过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重新设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充分发挥项目、基地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社会实践。如下图所示,职业教育的完整课程体系应包括基础教学应用过程、课程知识综合应用过程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过程三部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必须经过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实验教学阶段、综合性课程设计阶段、专业知识实习阶段、社会实践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从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理论知识,基于理论教学阶段的知识学习,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爱好,参与校内、校外各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过程,借助实践平成最终的毕业论文设计。在整个环节中,学生根据所选择的不同专业,在不同课程体系的每个环节都能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实行弹性学制教学制度

职业教育学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教学重点在于培养适应新兴产业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但是,新兴产业与传统手工业不同,它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熟练的产业工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在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学校更应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提出新理论、新技术。鉴于新兴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职业院校可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学科特点,向学生提供弹性学制服务,学生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或采取相应的分阶段形式完成学业。对于就业专项性强或企业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型人才,根据新兴产业对“短、快、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可采用两年学制模式替代传统的三年学制。同时,可将某些专业的学制调整为五年,在原有在校学习理论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人才培养的横向性和纵向性,另外还需要增加企业锻炼和实践环节。例如,文科类专业适宜两年制模式,而对于设计类、生物医药等工程技术类专业,由于其岗位技术含量高,普通三年学制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对于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则可以在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学制构建中,适当增加在校学习或项目实践的时间,延长人才培养周期。与此同时,为了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职业院校应深入推行“学分制”课程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爱好选取相应的课程,取得必要的学分。让学生在3~4年或更长时间内,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和实训时间,促使学生以高质量、高标准的态度完成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

体育产业论文篇(6)

体育的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国际体育商业化冲击的必然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最活跃的、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同时也为国家扩大就业人口、获取巨额收入(年产值已达上千亿美元)发挥了作用,是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显著地位的重要行业。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的来说,我国体育产业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从理论研究、产业立法、产业开发及市场运作等诸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自身的价值潜力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据此,有必要对体育产业的相关理论和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再作探讨,抓住我国体育产业处于起飞阶段的有利时机,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1体育产业化的涵义

1.1体育产业的概念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体育产业的概念理解基本有三种观点,即鲍明晓、张岩等提出的体育事业说;韩丹、鲍明晓等认为的体育企业集合说;杨年松、丛湖平、陈少宇等提出的体育服务业说。另外,韩国、日本、美国等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体育行政部门及体育产业经营者则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使各种形态的体育产品(包括实物形态与非实物形态产品)进入生产、流通、消费的部门。目前对各种观点的争论比较激烈,有相互质疑甚至否定的倾向。笔者认为对任何一种观点的评说,不应简单地判断它的正确与否,而需结合提出这种观点的作者界定时所处的时代(或视角)来分析,并且需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同时结合体育产业的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进行,才有利于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1.2体育产业化的再认识

体育产业化是指体育由非产业部门向产业部门转化,并成为国民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产业化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指一定条件下或历史时期提供某种特殊服务或成果的非国民经济部门或行业,通过商品货币关系的转变,对自身规模组织目标调整改造,实现由非产业部门向产业部门转化,成为国民经济一个部门或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改革体育体制,建立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由事业型、公益性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体育产业的分类

体育产业的分类是根据体育产业的性质和范围来定论的。范围不同,对产业的概念理解相应存在很大差距,划分体育产业的标准就不同。国外体育产业主要从营销学的角度进行划分,体育产业分为:核心产业、中介产业和产业。而我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将体育产业分为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赵芳认为体育产业分为体育核心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两类。她认为体办产业(即体育部门为创收和补助体育事业发展而开展的生产主体产业以外)的某些内容与体育相关产业类有所重复,所以将体育相关产业类和与体育有关的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两类归为一类。卢元镇根据体育产品类型将体育产业分为体育用品业(包括体育服装业、体育建筑业、体育设施业、体育运动饮料业、体育科研仪器业)、体育服务业(包括竞赛表演业、健身活动业、体育培训教育业、体育信息咨询业、体育空间服务业、体育会展业和体育养殖业);按照消费者的参与动机分为体育健身业和体育娱乐业;按照经营、集资方式分为体育业、体育赞助业、体育广告业、体育节目电视转播业和体育经纪人业等。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体育产业的这种划分,都是一种静态的划分。任步攀等学者认为,从体育运动市场开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这个视角,对体育产业可以进行动态量性划分: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辅助产业。这种划分是根据体育相关资源和体育产业结构内部规律进行的,为体育产业有重点、分先后、有步骤和合理利用体育资源等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值得学者们探讨和借鉴。

从2003年国家统计局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和2005年文化管理部门出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这两份文件中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的地位在不断上升,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为我国体育产业的更快更宽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体育产业的分类可能还有更多的观点,值得今后不断探讨。

3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3.1规模大、产值高

在美国、英国、意大利及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他们的体育产业门类非常广,像美国体育产业的门类达到19个之多。所以该国体育产业20世纪80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2004年达到1786亿美元,这一产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37%,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成为四大产业之一(石油、汽车、钢铁和体育产业)。这些国家体育产业国民产值一般占到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3%,行业站位挤入前20名。经济影响越来越大,产业地位越来越高。

3.2产业遵循“消费决定论”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是一个复合结构,既包括与体育相关的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也包括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他们强调体育消费决定体育市场,体育市场决定体育产业。从政府到体育企业都非常重视启动体育消费,拓展体育消费领域。

3.3产业发展重点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意大利以“足球产业”为主,法国和韩国以健身娱乐业为主,日本和德国以体育用品业为主,瑞士则结合自身的情况重点发展登山、滑雪等体育旅游业。3.4解决就业,带动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

体育产业是个庞大的经济部门。如美国有近百万各种职业运动员,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人员达数百万人,而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达1.8亿,美国的“三大球”——棒球、橄榄球和篮球,每年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爱好者观看参与。我国香港的赛马会每年吸引了数以百万市民参与,其下注额为1000多亿港元,平均每人2.3亿港元,为政府带来大量收入。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牵动了亿万人心,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按照2003年的统计,体育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为87.6万个,相当于整个英国化工和人造纤维工业的就业人数,超过煤矿、农业和汽车零件制造业的就业人数。

由以上可见,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经济部门,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存在明显差异。西方是自由经济,产品和劳务的产值是按用途种类直接在其账户上反映,我国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部门经济,由此产生了体育产业中的“体育”,究竟是指体育部门,还是指体育行业,还是指体育需求,还有待研究。

4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对策

4.1需要研究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产业发展相关理论体系

三次产业结构划分的初衷是为了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和发展包括体育在内的其它事业。如果影响了经济、产业和事业的发展,这种划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我国体育产业属于劳务的第三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将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在研究我国体育产业的相关理论时应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协调的思维方法,从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出发。

4.2需要明确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化水平不高,其规模、结构和层次都没有达到一个完美成熟的产业部门的水平,体育的经济功能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培育市场就应该从影响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来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事业为社会服务的整体效能。现阶段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群众的闲暇时间增多,对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将会愈来愈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把一些群众基础好、易于形成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推向市场,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体育不应该只是消耗国家资源的部门,集刻苦、拼搏、艺术健身与振奋民族精神于一体的体育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体育产业起步阶段,应形成“放水养鱼”的市场氛围。但开发、培育体育市场,并不等于放松对体育市场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行为都应当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培育体育市场与管理体育市场并举的方针,边培育边管理,在培育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积极培育。随着体育产业的开发和体育市场的逐步形成,对体育产业政策和市场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目前的状况,笔者认为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政策性支持。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对体育部门有所倾斜,给予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以鼓励体育生产经营部门的发展。②大力推行运动项目的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建立社会化的群体体育组织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共办体育的格局。③投资体制方面,应该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体育部门的自身创收、社会集资并举,同时注意引进外资,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④要积极培育和完善体育市场,逐步建立体育商品劳务和信息市场,形成全方位市场体系。⑤要加强体育经济理论研究,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体育产业人才,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⑥加快体育的职业化进程,这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经之路。一是组织者必须是企事业单位如俱乐部等,二是运动员是商品,即运动员可以向其他实战要素一样自由流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体育部门的经营效益。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太高,不可能对所有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最好的办法是找准突破口,由点及面,通过培育若干个有影响的体育项目的市场,刺激对体育的需求,进而扩大到其他项目,形成体育的产业化格局。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从事体育运动,关心体育事业,体育一定会成为新世纪我国重要的产业部门。

参考文献

1鲍明晓.对我国体育产业热点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9(7)

2张岩.体育产业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

3韩丹.“产业”与“体育产业”辨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

4鲍明晓.体育产业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体育科研,2005(4)

5杨年松.论体育产业之界定[J].体育学院学报,2002(1)

体育产业论文篇(7)

我国自治区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自治区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地理资源禀赋,自治区体育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特色体育产业的优良环境与优势。自治区的体育产业还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加大开发的力度,发掘自治区体育产业资源的潜力,推动自治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适合自治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布局模式及其结构序列,为自治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理论依据。

二、自治区体育产业区位要素分析

区位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地理位置,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区位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劳动力成本,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市场发育水平,地方政府的能力等是影响区位要素的变量,区域资源和环境结构是区域最重要的结构。各区域要素的差异影响了产业和企业的获利空间,进而制约着产业和企业的地区选择。因此,区域的比较优势是确定区域产业布局的决定机制。

自治区在西部13个省(、内蒙、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区域经济布局上,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治区的比较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资源优势;部级的多样化能源资源基地优势;区域级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优势及政策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自治区正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高原开发地区。对自治区体育产业区位要素进行分析,有利于自治区体育产业合理布局与可持续发展。自治区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其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

三、自治区体育产业布局模式构建

笔者根据目前自治区体育产业资源分布和优势状况,以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最大化为原则,提出体育产业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重点产业,以此为动力扩大对扶持产业的投资,带动一般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使自治区体育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平衡。确定自治区体育的重点发展产业、扶持产业、一般发展等产业的序列及结构,形成合理的体育产业布局模式。自治区体育产业应遵循“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发展”的原则。

1.重点发展:体育登山业和体育旅游业

重点产业指能够迅速和有效的吸收创新成果,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因此而获得较高的和持续的发展速度的行业。

(1)体育登山业。登山业是自治区体育产业的特色产业之一。自治区的登山业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登山运动的广泛开展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1979年中国和伊朗登山界组成联合登山队在珠峰开展训练,为正式攀登做准备,由于伊国内政局的变更,此计划未能实施。但是此举开创了山峰对外开放、接待外国团队来藏登山的先河,同时也成为外国人来藏旅游的先例。(2)体育旅游业。体育旅游业指在异地参加的、以亲身参加为特点的各种陆地、水中、空中的体育比赛、表演、健身与探险活动,他在内容、目的上都与传统旅游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国内体育旅游渐热的竞争格局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优势。也正因如此,这片有待开垦的土地,对外有着巨大的神秘感、吸引力,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也使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2.一般发展产业:体育地产业、体育经纪业

(1)体育地产业。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的载体,的体育馆较少,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竞技体育和全面健身运动的发展,的体育场馆将会逐渐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各种体育协会纷纷成立。行业、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争办、资助体育比赛已成了一种普遍形式。这将刺激体育场馆需求率的上升。目前,可采取整合现有的体育场地建筑企业,组建大的集团公司,集中统筹运作与开发,提高体育房地产业的竞争力。利用举办大型赛事的机遇,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开发现有的赛马场、体育运动中心等举办体育服装博览会、体育制造、器械博览会、体育报刊图书博览会并举办体育学术研讨会,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2)体育经纪业。体育经纪人是指具有合法资格,以获取佣金为目的,与体育相关人员及组织签订委托合同,充当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有关职业运动、体育竞赛的订约媒介,或为委托人提供通过体育获益机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现代意义上的体育经纪人开始在我国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而真正以体育经纪业务为主的公司很少。由于体育经纪人尚属起步阶段,发展不规范,不可冒进,部分区域可进行试点,市场成熟之后,可进行推广。可着手建立体育经纪人制度,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技术指导人员,利用的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建立体育人才交流中心,推动体育人才市场的发展。体育经纪业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和其他部门产业发展的剂和纽带。

四、结论

1.体育产业已具有明显的区位要素比较优势:资源丰富、经济高速增长、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优惠等。因此应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特色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论文篇(8)

人力资本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由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首创。其基本观点集中反映在他1969年出版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一书中。在这本书中,舒尔茨指出:人们获得的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这种结果同其他人力投资结合在一起,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应将大多数科学研究以及大部分教育和其他产生技能的活动看成是产生新型资本的“行业”,这些新型资本比特定的旧式资本更有效。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主要是一项投资活动,是一种创造资本的方法。国民收入增长中未经解释的很大一部分(即所为“现代富裕之迷”。指现实经济增长中,实际增长率大大高于总投入增长率的那一部分)可以归因于这种资本的形成。人力资本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无论实物形态的资本还是科学进步,都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只有人力获得的能力是尚未得到解释的生产力提高的至关重要的源泉。而劳动力要获得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是需要花费代价和成本的(如各种教育费用和研究费用开支),这实际上是一种投资。事实上,人类对自身的投资一直是很大的,只是按照传统的经济观点,这些费用开支没有被看作投资,仅被看作是一种消费。而只有把这些开支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增长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也才能真正解开“现代富裕之迷”。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潜在优势极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顺利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主张运用这一理论来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观念及相应的政策,特别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引入资本、投资及产业化发展的概念,把劳动力知识、技能及其他与生产相关的素质的提高,作为一种经济性的投资行为和结果,并进一步地把进行这种投资性活动的事业转化为一种产业。具体而言,就是今后不要再把我国的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等看作是一种消费社会资源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进行人力资本创造和增值的产业。这一产业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是充分开发我国极为丰沛的人力资源,将其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质量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要素。与此同时,我国教育、培训和研究开发机构,也要相应地转变到投产业发展方式进行运营和成长的轨道上来。

二、教育应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

无论目前还是未来,教育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7年第7期7页毋庸置疑的了。而一旦教育实现了产业化,那么,教育在各产业中占据支柱性的地位,也将是不争之事实。

(一)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意义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与科学文化素养,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潜力所在。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就是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近几十年间,一些发展迅速的新兴国家和地区也有同样的特点。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将日益增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占领了教育的制高点,谁就真正掌握了通向美好未来的钥匙。近几年来,人们广泛议论的一个话题是科技竞争力对一国综合国力强弱与兴衰的重大影响。同时,人们也绝不会相信,在文盲半文盲或较低教育程度的基础上,会产生较强的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于科技,对于综合国力,以及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事业来说,都可以说是载舟之水、植木之壤。水涨而船高,土沃而木荣。教育将在更根本的层次上,制约和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水平及质量。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综观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郑重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明确指出:“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必须坚持教育为本。”这个战略方针的确立,正是基于对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的正确认识和敏锐把握,对指导我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全面、健康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教育是当代和未来最具普遍性和需求扩张性的产业教育是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

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教育的规模很小,受教育也只能是少数人的事,教育对国家兴衰强弱的作用比较有限。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增强,教育本身的规模及对社会的渗透也日益扩大和广泛。推动教育的发展日益成为各国政府的基本社会责任,同时,受教育也日益成为人们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普遍性需求。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如吃、注用、行等),进一步的目标就是要追求社会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这种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必须以人类社会的大量知识积累为基础,以人类特有的开发创造能力为手段。而在现代社会中,接受全面和良好的教育,则是获得这一切的基本途径。当前,使人人接受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追求的基本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家正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努力。由此不难看出,教育现在是,未来将更是具有最广泛公众基础的、最具有生长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类不停止对自身发展的追求,教育就永远不会衰落。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具有广泛和巨大社会需求基础及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必定会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不仅如此,由于教育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还决定了教育将永远是一个朝阳性产业。

(三)教育的要素投入巨大,投入产出效率较高具体分析,教育的投入产出状况(以我国为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显示出来。

1.从人力资源投入看。

1995年,在全国各行业的职工人数中,教育行业为1186.3万,占全国职工总数的近8%,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仅次于制造业和批发定售贸易餐饮业,居第三位。不仅如此,教育行业中人员的素质也相对较高,其人才密集度在各行业中居于前列。因此,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看,教育都是我国人力资源投入较多的行业。并且,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行业仍将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向其投入。

2.教育还是各行业中资金投入以及资产占有较多的行业。

例如,1995年,全国用于教育的固定资产投资约400亿元,在全国16个部门中居第七位。1995年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教育支出为1193.8亿元,仅次于经济建设费支出占第二位,此外,社会各界及居民个人每年也以各种方式向教育进行直接投入,其中包括各类学校收取的书本费、学杂费,一些学生交纳的择校费,社会各方面向教育的各种捐献,企业办学中的各种明贴暗补,各种校办企业等经济实体享受的免税待遇,等等。大体估计,每年国家、社会和居民个人在教育上的直接投资可达1800-2000亿元。同时,经过多年积累,目前我国教育部门还占有数千亿元的资产。

3.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较高。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首先看社会收益率,主要是计算一定时期内教育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据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f·丹尼森对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发现其增长中似乎有20%是由教育引起的。西奥多·w·舒尔茨的研究结果也大体相同。当然,国与国之间不完全相同。由于教育本身的特点,贡献率的计算方法目前尚不明确,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作用则是客观存在的。1981-1995年,我国经济平均每年递增10.1%。同时,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无论教育的规模、投入、义务教育普及率,文盲半文盲降低率,还是大专以上文化人数占人口的比重,都有明显的进步,这些都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教育的贡献率即使仅按10%估算。1995年我国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投入产出比)也将达到28%-30%。另外,教育对社会发展其他方面(如社会文明、道德修养、公共秩序、社会环境等等)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其次是看个人收益率。这主要是个人受教育程度及相应的投入与其收入的对比。从各国情况看,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一般可以谋取较好的职位和较高的收入,其终生收益也远高于投入。我国因体制原因,曾长期存在所谓“脑体倒挂”现象。但近几年这一状况已有较大改变。据国家统计局1994年抽样调查分析,在企业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者的平均工资比大学本科者高22.6%,大学本科者比大专学历者高13.1%,大专学历者比高中学历者高5.8%。同时,企业处级干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科级也高8%。机关人员也存在同样现象,只是差距略校今后,随着教育投入(特别是个人投入)的增加,个人收入上的这种差别将继续扩大。教育的这种高收益率,正是推动教育产业化并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柱产业的基本动力。

(四)教育产业的市场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市场资源可以是无限的。

这主要根源于四个条件:一是教育的对象是人类自身。人口的一定数量及其不断地生育繁衍,为教育提供着巨大的、源源不断的生产对象。二是教育所消耗的“原料”──知识、技能及其传播培养方式,也是不断地积累和可再生的,并且在积累与再生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提高。历史地看,教育所用的“原料”供给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成正比,只要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仍在继续,这种“原料”来源就不会衰竭。三是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把更多的收入投资于教育,这既表明社会对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也相应地扩大了教育投资的源泉。四是教育具有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扩展与开拓的无限性。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有一种内生的发展机制。这种机制同样来源于人类自身。因为人类自身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创造教育者。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创新的追求是无限的。人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又在进一步创造新的、更好的教育。这两种“无限”之间构成了一种有机的、永恒的“螺旋”,促进教育产业不断发展。

三、如何把教育转化为产业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产业的形成是逐步的。只有某种技能、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产业的基本特征(如有一定的专业化程度和规模,有较强的独立性等),便会自然地从其他行业、部门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产业。如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形成和划分。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该说也已具备了产业的基本特征,因此,也完全可以从文教部门中脱离出来(在现在的文教部门中,教育也已占大头),与研究开发一起构筑成一个独立的产业,比如说“第四产业”,并按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来规范和支持其发展,把其培育成支柱产业。如何实现这个转变?从我国情况出发,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彻底转变观念,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审视教育,把教育当做产业来看待和对待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育当做一种事业来对待,这是历史条件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演化,我国已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劳动力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已进入市常然而,作为培养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使要素增值)的教育却仍站在市场之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实践证明,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必然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行业产业化与市场化。因为只有产业化,才能顺理成章和比较规范地使这些要素和行业进入市场,按市场规律进行合理地配置,充分发挥其作用。教育作为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基本行业,其产业化和市场化也具备有这种客观必然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改变现有的把教育看作一项社会事业的观念,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和对待。

教育的产业化无论对社会还是对教育自身的发展都极有好处。首先,作为产业,必须要进行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创造,必然要追求价值增值。这就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内在的自我发展机制和扩大再生产的内部资本来源。其次,产业化使教育由一种纯消费行为变为投资行为。投资必然要讲求收益率。而有明确的、较高收益率的产业,肯定会引来社会的广泛投资。第三,产业化和市场化之后,经营意识和市场竞争机制将被引人教育产业,这将有利于教育本身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其更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尽快研究和设立直接计算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指标体系

目前不仅我国,而且国际上对此也尚没有统一、规范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仍是一个探索性问题。而这一问题不解决,教育的产业化则很难实现。因为这会使教育无法像其他产业那样,通过具体的估价来反映其运营特点与经营成果。所以,这一套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的设立,是教育产业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对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国家财政中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来反映,其较大的缺陷是没有反映社会其他方面(如企业、社会团体、家庭与个人)对教育的投入。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体制变化,这一部分呈不断扩大之势,最保守地估计,目前也与国家投入相差不多。由此可知,目前我国对教育投入的计算明显偏校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的投入应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甚至还应包括学习期间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我们可以按这一思路来设计教育投入指标及计算方法。

教育的产出从实物形态看,可以用不同学历及特殊学习经历(如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及正规、系统教育外的附加教育)的受教育者人数(实际上主要是通过不同学历者的人数来反映通过教育增加在人身上的不同技能与知识量,因此这是一种间接计算法)来反映。他们构成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产业“产品”。价值形态的计算相对复杂。主要是涉及到如何对知识、技能的评估计价问题。我考虑目前可用三种方法来解决。一是通过个人参加工作时一般的起点收入(在特定领域,如公务员中,由国家按不同学历规定起点工资)来计算。二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受教育者的选择及相应确定的收入待遇来计算。三是可以通过用人单位委托学校培养学生的付费水平来计算。

教育产业的收益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计算教育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通过贡献率来计算教育的总收益率。贡献率的计算主要是需要把教育确定为国民经济总合生产函数中的一个变量,并给出一定的系数。这在当前尚较困难。国外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我国则研究较少。但结合我国实际,参照别国经验,可以先提出一个不十分精确但大体可用的系数值,然后再不断校准。贡献率确定后,再根据社会对教育的总投入,就可计算出总收益率。二是个人收益率,主要由个人的预期终生(或一定时期)收入水平与其向教育的投资(主要是个人投资)来计算。随着社会市场化程度提高,个人交费上学的范围及比重将不断扩大与上升,这一计算将更有客观基础和实用价值。

(三)对教育机构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义务教育,仍主要由国家投入,同时鼓励个人积极参与。这一阶段的教育机构,仍主要是事业性的。

体育产业论文篇(9)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一件大事,是世界瞩目的重大商机,奥运不仅是体育盛会,也是经济大舞台。当前,北京正以“新北京、新奥运”为目标,本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全力筹办奥运会,并紧紧抓住最后时期,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全面实施奥运经济战略,推动北京和全国的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一、体育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存在规模小、结构和体制不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缺少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本体产业所占比重小于相关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市场体系不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体上仍然是行政集权,高度封闭的部门管理模式,体育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没有形成。奥运经济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市场运作技巧,有助于提高中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商业化运作水平和市场规范化程度,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

2.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世界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大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在各大行业总产值的排名中居第22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进入了国内十大支柱产业之列。早在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达4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着。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5%。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不稳定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体育消费属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身体素质的最终消费。但是,如何引导、扩大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尚无明确政策可循。西方各国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都在政策方面给以优先、加以扶持。另一方面,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配套体制,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也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体育产业结构存在缺陷,产业质量应大幅提高

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体育的支柱性本体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的定位主要是三大产业的巨大潜力所决定的。但是现在还有缺位的本体产业市场,如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换交易。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并未形成,少有的一些市场行为,如运动员转会也不够规范。

3.体育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

首先是地域间的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发展迅猛并达到一定的质量,西部地区发展则比较滞后,个别地区的绝对差距甚至在扩大。比如从我国发行体育情况来看就极其不平衡:1998年度全国共发行25亿大额度,广东一个省就销售了49090万元,占全国总额度的近20%。

三、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出的对策

1.制定完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体育有了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加快体育产业的社会化、产业化。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促进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通过制定差别税率和减免税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体育休闲项目的经营活动。

2.加快体育产业主要经营领域的开发

体育产业是一个社会性产业,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经营领域:其一体育竞赛,一些观赏性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通过有组织的联赛为观众奉献高水平的比赛,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其二提供有偿的娱乐健身与体育技能培训服务。这是基于广大消费者花钱买健康、学技能的需要而经营的领域。其三从事体育推广或经纪人业务。

3.构建部级体育产业基地,促进不同地区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首先,大型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应当向规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北京、上海等大型中心城市及沿海城市,应当建立部级体育产业发展基地,使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其次,内陆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依托当地的体育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鼓励我国体育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总体上处于行业集中度低、经营方式落后、整体竞争力低的状况。改变这一状态,必须努力培育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体育企业,全面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形成以若干大型体育产业集团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经营项目相对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提高我国体育产业整体运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之,体育产业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中国体育产业应借助奥运经济加快发展,使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体育产业论文篇(10)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伴随着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的临近,我国的体育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在此体育发展的黄金盛期,中国体育产业将何去何从,将如何走出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相背离的怪圈,无疑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籍世界最发达的体育产业——美国体育产业的研究出发,探析及结合或解惑当前中国体育产业的困境,以期对未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战略布局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一、美国体育产业长盛不衰的探究

1.美国体育产业的界定

美国是世界头号体育强国,也是世界头号体育产业大国,无论是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还是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都堪称一流,位列美国十大支柱产业之内。因此,体育产业已经是美国经济生活中一个当之无愧的“新贵”,本文首先从其体育产业的界定出发,目的是理清错综复杂的体育产业链,找出它的主体盈利产业。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产业统计标准和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和的模糊性,美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很难界定,根据美国有关经济部门的统计,体育产业的范畴包括体育的商务活动和体育相关的经营活动。所以,从这层含义上看,体育产业是一个由许多特点各异的子系统构成的集合体。从分类上界定,美国体育产业包括:职业体育产业、健身产业、休闲体育产业、体育用品产业、特许纪念品销售、体育经纪人(公司)等。

2.四大主体体育产业各领

职业体育产业、体育健身产业、休闲体育产业,以及体育用品产业是美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美国四大主体体育产业,成为美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发动机。职业体育是美国体育产业的亮点,也是美国体育产业中历史最悠久且至今仍富有巨大话力的一个领域,传统上分为四大职业体育联盟,管理实行联盟制,即由参加联盟的各职业队的老板组成委员会,负责整个联盟的经营、管理与决策,具体经营工作由联盟选举联盟总裁负责,联盟总裁也称为首席执行官,他对联盟的经营事宜拥有决策权、惩处权及裁定权。体育健身产业是美国体育产业“创新效应”映射的焦距,近年来,随着新材料使运动器材出现“创造性的革命”,以健身俱乐部为主流的美国健身体育产业日益火爆,其特征体现在,现代化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运动器械发生了质的变化,以羽毛球为例,一只钛合金球拍,重量不到80克,仅为一只羽毛球重量的17倍,但可将球速击至每小时240公里(试验数据)良好的运动器械性能一方面提高了运动质量,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运动损伤产生的概率,由此引发了美国健身锻炼的热潮。休闲体育产业是美国体育长盛不衰的法宝,这是由于休闲体育侧重刺激、追求极限和好玩等因素,从而吸引了美国男女老少的眼球,自然而然的成为美国体育的“摇钱树”。体育用品是美国体育产业的“权重股”,它是美国体育产业中的一个大户,占据目前美国体育总营业额的近三分之一,体育用品包括体育器材、运动鞋和运动服三个大类别。

3.体育经纪人良好的“催化剂”作用

查阅美国体育的产业经济史,体育经纪人可谓是功不可没。体育经纪人是以获取佣金为目的与体育相关人员及组织签订委托合同,充当委托人与第三人间有关职业运动、体育竟赛的订阅媒介或为委托人提供通过体育获益机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体育经纪人的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从客户性质上分为运动员经纪人、体育比赛经纪人、体育组织经纪人等。(2)从经纪活动的内容上包括运动员经纪、体育赛事经纪、体育保险经纪、体育旅游经纪等。(3)从业务范畴上体育经纪人涉及体育比赛和表演的组织、策划和推广。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发达体育市场,而且也是体育经纪人发展最发达地方,这主要归功于对体育经纪人的管理制度,一个是非政府机构的管理包括NCAA的管理和运动员协会的管理。另一个是政府机构的管理有联邦政府的管理和州政府的管理。这两个系统的管理有效的保证了美国体育经纪人行业各利益方协调运作。

4.政府体育政策保障机制的完善

众所周知,美国是市场经济最发达、市场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典型代表,美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得益于这种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生了演化,演化成为一种混和经济,即市场竞争和政府管理共同作用的经济体。此种模式下,没有哪一个产业的经济能游离政府作用之外,政府总是根据需要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假如政府能在市场和宏观调控的博弈中游刃有余,必将推动行业经济的发展。调研美国的体育产业,不难发现美国政府积极推行的各种宏观体育产业政策可谓是恰到好处,比如,给予职业体育“反垄断豁免”、利用税收政策鼓励建设体育场馆、给予职业体育版权保护政策,以及给予业余体育经济资助政策等等。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

1.体育产业的比重偏低,主体产业不突出

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凸现出严重滞后的困境。据调查,2007年,我国体育产业每年的总产值约为3000亿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仅为0.7%左右,而美国体育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7%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未能呈正相关关系,脱离了经济发展的轨道。此外,尽管我国的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却缺乏支柱产业,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当前乃至今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考虑到我国举国体制的现实,对体育产业利与弊的权衡,本文认为应将体育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定位于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业和体育经纪业,但目前四大产业无论是规模、市场运作,还是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力都有待提高。

2.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根据2000年~2003年对北京、浙江以及云南等七个省市的调查,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构成了我国体育产业的骨干产业,3个产业门类的增加值之和占各省(市)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均超过80%以上,其中体育制造业占的比重最高,按照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体育健身娱乐业是体育产业的主体,其所占体育产业的合理值为60%左右,而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增加值占体育产业的总体偏低,这与我国体育人口较少,体育消费理念滞后有关,因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反过来又导致行业各利益方的重新资源配置,使得产业结构布局愈加不合理。

3.体育经营实体化程度较低

现代体育发展的最突出特点之一,是体育与经济高度关联、相伴而行,在经营上实行实体化经营,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像美国的NBA,英国的英超联赛近几年都采取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和营销战略,其成功的运行机制值得我国体育产业界借鉴,尤其是我国的竞赛表演业,然调研并剖析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可以发现虽然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学术界和体育产经工作者们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努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仍然徘徊在低水平、无序化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上,体育经营实体化程度较低。比如乒超联赛,我们拥有一流的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经济外部环境,可是在国内,乒超联赛却是一个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市场,这些现实应引起诸多反思,并付诸相应的对策,当务之急是大力调整抑或是改变现有的体育经营模式,构建真正实体化的经营运行机制。

4.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正是由于这种转型经济,使得我国的制度建设还不成熟,有的制度刚刚建立,有的还没有建立。政府在调控体育产业市场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出台的各种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表明,目前我国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三、结束语

探究美国体育产业长盛不衰的秘诀,一是四大体育主体产业各领,二是体育经纪人市场发达,三是政府体育政策保障机制的完善。相比较而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主要有:体育产业的比重偏低,主体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体育经营实体化程度较低;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李诚志:美国体育产业怎么赚钱[J].中国体育

[2]火爆的美国体育产业[J].电子商务.2002(6)

上一篇: 期刊论文 下一篇: 计量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