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7:48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

播音主持;创新;创新空间;探索

21世纪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巅峰,如今广播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娱乐工具,拥有亿万受众群体,是现代媒体领域的主流。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应对新时代对播音主持的要求,适应新环境,面对新问题,拓展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发展空间,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持续发展。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单纯是大众传媒,更担负着文化传播、舆论导向的重任。而想要更好的发挥这些职能,就需要融入播音主持艺术,研究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一、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

播音主持艺术随时展,其发展既是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也是外部条件影响的结果。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人们的文化观、艺术观、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改变,这都是促使播音主持艺术进行改革的外部条件。随着外部条件的转变,人们对播音主持艺术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因此播音主持艺术就必须随着外部条件进行变化,对自身各要素进行不断优化和更新。而内部更新与优化是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内部动因。在媒体形式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传播条件得到改善,传播工具已革新,播音主持艺术发展要适应这样的新生存环境,这就是其自身运动的规律。

新环境下信息资源丰富,来源广泛,传播速度快,播出量大,受众范围广,节目相对独立,媒体竞争激烈,都在作用于播音主持艺术发展。从当前播音主持艺术发展趋势来看,广播电视事业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是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中既讲求传播规律、尊重受众,又强调宣传职能,具有一定政治性。此外,不难看出未来播音主持艺术互动性将更强,“传与受”将得到协调。播音主持艺术将突破传统单向传播形式,走向双向传播,实现互动交流,将体现受众的主体性。这种转变是时展的必然,更是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受众根本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从播音与主持职业角度来看,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趋于融合,这是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是外部条件影响所致,甚至播音主持人员将从事创作活动,进行主持、交流、编排、播出等工作,播音主持专业性将更强,制度化程度将提高。我国已全面实施持证上岗制度,播音主持已走向职业化、专业化,受相关法律调控和监管。从播音主持创作来看,呈现多质性和多元性,创作状态更加主动、开放,表现形式多样,创作手段丰富,副语言应用范围更广,节目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创作能力在不断提高。从内容上来看,将更加符合大众审美和大众艺术需求,追求市场效益,这一变化有利有弊。

二、新时期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探索

通过前文对播音主持艺术发展趋势的分析,不难看出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已经成为必然。从播音主持艺术特点不难看出,“传与受”是播音主持艺术的生命线,所以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必须要抓住这一规律,遵循播音主持艺术发展基本特征。在播音主持创作中要考虑到受众,要适应受众主体,适应当前传媒环境及外部条件,优化播音主持艺术内部构成要素,使“传”与“受”能够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从而实现最大的传播效益。目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理论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理论建树尚显稚嫩,与行业发展速度不符,具体实践中存在大量理论空白,所以出现了种种问题,新时期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研究繁重而紧迫,播音主持艺术创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播音主持艺术创新与整个行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和当前广播电视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不可否认,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影响着播音主持工作,影响着播音主持形式和内容。比如,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媒体在媒体领域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围绕网络展开的播音主持创作就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一些网络特有播音主持形式,如平台直播。

不难发现,新时期播音主持创作及创新中文化属性正在被不断削弱,而市场属性被强化。新生的节目形式对播音主持艺术提出了新要求,使这种市场属性得到了体现,播音主持人员在能力上要表现更强节目驾驭能力,做到各种媒体形式的和谐对接与转换,如多平台主持、多地主持、联合主持、交错主持、传递主持等播音主持形式,都需要专业节目驾驭能力,所以在创新中就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来。此外,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好的适应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获得最佳传播效果,有效达到宣传目的,促进媒介传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所以创新目标的设定要合理,要准确。而从播音主持艺术发展来看,在播音主持艺术创新中,不同艺术形态会有不同创新导向,而这个创新导向受特定政治目的、价值取向、服务对象所决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广播电视是党和人们的喉舌,所以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观、价值观、媒介观,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播音主持艺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另外,播音主持艺术创新不仅要进行改革,还要继承,继承原有艺术要素。在艺术发展中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毫无疑问是后代艺术创新的基石,更是整个艺术形式的核心价值,播音主持艺术是一种语言文化,所以创新也要注重文化的继承,从而使播音主持艺术的文化内涵能够得到积累,给日后的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留下经验。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篇(2)

在充分认同库恩所提"范式”理论的基础之上,本文将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术领域加以研究,而相关学者则可被视为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在特定的圈层中,他们的成果可纳入相应的理论范式,在规定的学术视域下展开研究。

―、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传统与现状

相较于其他成熟的学科门类,播音与主持艺术的研究尚显年轻。如果从1940年人民广播诞生之日算起,至今不过70余年,即便从20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广播电台创办算起,也不过百年历史。这与其上位学科新闻与传播学几个世纪的传承相比,差距立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电子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列车风驰电掣。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与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双重语境之下,社会人文心理发生了激烈的震荡,文化观念在器物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都发生了结构性裂变。这些社会思潮在传媒行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尽管受到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冲击,近期关于当下广播电视传媒公信力的研究表明,电视仍是受众最信任的传媒渠道,61.9%的被访者对此持认同观点。⑴作为广播电视媒介与观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中介,播音员主持人不仅扮演着传媒行业"把关人〃的角色,也在受众潜意识的期待视界中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因此,对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恰恰折射出学界对电子传媒行业文化体认的深度。

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以播音业务研究为发端,在总结老一辈无产阶级播音艺术家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了声乐、曲艺等相关艺术门类的学理经验,诞生了一批相对成型的理论著述,如齐越的《献给祖国的声音》、徐恒的《播音发声学》、张颂的《播音语言通论》《播音创作基础》、吴郁的《播音学简明教程》、姚喜双的《播音学概论》等等。这些论著在传承播音业务传统的过程中,归纳、总结、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学理认知,时至今日,其思想仍在业内广泛传播。在众多著述中,已故张颂教授主编的《中国播音学》被视为集大成的扛鼎之作,此书出版十余年来,已成为国内该学科普遍认同的基础性教材,其研究视角、方法与态度体系,构架起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一种重要基础理论范式。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播音主持艺术研究具有独特的本体性规律,但毕竟还有待完善和拓展。播音主持创作基于其实践性、形象性、音声性、多质性等特点,给学理总结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其间分歧不断、争鸣不息。将具象化的声音、图像描摹为抽象的文字语言,不易;将转瞬即逝的文化现象勾勒为富于规律性的本行业文化地图,不易;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性表征转化为审美体认,不易;将跨学科、交叉学科的集合点准确定位,实属不易。于是,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与广播电视行业的日新月异同行,研究中离散性的、富于洞见的个体化言说居多,而任何一点同一性共识的达成,都举步维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降,随着主持人队伍的广泛兴起,主持人文化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一大批新观点、新主张层出不穷。以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传统学派,坚持捍卫播音语言本体论,进而提出播音主持一体论和播音主持涵盖论。而以白谦诚为代表的新锐学派则坚决主张替代论,意为播音员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播音员终将为主持人所替代。与此同时,播音主持传播是单向传播亦或双向传播、播音员主持人是否需要表演、节目主持人的起源等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热议。理论交锋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学界与业界专家各自秉承着自己的学术立场和理论主张,相持不下。

时代跨越至新世纪,论而不争的话题被暂时搁置,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诸多后起学者借时展的东风,借各自的学科优势,以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拓宽了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视域。以深圳大学应天常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出发,独辟蹊径,开创了播音主持研究的南方学派,其专著《节目主持人通论》《节目主持语用学》等将语言学、社会学理论同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相对接,其扎实的论证、严谨的态度和鞭辟入里的观点获得了学界的赞许;南京师范大学毕一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高贵武副教授则从传播学视域切入,分别出版了专著《语言与传播一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新论》《主持传播学概论》;上海戏剧学院的吴洪林教授将影视戏剧表演艺术的相关理论与训练方法同主持人培养相勾连,出版了专著《主持艺术》;吉林大学文学院孔朝蓬教授、施斌副教授带领的团队,依托本学院深厚的历史文学底蕴,重新编写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系列教材,以史论中介、价值趋附、经验认同为研究方法,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为代表的传统精英学派并不甘寂寞,相继推出了《朗读学》《朗读美学》《语言和谐艺术论》《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研究》等一批著作,其学术脉络的传承性与创新性可见一斑。

多元共存的研究格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阵地。然而,在百花齐放的繁华中也出现了乱象纷呈的尴尬景观。一些局外学者不明就里,仅靠一腔热忱盲目发表主张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在国内新闻及广播电视的核心期刊中,很大一部分关于播音主持的文章令人遗憾。要么停留在感想式、印象式的点评层面;要么作简单的业务总结,学理深度扁平化;要么以花哨的新鲜理论作浮夸式的学术包装,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则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核心价值缺失。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呼唤着理论创新,期待着百家争鸣,但也亟须坦诚的基础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播音与主持艺术集纳了相关学科的既有研究成果,也正在形成基本的研究方法。当然,受到学科发展的时间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完备的理论体系尚未成型,原有的理论框架中还有很多偏颇有待斧正,很多细节有待完善。因此,建立相对统一的理论范式势在必行。这也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四大范式

理论构建的诉求在于解析人类社会不同领域中的思想与现象。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方法论武器,本文试图从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的"科学共同体〃视域出发,将共有的信念、知识基础、研究工具作为范式划分的基本依据。

笔者在系统研究了几十年播音主持艺术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前辈与同行的学术传统、背景、研究习惯与思想惯性,将学界研究归纳为四大范式,即技术艺术基础论、社会文化传播本体论、意识形态决定论、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论。四大范式的研究视角、学术基础、思考重点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共同建构起播音主持艺术这座宏伟大厦。

1.技术艺术基础论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播音与主持艺术对于技术、技巧的依赖尤为明显。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言:"艺术的本质是技术,所不同的,是一种创造美的技术。”西方著名的符号哲学家卡西尔也曾谈道:"艺术给予我们以实在的更丰富更生动的五彩缤纷的形象,也使我们更深刻地洞见了实在的形式结构。”[2]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创作实践表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缺乏娴熟的有声语言表达技能,再厚重的思想也将无从传达。为达到张颂教授所指出的"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有声语言传播境界,以技术、技巧支撑的艺术体验,无疑是一条难以规避的学科路径。

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中的技术艺术基础论,恰是传承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学术传统,将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视为"人文精神的音声化〃。从语音发声、播音创作、文体播音等角度,对播音与主持艺术展开系统研究。在这一经典播音主持创作学派看来,自然主义倾向将导致大众传播陷入人际传播的汪洋,不得自拔。"能否在传播活动中创作出富有生命活力的有声语言作品,是体现传播主体生命活力、实现大众传播生命活力的关键”。

在技术艺术基础论的指导下,《播音发声学》(徐恒)、《播音创作基础》(张颂)、《中国播音学》(张颂等)成为这一传统学派的滥觞之作。在借鉴姊妹艺术的过程中,大量的原创理论推陈出新,形成其学科研究发展稳健而扎实的基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实验技术的发展,大量实验语音学的成果也被引入该研究领域,如以计算机技术替代真人的普通话语音测试、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考量播音艺术用声气息的变化等。可以说,技术艺术基础论作为经典的播音主持艺术理论范式,以其厚重的历史经验、广泛的学术影响、卓有成效的现实成果,成为国内播音主持研究领域众多维度中的重要一极。

2.社会文化传播本体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节目主持人渐次从传统播音员队伍中剥离出来,其独特、鲜活的传播形态受到了受众界、业界、学界的普遍关注。将主持人文化现象搁置在现代化的电子传媒生态中进行审视,成为各派学人研究的重点。然而,也正由于对主持人这一新兴媒介现象的广泛、热切关注,新旧理论此消彼长,研究景况乱象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场域演化为一场缺乏学术对接点的芜杂讨论,传统学者忧心忡忡,后起学者愦愦不平。

事实上,将主持人现象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景观加以考察,无可厚非。关键是怎样在深谙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学理认知看做一个新陈代谢的渐进过程,而不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大清扫运动。任何盲目的所谓"填补空白〃"重大突破〃都显得幼稚与可笑。

作为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播音与主持艺术的研究有赖相关学科的成熟理论加以支撑。以社会文化传播本体论的范式为切入点,可吸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精华,将本学科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当今社会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创作,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下揉入人际传播而表现出的口语传播。广义上现代化、后现代化的社会语境,狭义上电子媒介的播出语境,是播音员主持人工作的逻辑起点,承认这一点,学者们对主持人角色、功能、社会价值的探讨才可能有同—性的价值归宿。语言符号学中的语境理论、能指所指理论、意义理论、神话理论等可将主持人传播符号加以细致解剖;传播学中的经验主义、批判主义、媒介环境主义又是对主持人传播文化研究的科学构建;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交往理论、对话理论、主体间性理论等可深入解读主持人传播的社会价值,搭建起传受双方的对话关系。总之,社会文化传播本体论是一个学术交锋最为复杂的场域,尽管如此,在通晓各派理论基点,厘清学术主张背后的清晰脉络后,这一范式可能成为深入读解、准确定位当下主持传播形态与观念的一把钥匙。

3. 意识形态决定论

播音主持创作、运作、研究景况在中西方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观念联系密切。尽管中西方国家对于民主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无论在哪一国度里,大众传播媒介都是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场域。播音员、主持人正是在意识形态的规约下进行着社会文化信息传播工作。因此,从意识形态入手对播音主持艺术进行研究,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

"意识形态〃概念起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后因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反复运用而被学术界熟识。一般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1977年商务印书馆版《现代汉语词典》"意识形态〃注: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抑或阿尔都塞的"询唤”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观念,诸多学者和研究流派都将媒介文化研究的重要切入点选在意识形态范畴。广播电视传播媒介"通过各种更加宏观的权力框架来联系各种家庭语境的构建;融合这些统治结构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不在场(absence);将某些文化活动的作用当做社会控制的诸种形式,这可能比它们的符号丰富性更为重要”。

作为一架虹桥,意识形态将政治规约、媒介体制、选拔管理、使用机制等要素与播音员主持人的具体工作紧密勾连。事实上,任何以上要素的细微改变,都会对播音主持具体工作造成深刻影响。不难想见,意识形态决定论范式的提出,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而非虚张声势。

在中国当下社会,广播电视传播媒介仍是捍卫国家利益、传播先进文化、引领舆论导向的重要国家机构,播音员主持人则是国家、政府话语的重要"把关人〃,对于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自然不能跨越意识形态规约范畴,用播音员主持人的个体价值取向来覆盖带有国家意志的媒介价值取向。在避免政治身份简单化的前提之下,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身份识别、传播语言引领下的传统文化价值、本土文化价值等等,都是意识形态决定论范式框架下进行研究的具体内容。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广播电视的根本属性、传播语言的文化地位、有声语言的个性表征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共生共荣。

4. 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论

对创作主体的研究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并不鲜见。如文学领域中对某位作家、诗人的研究,艺术学领域中对某位音乐家、导演的研究等,都属于对创作主体的研究范畴。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范围内文学、艺术领域中对创作者的研究,已然跳脱出狭隘的文献学概念,更强调情境对主体意义的决定性。也就是说,将具体的创作者视为一个开放性的文本,在应用性范畴之内,一切表意的符号实体都被囊括于其中。正如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言:"文本是复数的,具有无法缩减的多义性。"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中,有必要将某位具体的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文本加以研究,在文本细读中,梳理出经验性判断、学理主张与文化深意,即本文中所称的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论范式。

将具体的播音员主持人文本当做一个文化现象加以阐释,必然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总是要具有相应的文化蕴藉,这种文化蕴藉势必通过文化修辞手段呈现;其二,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修辞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三,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修辞、口语修辞与文化语境的对话、交流可借用语言学模型等形式分析框架进行阐释。

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范式,不能停留在对受众阅听体验的感性描摹层面,传播主体文本有时呈现在受众感知觉范围内的信息是被部分遮蔽和抑制的,只有透过无意识层面,从创作主体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彼此依赖关系角度出发,去重新发现合理化阐释的结果。也就是说,潜藏在一般文本之下的,还有更需要挖掘和凝聚的第二重文本。

具体而言,对传播主体文本的深入阐释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跨越直观感受,探究文本的边缘、空白处;第二,从边缘、空白处寻觅第二重文本,并对其概括、梳理;第三,把第二重文本搁置在播音主持作品和社会文化语境中,在关系图谱中做合理化阐释。

值得一提的是,就传播主体文本细读论范式而言,深圳大学应天常教授于1999年出版的《节目主持艺术论》中,就不乏成功的个案研究范例,其经验值得汲取借鉴。

三、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学术规范

时下,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的论著颇丰,但细究起来,同一性重复阐释居多,鹤立鸡群的真知灼见鲜见;感想式、印象式业务总结居多,(下转第46页)参与者不仅是同人创作者,南派三叔还利用微博、百度贴吧等进行票选活动,使该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盗墓笔记》密室游戏在正式开放前进行为期5天的内测,内测除了可收集体验者的反馈意见,以便在正式推出之前予以完善,还能制造话题吸引眼球,增加受众的期待值。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篇(3)

    随着科技进步、时展、信息社会的逐渐形成、知识经济的到来、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上的变革等,播音主持工作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为播音主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播音方式变革、传播媒体增多、传播条件改善。随着传播组织的更加专业化和从业人员的多样化,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环境、创作条件、创作样式、创作手段、创作工具、创作依据、创作观念、创作状态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同时,播音主持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

    1 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

    主持人和播音员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共同本质都是创作者和传播者。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工作内容逐渐趋于一致。未来播音员和主持人会逐渐融合在一起,从业人员需要是复合型人才,具备多项技能。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工作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技术变得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所以播音主持工作需要做到规范化。播音事业正变得市场化,市场化条件下的运作模式需要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因此,播音事业要求更高的职业化。只有达到高水平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主持人和播音员的素质要求更高,适应力更强,个性更鲜明。由于网络和通讯方式的不断发展,电视台、通讯、网络等电子媒介相互融合,使得主持人、播音员会出现不止一种媒介上。主持的种类越来越多,节目分化也就越来越细。如文艺节目可细分为娱乐类、综艺类等,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知识素养和较强的能力,富有鲜明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才能胜任主持各种节目的任务。

    创作主体的技术含量增多,知识结构加大。创作主体的能力增强,具有多种功能。以播为主,采编播和制作为一体;以节目为单元,对创作主体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技术,但创作主体运用规范化语言进行传播的手段没有变。

    播音主持的创作依据音乐、稿件、画面等要素,这些要素都在发生着不同层次的变化。为了满足人们对节目的要求,稿件形式、音乐、画面变得多样化。

    2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创新是播音主持艺术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的必然要求。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可分为理论创新发展创新。

    2.1 理论创新

    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才刚走过启蒙的初创阶段,发展还不够成熟,还有许多领域有待开垦。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播音主持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填充理论上的空白。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实践工作都是播音主持艺术的组成部分。播音主持的很多方面需要理论研究,在史论方面的理论研究,基本还是空白。播音发声、创作基础、传播方式、审美趋向、节目形态等需要有理论支撑。在广播业务方面,如评论节目、新闻节目、娱乐节目、专题节目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在专项研究方面,如播音创作心理、播音哲学、播音文化学、播音美学、播音艺术鉴赏学、播音教育学、播音管理学、语言传播研究、人机对话研究、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等,都需要播音主持工作者进行研究。

    2.2 发展创新

    播音主持工作的发展和整个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数字技术的发展标志着当今世界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播音主持艺术时刻都在发展中创新,如广播与网络结合,互联网给播音主持带来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广播运用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后,集文字、音响、声音、图像与一身,形态有了根本性变化。广播电视既有市场的属性,又有文化的属性,同时还有技术属性,各类新技术的运用为创作更多的节目样式提供了条件,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更多的要求播音员和主持人要有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驾驭能力。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不断变化,节目主持的形式也会不断变化与发展,两人合作主持、多人群体主持、现场同步主持、演播室与现场交错主持、多地点活动主持、异地交互主持等。时代的发展既给播音传播技术带来挑战和压力,也为播音主持艺术创新提供了新天地。

    2.3 创新要处理好与导向、继承、知识的关系

    不同的社会形态,新闻事业都有特定的服务对象、政治目的、价值取向。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服装服饰、衣着打扮都有导向作用。创新是在继承上产生的,需要吸取前辈的经验。同时,任何创新都是同创作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要体现出流畅、灵活、独特性。

    3 提高播音主持的艺术个性

    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能调动听众的兴趣,能让听众接受。播音主持艺术是听觉艺术和想象艺术的统一,播音主持应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创作要源于现实,要用语言展现个性魅力。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运用,播音主持艺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时代在变,听众的口味也在变,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播音主持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与活力。播音主持艺术只有不断提高艺术魅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参考文献

    [1] 吕娟,刘菲. 浅谈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与分类.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5).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篇(4)

在当前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广播电视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获得了较大发展和进步,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传媒的核心,要立足于自身的工作职能,面向新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创新自己的播音主持艺术,更好地向社会民众服务,提升广播电视在社会民众之中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凸显其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广播电视媒介的核心竞争力。

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1.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分析

1.1.1改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银幕形象,提升传播效果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与受众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要以其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它不简单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外在相貌或发型服饰,而应是外在与内在的完美融合,是主持人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的展示,所以,播音员主持人不仅仅要锤炼自己的形体动作、面对镜头的表情这些非有声语言,还要对现阶段受众的诉求、语言习惯、精神需要,特别是熟知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做到“内外兼修”,使观众对其产生由外到内的审美感知、体验和品评,在内外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构筑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吸引力的全部内核

。1.1.2日益宽泛的工作需求的适应性要求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要具备播音主持专业方面的优势,不仅要具有采编播、节目制作的能力,还要敏锐把握市场动态、捕捉观众对精品优良节目的需求,做到在节目形式上推陈出新,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适应当前媒体在视觉技术上的高速发展,例如:如何在虚拟演播播厅,巧妙和3D动画进行有效结合,给观众带来较好的视觉效果体验;如何在语言上与时俱进,在选词用词上体现时代特色,又不“三俗”,引领受众的语言审美,等等。

1.1.3延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生命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要以饱满、优秀的形象面向观众,通过创新电视播音艺术,使自己的播音主持更具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延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寿命,虽然现如今媒体行业竞争激烈,但无论在任何时候,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做到“合格”还得做到“优秀”,不但要做到“被动”工作,还要做到具有新视野、新视角对节目“开拓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下去。无论是央视的朱军、董卿,还是湖南卫视的何炅、汪涵,都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自我满足,而是不断前行,不断挖掘挑战自己的潜力,这才是成为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发展的正确方式。

1.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

1.2.1内在的创新与坚持为永恒追求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中,面对社会民众文化素养层次的不断提升,要不断创新和开拓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新颖、趣味化、深层次的文化作品,播音主持人要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在强化自身创新艺术水平的条件下,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媒体传播效果。

1.2.2职业化的趋势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必将以播音主持的职业化趋势为方向,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具有规范化、高标准的才能和水平,能够适应职业化趋势和要求,以更好地占据广播电视传播竞争地位。

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现状

当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艺术性还相对匮乏,在创新方面还表现出一定的迟滞性,这不利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自身发展和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意识不足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部分人员对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认识不足,在对播音主持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在这种消极态度的影响下,难以形成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

2.2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缺乏理论支撑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中,尚未形成足够成熟而先进的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理论,在缺乏足够强大的理论支撑的前提下,播音主持艺术创新难以进一步深化。

2.3播音主持艺术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人员队伍中,部分人员还没有形成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理论认识,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储备,这就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发展缺乏理论根基。同时,播音主持艺术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还存在不足,综合素养不高,彼此之间的协调性也不足,这就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缺乏团队基础,降低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全面发展。另外,广播电视台要眼光高远,给新人发展的机会,给他们素质提升的空间,这样才能炼就大量优秀播音主持人才,不担心优秀主持人出走,形成“用人荒”。

3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培养路径探索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要重视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研究和分析,面对播音主持行业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症下药,实现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全面创新。

3.1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的艺术创新意识

为推进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创新发展,要以意识和观念的创新为首要前提,增强播音主持相关人员的艺术创新意识,并将播音主持人员的艺术创新纳入到行业规划中,提升对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宣传和推介力度,使更多人理解和支持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3.2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要针对播音主持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现象和问题,打造与时代进步相契合的播音主持队伍,要使之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仅要从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穿着打扮、谈吐、气质、声音等方面提升,还要注重培养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内在涵养,深入对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实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效果。

3.3创新培养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独特语言风格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播音主持人的独特语言风格,注意播音主持的规范化、准确性和真实性,但这并不排斥日常口语的播音主持,而要以向观众传递信息为基准和目标,采用标准普通话实现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播音主持,更好地使观众获悉播音主持传递的内容信息,并且在标准普通话的播报过程中,融入适当的口语化元素和生活化元素,可以较好地实现对观众的“零距离”接触,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与观众的充分融合,减少和规避观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曲高和寡”的不良印象,缓解和降低民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疏离感。所以,这种独特语言风格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在语言停连、断句、重音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如赵忠祥老师在解说《动物世界》时,重音拎取上,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跟主持人所在平台的风格有关系,例如,湖南卫视主打“欢乐”招牌,所以,湖南卫视的主持人风格整体风格时尚、年轻有朝气,不仅在造型上,在语言词汇的选取上也有别于央视的沉稳大气。仔细观察各地方卫视主持人的风格,都跟各自平台的定位有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主持风格。这样差异化竞争,构成了语言风格的百花齐放。当然,即便是在同一个平台,也要找准自己的优点,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栏目特点、擅长领域、性格特点等,自然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并在后期的职业工作中不断进行修整锤炼。

3.4搭设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互动平台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过程中,主持人要能搭设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平台,摒弃自说自话、“一言堂”的播音主持方式,创新与观众互动和交流的语言艺术平台。例如:访谈类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节目,就不能将视角局限于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还要充分意识到潜在的受众群体,可以与潜在受众群体交流和互动,获悉不同的节目感悟和评判效果,较好地实现对访谈现场的气氛调节和信息传递。

3.5注重提升播音主持的审美修养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过程中,要注重提升播音主持的审美修养,这种审美修养是一种对语言艺术的感性把握,而很多时候审美修养的提高,会让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呈现出言谈举止浑然天成的感觉,而不是矫揉造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美学”的追求,会让播音员主持人的艺术悟性得到提升,而不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职业倦怠感,而是时刻保持着对职业的新鲜感和对生活美好的感受力。从而使播音主持人的审美个人修养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吻合,借助于语气的渲染、肢体语言的配合等,更好地将观众引领到播音主持人所营造的语言艺术氛围中,产生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情感共鸣,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4结语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极其关键和重要,通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创新运用,可以形成独特的、丰富的播音主持艺术风格,并使之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标签。另外,也离不开播音员主持人所在平台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气质熏陶,双重合力结合,尽力做到1+1>2,增进广播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促进交流深度和广度的前提下,更好地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水平,增加观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王秋硕.播音主持艺术批评的内涵、共性与特性[J].青年记者,2017(2).

[2]程勇.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6(6).

[3]刘岩.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与发展[J].科技传播,2016(10).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篇(5)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播音主持的理论现状与实践发展显现出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本文从学术发展、实践需求、媒介变化的层面分析了播音主持批评的可能性,从学科自身及相关学科的层面探讨了批评的可行性,从本体、功能、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六个具体方面论证了如何构建批评的系统性,以期对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体系提出基本的框架布局。 关键词:播音主持批评;可能性;可行性;系统性 中文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052-02

一、引 言

播音主持是“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等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的活动”[1]。但“播音主持批评”并非只局限于对实践活动的批评,而是从主体、作品、现象、理论、思潮等层面对播音主持所涉及的整体系统进行阐释、分析、判断和评价。播音主持作为媒介与艺术体系内一门新兴的艺术活动,随着传媒事业的大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文化景象,但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与其实践活动相比却略显苍白,而播音主持批评研究更是鲜有人问津。展开播音主持批评的理论研究对于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整、创作实践的匡正与规范、艺术接受的拓宽与升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可能性

(一)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

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大致经历了空白期、零散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五个阶段。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展开播音工作,这一阶段的理论发展几乎全部来自于实践经验,学术研究处于空白期。20世纪50年代,随着《苏联播音经验汇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地方台播音员经验汇编等三本相关参考书籍的问世,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进入了零散的发展阶段。1963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中文播音专业正式招生,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迈进了理论的探索期。20年代80年代,随着《播音基础》《播音发声学》等学术理论著作的相继出版意味着研究体系迈入了发展阶段。90年代,《中国播音学》的问世标志着一个新学科的真正诞生。进入新世纪以后,播音主持的学术研究与理论构建逐步跨进了成熟阶段。

但是,相比于纷呈的播音主持活动,理论研究的发展推进仍旧略显缓慢。播音主持批评就是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却被忽视的课题。长久以来,虽然有不少经典的评价性文本,但缺少系统的批评学术研究,更遑论“批评学”的学科建设。批评长期落后于创作实践,尚未走向自觉已成为显而易见的理论困境。批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预见趋势、指明方向;但是在播音主持学术研究中,播音主持批评研究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播音主持学术研究自身的发展呼唤着肩负着重任的播音主持批评研究。

(二)播音主持实践的需要

播音主持是一门实践性的专业。但是这种实践不是盲目的、无序的,而应有正确的理论作为基础和指导。“实践需要理论,理论归于实践,当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对其进行理论高度的梳理与整合便成为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性条件。[2]”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的热火朝天的业务研究,到1993年开始评选的金话筒奖,播音主持的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发展进步。

当下,播音主持的实践活动在时代环境、媒介环境的影响下风生水起、炙手可热,却又好似陷入山穷水尽、四面楚歌的尴尬之境。严肃节目娱乐化、娱乐节目低俗化,播音主持模式化、肤浅化、冷漠化、私欲化。面对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面对播音主持的实际境况,受众困惑,播音员主持人同样困惑。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说,应当让播音主持批评成为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因为对播音主持进行学理层面的批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的观念和方法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更能为他们将来走上播音主持岗位指明方向。播音主持的实践呼唤着播音主持批评的出现。

(三)传播媒介变化的需要

一方面,社会经济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播媒介的具体形式。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需要前期的设计规划。就广播电视而言,时间顺序、编排意图、受众效果、广告效益等因素都会影响传统媒体的媒介行为。但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对于信息的是随时、快捷、简洁、个性化的,同时几乎是无成本的;另一方面,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中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边界,使得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每个人都掌握了传播的主动权。“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在“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下,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客观上造就了一大批业余“评论家”,这些评论用或朴素或夸张的方式表达个人化的情感。尽管这些评论是只言片语、不成体系的,但社会的需要也是催生播音主持批评的重要动力。

此外,新媒体的出现完全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则得益于社会的发展。因此,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便显得尤为重要,中西文化的碰撞,域内外文化的差异,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对立,需要坚持正确的创作观、需要坚持坚实的立足点,也呼唤着播音主持批评的出现。新形势下,播音理论的研究只有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才能打开新局面、迎接新气象。

三、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可行性

(一)本学科层面

批评是一种理论活动,其在基础理论之上对批评对象进行提升。播音主持自身的学科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完善,业已初具规模、走向成熟,给播音主持批评提供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此外,当下的一些评论文章,或由于缺少批评理论支持,或由于缺少批评职业素养,呈现出随意化、模式化、个人化、功利化等“伪批评”状态。尽管播音主持批评的展开活动虽未蔚然成风,却也有片光零羽,播音主持批评研究大有可为。

具体到播音主持批评的学科话语构建,应该是在坚持基本的学科标准、审美标准以及评价标准的批评模式下,对本学科范畴内的相关的业界动态、学术现状、现象思潮、学科融合、理论前沿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归纳性的分析、阐释、判断、鉴别,用严谨地思想观点和学术立场、正确的价值定位和情感取向进行清晰明确的理论阐述,形成科学化、复合化、专业化的批评路径。

(二)其他学科层面

媒介批评、电视批评等专业批评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论著也不甚丰饶,但其与播音主持密切相关。一般来看,播音主持多为其批评对象的一部分。由于批评主体对此缺少专业认识,批评显得不甚专业和深入,有待播音主持专业批评的补充和完善。文学批评、文化批评、艺术批评等伴随人类历史几千年的发展,理论较为成熟、体系较为完善,多有可供借鉴之处。值得注意的是,现下与播音主持相关的评论文章大多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出发。诚然,艺术性是播音主持的重要属性,但绝非本质属性,切不可枝附叶从、失去自我。由此亦可见,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研究的出现已迫在眉睫。

另外,音乐、美术、设计、雕塑、建筑、影视等具体艺术门类的批评有的方兴未艾,有的根深叶茂,它们有着各自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这些亦可作为播音主持批评的参照。

四、播音主持批评研究的系统性

播音主持批评理论研究的系统构建应是全面的、整体的、开放的、发展的,而不应是零碎的、局部的、封闭的、静止的。因此,明确播音主持批评的系统性成为展开播音主持批评研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播音主持批评的系统性可以从本体、功能、主体、对象、方法、标准等六个具体方面进行考量。

第一,播音主持批评的本体论。阐释什么是播音主持批评、批评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批评的分类。以此为基础,深入到批评的具体范畴,理清播音主持批评的内在含义、本质属性和外在特征。

第二,播音主持批评的功能论。批评的功能并非局限于对理论研究以及学科前沿的补充与创新,更在于对相关文化现象、实践创作、艺术接受等环节的指导,体现为理论构建、填补空白、督导创作、匡正标准、审视现象、推动传播等具有指向性的功能。

第三,播音主持批评的主体论。哲学意义上的主体,一般指的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批评人员成为批评主体的集中表现。互联网时代,批评人员的范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人士,而是以一种批评泛化的趋势使得大众群体逐步成为批评的创造者。但是正在从事播音主持批评事业的主体理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学术定位,具备丰富的阅历、广博的专业知识、睿智的艺术判断能力、高尚的理论人格魅力。

第四,播音主持批评的客体论。客体即对象,包含播音主持作品、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主持理论、文化现象、相关学术思潮等。明确播音主持批评对象的指向性、厘清对象的类型与特征是展开具体的、细致的、深入的批评活动的重要结点。

第五,播音主持批评的方法论。方法是一种指导创作、引导接受的现实方式,必须强调其自身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创新性。不同社会环境、审美标准、消费趋向,以及不同的学术视域、表现对象、作品形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批评方法。同时应当警惕方法的局限性,要以开放语境接受各种具体的批评方法。考虑到播音主持学科的特殊性,民族化的批评方法理应是研究的重点,必须强调批评方法在形式、标准、内涵等具体路径上的民族特征。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0-0052-02

近年来,新媒体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平台,各级领导人通过各种方式与网民进行沟通;在即时、海量、全球化、互动性和多媒体兼容等个性化、异质化的新媒体传播特点中,作为有效信息传播主体的播音员、主持人不应仅仅满足于已有的传播优势和影响力,被动接受新媒体带来的演变,而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传统媒体环境中的传播特性,话语表达方式和思维应变能力等,积极适应新媒体中交互性强,受众习惯于自主选择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整合等特点。这也意味着随着媒体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交融发展对播音主持人才需求的演变

如果说20世纪属于广播和电视媒体,那么21世纪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中国传播媒体的有生力量。在传统媒体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业务素质已经趋于多元化,即兴组织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现场直播报道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谈话节目的驾驭控场能力等等,都是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所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

进入网络时代,尽管作为创作主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有所变化,媒体从业人员不再是新闻资源、信息来源的唯一拥有者,但是目前,播音员主持人仍然是关注度较高,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仍然担负着社会传播的职业责任。无论是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平台相互结合的实时反馈评价体系下,还是“点对点”的公民媒体环境中,播音员主持人都面临着新的职业压力和挑战,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只有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规律,清晰界定自身的新媒体传播角色,辨析网络环境中语言传播的特点,广泛扩充专业知识,全面提升理论素养,才能适应未来工作对我们的更高要求。

2 播音主持艺术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中新媒体环境研究的缺失与不足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已经形成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体系中,语音的规范、语言表达能力、节目调控素质、形体和体态语训练、形象设计、表演训练等等都已经划归进了整个主持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标准和体系中,并已经输送了一批批播音员、主持人。

然而,新的传播媒体正以无可想象的空间使传播领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也使播音员主持人的传播平台,采访方式,话语表达方式甚至体态语传播发生了变化。在现有的播音主持教学模式中,还没有相对应地进行系统性、理论化的研究与思考,形成完善的架构和体系。理论研究应该具有前瞻性,才能实现指导实践需求的根本意义。

2.2 新媒体技术在现有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应用中的欠缺

在现有的大专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中,基本采用大课理论讲授+小课分类指导+课外实践延伸的教学模式,普通话语音发声、创作基础、即兴口语表达、播音主持创作等主体课程是由教师根据教材和播音主持创作规律,引用广播电视视听资料,亲身示范和查漏补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作为信息的唯一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多元化、开放式、启发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能动性。所以,新媒体技术在现有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应用中的欠缺是令人遗憾的。

3 新媒体在推动播音主持艺术开放式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在已有的传统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优势和业内反响之下,我们率先在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1)结合播音主持艺术的传播规律,开设新媒体语境中播音主持艺术的相关课程或讲座,分析当下传统媒体中播音员主持人的特点,进行比较性分析,明晰区别与联系。

课程组在《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播音创作业务》、《主持创作业务》等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体系的主打课程中,补充了大量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如广播播音主持教学中,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对广播语言传播特质变化的研究。在全新完成的数字广播实验室中,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使他们能尽快新媒体传播环境带来的对语言传播的新要求。

2)借鉴国外对新媒体语境下传播主体的研究和实践教学,丰富自身的培养方式和环节设计。

《中外主持人栏目解读》是我院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交叉性课程,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即时更新引入大量来自国外的优秀主持人节目,尤其关注新媒体在其中的参与。如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CNN所做的一系列现场及数字全息演播室报道,就成为了我们有效的教学样本。

3)在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主体课程中探索新媒体教学环境和方法的实施。

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网络化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在播音主持艺术开放式教学的核心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它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因此,在教学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主体-主导”教学方式,即倡导以学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强调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差异,相应的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也有所不同。

如博客在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中的引入,正是选用了一种适合于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教育信息传播工具,能够满足网络教育环境下“主体-主导”教学方式中对教学信息传播的要求。

4)实现播音主持艺术开放式教学中几大元素的积极互动。

在改革中,我院全体教师积极适应新媒体教学的思维的建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充实,评价考核方式的完善等等。同时调动学生明确新媒体语境学习目标、立场和态度的不同。在硬件方面,教学实验手段和条件不断进行建立完善,以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和即时反馈。

4 结论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篇(7)

一、网络背景下的播音主持品牌塑造

播音主持的品牌塑造实际上是播音主持的特点扩大。对于一个播音主持节目来说,拥有良好的节目品牌效应是拓宽新闻传播途径的关键,同时也能够提升节目在社会中的满意度与情感忠诚度。而提升节目的品牌效应,并锁定特定观众群,实现稳定的收视率,需要以播音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为核心,向社会受众传播新闻事件,纠正受众的价值判断,稳固品牌关系。新闻心理学中表示,社会受众比较倾向于接受他们喜欢的传播者所能提供的文化信息。在播音主持艺术的品牌塑造中,凤凰卫视的贡献较为突出,每一位主持人都有着鲜明的主持风格,例如窦文涛的机智风趣、陈鲁豫的亲切细腻、曾子墨的智慧犀利等。凤凰卫视在主持人、记者以及评论员上培养,将卫视品牌战略目标明确树立[1]。品牌的塑造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符。对于一个成熟的传媒栏目来说,拥有稳定的观众是其发展的基础,但是播音节目还需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动力。播音主持的艺术体现,与栏目本身发展不能分割,都需要作为品牌来被经营。但是,文化传媒产品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播音主持需要受众的关注与维持,为了防止明星品牌效应衰退,在传媒中行业中应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精心策划与开发,在特定时期推出节目[2]。

二、网络背景下的播音主持艺术要素分析

(一)播音主持语言技巧。语言表达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展现播音支持人独特魅力的关键因素。网络下的播音主持艺术要素中,语言是提升艺术要素的关键。首先播音主持的语言需要有一定的感染力,且具有针对性。播音主持的语言只有通过简短而凝练的语言以及专业的环境营造,才能够促进新闻传播。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过:“一个木讷的、颇具才华的思想者不一定能够成为好的主持人,因为他跨不过这个门槛。”由此可见,空有才华而不能用与之对应的语言来实现新闻主持,将不能发挥出播音主持的语言效果。从语言的魅力上分析,良好的语言基础能够在但时间内成为社会受众中的意见领袖。同理,在众多较为成功的播音主持中,一般受众较欢迎的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3]。而播音主持的语言有针对性是指,在语言传播中,语言对针对的对象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那么社会受众将会产生疑虑,并对其信息收听心理造成影响,最终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播音主持中,支持人的语音表达需要特别注意表意清晰、明白无误。

(二)社会舆论价值体现。

1.播音主持文化价值提升。提升播音主持的社会舆论价值,不仅需要从播音主持的语言上进行分析还需要从播音主持的稿件文化价值上进行分析。为了提升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需要在节目播出之前,对稿件内容进行信息整合。首先要保证稿件内容的真实性,其次,需要从文化价值角度,对新闻事件中的内容进行信息挖掘,在保证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在新闻稿件中注入特色文化元素。该种方式能够激发人们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与现实生活思想的碰撞,从而产生火花。

2.播音主持观念养成。播音主持的观念是影响着播音主持效果的关键所在。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网络化的传媒逐渐影响着人们的视听。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同种类的播音主持节目如百花齐放,在信息纷杂的社会中,播音主持需要传播正能量、肩负实现国家梦想的政治责任。电视语言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文化传播质量决定着播音主持人的政治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高端访谈电视节目《杨澜访谈录》,自开播至今已经15周年,该访谈节目一直秉承着“记录时代的精神印迹”的理念,以一种坐而论道的独特视角,通过简短的采访时空,将嘉宾的人格力量和社会价值在节目中良好呈现。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深入探讨,向人们展示嘉宾丰厚的人生经历,并感知他们的智慧,是电视采访中的典范[4]。

三、结论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基于网络背景下的播音主持艺术要素分析,是提升当前播音主持节目质量的重要方式。播音主持的艺术要素主要体现在主持人语言技巧、主持的社会舆论体现以及主持人观念方面。

参考文献:

[1]蔡昕蕴.全媒体趋势下播音主持教学环节适配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张洋.媒介融合下的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篇(8)

传媒学院设有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1个实验室,实验设备价值1300余万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山东培训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挂靠该院。

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分别是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戏剧与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广播影视语言艺术三个硕士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传播学硕士点;另有现代教育技术、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电影四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7人,另有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10余人。学院现有本、专科生1700人,研究生249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72人,全日制专业硕士75人,此外还有在职研究生85人。

二、招生专业简介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播音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像公司、互联网站、电子传媒及其他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能够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编辑和制作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理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即兴口语表达、文艺作品演播、形体训练、语言学概论等。

主要选修课程:化妆与造型、公共关系学、影视配音艺术、体育评论解说、活动与会议主持、类型节目主持、音乐鉴赏、现代礼仪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中国艺术鉴赏、西方艺术鉴赏、社会热点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以培高素质、高水准的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栏目、频道策划、编导、制作、主持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外艺术史、中外电影史、中国电视艺术史、艺术学概论、文艺美学、素描、色彩构成、速写与构图、摄影技术与艺术、电视策划学、影视语言与导演、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节目编辑、影视特技、数字动画基础、动画艺术技巧、画面造型与影视用光、数字录音制作、电视节目创作、影视美术、影视化装、戏剧艺术、主持艺术、影视表演艺术、音乐基础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五官端正,无形体缺陷,有一定艺术素养;非色盲、非色弱。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与电视剧剧本创作、影视编导与制作、影视产业策划、影视艺术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创造、鉴赏及选题策划和市场推介营销能力,能在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与营销机构、各类媒体、相关院校、文化艺术市场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选题策划、影视制片、宣传、营销,以及评论、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影视学概论、影视文学创作、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艺术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精要、创意广告文案策划、影像产品的市场营销、影视编导、视频制作、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经典影片解读、中外戏剧名作解读等。

主要选修课程:艺术传播学、美学原理、艺术哲学、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西方文化名著选讲、平面设计、广告创意案例解读、文化人类学等。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掌握影视动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影视动画编导设计、影视动画制作的基本能力,能够独立策划、设计、制作动画作品,具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动画创作人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动画造型基础-素描、色彩、创意造型,动画艺术概论,动画人物速写,动画角色造型,动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与数字绘画,美术构成法则,中外艺术史,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分镜头设计,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无纸动画技法,三维动画技法,无纸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艺术学概论,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动画后期制作与特效,数字雕刻艺术,定格动画,漫画创作,动画衍生品设计开发,广告动画创作,网络技术与网页设计,连环画鉴赏与创作,动画策划与项目推广,插画创作,动画导演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热爱数字艺术事业和动画创作,有一定美术基础;品行端正,身体健康;非色盲、非色弱。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播音与主持艺术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初试3月2-4日,复试3月5-6日。

初试科目:基本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朗读、模拟节目主持)。

复试科目:综合艺术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播读、即兴评述、现场答问)。

广播电视编导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6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7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影视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影视创作与评论:(1) 电视编导基础;(2) 命题故事编写;(3) 电视栏目、节目分析。

戏剧影视文学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4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5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戏文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戏文创作与评论:(1) 分镜头脚本写作;(2) 命题故事写作;(3) 电影评论写作。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 3月2日

考试科目:彩画、连环画

1、彩画

考试要求:根据考场提供的黑白动画截图,绘制一幅彩色动画图像。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水粉颜料等。

2、连环画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篇(9)

本文所论及的播音主持专业出版主要涉及大学及以上层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和学术书籍。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见证史。1985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播音发声学》《播音基础》是第一批正式出版的播音学理论教材,如果以此作为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开始,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科建设成果为划分依据,可以把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85年至1993年播音理论形成期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起步期,1994年至2001年《中国播音学》出版后的8年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期,2002年《实用播音教程》出版至今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扩张期。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当当网和卓越网的搜索系统中分别输入“播音”“主持”“朗诵”“配音”“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并将搜索结果进行整理,截至2013年2月16日,共有775种图书(包括67种电子书),可以归入播音主持专业出版领域的有486种(包括56种电子书),本文将在分析其出书年代、所属出版社、品种和类型的基础上,梳理播音主持专业出版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

一、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发展历程

1. 起步期(1985年 ~1993年)

专业出版开始前,中国播音理论经过了几代广播人的探索。1962年,齐越在上海播音组的讲话开启了中国播音学的探索。1982年1月,张颂发表的《研究播音理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构筑了播音理论研究的框架。张颂在1983年出版的《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构筑了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国播音学学科建设的前奏。①

首批专业教材的出版标志着专业出版的开端。1985年5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9月,出版了徐恒的《播音发声学》和张颂的《播音基础》,这是正式出版的最早的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宣告了播音理论的初步创立,也是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开端。1989年12月12日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成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及其音像教材出版社的成立推动了中国播音学学科相关成果的出版,积极配合和支持了学科的发展。

一系列专业教材的出版为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好了准备。从1987年开始,张颂带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教师开始了《中国播音学》的写作。“中国播音学丛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为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做了前期准备。这套丛书除了《播音发声学》《播音基础》,还有吴郁主编的《播音学简明教程》(1988),毕征主编的《播音文体业务理论》(1989),祁芃的《播音心理学》(1992)等。

据统计,这一阶段涉足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出版社有12家,共出版播音主持专业图书35种,教材13种,专著6种,文集8种,播音员、主持人研究的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个人文集等8种。其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6种,几乎都是播音理论形成期的成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8种,以主持人论文集和资料汇编为主;复旦大学出版社2种,都是介绍主持人的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等9家出版社各1种。

2. 发展期(1994年~2001年)

《中国播音学》的出版标志着学科体系的建立。1994年10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张颂主编的《中国播音学》是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形成并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宣告了一个新学科的诞生。同时,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播音大全》,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播音主持课程讲座的音像制品。

中国播音学各研究领域成果的出版推动了学科建设的深化和拓展。《中国播音学》的作者们以此书的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例如姚喜双的《播音学概论》(1998),“从理论上对播音学科的独立性作了全面的阐述”。②罗莉的《文艺作品演播》(1996)、曾志华(雪琴)的《广告播音艺术》(2000)是播音学艺术语言演播方面的深化和拓展;鲁景超的《广播电视即兴口语传播》(2000)是播音学口语传播方面的拓展;吴郁的《节目主持艺术探》(1997)是作者对主持艺术基础理论、主持人语言等的探索,《主持人的语言艺术》(1999)对节目主持艺术进行了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据统计,这一阶段涉足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出版社有30家,共出版播音主持专业图书96种,其中教材29种,专著21种,文集23种,译著1种,播音员、主持人研究的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个人文集等21种,读音手册1种。其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35种,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中国播音学建设成果为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1种,以节目主持研究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论文集为主。作家出版社、华艺出版社4种,以主持人自述式文集为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6家出版社各2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20家出版社各1种。在这一阶段,对于播音员主持人多角度研究的出版物迅速增加;擅长运作畅销书的出版社看到了著名主持人的市场号召力,出版了诸多主持人自述式文集。

3. 扩张期(2002年至今)

系统规范的教材出版促进了专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付程总主编的《实用播音教程》凝聚着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多年教学实践的成果,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有了标准化、规范化的依据,促进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发展。

教学改革成果的出版引领了特色专业教育。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50周年校庆后,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开设了体育评论解说通道班、英语通道班、配音通道班等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电视体育解说》(2005),《双语播音主持艺术》(2007),《影视配音艺术》(2007)等教材,使很多院校得以开设特色课程,促进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张颂文集》铸就学术研究的高地,《中国播音学博士文库》代表着学术研究的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在2009年到2012年陆续出版的《张颂文集》指引了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2006年出版的首批《中国播音学博士文库》(包括李凤辉的《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柴璠的《当代广播有声语言的创新空间》、张政法的《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从规范空间和审美空间开掘独具特色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播音主持学术研究在全国展开。到2010年,“全国设立播音主持专业的大专院校约三百多所,开设本科课程的高校约有六十多个,在校生达到两万余人”。③南京师范大学毕一鸣、浙江传媒学院沈鹏飞和金重建、湖南广电集团曾致等专家学者纷纷出版专著和教材,大大丰富了播音学学科体系。

这一阶段,播音主持专业出版进入整体规模快速扩张时期,涉足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出版社增加到100家,共出版图书299种,和前一阶段相比,出版品种数几乎翻了两番。其中,各类教材166种,专著60种,文集33种,播音员、主持人研究的著作和播音员、主持人个人文集等36种,译著3种,读音手册1种。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83种,该社立足本校优势和特色,坚守专业化出版,形成了品牌影响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74种,值得称道的是该社出版了“播音主持艺术技巧丛书”等三套很能体现编辑策划能力的教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3种,以《节目主持艺术丛书》为主。浙江大学出版社9种,作者以浙江传媒学院的教师为主。长江文艺出版社8种,是白岩松、朱军、李咏、曾子墨等主持人的自述式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7种,教材、专著、译著都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5种,以主持人论文集为主。北京大学出版社5种,以《中国播音学系列教材》为主。中国经济出版社5种,是于根元主编的《语言与传播丛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5种,全部为英语经典电影对白朗诵。武汉大学出版社等4家出版社各3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社各2种。郑州大学出版社等57家出版社各1种。

数字出版刚刚起步。近两年,很多出版社开始了数字出版的尝试,播音主持专业出版领域共出版电子书56种。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4种,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各4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各3种,复旦大学出版社2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16家出版社各1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最多,一是因为该社积累的专业图书品种多,可利用的资源多;二是因为该社2012年成立了数字出版部,加快了电子书出版的步伐。

到目前为止,从出书累计品种来看,排名前十位的涉足出版播音主持专业图书的出版社见表1。

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依托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建设,坚持走专业化出版的道路,发展成为播音主持专业出版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品牌影响力的出版社。不但品种最多,486种专业图书和电子书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58个品种,占32.5%,而且重版率最高,30种重版书中,15种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除了表1中的10家出版社外,还有中国经济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各5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各4种,武汉大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社各3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21家出版社各2种,高等教育出版社等56家出版社各1种。

二、播音主持专业出版的未来之路

1. 依托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建设,维护专业出版的品质

把播音发展为一门学科,应是中国首创。尽管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也不乏对播音的研究,也有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但它们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播音学科进行专门研究。而“中国播音学植根于中国,是面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现实,面对主要为广大中国受众服务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应用的状况及其规律的研究。”④“坚持中国播音特点,才是播音创作基础的立足点或基点。在这个立足点或基点上发展我们的播音理论,才会入之愈深,见之愈新。”⑤播音主持专业出版依托中国播音学坚实的理论根基,才有可能枝繁叶茂,发展壮大。

从前文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不断再版和重印的几乎都是立足中国播音学的教材和专著,那些抛弃了播音理论根基,大谈主持现象的教材和专著却缺乏旺盛的生命力。“现代与传统并非截然两分,创新与守旧本应相生共存,否则创新便必然会流于浅薄的时髦,甚至流于单纯的形式创新乃至话语创新。出版的创新与守旧也当作如是观”。⑥播音主持专业出版也应在坚守中创新发展。

2. 挖掘各个研究领域的选题,激活各类院校作者资源

播音主持专业图书从最初的几种发展到几百种,分布在不同教育层次和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但选题分布并不均衡。单就教材而言,本文统计的208种各类教材中,导论概论7种,语音发声25种,播音创作基础13种,朗读朗诵30种,播音文体业务5种,广播播音主持1种,电视播音主持3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2种,新闻播音6种,口语、即兴口语5种,体育解说2种,配音8种,演播6种,播音主持心理学3种,作品赏析1种,主持导论概论通论15种, 各类主持34种,主持传播学1种,英语播音主持10种,粤语播音3种,综合28种,一些类别仍有较大的选题开发空间。专业编辑要善于挖掘各研究领域潜在的特色选题,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开设的“影视配音艺术”课程教学成果显著。当时,开设这门课的院校很少,我们抓住这一市场空白点,出版了这门课的教材,之后很多院校因为这本教材而开设这门课程,教材的销量逐年上涨。

如今,除了传媒院校,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外语院校、财经院校、体育院校等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越来越多播音主持专业硕士以上毕业生充实到教学岗位,还有很多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播音员、主持人参与或转移到教学工作中,这为专业出版提供了丰富的作者资源。编辑可以根据作者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教材或专著的写作。比如,《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教程》的作者仲梓源既有在江苏卫视担任八年新闻主播的经验,又有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主讲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编辑正是看到了作者的这些优势,主动向这位从未出过书的作者约稿。《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教程》出版后,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3.把握数字出版的机遇,开发多种形态的数字化产品

数字出版为播音主持专业出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主要传授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创作方法和规律,只有文字的播音主持专业教材必须配备具有较强专业示范能力的师资。很多院校师资水平有限,即使有教材,也不知该如何教学如何示范。出版多媒介数字化教材、搭建品牌教材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性。

数字化教材可以做到文字与示范录音或节目视频同步,更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目前,播音主持数字化产品仅限于将文字内容平移到数字平台,出版者还需根据读者的需要,重新确定和设计出版物形态,生产出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的多媒介数字化教材。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播音系学生练声时,能够拿着轻便的手机边听示范边录音,更高效地掌握艺术语言的表达和使用规律。

搭建品牌教材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近年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规模迅速膨胀,但教育质量很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几家院校,很多跟风办学的院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即使这些院校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效果仍有巨大差距。如果依托品牌教材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将有助于提高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播音主持后备人才的整体素质。

(赵欣,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播音主持编辑部主任)

注释:

① 张颂. 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EB/OL]. 媒介研究在线期刊,2007(2). http:// sinoss. net/qikan/2011/0208/5798. html

② 张颂. 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EB/OL]]. 媒介研究在线期刊,2007(2). http:// sinoss. net/qikan/2011/0208/5798. html

③ 张颂. 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路径的思考——六十年“自强自信”杂感[A]. 播音主持艺术10[C].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

播音与主持艺术论文篇(10)

电视媒体具有其特有的综合性审美特征,是各种艺术或非艺术元素相互渗透后的产物,它吸收了其他艺术样式中的有益元素,并结合独特的电视艺术语言来表现其艺术的感染力,这种将欣赏、娱乐和审美等多项元素结合在一起的超强兼容性,使得电视节目的审美艺术体验能传达出全新的知觉效果。作为艺术的电视媒体不仅要借鉴采纳其他形式的艺术以完善自身,而且要兼顾众多受众的不同艺术审美心理,满足各异的审美要求。居于电视节目中心地位的播音主持,其创作的艺术审美亦是传达电视媒体魅力的载体。

无论“美在自然”、“美在形式”还是“美在现实”,文艺作品的艺术审美一般由三个层次构成,这就是艺术语言、艺术意象和艺术意蕴。艺术美表现在艺术的各个构成层次中。艺术美以艺术语言为基础,又充盈于艺术意象中,同时也辉映于艺术意蕴之内。大凡艺术家们都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诗仙风格、杜甫的雄浑凝练;而艺术意象,又因真实、生动、新颖而吸引人,如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等;至于艺术意蕴的丰富、深邃和高远的艺术效果,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则将之诠释得淋漓尽致。电视节目的播音主持工作也不例外,它是用有声艺术语言进行创造和再创造工作,其创作过程从体验到表达,从情感的引发到表现,都体现出独特的艺术属性。一名有魅力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有端庄的外表、大方的仪态、不俗的气质和风度,还要口齿伶俐、善于交流和表达、思维敏锐,并且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把节目调控的起伏适当,从而带给受众以愉悦的审美感受。成功的电视播音主持均是以自己的艺术语言、意象传达出独特的艺术意蕴,如毕福剑的诙谐朴实、赵忠祥的稳重大气、王小丫的自然亲切、杨澜的成熟智慧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笔者认为,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美应包括声音美、形象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广大电视观众也是通过声音、语言、形象和情感等等构成元素来传达出对电视节目的播音主持的理性认知和审美感受。

首先,电视播音主持的声音美是艺术美的前提。据《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有声语言的差异,由嗓音条件、用声习惯、发音能力等形成各人声音高低、强弱、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音质宽窄、刚柔、粗细、明暗等等的不同,于是有的声音清亮,有的甜美;有的宽厚,有的刚劲;有的用声自然、轻松,有的捏挤、压喉。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声音基本素质是细腻、粗犷、文静、圆润、嘶哑、沉着、富于磁性等个性差异,电视播音主持的有声语言应该在听觉上给人以美感,它还会引起受众对播音主持的文化内涵的直觉评价。

其次,电视播音主持的语言美是艺术美的保证。电视节目诉诸电视受众的是听觉,播音主持的语言功底规范与否,是其文化修养、内涵品位的体现,也直接影响着受众对电视节目审美体验的认知。播音主持的话语风格是从语言“编码”中表现出来。对语言的编码,即语言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取决于主持人文学功底、艺术修养、审美追求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有声语言的审美要求,从表层上看是音质优美,语气节奏符合内容特点,即兴语言言词畅达、修辞优美,富有逻辑性;深层次地说,还体现在修辞美、音韵美、意境美、风格美等艺术范畴。凡得到受众认可的主持人,他们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一定非常出色。如崔永元的话语风格就是: “语言诙谐,充满机智比较随意,平民化。”播音主持在节目现场妙语如珠、从容应对也体现出其机敏睿智的语言表达能力,耐人寻味、充满智慧。

上一篇: 行政管理学本科论文 下一篇: 教育学心理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