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51

地理学习论文

地理学习论文篇(1)

针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不高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的实现之间的明显矛盾,学生很有必要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而学习地理能力的提高,学生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学生自己一个人的事,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很有必要帮助学生。那么,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学习习惯方面能起到哪些作用呢?

一、地理教师对学生课前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1.鼓励──预习课文

预习可以让学生上课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很好的接受新知识。地理内容有些比较抽象,学生不好接受,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来提高接受效果。学生学习时间紧张,教师开始应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且落实,以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布置预习课文的作业,明确要求将预习的提纲写到笔记本上;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其预习的情况。教师针对预习的结果,给予指导,并将预习结果不错的学生给予表扬,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老师可让预习结果比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讲一讲课,可提高他的预习兴趣,也让他自己发现预习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也会促进其它学生预习的热情。这样要求时间长了的话,学生就会自己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并主动去预习课文,养成良好的习惯。

地理教师自己在备课时应该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能够通过预习就掌握的知识不必细讲,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存在问题的地方,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必要性,不会打击他们的预习积极性。

2.要求──课前几分钟的利用

课前几分钟的准备,可以让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及提高听课效果。老师要在打上课铃前进入教室,观察学生做什么,告诉他可以准备下节课的课本、笔记本,可以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或看一看下节课要讲的知识。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问学生“准备好了没?”,等所有的学生都准备好了才开始上课,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因为他个人而耽误时间。这样他就会引起注意,加以改正,以养成习惯。

地理教师应该在每节课下课时要告诉学生下节课讲的内容,应该准备的书本,以便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便于课前做好准备。对于一些没有做好准备的,或者没有养成习惯的学生,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如个别谈话、严格要求等。

二、地理教师对学生课堂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1.要求──认真听讲

上课认真听讲,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地理教师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听课,发现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一定要提醒、警告;如果学生有特殊问题,课后一定要帮助学生解决。我们知道,如果这堂课没有吸引力或吸引力不够,学生很难保持认真听课的状态,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上下功夫,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另外,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其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听讲,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在这一点上,我的做法是充分备课,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一般地说,不能集中注意听讲的学生主要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地理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应该多投入一些情感教育,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逐渐抓好课堂效果。

2.指导──做好笔记

一个好的笔记是书本的缩影,可以告诉学生学习的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些学生上课根本不记地理笔记,认为没用,只要在书上勾住重点就行了,有些学生记地理笔记,可只记板书,别的就不会去记。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去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记笔记习惯。首先,黑板的板书要规范,要将重点标记,使学生容易去记录;然后,作为地理的特色──图的素描要直观、易画、清晰,要求学生也仔细认真的画下来;还有,要让学生将不懂的在笔记上做个记录,以便课后解决。

3.鼓励──积极发言

在讲课的时候,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上课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很好的给予解决,切不可置之不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自己也不懂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实在的跟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懂”,而且要鼓励学生发问。目前提倡的案例教学法更是离不开学生的讨论,离不开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阅读课文等方法鼓励他们发言。三、地理教师对学生课后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1.要求──课后练习

地理跟别的课一样,都是必须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所以,课后必须做相应的练习题。教师就应培养学生课后养成做练习的习惯。教师通过提出要求、检查等一般性的方法来督促学生做练习,另外,要不定时地提醒他们,使没做的学生觉得自己应该早点做了,使学生意识到自觉做练习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课后做练习的良好习惯。

2.讨论──地理话题

由于地理知识的普遍性,地理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课后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话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组织──地理活动

地理活动需要地理教师精心安排、组织,使活动有助于增长学生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增强学生的地理感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用课堂知识去分析实际情况,学生就会在生活实际中不自觉地用地理思维去分析问题,把实际生活和课堂学习联系起来,就会养成一个课后学习地理的好习惯。

四、教师对学生复习和考试习惯的培养

1.指导──复习

由于考试的压力,地理知识应该进行系统的复习。地理教师不仅要自己在课堂上复习,而且要指导学生如何复习,要培养学生阶段性的进行复习的习惯。地理教师给学生复习时,可以先要求学生自己复习,要求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重要的知识点展示出来,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方式给学生复习,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复习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以便提高复习能力;地理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复习的好处,使学生自主的去复习所学内容,养成习惯。

2.指导──考试

考试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一般来说,学得好,就可以考得好。可是有些时候,学生会因没有良好的答题习惯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为避免这些损失,地理教师要在学生考试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地理教师要经常灌输基本的考试习惯,另外,在课堂上要进行一些小测验,使学生培养考试习惯,发现不好的方面一定要指出,让其改正。

地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考试答题情况,根据出现问题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解决,以避免下次考试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习惯。

五、结语

地理学习论文篇(2)

二、地理学习环境设计概述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一种学习状态或学习境况。地理学习环境是在地理学特征基础上运用所有教学资源创设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学习,形成空间思维能力的环境。学习环境设计是新时期教育思想和理论变革的产物,是建立在二十世纪以来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基础上的新学习理论。它是能较好体现信息社会教育特征的一种现代教学设计,旨在创立一种有效学习、积极学习的环境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提高。

1.地理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关于学习环境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许多努力。Hannafin&Land在1997年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即心理学基础、教学论基础、文化基础和实用基础。当今很多关于学习环境的研究都建立在这四个基础之上,钟志贤在2005年也提出任何学习环境设计都离不开五大理论视角,即心理学的、教育学的、技术的、文化的和实用主义的视角。情境化思维与真实境脉在学习环境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Brown等认为知识、思维和学习的境脉相互联系。一些建构主义环境提供了宏情境,将相关信息置于或者镶嵌其中,而不是提供孤立的信息。学习环境也重视多种观点的协商和解释,许多建构主义学者强调学习的社会中介,通过探索、协商和解释,理解得以深化。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另一个潜在价值观是个人信念和经验为新的理解提供独特的个人框架。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研究属于学科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目前大部分关于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都着眼于通识教育的角度,国内关于学科学习环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也较少。

2.地理学习环境研究趋势

学习环境的创建主要有两种关于情境的理论,森杰的实习场理论和莱夫和温格的实践共同体理论。Senge将这种设计看作创设实习场。所谓实习场即一种与真实场地分开的情境脉络,所有努力都是为将真实的活动安置在这个境脉中,学习者遇到的问题将和真实环境下相一致,即一种模拟真实环境的境脉。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认知学徒制就是实习场的典型案例。莱夫和温格(Lave&Wenger,1991)提出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来体现活动将个体与共同体加以联系的重要性和共同体使个体事件合法化的重要性。罗斯(Rose,1998)认为实践共同体就是具有共同成员介入共同的任务,具有相关的实践和资源,具有没有异议的背景假设,共同人可以写常识和实际理由。笔者认为创建一种符合学生认知方式、符合地理学特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环境是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重点,应具有以下趋势:丰富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体现学科特性;紧随时代潮流,善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环境;切合新课程理念,促进地理课程发展;不断创新方法和技术,拓展地理学习环境的深广度。

三、地理教学设计和学习环境设计差异分析

地理教学设计与学习环境设计作为两种预设型地理教学模式,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设计无论起源还是具体趋势都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建构的基础、设计的目标、关注的对象、操作的方法等方面。

四、从地理教学设计到学习环境设计变化动因

1.更切合新课程理念

如果说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地理学习环境的设计将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的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加深理解。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这些理论就包括诸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抛锚式教学、认知学徒制、交互式教学、基于目标的情境、基于项目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和开放学习环境等。尽管在应用范围、技术和方法上这些方式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体现了如何加深学生理解的本质和最适于促进学习的方法的相似假设。另外,地理学习环境是在与实际极其相似的境脉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解决的这些问题也都与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相类似。因此,学习环境设计所创设的是一种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相契合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取知识与技能不再是学习惟一目标,培养个人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与获取地理知识一起成为地理学习环境所追求的结果。

2.理论基础更合理

教学系统设计建立在客观认识论基础上,受到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由于行为主义力求用外显的行为来解释学习,而信息加工理论依赖于符号认知,集中于有意识的推理和思维,忽视文化和物理的情境脉络,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从系统的角度关注系统要素,偏重微观知识的呈现、传递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外在行为变化的分析。虽然不同学习环境有不同的理论支持,如情境理论、分布式认知、活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但它们大多建立在主观认识论或主客观互动的认识论上。学习环境的设计是从宏观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认知工具和资源的设计以及学习共同体的设计。这种设计是动态的,没有固定的步骤和策略,以一种框架的、非线性的形式提供一些设计的思想和原则,从理论上来说也更加合理,地理学习环境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3.现代技术不断发展

伴随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扩展,地位日渐突出。首先,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从技术角度分析基于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多媒体。其次,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这些媒体内容的表征是单一的、播放式的、线性的,人们通常把这些媒体只当作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要素,设计者通过比较不同媒体的教学特性、教学作用并结合所讲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为当前教育信息技术的主要基础,这类信息技术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硬件、软件等为手段。从信息传播角度分析,这类信息技术内容的表征是综合的、交互的、非线性的,人们不再把信息技术只看作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在这种环境中,教室的实体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学习活动可以不分时间与地点在一个虚拟的“电子教室”中进行,数据库中存储有许多与课程相关的辅助教材与练习题,学习者可透过网络更快速与便捷地获得参考资料,与同学交流沟通更趋便利。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学生之间可以匿名方式讨论交流,这里的学生不再限制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而有可能来自不同省区,甚至不同国家。学习环境设计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互动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以及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等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也是学习环境的优势。

地理学习论文篇(3)

1.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探求结论的最好动力。

有时教师向学生阐明了某些内容的重要性,但学生们却依然无动于衷,这时就要设法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通过设身处地地思考,主动学习,找出答案就容易了。

2.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师应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有信心,积极地参与学习。

研究证明,如果学生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的话,即便他们实际上能够学好,他们也可能会失败甚至放弃掌握课业的努力。因此,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必定失败的话,即便学习内容是有趣的,与其密切相关的,仍然无法保证他们自主地投入其中。这就说明,教师不仅要努力使学习任务富有趣味,还必须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2]同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需要的帮助,特别是对学困生提供额外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减轻压力。

3.要指导学生设定好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特别是个别的学习规划、目标的设定更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把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上,而非成绩的比较上,这更能促使学生努力。

在学习新知识时,指导学生制定预习计划和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学习中去,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再通过对知识的应用反馈,掌握知识的获取情况。在进行知识的复习巩固时,应该指导学生自主归纳出各章知识网络,找出重点和有针对性的难点、薄弱环节,思考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自己出题,进行反馈。

4.要以建设性、富有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翔实的反馈,这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推动力。

及时的肯定、鼓励,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结果上出现偏差,教师也应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改正不足,而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指责、批评。

5.提问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使人快乐,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从提问这一教学环节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要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乐于接受;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深湛,值得品味、值得探究。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中或学生生活中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月相时,除了月相形成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些天文现象。如日食是如何产生的?日全食、日环食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并不是每月都能产生日食现象?“天狗吃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月食现象也并不是每月都有?大潮小潮又是怎么回事?……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浓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究,其行为是一种自主行为,没有了强迫性、侵略性。让学生能真正体味探究的乐趣,体味成功的喜悦,并以此来调节课堂节奏,就能使学生长久维持良好的探究思维状态。通过自主的思考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知识获得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地理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地接受和背记地理知识结论。

二、合作学习及实施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业和社会化都大为有益。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同伴关系的质量,而这些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感受到被尊重。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生直接学习到了学习态度、价值观、技能和各类信息,而这些一般都是不易从成年人那里获得的。[2]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可以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达到相互信任,勇于承担责任,并善于接纳他人的观点,学会换位思考,形成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是一个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利用合作学习还可以解决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学生之间抄袭作业、考试相互帮助作弊等。当学生中出现抄袭、作弊等不良问题时,不要忙于作简单的处罚,而应就势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相互帮助,促使他们成为学习伙伴,通过合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地理教学中可通过进行分组研讨、分组实验、外出考察、同伴辅导、组内相互辅导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完成相关的学习、研究任务。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必要的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展开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各小组间水平基本一致,但小组成员各有差异,起到互补的作用。[3]编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性别比例、家庭背景和居住区域等因素,使每一个小组内体现出合理差异,而在全班的各个小组中形成可以比较的小组联合体。合作学习主要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但也应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与家长、社会相关人员的合作。教师也可以做学生的同伴,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既可以使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增强教育的力量,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使师生能很好地互动。

三、探究学习及实施

地理学习论文篇(4)

一、元认知的基本内容

元认知(mdtacogition)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开始出现的最新研究课题。弗拉维尔最早进行元记忆的研究,后来于1978年提出元认知这一术语。弗拉维尔指出: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也就是说,元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二、元学习理论

元学习是元认知研究的带动下,最近在学习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崭新课题。传统的学习理论研究人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去学习,而元学习则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学习的。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正因为人有元学习的潜力,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是十分可行的。元学习能力包括如下几种能力: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会确立学习目标;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恰当的学习方式方法;善于检测达标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元学习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理论对中学地理教学一个新的启示:即教师要善于系统地传授地理学习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习自我激励从序言课开始,教师就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确认学习地理的价值(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涉及信息量很多的知识就是地理),并坚定他们学好地理的信念。

2.学会确立学习目标无目标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无目标的学习,是一种偶然学习,而不是有意义的学习。解决问题时,目标不明确,只能是“尝试错误”式的行为,而不能达到“顿悟”水平。因而在学习地理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有意”让学生把握教材内容中:哪些是泛泛了解(许多例子和解释性的句子);哪些是必须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如气旋、反气旋等);哪些需要记忆(如地名、重要的地理数据等);哪些学会初步运用(如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哪些要综合运用与创造性运用(如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等)。

3.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帮助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选择达到目标最恰当的学习方法:(1)对于应该“了解”的知识,应采用“提要”方法去加以筛选和浓缩,使知识更凝炼。如对内蒙古高原一段文字的叙述“提炼”出四个字——坦荡开阔。(2)对于要“理解”的知识,可将它们与自己熟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结合具体的例子去理解它们。如太阳高度角与获得热量多少,可和生活中手电筒直射与斜射光的明暗来理解。(3)对于要“记忆”的知识,可以采取一系列“记忆术”来提高记忆效果。如谐音串联法、歌谣口诀法、形象直观记忆法等。(4)为了初步学会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就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并多读图、用图、绘图。(5)为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就要采取各种适当的“纲要法”来组织所学知识,善于前后联系,综合分析。

地理学习论文篇(5)

规则是,各小组由抽签的方式决定发言顺序,发言小组每提供一个信息增加1分,该小组发言结束后,由其他小组补充,补充小组每提供一个信息加2分,得分高的小组为优胜小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围绕教师的设计的问题,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着彼此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着全面,借助小组甚至全班集体的智慧,促进学生个体对印度更加广泛的了解,并在小组讨论中明确中国和印度相比的不同。

二、发挥教师在互助合作学习中的促进作用

互助合作学习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组织完成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新课程内容化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导学问题,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方向,其次合作学习的过程是需要教师监控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内容学习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偏离合作主题的行为也需要教师提醒及时纠正。例如,在《祖国的神圣土地——台湾省》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一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引导学生走进台湾省,然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关于台湾省你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进行归类,有包括台湾省的地理位置、气候、人口等基本状况;台湾省的文化、风俗习惯、服装的;台湾的历史发展,为什么会产生台湾领土的争端;台湾的经济发展,其经济发展的特色是什么等,这就将所要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教师指导作用一方面的表现。

地理学习论文篇(6)

二、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加强电化教学,增加兴趣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对于提高地理趣味教学增加了一个新渠道。靓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惟妙惟肖的动画让学生耳目一新,同时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学习《地球的公转》时,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拿着地球仪演示,也不好弄光源,不好真实直白地反映太阳直射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教师授课费劲,学生听着难懂,索然无味。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斜着身子”自转的过程绕着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可以说一目了然,“此处无声胜有声”。在学习《首都北京》时,借助互联网链接短片视频《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鸟瞰图,对于没去过北京的学生来说,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纪念堂的位置关系一目了然。天安门恢弘的气势,加上解说员富有激情的语言,一种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每个同学对北京都心驰神往,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通过课本剧表演,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爱表现,很多学生都有表演欲,夸张滑稽的表演,让学生捧腹大笑,在笑声中收获知识,使地理学习没了负担,饶有兴趣。有些同学为表演好,业余时间反复练习和背台词,没上台表演已经把教材内容弄得烂熟于心。在学习《西亚》中的《世界石油宝库》时,西亚石油储量和产量之丰富,石油分布和输出路线,必须凸显出来。简单的数字描述和读图查找石油的分布及运输路线,学生兴致不高。我就根据教材内容编排了课本剧《助理招聘》,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石油价格大跌,石油总公司“经理”招募助理,通过“招聘会”,各“助理应聘者”争先恐后为“经理”献计献策。通过课本剧,生动活泼把教材的知识点展现到学生面前。为了加强环境教育,我编排了课本剧《地球会议》,构建了几个关键人物:“地球”、“南极”、“北极”、“西欧”“巴西”、“非洲”。“南极”抱怨臭氧层有空洞“,北极”说冰川面积在缩小,“西欧”讲述工业革命排放的“三废”,“巴西”地球之肺在,“非洲”为避免沙漠扩大而焦头烂额,“地球”步履蹒跚,伤痕累累,有述说不尽的苦难,最后振作起来,要求人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学生的表演,增强了趣味性,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在恶化,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加强。

地理学习论文篇(7)

二、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要注重教学的实质而不只是形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就是“满堂灌”,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得到真正的思考。即便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听明白课堂的内容,但是在下课后因为缺乏实质的操作,而很快忘记。高中地理教学合作学习就是让他们在课上课后以小组的形式真正去思考,主动去学习。首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让小组成员要进行明确分工。这就导致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性格外向、地理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学习就会表现得更加积极,而一些地理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学习,因为缺乏主动性,当需要进行实质操作的时候就会置身事外,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小组合作教学的效率。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强化个体责任,从而形成组只之间的相互之间地依赖,保证每个学员能感觉得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真正增强自信心。比如,在提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案例中,我们可以要求小组分别对黄土的“地貌、气候、土壤和生物”进行分析,然后得到水土流失的原因。各个小组可以带领相关的组织负责探究的活动,然后每一个组员可以分别去分析地貌、气候、生物、土壤等多个内容进行演化分析。其次,开设小组合作的方式,我们知道在班级中开设相应的专题讲座,其核心就是让组员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然后学习可以既产生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又能够懂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在小组开设讲座的时候,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然后认真去倾听对方的相方和意见,当对方说完之后,可以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观点,真正做到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三、采用合作学习的好处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相比,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会增多,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多,平时上课,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当中如果没有安静听课就会受到相应地惩罚。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和同组同学的交流,交换各自的看法,然后综合自己的意见,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会得到真正加强。课堂中,老师一定要把自己当作是合作学习中的“导演”,然后直接对话,而不是单纯的个人,老师也可以在学生发表的一些错误学习方法,提出纠正和评价。

(二)有利于后进生的进步

后进生的转化向来都是老师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些学校和老师对于后进生的问题的重视也相对不够,他们认为学校的中心其实把优秀学生培养成才,对于后进生则不闻不顾。这就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相违背。高中地理教学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后进行进行学习思考,摒弃自己是一个后进生的自卑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随着时间的变化,后进行能够在“合作”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真正含义,他们的成绩也可以真正好转起来。

(三)强化学生思维的训练

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思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找到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模式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椐学生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同时运用已学的知识,对基本的概念和基础知识,对一章甚至是几章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求异的思维培养,让学生能够从给定的信息出发,然后让新知识进行强烈的辐射,产生系统性的知识,同时需要经常训练学生找缺点和挑毛病的能力,从一些貌似荒诞的观点找到一些亮点,从而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去思考。比如针对课堂当中的地理知识,比如说地理对交通路线的影响,我们可以让学生组团去了解当地的交通路线,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然后分析地理对交通路线的影响程度,对于当地的交通路线的建设有哪些更加好的建议。反省思维实际上批判性的思维,所以学生要学会批判,需要反省去深入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地开阔,保证学生能够灵活学习知识,见解能够更加深刻和新颖,所以学生的创造思维并不是教师所创造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需要通过实际的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回来做一个分析报告。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和方式,教师也不需要对其批评,而是采用询问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加有信心地学习接下来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闭门造车的思维模式。

地理学习论文篇(8)

二、循序渐进,由浅至难培养学生地理技能

学生地理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还很有限,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生实际,对一些繁难晦涩的内容不注重启发引导,不在学生疑难之处加以突破,学生就会思维受阻,陷入对知识和能力提升的死胡同。如学生初次接触南极洲的地图时,他们往往对图中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方向判断难以理解,从而产生了新技能的掌握与原有知识能力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学生学好地理技能的瓶颈。此时,如果我们教师巧妙运用直观教具,循序渐进,通过地球仪,让学生懂得判别同一经线上两地和同一纬线上两地之间的方位,再判别任意两地之间的方位,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南极洲地图的方法和技能,则学生即可突破认知和能力提升的束缚,不断掌握地理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三、创新设计,巧妙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些较为复杂的地理技能,往往涉及多个步骤,其中某一步骤或许就是整个技能掌握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针对这些教学难点,通过创新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克服,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对于“空气受热,会向上运动”,虽然物理学中也有相关教学,但是学生往往还不明就里,为此,我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回家烧水,当水开的时候,揭开锅盖,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学生经过亲自实践,在课堂上,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水开之后,热气腾腾,直往上冒,从而对热空气做上升运动形成了深刻而持久的认识。同样,对于“空气遇冷,做下沉运动”的教学,我则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壁挂式空调,问:为什么空调要挂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是向哪运动的?学生豁然开朗,对空气遇冷向下运动形成了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更教会了学生面对新问题,如何通过我们身边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去科学地分析判断,从而掌握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本领。

四、学以致用,内化地理学习的技能

技能的培养,既需要我们教师的点拨指导,更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学以致用,将掌握的基本方法灵活地运用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这样,学生地理学习的技能才会不断得到提升,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例如,对于等高线地形图,在如何判断山脊还是山谷的问题上,部分学生总结了可做山脊线(或山谷线)的垂线。如垂线经过的地形两侧低,中间高,则为山脊;反之为山谷。类似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了不断升华技能、内化能力的本领。

五、优化训练,巩固地理技能的培养

技能的形成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同时,学生的技能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需要学生的内化,自主地归纳、训练和体会。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优化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通过优选习题,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灵活多变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练习中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此外,教师更要针对学生每次的训练情况,对技能提升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做分析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学生得以改正。

地理学习论文篇(9)

二、自主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主动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要有想学、要学的意识和愿望,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要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欲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2.独立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作用,是教学中的配角,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产生依赖心理,要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有效原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有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最佳。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要激励、唤醍、鼓舞学生的学习意识。”这充分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我首先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向学生提问:“马路上红绿灯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便很自然地回答:“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生的回答众说纷纭。此时,我直接切入本课内容,对红、绿、黄三种颜色在大气中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进行分析,然后再解答关于红绿灯的问题,即红色波长很长,穿透空气的能力强,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作为禁行信号;而把绿色作为通行信号是因为绿色和红色差别大,显示距离较远,易于人们分辨。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讲解了教学内容,又解决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自探究新知识,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营造参与的平台,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从中发现地理特征、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以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乐学、好学。

3.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最大的障碍就是形不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能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把各个章节的知识系统地串联起来。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讲解新知识前需要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以旧知识为桥梁引入新知识,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出清晰的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对于知识的整合能力,在新旧知识的融合中提高了地理知识水平。

地理学习论文篇(10)

教师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合作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有些教师只是流于形式,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时,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且教学内容也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就盲目的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所取得的效果就是为了形式而展开合作,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展开合作,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地理知识水平的提高,具对地理课堂合作教学调查研究显示,现阶段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主要有三种极端的表现形式,第一,在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课堂秩序混乱,犹如菜市场一般,第二种表现形式就是小组同学为了应付老师,开展敷衍性质的讨论,根本没有开展真正的合作学习,第三种表现形式就是小组内部有些学生积极发言,而有些学生却无所事事,被排除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外。

1.2.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安排的不科学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明确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就开始让学生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导致学生不知从何着手,不知所措,几名同学围在一起展开漫无目的的讨论。再有就是一些简单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进行交流,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热情下降。

1.3.合作的时机把握不当

合作学习是教学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普遍认为,只要是问题就让学生讨论,不管学生在讨论之前是否有自己的想法,结果是:反应快的或是尖子生说出来答案,反应慢的或是后进生听着答案。就是从老师讲给学生听变成了学生讲给学生听,虽然效果好了一点点,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

1.4.小组合作学习时

学生分工不明确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即在每次的合作中,根据每位成员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分工,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这样就不会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有的却无所事事,迷失自己。

2.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

2.1.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只有在学生有了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制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某些教学活动,力求增强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时,可以引导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等。例如:在学习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时,让学生到图书室、百度等搜集当地不同时期的交通图,对比不同时期的交通状况,进而更直观的了解当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以点带面,可以说明全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上一篇: 中小学生论文 下一篇: 教育管理本科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